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诗小池的说课稿(专业18篇)
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要保持阅读的习惯,并学会做好读书笔记。掌握正确的写作结构是写好文章的基础,下面介绍一下常用的结构类型。看看下面的一些总结案例,或许能给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些启示。
古诗小池的说课稿篇一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小池》。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说教法”、“说教学程序”这几个方面来说对《小池》这一课的教学构想。
《小池》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这首诗里,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由衷的热爱。这首诗内容浅显易懂,短小精悍,十分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阅读。那应该让孩子们学什么呢?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目标:认识“惜、柔、蜻、蜓”等生字,会写“立”字。能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大意。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课题的研究思路、新课标的精神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学习生字的读音、字义。
2、默写古诗,既有效地检查每个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独立思考的人。
在熟悉学生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已经会流利地朗读这首诗了。因此,我顺学而导,以学定教,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诗句内容和想象诗歌美景上。先让学生反复读诗句,在语言环境中有所感悟,然后让学生自读质疑、释疑,理解古诗内容。最后在优美的画面欣赏和动情的音乐渲染中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达成本课的情感目标。
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了“诵读悟情法”、“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课堂氛围中深入阅读、感悟古诗。
(一)展开教学。
1、看图导入、走进《小池》。
开始伊始,我让学生展示自己最拿手的古诗,想以此营造学习古诗的浓厚氛围。接着我直接揭题,引导学生和我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一开课便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儿。接着我让学生回忆生活中他们见到过的小池塘的景色,然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绘图上的景物,以此自然引人到本首古诗的教学内容上来。
这样的安排,既扎实又有趣,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对要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同步得到训练。
2、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我用课件出示配图配乐的动情范读,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到古诗描写的景物之美。同时也让学生准确把握住古诗的朗读基调。接着我让学生自己出声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畅。然后通过同桌互读、指名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检查反馈。
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发现这样一种“怪”现象:有的低年级的孩子都会背古诗了,但抽出古诗中某个较为复杂的字,他却不能正确认读。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加上识字教学仍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我又从古诗中筛选出生字,让学生认读、组词、记忆字形,扎扎实实展开语言文字教学。
3、细读诗句、理解诗意。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是我们老师最难把握的,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逐个讲解词句的意思,无疑会摧残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在学生能读正确、读流畅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因为前面有观察图画的铺垫,学生能读懂后半部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意思。但前两行“泉眼无声惜溪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却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先让学生自读质疑,提出不懂的词语和诗句,让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思考的过程,然后通过同学讨论和教师的点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理解了古诗意思。从教学的实际效果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是二年级的学生,可是他们对诗句还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的,比如“树阴、泉眼”这些词语的理解。
4、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学习古诗,除了要让学生读懂读好之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这对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的。新课程提出,要重视学生自己的体验,这是很重要的。读这首诗,二年级的学生看到的是什么呢?他们想到的是什么呢?这就是他们自己的体验,我们老师是无法替代的。在朗读感悟这一环节,我用课件出示诗中所描绘的情境,配以悠扬委婉的乐曲,教师用动情生动的语言描述引领学生走入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在学生充分调动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从而达到在有感情诵读中加深体会、丰富想象、获得审美感受的目的,自然地突破教学难点,达成第三条学习目标。
5、书写生字、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生字的学习,我用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书写的四个生字。先让学生认读,创造性记忆字形,观察字形,然后教师择其重点进行范写指导,接着让学生练写,在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评议中感受汉字的美。
在拓展环节,我用课件出示杨万里的另一首描写夏天风光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找到著名主持人康桥老师的一段深情诵读的视频让学生欣赏,想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积累更多古诗。让学生从小感受到中华古诗词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二)板书设计。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惜细流。
树阴爱晴柔。
小荷露。
蜻蜓立。
我的板书一目了然,主要是抓住了古诗中描写的主要景物和景物的主要特点即四个准确传神的动词“惜、爱、露、立”进行板贴。板书对仗工整,既有助于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也能帮助学生掌握背诵古诗的方法,渗透了学法的指导。把要板贴的词语卡片作为奖励让学生完成板书这一形式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应该是本课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以上便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与思考,不足之处,敬请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古诗小池的说课稿篇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小池》。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对本首古诗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中国古典诗词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这深厚而辉煌的民族文化是炎黄子孙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古诗《小池》就是这样的精神食粮之一,《小池》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整首诗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由衷的喜爱。
根据单元的目标和学生学情,以及古诗教学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能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诗的内容。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诗句的大意。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诗联想画面,感受诗歌的美景,从而将古诗诵读得入情入境。
二、说学情。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记忆力旺盛。在教学前,我发现,很多学生已经会流利地诵读这首诗了。结合这一情况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反复诵读诗句,理解,感悟、想象诗的美景上。
三、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低年级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爱读爱背、记忆力强的特点,只要求读读背背,学习生字,因此我将用“诵读悟情法”、“情境感悟法”等教法进行教学;在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读、演、说、唱、画的形式引导学生学古诗、悟诗情。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采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展开。
环节一:以诗引诗浓诗味。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将他们牢牢吸住。”上课开始,我让学生展示自己最拿手的古诗,以此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顺势揭题,简介作者。接着让学生回忆:生活中你见到小池塘的景色有哪些?然后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有哪些景物?很自然的引入到本首古诗上来。
环节二:初读古诗知诗韵。
第1步:示范朗读。首先我用课件展示示范朗读视频,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古诗,准确把握住古诗的朗读基调。
第2步:读准字音。这是低年级教学中的重点,我先让学生自读,随后出示生动有趣的课件引导学生去掉拼音读、运用同桌互读、小组赛读、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
第3步:读出节奏。此时我可以出示节奏提示指导学生读出古诗节奏美。
第4步:初步感知。让学生说说:“这首诗写了小池里的哪些景物?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句诗中知道的?”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以此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环节三:再读古诗入诗境。
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在这一环节中,我将用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诗的画面美。
活动1:情景读。首先,我播放一段泉水细流的视频,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慢慢的想象。接着问:“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流水声怎样?”,“如果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吟诵哪句诗呢?”让孩子们在直观的画面感受中找出相应诗句,再引导学生抓住“惜”和“爱”字入情入境地朗读感悟诗句的意思。
活动2:表演读。这首诗的后两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很有趣味性,适合表演读。一年级孩子的表现欲特别强,我将用读一读,演一演,说一说的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读演的过程中感悟到其中的乐趣,体会到诗中的意境。
活动3:配乐想象读。当学生了解了诗意,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再配上音乐美读。边读边想象小池美景。然后自由背诵,最后全班一齐背诵。将课推向一个新的高潮,真正做到和诗人心灵相通,情感共鸣。
活动4:古诗新说唱。最后配上《找朋友》的音乐旋律,把这首诗说唱出来。这种形势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环节四:拓展阅读传诗情(预设5分钟)。
在拓展环节,我出示了杨万里的另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让学生试着朗诵,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积累更多古诗。
在布置作业的环节,我引导学生完成一幅诗配画作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又深化了对诗意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一首优美的诗是一幅美丽的画,我设计了一个图文结合方式的板书。
我用贴画的形式将“泉眼、树阴、荷叶、蜻蜓”展示出来,直观而有趣。然后抓住他们的特点,“惜、爱、露、立”进行板书。“立”是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我设计了一个范写的格式。这样既渗透了学法的指导,也有助于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背诵古诗。可谓“一举三得”。
古诗小池的说课稿篇三
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小池》。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预期效果和教学反思”这六个方面来谈谈我对《小池》这一课的教学构想。
1、教材分析。
中国古典诗词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这深厚而辉煌的民族文化是炎黄子孙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古诗《小池》就是这样的精神食粮之一,它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作品,在这首诗里,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由衷的喜爱。
2、学习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古诗教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根据古诗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读诗联想画面,感受诗歌的美景,从而将古诗诵读得入情入境。”
在熟悉学生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已经会流利地朗读这首诗了。因此,我顺学而导,以学定教,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诗句内容和想象诗歌美景上。先让学生反复读诗句,在语言环境中有所感悟,然后让学生自读质疑、释疑,理解古诗内容。最后在优美的画面欣赏和动情的音乐渲染中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达成本课的情感目标。
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诵》中说道: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古诗教学切不可忽视朗读,要让学生通过吟咏把握全貌。只有在反复诵读、吟咏中,才能使学生解诗意、品诗味、悟诗情,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积淀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了“诵读悟情法”、“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课堂氛围中深入阅读、感悟古诗。
我主要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看图导入、走进《小池》。
开始伊始,我让学生展示自己最拿手的古诗,想以此营造学习古诗的浓厚氛围。接着我直接揭题,引导学生和我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一开课便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儿。接着我让学生回忆生活中他们见到过的小池塘的景色,然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绘图上的景物,以此自然引人到本首古诗的教学内容上来。
这样的安排,既扎实又有趣,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对要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同步得到训练。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我用课件出示配图配乐的动情范读,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到古诗描写的景物之美。同时也让学生准确把握住古诗的朗读基调。接着我让学生自己出声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畅。然后通过同桌互读、指名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检查反馈。
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发现这样一种“怪”现象:有的低年级的孩子都会背古诗了,但抽出古诗中某个较为复杂的字,他却不能正确认读。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加上识字教学仍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我又从古诗中筛选出生字,让学生认读、组词、记忆字形,扎扎实实展开语言文字教学。
(三)细读诗句、理解诗意。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是我们老师最难把握的,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逐个讲解词句的意思,无疑会摧残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在学生能读正确、读流畅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因为前面有观察图画的铺垫,学生能读懂后半部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意思。但前两行“泉眼无声惜溪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却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先让学生自读质疑,提出不懂的词语和诗句,让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思考的过程,然后通过同学讨论和教师的点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理解了古诗意思。从教学的实际效果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是二年级的学生,可是他们对诗句还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的,比如“树阴、泉眼”这些词语的理解。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学习古诗,除了要让学生读懂读好之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这对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的。新课程提出,要重视学生自己的体验,这是很重要的。读这首诗,二年级的学生看到的是什么呢?他们想到的是什么呢?这就是他们自己的体验,我们老师是无法替代的。在朗读感悟这一环节,我用课件出示诗中所描绘的情境,配以悠扬委婉的乐曲,教师用动情生动的语言描述引领学生走入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在学生充分调动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从而达到在有感情诵读中加深体会、丰富想象、获得审美感受的目的,自然地突破教学难点,达成第三条学习目标。
(五)书写生字、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生字的学习,我用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书写的四个生字。先让学生认读,创造性记忆字形,观察字形,然后教师择其重点进行范写指导,接着让学生练写,在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评议中感受汉字的美。
在拓展环节,我用课件出示杨万里的另一首描写夏天风光的古诗《晓出净慈。
寺送林子方》,并找到著名主持人康桥老师的一段深情诵读的视频让学生欣赏,想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积累更多古诗。让学生从小感受到中华古诗词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惜细流。
树阴爱晴柔。
小荷露。
蜻蜓立。
我的板书一目了然,主要是抓住了古诗中描写的主要景物和景物的主要特点即四个准确传神的动词“惜、爱、露、立”进行板贴。板书对仗工整,既有助于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也能帮助学生掌握背诵古诗的方法,渗透了学法的指导。把要板贴的词语卡片作为奖励让学生完成板书这一形式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应该是本课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课前,我预设在教学古诗前运用多媒体以图说话引入、以诗找景、以图解诗、以景悟情、变静为动、化难为易,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我预想的是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能入情入境地吟诵古诗、感悟美景、体会诗情。教室里应该会是书声朗朗、诗声扬扬、情声激荡。从今天的课堂表现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读诗,能正确读写生字,并有感情地吟诵古诗。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因为对学生不熟悉,在教学中可能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有的孩子可能没有给他(她)展示的机会,尤其是对学困生的关注更是欠缺,这是以后的课堂上应该特别注意的。
古诗小池的说课稿篇四
《小池》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文中以优美的词语描写出了大自然初夏美丽迷人的景象:
泉眼无声惜自留,
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菏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中景象是那样美丽,那样迷人,让人觉的好像进入了人间仙境,心里舒畅极了,谁能不喜爱这美妙风光呢?回想以前,我们的街道垃圾遍地,我们的公园,白色塑料袋挂满树梢,小小的池塘中垃圾成堆,使它再也开不出那小巧玲珑的荷花,见不到那在低空中翩翩起舞的小蜻蜓。让我们大胆的想一想,在科技发达的未来世界中,还会有一片未曾受到污染的小池吗?没有。如果再这样下去,我们必将是玩火自焚,自作自受。
读了这首诗后,我的心灵很震撼,人类只有更好的保护好环境,才能让大自然更美丽。
我爱小池,我更爱大自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诗小池的说课稿篇五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1.泉眼:泉水的出口,因为小,故称泉眼。
2.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3.尖尖角:还没有放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古诗小池的说课稿篇六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小池》。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时间”“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九个方面来说一下我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一、说教材。
古诗《小池》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四组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它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这首古诗通过对细流、树阴、水面、小荷、蜻蜓等这些景物的描写,形象的勾画了一副初夏风景画。在这一组课文中写的都是夏天的美丽景色,而《小池》这首诗又是这一组的第一课,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在古诗中初步的感受夏天的美丽景色。
二、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学生活泼可爱,乐于读书,求知欲强。对于阅读已经产生了兴趣,家长更是注重孩子的`古诗学习,所以在阅读中体味古诗内容的优美,并结合诗文的语言环境学习生字变得尤为重要。由于我所在的地区声母“l”和“r”的发音不够清晰,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特别注意。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教学的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于价值观这三方面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池”“惜”等6个生字,会写“立”字。
2、培养孩子朗读古诗的兴趣,并使孩子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的朗读使孩子能很好的体会古诗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的书写。
2、教学难点:会背这首古诗,并能体会这首诗的美丽景色。
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对比学习法:运用以前学过的字来与现在将要学习的新字相结合,形成对比从而很好地学习将要学习的新字。
2、开火车法。
3、诵读悟情法: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读》中写到:诗不仅供朗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真样才能陶治性情。所以古诗教学切不可忽视朗读,要让学生通过吟咏把握全貌,理解古诗的内容。
(二)学法。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内合作。
六、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古诗、准备生字卡片。
七、说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走进古诗。
因为孩子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学前教育,所以在上课的开始我会让孩子背诵自己拿手的古诗,从而营造一种学习古诗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直接揭题,让孩子们齐读课题,走进古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找孩子起来读这首古诗,并对其进行表扬。
2、自读古诗,认识生字。
打开课本用小手指着古诗进行自由的读,这是我将会提醒孩子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字可以运用拼音来学习,还可以同桌或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
因为一年级的孩子能够全部认识这首古诗中生字的孩子还是不多的,这样设计就可以让孩子自己找出不认识的字,并能够进行学习,更能够加深对这些字的理解。
3、检查自读情况。
(1)让孩子看着打屏幕上的带着拼音的生字,点名让他们读这些字。在读的过程中我会提醒他们读准字音。
(2)读大屏幕上的去掉拼音的字,并用开火车的方式来对这些生字进行记忆。
(3)通过课件帮助学生对新学生字进行记忆,例如“也、池”“昔、惜”“阴、晴”“柔、露”这些字的对比来进行记忆。
(4)同桌间运用手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检测,加固对这些生字的记忆。
(5)让孩子对新学的生字进行组词。
这样可以使孩子更好地通过自己的学习来掌握本节所要掌握的生字,提高自己的自我学习能力。
4、通过课件学写生字。
因为低年级孩子的教学重点是识字教学,所以在课堂上学写生字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通过课件上的笔画顺序,和教师在黑板上的书写来使孩子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并让孩子进行书写且提醒孩子正确书写姿势。
5、把生字回归古诗进行朗读。
(三)理解古诗,朗读感悟。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孩子们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字词。这样可以避免教师讲课的重复。
2、不明白的字词小组内进行自我解决。提高孩子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3、教师指导孩子把全诗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解决词义和整首诗的意思。
(1)重点的讲解古诗中的重难点字词。
(2)带领孩子吧古诗的整体意思通一下。
(3)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讲述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
4、指导孩子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从读的过程中体会出古诗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5、指导背诵。
(四)作业延伸,全面巩固。
1、把这首古诗回家被给自己的家长听。
2、在家长的帮助下再找几首描写夏天的古诗,并且吧这些古诗读熟练。
古诗小池的说课稿篇七
本节教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第3篇课文《小池塘》的内容,是小学一年级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课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赋予静态的池塘以动感和生命,给人一种美的愉悦。是一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好教材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心理特征来说,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学会4个偏旁部首。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明亮,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其中目标1和目标2是课文的重点,目标3是课文的重点更是难点。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准备借助多媒体(或图片)演示,紧扣词句,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把观察、想象、朗读有机结合,感受意境之美、语言文字之美。
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及教学挂图、生字小黑板。
我准备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我准备采用三个层面的读,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首先,歌曲导入,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我着重对“映、珍”进行正音,用实验法引导理解“倒映”,重点引导读好“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在初步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美读课文,使学生通过选择性朗读,再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最后,我将预留七、八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习“姐、吹、波、只”,尤其是“姐”,带有新的偏旁“女字旁”,学生不易写好,因此,我指导学生先看书上的笔顺表,再通过老师的范写、学生的描仿,正确规范地书写。最后,让学生当堂练字,教师巡视指导。
探究入微;个性作业,拓展延伸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用有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
学法主要是学生有感情的读,边读边想,读想结合,发挥想象力,联系实际,通过口语练习,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巩固字词。
我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闪一闪、明亮、倒映”等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并相机地进行正音,接着启发学生以连词成句的方式说说课文的大概内容,然后我将结合学生回答,创设去小池塘边走走、看看的情境,引导他们再次走进文本,感受小池塘的明亮。
第二环节:精读感悟,悟中生情。
本文共有三个自然段。
(1)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自由读第一段,围绕“为什么说池塘像明亮的大眼睛”这个问题,在小组中展开讨论。
(2)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白云、太阳、月牙、星星倒映在小池塘里的景象,是全文的重点,我将以合作交流的方式突破难点。
(3)第三自然段,是对小池塘的赞美,我扣住“五彩的世界”引导学生回读上文,找找表示色彩的词语,联系上面的说话练习,来体会景色的丰富多彩,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配上优美的音乐,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把自己的体验、感受表达出来。
第三环节:识写生字,探究入微。
我将预留七、八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习“边、阳、红”3字,请学生自学笔顺表,在学生交流字形时,我从旁点拨和指导,边示范板书:尤其是“阳”字的双耳朵要写的向上一点,要写得美观匀称。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此,我还布置了自选课外作业:1、画一幅小池塘的画。2、和爸爸妈妈去郊外,观察小池塘、小河、湖水,说说感受。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让学生个性作业,可以达到课堂向课外课外拓展、延伸的目的,真正作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体会学之欢乐。
古诗小池的说课稿篇八
1、借助图片并提取已有经验,理解诗歌内容,重点理解“抱”、“摇”的用法及含义。
2、能有表情的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3、培养幼儿初步的环保观念。
1、教学图片《我家小池塘》。
2、幼儿有对“池塘”这个词的经验积累和对倒影的体验。
重点是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难点是幼儿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1)师:小朋友,老师问问你们每天你们都住在哪里呀?(家里)你们的家漂亮吗?(漂亮)。
(2)师:你家门前都有什么?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讨论一下。
(3)师:谁愿意起来说一说你家门前都有什么?(幼儿回答)。
(4)师:你想知道我家门前有什么吗?
1、白天的池塘。
(1)师:你们看,我家门前都有什么?(小池塘)漂亮吗?(漂亮)。
(2)师:这么漂亮的小池塘水蓝蓝的,那么你们看,太阳是什么样子的?(引出“金太阳”)。
(3)师:“我家门前小池塘,白天抱着金太阳”,小池塘为什么抱着金太阳(幼儿回答)。
(4)教师小结:因为小池塘里有太阳的倒影,小池塘妈妈就像抱着自己的太阳宝宝,而太阳宝宝也喜欢被小池塘妈妈抱着。是怎样抱的,用动作表示。
(5)师:里面都有什么?(彩云、小鸟、太阳)。
(6)师:咦?小鸟、彩云、太阳怎么会在水里呢?(说出那是天上的.小鸟、彩云、太阳的影子)。
(7)师:都是他们的影子,小池塘这么漂亮“小鸟和彩云都爱来照像”。(重点引导幼儿理解“照像”)它们看到自己的影子就像在给自己照相了,所以它们每天都愿意出来。
过渡:白天的小池塘真漂亮啊!
2、晚上的池塘。
(1)师:这是什么时候了?(晚上)太阳哪儿去了?(引出诗句“晚上太阳去睡觉”)。
(2)师:太阳去睡觉了,谁又出来了?(月亮)哦,这么美的银月亮出来了!(引出诗句“池塘摇着银月亮”)池塘为什么会摇着银月亮(幼儿回答)。
(3)教师小结:因为鱼在游,水就在动了,就好像摇着银月亮。
(4)师:我们看一看现在池塘里有什么?(月亮、星星、小鱼)你们猜猜小鱼会和星星干什么呢?(捉迷藏)在晚上其他动物、花草,都休息的时候它们会怎样捉迷藏啊?(丰富词汇:悄悄)引出诗句:小鱼和星星悄悄捉迷藏。
过渡:晚上的小池塘也很漂亮。
3、白天晚上的池塘。
(1)师:“我家小池塘,白天晚上都漂亮。”
(2)师:这是谁?(柳树)柳树看到小池塘白天、晚上都很漂亮,它会怎样?(高兴)高兴的时候柳树会怎样笑?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让幼儿回答并引出诗句)。
过渡:难怪柳树整天乐,沙沙沙沙笑声响。
4、师:这么美的小池塘你们喜欢吗,老师也很喜欢,老师把图片上的事情编了首好听的诗歌,名字是《我家小池塘》,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1、教师提问:
1、诗歌的名字是什么?
2、你喜欢这首诗歌中的哪些句子?
2、师幼一起朗诵诗歌。
(1)师:白天时候的小池塘很热闹,所以在我们念白天的时候声音应该怎么样?晚上时候的小池塘静悄悄的,所以我们应该用轻的声音来念晚上的小池塘。
(2)师幼有感情的朗诵(加上动作)。
3、创编诗歌。
1、师:小池塘这么美丽,你们小朋友应该怎样来保护它呢?(环保方面)教师小结:你们都是讲卫生、有爱心的好孩子,有了你们的关心和爱护小池塘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的,老师希望小朋友都来做环保小卫士,那样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古诗小池的说课稿篇九
我们的科研课题是“培养良好语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现在所教的是小学三年级,可以说朗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一蹴而就,为此从一年级开始在每一节语文课中我都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与写作的训练,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下面我就《小池》一诗说一说我的做法。
《小池》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这首诗通过对涓涓细流、浓密树荫、清澈的水面、初露尖角的小荷、停落的蜻蜓这些景物的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了一幅初夏荷花池的风景画。特别市“惜、爱、露、立”几个动词的巧妙运用,使优美、宁静的画面充满了生机,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由衷地热爱。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处于9—10岁之间,活泼好动,求知欲旺盛,具有一定的古诗积累。处于由形象、直观的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对于古诗的教学,课标要求是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能朗读好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新的课程理念也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认识4个生字,会写“惜”“露”等字。
2、过程和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感受诗中描写的美景,达到熟读成诵,提高学生理解和感悟古诗的能力。结合诗句以及想象,描写小池的景物,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与其它相似古诗的对比学习,感受古诗的不同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诗中描写的美景,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结合诗句以及想象,描写小池的景物,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认知习惯和年龄特点,设计了五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三)学习古诗悟诗情;(四)回读古诗,进行练笔(五)拓展欣赏、课外延伸;(六)课堂总结。
下面我分别对以上六个教学环节,说一下我的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课这个环节,我以学生所熟知的县人民公园的荷花池画面,配上优美的古曲《荷塘月色》,加上我的描述,让学生闭眼回想初夏荷花池的画面,从而引出杨万里的《小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古诗,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乐趣。
出示韵味图,让学生按照韵脚提示试读古诗,最后教师范读。古诗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朗读上,让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学生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小组同学一起学习诗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文盲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为此,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这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
3、学习古诗悟诗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级教师薛法根曾指出: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这个环节上,我让学生汇报学习成果,特别是四个动词,并相机学习“惜、露”两个生字。在学习每句诗时,我都会配上一幅与诗句相对应的画面,图文结合,更利于学生对诗中所描述景物的直观感受,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直至熟读成诵。
4、回读古诗,进行练笔。
古诗文中有大量为我们留白之处,诗中情,诗中景,诗中画,诗中的意境,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文本、影像等材料更好地感知文本的内容,但是若能用写话来拓展丰富古诗文教学,则真正能体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本义了。因此结合对古诗词的回读加深对诗句理解,欣赏或背诵精彩语句,积累词语、佳句、解析文章的表达特色,研究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感悟其好处,根据例子进行小练笔就很有必要了。
“读写结合”要用好文本这个载体,有侧重点的讲解写作知识,巧妙地挖掘写作训练点,有重点的让学生练口,练笔,实现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完成从“读”到“写”,再回到“读”的能力的培养。
《小池》的教学设计,在回读这一环节,我设计的目标是:你最喜欢小池中哪一句诗描写的景物,结合诗句,发挥想象力写一段话。写一深化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使读与写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5、拓展欣赏,课外延伸。在这一环节,我主要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描写荷花的诗句,陶冶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情操。首先是学生汇报课外收集到的关于描写荷花的古诗,其次是王昌龄的《采莲曲》,尝试朗诵并大致了解诗意,最后推荐课后积累关于荷花的古诗,受到古诗词文化的熏陶。
6、课堂总结。在这个环节上,我让学生在这首诗的歌唱录音中兴味盎然地走出教室,结束本节课的教学。整节课通过音、诗、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小池》初夏的美丽画面,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形式,整合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借助音乐、美术等学科的作用,感知祖国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在中年级的古诗教学中,我们主要应该抓住朗读这个关键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感悟语言、品词析句、读写结合、课外延伸,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古诗小池的说课稿篇十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小池》。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预期效果和教学反思”这六个方面来谈谈我对《小池》这一课的教学构想。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中国古典诗词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这深厚而辉煌的民族文化是炎黄子孙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古诗《小池》就是这样的精神食粮之一,它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作品,在这首诗里,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由衷的喜爱。
2、学习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古诗教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根据古诗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读诗联想画面,感受诗歌的美景,从而将古诗诵读得入情入境。”
二、说学情。
在熟悉学生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已经会流利地朗读这首诗了。因此,我顺学而导,以学定教,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诗句内容和想象诗歌美景上。先让学生反复读诗句,在语言环境中有所感悟,然后让学生自读质疑、释疑,理解古诗内容。最后在优美的画面欣赏和动情的音乐渲染中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达成本课的情感目标。
三、说教法与学法。
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诵》中说道: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古诗教学切不可忽视朗读,要让学生通过吟咏把握全貌。只有在反复诵读、吟咏中,才能使学生解诗意、品诗味、悟诗情,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积淀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了“诵读悟情法”、“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课堂氛围中深入阅读、感悟古诗。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看图导入、走进《小池》。
开始伊始,我让学生展示自己最拿手的古诗,想以此营造学习古诗的浓厚氛围。接着我直接揭题,引导学生和我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一开课便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儿。接着我让学生回忆生活中他们见到过的小池塘的景色,然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绘图上的景物,以此自然引人到本首古诗的教学内容上来。
这样的安排,既扎实又有趣,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对要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同步得到训练。
我用课件出示配图配乐的动情范读,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到古诗描写的景物之美。同时也让学生准确把握住古诗的朗读基调。接着我让学生自己出声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畅。然后通过同桌互读、指名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检查反馈。
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发现这样一种“怪”现象:有的低年级的孩子都会背古诗了,但抽出古诗中某个较为复杂的字,他却不能正确认读。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加上识字教学仍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我又从古诗中筛选出生字,让学生认读、组词、记忆字形,扎扎实实展开语言文字教学。
(三)细读诗句、理解诗意。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是我们老师最难把握的,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逐个讲解词句的意思,无疑会摧残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在学生能读正确、读流畅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因为前面有观察图画的铺垫,学生能读懂后半部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意思。但前两行“泉眼无声惜溪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却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先让学生自读质疑,提出不懂的词语和诗句,让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思考的过程,然后通过同学讨论和教师的点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理解了古诗意思。从教学的实际效果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是二年级的学生,可是他们对诗句还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的,比如“树阴、泉眼”这些词语的理解。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学习古诗,除了要让学生读懂读好之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这对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的。新课程提出,要重视学生自己的体验,这是很重要的。读这首诗,二年级的学生看到的是什么呢?他们想到的是什么呢?这就是他们自己的体验,我们老师是无法替代的。在朗读感悟这一环节,我用课件出示诗中所描绘的情境,配以悠扬委婉的乐曲,教师用动情生动的语言描述引领学生走入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在学生充分调动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从而达到在有感情诵读中加深体会、丰富想象、获得审美感受的目的,自然地突破教学难点,达成第三条学习目标。
(五)书写生字、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生字的学习,我用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书写的四个生字。先让学生认读,创造性记忆字形,观察字形,然后教师择其重点进行范写指导,接着让学生练写,在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评议中感受汉字的美。
在拓展环节,我用课件出示杨万里的另一首描写夏天风光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找到著名主持人康桥老师的一段深情诵读的视频让学生欣赏,想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积累更多古诗。让学生从小感受到中华古诗词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古诗小池的说课稿篇十一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前言】。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第一句写小池有活水相通。次句写小池之上有一抹绿荫相护。第三句写小荷出水与小池相伴。结句写蜻蜓有情,飞来与小荷为伴。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注释】。
泉眼:泉水的出口。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里。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
上头:上面,顶端。为了押韵,“头”不读轻声。
【翻译】。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赏析】。
这首诗小巧、精致,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机盎然。
第一句,紧扣题目写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泉水从洞口流出,没有一丝声响,当然是小之又小的。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细流,更是小而又小了。这本来很寻常,然而作者却凭空加一“惜”字,说好像泉眼很爱惜这股细流,吝啬地舍不得多流一点儿。于是这句诗就立刻飞动起来,变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
第二句,写树阴在晴朗柔和的风光里,遮住水面。这也是极平常之事,可诗人加一“爱”字,似乎用她的阴凉盖住小池,以免水分蒸发而干涸,这样就化无情为有情了。而且,诗舍形取影,重点表现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十分空灵。
三、四句把焦点缩小,写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小荷刚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显露出勃勃生机,可在这尖尖嫩角上却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领略春光。小荷与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物。
诗人触物起兴,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绘充满情趣的特定场景,把大自然中的极平常的细小事物写得相亲相依,和谐一体,活泼自然,流转圆活,风趣诙谐,通俗明快。且将此诗写的犹如一幅画,画面层次丰富:太阳、树木、小荷、小池,色彩艳丽,还有明亮的阳光、深绿的树荫、翠绿的小荷、鲜活的蜻蜓,清亮的泉水。画面充满动感:飞舞的蜻蜓、影绰的池水,充满了诗情画意。
古诗小池的说课稿篇十二
杨万里《小池》是一首怎样的古诗呢?描写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诗人刘禹锡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绘充满情趣的特定场景。
小池。
朝代:宋代。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注释。
泉眼:泉水的出口。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里。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
上头:上面,顶端。为了押韵,“头”不读轻声。
鉴赏。
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古诗今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美术家朱宣咸以杨万里《小池》诗意而创作的中国画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非常形象与生动地反映了这一诗情画意。
1、《过杨村》。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4、《初夏睡起》。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5、《春晴怀故园海棠》。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6、《读严子陵传》。
客星何补汉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
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
古诗小池的说课稿篇十三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1、泉眼:泉水的出口。
2、惜:爱惜。
3、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4、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
5、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尖端。
6、头:上方。
译文:
小泉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
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
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说明:
要突出“惜”、“晴柔”、“尖尖”、“立”等词。
其中“惜”、“爱”、“尖尖”在读的时候应拉长一点声,体现出那种意境来;。
最后“立上头”应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使听者回味无穷。
鉴赏:
此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古诗今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现在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因为荷花的小花苞在整个池塘中显得那么的渺小,却已经有蜻蜓在上面停留,尖尖角可以看做是新生事物更可以看做是初生的年轻人,而蜻蜓就是赏识它们的角色。
荷叶,未展开的荷叶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今译]小小的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儿,早有一只蜻蜓停歇在上面。[赏析]诗题“小池”全篇都在“小”字上做文章。诗词需有不同的题材与刚才,有的重大题材,须写出壮阔的境界、恢宏的气势;有的题材甚小,仅是生活中一个细节,但却能写出幽情逸趣。所以王国维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古诗小池的说课稿篇十四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白话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诗词简介。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小巧、精致,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机盎然。
诗中,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第一句写小池有活水相通,次句写小池之上有一抹绿荫相护,第三句写小荷出水与小池相伴,结句写蜻蜓有情,飞来与小荷为伴。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作品赏析。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政治上主张抗金,正直敢言。宁宗时因奸相当权,辞官退居,终忧愤而死,赐谥文节。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其诗早年学“江西诗派”,后用心于晚唐诗人,50岁后忽有所悟,摒弃诸家,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诗歌多吟咏自然景物,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细节,乘兴走笔,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幽默诙谐,笔调清新。
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古诗今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美术家朱宣咸以杨万里《小池》诗意而创作的中国画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非常形象与生动地反映了这一诗情画意。
古诗小池的说课稿篇十五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其中《小池》一诗作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的认知水平,设计了以下几点。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这节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当风景如画的春天过后是什么季节啊?(夏天)对,就是美丽的夏天,夏天你最喜欢干什么呢?在这里引导说完整的话。之所以这样导入,主要是想从的情感入手,为之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喜爱之情做铺垫。
二、多方法,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本首诗识字教学采取随文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法。集中学习的生字有:阴、晴、柔、露。而里面又涵盖了多种识字方法,比如加一加、换偏旁、编顺口溜、借助反义词和组词等方法。这些方法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根据以前的积累由学生自己说出来的,孩子的识字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
之所以把“惜”作为随文识字,主要是考虑到这个字放在诗句中理解更有利于孩子理解诗句,由生活中的“我们要爱惜书本”等引申到本首诗中的“爱惜它的细细的水流”,孩子们会理解得更加到位。
三、以字带句,加深理解。
在识字环节过后,就是深入学文。本首诗一行诗描写一个景物,思路很是清楚。在这一环节,首先我引导学生通过听朗读找出诗中所描写的四种景物: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然后逐个景物地学习诗句。先带孩子看泉眼的图片,了解泉眼就是泉水的出口,之后在图中找树阴在哪里,然后分别抓住“惜、细流、晴、柔”等字逐句理解。适当的理解之后,孩子们体会到了泉眼对泉水的爱惜,体会到了树阴对美景的喜爱,更体会到了诗人对小池景色的喜爱之情,为之后的背诵全诗做了较好的铺垫。
四、角色扮演,入情入境。
在学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我设计了让孩子们亲自扮演小蜻蜓,说一说自己落在尖尖的小荷上再干些什么,孩子们有的说“我停在上休息”,有的说“我在和荷叶说悄悄话”,有的说“我在荷叶上看风景”,还有的说“我在和荷叶做游戏”等等,孩子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想出的答案充满童趣和喜爱,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投入了自己的感情,为背诵奠定了感情基础。
五、适当拓展,加强识字,激发情感。
在整节课的最后带孩子们欣赏了盛夏荷花池图片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诵读两个环节。在看到一张张美丽的荷花图时,孩子们不禁发出一声声的赞叹,不禁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同时也给了孩子一次欣赏美景的机会。
但是纵观整节课,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全诗的朗读形式较单一,应该让形式再多样一些。
2、在理解诗句含义的时候,应该引导孩子发挥想象,通过看图想象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自己所看到的画面,加深理解,利于背诵。
3、课堂上有一个问题第一讲和第二讲时我是这样问的: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孩子们的回答既准确又快速。在第三讲中,由于我的疏忽,问题变成了这样:诗人描写了那几处景物?孩子们就回答不上来了。看来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尽量的儿童化,提出的问题要精准,使用一年级孩子能够理解的词语进行提问。
古诗小池的说课稿篇十六
一、教学思路:
《小池》是一首描写初夏池塘美丽景色的古诗,作者(宋朝)杨万里运用丰富的想象展开联想,使诗中的景物生机勃勃。本课利用校园虚拟网的构建,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并充分调动课堂的一切“人力”及“非人力”资源,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维互动的教学民主中,让孩子主动参与、平等参与、自信参与、合作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近古诗,体会诗意,感悟诗意,运用语言。本课教学设计力图打破传统逐字,逐词、逐句来讲析古诗的模式,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努力探索充满生命与活力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二、学生分析:
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古诗角”、“课前一首诗”等形式对古诗已有一定的积累,而且作为“四结合”的实验班级,三年的计算机知识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window98、powerpoint、ie浏览器、frontpage等的使用方法,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分析:
能利用虚拟网学全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用自已的话描述诗的意思。
诵读古诗,根据诗句想象出荷池的美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课堂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让学生掌握:利用网上资源和相关软件来筛选和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富有个性地运用信息的学习方法。
加强民主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间良好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学会评价,并且能正确地对待评价。
步骤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课前自行组织以各种形式诵读学过的古诗。
引导自学1、利用课本,让学生诵读古诗;
2、让学生质疑,查阅网上资料自行解疑,初步理解诗意;
2、学生质疑;通过查阅网上的资料自读、自悟,并交流汇报;
3、获取、处理网上的各种资料,制作幻灯片;交流作品,互相评价。
扩展学习1、让学生构建自已心中“小池”的景色,制作幻灯片,写下感受;
2、师生互动交流评价。
古诗小池的说课稿篇十七
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古诗今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美术家朱宣咸以杨万里《小池》诗意而创作的中国画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非常形象与生动地反映了这一诗情画意。
古诗小池的说课稿篇十八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泉眼:泉水的出口处。
惜:珍惜,爱惜。
细流:细小的流水。
照水:映照在水里。
晴柔:晴天柔和美丽的风光。
小荷:刚长出的.嫩荷叶。
尖尖角:刚出水面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头:上方。
[翻译]。
1、泉水从泉眼静静地流淌出来,那么细小,好像泉眼爱惜它,舍不得它流走似的;岸边的绿树把阴影映洒在水面上,似乎是喜爱那一池晴和柔美的碧波。新长出的荷叶还卷着,刚刚在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早就有一只蜻蜓轻盈地立在上面,不愿飞走。
2、小泉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曾任太常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尚书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读、秘书监等。主张抗金,正直敢言。宁宗时因奸相专权辞官居家,终忧愤而死。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时称“诚斋体”。其词风格清新、活泼自然,与诗相近。其中两首《昭君怨》是其最著名的词作,尤其是第二首短短四十个字却描摹了“舟、花、香、水、雨、声、梦、荷、珠、烟、水银、清波”等等或真切清新或飘渺空灵的虚实景物,可谓万丽纷呈,意象万千,共同造筑了引人入胜之人间佳境,真是令人不禁倾倒、欣然神往。
[赏析]。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