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数的改写教学设计(通用20篇)
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不应仅限于书本知识。总结需要客观客观地评估自己的表现,避免过于主观。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关于总结的经典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
名数的改写教学设计篇一
1、了解有关改写的基本知识,学习改写的基本方法。
2、提高改写练习,体会文体的改写方法,提高学生的改写能力。
3、通过练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1、了解有关改写的基本知识,学习改写的基本方法。
2、提高改写练习,体会文体的改写方法,提高学生的改写能力。
通过练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温故知新,新课导入。
同学们,之前我们了解了如何缩写,提高了学生把握文章要点、思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综合能力。这节课,我们将继续了解改写的相关要点。在删繁就简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学会“添枝加叶”,让文章更丰满,更深入,更突出。
二、自主学习,了然于胸。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136页,请同学们了解什么是改写?改写的常见形式和注意事项?
三、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一)改写的概念。
改写,就是在忠于原作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文体、语体和叙述角度等,进行“在创作”,以服务特定的需要。
(二)改写的目的意义。
改写不仅是初学写作者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训练方式,也是作家进行创作的一种方式。改写有助于培养文体意识,提高写作能力,还有助于更深入把握原作。
(三)改写的方法形式。
1、可以改变文体。例如,将诗歌改写成散文,将小说改写成剧本。
大家仔细品读《枫桥夜泊》的诗歌及改写,赏析其中的异同。
2、可以改变语体。例如,将文言文改成现代白话文,把书面语改成口语。
(ppt展示《夸父追日》的改写对比。更直观展示改写的特点)。
3、改变叙述方式,例如,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或者是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等。
(ppt展示《我的弟弟于勒》,以菲利普的视角改写。)。
(教师补充: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改写,不仅仅局限于记叙文、散文等常规问题,也可以设计剧本、报告、日记、书信等创新形式,一切文章体裁均能改写。)。
(四)改写的原则。
1、改写要忠实原著。
改写,只是改变形式,将原文换一种表达方式表现出来,并非另起炉灶,随意篡改内容,更不能背离原著“戏说”。
改写的基础是要读懂原文,理解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主题的基础上进行改写、创作。改写的内容需紧紧围绕主题,紧扣人物的特点、思想感情。
2、改写要注意行文协调。
对于人称的改写,要注意行文的协调。不能仅单纯的改变人称,而不变化叙述视角,在人物的细节描写上也要注意与人称保持一致。同时,还要时刻注意人称的统一行,避免出现人称混乱,视角不明。
3、改写可以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
改写时,不能大段的抄原文,不能以翻译代替改写,更不能只做言语上的增添删减。可以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围绕原文的中心有意识的增加必要的情节、细节和语句,尤其是人物的心理、神态、动作、语言等,都可以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增加文章的丰富性、生动性。
例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就可以补写刘姥姥在宴席上的心理描写,让刘姥姥这个人物形象更生动、传神。
四、实战演练,提升能力。
从学过的小说中选择一篇,改变原来的叙事视角,换成另一个人物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不少于600字。
名数的改写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地按数级读数。
2.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迁移掌握万级的数的读法,培养迁移能力。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大数的用途,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一)读一读下面的信息。
1.课件出示: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读信息。
2.师:再读一读信息中的数,想一想,万以内数怎么读。(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都没有就读零)。
(二)点明课题。
1.课件出示:
2.师:在生活中,还有比万更大的数,这样的数又怎么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二、探究新知。
(一)整万数的读法。
1.2496写在个级上。
提问:读出这个数。(二千四百九十六)。
2.把2496写在万级上,个级补上4个0。
师:这个数你会读吗?读一读。(二千四百九十六万或二千万四百万九十万六万)。
师:这两种读法,哪种简便?再用这种方法读一读。
3.试一试:308000040500000。
师:这两个数怎么读?
4.比较。
(1)师: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读法相同,只是数在万级时后面加一个万字)。
(2)师:万级上的数怎么读?(读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5.练习:读出下面每组数。
(二)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1.出示:54621。
师:这个数怎么读?读一读。(五万四千六百二十一)。
2.出示:64070001003004065000634000069。
(1)师:这些数怎么读?读一读。(六百四十万七千、一千零三万零四十、六十五万零六、三千四百万零六十九)。
(2)师:这几个数中都有0,有些0我们就读出来了,有些0就没有读出来。我们再读一读,边读边找,哪些0读出来了,哪些0没有读出来。(教师把读出来的0描红:64070001003004065000634000069)。
(3)师:想一想,0什么时候不读?什么时候要读?怎么读?(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不读,其他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师:我们知道万级上的数要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那么个级哪儿的0不读,万级哪儿的0就不读,也就是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而其他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3.练习:做一做第2题。
师:读出这些数,注意每个数里的0,要怎么读?
(三)总结读法。
师:再把这些数读一读。
2.小组讨论:含有两级的数怎么读。
3.汇报:
(1)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2)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做一做第3题。
(1)师:读一读这些数?
(2)师:你怎么知道32680的最高位是万位?(可以从个位开始数,也可以分级)。
(3)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快?
(4)师:对,通过分级我们可以很快地确定最高位,从而读出这个数,分级时我们一般在个级和万级之间用竖虚线分开。
(5)师:用这种分级的方法,先分级再读出这些数。
2.教材第8页第3题。
(二)提高练习:教材第10页第14题。
名数的改写教学设计篇三
教材所出的地位:本节课是在学习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面积单位、人民币单位等及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来学习名数的改写的,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准备。
1、了解名数、单名数、复名数等概念。
2、利用进率熟练的进行单名数之间的改写和复名数之间的改写。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进一步加强合作探究的能力。
难点:复名数与单名数的互化。
方法:利用观察归纳总结,最后强化步骤,在通过练习,以达到强调重点的目的。
难点突破:利用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汇报,老师总结,以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课件。
教材分析:本节课通过一个小天鹅从出生到长大,体重一共增加了多少?展现了单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但总感觉强调的不够突出,而难点则是通过小电脑的形式一带而过,没有分析,学生理解不够彻底,为此我对教材进行了一下整合。
本节课教学分为四大环节。
第一环节:专项训练:(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为了巩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的变化规律。
第二环节:新授课。分为三大块。
第一大块:单名数之间的互化。
分为两大问题:
第一大问题: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化。
抛出问题,让小组交流、汇报,以上两题是怎么想的?
然后完成两道练习题。
观察:他们大单位化小单位,还是小单位化大单位?
他们是不是单名数与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观察高级单位是怎样化低级单位的?
最后归纳总结: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的方法。
第二大问题: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
先小组交流、汇报方法,再练习。
他们是什么单位向什么单位的转化?
归纳总结: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的方法:。
第二大块:应用。解决小天鹅的问题。
让小组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学生汇报会有两种方法:方法一、化千克为克,老师出示过程。方法二、化克为千克,让后出示过程。最后答上答案。
第三大块: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我采用以下方法解决:
首先观察:这道题与前面的有什么不同?
二、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三、小组汇报、其他人补充。
四、通过图解、板书步骤进一步展现过程。
五、做练习。进一步熟练方法。
六、学生总结,
最后教师总结方法突破难点。
第三环节:自主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名数的改写还要注意什么?
第四环节:自主练习。
第三题、进一步提高要求,比较大小,单位不同不能直接比大小,需要先进行名数的改写,让后再比较。
第四题,解决问题。主要考察孩子的审题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可列分步算,也可列综合算式。
一、作业布置:课本3、4、5、6题。
二、板书设计:
目的:体现重点,强化难点,给孩子一个做题的示范。
名数的改写教学设计篇四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改写,改写的要求,掌握改写的形式。
2.学生从《掩耳盗铃》《揠苗助长》《画蛇添足》《守株待兔》四则寓言中,选一则用现代汉语改写成一篇小故事。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行点拨,并伴有情境设疑法、朗读品析法、成果展示、合作、探究点评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3.从寓言故事中得到启发,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
4.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重点:
1.赏析并学会例文的改写方法和形式。
2.如何恰当地运用语体、人称、叙述的顺序的改变进行改写。
难点:如何把握寓言的基本内容、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改写方法进行改写。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赏析能力和品评能力。在写作方面已有过仿写、缩写和其它方面的训练,在谋篇布局、把握文章脉络方面也已初步成形。但关于学习改写从来没有受到过具体的指导和系统的学习。所以关于改写怎么写,采用什么方法和形式,从哪个角度改写认识上还很模糊,没有明确的思路。这需要教师在这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具体的指导。让学生知道改写应从什么角度,用什么形式和方法来改写。为了能达到这一目标我要求学生仿照范文来完成这一学习任务,改写自己熟悉的寓言。并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交流和点评。从而,达到既能掌握这一写作方法和写作形式,又能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目的。
《学习改写》这一教学课题是根据人教20xx课标版(部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写作要求而确定的。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我首先制定教学方案,然后根据教学方案制作ppt课件确定教学思路,接着让学生进行课前的充分复习,最后进行课堂教学。课上,我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改写,改写的角度,要求和形式。然后让学生学习和赏析改写范文,学习改写点,运用改写点进行改写。我把语体、人称、叙述顺序作为改写任务。把古代寓言作为本节课改写内容。例文打破原文的叙述顺序,构思巧妙,想象合理。尤其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生动形象。这正是学生所要学的改写点。
根据写作要求和和改写内容这节课有以下几项任务:
第一个任务:明确什么是改写。
第二个任务:明确改写的角度、要求和形式。
第四个任务:确定改写内容。(寓言)。
第五个任务:运用改写点进行改写。
第六个任务:交流、品评改写内容。提出优缺点,取长补短。
第七个任务:课后再次修改改写内容的不足,提升作品层次。
1.情境设疑法。
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回答,引出课题。
2.朗读品析法。
对于范文是以浏览、交流、赏析的方式来学习改写点。
3.成果展示、合作、探究点评法。
对于所改写的内容以朗读的方式展示给大家分享,让大家在分享中给予点评指导。课后加以改进。
(一)情境设疑导入。
同学们老师相信你在成长中一定读过很多故事和小说,老师想知道你读的是什么语体,哪种版本的故事和小说。哪位同学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板书——学习改写)聆听、思考、回答问题。
引出课题。
(二)新授。
4.组织学生分享、点评各自的学习成果以朗读的形式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品评。指出优点和不足。让学生分享各自的写作成果,从而增强自己的写作乐趣。在交流分享中,发现各自的优缺点。取长补短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结语。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基本上能将文言文改写成现代文,而且能恰当地运用人称的变化,基本上掌握了改写的相关知识,充分展现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同学们表现得很好。但要把改写充分掌握好,需要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不断加以练习。接下来我们共同看一下今天的作业。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增强写作兴趣。明确课后的写作方向。
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改写知识,改写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或《范进中举》。
要求:改变原来的叙事视角,换成另一个人物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
成功之处:改写范文是学生熟悉的古代寓言,改写点交代的也很清晰。改写的内容设定的难度也不大。所以,学生写起来比较容易,教学任务很容易完成。由于,所确定的学习目标难度适中,所以老师引导的很顺手,学生任务完成的也很顺利。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品读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点评能力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和培养。基本达到预期的目标。课堂气氛活跃。
不足之处:在改写指导中老师还有些指导的不到位,在改写内容的品评鉴赏中,对于有些同学的写作内容点评的还不到位。
改进措施:课后对学生的写作内容给予细致的指导,并提出改进方法。学生再次修改写内容,提升作品层次。
学文体。
习语体寓言。
改人称。
写顺序。
名数的改写教学设计篇五
1、会利用小数点的位置来进行名数改写。
2、理解知识间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和名数改写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从而掌握利用小数点的位置移动进行名数改写的方法。
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掌握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
难点:会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进行名数改写。
难点:单名数改写复名数、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的方法。
首先作好旧知的铺垫,复习名数改写的基本方法、单位之间的进率、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出现小数的名数改写。
(1)先让学生熟记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归纳出何时乘进率,何时除以进率。
(3)为学生编口诀:大变小乘正好,小聚大用除法。
2、如何让学生能够又快又好地掌握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改写方法:
(1)首先牢记单位间的进率,并能够灵活运用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的转化。
(2)审题要仔细,看清楚是向哪级单位转化。
活动总结:组内老师各抒己见,找出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尤其是老教师对此处学生经常出错的问题有哪些,如何来解决的建议和思路都给我们年轻教师有很大帮助。
名数的改写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十亿”“百亿”“千亿”,掌握整数数位顺序表,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2.在经历数的产生过程中,感受“一一对应”的思想和“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使学生了解古老的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数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和十进位值制的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数的产生。
(一)导入。
1.师:我们身边有很多数,找一找。(人数、男生数、女生数、年龄、身高、体重等)。
2.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可是数的产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了解古代计数方法。
1.师:你知道远古时代的人是以什么为生吗?(打猎)对,他们以打猎为生,每次捕到猎物或捞到鱼需要知道捕获的数量,他们也需要数数,记录数的多少,但和那时的方法和现在不同,你知道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吗?(摆石子、刻痕、结绳计数)。
2.课件出示:图片。
师:比如,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在木头上刻道来计捕鱼的条数的道理也是一样。刻道计数和结绳计数也是如此。
3.课件出示:
师:这是我国挖掘出来的“甲骨文”上的“数”字,这个字就源于结绳记事。
(三)符号记数。
1.师: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以后又随着文字的发展,逐渐发明了一些记数的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
2.通过介绍古埃及人记数符号,揭示计数法就是表示计数单位的个数,体会没有位值带来的不便。
(1)课件出示:
师:这是古埃及人设计的计数单位。
(2)课件出示:
师:看看这个数用到了哪些计数单位,是多少?(4217)你是怎么想的。
(3)师:要想知道这个数表示多少,就必须看清有什么计数单位和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4)师:你能用古埃及的计数方法表示出太阳的直径1389000千米吗?试一试。
(5)课件出示:
(6)师:通过自己的尝试,你有什么感觉?(麻烦)。
(7)师:请你想一想,这种计数方法为什么会这么麻烦?(每个计数单位都要用不同的符号,表示数时,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就要画几次)。
3.介绍阿拉伯数字。
(1)课件出示:
公元八世纪前后,印度发明的数字传入了阿拉伯,在公元十二世纪又从阿拉伯传入欧洲,人们就误认为这些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后来就叫“阿拉伯数字”。
二、认识自然数及新的计数单位等,整理数位顺序表,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一)认识自然数。
1.师:用这10个数字能表示多少数?
2.师: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3.看教材第17页。
4.师:通过看书,你还了解到了自然数的哪些知识。
(二)十进制计数法的原则,体会位值制的价值。
1.师:为什么仅仅这10个数字就能表示出许许多多的数呢?比如:999,都是9,它们表示的意思一样吗?(9在不同的数位)。
2.师:对,因为9在不同的位置,在右边表示9个一,在中间表示9个十,在左边9个百。同样的数字在不同的位置表示的大小就不同,这样不用发明那么多的符号了,记数也不用那么麻烦了。(课件演示)。
3.师:如果再加1个石子,右边的9就达到10个,就可以放到中间,中间又够10组,就可以放到更高的位置,同样再够10组,就要再往左进一位。(课件演示)。
4.师:这就是人类的进步,能用位置来区分计数单位的不同,它使记数变得简单。
(三)认识新的计数单位,数位、数级,整理数位顺序表。
2.师:你还能继续说出新的计数单位吗?它们所在的数位又叫什么呢?还有更高的吗?
3.师: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作十进制计数法。
4.师:我国习惯从个位起,每四位一级,分别是哪几个数级?
课件出示:数位顺序表。
三、知识运用。
1.教材第22页第1题。
2.教材第22页第2题。
名数的改写教学设计篇七
备课教师:胡涛实施时间:2014年月日。
授课班级四(1)班学科数学。
教学课题口算乘法(例1)课型。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
教学课时数共课时。
教学过程(分课时备课)。
教学活动预设计二次修改方案/设计意图。
第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学生看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汇报查找的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18×4=24×3=25×2=14×6=。
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130×5=2×380=150×6=。
7×13=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
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1题。
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
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
口算练习。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第47页6-----9。
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激发探究的欲望,为后面的数量关系作准备。
使学生掌握整数乘法口算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名数的改写教学设计篇八
(1)结合情境图引出例1的教学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了解决按身高排队的问题,有些组把这些数据统一成用米作单位,那80厘米用米作单位应该怎样改写呢?”放手让学生试一试。
(2)学生汇报时,让学生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尽量让方法不同的`小组发言。教师同时分类板书。
(3)之后,教师可以结合板书启发学生对改写方法进行归纳,可以适当突出“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将小数点向左移动”的改写方法。如可以提问:将80厘米改写成米数是什么样的变换?(低级单位的数到高级单位的数)应该怎样算?(除以进率100)进而归纳出:厘米数改写成米数是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100,根据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可以了。
(4)接着教师可以再提出问题,那剩下的1米45厘米以米为单位应该是多少呢?让学生交流探索并汇报。完成后可以让学生想一想:80厘米和1米45厘米改写为米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然后提出“应该怎样改写?”启发学生进一步改写的方法。
(5)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十一的第4题。
名数的改写教学设计篇九
《名数的改写》包括单名数与单名数之间的改写、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改写。单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是教学的重点,而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改写是教学的难点。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相同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的性质等知识。
课上,我首先和学生一起回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接下来由易到难,先尝试由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的题目,引导学生归纳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的方法是除以进率。然后通过尝试由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的例子.归纳总结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的方法是乘进率。
通过练习,学生掌握了单名数之间的改写方法后,尝试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改写,引导学生在做这类题时,要看清楚是什么名数改写成什么名数,如果是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复名数中高级单位前面的数应写在单名数的整数部分,只需要把复名数中低级单位进行改写;如果是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复名数,要把原小数分成两部分:整数部分写在复名数的高级单位前,小数部分根据各单位间的进率进行改写。这样给学生一个清淅的解题思路,学生解题的正确率自然会提高。
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我用一句话简单概括:“高改低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低改高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左移”。
这堂课,我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如下:
1、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了名数改写的方法,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集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探究、学习新知,从而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2、对于名数的概念,教材中没有明确的介绍,也不是这节课的重点,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我直接告诉学生:“一个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就是一个名数”,再在比较中了解单名数和复名数,学生对名数的理解就比较清晰。这样学生很快的就知道了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而单名数的改写我则采用学生先思考尝试后交流,在反馈中进行个别指导的方法,规范语言,归纳方法。这样让每一个孩子都学有所获,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收获。
3、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思考,对有不同意见的学生,采用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给每个孩子以展示自己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1、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虽然对单名数之间的改写方法理解掌握得比较好(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但由于部分学生对于单位之间的进率不熟悉,特别是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的不好,致使一些学生在改写时出错。在课前让学生整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时,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熟悉这些进率,以便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2、个别学生移动小数点不够熟练,解题速度比较慢,尤其是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成复名数或把复名数改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学生出错较多。应在新课前复习一下有关这方面的整数练习题,以便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名数的改写教学设计篇十
1、让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数,感受这些大数的意义。
2、让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多位数。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结合身边的实际数据适时教育。
重难点。
掌握亿以及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能正确读写亿以及亿以上的数,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读法、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生谈话:回忆哪些学过的计数单位?板书: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
2、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读一读?
242、4600、8000、10000、3215、509、5009、7010。
3、说一说这些数的读法。
揭题:亿及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学习大数的读法。
2、(1)复习数位分级。
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亿、十亿、百亿、千亿是亿级。
北京市有19612368人,学生的读法。标上数位再读;写在数位顺序表中,按数位读;先分级,用虚线把万级和个级分开,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3)小组讨论大数的读法。
3、研究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尝试读出:129533000018071996780000和13820000。
4、研究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指导40017,先读万级,再度个级,然后合起来读。
四十四、一千三百八十八、六百七十八、四十四万,一千三百八十八万、六百七十八万,写完之后再个级添上四个0就好了。
五十五万二千三百,二千三百一十六万二千一百二十三,一亿零四百三十万三千一百三十二。
师:这几个数各有几级?应该先写哪级上的数,再写哪级上的数。
3、中间及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提问三十二万零六百这个数有几级?万级上怎样写?个级上的`一个也没有怎么办?在数位顺序表中表示这个数。
四、作业。
练一练作业本。
名数的改写教学设计篇十一
《名数的改写》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单名数与单名数、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相互改写,这里面牵涉到单位之间的进率、分数化成小数等知识,本节课我所讲授内容是单名数的改写。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先整理常用单位及进率,让学生在学习前有一个知识回顾的过程,并且是由易到难,如:先复习米、分米、厘米、毫米;吨、千克、克之间的进率。然后以1分米=()米为例,在黑板上画出1米、1分米,边画图边讲解,数形结合,学生很快明白1分米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10分,取其中的一份,写成分数就是1/10米,化成小数是0。1米。趁热打铁,我又出示了1厘米=()米,1千克=()吨,学生很快掌握。最后小结引导学生在做单名数改写时,心里先想清楚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进率是10的改写成分母是10的分数,化成一位小数;进率是100的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化成两位小数;进率是1000的改写成分母是1000的分数,化成三位小数。这样给学生一个清淅的解题思路,学生解题的正确率自然得到保证。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虽然对名数之间的互化方法理解掌握得比较好,但由于部分学生对于单位之间的进率不是很熟悉,或者说有些遗忘,而致使一些学生在解题时出错,而今天在讲授完新课后,只做了四个练习题,练习量不够充分,今后将设计强化练习。
名数的改写教学设计篇十二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亿以上数的改写与省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亿以上数的改写及省略》,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例题:例1是:亿以上数的改写的学习;例2是:“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
用“亿”作单位的数的改写和省略是在用“万”作单位改写和省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了前面的知识基础,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把用“万”作单位改写和省略的方法,迁移、类推过来,归纳总结用“亿”作单位改写和省略的方法,再利用这个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改写和省略,难点是亿以上数的省略。课中学生会利用知识迁移,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尝试完成,轻松地掌握了用“亿”作单位改写的方法和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在教学中,我重点关注知识点,在学生牢牢掌握“四舍五入”的基础上,强调了改写与省略的区别。
1、改写不改变数的大小,省略改变了数的大小。
2、改写使用直等号,省略使用约等号。此外,题型也有区别,改写题型有“将下列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而省略的题型有“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应根据不同要求,写出正确结果。
3、将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与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相同,必须做到“一找”、“二看”、“三用”。“一找”,找到“亿”位。“二看”,看省略部份的最高位上是几。“三用”,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要让学生想问,敢问,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这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
总之,上完这节课,自己觉得很累,坐下来后发现:其一自己还是说的比较多,对于学生不敢真正的放手。其实,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如果我们一直压抑者他们,他们就会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所以我们应该用更巧妙的方法进行激疑、布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多思多想、会思会问,多自己去发现并探究和解决问题。其二我的评价语不够丰富,每个环节的衔接语还不够顺畅。故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我自己还应该多看书,多学习,丰富自己!
《亿以上数的改写与省略》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亿以上数的读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改写的方法。教学难点是省略亿以后的尾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求近似数。其实这节课与之前所学得的《亿以内数的改写和省略》教学结构相同,方法也基本类似,难度较小。几点想法:对于改写,我采取了类比迁移的方法,把本节课要学的整亿数的改写,类比整万数的改写方法,出了两道题目——120000=()万;1200000000=()亿,让学生尝试写出答案,并独立思考如何进行改写整万、整亿数,指明学生说一说。
学生通过建立联系,反应都比较快,基本能正确写出,效果很好。在表达方法的过程中,学生间的补充也很精彩,最后都自己总结出了方法。对于省略内容的讲解,我采用的是分类的方法,先列举了3个“四舍”的题目,学生把握住方法后,又出示了3个“五入”的例子,学生独立完成,三个同学进行板演,最后学生总结归纳方法。对于已经有认知经验的学习内容,我觉得本节课的类比迁移——自主尝试——归纳总结方法还是比较符合学生特点的。在减少了教师一言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尝试表达,学会归纳等。
几点不足:在让学生尝试总结改写方法的环节,给予学生的时间不够,只挑了两三个学生来回答,部分基础差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尝试表达,甚至还不够理解。课堂环节简单,刚开始学生的兴趣很足,在新课的第二环节再次进行归纳总结时,部分学生(程度较好的)出现倦怠状态,课堂气氛不够热烈。
名数的改写教学设计篇十三
(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体会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难点、重点分析。
分析:《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折鸳鸯在两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的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美。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幸福爱情,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因此,临别时,她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总之,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作品撼人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它不仅写出了人物心灵中颤动着的爱情旋律,而且写出了激荡着巨大感情潮汐的人物心灵。
课文中有四处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折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二)如何体会剧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分析:《长亭送别》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端正好】一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一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的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进一层表现她的惆怅和眷恋。“无人语”不仅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而且是写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夕阳古道,原来还有切切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这情景本来就够冷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的叫声而见不到骑马远去的亲人,莺莺的心情可想而知。“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加衬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分析: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这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
1.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例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憔悴;“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都是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作品中的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作者善于化用名句中的优美成句,也擅长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白描俊语。曲词或秀丽典雅,含蓄悠长;或质朴自然,活泼爽利。既有诗词意趣,又不失元曲本色。例如,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是咏秋名句。王实甫易“叶”为“花”,移入【端正好】一曲,与飞雁、霜林一起,组合成一幅新的暮秋图,完全切合剧中的情景和离人的心绪。【收尾】“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句,是对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意境的再创造,极其形象地传达出人物心灵所承受着的感情重压。【叨叨令】【快活三】两支曲子,出语当行,极富生活气息。【脱布衫】前两句是诗词的'格调,写莺莺眼中的秋景;后两句是生动的口语,写莺莺眼中的张生。正是这萧瑟的秋色,映衬着愁苦的张生。既抒写了莺莺的情绪,也描写了张生的神态。在《长亭送别》中,这两幅笔墨,交替并用,得心应手,炉火纯青,为多侧面、多色彩地再现人物的情感节律,提供了成功的艺术手段。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者简介。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西厢记》(原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
(二)主题、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
1.主题。
《长亭送别》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一种心灵上的契合。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本文的主题及《西相记》的思想内容,可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了解剧情的基础上作准确的把握。
2.情节结构。
全折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3.人物形象。
《长亭送别》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的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停妻再娶妻”,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是有现实基础的。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限于“儿女情长”。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
莺莺这一形象的把握,要跟剧情紧密地联系起来,要重视她感情所经历的起伏变化。
(三)曲词的鉴赏。
要引导学生根据鉴赏重点有选择地鉴赏曲词。
例如,【叨叨令】一曲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耍孩儿】一曲有多处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可着重从语言特色的角度来鉴赏。
【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街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耍孩儿】中“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近紧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再如,【朝天子】【二煞】两曲,可着重从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方面鉴赏。
【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形象地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显示了她的反抗精神。
【二煞】一曲将莺莺与离愁别恨纠结在一起的深深忧虑和盘托出,进一步袒露了她的内心世界。
又如,【端正好】【一煞】两曲,则可着重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端正好】寓情于景,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她内心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煞】中“夕阳”一句,看似平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凄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发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画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使“长亭送别”留下了境界深远、意味无穷的余韵。
鉴赏曲词时,教师应注意在学生不易觉察之处适时进行点拨。
(四)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的鉴赏。
要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注意鉴赏时,不要搞成修辞方法的辨析或语句出处的考察,而要结合课文的语境,揣摩语义、情味,体会修辞方法和古代诗词的表达效果。
还可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关汉卿的《窦娥冤》进行比较,体会两位大师的不同语言特色。
《长亭送别》语言华美典雅,以富于文采为特色:(1)善于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情、景交融,情、境合一,富于意境美,语言委婉隽永;(2)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善于将古代诗词中典雅凝炼的语句,与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语言更具有诗化的特点;(3)修辞方法多种多样。
《窦娥冤》语言朴实无华,以“本色”见长:(1)直抒胸臆,感情浓烈,语言直白;(2)多用白话,多用方言词语,语言通俗,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3)较少使用修辞方法。
(五)诵读课文。
注意引导学生在把握作品哀怨抒情基调的前提下,读出人物感情的起伏变化,选择自己喜欢的几支曲子(如开头三曲、结尾两曲)背下来。
(六)积累词语。
1.余荫:荫,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这里有长辈保佑的意思。
2.萋迷:同“凄迷”,(景物)凄凉而模糊。
3.厮守:相守,相聚。
4.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也作狼籍。
5.罗帏:床前罗帐。
6.青鸾:古代传说中能报信的鸟。据说汉武帝时,西王母降临,青鸾先来报信。
7.残照:落日的光辉。
8.胸臆:指心里的话或想法。
9.举案齐眉:后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高举至眉前以示恭敬(见于《后汉书·梁鸿传》)。后人用来形容夫妻相敬。
10.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语出苏拭《满庭芳》词的头两句。“蜗角”和“蝇头”,都是形容极小。
11.淡烟暮霭:傍晚的云气。
(七)板书设计:
别离图。
背景:倍增烦恼的暮秋天气。
人物:崔莺莺、张珙、红娘等。
画面:一、赴长亭途中。
二、长亭别宴。
三、长亭分别。
四、目送离去。
意境:离愁别恨的绝唱。
【小资料】。
(一)“天下夺魁”的《西厢记》。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西厢记》就由此加工创造而成。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圆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
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二)“秋思之祖”。
清代梁廷楠《曲话》卷五云:“世传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谒扑地,遂死。”曲坛上这一逸闻,正好说明作者呕心沥血之苦,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真是无雨无以丽其姿,无严霜无以煊其色!可以说是剧曲中一首“秋思之祖”。
名数的改写教学设计篇十四
听说强大的齐国又向弱小的鲁国发来战书了,一时间,民心惶惶,曹刿更是坐立不安。作为自幼熟读兵法的他,深通用兵之妙,他打算去助庄公一臂之力。历经千辛万苦,曹刿终于见到了庄公。此时的庄公正在心急如焚地召集朝中大臣商议御敌之策,听说曹刿求见,不假思索地就宣曹刿入朝。当布衣短裳、面目黝黑的曹刿出现在艳衣美服的朝臣面前时,大臣们都对这位农夫露出鄙夷之色。但曹刿不卑不亢,有礼有节,没等庄公寒暄几句,就直截了当地问庄公:臣早闻大王要派兵迎战,敢问您凭什么去作战?庄公马上回答说:吃穿住行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从来没有独自享用过,平时总要分一些给手下们,一点都没亏待他们,他们肯定效力于我!曹刿觉得庄公目光太短浅了,连连摇头说:这些只是小恩小惠,您分给了大臣们,而天下千千万万的百姓却没有得到,百姓不可能在打仗时配合您的。庄公想了想又说:祭祀时用的牛羊猪三牲,还有玉器和绸帛,我都不敢随便虚报数目,总是按实数有多少说多少,不敢欺骗上苍。曹刿暗笑他的迂,摆手摇头地说:对神明不说谎话,这种小小的信用不能受到神明们充分的信任,他们也不会保佑您打胜仗的。无奈的庄公紧皱眉头起身踱步,想了好一会儿才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不能一一弄清楚,但是我一定会按实情来处理!曹刿听了,长舒了一口气,满意地对庄公说:您能这样做,就获得民心了。得了民心,战争就基本上有了胜利的保障了!作战时,恳请大王让我陪您一同前去,我一定帮您打赢这一仗!
庄公听后,对曹刿越发敬重,当即封曹刿为军师,周围的朝中大臣再也不敢小瞧这个东平农夫了。
名数的改写教学设计篇十五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认识和改写及求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了前面的知识作为基础,对亿以上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掌握起来难度不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尝试完成,轻松地掌握了用“亿”作单位的数的改写方法和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学习目标。
1、会将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会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2、使学生经历改写和求近似数的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
1、会将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2、会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学习难点。
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自主学习。
学习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课件出示一组人口数据信息。
(1)世界平均每年新增人口800000000人。
世界平均每年新增人口80000万人。
(2)我国的人口大约是1300000000人。
我国的人口大约是13亿人。
师:每组中的数的两种记录形式有什么异同?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2、揭示新课。
1、(1)学生看课件,读信息。
(2)学生交流得出:每组中的第二种表达形式简单、好读、省时。
2、明确本课所学内容。
1、填空。
(1)170000=()万。
(2)70350≈()万。
(3)6080000=()万。
(4)3076400≈()万。
答案:(1)17。
(2)7。
(3)608(4)308。
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1)800000000。
(2)27000000000。
(3)4800000000。
(4)10500000000。
答案:(1)8亿。
(2)270。
为了读、写、算时更方便,我们常常会把这样的大数改写成以“亿”位单位的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亿以上数的改写及求近似数。
亿(3)48亿。
(4)105亿。
3、省略下面各数亿位后面的尾数,写出近似数。
(1)548000000≈()亿。
(2)3795000000≈()亿。
(3)690000000≈()亿。
(4)3058000000≈()亿。
答案:(1)5。
(2)38(3)7。
(4)31。
4、延伸练习。
(1)29970000000≈()亿。
(2)9988520000≈()亿。
答案:(1)300。
(2)100。
5、里最大能填几?最小能填几?
(1)986523140≈99亿。
(2)2314600000≈231亿。
答案:(1)最大填9,最小填5。
(2)最大填4,最小填0。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多媒体课件出示:
30000000。
3000万。
1500000000。
15亿。
5000000000。
50亿。
仔细观察,说说每组数据相等吗,是如何改写的?
(2)出示例3,引导学生尝试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3)引导学生归纳改写步骤。
1、(1)学生观察得出:每组数据数值是相等的,只是计数单位不同。
相机引导学生回忆亿以内数的改写方法。探索亿以上数的改写。
(2)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小组长汇报。
1000000000=。
10亿。
530500000000=5305亿。
(3)学生交流讨论得出:先分级,找到亿位,再改写。
2、学习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1)课件出示:四(2)班有学生45人;
全球总人口数约是70亿人。
上面这句话中的两个数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例4。
1034500000≈()亿。
9876540000≈()亿。
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学习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3)尝试改写,交流汇报。
(4)师生共同总结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2、(1)学生交流:45是准确数,不多也不少;70亿是一个近似数,可以是70亿多,也可以不到70亿。
(2)明确题意:回忆亿以内的数求近似数的方法;讨论交流亿以上的数该如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3)学生独立改写,汇报改写结果。
1034500000≈(10)亿。
9876540000≈(99)亿。
(4)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用规范的语言总结。
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要用“四舍五入”法,是四舍还是五入要看千万位上的数,也就是省略部分最高位上的数。五入时不要忘记进1,有时还会遇到连续进位的情况。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3题,第21页“做一做”。
独立完成相关作业,全班交流、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和同学们说一说。
2、布置作业。
1、谈这节课自己的收获。
2、独立完成作业。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对于亿以上数的改写,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用“万”作单位的数,仿照前面的学习,学生很快就投入其中,然后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强调“先分级,再改写”,在后面加一个“亿”字就可以。
对于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课件通过情景环节的引入,引导学生得出:要用“四舍五入”法,是四舍还是五入关键要看千万位上的数,也就是省略部分最高位上的数。五入时不要忘记进1,有时还会遇到连续进位的情况。
教师点评和总结:
名数的改写教学设计篇十六
小数的意义这一单元有三个较难的知识点:小数点的移动;名数的改写;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一再的强化练习。现在正学习“小数的名数改写”。发现很多学生做题慢,出现问题多。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我结合学生的出错情况,总结出解决的方法。
教材上把这部分内容分为四部分。1、单名数的低级单位改为单名数的高级单位。2、单名数的高级单位改写成单名数的低级单位。3、含高级和低级两个单位的复名数改写成只含高级单位的单名数。4、只含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含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的复名数。
这四种情况分别举例说明:
30平方米=()平方分米。
这道题是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用高级单位前面的数乘进率,
30×100=300030平方米=(3000)平方分米。
5千克=()吨。
这道题是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前面的数除以进率。
5÷1000=0.0055千克=(0.005)吨。
15.4吨=()吨()千克。
这道题是把只含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含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的复名数。这个数的整数部分15作为高级单位前面的数,小数部分0.4乘进率1000作为低级单位前面的数。
15.4吨=(15)吨(400)千克。
与这道题最易混淆出错的是15.04吨=()吨()千克。
15.004吨=()吨()千克。
4米50厘米=()米。
这道题是把含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的复名数改写成只含高级单位的单名数。高级单位的数作为改后的小数的整数部分,低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作为小数的小数部分。
4米50厘米=(4.5)米。
在三年级已经学过,把这类的复名数化成只含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所以可以掌握方法后进行对比。
二、熟悉各类型单位的进率。
对于常见的`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面积单位、人民币单位的进率,学生经常用到。但是面积单位中的不常见的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容易出错。如: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所以只能死记住这些易出错的单位进率。
三、先分类训练。
小学生理解能力没有记忆能力强。一个知识点只理解是不够的。还需要专项训练、强化记忆。对于这四类名数的改写在学生还没有熟练掌握的情况下,先分类练习,掌握住各个类别的方法后,再混合练习。
四、混合练习。
名数的改写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所以结合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四种方法。
名数的改写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页例1、例2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九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1、知道名数、单名数、复名数的含义,掌握名数改写的一般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写。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推理能力,通过名数的改写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渗透变与不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软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胖墩现在的体重有49千克850克,都快50千克了,他妈妈非常着急!上个月他妈妈花了1240元给小胖墩买了一个跑步机让他在家锻炼,好在他家的房子还挺大的,足足有120平方米呢!让我们为小胖墩加油,让他早日恢复健康的体型吧!
2、(49千克850克50千克1240元120平方米)。
3、像这样把量得的数与单位名称和起来的数就叫做“名数”。(强调名数概念中的关键词“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同时指出这里的“单位名称”,准确的说应是“计量单位名称”,而不是平时说的“本”、“块”、“头”等表示物体数量的量词)。
二、合作研讨,探究学习。
1、认识单名数与复名数。
(1)、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名数?谁能说给大家听?
(2)、引导明确:同学们列举了这么多的名数,像这样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数叫做单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数叫做复名数。
(3)、判断练习:下面的名数是单名数还是复名数?
3米2吨50千克7元6角3分。
5小时30分50000平方米375分。
2、学习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
(1)、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名数,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进行不同单位名数的改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名数的改写。
例如刚才的“375分”,你们是怎样理解的?
生:我认为375分中的“分”是时间单位时、分、秒的分,那么375分就是6小时15分。
师:看来,在生活中一定要把名数说清楚,不然有时还会闹误会呢!刚才几个同学对375分就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并且把这个单名数分别化成了6小时15分和3元7角5分这两个不同的复名数,其他的同学能谈谈其中的方法吗?请四人一小组先相互交流一下。
(2)、学生四人小组互相交流,汇报方法。
生:因为1小时=60分,375分里面有几个60分就是有几时,375÷60=6(时)……15(分)。所以375分=6小时15分。
生:因为1元=10角=100分,所以375分=3元7角5分。
(3)、小结:刚才这一题是一道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的问题,同学们采用的方法都很对,都是用低级单位的数去除以进率。
(4)、练一练: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7600千克=()吨()千克。
3004米=()千米()米。
3、学习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1)、出示例题。
3米=()厘米。
2吨50千克=()千克。
(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来解答,可以分组讨论,也可以向书本请教,但要说明你改写的理由。
(4)、学生汇报改写的结果和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都是用乘法计算,用高级单位的数去乘进率。
(5)、练一练:
18平方米=()平方分米。
5千米300米=()米。
做一做:
4千米180米=()米。
6090克=()千克()克。
7米6厘米=()厘米。
420时=()日()时。
三、巩固发展。
1.填空。(认真细心,不出差错)。
3时20分=()分。
678秒=()分()秒。
4000公顷=()平方千米。
2日16时=()时。
6米45厘米=()厘米。
1205米=()千米()米。
2.比较大小。(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5千克o509克。
7600米o7千米60米。
4时15分o255分。
32分米o3米2厘米。
3.连线。把相对应的连起来。
2千克80克20xx平方分米。
10平方米369小时。
1070毫米20xx克。
50个月12公顷。
20平方米1米7厘米。
15天9时4年2个月。
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一种播种机的宽度是4米。用拖拉机牵引,每小时行5千米,可以播种多少公顷?
能力提升:
月亮饶地球旋转一周,约需42524分钟,是几日几时几分?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基本概念。
1、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例1:3米=()厘米。
合起来的数叫做名数。2吨50千克=千克。
2、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
数叫做单名数。例2:50000平方米=()公顷。
3、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375分=()时()分。
位名称的数叫做复名数。
名数的改写教学设计篇十八
小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教材为我们创设了一个按高矮顺序给小朋友排队的情境,出示的数据有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这都是一些不同单位、不同形式的数据,不便于比较。
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数据进行改写,将它们改写成相同计量单位再进行比较。这时我先让学生在没有改写的情况先试着按身高进行排队并谈谈感受。学生发现这些数据计量单位不同,很难一下就排好队。如果单位相同的话,就能很快排好队。于是我采取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展开交流如何把80厘米化为米,学生发现这题也就是将单名数改写成小数,同时学生通过讨论还发现了两种改写方法:一种是直接利用计量单位的关系,另一种是利用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再联系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大多数学生采取的是第二种方法,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可取的,这时应鼓励学生无论用哪种方法,只要方法正确,都是可以的,这里我应该强调一下。将1米45厘米化为()米,这是属于将复名数改写成小数的情况,这比单名数改写为小数稍微难一些。我没有给他们任何提示,做之前让学生自主探索改写的方法,这对班上中下面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及时对部分学生进行帮助,指导学生认真掌握复名数改写成小数改写的方法。
通过学习80厘米和1米45米的改写还有一个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归纳改写方法。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名数的改写教学设计篇十九
学习目标1、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
2、掌握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重点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
预习过程。
一、复习。
6.03059.87398.56737.61253.9965。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保留三位小数。
二、商的近似值。
1、仔细阅读39页情景图,回答问题。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列出算式吗?(用计算器算)。
将你的结果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有什么发现。
写在后面:
2、尝试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
温馨提示:遇到商除不尽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要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商的近似值。
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或者保留整数,结果各应是。
三、循环小数。
1、三峡大坝的高度约是十三陵蓄能坝的多少倍?
我会列算式:
通过竖式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那么这道题的商可以表示为:185÷75=。
2、计算8.05÷3.7=。
3、你能说说什么是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吗?
四、你都学会了吗?快来检测一下吧!
1、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商的近似值,填入下表。
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
23÷7。
46.4÷13。
51.5÷29。
2、判断下列各数是循环小数吗?并说明理由。
1.535353……2.037999……0.3333……。
2.1374642893……5.696969。
3、判断大小,并说明理由。
2.3131和2.3131……3.08252和3.082525……。
4、小强参加锻炼,他3分钟跑了251米,平均每分钟跑了多少米?
5、思考:循环小数一定是无限小数吗?反过来,无限小数就一定是循环小数吗?为什么?
名数的改写教学设计篇二十
3.80千克=()吨。
4.0.93吨=()千克。
5.8吨=()千克。
6.60千克=()吨。
7.42000克=()千克。
8.0.21吨=()千克。
9.4.08吨=()千克。
10.3.2平方千米=()公顷。
11.0.2公顷=()平方米。
12.6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3.15公顷=()平方米。
14.480000平方米=()公顷。
15.7平方分米=()平方米。
16.0.08平方米=()平方厘米。
17.0.95公顷=()平方米。
18.24公顷=()平方千米。
19.10.36平方千米=()公顷。
20.1.96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1.0.43米=()厘米。
22.250米=()千米。
23.30.5米=()分米。
24.30.5米=()千米。
25.13厘米=()米。
26.260米=()千米。
27.36厘米=()米。
28.18分米=()米。
29.525毫米=()米。
30.7吨50千克=()吨。
31.3千克165克=()千克。
32.5千米30米=()千米。
33.8元5角=()元。
34.10米8分米=()米。
35.4米17厘米=()米。
36.2米3分米=()米。
37.4米7厘米=()米。
38.3吨700千克=()吨。
39.15吨50千克=()吨。
40.5千克500克=()千克。
41.12千克35克=()千克。
42.1米50厘米=()米。
43.4吨80千克=()吨。
44.14吨680千克=()吨。
45.25平方米24平方分米=()平方米。
46.15.68元=()元()角()分。
47.2.95元=()元()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