大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实用19篇)
教案是教师备课的基础,它能够提供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那么我们该如何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和能力。然后,我们要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确保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接下来,我们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以及恰当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最后,我们要对教学进行评价,总结教学效果,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范文进行改编,使教案更符合教学需要。
大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大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二
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课前组织学生分组赛诗)。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学生根据诗意改诗,既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议一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配乐配像)。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1、引导学生发现本诗中容易写错的字,同时指导学生将这些字书写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2、一名学生板前示范,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抄写,可默写。
[既积累了语言,又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了训练]。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
3、挑选一首觉得写得好的泳庐山诗抄下来背一背。
(课件出示作业:
(1)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办一份手抄报。可以写他的诗、词、散文,也可以收集他的轶闻趣事。
(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3)写一写你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看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悟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大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三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大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习“缘”这个生字。
2、读懂诗句意思,理解古诗内容进而感受庐山的优美风景。
3、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含义,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集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泛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
(1)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
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
(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5)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他人的意见。
(6)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
3、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作者喜爱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象留恋往返。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五、作业。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教学反思:
古诗的学习主要通过“读、品、说、赏”几个方面进行,紧紧抓住“横、侧、远、近、高、低”几个词,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领悟诗歌深刻的'内涵,从而受到启迪。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没想到,学生回答地让我惊讶!他们说出了很多连我都没发现的例子。我不得不称赞他们的观察力。我顺势又提了个问题:通过学习了古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他们回答地也比较到位。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的拓展理趣诗的内容没有出示;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大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五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想象成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随堂测验。
一:解释下列词。
题:__西林:____只缘:_____不识:____横看:__。
二:
2.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3、《题西林壁》前两句写,后两句写,这首诗借写庐山的自然景象,还告诉我们。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参考答案:
题:书写。
西林:西林寺。
只缘:只是因为。
不识:不知道。
横看:正面看。
二
1、宋苏轼三苏《惠崇春江晓景》横侧远近高低庐山在正面看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岭,在侧面看都成了一座座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形状、姿态是不同的。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写景明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4、横侧远近高低。
三、c。
大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六
原文: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活动目标:
1、通过带幼儿观察风,利用图片,表演等形式,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激发幼儿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2、能初步体验古诗文内在情趣的美。
3、引导幼儿创造性表现古诗。
活动准备:
1、挂图四幅,“风”标记四个,诗词
2、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带幼儿到户外感受风,观察风吹物时发生的现象。
“小朋友们,今天外面的风真大呀!找找看,风吹到了哪里?”
2、学习古诗
(1)谈话:你看到风吹到哪里了?
(2)观察挂图,引导幼儿在画中找风(老师根据幼儿回答解说图意)
(3)初步感知古诗
“我们刚才在外面找到了风,在画中也找到了风,有一首古诗说的也是风”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引导幼儿跟读)
(4)见诗找画,进一步理解古诗
出示诗句,教师边念边引导幼儿将诗句与画面对应起来,然后看画念古诗
3、表现古诗
(1)启发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落叶、开花、浪花、竹子
(2)教师带领幼儿完整地边念古诗边做动作
(3)鼓励幼儿创造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动作
4、出去找风
“风吹落了树叶,吹开的花,卷起了浪花,吹到了竹林里,你们猜,风现在又吹到哪里呢?”
(草地上,森林里,幼儿里,公园里……)
大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七
1、欣赏并理解古诗,知道是五言绝句。
2、通过解释故事的大意,理解故事中“绝”“万径”“踪灭”“簔笠”
3、帮助幼儿感受古诗的,冰天雪地一片寂静的意境。
2、古诗录音带一盒。
一、出示背景图。
1、图上有谁?在干什么?是什么季节?
二、完整欣赏古诗。
1、听完古诗,你有哪些地方不懂得?
2、教师通过幼儿的提问,给以解释。
3、最后教师完整的解释整首古诗的.大意。
三、再次欣赏古诗。
教师带领幼儿理解古诗中的一些,字句的意思。
并让幼儿说说这首古诗的的语言特点,教师介绍这首诗是五言绝句。
四、师幼共同欣赏并朗诵古诗,体会诗人的心情。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附古诗: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综灭。
故舟蓑栗翁。
独钓寒江雪。
大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八
一、欣赏并学习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
二、理解、感受古诗《一去二三里》描写的美好意境,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教材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本活动中的欣赏、学习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是重点,理解、感受古诗《一去二三里》诗中的意境是难点。
一、幼儿用书《一去二三里》。
二、录音磁带配乐古诗《一去二三里》。
三、视频图片一套。
一、谈话。
1.教师:小朋友,你们会数数吗?我们先来个数数比赛吧。从一数到十看谁数得准。
教师:真厉害!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在我国的古代有一位诗人,他把这十个数字写在一首诗里,想知道他是怎样写的吗?那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吧,名字就叫《一去二三里》。
二、听古诗《一去二三里》。
1.听配乐古诗朗诵《一去二三里》。
2.讨论。
小朋友,你们听到了什么?请你把听到的说出来。
二、欣赏古诗《一去二三里》。
1.图文结合,理解古诗描写的美好意境。
播放电视图片,教师为幼儿讲解古诗《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帮助幼儿学习古诗。"一去二三里",意思就是说诗人从别处走来,走了很远大概是二三里路,"烟村四五家",看见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四五户人家,"门前六七树"就是这些人家的门前长着一些树木,"八九十枝花"说的是路边、房前屋后都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
2.结合课本图片,讲解古诗《一去二三里》的诗意幼儿翻看幼儿用书《一去二三里》,教师把古诗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诗意。
两个数字小兄弟,从家里出来去山上放牛(或者是骑着牛去游玩),走了大概二三里的路,看见一个美丽的小村子,村里住着四五户人家,正遇上做饭时间,可以看见袅袅炊烟,家家门前都有六七棵树,村子里还传来了鸡、鸭、牛、羊、狗的叫声和小朋友们的嬉笑声,走近一看,房前屋后还有路边开满了各种美丽的花,蜜蜂、蝴蝶、蜻蜓在花丛中飞舞,眼前的一切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啊!这个小村子真的是太美了!
三、学习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
1.教师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幼儿手指字跟着老师一起轻声朗诵。
2.幼儿集体朗读古诗《一去二三里》3--4遍。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读准字音。
3.分组学习朗读古诗《一去二三里》,在用感情朗读的同时再次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
四、在欢快的乐曲声中结束本活动。
《一去二三里》是一篇看图读韵文识字。课文是一首古诗,读来琅琅上口,富有儿童情趣。课文配有插图,小桥、流水、烟村、亭台、桃花……一幅幽静美丽的乡村田野画面。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要求,突出教学重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可效果却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
一、指导看图初步感知。
遵循一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插图,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由近及远)观察、了解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景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凭借形象的画面展开想象,说说看到这么美的景物,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发言较热烈,当学生说到看到这么美的桃花,想去摘一些时,我就马上进行思想教育,注意了教学的人文性。可是,在学生说话时,我没有及时让学生说出事物的特点,如:()的小桥,()的桃花,()的房子等等。可见说话训练不到位。
二、诵读课文理解字义。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是先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努力营造着一种让学生想读,要读的氛围,然后我再范读,让学生模仿老师边读边想像,学生读完后,我就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始终保持读的热情和渴望.最后又很自然地引导到学习生字上。但如果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能及时地让学生把朗读与图片结合起来理解古诗,那就更好了。比如可提问:当你读了这首古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这会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认识笔画,指导写字。
写字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整个低年级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学时,我首先教给学生笔画名称,接着就指导书写“一、二、三”三个字。我本以为这三个字非常简单,只要学会一“横”就什么都会了,却忽略了刚开始学习写字的一年级小朋友,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困难的,何况要写好一“横”谈何容易。我在教学时没有范写一个,书空一个,再临摹一个,而是三个字一块儿范写、书空、再临摹。这是我这节课最不成功的地方。
总之,这节课对我来说是有得也有失,有思也有想,这对我以后的教学会有一定的`启发。
大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九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大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十
1.通过学习古诗,初步理解古诗的内容,培养幼儿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理解古诗中有关词的含义,如:鸣、青天、泊。
投影机、有关录音带。
一、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二、幼儿上来任取一幅画放在投影仪上,启发幼儿讲述
请幼儿按图意的内容试着讲讲画上有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不断引导启发。
1.请口语能力差的幼儿讲出画上简单的词语(柳树、小鸟),能力较强的幼儿讲出连贯的话语,并介绍鸟的名称叫黄鹂。
提问:图上有什么?柳树上长出了什么?小鸟在干什么?(叫、唱歌……)小鸟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一句话把内容讲出来。
2.教师在幼儿充分讲述的基础上加以小结并引出古诗中的一句话。
3.放录音(两个黄鹂鸣翠柳),后提问:
这句话有几个字?他是怎么说的?鸣、翠柳是什么意思?
用同样的.方法,让幼儿按图意自由讲述剩余的三幅画,老师小结引出古诗中的句子,并对较难的字进行解释。
三、欣赏古诗
古人把这四幅画按意思写出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一直流传至今,下面就请小朋友听这首诗。
四、放录音――-古诗一遍
提问:
1.这首古诗共有几句?
2.古诗的每句话写了些什么?(并请幼儿把四幅画按古诗“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顺序排序)
五、幼儿和教师一起朗诵
六、教师利用投影仪简单介绍杜甫
这首诗是谁写的?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杜甫看到我们祖国的山山水水,心情非常激动,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写下了这首古诗。以后小朋友和爸爸妈妈到外面旅游时,看到我们祖国美好山河,也可以试着编首诗。只要不断努力,等你们长大,也许有名的诗人就会在你们中间出现。
七、跟随伴奏唱古诗。
大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十一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通过讨论、创编等方法,理解并学会运用“××是××的梳子”这一比喻方法。
3、能用审美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图文结合的儿歌图
1、出示儿歌图,出现母亲梳头发、风吹树、船在海上航行的画面。
幼儿讨论:风吹树、船航行像什么?
2、学习诗歌《梳子》
师:教师有表情的朗诵诗歌《梳子》。
师:儿歌里说些什么?
3、教师根据诗歌内容提问,助幼儿感受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师助幼儿了解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提高幼儿学习诗歌的兴趣,同时也为幼儿的仿编活动打下一定的基础。
4、仿编诗歌
出示图片“小鸟在蓝天上飞翔”、“小鱼在水里游”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助幼儿理解画面与诗歌的内在联系。
引导幼儿用诗歌中的语言来讲述画面。
幼儿根据画面和教师所作的示范进行初步的仿编活动。
5、幼儿分组活动。出示教学背景图。
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准备了几幅画和许多卡片,我们做一个匹配卡片的游戏。
教师示范,引导幼儿使用匹配的卡片进行诗歌仿编活动。
6、幼儿欣赏自己仿编的诗歌,教师对幼儿的仿编活动进行评价。
大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十二
1、学习古诗《蜂》,理解诗的意思。
2、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蜜蜂把辛苦归自己,甜蜜送别人的情感。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蜂》的课件、两只蜜蜂教具、汉字蜂、四幅图。
一、复习巩固古诗。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过渡语:小朋友讲得太棒了!嗡嗡嗡,谁也被我们吸引来了?(出示两只蜜蜂)。
2、玩两只小蜜蜂的游戏。
三、看图讲述,理解图意。
1、欣赏一组图:
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观看课件:蜜蜂采蜜的图片,观察蜜蜂是靠什么来采蜜的?
分角色表演蜜蜂采蜜。
2、蜜蜂这么辛苦是为了谁呢?
教育幼儿要保护小蜜蜂,不能伤害它。
3、看图连贯讲述图意。
四、学习古诗《蜂》。
1、过渡语:其实这四幅画里还藏了一首古诗,有个诗人名字叫罗隐也非常喜欢小蜜蜂,看了小蜜蜂辛辛苦苦采花酿蜜,就写下了一首诗来赞扬小蜜蜂,题目就叫《蜂》。
2、看课件欣赏古诗两遍。
3、看图分析古诗,了解古诗内容。
4、注意语气,完整学说古诗。
5、配上身体动作学说古诗。
我们一起到外面找一找小蜜蜂,仔细观察一下它是怎样采蜜的,好吗?
幼儿的古诗教学不能生搬硬套,教师要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学习古诗,理解诗意,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活动充满生机。活动古诗《风》,通过课件中的生动画面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精美的图片让幼儿体验、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让幼儿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在游戏环节中,幼儿通过游戏充分感知、理解古诗的含义,做到在游戏中发展、学习。
古诗教学活动,让幼儿在学诗的过程中了解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这是古诗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思考和实践的方向。
大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十三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图片、背景音乐
一、直接导入
二、欣赏古诗《登乐游原》,理解古诗大意
1.播放音乐,教师有感情诵读古诗
师:小朋友,老师念的这首古诗好听吗?我再来念一遍,说说你最喜欢的那一句,好吗?
2.教师再次朗诵
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喜欢的诗句
3.教师解释古诗大意这首古诗写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让我来告诉你!
傍晚时侯,诗人觉得心里不太舒服,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驾着马车车去登乐游原。等她登上乐游原的时候,他看到了夕阳,夕阳多么美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太阳马上就要落下了。三、品读感悟,分段理解诗意1.品读诗人心,理解前两句古诗。诗人何时驾着马车去登古原?心情怎样?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呢?诗人心情不适时是怎么做的?我们一起来读读前面两句古诗吧。
出示图片,师幼共读。2.感诗景美,理解古诗第三句。介绍乐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风光、景色都能看到,可美了。
等诗人登上乐游原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她看到了美丽的`太阳
教师创设情境,请幼儿闭上眼睛想象夕阳美景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三句古诗。
师小结:原来因为黄昏将近了,太阳马上就要落下了,美丽的景色马上就看不到了。
我们一起读一读第四句古诗。
出示图片,师幼共读四、读诗韵。深入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幼儿模仿朗读。
大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十四
1、 在欣赏与游戏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
2、 能用较完整的语句大胆表述图画。
相关图片,树林、蝉等背景图。
一、 引导讲述
1、师:今天我班要来一个小朋友,我们一起看看是谁好哇。(出示牧童图片)
2、提问:认识吗?和我们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从服饰、头发上辨认)。教师讲解:这是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小孩,所以和我们的穿戴都不一样。
3、(出示牧童骑牛图)提问:这个小孩在干什么?教师解释什么是牧童。并引出第一句:牧童骑黄牛。
4、他开心吗?从哪里看出来?你开心了会干什么?
5、出示第三幅图片,引出第二句:歌声振林樾。师小结:这个牧童骑着黄牛也很开心,大声的唱着歌,把树林里的小鸟也惊醒了。师念:歌声振林樾。
7、师:牧童也想去抓这只鸣蝉呢,抓住了养在家里,让它天天给牧童唱歌。引出第三句:意欲捕鸣蝉。
8、怎么去抓?你有什么办法?(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表述去要轻轻地没有声音的去抓)。让幼儿学学怎么样才是轻轻地没有声音的。引出第四句:忽然闭口立。
二、学念古诗
1、师: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刚才的故事也是一首古诗,名字叫《所见》,听陈老师念一遍。
2、师完整念古诗,引导孩子一起念2―3次。
三、情景游戏
1、(播放鸣蝉叫声)听,我们这里也有鸣蝉,快找找在哪里?引导幼儿观察树林背景图,上面也有许多鸣蝉。
2、想不想抓住它们?要怎么抓?(引导幼儿说出轻轻的没有声音的去抓、或者捂住嘴巴等)
3、师幼一起边念古诗边把椅子当黄牛游戏,念到最后一句时下椅子站立,没有声音,轻轻地走向背景图去抓鸣蝉。分享抓住后成功的喜悦。
大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十五
1.同学们,喜欢听歌曲吗?请欣赏歌曲《月满西楼》!歌曲听完了,说一说你的感受。
2.这首歌柔美、清幽,你知道它的歌词是谁写的吗?
教师提示: 这首词的作者就是堪称“婉约词宗”的宋代才女李清照。
1.李清照简介。
2.了解写作背景:
《夏日绝句》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所写,当时,金兵入关,其丈夫赵明诚偷偷逃跑,两人行至乌江所作。
3.初读感悟,注意断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2)生自由练读,指生展示读,注意停顿。
(3)学生读诗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
(4)学生按照这种节奏,有感情地齐读《夏日绝句》。
4.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想一想《夏日绝句》这首诗的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书中注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
【亦】也。
【思】怀念。
5.【解诗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是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从生作“人杰”,死为“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即不论是生是死,都应有浩然正气、铮铮铁骨的精神。)
2.品读第三、四句诗。
(1)诗人认为谁是人中豪杰,死后又变成鬼中英雄?你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
(项羽,从“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引导:那从哪一个字可以看出诗人对项羽深深的怀念?
重点理解“思”字后,指名读第三、四句诗。
3.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诗人所敬佩的人――项羽。
5.指导朗读这两句诗:同学们,请用你们的声音表现出对项羽这个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请你们声情并茂地传递对他的崇敬。
6.感悟诗人感情。
(宁死不屈、悲伤、借项羽来讽刺自己的丈夫的'逃跑行为。)
(2)借古代的事情来讽刺今天的事,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
(借古讽今)
(3)这首诗,除了讽刺了自己的丈夫,还讽刺了谁?
(那些贪生怕死,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
(3)这份宁死不屈的爱国热情真是令人荡气回肠呀!让我们再次来读一读,感受这份浓烈的情感吧!
《明日歌》古诗原文。
大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十六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优美的语言,初步学会诗歌。
2.丰富词汇:飘荡、抿着、蔚蓝、飞翔等。
3.巩固对春天自然景象的认识。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优美的语言,初步学会诗歌。
理解并学说诗歌中的语言词汇。
《春天的秘密》课件、配乐。
一、导入部分。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秘密想要告诉你们:春天来了。你知道这个秘密吗?
2.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谁能告诉我?(请2―3位幼儿回答)
二、欣赏诗歌,感受理解。
1.师:我们来听一听,欣赏一首好听的诗歌。
(完整欣赏)
2.师:谁能告诉我你听到了什么?
三、分段欣赏诗歌,进一步理解是个内容。
(教师分段朗诵,逐段引导幼儿学说诗歌中优美的语句,并逐步出示多媒体图片让幼儿观察。)
1.欣赏第一段,理解春天来了,冰雪融化了。(出示图片)
(1)师:从这个图片你是怎么知道春天来了?(幼儿回答)
(2)教师朗诵。
提问: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河里的冰怎么样了?(冰融化了)
河水是怎样流的?(学说淅沥淅沥)
说了什么话?怎么说的?为什么要小声?(因为是秘密)我们一起来学学。
2.欣赏第二段,春天来了,理解柳树发芽了。(出示图片)
(2)师:春天还有什么也是嫩绿色的?(幼儿回答)
(3)师:春风一吹,垂柳在微风中会怎么样?(轻轻地飘荡)请一位幼儿示范。(学习飘荡的动作,讲解飘荡)
(4)师:老师当春风,你们当垂柳好吗?(师生边朗诵边表演)
3.欣赏第三段,春天来了,桃花开放。(出示图片)
(1)边出示图片边朗诵
(2)提问:桃花是怎样告诉我们春天的秘密的?(红花脸,抿着小嘴)怎样说的?(微笑着说)为什么挑花红着脸呢?师生一起学抿嘴微笑的样子。
4.欣赏第四段,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出示图片)
(1)边出示图片边朗诵
(2)提问:春天来了,谁飞来了?刚才诗歌里怎么描述燕子的?(燕子飞翔在蔚蓝的'天空)谁会做飞翔的动作?(幼儿示范后,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飞翔:动作夸张,非得高)我们一边学燕子,一边学说:春天来了,春天在这儿。
5.欣赏第五段,春天来了,麦苗发芽了。(出示图片)
(1)师:咦!这是什么?(出示图片)
(2)教师朗诵。
诗歌里面是怎么形容麦苗是什么颜色的?(学说绿油油的)
春天还有哪些是绿油油的?
麦苗从什么地方怎么往上钻的?(使劲地从泥土里往上钻)
(3)幼儿示范使劲往上钻的动作(教师强调使劲和钻)
我们一起学学看。(边朗诵边做动作)
6.欣赏第六段。
“哇,看了这么多春天的秘密。春天来真的来了,春天真的来了。我看见了春天的秘密,我要把它牢牢记在心里。”
7.再次完整的朗诵诗歌。
“春天美吗?诗歌美吗?我们一起来轻轻的朗诵一遍。”
四、拓展延伸。
1.师: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秘密呢?(幼儿回答)
2.教师出示春天秘密的图片。(欣赏)
教师小结:原来春天有这么多的秘密,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多看、多找就能发现。
3.春天还有很多的秘密,在哪呢?等会我们再一起出去看一看,找一找。
大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十七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十八
1、能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课文,并流利地背诵。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营造的高远意境,并培养幼儿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环保意识。
3、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
1、能用标准普通话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流利背诵。
2、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
1、感悟课文营造的高远意境。
2、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3、仿编儿歌,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1、挂图2、图片3、生字卡片。
一、导入,激趣。
(一)对话交流,谜语引入:今天郭老师给你们带来一群可爱的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是谁呢?(想)那现在先请大家来猜个谜语:
嘴长颈长脚也长,爱穿一身白衣裳。
常在水边结伙伴,田野沟渠寻粮食。——打一种鸟(白鹭)。
二、学习儿歌。
(一)、出示图片,指导看图,帮助理解。
下面来看看白鹭带我们去的第一站是什么地方呢?
这一块块的,种着绿油油的禾苗的是什么地方呢?(水田)对,这是一片水田,师边说边贴上字卡“水田”。
接着,我们再放眼望去,在远处那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又是什么地方?谁来告诉郭老师?(高山)师边说边把白鹭图片移向山边,这是白鹭带我们去的第二站,师边说边贴上字卡“山边”,。
教师再把白鹭的图片往上移动,问:现在来看看白鹭又要带我们去看什么呢?(蓝天)对,这是一片蔚蓝高远的蓝天,教师边说边贴上字卡“蓝天”。
那现在谁来告诉郭老师,白鹭朋友一共带我们去了几个地方有哪几个?(三个,有水田、山边、蓝天。)。
教师小结:你们看这些地方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还有碧树、红花,美不美丽?(美丽)是谁把我们带到这么美丽的地方?(白鹭),那我们就一起来谢谢白鹭朋友吧!(谢谢白鹭朋友)。
(二)出示儿歌,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字音和停顿)。
2、全班齐读。
3、分小组读(比赛)。
4、背诵。
5、认识三个生字:白、拍、田。
三、拓展内容:仿编儿歌,培养能力。
【出示图片】。
来看看我们要去的第四站是什么地方呢?(绿色的森林)对,这是一片绿色大森林,师边说边贴上字卡“森林”,那谁能看着这幅图来编首儿歌呢?(个别提问,加以表扬。)郭老师这里也编了一首,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吧!(白鹭白鹭,拍拍翅膀,飞过森林。)还可以编成不同的儿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同样方法看图学编儿歌。
我们大6班的小朋友真是编儿歌的`能手,表扬下自己。现在我们把儿歌从头开始读到后面我们自编的儿歌。
出示白鹭的多张不同的图片供幼儿欣赏,并指导看图。
教师小结:
白鹭是有梦想的朋友,就是当个旅行家,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它就要克服一路上的困难,那我们为实现梦想,也要克服生活和学习上很多的困难;还有白鹭是个爱干净的朋友,如果生活的地方被污染了,它们就会离开,我们也再也看不到这些可爱的朋友了,所以我们要做个热爱自然,热爱鸟儿,保护环境的好孩子。
歌唱:《鸟儿是朋友》。
四、识字游戏:《神奇的果树》。
游戏规则:幼儿把苹果上的汉字读对了,就把苹果送给他。
附儿歌:
白鹭。
白鹭白鹭,
拍拍翅膀,
飞过水田。
白鹭白鹭,
拍拍翅膀,
飞过山边。
白鹭白鹭,
拍拍翅膀,
飞上蓝天。
大班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十九
古诗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她朗朗上口,韵律优美,寥寥数字便能描绘出或情或景的画面,时而气势磅礴,时而婉转灵动。但是在幼儿园活动中学习古诗的现状大多是机械的记忆和简白的表述,并以此作为评判幼儿“聪明”与否的标志,难以让幼儿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表达的情感,针对日常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此类现象,特设计本节微课,用不一样的方式让古诗欣赏有一种新的教授方法或作为平时古诗学习的辅助手段,便于幼儿接受和理解使古诗文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
2.简单的了解作者。
3.学习整首吟诵,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4.通过倾听教师对图书书面语言的朗读,提升依据画面展开想象并用较丰富的语汇进行表述的能力。
5.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做事要认真、要有耐心。
重点:
感受古诗句子的韵律,用抑扬顿挫的语气诵读古诗。
难点:
体会古诗句子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1.介绍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让幼儿了解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时的心情状态。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大致以故事的形式渗透古诗所描述的景物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3.教师小结,古诗节奏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4.播放幼儿朗诵视频,让幼儿再次感受节奏,并提出问题,诗中描绘了那些景色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太阳山黄河海)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
5、诗人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积极向上
6.教师总结,诗中的情和景。
7.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具有特殊节奏和韵律,现代人把它演绎成了很多不同的样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播放手指操感受古诗带来的其他魅力!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的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让他们用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诗中的意思,去体验诗中的情感,从而感受语言的美。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一课时,我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中的景色。接着再通过用简笔画的方法让学生上台画出此时太阳的位置,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更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在教学“黄河入海流”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文中的图,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收集到的有关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的`资料,最后让他们用一些词来形容黄河。通过观察插图,交流相关资料,展开想象,学生脑海中不知不觉就有了词语,如有的学生会用“滔滔、滚滚、壮观、有气势“等简单的词来形容黄河,在学生脑海里黄河的壮观景象会越来越明晰,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在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是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让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我通过这样的教学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从而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