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过零丁洋教案详案(十三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过零丁洋教案详案篇一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的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知识。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诗作。
教学难点:
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历史出现过哪些民族英雄?同学们知道吗,知道的可以说一下,比如汉朝抗击匈奴的卫青,霍去病。还有明朝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清朝的林则徐。今天我们来学习南宋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一首诗歌《过零丁洋》。
二、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学生掌握生字生词。
遭逢(zao feng) 干戈(gan ge)
寥落(liao luo) 絮(xu)
惶恐(huang kong)
过零丁洋教案详案篇二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五、学生朗读诗文,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感知诗文的主要内容。
六、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七、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八、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九、拓展延伸: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十、作业
1、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与“人生自古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类似的表达“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过零丁洋教案详案篇三
设计思路: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设计我的教学。
读零丁――说零丁――解零丁――写零丁
教学目标:结合“零丁”一词读诗文、探主旨、写感悟。
教学重点:结合“零丁”一词了解诗意及主旨。
教学难点:结合“零丁”一词写形象。
教学过程:
引子:课前与学生交流“零丁”一词的意义及联想。预设:教师总结“零丁”多指人的心情或处境。老师惊喜于49中同学丰富的词汇量。现在上课了,我们还学“零丁”(板书题目)。
一、读“零丁”之诗
师:题目中“零丁”又是什么意思呢?――地名零丁洋。整体意思――文天祥路过零丁洋。此时的文天祥为何会在零丁洋呢?――学生结合注释会回答“不是”,作者此时被元军俘获,是作为俘虏押解路过零丁洋的。
师:由此可见,此时的文天祥成为阶下囚,心情自然是零丁的、痛苦的。诗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创作的。那么这首诗该用怎样的感情,语调去读呢?――应该读出无比沉痛的感情,一种深深的悲凉,一种孤苦伶仃。
师:你们觉得整首诗都是这样的基调吗?――不是,诗的尾联应该读出一种高亢激昂的感情,不应再有“零丁”之感。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我们来读一读。(出示重点字词)
生(读):评价学生诵读效果,出示范读录音。――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诗情。
二、说“零丁”之事
师:我们知道,此时的文天祥已成为阶下囚,但还有好多事情未能完成,说不上何时就将走上刑场。现在我想化身文天祥把自己的一生记录下来,以示后人。请同学们帮我把“我的故事”补说完整。小组分工合作,提示:分工明确,结合注释及各联诗句。幻灯片出示故事,总结板书――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了解诗人资料,创作背景同时明了诗歌意思。
三、解“零丁”之意
师:一个“零丁”牵出文天祥的惶恐路,更道出了文天祥的零丁情,究竟是怎样的惶恐路,又是怎样的零丁情呢。在这首诗中文天祥到底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师:预设分析过程:
1.首联:回顾个人和国家两件大事。文天祥是个饱读诗书的人,参加科举,进而踏入仕途。 他与元军苦战四年,并未能挽救南宋灭亡的命运。此时,南宋大部江山已落入敌手,自己也兵败被俘。眼看大势已去,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2.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从国势上看,山河破碎,南宋王朝在元军的攻逼之下覆亡在即,一如风中柳絮。自己也是一生坎坷,当初做官曾因得罪权贵而屡被罢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如今部下将士牺牲殆尽,亲人被元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一如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
3.颈联:前一句是追忆过去。后一句是慨叹眼前。诗人将地名与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巧妙地用在诗句当中,仿佛这两个地方就是诗人的写照,也有了与诗人一样的感情。用语双关。
4.尾联:他视死如归,舍生取义,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有着不屈的精神与气魄。
总结:悲伤,悲痛,悲愤,悲壮,舍生取义――再读诗歌。
师:很愉快的解说,让老师领略了同学们大胆的想象,敏捷的思维,严谨的用词。有了这些强大的支持,老师对下一个环节就更有信心了。
设计意图:明确诗歌主旨。
四、写“零丁”之人
师:我们了解了文天祥的惶恐路和零丁情。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也不禁为之动容。我们是不是也该写点什么了呢?老师渴望你们如诗的语言。
示例:
在“零丁”中我感受到国破家亡的文天祥就像风中的柳絮,四下飘散,没有归依。
在“零丁”中我感受到国破家亡的文天祥就像_______________。
师:针对仿写进行总结,老师折服于同学们睿智的头脑。你们用如诗的语言再次触摸了文天祥的灵魂――再读诗歌为自己喝彩。(酌情背诵)
设计意图:升华学生情感,训练写作能力。
结语:同学们,“零丁”是一种境遇,他可以让人困惑,可以让人麻木,可以让人消沉,但“零丁”更是一种使人涅的动力。正如文天祥在狱中所作的《正气歌》所说的“天地之间有正气”同时化用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词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一个具有“正能量”的人。
作业:课后查阅欣赏文天祥的《正气歌》。体会一下文天祥那一身浩然正气。
板书:略
过零丁洋教案详案篇四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学生对文言诗文的解读能力;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反复朗读,讨论交流为主,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语: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的炎黄子孙,以不同的方式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而,王朝的更迭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每一朝代,初期都能励精图治,后来逐步下滑。所以才有人提出:生命的活力,不来自宫廷,而来自民间。毛主席说,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宋朝晚期,皇帝暗弱,昏庸无能,不思进取,很让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那样的诗人看不上眼。可是他们空怀报国之志而得不到信任。谁了解陆游、文天祥这两人?
请同学试着讲一讲,展示幻灯片。
二、朗读训练,结合写作背景,做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1、齐读,注意读间和辨析形似字。
戌xū寥liáo哀āi
戍shù戮lù衷zhōng
戊wù戳chuō蓑suō
2、听录音(2遍),注意听朗读的节奏。
3、自读、指读、齐读。
三、分析这首诗。
1、同桌互相讨论,说一说诗句的字面意思。
教师明确:
在“孤村”这样偏远的生活环境,却一点也不为个人的境遇而悲哀。
还念念不忘的,是为国家去保卫轮台。
夜深了,思绪却纵横驰骋,听到的是风声雨声,披着铁甲的战马和那刚结冰的河流,在朦胧中,便飘然入梦。
2、品味这首诗雄浑的意境,想想是什么使作者将铁马冰河与风雨大作联系在一起的?(帮助学习明确)
思考后明确:
“风吹雨”,让作者想到了“铁马”在渡过“冰河”;无眠的夜晚的壮志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只好用“梦”来满足报效祖国的愿望。
3、由这首诗,你还能想到哪些历代名人的名作?
提示:曹操的、辛弃疾的、文天祥的……
(1)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四、学习《过零丁洋》(约分钟)
1、如果说陆游的时代,大宋的江山已成危局,到了文天祥的时代,则已是回天乏术了。但是,家贫出孝子,国乱见忠臣。也只有这样的社会环境,才能产生文天祥那样的具有高尚民族气节的伟人。
2、文天祥赶上了一个责任重大的时代,今天读他的诗,还感觉得到那份历史的沉重。
辛苦遭逢起一经――一个白面书生。
干戈寥落四周星――寡不敌众,却维持了整整四年。
3、请各位模仿老师,对以下诗句进行解读:(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用幻灯片明确答案)
――――“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③山河破碎风飘絮――国土被蚕食,人民逃亡路上毫无目的。
④身世浮沉雨打萍――被欺凌的人们,正如暴雨中的浮萍。
――――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⑤惶恐滩头说惶恐――在惶恐滩头,我们的逃兵曾经惶恐。
⑥零丁洋里叹零丁――在零丁洋里,可叹与我同道的人……我是孤苦零丁。
――――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⑦人生自古谁无死――人总有一死,无人可以逃脱。
⑧留取丹心照汗清――让我的忠贞和赤诚,去照亮史册。
――――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
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
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4、总结“解读”特点:忠实于原作,简洁的语言。
5、集体朗读一遍。
五、拓展延伸(幻灯片展示):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揭题释题:
①读题后指出,这是陆游85岁时所作的绝笔诗。也就是诗人用诗写下的遗嘱。
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2、请同学试着解释诗句的意思,再说诗的大意。
3、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
六、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过零丁洋教案详案篇五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感受文天祥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气节。
3.理解课后两组诗句的意思。
4.认识一个生字,学会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感受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坚定的高尚情操。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文天祥的资料。
文天祥生平简介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五、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六、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七、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八、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九、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十、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十一、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十二、巩固练习
1、《过零丁洋》一诗押韵,韵脚是。
2、《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十三、作业
1、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与人生自古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类似的表达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过零丁洋教案详案篇六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熟读成诵。
2、品析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民族气节和人生哲理。
3、欣赏诗歌,学习诗歌凝练的遣词技巧及诗歌创作技巧。
教学难点
诗歌凝练的遣词技巧及诗歌创作技巧。
教学课型
品读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思路
朗读――品读――赏读――诵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同学们,《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史诗。英雄总在乱世挺胸而出,世事总在兴衰成败中循环。宋元交替之时,文天祥成为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的顶梁柱,然而独木毕竟难支,他几经沉浮,终被元军所俘,在被押北上途中,书《过零丁洋》诗以言志,最终英勇就义。让我们通过《过零丁洋》一诗来凭吊这位英雄吧。(投影《过零丁洋》一诗)
二、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回顾七言诗的朗读节奏。
2、自由诵读诗歌,结合注释选择每句的朗读节奏。
3、指名朗读,检查朗读时的停顿、轻重音符方面的情况。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三、品读诗歌,领略意境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2、齐读诗歌,分联品读。
(1)首联的两句叙事各是哪个对象?所叙何事?
交流明确:个人和国家、个人科举入仕,起兵与国家共存。
(2)颔联的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交流明确:国事危机,个人也动荡不安,国命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风飘絮”形容国势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无力自主。
(3)颈联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如何理解“惶恐”和“零丁”?
交流明确:叙述中抒情。“惶恐”和“零丁”都语含双关,既指地名又述心情。
(4)尾联是千古名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体现什么?
交流明确:直抒胸臆。以死明志,体现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3、试齐备课文,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诵。
三、赏读诗歌,揣摩精髓
1、学生读自己欣赏的句子,谈欣赏这一诗句的理由。
2、教师整理归纳:
(1)对仗工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语含双关:“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3)意境悲壮昂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叙事言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诵读诗歌,延伸拓展
1、学生自由诵读。
2、指名背诵。
3、延伸拓展: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能举出类似的人物事例吗?
示例:苏武牧羊、岳飞精忠报国、刘胡兰慷慨就义
(2)你还能想起哪些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示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五、举一反三,依例自学
1、学生小结前一首诗的学习方法。
2、学生依例自学《浣溪沙》。
3、教师检查自读效果。
六、课堂总结,学法引领
过零丁洋教案详案篇七
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释及译文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注释
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遭逢:遭遇。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干戈:指抗元战争。寥(liáo)落:荒凉冷落。一作“落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絮:柳絮。
萍:浮萍。
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主旨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赏析
首联中“起一经”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四周星”即四年。天祥于德祐元年(公元1275,宋恭帝赵?的年号),起兵勤王,至祥兴元年(公元1278,南宋卫王赵昺的年号)被俘,恰好四个年头。此自叙生平,思今忆昔。从时间说,拈出“入世”和“勤王”,一说个人出处,一说国家危亡,两件大事。唐宋时期,作为知识分子要想保家卫国,必须通过科举考选,考选就得读经,文天祥遇难时,衣带中留有个自赞文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就是把这两件事拴在一起的。圣人著作就叫经,经是治国安邦的。
这两句诗,讲两件事,似可分开独立,而实质上是连结在一起的。干戈寥落一作干戈落落,意思相近。《宋史》说当时谢后下勤王诏,响应的人很少,这里所讲情况正合史实。
颔联还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更加的形象生动。这时文天祥母亲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似水上浮萍,无依无附了。
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皇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也叫惶恐滩。原名黄公滩,因读音相近,讹为皇恐滩。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内赣江中,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曾路过这里。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15里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历。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故作战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这里“风飘絮”、“雨打萍”、“惶恐滩”、“零丁洋”都是眼前景物,信手拈来,对仗工整,出语自然,而形象生动,流露出一腔悲愤和盈握血泪。
尾联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诚然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公元宋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被押解至崖山后,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出示此诗以明志。
思想感情
“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汗青”是指历史典籍。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要记录军国大事,便只能刻写在竹简之上;但必须先用火把竹简中的水分蒸发出来,这样才方便刻写,并可防虫蛀;后人据此引申,把记载历史的典籍统称为“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衷心将永垂史册。
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同均是为国为民而肯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其壮烈情怀均与这两句诗的诗意吻合,那到底这两句诗是谁人手笔呢?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元军俘虏,并被带往北方囚禁,途中经过零丁洋,便写了《过零丁洋》这首诗来抒发国破家亡的抑郁。此诗的下半阙如下: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体现了他的高风亮节,以及舍身取义的人生观,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精神。
其后,文天祥始终不被任何威迫利诱打动,慷慨赴义!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感慨万千。他抓住了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二是「勤王」。以此两端起笔,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干戈寥落”,是就国家整个局势而言。据《宋史》记载,朝廷徵天下兵,但像文天祥那样高举义旗为国捐躯者寥寥无几。作者用“干戈寥落”四字,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
如果说首联是从纵的方面追述,那么,颌联则是从横的方面渲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无所依附,这际遇本来就够惨了。而作者再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这“身世浮沉”,概括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本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像鲜明,感情挚烈,读之使人怆然!
五六句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生发。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打败后,曾从惶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汀州。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忧虑、最惶恐不安的事情。而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洋,能不感到孤苦伶仃?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真可谓诗史上的绝唱!
以上六句,作者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至,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而尾联却一笔宕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结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本句中作者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后世影响
《过零丁洋》为气贯长虹、启迪后世的名篇,尤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和广大民众。自“五四运动”以来到抗日战争,在中国本土,在南洋和海外各地,无论是文学创作、戏剧演出、歌曲传唱中,经常可以看到《过零丁洋》等篇,激励民族情愫的呐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节操,文学上的挚情文采都有深刻的启发和广远的影响。
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经零汀洋时,元军逼迫他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他写下了这首诗。诗人以诗明志,表现出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因科举而蒙朝廷重用,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中已经度过了四个春秋。“干戈寥落”在此亦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几近灭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破碎的山河犹如风中飘絮,动荡不安的一生就像雨打浮萍。国家的灾难、个人的坎坷浓缩在这两个比喻句中,意思是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在曾经兵败的惶恐滩头,诗人也曾为自己的命运惶恐忧虑,而今途经零丁洋又怎能不感叹自己的孤苦伶仃,无力挽救国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过零丁洋教案详案篇八
《过零丁洋》
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赏析】
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经零丁洋时,元军逼迫他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他写下了这首诗。诗人以诗明志,表现出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因科举而蒙朝廷重用,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中已经度过了四个春秋。“干戈寥落”在此亦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几近灭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破碎的山河犹如风中飘絮,动荡不安的一生就像雨打浮萍。国家的灾难、个人的坎坷浓缩在这两个比喻句中,意思是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在曾经兵败的惶恐滩头,诗人也曾为自己的命运惶恐忧虑,而今途经零丁洋又怎能不感叹自己的孤苦伶仃,无力挽救国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扩展阅读:文天祥主要成就之军事
开庆元年(1259年),补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时元军攻鄂州(今武汉武昌),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避兵。文天祥尚未就职,即上书宋廷,建策建方镇分地防守,从民兵中选精兵,破格选用将帅。并请除杀动摇民心的董宋臣,未被采纳,辞官回乡。后起任刑部郎官、知瑞州、尚书左司郎官等职。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语,被罢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宋守将多降。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今杭州)。上书力陈分全国为四镇,集中财力、军力抗元。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常州(今属江苏),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退守余杭(今杭州西)。德祐二年(1276年)力请同浙西制置副使兼知平江府张世杰率京师军民20余万,与元军背城一战,宋廷不许。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泛海至温州(今属浙江)。五月,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任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十一月,进军江西失败。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在各地抗元义军和人民支持下,再攻江西,于雩都(今于都)击败元军,收复兴国(今属江西)及赣州、吉州的属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次年,元蒙古、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过零丁洋教案详案篇九
辛苦遭逢起一经①,干戈寥落四周星②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皇③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④。
注释:
1 起一经:指参加科举考试。
2 周星:岁星在天空循环一周为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年,这两句指自己生逢战乱之时。
3 皇:“惶”皇恐滩位于今江西万安县,水流险恶。
4 汗清:古代以竹简记事,须用火炙竹简到头其水分,称之为汗清,后将书也称汗清。<?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赏析:
绝笔处一生的坎坷艰辛、颠沛流离尽数涌来,眼前山河破碎、风雨飘摇景象撕裂亡国之痛,身陷囹圄之哀,皇恐滩头,零丁洋里,惶恐若此,随之一笔将所有悲苦扫去,铿锵誓言照彻古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
过零丁洋教案详案篇十
过零丁洋 文天祥教案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感受文天祥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气节。
2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感受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坚定的高尚情操。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以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导入。
活动2【活动】作者、背景简介
文天祥,南宋诗人。
(课件展示)
《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张弘范读后深受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
活动3【活动】初读诗歌
朗读、诗译
师: 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歌
(1、正音,2、押韵,3、韵脚“经”、“星”、“萍”、“丁”、“青”,4、节奏223,七言律师的特点)
师:同学们是否能读懂这首诗呢?(关键字词的解释)
起一经:四周星:寥落:荒凉冷落。指战争造成的残破景象。惶恐:惊慌恐惧。汗青:指史册。
师:你们是如何翻译的呢?老师给大家一些建议:(课件展示。)
1.正确释字,诗意扩充。
2.语言凝练、尽量押韵。
师:请看老师给大家的示例。 (课件展示。)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起兵抗元战火频繁四年未尽。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解,翻译后三联诗,先做到疏通诗意,再在此基础上,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解说后三联诗的内容。
1: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2: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胆战心惊,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3: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齐读)
师:我们在正确解释字词的基础上,学着用诗化的语言翻译了诗歌。这对我们理解诗歌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朗读诗歌,在通过深入分析字词的深意来鉴赏诗歌。
活动4【活动】研读诗歌
1、师:请同学读首联,然后思考: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事? 生:写了作者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国家起兵抗元这样两件事。师:首联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这两件事给作者的感受? 生:“辛苦”、“寥落”。 师:了解了这些,大家再读首联,应该怎样读? (读得感情充沛,读出了一种凄楚的味道。
2、师:诗歌的哪一联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联。 颔联、它用哪些意象来进行抒情?(饱含情感的物象,一般是自然景物) 生:“柳絮”、“浮萍”。
师:以比喻的方式(对偶)写国势和身世,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和身世的惨淡,那么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生:国破家亡的悲哀。 师: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才能读出这种情感呢? 生:语调低沉,语速要慢。 师:你来试试。
3、师:哪一联可以看出国家当时的形势险恶,个人境况危苦?找学生读颈联 师:有谁听出来了,这里出现了两处地名,分别是什么? 生:惶恐滩、零丁洋。
师:“说惶恐”、“叹零丁” 里面的“惶恐”和“零丁”只指地名吗? 生:不是。 师:那还指什么? 生:“说惶恐” 表示自己当时,对国家举步维艰的忧惧不安。 生:“叹零丁” 是诗人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深感孤苦零丁。 师:请大家朗读,读出这种“悲愤”! (学生读)“说惶恐”、“叹零丁” 应重读。
4、师:虽然国家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但面对敌人的逼迫,文天祥宁死也不屈服,报定了必死的决心。同学们,我们一起读尾联! (师生齐读尾联。) 师:你从尾联里读出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生:誓死报国的精神。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精神。
活动5【活动】小结及拓展
《过零丁洋》这首诗是文天祥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人生壮歌,因此,它慷慨悲壮、气吞山歌。纵观历史长河,英雄辈出,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吗? 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透着铮铮骨气的诗句?请同学们搜集整理。
4、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5、拓展延伸: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6、作业
1、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与“人生自古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类似的表达“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过零丁洋教案详案篇十一
文天祥:过零丁洋
【原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下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文天祥
此诗为文天祥的代表作之一。宋祥兴元年(1278)冬,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兵败被俘,当时元军元帅、汉奸张弘范带兵追击在崖山的南宋皇帝赵昺,强迫文天祥随船前往。次年正月间,张弘范又逼文天祥写信招降在崖山坚持抗战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就在过零丁洋时写下这首诗给张弘范。
作者通过自己从读书成名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历艰的概括叙述,抒写了对“山河破碎”和“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坚强不屈的意志和为国捐躯的决心。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此时的文天祥身陷敌营,面对山河破碎局势和敌人对自己的威逼利诱,自己平生的理想报负更是难以实现。此情此景,感触万端,欲明心志,从何落笔?开头两句写得大气包举,感情沉深,境界阔大。首联的内容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个人的出处,二是国家的危亡。这里的“起一经”是指文天祥中进士。自唐宋以来,知识分子要入仕,就必须通过科举考选,就得读经。“四周星”即四年,文天祥于德元年(1275)起兵勤王,至祥兴元年(1278)被俘,恰好四个年头。这两句前叙写个人经历,后写国势艰难,似不相关连,但在文天祥笔下,是把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在一起,作者的一片苦心,一片忠心,便明白可鉴了。“干戈寥落”意指高举义旗、起兵勤王的人寥寥无几。这里更显出文天祥的忠心,对局势的痛心,以及对投降派的谴责与愤怒。
颔联承上而来,依旧从国家与个人两方面入手来抒发感慨:“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山河破碎”是指当时的国家败亡的情形。此时宋王朝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恭宗赵被俘,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昰于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的八岁的卫王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居无定所,此处用山河破碎来形容这种局势,是再确切不过了。此时的文天祥,壮志难酬,身陷敌手,如无根之萍,任凭凄风苦雨的吹打,更加上家破人亡,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因此,以“身世沉浮”来概述自己一生的经历和此时的情景,也是极为确切的。而“风飘絮”和“雨打萍”,更形象贴切描绘了国家行将败亡时的情景以及对自己一生经历遭遇的形象饱含情感的概括。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两句承接前意,继续概述自己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前句为追忆,后句描述眼前之情景。惶恐滩,原名叫黄公滩,在今江西万安县境内赣江中,惶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也叫惶恐滩。文天祥当年起兵时曾路过这里,后被元兵打败,撤到福建。无法挽大厦于将倾,这是一个仁人志士的最大的“惶恐”了。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口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这一句是写实。这两句今昔对比,跨越时空,高度概括,既叙事,又抒情,对仗极其工整,出语十分自然,且形象生动。若没有亲身经历、深沉的情感积淀,以及高超的艺术才华,是写不出如此精绝的对句来的。这一联是在前联概述的基础上,选择一生中感受最深的、最有典型意义的两件事来表现他的战斗经历和忠愤之心。从写作角度上来说,把地名和心理感受,把纪实与抒写特有的心情结合在一起,巧妙地运用语义双关,既表明地理形势的险恶,又说明处境之孤危,是天造地设的巧对。
诗的前六句写国家和个人遭遇之悲惨,末联一笔宕开,思绪回到眼前,直抒胸臆,表白自己以何种的人生态度来面对如此的艰难因厄,进一步表露自己的爱国忠心和崇高气节。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了文天祥的爱国忠心和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出语斩截有力,壮怀激烈,英气干云,精诚格物。至今读来,仍为之感奋不已,它鼓舞过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为理想、为事业而英勇献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遂成千古传诵不绝的名句。全诗的格调也由沉郁忧愁转为洒脱、豪放,显得豪情激荡,气贯长虹,风格刚烈。
在这首诗中,诗人把个人的遭遇和宋王朝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写自己的情怀、失败的境遇和南宋王朝无可挽回地趋于覆灭,写来不能不是悲凉、沉痛的;而报国忠心至死不渝的情怀又是慷慨壮烈的,二者的有机统一就构成了全诗抒情言志的沉郁悲壮风格。
过零丁洋教案详案篇十二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今译】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赏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过零丁洋教案详案篇十三
1、诗中第二联 ,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雨打萍”比喻
2.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3“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1分)
4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2分)
5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6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 的悲哀;借 和 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2分)
7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2分)
答案:
1.(1 分 )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 时起时沉。( 意思相近即可计 1 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2.(3 分 )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 (1 分 ),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1 分 ),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1 分 ) 。 ( 意思相近即可计分 , 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3儒家经典(1分)
4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2分)
5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2分)
6国破家亡 惶恐滩 零丁洋(2分,第1空1分,第2、3两空各0.5分)
7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2分,意近即可。其他符合要求的答案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