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物理论文(实用18篇)
现代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我们也应注意科技对我们的影响。在总结时,要抓住最核心的东西,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的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
高中学生物理论文篇一
[摘要]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培养应该成为每一节课(包括复习、练习、试卷讲解练习等)的教学目标,从物理基础抓起,从日常教学着手,实现核心素养落地。物理学科是一门典型以实验操作为基础的科目,因此,高中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核心素养中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然而,受教师传统教学意识及学校教育资源的限制,学生很少直接参与物理实验的操作,物理探究活动也少之又少。如何打破这一局限,活化物理课堂,实现高中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的有效发展成为日常教学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物理实验探究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物理教学越来越重视物理实验的教学价值,因此,高中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成为高中物理学科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我们发现学生物理探究能力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学生不具备一定的探究意识及科学的实验认识。因此,基于这种教学现状,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物理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简单探究。
一、问题导入,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探究意识,才会在具体的物理学习过程中产生继续探究的想法,因此,培养高中生的物理实验探究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物理探究意识。以人教版高一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导入为例。运动是学生最为常见的一种生活现象,然而,学生却从未产生过疑问,你为什么会看到事物移动?为什么地球在自转,我们却感觉不到?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上学途中的所见进行思考,对“运动”、“速度”、“参照物”及“静止”等物理概念形成初步的认识。如,“你骑自行车来的途中,为什么感觉汽车快?”、“从公交车的窗户往外看,你会发现路边的站牌会怎样?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在来学校的路上,你有没有感觉什么东西是静止不动的?”等等,借助学生的回答,将抽象的“参照物”、“速度”等物理知识形象化,以学生的经历为基础进行探究教学,不仅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为具体物理知识的教学打下基础,还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思考,实现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有效发展。此外,在《运动的描述》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对具体的“运动视频”进行观看,在直观“运动”的引导下,对“参照物”、“速度”、“静止与运动”等抽象的物理概念进行分析、探究。在问题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直接设问,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考,也可以借助不同实物的展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进行探究活动。
二、实验操作,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高中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的发展除了具有一定的探究意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地动手操作能力,因此,组织物理教学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资源的相对有限及物理实验的本身特性,很多实验都无法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即便如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创造条件,选择合适的物理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以“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教学为例。在力学运动中,合力与分力教学是其中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经常会用到一定的力学知识,如两人搬水、跷跷板等等,因此,力学实验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其次,在此实验中,器材要求简单,方木板、白纸、图钉、橡皮条、弹簧、直尺、三角板、细线都是常见物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实验失败的现象很常见,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验指导,如拉动方向、结点的位置等等,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除了对实验要领、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讲解外,教师还要对实验操作方法、技巧等进行一定的教学,如及时记录实验变化、对实验中的各项数据进行有效整理等等,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除了课内的'物理实验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相关物理知识的理解,进行课外物理实验的实践。如教师可以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活化、创新作业形式,将教材中的实验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从而帮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探究能力。如生活中的电、自然界中的光、生活中的力等,都具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教师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具体的课外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探究意识的培养及探究实践的锻炼两方面探究了高中物理实验研究能力的有效发展策略。然而,高中物理核心素养下的实验探究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探究能力,更是一种有效的物理学习态度。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引导,在潜移默化中,消除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死板认识,鼓励学生透过实验认识知识,从而形成有效的物理学习策略,实现物理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杨雪梅.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10).
[2]徐春晓.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d].鲁东大学,(04).
高中学生物理论文篇二
整体而言,初中知识相对比较偏重于学生形象化和感性化的认知。大多数学习都是以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为基本依托,相关物理问题以及物理情景也往往是相对静态的,且研究对象及其运动过程都相对比较单一。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也就相对比较简单,只需要学生能够简单了解相应的物理知识、客观现象以及相关概念,就可以针对具体的物理问题进行解答,简单、方便。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明显不同,其物理概念及相关规律的阐述和解说不仅简捷,还相当严谨。物理方法的采纳和运用也极其科学严密。故此,高中的物理知识对学生而言就显得异常抽象化,让学生难以理解。同时,高中物理研究的内容也更加深入和系统,其研究对象也更加复杂,往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就这些系统而言,无论是其运动过程,还是其动态情景或问题,都不像初中物理那么简单纯粹,而是更加复杂多变的。另外,高中个物理还要求学生在实验完成后结合自身物理知识储备对物理现象进行抽象思维解释。不仅如此,针对某些特殊物理现象,还需要学生利用数学思维和方法对其进行公式化表达或描述,从而实现揭露物理现象本质的目的。当然,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学生具备极强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分析等其他能力。
(一)培养物理学习兴趣。
针对难度升级的高中物理,学生在正确认识初高中物理学习梯度的同时,就应该充分培养自己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心甘情愿地进行物理学习,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物理学好。对此,学生可以下意识地将自己的日常生活与物理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激发自身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通过探究生活中彩虹、七彩泡泡等各种各样的有趣事项的真实本质,加强物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样,既可以通过生活学习物理,又可以通过物理更加了解生活,是交互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好方法。
(二)转变物理学习思维。
从客观分析,初中的物理知识偏向于形象化,而高中的物理知识则偏向于抽象化。由于学生习惯了初中形象化的学习思维模式,那就可以通过转变学习思维方式,不断加强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将高中抽象化的知识先转变为形象化、具体化的知识,然后在进行理解和分析,就可以更加容易地进行知识吸收了。例如,学生学习弹力、摩擦力等抽象性极强的力学知识时,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或实验等各种方式,将这些力形象化,具体化。这样,学生就可以轻松简单地利用形象思维进行知识解读和思考了。
(三)提升课堂听课效率。
与所有的学科学习一样,学生更够快速、高效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的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要不断提升听课效率。毕竟在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之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这样,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物理知识时也会更加简单轻松。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应该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其一,对课堂内容进行针对习性预习。课前预习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不仅可以帮助自己熟悉课程内容,还可以帮助自己找到学习难点,有利于课堂上进行针对性强化听课。
其二,听课时一定要全神贯注。做到眼、耳、口、手、心全体行动,严禁出现习惯性走神和故意开小差等情况。
其三,仔细做笔记。笔记不要纯粹地将教师讲的内容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而是要将教师讲的重点和自己认为的难点记录下来。同时也可以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记录下比较新颖的解题思路等,以便课后进行复习和吸收。
高中学生物理论文篇三
其次,要抓住本质剔除次要因素;。
第三,要注意捕捉关键句,挖掘隐含条件,对关键句可用笔作标记,注明隐含条件。
3,要养成“问”的习惯尤为重要,俗话说“勤能补拙”,“问”也能补拙。总之,我们在学习中,要正确摆正学习态度,吸取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会使我们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解题能力。从而也是减轻课业负担和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明智之举。
高中学生物理论文篇四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论文,供广大同学们在暑假期间,复习本门课程,希望能帮助同学们加深记忆,巩固学过的知识!
我国素质教育已经倡导了许多年,但是进展比较慢,原因在哪里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和专业美感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个性和独立性等等。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能是依赖性很强,性格很脆弱的人。但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有独到见解,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的人,同时还应该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判断力。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这种思想是在人的遗传素质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的素养,以达到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那么在物理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素质实施教育目标本文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一,如何进行物理学科的创造教育。
开展创造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是物理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需要。创造教育是应用创造学原理与方法组织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严密组织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思维训练,培养独立创造的个性品质。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创造性智力,所谓创造性智力是能够产生创造机智,发展创造效能的智力。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智力,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培养创造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激发学生为现代化而创造的动机。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登攀,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思想和行为是青年学生的光辉榜样,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业绩,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创造的热情。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去创造财富,产生价值。例如,利用物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让学生了解下个世纪几个重大迫切的社会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癌症等疾病药物问题。通过讲解某些物理知识与上述问题挂钩,无形之中把课程内容贴近实际,联系社会与人,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对科学执着的探索精神,培养创造品质,研究科学创造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标新立异的能力。
2,培养创造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培养创造观察,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物理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有的瞬息即逝,所以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是从深入地观察唾液分泌等现象入手,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1928年通过非常细致的观察,发现了毒霉素等重大科学成就,这些都足以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努力提倡师生平等,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想法和问题,鼓励学生超过教师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敢于质疑,不管是书本上的或是教师所得出的结论,还是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疑者,觉悟之机也,善于存疑才能产生探究的动力,这不仅可以加深理解,增进巩固,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甚至做出新的发现。所以,物理实验的每一步都要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观察。
3,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思维的潜能人皆有之,只是在表现程度上有高低,对于一般人来讲,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自我实现或称自我开发的能力。只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解决了本人以前未能解决的问题,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教师在所教学科中,根据所授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课堂上充满积极的创新气氛,便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在物理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思维的扩散与集中训练,如组织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这些训练并不是一味追求多,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多思,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发散,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论证,使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4,培养创造型的学习能力。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方法确定实际的步骤,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学习方法对路,学生的受益将和努力程度成正比。重视培养创造型学习方法和策略,训练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一位科学家曾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缺乏思维能力的人。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法的研究,更要注重学法的探讨。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备课时,首先应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抓住特点,在考虑教法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学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次教师上课时,教给学法。通过教师课堂上有目的的示范引导,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研究情境,让学生大胆地从多角度,多方位去猜想,去发现,并让其充分发表高见以逐步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快掌握化学物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其三教师辅导时,指导学法,如指点学生怎样去预习教材和阅读课外读物,教学生如何列内容提纲,做到看书与思考相结合,看书与质疑问难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做习题时,应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不断探索解题方法和技巧。总之,我们要正确处理教法与学法的辩证关系,努力培养学生创造型的学习能力。我建议这应该从高一的学生抓起。
二,物理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物理创造教育目标:不侧重于促进和储存知识,而重在向学生提供有助于创造力开发的教育和指导,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中小学教育来看,应试教育留下了许多难以根除的遗留问题,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多悟少和学少悟多。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宁可喜欢那些老实听话,循规蹈矩的高分低能的学生,也不喜欢那些淘气,顽皮的低分高能的学生。留美博士黄全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在国内学习感觉学多悟少,国内上课做笔记犹如听写,大写小写,大点小点,大a小a可谓学得多矣!但有多少是自己的东西恐怕多是老师的二手货。在美国学习,感觉学少悟多,虽然从老师那里转手来的东西不多,但是内心却不断地在悟东西,而且这些都是自己的,并不是老师教我的,更不是老师交给我的。在美国的中小学老师都十分热衷于搞project(课题)。所谓课题实际上是指研究课题。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分组或单独进行课题研究。做课题研究基本上有三个阶段:一是收集资料,熟悉材料;二是写研究报告;三是课堂演讲或演示。事实上,对中小学生来说,我们不可能期望他们真的有什么新的发明和发现,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一研究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在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在物理素质教育中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教育,激发学生自觉自愿进行自我素质的提高,成为有潜在发展能力,人格完善,具有个性,创造力的学生。
2,智商与情商。
我国非常推崇智力开发。如一岁学认字,两岁学算术,三岁背唐诗以前我们以为给孩子加质加量是一种锻炼,是一种智力开发,并以为这种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成正比,实际那是错误的。一味地进行加压,加重的智力开发带来的必然是学多悟少的负重。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科学研究证明创造力与智力并不绝对相关,也就是说,有创造力的人可能是智力高的,也可能是智力低的,即创造力高者智力一定高的,而高智力者不一定是高创造力者。因此,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除其智商(iq)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其情商(eq),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培养热爱的观点,他们也就缺少的创造性。如我国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没有听说美国的中学生得奥林匹克奖,但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是最多的,这个强烈的反差,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我们起跑领先而冲刺落后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后劲不足从这里反映出我们的教育有不足之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将开发智力与培养创造力混为一谈。因此,进行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智力因素,而且要重视非智力因素,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望,顽强的意志和积极性等。使他们在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上达到和谐统一。
3,减负。
今年年初,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改变学生负担过重的状况。从不同的角度看减负的负有三层含义:一是学多悟少的负,叫负重二是外部压力造成的负,叫负荷三是被动承担的负,叫负担。在培养创造力的总原则下开发智力,是减轻学生学多悟少的负重的有效方法;而加大情商(eq)教育的投入则是减轻负荷的有效手段。当外部压力造成的负超过了自身的承受力,就成了超负荷运行。电视里曾报道过学生残害亲生母亲的事情,这是超负荷运行的结果。此外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学习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规划都是减负的有效措施。当实施减负以后,有些地方出现了学生觉得无聊,家长感到无奈,老师感觉手足无措的现象。事实上,减负只是手段,是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突破点,减负后,还应该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如科学制作,它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科技制品,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创造能力。
4,基础知识和创造力。
基础知识是进行科学创造的基础。因此,要想发展创造力就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熟,运用活。物理是一门以唯物辩证法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物质运动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所以要学好物理,应学一点唯物辩证法,学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观察,认识物理现象,分析物理过程,归纳物理变化规律。这样我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变得更深刻,更透彻,应用也更得手。当然基础知识并不等于创造力,并不是知识越丰富,创造力越高。相反,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只要有创造力,一样能做出创造发明。
高中学生物理论文篇五
要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对课堂上刚学过的新知识,课后一定要把它的引入、分析、概括、结论、应用等全过程进行回顾,并与大脑里已有的相近的旧知识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矛盾,如果有矛盾就说明还没有真正弄懂。这时就要重新思考,重新看书学习。在弄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要及时完成作业,有能力的同学还可适量地做些课外练习,以检验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学生物理论文篇六
1.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只注重传授式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死板化、强制化,教师的教学方法偏重于传授式,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概念,解题方法,这种方式抹灭了学生自我发现的能力,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得不到发挥。在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以传授方式教学,将概念和实验结果不断重复地传输到学生的脑中,将物理教学变得机械化、单一化,很少有与学生互动的机会。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且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有问题却无法提出,同时教师得不到学生是否理解知识的反馈信息。这种单向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是不利的。
2.创新意识培养的缺失,缺乏教学交流。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教师一味地灌输课本上的知识,将物理实验应该呈现的现象,通过口述或者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对于那些生硬的物理概念以及物理实验死记硬背,学生只要记住这些会发生的现象就等于接受了这些知识,完全丧失了创新的意识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对物理这门应该生动的学科产生了抵触心理,学生无法想象、无法亲眼验证物理的神奇,也就没有学习物理的兴趣。
3.过分注重教学结果,一味地追求高分。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教师一味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为这是对教学方式好坏最直接反馈,然而这往往使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今的学习最直观的目的就是高考,高考的分数压力,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样迫使教师加快对学生分数的提高,教师不断地传授提高分数的解题方法,学生则只是掌握这些解题技巧,并没有从思想上接受这些知识,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创造力和学习兴趣则慢慢地消失的现象。
二、讨论式教学方式实施的意义。
1.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物理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它是在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现象的综合。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对所有未知的事物都有探知的本能,好奇心是创造发明的前提条件,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根本。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是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苹果会下落,为什么泡沫可以浮在水上。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得不到提问的机会,讨论式教学使物理课堂拥有了新的生命力,学生可以自主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对组员的观点进行吸收和思考,这是构建认知结构的良好时机。因此,讨论式教学能够抓住高中生好奇的心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使学生在讨论中不断发现自己,提高自己。
2.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讨论式教学要求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对提出的问题搜集资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大胆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自主探索,认真求证,认真斟酌每一步所存在的问题,最终得到问题的结果。再遇到相似的物理问题时,学生就可以吸取上一个问题的经验,反复提取共同之处。为了让组员同意自己的观点,还需要总结论点,提取关键理论,这无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在环环相扣的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3.能够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在讨论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对自己和组员的问题进行评价,在寻求结果的过程中认真分析步骤,找出问题的关键,参考他人的做法,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缺陷,共同改善学习方法,这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知性和判断性都起到重要作用。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之间会产生交流的火花,在自己不能独立处理的问题上能够学会求助伙伴,共同寻求解决方法,相互评价,不断进步。只有学会了如何评价,发现问题,研究结果,才能走向合理化、统一化,这对学生的认知是非常必要的。
4.能够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讨论式教学要求学生要有表达观点的能力,在探索结果时要懂得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跟组员不断地讨论,这些都是需要组员之间通过交流实现的。学生懂得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这就是讨论式教学最直接的表现方式。表达你所想,别人听你所说,这是讨论的魅力所在。只有这样,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三、结束语。
总之,物理是一门奇妙的学科。我相信很多学生在刚接触的时候就被它的魅力所吸引,但却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消失。我想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抓紧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在物理教学中采用讨论式教学,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不能自主学习的困扰,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好奇心,跟组员就问题不断讨论,不断实验,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帮助。讨论式教学应用到物理教学中,任重而道远。
高中学生物理论文篇七
会学习的要义在于知道怎么学更有效。学习物理首先要做到有兴趣和善探究。没有兴趣,面对一些艰涩难懂的知识我们就会望而却步,而有兴趣则会觉得进一步的学习都是乐趣和挑战!因此,我们平时就应培养勤观察、善探究的习惯,并将之融入到学习中,从而轻松有效地学习。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重点把握课堂学习。通过听课掌握概念、理解规律,学懂弄透重难疑点,明确知识结构,逐步构建知识体系。另外,在课堂之外要勤动手,多实验,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
二、会做题——应对考试。
学懂弄通基本知识只是基本要求,要想提高解题能力,就要做到会审题、多练习、勤总结。“会审题”就是要在读题的过程,搞清已知和未知,审题题目涉及的物理量和物理过程;“多练习,勤总结”就是要通过多做多练来熟悉题型,同时在做题的过程中总结方法、规律和技巧,做题不能就题论题,应探求题目的个性与共性,学会分类整理,做到触类旁通,从而轻松应对各种考试。
三、会应用——方便生活。
学习科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生活更方便,这是我们学习科学知识要达到的最高境界。物理是我们所学众多学科中与生活实际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在生活中学习物理,同时又将所学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这种相互作用不仅可大大激发我们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使我们真正体会到知识的力量。
高中学生物理论文篇八
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若能做到这“五到”,精力便会高度集中,课堂所学的一切重要内容便会在自己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要保证听课过程中能全神贯注,不开小差。上课前必须注意课间十分钟的休息,不应做过于激烈的体育运动或激烈争论或看小说或做作业等,以免上课后还气喘嘘嘘,想入非非,而不能平静下来,甚至大脑开始休眠。所以应做好课前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
3、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
4、作好笔记。
笔记不是记录而是将上述听课中的重点,难点等作出简单扼要的记录,记下讲课的要点以及自己的感受或有创新思维的见解。
5、要认真审题。
理解物理情境、物理过程,注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坚持下去,就一定能举一反三,提高迁移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学生物理论文篇九
初中物理知识相对比较浅显,并且内容也不多,更易于掌握。再加上初三后期,通过大量的练习,通过反复强化训练,提高了熟练程度,可使物理成绩有大幅度提高。但分数高并不等于物理学得好、会学物理。如果学习物理的兴趣没有培养起来,再加上没有好的学习方法,那是很难学好高中物理的。所以,首先应该改变观念,初中物理学得好,高中物理并不一定会学得好。所以应降低起点,从头开始。
二、应培养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潜在动力。培养兴趣的途径很多,从学生角度:应注意到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技密切联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物理现象,用到了很多的物理知识,如:说话时,声带振动在空气中形成声波,声波传到耳朵,引起鼓膜振动,产生听觉;喝开水时、喝饮料时、钢笔吸墨水时,大气压帮了忙;走路时,脚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帮了忙,行走过程中就是由一个个倾倒动作连贯而成;淘米时除去米中的杂物,利用了浮力知识;一根直的筷子斜插入水中,看上去筷子在水面处变弯折;闪电的形成等等。有意识地在实际中联系到物理知识,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使我们明确:原来物理与我们联系这样密切,这样有用。可以大大地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从老师角度:应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等引入物理概念、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物理发展史和进展情况以及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物理的用处,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根据教材内容,经常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形象生动的物理典故、趣闻轶事和中外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奥妙的故事;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提出一些趣味性思考性强的问题等等。老师从这些方面下功夫,也可以使学生被动地对物理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
高中学生物理论文篇十
口何宗罗刘熠。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湖南长沙410006)。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特别突出“过程与方法”,并且再三强调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高度关注“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设计,目的就是顺利实现三维目标,教学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尽管已经有了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但教科书只能单向传递信息,不具有交互性,无法根据学生的现场反应组织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只有把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和要求,把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和所体现的教学方法,转化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设计,才能有效地达到新的课程目标。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一、树立“整体意识”,实现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和谐。
整体意识的形成,突破点在于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必须把物理教学看作一个整体,绝不是人为简单的把教与学割裂开来,我们把教学设计看做整体,意味着教学过程的设计将“围绕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多重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的活动过程”,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是教学如何互动生成,即“课堂教学中有着三维因素(教材、学生、教师),相应地有着三种结构形态(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教学结构)。每种结构又有各自的规律(知识序、思维序、教学序)。我们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树立整体意识,同步、有效地进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要做到三序合。
譬如在《磁感应强度》的引课中,我们不妨一起同归一个问题的发生过程:在讲台上放了几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磁性物质,请同学们猜想:“哪一个磁性最强?”并用实验检验:“看哪一个能把带有铁架的椅子吸起来,”(实验现象完全出乎学生的预料,体积最小的磁性最强)引出“如何来定量的描述磁性的强弱”的问题。为全课作了一个成功的铺垫。这比单纯依靠老师自顾自述说或通过放映有关视频学生被动观看效果要好得多。
从目前新课程实施来看,教学设计的整体意识又体现在教学设计的三个维度上,即目标设计、内容设计和过程设计三个方面。就教学目标设计而言,在达到清晰具体要求的同时,更应有弹性、衔接性、发展性、递进性四性。就教学内容设计而言,整体意识要求教师在将教学内容优化的同时,将原先各自分离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整体意识的根源在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教学设计系统自身内涵的集中体现。当然为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教学内容才可能在整体上活起来,(教学论文)真正内化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去,既注重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教学规律:同时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相吻合。就教学过程设计而言,关键在于教师所教和学生所学具有合理的相关性。真正是内容与形式的合一,譬如在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的相互关系上,二者本质上应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很多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一味就教材教,完全没有学生的影子。所谓重点、难点问题,是从教材本身而来的或是从教辅图书中“复制”而来,与学生根本无关,整体性要求教材分析中要以学生为依据,重点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在本节课中重点解决的问题和重点关注的问题:难点是本班学生在学习具体教材内容时的难点,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二、树立“结构意识”,实现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
以“结构意识”为主线主要是从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和从教学的过程两个方面来看,其一,从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物理学科的教学是一个大结构,而每一册教材就是小结构,每一册教材中的某一章节,相对于整册书而讲属于小结构,这使得整册教材则变成了大结构,我们每节课学习都是局部知识,最终会形成整体性知识。整个学习到的物理知识非常多,有的学生局部知识掌握很好,但整合在一起效果就不明显,究其根本是没有掌握物理学习规律,知识整合往往被我们忽视,学生也缺乏整体意识,学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物理知识。为了让学生掌握物理学习规律,教师就要掌握物理教学的规律,把握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和选修(3系列)的新结构,如果教师有结构意识,就会将每一课的教学内容放到整个结构系列中去设计和思考。其二,从物理教学过程来看,教师需要教给学生的结构既有学习内容的结构又包括相应的学习方法结构。同时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的结构设计意识主要包括备课结构设计(课堂知识体系的纵横联系、课堂知识的逻辑结构、课堂中师生双方的情绪结构)、目标结构设计(全程性目标、阶段性目标、具体目标)、过程结构设计(教学过程中各环节收放、编织、重组、转换、改造)、资源结构设计(教材、教参、教室、网络、学生资源)、方法结构设计(物理学科特有的教学方法归类、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组合)、评价结构设计(导人性评价、判断性评价、纠正性评价、引导性评价、拓展性评价等)、策略结构设计(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处理课堂提问、如何调控课堂、如何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因此具备“结构意识”设计理念是我们教师必须思考的方向。结构之于物理学,相当于骨架之于人体,结构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时下的物理教学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让学生形成良好结构的要求。
譬如在对运动描述这一章进行知识总结时,图1则是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的呈现方式。可笔者通过运用结构意识对此进行知识总结时绘制出知识结构图2。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图1中进行知识总结的时候,把相关的知识脉络一层一层地画出来,这一教学中板书和总结的方法显然能使得学生知道一些知识点之间的隶属关系,然而让学生形成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想打通通往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环节和路径仍然是非常困难的,各个大的知识点之间互相孤立,各自为战,无法形成整体结构和功能,这种分解分割式的思维方式的缺点在于学生无法整体地、综合地研究事物,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迁移和运用,而且如此知识总结,与新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也有差距。
采用图2结构方法的思路后,就有助于略去细节和次要的因素,形成主干清楚、层次分明的基本架构,学生自初中升人高中后可以很明晰地看到物理学的概念是如何进行演变的,这对于他们培养起良好的学习方法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而且对于运动的描述:概念描述、符号描述、公式描述、物理意义描述,几种描述方式紧密结合,从位置到位移再一步步到加速度概念的提出步步为营,层层推进,而且着墨不多,学生记忆起来也比较容易,正是由于这种深层的内在联系和形式上的新颖,学生很容易陷入对所学物理知识的沉思中,教师更可以抓住这样一个机会引导学生回答:“描述运动的最核心的最深刻的物理量是什么?”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回答出是加速度,还有从形式上看,速度和加速度是什么,都是比值,是比值定义的,描述的是变化率,表示变化快慢,而位移和速度变化量又是什么,可以看出都是差值,是差值定义的,描述的是变化量,表示变化的多少。这样一来学生记忆起来的容量不是很大,但是效率却相当高,很容易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到迁移和运用。还有这种阶梯式样的结构形式也很美观,使得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学习就像是上楼梯一样,只有一步一个台阶,上起来才会比较容易,相反如果前面的知识没学好,向上更高的一层台阶就会比较难,这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上的教育。
三、树立“问题意识”,实现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
物理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所有物理知识都来自于实践,即物理问题往往对应某种现实模型,是对现实模型的抽象。“物理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应用物理的意识。新课程标准既关注问题解决,又关注问题的提出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成为标准的一大亮点。实际上,创新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物理教学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一方面,留给学生自由支配的“空白时间带”,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留出时空;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问题,反对人云亦云,敢于向权威挑战,对教材写的、教师说的、名人提的问题敢于质疑:还要注意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如归纳推测、类比联想、改变属性、逆向思考、物理实验、追溯过程等,让学生在物理情境中、问题解决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如在教学案例《回旋加速器》中,传统教法是“介绍结构,讲解原理”,其结果可能造成教师呆板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局面,学生所获得的也只是些静态的知识(现成结论),而那些蕴涵于研究过程中的动态知识(科学方法等),却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同时无法达到在感悟科学家创造性工作的同时也受到思维激荡的目的,其教育功能被大大地削弱了。为此我们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有实际意义的问题,然后先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如问题为:
2.可否再加几个电场,让带电粒子逐一通过它们。(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图3上改画成图4)。
3。仔细推敲一下它的可行性:按图4所示的方案,真的能实现多级加速吗?――在相邻两级加速电场的中间,还夹着一个反向电场,当带电粒子通过它们时,将会受到阻碍作用。
4.用金属圆筒代替原来的极板。(在图4上改画成图5)这样,既可以在金属圆筒的间隙处形成加速电场,又使得圆筒内部的场强为零,从而消除了减速电场的不利影响。
5.电源是否做点改进?――为了简化装置,我们可用一个公用电源来提供各级的加速电压。(在图5上改画成图6)。
6.若电源的极性保持恒定(例如始终a正b负),你认为这个粒子能够“一路顺风”,不断加速吗?――为了实现带电粒子的多级加速,应该采用交变电源。
8.如要保证同步,电源频率有要求吗?应该越来越高才行。
可见,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来说,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并在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从结构体例上都与以前的物理教学大纲不同,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气息,蕴涵着丰富的新教育理念。这些变化必然对物理教学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其中特别是对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及新理念的设计特征等均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对这些新观念的领悟、新观点的接受、新要求的实现,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转变过程,教学设计的新理念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可以通过探索、反思,让它更加完善,更加完美,这是广大教师教学的追求,也是新课标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闫俊华,关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高有效性的若干思考[j].新课程学习,(1).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课程观[j].教育研究,(10).
[3]吴加澍,意识功能方法――改进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月刊・中学理科版,1993(3).
[4]傅道春,徐长江,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高中学生物理论文篇十一
我是高三的理科学生,也许我提到的能给你点帮助:。
要学好物理,首先是个比较勤快的学生学的,因为他/她需要认真去思考每一题,弄清每一题的出题要点是什么,是考察的什么知识点.物理也可以说是懒学生学的,它不需要背诵,因为背诵是没有用的,物理题只要弄清一种类型的题目,那么你这种类型的题目就差不多不成问题了,这就是所谓的“一通百通”.
这又是一个关键点:你必须做好课上笔记.(我的物理笔记是一直让我感觉很骄傲的!^^)课后要自己完成作业,不会做可以与同学讨论,因为每个人都有想问题的角度,想不出时可以请教老师,同学.老师在讲习题时也要认真听,看你错在什么地方了,并且要做好记录!在每次考试之前,你可以把有些重要的概念,公式,还有错的习题看下,其他的就不必要的!
高中学生物理论文篇十二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教师要耐心解答学生所遇到的疑惑和问题,帮助学生完善实验环节,推动物理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需求,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学生的物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在整个实验环节,实验设计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能全面衡量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而在设计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步骤进行分析,准确掌握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让学生将实验和物理知识进行有机融合,以便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现象及过程。
在实验设计环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实验环节,引导学生找出实验现象及过程的关键点,并重点解决重难点知识,科学梳理物理实验知识,同时,详细解答学生的疑问,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水平。
3、引导学生注重分析和总结教学实验。
在实验教学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和分析实验过程,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肯定并鼓励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在自主完成实验目的和目标以后,产生相应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需要对学生的不足予以指正,让学生看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进而有计划地进行弥补。
在实验教学环节,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事先设定好教学方向,让学生参与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完成模拟实验后,教师应为学生留足思考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四、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再现和还原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物理公式、概念和原理,夯实学生的物理学习基础。例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可事先准备好一只小皮球,要求高个子学生进行演示,将皮球举过头顶,然后向下抛,让学生直观、真实地感受到自由落体的过程,即落体运动就是在不受外力阻碍的情况下,物体受重力自由下落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引入启发式、发问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探讨自由落体的规律。学生在真实的情景模拟状态下,能够更加清晰、准确地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加速度的相关概念,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初速度为零”这一概念的感受会更加深刻,同时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会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科的关键就是实验教学。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水平。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加强对实验教学的研究,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物理知识水平。
高中学生物理论文篇十三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标明确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不同的学科又有不同的情况,高中物理本身带有一定的科学性,因此创新思维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看重的是分数,满足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高中学习任务繁重都是以老师的引导为主线,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阻力。高中物理老师需要整合自己多年的知识储备,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正确的引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教师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善于创新,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进一步探究知识,在此过程中放飞想象,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社会需要综合型的人才,学生需要综合型的教师。知识的划分是没有明显界限的,我们教师不可以一叶障目,只是投身于自己所教授的学科上。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单一的知识结构早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因此,我要向各位老师提倡的是在各种知识的领域内不断地完善自己,在工作的过程中乐此不疲的与不同科目的教师相互学习、交流合作、扬长补短。尤其像高中物理这门学科,它与数学、化学,甚至是语文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样多方向的链接,对汲取各科教师的理论精华来说,在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可谓是如虎添翼。例如:高中化学中晶体结构与分子间作用力的联系,高中物理中电流、电动势与化学原电池、电解的联系都是教学综合的切入点,可以用物理方面的只是去解决化学的教学难点、以化学的方法来分析物理教学的难点,通过综合教学与知识的灵活运用才能加强学生掌握知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在完善自己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具体说来,教师在了解了新课标的需求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在良好的教学进度下进行下一步的开发。找到更为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的综合能力都得以提高,一举两得。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从个人兴趣和创造动机方向入手,也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及开展各种开拓创新思维的活动。
(一)课堂上巧设疑问,培养学生创新兴趣。
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巧设疑问,使同学们跟着教师的思维主线扩展自己的想象空间,发挥自己的现象力,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既巩固了知识,也提高了自己的创新兴趣。同学们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下,自己的答案得到肯定,提升了自己的成就感,就有了进一步天马行空的动力。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教师在设立问题的深度上由浅及深,潜移默化的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了创新的种子。例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的能力,所以更多的是选择探究式的教学,而探究属于一个过程,问题则是一个目标。问题在什么情景下提出、以什么形式提出至关重要,难易适中,问题共鸣,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兴趣,如同一本小说,开篇要先声夺人,引人人胜。如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受力问题探究一课,笔者通过用多媒体展示有关高考题来引入课题,此类高考题多以计算题形式出现,分值较高,表明该问题探究的必要性,接着展示例题,以试题形式提出问题。设计问题如下,光滑绝缘水平面上固定着一个正点电荷,现引入一个带负电的粒子,试分析粒子在水平面上有哪些可能的运动情况(假设不相碰)?粒子的初始运动状态可以自己设置。这样一来,学生也能够在疑问中学习,在疑问中创新,培养出兴趣。
(二)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在实验教学中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培养观察能力。观察能力主要是指:能有目的地观察,能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认识观察对象所发生的变化过程以及变化的条件。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随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的习惯,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自我探究与解释,这样便可以使学生们联想到到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现象或是一些小问题,此时便可根据自己的物理知识解决问题。其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物理这门课程就是一个发现现象、大量实验、总结规律的过程。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就要拥有一个强大的逻辑思维,可以联想到各个方面。最后,培养动手能力。实验操作几乎成为了物理的代言词,数以千次的实验迎来了爱迪生的灯丝,也改变了世界。教师也要根据所教的课程知识在课后布置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增强对创造思维的训练。例如:在做曲线运动实验时向同学们提出了利用身边可利用的材料改进实验器材。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查资料,首先确定采用陀螺来进行实验,但陀螺在转动的过程位置一直在改变,使得实验难以进行,虽然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但实验效果要大打折扣。于是,同学们又奇思妙想、联系实际,在有机玻璃板上磨出一个凹坑,使陀螺在凹坑内转动,但不少次陀螺还是转了出来。最后想到用电动机来代替陀螺,在实验室找来风力发电机的模型,将一个圆盘固定在扇叶上就做成了。但后来又发现电动机位置高了,如果把纸张放在桌面上,实验效果不理想,怎么办呢,又找来2块玻璃板,把电动机夹在中间,两边用课本垫平,但上课时安排这些装置占了不少时间,后来干脆找来一块有机玻璃,用锉刀钻了几个孔,把电动机固定在有机玻璃板上,又方便效果又好。在这个小实验中,同学们训练了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创新的思维。
学生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扩大视野以及激励创新的丰富,就需要教师开展一定的课外活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课外活动这种良好氛围。学生在这种活动中,个性得到充分的释放,不以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意志为转移,可以全心全意地自由发展。例如:课外活动对内容上的要求极为讲究,需要活动内容翔实、新颖,形式的丰富多彩,以及采用灵活的方法,如不少学生都知道“水火箭”制作的基本原理,我们就举办“水火箭”的比赛,让同学们在制作工艺上加以创新与改进,看谁的火箭“飞”得更远。同学们进入图书馆查找资料,到办公室请教老师,积极的思考,相互讨论,制作出不同的“水火箭”。有的同学对火箭的整体构造等进行改进,有的在发射位置和发射角度上去寻求最佳,还有的对装入水的多少进行探究等等。最好的一组“水火箭”飞了一百多米远。这次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的机会,能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创新潜力,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还能培养出不断创新地综合型人才。
高中学生物理论文篇十四
摘要:思维是人脑对事物作出的本质反应和思考的全过程,是一种人脑对外界的认识行为。在物理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必须教会学生通过思维的深度加工,继而运用物理学习思维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说,思维的形成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关键,本文尝试从高中物理学习中常见的思维障碍以及矫正方面做几点简要论述。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思维障碍,矫正,措施。
学习物理的思维全过程是物理知识和学生之间真正的思维互动,影响学生物理学习成绩的提高和物理思维的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学生思维水平的高低程度、思维定势障碍、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等等。作为高中物理教育工作者,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解决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思维障碍问题。处理好这一问题,对学生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思维水平高低决定思维障碍的程度。
可以说我们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还是不够的,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思维水平有待提高,其表现在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方面的匮乏和落后。在思维逻辑上存在有严重的不足之处,对于一些需要运用物理知识来深入解剖的问题,往往会凭借第一反应盲目的做出判断。学生们在解答物理问题时,不是思考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而是第一时间要套用已有的公式,一旦遇到推理问题便手足无措,在困难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其思维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二)思维定势障碍。
有一种先入为主的现象普遍的存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就叫做定势思维,学生习惯性的用大脑中已经存在的思维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的本质反应,可以说,思维定势对于学习物理而言是一把双刃剑,缺点在于定势思维使学生自然的把一种习惯固有的思维方式生硬的运用到物理问题的解决中,不善于积极的去更新思路,不善于去运用其他灵活的方式来解决同一问题。
(三)生活经验的问题由来。
早在物理课堂开始之前,我们的学生就对生活中的身边问题有很大程度上的认识。所以说学生们在学习物理概念之前,在大脑中就对物质有一种潜在的原始认知。然而在这些固有的观念中,有很多反应的并不是事物的本质,不仅对学习没有帮助,甚至在学习中阻碍正确概念的构建和认知,最终导致学习的误区和思维障碍的形成。
(一)认识无力思维的具体特点。
我们的队伍中有一些物理教师,在教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时,常常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解题方法和思考过程,认为那是数学学科的知识,自己没有讲解的必要,这是大错特错的,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去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技巧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很自然的将学科分开学习,同样的数学问题放到物理课堂上便不知所措了。所以作为物理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的去渗透数学知识,比如说在讲到几何光学中平面镜成像时,要先把相关的相似三角形的知识给学生简单的讲解一遍,这样学生有的学习的思维铺垫,学习起来更加容易。
在物理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会通过某种形式反映出来,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充分的争取时间进行及时的矫正和训练。从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效果是非常良好的,通过矫正和训练使得学生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构建。面对学生对物理概念模糊不清甚至混淆的情况,我们要积极主动的进行实验教学法,这是克服先入为主的错误生活经验和思维障碍的有效手段。针对落后的思维定势和错误的生活经验对学生的影响,我们要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和讲解,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自己的思维错误,养成主动思考的思维习惯。
在高中物理的知识中,有一部分概念十分抽象,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中要积极的应用试验演练,通过实验的方法来给学生再现真实的物理情景,卫学生构建以个以真实为基础的想象空间,调动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物理实验课堂具有灵活、生动、直观的绝对优势,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由于概念所引发的物理思维障碍,其最大的因素在于对生活观察的不仔细,思维中缺少真实案例基础。因此,我们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实验操作,运用直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总结: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在物理学科的教学中要多更加的侧重于对解题技巧的学习和基本训练。使学生学会一定的解题技巧,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有效的物理思维,从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9页。
[2]乔际平。邢红军。《物理教育心理学》[j].广西教育出版社。20xx.。
高中学生物理论文篇十五
高中物理是一门理科性的学科,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感觉比较难学,同样,这也让部分老师觉得难教的科目。不同于初中物理的浅显知识点,高中物理涉及的知识层次更高,难度更大,学习理解和分析能力也就要求更强。那么,老师该如何克服高中物理难度大却内容多的矛盾,进行有效地教学呢?本文立于这个问题,提出简要观点。
高中物理;有效教学;课堂教学。
高中物理的知识在初中物理上有相似重叠的部分,但是初中知识只是简要学习表面而已,高中则是更深一层次的讲解,并需要学生多进行思考,多了解其产生的原理。其重要内容包括:必修一的运动及其规律、力及力的合成分解、牛顿定律等;必修二的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及天体运动、机械能守恒定律等;选修三的电场性质及描述、电路、磁场、电磁感应、交变电流、传感器、分子动理论气体性质、物态变化、热力学定律、机械振动机械波光的特性电磁波、相对论简介、动量及其守恒定律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原子核等知识点。要对高中物理进行有效教学不仅仅要先了解其重要内容,更要明白为什么要学习高中物理,这样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盲目地照本宣科地为了应试而学习。高中物理的重要性在于不但让学生的知识面扩展,还在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大自然或者社会生活有很多神奇美妙的现象这些都是可以用物理的知识做出解释。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并不是意识的。老师要起到带头启迪的作用,帮助学生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增强科学意识。
在人教版高中物理的教学中,老师要做到“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从自身的角度去思考的同时,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不是从一个方面就能着手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在教学中,老师不能一如既往地按照书本上课,要学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首先在上课中,老师需要给一些时间作为学生的思考空间,可以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或者老师提出,不能够跳过思考时间,老师直接作答,这样的学习效率不仅低,还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其次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后,老师不能仅仅通过答案的“正确”或者“错误”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应该重视学生的整体思路是否对错,并且在必要时循循善诱,及时指出哪一个思路上是不正确的,哪一个环节上是理解错误的。这样远远比简单口头批改更加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最后,在上课途中,要关心学生学习状况,不能够为了教学速度,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比如,在引进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知识时,先让学生理解其概念是加速度不变、方向也不变的直线运动,再举例的加深介绍,最后再提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由浅到深,再提出一些问题,是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二,善于帮助学生开拓思路,便于提高其记忆力、理解力。高中物理的看上去数字和字母很多,但其实都只是有“理”可根据的。基本的物理方程,就是题目的思路主线。思路的开拓,不在于让学生在课上就记笔记去掌握越多的变形公式或者推导公式就越好,而在于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一开始利用基本的物理方程去思考,然后再在其基础上进行灵活变通,培养学生自主推导公式的能力。此外,进行某一知识点的探究活动也有助于学生养成勤于思考、总结的习惯。比如加速度。重力加速度是力学的一个知识点,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相对难以理解的概念,老师可以通过小组研究活动来帮助学习其知识。滴水法、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法、双线摆法等都是测量定重力加速度的途径。在课题研究中,老师对各组完成任务的方法可以提出意见,肯定各组的观点,激励学生拥有独到的见解。
第三,“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高中物理书本是的内容是预设的、统一的,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迥然不同的,老师以一个方式方法去指导所有学生是不可取的。比如,对于一些物理困难的学生,不能将他们与成绩优异的学生一较而论,而是要与过去的自己相比,要是成绩进步,要对其进行鼓励和表扬,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要教导学生学会“一日三省吾身”,反思学习情况,扬长避短,从而提高物理成绩,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的成绩好坏,与老师的教学质量高低是有着很大程度上的联系。要想对高中物理进行有效教学,是“非一日之寒”,需要老师不断学习,日常思考自身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与学生多进行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能够体验到高中物理学习的趣味性。进行有效地教学,也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以往教学经验总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把提高教学效率,落实在教学实践中。
[1]白宇.浅议职业高中的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性[j].新课程下旬,2014(10).
[2]王雨祺.新课标理念下初高中物理“衔接”的方式探究[j].山海经(故事),2016(11).
[3]桂寅.教科版“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指瑕[j].物理通报,2010(2).
高中学生物理论文篇十六
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脱离了实验就无从谈物理。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物理与实验紧密联系,物理规律和知识都是通过物理实验不断总结而来。物理实验作用之大,首先它能将抽象的理论变为直观的语言,还在于它能够将物理原理转换成物理现象,非常直观形象。此外,物理实验趣味性浓,学生通过实验更易于接受物理知识,归纳物理规律,加深物理原理的记忆。物理实验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为一些物理实验在操作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实验和物理是分不开的,物理本身就是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物理学家的不断总结和不断修正得来的。实验操作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而言,实验课是他们大展身手的一个好机会。一些学生可能物理成绩不是很理想,而动手能力却很强,这会让他们中物理实验课上信息大增,提高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也可以促进物理知识的学习。通过探究性实验,学生逐渐学会探究性学习方法,在实验过程中,通过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大胆质疑,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提高物理教师自身素质。作为高中物理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实验教学素质,这样才能发挥物理实验的作用。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掌握好物理学理论,实验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等,还要保持刻苦钻研的态度和创新精神。例如: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的灵活处理,“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做、学生看;“做一做”多是课后小实验,这些内容如何来安排更加合理,如果忽略会不会对以后的教学有影响;练习中有很多的小实验是不是要学习做还是只是作回答,这些问题都要处理好。同时,我们教师还要对物理教学中的疑难实验进行专题学习和研究,对一些现有实验进行改进等,还应该接受新的实验理论,新的实验思想,并及时应用于指导自己的物理实验教学实践。
2、在物理实验中设置情景教学。物理课也要让学生感兴趣,才能学有所得。物理实验本身就是具有生动有趣的特点,教师可联系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丰富有趣的物理课堂实验导入。通过情境导入法、提问导入法等方法导入课堂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物理教师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使原来呆板的知识变得灵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让学生能在新的背景下,在实验中积极地去探索,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通过精心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找出规律,得出结论。比如在进行“单摆”教学时,可以设置情景教学:冬天,小乐去长春玩,卖了一个摆钟,当时钟表时间和当地保持准确,而回到福建时,走了几天,发现时钟相差了几分钟,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通过这个情景,让学生来进行讨论,大胆猜想。
3、合理调整课堂结构。物理实验中理论探究也有实验探究。对于不同的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理论上探究,也可以从实验上探索。比如在教《电磁铁》这章内容的时候,可以采取两种探究,一是探究“外形一样的电磁铁与通电螺线管比较谁的磁性更强”,二是探究“电磁铁磁性的影响因素”。要探究第一项内容时,要学生从理念上探索,在通电螺线管插入铁芯以后,铁芯在电流的作用下被磁化了,在铁芯磁性和通电螺线管磁性共同的作用下导致电磁铁比另一根外形一样的通电螺线管磁性更强。之然,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这种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4、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要将物理课上好,物理老师一定要把握好教材内容,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找好方法进行重难点的突破,如哪些要着重讲解,哪些只要提及就可,都要心中有数,还要注意教学的进度,不宜太快,也不要太慢,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来活化教材,优化知识结构。
5、鼓励学生将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物理知识本身也是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实验教学也就是让学生能够将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运用于我们的实际现实中。实验教学有利于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常识有效地联系起来。在生活中能够运用到物理知识。比如在教授变压器原理时.让学生在一旁观察,老师可以对简单的变压器进行演示实验,观察后让学生总结变压器的结构和用途,并在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将变压器的原线圈和副线圈分别和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灯泡连接在一起,并仔细观察灯泡有什么反应。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发现灯泡亮了,这是为什么?可以让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表述这个现象。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也掌握了电磁感应线圈中的互感现象,也掌握了知识。
总之,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物理理论知识在不断地更新,新课程标准对物理知识的要求也不再限于书本,而更加注重实验性。因此,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要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探究,努力使创新的教育不断走向深入,将实验教学质量落到实处。
高中学生物理论文篇十七
高中物理涉及知识深且广,难度系数比初中物理大的多,可以说物理是整个高中所学课程最难的科目。高中生学习物理十分吃力,甚至不知如何学,对物理的兴趣逐渐缺乏。因此,在教学中结合现有的知识创设相关的教学方法成为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模型是一种将特殊的、抽象的知识转变为一般知识的工具,学生通过模型可以解决物理中的很多问题。模型教学应该成为教师目前教学的重要手段。
高中物理;模型运用;教学方法。
高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理学基础知识是物理,它在理科生运用综合知识学习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高中理科生必须有效地掌握这一门课程。高中物理学习的对象通常是需要建立模型来研究,而这些模型大多是抽象化的。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运用、分析物理模型。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将物理中复杂的问题简单解决,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模型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事物相联系,并且归纳本质相同或相似的问题,然后再总结它们之间的条件、过程、处理方法、结果,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程序,最后得出物理规律的教学。模型教学最大的特点是直观性,建立模型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将抽象性、概括性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用质点建立模型的时候,发现它的模型就是简单明了的、无大小形状的质量点。物理模型除了具有直观性,还有假定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模型的建立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对其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得内容模型化,这种模型化就是一种假设的状态。模型教学还有简洁性的特点。物理知识多且杂,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是复杂难懂的。因为模型是通过高度概括的,具有简单明了的特性,学生也容易接受知识、消化知识。
1.模型教学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高中生要想提高物理学习水平,就要有一定的物理思维能力,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具备物理思维能力,物理模型的建立正是培养学生正确科学思维方法的关键。在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他们只注重知识的汲取,往往忽略解题的思维方式,缺乏对不同物理思维方法有不同要求的理解,这影响到学生学习物理的效果。引导学生建立模型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方法培养的过程。
2.模型教学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高中物理教材大部分的知识都是生涩难懂的,内容不仅抽象而且概括性高,学生理解起来很有难度。而物理模型的建立就是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简单明了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情景,理顺思维渠道。教师通过模型教学,突出高中物理教材的主要节点,简化次要节点,将教学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由繁变简、由难化易。
3.模型教学可以创新学习。物理模型来源生活,最终也要回到生活中去。高中物理基本问题的基础就是建立物理模型,学生掌握物理模型,就能将知识活学活用,不断创新学习。创新学习就是打破现有知识结构,以一种新的形式重新组合知识。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就是知识迁移、重组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迁移、重组物理知识,帮助学生轻松学物理。
4.模型教学可以形成科学的预见。理想的模型建立主要就是突出事物的特点,简化或者舍去不必要因素。这可以发挥教师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出科学的正确结果,也可以指明研究方向,从而得出预见性的规律。比如,在平抛运动规律研究过程中,首先舍去次要因素,将问题简化成两个过程,通过曲线找到运动规律。
1.鼓励学生认识、建立模型。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物理基础知识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引导其认识模型,帮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模型的初步印象,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利用现有的物理基础知识建立简单的模型。学生尝试模型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将所学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检验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还有利于及时补充、修正其他知识点,从而提高物理学习水平。比如,在高中物理必修一《自由落体运动》中,有竖直向上抛等问题。其中有一类问题的已知条件是:物体向上做匀加速运动,速度为零后,再反向做匀加速运动,这两个过程中的加速度相同。在解读已知条件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识抛物线模型,再让学生思考抛物线、自由落体、力的转化、匀速运动、匀加速运动模型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理清模型间的联系,再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就能将这种类似的问题解决。教师在实际模型研究中,要注重学生模型建立的相关知识点概念是否理解,模型切入点是否合理,模型公式是否使用正确。这可以有效地检查学生在这一章节学习过程中的掌握程度,同时教师能够及时进行指导纠正。
2.选择适当的模型,帮助学生解决物理问题。教师在实际物理教学过程中,模型具体化、形象化教学可以将难点、重点的知识讲授清楚,学生也能够不断巩固所学。高中物理教材中知识点涵盖范围广且杂,而其中的模型通常是高于实际的。如果教师在模型教学中不选择适当的模型,不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讲解模型,学生就不能了解建立模型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模型,帮助学生快速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解决运动员跳水所需时间的问题中,教师就应该建立自由落体模型和抛物线模型。在模型中分两段,计算时间并相加,一是竖直向上到抛物线最高点的时间,二是最高点自由落体到水面的时间。这两种模型都涉及到抛物线、自由落体、不同运动状态下时间计算方法等知识点。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的学习进度,详略得当地讲解这两种模型,才能发挥模型建立对学生学习的作用。
3.重视模型教学中建立模型的过程。模型建立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大的作用。模型建立的过程是需要学生亲自参与的过程,它是学生累积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逐渐认识物理规律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模型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建立模型时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比如,教师讲到高中物理必修二《实验:研究平抛运动》时,首先提出引人注目的,诸如炸弹的运动轨迹是曲线还是直线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探讨的热情。再设计一个小铁球从桌面水平飞出的实验,指导学生观察运动轨迹,通过多次的实验,使学生总结出平抛运动的概念。为了有相对的比较,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个气球从桌面水平飞出的实验。在多次进行实验之后,引导学生讨论小铁球和气球运动轨迹不同的原因,并指导学生分析出小铁球和气球的受力状态。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之后,发现这两次实验中的运动路线都是受重力和阻力的影响。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出平抛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平抛是沿水平方向抛出,并且只受重力影响的运动的本质。这两个实验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结合课本平抛的概念以及参与实验的过^v^正体会到平抛运动的本质,从而巩固所学知识,逐渐培养物理思维能力。
建立、重视物理模型是目前高中教师必须实施的教学手段,这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物理的负担,使他们逐渐提高对物理的兴趣,从而培养物理思维能力,真正提高他们的物理学习水平。总之,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首先应认识到模型教学对学生的重大意义,其次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模型,最后指导学生尝试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1]陈胜明.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学术期刊:文理导航(下旬),.
[2]徐亮:.建构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学术期刊:新课程下旬,.
[3]陈志明.浅论高中生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学术期刊:新课程(教师版),.
高中学生物理论文篇十八
二、研究概述。
另一类是调查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有2篇,占总数的。宏观视角研究学生某一学科的兴趣或学习活动的兴趣。前者14篇,占总数的;后者4篇,占总数的。就研究对象而言,研究大学生学习兴趣的论文最多,有8篇,占总数的。其次是研究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有6篇,占总数的。只有3篇是研究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占总数的。其余如幼儿、职校学生类论文9篇,占总数的。就研究性质而言,国内实证研究可分三类:
1.定量研究,指测试、问卷调查、实验等,通过数据收集获得结论的研究。
2.定性研究,指观察、访谈、查阅文献等,通过资料收集获得结论的研究。
3.综合研究,指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的研究。从研究性质看,22篇问卷调查的论文,1篇教学实验的论文,定量研究占了,数量最多;个人访谈、查阅文献类定性研究的论文1篇,数量最少,仅占;综合研究2篇,占。可以看出,我国实证研究大多使用问卷调查这种定量研究的方法,缺乏灵活性。观察法、访谈、记日记等定性研究极少使用。
三、研究工具。
国内学习兴趣的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研究学生兴趣的现状。这种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兴趣与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最终提出有助于兴趣培养的策略。因此,了解学生兴趣的水平现状,是实证研究必备的第一步。内兴趣量表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见表2,国内学习兴趣量表汇总)。第一阶段为单一开放式的简单调查,如赵恒泰(1982)、陈毓芳(1984)对中小学学科兴趣的测量。第二阶段为信度效度检验量表,如胡象岭(1996)、高光珍(2004)、胡象岭,杨昭宁(2010)对物理学科学习兴趣的测量。第三阶段为结构动因量表,如葛耀君(2005)、唐英(2008)的量表,分析了学习兴趣的结构与动因。总体来看,兴趣量表的科学性有了很大提高,各个具体学科的兴趣量表已经不再是照搬照抄国外的量表,而是结合了中国教育教学实情。
四、研究问题。
我们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审视研究者们的研究问题。宏观研究问题主要围绕学科兴趣、男女学生差异等问题;微观研究主要围绕学习兴趣与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
陈毓芳(1984)以五所重点中学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单一维度的问题,调查了各学科学生的兴趣情况。该研究结果表明,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为五大主学科:数学、外语、语文、物理、化学。初二是教学上的关键年,学习兴趣出现两级分化。胡象岭(2010)高二学生的物理兴趣最高,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最低。这一结论与陈丹与张颖之(2003)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孟瑜(2013)则对高中生历史学习兴趣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高一学生的历史兴趣高于高二、高三学生。
陈毓芳(1984)还对学习兴趣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男生偏爱数学、物理、化学,女生偏爱语文、外语。赵恒泰(1982)的研究与陈毓芳的研究结果一致,男同学对理科感兴趣的人数要比女同学要多,对文科感兴趣的女生多于男生。但他同时指出,对这种差异进行x2检验,所得p值大于,说明男女性别在学习兴趣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胡象岭(2010)对曲阜市871名高中学生物理兴趣进行调查,发现男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水平显著高于女生。通过对不同学校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可以看出,性别是造成学习兴趣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具体效果在以后的实证研究中有待进一步的检验。
另外,还有研究者对职业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研究,如张宏与涂玮等(2013)。他们发现,职校学生厌学心理普遍严重。对学习非常感兴趣的学生比例很低,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兴趣一般。中职学生比高职学生更加厌学,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加厌学,男生比女生更加厌学。
不同学校学生对不同的学科表现出的学习兴趣有明显差异。从研究者们的研究结论中,我们可以归纳如下几点:
1)学习兴趣和年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2)学习兴趣与性别有关,男生对理科更感兴趣,女生对文科更感兴趣。
3)各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年级之间的相关性因学科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在微观研究层面,研究者们研究了学习兴趣与单一因素的关系以及兴趣与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从兴趣的产生过程来看,学习兴趣既会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情境内容、交互环境的影响。实证研究主要研究了学生的个人因素。例如,何旭明与陈向明(2008)研究了学习投入与学习兴趣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适当的压力伴随着自我选择感,导致学生的学习投入,从而产生学习兴趣。^v^玉与何一粟(1994)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学习兴趣与智力、忧虑的关系,认为两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吴靖媛与高光珍(2010)、黄豹与谢雯(2004)的实证研究表明,学科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吴靖媛与高光珍还指出,高一、高三学生学习兴趣与成绩的相关度,高于高二;学习成绩不良组的相关度高于优良组;女生的相关度高于男生。
研读文献发现,我国目前对学习兴趣的研究还大多停留在外在显性因素研究,如对教师、教学内容、学校环境等的研究。对个体兴趣的研究明显不足。尤其是对个体的性格、智力、先前知识经验等隐性因素的实证研究较少。研究者们也没有研究外在因素如何通过内在因素影响学习兴趣这一心理过程。所有的研究都是单一研究,缺乏综合研究。
五、结语。
通过研究所检索的文献,我们发现三个方面的问题:问卷调查量表有待完善,实证研究有待加强、综合影响因素有待调查。
国内对学习兴趣的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自评方式测量。问卷内容缺乏理论来源,大都是实际教学的经验之谈,缺乏信度与效度。分析近35年的文献,我们清楚地看到,虽然学习兴趣的测量工具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由原来的单一维度、单一题项,无信效度检验慢慢发展为多维度、多题项,信度与效度指标也越来越全面。但是整体而言,国内学习兴趣量表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只有极少数的兴趣量表进行了结构分析和信效度验证。
国内学习兴趣的研究主要基于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是经验总结性研究,缺乏实证研究。因此,国内学习兴趣的研究只能借鉴国外发展的理论,难以形成关于学习兴趣的元理论,也无法推动国内学习兴趣理论的发展。
国内学习兴趣的研究大多是单一影响因素的研究。兴趣产生于人环境的互动过程,既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内在个人因素的影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外在因素通过影响内在因素从而对兴趣产生影响。而目前的研究过多考虑外在环境的影响,忽视了内在心理因素。今后学习兴趣的因素应该从兴趣和心理变量的关系入手,更多地探讨心理因素的作用。
参考文献:
[3]葛耀君.体育情境兴趣量表(pesis)中文修订版的信度与效度验证及其应用的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
[10]唐英.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结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8.
[11]田业茹.学习兴趣的发生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12]吴靖媛.高光珍.胡象岭.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0(1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