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州园林说课稿大全(22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经验和收获的总结,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查漏补缺。一个好的总结应该具备简明扼要的特点,避免过于冗长和废话。总结范文可以激发我们对总结的兴趣,让我们更加主动地去总结和思考。
语文苏州园林说课稿篇一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中,有比较规范的说明文,也有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这样编排,既方便进行比较教学,又能使本单元不至于单调、枯燥。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本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本文不仅在本单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且也是本册书的重点篇目。
对于说明文体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在本单元前两课才刚刚开始接触,还没有接触到全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事理说明文或事物说明文等分类,但对说明文体阅读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应该有所知,如:明确说明对象;所说明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等等。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标本,轩榭,败笔等词语;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是本课的学习重点。而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说明顺序,体会画意美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重难点突破方法:在教学中,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多给学生看苏州园林的照片,甚至观看有关苏州园林的电视专题片等,与课文相配合,方便学生理解,同时教给学生理清说明顺序的方法和欣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方法。
(一)教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城市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要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方面,学生主要是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自主阅读快速提取信息,语言的品味也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鉴赏、品味,对于图片的欣赏要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合作学习:品味语言这一方面,可以自主学习,然后小组讨论,整理好派代表发言,共同探究本文典范精美的语言。探究学习: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了解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探究本文所表现出来的中国画的艺术,从而设计校园公园的园林,提高鉴赏能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见苏州园林的美。凡到过苏州园林的人,没有不被苏州园林典雅别致的景色所陶醉的,但很多的学生没到过或没看过苏州园林,所以对苏州园林的了解甚少,因此在导入部分我通过播放介绍苏州园林四大名园的视频录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自主式阅读课文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哪几方面入手,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这样对学习说明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接着给学生一段自主学习的时间,自由阅读,圈划不理解的词句,找出概括苏州园林特征的句子。老师不要包办,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努力做到自学文中的生字词,自悟文中的精彩之处,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生字词通过事先设计的预习达标来检查)。
(二)合作式解读课文。
苏州园林总的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在设计时做到四个讲究: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是主要的方面,除此之外还从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色彩的搭配等细微方面进行介绍。
四个讲究在第2自然段有明显的说明,学生容易把握,但这四个讲究对应3—6自然段的内容,学生稍难理解,这时老师就要带着他们简单分析一下每一段所写的内容,并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每段的中心句,梳理文章的结构,突出本课的重、难点。对于文章结构的梳理先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合作列出提纲,选一代表回答,不足处其他组同学补充,教师小结,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结构之间的总分关系写提纲,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动手的习惯。
(三)体会画意美课件显示苏州园林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然后通过逐段分析讲解,引导学生体会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达到如诗如画的效果的,体会画意美这是文章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先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品味,然后学生讲,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悟、自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接着老师结合课文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宫殿式建筑、西方园林中的行道树、北京的宫廷园林和苏州园林的图片,让学生比较鉴赏,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提高学生鉴赏造型艺术的能力。
有关说明方法的运用也是在此环节学习,因前面已学过说明方法的知识,此处稍作点拨。
(四)详解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这是本文的重点,主要是通过抓住几个重点的词句的揣摩品味,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精练。
为此,设计以下的问题:
2.比较“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与“至于他沼,全引用活水”这两个句子,说说表达效果为何不相同,并请从课文中再找出三个同样的例子。
这三个问题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问题1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问题2通过比较两个句子表达效果的不同,说明准确恰当的使用词语,可以更准确的表达所要说明的意思,并通过找课文中同样的例子,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问题3也是用词准确的典型例子。语言的品味,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先把时间交给学生,反复诵读自主品味,然后小组讨论,整理好后派代表发言,共同探究本文典范精美的语言。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鉴赏、品味,得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合作精神和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束新课,回顾小结学生谈学习的收获,交流心得,目的是使学生自己学会梳理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教师总结所学知识,并提供相应的网站,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有关资料,更全面地去了解苏州园林。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广开语文资源,搜集语文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六)、作业。
倘若聘请你为学校的园林设计,你将会如何设计,让同学们也有“如在画图中”的感受?此题的设置主要是考查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从而进行迁移运用,使他们逐步养成勤思考、善探究的习惯。可结合课文中的“亭台轩榭的不对称”、“假山堆叠的艺术性”、花草树木的映衬“、景色的层次性”等方面,畅谈自己的设计思路,自由发挥,不拘一格(学生能够领会到的方法,概括地说,是要注意园林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
好的板书能使学生体会到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联系,从而准确地把握住知识的整体结构。本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文章结构的体现,层次清楚,各种关系表示准确,使学生一目了然,便于课堂小结时看出知识的系统和逻辑关系,使学生在整体性的体会中,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
整体特征:完美的图画。
亭台轩榭的布局——不对称。
四个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艺术整体特征。
花草树木的映衬——重画意。
近景远景的层次——景致深。
角落的图画美。
三个注意门窗的图案美细部着眼。
色彩的搭配美。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同时还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相关配套阅读材料、其他图书、报刊、工具书、教学挂图,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通过上面的教学过程不难看,教学中,我把与苏州园林有关的音像资料、挂图开发出来作为本课的教学资源。在学生层面,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资源,为学校园林设计等环节,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我的教学设计,有意避免了给学生讲解很多名词注解,在我看来,学生还没有成长到用美术的眼光去欣赏山、石、水以及各种建筑小品赋予苏州园林的精、气、神。所以,我降低难度,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准备了充足的相关图片、视频、网络资料,吸引学生去听、去看、去思考、去体验,满足了学生感知方面的要求,从而很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说明文这种文体本身的相关知识可能涉及少了,使学生缺少了在说明文阅读中应掌握的技巧,这一点会在课后的练习中得到弥补。
语文苏州园林说课稿篇二
在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多给学生看苏州园林的照片,甚至观看有关苏州园林的电视专题片等,与课文相配合,方便学生理解,同时教给学生理清说明顺序的方法和欣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方法。
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觉得应该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1.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情境教学法: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
3.小组合作交流法:在问答法中结合采用讨论法。其优势在信息交流量更大,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民主气氛更浓。同时在学法上,本节课主要教给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以及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朗读法。
语文苏州园林说课稿篇三
《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的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3、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爱美爱国。
本文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特点的名篇佳作,因此欣赏中国园林的图画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初步培养是本课的学习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呢?在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与课文相配合,更方便学生理解和同时教给欣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方法。
本次语文课的主体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认识能力,但欣赏能力有限。课标要求激励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和培养提取、筛选、概括、梳理信息的能力。鉴于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问答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有机的教,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学法是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从文体上看,是说明文单元;从题材上看,是有关中国文化题材的文章。传统语文教学本着知识本位的语文观,常常从说明文的文体入手来解读课文。而新课标更强调文本的人文内涵,淡化文体知识,在单元教材的编选上虽兼顾文体,但更注重题材内容的相关性。基于这样的认识,对本文的解读,重点应放在对文本内容及内容所反映的文化的理解上,而不应该只局限于文体知识的把握。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1、布置预习:
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
利用网络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布置预习的目的是为了使整堂课进行得更加顺畅,使学生提早进入学习状态。
2、导入教学:名言、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3、解题。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苏州园林不是指某一处园林,而是全城的一百多处园林的统称,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
4、作者简介。
作者的原籍是江苏苏州,故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同时又因为作者有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发现了苏州园林的美。
5、预习检查,扫除语音障碍。
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解决生字词,夯实字词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重要的和常用的生字词。
6、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作为苏州人的叶圣陶认为苏州园林有一种怎样的美?(即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为体现图画美设计者是从哪几方面设计的?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感受画意美的同时,把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理清文章说明的思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7、结合图片,品位鉴赏图画美。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请同学分别读课文3—6段,划出能具体表现图画美的句子,结合图片再读一读。或者是教师先给出图片,然后请同学找出文中的哪句话与图片表现的美相吻合。
讲究角落的图画美(7段)讲究门窗的图案美(8段)。
讲究色彩的搭配(9段)。
请你用所学的知识来鉴赏下面的图片(任选一张)。说说美在本环节既让学生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突出了教学重点,也能初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突破了教学难点。
8、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注意介绍的方法。
用上重要的词语。
在这里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将表达能力训练与学生个性的发展需要相结合,让学生自信、有主见。
9、布置作业。
好的作业是对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我布置的作业是:
试以“我爱我家”为题进行写作练习,要求不实写哪一处景或哪一件事,而从总的印象写起,引出对事物总的特点的概括,然后围绕中心多方面说明。
学文与作文成为一体,意在指导学生注意作文的条理性。
10、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附:板书设计。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理念和教学程序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语文苏州园林说课稿篇四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是一篇说明文,这篇文章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文章按照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展开,先总体介绍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然后具体展开分别说明,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并且开阔视野,体验园林背后所体现的独特文化内涵。
二、说学情。
对于说明文体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在本单元前两课才刚刚开始接触,还没有接触到全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事理说明文或事物说明文等分类,但对说明文体阅读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应该有所知,如:明确说明对象;所说明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等等。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节课的生字词和作者情况,正确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语言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合作交流这一过程,能够理清文章结构,提高文本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学生能够激发起对我国园林文化的喜爱和欣赏。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把握文章结构、品味语言的多样性。
五、说教学方法。
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所以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反复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然后用激情的语言介绍苏州园林,它素有“园林之城”,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苏州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这样的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带来心灵上的震撼。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谈谈对叶圣陶的理解。
其次,我会在让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初步把握文本内容,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通过以下四个问题来逐步引导学生: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如何理解“标本”这个词在文章中的含义?
2.阅读文章第二段,主用三个字概括本段围绕什么来写的?又是如何来展开。
3.同桌之间交流讨论,文章第三到九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第二段有什么关系?
4.三到九自然段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通过这四个问题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思路,感受说明文的严谨性。
这样的环节学生能够由浅入深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关键字的含义,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播放苏州园林相关视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这样的安排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拓展视野,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苏州园林的了解。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首先,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其次布置作业:做一名小导游,介绍一下最近去过的一个景点;写300字左右的说明文。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选择自己擅长的形式,从而激发起他们对写作的兴趣。
语文苏州园林说课稿篇五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是一篇说明文,这篇文章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文章按照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展开,先总体介绍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然后具体展开分别说明,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并且开阔视野,体验园林背后所体现的独特文化内涵。
对于说明文体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在本单元前两课才刚刚开始接触,还没有接触到全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事理说明文或事物说明文等分类,但对说明文体阅读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应该有所知,如:明确说明对象;所说明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等等。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节课的生字词和作者情况,正确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语言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合作交流这一过程,能够理清文章结构,提高文本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学生能够激发起对我国园林文化的喜爱和欣赏。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把握文章结构、品味语言的多样性。
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所以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反复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然后用激情的语言介绍苏州园林,它素有“园林之城”,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苏州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这样的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带来心灵上的震撼。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谈谈对叶圣陶的理解。
其次,我会在让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初步把握文本内容,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通过以下四个问题来逐步引导学生: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如何理解“标本”这个词在文章中的含义?
2.阅读文章第二段,主用三个字概括本段围绕什么来写的?又是如何来展开。
3.同桌之间交流讨论,文章第三到九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第二段有什么关系?
4.三到九自然段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通过这四个问题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思路,感受说明文的严谨性。
这样的环节学生能够由浅入深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关键字的含义,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播放苏州园林相关视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这样的安排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拓展视野,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苏州园林的了解。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首先,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其次布置作业:做一名小导游,介绍一下最近去过的一个景点;写300字左右的说明文。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选择自己擅长的形式,从而激发起他们对写作的兴趣。
语文苏州园林说课稿篇六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___号说课人,我说课的题目是《苏州园林》,作者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
一、首先我来进行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是初二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人与环境”为主题,编者的目的是通过这类文章的学习,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意识。
苏教版教材在初一下学期安排了三、四两个说明文单元,因此学生对说明文的基础知识,如说明对象、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等已经有了大致地了解,因此,学习本文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障碍。
二、根据上述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陶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和文章的“总分总”式结构,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明、生动的特点。
三、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达成上述目标。
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精讲点拔法。
四、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安排的。
本文一共1551字,篇幅适中,但要用一节课来处理这么一个名篇,这样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显然是不合适的。我打算用一节预习课加一节正课两个课时来学习它。
第一课时预习课任务:
(1)至少读课文两遍,从总体上把握课文。
(2)扫除字词障碍。本课的字词比较多,牢固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如“胸中有丘壑”的“壑”、“嶙峋”、“因地制宜”、“别具匠心”等,以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
(3)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4)给每一小节标上序号,并简要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5)看一看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6)把你想到的问题记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
(7)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图片和文本)。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第二课时的安排。
第一环节。
导入:常言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出诗情画意,充满了人文情怀,置身其间,让你如在画中,令你乐而忘返。(此时用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精美图片,配以古筝曲)老师继续介绍:苏州有四大名园,即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我国园林中的极品(画面的播放以2-3分钟为宜)。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吧。
配乐朗诵课文。
这种情境设计以其直观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且以情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古色古香、如诗如画的优美境界。
第二环节。
整体感知。
让学生速读课文,完成以下3个问题:
1、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它的特点是什么?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本文说明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特色,作者高屋建瓴,说明的是苏州一百多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
要求学生从文中用原话或者是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准确理解“标本”一词的含义和“图画美”的特点。
2、齐读第二段加深对“图画美”这一特点的感悟。背诵“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和四个“讲究”,这是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也是全文的总纲。
学生容易得出以下结论:
第2节总写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第3-6节从不同角度分写“图画美”,7、8、9节是补充。第10节是对全文的总结。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对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及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特点有了整体地了解,在学生的脑海中有了文章的整体框架。
第三环节。
探究感悟。我设置了以下3个问题:
(1)课后练习四,结合例句说明苏州园林的美在于它的自然之趣。
第7节中“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杆竹子或几棵芭蕉”如果把“补”换成“栽”、“种”、“添”、“加”等词语可不可以,为什么?然后让学生自选段落,找出你认为好的句子,揣摩词语运用的好处。
(3)如果把7-9节放在第2节之后可不可以,为什么?
(4)在预习中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小组交流。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强化文本意识,增强同学们的自学、探究与合作的能力。
第(1)题的目的在于结合文本深入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属于自然美的特点,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第(2)问题词句赏析使学生在反复地比较阅读中品味、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应用能力。
第(3)个问题的变式训练,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本文说明事物特点时,按由主到次的安排顺序。
第(4)个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相信学生提出的问题比我们设计的要好。这也是本文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师对学生的问题筛选、归类、聚焦,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情,及时解决疑难,调控教学过程。
到此为止,文章的两个目标应该能较好地完成。
第四环节。
课堂小结。教师利用板书,再次强调苏州园林的“标本”地位,“图画美”的特征,“总分总”的结构特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五、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晋祠》梁衡。
《小城小巷》--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鸟是树的花朵》。
六、布置作业。
以“我们的校园”或你熟悉的某一风景区为题材写一篇说明文。
要求:
(1)先抓住这一地方某方面的特点,再从多方面取景印证它的这一特点。
(2)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这个设计的目的是进一步掌握课文中学到的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和说明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并转化为写作能力。
叶圣陶。
……布局。
……配合主---不止这些。
标本--图画美--……映衬。
……层次。
角落、门窗、色彩次。
语文苏州园林说课稿篇七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没有按照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介绍了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使读者随着作者那赞赏和眷恋的笔触领略了人工营造的优美园林所体现的自然美和人工美。根据教材编辑意图,初中第四册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而作为本单元的重点课文的《苏州园林》,编者把它编排在单元之首,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因为说明文这种体裁学生在初一时就已接触过。(如初中第二册第三单元)所以,对于本文的学习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又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它对本册的第二单元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因此,从教材的编排位置来看,它体现了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教学规律,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作为初二的学生,已完成了从小学到初中的衔接与过渡,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正逐渐形成,说明文已学过一个单元,有了一定的说明文语感,同时也初步掌握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如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等,但仍需继续加强巩固提高。据此我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要求,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c、理清思路,把握本文的总分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
d、掌握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e、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2、能力目标:
a、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b、培养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赏析品味文章、段落、语句的能力。
3、德育目标:
a、引导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主要特色,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祖国秀美园林、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b、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3、教学重难点:
《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它介绍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所以,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叙述。
据此,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把握本文的总分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由于本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同时他是苏州人,对苏州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从他曾说过的“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两句中就可知晓,正因如此,他才写出《苏州园林》这样极富特征而又语言生动的文章。所以我把本文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老师,必须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朗读,所以应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在品味探究中,我准备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懂得学习,懂得发现问题,然后采用“探究学习法”,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利用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的学习方法,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并稍加点拨在阅读和仿写中学会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从而学写简单的说明文。此外,苏州园林之美,闻名全国,誉满世界。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借助课件将一幅幅苏州园林的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直观感,便于理解课文。同时,根据课文内容和初二学生的能力、水平,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圈点评析,帮助学生找出中心句、说明方法等,引导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多角度地训练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让他们养成合作、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确定以下学法指导:
a、预习课文的方法。
b、朗读文章的方法。
c、质疑的方法。
d、赏析品味语言的方法。
对于本课的教学时数,拟两课时完成。
(一)导入:
1、激趣导入:
先让学生与我一齐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背完问:“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儿的景色吗?”明确:杭州西湖。然后再饱含激情地说以下的话:同学们,如果有一个地方能囊括天下的美;如果可以在那个地方见到江南大才子文征明的工巧设计;如果这个地方可以融精致优雅、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于一体;如果可以在这里看到奇山异石、深壑邃洞、天然清秀、明净深幽——那么,这个地方会是哪里呢?(稍停顿时一下,让学生猜一猜。)对,一定是苏州园林。确实,苏州园林之景,如诗如画,无不令人心向神往。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园林》,跟随叶圣陶先生去领略那苏州园林醉人的胜景吧!
(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课件一)。
(这一导语的设计,以优美的语言描绘苏州园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向往之情,从而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走进文章的画面中。)。
2、板书课题、作者,然后让学生介绍所了解的作者的情况和写作背景。
(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因为初一时已接触过叶圣陶的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那么让学生介绍作者,应不是难事,如忘记,可适当提醒。)。
3、抽查学生掌握生字词情况。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有助于积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请学生说说学习说明文应从哪几方面入手?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等。
(二)自主学习,内容呈现,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以导游的身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比一比看谁复述得最好,不能复述的地方做上记号,别人复述时注意听。学生复述后,教师应点评,多鼓励,少批评。
3、朗读课文,注意语感、读书的节奏、感情的抒发。
(三)合作学习,师生互动:
1、让学生找出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的句子和各段落的中心句。
2、请学生将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讨论研析,教师巡视给予点拨引导。
3、学生画出描写苏州园林美景的语句,共同欣赏。
(四)探究学习:思考题:
1、苏州园林给作者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苏州园林有什么整体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苏州园林?
4、划出3—9自然段的中心句,想想与前文有何密切关联?
5、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请圈出本文有“图画”之意的词,然后再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归纳板书。
1、2、3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能很快就能找到所以,尽可能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题前一问题容易解决,关键是后一问题,先选两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这一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从而掌握本文是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展开的,条理清晰。
5题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讨论后再明确。
(五)赏析品味语言:
1、完成练习二,让学生懂得写说明用词既要准确,又要生动。
2、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六)质疑:爱因斯坦说: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本题就是要让学生各抒已见,独立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一句中的“蔓延着”与“蔷薇木香”搭配不当。
(七)小结:
1、让学生说说通过本课的学习收获。
(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收获,那么他们也就懂得了学有所得的道理。)。
2、教师小结见板书。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晰有序,实在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希望同学们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艺,力求学以致用。
(板书的设计意在突出本文的教学重点,体会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再现总分的结构形式。)。
(八)迁移训练: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出示课件四:
1、仿句训练:“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用一组排比句。
2、运用你所学过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简单介绍你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具,要求说出它的特点。
(九)作业:
课后查找有关中国园林的图片和资料或文章,共同交流欣赏。
亭台轩榭的布局(分)(总)(分)角落的修饰。
假山池沼的配合,图画美,门窗的图案。
花草树木的映衬(主)(特点)(次)色调的处理。
近景远景的层次,顺序。
语文苏州园林说课稿篇八
各位老师好,我是面试初中语文的1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试讲题目是《苏州园林》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在上课之前老师和大家做一个小游戏,游戏的规则是老师说诗句,同学们来说一说里面包含的地名。请听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哦,你说,庐山。好,让我们继续勇攀高峰,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恩,你说现在繁荣的西安就是以前的长安。看来同学们不仅对诗句记忆深刻,更对地名了如指掌!让我们来看看最后一道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哦,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出了,苏州!是啊,上有苏杭,下有天堂。在苏州不仅有优美的诗句,还有许多世界文化遗产!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苏州园林》。
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都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那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你的预习成果呢?嗯,第一排中间的女生,就请你来说吧,哦,你说苏州园林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叶圣陶叶老先生,他的原名是叶绍钧,字秉承,他的代表作有《稻草人》,还有长篇小说《倪焕之》,而且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学习过叶圣陶老先生笔下的《爬山虎的脚》,读起来生动有趣,让你印象深刻,嗯,你是从作者入手来进行预习的,还有同学想要补充,恩,就请你来说吧,你发现这是一篇说明文,我们之前也曾经学习过一些说明类的文章,比如说《中国石拱桥》,就让我们敬佩劳动人民的智慧。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现在大家5分钟时间快速浏览文章,并思考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嗯,你已经举手了,就请你来说吧,哦,你说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那你知道说明顺序除了逻辑顺序,还有哪些吗?恩,还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恩,你对说明顺序的知识掌握的非常牢固。
师:同学们,课文从七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那其中最能让你感受到图画美的方面是什么?老师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合作讨论这个问题,一会呢,老师请小组代表来进行汇报。
师:老师听到大家的讨论声渐渐小了,相信大家都有一定成果了。
师:第一组已经全员坐好,就请你们先来汇报。
师:你的头都快摇成拨浪鼓啦,快说说理由。
师:非常好请坐,因为这里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苏州园林亭台轩榭布局的与众不同,不讲对称美的特点,删掉的`话就不明显了。
师:嗯,我听到我想要的答案了,就是美术画。
师:第二组呀已经跃跃欲试了,小组代表快站起来汇报吧。
师:嗯,最让你们感受到图画美的是假山池沼的配合,那苏州园林的假山是什么样的?
师:嗯,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那句中的“大多”能否删掉呢?
师:嗯理解的非常准确,请坐,不能删,删了的话与事实不符,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了。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假山池沼配合这一部分,进一步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最后一排举手的男生,哦,你说,你知道了这篇课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还能找出一些说明方法作比较,还通过朗读体会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呀,我们的语文就是这么简单,只要你认真倾听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那请同学们在课下完成这样一个小任务,找一找叶圣陶老先生的其他文章,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朗诵给大家,下节课我们来找出我们班的最美朗读者。
语文苏州园林说课稿篇九
2、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情感目标: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陶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3、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描述的苏州园林的特征,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要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式阅读课文。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哪几方面入手,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这样对学习说明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接着给学生一段自主学习的时间,自由阅读,圈划不理解的词句,找出概括苏州园林特征的句子老师不要包办,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努力做到自学文中的生字词,自悟文中的精彩之处,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生字词通过事先设计的预习达标来检查)。
(二)合作式解读课文。
(三)体会画意美。
有关说明方法的运用也是在此环节学习因前面已学过说明方法的知识,此处稍作点拨即可。
(四)详解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为此,设计以下的问题:
(五)结束新课,回顾小借。
(六)、作业。
倘若聘请你为学校的园林设计,你将会如何设计,让同学们也有“如在画图中”的感受?
此题的设置主要是考查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从而进行迁移运用,使他们逐步养成勤思考、善探究的习惯可结合课文中的“亭台轩榭的不对称”、“假山堆叠的艺术性”、花草树木的映衬“、景色的层次性”等方面,畅谈自己的设计思路,自由发挥,不拘一格(学生能够领会到的方法,概括地说,是要注意园林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
好的板书能使学生体会到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联系,从而准确地把握住知识的整体结构本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文章结构的体现,层次清楚,各种关系表示准确,使学生一目了然,便于课堂小结时看出知识的系统和逻辑关系,使学生在整体性的体会中,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语文苏州园林说课稿篇十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于说明文本身文体特点可能带来的枯燥感。同时,他们的年龄段心理特点为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逻辑思维能力尚有待发展。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对说明文的四要素有初步了解,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培养说明文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激发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语文苏州园林说课稿篇十一
2、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情感目标: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陶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3、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描述的苏州园林的特征,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要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式阅读课文。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哪几方面入手,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这样对学习说明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接着给学生一段自主学习的时间,自由阅读,圈划不理解的词句,找出概括苏州园林特征的句子老师不要包办,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努力做到自学文中的生字词,自悟文中的精彩之处,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生字词通过事先设计的预习达标来检查)。
(二)合作式解读课文。
(三)体会画意美。
有关说明方法的运用也是在此环节学习因前面已学过说明方法的知识,此处稍作点拨即可。
(四)详解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为此,设计以下的问题:
(五)结束新课,回顾小借。
(六)、作业。
倘若聘请你为学校的园林设计,你将会如何设计,让同学们也有“如在画图中”的感受?
此题的设置主要是考查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从而进行迁移运用,使他们逐步养成勤思考、善探究的习惯可结合课文中的“亭台轩榭的不对称”、“假山堆叠的艺术性”、花草树木的映衬“、景色的层次性”等方面,畅谈自己的设计思路,自由发挥,不拘一格(学生能够领会到的方法,概括地说,是要注意园林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
好的板书能使学生体会到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联系,从而准确地把握住知识的整体结构本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文章结构的体现,层次清楚,各种关系表示准确,使学生一目了然,便于课堂小结时看出知识的系统和逻辑关系,使学生在整体性的体会中,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
语文苏州园林说课稿篇十二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没有按照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介绍了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使读者随着作者那赞赏和眷恋的笔触领略了人工营造的优美园林所体现的自然美和人工美。根据教材编辑意图,初中第四册的阅读。
教学。
主要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而作为本单元的重点课文的《苏州园林》编者把它编排在单元之首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因为说明文这种体裁学生在初一时就已接触过。(如初中第二册第三单元)所以对于本文的学习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又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它对本册的第二单元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因此从教材的编排位置来看它体现了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教学规律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作为初二的学生已完成了从小学到初中的衔接与过渡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正逐渐形成说明文已学过一个单元有了一定的说明文语感同时也初步掌握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如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等但仍需继续加强巩固提高。据此我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要求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a、掌握生字词。b、整体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c、理清思路,把握本文的总分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d、掌握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e、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2、能力目标:a、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b、培养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赏析品味文章、段落、语句的能力。
3、德育目标:a、引导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主要特色,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祖国秀美园林、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b、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4、教学重难点:《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它介绍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所以,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叙述。据此,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本文的总分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由于本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同时他是苏州人,对苏州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从他曾说过的“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两句中就可知晓,正因如此,他才写出《苏州园林》这样极富特征而又语言生动的文章。所以我把本文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老师,必须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朗读,所以应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在品味探究中,我准备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懂得学习,懂得发现问题,然后采用“探究学习法”,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利用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的学习方法,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并稍加点拨在阅读和仿写中学会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从而学写简单的说明文。此外,苏州园林之美,闻名全国,誉满世界。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借助课件将一幅幅苏州园林的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直观感,便于理解课文。同时,根据课文内容和初二学生的能力、水平,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圈点评析,帮助学生找出中心句、说明方法等,引导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多角度地训练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让他们养成合作、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确定以下学法指导:a、预习课文的方法。b、朗读文章的方法。c、质疑的方法。d、赏析品味语言的方法。
对于本课的教学时数,拟两课时完成。
三、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1、激趣导入:先让学生与我一齐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背完问:“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儿的景色吗?”明确:杭州西湖。然后再饱含激情地说以下的话:同学们,如果有一个地方能囊括天下的美;如果可以在那个地方见到江南大才子文征明的工巧设计;如果这个地方可以融精致优雅、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于一体;如果可以在这里看到奇山异石、深壑邃洞、天然清秀、明净深幽——那么,这个地方会是哪里呢?(稍停顿时一下,让学生猜一猜。)对,一定是苏州园林。确实,苏州园林之景,如诗如画,无不令人心向神往。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园林》,跟随叶圣陶先生去领略那苏州园林醉人的胜景吧!(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课件一)(这一导语的设计,以优美的语言描绘苏州园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向往之情,从而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走进文章的画面中。)。
2、板书课题、作者,然后让学生介绍所了解的作者的情况和写作背景。(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因为初一时已接触过叶圣陶的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那么让学生介绍作者,应不是难事,如忘记,可适当提醒。)。
3、抽查学生掌握生字词情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有助于积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请学生说说学习说明文应从哪几方面入手?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等。
(二)、自主学习,内容呈现,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读准字音。2、以导游的身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比一比看谁复述得最好,不能复述的地方做上记号,别人复述时注意听。学生复述后,教师应点评,多鼓励,少批评。3、朗读课文,注意语感、读书的节奏、感情的抒发。
(三)合作学习,师生互动:1、让学生找出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的句子和各段落的中心句。2、请学生将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讨论研析,教师巡视给予点拨引导。3、学生画出描写苏州园林美景的语句,共同欣赏。
(四)探究学习:思考题:1、苏州园林给作者的总体印象是什么?2、苏州园林有什么整体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苏州园林?4、划出3—9自然段的中心句,想想与前文有何密切关联?5、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请圈出本文有“图画”之意的词,然后再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归纳板书。1、2、3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能很快就能找到所以,尽可能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4题前一问题容易解决,关键是后一问题,先选两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这一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从而掌握本文是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展开的,条理清晰。5题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讨论后再明确。
(五)赏析品味语言:1、完成练习二,让学生懂得写说明用词既要准确,又要生动。2、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六)质疑: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本题就是要让学生各抒已见,独立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一句中的“蔓延着”与“蔷薇木香”搭配不当。
(七)小结:1、让学生说说通过本课的学习收获。(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收获,那么他们也就懂得了学有所得的道理。)。
2、教师小结见板书。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晰有序,实在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希望同学们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艺,力求学以致用。(板书的设计意在突出本文的教学重点,体会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再现总分的结构形式。)。
(八)迁移训练: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出示课件四:1、仿句训练:“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用一组排比句。2、运用你所学过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简单介绍你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具,要求说出它的特点。
(九)作业:课后查找有关中国园林的图片和资料或文章,共同交流欣赏。
语文苏州园林说课稿篇十三
对于说明文体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在本单元前两课才刚刚开始接触,还没有接触到全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事理说明文或事物说明文等分类,但对说明文体阅读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应该有所知,如:明确说明对象;所说明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等等。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把握文章结构、品味语言的多样性。
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所以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反复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首先,我会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谈谈对叶圣陶的理解其次,我会在让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初步把握文本内容,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如何理解“标本”这个词在文章中的含义?
2.阅读文章第二段,主用三个字概括本段围绕什么来写的?又是如何来展开。
3.同桌之间交流讨论,文章第三到九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第二段有什么关系?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播放苏州园林相关视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这样的安排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拓展视野,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苏州园林的了解。
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各种细节。
语文苏州园林说课稿篇十四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是一篇说明文,这篇文章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文章按照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展开,先总体介绍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然后具体展开分别说明,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并且开阔视野,体验园林背后所体现的独特文化内涵。
对于说明文体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在本单元前两课才刚刚开始接触,还没有接触到全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事理说明文或事物说明文等分类,但对说明文体阅读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应该有所知,如:明确说明对象;所说明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等等。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节课的生字词和作者情况,正确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语言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合作交流这一过程,能够理清文章结构,提高文本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学生能够激发起对我国园林文化的喜爱和欣赏。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把握文章结构、品味语言的多样性。
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所以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反复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然后用激情的语言介绍苏州园林,它素有“园林之城”,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苏州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这样的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带来心灵上的震撼。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首先,我会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谈谈对叶圣陶的理解其次,我会在让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初步把握文本内容,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通过以下四个问题来逐步引导学生: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如何理解“标本”这个词在文章中的含义?
2.阅读文章第二段,主用三个字概括本段围绕什么来写的?又是如何来展开。
3.同桌之间交流讨论,文章第三到九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第二段有什么关系?
4.三到九自然段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通过这四个问题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思路,感受说明文的严谨性。这样的环节学生能够由浅入深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关键字的含义,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播放苏州园林相关视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这样的安排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拓展视野,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苏州园林的了解。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首先,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其次布置作业:做一名小导游,介绍一下最近去过的一个景点;写300字左右的说明文。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选择自己擅长的形式,从而激发起他们对写作的兴趣。
苏州园林
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各种细节
语文苏州园林说课稿篇十五
教学重点:
一、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二、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三、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四、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结构。
二、在把握全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说明文知识。
2、作者简介及写作缘由。
3、字词。
4、朗读课文,找出说明对象。
5、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找出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并分析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来突出这几个特点的。
2、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3、以课文第4、5节为例,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阅读重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
怎样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
二、朗读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分析。
明确:标本——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三、朗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提问: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明确:四个讲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问:本段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哪个特点?
为了什么这一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
五、阅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学生思考、讨论)。
(1)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
(2)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其中又以为主。
(3)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4)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
(5)文章分几个方面介绍池沼?
(6)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7)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六、配合图片,简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1)概括本段的段意。
(2)指出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
(3)这段文字除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还用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4)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七、提问:作者在写完苏州园林的四大特点后,为何又写了7、8、9段?
这三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
八、整理说明顺序:概括——具体主要——次要。
九、归纳说明文阅读的重点:
(1)明确说明对象。
(2)弄清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
(3)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
(4)了解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
(5)明确说明顺序。
(6)把握说明文的结构。
(7)在说明文中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
(8)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十、本课小结。
十一、布置作业:作文《我们的校园》。
要求:
1、认真观察,抓准特点。
2、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
3、用3~4种说明方法。
4、字数:500字。
语文苏州园林说课稿篇十六
《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用简明朴实和高度概括的语言,说明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地位和园林的共同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再从亭台轩榭等园林建筑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利用花墙、廊子产生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介绍。最后作者又从园林的细微部分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再次对苏州园林的'特征进行强调。全文结构层次明晰,中间部分运用了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从全文来看又是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在各部分内容中,或多或少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摹状貌等说明方法。文中除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外还运用了描写。以来等表达方式,语言准确、生动严密,是一篇典范的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
对于说明文体的学习,学生在本单元刚刚接触这一还没有接触到全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事先说明文或事物说明文等分类,但对说明文体阅读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应该有所知,如:明确说明对象;所说明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等等。
本文既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又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选读这样的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受到一次生动的审美教育。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二、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三、了解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四、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我们的校园";五、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感情。教学重点:学习多种说明方法和运用,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课时安排为两课时。课前准备:一、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并在书上注音注义,标上节码;二、课前布置学生发挥特长,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影视资料等。
本课时为第一课时,设计如下: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理清说明顺序和结构层次;
3、有重点的选择分述部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了解如何抓住特点、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加以说明,并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问题探究上。
(一)课文导入:看课题猜说明对象。
(二)欣赏领略:看图片说说个人感受。
(三)了解作者:想语言大师是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的,激发学习动力。
(四)揭示目标:明确本课时学习任务。
(五)整体感知:
语文苏州园林说课稿篇十七
知识技能阅读课文,领略我国园林的建筑美,注意体会作者简明扼要朴实的语言风格。
两课时讲授完成。
领略我国园林的建筑美,注意体会作者简明扼要朴实的语言风格。
录音机、磁带、投影仪、投影片
讲授法、点拔法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我们来学习《苏州园林》。
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原名叶绍钧,字圣陶,作家,教
育家,编辑家,作品收集在《叶圣陶集》。
1、录音机朗读课文,正音正音,查字典,解释词语,扫除阅读障碍。
1、投影请学生仔细观察每一幅图,具体讲解每一个画面的特点,教进
行引导点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用原文中一句话概括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1、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些什么内容,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阅读2—7自然段,确立说明对象,及之间的关系。
3、朗读第二、9段,思考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5、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全文紧紧抓住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的哪能一点来进行分析和说明的?
1、分析课文说明的顺序及其作用。
领略我国园林的建筑美,
《苏州园林》说明的顺序及其作用。
录音机、磁带、投影仪、投影片
复习法、讲解法、归纳法、讨论法。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生新词。
2、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从全文来说,从整体到局部;从各部分来说是从主到次,由大到小。
1、作比较
2、打比方
3、举例子
4、描摹
2、比较“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与至于池沼,全文引作活水”这两个句子,说说效果为何不同,并请从课文中再找出三个同样的句子。
3、“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象故意避免似的,”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意肯定,一点不含糊,这同样是用词准确的典型例子,但要注意用得准确。
语文苏州园林说课稿篇十八
1、知识目标:学习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4、 心理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大胆发言,说真话的良好心理品质。
准确地说明事物。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学生分析:本.教案是公开课上教师与陌生的学生力求一节课完成《苏州园林》一文的教学设计,要求学生预习解决生字词。由于教师与学生互不了解,又有许多听课和评课老师,因此紧扣教学目标设计了组织教学环节,力求调节好学生情绪、激活学生思维。
全堂课的设计,教师把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学习范例、自主表达作为第一要素。力求让师生忘记公开课的功利目标和压力,自然的、真实的展示自己学习、探究知识的过程。
一、引入激趣
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我这人哪,自以为是很有个性的,但我很想知道我在你们的.眼里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告诉我好吗?请注意:特点就是我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之处。(让学生自由的发言,教师适当评点,真诚地肯定找出老师特点(包括缺点)的发言。鼓励学生说真话,说独特的感受。)
正如同学们所说,老师不完美,也说不上漂亮,可我很快乐,因为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也一样。同学们能找出老师的特征,可以说我们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已完成了一半。因为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就是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
二、学生自己寻找苏州园林的特征并进行说明
1、 请大家观看介绍苏州园林的影片,说说自己总的印象。
(学生一般会说出苏州园林很美,老师追问究竟美在何处。引导学生抓苏州园林的特征。板书代表性的答案。)
2、 定格一个画面,让学生鉴赏品位,理解苏州园林从整体到局部的美,指导学生有层次的鉴赏和说明(板书代表性的答案)。
三、探究课文是怎样概括苏州园林特征的,体会课文说明语言的准确
1、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的叶圣陶先生曾写过一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来介绍苏州园林,我们来读一读看他是怎样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的。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找出文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
(明确: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 讨论作者从那些角度来说明这幅画的完美的。
(明确:作者指出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进景远景的层次,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3、 比较先前板书的学生答案,思考并讨论作者说明顺序的清晰和说明语言的准确,指出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
(指导学生理解说明顺序的由总到分,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
4、 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语言的特点,找出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体现了准确性。思考,除了准确以外,这篇说明文语言还有什么特点。明确其语言的优美典雅。
四、拓展
1、看绵阳人民公园和富乐山公园的图片,学生按自己的喜好分两组,讨论、概括自己所选公园的特点,比一比哪一个公园更好。
2、教师点评:同学们唇枪舌战,互不相让,真是难分难解。咱们请听课老师来评判胜负好不好?大家假设老师们是外来游客,请你当当小导游向他们推荐自己所选的公园,给大家4分钟的时间写解说词,每个组选出一名学生代表导游。哪个小组最后吸引的游客最多,哪个小组得胜。当然,如果有游客投诉宣传不实,有欺骗旅游者的语言,那个小组就取消比赛资格了。老师们,投诉请到我这儿,"3·15"到了, 我一定为消费者主持公道。学生写解说词。
3、选出的学生代表模拟导游。听课老师以掌声热烈程度评判胜负。
4、教师点评比赛结果,结束本课。
语文苏州园林说课稿篇十九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2、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一、导入新课
昨天是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我们的国家曾经经受了战火的洗礼,但这掩盖不了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古典园林的流光溢彩。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苏州园林》板书课题、作者)去领略那别样的美丽!
二、初读课文,鉴赏园林美。
1、同学们初读课文,能找出本文的说明对象的特征码?
2、为了说明这个特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3、请同学们速读3—6节,看看依次写了什么?和我们刚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6节依次照应第2节中的四个“讲究”。
6、板书全文结构。
四、精读课文,品析语言美。
合作探究:
本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生动性和准确性)来体现“苏州园林”的美?
五、总结:诗歌(听听她的声音)
她,是一个标本,一个鉴赏我国园林的标本。
她,是一扇大门,一扇开启艺术宝库的大门。
她的亭台轩榭,布局精美,
她的假山池沼,配合绝伦。
她的花草树木,彼此映衬,
她的近景远景,层次甚蕃。
她,是一个标本,一个充满画意的标本,
她,是一扇大门,一扇通向自然的大门。
要求:
1、运用总分的说明顺序;
2、运用两种以上的说明方法;
3、语言准确生动。
语文苏州园林说课稿篇二十
阅读《苏州园林》一文的节选文字,回答(1)~(3)题。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因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闻.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固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固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巢.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革: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闻”,又是入画的一景。
(1)下面不能体现“美术画”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b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c我国的建筑,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d.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2)下面对选文第一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用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追求图案之美的特点.。
b使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c使用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我国古代宫殿和一般住房的共同特点。
d.使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充满自然之趣的特点。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是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和假山池沼的配合两个角度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b选文介绍假山和池沼的特点,目的是说明设计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整.。
c苏州园林的景物布置,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画的效果.。
d.“一般“绝大部分”大多”这些限制性词语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答案:
(1)c【解析】此题考查把握说明文对象特征的能力,要求对作者所说的“图案画”和“美术画”各自特点有准确把握,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图案画”是讲究对称的,而“美术画”追求的是自然之趣。c项所介绍的是我国绝大部分建筑的共同特点,即对称性,不符合“美术画”的特点;其他三项句子所追求的都是一种自然之趣,符合“美术画”的特点。
(2)d【解析】此题考查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及作用,难易适中。第一段没有使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故可排除a、c项。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由此可排除b、c项。故正确的是d项。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否则就会出现b、c项中主次不分的现象,第二要准确把握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这样才能针对不同的说明对象进行准确地说明。
(3)b【解析】此题考查对说明文内容、语言准确理解的能力,命题意图很明确,旨在让考生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b项对目的的表述错误,选文介绍假山和池沼的特点就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其他三项均正确。
语文苏州园林说课稿篇二十一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语文版初中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是初中学生进入中学后第一次出现说明文单元,本课则是他们整个初中阶段第一次学习说明文,上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学习兴趣,打好建构说明文知识学习体系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课原是叶圣陶先生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叶老先生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非常适合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沿着作者的思路,去领略说明文的魅力,把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初一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说明文,他们有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但更多的是茫然和由于说明文本身文体特点可能带来的枯燥感.同时,他们的年龄段心理特点为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逻辑思维能力尚有待发展.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对说明文的四要素有初步了解,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培养说明文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激发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多给学生看苏州园林的照片,甚至观看有关苏州园林的电视专题片等,与课文相配合,方便学生理解,同时教给学生理清说明顺序的方法和欣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方法。
三、说教学方法。
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觉得应该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情境教学法: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
(三)小组合作交流法:在问答法中结合采用讨论法。其优势在信息交流量更大,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民主气氛更浓。同时在学法上,本节课主要教给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以及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朗读法。
语文苏州园林说课稿篇二十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xx号说课人,我说课的题目是《苏州园林》,作者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
本文是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是初二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人与环境”为主题,编者的目的是通过这类文章的学习,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意识。
苏教版教材在初一下学期安排了三、四两个说明文单元,因此学生对说明文的基础知识,如说明对象、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等已经有了大致地了解,因此,学习本文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障碍。
1、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陶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和文章的“总分总”式结构,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明、生动的特点。
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精讲点拔法
本文一共1551字,篇幅适中,但要用一节课来处理这么一个名篇,这样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显然是不合适的。我打算用一节预习课加一节正课两个课时来学习它。
第一课时预习课任务:
(1)至少读课文两遍,从总体上把握课文。
(2)扫除字词障碍。本课的字词比较多,牢固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如“胸中有丘壑”的“壑”、“嶙峋”、“因地制宜”、“别具匠心”等,以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
(3)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4)给每一小节标上序号,并简要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5)看一看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6)把你想到的问题记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
(7)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图片和文本)。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第二课时的安排
第一环节
导入:常言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出诗情画意,充满了人文情怀,置身其间,让你如在画中,令你乐而忘返。(此时用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精美图片,配以古筝曲)老师继续介绍:苏州有四大名园,即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我国园林中的极品(画面的播放以2-3分钟为宜)。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吧。
配乐朗诵课文
这种情境设计以其直观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且以情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古色古香、如诗如画的优美境界。
第二环节
整体感知
让学生速读课文,完成以下3个问题:
1、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它的特点是什么?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本文说明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特色,作者高屋建瓴,说明的是苏州一百多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
要求学生从文中用原话或者是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准确理解“标本”一词的含义和“图画美”的特点
2、齐读第二段加深对“图画美”这一特点的感悟。背诵“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和四个“讲究”,这是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也是全文的总纲。
学生容易得出以下结论:
第2节总写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第3-6节从不同角度分写“图画美”,7、8、9节是补充。第10节是对全文的总结。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对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及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特点有了整体地了解,在学生的脑海中有了文章的整体框架。
第三环节
探究感悟。我设置了以下3个问题:
(1)课后练习四,结合例句说明苏州园林的美在于它的自然之趣。
第7节中“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杆竹子或几棵芭蕉”如果把“补”换成“栽”、“种”、“添”、“加”等词语可不可以,为什么?然后让学生自选段落,找出你认为好的句子,揣摩词语运用的好处。
(3)如果把7-9节放在第2节之后可不可以,为什么?
(4)在预习中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小组交流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强化文本意识,增强同学们的自学、探究与合作的能力。
第(1)题的目的在于结合文本深入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属于自然美的特点,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第(2)问题词句赏析使学生在反复地比较阅读中品味、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应用能力。
第(3)个问题的变式训练,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本文说明事物特点时,按由主到次的安排顺序。
第(4)个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相信学生提出的问题比我们设计的要好。这也是本文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师对学生的问题筛选、归类、聚焦,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情,及时解决疑难,调控教学过程。
到此为止,文章的两个目标应该能较好地完成。
第四环节
课堂小结。教师利用板书,再次强调苏州园林的“标本”地位,“图画美”的特征,“总分总”的结构特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课外阅读:《晋祠》梁衡
《小城小巷》--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鸟是树的花朵》
以“我们的校园”或你熟悉的某一风景区为题材写一篇说明文。
要求:
(1)先抓住这一地方某方面的特点,再从多方面取景印证它的这一特点。
(2)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这个设计的目的是进一步掌握课文中学到的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和说明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并转化为写作能力。
叶圣陶
……布局
……配合主---不止这些
标本--图画美--……映衬
……层次
角落、门窗、色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