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测一测量一量教案(汇总20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思考教学的整体设计和教学的细节安排。在编写教案时,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来看看这些教案范文,相信可以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灵感。
大班数学测一测量一量教案篇一
1、能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黑板、摸箱、标记。
1、导入:将幼儿分成五组,进行跑步比赛。
师:你们知道刚才跑了有多远?有什么办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测量要求:这里有许多材料,每组商量一下选一种材料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工具和结果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3、幼儿第一次尝试测量,教师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4、请测量方法正误的两组幼儿分别演示,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精确。老师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是第二次测量的开始,依次接着量)。如幼儿测量的都正确,也请一位幼儿示范,教师加以解释。
5、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进行第二次测量验证第一次的测量结果。
6、请每组推选一位幼儿介绍本组的测量结果。
7、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因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长、有的短,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8、游戏:找宝藏。第三次尝试测量。
幼儿从摸箱里摸出一张画有宝藏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进行测量,找到宝藏。
9、结束小结:
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大班数学测一测量一量教案篇二
一、活动目标:
1、乐意用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体验测量在生活的应用。
2、在探索比较中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初步认识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在活动中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及判断能力。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用等长的量具一一排列摆放进行测量的经验。
2、长短不一的学具如:尺子、绳子、小棒、积塑、纸条等;笔、测量记录表等。
3、布置白雪公主的家的活动场景:小床若干、桌子等。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参观《白雪公主》故事场景,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幼儿测量兴趣。
二、幼儿尝试解决问题——量地砖,探索正确测量的方法。
2、幼儿尝试用相同的工具测量。
3、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的结果,探讨发现测量的正确方法。
讨论:选择相同的工具测量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方法: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用笔(拇指)画个记号,首尾相连。
三、幼儿尝试解决问题——量床,探索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思考:白雪公主想为小矮人的小床做新的床套,怎么知道床套的宽度和长度?
2、教师介绍测量记录表。
3、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
师巡回观察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4、引导幼儿交流测量的结果,并初步认识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积累测量经验。
讨论:量相同的位置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测量工具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小;测量工具越短,测得的结果越大。
四、活动延伸:引导选择自己感兴趣的2—3种测量工具给周围生活中的物品测量,积累测量经验。
教学反思。
学前阶段的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对于这一活动我进行了反思: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大班数学测一测量一量教案篇三
课本第29——30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五第6-9题。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
2、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你想不想继续往下学?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复习:计算下面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3/7×25/8×11/10×5。
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教学例2。
出示例2的图,然后出示条件:
小芳做了10朵绸花,其中1/2是红花,2/5是绿花。
引导学生理解:“其中12“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白是10朵中的'1/2,然后出示问题。
红花有多少朵?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求红花有多少朵,就是求10朵的1/2。
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学生可能列式:10÷2=5(朵)。
在此基础上指出:求10朵中的1/2是多少,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师说明要求,学生列式解答。
在此基础上教学第(2)题,怎样解决。
(2)绿花有多少朵?
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中圈一圈,借助圈的过程理解求绿花有多少朵,就是把10朵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引导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决。
10÷5×2=4(朵)。
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求10朵的2/5是多少也可以用10×2/5来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订正时指出:
计算10×2/5可以先约分。
2、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通过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计算,你明白了什么?
小组讨论:10朵的2/5,也就是把10朵花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
计算10×2/5时要先约分,实际上也就是先用10÷5,求出1份是多少,再乘2求出2份是多少。
引导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的第1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涂色,然后列式解答。
2、做练一练的第2题。
通过填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3、练习五第6、7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8、9题。
大班数学测一测量一量教案篇四
指出:“引导幼儿体会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数学规律的愿望。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幼儿的测量最早是“目测”,即通过眼睛观察感知比较量的差异。大班的幼儿观察力、思维能力逐渐增强,他们乐于思考,愿意动手探究并解决疑问。对于生活中遇到的物体的长短、高矮、距离等问题,他们会利用目测去进行判断,也会用手、脚、辅助物进行比较,有了初步的测量的经验与愿望。大班幼儿的测量是自然测量,即利用自然物作为测量工具进行直接测量。学习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物体量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加深幼儿对数的理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测量活动的兴趣。本节活动符合幼儿数学发展的需要。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尝试用首尾相接(做标记、平铺、交替)的方法进行测量。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结果也不同。
3、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讲述自己测量的情况。
学会用首尾相接(做标记、平铺、交替)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
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不同,结果不同。
1、地面上八条长短不一的线段。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吸管和冰棍棒。
3、记录表、笔。
一、用目测的方法测量地上的路段。
二、探索使用冰棍棒和吸管进行测量。
1、幼儿自由选择路段,进行测量,师提醒首位相接的进行测量。
2、幼儿示范并小结测量的方法(平铺、交替或做标记)。
三、幼儿选择测量工具,两人一组进行测量。
1、介绍记录表格:记录表上的数字和图案都是什么意思?
2、幼儿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分别用冰棍棒和吸管进行测量。
3、交流测量结果。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结果越小,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结果越大。
四、延伸活动。
1、测量班级的桌子的边长。
2、区域活动中投放相关材料进行测量。
大班数学测一测量一量教案篇五
1、能正确选择和使用测量工具,在探索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初步理解测量方法,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验活动的乐趣。
1、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2、选择适宜的户外活动场地布置情景。
3、幼儿自己准备的测量工具及筷子、记录卡、纸皮等。
(一)、引题:创设游戏情景,幼儿自主探索。
引导语:刚才我们在玩什么游戏呀?你们知道每块独木桥有多长吗?怎样才知道?
请小朋友用你们自己准备的测量工具来量一量每块独木桥的长度,并把你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记在记录卡上。
1、幼儿测量独木桥的长度。
2、交流:
(1)你是用什么工具量的?量了几次?
(2)老师也用你的工具来量一量,为什么我们用的工具一样而测量的结果结果却不一样?
(3)我们应该怎么测量呢?
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
小结:我们要先找到起点,沿边测量,不要偏离,不能重叠,首尾相连,而且还要做好记号。
(二)、探索:测量并记录。
(1)提供一样的测量工具幼儿来测量独木桥的长。
(2)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将幼儿的测量结果展示在展板上,幼儿边看边交流。
(4)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小结:先找到最起点开始量,一个接一个,量到了最后,数一数一共量了多少次,最后做好做好了记录。
(三)、二次探索,购买材料。
引导语:接下来我们用学到的测量方法去材料铺买长度一样的材料来修铺独木桥。
(四)、活动延伸:
幼儿自主选择周围的物体测量,师重点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和记录。
你还量了什么?是怎么量的?它有多长?
大班数学测一测量一量教案篇六
1、能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3、同伴之间能相互合作,大胆的交流。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黑板、摸箱、标记
1、导入:将幼儿分成五组,进行跑步比赛。
师:你们知道刚才跑了有多远?有什么办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测量要求:这里有许多材料,每组商量一下选一种材料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工具和结果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3、幼儿第一次尝试测量,教师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4、请测量方法正误的两组幼儿分别演示,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精确。老师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是第二次测量的开始,依次接着量)。如幼儿测量的都正确,也请一位幼儿示范,教师加以解释。
5、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进行第二次测量验证第一次的测量结果。
6、请每组推选一位幼儿介绍本组的测量结果。
7、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因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长、有的短,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8、游戏:找宝藏。第三次尝试测量。
幼儿从摸箱里摸出一张画有宝藏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进行测量,找到宝藏。
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大班数学测一测量一量教案篇七
1、初步学习用自然物测量长度的方法,并学习记录。
2、对数学操作活动感兴趣。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1、纸条、冰糕棒、筷子、毛线、彩笔等若干。
2、不同的测量工具分放在教室四周。
3、记录纸、记录笔每人一份、
学习正确的用自然物测量的方法。
知道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是不同的。
一、提出任务导入。用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引出测量的概念。
宝宝幼儿园想做一些和咱们一样的桌子,可是不知道每张桌子该做多长,想请小朋友帮他们量一量。
二、幼儿自由探索操作,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
1、请幼儿用同样长的纸条尝试测量桌子的长度。
3、与幼儿讨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纸条的一端要和桌边对齐,并在纸条的另一端做好标记。第二次测量纸条的一端要与标记处对齐。测量工具要放平,并记录测量次数。)。
(这一环节,教师可请幼儿演示正确的测量方法,以显示榜样的力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4、用儿歌的方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儿歌:头对头做标记,对齐标记放平量,量几次记几次。
5、幼儿再次用纸条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
6、幼儿用筷子,测桌子的长度并做记录。
(交流测量结果,共同解决问题,教师或幼儿完整示范正确的测量过程,幼儿通过观察说出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利用儿歌帮助幼儿记忆测量方法。)。
三、幼儿尝试用正确的方法分组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1、幼儿自由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张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记录要求标记出自己所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
2、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的测量情况并对个别幼儿做出指导。(及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3、鼓励幼儿记录测量结果。
(幼儿分组探索,提供不同的测量工具冰糕棒、毛线、水彩笔等,幼儿互相合作,测量桌子长度,从中得出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四、引导幼儿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及结果,知道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1、引导幼儿分析记录结果。我们用不同的工具测同样长的桌子,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分析比较中获得: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是不同的。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反之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2、帮宝宝幼儿园完成了任务,请老师帮助幼儿转送小朋友们的测量结果。
1、我们用学到的自然测量方法,量一量黑板,钢琴等的长度、(这一环节可以为操作能力强的幼儿提供进一步活动的环境和材料。)。
2、我们该怎样量一量教室的长度呢?(我们还可以利用身体哪些部位作为测量工具,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在自然中结束活动。)。
生活中,5—6岁的幼儿已经开始理解大小和长度的相对性质,并关注物体长度的守恒现象,教师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通过提供材料,让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感知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设计了自然测量这一活动。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幼儿要在一次活动中较为正确地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同时知道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我针对这一活动的重、难点,本着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及数学思维能力,设计了活动的教学流程:提出任务、幼儿自由探索、集中讨论学习、分组操作探索、集中讨论归纳。
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社会经验,鼓励幼儿大胆动手尝试操作活动,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活动设计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开始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到有两位幼儿测量不积极,因为不知道测量的方法。教师从中发现问题,为下一环节作铺垫。让幼儿知道通过我们的数学活动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幼儿有一定的成就感,使幼儿对数学活动产生更高的兴趣。所以,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
大班数学测一测量一量教案篇八
1、使用各种工具进行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2、积极动脑,解决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测量,体验合作的快乐。
1、前期经验:观察过各种树,测量幼儿园里的树。
2、毛线、回形针、纸条、彩带等;记录单、铅笔。
一、导入活动,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看看亭子是什么样的?柱子是什么样的?数数有几根柱子?
二、引导幼儿运用不同材料,进行测量。
1、提问:你刚刚是用什么量的?是怎么量的呢?来给大家示范一下。
2、讨论:你觉得他的这种方法怎么样?小结:找到起点做好标记,从起点开始测量,如果长度不够,做好标记,再从标记处接着往下量。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并记录测量结果。
1、幼儿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指导。
2、你是用什么量的?怎么量的?你量的结果是怎样的?
3、为什么同一根柱子,你们量了之后记录下来的结果不一样呢?
4、教师小结:虽然量的工具不同,但是量出来的柱的长度还是一样。
四、拓展思维。
1、介绍常用的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等,引导幼儿尝试使用标准的测量工具。
围绕原本生态教育,利用幼儿园的生态环境开展本次活动。《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幼儿生活中,可以用来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在幼儿测量树干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使用多种材料测量柱子。
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自主的探索、发现、操作,从而获得测量的正确方法与经验,从中体验经过他们自己探索发现而获得的成功,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做法,教师始终支持孩子的活动,只作适当的引导,不同的做法是孩子智慧的碰撞,最终孩子在交流评价的过程中找到了正确的测量方法。这样的过程让幼儿感到是他们自己在获得经验,获得知识,而不是老师说教、灌输给他们的。真正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大班数学测一测量一量教案篇九
1、初步了解使用体重仪和量身高的仪器。
2、尝试量身高称体重,在活动中,感受帮助别人体检的乐趣。
体重仪(带有量身高的仪器)一台。
1、教师:大家想想,我们保健室的老师给你们体检的时候,会检查哪些。
项目呢?
2、幼儿回忆以往经验并回答,
教师从幼儿的回答中提取出量体重和测身高两个方面。
1.出示体检用的仪器。
这是什么?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谁会用它呢?
2.请个别幼儿上来尝试演示使用量体重和测身高的仪器。
3.幼儿讨论正确的使用方法。
1.我们今天要称体重、量身高,请大家一起来帮忙,
我们应该怎么看测量的结果呢?
2.幼儿自由述说自己的经验,知道要看仪器上面的刻度。
教师:我们测身高时应该怎样站呢?
大班数学测一测量一量教案篇十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体验测量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测量工具:绳子、长棍、纸筒、笔。
记录表。
一、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讨论身高、体重引出课题,知道测量要借助工具。
二、基本过程:
1、邀请幼儿测量桌子的长度,初步探索自然测量的.基本方法。
(1)请幼儿讨论除了尺子还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幼儿说出各种自然测量工具(长棍、绳子、笔等)。
(2)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3)请多名幼儿演示不同的测量的方法,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准确。
2、教师示范演示首尾相接测量法,引导幼儿掌握其中要领。
(2)教师讲解、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请幼儿操作。
3、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工具进行自主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表的填写。
4、对用不同工具测量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幼儿发现: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量的次数越多(自然结束)。
借助自然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中的其他事物。
大班数学测一测量一量教案篇十一
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要。如:在质疑可以从哪些方面测量树叶时,学生可能提出测量树叶的质量,因此安排了学习用简易天平测量树叶的质量。
2、教学目标明确、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选用工具、使用方法恰当,教态自然、学生听的清楚,学生探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较好,教学效果不错。
3、小组实验时老师应指导做好分工合作的工作,有利提高课堂功能效率。
4、重视学生探究技能的教学,合理利用电脑课件帮助教学。(估测面积和简易天平的使用)。
5、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测量技能,通过测量树叶的长、宽、周长、面积、质量等使学生掌握使用尺子、天平、绳子等工具测量物体的技能,并把这些技能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大班数学测一测量一量教案篇十二
1、幼儿自己准备的测量工具花样太多,干扰了孩子,同时在后续的梳理环节上也难以梳理,没能把握重点来梳理,在语言的组织上,应多发时间,让语言明确简练,不会让幼儿产生过多的意见而不好小结。
2、在活动中老师可以稍加一些肢体动作,这些肢体动作可以帮助幼儿更清晰的理解操作的的要求,更好的感知测量的方法。
3、在测量活动中我们是有必要把测量的方法正确的向幼儿讲解一下,并且用易于理解的方式来进行梳理。
4、在开展数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必须准确地理解与掌握活动包含的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的传递。
大班数学测一测量一量教案篇十三
活动目标:
1、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3、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黑板、摸箱、标记。
活动过程:
1、导入:将幼儿分成五组,进行跑步比赛。
师:你们知道刚才跑了有多远?有什么办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测量要求:这里有许多材料,每组商量一下选一种材料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工具和结果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3、幼儿第一次尝试测量,教师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4、请测量方法正误的两组幼儿分别演示,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精确。老师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是第二次测量的开始,依次接着量)。
如幼儿测量的都正确,也请一位幼儿示范,教师加以解释。
5、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进行第二次测量验证第一次的测量结果。
6、请每组推选一位幼儿介绍本组的测量结果。
7、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因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长、有的短,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8、游戏:找宝藏。第三次尝试测量。
幼儿从摸箱里摸出一张画有宝藏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进行测量,找到宝藏。
活动反思: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大班数学测一测量一量教案篇十四
1、学习测量的方法。
提问:图上的运动员在干什么?我们来做小裁判,评一评他们谁跳得远?(启发幼儿用测量的方法来比较)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测量的方法:用小棒沿线段一一排列,使小棒头尾相接,没有空隙。在线段下写下所用小棒的数量。
请一位幼儿上来,分别尝试测量另外一个运动员跳的线段的长度,教师帮助幼儿写下所用小棒的数量。
比一比谁跳得远,并说一说为什么。
2、讨论并尝试测量另一幅图。(方法同测量图一)。
3、幼儿用小棒或回形针测量幼儿用书上运动员跳高、跳远、投掷的线段长度,并给跳得远、投得远、跑得高的那名运动员贴上小红花。
大班数学测一测量一量教案篇十五
1、首先通过几个感官难以判断的例子,说明有些时候认识物体只凭感官并不可靠,从而引出“用工具测量”这个课题。2、这节课主要让学生测量树叶,测量什么?用什么工具测量?怎样测量?让学生自己讨论。
3、考虑到学生可能会说测量叶子的质量,因此老师在这节课安排了学习使用简易天平,将教材顺序进行调整。
4、对于较困难的项目,如:估算面积、简易天平的使用,老师通过电脑课件给予介绍,供学生参考。
大班数学测一测量一量教案篇十六
1,探索测量的工具及方法、能以自然物为单位记录测量结果。
2,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3,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1,有过测量图形边长的经验。
2,纸盒、垫子、棍子、长条积木、绳子等,幼儿记录单、笔。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自然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培养孩子们多数学活动的兴趣。
一,提出问题,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可以用于测量的自然物体。幼儿每说出一种材料,教师就追问幼儿该材料的使用方法。如:“箱子怎么量身高呢?你打算怎么做?只要把箱子摞起来就能知道小朋友的身高吗?”“积木怎么量身高?你认为积木竖着放会怎样?怎样放不倒,又可以量出身高?”
二,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幼儿分组探索测量的方法。
1,师:你认为哪种材料合适,你就去试一试。如果材料很少,但想用它的人却很多那该怎么办?(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分工合作使用同一种材料。)。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测量的方法。
三,讨论解决测量中遇到的困难,进一步明确测量的方法。
1,教师鼓励幼儿说出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难。
2,幼儿相互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3,教师展示一组幼儿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存在的问题。
4,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明确测量身高的具体方法。
四,幼儿再次探索并记录测量结果。
1,师:等会小朋友再去量,想一想怎样量身高才准确。这次量过身高之后,不仅要把你用了什么材料,是用什么方法量的记录下来,还要把你有多高用数字和标记记录下来。
2,幼儿操作,教师个别引导。
五,展示幼儿记录,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引导幼儿从记录上发现同伴使用了哪些材……。
2,让幼儿相互介绍自己测量的方法。
3,教师提出幼儿在测量中或记录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活动后思考。
1针对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带他们进一步探索。
2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
1,孩子们在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中结束了本次活动,加深了孩子们对物体量的认识及对不同量测量工具的了解;,虽然参与性很高,但对与我们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本次活动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在记录活动环节。因为平时的教学活动在这方面我没有细心指导,忽略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孩子们记录起来很困难。
2、给幼儿与同伴足够交流、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大班数学测一测量一量教案篇十七
1、乐意用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体验测量在生活的应用。
2、在探索比较中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初步认识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在活动中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及判断能力。
4、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1、幼儿已有用等长的量具一一排列摆放进行测量的经验。
2、长短不一的学具如:尺子、绳子、小棒、积塑、纸条等;笔、测量记录表等。
3、布置白雪公主的家的活动场景:小床若干、桌子等。
一、组织幼儿参观《白雪公主》故事场景,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幼儿测量兴趣。
二、幼儿尝试解决问题——量地砖,探索正确测量的方法。
2、幼儿尝试用相同的工具测量。
3、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的结果,探讨发现测量的正确方法。
讨论:选择相同的工具测量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方法: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用笔(拇指)画个记号,首尾相连。
三、幼儿尝试解决问题——量床,探索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思考:白雪公主想为小矮人的小床做新的床套,怎么知道床套的宽度和长度?
2、教师介绍测量记录表。
3、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
师巡回观察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4、引导幼儿交流测量的结果,并初步认识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积累测量经验。
讨论:量相同的位置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测量工具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小;测量工具越短,测得的结果越大。
四、活动延伸:引导选择自己感兴趣的2—3种测量工具给周围生活中的物品测量,积累测量经验。
大班数学测一测量一量教案篇十八
教学目的:
1、学习自然测量长度的方法,尝试测量周围的物品并表达测量结果。
2、了解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初步懂得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铅笔、长条积木、吸管、纸条等)、笔、记录表、黑板、粉笔、抹布等。
教学过程:
一、引题:小猫想请小朋友帮个忙,,它想去吃鱼,这有两条路可走请小朋友为它找一条更近的路。(小朋友用目测的方法回答了问题)下面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来检验你们用目测法判断的是否正确那就是自然测量。
二、量一量。
1、教师用纸棒(测量工具)示范量一下。
师:刚才小老师是怎样测量的谁会说说。
生:用一个小纸棒。
师:你说了老师想说的了,这个叫测量工具。
师:还有谁看仔细了,请他来说说。
生:对着那条路量的。
生:有做记号的。
师:你们都说得更好了,观察得更认真了,都看到我有做记号了,还有要补充的吗?还有一个小朋友没有发现。
师:那老师来告诉你。
2、师再演示,一边讲解一边操作(强调注意测量时应注意的事项。测量时工具要和被量的物体一边要对齐,每次测量都应做记号,测量中不能留有间隙,也不能重复测量)。这就要自然测量。
3、出示记录表,讲解如何使用并记录次数。
4、幼儿用同种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师:请小朋友用纸棒这个测量工具量一个桌子的长和宽,并在记录表上记录。
(1)幼儿尝试用铅笔测量并在表(一)做记录。
(2)请全班幼儿展示记录表,集体验证测量结果。
师:请小朋友来说说长量了几次?宽量了几次?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桌子长所以量的就长,宽更短就量得少。
师小结:刚才这个小朋友说得很好,动脑筋了,当我们用同种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次数多的较长,次数少的较短。
5、幼儿用不同的工具测量黑板的长度。
师:老师这还有许多的不同的测量工具,请小朋友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1)幼儿尝试选择三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在表(二)做记录。
师:小朋友都量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咦,大家的结果都一样吗?为什么。
师:对,结果不一样,因为你们用了不同的测量工具。
(2)请幼儿说说自己用了什么工具,各测量了几次。
生:我用了毛线来量,量了4次。
生:我用笔来量,量了6次。
师:我们来比一比这两个工具,你发现了什么?
生:毛线长,笔更短。
小结:原来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6、幼儿说说: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当测量工具?
三、结束活动。
请小朋友回家的时候用自然测量的办法量量家里家具电器等。
大班数学测一测量一量教案篇十九
1、初步学习利用自然物,对物体使用首尾相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2、大胆的用语言表述测量的结果,体验合作测量带来的愉悦。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掌握对物体使用首尾相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能与同伴合作进行测量活动。
不同长度的积木、吸管、书本、纸条等材料若干,记录表、白板笔若干,课件。
一、故事情景导入,引出主题。
师:在《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中,泸定桥被敌军炸毁了,我军在作战路线中需要通过泸定桥去攻打敌军,所以红军叔叔们决定修复泸定桥。
提问:红军叔叔交给小小兵们一个任务,帮他们一起修桥梁。
二、“作战路线有多长?”幼儿尝试测量。
(一)鼓励幼儿用自然物(如长度相同的纸条、布袋等)进行直线距离的测量。
1、请幼儿观察测量材料,尝试用一种测量材料;
2、幼儿尝试测量,教师观察;
3、鼓励别幼儿分享自己的测量方法及结果,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
(二)教师向幼儿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1、观看课件,了解测量的.要领:顶端要对齐,末尾做标记,首尾要相接,结果要记录;
2、教师小结及介绍测量方法和测量统计表的使用方法。
(三)幼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再次测量,讨论交流并小结。
1、让幼儿明确测量的要求及规则;
2、幼儿尝试操作进行测量;
3、幼儿交流讨论测量的结果;
4、教师做小结。
三、游戏“桥梁有多长”感知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3、交流讨论测量结果,引导幼儿感知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间的关系;
4、教师小结:测量工具长,测量次数少,测量工具短,测量次数多。
四、结束部分。
教师提出带领幼儿一起去户外帮红军叔叔测量铺桥工具,活动自然结束。
大班数学测一测量一量教案篇二十
1.了解测量的概念、条件和方法,形成比较的概念。
2.探索不同的测量方法,通过比较进行记录。
1.图片素材:量身高(活动前粘贴在教室的墙壁上)。
2.塑料绳、卡纸、纸绳、皮尺等。
幼儿园课件。
一、情景谈话导入。
教师:小朋友现在已经上大班了,比上中班的时候,个子又长高了。
你们知道自己长高了多少吗?
二、提问让幼儿产生测量兴趣。
1.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高吗?
让幼儿互相说一说,教师了解幼儿掌握身高的情况。
2.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身高呢?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你有多高呢?
三、幼儿讨论。
幼儿每想出一种办法,教师就进行操作演示,进行测量。
2.引导幼儿比较分析各种测量办法,找出最精确的测量办法。
四、幼儿测量。
1.你们知道我们班哪位小朋友最高吗?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就知道了。
2.请小朋友准备好记录纸。
幼儿分别来到测量板前,站直身体进行测量,教师读身高数字,幼儿记录。
3.体验。
请每位幼儿找一位好朋友进行测量,并告诉对方测量结果。
小结:我们想比较某件事物的长短光靠目测是不准确的,
要用适合的测量工具,才能准确的知道。
你们想知道爸爸妈妈的身高吗,回家你给爸爸妈妈测量一下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