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与凝固教案(热门19篇)
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文件,有助于教师系统地开展教学工作。编写教案时需要考虑教学方法和教具的选择,以及课堂管理的策略。接下来是一些实用的教案示范,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熔化与凝固教案篇一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4、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5、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对比讨论、探究式、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
熔化与凝固教案篇二
1、晶体熔化的条件是。
________,这是个_______热过程。
跟它的________相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_______的,所以非晶体没有一定的________。
5、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锡的熔点是______,凝固点是_____。
(2)在bc段,锡处于____________状态;在de段,锡处于________状态。
(3)锡的熔化用了______min,它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
(4)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___________状态。
6、晶体在熔化过程中:()。
a.温度保持不变,放出热量b.温度保持不变,吸收热量。
c.温度上升,吸收热量d.温度下降,放出热量。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般物质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
d.0℃的冰比0℃的水冷一些。
8、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晶体的是:()。
a.冰和水b。铜和固态水银。
c.玻璃和石蜡d。海波和萘。
9、图中表示物质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其中表示晶体凝固的是:
10、海波是一种晶体,熔点是48℃,温度是48℃的海波,它的状态:()。
a.一定是固态b.一定是液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态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1、用铁锅能熔化锡,而不能用锡锅熔化铁,这是因为:()。
a.铁的密度比锡小b。铁比锡硬。
c.铁传热比锡快d。铁的熔点比锡高。
12、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8.3℃,科考队员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选用:()几种物质的熔点:酒精—117℃水银—39℃煤油—30℃冰0℃)。
a.体温计b。煤油温度计c.酒精温度计d。水银温度计。
13、将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太阳底下,冰开始熔化,当水面还有冰浮着时,则:()。
a.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b.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c.冰、水的温度都升高d.冰、水的温度都不变。
14、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用。
部慢慢的加热,当烧杯中冰块有大半熔化时,则试管中的冰:
a.也熔化一部分b。全部熔化。
c.一点都不熔化d。无法确定酒精灯对烧杯底()。
15、上课时,有一组同学在用萘做实验,研究萘的熔化过程,他们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1)请你作出萘的熔化图象。
(3)萘熔化用了_______min。
熔化与凝固教案篇三
一、复习测评:
成的,把_______________规定为0℃,把___________规定为100℃。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
的示数________后方可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__________,视线必须与温度计的___________相平。
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为()。
a、38℃;b、37℃c、36℃d、35℃。
二、新课探究。
(一)引入课题:常见的物质有以互相转化,例如,,。
3、汽化:。4、液化:
5、升华:。6、凝华:
(二)新课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
3、设计试验和进行实验:
(1)参照课本图4.2-1,需要器材有:
(2)酒精灯的使用:严禁;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盖灭,不。
能,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子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
(3)进行实验并数据记录:
(4)评估:利用数据作出图像。
(5)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6)归纳总结:。
1固体分为和。
2晶体:。
3非晶体:。
4熔点:;凝固点:,同一晶体的。
熔点凝固点(相等或不相等)。非晶体没熔点和凝固点,
5不同晶体的熔点,冰的熔点是,课本84页小资料中熔点最高的物质是,熔点最低的物质是。
6熔化时热(填吸或放)。
三、练习与提高。
1、晶体熔化的条件是。
________,这是个_______热过程。
跟它的________相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_______的,所以非晶体没有一定的________。
5、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锡的熔点是______,凝固点是_____。
(2)在bc段,锡处于____________状态;在de段,锡处于________状态。
(3)锡的熔化用了______min,它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
(4)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___________状态。
6、晶体在熔化过程中:()。
a.温度保持不变,放出热量b.温度保持不变,吸收热量。
c.温度上升,吸收热量d.温度下降,放出热量。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
d.0℃的冰比0℃的水冷一些。
8、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晶体的是:()。
a.冰和水b。铜和固态水银。
c.玻璃和石蜡d。海波和萘。
熔化与凝固教案篇四
教学重难点。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言: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
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
熔化与凝固教案篇五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熔化与凝固教案篇六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两种方案供参考。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教师要讲解实验的做法和注意事项。除了要将实验目的、如何分组、如何分工、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画图像等之外,由于学生没有用过酒精灯,还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讲清如何点燃、熄灭酒精灯,万一酒精洒在桌上并燃烧起来,如何扑灭。教师要准备几块湿布备用。
熔化与凝固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器材: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测评:
成的,把_______________规定为0℃,把___________规定为100℃。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
的示数________后方可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__________,视线必须与温度计的___________相平。
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为()。
a、38℃;b、37℃c、36℃d、35℃。
二、新课探究。
(一)引入课题:常见的物质有以互相转化,例如,,。
3、汽化:。4、液化:
5、升华:。6、凝华:
(二)新课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
3、设计试验和进行实验:
(1)参照课本图4.2-1,需要器材有:
(2)酒精灯的使用:严禁;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盖灭,不能,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子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
(3)进行实验并数据记录:
(4)评估:利用数据作出图像。
(5)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6)归纳总结:。
1固体分为和。
2晶体:。
3非晶体:。
4熔点:;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相等或不相等)。非晶体没熔点和凝固点。
5不同晶体的熔点,冰的熔点是,课本84页小资料中熔点最高的物质是,熔点最低的物质是。
6熔化时热(填吸或放)。
熔化与凝固教案篇八
通常把固态、液态、气态下的物质分别称为固体、液体和气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这三种状态是会转化的。
问:从前面探究冰的熔点可知,当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但若停止加热,熔化过程就会停止,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课本图10-15及课本上的`解释后作出回答。[来源:数理化网]教师总结补充。
讲述:下面我们通过实验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与验证。
问:所作曲线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教师补充。
讲述:停止加入热水,石蜡和海波的熔化过程会怎样?问:实验结论是什么?
问:沸腾是同学们最常见的汽化现象,你能用分子动理论作出解释吗?请阅读课本图。
教师补充、完善。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沸腾的过程需要吸热,那么蒸发需不需要吸热呢?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予以说明。
请同学们完成图10—21实验,实验的结论说明了什么?
问蒸发和沸腾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教师补充完善。
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什么是升华。
讲述:自然现象中有许多是升华现象,同学们能够列举三例升华现象吗?
熔化与凝固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器材: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熔化与凝固教案篇十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1.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我们学习。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2.学习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两种方案供参考。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教师要讲解实验的做法和注意事项。除了要将实验目的、如何分组、如何分工、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画图像等之外,由于学生没有用过酒精灯,还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讲清如何点燃、熄灭酒精灯,万一酒精洒在桌上并燃烧起来,如何扑灭。教师要准备几块湿布备用。
熔化与凝固教案篇十一
探究实验:
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
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
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
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为了观察它们的状态和温度设计表格。
思考:
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
注意事项:
(1、)。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
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
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
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
(1)达到熔点;。
(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
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
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
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
(1)达到凝固点;。
(2)继续放热。
解释现象。
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
熔化与凝固教案篇十二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一直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熔化与凝固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在教育实践中,我不断完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不断的试验和总结,我发现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段:理论与实践结合。
熔化和凝固是物体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转移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完相关的理论知识后,我会指导他们开展实验探究。在实验中,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熔化和凝固的发生过程,进一步加深理解。同时,我也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能力。缩短理论知识与实践实验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论知识得到实际运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第三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熔化和凝固的教学过程中,我通常会引入一些鲜活有趣的案例、视频、实物模型等,吸引学生的眼球,促使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会用实物模型展示熔化和凝固过程的变化,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也会让学生听一些有趣的、真实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并思考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人类生活的意义。这些方式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新颖的出路,从某种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第四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探索和运用新的教学方式,例如引入互动课堂、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游戏化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探索中,我也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实践,我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提高他们自我学习、探究、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段:总结。
在教学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和水平,使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与互动,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是提高教育效果、培养高素质国民的有效途径。从熔化与凝固实验教学的实例中可以看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兴趣、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将是我未来教育实践中的努力方向。
熔化与凝固教案篇十三
本节是典型的探究类问题。在教材的构思上突破传统,大胆地引用了图像法进行数据分析,比较直观清晰地显示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规律。对学生而言,虽有一定难度,但不失为一次很有实际意义的尝试。在设计过程中,利用“问题”作为线索,把需解决的知识点、实验方案、实验数据的收集、数据分析处理、对晶体熔点的理解等,利用“问题”的形式逐一突破。
探究课题的确定:从实验引入课题,提出问题讨论后,是学生明白自己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本环节的问题不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是考虑到学生刚刚接触探究实验,第一次以体验探究过程为主。
实验方案:这是第一次进行正规的热学实验,需要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等加热装置,而且用的是水浴法加热,学生不易完整地设计出来,对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操作技巧也没有感性认识,所以在处理这一环节时,主要是老师在指导,而学生没有自主设计的过程。准备实验固体物质时,我做了多次实验,如奈、冰、海波、蜡。发现用奈时,温度比较高,学生操作会有危险,不好操作。若选冰,有不需加热的好处,但是要是冰不够碎,搅拌不均匀,会出现实验与理论不相符,不能达到实验目的。而且,温度能很快地升到0℃,不易测量出固体升温的过程。对比后,最后选定海波和蜡分别代表晶体和非晶体进行实验。
数据分析:在正确操作、取得比较合理的.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画好熔化曲线,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得出规律。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里采用问题呈现法,数据和图像相结合,并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和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由此推想这两类物质在凝固过程中的规律。
对熔点的理解:采用事例分析法,直接在客观事实中体会晶体熔点的意义。
本课不足之处:
1.实验耗时长,极大程度上占用了课堂时间,导致第一课时不能完成教学任务,需留到第二课时来处理。
2.实验时,很难把握,得出的数据会有误差。用图像法处理数据时,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幸好有两组学生的数据超乎想象的好,一组是海波,一组是蜡,请他们上讲台来将数据描图在我已经准备好的大坐标纸上,效果很好。
为了能使本课得到更好的优化,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地探索,找到一种即方便又能得到较好数据的实验方法,来满足教学需要。
熔化与凝固教案篇十四
(1)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理解随温度的变化,物质的状态是可以转化的。
(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能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凝固点联系起来。
(3)学会画出固体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知道图像是描绘物理过程的重要方法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科学探究情境,把科学探究的七要素自然的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关心身边的环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及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三、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烧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萘、蜡、停表等。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小测:
(二)新课讲授:
1、出示目标,让学生清楚知道本节课重、难点。(幻灯片2)。
(1)重点:熔化、凝固的特点。
(2)难点:晶体熔化特点。
2、引入新课:
首先通过形象的图片展示水的三态,使学生通过对冰、水、水蒸气的了解掌握物质三态的界定(幻灯片3)。熔化的概念较易理解,通过提问引导,使学生归纳出熔化的'概念,并以此类推引出凝固的概念(幻灯片4)。
3、学习新课:实验演示,观察分析。
(1)以冰熔化为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2)根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所需的器材。
(3)介绍实验仪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萘的状态、萘的温度变化。
(4)与数学的坐标系对比学习,教学生利用图象分析物理规律。根据图象讨论与分析:晶体熔化时温度与状态变化。并由学生概括出萘熔化的特点。
(5)采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蜡的熔化。(幻灯片5~8)。
(6)阅读课本了解晶体、非晶体及进行简单的分类。(幻灯片9~11)。
(7)采用逆向思维对比学习晶体与非晶体的凝固。(幻灯片12~14)。
4、课堂练习(幻灯片15~22)。
(三)巩固练习(见配套练习)。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小结这堂课学到的知识:一物质的分类。二是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三是采用坐标与图象分析的方法找特点。
(五)达标检测(见配套练习)。
(1)熔化:固态气态;(吸热)。
(2)凝固:气态固态。(放热)。
2、晶体与非晶体。
熔化与凝固教案篇十五
这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时,由陈文娟老师讲授。熔化与凝固是物态变化中最常见的两类。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有:熔化与凝固的概念;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探究实验,晶体的熔点、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等。重点是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分组探究实验,难点在于通过探究实验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规律。
课堂上,老师对熔化与凝固的概念简单带过,因为在本章的第一课时学生对所有物态变化已有所认识,在概念上本课不做过多的纠缠,主要通过举例加以说明,这一点是做得很好的。探究实验中,晶体选用了海波,非晶体选用了蜡烛。安排全班一半同学探究海波的.熔化规律,另一半同学探究蜡烛的熔化规律。实验时学生分工合作,一人搅拌,一人记时,一人读数,一人记录数据,学生相互配合相当默契,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两类不同性质的固体的熔化规律。学生的实验过程与老师的预期非常吻合。有的小组由于晶体熔化时间太短,得不到晶体熔化时在画图象上所表现出来的平台,这会影响他们得到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这个结论,老师通过投影部分做得好的小组的图象得到了加强。
本课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实验前老师烧温水时水的温度要把握好,给学生的烧杯加的水量也要愉到好处。温度过低或加的水量过多,则教学时间不够,温度过高或加的水量过少,则得不到比较理想的实验数据。
熔化与凝固教案篇十六
《熔化和凝固》这一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做好xx和石蜡的熔化实验,让学生总结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通过学生从实验中得到的熔化曲线,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固体熔化时的特点,进而引出晶体和非晶体的概念。把凝固作为熔化的逆过程来展开教学的。
实验方面在课前我也是做了大量的准备的。xx的熔化实验很难做到有一段温度不变的过程,所以我将实验室里的块状xx研磨成粉末状,还要求实验过程中不断地用玻璃棒搅拌。在上课前我还把学生(四个学生为一组)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而且也有要求一个学生观察状态变化的。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好好的利用学生的实验成果,实验数据来展开教学。没有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上完课自己想想也觉得怎么会这么做的呢?其实我自己的教案设计是想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实验数据来做曲线的。可是又在上预设了一组数据,以防xx组的学生做不出有一段温度不变的过程。(结果学生做出来了)现在想想就算学生做不出来又何妨,照样让学生画曲线啊。在跟正确的实验曲线进行对比,让学生产生思想上的碰撞,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主动地进行思考。还有一点我上课过程中有些问题设计还不够有效性,这块也是我自己以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熔化与凝固教案篇十七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熔化与凝固教案篇十八
核心提示:在给出“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后,马上抛出问题:“你觉得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会怎样变化呢?”学生给出了一致的回答:“会不断升高。”...
我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标出各段硫代硫酸钠对应的状态,再出示理论上硫代硫酸钠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并在理论图上标出相应的温度下硫代硫酸钠的状态;再说一说哪段显示的是海波的熔化,海波在熔化前、熔化时、熔化后的温度变化情况以及“熔点”的概念。接着,让学生比较实验的结果与理论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出:1、理论图中的'海波在达到48℃时才开始熔化,达到固液共存状态;实验中的海波在43℃就已经在熔化了,已经是固液共存态了,且温度还在上升。2、理论图中的海波的熔点是48℃,实验中海波的熔点却是46℃。接着,我让学生试着去分析是什么原因使得实验结果和理论有这些差别?最后总结出:导致区别1的原因——因为我们实验中看到的先出现固液共存状态的是在试管的底部和边上,这部分海波的温度比试管中间部分的海波的温度高,而温度计测量的是试管中间部分的海波的温度,当温度计显示43℃时,试管底和壁上的海波的温度可能已经达到了海波的熔点了。导致区别2的原因——因为不能的晶体熔点往往不同,可能实验用的海波不纯,里面有杂质。有人说:“错误是美丽的”,也有人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在我们的科学实验中会有失败,也会有错误。当出现一些细小的失误时,我们应该有清晰的认识——实验的目的在于提供认识事物的感性材料,并根据这些客观的材料得出自然科学的规律,因此要求我们在实验中必须“实事求是”。实验失败是常有的现象,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作为教师要以一个正确的心态来对待实验失败,决不能含混其词,蒙混过关。面对实验的失败,我们应当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想象力和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熔化与凝固教案篇十九
本设计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冰用矿泉水冷冻,破碎后用保温桶盛装带到教室。到教室后,再装到试管中,太耽误时间,今后可用试管装好后放到保温桶内,并用冰保起来,这样,它不会熔化。
学生在使用温度计测冰的温度时,不少学生将温度计拿出试管来读,原因是上课时,因为时间原因,教学温度计的使用规则是时,过快,学生掌握不好造成。
学生试验时,课堂显得有些乱,主要是因为对该做些什么和如何做还不够明确。
描点时,可以用坐标纸,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动手,分析并找出规律。
由于对教材中的实验做了改进,使原来烦琐的实验装置变的简单,节省了实验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