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钠的化合物教案(汇总20篇)
教案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为教师提供了指导教学的蓝图。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培养积极健康的学习情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高中化学钠的化合物教案篇一
【任务一】根据电解水的装置示意图,并阅读课本79——80页,解决以下问题:
1、放电:
2、电解(定义):
3、电解池:
4、电解池的构成要素:
【任务二】水中加入电解质可以增强水的导电能力,但会不会影响电解水的反应呢?我们通过探究实验回答这个问题。
【实验探究电解原理】以石墨为电极,电解cucl2溶液
【问题引导、自主学习】
1、写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分析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
2、通电后,离子的运动方向:向阴极移动。
向阳极移动。
【合作学习】
3、预测电解产物,设计实验方案。
4、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电极反应及反应类型
阳极
阴极
电解cucl2
的总反应
结论
【投影展示交流】
1、你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2、阴、阳两极电极反应是什么?
3、你得到什么实验结论?
【反思整理】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
装置类别
原电池
电解池
电极名称
电极反应
能量转变
反应能否自发
1、判断下列装置是否属于电解池:
abcd
2下列有关电解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解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b.电解池中阴离子向阴极移动,阳离子向阳极移动。
c.电解池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极是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d.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
3.在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同属氧化反应或同属还原反应的有()
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a.b.c.d.
【反思总结】
【课后探究】
用铁钉、碳棒做电极,电解nacl溶液,探究电极材料的变换对电极反应有何影响。
高中化学钠的化合物教案篇二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 ,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高中化学钠的化合物教案篇三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必须从微观粒子入手,才能寻找到原因。化学学科涉及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多种微观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分子、离子结构,进而深入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在初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探索物质的奥秘。通过本节了解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间的关系,为后续周期律的学习打好基础。
知识目标:
1.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2.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提高同学们辨别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的兴趣。
重点: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难点: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有了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所以这节课原子表示方法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识。
学案导学
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
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
:一课时
(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读答案展示的方式)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离子、分子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都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同种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原子的几个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
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带负电的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也就是说,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荷,其正电荷数由所含质子数决定。
(1)原子的电性关系: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3)离子指的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
当质子数(核电核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
(4)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高中化学钠的化合物教案篇四
知识技能:
使学生掌握蔗糖的分子组成、性质及鉴别方法,了解蔗糖的用途;初步学习蔗糖水解反应的实验方法及基本操作;理解低聚糖、二糖的定义,了解麦芽糖的性质。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并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成败的关键,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及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协作进行实验、共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从而学习新知识这一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通过对砂糖、冰糖等蔗糖水溶液的还原性实验的现象进行对比与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表面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学习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蔗糖的水解反应及对水解产物的还原性进行检验,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
蔗糖的非还原性;蔗糖的水解反应;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培养;实验方法及实验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钠的化合物教案篇五
2.掌握钠的化学性质、存在和保存方法。
3.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存在、保存和用途的思维方法。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化学美。
钠的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法。
(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有一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的活泼金属,由于它们的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可溶于水的强碱,因此,又将它们统称为碱金属。
(板书)第二章碱金属。
(设问)碱金属的家庭成员都有哪些呢?(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后回答,并写出其元素符号)。
(过渡)本节课我们就来讨论碱金属中具有代表性的金属——钠。
(板书)第一节钠。
(学生实验)请用镊子从你们桌上的试剂瓶中取出一小块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液体(注意:不可用手接触),放在玻片上,用小刀切割,并仔细观察新切面的颜色(把切下的一小块钠留在玻片上)。
(设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钠的哪些性质?(钠的新切面呈银白色,有金属光泽,能用刀切,说明钠的硬度小)。
[板书]一、钠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硬度熔点密度导电性。
(展示)用玻管截取的钠的样品。
[演示]钠的导电性实验。把电极两端插入瓶里的金属钠中,接通电源,可以发现串联在线路上的灯泡发亮,提起电极,灯泡熄灭。(说明钠的导电性很强)。
[学生实验]观察留在玻片上钠新切面颜色的变化(钠表面变暗,失去光泽。)。
(设问)为什么在密封的玻管内的钠能保持光亮的银白色,而我们刚才切割的钠却不能呢?(玻管隔绝空气,刚切割的`钠却与空气充分接触,说明钠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了反应)。
[板书]二、钠的化学性质。
1.钠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
(讲解)na在常温下可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na2o,纯净的na2o是一种白色粉末。
(教师)请大家写出钠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4na+o2====2na2o(白色固体)。
[思考]一块钠如久置在空气中会发生哪些变化?
(教师)下面我们改变钠与氧气的反应条件,观察现象是否同上。
(学生实验)切一小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液体,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请一个同学描述所看到的现象,其他同学补充)(钠首先融化成球状,然后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
(现象分析)钠融化成球状说明什么?(钠的熔点低)生成淡黄色固体说明在加热时钠与氧气生成了一种与氧化钠不同的物质,这种物质是过氧化钠(na2o2)。
2na+o2=△===na2o2(淡黄色固体)。
(思考)根据na与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条件,分析比较na2o与na2o2的稳定性。
(结论)na2o2比na2o稳定。
[讲解]钠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现象,生成了不同的产物。
(设问)钠除了能和前面所述的非金属单质o2反应外,还能和哪些非金属单质反应?
(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na与cl2的反应)。
(讲解)另外,钠还可以和硫单质反应,甚至发生爆炸,生成na2s。
[过渡]钠在空气里很容易燃烧,如果钠着火,能否用水来灭火?
(实验)向你们桌上盛水的小烧杯里滴入几滴酚酞,然后投入切下的一小块钠(注意钠块只要绿豆大小,不要用手接触金属钠),并盖上表面皿,观察发生的现象(浮、熔、游、红)。
(教师)请大家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1.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2.钠为什么会熔化成一个小球?
3.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游动?
4.滴入酚酞后溶液为什么会变色?
5.保存钠的无色液体是否是水?
(学生讨论及回答)。
(教师)通过以上实验及讨论结果,请大家归纳出钠的性质。
[板书]2.钠与水反应。
(演示实验)在锥形瓶中装满水和带有大头针、漏斗和导管的胶塞做na与水反应的实验,并检验生成的气体。
(教师)由实验现象可知,钠与水反应还生成了h2。
[板书]2na+2h2o====2naoh+h2↑。
(投影讨论)1.根据以上实验讨论及分析,你觉得钠的化学活性怎样?并与初中所学金属活动顺序表相比照。
2.分析上面各反应中,na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能否从原子结构方面来说明?
(结论)1.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与金属活动顺序表相一致。
2.钠在上述反应中,化合价均由0价变为+1价,这是由于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之故,因此,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具有还原性,是一种强还原剂。
(设问)通过对钠的性质的讨论,并参阅课本有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投影)1.钠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为什么?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质中?
2.怎样保存金属钠?为什么要这样保存?
3.钠有哪些用途?
(板书)二、钠的存在及用途。
学生回答,投影并板书)1.钠在自然界以化合态存在,主要存在于nacl、na2so4等物质中,由于钠的性质活泼,所以须密闭保存,少量钠保存在煤油中。
2.钠的用途。
a.制过氧化物。
—k合金用做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c.制稀有金属如ti、ta、ni等。
d.制高压钠灯。
(小结)钠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有着广泛的用途。
1.钠能否和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说出理由。
2.钠着火以后能否用水来灭火?
3.试分析钠在空气中久置所发生的变化及现象。
高中化学钠的化合物教案篇六
1、常识性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及性质上的一些共同特点,能够判断生活中的有机物;了解甲烷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及其可燃性。
2、了解酒精学名、化学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重要应用;分辨甲醇及乙醇性质的异同,认识甲醇的毒性;常识性介绍醋酸。
3、常识性介绍煤和石油既是重要的能源,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能力目标。
1、学生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化学式的过程中,了解科学发明的过程和方法: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实施方案—结果分析—得出成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技能。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古代对天然气、沼气的'利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联系甲烷燃烧放热,说明甲烷可作重要能源以及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
2、通过介绍我国在酿酒造醋工艺方面的重大发明和悠久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树立环保意识、能源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甲烷的教学材料分析:
化学科学的发展,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某些化学现象可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甲烷是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含碳化合物以后又一种含碳化合物,所不同的是,甲烷属于有机物。有机物知识的增加,是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特点。
甲烷作为一种简单的有机物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但学生却未必注意到它的存在、它在生活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更难与化学联系在一起。因此经过提示,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甲烷的广泛存在,使学生容易收集到相关资料,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本节教学材料分成“有机化合物”、“甲烷”两部分,甲烷是重点,有机物的应用是选学材料。前一部分着重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教学材料在列举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含碳化合物后,又列举了蔗糖、淀粉、蛋白质等另一类含碳化合物,使学生对这两类含碳化合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给后一类有机化合物下了定义。在初中化学里简单介绍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有利于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为学生参加社会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化学基础。教学材料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列举了甲烷的自然存在,对于这些内容,只需要学生有个粗略的了解,在教学中不宜引申扩展。教学材料通过甲烷的燃烧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甲烷包含哪些元素,进而确定甲烷的化学式,这样有助于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而且有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做甲烷验纯点燃的实验,并联系氢气、一氧化碳也要验纯的知识,说明甲烷在点燃前也要验纯。联系甲烷燃烧放出大量热量来说明甲烷可作为重要能源。
本节教学可采用自学、讨论、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关于甲烷的教法建议:
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通过甲烷燃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查找有关有机物和甲烷的资料来使学生对有机物有一定的认识,并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组织材料、信息加工的能力。
关于煤和石油的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常识性介绍内容。
强调煤和石油是重要的能源,接着又阐述了煤和石油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通过教学材料的图片使学生对“煤是工业的粮食”及“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形成较为具体的认识。结合实际介绍我国的煤炭工业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并教育学生养成节约能源的意识及环境保护意识。
可在课上播放vcd视频“煤的综合利用”、“石油化工产品”等增加直观性,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关于乙醇醋酸的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材料分为乙醇和醋酸两部分,乙醇属于了解内容,甲醇和醋酸属于常识性介绍内容。
乙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物,可以制造醋酸、饮料、染料、香精,还可以做绿色能源——燃料。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了解乙醇。对我国的酿酒工艺做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酒文化历史。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强调甲醇的毒性,并熟练掌握甲醇、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常识性介绍的醋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调料——醋的主要成分,学生对醋酸并不陌生,醋酸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唯一一种有机酸,教学材料介绍了醋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对醋酸的化学性质只涉及了使指示剂石蕊试液变色,建议议增加课外家庭小实验:醋与苏打或小苏打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还可用制得的二氧化碳进行灭火实验。
对课后选学内容的学习,因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较紧密,建议利用课上时间组织学生学习为好。
高中化学钠的化合物教案篇七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2、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
2、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
启发讲解法、讨论法、分组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如何让沙漠充满生机?
以提问的形式引出本章的内容《地球上的水》,并指导学生打开网站的首页,简单介绍本专题的各个模块和使用规则。
(二)目标完成过程。
第一部分:相互联系的水体。
问题2:地球上的水很多,为何还要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呢?
2、学生进入网页“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学生讨论并发表评论,教师适当总结。
思考1:长江的水源来自哪里?为什么说“你是无穷的源泉?”(河流的补给)。
思考3:黄河该河段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是怎样的?
第二部分:水循环。
(引入):面对滔滔黄河水,“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曾写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思考:黄河之水是否真的东流不复回呢?(引出本节课重点)。
水循环:
1、学生进入网页:“水循环的过程”,
(2)判断:下列现象各属于哪一类水循环。
a、塔里木河的河流径流。
b、未登陆的台风形成降水。
c、内陆湖水蒸发。
d、洪水入海。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分组讨论)。
问题驱动“人类从古至今一直梦想可以风调雨顺,那么这个梦想我们实现了吗?”
教师分组布置任务:水循环的哪些环节目前人类有能力控制?一组专区:蒸发与水汽输送。
二组专区:降水。
三组专区:地表径流。
四组专区:下渗与地下径流。
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材料得出结论,教师适当总结。
材料一在我国古代,人们由于不了解水循环的原理,他们看到无数江河滔滔之水日夜不息地奔向海洋,千百年来也不改变,而大海却始终不满不溢,感到非常奇怪。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有人设想在大海东面,非常遥远的地方,有一个深不可测的无底渊谷,叫“归墟”。由于“归墟”的存在,百川归海,大海永远不会满溢。
问题:为什么滔滔江水汇入大海,大海的水位不见上升呢?
材料二海洋每年向陆地输送约45000立方千米的水汽,凝结降落后,再以河川径流的形式返回海洋。
材料三水在相变的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90%的泥沙来自黄河中游黄土高原。
材料四黄土高原受流水侵蚀变得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三)课外拓展。
1、人工降雨及人工消雨南水北调工程。
2、河水补给来源。
高中化学钠的化合物教案篇八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同样,在教学工作中,可以利用计算机,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所学的内容,有些反应现象不是很明显,讲述的内容不是很直观,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使之更加通俗易懂。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二重点,难点。
这一节的重点就是钠的化学性质――与水反应,还有钠的物理性质――颜色。难点就是钠与氧气在充足及过量时候的反应,还有就是实验,由于反应速度快,难以观察,最后就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教学理念及其方法。
1对反应速度快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慢放实验的动化,使学生能看清楚过程。
2涉及原子等微观粒子的结合过程,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力,可以通过计算机动画演示,使反应变得直观,更容易理解。
3对于钠与水的反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可以通过动画来展示实验不当造成的后果。
四教学过程。
2再以水灭火图片给学生观看,然后以钠放入水中为参比,激发学生的兴趣。
3再通过一些趣味性实验演示,能更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例如用一装有半瓶水的塑料瓶,瓶塞上扎一黄豆大的钠的大头针,瓶倒置使钠和水充分反应,取下塞子、点燃火柴靠近瓶口有尖锐的爆鸣声,效果得到大大改进。
五学法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教给学生对金属钠的认识,掌握金属钠的性质,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归纳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总结性质,得出结论,布置作业。
列出来,这样条理就清晰了,然后再总述一下这节所学的内容,讲述的重点及难点。最后布置2个思考题:
(1)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
(2)把钠投到苯和水的混合液中钠在水和苯间跳上“水上芭蕾”,为什么?
再讲一下钠的用途。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第一节钠。
1钠的原子结构。
2钠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3钠与水反应(重点)。
高中化学钠的化合物教案篇九
2.了解甲烷的化学性质,理解取代反应的含义。
3.通过甲烷的分子结构的探究,解析其可能有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来证明,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
4.认识化学微观世界分子结构的立体美。
【重点】
甲烷分子结构,化学性质及取代反应的含义。
【难点】
理解甲烷分子结构决定了性质,理解取代反应的含义。
环节一:导入新课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在我们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很多种物质,比如碱金属元素、卤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及其化合物;也曾了解和接触过另外一类物质,如甲烷、乙烯、乙炔、蔗糖、葡萄糖、酒精等等。前一类物质我们称之为无机物,后者就是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即将学习和讨论的一类重要的物质——有机物。有机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工农业生产及能源、材料和科学技术领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甲烷的结构
【提出问题】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这是因为它本身只含有一个碳原子,而且只含有有机物必须含有的两种元素:碳和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资料,找出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结构式。
【过渡提问】那么甲烷分子中的原子在空间是如何分布的呢?(过渡提问,可不回答。)
【教师讲解】实际上,科学研究发现,甲烷分子是一个以碳为中心的正四面体结构,碳与每个氢间形成的键长键角都是相同的。下面我们大家都用自己手中的橡皮泥和牙签是做一个甲烷的模型,观察一下它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开始制备,教师巡回进行指导。
【教师展示】通过展示实验室中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进一步验证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它是一个正四面体结构。
2.甲烷的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甲烷俗名叫沼气,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可用作燃料;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空气的平均分子量为29,因此甲烷密度比空气小。
【过渡提问】了解了甲烷的物理性质,那甲烷有什么化学性质呢?
3.甲烷的化学性质
(1)甲烷的氧化反应
【学生回答】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
【视频演示】确实是,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验证甲烷燃烧生成产物的实验视频,通过烧杯壁的水珠以及变浑浊的澄清石灰水进一步验证了刚刚同学们的猜想。请同学们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回答】进行书写。
【教师补充】把等号改成箭头,这是有机反应的一个特殊之处:
同时提醒学生可燃性气体在点燃前要验纯。
【教师讲解】甲烷燃烧是一个氧化的过程。但是甲烷性质稳定,不与酸性高锰酸钾这样的强氧化剂反应,也不易与酸或碱反应。甲烷四条碳氢键,它们是饱和键,由结构决定性质也可以推断出,甲烷的性质稳定。
(2)甲烷的取代反应
【过渡】甲烷的性质稳定,与一般的物质不反应。其实,除了会与氧气反应以外,甲烷还会与氯气发生反应,那会产生什么现象,同学们注意观察。
【教师演示】演示科学探究中的实验。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光亮地方的集气瓶中气体的颜色变浅,证明有新的物质生成了,有白雾产生,试管内壁油状液滴,这些是生成物。
【教师提问】根据反应物的元素组成,你能推测出生成物吗?
【学生回答】油状物可能为甲烷中剩余原子与氯原子的结合,即甲烷中一个氢原子被氯原子替换了。
【教师讲解】同学们的猜想非常好,你能尝试写出这个反应吗?
【教师讲解】方程式书写的非常准确,甲烷中的氢原子确实可以被氯原子取代,但取代一个氯原子的时候生成的物质却是气态的,而非油状物,这就证明反应还有其他物质生成。其实甲烷与氯气的反应是分步进行的,一个氢原子被替代后的产物中氢能继续被替代,共分四步完成。
【动画展示】观看视频动画展示的甲烷与氯气发生反应时分子模型的变化,验证学生的猜想。
【教师讲解】一氯甲烷为气体,二、三、四氯甲烷为液体,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称四氯化碳,为常用的溶剂。并由黑布下的集气瓶没明显现象,得出反应需要光照的条件,提醒学生补充反应条件。并介绍其为取代反应。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总结取代反应的概念?
【学生回答】有机物分子力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叫取代反应。
环节三:巩固提升
环节三: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可以是知识,也可以是学习方法。
布置作业:大家看到这个取代反应,能不能想到哪个无机反应类型与之是十分相似的呢?对,就是置换反应,那么同学们就在课下整理一下置换反应与取代反应的基本特点,并形成表格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
高中化学钠的化合物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高中化学钠的化合物教案篇十一
钠的重要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之一,本节知识是钠单质性质的延伸和发展,钠单质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转变为钠的化合物,所以钠单质和钠的化合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只有既了解了钠单质的性质又了解了钠的化合物性质,才会比较全面的了解钠这种金属。通过钠单质及钠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既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又为学习其他几种重要金属化合物奠定基础和提供理论模式。
2、教学目标。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高中化学钠的化合物教案篇十二
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以“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为话题,请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乙醇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有机物,引入对乙醇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乙醇的物理性质。
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乙醇的颜色、状态、气味,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结论。这一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在讲解乙醇的化学性质之前,我会首先提问学生乙醇的分子式是什么,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既然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是有所关联的,那么能否通过探究物质的性质推知物质的结构呢,从而进入接下来的学习。
2.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材涉及了两个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1)乙醇与钠的反应。
我会首先请学生观看乙醇与钠反应的视频,并请学生根据这一实验现象判断产物是哪种气体。接下来提出钠与烃不能反应,请学生判断乙醇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与烃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是否相同。接着让学生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写出乙醇可能的结构简式,并最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乙醇的结构简式为。在这里我会指出—oh即为羟基。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我会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乙醇和乙烷的化学性质不同,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出有关官能团的学习,由此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
(2)乙醇的氧化反应。
首先请学生写出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思考乙醇还能不能发生其他的氧化反应。接着请学生自主实验3-3,观察实验现象,根据教材判断生成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铜丝的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分析铜丝先变黑后变红的过程写出由乙醇生成乙醛的化学方程式:
在这里我会详细讲解在乙醇生成乙醛的过程中,乙醇分子内的化学键是如何断裂的,由此提出新的问题,如果醇经催化氧化能生成醛,醛应该具有怎样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请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其他的有关乙醇、乙醛、乙酸相互转化的信息。
环节三:巩固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学生完成学案上有关乙醇的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我也会给学生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比如将本节课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中,或者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这一作业的设置也能够体现出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处不在。
七、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板书内容包括乙醇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有2个,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高中化学钠的化合物教案篇十三
化学教学2015年07期。
一、课标要求与学情基础。
1.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科书的编排。
关于《化学2》中的“甲烷”,《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甲烷的……主要性质”[1]。《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将其细化为“知道甲烷的分子结构,了解甲烷的来源,了解甲烷的可燃性、取代反应等性质及主要用途”[2]。
人教版教科书以“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为题,将其安排在《化学2》第3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一节[3]。教科书以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我国使用天然气的历史以及“西气东输”的现状、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等导入新课,然后介绍了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和结构式,并设计了制作正四面体和甲烷球棍模型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甲烷分子的结构特征。关于甲烷的性质,在回忆初中已知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首先介绍“在通常情况下,甲烷比较稳定”,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强酸、强碱等反应,然后依次介绍了甲烷的氧化反应和取代反应。在取代反应中,教科书通过“科学探究”栏目采用“减法原理”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将“一支试管用黑纸包好”,人为地去除了“光”的因素,并与没有包裹黑纸的试管进行比较,让学生获得“光”是甲烷取代反应必备条件的事实材料[4]。
综上可知,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甲烷的结构和性质,重点认识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和取代反应的特点,使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同时,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存在和用途的认识,并了解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领域的学习兴趣。
2.学情基础。
学生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中,已经学习了甲烷的物理性质和甲烷能够燃烧的化学性质,在《化学1》中又较系统地学习了无机化合物的性质,了解了认识元素化合物性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建立了物质性质和用途之间的联系,这都为学习有机化合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受《课程标准》的限制,现行高中化学教科书对于无机化合物的知识,“主要介绍了一些基本的或典型的化学事实,如物质的物理或化学性质、物质的用途及物质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等,并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而是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有效性”[5]。所以,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不是非常的深刻。而对于有机化合物的学习,更需要从结构的角度认识其反应的机理,所以,逐步建立起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并形成相应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开启有机化合物的学习时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通过道尔顿等科学家研究甲烷等有机物结构的化学史实、对甲烷分子结构模型的搭建,以及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的事实,认识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特征。
通过天然气、可燃冰、页岩气等图片的介绍,了解甲烷的来源。
在回忆初中所学甲烷知识的基础上巩固甲烷的可燃性,进一步体会甲烷是一种重要的能源。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认识甲烷的取代反应等性质,知道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结合对甲烷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存在和用途的认识,并激发起对有机化学领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实录。
1.播放新闻,引入新课。
[师]我们知道,有机化合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它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面请大家看一个新闻视频。
[视频]2014年5月21日中俄两国签署了30年天然气“供气框架协议”。
[生]甲烷。
[师]它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学习这种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设计意图:通过新闻视频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甲烷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用途,激发学生学习甲烷的热情,并将燃料作为甲烷学习的情景线索贯穿本课教学的始终。
2.分析图片,回顾旧知。
[师]除了天然气以外,你知道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其他存在形式吗?
[生]沼气、油田气、煤矿坑道气、可燃冰等。
[投影]图片展示:“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示意图、农村沼气池、煤矿坑道气、油田气、可燃冰、深海机器人潜入海底探寻可燃冰。
[生]甲烷的分子式是,通常情况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有可燃性,可做燃料。
[投影]这些是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分子组成、主要性质和主要用途。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对甲烷已有的认识,教师再从4个方面进行总结,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获得新的认识,体现课堂的前后呼应。这也符合学生的新知识生长在旧知识之上的一般规律。
3.分析史料,认识结构。
[师]下面请大家写出甲烷的电子式。
[生]一位学生上黑板书写甲烷的电子式。
[师]在化学上,常用一根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这种形式叫做结构式。请写出甲烷的结构式。
[生]一位学生上黑板书写甲烷的结构式。
[师]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
早在1804年,“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就开始甲烷分子结构的研究。随后,在德国凯库勒、俄国布特列洛夫等一批科学巨匠的努力下,有机化合物的经典结构理论基本建立,人们提出了一些甲烷分子结构的猜想。1874年,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范特霍夫提出了碳原子具有四面体结构的假说。下面请同学们搭出历史上科学家猜想的甲烷分子结构。
[生]两人一组,合作完成甲烷分子结构模型的搭建。
[生]我们一共搭了3种结构,有平面正方形、四棱锥形和正四面体形。我们认为正四面体形是合理的,因为甲烷分子中的4对共用电子对在碳原子的核外应该是均等分布的,平面正方形和四棱锥形的共用电子对在碳原子的四周都不是完全均等分布的。
[师]回答得非常好!我这里有4个气球,现在用皮筋把它们扎在一起,请大家看一看它们将怎样分布?(四面体分布)我现在把这4个气球在黑板上压在一个平面中,现在是什么形状?(平面正方形),用力往上抛(将4个气球用一个手指弹离黑板),再看!!是什么形状?4个气球又呈正四面体的分布,这说明四面体才是它的自然状态。如果将这4个气球看成碳原子周围的4个共用电子对,这个中心就是碳原子的核,甲烷分子结构的自然取向应该是正四面体。近代,科学家通过x-射线和电子衍射等科学实验都证实了这一假说。在甲烷分子中4个c-h键的长度和强度相同,夹角相等。
[投影]x-射线衍射仪和电子衍射试验仪;甲烷分子的键长、键能、键角。
设计意图: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是本课的难点和重点,也是贯穿本课的一条主线。通过介绍历史上科学家对甲烷立体结构的探索历程,并让学生自己搭建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促进学生对甲烷立体结构的认识。借助气球演示,引导学生从粒子之间作用的层面认识甲烷的立体结构,突破难点,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甲烷正四面体结构的认识。
4.操作实验,探究性质。
[师]刚才大家搭建的甲烷分子模型是球棍模型,这是甲烷分子的比例模型(呈现模型)。我们知道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高效清洁能源,请大家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生]一位学生上黑板书写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师]25℃、1.01×pa时,1mol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能放出890kj的热量。天然气能作为燃料正是利用该反应放出的能量。在这个氧化还原反应中,甲烷被氧气――氧化,甲烷发生了――氧化反应,体现了甲烷的――还原性。我们在讨论有机物的性质时,经常从有机物的角度判断反应的类型,也就是说在这个反应中甲烷发生了氧化反应,该反应的类型通常简称为氧化反应。
[师]实验室可以用哪些物质来制取氧气?
[生]氯酸钾和二氧化锰;高锰酸钾;双氧水。
[投影]实验试剂:甲烷气体(小针筒内)、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实验仪器:白色点滴板。实验操作:(1)将2~3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在白色点滴板上;(2)将点滴板上的试剂抽人针筒,并塞上塞子,轻轻晃动;(3)实验结束时,将针筒内试液保留,等课后处理。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实验操作要点,其他同学听清楚了再开始实验。
[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师]请一组代表来汇报交流一下。
[生]实验现象: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没有褪色。
[师]这说明在通常情况下,甲烷还是比较稳定的,它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另外,甲烷也不能与强酸或强碱反应。
[师]在实验室里,可以用高锰酸钾和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氯气也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甲烷能与氯气反应吗?课前老师利用一组装置进行了相应的实验,下面请大家来看实验的录像视频。
[投影]甲烷与氯气反应实验的录像视频。
[生]用两个字概括――对比。其中,有反应条件光照和不光照的对比,还有单独氯气光照和混合气体光照的对比。
[生]说明在光照条件下,氯气和甲烷发生了化学反应。
[师]请大家判断反应的生成物。
[生]石蕊试液变红,说明反应有酸性物质生成;管内出现白雾,说明有液态小滴生成。
[生]氢原子来自甲烷分子,氯原子来自氯气分子。
[师]那么,除了氯化氢以外,还有什么物质生成?请大家完成化学方程式。
[生]一位学生上黑板板书:甲烷与氯气光照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氯甲烷和氯化氢。
[生]管壁还有油状小液滴。
[生]甲烷分子中的4个氢原子完全相同,除了生成一氯甲烷外,应该还能进一步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或四氯甲烷。
[师]分析的有理有据。请大家写出其他几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投影]一氯甲烷与氯气反应生成二氯甲烷和氯化氢;二氯甲烷与氯气反应生成三氯甲烷和氯化氢;三氯甲烷与氯气反应生成四氯甲烷和氯化氢。
[师]甲烷氯代的产物可能有4种,其中只有一氯甲烷是气体,其他都是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三氯甲烷又名氯仿,它和四氯化碳都是重要的有机溶剂。虽然氯气和氧气都是氧化剂,但甲烷与氧气和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原理有所不同。甲烷与氧气反应能放出大量的热,这就决定了甲烷是一种重要的能源;甲烷以及后面要学习的其他烷烃与氯气反应所生成的一系列氯代烃是有机合成的重要中间体,这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设计意图: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是本课的重点,通过氧气、高锰酸钾到氯气的演绎,将甲烷的化学性质进行有机联系并加以对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条理化和结构化的知识;通过实验装置的优化和对比实验的设计,又能使学生体会甲烷与氯气反应的条件,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有关思路和一般方法。
5.搭建模型,深化认识。
[师]请通过模型搭建来检验下列推理:因为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所以甲烷分子的结构是正四面体形而不是平面正方形。
[生]小组合作完成。
[师]请一组同学通过你们搭建的模型来阐述一下自己的理解。
[生]如果甲烷分子是平面正方形,两个氯原子可以处于邻位或者对位,那么二氯甲烷就有两种结构。而如果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形,怎么替换都只有一种结构。
设计意图:有机物学习与无机物的显著不同就是分子结构的重要性。通过二氯甲烷分子结构模型的搭建,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甲烷分子正四面体结构的认识。
6.再播视频,拓展认识。
[视频]能源与军事。
[投影]甲烷的广泛应用:汽车行业,化工行业,电力行业,陶瓷行业。
[师]甲烷的应用十分广泛,在军事、汽车等行业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多种不同形式利用甲烷发生氧化反应时所放出的能量;工业上还经常通过直接转化法或间接转化法,将甲烷用于制取甲醇、甲醛,以及氨气、二甲醚等化工产品。
[师]大家听说过页岩气吗?
[投影]页岩气图片。
[师]目前一些国家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了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人们称其为页岩气。打个比方,岩石就像是人的肌肉,而页岩气就是渗透在肌肉中的血液,开发常规的天然气是在静脉中采血,而开发页岩气就如同直接从毛细血管中采血。美国是最早开发利用页岩气的国家。在2000年,页岩气产量不足美国天然气供应的1%,而今天已经占到30%。日前从在上海举行的“2014ecf亚洲页岩气峰会”传来消息,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加拿大之后,第三个能够使用自主技术进行页岩气商用开采的国家。有专家预测,它将极大地改变世界能源格局。我想人类孜孜不倦地对甲烷的存在进行探索,这恰恰说明――探索来自需求。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对甲烷用途和自然界存在的了解,打开资源利用和能源发现的新视角。
7.归纳总结,结束新课。
[师]今天我们对甲烷又有了新的认识,谁能总结一下!
[生]我们学习了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甲烷和氯气的取代反应以及甲烷的广泛用途,了解了页岩气等甲烷的存在情况。
[师]今天我们对甲烷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们用4个关键词来对应:结构、性质、存在、用途。
[投影]甲烷分子呈正四面体结构,碳原子对应甲烷,4个氢原子分别对应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图略)。
[师]本课从甲烷立体结构的分析,到甲烷化学性质的探究,借助模型的搭建,学习了甲烷的空间结构和化学性质,还学习了一种重要的有机反应类型――取代反应。这其实就是我们学习有机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投影]有机化学杂志《tetrahedron》的封面。
[师]这是国际上一本权威的有机化学杂志,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本杂志的名称?
[生]四面体。
[师]四面体是有机化合物的一种基本结构,正是它的发现揭开了其他复杂有机物结构的神奇面纱!我想以这几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课:探索来自需求,神奇出自平凡,创新源于思考。今天我们打开了有机化学学习的大门,让我们慢慢体会有机化学的无穷魅力!
四、教学反思。
1.利用已有知识。
关于甲烷,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中有“了解使用天然气(或沼气)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知道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等教学要求。也就是说,学生已经了解了甲烷的主要物理性质以及甲烷的可燃性。奥苏伯尔有一个著名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6]。所以,本课教学过程中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对甲烷的物理性质在回忆的基础上进行了直接利用,关于甲烷的可燃性没有再通过有关实验探究其燃烧产物,而是直接书写燃烧的反应方程式,在分析甲烷发生了氧化反应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有机物反应类型的判断角度,说明甲烷的燃烧虽然是氧化还原反应,但在有机化学中通常是以有机物发生的反应为叙说主体,把该反应称为“甲烷的氧化反应”或简称为“氧化反应”。这样既避免了对学生已有知识的重复讲解,也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留下宝贵的时间。
2.注重结构主线。
通过结构理解性质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策略,这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甲烷的正四面体是有机物结构中的一种典型代表,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教科书安排了制作正四面体和甲烷球棍模型的“实践活动”。为了使学生认识到结构对性质的意义以及正四面体是甲烷分子的必然结构,本课教学中贯穿了一条结构主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教学活动。(1)介绍了道尔顿、凯库勒、布特列洛夫、范特霍夫等科学家对甲烷或有机物结构的探索历程;(2)组织学生根据科学家的猜想搭建甲烷分子的可能结构;(3)用气球模拟4对共用电子对的自然取向;(4)结合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的事实进一步体会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5)借用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总结甲烷的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6)以《四面体》杂志的封面说明四面体是有机化合物的一种基本结构。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甲烷的立体结构,而且可以强化学生在有机化学学习过程中的结构意识。
3.突出实验探究。
实验是化学学习活动中实施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关于甲烷的化学性质,本课主要涉及了甲烷与氧气、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氯气等三种氧化剂的作用,其中甲烷的可燃性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因此本课只剩两个化学实验。其中,甲烷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教科书没有安排实验,但是由于操作简单,于是就增设了相应的学生实验。关于甲烷的取代反应,教科书的对比实验,是用“减法原理”将一支试管用黑纸包好,以避免光照,但是实验中发现不包黑纸的试管中反应也比较慢,于是又用“加法原理”改进实验,用光源照射不包黑纸的试管。这样,不仅“加”光和“减”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加快了反应的速率,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到了明显的现象,为分析甲烷的取代反应提供了足够的感性材料,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这对于强化学生的实验观,提升他们的实验素养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4.紧密联系实际。
甲烷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自从“西气东输”工程实施以来,几乎惠及每一个家庭。所以,教科书以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我国使用天然气的历史以及“西气东输”的现状、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等导入新课,完全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为了充分展示甲烷的能源意义,本课又搜集并介绍了中俄两国天然气“供气框架协议”的签订、页岩气的开采等有关甲烷作为能源的最新动态。但是仅强调甲烷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学生对甲烷社会价值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初中水平。为此,本课在比较甲烷与氧气、氯气两种氧化剂反应情况后指出,甲烷燃烧放热决定了甲烷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而甲烷以及后面要学习的其他烷烃与氯气反应所生成一系列氯代烃是有机合成的重要中间体,对于有机合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学习甲烷取代反应的意义,而且能提升学生的学科价值观,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注:作者执教的“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在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2014年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暨教学培训活动”中获特等奖。
作者介绍:陈风雷,江苏省南通中学(江苏南通226001)。
高中化学钠的化合物教案篇十四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和原则。
【过程与方法】。
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必要性。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和分子模型,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学习,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官能团;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常见的官能团,按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引入】师:通过高一的学习,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最初有机物是指有生机的物质,如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等,它们是从动、植物体中得到的,直到1828年,德国科学家维勒偶然发现由典型的无机化合物氰酸铵通过加热可以直接转变为动植物排泄物——尿素的实验事实,从而使有机物的概念受到了冲击,引出了现代有机物的概念——世界上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有机物自身有着特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导致了其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特殊性。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叫有机化学。
我们先来了解有机物的分类。
【板书】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师:有机物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映有机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
高中化学钠的化合物教案篇十五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高中化学钠的化合物教案篇十六
1、理解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的概念。
2、掌握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3、了解相似相溶规则及其在中学化学中的应用。
[复习]。
[练习]指出下列物质中的共价键类型。
1、o22、ch43、co24、h2o25、na2o26、naoh。
活动与探究[实验1]。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新授]。
1、分子极性的分类及其概念。
极性分子:。
非极性分子:。
2、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1)双原子分子:取决于成键原子之间的共价键是否有极性。
极性分子:ab型,由构成的分子,如。
非极性分子:aa型,由构成的分子,如。
(2)多原子分子(abm型):取决于分子的空间构型。
(1)空间构型法。
的分子为非极性分子;的分子为极性分子。
(2)物理模型法。
abn型分子极性的判断可以转化为物理上受力平衡问题来思考。判断中心原子是否受力平衡,如果受力平衡则abn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否则为极性分子。
分析:co2、h2o、nh3、bf3、ch4的分子极性。
课本p75-4:孤对电子法。
在abn型分子中,若中心原子a无孤对电子(未成对电子),则是非极性分子,若中心原子a有孤对电子则是极性分子。
例如:co2、ch4、so3中心原子(c、s)无孤对电子,是非极性分子。而像h2o、nh3、ncl3中心原子(o、n)有孤对电子,则为极性分子。
练习:请判断pcl3、ccl4、cs2、so2分子的极性。
课本:p73-[交流与讨论]p75-5学生完成。
总结: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的区别与联系。
概念键的极性分子的极性。
含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决定因素是否由同种元素原子形成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联系1.以非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必为非极性分子;
2.以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3.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是否是极性分子,
由该分子的空间构型决定。
说明键有极性,分子不一定有极性。
[练习巩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凡是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2、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极性键。
3、非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非极性键。4、非极性分子一定不含有极性键。
5、极性分子一定不含有非极性键。6、凡是含有极性键的一定是极性分子。
7、非金属元素之间一定形成共价键。8、离子化合物中一定不含有共价键。
[实验2]碘在水中和四氯化碳中的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3、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a.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的熔点、沸点有一定的影响,。
b.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的溶解性的影响:
相似相溶规则:。
思考:请例举化学中常见情况。
c.极性分子在电场或磁场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偏移。
课堂小结:
1、分子的极性: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2、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空间构型法。
3、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相似相溶规则。
【课堂练习】。
1.把下列液体分别装在酸式滴定管中,并使其以细流流下,当用带有静电的玻璃棒接近液体细流时,细流可能发生偏转的是()。
a.ccl4b.c2h5ohc.cs23cl。
2、ch4、bf3都是非极性分子,h2o、nh3都是极性分子,由此推测abn型分子是非极性分子的经验规律正确的是()。
a.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内b.分子中不含有氢原子。
3.判断xy2型分子是极性分子的主要依据是()。
a.分子中存在极性键b.分子中存在离子键。
4.能说明bf3分子中的四个原子在同一平面内的理由是()。
a.任意两个b—f键之间的夹角为1200b.b—f键是非极性键。
c.b原子与每个f原子的相互作用相同d.b原子与每个f原子的距离相等。
高中化学钠的化合物教案篇十七
1、口答: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本质区别是什么。
2、什么是原子量。
引入新课:利用原子量概念以一种碳原子……………。
这种碳原子指的是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12,此外还有6。
个质子,7个中子的碳–13,还有6个质子,8个中子的碳–14,它们核内中子。
数虽不相同,但它们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都是6、引出元素定义:。
讲授新课: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类原子,指核电荷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原子总数、
讲解:无论是木炭中的碳原子,还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它们的核电。
荷数(即质子数)都是6,说明它们都含有碳元素、又如:二氧化碳分。
子里的氧原子与氧气分子里的氧原子其核电荷数都是8,称为氧元素、
提问:二氧化碳由几种元素组成(追问四氧化三铁呢氯酸钾呢)、
2、元素的分类:。
目前已发现100多种元素,可将它们分为:。
阅读p36图四,答:。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哪种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哪两种。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哪两种。
3、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
p38表2–3、讲解元素的名称、(象形),元素符号的读法(看偏旁),。
写法(一大二小)、
4、元素符号的意义:。
(1)、表示一种元素、
(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2h:表示两个氢原子、
5、--元素1--。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6、单质和化合物,氧化物:。
提问:什么是纯净物,什么是混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o2,n2,cu,fe,he,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co2,so2,kmn04,等、
氧化物: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如:h2o,co2,fe3o4,so2,等、
单质与化合物的比较:。
单质化合物。
相同点都是纯净物。
不同点同种元素组成不同元素组成。
说明: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但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却不一定是单质、
如:o3和o2组成的混合物只含一种元素、
化合物中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但含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
是化合物、如:h2和o2的混合气体含两种不同元素,但不是化合物、
归纳物质的分类:。
元素及元素符号。
高中化学钠的化合物教案篇十八
学生具备了离子键、离子半径、离子化合物等基础知识,本节直接给出氯化钠、氯化铯晶胞,然后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介绍影响离子晶体结构的因素,通过制作典型的离子晶体模型来进一步理解离子晶体结构特点,为学习晶格能作好知识的铺垫。
1.掌握离子晶体的概念,能识别氯化钠、氯化铯、氟化钙的'晶胞结构。
2.学会离子晶体的性质与晶胞结构的关系。
3.通过探究知道离子晶体的配位数与离子半径比的关系。
4.通过碳酸盐的热分解温度与阳离子半径的自学,拓展学生视野。
1.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的特点。
2.离子晶体配位数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建议:分析、归纳、讨论、探究。
[引入]1.什么是离子键?什么是离子化合物?
2.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离子化合物?哪些是只含离子键的离子化合物?
na2onh4clo2na2so4naclcsclcaf2。
3.我们已经学习过几种晶体?它们的结构微粒和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分别是什么?
[板书]离子晶体。
[展示]nacl、cscl晶体模型。
[板书]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形成离子晶体。
离子晶体定义:由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
注:(1)结构微粒:阴、阳离子。
(2)相互作用:离子键。
(3)种类繁多:含离子键的化合物晶体:强碱、活泼金属氧化物、绝大多数盐。
(4)理论上,结构粒子可向空间无限扩展。
干冰、naoh、h2so4、k2so4、nh4cl、cscl。
[投影]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及解释。
baso4、caco3_______。
[板书]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配位数(c.n.)。
高中化学钠的化合物教案篇十九
使学生掌握蔗糖的分子组成、性质及鉴别方法,了解蔗糖的用途;初步学习蔗糖水解反应的实验方法及基本操作;理解低聚糖、二糖的定义,了解麦芽糖的性质。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并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成败的关键,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及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协作进行实验、共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从而学习新知识这一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通过对砂糖、冰糖等蔗糖水溶液的还原性实验的现象进行对比与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表面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学习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蔗糖的水解反应及对水解产物的还原性进行检验,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
蔗糖的非还原性;蔗糖的水解反应;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培养;实验方法及实验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钠的化合物教案篇二十
1.了解有机物概念、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和联系。
2.从碳原子的结构特征来了解有机物的特点。
3.介绍简单有机化学发展史,了解有机物对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意义。
有机物的定义和有机物的特点。
实例引导,自学阅读,讨论分析,对比归纳,认识实质。
学生举出已经认识的有机物;讲“有机物”一词的来源及有机物的.发展史。
1、什么是有机物?其组成元素有哪些?
2、有机物与无机物是否为毫无关系的两类物质?
3、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何在?
4、有机物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与什么密切相关?
5、有机物对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具有什么意义?
自学阅读。
学生回答、讨论,教师评价、分析、讲解,解决以上问题。
1、学生回答。
2、举例:尿素和碳酸分子结构对比;用氰制醋;20xx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导电塑料;说明有机物和无机物并无截然区别。
3、从碳原子结构分析其化学键;从碳原子间可形成碳链,即使相同碳原子数时,又可有支链,可成环。说明种类繁多的原因。
4、分析:溶解性、熔沸点、导电性等物理特性与其分子极性和分子晶体有关;热稳定性、可燃性、反应慢且复杂与其碳原子结构,以碳为主,共价键结合,分子复杂有关。
5、cai展示化学将作为中心学科,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以及我国在高分子材料方面重点研究的项目等。
学生填表比较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性质不同点和导致原因。
1、课本64页第3题的(2)。
2、有a、b两种有机物,它们都是碳、氢化合物,且碳元素的质量分数都是85.7%。a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是1.25g/l,b蒸气的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气的21倍。求a、b的分子式。
学生解答后,教师评价。师生共同归纳求有机物分子式的。
一般方法和思路。
课本65页第4题和73页第3、4题。
1、本节课用自制的cai课件上,学生兴趣高,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