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舞蹈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专业17篇)
总结是我们反思经验的重要方式,它能让我们更好地吸取教训。怎样能写出一篇结构紧凑、逻辑清晰的总结?阅读下面这些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主题,并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
谈舞蹈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一
中学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了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学生应通过教师的指导,掌握一套科学而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可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培养正确的思想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判断是非,透过现象看本质。现在的社会是人性化的社会,人文主义贯穿教学的始终,因此古今中外人类总结出来的其他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对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掌握正确的一般性的学习方法。一般的学习方法是前人积累和总结下来的经验,能帮助我们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如温故知新的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方法、循序渐进和跳跃前进的方法、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巩固的方法等等。
二、中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实际上是教给学生以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
学生的兴趣从多方面反映出来:对课外活动的兴趣、对不同学科的兴趣,对课外事物的兴趣、对时事政治的兴趣等。作为语文老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好的老师,它能指引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掌握更浓厚的学习兴趣。相反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也能不断总结学习方法,从而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提到自学能力。
2、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包括掌握足够的认字数量、词语数词、基本的语法修辞学史知识、一般的文章结构文章体裁、常用的听说读学知识、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常识等等。
学生只有掌握这些基础的语文知识,才能在学习中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从而指导学生自学各种知识,提高自学能力。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包括能够熟练地翻查常用的工具书;正确选择注释;能根据读物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把握适当的阅读速度;能对刊物摘要笔记、评注;能根据学习的目的、重点难点,查找资料,编辑目录索引;能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作简单的演讲;能积累素材,规范写文章,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等等,只有掌握这些语文技能,学生才能在碰到任何一种读物时,积累更多的知识,学以致用。
良好的智力品质,包括记忆较持久牢固、联想和想象丰富多样、听说读写转高度集中、判断分析和综合深刻严密、在知识和能力的应用方面较正确灵活等等。学生只有具备这些良好的学习品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从而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
具体的做法有:
首先,通过座谈和指导并付之实践,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思想认识和心理素质,这样不仅能从思想上端正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态度;而且能在情感和个性方面端正学生学习语文的心态。
其次,在课内课外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创造浓厚的自学氛围,诱发学生自学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并不断引导学生把这些学习语文的习惯应用在学习课堂外的知识。
最后,通过学习,掌握语文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能学到应有的语文文化知识,培养应具有的各项语文能力,从而指导其他的各项能力的提高。
1、培养学生较完整的非智力素质,使其喜欢学、自觉学、习惯学;
2、培养学生良好的智力品质,使其善于学、学得懂;
3、指导学生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使其学而有识;
4、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技能,使其学以致用。最终使学生具备较健全的主动的语文自学能力。
首先,语文教师明确“教是为了将来不教”的教学思想,并贯彻到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去。
其次,语文教师应反复灌输:方法的学习是最总要的学习,学会自己学是最根本的学习观念,并调动一切语文教学手段,在一起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学,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
总之,熟话说:学生要有一杯水,教师要有长流水。语文教师要加强对方法学、学习学、语文学习法面的学习,才能适应新时代语文教师的要求。
谈舞蹈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二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成效、与能否顺利完成活动任务相联系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学家一般把能力划分为两大类,即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本文所涉及的是一般能力。在高中化学中一般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这四种能力也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因此本文谈几点体会,意在抛砖引玉。
1、实验教学中培养观察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要培养同学全面、细致的观察能力例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要认真观察,并进行思考提高能力。
2、性质教学中培养观察能力。在“乙烯”这一节讲解乙烯的物理性质教学时,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进行观察思考,并和课本中的结论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培养观察能力。
3、结构教学中培养观察能力。在氯化钠晶体一节教学中,展示氯化钠晶体结构模型,让学生认真观察na+、cl-的位置、晶体的空间构型、一个晶胞中na+、cl-的数目、立方体模型中,面、体的中心及对角线、每个na+周围距离最近且相等的cl-数目;每个na+周围与它最近且距离的na+数目……这样的训练不但传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观察能力。
1、分析实验装置,培养实验能力。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量取、混合、反应、加热、除杂、干燥、检验、收集、吸收、缓冲(安全)的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以及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能否进行再调整?为什么?最后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连接的位置顺序?等等。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实验能力。例如在乙醛一节教学中,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它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在演示完乙醇和钠的反应实验后,要求同学做钠与水的实验,有的同学竟用大块的钠并用手去拔。通过实验操作课堂上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感受颇深,他们自己做实验时就很动脑筋,提高了他们动手能力。
3、在实验设计中培养实验能力。例题: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煤产生的混合气,其主要成分是co、h2还会有co2、co和水蒸汽。请设计一个实验,确定上述混合气体中含有co和h2。
该题通过限定仪器试剂,有目的地设计实验,将实验设计思路、装置连接、实验现象、物质性质、判断依据等诸方面结合起来进行训练,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
1、比较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新知识不断涌现,新概念不断的引入,这些知识和要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量筒、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等都能量出一定体积的液体,学生容易混淆。通过对它们的容量范围、刻度规格、精确度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每一种仪器的'用途,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哪一种仪器。
2、概括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各个对象的认识过程,教师要不失时机恰如其分地进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例如,有机化学教学中,银镜反应生成物的配平,教学生概括为“一、二、三”,即一水二银三氨,醇、醛、酸、酯的教学时将各类有机物抽象概括为官能团,通过官能团的性质学习这些物质的性质。在进行有机物燃烧计算教学时,将它们抽象为各燃烧通式,既便于记忆,又培养了概括能力。
3、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从事物的相反功能去探索、质疑,不仅加深了知识理解,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1990年伏特发现了伏特电池,第一次将化学能变成了电能,英国化学家戴维就是善于逆向思维,进行了电化学研究,用电解法制取物质。1907年他选用电解熔融的苏打和苛性钠制得了钠,同年用电解硼酸制出硼。1908年用电解法制备的汞齐加热制得钙、锶、钡、镁等碱金属,他总共发现了七种元素,可谓是逆向思维成功的范例。思维能力有好多种,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就谈这几种。
自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是很有限的,大量的知识需要自学,不会自学就无法工作。自学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训练过程,因此自学能力不能靠突击,更不能靠挤占高中化学正常的学习时间来延长复习,而应当平时就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自学能力的自我训练。它将使一个人终身受益。
例如,学习有机化学“乙醛”一节课,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二十分钟,让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上述四种能力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我们认为:观察是入门,实验是手段,思维是核心,自学是方式。所有的能力都是以思维能力为依托,又是重叠交叉的,这些都是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日积月累逐步形成的。只要平时多用心,教师会由苦教变乐教,教师教会学生,逐步变成会教学生,学生逐步具备这些能力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要我学,逐步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进入辟教和学的新境地。
谈舞蹈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三
中学生作文是学生审美感受、语言表达、思想境界的直接外露。我们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需要培养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良好的文学修养,同时也需要着力培养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审美感受能力。本文就此浅略谈谈看法。
一、充分认识“审美感受”的重要性。
1.审美感受是开启写作大门的钥匙。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学生发牢骚:学校的天,学校的地,老师的教诲,到底有什么可写的呢?童年、少年、青年如此而已,又有多少值得回忆的呢?于是常听到一些老师埋怨:现在的中学生身在“宝山”为何却“不识宝”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对“宝”缺乏必要的辨识鉴赏的能力,缺少一颗辨识的心;二是没有挖掘“宝”的能力,无法使“璞玉”变“宝石”。
2.生活不能简单等同“素材”。
生活并非就直接等同于写作的题材,文学也不是简单的生活翻版,只有当作为写作的人的主观感知、审美感受融入生活,并产生了某种共振之后,生活对写作的基础性才能发挥出来。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写好文章首先要解决的是由“物”到“意”的认识矛盾,其次是由“意”到“文”的表达矛盾。中学生正是多愁善感的年龄,而他们对周围的生活却熟视无睹,这正是写作实践中由“物”到“意”认识矛盾的困惑。如何引导他们走出困惑?在作文教学中,我个人做了一些探索。
1.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审美感受。
审美感受是一种能力的熏陶与培养,它抽象而近玄妙,但并非不可捉摸。选入中学教材的典范之作,无一不是融入作家审美感受的结晶。抓住课堂教学这个环节,注意这方面的适当点拨,审美感受乃写作之源的观念便会自然流向学生的心田,融入他们的血液。
2.生活中引导学生实践审美感受。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得到生活的真谛。我们要满腔热情地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热情歌颂,对假、恶、丑则无情鞭挞。
还要热情地关切生活中的人和事,并从审美的角度作出分析思考,使审美表象变为审美意象,及时地记录下来。
第一,透过现象,由表及里。
要真正感受生活,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认识水平。中国有句古语:“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见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是什么也得不到的。早在多年前,一个普通的数字“8”,在社会上突然走红,公司开业选逢“8”的日子,含有“8”的电话号码、手机号码、汽车牌照竞相争购……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认真体味思考,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愚昧无知的思想行为。事实也证明:真要想“发”,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工作,仅有美好的愿望是“发”不起来的。
第二,分析事物,去伪存真。
生活纷繁复杂,学生阅历有限,因此我们应告诫学生:“闪光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只有通过辨析,才能识其真伪,明其利害。我们要关注时代变革的热点话题,共同讨论评议,把握明辨是非的能力。如辩论题《竞争一定会影响人际关系吗》,就可以使学生对社会竞争有进一步的认识、理解、感受,从而培养其辨析事理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三,启动联想,由此及彼。
客观世界是一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复杂交织的图画,要认识这幅画,就必须用联系的观点对画面的组成由此及彼地思考感受、审美联想,使其具有“一叶知秋”的能力。镜子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东西,围绕它发散思考,广泛联想,大家就会想到“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作品是生活的镜子”、“镜子可以还原人的美貌,也可暴露你的污点”等等,还可联想到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古训。
第四,定点观察,多维感受。
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感受,反复体味,往往会有不同的体验。如写“太阳”,我们可写“旭日东升”、“雨后日出”、“夕阳西下”等系列习作。以《时钟》、《窗》、《砖》、《火》、《水》、《雪花》等为题,可拓展自己的生活感受,写出心声,写出个性,不人云亦云。
第五,强化感受,展示自我。
平淡的生活孕育着丰富的生活美。譬如我们可以把“自我”作为线索,感受体验。人生漫漫路,童年的乐趣,少年的忧愁,早已由时间老人撒在了我们记忆的地垄里,等待着我们用思想和感受为它们“施肥、浇水”。回味那逝去的时光,感受那份缤纷和灿烂,那份眷恋必将牵着那鲜丽活泼的形象、载着那温馨馥郁的泥土之香向我们姗姗走来,学会了审美感受的学生会欣然拥抱它们。写一些回忆系列的短文,把童年留在记忆中的原始胶片,用感受之液把它冲洗出来,会带给学生一份“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与自信。
成功的习作,往往凝聚学生审美感受的汗水与心智,时时闪现着生活的丰富和多彩。我们的“丑小鸭”们,会在生活的感悟和磨练中,变成美丽的“天鹅”,展翅翱翔于人生的天地、生活的田园、习作的乐园。《文心》有言:“世间的事物原都是现成的、平凡的、旧有的,所谓新鲜的意味,完全要作者去发现。”当学生学会了感受生活,达到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也就具备了“开山取宝”的能力。这时候,他们会发现生活确实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谈舞蹈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四
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两大类。在自然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
所谓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从而得出该类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在引导学生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简单枚举归纳(不完全归纳的一种)时,要注意多举一些事例,否则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其训练方法是:先引导学生对每一事例的属性或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上升到一般判断。例如教学“金属是否容易导电”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对一些常见金属进行实验并做出判断,再得出一般结论。推理过程是:
铁钉接入电路中灯泡亮了,说明铁容易导电;
铜钥匙接入电路灯泡亮了,说明铜容易导电;
铝丝接入电路中灯泡亮了,说明铝容易导电。
由此可以推断:金属容易导电。
由于以上是不完全归纳推理,所得结论不一定真实。为了检验它的真实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再对其他一些金属物体进行检验,只要没有发现反例,就说明“金属容易导电”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所有在水中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由此可以推断出:
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以上推理即完全归纳推理过程,这种推理的前提考察了浸在水中所有物体的全部情况,所作出的断定没有遗漏,而且所断定的情况又都是经过实验所证明的,因此所得出的“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结论是真实的。
(1)“求异法”在对比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求异法是不完全归纳推理中的一种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它在自然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它要求被考察的两个场合,只能有一种不同情况,其他情况必须完全相同,只有这样才能确定这个不同情况是被研究现象的真正原因。如果不同情况不只一个,就不易确定被研究对象的真正原因。在对比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这一点。在教学《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为研究搅拌能否加快溶解这一问题,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实验的相同条件是:两个杯子大小,水多少,水温及放入高锰酸钾:请记住我站域名/数量,颗粒大小均相同,不同条件是一杯用小棒搅拌,而另一杯静止不动。其结果是:搅拌的杯子里高锰酸钾溶解得快。由于两实验中唯一的不同情况是搅拌,由此可以判定搅拌是使高锰酸钾溶解加快的真正原因。
(2)“共变法”在对比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共变法也是探求因果联系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在自然对比实验教学中应用也比较广泛。其基本内容是:如果某一现象发生某种程度变化,另一现象总是随之发生同程度变化。那末前一种现象就是后一现象的原因。仍以《怎样加快溶解》一课为例,为研究温度高低对物质溶解快慢的影响,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以下实验操作:同时向三个杯中倒入同样多的30℃,50℃和80℃的水,同时各放入一粒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在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情况后,可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推理:
水温高低高锰酸钾溶解快慢。
30℃慢。
50℃较快。
80℃很快。
由此可以推断:温度越高,高锰酸钾溶解得越快。这样边实验边引导推理,既能培养学生的对比实验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谈舞蹈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五
摘要: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本文从学生个体发展、高等艺术教育改革、舞蹈教育本身的要求以及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四个角度阐述了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我国在舞蹈教育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也随之暴露了一些问题:相比较八十年代初期,经典作品越来越少,无论是舞剧还是舞蹈作品都在逐渐流于表面化和动作化,失去了舞蹈艺术的文化品格和深层内涵;古典舞和中国“现代舞”都越来越具有相似的艺术气质,失去了不同舞种的独立特征;精湛的舞技似乎已经成为度量卓越舞蹈人才的唯一尺度;“泛舞蹈化”已经在越来越多的舞蹈人才上打上烙印等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究其本质,在于舞者缺乏创新能力,从而使其舞更多地关注表象,忽略了内在精髓。在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中,缺乏创新能力将严重影响人才质量。因此,高校应着重于培养舞蹈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论述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一、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高校舞蹈学专业学生都将走向社会,成为舞蹈技能的实践者、舞蹈教育的实施者以及舞蹈艺术的传播者。显然,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扮演好这些角色,为新世纪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一直得以尊崇。现阶段如果仍然继续强调以教师为活动主体,忽略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会对教学效果造成一定影响。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代表真理,学生应带着质疑和批判的眼光在实践中去检验、提炼、吸收或摒弃。其次,学生在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效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注重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独立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的发展。舞蹈是一个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风格的定位、姿态的调整、动作的编创、作品的构思、空间的布局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创新思维,这也是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所必须具有的能力。
二、高等艺术教育改革的需要。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舞蹈专业所培养的是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应具备扎实的舞蹈理论功底、精湛的舞蹈技艺以及高超的舞蹈编创才能。而这些都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反复锻炼。
三、舞蹈教育本身的要求。
与艺校不同,高校舞蹈专业是要培养素质全面的舞蹈人才,他们毕业后主要从事舞蹈理论研究、舞蹈教学以及表演等工作。这就要求高校的舞蹈教育不但要紧抓舞蹈技术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舞蹈专业学生文化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只有同时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走一条有利于舞蹈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只有通过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才得以实现,这也是舞蹈教育的基本要求。
四、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的需要。
舞蹈作为表现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和艺术魅力,具有一般注入式教育无法比拟的特殊功能。现今,舞蹈教育的美育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同,中小学增设舞蹈课程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小学舞蹈教育更多应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而不仅限于舞蹈技巧的简单传授。通过对一些中小学的调查,他们需要的是具有较全面知识和技能的舞蹈教师,即要求教师既要有示范能力,又要有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切实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有效打通中小学舞蹈人才的“需”与高校舞蹈专业人才的“供”之间的障碍,以符合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的需要。高校舞蹈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舞蹈人才,这些人才走上社会之后都将成为舞蹈技能的实践者,舞蹈教育的实施者,以及舞蹈艺术的传播者。要将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应当全面提升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鲜活的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不朽之作的问世、深刻思想的表述、创见的发表———这一切,都将依靠富有活力的创新能力才能做到。离开了创新能力,舞蹈领域的一切活动都将失去它生命的灵性。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游嘉颖.高等舞蹈教育的调查与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
[2]丁辉.浅析创新型人才的含义与特征[j].当代教育论坛,(14).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西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谈舞蹈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六
一般形态下,音乐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在台上唱一句,学生在台下学唱一句,抑或老师打节拍指挥,学生在下面跟着老师的指挥手势来唱,简简单单地去模拟音乐的发音。这么僵化的教学讲授模式,只能使学生不断地失去此中的乐趣。假设把一方传输,另一方被动接受的模式,变化成为两方能够进行互动交流的模式,把学生变成老师,让学生体验当老师的感觉,这样就会在心中得出平时不一样的感觉,就会找到其中的差别,进行自我学习和感受。音乐教育的要领要本着两方面发展、分析选拔、标新立异的主旨,深刻开掘学生的艺术天赋,在个体对音乐的见解中凸显课程的意义,为这些标新立异的学生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展示平台。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并重视实践的重要性,改变重实践、轻扮演的传统状况,增进表演的课时,将讲堂教学与舞台魅力融合起来,为学生上舞台,实现实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机会,促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发展,达到学生对音乐的磨练、个人唱功及表演能力的综合性提高。
长期以来,大家只重视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与练习,而忽略了联想、愿望、创造这些情感的因素。疏忽了音乐关于审美育人的目标以及对学生音乐兴趣爱好的培育,从而致使音乐教育不但索然无味并且缺乏艺术性,致使学生对音乐课提不起任何乐趣。对于音乐教育要面向所有的人这一点,身为音乐教育的我们来说是必须要明确和知道的,教师这时的使命并不是让自己的学生成为音乐家、艺术家,而是更多地应该为很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打好音乐基础,帮助他们成为具有一定音乐才能的音乐文化艺术的喜爱者,并且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够享受到一种快乐的情绪,能够对音乐发出一种由心而生的浓浓的喜爱之情,让他们常常带着浓浓的喜爱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坚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并有愉悦的体会,从而使他们的审美才能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提升。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在音乐讲授大纲上所提到的关于音乐对学生的影响。同其余的学科来比较,音乐教育教学中的美育要素,是独一无二的。那么,这也就意味着音乐教育在对学生的美育教学体验中起到了一个关键性的点和关键性的作用。对于音乐的欣赏是音乐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培养学生审美才能的作用,并且是唯一不可替代的一个功能。对于学生审美才能的培育,除了那些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所必须要掌握的.艺术基础知识以及了解艺术体现的方法和窍门外,并且对艺术欣赏类的活动还要大力鼓励学生去参加,培育学生对美的追求,加深对美的了解。
人们只要对某事物产生快乐喜爱的情绪,就会乐此不疲地去学习。不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快乐和喜爱,才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只有培育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抓住其注意力,进而提高其才能、思维才能和标新立异的才能。因此,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育,其最好的路径、最有效的法子,便是举行音乐欣赏讲授。对于美的喜爱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在音乐演奏作品中,声乐曲也罢、器乐曲也罢,这些都存在许多许多美的要素。就好像一曲《春江花月夜》的演奏,在音乐响起的一开始,在不安静的课堂气氛中学生马上就安静了下来,那婉转朴素的旋律,流转多变的节奏,小河流水的演奏,就仿佛学生来到音乐景象中去了。由此可见,经过这种娱乐性的欣赏,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音乐欣赏是孩子的听觉感知、感情体会、欲望遐想、创造性思维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练习手段。这类艺术手段,可以陶冶孩子的艺术音乐观赏能力,培育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学生用倾听的方法来进行音乐的欣赏,这里面只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态感触才能,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做到这一点。然而,对音乐中的旋律节奏、调式速度、力度、曲式的听辩才华,很多学生都具备这一方面的能力了,这就需要学生从开始一点一滴学起,从最初级的到最高级的,先要对音乐进行自我赏识和感触,然后才能够激发出学生对音乐的热情。
六、结束语。
学生在参与理论验证的机会非常少的情况下,很多的演出或比赛就会演变成突击排演。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拥有更多的机会,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学校举办音乐角逐大赛、手艺大赛,等等,这样做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多方面地接触社会,不断地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举办活动,还能够为学生积累很多的演出经验,通过不同的专题和题材,使学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这为今后音乐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作者:李萍单位:攀枝花市第二十四中小学校。
谈舞蹈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七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依赖于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最佳途径。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依赖于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最佳途径。学生说话能力的高低与否是知识经济发展和社会交往的需要;是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表现之一。我想试就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多读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基础。我平时很注重让学生朗读或背诵诗歌、散文等美文佳作。具体作法是:。
1.熟读课文,背诵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或段落。如《有的人》《海燕》《听潮》等。
2.多记,多指导学生阅读。平时课上、课下要求学生多记一些名言警句,多背诵一些古诗词。如我给学生推荐的`.《唐诗三百首》等。多指导学生阅读名著这里指古今中外十大名著,在课下让学生广泛阅读,定期规定读一部名著。比如说《三国演义》《红楼梦》等长篇巨著。一般两个月读一本书,读完之后让学生交流心得体会。采用自由谈的形式,可以说从中学到哪些知识,了解了哪些人物,感悟到哪些人生的至理名言,妙词佳句等,不拘一格。
二、多创设语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要想让学生多开口,应该以平等、宽容、欣赏的态度善待每一个学生。我开始训练学生说话。有的学生说话语无伦次,有的结结巴巴,有的漏洞百出。我都以一颗博大的爱心,微笑着欣赏他们,接纳他们。从来不恶言讽刺挖苦。渐渐地学生放得开,胆子大,我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我利用诵读课、阅读课、口语课等,挖掘学生的潜能。诵读课,我注重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去品味文章的意境,体会其中的情感。日积月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在诵读时我注重张扬学生自己的个性。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少用齐读的方式,而多要求学生个体来朗读。阅读课分两步走:一是课内阅读,二是课外阅读。课内阅读一般选择学生兴趣浓厚的书籍,篇幅短小精悍,能用两课时完成。比如说一些游记、历险记、名人传记、散文等,易于课上完成。一般我多采用读后感、讲故事等形式。课外阅读,根据篇幅的长短,定期完成,假期也不例外。课外阅读我多选名著推荐给学生,多采用读书报告会等进行读书经验交流,平时我注重向学生传授一些阅读方法和技艺,使阅读时效果明显。口语课,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要求是:讲普通话,语音清晰,语句连贯,表达准确,态度自然,尊重对方,注意对象和场合。乍一听起来,口语交际好像属于语文工具性的范畴,但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简言之:学生口语表达要适合不同场合,换句话说,因情境生文。所以教师可以开设专门的口语课,让学生围绕不同的主题,采取不同形式来训练,比如说开展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等。
三、多写,多写指写作训练。
我们通常的说指口语,文章多指书面语。书面语要求比较严格,逻辑性强,口语一般随意性强,条理性差。口语和书面语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应该说书面语是口语的延伸与发展,是口语的高层次,书面语要雅正一些。举个例子,比如早晨散步碰见熟人,我们就可说:吃了?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如果是书面语就必须有一定语言情境来界定,否则就会笑话百出。口语看似平常,其实说起来并不简单。有时必须需要书面语的帮助,这样才能使说出的话声情并茂。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打个比方,如果说多读、多练是说话能力量变的积累,多写就是说话能力质变的飞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就是读写关系。多写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说话要合逻辑,才能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因此平时应该对学生加强写作训练。这对说话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具体做法是:。
1.是仿写。仿写是迅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我在执教《山中访友》一文,我就指导学生学习拜访古桥一段的三层式结构进行仿写,即叙述(记叙)、描写、抒情三层结构。运用三层式结构来描绘家乡的一革一木,一山一水等。除此之外,学《荔枝密》一文时,让学生体会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来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诸如此类,不一一列举。
2.片段描写、写调查报告、随笔、写读书心得等,也是我平时采用让学生练笔的方式。我认为“梅花香自苦寒来”,由于平时磨励、训练,所以学生作文水平迅猛提高。我的语文教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我自感获益菲浅。
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说话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的事,需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上内容是笔者在教学中的肤浅认识,如幸蒙你认同,不妨一试,我自认为有益无害。
谈舞蹈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八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阅读教学已成为课堂中的重头戏,它不仅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还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培养学生感受阅读乐趣,有利于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使文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是一种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个性化地阅读。实践表明,阅读效果的好差与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强弱有关。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有必要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强调“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将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状态中去,从而直接影响学生阅读的质量和效果。而学习兴趣的产生离不开教师的激发。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新知识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部分精心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做游戏,回忆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里可爱的小动物,并模仿它们的声音。学生个个兴致勃勃,纷纷举手模仿。在表扬了学生的优异表现后,我说道:“学校将要举办一个‘梦想成真’的童话剧大赛,全校的小朋友都可以报名参加,同学们愿意参加表演吗?”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从而引入了新课。
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学生仅有兴趣是不够的,还应该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从而形成阅读的技能,提高阅读的能力。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通常把阅读过程划分为粗读、熟读和精读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粗读阶段,先读课题,想想课文会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事,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阶段——熟读阶段,安排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找出不理解的语句和问题,然后带着问题深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阶段——精读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粗读、熟读和精读这三个阶段实际上是阅读过程中一个有机的整体。遵循这样的阅读流程,学生对课文就基本能理解和掌握了。同时,要鼓励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经典的书。除此之外,还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以及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等等。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这句话告诉我们,写文章时,要把自己置身在特定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文字蕴含的深层意思。为此,教师应利用多种方式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这样的阅读才能更加透彻,才能拓展学生阅读的深度。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多篇童话、寓言等课文,人物故事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是它们的共性,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走近作者、走近文本,从而正确领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例如,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并了解古时服饰,动手制作表演道具。课上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让他们想象人物的表情和语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当学生通过角色转换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时,就会对课文产生亲切感,从而加深内心的深层体验。这一课中,表演这一形式不仅使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带上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学生的阅读效果显著。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曾经说过:“什么叫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就是要学会思考问题。”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这样的阅读才是高质量的阅读。高质量阅读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主动探究、激活思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学生在读到第四自然段时产生了疑问:“中秋月圆之夜,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呢?”此时,我借机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这段文字,并揣摩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学生读后渐渐明白:“苏轼要不是思念弟弟,手足情深,他才不会埋怨月亮呢!”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一个词“眼睁睁”,学生经过反复阅读后终于理解了:月亮本身并没有感情,更不会和苏轼过不去,苏轼的埋怨确实是无理的。不过他的埋怨却是有情有义的,因为手足情深,思念弟弟,他才会埋怨圆圆的月亮,这是触景生情。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疑问阅读,学生从疑问到反思再到理解,能设身处地领悟主人公的心境,提高了阅读质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营造民主、团结、和谐的学习氛围,使阅读教学课堂精彩纷呈,引导学生主动、能动地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谈舞蹈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九
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智力资本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掌握了最有价值的资本。而大学毕业生在高校的培养下,可以说都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具备了从事某一职业的基本能力,是社会上素质最高的一个群体,可谓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很显然,高校若能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就能在就业过程中更快更好更准的挑到自己心仪的职业,就能更加理性的采用一种独立的更加成熟的自我就业方式。通过开办自己企业来成就自己事业,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适应知识社会的需要。
高等教育大众化既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也是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不断加快,尤其是2004年底2006年,高校招生急速增长,全国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到2006年的430万,但由于毕业供给超过社会需求,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失业”已经不再是一个空虚的概念,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学生、家长、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高等教育大众化,最大的困难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如果大家都等待国家,企业给予的就业机会,那么未就业的人员就等于是智力资源,同时,对于高等教育实行收费的国家来讲,如果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以后而无法找到工作,高等教育的个人受益无法得到补偿,就会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还可能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而现在的大学生就业现状是一方面有业不就,一方面无业可就,存在着“宁要都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的就业心态。因此,作为高校,一定要适应毕业生就业难的形势,把就业指导与创业精神的培养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从就业走向创业,不仅可以自己就业,还可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就业岗位。改善大学生择业质量,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高校的连续扩招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高校送出毕业生,在社会上就业如何,创业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声誉。而对这种严峻挑战,作为高校,需转变教育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树立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理念,现代教育思想,在教学内,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及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主动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教育学生树立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积极就业观,艰苦奋斗,有胆有识,有眼光,有组织能力有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以此,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增强创业意识。
对大学生通过创业教育,使他们在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具有远见识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一定的理论知识,经验积累和扎实的技能,业务基础等创业的智力因素方面得到锻炼,对他们创业的非智力因素如理想、信念、意志、毅力得到培养,使他们对就业可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不仅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要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这样,可以使大学生具备生存能力,真正成为服务提高综合国力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个体和群体,在毕业后走向社会能担负起创业的重任,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谈舞蹈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
在现实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仅仅是做不出来的习题,解不出来的答案,即使是优秀的学生也缺乏质疑的能力。作为中学化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更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呢?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
一、教师首先质疑、反思传统的教学模式,预设学生的质疑。
常听同行发出这样的感慨:一节课下来累死了!这其实是应试教育思想在现代化学课堂上一个缩影,不难预测这种教学方式实际收效甚微。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一个双向活动,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者、实施者。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做到以人为本,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教师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听、主动想,还要大胆地去质疑、去联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动力,才有可能由此引发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操作、探索、归纳,而不是包办、代办,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自己会学的,老师不讲,凡是学生自己会做的,老师不代替;凡是学生自己能讲的,老师不暗示等。所以说,“问题”其实不是问题,而是解决问题的良好开端。不要害怕问题,放手去做,有时会收获无法预约的.精彩!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首先,尊重学生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不想质疑,也不敢质疑。因此,我们教师应当更新教学观念,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学生才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教师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让学生想问、敢问。
其次,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从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现错误时,给予鼓励,决不求全责备,更不讽刺挖苦。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质疑习惯,让学生好问、会问。这样长期坚持,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转换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敢问”只是质疑的初级阶段,“善问”才是关键。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的质疑方法,使学生明白“怎么问”、“问什么”。我在教学中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提问的。
1.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质疑的愿望。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活动:采用图画、声音、动画等形式,以学生耳熟能详的谚语、民俗、典故为载体,导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产生质疑的愿望。例如在学习氯气性质时,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图片:氯水的形成;潮湿的氯气使有色物质褪色,而干燥的氯气不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氯水在光照下分解并释放出氧气等。然后综合利用创设的情境,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问题提出以后,依据情景提出了多种假设,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在探究中找到答案。
2.结合教材,让学生把握质疑的时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设置问题,提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问题,引起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冲突,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释疑而探究的动机。例如,在讲“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时,可以这样设问导入新课,教师首先演示“滴水生火”的实验,然后提问:俗语说“水火不相容”,为什么刚才的实验却用水点着了火?这些问题提出后,会引起全体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此基础上,老师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其实每节课只要老师创设的情境适当,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也就能水到渠成地提出问题了。
3.合理安排教学各环节,为学生充分交流质疑提供氛围。
课堂教学中,除了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外,还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特别是刚开始的几次课,学生还不会提问,应把思考的时间延长些,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目的。老师可要求学生先把问题写在书本上,然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进行对比,相互取长补短。既培养了学生的提问能力,也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收效显著。我在教学中每节课至少留给学生5分钟的质疑提问时间,努力创设一种“人人爱动脑筋,个个乐于提问”的氛围。
总之,有“问题”就会有希望,有探索就会有发现。学会质疑,学会探索,才能学会挑战,学会学习。担负“传道、授业、解惑”重任的教师更应该把激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学工作出发点。让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从日常教学中做起,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做激励学生质疑、教会学生质疑的引路人。指引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柳暗花明”的喜悦,比起泛泛的说教来,当然更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更易达到“无疑处‘教有疑’、有疑处‘却无疑’”的至高境界。
谈舞蹈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一
美术作品是人类生活在头脑中的反映,美术家通过改变事物形象创造出符合自己审美观的艺术品。艺术品通过审美过程把主客观统一起来,一方面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审美体验物化为对象到作品中,另一方面又为人类提供了精神消费产品,影响人的精神世界,最终影响客观世界。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作品的欣赏相当复杂,要想顺利完成美术欣赏教学,必须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
瑞士画家利奥塔德在《论绘画原理与法则》中说:“绘画是最令人吃惊的女巫,她能通过最明显的不真实使我们相信她是完美的真实。”克利也曾说过:“美术并不重视人们已经看到的东西,而是通过创造使人们看到事物。”怎么让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对于美术欣赏课来说,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一)风格特色欣赏。一种风格,像一种文化的趋势一样,建立起一种期待的水平,一种心理定向,它以超常的灵敏性显示偏差和修正,如我们很容易分辨出一棵树是中国画家还是荷兰画家画的。通过中西美术形态流变,进行美术形态之间的差异性欣赏是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接受的,如秦汉理性化的秦俑展示与西方黑暗中世纪时期拜占庭、哥特式、罗马式的比较;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兴寺庙壁画,而此时文艺复兴的西方提倡的是人性、科学和个性自由。
(二)情节与形式。“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绘画长于直接地再现外在世界,艺术形象是艺术家为了将自己内在的情感幻象传达给别人而创造的,它必须饱含感情,从而给人以精神感染力。柯罗在树顶上、草地上和水面上所见到的是善良,米莱在这些地方所见的却是苦痛和命运的安排。《伊凡杀子》似乎最能体现惊心动魄、让人窒息的场面;《拾穗者》体现的却是平凡的美丽与命运的安排。
从接受角度看,形式具有先行性,是艺术的语言与组织结构。英国美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美术反映客观的真实性,即再现的真实性与表现的真实性。抽象艺术比起照相写实更难以理解接受。当学生看到波洛克的画时,不知道画的是什么而不是感觉到了什么,于是把抽象绘画归纳为两类让学生欣赏,分别以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作品为代表。
(三)美术作品的边缘内容讲授。这部分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当时的社会背景及后人的评议,需要我们针对某一作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把艺术家的心理反映出来。优秀的艺术作品,能让公众感悟、认识到不同时代、社会、民族和不同阶层的具体生活情景、文化模式、艺术表现风格、心理性格,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人生的真谛。“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美术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占据独特的优势。
二、审美能力的提高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一)天赋与专业技能。艺术所能达到的一切并非都能被传达出来,艺术以技巧掌握为先觉条件,艺术家越伟大就肯定越是本能地回避他掌握的技巧所不能完成的任务。在艺术的问题上只是在有方法的地方才能有意愿。画家只是被那些能用他的语言表现的母题吸引,更倾向于去看他所画的东西而不是他所看见的。艺术家对现实的再现呈现在公众的心理上,公众通过现实的联想,更接近于艺术家所见所感,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快乐。艺术家向我们提供了可以观察的不可视的心灵领域的幻觉,但要知道如何运用我们的眼睛还是个问题。天资好的学生可能更容易去理解,后天努力、悟性低的学生更易受到专业技能的限制。
(二)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生活变化,工业发展,科学进步引起人的审美观的变化,艺术情趣迥然。现在许多学生都沉浸在网络世界里,卡通动漫充斥脑海,让他们去喜欢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术作品很难,更甭提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神论”“韵论”了。美是客观对象的某种价值或吸引力,就其存在形式来说,它是包含或体现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能够引起人们特定情感反映的具体形象。感觉不到就无法去欣赏美,无视美的存在。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会支配对艺术的情趣爱好,但这并非是件坏事。花朵否定花蕾,果实取代花朵,这些形式彼此不同,互不相容,但它们的流动性却使之有机统一,构成整体生命。
(三)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知识可以影响我们看事物的方式,一切艺术困境的根源都在于我们对视觉世界的认识。忽视学生已有认知,一味追求“纯艺术”,是错误的倾向。注重学生自主体验是关键,这样才能有助于理解力的增强、知识的积累,审美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
(四)生活体验与艺术实践。艺术家总是脱离不开生活的时代,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异,社会环境不同,生活体验不同,会出现审美观的不同,标准也不一样。个人艺术实践经验不同造成各个方面的不统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便是鲜明的例子。这给教学带来很多难以解决的困难,但美始终是存在的,经得起时间考验,正如罗丹所说:“伟大的艺术家,到处听见心灵回答他的心灵。”
(五)艺术家与大众欣赏。艺术作品一旦成为审美对象,也就是得到欣赏,它就成为沟通创作者即美术家与欣赏者的桥梁。美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表现思想感情,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去了解美术家,即成对话关系。如果艺术作品不符合大众欣赏口味,那两者之间也就无法沟通,艺术家也努力通过艺术的形式让大众去了解他们心中的艺术,但两者之间肯定是有距离的,艺术是不等同于生活的。
三、坚持真善美统一的审美理想是艺术欣赏教学的宗旨。
艺术是人类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文化中的其他门类有着同等地位。人们期望从艺术欣赏中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鼓舞,不是压抑、消极颓废和血腥与暴力。艺术应该趋向于真善美,坚持以大美的原则进行教学,不迎合有悖美的标准的误导、诱惑,通过美术欣赏给予学生更多的审美陶冶,情感的滋养和崇高理想的精神鼓舞。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著《艺术发展史》,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4。
[3](英)贡布里希著《艺术与幻觉》,周彦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4]《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
谈舞蹈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二
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前提是让学生想审美、敢审美,这需要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的活动过程,其中教师的“教”是教学的主导,教师要重于指导、引导、诱导,学生的“学”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音乐教学过程,就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的过程,这里,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者、被统治者,师生是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学生的审美意识才会得以激发,审美潜力才会得以挖掘,审美能力才会得以培养。
音乐教学的内容是丰富的,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教学模式需要创新,这样才会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乐器演奏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打破常规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充分培养学生审美思维能力。
例如,可以创新设计各种音乐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升审美能力。音乐情境,就是在音乐教学内容上和学生内心需求之间搭建的富有启发性,尤其要造成学生心理上对音乐追求悬念的一种桥梁;也可以运用身边丰富的教学资源、丰富的教学手段创新课堂氛围,例如通过图画、幻灯片、视频、音频、cd、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鉴赏中创设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在鉴赏中感受美。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每个教室里都配上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音乐教室四周的墙壁上悬挂音乐家的画像,有歌剧、舞剧等经典剧照或用表现音乐大师风采的摄影作品来装饰,营造出典雅的艺术氛围,给学生以音乐美的感染。在课前或课间,有计划地安排播放优美、恬静的乐曲,使学生感受到美好的音乐气氛。音乐鉴赏是认知声乐和器乐作品情感内涵的心理过程,是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愉悦身心、寄托情思的审美活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是培养音乐情趣,提高鉴赏、表现、创造审美能力的基础。世界上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结构、不同个性的作品,总是用特殊的形式伴随人类生活。要感受音乐的美,就必须投入到音乐中去,随着旋律的流动,展开丰富的联想,只有这样才能动之以情,才能把音乐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如鉴赏《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作品中起伏的旋律,紧凑的节奏,速度由慢到快,力度由弱到强,从中感觉中华民族的崛起就像黄河水一样不可阻挡。
审美想象力是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已有审美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审美想象力的启发与培养。通过音乐想象来塑造音乐形象,使学生感知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提升审美水平。因此,教师要注意以学生生理听觉为基础,以学生心理想象为出发点进行音乐审美教学。例如,以学生的生理听觉为基础,教师要创造一种课堂上热情、大方、可亲的形象,拉近师生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其实,每一部音乐作品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不同的人对其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去体验音乐作品的内涵,让学生感悟音乐作品欢快、低沉、优美、悲怆的变化,体会音乐作品辽阔、深远、平和、宁静的特点,善于因势利导,将学生的音乐兴趣引入到探究音乐的审美奥秘之中。这样,学生才会“耳醉其音”“心醉其情”,由此培养学生丰富的审美想象力。
五、音乐审美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教师采取多种形式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音乐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在音乐审美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音乐实践启迪学生的审美创造。如在学习歌曲的同时或学会歌曲以后,启发引导学生依据歌曲的主题、情绪、意境即兴创编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节目,以律动、表演、集体舞等形式表现歌曲。
总之,音乐是艺术奇葩,教师则是这种美的传扬者。音乐教师要善于创造一切手段、方式、方法等来预设课堂,生成课堂,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谈舞蹈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三
随着幼儿音乐知识、经验的积累及情感的发展,他们渴望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现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萌生音乐的创造力。这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培育。我在让幼儿表演《小海军》之后,继续鼓励他们联想:小海军还能做什么?启发幼儿创编歌词和动作,怎样使小海军的歌更动听?引导幼儿创编音乐节奏型、配乐器演奏……通过这些创编活动,让每个幼儿都有充分展示自己创编音乐美的机会,使幼儿逐渐从感知音乐表面形式美过渡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在美。同时,当幼儿对音乐作品的兴趣越来越浓时,要抓住时机,设法将幼儿头脑中丰富的美感体验引入表现阶段,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并通过启发和引导,培养幼儿对音乐美的创造能力。
谈舞蹈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四
大学生创业就是改变就业观念,利用所学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由被动求职到主动创业,把知识的拥有者变为创造价值作出贡献的创业者。
长期以来,大学生毕业去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创业在大学生中还存在一些模糊意识,认为创业是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与农民工进城和下岗工人再就业差不多,有自己追求生活的稳定和舒适。不愿承担创业的艰辛和风险,有的非常羡慕创业者,自己都没有信心和勇气去尝试。转变就业观念,尤其是在给学生上就业指导课时,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增强创业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打破安于现状的就业观念,树立开拓进取,自主创业的新观念。
进入大学后,学生学习的主要是基本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创意知识比较薄弱,实践表明:创业除了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初期的学生创业者,不可能坐在宽敞的办公室,高薪聘用众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他们不得不在长期时间充当管理人和“技术人”的双重角色,在整个创业过程中,人才引进市场开拓,管理、法律咨询,资产评估等等都是必须通过自己一个又一个门槛。因此,必须对创业大学生进行必须的创业知识教育。让他了解和增加创业大学生必须的创业知识教育。让他们了解和增加创业风险,创业技巧、创业法律等知识,以及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策划,公共关系,保险等。做好知识经济创业的储备,同时,要指导学生收集分析创业案例,汲取创业者成功经验,寻找其成功的共同点,避免日后走弯路。
成功创业者应具备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决策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等,创业能力培养,是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智力因素方面,通过创业教育,让学生拥有创业基本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培养学生善于抓住机遇能力,勇于抗挫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艰苦创业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天生。
谈舞蹈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五
摘要:高中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高中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应试教育局限了学生的视野,最根本的是妨碍了兴趣的发展。一般来讲,许多人谈创新总是从系统论、控制论等方面说,对学生来说,不妨从最简单的入手,兴趣正是纷繁芜杂的大理论下所掩盖的创新的基本要素。语文课本应是最具魅力的课堂,学生学起来热门、有趣、投入。只有先调动了学生兴趣,然后才能谈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语文课讲得妙趣横生,满堂皆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胃口,然后根据每节课的特点,设计成有趣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使得每堂课都是内容尽而趣未尽,课结束而味幽远,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向往语文课的状态。
只要师生之间能够平等对话,就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有利于民主教学思想的充分发挥,有利于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课堂上语文课的学习,大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语文教师只需要起到引领作用,合理分配时间,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去读书、思考、讨论、练习。对于那些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要坚决予以杜绝,空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之目的。
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设计和创造良好的情境,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层层深入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摘要高中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学中,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自主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教师要抑制自我中心意识,让自己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既学到知识,又能挖掘出创新潜能。开展活动的形式很多,如课前几分钟演讲、诗歌朗诵、开辩论会等,还可以编演课本剧。
这些活动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动笔等能力。另外搞好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必要的补充,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语文课外活动的范围很广泛,方法也多种多样,既可以开展读书报告会、举行演讲和辩论,可以开展个人或集体采访调查,还可以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思考探究或在自行实验和制作中去大胆创新等。这样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深度。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创新理念的培养。大量书籍的阅读,拓宽思维的领域,进行大胆的想象,可以让学生冲破精神的枷锁,突破思维的定势,垒筑思维的支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个人或集体采访、调查以及到大自然中去思考探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高中语文教学应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应走向实践,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应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语文与生活同在,生活与语文共存,教师应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走向生活,把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开辟学生智能活动空间,让学生自由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交友,向劳动人民学习,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创造储存,给学生创造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教师引导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生活的拓展过程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让学生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创造,从而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开放式的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与创造性。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有关的实践活动上,这就要求教学设计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提供给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语文思想和方法,获得深切的活动体验。
提倡质疑问难,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宝贵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多方面的思考。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个性特长,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注重开发学生智力,采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开辟多种训练途径。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样才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谈舞蹈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六
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和气质。
舞蹈所表现出来的形体美对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大学生可以通过舞蹈教学学习如何辨别美与丑,养成发现美的习惯和创造美的愿望,与此同时,大学生通过舞蹈教学还可以提高自身气质,变得更加自信,积极向上。比如,民族舞《雀之灵》很好的表现了优美的肢体动作和高雅的自身气质。
2、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慧,全面培养学生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舞蹈教育对激起学生的潜能和提高学生的智慧有着积极的影响。舞蹈并不是动作的简单组合,而是具有抽象性和多义性的复杂行为。很多舞蹈是需要进行长期的思考才能理解的。所以,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想象力,开发了学生的智慧。
3、有利于培养出大学生完美的人格。
舞蹈表现出来的不仅是优美的动作,而且还有舞者的真性情。舞蹈有很强的代入感,学生在观看舞蹈时,可以很好的理解舞者的人格和精神,这样就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帮助学生领略到舞者的精神,形成优秀的人格。例如在舞蹈作品《和谐中国》和《亲吻祖国》中可以领略到舞者爱国之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1]。
1、加强舞蹈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学。
第一,学生要了解舞蹈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舞蹈是通过有序的优美的人体动作来表现人们的感情的行为艺术。同时,它也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社会生活的映射。舞蹈重点表现了舞者情感和人格,学生们可以在主观认识的帮助下学习舞蹈的节奏、动作和表情等。第二,信息技术发展飞快,并且被运用到教育中,高校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进行舞蹈教育。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性、直观性等特点。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经典的舞蹈录像和舞蹈类综艺节目等,通过观看舞蹈录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观看不同类型的精品舞蹈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不同舞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们感受到舞蹈的美并形成自己的审美观,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并且能够辨别和欣赏舞蹈的高雅与优美。
2、选择优秀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舞蹈审美意识。
舞蹈教学要因人而异。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舞蹈知识,提高审美能力,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的不同,情况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舞蹈形式供学生学习。在教导小学初中生时,可以采取反应社会生活现状的舞蹈《警花》,或者爱国主义舞蹈《亲吻祖国》等。这些可以帮助他们及时的懂得形成社会公德和爱国主义思想。在教导大学生时,可以采取民族舞蹈《春雪》,《雀之灵》等。这些舞蹈都反映了民族舞蹈的妩媚动人,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美是无处不在的,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舞蹈教学恰恰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审美能力,帮助我们及时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在舞蹈教学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在一个舞蹈中包含了多种多样的美。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观察,就可以发现各种各样的美,有风景之美,人性之美等,我们要利用舞蹈的表现强的`特征来表现出日常生活中的美。在编排舞蹈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观察到生活中的美,提高我们的审美意识,还可以通过编排好的舞蹈来教育身边的人。
3、创设好良好的舞蹈教学氛围。
高校在进行舞蹈教学时,一定要创造良好的舞蹈教学氛围。一个良好的舞蹈教学氛围是成功教育学生的基础,对学生们提高审美能力有着极大的影响。第一要保持舞蹈教室的干净整洁,干净整洁的教室可以给人带来愉快的心情。第二要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减少训练带来的危险。舞蹈教室的温度要适宜,光照不能太强,空气的流动也要恰到好处。木地板最适合进行舞蹈教育,因为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们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受到的伤害。舞蹈教室还要配备协助舞蹈锻炼的工具,比如镜子和把杆等。除此之外,舞蹈教室中还应该配备舞蹈周刊,精品舞蹈的光碟等。为了形成良好的练习氛围,教师可以在舞蹈教室中张贴学生们在练习舞蹈时的照片或者外出演出的海报,这样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促使学生们学习。
4、联系生活,丰富舞蹈教学内容。
学生们的形体可以通过学习舞蹈变得更加匀称,协调。在平常的舞蹈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锻练学生形成好的体型,而且要帮助学生形成艺术审美意识,还要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日常生活中的审美。舞蹈并不是架空的神圣的行为,而是接近生活的艺术。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学生最终会形成对社会生活,大自然的审美能力,发现身边的美,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形成艺术审美能力。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学习的方向,认真观察大自然、社会生活中美并编排相应的舞蹈。通过观察这些舞蹈,学生们既会形成艺术审美能力,又能形成日常生活中的审美能力,也达到了舞蹈教学的目的。
谈舞蹈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七
舞蹈运用视觉美、听觉美、感觉美、内涵美等多个方面传递人的思想、观点、情感。让表演者和观众感受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幼儿舞蹈教学承担着幼儿审美启蒙的重要使命,教师要善于从舞蹈题材挖掘潜在的教育价值和美学心理,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一、营造良好的舞蹈学习氛围,培养幼儿舞蹈审美趣味。
幼儿对世界的认知处于萌芽阶段,学习某一学科的驱动力主要依靠兴趣与好奇。幼儿舞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合理手段刺激幼儿对舞蹈形态的探求欲望,形成主动追求和模仿的课堂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舞蹈审美的意向和习惯。
1、幼儿园应为幼儿营造一个舒适、安全、自由的舞蹈学习软硬件环境,在舞蹈室的墙壁、天棚、角落等处进行艺术性的装饰,给幼儿的视觉造成审美冲击,产生对舞蹈学习的好感。
2、舞蹈教师应主动构建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让幼儿觉得被尊重和关爱,在轻松和愉悦的氛围中,自热、尽情舒展肢体,提高舞蹈教学的体验效果。
3、舞蹈教师要善于把握幼儿的成长规律和心理常识,在舞蹈教学的初级阶段,重点给幼儿提供生动有趣的舞蹈欣赏,练习一些律动感强的简单动作,使幼儿产生对舞蹈艺术的向往和信心。教师可以为幼儿编排故事舞蹈“美与丑”,将文明和不文明的形象、举止、言行、表情、态度等用动感和夸张的肢体语言展现出来,让幼儿对美和丑的看法经历一个直观的认知过程,教师再加之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幼儿初步形成对事物美学层面的鉴赏眼光与能力,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形成对美好心灵的追求与模仿。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注重幼儿内心审美感悟。
审美教育并非直接地告知和强制就能实现,要在对美的品味、思考、交流和感悟中渗透和滋润。在舞蹈教学中,审美教育应关注幼儿的真情实感,用活泼、轻松的教学方法打造出互动型课堂。例如,小游戏、模仿比赛、角色表演等形式,吸引和鼓励幼儿参与其中,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之伴随音乐节奏自然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在舞蹈教学中,结合本节课既定的教学题材和目标,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情境,打造立体和形象的画面感,让幼儿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展开天马行空的幻想,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会舞蹈的内涵和意境美。
三、采用符合幼儿认知的教学语言,提供审美能力展现平台。
幼儿舞蹈教学采用具有童真的肢体语言,让幼儿被生动化、趣味化、故事化的舞蹈表演感染,开心快乐地投入到动作的观看和模仿中。在主动练习中,增强体质与肢体协调性,开发幼儿大脑智力和想象力,培养幼儿另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幼儿教育阶段,对幼儿一生的性格与习惯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应多给幼儿提供舞蹈实践的机会,让幼儿有展示舞蹈学习成果的舞台,使之增强自我意识,形成表演的勇气和信心。在儿童节、教师节等节假日举办文艺汇演,定期举行舞蹈比赛等,让幼儿在参与活动中,增强对舞蹈的鉴赏能力,开阔审美的视野。例如,《美丽的金孔雀》课堂中,教师可以先让幼儿描绘一下心中的孔雀形象,使课堂变成幼儿自由联想和表现的舞台。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孔雀的视频,引导幼儿细心观察孔雀美轮美奂的开屏现象,形成对孔雀的视觉冲击和对美丽事物的强烈感知,播放杨丽萍的舞蹈《雀之灵》片段,使幼儿的心灵近距离感受艺术之美,然后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让幼儿随着《美丽的金孔雀》视频翩翩起舞,融入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和欢欣之情,提升对舞蹈语言和肢体动作、内心感悟相结合的默契度。最后,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幼儿划分成几个小组,让之合作讨论和交流,改编自己心中的“金孔雀”形象,使舞蹈更能体现幼儿的内心想法和设计,然后,组织班级分组比赛,锻炼幼儿的审美观察力和创新力。总之,幼儿教师要深入研究舞蹈教学方法,努力让幼儿产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培养幼儿独立审美的素养和能力,使幼儿在舞蹈学习过程中,感知真善美,不断丰富课堂体验与生活感悟,为早日形成健全的人格与个性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