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的教师读后感(精选19篇)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那么怎样写出一篇令人满意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应该通读整本书,并对其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仔细观察和思考,这样才能确保读后感的准确性和深度。其次,我们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对书中的问题和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这样才能体现出个性化的观点和深度思考。最后,我们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避免使用模糊的词语和空洞的句子,要用具体的例子和细节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让读者能够真正地感受到我们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几篇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读完这些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阅读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能带给我们全新的思考和启示。这些读后感不仅文笔优美、语言精炼,而且触动人心、耐人寻味。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同时也可以借鉴他人的思路和观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思辨能力。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些精彩的读后感吧!
给教师的建议的教师读后感篇一
向晚意不适,浅斟品茗,百无聊赖之际,脑中不觉想起黄庭坚所言:“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于是,愧疚感顿生,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给教师的建议》。此书一年前就已购买,盖因其名如雷贯耳,然书上长久落尘,实属罪过。今日读来,欲罢不能,读罢掩卷,只能说,半个多世纪过去,大神依然是大神!苏先生治教之绝学,乃吾辈学习之范本!
苏先生深情地说:“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曾忘记自己也是个孩子。”时刻不忘自己是个孩子,这就是“儿童视角”。没有儿童视角的人,是绝对当不了好教师的。
犹记得初带一年级时,第二学期开学后几天,小王同学跑来办公室,泫然欲泣,却只字未讲。在我几度询问之后,才缓缓开口道:“周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看我一脸茫然,他脖子一扬,头一偏:“开学报名时,你表扬了好多同学,说一个寒假都长高了,你还说唐×长高了3厘米呢!我寒假也长高了,还长高了5厘米呢,但你就是没有表扬我!”小王一肚子的委屈倾吐而出。一时间,我哭笑不得,本想一笑了之:小孩子嘛,哄哄就好了,或者再过几天就忘记了。但是转念想到,当时的他满是渴望的眼神等待我的表扬,而我却置之不理(或许压根就没关注),忽略了一个孩子的满心欢喜。于是,我学着他刚才的样子,义愤填膺地说:“这是周老师的不对,我要批评我自己,我下次再也不犯这样的错误了,你能原谅我吗?”为表诚心,我举手对天发誓道,“我今后一定要关注小王的身高……”他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点点头:“嗯!我原谅你了!”说罢,就喜笑颜开地跑出去了。
时至今日,我仍然非常庆幸,小王能告诉我他的“小情绪”。他的一席话,对我的教育之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也很庆幸自己当时没有敷衍他,而是站在他的角度去了解他的想法,获得了他的原谅。当然,读完苏先生的书后,我也在心中暗暗告诉自己今后要更加细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要以儿童的心情去理解儿童。
在苏先生的著作中,在他给教师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他甚至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我一直认为,不会读书的'孩子是没有将来的,尤其是我所带的农村孩子,唯有阅读,才能引领他们走向远方。
在苏先生的第二十六条建议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许多聪明的、有天赋的儿童和少年只有在亲手参加创造性劳动时,才产生求知兴趣。”这里的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们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考虑。苏先生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当然,我和孩子们最喜欢的还是金秋十月,一片片银杏叶掉落下来,在铺满金色扇子的水泥道上,孩子们把叶子拾起,做书签,谱上诗,聊赠满校秋。有许多平时课上不敢言语的小女孩也会跑过来和我分享:“周老师,这样真有趣!”这一方天地里,许多新奇有趣的事物令他们乐此不疲。这些劳动生活也成了孩子们写作的丰富素材。二年级时,在孩子们的“图画日记”中,我惊喜地发现:他们的图画更为精美,天空,河流,大树,哪怕是一只小小的蚂蚁,也能载入画册,许多课堂上没听过的语言也流泻在他们的笔尖。
像苏先生说的,“春季和夏初,应带领学生远途参观。”虽然没有条件带他们远游,但我坚持走进自然,和孩子们一起春播种秋有收,夏有莲蓬冬扫雪,尽情体会乡下人家劳作之乐。
风乍起,吹动满室馨香。低头续盏,茶已渐凉。苏先生圣贤之心,培植沃土,获之以花。先生虽已故,然其著作永流传,今日细细品读,心中久久激荡着涟漪,教育无它,用心而已。教育之路,有苏先生作伴,甘之如饴。
给教师的建议的教师读后感篇二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教育难题。有些时候自己绞尽脑汁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由于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有限,所以一直都没有形成较好的解决对策。通过我乡弘毅书社的成立,给我提供了更多学习的机会,让我认识到了读书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教师来说的重要意义。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很多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给了我启发,而且书中举了很多例子,使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的办法,这也燃起了我对读书以的热情。
在书中的第28条建议中,提到了劳动的重要性。这里的劳动并不只是指干活,而是指动手操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有体会。有时候教师说了一堂课可能也不及学生动手试一试,理解的扎实。所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更多的采用动手操作的形式让学生更为直接的感受和体会,提高教学的效率。
建议中第35条和第36条都是说如何培养学生记忆力。
曾经参加过一次数学的培训。其中提到学生的思维固然重要,但很多时候学生是在提取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所以记忆力不管是对成人还是对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想想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是不是都是记忆力特别优秀的呢?但是这种记忆力并不是指的死记硬背。这样只会把人变成傻瓜。他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有理解的记忆。也就是说,在记忆的过程中,不随意记忆占得成分越大,他可能记忆的东西就越牢固。
其实,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实践。今后我还会继续去学习这本书中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己所用,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从而影响每一个学生。
给教师的建议的教师读后感篇三
寒假里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今天浅谈一下我读这本书的感想。
当我翻开《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生动的教学事例,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它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干渴的心灵”。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可以这样教,该这样教。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越读越有味,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新的收获与体验。它像一杯咖啡,读后,回味无穷。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学生的脑力劳动和他在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他的精神生活,是他的内心世界,倘若无视这一点,就会带来可悲的后果。”由于频繁的考试,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课堂曾一度走进为考试而学习的漩涡,联系到自己的数学教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无穷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
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我们不能单单看到冷酷的分数,要用综合评价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把他们视为活生生的人,再趣味化的教学中让他们能时刻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而不是负担;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自己也是最棒的。相信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时刻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长的幸福,他们就会给自己确立一个又一个明确的目标,努力追求更大的进步!
在第26条建议中,我们都会把学生这句“我把做作业的事情忘记了”,当成一句不可理喻的事。“你忘记做作业怎么不忘记吃饭呀”,这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却不知学生的课余时间会被那么有趣的事情吸引,更不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接受新事物,而是硬性要求这样那样,其实这样已经违背了儿童的天性。第14条建议中,复习旧知时我们都喜欢面面俱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殊不知这样反而让教材束缚住了学生,让学生成了教材的傀儡。从建议中我们知道教师应当教会学生放过细节,抓住重点,而这种技能的掌握也是学生形成世界观的基本功之一。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中的确给了我们许多指导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教学建议。在第3条建议中提出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正如古语所说“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的大都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至于是自己学会的还是通过“题海”训练会的这却都不是我们关心的重点。所以在教育家的指导面前我们得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
读完《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到: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素养。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的、活泼的、健康的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刘坚2012-2-3。
给教师的建议的教师读后感篇四
假期里,带孩子去看病,公交车上暑气逼人,刚坐下,就听见一声惊喜的呼唤“老师”,我回过头,一个大男孩朝我笑着问出一句话:“老师,你还记得我吗?”我很想张口能叫出他的名字,可是我从自己的记忆深处拼命搜索,但是却毫无印象。一路攀谈,知道他现在一家公司上班,干的还不错。知道我和孩子去看病,他就一路陪同,直到将一切安顿好,他才和我告别,可是我却依然没能记起他的名字。可是他的一句话却让我认识到了作为教师的我们对孩子的心灵关注尤为重要。“老师,上学时你还给我缝过衣服呢。”上班已经十五年了,教过的学生已超过千人,可回过头来看我的却是那些平时不太关注的学生。
德国农学家苏力贝克发现:在黑夜翻耕的土壤中,仅有2℅的野草种子会发芽,但如果在白天翻耕,野草种子的发芽率高达80℅,约为前者的四十倍。
这是为什么呢?苏力贝克通过进一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绝大多数野草种子在被翻出土后的数小时内如果没有受到光线的刺激(即使是,短至几分之一秒)的刺激便难以发芽。
那我们口中经常提及的叛逆的、上课捣乱的、一无是处的所谓的“学困生”是不是也常处于黑暗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应忘记给他们一缕“光”------一缕希望的光,一缕自信的光,一缕面对生活微笑的光……这一缕又一缕的光,看似微弱,看似微不足道,但它拯救的,可能是他(她)们的整个人生啊!
借用《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我们当教师的,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儿童,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上站住脚。我们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他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给教师的建议的教师读后感篇五
金山屯区第一小学彭颜。
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向大师学习,要领悟他的精髓,要与自己的思想实践联系起来,讲启发,想体会,要和大师作心灵的对话,才能真有收获,才能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有所创新。
本期阅读的主题是"后进生",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在今天的几乎成了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他一生的每一天具体实践。追求真理,终于心灵,坚守良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育者最宝贵的品质。孩子在苏霍姆林斯基眼中,不是学习的机器,不是考试的机器,不是分数单,不是录取通知书,而是一个精神的宇宙。《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在研究学生,研究教育。
教学。
工作。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弃,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这么做,是跟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而我们呢,提高不了后进生,便抱怨他们,甚至是放弃他们,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下,一些老师失去了等待后进生转变的耐心,再加上平时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无几,研究学生更无从谈起。这样又怎能帮助后进生提高呢?读了此书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就一定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助后进生就一定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两者相结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
现在我就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后进学生应该怎么做:
一、了解儿童,了解他的精神,体会他的思想和内心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二、教育才能的基础,是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
我们有时会很不解地说,“这道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可学生还是没做对?”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学习上存在困难,首先是儿童不愿意动脑筋,将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确实,学习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学习落后的儿童,我们在帮助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己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其实,我们在讲解时,有时忽视了学生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三、
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
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对老师和学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快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老师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需要大量地阅读书籍,后进学生想要改变糟糕的学习状况更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例如他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联系实际看来,这里的让学困生阅读应该不是那种放任自由的读,而是因人而异,有指导性的阅读。不仅学生要读书,老师也要坚持读书,“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优秀的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今天看来,苏霍姆林斯基的许多教育思想有着相当的超前性,这些都是苏霍姆林斯基面对教育时机自然而然得出的结论,他充满感情的投入,全身心的实践。他的著作告诉我们,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是因为深奥而是因为深刻,而这"深刻"又往往是通过非常朴素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今天,我们最应该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的是---怀着一颗纯净朴素的心,从事纯净朴素的教育!愿教师那暖暖的爱会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再生羽翼,教师那深深的爱会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每个后进生都像天使一样在我们的眼前飞起!
给教师的建议的教师读后感篇六
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第二条,让我对时间的概念有了更富新意的了解,《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的,“没有时间啊!”几乎是我们每位教师的口头禅,现在的我们任务重,压力大,总是忙得不可开交,焦头烂额。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写心得、交论文、发帖子、开展校本教研、组织活动……这件事还没处理完,那件事又接踵而至……简直喘不过一口气来。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比照自己,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而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中,使教材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也只有养成了自觉读书的好习惯,不断增加自己的教育教学储备,我的工作起来才会真正地轻松快乐。
一位不读书的教师,难以以身作则教导学生热爱读书。如果教师长年不摸书本,如果从学校走出的学生们除了会做练习题,所有的好书与他们无关,这是多危险的事啊。遏制这种危险的蔓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老师们先捧起书本。可见,教师读书问题已不是教师个人的问题,小处来说是教师本身工作的需要,大处来说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都抽出适当的时间捧起书本读书吧,这样你的视野会更广阔,思维更丰富,学习时间更充足,你的文采也会更广博。
给教师的建议的教师读后感篇七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现在就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后进学生应该怎么做:
一、心存博爱,永不言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
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在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弃,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这么做,是跟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而我们呢,提高不了后进生,便抱怨他们,甚至是放弃他们,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下,一些老师失去了等待后进生转变的耐心,再加上平时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无几,研究学生更无从谈起。这样又怎能帮助后进生提高呢?读了此书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就一定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助后进生就一定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两者相结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
二、转变角色、教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我们有时会很不解地说,“这道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可学生还是没做对?”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我们在讲解时,有时忽视了学生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
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
学习上存在困难,首先是儿童不愿意动脑筋,将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确实,学习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快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学习落后的儿童,我们在帮助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己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
三、调动情绪、控制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学困生的思想特别爱开小差。
其实很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内心是很想学好的,但他们由于基础差,不懂的知识越积累越多,上课时就越不知从何学起.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他们的学习成绩会更差;但如果采用强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因为他们并没有从心底里认同!看来怎样才能使学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想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就应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并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一种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做一些猜谜小游戏、动手动脑的活动等,让他们的思维处于紧张状态,进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应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讲解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从而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进而集中注意力。还要采用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小步子,多鼓励和少批评等方法为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遇,从而使学困生逐渐进步。
教师可有意识的出一些较简单的题目,然后叫他们上台板演或回答,若“学困生”答对,则予以表扬,让他们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可以学好的;若没答对,教师也应予以鼓励,相信他们下次能够会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
四、加强阅读、提升素质。
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对老师和学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老师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需要大量地阅读书籍,后进学生想要改变糟糕的学习状况更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例如他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联系实际看来,这里的让学困生阅读应该不是那种放任自由的读,而是因人而异,有指导性的阅读。不仅学生要读书,老师也要坚持读书,“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俗话说的好:站得高,看得远。你书读得越多,你掌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就越多,思维开阔了,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就有办法解决了。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为了孩子们的一生发展,也为了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开心工作,让我们来阅读吧!
给教师的建议的教师读后感篇八
再读,内心有了触动,甚至有些汗颜。作者语言平实,案例真实又浅显。作者说:“对于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经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
这条结论是依据的,作者说:“给他们挑选一些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应该让这些而他那个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疑问”“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真相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
对照自己,从教10余年,也曾想过为学生减负,也曾思考教学种的种种策略,期望课堂效率更高。“后进生”一直是个敏感、不轻松而又尴尬的字眼。最近几年,也为了“辅差”,在放学后给学生补习。这对于应试克定是有效果的。到检测效果时,他们总能支离破碎回答出一部分,直接让卷面分数提高。
再者,一个学期四个多月只读一本语文书,还美其名曰:以本为本。细细一想,这个理由是有些苍白、乏味、无聊的!即便每一节课都精心设计,争取生动有趣,可这又适应多少学生呢?我们很少小班额。后进生长期以来一直在不太情愿地接受我们的“灌输”而已。
何不让阅读“解放”后进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治理的刺激”“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我想我们可以试试,用这个简单的办法--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的教师读后感篇九
利用假期我认真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理论专著,这个阅读过程仿佛是在和一位和蔼的老人亲切地对话,里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对我们教学第一线教师的谆谆教诲,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中的瑰宝。他的教育理论深深地鼓舞着我,让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
一、“教师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权威,敬畏生命。“敬畏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课堂上,当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出现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权威”就是对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把他们当成是我们队伍中较为优秀的普通一员,既学习他们的长处,也宽容他们的不足。“敬畏生命”这使我联想到“尊重”两个字,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人格,并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孩”来糊弄。
二、由于自己也属于需要“回去看半年书、甚至更长时间”类型的,因此今天捧起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其中第25条“思索是件快乐的事”讲的就是写论文,读完颇受启发,不知对您是否合适。摘取部分内容与大家,权当分享:“我认为一个人如果要写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想说话,二是有话可说,三是会说话。”
三、“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语文”,爱上“数学”。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
四、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的《永不放弃》,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教师不可能人人成为“圣人”,也没有那个必要。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
教师还应该是一名称职的员工,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做“减法”,要减掉积压在我们身上的重压;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我们要学会团结协作……不要总是在自己的脑袋上方罩上飘渺虚无的神秘的光环,我们得像一般单位的员工那样,先学会做一个称职的员工,这是使自己事业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保障。
可教师毕竟是不同于其他职业的,因此,接下来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必须成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育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做大、做强。
读着著作中每一条建议,你对自己的职业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你会因此从容地走好未来的职业之路。正像作者所说:“祝愿我们的老师都成为唯一的”,“成为名师,为什么不?”
给教师的建议的教师读后感篇十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一书,对于一个年轻教师来说,多方面的吸取别人的经验是有必要的,而多读书,读好书便是其中的一条途径。
任何智慧的产物都是思考得结晶。记得在走出大学校门之前,导师反复给我们强调:不要只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不要只停留于每月能拿到薪水糊口!确实,离开了大学校门,没有了导师的扶持,没有了同伴的相互的激励,靠的就是自己跌跌撞撞的去摸索了,迷惘、恐惧、无奈各种情绪都蜂拥而至,很容易就会被卷进盲从的大流之中,从而迷失了自己!
这是每个新教师的必经阶段,因此,对自己的教学理念、目标、原则、内容、结构、手段、方法、模式、对象、效果等等,每天都做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能有所长进!另外,在新课标的大浪潮中,对老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了,做复合型的教师,就是要求教师具备对各种知识、方法、课程资源整合的能力,而思考便可以使它们融会贯通了。
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教师首先要懂得学习策略和认知策略。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无知,从而激发自己进一步学习的热忱。向书本学习,向名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生活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不断地学习、充电、丰富自己,才能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引来时代的源头活水,才能做到常教常新。
这是一个很大的学问。我想即便是教了几十年书的教师,也未必就完全弄的很清楚,对于我们年轻老师来说,就更是一个需要摸索的过程了。记得大学里一位教授曾说过:“教书不一定非得智商很高,最重要的是要讲天分,还有后天的教法”,这个说法我是同意的,因为就在大学里的就有些教授知识很渊博,但上课时课堂上是趴下一大片的。
曾看过这样一本书,说是新教师第一年的教学方法通常都是模仿型的,还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到了第二年教学方法变成了“四不像”(在别人的经验基础上,逐步融合了自己的教学特点),最后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方法逐步稳定下来,而这个过程靠的还是思考与学习!
教学说透了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式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的生命。所谓“教无定法”,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正如课堂上也没有“几大步骤”,说到这里,我特别佩服的一个人是魏书生。
首先,他不是正统师范院校,不受那些条条框框的限制和约束,把生活中最本质、最原汁原味的东西带进了课堂,他的课堂上犹如一股活水,不断涌现出新的智慧。有老师曾抱怨,魏书生的课很难模仿,而我觉得魏书生的课正是因为没有了那种条条框框的教学模式,完全是随课堂的真实情况而随机迸发的教学智慧,才使得他的课那么有魅力!智者的智慧,不是旁人可以轻易学来的,只有自己去挖掘自身的智慧之泉,勇于走创新之路,才是教学成功的出路!在这一点上,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已经在勇于尝试了。
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不是一个终结点,而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从而使我对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给教师的建议的教师读后感篇十一
拜读了著名教育学者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的第76条,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这一小节之后,我深受有触,受益匪浅。
我们平常所谓的学习困难的儿童,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不会思考,理解力差,缺乏好奇心,求知欲和好钻研的精神等等。而这些所谓的困难,大部分和在儿童早期所受的教育和周围条件有关,他们在童年时期,没有从自己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对她的发展来说应该获得的东西,没有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学会如何对周围的事物好奇,甚至如何去发问,他们就是在这个年龄时期——一岁——七八岁,头脑开始变得迟钝。
那么我们作为老师应该怎样去补救他们呢?我认为是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去引导他们。第一,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无论这些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该学会独立去思考,引导他们让书籍和语言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第二,引导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由于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前期在父母那里没有有效获得,那里,老师引导的时候,就应该从最简单的“为什么”开始引导。我们不断的把物品、事物、现象展现在儿童面前,让孩子们靠自己独立的努力看见和发现了哪些东西?让儿童区察觉事物和现象中那些最细微的差别和变化,思考各种因果关系。这种思维的训练,要经常出现,不断对学生进行刺激,慢慢形成一种自觉的,长期的行为,只有学生感到惊奇的时刻出现了,那么他的学习才会是积极的有效的。
比如我们现代教学运用的多媒体手段比较多,学生容易只看表面,不爱发问,那么老师在出示一张图片,一条小短视频,甚至仅仅是一段课文的内容时,就要引导学生看文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要问的,这个问题,对爱发问的学生比较简单,对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就比较难了,这时,可以让能发问的学生问,让不能发问的学生回答,这样即使他们暂时回答不出来,但是他们却能够从其他同学那里学习到发问的思维方式,可以知道,学习当中,先好奇发问,在带着问题去学习的道理,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刺激,锻炼儿童思维,进而培养他们爱钻研的精神。
用这种发问与观察的思维训练的方式,代替强迫学生死抠课本,再加上老师的爱心与耐心的等待,就一定能迎来学困生那豁然开朗花开怒放的时刻。
给教师的建议的教师读后感篇十二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观点,每个孩子的成功都是相对于自己来说的,教师应该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各个方面,知晓学生的各种特点与个性,任何时候不拔高,不低估,这样才能中肯地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较好地把握学生的生长发展方向。
“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这段话,给我的启发很大,无论是对待优等生还是学困生,要帮助他们学习,首先就要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将会遇到何种困难,这样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
1、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
2、明确学生在学习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
3、积极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一)用一生去备课。
书中提及一个教学案例,有一位听课教师询问这位讲课的历史老师可这节课需要多少时间,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这位历史的回答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用一生的努力去掌握,去理解,只有教师拥有丰厚的知识,才能自由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状况。
(二)设计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以一位数学老师的教学方法为例,建议我们分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中,将学生进行分类,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这个方法的前提是必须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
借鉴以上的建议,如何对班上学生进行辅导,有了一点想法。
1、现阶段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设置符合他能力的学习任务;
3、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通过鼓励机制,引发兴趣;
4、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
给教师的建议的教师读后感篇十三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
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学生都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自己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因为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
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我需要认真思考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
“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给教师的建议的教师读后感篇十四
都说好书就像一泓清泉,清澈明净,可以当镜子映照自己。这几天趁暑假重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对这本终身受益的书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有的一以贯之,有些结合了新的模本和背景之后的新的体验,经典之作永不过时。
在近四十的教育生涯中,苏霍姆林斯基始终用心做教育,研究教育。他所总结出的经验之谈,距今虽时跨半个多世纪,但是依然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这本书首先给我心灵冲击的是他在第二条建议中对年轻人发出的警示和劝告:年轻人,劝告你们,自己检验一下,如果工作没有给你们兴趣,那就离开学校。我想,这是每个在职教师以及将教师作为职业选择的人必须直面的课题:你到底热不热爱教育?它能不能给你带来创造的快乐?毕竟现实中有很多被教育折磨得身心疲惫甚至生病的老师,正是由于缺乏或丧失了对教育对学生的热爱。
你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教育工作,如果你的心里充斥的是痛苦、厌恶、想要逃避的情绪,那么你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不爱教育事业,你不适合做一个教育者。那就离开学校,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否则工作会继续地使你感到无止境的痛苦,不但会损害你的身心健康,而且你的学生也会收到诸多消极的影响。
读到这里,我也暗暗审视了一番自己的内心。庆幸的是,与学生相处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快乐的。尽管也遇到过攻击性强、对老师恶语相向毫不尊敬的问题学生,但我不会在心底里真正怨恨她。问题学生就像珍宝,作为教育者,不该厌恶、逃避、冷漠,而应去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并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这会是教育认识和教育能力的一个质的提升,能带给你巨大的教育成就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如果这一个个世界在你面前,你感到每个儿童都有个性,那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我想说,这一能力正是基于教师的职业兴趣,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发现他们的鲜活个性。反之,你可能会觉得学生们都千篇一律,单调无味,甚至很费力才能记住他们的面貌和名字。
我坚信,对教育的热爱会是一股源源不断的源泉,使得教育长河不断奔腾,永不干涸。
没有抽象的学生可以对之机械地搬用一切教育和教学的规律。没有什么统一的先决条件能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任何一门功课的教学大纲,只不过是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不是活生生的儿童。这是教师必须正视的一个教育现实,我认为针对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四个字:因材施教。
面对跟不上教学大纲进度的学生,教师首先要理解接受这个事实:即每朵花绽放的时间并不一样。当遇到后进生,教师应致力于研究用什么途径、要多久和克服什么困难,学生才能达到大纲规定的水平,如何在每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施大纲。
书中谈到一个教师的案例:每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直接准备这个课题的准备,也可以说是教研室里的准备,则仅花了约十五分钟。
答案揭晓,这就是阅读。教师应天天看书,终身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江河。我们平时要养成看书的习惯,把阅读当成一种甜蜜的“负担”,首先要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有科学正确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要对自己所教专业融会贯通,同时还要涉猎更多的书籍,形成深厚的文化素养。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的科学知识海洋里的一滴水,这个时候备课也就无须花多少时间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看来在每个行业都受用。对教师来说,15分钟备课可以不是奢谈,但要用一辈子的准备作为支撑。
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而在这张白纸上画上第一笔的正是父母。父母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父母的画笔从来不应中断,他能在孩子的一生中持续发挥作用。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会持有这样一种错误的心态,他们认为孩子入学后,学校就应该“包揽”孩子的教育工作,自己则能彻底省心。这其实就是缺乏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没能正视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教育工作说到底是一种学校、家庭、学生个体的协同合作。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不良状况呢?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可以设置家长教育学校,其中分为学前部,一至三年级学生家长部,四至八年级学生家长部等。在送自己孩子入学前三年,母亲和父亲就开始在家长教育学校里学习。其中包括“怎样培养儿童尊敬长者”、“怎样防止儿童冷酷无情”、“学前儿童的大自然教育”等丰富的课程内容。这样实施以后,就有利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产生一个连贯的衔接,使教师工作变得更轻松有效。
你也许会纳闷,这不是美术老师的工作吗?其实不然,学科都是相通的,跨学科的学习有时能产生奇效。在我看来,无论什么学科,都可以跟绘画结合起来,将绘画融入到课堂中。虽然现在多媒体技术很发达,ppt就可以呈现精致的彩色图片,但如果教师能在讲课过程中画出相应的情节图,一定能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首先他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也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这么尝试一番之后,你会发现,这群可爱的学生,他们有时候会对你的画评头论足,甚至跃跃欲试想要自己上来一展身手。
绘画是一种美感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创造力、想象力。教师们如果能够运用好这一工具,将对教学产生不少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的教师读后感篇十五
在认真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经典后,内心禁不住波涛汹涌。提起笔来,有些感慨,也有点激动,我发现我的手正在微微颤抖,这让我不由地想起自己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样子,清楚地记得那一堂45分钟的课,课程过半,我的手和腿才停止了抖动。
教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职业?我常常这样问身为老师的自己,在不断的工作、学习和成长中,我凝炼出了这样几个等式。
一样的春种秋收,一样的辛勤耕种;小苗破土而出,要有我们来不辞辛苦地灌溉滋润、悉心养护。秋天来到的时候,总是满心欢喜地期待它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就如同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了热切的期望。
厨师不能做一盘菜强迫谁来品尝,而是努力要把自己的拿手菜做得色、香、味俱全,于是就会有人慕名而来,争相品味,这就是老师。不是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要把课讲得有声有色,有点有面,有张有驰;调动学生自发学习的积极性,传授对他们最有用的、讲解他们最感兴趣的,交给他们最想要的。
学海无涯,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获得最有用的知识,面对成长,老师也不仅仅只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于是在这条载着无数希望的航船上,我们甘心做一名舵手,带着莘莘学子的理想,指引他们不畏艰难风浪,坚定信仰,迎向收获的彼岸。
这几乎已经成为了教师的另一个代名词,从我的老师的老师那时候就已经开始这样说起。作为工程师的我们在完成怎样的一个设计呢?我们的作品有思想、有灵魂,有独到的品位,他们要求独立和个性,有属于自己的鲜明特点。
所以工程师的设计就不能千篇一律,而是要不断创新、要与时俱进;这就要求设计思路要紧跟时代不会过时、不能落伍,要使我们的作品经得起考验,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属于他们的优势。
七年的工作经历,四个与教师有关的等式,我用它们对照言行,总结自己。
幸福的感觉几乎每一天都在,从清晨的上课铃声响起,在悦耳的铃声中走进教室;推开教室的门走上讲台,从讲台上凝视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向他们问好,然后聆听他们真诚的回应。这就是我的一天,日复一日地积攒着这样的小幸福,然后沉淀为令一番大大的幸福,那就是职业的幸福。
给教师的建议的教师读后感篇十六
寒假里,我抽空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推荐》这本书。读了此书,感觉虽然此刻的教学设施和教育环境相比以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光辉的教育理念对此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不但丝毫不显过时,还尤显重要。读着此书,我感觉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教学中的烦恼,给我指点迷津,书中给教师提出了多条推荐,每一条推荐都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让人阅读过后,掩卷长思,令人感触颇深。
书中谈到了关于教师的时间问题,我深有同感。确实,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也只有24小时啊!我们每一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课后辅导,还要抽出时间来开展校园活动及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和课题研究等等。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有自我的社会活动,既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我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困惑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
书中写到: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我们不能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们在自我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但是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只有多读书,我们才能发现自我的不足与浅薄,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充实自我,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提高自我对事物的认识,只有在书本中与大师们交流才能进一步提高自我各方面的素质。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明白的东西又实在太少。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经常读书和思考,能够使人善于对自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作出思考,并为自我指引正确的方向,丰富理论经验。因此,要多读书。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我的青春吧,立足于三尺讲台,培养出祖国鲜艳的花朵!
给教师的建议的教师读后感篇十七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实事。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给教师的建议的教师读后感篇十八
可是现在的情况是,我们有的教师不仅学期计划没有用心去写,更是缺少大师所说的远景计划的制定。大师对于远景计划提出了自己的以下建议:
(1)儿童在小学阶段应当阅读的文艺作品的节目。当然,前提是学校的图书馆里必须有这些读物才能实现。
(2)儿童在学校里应当欣赏的音乐作品(学校里最好有一个音乐室)。
(3)要跟学生谈话时用到的绘画作品。
(4)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和文艺作品的片段。
(5)最低词汇量,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小学里牢固而长远地记熟其正确写法的那些词汇。
(6)为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而需要阅读的科学普及书籍和小册子的书目。对于指定给学习困难的儿童(思维过程的能动性降低的儿童)阅读的那些书籍和小册子,应特别开列出来。
(7)“思维课”的主题,即带领学生到思维和祖国语言的源泉去参观的课题。
(8)儿童在小学阶段各年级要写的作文的题目。
(9)教师和儿童将要制作的只管教具的大致的目录。
(10)小学期间将要组织哪些参观。
读来很受启发。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缺少对工作的长远规划,必然会增加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教学效益大打折扣。远景计划可以引领教师将眼光放得更宽广、长远一些,不仅关注学生掌握知识,还关注他们是如何掌握知识的;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习,还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注他们的“眼前”,还关注他们的“未来”。这样,教师就不会过分拘泥于一时一地的“得失成败”,而将关注点始终放在学生的发展上。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计划无疑应该是学生的发展规划。制定的计划具有现代教育科学的理念,教学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才能有效避免盲目性、随意性。我想这将是我们下一步努力地方向。
给教师的建议的教师读后感篇十九
毫无疑问,一本好书给人的启迪是多方面的,不同时期不同情形你往往会读出不同的意味。
初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我只是作为一种消遣,对于其中的种种建议,并未深思。这次期中考试过后,偶尔看到了一篇长长的期中考试总结,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学生写的。他在里头说:“你成绩不好,就会被集体忽视,当你是宇宙真空里的空气,不存在。”
“如何证明自己的实力?考试——在考试中得首功的人,是老师心中的骄子。”
“这是一个小社会,学习好,成绩好,地位高。”
……。
“关怀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郑杰的这句话忽然闯进我的脑中。我仔细想想,我平时是怎么做的呢?我不能认为自己对学生不够关注,在我的心里,也许确实是每个学生都有着一席地位,可他们的地位确实完全相等吗?我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尖子生哪怕最细微的一点变化,及时提醒及时鼓励;我总是能敏锐地从细节处把握后进生的思想动向,揣摩到他们的心理,防患于未然。可是,对于那占大多数的中间生,对于他们常年不变的成绩,对于他们的乖巧沉默,我又是怎么做的呢?认为他们令人欣慰,不需要老师操心,不需要担心他们的学习与表现会忽然给班级带来“致命”的影响,换句话说,他们“很安全”。在疲于应付性格偏激生,疲于指导后进生,绞尽脑汁为尖子生指导学法的时候,这些中间生确确实实被“忽视”了!
好在,一切还来得及。
感谢《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感谢那位普通学生的一份不普通的总结书,我知道我会在我的路上又往前进一步。我也相信,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我会从建议中读出更多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