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优质16篇)
寓言是一种通过虚构的故事来教育人的文学形式,常常具有深刻的寓意。总结是自我反思的过程,可以促使我们不断进步。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我们能够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努力的价值。
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篇一
物理知识是人类不同时代的优秀代表的智慧结晶,它揭示了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今天我们要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物理问题,必须要熟悉这些知识。再现知识就是让学生熟悉知识,复习课跟新课不同,知识非常集中,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效益,可以在课前将知识以方框流程图、树干分枝图、表格罗列图等形式制成幻灯片,这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将知识再现给学生。
第二、检查知识。
将知识再现给学生,并不等于学生都记住了知识,所以有必要隐藏幻灯片,检查学生记忆知识的情况。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对每个学生、每个知识逐一检查。这时可以抽查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较难记住的重点知识,这种方式不仅强化了被问学生对该知识的记忆,也强化了其它学生对该知识的记忆。
第三、讲解知识。
学生对知识的遗忘,不仅表现在对表达知识的文字、字母、图象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上。所以,再现知识,检查知识,只是复习课的一个开头,重要的是理解知识。老师讲解知识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老师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详略得当,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可以结合生产、生活、科技及自然现象讲得生动一些,有趣一点。
第四、检测知识应用。
再现知识,检查知识,讲解知识,最终是为了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对知识掌握了没有,理解到什么程度,能否熟练应用,必须通过物理题来进行检测。设计物理踢时要注意控制个数、控制难度、控制考察面。章节不同,这些因素也有所不同。计算题可以循序渐进多设计几个问,最好是前一问对后一问有启发,问问相连,问问相关。第一个概念题偏易,第二、三两个规律题中等,第四个综合应用题中等略微偏难。
第五、公布详细参考答案,统计学生错误情况。
定时检测时间一到,老师马上公布详细参考答案(选择题要有选项对错的原因说明),学生对照参考答案,进行对错评价的同时,也要进行错误纠正,三分钟之后,老师统计错误情况,将其公布在黑板右上角。
第六、根据统计情况,老师及时点拨。
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篇二
人类社会已步入充满竟争的二十一世纪,在这信息时代,人们对知识的获取、信息的获得的方法与途径已不再具有唯一性,而是空间、多维性了。体育课作为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发展体育的综合素责与能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一种基本形式,其教学的形式与方法也同样地不再具有唯一性。“开放式”教学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进入到我们的教学当中,下面就如何上好一堂“开放式”体育课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开放性的练习,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往往是善于发现问题,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惟有的思维成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但创新思维的培养除了在学习过程中加以培养,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如:在体育课的开始部分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各种动物的奔跑、跳、走等各种动作。学生看后,教师提出要求:“以组为单位,把各种动物的动作连起来,组成一套运动操”。学生在教师要求下自行的完成任务。又如:在篮球投篮练习中,学生可以任何投篮动作投篮,选择适合自己的投篮方式。在崇尚健康第一、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今天,这肯定不能适应学生为了健康与参与各种不同的体育项目的要求。由学生自由选择项目、自由编组、自主学习与锻炼,教师要回答的问题则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能解决或解决的不够圆满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选取的项目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运动能力制定出各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围绕这个目标可以采用多形式的学练方法,尝试解决课堂的主要问题。开放性的练习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敏捷思维性。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敏捷思维性,使学生的言行更具有实践性与社会性。学生探索解决问题都是一种自觉行为,他们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在50米接力跑教学比赛中,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排列棒次,由谁起跑,谁最后冲刺,采用何种交接棒技术。这都是留给学生思考的问题。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他们会对接力跑这一技战术掌握的更好、更合理、更全面。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充分发挥体育的社会性这一功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自然地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回答事先预定设计的.问题,同时还要与学生共同探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未曾预料到的问题。这样教师既是对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加以加工、巩固、提高,又是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学习、探索,丰富了自身的教学经验、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为适应教学不断更新的知识与不同要求的未来体育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组织开放性的评讲,让学生体会到新的乐趣。
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是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其实是学生活动在特定条件下的认识发展的过程。积极的学习评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信心。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也都希望自己的成功能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肯定。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应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位成功者,应采用激励的语言和动作,这样,才能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投掷完垒球以后,学生可以对自己或他人的技术动作进行评价讨论。把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参与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放入评价体系中,能更确切地反映出体育与健康的含义。强调身体素责的提高、运动能力的增强,能更全面地反映出不同个体的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后表现出的不同情况,使评价体系更具有针对性。我在逐一加以肯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评价。看一看评价哪个的理由更充分,更完美。
四、上好一堂“开放式”体育课还要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两者的关系。
开放式“体育课模式强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但不能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1)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多方法、多途径引导学生多涉猎、广积累、勤练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在进行体育学法指导中,要制定明确的学法目标,区别对待,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快乐,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变被动学为主动学。(3)对特殊群体要进行特殊辅导,扬长补短。对特殊项目象田径中的投、掷、体操中的难度动作等存在安全隐患的项目,要考虑安全因素,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实践证明,实施开放式教学,不仅仅能促使师生间多向性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了教与学,师生的特定的环境间的最佳组合,而且是培养学生开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的途径。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新知识、新技能。
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篇三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能上好课是必须的。上好一堂课难,上一堂好课更难,上一堂好的科学课难上加难。那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上好一堂科学课向40分钟要质量?我结合自己20余年的课堂实践和经验,谈一谈我粗浅的看法:
一、高效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的导入环节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渴望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如我在执教《电磁铁》一课时,新课伊始,精彩的演示实验,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迅速地营造出了那种神秘感,吸引学生很快投入了学习状态,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制作电磁铁。
二、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操作过程,教师适时指导,关注生成。
在学生动手实验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实验比较合理,在动手操作中注意哪些问题。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实验操作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去实证。科学教师要适时地指导,用心呵护学生的科学体验,为学生搭建交流质疑地平台。另外,要上好一堂科学课,应当重视课堂上生成的东西,重视学生的发现。课堂生成处理好了,也会让人感觉一切都是真实的,教师自己也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而已,也会产生特别的愉悦感。
三、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让他们学会思考。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会思考、能动手的创新型人才,敏锐的思维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所以,上好一堂科学课,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科学教师在教学时,应以思维为主线,课堂上以思维发展为核心。在科学实验课堂上,不仅让学生知道怎样做实验,还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实验。如我在执教《杠杆》一课时,在学生动手实验前,我总是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如果让杠杆尺再平衡,应该怎样做?学生想办法后,我问:“为什么这里放一个够吗就平衡了?再加一个够吗杠杆尺不平衡怎么办?你为什么会这样想?每一个细节,在我的引导下,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一一得到了落实。这节课学课,做学生的收获非常大,连听课老师都觉得受益匪浅。所以,要上好一堂科学课,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会思考,善于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四、要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科学课堂上究竟采取何种方式才效果更好,我认为要因事、因人、因时间、因内容而定。”因事而定“是指学生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展合作探究或提供怎样的环境让学生展开讨论;”因人而定“是指这个时段,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或问题?此时学生最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因时而定“是指哪个时段开展合作学习,一个新知识点就突破了;”因内容而定“是指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能利用学生之前的思维碰撞解决问题,方能产生实效。
自主与合作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要让学对问题有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再进行合作探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从而得到发展。因为学生依靠个人力量解决不了问题时,学生就会产生两人切磋、小组合作的强烈愿望。这样,无形之中,就将学生”逼“上合作的合作的梁山。科学教师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合作学习空间,教师要善于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做到”放得开、收得拢“,合作探究就会成为课堂的协奏曲,使科学课堂产生美妙动人的效果。
总之,合作探究是一堂科学课成功的基础,在合作探究竟中,教师考虑要周到,并能灵活处理的话,学生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五、坚持鼓励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科学课上,教师应当坚持鼓励的原则,不断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把学生豁动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一旦出现”同学互助、教学相长“的局面,便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极大地增强学生科学学习的有效性。
科学知识包罗万象,科学教师要上晓天文,下懂地理。所以,要上好一堂科学课,教师首先要认真揣摩教材,精心设计教案。教师还需要用自己对课程与教学的专业化理解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用自己专业的判断对教材进行教学加工,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科学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地调整和修正,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倡导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具体情景要作出恰当处理。在课堂上,科学教师还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此外,要上好一堂科学课,科学教师针对课堂上突发事件也要灵活机智地处理。
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篇四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培养人才、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和途径。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钻研教材,充分备课。
怎样才能使历史课上得有声有色?这是广大教师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了能够上好每一节历史课,教师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阅读材料和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等,把课备在教案上,装在脑海里,还要备在口头上,做到胸有成竹,这样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充满激情和爱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有情。”无情不感人,在多年的教学中使我体会到,只有对教育事业抱有热情,对学生充满爱心,在教学中才能进入角色,教师在教学语言上充满激情,才能使学生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听课效果。另外,面部表情是教师情绪的晴雨表,也是学生上课时的“众矢之的”。教师的面部表情会时时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形成与之相符的课堂心里氛围,例如教师面带微笑,神采奕奕地走进课堂,课堂上便会很快形成愉快和合作的融洽气氛。假若教师满面愁容或怒气冲冲,学生便会产生紧张、忧虑和胆怯的情绪反应,进而形成消极的课堂心里气氛。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克制自己,磨练自己,争取在上课之前把生活上的一切烦恼和不如意抛在脑后。同时作为文科教师更要注意把情感融入教学内容以感染学生,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思想又受到了触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先练后讲,以练为主。”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自主学习意识。
四、创设有效情景实施课堂教学。
俗话说:“触景生情。”让学生接触有效的教学情景,从而产生探究知识的方法、结论、氛围。情景包括实物、图、实施环境,现代化的多媒体。作为学生学习的拐棍、桥梁,创设有效情景,就是教师采用密切联系课文内容的教学手段和设置情景,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和氛围中,萌发可提升探究的情感,从而由“静态”学习转化为“动态”学习,由“平面”学习转化为“立体”学习。激发学生探究书本知识的由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景由为重要,例如再讲新文化运动一节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袁世凯独裁复古的有关资料及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资料,从而营造出当时一定的社会环境,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归纳出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总结深化。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印象、提高了效率。
五、注重课堂评估。
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练习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因而课堂评估现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巩固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历史课堂上的练习包括书面练习、口头练习、检查评估和思维训练等,通过练习已达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出示一些经过科学设计的适度适量的书面或口头的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教师要及时引导调控。教师在让学生练习时不能只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要让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总结,解决练习中的疑难,概括出学习的重点。再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信息加工编码,以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通过练习中的师生活动,所学知识就得到巩固,进而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整理知识的能力在练习中不断地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只有师者“授之以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能力,才能使学者“得之以法”,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这样才能使学生越学越会学,明显地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学习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篇五
[摘要]:积极的情绪是做好每一件事情的良好动力,它也适用于体育活动的完成,本文通过结合自身实践的实际情况,并参考了一定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课堂中应用积极的“情绪感染”的方式进行,不仅直接影响体育课的效果,而且会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1.前言:
体育教育是中学对学生“德、智、体、美、劳”五大基本要求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体育课则是学校实施体育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使学生掌握体育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发展和改善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与个性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健康的概念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单纯指人的身体各个器官的健全正常,而今天健康则包括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三个方面。
然而,在以往中学的体育教育中,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前者的健康而忽略了后两点。他们只重视对学生掌握技术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而忽略了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的发育阶段,情绪易于激动、外露,且随环境而变化。因此,在课堂中应用积极的“情绪感染”的方式进行,不仅直接影响体育课的效果,而且会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2.情绪的心理分析:
从心理学上说,人类最基本的情绪包括: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四种,快乐的情绪可以驱使人们去积极行动,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坚忍不拔地坚持下去;而愤怒、恐惧和悲哀的情绪则往往使人们的行动力量减弱,工作的注意力不集中等。
我们作为体育教育的引导者---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自始至终与学生融为一体,并要时常考虑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努力创造一个师生感情融洽的良好学习环境,使之能在愉快的情绪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这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是很有必要的。
体育课的特点是体力活动和智力活动相结合,在这一点上与其他的课程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在教学中就不能像其他学科的老师一样对待学生,体育教师心须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人体适应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进行组织和教学,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希望在体育课中有一个感情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心理倾向,比如他们喜欢什么样的体育教师、不喜欢什么样体育教师,这样我就可以改变他们原来不喜欢的形象而扮演他们喜欢的角色;其次,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自尊心是一个人需要尊重的反映,也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它与自信心、进取心以及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有密切的联系,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对他们给予热情的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尽可能地减少或不运用批评,更不能刺激或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然而,怎样才能够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又能把学生带进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去呢?我们可对以下的方法进行尝试:
3.1.创造问题情境,激发积极思维。
创造活动是一种高级的脑力劳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可以是实际问题,也可以是理论问题。其方法可以从客观实际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引而不发,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也可以结合动作技术技能要点,使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提出新颖的创建,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体育运动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已学过很多的基本技术动作,这些材料以表象和概念的形式保存在记忆中,当学生遇有新问题时,就能从记忆中提取现在的表象经验或概念,通过学生的思维来解决存在的技术或战术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例如:在篮球的运球及反弹传球教学中,已经讲了动作要点及注意事项,这时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3-5人自行组合,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编拟出可操作的不同于课本的篮球反弹传球练习,这样就会使被动变为主动,学生练习情绪高涨,教学气氛活跃,很多练习方法、练习手段都易于进行。而过去的教学模式一个主要弊端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从教学思想到教学过程,严重的限制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习惯于“我讲什么,你听什么,”“我教什么,你就按我的方法做什么”,不允许学生提出新的思维和尝试,学生身顺而心违,结果是学生形成了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学生兴趣和个性的发展。
3.2.运用激励法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
怎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气氛呢?我觉得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首先,必须建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表情;或一个眼神,一句话都直接影响和谐的气氛。比如学生畏惧新动作或练习动作失败时,教师要用亲切的语言,信任的目光,反复的示范与鼓励他们,去帮助他们找出症结所在,增强他们完成的动作信心。反之,教师如果有意或无意地流露出急躁,不满的情绪或严加指责,学生就会加重原有的心理负担,降低兴奋性,就更难完成动作了。其次: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自尊心理,循循善诱,少批评,多表扬,这点特别是对于身体素质较差,胆子小的学生尤为重要。如当他们完成动作稍有进步进(即使是失败的)都要及时给予肯定,那怕是点点头,学生的精神上都会感到满足,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再次,需要批评的通过采用动作、表情、提醒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和理解。如在教学内容分组练习中,常会遇到个别调皮的学生对练习动作不协调的同学进行装腔作势或出言不逊的讥笑;此时教师应采用严肃的表情和提醒的方式,对该生进行批评教育,事后,被批评者会感到惭愧而低下头,虚心接受批评,被讥笑的那个同学感到激动和内疚,就会大胆积极地去练习。这样既促进了同学间的谅解和团结,又提高了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练习积极性,一举两得。可见,和谐的气氛并不意味着不要上课的严肃性,二者是统一的,有着密切的联系。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组织教学的前提,而和谐的气氛,则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努力创造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心情舒畅中上好体育课。这样他们的技术动作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和改进,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会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3.3.应用调节法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
在体育教学中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有保持愉快的情绪,当有学生出现不良甚至抵触情绪时,应注意对问题进行仔细的了解,摸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后再进行分析处理,对违纪学生的处理上,对男生或女生,对性格开朗或内向寡言的学生则特别要注意批评的环境和处理的方法,尽快地使课从逆境中走出来;课后要冷静反思:课的质量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课上对学生的表扬是否使学生受到鼓舞?即使是批评,是否使学生得到激励。只有尊重和爱护学生,学生才会与教师主动配合,积极参与,课堂自始至终处于良好的情感环境之中。对学生没有情感,没有尊重和爱护,就没有教育。切忌盲目武断地责怪学生或者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应该多运用启发、诱导来调节学生的情绪。同时,教师的任何不良情绪绝不能带到课堂上,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乃至教师的着装,无一不直接影着响学生,教师要精神饱满地对待每一节体育课,要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课堂关心和对学生的爱心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炽热的情感和无私的奉献。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学生。如果教师把不良的情绪带到课堂上就会传染给学生,更有甚者,可能导致与学生发生冲突,从而伤害到学生,同时也影响了课的教学质量。
4.1.深入研究并掌握学生情绪发展的规律。
情绪感染往往也与低级的心理过程相联系,它是个体意识发展的最初因素。例如:杂乱的环境使人不愉快,整洁美观的环境使人感到舒服,被人打骂时感到不高兴,被人爱抚地拍拍肩膀时却很愉快。一般来说,声音的感染较之光线的感受,与情绪反映的联系更为紧密、更为直接、它更能激起情绪的共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多运用积极性、肯定性,具有幽默风趣的话语,这样更利于把学生带入积极愉快、热情主动的情绪中,为顺利完成一节课的内容和任务作出了成功的'铺垫。同时,中学生已逐步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需要一定的情感,教师在这一点上更应该做好,不懂得尊重学生,唯我独尊,课堂就会显得冷淡,学生压抑、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除了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之外,它还与学生本身、教师以及外界环境有很大的联系。
4.2.教师应全面地了解学生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平时多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需求、喜恶,以及其身体素质特点,这样既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也便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同时,通过教师的影响,可以使原来不喜欢体育的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如果教师平时不注意与学生的接触与交流,师生感情疏远,学生对教师产生“畏惧感”,这在课堂上就不能伴随积极的情绪状态来练习,使之感到体育课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对体育课无兴趣,久而久之,便产生了一种畏惧的、消极的情绪。因此,一名体育教师要上好体育课,仅仅在课堂短短的几十分钟与学生的交流是远远不够的。
4.3.备课要考虑到学生因教材内容、场地器材、天气等因素引起的情绪变化。
一节成功的体育课,是师生充分配合的结果,单靠教师的努力而没有学生的积极配合或仅有学生的积极热情而缺少教师的正确指导都不能算是成功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师的引导。教师要上好一节课,不但要吃透教材的内容,还要想办法如何把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因为在上体育课时可能会由于场地、器材、天气等原因引起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影响到学生的情绪而不愿与教师合作。这都是教师必须事先做好准备的,这样才能在学生产生不良情绪时及时地分别加以转化,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内容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就要抓住课前准备、课中调节、课后反思。课前要认真备课:教学结构要考虑气候、季节、天气的变化因素;课内教材的搭配要考虑学生的全面锻炼及对三基掌握的有利;课的运动负荷要依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而机动掌握,课中要灵活调节,从而顺利地完成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
5.结论。
积极的情绪感染不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而且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更好地完成技术动作和课的任务,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地发展;同时,积极的情绪感染是一种师生的互动关系,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与合作。
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篇六
要上好一堂课,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学习阶段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选择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安排好课堂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一般可分为复习旧知识、告知教学目标、呈现新知识和促进新知识的理解等。
一、复习旧知识。
目的在于激活原有知识。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或进行小测验等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利于新知识的接受。检查复习的方法有:口头问答、黑板演示、默写单词、公式或事件发生的年份、检查课外作业、纠正作业错误等。检查后一般要给予评定,运用五级记分法或百分制记分法,并指出优缺点,给予解释和说明。检查复习的内容可以是上一次课上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是以前学过的和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尽力创设新颖的情景和有趣的问题,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
二、告知教学目标。
目的在于指引注意、激发兴趣。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做好上课的各种准备,通过讲述、板书或提出问题引入教学内容。m比如在内容上,可以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知识;或者也可以提供学生平时并不一定了解、却能很快激发学习热情的新领域信息,使学生迅速集中对新课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断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循循善诱,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
三、讲授新教材。
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在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后,教师就应及时地将新授课的内容,有计划有层次、由浅入深地展现给学生。当触及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或者说是新知识的生长点时,教师就应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运用恰当的形式(朗读、讨论、简笔画等)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知器官真正参与和探究新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自觉地领会所听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必须清楚:讲授新知,不仅是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指出的是:教师提的问题必须提得恰到好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吃透教材,又要吃透学生,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其次,教师的启发点拨要适度,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当堂理解,当堂进行巩固。此外,教师也可以使学生初步练习和运用新知识,并使学生及时了解练习的效果,及时反馈,巩固和纠正,从而形成正确的、熟练的技能、技巧、进一步发展智能;或者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和阅读教科书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四、布置作业。
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作业有课内的和课外的,口头的和书面的。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作业,都是为了使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熟练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以及独立学习的能力。作业是学生的学习产品,产品是否合格表明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布置作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有时还需提示和示范。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的检查,批改和评定,通过检查了解教与学双方的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改进教学,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对于课内作业,可以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激起他们思维的浪花,让大脑处于高度专注的状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抓住学生急于求知的思维最佳时刻,进行指点,引出新授内容。这时再提出新问题,给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启发引导他们分析归纳,使学生能够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及时消化,吸收和应用。至于课外作业,教师要注意督促学生养成当天作业当天完成和独立完成的习惯教师检查作业时要区分合作完成和抄袭作业两种不同性质的表现,前者值得表扬,后者要予以说服教育。同时,教师布置课外作业,要注意学生的用脑卫生,练习要少而精,不要搞题海战术折磨学生。作业的形式也应多样化,让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发展个性。
五、反思。
这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作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没有十全十美的一堂课”,为使每一堂课上得更好,每一节课课后我们都要静心沉思。反思自己一堂课的成功之举、失败之处;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机智以及独到的见解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思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反思的同时,我们应该及时记下得失,重新设计教案,这样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才能把教育手段与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篇七
如何上好总复习课,提高复习质量,最大的限度地取得复习效果?我校教师对复习备课堂结构做了一些研究探讨,下面就我校复习课的一些做法与同行交流,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复习课的类型与原则。
复习教学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学生认知的继续深化和提高。应把复习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的再认识过程,从更高的层次、更新的角度进一步掌握、理解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复习课因其目的不同可以分为有以知识为线索的复习课(如第一轮复习课);有以方法,专题线索的复习课(如第二轮复习课);有以题型为线索的复习课;也有知识与方法穿插的复习课,我们称为混合型复习课。但不管怎样分,必须符合:
其一、对象的可接受性:既复习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全过程,特别是要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不要用教师的归纳代替学生的整理。在复习中要体现:知识让学生疏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其二、复习效益的最大化: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提供机会,内容要“全”,练的习题要“精”,练的方法要“活”练的时间要“足”,训练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使学生能理解,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复习课的课堂结构。
2.回顾整理环节:好的数学复习课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知识的.方法要巧妙.可以利用填空、表格、框图等形式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复习内容,并选择一定的角度理顺知识的内在联系。
3.重点复习,突破重难点环节:这个环节通过对学生进一步的复习指导,达到加深理解,形成认知结构的目的。教师一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回顾,一边引导学生构建出所复习内容的知识结构,使复习的内容条理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完成“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结构。对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并配备适当的变式练习予以强化。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注意到重点难点之所在。
4.典型例题讲解环节:精选典型例题应能进一步巩固复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中要选择一些恰当、新视觉、最能体现复习内容本质特征、唤起学生思维灵感而引起思维共鸣的例题而施教,达到温故知新。
(1)题目类型要精选,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要尽量覆盖复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要选择能体现“通性通法”,即包含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题目,不必追求偏、怪、难;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
(2)分析过程要强化,“轻结果,重过程”。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题目特点,掌握解题思路,重视过程分析。
(3)解题规律要总结,例题解答之后,要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总结解题经验。
5.课堂练习环节:课堂练习是对复习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运用,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又一次升华。
复习中配以灵活、多变的训练,能达到巩固知识、理解规律、强化记忆、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首先在训练的内容上要活。要选择内容新颖、规律隐藏、思路灵活的习题训练,创造新的思维意境。其次,在训练层次上要活。采取巩固训练、模仿训练、变式训练和综合训练等灵活方式。再次在训练形式上要活。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尽可能覆盖知识点、网络知识线、扩大知识面,增强应变能力。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寻找多种解题途径,择其精要解题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解题的能力,数学要学习的是方法而不是结论。
6.课堂总结环节:这是整节课系统的概括,是全部教学活动的落足点和归宿。一般包括:
(1)站在整个中学数学体系的高度,完整地归纳概括复习内容。
(2)概括总结数学思想方法,说明适应范围和应注意的问题。
(3)对复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要强调,必要时可选配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外练习。
7.作业的布置和处理。
(1)一定要遵循量力而行原则,紧扣当天的复习,分层要求学生,在保留住学生的成功感和进步感的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引发他们的内催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认真选题,认真做题,不要盲目的布置参考书上的习题和试卷,更不要布置偏、难、怪的题。
(2)一定要重视课本上的典型例题和习题的同步演练。
当然,教无定法,复习的方法与形式多种多样,并不拘泥于以上几个环节。我们在复习教学中也应不断思考遇到的问题,不断总结方法,积累经验。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研讨提供更多更好的复习课思路,让我们的复习课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篇八
语文教学应是开放式的,是在交际中、活动中、情境中学习语文,能激起学生的表现欲、讲话欲、表演欲、特长展示欲,让学生有自信心、成就感、快乐感。同时语文学习也应是学生的心灵活动,应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求真的过程。在流淌着个性化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带着个性化的体验,充满着审美的愉悦,定能多角度地诠释课堂的内容。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思考、想像、写作,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显示自己的个性。为此,本文特就新课改下如何上好初中语文课作如下探讨:
一、要正确理解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内涵。
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等方面的综合收获,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总量与真正起作用的有效教学时间比。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
二、善于适时引导、点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育的真谛在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去启发智慧,而不仅仅是教给知识。知识是无止境的、是教不完,而启蒙后的智慧可以自己发现和生成知识。教的本质在于引导、点拨。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并不等于教师在课堂中作用的淡出,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强调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自主对话,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关键点,及时引导、点拨,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如在教学《伤仲永》这一课时,同学们在讨论时有一个同学提出了“家庭的.经济环境的好坏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并列举了现实生活中许多贫困地区的学生因家庭困难就算考取了大学也没法上学的事例。他的观点再班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双方都各据一辞,无法说服对方,最后学生提议让我做公证,我就适时地给以点拨,并没直接肯定谁对谁错,只是列举现实生活中一些家境优越的同学的学习状况和家境比较贫困的同学的学习状况,让他们自己去对比。最后学生通过再次的讨论明白了“家庭经济环境的好坏并不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通过这样的引导,能够引发学生的更深入思考,自己去判断事情的对错。既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又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提高。
三、工夫要下在备课上,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
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抓教学重点问题,前文已经论及,但需要一提的是,有些课文,如《故乡》,它不仅有重点,还有难点和要点,而这些又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的统一体,备课时忽视不得。
四、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的新鲜感、直观感。
刺激的新颖和变化能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在语文课堂中经常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首先,注意对语言的润色。
教师若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自始至终用一个腔调,平铺直叙地上完一节课,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上课没精打采,昏昏欲睡。教师在讲重点、难点、疑点时,需要学生思考,应稍停顿或拖长语音或者提高语气,通过手势、眼神、面部表情引导学生重视并诱导思考。语文教学的感召力也来自教师语言的风采。教师如能运用精练、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运用脍炙人口、内涵深刻的经典和警句,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拨动学生的心弦,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其次,注意教学的直观性。
根据学生求知欲强、兴趣广泛,注意力能够集中,但持续时间不长,好动、急躁等身心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语言直观、文字直观、实物直观、电化直观等手段,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掌握知识、接受教育,特别是录音、录像、投影、漫画、多媒体等电化直观手段,能够提供真实、生动、感人的素材,强烈地吸引学生,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其中,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一个好方法。多媒体教学也是当今教学的发展趋势。多媒体教学,带来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它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得益彰,它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增,而且有利于其钻研教材、掌握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特别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也就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
总之,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新课改下要上好初中语文课,让学生真正有所获,就要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篇九
2.1给予他们十足的信心,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动力:
学生学习信心不足,自卑心重,怀疑自己学习替力,这样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抽取某校10个班,部分学生名单留给学校,并说他们都是“天才”的学生。5个月后,他来该校复试,结果他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增长很快,求知欲旺盛,差生也表现非常实壮。事实上名单是随机抽取的,学生并非“天才”。罗森塔尔通过自己“真实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坚定了他们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在教师的爱护、信任下,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这一效应十分有力说明,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信任并施以关注和爱的情感,使他们得到重视即使各方面条件比较差,信心不足的学生也能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三个方法:
2.1.1。
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和给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气可鼓不可泄,鼓气,就是激励,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我一旦发现他们一点进步,就及时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荣誉感,自信心。“输氧助燃”,使之成为奋发进取的成功者。学生经常受到鼓励、鼓舞会产生肯定性,愉悦的心理体验,能对学习兴趣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促进其学习。
2.1.2让他们多一些表现和发挥的机会。如果课堂提问或需要示范,表演时,易答题可让他们先回答,简单动作可让他们先来示范(每节课后要先提出下节课学习内容以便让学生预习)。讨论问题时让他们积极参与,注意倾听他们的发言。给学生更多的机会体验运动乐趣,培养他们的学习信心。
跑等各项中分别有不合格者,而有12名学生总分没有达到合格标准。使他们对体育课产生反感。这时我帮助他们分析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学习后进生要帮助他们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他们身上存在的潜力。使他们树立了学习的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的各项成绩提高很快,在这以后我有意多接近他们,时常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及其他一些情况。最后这十几名学生不但“体育达标”都在合格以上,而且体育课成绩考核也都取得了好成绩。学生一有高度的自信心,便会形成一种进攻性、创造性的心理状态,就会喜欢学习,就会对体育课感兴趣。
2.2利用教材本身引发学生的兴趣。
2.2.1教材的趣味性:根据中学体育教学特点,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的角度来看,具有浓厚的兴趣教材内容,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由于中学生兴趣广泛,丰富多彩体育运动项目,吸引学生参加身体锻炼。如冬天,北方的冰雪课,天气虽然寒冷,气温经常在零下三十几度。但是,广大少年、儿童不畏严寒,积极参加冰雪活动。夏天,南方的游泳也是如此……。中学体育教材中各项球类运动,田径、体操,武术、游戏等都是青少年喜爱的运动项目。所以教师要充分地选好教材,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地区季节特点等来选择一些娱乐性,趣味性强、竞争性激烈,受学生欢迎的教材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2.2.2教材的实效性。一个好的体育教材,能够满足学生的直接体育需要。体育活动中,项目很多,涉及的场地、器材、设备等方面的问题也很多。体育教学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气候特点,学生实际,选择一些锻炼身体行之有效的内容。如爬山、游泳、打拳、做操、越野跑游戏等,以及发展身体素质的教材,如俯卧撑、引体向上、双臂屈伸、立定跳远、纵跳模高、仰卧起坐等。这些练习内容,不需要复杂的设备条件,同样可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经过短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容易看到自己锻炼效果,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2.2.3教材的知识性。中小学体育教材,无论是田径、体操、球类、民族传统体育等。各项运动都有自己的技术特点,其动作结构必须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的原理。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动作,讲解动作要领都必须准确无误,突出动作特点。特别是讲解过程中,教师能涉及学生所学过的数、理、化、生物等方面的知识,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启发学生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动作。如速滑的基本滑跑姿势,基本动作的练习等,冰刀与冰面的摩擦力,蹬冰的方向与力量,蹬冰的时间等,都能涉及到物理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发智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2.3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以及教学的艺术性来提高学生对运动兴趣。
体育课,教师要想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一个动作或完成某个练习,仅凭生硬的强迫命令,往往是无济于事的。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个人魅力和以及教学的艺术性。
2.3.1教师的仪表和教态。教师穿着整洁的运动服、和蔼面孔,举止端庄大方,给学生建立一个好感,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
2.3.2教师的示范与语言。学生喜欢看老师做动作。特别青年教师干净利落的示范,往往使学生产生羡慕的心情,对所学的动作跃跃欲试。教师在讲课时的语言要精练、生动形象或幽默有趣,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动作的兴趣。
2.3.3保护帮助与场地器材。合理的保护与帮助,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掌握动作的信心,同时,也能加速掌握动作要领。所以,教师要注意合理的站位,把握好帮助的时机和保护的手法,即不影响学生完成动作,又给学生以安全感。平整而又宽敞的场地,整洁而又规范的器材、设备、清晰的线条,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刺激,使学生产生良性反应,感到美的享受。学生愿意在优美的环境中从事各种身体练习。
2.3.4以教材为主,教学中灵活运用。灵活地运用各种练习方法。特别是学生对所学的动作初步掌握以后,为了督促、检查教学效果,充分地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对有些教材可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方法。如学生在上篮球课时已经掌握了一些篮球基本技术,这时可让学生进行球类游戏,半场竞赛等均由学生自己来定。如有一次篮球课上我就让学生在投篮、抢篮板球,抢反弹球等内容的基础上按小组分别创编一个篮球游戏,并收到很好的效果。除此还可利用竞赛、表演、测验等方法。也可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看录相、电影、观摩比赛等。提高学生对各项运动的兴趣。
2.3.5教师的主体参与,假如教师可以主动的与学生一起活动,一做游戏、比赛、学生的劲头会更大,同时也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如果有些活动力所不及,教师也不能做旁观者而应把自己的感情,情绪溶于学生之中。一起鼓掌、欢笑,要与学生保持一致性,这样学生学得活泼,对体育课的兴趣就会更浓。
2.4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个教学班,几十名学生,不仅性别、年龄、身体状况、性格不同,而且他们对体育课的态度和体育项目的爱好也不同。教师不仅要统一安排教材内容,而且还要考虑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那些爱好体育,又有一定运动专长的学生,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才能更深刻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5使教学更具灵活性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体育课,要提倡多组练习的组织形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教师在加强个别指导的同时,要有计划地培养体育骨干。例如:一堂篮球课,即有组织集体新授,又有分组复习,结合个别指导,穿插教学比赛等,使整个课堂教学展现生动活泼的运动场面。我们不必担心不好组织,不要怕“乱”要相信学生自己能管理自己。我们在小巷里不是也经常看到成群的孩子,自发的有组织地进行各种游戏吗?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即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也确实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3小结。
使他们自愿地去活动,愉快地去活动。真正的体会体育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2、《体育心理学》、丁宗元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出版;体育新课程@@。
3、《体育教育学》、刘清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
4、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
5、程景民.现代素质教育概论[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12)。
6、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
7、马启伟等.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篇十
初高中历史教学这两个阶段是一脉相承的,课程标准的设计是统一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衔接,但笔者认真研读了二者的主要内容,发现其差异性亦非常明显,本文就此做一初步探讨。
“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从其对课程性质的定义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和普通高中的历史课程所承担的任务迥然不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
二“基本理念”的差异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都要求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学生获取基本的历史知识,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可见,在指导思想上,二者具有统一性。但在教育理念上,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更多地注重其“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则是“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体现的是“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原则,“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坚持的是“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在历史课程改革方向上,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强调的是“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强调的是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总之,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改革是为了“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是为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由此可见,在初高中历史课程理念上,尽管有其内在的联系性,但体现更多的却是其差异性,普通高中阶段的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有了一个明显的提升。
三“课程目标”的差异性。
1.“知识与能力”方面。
在知识上,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则选取微观和宏观双向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加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
在能力上,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如历史年代的正确计算、历史图表的识别使用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外,更要求“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在过程上,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强调“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强调“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在方法上,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学习注重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及实践性学习;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更侧重于自主性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在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了首位。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相应知识的了解,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意识进行引导;高中阶段则通过学生对相应知识的认知、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终极目标。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都强调三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但二者在对学生历史知识培养的目标上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但不能根除。
四“课程内容”的差异性。
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历史分为42个主题,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先中后外的次第,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主题形式的同时,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还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的时序性和线索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新的内容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编排体系的局限性,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历史内容的呈现形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其中,必修课包括三大模块,主要涉及政治文明历程(9个专题)、经济成长历程(8个专题)、文化发展历程(8个专题);选修课共6个模块,包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这样,既避免了与义务教育阶段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又利于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不管是初中的主题还是高中的专题,都力求在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上打破过去的‘通史’模式,主题是专题学习的基础,专题是主题学习的提高和深化”。
1.教学建议方面。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建议”都提出了落实课程目标、把握好课程内容、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和方式的转变等三方面的要求,都积极倡导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这说明了学科不同层次间具有相似性。而义务教育阶段更“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而高中阶段则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地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在探究学习上,义务教育阶段“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高中阶段则要求“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义务教育阶段建议“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高中阶段还提出了深化对课程理念的认识,“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建议。
由此可见,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截然不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建议尚停留在认知层面,而高中阶段则提出了更深层次的建议。
2.“评价建议”方面。
在评价建议的表现上,《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两个教学阶段的要求差别较大。在历史教学评价的性质和功能上,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在高中教育阶段,历史教学评价则要求“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发挥“反馈、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由此可见,在历史教学评价的性质和功能上,两个教学阶段的差别较大。
在评价方法上,义务教育阶段要求“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根据教学阶段性的特点,历史教学评价可分为“课堂教学评价、单元教学评价、学期教学评价、学年教学评价等”,比较实用的评价方法有“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观察法”、“活动法”、“学生自我评价法”、“测验法”等;高中教学阶段更注重“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有效学习评价方法的探索”,主要通过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考试等方法对历史教学做出客观评价。在评价方法上,看似高中阶段比初中阶段显得单一,其实更多地注重了评价方法的多元性。
综上所述,尽管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在课程标准的编制时考虑到了初高中各方面的衔接性,但由于其教学性质、教学理念等各方面的不同,《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还有很多衔接不到位的地方,这就使得初高中历史教师对教学教材的处理方式不尽相同,这也成为一些步入高一年级的学生感觉知识出现鸿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有效地消弭这种鸿沟,这就需要任教于中学历史教学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同时,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寻求适用于本地域教学的方式。
参考文献。
[3]张波.浅议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区别与联系.中学历史在线,2005。
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篇十一
摘要:课堂是学生发展的主要场所,是数学价值得以有效展示的重要平台。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以确保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模式。
素质教育以来,一堂好课,一堂有效的课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掌握,更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要让学生的能力水平、数学素养等都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和谐课堂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完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要实现的教学结果,在传统的课堂中,我们教师只要根据大纲要求明确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就可以,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考试。而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教学目标也转变成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完善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
二、恰当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决定了一堂高效课堂是否能顺利实现,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首先,教师要明确本节课教什么,之后,在如何教的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但是,教师在选择某种教学方法时,要避免出现“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出现。比如,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时,需要注意分组问题、小组合作内容的有效性以及教师给学生留出的小组合作时间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性。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以确保数学价值的有效实现。
三、做好过程评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可见,评价对学生健全的发展以及数学课堂的有效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评价环节,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终结式评价模式,要借助形成性评价模式帮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进而明确发展方向,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总之,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基本理念,要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以期能够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参考文献:
李淑梅,杨军亚。浅谈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中国校外教育,2011(17)。
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篇十二
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光辉灿烂的文明,历经各朝代名家们的不懈努力与推波助澜,使得这一艺术门类自古至今博大精深,其中的精神与文化内涵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令世人赞叹不已,追随者们更是前仆后继,孜孜以求.我想,这也正是我与中国传统山水画有不解之缘的真正原因吧。
自2007 年从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至今, 随着身份由学生转变为一名人民教师,从知识的汲取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播者,在近十年的教学生涯里苦中作乐,在“教”与“学”的日积月累中,使我深知学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行之有效的帮助学生们奠定扎实的学习基础,提高专业水平,成为了我不断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传统文化知识掌握还很薄弱的孩子们呢。
毋庸置疑,传统山水画的学习途径主要是通过临摹、写生、创作等环节来完成。而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和作品质量,光靠盲目的创作和创新是行不通的,我认为确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就是要着重加强临摹这一教学环节的训练,只有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才能为今后的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所以,时至今日,加强临摹训练是我们学习好传统山水画的关键所在。而在初学阶段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实训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主观与客观的因素。
首先,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师范类院校的学生,他们多数基础较弱,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缺乏对传统绘画画理,画法的系统研究,整体理论修养不高,对艺术规律难有较高的认识和把握,审美情趣和意识规律不强。
其次,我们的学生在课程实践操作过程中,对传统绘画材料性能与运用了解一知半解,笔墨技法水平不高,不能熟练驾驭笔墨自如运用。由于笔墨基本功较薄弱,在临摹过程中,表现为线条笔法绵软而无骨力,墨色干、湿、浓、淡不够分明,平淡而缺少变化,水墨精神不够,作品缺乏意境。
第三,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临摹时不讲究构图,盲目追求临本的表面效果,对范本不留心认真赏析,习惯于照葫芦画瓢,一味生搬硬抄,不解读章法,不注意作品前后左右与开合之间的关系,使得画面气脉不通畅,苍白无力。
鉴于此,我们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应该首先让学生们树立良好的自信心,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认真研习传统绘画画理与画论知识,从不同层面深入分析体会传统经典绘画作品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内涵,不断提高学生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其次,要求学生们先以临摹芥子园画谱入手,认真学习山、水、树、石、亭台、楼阁的基本造型技法,然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古代历朝山水画名家的`精品力作,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鼓励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尽可能与原作精神、内容、形式相近,尽量体会作品的内涵。第三,在教学中搞好课堂内外的辅导,以抓两头,带中间,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办法进行辅导,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启发学生们独立思考与钻研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绘画水平,观察能力以及技法的表现能力。
此外,在教学临摹的每个阶段,合理组织材料,认真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做到及时梳理和解决学生在课业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详细分析与讲评, 在临摹结束时还应该对课业进行总结或汇报展览等。
总而言之,教师在山水画基础专业教学中除了理论的讲授与指导外,实践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写意山水画临摹课程是一门高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程,每一个研习环节都需要我们给予充分的重视和了解。只有不断的体会和感受其中的笔墨精神与审美情趣,才有可能使理论知识直观的通过大量的实践得以充分论证。使同学们更好的体会传统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思想感情,从而在今后的创作和创新中运用真情实感创作出具有时代之意的佳品。
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篇十三
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有上好体育课,才能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增强学生体质。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体育课呢?我认为,除了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外,教师还必须认真抓好以下三个基本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课前准备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基础环节。俗话说:“有备无患”,课前没有充分准备,就想上好一节课,无异于无米之炊,无异于打无把握的仗,因此,教师要重视并抓好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必须认真编写教案,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刻苦钻研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身体素质情况,采用《大纲》、教材、学生三结合的备课法,编写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教法灵活的教案,提前布置好上课的场地、器材,做到教学环境整洁,场地、器材布局合理、安全。让学生感到好奇、新颖,从而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首先要从我做起,注意仪表,穿着整洁运动装上课,在学生中树立形象,在教学过程中便于做示范动作,同时,又能体现出体育教师的特点,教师要结合教材,认真思考数学中如何用简而精的语言向学生讲解动作要领,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基础素质等差异,用不同的讲解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逐步加强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要能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只有课前对各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使一堂体育课活跃有序,才能顺利、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课堂教学灵活多样。
体育教学过程中,准备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学生活动不开各关节,在运动中就容易受伤,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内容,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对相关的关节充分活动开,如:跳高和跳远教学中,主要活动开胯、膝、踝关节;技巧和单杠教学中,主要活动开肩、肘、腕关节,准备活动也可采用游戏的方法进行,如:短跑(50米)教学前,可安排“破网捕鱼”、“打死救活”等游戏,让学生在操场上相互追逐、跑动,学生在跑动中有加速跑、匀速跑、变速跑等,这样可加大关节的稳固性和承受能力,提高肌肉伸缩性与爆发力,之后,再进行50米练习,就能提高学生的短跑速度。总之,灵活多样的准备活动既能提高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达到各类运动的负荷指标。
2.讲解与示范。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真讲解动作要领,还要进行认真示范。要做到讲解清楚、突出重点、示范标准、动作优美,合理地运用讲解与示范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等具体条件,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各年级都反复出现的内容(如耐久跑、铅球、篮球等),可采用先讲解,后示范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对教材比较生疏的情况下,教师可采用先示范后讲解的教学方法,对一些集体形式下进行练习的项目(如广播体操、武术等),教师还可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一边体会动作要领,一边跟着教师做出相应的动作,以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与理解能力,因此,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讲解与示范,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体育课堂效率。
3.组织练习。
现时,教师要及时地进行纠正,可采用单独纠正或集体纠正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练习中可采用分组比赛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增强团结,加强学生集体主义观念,还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
三、总结整理。
总结整理是一堂体育课的最后环节,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首先是组织学生认真做好整理活动,使学生疲劳的肌肉得到全面放松,让紧张工作的各器官恢复正常,其次是对当节课进行总结。总结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完成情况,学生是否按照教师要求,认真完成项目练习,以及对动作的标准化。对认真练习,动作标准的学生,教师要提出表扬,使之成为其它学生学习的榜样,对理解能力弱,动作不太规范的学生,教师应多采用鼓励的语言,鼓励他们开拓进取,积极向上,最终,能达到一个理想的目标,同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在教学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鼓励的良好学习风气,几分钟的总结整理,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好体育运动技巧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巩固一节课所学的内容。
总之,要上好一堂体育课,教师必须抓好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总结整理三个环节,课前准备是基础,课堂活动是关键,总结整理是升华,教师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生实际,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才能使一堂体育课有声、有色、有趣、有益,以达到预期目标。
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篇十四
《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修订后强调: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明确提出: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感,强调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下面笔者就近两年来是怎样运用教学手段进行思品课教学的,谈几点肤浅的做法:
一、改变陈旧教法,注重学法指导。
众所周知,教为学而设计,学靠教来引导。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学法指导与其他学科一样,尤为重要。以往思品课的教法比较单一,教师讲,学生听,多流于形式,结果是课堂教学中看似热闹,教师费力不小,而目的并未达到。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教的法子必须依靠学的法子”。对“教法”的思考与运筹,说到底是指向学生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改变学生不会学习的状况。思品课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学能力,如在阅读课文时,帮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情节和关键词句,或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从中领悟其内容的道德意义。恰当有效的教法就体现在师生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中。在教学中,教师的教要着眼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要反馈于教师的教。为此,应采取具有趣味性、直观性、启发性、激励性的教法,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师生的联系活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道德观点,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加强学科联系,寻找教学整合点。
新教材中,各课之间都是相互渗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多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寻找教学的整合点。例如“一国两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等这些知识点在社会课中已学过,如教学《祖国一定要统一》一课中,我播放《香港、澳门回归锦集》录象,让学生了解香港、澳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情况,使学生通过事实体会我国政府提出的和平统一的“一国两制这一方针的英明正确。又如教学《民族团结一家亲》一课时,我出示―各民族代表的合影,以说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间亲如兄弟,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通过知识的迁移,加深了学生对道德认识的'了解和感悟,通过了道德认知水平。
重视知识传授,养成良好习惯。
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一定的思想道德基础知识,然而,知识并不等于养成,养成的培养和习惯是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就知识与养成而言,知识是养成的基础,养成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同时养成也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因此,我们在思品教学中,应该既要加强知识的传授,也要加强学生养成习惯的培养,着力提高他们这两方面的素质。如我在教学《注意公共安全》一课时,我除了帮助学生认识一些公共安全的标志和规则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平时上学路上,生活中都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并通过检查评比,强化效果。又如在教《遵守公共场所秩序》一课,除了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公共场所的秩序和规则要求外,重要的是通过明理付诸于行动,让学生严格按照学校的一日常规要求进行学习由于和活动,自觉尊守公共秩序。
四、开展社会实践,提高认知水平。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包括教学和社会生活两部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不仅需要有具体道德行为的动机,还需要在实践生活中不断地练习与强化。我们如果只重视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或者只重视学生的言,而忽视学生的行,那么,思想品德课就没有充分发挥出它应该发挥的实效性。思品课的教学效果,不是挂在口头上,写在纸面上,流于形式上。那么仅凭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因此,我们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变封闭教学为开放教育,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我在教学《保护环境》《让我们共同保护环境》两课的课后活动中,我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污水、废气等,进行本地水资源情况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发表保护环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倡议书,做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总之,思品课的教学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有知、有情、有意、有行,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劳动技能、身体素质、审美能力等。只有这样,教育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才能培育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篇十五
我们通过教学实践、调查访问、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后,分析了中学生中长跑的主要心理障碍:厌倦、恐惧心理;怕苦、怕累心理;自卑、轻视、爱美心理;骄傲自满等心理。再结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学体育。
(一)研究对象的情绪和性格类型倾向以及意志品质状况的调查结果。
我们将事先印好的情绪及性格类型倾向调查问卷和意志问卷,按问卷的实施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为提高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我们分别对研究对象相隔4~5个月之后,进行重测检验,并随机性地对部分受试者及其周围同伴进行了调查访问,以提高问卷的可信度。情绪及性格类型倾向调查问卷把情绪分为稳定型,中间型和不稳定型三种;把性格分为内向型,中间型和外向型三种;根据年龄常模计算问卷得分并转化为标准分,然后根据标准分判定情绪及性格类型。意志问卷按性质分为六种类型、五种状况:即劣、差、及格、良好、优秀。通过女生和男生的调查结果,我们看到研究对象的情绪类型中,男生不稳定型占28.68%,女生不稳定型占28.30%。在实际观察和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情绪不稳定者,对待中长跑学习常常表现出焦虑、紧张、易怒、忧郁。尤其在中长跑考试的前夜,往往因多虑而睡眠不好,情绪反应强烈,严重影响了中长跑的练习和测试成绩。这种不良的反应,无疑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不利和有害的。从女生和男生的调查结果反映出,研究对象的性格类型中,男生性格内向型占14.72%,女生性格内向型占16.98%。性格内向不爱活动,对中长跑学习抱有消极、机械、被动的态度和缺乏持之以恒等,严重影响中长跑的学习和自主锻炼。
通过女生和男生的调查结果,我们看出研究对象的意志品质状况不佳,实际考察也是如此,他们往往表现出怕苦怕累,一点点困难也无法克服,有甚者在课中假装身体不舒服,而逃避中长跑,这种现象在中学生身上表现更为严重。
(二)中学生中长跑出现上述心里障碍的成因。
1.认识和发展障碍。刚进中学,学生对体育知识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运动锻炼凭直接兴趣参与以后虽然逐年有体育理论知识要求学生了解或掌握,但由于广大体育教师忽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正确动机的培养,所以,学生的认识较盲目,他们不懂得中长跑对其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对意志品质的锤炼作用,亦不了解中长跑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和一般的自我处理跑动中的难受感,特别是极点时的艰难感受易形成条件反射,造成极强的心理负效应,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且,中学生心理上不成熟,依赖性强,意志品质差,也制约了学生对中长跑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往往仅凭外界的压力(老师的压力体质测验升学考试等)进行锻炼,内心极不情愿。
2.对动作技术结构不够重视。由于受上课时间因素所影响,部分老师一开始只重视运动员的有氧耐力训练,而忽视了动作结构的经济性和实效性,如果错误动作一旦定形,不仅对学生进入成年后发挥最大运动潜能,延长运动寿命,创造成绩非常不利,而且由于青少年的骨骼承受的压力和肌肉拉力的功能不及成年人,骨骼容易造成变形,甚至畸形。青少年在开始接触中长跑时,对中长跑的技术结构动作要领模糊不清。
3.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原因。体育教学中,由于练习的内容缺乏新意,讲解语言单调、贫乏,动作示范不够规范、正确,没有吸引力。另外,练习手段的重复雷同,运动负荷波动大,使学生感到体育课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恐惧心理。
4.忽视放松运。大部分老师都知道运动过后应做放松运动及放松运动对运动成绩提高所起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上课时间的限制,往往忽视了放松运动。做放松运动其目的是通过放松活动使身体各系统由剧烈的活动状态独步过度到安静状态,减轻疲劳,促进恢复过程。剧烈运动后,如果不做好放松活动就停下来,容易造成暂时性脑贫血而产生头晕、胸闷、恶心等不良反应,甚至会发晕倒(休克)现象。长此以往,还会造成肌肉失去弹性,影响成绩的提高。
(一)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必要的。
锻炼技巧教学时要讲清楚中长跑锻炼的作用和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充分理解中长跑的实用价值,定能树立长久的动机,并能积极地进行中长跑锻炼。在中长跑的练习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肌肉酸疼动作迟缓的“极点”现象,容易使意志品质本来就薄弱的中学生产生动摇,甚至退却心理因此,在练习前,教师必须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极点是跑动中正常的生理反应,是身体各器官不适应的表现,是运动系统内脏器官的需氧量与供氧量的矛盾所致,即供氧不足而引起动力定型的暂时紊乱极点产生时,要继续坚持,同时减慢跑速,加强呼吸特别是深呼气,继而出现“第二次呼吸”,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而深长,动作重归于轻松,不适感逐渐减轻甚至消失,信心倍增。另外也必须教会学生放松摆臂呼吸节奏体力分配等技巧,以及意志品质对中长跑水平的巨大影响及其反作用等知识,使学生树立中长跑不仅是身体素质的锻炼,也是毅力精神品质的锤炼。
(二)使学生建立一个正确动作结构的概念。青少年在开始接触中长跑时,结构动作要领模糊不清,所以在开始上课时,即第一次上中长跑课时,应该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一个正确动作结构的要领。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模仿相结合进行。特别强调动作结构合理的重要性,密切注意运动员在跑动过程中的动作结构,当出现错误动作时,应及时给予提醒纠正,直至形成正确动作定形。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努力创造活跃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良好的、兴奋的心态下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帮助她们克服困难,树立良好心态,使他们的体能在学习和训练中得到逐步改善和提高,逐渐适应大强度的学习和训练。
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篇十六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已在幼教这个岗位上工作了五个年头,回首过去的时光从最开始的不知所措到现在的井井有条,一路走来有笑有泪、有苦有甜;但是庆幸的是我并没有放弃自己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并一直坚持下来;一步步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而努力,在幼儿园五大领域(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中第一个就是健康,目标为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是要真正的做到在教学活动中达到这样一个目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幼儿园中如何通过体育活动来增强孩子们的体制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体育活动的备课时要严谨,我认为要备好一堂体育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备教材。
目前我县公民办幼儿园使用的教材版本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也就无法拥有统一的教案,虽然看似很麻烦但是给了教师们很多自我发挥的空间,同课异构不同的教师同一节课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场地但都可以组织的有条不紊,并最终达到自己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们在课余时间要利用书籍、多媒体、网络等工具,多看、多听、多思考、多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在备课时要根据本园的教材、本班的幼儿因地制宜的备好教材,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
2、备准备。
一堂课从备好到进行实践中会有准备的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需要的辅助工具,准备工作中还应提前了解孩子们的身体状况,对一些因为身体原因不能进行体育运动的孩子要做好管护工作,提前查好天气预报适时地调整教学安排,准备教学目标和活动设计中需要的音乐、头饰、活动器材等等,提前准备好并在上课之前进行反复检查以确保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正常使用。
3、备学生。
这里所说的备学生就是要充分了解我们实施教育的孩子状况,这其中包括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等;在幼儿园体育课大都是在户外进行的,但是由于户外体育课不稳定因素较多干扰比较大,所以户外体育课也就成了很多新老师的“噩梦”孩子们一出教室天性得到解放,如果不能做好的组织很有可能就会变成教师无法控制的局面。这就要求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的差异性,在户外我们设计的教学活动不仅要有趣还得让孩子充分发挥他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做好一个引导者而不是“统治者”,如果教学活动难度太大孩子们不仅不能感受运动的快乐,反而会出现厌烦的情绪;所以在备孩子的时候教师应该考虑教学活动中的内容应适应全班孩子的水平提高。
4、备场地。
备场地中的因素也比较多,首先你设计的教学活动根据班级孩子的人数以及活动范围需要多大的场地在上课之前应做好预估,避免一些不安全因素的出现,还有在上户外课之前也应该充分考虑季节因素,如果在夏季就要设计运动量不要太大的活动否则孩子们会容易疲惫,活动时间也不宜太长,在冬天户外活动时应做好热身并在上体育课时适当的增减衣物避免感冒。
5、备突发状况。
在幼儿园其实每一堂课都应该做好应对突发状况的准备,不仅要在上课准备的时候强调安全常规,而且要时刻关注班级中的孩子,如出现活动中的意外摔倒或发生其他的事故教师应及时的做好准备和处理,只有时时刻刻的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才能更好地防患于未然。
总之,备课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一定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好不平凡的工作,即使条件有限,只要用心体育课一样可以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