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热门17篇)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要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教案的编写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教案是教师为了实施教学活动编写的一种计划性文稿,通过编写教案,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教学效果。在编写教案前,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和了解,教案应当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以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篇一
一、导语: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在野外,仰望天空。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谁写的什么诗?——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齐背这首诗: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二、整体感知:
1、导入语中所提出的问题。
提示: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寒冷残酷的现实的厌弃和憎恶。
2、分别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并想一想这两节诗在形式有什么关系?
板书设计。
(一):
光明与美好的意境对比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追求和憧憬厌弃和憎恶。
注:像这样两节诗所表达的内容相反或相近,形式相近,两节诗形成对偶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我们把它叫做“变奏曲”。(再举例来说明,如音乐。)所以,标题中的“星星”揭示了诗歌的主题;而“变奏曲”揭示了诗歌的结构。
语文备课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三、局部品味探讨:
提示:
星星、湖、萤火虫、春天、诗、蜜蜂、睡莲、鸟、白丁香、火、旗子弹。
——温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寒冷、冰雪、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可怕残酷——黑暗残酷的象征。
2、重点品味以下诗句的含义:
(1)、为什么说“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样酿造出来蜜一样的甜。
(2)、“谁不愿一,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荧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验该句的含义)。
提示:讨论板书:
晚上湖。
语文备课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黑暗(残酷)和平(自由、舒畅)。
睡莲——象征着人的安闲自在。把夜晚的宁静、平静、温馨和自由自在,给人以温柔和梦的美好感觉。
(3)、“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这个比喻揭示了怎样的深刻含义?
提示:“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环境一定是无人打搅,十分宁静。“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从而反衬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把“鸟落满枝头”比作“星星落满天空”,形象的揭示了“光明”的美好。
(4)、“闪闪烁烁”是用来描写什么的?为什么作者却用来描写声音呢?
提示:——痛感手法。
a、视觉的;
b、“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和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的“闪闪烁烁”相通。而“朦朦胧胧”的白丁香就像声音一样时断时续,隐隐约约之感。所以,这种用描写听觉的词来写视觉的方法叫做“痛感”。
提示:(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简历来讲解。)。
a、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牺牲。(在残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满的生活。)。
语文备课大师语文备课大师b、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谱写自己的悲惨的人生。
c、将要坠落,使人害怕的情景。令人忧心忡忡的感觉。
d、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
e、残酷的社会无情的摧残着地上的生命。使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样的陨落。
四、布置作业:
(一)、阅读第一节诗完成:
1、字词略。
2、这节诗写出了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它可以分为三层,请具体概括每一层中作者所抒发的美好意象世界。
a、b、c、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答:
3、“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答:
4、按照例句形式仿写句子:
如:春之生机勃勃;夏之————-——;秋之————-——;冬之————————。
语文备课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5、每当仰望夏夜灿烂的星空,你一定有不少遐想。请仿照“如果„„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诗句抒发你的感受。
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篇二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二能力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三德育目标。
感受世代脉搏,体味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学难点】。
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一教学方法。
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
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静谧的深夜,郭沫若遥望星空,产生美丽的遐想,仿佛看到了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诗人江河面对闪烁的星星,也不禁产生朦胧的憧憬。”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看看诗人江河面对满天的星星产生了怎样的遐想。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一遍,体会诗歌的情感,确定朗读的基调和节奏。
诗歌没有字词障碍,学生大声朗读。
请同学们结合朗读的经验,讨论确定朗读的情感基调、节奏、语气等。可以参考课后附录习题里丁建华的朗读体会。
诗歌的朗读基调:深沉而热烈,含蓄表现诗人对光明的苦苦思索和不懈追求;朗读的节奏缓慢有力,诗歌结尾则要有饱满的激情。注意把握好反问句式、关键词语的停顿和重音。
2、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说自己的发现,比较两小节诗的结构和语言有什么异同。
第一节的前四行由“如果”引领的这一条件句,构成对黑暗现实的强有力的否定。以后十二行,是由“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
第二节使用了与第一节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前四句与上一节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一起构成对现实的否定,但它的后十二行由上节的肯定式,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
师生小结: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的变奏曲,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3、两人一组互读,思考回答:
诗歌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怎样的渴望?
在反复的朗读里,体会诗歌象征手法及主题: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望。
四鉴赏诗句,美点寻踪。
(课件投影)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欣赏的诗句,圈点批注。在老师示范后,同学们也能试着鉴赏诗句。
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在切磋中提高鉴赏水平。
如“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用形象的比喻表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蜜蜂一样酿造出来蜜一样的甜。
如“谁不愿意m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荧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借夜晚的宁静、平静、温馨和自由自在,给人以温柔和梦的美好感觉,表达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如“谁不喜欢春天m鸟落满枝头m像星星落满天空m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m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先运用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后用通感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如“寒冷中寂寞的燃烧”,表示在残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满的生活。
“苦难的诗”指诗人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谱写自己的悲惨的人生。
“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描绘将要坠落,使人害怕的情景,表达令人忧心忡忡的感觉。
“夜晚冻僵得像一片土地”暗示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粒瘦小的星”指残酷的社会无情的摧残着地上的生命,使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样的陨落。
3、师生小结诗歌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这首诗感情句式灵活而整齐,用词精炼而生动,特别是联想想像的意象描述、重叠,使语言新颖,富有极强的表现力。
五、勤动手,积累语言。
1、分类整理诗歌的语言点,例如雅词,叠词,精妙短语,美句,比喻句,抒情句,哲理句,反复句式等,鼓励学生自己用发现的眼光去挖掘课文中的语言财富。
如精妙的修饰短语:遥远的安慰柔软的晚上闪闪烁烁的声音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寂寞地燃烧。
如各样的星星:颤抖的星星瘦小的星金黄的星星。
2、背诵积累:
选取自己喜欢的一节熟读背诵,如“谁不原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朦朦胧胧”,鼓励当堂背诵整首诗。
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篇三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字词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一、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1)生初读课文,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凝望(ning)颤动(chan)萤火虫(ying)安慰(wei)闪烁(shuo)朦胧(menglong)疲倦(juan)冻僵(jiang)。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明确: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概括这两节诗的大意。
第一节诗:黑暗笼罩大地,向往光明世界第二节诗:否定现实世界,决心追求光明。
三、学生再读全诗,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思考其含义:
第一节:诗——像蜜蜂在心头颤动;夏夜——柔软得像一片湖;鸟——像星星一样,落满枝头。理解这些意象的含义:
理解:a、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寂寞。星星的颤抖,是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b、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孤独,燃烧代表牺牲。
四、介绍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五、解题。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两节异同:都表达了现实中挣扎而向往光明、温暖和自由的愿望。所不同的是第一节正面表达这种企盼,第二节是从反面表达这种希望。
六、总结:
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明确:诗中的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他对光明的渴望。
七、板书设计:
温情浪漫———————————————寒冷、残酷。
(对比)附课后练习二: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3、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篇四
邢文军。
一、导语: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在野外,仰望天空。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谁写的什么诗?——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齐背这首诗: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二、整体感知:
1、导入语中所提出的问题。
提示: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寒冷残酷的现实的厌弃和憎恶。
2、分别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并想一想这两节诗在形式有什么关系?板书设计。
(一):
光明与美好的意境对比寒冷和残酷的意境追求和憧憬厌弃和憎恶。
注:像这样两节诗所表达的内容相反或相近,形式相近,两节诗形成对偶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我们把它叫做“变奏曲”。(再举例来说明,如音乐。)所以,标题中的“星星”揭示了诗歌的主题;而“变奏曲”揭示了诗歌的结构。
三、局部品味探讨:
1、分组:分别找出每一节诗所描绘的意象是哪些并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从其特点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提示:
星星、湖、萤火虫、春天、诗、蜜蜂、睡莲、鸟、白丁香、火、旗子弹——温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寒冷、冰雪、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可怕残酷——黑暗残酷的象征。
黑暗(残酷)和平(自由、舒畅)。
睡莲——象征着人的安闲自在。把夜晚的宁静、平静、温馨和自由自在,给人以温柔和梦的美好感觉。(3)、“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这个比喻揭示了怎样的深刻含义?提示:“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环境一定是无人打搅,十分宁静。“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从而反衬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把“鸟落满枝头”比作“星星落满天空”,形象的揭示了“光明”的美好。(4)、“闪闪烁烁”是用来描写什么的?为什么作者却用来描写声音呢?提示:——痛感手法。a、视觉的;b、“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和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的“闪闪烁烁”相通。而“朦朦胧胧”的白丁香就像声音一样时断时续,隐隐约约之感。所以,这种用描写听觉的词来写视觉的方法叫做“痛感”。(5)、分析:“寒冷中寂寞的燃烧”、“苦难的诗”、“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夜晚冻僵得像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粒瘦小的星”、等词句的含义?提示:(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简历来讲解。)a、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牺牲。(在残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满的生活。)b、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谱写自己的悲惨的人生。
c、将要坠落,使人害怕的情景。令人忧心忡忡的感觉。d、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
e、残酷的社会无情的摧残着地上的生命。使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样的陨落。
四、布置作业:
(一)、阅读第一节诗完成:
1、字词略。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答:
3、“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答:
4、按照例句形式仿写句子:
如:春之生机勃勃;夏之————-——;秋之————-——;冬之————————。
5、每当仰望夏夜灿烂的星空,你一定有不少遐想。请仿照“如果„„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诗句抒发你的感受。
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篇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情感目标: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
1、教材配套录音带,或者莫扎特的《星星变奏曲》音乐带。
2、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描写星星的诗句、文章片断、歌诗乐曲等。
四、教学过程:
(一)朗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1、教师播放朗读带,提示学生做字词、停顿和疑难的标注。
2、提问:通过预习和听朗读,能否体会到诗歌中的感情基调?
(学生讨论,明确――温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调。)。
3、教师提示:除了这种感情基调,诗中还有一种不同的情感线索,请学生在诗歌的学习中能体会到。
(二)分析诗歌,把握结构和意象。
1、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可分组、分段朗读,提问: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
提示:这些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构成反复句。)。
2、分析上述句式,强调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请学生体会这些物象的意象。
(明确――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
4、分析上下节诗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义:
讨论、归纳。
(明确――前一节诗中的意象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后一节诗中意象描绘出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三)比较阅读,体会诗歌主旨:
1、根据分析,本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组织学生讨论这两种意境该如何理解。
讨论、归纳――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2、问:诗题中的“变奏曲”如何理解?
(明确――本诗前后两个诗节在结构上基本一致,但诗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上,形成强烈的对照,这正是变奏曲。)。
(四)回顾并总结全诗。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本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五、板书设计:
江河。
变奏曲。
温情、浪漫――――寒冷、残酷。
《星星变奏曲》以主人公对失落的梦的追忆为构思线索,把梦与血淋淋的现实作残酷的、令人震颤的对比,从而抒发诗人心中充满骚动的苦苦渴望。诗人渴望什么?渴望重建失落了的理性,而重建理性后的感性显现是什么模样呢?是阳光普照,每天都是一次美好的回忆,就像一首和谐、生动的诗,就像这首诗中美妙动听的每一个音节。有美好而温柔的夜晚,有生动活泼,洁晶如星,有赏心悦目,馥郁如白丁香。在这样温柔的春天,那曾经狂热地挥动过的旗子和心中曾有的那一团理想的火,应像它本来应有的样子一样闪闪发光。但是,现实却是另外一副样子,寒冷、寂寞、孤独、凄凉、黑暗。诗人只能在深沉的夜里凝望着遥远的天空,寻找星星的安慰,渴望星星能在心中的太阳熄灭之后,为他驱散寒冷和失望,帮他重新燃起一盏希望的灯。这样,他便可以停止写失落了理性后充满了苦难的诗,可以缓解他那充满了压抑的生活。
这首诗的体裁是朦胧诗,朦胧诗的特点就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的表现经验,使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也就是具有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本着朦胧诗的特点,我在教学设计上巧妙的与音乐学科进行了整合,导入我通过播放理查德的钢琴曲《星空》把学生带入一种朦胧的优美的意境当中,对后面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其次,在让学生体会诗歌用凝炼的语言创设意境的时候,我通过多媒体出示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学生想像,感受再对比这首诗歌作者创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朗读时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读,学生通过不同的画面及老师的引导,很快很准的把握住了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另外,作业布置,我设计一类让学生调查远近时代经典歌曲,赏析歌词,有的就是一首很好的诗。学生对此都很感兴趣,我相信他们课后一定会很认真的完成,因为兴趣是很好的老师。
这节课让我充分的体会到了学科整合的魅力,通过整合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1、诗歌教学重在让学生进入意境当中体会诗人的感情,除了用课件帮助之外重点应该让学生朗读,通过朗读去品味语言。而在整体感知部分,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很多学生的朗读欲望被调动起来,但我确没让学生读,而是通过听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在探究问题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提,教师补充,而我忽视了课堂上应随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问题是为了读,在读的过程中感悟诗歌的意境,而我只是引导学生进行了探究,没有进一步的去读。
3、拓展写作我设计让学生试写诗歌,这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应该让学生根据好的句式进行仿写,或者通过“增、换、删、改”语言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
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想象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一)。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篇七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篇八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引入及讨论。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一)。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三)。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篇九
1.进行口语练习,熟悉“如果……,谁还需要……,谁不愿意……,谁不喜欢”的表达效果。
2.采用句式交换的方式,反复诵读,体味诗意和诗人的情怀。
3.仿句练习,进行想象练习,训练学生诗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教学重点。
采用句式交换的方式,反复诵读,体味诗意和诗人的情怀。
教学难点。
仿句练习,进行想象练习,训练学生诗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投影仪。
教学设计。
1课时。
板书。
条件:如果“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结论:
谁还需(人不需)希望、慰藉。
谁不愿意(人愿意)过充满诗意、温暖、浪漫、恬静、温馨的生活。
谁不喜欢(人喜欢)美好、温馨、迷人的感觉。
条件:如果“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结论:
谁还需(人不需)光明、希望。
谁愿意(人不愿意)现实冰冷、希望渺茫。
谁不喜欢(人喜欢)希望、光明、世界充满光明。
教学过程。
一.练习句式,熟悉句式。
你熟悉这样的句式吗?
“如果……,谁还需……”“如果……,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如果……,谁不喜欢……”
请分别以这样的句式造句。
生畅所欲言,师引导学生明确:“如果……,谁还需……”相当于“如果……,人不需……”;“如果……,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相当于“如果……,人愿意……,人愿意……”;“如果……,谁不喜欢……”相当于“如果……,人喜欢……”
(板书)。
条件:如果……。
结论:
谁还需(人不需)。
谁不愿意(人愿意)。
谁不喜欢(人喜欢)。
师总结:同学结合自己的创设的条件,运用了想象,抒发了个人对生活的看法。那“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在这样的前提下,朦胧诗人江河又会有怎样的感慨呢?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江河的光明心曲----《星星变奏曲》,一同感受他的心绪。
二.根据句式,整理情绪。
1.师配乐范读,生听读,把握诗句的节奏、重音、语气。
2.在诗中诗人他不需要什么?他不愿意怎样?他不喜欢什么?请先在诗中第一节中寻找答案并适当圈点、批注。
(投影)。
条件:如果“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结论:
谁还需(人不需)星星。
谁不愿意(人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有一个柔软的晚上,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人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闪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三.诵读句式,把握情绪。
生自主诵读,寻找答案。
(板书)。
条件:如果“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结论:
谁还需(人不需)希望、慰藉。
谁不愿意(人愿意)过充满诗意、温暖、浪漫、恬静、温馨的生活。
谁不喜欢(人喜欢)美好、温馨、迷人的感觉。
2.男女生分别朗读原文第一节与原文的答案,在交错的朗读中师生再次体味诗人抒发的情怀。
3.以第一节赏析方法为例,同座位为一组,自主赏析文中第二节。
讨论明确:
(投影)。
条件:如果“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结论:
谁还需(人不需)星星。
谁愿意(人不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谁不喜欢(人喜欢)飘动的旗子,火、金黄的星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板书)。
条件:如果“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结论:
谁还需(人不需)光明、希望。
谁愿意(人不愿意)现实冰冷、希望渺茫。
谁不喜欢(人喜欢)希望、光明、世界充满光明。
4.诗中第一节与第二节关系如何?
讨论明确:
一、二节,每节十六行,句式整齐,结构对称,修辞相似,内容相仿,都以星星为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苦闷与对光明的强烈渴望。上节写对美好理想强烈的向往,下节写对冷酷现实的否定。两节轮廓相仿,又有变化,类似音乐中的“变奏曲”。
5.诗人为什么如此强烈地抒发对光明的向往?
讨论明确:
现实是冷酷的,尤其经历了民族十年悲剧的江河,对此感受尤为深刻,所以,他对光明的渴求尤为强烈。
四.学习句式,培养情绪。
讨论明确:
师读改换过的诗歌,生读原诗比较。
不好。换的语句表达的效果没有原句来的强烈。
2.诗歌的诗句能否完全的摒弃,换以板书形式?这样好吗?
讨论明确:
不能,原诗中的诗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鲜明,表达意向。板书的表达过于简练,缺乏诗歌形象感。
3.请选取你觉得优美的语句,并谈谈个人审美感受。
讨论明确:
生畅所欲言。
五.作业。
1.仿原诗中“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叙写诗句,表达对光明、希望的向往。
2.背诵全诗。
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篇十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互动内容。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二、作者简介及朦胧诗的解说。
三、学习新课。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设置情境,激发兴趣理解课文内容。合作学习,透过诗歌意象,结合自己的体会,理解诗歌中的意境。结合自己对这首诗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朦胧诗派的.语言特色。
教学互动内容设计意图。
五、课堂练习: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颤动()闪烁()朦胧()覆盖()疲倦()2.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1)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3)谁愿意,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3.诗歌中描写了两种情境,你能够说出来吗?渗透思想教育。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教学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作业设计:1、分析《帆》的意象。2、仿写。(见练习)。
板书设计:
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篇十一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二、能力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三、德育目标。
感受世代脉搏,体味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一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
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
静谧的深夜,郭沫若遥望星空,产生美丽的遐想,仿佛看到了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诗人江河面对闪烁的星星,也不禁产生朦胧的憧憬。”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看看诗人江河面对满天的星星产生了怎样的遐想。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1、学生自读一遍,体会诗歌的情感,确定朗读的基调和节奏。
诗歌没有字词障碍,学生大声朗读。
请同学们结合朗读的经验,讨论确定朗读的情感基调、节奏、语气等。可以参考课后附录习题里丁建华的朗读体会。
诗歌的朗读基调:深沉而热烈,含蓄表现诗人对光明的苦苦思索和不懈追求;朗读的节奏缓慢有力,诗歌结尾则要有饱满的激情。注意把握好反问句式、关键词语的停顿和重音。
2、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说自己的发现,比较两小节诗的结构和语言有什么异同。
第一节的前四行由“如果”引领的这一条件句,构成对黑暗现实的强有力的否定。以后十二行,是由“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
第二节使用了与第一节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前四句与上一节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一起构成对现实的否定,但它的后十二行由上节的肯定式,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
师生小结: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的变奏曲,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3、两人一组互读,思考回答:
诗歌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怎样的渴望?
在反复的朗读里,体会诗歌象征手法及主题: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望。
(课件投影)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欣赏的诗句,圈点批注。在老师示范后,同学们也能试着鉴赏诗句。
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在切磋中提高鉴赏水平。
如“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用形象的比喻表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蜜蜂一样酿造出来蜜一样的甜。
如“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荧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借夜晚的宁静、平静、温馨和自由自在,给人以温柔和梦的美好感觉,表达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如“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先运用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后用通感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如“寒冷中寂寞的燃烧”,表示在残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满的生活。
“苦难的诗”指诗人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谱写自己的悲惨的人生。
“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描绘将要坠落,使人害怕的情景,表达令人忧心忡忡的感觉。
“夜晚冻僵得像一片土地”暗示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粒瘦小的星”指残酷的社会无情的摧残着地上的生命,使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样的陨落。
3、师生小结诗歌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这首诗感情句式灵活而整齐,用词精炼而生动,特别是联想想像的意象描述、重叠,使语言新颖,富有极强的表现力。
1、分类整理诗歌的语言点,例如雅词,叠词,精妙短语,美句,比喻句,抒情句,哲理句,反复句式等,鼓励学生自己用发现的眼光去挖掘课文中的语言财富。
如各样的星星:颤抖的星星瘦小的星金黄的星星。
2、背诵积累:
选取自己喜欢的一节熟读背诵,如“谁不原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朦朦胧胧”,鼓励当堂背诵整首诗。
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篇十二
重点难点关键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具。
教学过程。
步骤教程设计学程设计时间分配。
步骤教程设计学程设计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星星变奏曲江河对理想的向往,对黑暗的否定。
练习处理1.熟读成诵。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教后记。
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篇十三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情感目标: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1、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1、教材配套录音带,或者莫扎特的《星星变奏曲》音乐带。
2、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描写星星的诗句、文章片断、歌诗乐曲等。
(一)朗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1、教师播放朗读带,提示学生做字词、停顿和疑难的标注。
2、提问:通过预习和听朗读,能否体会到诗歌中的感情基调?
(学生讨论,明确——温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调。)
3、教师提示:除了这种感情基调,诗中还有一种不同的情感线索,请学生在诗歌的学习中能体会到。
(二)分析诗歌,把握结构和意象。
1、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可分组、分段朗读,提问: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
提示:这些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构成反复句。)
2、分析上述句式,强调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请学生体会这些物象的意象。
(明确——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
4、分析上下节诗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义:
讨论、归纳。
(明确——前一节诗中的意象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后一节诗中意象描绘出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三)比较阅读,体会诗歌主旨:
1、根据分析,本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组织学生讨论这两种意境该如何理解。
讨论、归纳——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2、问:诗题中的“变奏曲”如何理解?
(明确——本诗前后两个诗节在结构上基本一致,但诗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上,形成强烈的对照,这正是变奏曲。)
(四)回顾并总结全诗。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本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星星变奏曲
江河
变奏曲
温情、浪漫————寒冷、残酷
《星星变奏曲》以主人公对失落的梦的追忆为构思线索,把梦与血淋淋的现实作残酷的、令人震颤的对比,从而抒发诗人心中充满骚动的苦苦渴望。诗人渴望什么?渴望重建失落了的理性,而重建理性后的感性显现是什么模样呢?是阳光普照,每天都是一次美好的回忆,就像一首和谐、生动的诗,就像这首诗中美妙动听的每一个音节。有美好而温柔的夜晚,有生动活泼,洁晶如星,有赏心悦目,馥郁如白丁香。在这样温柔的春天,那曾经狂热地挥动过的旗子和心中曾有的那一团理想的火,应像它本来应有的样子一样闪闪发光。但是,现实却是另外一副样子,寒冷、寂寞、孤独、凄凉、黑暗。诗人只能在深沉的夜里凝望着遥远的天空,寻找星星的安慰,渴望星星能在心中的太阳熄灭之后,为他驱散寒冷和失望,帮他重新燃起一盏希望的灯。这样,他便可以停止写失落了理性后充满了苦难的诗,可以缓解他那充满了压抑的生活。
这首诗的体裁是朦胧诗,朦胧诗的特点就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的表现经验,使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也就是具有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本着朦胧诗的特点,我在教学设计上巧妙的与音乐学科进行了整合,导入我通过播放理查德的钢琴曲《星空》把学生带入一种朦胧的优美的意境当中,对后面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其次,在让学生体会诗歌用凝炼的语言创设意境的时候,我通过多媒体出示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学生想像,感受再对比这首诗歌作者创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朗读时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读,学生通过不同的画面及老师的引导,很快很准的把握住了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另外,作业布置,我设计一类让学生调查远近时代经典歌曲,赏析歌词,有的就是一首很好的诗。学生对此都很感兴趣,我相信他们课后一定会很认真的完成,因为兴趣是很好的老师。
这节课让我充分的体会到了学科整合的魅力,通过整合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1、诗歌教学重在让学生进入意境当中体会诗人的感情,除了用课件帮助之外重点应该让学生朗读,通过朗读去品味语言。而在整体感知部分,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很多学生的朗读欲望被调动起来,但我确没让学生读,而是通过听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在探究问题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提,教师补充,而我忽视了课堂上应随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问题是为了读,在读的过程中感悟诗歌的意境,而我只是引导学生进行了探究,没有进一步的去读。
3、拓展写作我设计让学生试写诗歌,这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应该让学生根据好的句式进行仿写,或者通过“增、换、删、改”语言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
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篇十四
1、 诵读,体会诗歌的情境、意蕴和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2、 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3、 感知诗歌中的“星星”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4、 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1、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2、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掌握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
1课时
(一) 导入:
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也不同程度的会遭受心灵的劫难。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站在现实的苦难中,遥望幸福的彼岸。如果说越是痛苦中的人,越是幻想幸福、向往幸福,这是人的本能,那么,越是痛苦中的人,越是以自己的行动去追求幸福、寻觅幸福就是人性的高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星星变奏曲》就是这样一首高贵的诗。
(二) 美美地听。
播放罗京范读。
(三) 美美地读。
1、 学生自由朗读。
2、 学生小组展示。
(四) 美美地品。
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诗句进行自主品析、交流。
教师总结:
第一节:
意象: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
意境:甜蜜、温馨、自由、芬芳的光明世界。
情感:对光明、美好的理想社会的热烈向往。
第二节:
意象:夜、冰雪、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意境:凄苦、寒冷、孤寂、压抑的黑暗现实。
情感:对冷酷现实的强烈否定。
(五) 归纳主旨:
表达了对黑暗冰冷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追求光明的决心。
(六) 资料补充:
意象化和象征化是朦胧诗重要的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妙的探索成了朦胧诗的核心。
(七) 总结:
世界是不完美的,正视现实的不完美,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怀着希望去生活,学会在自己陷入痛苦时给自己勇气,像顾城在《一代人》中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八) 作业布置。
每个人心中都有痛苦、祈盼和追求,仿照“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祈盼。
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篇十五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 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诵读,体会诗歌的 情景,意蕴和诗人的 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 联想想象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一、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一)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 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 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
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篇十六
有人说过,一个聪明的民族,是耽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发生于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户外,就是一批正直而年轻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诗歌方面开始的最沉痛的反思。
江河,是这次户外的主将之一。他的《星星变奏曲》是新时期的“火把”,却更感受着时代的脉搏,它是真正的对于光明的呼唤。
诗人选取“星星”这一意象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正因“星星”是最先点燃诗人灵感源的导火索,但我认为,重要的是,借用人们对星星的凝望,更衬出现实的黑暗和残酷。在这个现实里,不仅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风吹落。星星是“一首诗”,一个“柔软得像一片湖”的晚上,一个朦胧着鸟语花香的“春天”,是“飘动的旗子”,是“火”。诗人对这一切愈是尽情地讴歌,愈显出愿望与现实的反差,也愈让人于温柔的静穆中体验了咸涩的况味和沉重。“在浓重的失落感中萌发出来的追求与寻找,既给这些诗篇蒙上一片迷悯与感伤的情调,又浸透着不甘湮没与泯灭的内在力的冲击与奔突”(谢冕语)。
在诗的结构上,两节诗的外观构造几乎相同(但内部结构稍有变化),这正像我国古代《诗经》中的某些一唱三叹的诗的结构,意在营造一种浓郁的诗的氛围,来增强诗的内趋力和表达效果,让人于简单中心灵发生震动。
这首诗开头的假设语句以“如果……”领衔的诗行,几乎以一种迫不及待的态度,用诘问宣泄着诗人江河内心蓄积已久的苦闷与祈盼:在没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济着人们心灵的渴望,并阻止人们心灵与思想的最后沦落,虽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毕竟是一份“遥远的安慰”。
意象的选取也许是很精心的,当一种压抑的时代氛围不断地扼杀个性与人格,黑暗已掩盖了光明,但在苦难而坚定的英雄乐观心灵,“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精神始终昂扬着。这样,黯淡的星星便会冲破层层云障,化为期望的光亮。但若不是无奈,谁又会主动择取只有星星的暗夜呢?“谁不愿意/每一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诗是完美的,它注定要成为心灵逃避压抑、苦闷现实的归宿,但这样的审美往往十分遥远,尽管每个字都成为一颗小星,寄托着密密的心愿,甚至震颤了心弦,却仍无法将一切化做现实。之后又由“谁不愿意”的句式引出夏夜,由“谁不喜爱”的句式引出春天,这些都是诗人渴望的,这种渴望不仅仅在于诗意的万物,还在于一切摆脱寒冷僵死状态、充满新鲜蓬勃的活力。显然,这些营造的诗意隐喻着诗人美丽浪漫的理想,虽因现实之故,理想与生活相距遥远,星星、萤火、睡莲、白丁香的意象却仍是那么生动。
现实是严酷的,随着民族十年杯具的加深,思想之花便蒂结出自由的果实。在江河,他不悲观于恶劣的现实环境,相反,第二节重复假设语句,仍以其强力的诘问“谁还需要……,谁还会……”,试图找出一个极平凡而公正的答案:即使在厄运之中,人依然向往光明、自由、美。凭着这份坚定的信念,诗人便不再顾惜“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的生存状态,也不再理会如星星颤抖、白雪覆盖、夜晚冻僵的现实境遇,一心向往无比完美的理想王国;只是太遥远的缘故,诗人的目光便多少有些朦胧了。诗人借助于不断重复的“谁不愿意”和“谁不喜爱”句式,复叠强化着一片沉积已久、不可宣泄的情绪。最后在英雄主义情绪的支配下,充满浪漫与乐观的意象涌出诗行,成为人格与生命的自我激励。从抽象的概念到富于生动色彩的具象,“星星”意象的变奏直接地成为由弱至强的英雄乐观精神的投射,而且,由于两段式的诗节构成以及诗节内部存在的情绪与意象比较化了诗人英雄乐观的浪漫精神。
应对杯具现实,一种是逃避,一种是介入,介入的方式则有乐观与悲观之分,而任何一种单纯的方式都不可能持久,江河也应如此。《星星变奏曲》在情绪整体上显示了某些豪迈色彩,但诗人对杯具本身的认识似乎并不深刻,而且,过多的浪漫向往使诗又近于稍稍浅薄了,这也许是一种苛求吧。
我们为什么需要光明?
诗人以此发问,浓郁而深沉,然而,正是正因并不是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我们才需要星星啊,需要星星安慰心灵、点燃期望。
因此,我们还需要星星,我们渴望光明,我们追求光明。
但是残酷的现实啊,残酷的现实不容许我们有丝毫的沉醉。柔软的晚上,鸟落满枝头,远处飘来朦胧的白丁香,然而,冰雪总是覆盖心头,夜晚僵硬,瘦小的星随风摇落。
这首诗开头的假设语句以“如果……”领衔的诗行,几乎以一种迫不及待的态度,用诘问宣泄着诗人江河内心蓄积已久的苦闷与祈盼:在没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济着人们心灵的渴望,并阻止人们心灵与思想的最后沦落,虽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毕竟是一份“遥远的安慰”。
意象的选取也许是很精心的,当一种压抑的时代氛围不断地扼杀个性与人格,黑暗已掩盖了光明,但在苦难而坚定的英雄乐观心灵,“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精神始终昂扬着。这样,黯淡的星星便会冲破层层云障,化为期望的光亮。但若不是无奈,谁又会主动择取只有星星的暗夜呢?“谁不愿意/每一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诗是完美的.,它注定要成为心灵逃避压抑、苦闷现实的归宿,但这样的审美往往十分遥远,尽管每个字都成为一颗小星,寄托着密密的心愿,甚至震颤了心弦,却仍无法将一切化做现实。之后又由“谁不愿意”的句式引出夏夜,由“谁不喜爱”的句式引出春天,这些都是诗人渴望的,这种渴望不仅仅在于诗意的万物,还在于一切摆脱寒冷僵死状态、充满新鲜蓬勃的活力。显然,这些营造的诗意隐喻着诗人美丽浪漫的理想,虽因现实之故,理想与生活相距遥远,星星、萤火、睡莲、白丁香的意象却仍是那么生动。
诗的主题是对黑暗现实的否定。抒发作者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但诗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呈现思想感情,而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诗中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丁香等来象征光明、完美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使诗歌朦胧含蓄,意境十分的优美。
诗歌中第一节前九行写人们抬头仰望星空,把星星当作遥远的安慰,这是困为黑暗笼罩了大地。最后七行,写出了诗人对光明、完美世界的向往。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构成强烈对照,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构成了主题与变奏的关联。
“柔软的像一片湖”仅此一句给予我们温柔如梦的感觉,我们能够感受到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明月当空,夜下一片寂静,微风拂过湖面,往日娇艳的莲花已安然的熟睡于湖水中,不明有母亲般温柔的微风拂过湖面,使得夜空中顽皮的星星和萤火虫在睡莲丛中悄悄的顽耍、嬉戏。
“谁不喜爱春天,鸟落满枝头”。透过这句话,我们能够想象得出,温暖的春天,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万物复苏,南归的鸟儿北回,很快选取了披上绿装的大树,欢快的歌唱,歌声若有若无,一边的白丁香也不甘示弱,不时发出时浓时淡的香味。给人以温暖、静谧、幸福的感觉。
结尾四名诗表达出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透过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或次序等手段。因此本诗的上、下节,虽然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相同或相近,但是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并构成强烈对照。因此诗题叫“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朦胧诗是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的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能够说诗中的星星是诗人茫茫黑夜中执著追求的理想。
人们抬头凝望星空,把星星作为遥远的安慰,这是正因黑暗笼罩大地,处于劫难中的人们渴望光明。作者用谁还需要表示否定,说明即使星星在广袤无垠的星空中显得那么渺小,却还是晶莹闪亮。星星点燃了苦难、消沉的人们心中的期望和光明之火。“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爱……”的肯定句式,以一系列完美的意想,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
然而,人务必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现实是寒冷和残酷的。诗人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夜晚被冻僵,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被风吹落。现实是多么的残酷无情呀,连人们对光明的微茫期望也要熄灭。
我们喜爱星星,我们喜爱光明,为了追求光明,献身又何妨?学习在天上的星星疲倦时,为了光明,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篇十七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在野外,仰望天空。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谁写的什么诗?——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齐背这首诗: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导入语中所提出的问题。
提示: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寒冷残酷的现实的厌弃和憎恶。
2、分别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并想一想这两节诗在形式有什么关系?
板书设计(一):
光明与美好的意境对比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追求和憧憬厌弃和憎恶。
注:像这样两节诗所表达的内容相反或相近,形式相近,两节诗形成对偶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我们把它叫做“变奏曲”。(再举例来说明,如音乐。)所以,标题中的“星星”揭示了诗歌的主题;而“变奏曲”揭示了诗歌的结构。
提示:
星星、湖、萤火虫、春天、诗、蜜蜂、睡莲、鸟、白丁香、火、旗子弹——温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寒冷、冰雪、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可怕残酷——黑暗残酷的象征。
2、重点品味以下诗句的含义:
(1)、为什么说“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样酿造出来蜜一样的甜。
(2)、“谁不愿一,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荧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验该句的含义)。
提示:讨论板书:
晚上湖。
黑暗(残酷)和平(自由、舒畅)。
睡莲——象征着人的安闲自在。把夜晚的宁静、平静、温馨和自由自在,给人以温柔和梦的美好感觉。
(3)、“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这个比喻揭示了怎样的深刻含义?
提示:“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环境一定是无人打搅,十分宁静。“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从而反衬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把“鸟落满枝头”比作“星星落满天空”,形象的揭示了“光明”的美好。
(4)、“闪闪烁烁”是用来描写什么的?为什么作者却用来描写声音呢?
提示:——痛感手法。
a、视觉的;
b、“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和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的“闪闪烁烁”相通。而“朦朦胧胧”的白丁香就像声音一样时断时续,隐隐约约之感。所以,这种用描写听觉的词来写视觉的方法叫做“痛感”。
提示:(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简历来讲解。)。
a、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牺牲。(在残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满的生活。)。
b、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谱写自己的悲惨的人生。
c、将要坠落,使人害怕的情景。令人忧心忡忡的感觉。
d、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
e、残酷的社会无情的摧残着地上的生命。使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样的陨落。
(一)、阅读第一节诗完成:
1、字词略。
2、这节诗写出了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它可以分为三层,请具体概括每一层中作者所抒发的美好意象世界。
a、b、c、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答:
3、“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答:
4、按照例句形式仿写句子:
如:春之生机勃勃;夏之——;秋之——;冬之——。
5、每当仰望夏夜灿烂的星空,你一定有不少遐想。请仿照“如果……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诗句抒发你的感受。
幼儿园大班教案《小星星》含反思。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