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水墨画教案(热门19篇)
教案的编写应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和流程设计。充分利用优秀教案资源,能够提高教师的编写教案能力和教学水平。
小班水墨画教案篇一
1课时。
1、复习巩固水墨画的基础知识、用笔用墨,学习几种动物的画法。
2、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样貌特征,感受动物的美和可爱;感受画工具特性。
3、培养保护动物的环保意识,体验合作、探究、发现的愉悦,激发自信心和美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的用笔用墨用笔用墨的技法技巧,以及动物的造型。
教具、学具:几张小动物的照片、笔墨宣纸等国画工具。
(一)简要地复习国画的基础知识和用笔用墨等作画技巧。
教师出示几幅动物的水墨画,并结合课本的范图,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a、欣赏灵活多变的用笔,加深中锋侧锋以及点笔的了解。
b、欣赏用墨焦浓重淡轻五色,加深学生对墨色的'了解。
c、构图以及动物的造型。
(二)教师现场示范,让学生直观了解作画的全过程,并归纳出步骤:
讲解归纳动物的大形体。
讲述调墨调色。
分步作画,讲解画动物的先后顺序。
修改调整完成。
收集徐悲鸿齐白石等画家的资料,了解马和虾的画法,进行水墨画临摹、写生、创作。
教学随笔:通过水墨画的练习,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加了解画的精髓。
小班水墨画教案篇二
活动目标:
1.在观察狐狸的基础上,能根据自己的感知经验,创造性地用水墨画的形式表现小毛驴的简单动态。
2.培养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激发幼儿爱自然、爱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狐狸的ppt、毛笔、墨汁、颜料、抹布、罩衣、小水盆、狐狸头与身体的图片、音乐等。
活动过程:
一、播放ppt引导幼儿观察狐狸的各种动态和外形特征。
你最喜欢的是哪幅图的狐狸,猜猜看它在干什么?
小结:狐狸长着椭圆的身体,圆圆的脑袋,圆圆的脑袋上有两只三角形的耳朵,有个突出的嘴巴,还有鼻子和眼睛,全身都是毛绒绒的,圆圆的身体下面有四条腿,身后还有一条蓬松的长尾巴。
三、游戏活动“造型变变变”:
出示狐狸的头饰和身体图片,请幼儿摆出不同动作的狐狸,并说说他们在干什么?
五、幼儿作画让幼儿画一画狐狸的不同动态。
1.大家商量合作,最好能变出和别人不一样动作的狐狸,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看谁的狐狸发生的故事最有趣。
2.提出毛笔画画时的注意事项:洗笔时动作要轻,不要甩笔,可以在小毛巾上轻轻地吸水,用颜料时一定要先洗笔再蘸颜料画。毛笔不要画到自己的身上和同伴的身上。
六、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重点指导幼儿画出和别人不同的狐狸的动态,并添上一些简单的背景和提醒幼儿水墨画绘画时注意事项。
七、请小朋友将自己画好的作品贴到展板上,向同伴们介绍你的狐狸在干什么?
小班水墨画教案篇三
一、初步操作节制毛笔的底子握法,操演用毛笔的笔尖轻轻画点的才能。
二、培育晋升幼儿马糊水墨画的癖好。
三、感受色彩对比。
四、感受作品的美感。
重点:毛笔的底子握法。
难点:笔尖轻轻画点的行动措施。
【】小鸡图片、水墨画小鸡每一人一份、毛笔、宣纸、墨水。
师:克期教员请来一个朋友,它呀头圆圆,身段圆圆,嘴巴尖尖,唱起歌来叽叽叽,是谁呀?(出示小鸡课件)。
师:小鸡肚子饿了,要往找点马糊象吃,那小鸡喜欢吃什么马糊象呢?(向导幼儿说出小米、小虫子、青菜等,同时出示不同的课件)。
一、出示水墨画小鸡:那咱们一块儿喂小鸡吃小米吧,请谁来辅助呢?(教师拿起毛笔)。
二、提示握笔姿势姿势,树模毛笔画点。
握笔姿势:三指捏,一指顶,毛笔高高站起来。毛笔宝宝可说了,只要你们把它拿马糊了,它就可以变出一粒粒的小米。
蘸墨姿势:握好毛笔,亲亲墨汁,盘边刮刮。把毛笔里多余的墨汁刮掉落,然后竖起毛笔在小鸡摆布轻轻所在上一点、二点、三点……米粒小小的,所以咱们用毛笔宝宝的笔尖来点。小鸡喜欢吃小小的米粒,太大大年夜了吃不了,(教师夸张笔尖轻轻所在)。
t:小鸡吃的饱饱的,高欢欣兴地找好朋友做游戏往了!但是别的的小鸡也肚子饿了,请小朋友来喂它们吃米饭吧!
幼儿添画米粒,教师及时马糊孩子的握笔及作画给以诱导以及鼓舞激励。
一、师:小鸡吃饱了吗?(请幼儿自己来铺示作品)。
二、教师予以表扬。
小班水墨画教案篇四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水和水墨画颜料融合进行调配,画出深浅红色的樱桃。
2、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大胆的添画。
活动准备:ppt,粗细毛笔每人两支,宣纸,颜料,调色盘,墨汁,水。
活动重点:尝试用水和水墨画颜料进行融合、调配。
活动难点:用侧峰用笔画出深浅不一的红色樱桃。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魔术袋,里面装着一种水果,它小小的,红红的,有一个细细长长地果柄、下面还有一个果脐,猜一猜是什么水果呢?”
2、教师:“我们一起对着魔术袋喊变变变,把水果变出来。(播放ppt)变变变,哇,原来是樱桃,它小小的,红红的,上面有一个细细长长的果柄,下面还有一个凹进去的果脐。我变变变,魔术袋变出了许多的樱桃,我再变变变,哇樱桃变到盘子里去了,变变变,哇,樱桃又变到篮子里去了。”
二、说说、看看、画画。
1、教师:我们来看一看,魔术袋变出的这些樱桃有什么不一样吗?
教师小结:有的樱桃衣服的颜色有深有浅。有的樱桃只有一个,有的樱桃和好朋友手拉手在一起。有的是躺下来的,有的是站起来的像是在跳舞一样。
3、教师示范:我们先用毛笔放在水里蘸一蘸,然后蘸一些红色的颜料,不要忘了舔一舔,这样画出来的就是淡红色了,要画出有深有浅的话我们就用毛笔的笔尖再稍稍蘸一些深红色的颜料,看,这样就能画出有深有浅的颜色了。
4、教师示范画樱桃:画樱桃很简单,只要四个步骤:第一步,我们蘸好颜料后把毛笔躺下来,用侧峰画一个半圆,第二步,再用侧峰画另一个半圆,第三步,换一只毛笔,把毛笔竖起来,蘸墨汁用中锋画一个细细长长地果柄,第四步给樱桃点上一个果脐,这样樱桃就变出来啦。
5、再画一个,幼儿尝试,幼儿一起说一说调和浓淡颜料的.方法和画樱桃的四个步骤。发现幼儿作画时的问题,进行进一步讲解。
6、师:现在我想画一对手拉手的樱桃,第一第二步是一样的,注意在画果柄的时候,一个果柄往右歪,一个果柄往左歪,这样两个樱桃才能手牵手。最后点上果脐。我还想画一个会跳舞的樱桃,我们只要把果柄画在樱桃的各个方向就可以了(示范)。
7、教师:这么多的樱桃我要把它们放在盘子里,教师画上一个盘子。还可以把它放在哪里呢?(幼儿自由想象表达,老师出示相应的范画)。
三、幼儿作画,教师观察指导。
1、师:接下来请你们也来用毛笔画一画樱桃把。
2、提醒幼儿:先调和深浅不一的颜色,然后按照画樱桃的四个步骤作画,画樱桃时注意要用侧峰用笔,画手拉手的樱桃时两个樱桃的果柄要靠在一起。
四、欣赏、分享快乐。
3、我们有这么多漂亮的樱桃,请你们拿好自己的画,去打扮一下我们的教室好么?
小班水墨画教案篇五
活动目标:
1、听音乐用浓墨、淡墨画出粗细不同的流畅线条。
2、继续练习手指点画花骨朵,能仔细地画出花蔓。
3、体验水墨画、合作画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过程:
1、教师逐一介绍宣纸、墨、浓墨、淡墨、毛笔。示范听音乐带着毛笔在宣纸上散步,提醒:音乐停,毛笔就休息。
2、幼儿听音乐画粗细不同的线条。
3、教师示范画紫藤花:
观察线条,像什么?(出示紫藤背景图)像我们幼儿园里的紫藤条。
春天到了,紫藤花开放了。紫藤花是什么样子的?(紫藤花一串串的,远远看过去,就像一片花的海洋。)走近了仔细看,紫藤花是什么颜色的?这些紫色一样吗?(淡紫、深紫)这一串串、有深有浅的紫藤花是怎么排列的?(左右)。
教师示范:手指亲亲紫颜料,一朵两朵三四朵。亲亲淡紫一二三,亲亲深紫一二三,我的紫藤花开啦。黑笔轻轻画花蔓,细细长长点一点,紫藤花开一串串。
4、藏起浓墨和淡墨,拿出调色盘,幼儿点画紫藤花。
5、展出幼儿作品,共同欣赏。
6、一起欣赏欣赏画家笔下的紫藤。《紫藤小猫》、《紫藤金鱼》,教师小结:静静的画面添上少许小生灵,就显得更有活力更有生机了。
活动反思:
1、玩。
我们印象中的水墨画一定是有画家的风范,有一定的.用笔技能,但是这样的画孩子掌握起来不那么容易。那么是否可以在玩中习得技能,在玩中不知觉地完成作品呢?于是我尝试让孩子带笔散步、手指点画紫藤花,在玩中用最简单的方法享受到水墨画的成功。如,点画紫藤花,运用了儿歌,轻松化解了紫藤花左右的排列及花蔓的画法。
2、巧。
两人组图:体验到合作构图的特别长处及乐趣。两人一起画线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起点画紫藤,错落有致。
多元化组合:语言简洁明了,赋予美的语句,并配以音乐,小提琴协奏曲流畅的乐句,班得瑞纯音乐的纯净,在这轻松自然的氛围中画画,那是美的享受。
经验的逐层递加:活动环节清晰,逐步提高孩子画的技能。如,带着毛笔散步,在宣纸上留下线条,紧接着欣赏紫藤花、点画紫藤花,再欣赏大画家笔下的紫藤,看似简单,但是是老师的用心,旨在欣赏中让孩子感受到静静的画面添上少许小生灵意就显得更有活力更有生机了。我们要善于让孩子发现自己无意中创作出来的东西居然这么美,并在这样的一种美中享受和体验成功的乐趣。
3、美。
活动中的教具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到艺术的美。如,活动结束的评价,让孩子将作品在展板上一一展示,虽说只是贴了几个字:又见紫藤花开,但形成了一种整体美,让孩子更能体验到作品的美。特别是美术活动中的教具,我们要用心设计,无一不显示出它的艺术美,从而让孩子享受艺术美。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我们要善于巧妙地让孩子感受自己作品的美,关键在于我们要设计一个容纳孩子作品,并让之更美的环境和条件;关键在于我们要善于引导孩子发现自己作品的美。
小班水墨画教案篇六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1。自由读诗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
2。理解大意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5。赏析诗句。
6。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7。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五、鉴赏写法。
1、默读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2、模仿这首诗中,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3、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4、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六、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小班水墨画教案篇七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能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2、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童年》,学生欣赏歌曲,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
2、引导交流: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同学们在童年时一定都有过幻想和一些快乐的时光吧,请讲给大家听听。(学生畅所欲言)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童年的水墨画》。(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请大家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在小组内读诗歌并互评、正音,品味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
3、指名分节朗读诗歌,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
4、师生交流诗的大概内容。(童年的生活场景)。
三、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1、自由朗读《溪边》,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试着用一个短语来概括。(板书:溪边钓鱼)。
3、这一小节中,有哪些诗句让你印象深刻?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1)课件出示: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这句话中“人影”真的可以被“溪水染绿”吗?(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静的小溪里,溪水变绿了,人影倒映在绿色的溪水里,也被染成了绿色。)。
(2)课件出示: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笑声”能“蹦跳”吗?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小朋友们钓到鱼的喜悦之情。)。
4、师范读诗歌,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四、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自主识字。
2、师范写“墨、爽”,讲解字形结构和关键笔画。
3、生练习,师巡视,展示优秀书写作品并评价。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所学生字,背诵《溪边》。
2、今天,我们接着和作者一起享受快乐的童年生活。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自由朗读《江上》《林中》这两小节的内容,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试着简要概括这两部分内容。(板书:江上戏水林中采菇)。
2、这两小节中,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呢?画出来,与同桌交流你喜欢的理由。
(1)课件出示: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水葫芦”指的是什么?“两排银牙”又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现了怎样的场景呢?(“水葫芦”本义指水生草本植物,文中指水性好的小伙伴;“两排银牙”指孩子们戏水时开心的样子,这里绘声绘色地描写出了孩子们戏水时快乐无忧的场景。)。
(2)课件出示: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你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小孩子戴斗笠采蘑菇的样子,把他们融入了大自然。)。
三、总结延伸。
1、自由朗读诗歌《童年的水墨画》,谈一谈你的感受。(板书:快乐幸福)。
(1)师:你在画上都看到了哪些镜头?(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菇)。
(2)再读诗歌,感受诗意。
2、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3、把你最喜欢的一个镜头简单地画下来,画完后,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也可以是儿童诗)。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教学板书]。
溪边钓鱼。
江上戏水。
林中采菇。
快乐幸福。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熟读之后,细细品味诗句,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想象出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林中采菇的生动画面。通过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的环节,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写下来、画出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班水墨画教案篇八
1、复习巩固水墨画的基础知识、用笔用墨,学习几种动物的画法。
2、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样貌特征,感受动物的美和可爱;感受画工具特性。
3、培养保护动物的环保意识,体验合作、探究、发现的愉悦,激发自信心和美术学习的兴趣。
训练学生的用笔用墨用笔用墨的技法技巧,以及动物的造型。
几张小动物的照片、笔墨宣纸等国画工具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简要地复习国画的基础知识和用笔用墨等作画技巧
教师出示几幅动物的水墨画,并结合课本的范图,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a、欣赏灵活多变的用笔,加深中锋侧锋以及点笔的了解
b、欣赏用墨焦浓重淡轻五色,加深学生对墨色的了解
c、构图以及动物的造型
(二)教师现场示范,让学生直观了解作画的全过程,并归纳出步骤:
讲解归纳动物的大形体
讲述调墨调色
分步作画,讲解画动物的先后顺序
修改调整完成
三、布置作业,画两幅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麻雀、虾。
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五、课后拓展:收集徐悲鸿齐白石等画家的资料,了解马和虾的画法,进行水墨画临摹、写生、创作。
教学随笔:通过水墨画的练习,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加了解画的精髓。
小班水墨画教案篇九
本节课是有关水墨知识的绘画课。大多数学生是初次接触水墨画,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体验、感受为主,强调学生的实践。让学生用毛笔醮墨色在纸上做粗细交叉的线条练习,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点、线、面等元素来装饰画面。
以吴冠中的《网》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欣赏,并展示点线面的练习方法,以及学生用点线面为表现手段的.作品,使学生从感官上认识水墨和用水墨表现作品的魅力,让学生了解水墨的特点,学会简单的用笔、用墨。在学生的世实践创作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激发他们对绘画工具例如笔、墨等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给他们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尝试蜡笔等材料与水墨结合起来使用,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于创新,体验造型表现的乐趣。
小学三年级刚刚接触水墨画,课题适合他们的心理年龄特点,以简单的点线面练习到和各种颜料相结合,能够提起他们孩童最原始的乐趣,使他们愿意去画,喜欢去画并敢于进行创新。
本课以欣赏的角度展开,采取多种鼓励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
学生的自控能力欠佳,即水分及墨色的掌握.这是因为水墨不同以往的画种,只能在以后的练习中提高作画技能和技巧。
1、通过学习使用毛笔等水墨画工具,掌握一些简单的用笔、用墨的方法,尝试体会水墨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2、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怎样用笔、用墨,尝试用水墨画做点、线、面的练习。
难点:水分及墨色的掌握.
小班水墨画教案篇十
1、学习简单的传统绘画方法,体验笔墨情趣。
2、尝试运用传统绘画的方法进行创新表现。
1、掌握简单的传统绘画方法。
2、运用传统方法表现自己熟悉的生活或感兴趣的事。
电教、教具、学具准备:范画
一、揭示课题:水墨画创作
二、欣赏范画,研究画法
1、几种笔法
勾:用墨勾外形或轮廓
皴:用墨皴出脉络纹理
染点:苔点,表示苔草或山峰
2、一般方法:
(1)铅笔打轮廓
(2)墨线勾勒
(3)着色
(4)落款
师:在灿烂的绘画史上,文人画家们用水墨画充分表达了他们的情感。历史已经翻开了崭新的章,我们也要为新时代歌唱,水墨画也应该有创新的式样。
1、欣赏其他学生的水墨作品。
a、画了什么内容
b、用了什么特别的方法?
2、你想画什么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要充分表达自已的内心感受。
小班水墨画教案篇十一
《童年的水墨画》一课选取的是张继楼写的三首儿童诗:《溪边》《江上》《林中》,分别摄取了“钓鱼”“游泳”“拾蘑菇”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活泼、可爱、俏皮的生活场景,构成了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课文构思新巧、想象丰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充满童真童趣、耐人寻味。教学时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边读边想象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的童真和童趣,读懂意思,读活画面,读出意境。
1.正确认读“墨、染、碎、浪、溅、爽”6个生字,会写“墨、染、竿、腾、碎、碎、拨、浪、葫、爽、蘑、菇”11个生字,学习积累词语“水墨画、浪花、葫芦、清爽、松针、蘑菇”。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童年的快乐,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溪边》。
3.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1.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及关于“水墨画”的微课;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写“墨”字,揭示课题。
1.介绍“墨”字的构字特点:
看“墨”字(课件出示:墨),墨是由松树的油和其他材料制成的,是书写、绘画的黑色材料,所以上边是——黑字,下边是——土。
2.指导书写“墨”:(范写)“墨”写的时候,四点底是四兄弟,中间两点比较小,两边比较大。大家在写字本上写一写。(巡视指导)。
谁来给“墨”字组词?
3.微课介绍,初识“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是用水墨或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的绘画,那浓淡干湿的墨,那远近虚实的景,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无穷的意境,像诗,像词,像梦,像故事,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播放微课)。
4.揭示课题,读好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张继楼用文字记录的一组水墨画,齐读课题:18《童年的水墨画》,再读课题。(在“的”字后面稍微停顿,读出节奏)。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这组用文字记录的诗歌水墨画共三首,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这些地方是诗人在童年时最喜欢去的地方,他和小伙伴在这儿做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1.读通课文,随机识字。
谁能把诗读流利?(指名读三首诗,师相机正音,并读出诗的节奏。“碎”平舌音;“染”翘舌音;“浪”“爽”后鼻音;如“当作”“扑腾”;指导“爽”的笔画笔顺。)。
2.概括事件:每首诗写了小朋友在做什么?(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三、品读《溪边》,探究学法。
诗人童年的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我们先走进《溪边》这首诗。
(一)听读录音,感知事物。
1.听读想象:
请听录音读这首诗,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
2.交流印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充分地说,老师随机点拨,并在书上划出相应的景物。)。
(垂柳、溪水、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草地、鱼儿……)。
(二)品读诗文,理解诗句。
1.自读诗文,感悟画面:
如果说溪边是一幅画的话,到底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吗?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溪边》,边读边想:这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批注在旁边。有不理解的词句画出来,打上问号。
3.交流分享,理解诗意。
同学们认真品读了这首诗,觉得溪边这首诗写出的是平静、欢快而又美丽的画面,为什么?
(1)分享阅读收获,点拨学习方法。
感悟平静、欢快、美丽的画面,相机指导、点拨孩子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品读诗意,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重点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a.联系上下文理解“染绿”: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b.展开想象理解“染绿”:还会把什么染绿了?c.借助图画理解“染绿”(出示绿玉带般的山溪图)。
(2)提出疑问,合作学习。
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的呢?(学生提出来,相互帮助)。
3.指导背诵,走进诗境。
《溪边》这首诗,寥寥几笔,勾勒出一静一动,生机盎然,充满童趣的画面,让我们牢牢地把这首小诗记在脑海里。
(三)小结学法(播放录音——学法指导)。
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溪边》这首小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我们先——读诗歌,再想画面,最后品诗意。那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品读诗歌的呢?我们是通过——(手指板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读懂了诗歌的。
先自由朗读,想象画面;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走进了文本,读懂意思,读活画面,走进意境。接下来咱们就用这些方法继续感受《江上》、《林中》这两首诗所描绘的画面。
四、学法迁移,学习《江上》《林中》。
(一)学习单。
第一关:自由读《江上》《林中》两首诗,想一想,各写了怎样的画面,在旁边作上批注。
第二关:用横线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旁边打上“?”,试着用刚才的学习方法理解,再和同桌交流分享。
(二)读后交流《江上》。
我们先看看《江上》。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说画面。
2.理解“水葫芦”“银牙”
(1)水葫芦加了引号,说明它不是真的水葫芦,而是游泳本领好的小朋友。
(2)大家看课文插图,一个个小脑袋,就是一个个——水葫芦。
(3)银牙就是“孩子笑了,露出了白白的牙齿呀!”写出的欢乐的画面。
3.指导朗读。
(三)读后交流《林中》。
1.说画面。
2.理解“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句话。
(1)借助图画对比理解“斗笠”“蘑菇”。
(2)联系上文理解句子。
3.指导朗读。
五、总结延伸。
《童年的水墨画》里的这三首小诗,寥寥几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的欢乐画面,就像画家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的一幅幅水墨画。这组儿童诗共有6首,课后请大家读读另外三首诗,你也可以用小诗描画出你们自己的童年水墨画。
(作业:
1.抄写词语:垂柳葫芦松树松针蘑菇。
扑腾扇动戏耍拨动。
2.背诵《溪边》;
3.读读其他的三首小诗;
4.有兴趣的同学试着用小诗描画出你们的童年水墨画。
板书设计:
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联系上下文。
结合生活溪边(钓鱼)。
想象画面。
借助插图平静欢快美丽。
教后反思:
《童年的水墨画》分别摄取了“钓鱼”“游泳”“拾蘑菇”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活泼、可爱、俏皮的生活场景,构成了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所以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想象诗境,读中感悟,积累语言。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正道,好的儿童诗,字字句句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
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尽可能帮助孩子在情感的带动下,体会诗中的妙趣,走进诗的意境,由此带孩子们进入诗的美妙境界。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品读《溪边》后,学生有了各种不同的感受,他们充分交流所看到的画面,在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比如:品味了“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和“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溪水的那份绿和活力,已经牢牢地记在心里;“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我通过情境设置,让孩子把自己当成溪边钓鱼的小伙伴,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体验,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朗读也就充满激情。因为有了前期的情感铺垫,所以学完这首诗,让学生背诵,也就容易许多。同样,通过交流,也体会到擅长水性的伙伴们在江上戏水的快乐,在林中采蘑菇的开心,三幅充满童趣的水墨画由此展现在孩子们面前。那些美妙的诗句,更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淀。
习得方法,迁移运用,发展思维。
本单元的学习要素是: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所以,在学习《溪边》这首诗时,大部分学生对“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比较难理解,我紧扣“染”字,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让学生走进溪边绿意浓浓、生机盎然的诗意情境,理解了这个句子。学完第一首诗,我和孩子一起回顾欣赏诗歌的学习过程:读诗歌——想画面——品诗意,品诗意主要的方法是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继而激励学生迁移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江上》《林中》两首诗,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三、微课进课堂,培养审美力。
出示了长长的、弯弯曲曲的碧绿的山溪图片,学生马上发出“哇”的惊叹声,他们为这样美丽的山溪而震撼,老师趁此机会让学生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课堂是灵动的,老师在课堂中能把握生成,机智与学生对话,如果语言再干净一些,思维性强一些,课堂就更精彩了。
小班水墨画教案篇十二
一对对快乐的影子。
在柳树下跳跃。
一声声欢歌笑语。
在心里游荡。
孩子们快乐的奔跑着。
要躲开树爷爷头发漏出来的光。
大海。
没有巨浪翻滚。
没有轮船轰鸣。
一切是那么快乐。
一切是那么安静。
啾啾啾。
树上的鸟儿在啼鸣。
课堂。
一会儿书声琅琅。
一会儿反转课堂。
勇敢的举手发言。
表达出自己的意见。
一双双明亮的眼眸。
映出希望的光亮。
操场。
一声声欢呼。
一声声巨响。
一会儿足球架。
一会儿篮球框。
塑胶跑道上一滴滴汗水。
窗边。
听不见汽车的轰鸣,
看不见辽阔的原野。
有那安静的音乐声,
也有那让人陶醉的书乡。
我浸泡在其中无法自拔,
从没留意阳光穿透玻璃从脚尖爬到手指。
船上。
没有广播声在耳边,
没有电子游戏在眼前。
只有鸟语花香的环境,
和那芬芳扑鼻的花香。
在小船中迎风飘荡,
不会在意鸟儿在身边飞翔和鱼儿在身边嬉戏。
树下。
由一片片树叶组成的茂密大树,
把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孩子笼罩在一起。
聊天,打牌,爬树,
生龙活虎。
一阵风轻轻吹来,
树叶快活地抖动着。
河边。
几只小脚丫在水里拍打,
裤子上,衣裙上,满是溅起的水花。
扑通一声,溅起的水花。
抓住的鱼儿蹦进了河里,
垂柳的影子和孩子们的.笑脸碎了,
留下的是一滩水花。
大海。
海鸥在蓝天鸣叫,
大海在诉说着心声。
海滩上,人影在闪动。
不时传来笑哈哈。
忽然大海像一层一层的书,
让人们饱览海洋的知识。
森林。
森林是一片绿洲,
凉爽的风不断向我吹来。
可爱的鸟儿在歌唱,
有趣的树叶一边伴奏,一边伴舞。
我们在森林里呼吸着新鲜空气,
唱着献给大自然的歌。
图书馆。
四周一片静悄悄,
只有偶尔的翻书声。
在这安静的环境下,
每个人都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书的有趣,
让人废寝忘食。
小班水墨画教案篇十三
1.听写词语。
水墨染绿钓竿扑腾。
打碎拨开浪花葫芦。
清清爽爽蘑菇。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这首儿童诗是由哪几个场景组成的?(指名让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三个场景的。
1.仔细阅读《溪边》,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大意。
明确:这首诗描绘了溪边钓鱼的场景,先静后动,勾勒出一个垂钓儿童的形象。
明确: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垂柳当作人来写,以溪水为镜梳妆,写出了垂柳也爱美。由于有垂柳的倒影,溪水变绿了,如玉带一般,也写出了溪水的碧绿、狭长、平静。
(3)品读“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一句。
明确:这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这里有绿色的柳树、绿色的溪水,连人影都被溪水染绿了,还有红色的蜻蜓点缀,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多美的画面啊!“染”字富有动感,“立”字运用传神,静静的钓竿上立着红蜻蜓,使人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儿受惊。此处为下文的描写做了铺垫。
(4)怎样理解“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一句?
明确:这句写鱼儿上钩的一刹那,孩子手忙脚乱,原有的寂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溪边热闹起来。
2.仔细阅读《江上》,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大意。
明确:这首诗描绘了江上游泳嬉戏。写了一群孩子的'嬉戏和一个孩子的特写,给人鲜明的形象感。
(2)“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句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手法。句中的“鸭群”指一群孩子,“翅膀”指孩子们的胳膊,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跳入水中的情态。
(3)品读“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一句。
明确:在江中戏水的孩子,是那样调皮,那样欢快。他们像小鸭子一样跳入水中,挥动着胳膊拨水嬉戏。“你拨我溅”“笑哈哈”写出了孩子们打水仗的场面,多么快乐啊!
(4)“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中的“水葫芦”指什么?
明确:“水葫芦”原指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直立,卵形或圆形,叶柄中部以下膨大,花呈漏斗状,蓝紫色。句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水葫芦”代指人,形容孩子们水性极好。
(5)怎样理解“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明确:“一阵水花两排银牙”写出了孩子的顽皮、可爱。“一阵水花”是指孩子从水中冒出头来时掀起的水花,“两排银牙”是指孩子咧开嘴大笑时露出了两排雪白的牙齿。从中可以体会到孩子们在江中游泳、戏水的无限欢乐。
3.仔细阅读《林中》,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表现的画面内容。
明确:森林里的松树被一场大雨冲洗得干净而清爽,松针上还挂着亮晶晶的水珠;树下,小蘑菇长出地面,它们伞状的蘑菇顶盖就像一顶顶斗笠,一个个可爱的小蘑菇就像花儿在树下开放。忽然,林中传来一声欢叫,把松针上的雨珠都震落了。是谁呀?原来,那是戴着斗笠在林中嬉戏的孩子们。
(2)第一句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这一句属于景物描写,写了雨后的松树。先整体描写松树被雨洗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再用特写镜头的方式,局部描写松针上还挂着亮晶晶的水珠。“刚洗过澡”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雨淋湿松树的样子,十分生动、有趣。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珠挂在翠绿细长的松针上,也许正反射着五彩的阳光,多么漂亮啊!
(3)第二句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这一句也属于景物描写,写了树下的小蘑菇。雨后,蘑菇从地里长了出来,菌盖部分的外形犹如一把张开的伞,也很像一顶斗笠。因为蘑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地方,通常雨后会大量生长并钻出地面来,所以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蘑菇“戴一顶斗笠”,十分形象。又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了一朵朵蘑菇零零星星或成片成片地长在树下,就像一朵朵小花开放在树下一样。
(4)“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这里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一声欢叫能把树上的雨珠都抖落下来,足见这欢叫声是多么响亮、多么欢快啊!
(5)你知道这“一声欢叫”是谁发出的吗?为什么?
明确:这声欢叫是在雨后林中嬉戏的孩子们发出的。从“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可以看出来。“一个个斗笠”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个戴着斗笠的孩子。
(6)你知道孩子为什么发出欢叫吗?发挥想象,试着说一说。
这首儿童诗通过“溪边”“江上”“林中”三幅画面,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俏皮的生活场景,动静交织,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的美好画面。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小班水墨画教案篇十四
活动目标:
1、听音乐用浓墨、淡墨画出粗细不同的流畅线条。
2、继续练习手指点画花骨朵,能仔细地画出花蔓。
3、体验水墨画、合作画的乐趣。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过程:
1、教师逐一介绍宣纸、墨、浓墨、淡墨、毛笔。示范听音乐带着毛笔在宣纸上散步,提醒:音乐停,毛笔就休息。
2、幼儿听音乐画粗细不同的线条。
3、教师示范画紫藤花:观察线条,像什么?(出示紫藤背景图)像我们幼儿园里的紫藤条。
春天到了,紫藤花开放了。紫藤花是什么样子的?(紫藤花一串串的,远远看过去,就像一片花的海洋。)走近了仔细看,紫藤花是什么颜色的?这些紫色一样吗?(淡紫、深紫)这一串串、有深有浅的紫藤花是怎么排列的?(左右)。
教师示范:手指亲亲紫颜料,一朵两朵三四朵。亲亲淡紫一二三,亲亲深紫一二三,我的紫藤花开啦。黑笔轻轻画花蔓,细细长长点一点,紫藤花开一串串。
4、藏起浓墨和淡墨,拿出调色盘,幼儿点画紫藤花。
5、展出幼儿作品,共同欣赏。
6、一起欣赏欣赏画家笔下的紫藤。
《紫藤小猫》、《紫藤金鱼》,教师小结:静静的画面添上少许小生灵,就显得更有活力更有生机了。
教学反思:
1、玩。
我们印象中的水墨画一定是有画家的风范,有一定的'用笔技能,但是这样的画孩子掌握起来不那么容易。
那么是否可以在玩中习得技能,在玩中不知觉地完成作品呢?于是我尝试让孩子带笔散步、手指点画紫藤花,在玩中用最简单的方法享受到水墨画的成功。如,点画紫藤花,运用了儿歌,轻松化解了紫藤花左右的排列及花蔓的画法。
2、巧。
两人组图:体验到合作构图的特别长处及乐趣。两人一起画线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起点画紫藤,错落有致。
多元化组合:语言简洁明了,赋予美的语句,并配以音乐,小提琴协奏曲流畅的乐句,班得瑞纯音乐的纯净,在这轻松自然的氛围中画画,那是美的享受。
经验的逐层递加:活动环节清晰,逐步提高孩子画的技能。如,带着毛笔散步,在宣纸上留下线条,紧接着欣赏紫藤花、点画紫藤花,再欣赏大画家笔下的紫藤,看似简单,但是是老师的用心,旨在欣赏中让孩子感受到静静的画面添上少许小生灵意就显得更有活力更有生机了。
我们要善于让孩子发现自己无意中创作出来的东西居然这么美,并在这样的一种美中享受和体验成功的乐趣。
3、美。
活动中的教具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到艺术的美。
如,活动结束的评价,让孩子将作品在展板上一一展示,虽说只是贴了几个字:又见紫藤花开,但形成了一种整体美,让孩子更能体验到作品的美。
特别是美术活动中的教具,我们要用心设计,无一不显示出它的艺术美,从而让孩子享受艺术美。
小班水墨画教案篇十五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1。自由读诗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
2。理解大意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5。赏析诗句。
6。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7。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五、鉴赏写法。
1、默读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2、模仿这首诗中,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3、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4、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六、总结延伸。
小班水墨画教案篇十六
教材分析: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主要原料是水和墨。中国画中也常见水墨蔬果,许多中国画家运用简单的色彩及丰富的笔墨技法表现蔬果,传达生活情趣。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水墨画,初步了解中国写意画工具材料。
2.技能目标:学习中国画写意技法的笔法墨法,色法。学习画蔬菜水果,培养手脑协调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传统绘画的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用笔、用墨、用色的方法的掌握。
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水、墨汁、宣纸、国画原料。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设问:以前画水果,同学们都用什么来画的多?(学生回答)。
引入新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用一种新的画法来表现水果。(板书课题:写意蔬果)。
二、新课教学。
1、欣赏大师作品。
教师介绍几位著名的花鸟画大师:齐白石、王森然。让学生谈谈喜欢哪一位大师的作品?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2、教师带领学生欣赏示范作品,说一说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从中又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挥,教师适当讲解用墨用笔用色的妙处,使学生明白正确的方向。
3、教师示范。
教授笔法、墨法、上色方法。(白菜、丝瓜)。
4、学生临摹作品。(临摹课本上的,也可临教师画的)。
教师将示范画一一挂出来,让学生选择临摹。
教师巡回指点。(重点注意水分的多少)。
5、展示评价。
展示学生的作品,师生共评,从造型、墨色、笔法、色法等方面。
6、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的想法,对中国画的认识、学到什么等方面来说)。
7、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水墨画是我们国家传统的绘画,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学习,还要发扬光大。
三、作业。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请你们展开想象画一幅水墨画,内容自由选择。
四、收拾整理。
整理桌面,收拾工具和材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班水墨画教案篇十七
南瓜是我们经常吃的蔬菜,在之前的捏泥活动中,幼儿对这种蔬菜的外形等特征也有所了解。因此我们设计了一次艺术活动:国画“南瓜”。活动前,我们为幼儿准备好了宣纸、毛笔、墨汁、抹布,还从网上打印了几份南瓜的国画作品,以及真实的南瓜图片。活动开始,一般对于这种要求幼儿针对性画某样事物或动物时,教师都要为幼儿做示范。平时在这方面难不到我,但是这次我却顿时感到犯了难:我该如何下笔呢?由于以前我也没有真正接触过国画,因此我只好仿照那几幅打印好的作品来画,用中锋、侧锋勾画出了一只所谓“成人版”的.南瓜。草草示范后,我便请幼儿自己去画了。而画出的效果是不怎么理想的,总结有以下几点问题:1、南瓜画得太小,画面太空。2、幼儿在绘画南瓜时的步骤过于繁琐,不能体现国画简练的特点。3、南瓜的特征不明显,有被“成人化”的影子。
活动后,我立即对活动进行了反思。我感觉本活动的失败完全是有我的示范引导造成的。首先,由于我本身对国画的不熟悉,导致在示范的时候就没有放开,示范得非常小。这样一来,幼儿也就不敢放心大胆地绘画了。其次也是由于我的心虚,在示范时的用笔并不干净利落,本身就没有体现国画的特点。第三,我的示范是仿照成人的国画作品的,并没有首先站在幼儿的视觉角度进行示范。导致幼儿的作品失去了它应该富有的那份童真。
回顾那次国画课,我到现在仍然后悔不已,后悔当初由于自己的原因带来的失败。不过我现在遇到类似的活动时,经常站在幼儿的角度引导他们发挥,“成人化”东西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所以一个学期的水墨画教学下来,不仅幼儿学到了很多知识,我自己也学到了不少。
小班水墨画教案篇十八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积累优美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词语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美丽,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语。
教师:准备音乐以配乐朗诵,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菱角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以及江南水乡的各种资料。
1~2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有谁吃过菱角吗?能说说你的感觉吗?菱角那淡淡的清香会让你久久回味。那么,你见过满塘的菱叶吗?见过采菱人置身于碧水中快乐采摘的情景吗?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江南的水乡。
2、板书课题,齐读。
3、对课题质疑。教师可选能突出主题的问题简单板书。
4、课文会怎样描写这幅水墨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去学习课文。
二、粗读课文,疏通字词,感知大意。
1、初读课文。
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快速地阅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出段的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或卡片、课件等),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抽读、齐读、赛读。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学生是否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对于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齐读或挑战读)。
4、初读交流。
读了课文,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注意:要将学生提出的不懂的地方进行梳理、归纳,并及时解决;若不能马上解决,可以简单板书,在后面的教学中相机处理。)。
5、思考每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读第1段。
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竟是什么?课文把什么比做了“水墨画”?课文是怎么描述这幅“水墨画”的?(相机板书:散漫)“散漫”一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散漫:零零散散的,在文中是分散、不集中的意思,用在这儿非常准确,也很有意思,体现出了一种随意、自在的美。)。
小结:一个个大大小小长满菱角的池塘零零散散地侧卧在村边地头。这是一种多么随意、自在的美呀!(板书:美)。
品读2~4段。
2、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探究所得。
用喜欢的方式朗读。
3、全班交流,共享资源。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池塘的美的呢?用“”勾画出来。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池塘的美。(初春、一过黄梅、临近中秋)。
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慢慢变化着。
b、黄梅后:(黄梅指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一段时期。)池塘又有什么变化?菱叶涨满水面,挤得密密匝匝。(“涨满”“挤”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菱叶们长大了,整个池塘都是菱叶,显得很茂盛。“密密匝匝”可换词“密密层层”“密密麻麻”比较)小花的数量也真不少!哪些词告诉了我们?(缀满、一丛丛)颜色也非常美丽,有白色的,有粉红色的,还有一缕缕的馨香呢!池塘还是小动物们的乐园呢!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嬉戏。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美呀!
c、临近中秋: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开始采“头朝菱”(即第一批成熟的菱角),动作轻快熟练,划着扁舟,荡着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一只手“掀”,一只手“掐”,准确地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作。(板书:采菱)。
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悄悄地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美。(相机板书:变化美)。
你们知道吗?在采菱时节,鲜嫩、清甜的菱角放进嘴里嚼一嚼,脆脆的、甜甜的,那美滋滋的感觉一直渗进心底。难怪孩子们迫不及待想尝一尝菱角的美味。(板书:品菱趣)“溢”“诱惑”突出了煮熟后的菱角四处飘香,让人嘴馋。家家户户煮菱角、剥菱角,扑鼻的香味飘出窗户,弥漫整个村庄。这是一幅多么温馨、诱人的画面呀!
作者用简单的文字描绘出一个多么和谐、欢乐的场面呀!
4、品味第5段。“徜徉”的意思是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而今,我吃着散发清香的菱角,又想起了故乡的“水墨画”,想象自己又加入采菱队伍,边采边品尝,这是一个多么惬意的场景呀!师生合作朗读。(引读)。
四、巩固拓展,升华情感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1、配乐朗读全文,思考:你对故乡“水墨画”的总印象。(故乡的“水墨画”独特、美丽。)。
2、故乡的池塘独特、美丽在哪里?
3、谈谈你的体会。这篇课文让我们领略了江南水乡恬静、自然而不乏快乐的美景。是呀,故乡风景美丽迷人,童年生活幸福、快乐。(相机板书:故乡美童年乐)。
五、课堂练习。
1、读课后第2题的两个句子,体会带点词的妙处。
2、抄写文中的叠词,自己再补写几个。
3、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菱角和江南水乡的资料。
4、我们的故乡有什么独特美丽的地方呢?小组议一议,再说一说、夸一夸我们的故乡。
小班水墨画教案篇十九
活动目标:
1、听音乐用浓墨、淡墨画出粗细不同的流畅线条。
2、继续练习手指点画花骨朵,能仔细地画出花蔓。
3、体验水墨画、合作画的乐趣。
活动过程:
1、教师逐一介绍宣纸、墨、浓墨、淡墨、毛笔。示范听音乐带着毛笔在宣纸上散步,提醒:音乐停,毛笔就休息。
2、幼儿听音乐画粗细不同的线条。
3、教师示范画紫藤花:观察线条,像什么?(出示紫藤背景图)像我们幼儿园里的紫藤条。
春天到了,紫藤花开放了。紫藤花是什么样子的?(紫藤花一串串的,远远看过去,就像一片花的海洋。)走近了仔细看,紫藤花是什么颜色的?这些紫色一样吗?(淡紫、深紫)这一串串、有深有浅的紫藤花是怎么排列的?(左右)。
教师示范:手指亲亲紫颜料,一朵两朵三四朵。亲亲淡紫一二三,亲亲深紫一二三,我的紫藤花开啦。黑笔轻轻画花蔓,细细长长点一点,紫藤花开一串串。
4、藏起浓墨和淡墨,拿出调色盘,幼儿点画紫藤花。
5、展出幼儿作品,共同欣赏。
6、一起欣赏欣赏画家笔下的紫藤。
《紫藤小猫》、《紫藤金鱼》,教师小结:静静的画面添上少许小生灵,就显得更有活力更有生机了。
教学反思:
1、玩。
我们印象中的水墨画一定是有画家的风范,有一定的用笔技能,但是这样的画孩子掌握起来不那么容易。
那么是否可以在玩中习得技能,在玩中不知觉地完成作品呢?于是我尝试让孩子带笔散步、手指点画紫藤花,在玩中用最简单的方法享受到水墨画的成功。如,点画紫藤花,运用了儿歌,轻松化解了紫藤花左右的排列及花蔓的画法。
2、巧。
两人组图:体验到合作构图的特别长处及乐趣。两人一起画线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起点画紫藤,错落有致。
多元化组合:语言简洁明了,赋予美的语句,并配以音乐,小提琴协奏曲流畅的乐句,班得瑞纯音乐的纯净,在这轻松自然的'氛围中画画,那是美的享受。
经验的逐层递加:活动环节清晰,逐步提高孩子画的技能。如,带着毛笔散步,在宣纸上留下线条,紧接着欣赏紫藤花、点画紫藤花,再欣赏大画家笔下的紫藤,看似简单,但是是老师的用心,旨在欣赏中让孩子感受到静静的画面添上少许小生灵意就显得更有活力更有生机了。
我们要善于让孩子发现自己无意中创作出来的东西居然这么美,并在这样的一种美中享受和体验成功的乐趣。
3、美。
活动中的教具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到艺术的美。
如,活动结束的评价,让孩子将作品在展板上一一展示,虽说只是贴了几个字:又见紫藤花开,但形成了一种整体美,让孩子更能体验到作品的美。
特别是美术活动中的教具,我们要用心设计,无一不显示出它的艺术美,从而让孩子享受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