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报告大学生心理问题(实用18篇)
报告可以基于对某一主题的研究或对某一事件的观察和调查。报告的内容要贴近实际问题,具备实用性和操作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这些范文涵盖了不同领域和主题,包括市场调研报告、教育研究报告、科技创新报告等,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实际案例和写作参考。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些范文,了解报告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方式,以及如何运用合适的语言和逻辑来完善自己的报告。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有所帮助,祝大家写出优秀的报告!
大学生心理报告大学生心理问题篇一
当代大学生是个充满热情,奔放的群体。不可否认大学生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准社会人,有着其特殊的群体特点,但是大学生并不是完美的,在人际交往,情感问题,团队协作等等方面好不够成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道德素质非常有必要,具有迫切性!
通过举办人人协作游戏,以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人际合作方面的认知,加强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从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建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观,这样的人才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给予爱和友谊,能与他人同心协力。为即将进入工作的准职业人创造条件!
我爱我,我们是一个整体。
5月25日。
xx大学xx学院全体大一新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活动)。
大操场(如果天气原因,改为大学生活动中心)。
信息工程系学生会心理健康部活动协办单位信息工程系学生会各部门。
1、部门内部人员安排:
xxx负责准备有关道具和器材。xxx负责通知各班级活动的相关事项。xxx为主负责人。
2、策划组:
宣传部负责出海报。生活部负责拍照片。秘书部负责写新闻稿。
1、活动名称:呼啦圈。
2、活动道具:x个大呼啦圈(尽可能用直径的呼啦圈)。x个秒表。
3、活动步骤:把队员们分成若干个由xx个人组成的小组。让每个小组都手拉手、面向圆心围成一圈。等每个小组都站好圆圈、拉好手之后,任意选一个小组,让其中两个队员松开拉在一起的手,把呼啦圈套在其中一个队员的胳膊上,让这两个队员重新拉起手。对其他小组做同样处理。现在,让各个小组沿某一方向传递呼啦圈。为了把呼啦圈传过去,每个队员都需要从呼啦圈中钻过去。呼啦圈重新回到起点后,本轮游戏结束。用秒表计时。
1、整个学生会全体成员互帮互助。
2、活动需要电脑,音响,海报若干,拖线板若干。
3、xx为此次活动的小组长,负责处理活动中出现的棘手问题。
4、确保活动组织者的积极性,活动进行时要以一种热情的态度对待每个同学。
1、5月25号上午13点—14点:各负责人进行场地布置和活动前的准备。
2、14点—16点:活动正式开始,各班负责人签到,组织好各班级参赛人员。
3、16—17点:宣布成绩,颁发奖品,活动结束,整理会场。
4、5月x号,由xx在宿舍楼下张贴成绩。
大学生心理报告大学生心理问题篇二
题目:
姓名:
专业:
学号:
授课教师:
学期: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掌握本领是大学生的重要职责。只有学校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稳定提升。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状况从根本上决定了学校教学质量和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关注就是对高等教育的关注。近年来,在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高逃课率、高不及格率等现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国际化、教学手段信息化、学生就业市场化等复杂背景下,如何抓好大学生的学风,已成为众多高校关注的共同问题。大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学习主体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其中智力因素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并使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完成;而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以学习动机为核心,共同构成一个动力系统,对大学生的学习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和强化的作用。
为了全面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他们对教学的要求,以找出问题,探索解决方开展了一次抽样调查。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其反映出的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本校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制定相关的教学管理措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以本校金融学院的学生为对象,采取随机抽样方法。从200多名在校生中抽取样本50人。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内容包括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及学习习惯,通过qq群等方式宣传调查问卷。
调查结果如下。
学习价值观,大部分学生有较为正确的价值观,73%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9%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业是为了继续深造,18%的大学生没有考虑过。
学习态度方面,65%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比较高,27%的学生对热情中等,8%的学生害怕学习,值得注意的是,90%的学生都有自己讨厌的学科,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实用性强的课程学习兴趣较高。同时学生认为学习态度对学习的效果影响比较大,目前学生的学习动力绝大多数是为就业做准备。
学习目标,70%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是,通过对比发现学生学习的目的具有明显的不协调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有大致想法的占绝大多数,其次是对短期目标清楚,没有明确目标的学生很少。
学习习惯,学生的积极性主要是比较主动和一般主动,非常主动和不主动的所占比例较小,在学习时,学生有时制定学习计划的比较多,无计划的所占比例很小。
从凋查结果中。我们获取了许多有用的信息,
进入大学后,多数大学生会有一种从过于繁忙劳累的高中学习中获得解脱的感觉,缺少学习的计划性与自主性,学习过程中盲目地顺从他人,产生懈怠、惰性的心理,没有创新.在我们所调查的学生中,有的缺乏学习的自觉性,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成天惰性十足.有的缺乏坚持性,缺乏学习的决心和恒心,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毅力.有的难以坚持执行自己所制定的学习计划,知难而退.有的学生缺乏自制力,难以自觉灵活地排除干扰学习的不利因素,大学生的学习反思可能很难达到这个标准他们通常只对学习结果进行简单反思,难以对学习目标、方法策略和过程等进行深层反思,难以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学习态度的不稳定性,每个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变化,需要他们调节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调整自己所处的位置,适应新的角色,进入大学,面临新的挑战,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还未建立起来,新的竞争就要开始,面对这一变化,一部分人意志坚强,暗下决心,调整自己适应变化,重新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另一部分人,意志较为薄弱,一时难以适应变化,常感到苦恼不安,他们课上胡思乱想,课下坐立不安,夜里辗转难眠,学习日益被动,甚至失去学习的信心。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我结合当前大学教育实际,经过分析,在此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商榷。
(一)加强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和目的。
要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必须使之正确认识学习是为了怎样一个目的。我们要善于正确树立学习目标,消除盲目心理,克服不良价值观的影响,确立学习与生活的目标,勇敢地面对现实,为学习和生活、理想去拼搏和努力。
(二)加强对学生的自我认识教育。
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学会控制自己,培养坚强的意志,学习是艰苦的劳动,没有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的决心是学不好的。要学会控制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平衡,逐渐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尽可能地保持一种积极、愉快、舒畅的情绪来面对学习和生活。要把追求健康、高尚的物质满足和精神满足统一起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三)帮助学生巩固专业思想,培养专业兴趣。
所谓专业兴趣就是对所学专业的特别关切与喜好的情绪,是力求学习掌握接触知识,研究探索专业知识及其发展状况的心理状态。大学生的专业兴趣是大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探索真理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学习动机中最活泼、最积极的因素,也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之一。
因此,学校应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解决专业兴趣问题,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专业。当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一致时,刻苦努力,奋发进取;当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一致时,要培养专业兴趣,更加刻苦努力,奋发进取,绝不能怨天尤人,消极敷衍,浪费大好时光。这样,就能够突破个人兴趣的小圈子,去热爱所学专业,并形成对专业长久而专注的感情。
这次调查只是调查部分学生的情况,但是这些情况确实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大学是自由的,但这自由只是相对而言。虽然不再有人催着你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放松学习了。这只是代表着你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同时这学习不止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修养和素质的学习。这才是大学生活的真谛。作为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要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必须做好学习与生活规划。充分利用我们大学美好的时光,创造一个美好人生。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口是什么味道。
大学生心理报告大学生心理问题篇三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措施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措施是针对情况采取的处理办法。那么一般措施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迅速发展的阶段。在个体心理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各种心理活动异常活跃,充满矛盾,而自我调节能力还不完,善再加上面对社会经济的转型、学习生活环境的变迁、人际关系的复杂化、毕业就业的竞争等一系列问题,许多大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近年来,在国内的大学校园里,休学、退学、自杀、犯罪等现象屡见不鲜,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充分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有效防治是一项必然的选择。
大学阶段是一个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在此阶段中,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尚未稳定,心理表现比成人更为敏感复杂,受环境、情绪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1、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
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往往容易出现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中学时学生对大学充满了憧憬,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惟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当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原来所想象,进而怀念起过去的中学生活。而且一部分学生发觉自己在高手如云的新集体里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到相对自立的生活,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2、异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碍问题
便陷入痛苦、迷茫、消沉之中,为情所困而不能自拔。
3、人际关系的困扰。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冲突、交往恐怖、沟通不良。
4、学习负担引起的紧张焦虑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存在很大的不同,课业专业化、难度大、要求高,学习压力和竞争也相应增大,引起紧张焦虑。
5、求职择业方面引起的心理障碍问题
高校扩大招生圆了很多青年学子的大学梦,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就业的困难。就业的压力使很多大学生看不到现实的出路,找不到理想的方向,对前途深感迷茫。而如今社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很多大学生在校时一心只读书,与社会接触少,对社会缺乏真正的了解,这些情况导致大学生择业时出现一些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恐惧、自傲、怀疑等。
6、经济的负担。
对于一些从偏远农村考人城市的大学生们来说,经济上的负担远比其他负担更为沉重。一些大学生在学期间为了缓解生活压力,找家教、打短工、做生意维持学业。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很多学生心理压力大,产生自卑心理、焦虑心理、狭隘心理、文饰心理等。
7、情绪不稳定问题
大学生生长发育极为迅速,已基本趋于成熟,但由于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飘忽不定,容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会因一点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小考失利而一蹶不振,自我控制和调试能力较低,并由此导致心理和行为偏差。不过大多数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成功化解了自己的低落情绪,迅速呈现出积极的精神面貌;但是一部大学生却“在泥潭里越陷越深”,甚至走向极端。
8、网络方面
大学生中因网络成瘾而引发的心理障碍或社会适应障碍等案例正逐渐增多。网络成瘾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行为异常,心理错位。在极端情况下,有些网络成瘾者不再清楚虚拟和现实世界的区别,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从而阻碍学习、生活的正常进行。
9、家长意志引发的心理问题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想方设法阻止学生的一切业余爱好。上大学后,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多才多艺的同学,在活动中脱颖而出,而受家长压制的学生,除学习外,没有一技之长,很自卑。有的家长强迫学生念自己不喜欢的学校或专业,以至于上学后,对大学没感情,对学习没兴趣,甚至有的想退学。
以上这些只是大学生中常见的问题,因为大学生虽然在思想上、行为上都较为成熟,但毕竟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遇到问题还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客观、冷静、理智地对待,他们或者表现出过激的思想和行为,或者封闭于自我心灵深处,久而久之,容易导致不良后果。因此,研究和解决好大学生常见的此类问题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1、自我调整
在遭遇的心理问题不太严重的时候,自我调整就能帮助摆脱困境。要对自己有较为全面深刻的重新认识,可以通过反思,和知心朋友聊天,和老师交流,或者采取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些心理测试来加深对自我的认识。通过自我调节逐渐实现情绪转移,分散注意力,稳定情绪,将不为社会所认可的情绪反应方式和欲望需求导向正常的人生轨道之上。
2、寻求心理咨询专业人士的帮助。
当所有自身努力都不能取得实效的时候,一定要有勇气去寻求心理咨询专业人士的帮助,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交流,按照专业人士的指导,有效地促进个人身心健康,不回避问题,不拖延时间,勇敢地正视自己面对的困难,以积极的心态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
3、面对全体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各种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减少无不得益于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其科学性、经济性和有效性的最好办法,根据大学生中出现的突出心理问题及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还应设计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系列讲座,对大学生进行适应性指导。
4、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展经常性的定期心理检查
利用国外标准的测试工具——大学生健康调查表、卡氏16pf的测验问卷等,为在校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可以较为全面地调查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他们中存在的或迫切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
5、开展心理咨询与行为指导
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心理障碍,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心理咨询人员通过个体心理治理、集体心理治疗及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训练,可以给来访者提供心理保健知识,帮助他们克服不合理信念,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评价自己,建立自信心,指导学生学会积极的应对方式,找到可行的排忧解难方法,看到自己发展的方向。
6、优化大学生成长的心理氛围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有多种因素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消除或减轻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大大减少大学生的应激源,有利于大学生强大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7、通过不同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
大学生对遭受挫折、经历磨难的心理准备不足。应根据大学生成长的需要,通过不同形式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首先,要教育大学生认识生活的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与失败都是财富。其次要接纳大学生倾诉、宣泄挫折,帮助消除压抑,使其达到心理上的平衡。第三,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挫折。
8、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人际关系教育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消除抑郁、焦虑、孤独等消极情绪的重要手段。大学生要改变社交观念,要扩大社交范围,形成立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多渠道交往,加强交往实践;要注意交往对象的筛选,注意与良师、益友、等人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克制忍让,宽容待人。
9、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培养协作意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必须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对于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与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大学生心理报告大学生心理问题篇四
对于建筑工程而言,质量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是企业管理水平与竞争力的体现,质量管理可以分解到不同阶段与不同方面,将信息收集起来,就能形成工程档案资料。工程档案是建筑活动开展的总结,是企业建筑经验的积累。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助于提升工程质量、企业效益。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对利益追求,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在后期工作中予以重视,并科学管理,发挥档案资料应有的作用。
1建筑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涉及到的环节多、领域广、施工程序复杂,如果未能对其活动进行详细的资料保存记录,工作开展就会混乱无序。建筑工程施工会产生大量资料,这些资料既是活动开展的体现,又能为质量与管理水平提升提供帮助,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落实建筑工程档案管理,体现企业内控管理水平。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家对于建筑施工档案管理有相应规定,工程建设必须严格管理档案资料,如果资料不符合要求,则可以认定为工程不合格,规范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科学性、严谨性。从质量控制工作来看,质量控制需要达成相关标准,而标准达成则需要项目施工过程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合理化,通过资料对作业过程进行记录,可以为质量控制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以提升项目质量水平。项目施工过程中,工程资料是最原始的资料,包含项目全部信息,既是施工的依据,也是后期检修工作的依据。
2建筑工程档案资料主要内容。
建筑工程档案包括的资料十分丰富,其原因就在于建筑工程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涉及到的环节多、工艺多、人员多、材料多、施工环节多。资料包括安装土建等文件资料、项目竣工图和综合性资料。其中文件资料包括图纸设计、技术交底、设计变更、开工报告、竣工报告、项目监理规划、例会记录、工程组织设计、建筑材料、质量文件、相关实验资料、实验报告、工程验收资料、工程监测资料、质量评估文件、质量检测资料、事故处理与记录资料技术总结等。项目竣工图,该部分主要包括了建筑、通风管线、平面布置、电路、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的工程图。综合性资料,包括了工程报批相关文件、施工区域环境资料,如地质水文气象、项目任务书、拆迁安置、工程设计与变更、项目规划安全管理环境管理、消防文件、中标与监理施工文件、项目合同、与施工相关协议、施工竣工验收、工程审计结算资料等。从资料的形式来分,又可以分为纸质资料,电子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
3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3.1管理意识问题。
建筑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部分企业忙于抢占市场,扩大规模,未能意识到建筑工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缺乏管理意识,认为档案管理工作无需重视,对建筑工作开展意义不大。部分企业虽然对档案进行了管理,但是在方法上缺乏合理性、科学性,管理工作质量效率不高,而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档案资料并未能为工程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
3.2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思想上缺乏重视,导致实际工作中效率低下,档案资料轻管理而重建设,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工程档案所蕴含的巨大价值,没有对档案管理工作有效投入,工作开展得不到相应的保障。管理者没有认识到工程质量与档案资料二者间的密切联系,管理工作长期存在不规范不科学问题,档案管理工作没有注重对质量的追求,工作开展未能进行有效监督,施工监理工作不到位,管理环节存在缺失。
3.3人员问题。
虽然档案管理工作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但是档案管理人才无法跟上发展需要,由于许多人思想上存在误区,导致专业管理人才缺乏。并且企业对管理工作的不重视,档案资料管理人员多是由非专业人员担任,非专业人员缺乏对工作的必要认识、专业知识储备和支撑工作开展的必备技能。而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对管理工作的要求标准逐渐提升,现代化管理技术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标准,部分现代化设施因为技术,工作人员不能很好的操作与应用,导致管理工作无法提升效率与质量。
3.4档案管理工作投入不足。
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信息资料已经成为了十分重要的资源,对于企业而言,档案资料管理对于提升竞争力、促进行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档案管理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硬件要求,还是管理技术水准都在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由于未能得到重视,导致资源投入不足,管理工作水平低下,无法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工作效果得不到体现,就无法引起管理者重视,进而又导致无法得到充足的资源,形成了恶性循环。
大学生心理报告大学生心理问题篇五
实际上,就业问题早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世界上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对国家就业失业问题一直很重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国与国之间和合作越来越频繁,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重新优化配置,有限的就业岗位在全球各国重新配置。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加紧与世界合作的步伐,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分享世界经济资源的同时,还要肩负分化世界经济风险的责任。
学校方面:培养质量普通下降,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就业指导的力度不够,就业工作的机构不健全、人员缺乏、经费不足、工作模式滞后等。
需要在许多方面不相匹配,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未能有效地围绕市场进行调适。3、培养模式滞后。新时期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教育要进行不断创新,毕业生存在知识、能力、素质与职业内涵要求之间不适应问题,难以胜任工作岗位。4、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不得力。虽然各高校都已开始重视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但一些高校仍然存在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不健全,装备技术落后等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中,社会保障是一个牵涉广泛、影响深远的因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正逐步得到完善,但是,由于受社会整体发展状况之影响,加之在指导思想、制度设计诸方面存在的缺陷,导致其仍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并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1.统筹层次低。这给社会保障的转移接续带来了不便,阻碍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受其影响,不少毕业生在择业时就会有一种终身职位的考虑,甚至不惜选择自愿失业,以期能够获得一个较好的职位。同时,由于地方统筹难以平抑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福利保障水平之间的差距,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2.社会保障立法层次较低。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立法层次明显偏低,仅有《劳动法》《失业保险条例》等少数法律法规,且效力低下,力度不够,强制性和权威性难以发挥,在解决部分企业不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障金及其他违反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问题方面所为有限。3.社会保障社会化水平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管理体制上仍然十分依赖于用人单位,没有实现充分的社会化。
大学生职业定位混乱,迷失自我。
面对经济环境如此的恶劣,国内失业人数众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外,还受到了自身的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是大学生职位定位混乱,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大学生资源配置严重的失调,也这就是所谓的“结构性就业问题”现象的出现往往是由于对自己的定位产生混乱,迷失的自我所造成的。今后几年,随着大学的继续扩招,应届毕业生的数量还会持续上升。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以新的理念宣传、指导、服务大学生自主择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彻底改变国家的统包统分、毕业即就业的政策。
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再次被摆上日程,各路代表也纷纷支招,热议大学生就业难的出路。2010年全国大学生人数达到630余万,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有人大代表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匮乏、就业培训的缺失关系很大。
二、我国近几年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措施。
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后,广泛听取了多方面意见,提出了促进就业的具体措施。诸如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各类教育事业,建立职业培训体系,改善就业环境,加大就业基础设施建设,设立经济特区,大力扶持乡镇企业,这些办法和措施对我们在校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将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三、自主创业――大学生就业的新方向标。
中国的人口那么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也是相对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形成新的理念,从就业走向创业,不仅给了自己就业的机会,还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来满足更多的求职者。新形势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必要性:
首先,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其次,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带动全民创业的需要,是推动高校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创业能够有力地促进创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另外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当然,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需要建立和培养多方面的素质和技能:
无论创业还是就业,大学生都需要正确的自我定位自我评估,清楚的自我认识,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可盲目无术同时做好自我规划。
四、总结全文,号召青年大学生予以实际行动。
经济发展教育先行,教育是发展的基础,但是年轻人完成了教育以后干什么呢?应该鼓励青年一代去参与创业。事实上,我们这些与改革一起诞生的年轻人有着强烈的创业渴望,在目前阶段来说只是苦于必要的创业扶持和引导。希望政府部门应该积极鼓励我们去自主创业,通过有关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降低创业的门槛、创业成本和创业的风险,让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得到弘扬和落实。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原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这一问题的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和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生心理报告大学生心理问题篇六
当前干扰大学生情绪和学习的因素非常多,使他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和问题。本研究通过对这类问题学生的心理机制进行分析,并通过认知调整,尤其是让其通过换位思考,并借助放松训练,对一名大学生的问题进行心理干预,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目前大学校园里能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的学生很少,有太多的东西诱惑他们,也有太多的干扰因素影响他们的情绪,使他们无法静下心来专心学习。其实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是希望把学习搞好的。当学习和朋友、工作等发生矛盾时,他们的内心也是非常矛盾和痛苦的,但最后往往还是放弃学习。长久下去,他们的学习没有搞好,心情也很焦虑,甚至抑郁,而这些又会影响到他们对周围人和事的态度,觉得是他们让自己耽误了很多时间没有把学习搞好,严重的到最后什么也没有落下,成为孤家寡人一个。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些问题,使学习、工作和交际都不误呢?笔者对一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认知调整,并辅以临床干预,效果显著。
1.背景资料。
李某,某大学2008级学生,父亲在李某小时候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其母早年对李某的管教十分严格,因此他一直很怕事情做不好,达不到令母亲满意的效果,性格也有些优柔寡断。与母亲的沟通也较少,做事总是自己闷在心里不停地思考,很少主动征求母亲的意见,害怕母亲批评。初中时曾患抑郁症,高考结束后主动去求助心理医生。之后咨询师告诉了李母李某的问题根源,使李母很后悔自己的失误,以后母子的沟通增多,李某也觉得原来母亲也有很多很好的意见,母子感情加深。上大学后,由于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所以成绩在中等水平以下,大二上学期英语四级顺利通过。大一时,担任班长,感觉十分艰难,领导能力不够强,尤其是与寝室担任班委的舍友关系不是太好,大二换届选举之后,寝室成员包括来访者都是普通学生了,关系反而比以前好了,心情也好了。
2.症状表现。
病人来访时,诉说自己每天早上起床之前都要想很多事情,反复思考。比如,想一个问题就要把所有关于它的情况都要想清楚,一定要将所有的因素都找出来,否则大脑就无法停止。心情不好时,要理顺自己的心情,找到所有影响自己情绪的因素,然后再将所有的解决方法都找到,但是却又在选择何种方法去做时陷入困境。因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太多了,难以取舍,因而越陷越深,常常因为一个问题,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使自己的心情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是很消沉烦乱的。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初中时抑郁症的影响,李某很怕自己回到初中时的状态,因而只要自己心情不好,就开始担忧、焦虑,害怕回到以前的状态,心情更加焦虑。病人来访的主要目的是要笔者帮他找到影响他心情的所有因素,因为他自己陷入这种状态有两个星期了。他很怕自己患上强迫症或者抑郁症。同时认为自己的情绪是周期性的,一阵好一阵坏,这也是他很担心的一件事情,觉得那样的话,就无法控制了。
同时病人也有一些人际问题,自己不知道如何解决,老是陷入矛盾之中。经了解得知,李某性格比较敏感,遇事比较悲观,总是往坏的方向去想,越想心情越不好,并且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写在脸上。作为业余排球队的主力,五一时和师兄一起去外地打比赛,不愿意总是让师兄照顾自己,尤其是在金钱上,因而觉得与师兄的关系不如以前好了,似乎有一些隔阂。回来后心情一直不好,感觉挺郁闷,一直在试图理顺自己的思路和情绪,让自己好起来,认为只有将所有的东西理顺以后,心情才会好。但是结果适得其反,心情越来越糟了。
李某还有失眠的问题。当他想睡觉而别的同学不睡时,只要有一点声音也睡不着;但当所有的同学都睡了,他依然睡不着,甚至更清醒了,看着同学一个个熟睡,心里越来越焦虑,直到最后实在是困了,大脑中没有意识了才睡着。在早上醒来之后,心情会很不好,觉得昨晚没有睡好,今天肯定没有精神。
在学习时,他也经常分心,只要大脑中一有别的想法闪现,就必须暂时停止学习,直到搞清楚想法为止,但是这往往意味着他不能再继续学习了,因为他根本就停不下来,也理不清思路,只会使自己的心情更烦。本学期基本上没有到教室学习,就是去也会很快回来,因为总是分心。对自己的专业也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觉得本学期基本上是荒废了,过得很无聊,什么都没有学到,想到这些心情更加烦躁。
受童年丧父及母亲严厉教育方式的影响,李某的性格有比较敏感的一面,对他人的态度、评价比较敏感,很害怕得不到他人的承认。加上他有完美主义的倾向,使他的情绪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李某也对自己情绪的不稳定很担忧,害怕自己会一直这样下去,心理一直都处于焦虑状态。这种焦虑更加剧他对自己的认识错误,并使他对他人的态度更加敏感,如此恶性循环。当他的焦虑状态达到很高程度无法忍受时,会对自己丧失信心,甚至患上抑郁症。
当李某知道自己四级顺利通过之后,在本学期就没有给自己定学习计划,每天在娱乐之中度过。在刚开始时感到心情很好,很放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觉得很无聊,心里又很烦躁了。然而当他想学习的时候,却会经常分心,他总是想把问题理清楚之后再学习,但总是越理越乱,到最后无法继续学习,心情也更糟。
导致他所有问题的关键原因就是他看问题只会从一个角度去思考,并且是比较极端、比较悲观的角度。比如在球场上当同学不传给他球时,会想是不是对他有意见,并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会这么认为。当一个人认为别人对自己有意见时,也就是把对方推到一个敌对的位置,在一个敌对的气氛里,人的心情是很焦虑的,并且有一种不安全感,这种消极的情绪更会使人的思维向错误的认知方面发展。
1.认知调整。
在对李某的心理机制进行分析之后,笔者决定从调整他的认知入手,着重解决他看问题的角度,使他在遇到问题时能换位思考。首先告诉他很多人有时对他的态度不好,或许是因为他们当时心情不好,或者由于自己无意识中确实做错了什么,导致他们对自己有意见。当然也并不一定是自己的错,只是由于每个人的经历和曾经的生活环境不同,才会对事情的看法不同而产出冲突。李某明白原来对问题还可以这样理解,并说当他知道对方可能不是专门针对自己时,感到很高兴,心情轻松了很多。但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当他体验到高兴的情绪之后,马上被另一个焦虑情绪所替代:下次还能做到这样吗?当想到这个问题时,愉快的情绪就一扫而光了。笔者通过他每一次所取得的进步,向他证明每一次都比前一次有进步,而且都是在强化前次的进步,而没有倒退,只是由于我们一次只能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出现的问题会继续解决的,所以他只会越来越好,而不是一次性的。李某思考后点头表示同意,认为确实每次都在进步,表示对自己的问题不再担忧,相信会好起来的。并且明白遇事换个角度想,心情很好,很久没有这种体验了。但是一想到良性循环时,心情还是不好的,想象不到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因为自己从来没有过心情一直很好的时候,总是有个周期似的。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想是不是又要回到从前。考虑到他可能是太想好了,而且以前没有这种体验,所以给他举了关于左倾主义错误的例子,告诉他任何事情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只能按规律办事,而不是看到一点进步就急于求成,加快速度,最后只会导致像那样的错误。由于他的问题积压太久,而且咨询时间很短,所以他不可能一下子彻底痊愈。李某表示理解并有信心彻底改变自我,不会复发。
针对李某失眠的问题,笔者告诉他失眠并不可怕,关键是情绪在起作用。在第二天醒来之后,如果他根本就不在乎的话,告诉自己虽然我的深度睡眠时间很少,但是由于我一直躺在床上休息,所以也已经达到生理睡眠的程度了,根本就不会影响我今天的状态,我相信自己会把今天的任务完成的。同时也引出来另一个问题,对李某来说,他之所以每天没有精神,起得很晚,是因为他没有合理的学习计划,那么他现在就要给自己定一个长期和短期的学习计划,让自己每天的生活充实而快乐。如果他早上起来之后,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并且是必须做的事情,有一种紧迫感,让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是不会感觉到困的,昨晚的睡眠问题或许都已经遗忘了。恰好在此发生了两件事,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李某对此理论深信不疑。在第一天晚上,寝室同学看世界杯比赛看到很晚,当同学都睡着之后,他依然睡不着,并没有采取任何有助于睡眠的措施,直到凌晨4点看到外面的天亮了,听到鸟叫的声音,那一刻心情糟到极点,想:“完了!明天一天又白费了。”后来迷迷糊糊睡到第二天11点半之后起来,心情一直都是不好,沉浸在失眠和浪费时间的悲伤之中,下午的学习可想而知。接着第二天晚上,寝室一个同学受伤,他将同学送到医院包扎,一切处理妥当之后,已是凌晨2点半,由于第二天还有很多事要去做,所以躺下就睡着了,第二天7点多起来,一直忙到下午2点与笔者见面咨询,依然没有困意。笔者让他仔细地体会这其中心态和情绪的不同,他说他根本就没有考虑睡眠的问题,只想着怎么样完成任务,心情也是很愉快的,觉得时间没有虚度,相信原来失眠并不可怕。
2.临床干预。
在笔者对他进行认知调整的过程中,鉴于他的焦虑情绪较高,并且在很多方面没有良好的经验和体会,笔者决定通过假想的情感先行组织者对他进行临床干预,使他能更好更快地体会到积极愉悦的情绪。
笔者先后对李某进行4次放松训练,在每一次放松训练之后都让他回去仔细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记得在第一次训练之后,李某告诉笔者他在刚开始时想象不出来心情好时是什么样子的,因为多年都没有心情轻松愉快的感觉了。但是随着放松的深入,他的心情开始好起来,自己以前没有这种良好的体验。第二天来咨询时很兴奋地告诉笔者他在早上起床时体会到了笔者向他叙述的那种轻松愉悦感觉,在以后的咨询和训练中李某都十分配合,作业也完成得非常好。
3.其他辅助技术与干预。
主要是教给李某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如深呼吸等,并要求他回去之后自己坚持做放松训练。
在每一次咨询结束之后,李某都觉得学到了新的东西,有一些新的体会,感觉到自己在一点点的进步,心情与刚来时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很久都没有或者说以前也很少有这种愉快的感受。他觉得咨询给他最大的收获就是他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考虑问题不会再去往坏的一面想,哪怕刚开始还会有那种念头,但是一会就会自觉地从另一个、能理解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发现情绪波动时能主动去调整,知道是自己的情绪在起作用,心情也慢慢变得好起来。在最后一次来访时,李某告诉笔者,虽然当天又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他还是将学习计划完成了一半多,因为他所用的时间也少了一大半。当有事情刺激使自己很烦恼时,知道怎么去调整自己的情绪,在10分钟后居然忘了烦恼的事情能够继续高效学习,而以前只会越陷越深。不怕失眠了也不再失眠了,学习的兴趣也提上来了。本来同学说下午5点要打球,当时已经是3点了,他告诉同学自己要先去学习再过来,以前就会和他们一起聊天了。这使李某感到很高兴,这似乎是这个学期以来第一次主动去学习,并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了。
鉴于李某已经能自己去调控情绪,遇到问题时也能自觉地换位思考,心情一直也是不错的,笔者觉得他已经有能力自己去解决问题,因此决定结束咨询关系。李某也相信自己以后能处理好问题,不再担心复发,也明白引起情绪波动的心理机制,知道自己不会陷入周期性的怪圈。
在新学期开始后的某一天,笔者遇见李某,他很高兴地告诉笔者现在已经非常好了,给自己定了目标,假期还找到一份兼职,并作为辅导员助理带大一新生。可以看出,他对自己这种很充实的生活很满意也很有信心。
笔者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对李某先后进行了10次咨询(包括放松训练),使他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此案例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就是在每次咨询中都对李某所感到困惑的问题进行换位思考,让他逐步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既理解别人,也解放了自己。当然临床放松训练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人在放松的状态下特别容易接受新的知识,而且是程序性的知识,使来访者自己能自觉地去实践。
大学生心理报告大学生心理问题篇七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其严峻性日益凸显,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并进行科学有效的自我调适,对大学生群体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尚玉峰刘超赵彦军作者单位:尚玉峰(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生公寓管理中心,河北,秦皇岛,066000)。
刘超,赵彦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党委办公室,河北,秦皇岛,066000)。
刊名:中国电力教育英文刊名:chinaelectricpowereducation年,卷(期):“”(1)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大学生心理报告大学生心理问题篇八
3、人际关系问题。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而性心理问题常见的有:由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
5、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大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
6、求职与择业问题,是高年级大学生常见问题。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很多的困惑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等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带来困扰和忧虑。
7、神经症问题。长期的睡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症状。
大学生心理报告大学生心理问题篇九
张某,女,广西人,家庭成员结构相对复杂,系离异再重组家庭。在张某很小的时候,母亲便带着她改嫁到了另一个离异家庭。该生体型瘦小,性格非常的内向,在同学中朋友较少,是一个专业成绩不错,但不爱说话的同学。
在大学入学后,同宿舍的同学反映,张某在宿舍生活中,总是不敢一个人走出宿舍阳台的现象。刚开始同学们并没有特别在意,认为张某只是不适应大学的生活。但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张某身边的同学渐渐发现,张某不仅是不敢走出阳台,就是进入食堂或与同学共同参加在室内举行的众人活动这些人多的场合,她也会表现出不适应的状态。渐渐的,同学们都觉得奇怪,也就和她越走越远。但在班上,还有班长和小菊两位热心的同学,还总能出现在她身边,和她在一起。
有一天,张某终于和小菊说出了自己在生活上,有这些不适的原因:因为她总是感到有人在说自己的坏话,特别在男生多的场合,总会感到有男生在议论她,说她笑起来很傻;自己在阳台洗漱的时候,会感觉到有人在偷看她,并安装摄像头拍摄她,上传至网上,让她出丑。
辅导员通过同学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与其进行了谈话,在谈话中,辅导员并没有感觉到该生的任何异常。相反的是,感觉到张某特别的有礼貌。与此同时,张某在生活上,朋友却越来越少,小菊成了那极少中的一个。“小菊,我又听到那种声音了”,张某对小菊说。张某说的那种声音,指的就是感觉到有人在骂她了。
又有一次,张某坐班车回家,在张某的后排,坐着一位与张某并不认识的先生,张某感觉到这位先生也在骂自己,并且从上车骂到了下车。回到学校,她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小菊。小菊也感到很不理解,却没有办法与她沟通。
(一)案例分析。
案例中张某的心理症状属于偏执性精神病症状。偏执状态以突出偏执妄想而无幻觉为特点。它既无偏执狂那样的系统性妄想,又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分散和荒诞离奇、伴有幻觉,且发生人格衰退等不同。有学者认为偏执状态似乎是介于偏执狂和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之间的一种状态。
偏执状态的患病率比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少,而比偏执狂多,目前尚没有该病的确切发病率。该病病人可照常工作,甚至可圆满完成任务,往往不去求医。
偏执状态的病因,是在一定个性缺陷的基础上由长期持久的精神紧张所引起。急性精神创伤可作为诱发因素。偏执状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与偏执狂类似,本病的妄想虽多呈持续慢性形式,但也有短期内消失的。
案例中的张某之所以出现偏执性精神病症状,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就辅导员所了解到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该生家庭系离异再重组家庭,成员构成较为复杂,其继父子女较多,据其继父称,儿女中既有副厅、正处级的干部,也有某高校的副教授。其母亲早年做生意,人生经历较为丰富,有重大交通事故史。复杂的家庭组成情况,在生活中,就难免有相对一般家庭更加容易产生口角等家庭矛盾,极易在该生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一些影响,这时小孩一旦出现情绪管理方面的问题,就极易形成一些不利于成长的复合情绪。
第二,张某在高三的时候,曾经因为有男生向其示爱,由于示爱的方式比较猛烈,因而受到了一些惊吓。因此在男生多的环境下,容易产生对示爱场景的回想和幻想。
第三,个性自卑,遇事较为敏感。研究表明,心理敏感的人往往害怕与别人交往,害怕暴露自己真实的想法而受到别人的嘲笑,此例中,张某甚至不敢在别人面前笑,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笑的样子很傻,害怕被别人拍成视频放到网上去。
(二)解决方法。
结合该生日常生活表现及辅导员所了解的情况,辅导员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把握事件发展态势,理清事件发展脉络,有条理的将事件上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分管领导,同时安排与其关系较好的同学细心的观察她的日常行为,并做好记录,为日后辨别其心理健康状态作依据。
第二,积极联系其家长,将该生的情况与其家长作通报,了解其以往的心理情况并告知其在校表现的具体情况,争取家长对处理此事的配合。此案中,辅导员虽然积极联系了其家长,但其家长开始矢口否认一切不利于小孩的事实,并隐瞒该生过往的一些经历,这为事情的解决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与交谈,告知了学校对该生的关心,其家长才放下包袱,来到了学校,试探性的配合了学校的工作。
第三,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有关条款的前提下,寻求正规医疗机构的帮助与诊断。心理疾病的诊断往往需要患者敞开胸怀的配合治疗,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诊断。在此案中,张某在心理出现异常初期(寒假前)及寒假结束后在家人和老师的陪同下,在专业的脑科医院分别做了两次针对偏执型精神病的治疗。然而,初次治疗和第二次治疗的结果却相差甚远。初次治疗,张某就医生的提问,都能够认真的回答,从整个心理咨询过程及各项数据的综合反映来看,医生给出了疑似偏执性精神病的诊断,希望张某能去其它三甲医院的专科门诊进行复查。第二次治疗是该生希望能回到学校学习时,再次做的诊断治疗,但第二次的各项数据,却均显示一切正常,整个心理咨询过程,她也回避了(下转第151页)医生的大部分提问。究其原因,是因为第二次的治疗,张某开始有意识的封闭了自己,所有的选项都选择了否定的答案,在答题时间上,也比第一次减少了很多。
经过一段时间细致而有节奏的工作,最终该生家长同意了学校的休学建议,并在一年的休学调整后,和学校协商,让该生采用在家自主学习,相关指导老师视频指导的方式,完成了余下的学业。
在此案例的处理中,虽然因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欠缺,在处理中略显力不从心;学生家长对事情的处理也未能充分理解和配合,但在学校相关部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系部的合理分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下,还是取得了双方较为满意的工作效果。
大多数的辅导员毕竟不是专业学习心理学的,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学生心理问题处理上,只能做到发现与关注,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的判断及处理,还有待专业的心理临床咨询师或心理医生指导、执行。因此,大力发展校内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成一定的层级机构,明确每个层级的责权及所扮演的角色,通力协作,才是处理好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正确渠道。但是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队伍,对学生有着深入的了解,在学生心理健康出现偏差初期,还是大有可为的:
第一,加强宿舍长、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的三级防控机制建设,制定适合自己所带班级的信息反馈机制,并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对心理方面的学生干部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学生骨干真正起到辅导员眼线的作用。
第二,对出现异常行为的同学,要加强对其日常的言行的记录,找专人对其进行跟踪与反馈,了解其心理变化规律,更好的为其总结出行为规律,为日后的工作作依据。这对后期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也是颇有裨益。
第三,一旦启动事件的处理程序,辅导员一定要有耐心,因为此类疑似病例的确认和处理,注定是漫长而又充满挑战的,保持良好的心态,是解决此类事件的关键。
第四,辅导员应加强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学习,学习常见心理疾病、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基本特征,能心理病症能作出初步的诊断,从而对其日常行为作初步的判断和诊断,能更及时的使疑似病例能更好的接受相应的治疗。
第五,加强心理特殊群体的排查工作。在入学之初,利用专业心理测试软件为每一位新生做心理普查,对有心理问题趋势的同学要做深入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全面信息。全面信息包括:
(1)学生家庭及各家庭成员的信息。
(2)学生本人过往的生活经历,特别是一些特殊的经历。
(3)除家人外,第三方对其的综合评价等。只有了解了全面的信息,我们在后期的事件处理决策中,才能尽可能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数。
大学生心理报告大学生心理问题篇十
[论文摘要]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各高校就业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点。文章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并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为高校就业工作全面发展做出努力。
近年来,贫困大学生的人数逐年上升,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解决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万个家庭,也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使命的成败,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未来。
(一)就业观念的偏差,择业地区较为集中。
观念决定行动。贫困大学生由于求学给家里带来的较大的经济负担甚至是债务,导致其对就业地域和待遇看得过重,往往抱着希望去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工作,希望去收入高一点、工作轻松一点、生活舒适一点的单位工作。“三大”“三个一点”的观念,使得他们不愿意到西部、基层和中小企业去就业。
贫困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呈现此特点,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市场经济社会的世俗化倾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人希望名利双收,即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想获得更多的东西。其次,来自家庭不合理的期望值。许多贫困家庭把培养一名大学生作为改变家庭现状的重要投资,导致贫困大学生把薪酬待遇作为就业考虑的首要因素。再次,个人虚荣心作祟。部分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是“草窝里飞出的金凤凰”,从欠发达地区考出来就是为了就业时找个“体面”的好去处。
(二)缺乏一定的社会资源。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家庭背景决定子女就业。家庭背景愈好,毕业生工作落实率与起薪点就愈高。据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父母社会地位越高,权力越大,社会关系越多,其子女求学和就业的机遇就越多。北大的调查还显示,父亲为公务员的毕业生工作落实率要比农民子弟高出14个百分点。当前,国内就业压力居高不下,高校毕业生增长率远高于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增长率,使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面临着求学、就业的双重压力,亟须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破解贫困生求学就业“两难”问题。
(三)经济资源匮乏。
近年来,因为高校的收费制度变革,学生多是交费上学,因此家庭经济负担更重,这也是高校贫困生情况加剧的重要原因。虽然在国家政策的关心下,通过完备的“奖、贷、补、助、免、减”体系帮扶,家长和学生已经不必为入学难、读书难担心。但是,即便如此,很多贫困生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已经达到极限,不能再承受任何风险。害怕经济上受挫,在择业心态上就表现为求地位、保稳定,在择业范围、择业方向上就必然受到这个束缚。求职成本的高昂,也加大了他们的就业难度,有些贫困生为考虑费用的支出只能坐失良机,望职兴叹。
(四)综合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大多数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区的农村或经济收入偏低的城镇家庭,进入大学以后,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人际交往模式发生了许多变化,贫困生在饱受经济压力的同时,还要承受重新适应环境的任务,诸多心理的不适应逐渐凸显。有的贫困生在高中出类拔萃,但到了大学渐渐失去优势,学习成绩一般者较多。他们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特长欠缺,实践创新能力较差。尤其像计算机这样需要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贫困生往往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实际操作的时间少,又不擅长利用各种机会进行锻炼,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而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在学习成绩与动手能力之间往往更注重后者。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距离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造成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五)弱者心理常见,挫折体验明显。
分析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难的原因,可以看到,经济困难依然是造成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对他们的择业心态、职业取向、求职消费和还贷信用等方面有较深的影响,缓解与解决经济困难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基础。同时,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经济方面的问题,还涉及自身心理问题、求职方法与技能等方面的问题,还有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因此,只有建立起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合力机制,并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和合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高校本身,应充分认识到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不断扩招的情况下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积极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一)做好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教育,帮助学生解决择业思想矛盾,引导他们改变以往不正确的“三大”“三个一点”的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贫困大学生应该着眼于能够发挥自身才华,能对社会有益的工作,国家早已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各省市自治区近几年开始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均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新的机遇。各类专业人才的匮乏为祖国西部、各基层地区的`开发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那里正需要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还应当明确大学生成长的价值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贫困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树立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自觉地服从社会的需要,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要学会正确地看待社会主流和阴暗面,全面认识和理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明确自身定位,积极参与到社会竞争中,从而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二)做好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现今的就业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选过程。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成为用人单位聘用的关键。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从整体着眼,以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为工作目标,特别注重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各级学生组织的作用,积极组织技能比拼类竞赛,充分调动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促进他们自信心的建立、成就感的增强,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且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大学生,以提升他们的竞争力,促进他们就业。
(三)做好心理辅导,树立必胜信心。
作为心理障碍高发人群的贫困大学生,在择业阶段爆发心理问题的概率大大增加。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其一,建立健全完备的心理问题研究与反馈制度,加强对当代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调查研究。通过行为观察、个人访谈和调查问卷等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困扰表现和原因,针对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拟定相对应的辅导计划。其二,注意提高贫困大学生与就业心理辅导的互动性。丰富心理辅导的内容与方式,避免说教,提高辅导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贫困生参与心理辅导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对心理辅导的信任感,启发他们说出自己的困惑和想法,鼓励他们战胜自我,积极应对挑战。其三,帮助贫困大学生掌握积极的心理自卫方法。要正确运用激励原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求职挫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教会他们掌握基本的自我调节方法,增强自身的社会心理承受力。其四,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制度。我们要对辅导后大学生的表现进行追踪,并据此及时调整辅导方式和方法,增强辅导工作的时效性,提高辅导的效果。
(四)做好物质支持,从根本上缓解、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经济困难是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基础问题,缓解、解决好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学校要继续加大和完善“奖、贷、助、补、减”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争取更多的社会资助,为贫困大学生就业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合作,探索贫困大学生物质资助与增加就业机会相结合的新途径,实现用人单位、贫困大学生和高校的三方共赢。主动邀请用人单位“走进来”,增加校园招聘的数量与质量,为贫困生提供更高更好的就业平台,增加就业机会;广泛发动校内各种力量参与到就业工作中来,重点扶持帮助贫困生就业;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为贫困毕业生免费提供就业咨询、公务员考试辅导以及网上远程面试的机会,降低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成本,提高择业的效率。
大学生心理报告大学生心理问题篇十一
第一句是,“我一定要在某地找一家单位!”他说,除了上海,除了北京、除了广州,我肯定不到其他的地方去找工作,这些学生,把择业目标定在一个地方,期望值非常高。如果这些地方没有用人单位录用他,他就会感到沮丧,感到受挫。
第二句是,“我一定要进像某家单位这样的单位!”具体而言,就是“我一定要进500强企业!”,“我一定要进入这样一个好的单位!”,否则,其他单位我都不考虑。前面的章节讲到了“圈子就业”、“面子就业”,这就是具体的表现。这些学生往往非常自负,择业会遭遇非常大的挑战。
第三句是,“我一定要比某某找到更好的单位!”这是一种攀比情绪。“他的学习成绩比我差,我怎么会输给他?我不比他差,我一定要找到一个比他更好的单位,要么工资高,要么环境好,总之,我不会输给谁。”这是这些学生的典型想法,因此他们在求职过程中,一旦晚于某一人找到工作,或者说找的工作不是那么理想,就会悲观,在这种盲目的攀比之中失去自我,甚至会对别人采取攻击行为。
第四句是,“凭什么他就进了这家单位!”这是一种妒忌。不少学生会有这样的心理,他会说,你看,都是因为他父母比较好,他父母有地位,有关系;或者他肯定是采取了不正当的方式,才进入这家单位的……这是一些同学不能直面周围的同学,不能直面就业形势的具体表现。
第五句是,“我才不去干这种工作呢!”很多同学有这种想法――这种工作有什么好干的,地位这么低,我才不去干呢!这其实也是自我认识不清,对周围的环境没有正确判断的结果。有一些大学生,由于定位失误错失机会,再回过来,已经来不及了,前面的工作岗位已经被别人占据了。
有的学生会不断去查收e―mail,不断检查手机短信,看看是不是有新的消息。实际上,这种焦虑状态,不但影响择业,还会影响身体健康。
第七句是,“哎,我又被拒了,烦死了。”有不少同学在得到被拒绝的消息之后,先是觉得痛苦,接着是觉得自己无用,他们希望能够早一点得到自己被用人单位录用的消息,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这种沮丧的心情,不断延续,可能会影响到接下来求职中的重新振作。
第八句是,“我真没用,真没用……全搞砸了!”很多同学在被拒了,感叹求职真烦的情况下,他会说“我真没用,全搞砸了”。这些同学,他们会对自我进行反省,反省的结果是,发现自己在求职中没有表现好,有很多地方存在失误,于是把失误不断放大,然后对自己进行自责,进行自伤。这种情绪问题,如果偶尔发生,或者短暂发生,也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一直走不出失败的阴影的话,有可能在下一次求职中,丧失自信,在用人单位面前表现得畏手畏脚,这会影响到自己真实水平的展示。
第九句是,“想也不用想,他们不可能要我们这样普通学校的学生的。”这是一些同学在遇到一个新的机会,面临一些单位来学校举行招聘会的时候,作出的一种评估。这是主动放弃,主动缴械,未战先败。
第十句是,“等爸爸、妈妈想办法吧,自己折腾不出什么名堂的。”这是不少同学,尤其是层次稍差的一些学校的学生,消极对待就业,把自己就业的能力看低、把求职环境看得太恶劣的具体表现。他们认为,现在的就业竞争这么厉害,自己的能力又不是很强,自己如何努力去找工作,也都没办法,只能靠自己的父母解决了。他们甚至把自己的求职,当成了父母的事情,似乎跟自己无关一样,不愿意承担责任。
这十大典型表现,影响了大学生求职的成功,也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大学生心理报告大学生心理问题篇十二
矛盾心理,是高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负面心理。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的过程中,一般会遇到不同种类的心理冲突,比如,他们既愿意走入人才市场又期望政府解决就业,既渴望主动竞争又担忧遭遇竞争挫折,既想发挥专业特长又存在可能放弃专业的思想准备等。这样的心理冲突随着时间而不断升温发酵,进而促成种种心理矛盾的出现。现今,社会中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作为刚刚迈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意气风发,在就业过程中,为了增加人生阅历,学习社会本领,本打算从底层做起,踏实稳定地走好事业的每一步,但是却又难以忍受别人的异议,接受不了现实的考验;他们渴求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一展才华,但是却没有勇气去迎接挑战,反而畏惧失败后的一无所有;他们理想远大,志存高远,但是却不愿承认自身存在的不足。由上述可见,矛盾心理严重阻碍了高校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这样的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令他们难以在四年的大学生活后找到一份维持生计的工作,让他们陷入了就业-辞职-再就业的恶性循环中。
焦躁和忧虑,几乎每一位走入社会,经历过求职的大学生都曾感受过。面临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日益严峻的就业择业形势,以及愈演愈烈的社会竞争,不少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感到迷茫无措,也因此而紧张、烦躁、焦虑不安。可以想见,外在的实际条件和自身水平的差异令他们屡屡受挫,竞争激烈、残酷的社会环境令他们备受打击,同时导致了既定的就业目标难以实现。正是这样的求职经历让他们不断滋生出自我的挫败感和焦虑感,在心理上给了正在求职大学生们一个消极的心理暗示。让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高文凭也未必能够理想就业,未来充满了未知和担忧。其实,这样的心理源于对自身缺乏足够认识和正确定位。这类学生往往急于求成,却又脱离实际,必然的失败让他们失去了曾经的自信,变得焦躁忧虑,最终很难找到理想的职业,迷失在自我的焦虑中难以自拔。
自傲心理在当前高校大学毕业生当中表现较为明显与突出。部分大学生不能清醒客观地分析自己,高估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在择业时往往与社会实际脱节。比如,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高等学府毕业的高级专业人才,常在就业中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倾向于优越的工作环境、丰厚的收入回报。倘若希望落空,又会偏执地埋怨社会不公,整日怨天尤人,哀叹自己遇人不淑。就业标准定得过高,但自身没有与之相配的能力,这样的盲目自信会让不少毕业生错失就业良机。
自卑心理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常见心理现象。与自傲心理恰好相反,有自卑心理的高校毕业生过低估计了自己的知识能力,缺乏自尊自信,他们之中大多数人对自己评价过低,总是自惭形秽。这种心理状况多见于性格内向、自我意识发展不够健全或有一定心理缺陷的。学生。一般表现为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唯唯诺诺,言行拘谨,词不达意,难以在用人单位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导致错失良机。过度自卑,会让毕业生心灵脆弱、缺乏勇气、悲观失望,不敢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很难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去。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不断完善和成熟的时期,易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缺乏自己独立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从而一部分学生出现较为明显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具体表现为,在择业过程中,不少毕业生忽视了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所学专业的特点,盲目听从和追随他人,一味追求经济开发区的高薪工作或者是贪图安稳惬意的工作生活,缺少进取精神。这类学生不知道扬长避短,将求职的范围限定到了狭窄的特定区域,也因此失去了很多真正适合自己的就业良机。
大学生心理报告大学生心理问题篇十三
概括来说就是一“高”一“低”:高,大学生是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低,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正是这欲与不能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来说,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1、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
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在教养方式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校、父母的教育观念、家庭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系。
2、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忽视。
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但又有其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其内容是配合学校、社会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这就要求家长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
二、社会现实的影响。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改革开放给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亦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这使得大学生人格弱点泛浮出来,形成心里疾患。
人的心理素质是伴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我们过去忽视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加强高等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尤显重要,只有心理素质提高了,大学生才能正视社会不良现象,才能变压力为动力,更好地争取和把握社会机遇。
三、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欠缺。
学校教育在一个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没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从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看,许多都是由于人格障碍而导致的。然而,据报道,北大校医院心理咨询中心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应诊,预约就诊的患者已经排到了两个月以后;北京xx%的高校至今还未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亦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
针对当前的现状,高校应逐步完善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建立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功能。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容易在引导方法上产生偏差,因此建立一支合格的高校心理咨询队伍时不我待。其二,心理教育课程化、多渠道开展。在大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碰到的只是些寻常心理问题,对寻常的心理问题走预防之路远胜过“亡羊补牢”。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同时,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等载体,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生心理报告大学生心理问题篇十四
(一)人际关系紧张。
(二)情感困扰。
(三)学习压力大。
(四)就业和前途危机。
(五)心理期望与家庭不符。
(一)拓宽交际范围,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二)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
(三)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四)改变观念,及时寻求心理帮助。
(五)学校要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
1、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
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大学生数量庞大,而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人员有限,致使心理咨询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要建设一支素质较高、责任心强、专兼结合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以加大对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疏导的力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者应积极主动与学生联系,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并创造条件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全面反馈学生状态,以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大学生心理报告大学生心理问题篇十五
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师德标兵。
林崇德:的确,近年来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现象有所增多,必须引起全社会,尤其是学校和心理学界的重视。但是,有些危言耸听的数据和报道有害无益。我们需要的是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并在此基础上多做实事,而不是营造一种使公众误解、使学生人人自危的舆论环境。
这种认识误区的出现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对“心理不健康”的界定不科学。二是测量手段不科学,主要是用消极的量表来测定大学生心理状况。目前国内常用的一些量表,例如scl-90量表等,都存在这个问题。三是当前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去年秋天,在教育部的领导下,我们成立心理健康课题组,制定了四个科学规范的心理测查量表,可以测定积极面,也可以测定消极面。用这个量表测试我国全国部属院校新入学的30多万大学生群体,测出心理不健康的数据很低,只有百分之几的比率。再联系我们日常教学中的观察和体验,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有两个主流:一是心理健康是主流;二是有些学生由于压力产生暂时的心理不适,要求咨询和辅导,“要求健康”是主流。不承认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错误的,夸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比例也是不对的。
林崇德:对,要求我们“分流归类,具体指导”。我们不能把心理不健康的比例扩大化,但毕竟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每个生命都是百分之百,必须认真对待。目前大学生在不同情境、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是不同的。比如,就学习来说,一是无法承受学习压力;二是缺乏学习兴趣,导致厌学情绪;三是存在学习困难,没有找到良好的学习方法。人际关系方面情况更为复杂,一是亲子关系,二是师生关系,三是同伴关系,四是与异性的交往。最后还有自我方面的问题,如自我评价问题、自我体验问题、自制力问题等等。
针对于此,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的放矢,对不同需要的学生开展不同辅导。学校心理学家的作用是当好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同时也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处理”的意识与能力,成为德育工作的辅助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职业选择的指导者。
还有一点要引起注意,现在社会上和部分学校中的确存在一种极不科学、极不严肃的思维逻辑:之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因为许多学生心理不健康。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误解。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体说,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种目标,其消极的目标是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仅针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积极的、也是更重要的目标是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绝大多数是正常学生,我们要坚持正面教育,坚持预防、治疗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教育周刊: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心理问题与个体所处的环境关系很大,我们又该怎样应对?
林崇德:外界因素的影响的确不容忽视。当前经济转轨时期,社会上唯经济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冲击着大学生思想;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误区和“精英主义”情结压迫和挫伤着学生心灵;不当的家庭教育扩大了学生心理上的消极面;泥沙俱下的大众传媒内容又使学生的不健康意识潜滋暗长。这样的局面,要求大学生自身和社会各界来共同应对。
高校是学习的场所,是教书育人的圣地,但现在的学校却日益向三个方向分化:“办教育的”忠实于教育本身;“办学校的”只管硬件不管软件;“开学店的”抛弃学术转向利润,商业气息太过浓重。后两者无疑会对大学生造成消极的心理影响。因此,学校是否坚持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是否注意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教师又是否安心于本职工作,不因商业行为而冲击到教学质量?这些都是值得高校警惕和反思的。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应该首先坚守职业道德、以身作则,同时关注学校相关决策制定,向校方积极谏言、献计献策。
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和教育要整体化,仅靠学校的呼吁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广大家庭和社会各界也应投身其中,转变教育理念,净化舆论环境,减轻大学生们身上的压力。
大学生心理报告大学生心理问题篇十六
20xx年5月。
承办方:晴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韦淑亭辅导员名师工作室。
a、活动时间:5月25日。
b、活动对象:商学院全体学生。
c、活动地点:回音广场(暂定)。
d、活动的目的及内容:快乐就像香水,不是泼在别人身上,而是洒在自己身上。全院师生在便签。上分享开心或感到十分温暖的事不须留名,我们将把他们的便签贴于展板上作公开式展板,更多人可以从中获取快乐与温暖,让同学们感受到生活中爱的存在,从而使自己每天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打开心扉,迎接美好的未来。
a、活动目的及内容:本次比赛以微电影大赛的形式开展,鼓励参赛者自编,自导,自演具有积极力量的心理“微电影”,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发现生活美好点滴,感悟幸福生活。
b、活动时间:五月。
c、参赛对象:商学院全体学生。
d、作品要求:
(1)视频格式为avi、mpeg、mpg、rmvb、mp4等可播放的视频格式。
(2)手机横屏或摄像机录制,时长为2—5分钟,视频大小尽量控制在200m以内,分辨率不低于720,最好为(3)。
(3)作品须为原创,风格、体裁不限,内容真实,符合主题。
(4)所有参赛作品将以展板的形式在海悦厅(暂定)门口进行路人评选,提高互动影响力。
f、奖项设置:一等奖三名,二等奖五名,三等奖7名。
a、活动时间:5月6—5月20日。
b、面向对象:商学院20xx级,20xx级全体学生。
c、内容与意义:一粒沙是一个世界,反映着智者的思考与智慧;沙盘中展现出美妙的心灵花园,则是沙盘游戏治疗的生动意境。我社将于回音广场进行心理沙盘活动,通过心理沙盘活动,把无形的心理内容以某种象征性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获得治疗与治愈,创造与发展,以及个性化的体验,便是沙盘游戏的无穷魅力和动人的力量所在。
d、内容:在回音广场,进行心理沙盘活动,通过心理沙盘活动,释放心理压力,净化心灵。通过这次活动后,每个班级提交两份活动的心理感受,并进行评比。参赛方式“班级+姓名”。于20xx年5月25日前各班级完成作品征集报送,报送邮箱xxx。
e、评选奖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优秀奖7项。
a、活动目的及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正能量的故事,并从中汲取力量,为心理发展增加养分,为青春增添一抹靓丽的底色。
b、活动时间:五月。
c、参赛对象:商学院全体学生。
d、参赛形式:以“班级+姓名+联系方式”的形式提交作品,于5月20日之前提交。报名的同学加入qq群:
f、奖项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7名。
a、活动时间:5月25日。
b、参赛对象:商学院全体学生。
c、活动地点:创意楼b。
d、活动目的及内容:为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率,通过竞赛来增加同学们的心理知识储备,让同学们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高整体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本次比赛分为预赛和决赛两部分。预赛设置30单选,5个多选,20个判断题,填空题10个,简要论述题1个,共计100分,得分高者胜。决赛题目由不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组成,第一部分为必答题,第二部分为选答题,第三部分为抢答题。
e、参与方式:比赛以各班级为单位填写报名登记表(附件3)进行报名。每个班级以5人为一队,可报名若干队。5月20日前各参赛队伍将报名表发送至邮箱:xxxxxxxxxxx。报名后,由承办单位为各代表队统一发放题库,并组织预赛。预赛时间及预赛办法由大学生心理发展协会通知报名选手。
f、奖项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7名。
大学生心理报告大学生心理问题篇十七
根据来自国内各高校的资料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大学生中有抑郁、焦虑、社交恐慌、自卑、过多依赖、精神衰弱等心理疾病的'人数高于一般社会青年,是心理障碍多发人群.
作者:姜金林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刊名:美与时代(下半月)英文刊名:beauty×年,卷(期):2003“”(10)分类号:b84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报告大学生心理问题篇十八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常有从众、焦虑、自负、依赖等心理问题,其形成原因有主、客观多方面的因素.应从规范、拓宽大学生就业市场,解决供需矛盾,健全、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思想教育和素质修养,重视心理咨询,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等方面着手解决.
作者:徐庆国李祥印刘强作者单位: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刊名: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英文刊名:youth&juvenilestudy年,卷(期):“”(3)分类号:b84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过程心理问题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