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稿学弈(汇总19篇)
总结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巧,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对过去的经历和成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如果你对总结写作感到困惑,不妨参考一下下面这些总结范文,说不定能找到点启发。
小学语文说课稿学弈篇一
《荷花》是省编义务教材第6册第6单元的第2篇课文。它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分两部分,第1部分(1~3)自然段,直接赞美了荷花的清香、形状、姿势。第2部分(第5自然段)通过想象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读懂一段话,初步学会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说自然段主要意思。这是在第2单元“读懂总起分述的一段话”、第5单元“读懂用并列关系写的一段话”和第5单元“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基础上,对段的阅读理解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从而为四、五年级概括逻辑段段意打下基础。通过前一篇课文教学,学生初步学会用这一句式概括段意。《荷花》则对此进行复习、巩固。
根据本课以上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0个新词语意思。培养学生能力方面:1.能概括1、3、4自然段的主要意思。2.能背诵2、4自然段。思想感情方面:了解荷花的美丽,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分2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会生字新词和1至3自然段。第2课时学习4、5自然段,背诵2、4自然段,总结全文。
下面,我着重讲第1课时的教学。
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生字,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等词语意思;2.学习1—3自然段,能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的句式说说1、3自然段主要意思。3.能有感情朗读2、3自然段,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重点:概括1、3自然段主要意思,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难点:感受荷花的美。
说教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图文对照法:“图”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文”是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的记载。具体的画面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本文可利用《荷花》插图,帮助学生学词、学句、理解、想象。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学法:
1.读写结合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推敲,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过程设计。
我是紧扣“美”字进行设计的:
1.出示《荷花》插图,请学生谈谈有关荷花的知识和看荷花的感受,唤起对荷花美的回忆,谈话后揭示课题。
2.揭示目标。课始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
1.听录音以后思考:荷花美在哪里?课文怎样写荷花的美?
(2)划出生字新词。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并当堂反馈矫正。
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学习,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学生最感兴趣,所以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这一段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受、想象荷花的美,并能有滋有味地读出美。
出示投影,指名1个学生做。其余学生在作业纸上填写这段的总起句和具体写荷花三句话中的重点词。在利用投影进行反馈矫正后,抓住具体写荷花的三句话,进行教学。这样先学后导,导练结合,有利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三句话的教学我分三步走:1.让学生在挂图上批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2.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并拿它与课文原句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想象荷花的美。3、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
在教学完这三句话后,引导学生抓住写荷花特点的词语教学写荷叶的句子,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教师在挂图上直观演示后,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理解“冒”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又抓住“冒”练习有感情朗读。
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相应画面。
在第二段读出美的基础上。第三段的着力点是根据有关句子想象美、表达美,使美感进一步深化。
1.出示投影:看图想象,写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有的____。还有的_____。(1)小小组讨论,再写下来;(2)指名说,集体评议。
课文中没有对“姿势”进行具体描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既锻炼学生想象力。又对第二自然段总分写法进行迁移,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可谓一举三得。
2.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两句话。
3.要求学生轻声读这一段,出示“白荷花____,”要求补充完整,说说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以“作者为什么会去看荷花呢?”这一问题导入第一自然段学习。这一段较简单,只有2句话,所以只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后,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的句式说说这一段主要意思,从而落实本单元训练重点。
引导学生从学法、课文内容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通过测试练习,当堂反馈、矫正,能够减少学生学习中的误积累,使学生真正达到目标。
小学语文说课稿学弈篇二
《穷人》是人教版现行版第十二册的第二十课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精品力作。本文讲述了家境贫寒的渔人之妻桑娜,在自己家已有五个孩子的情景下,毅然收养了死去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可怜的孩子的故事。文章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沉的情感基调,令人心湖随着行文而波涛叠荡,是一篇对学生进行人文启迪的绝佳力作,让学生在充满深情的情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字里行间,理解穷人“虽家贫,但心富”的思想境界,从桑娜与渔夫的故事中受到人文的启迪,这便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目标所在。
在教法上,本文教学主要运用主题教学的理念,构建一个学习平台,预设一个提纲挈领的教学点,让学生经过自主的研读,落实语言文字的揣摩与理解,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得到三维目标的充分落实。
而学法上,则相对应地经过学生的相互合作,自主探究,经过读写结合,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沟通与共鸣,以到达用情活力,用情促思的效果,再作用到他们的朗读上,从而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与提升。
(一)、披文入情,初识文脉。
首先,我经过导入让学生回忆在自己脑中对穷人的印象,意在让学生对穷人产生同情之意,并让他们感受到穷人生活的不易、生活的艰辛。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课文埋下情的伏笔。之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感受到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并了解课文所描述的主要资料。但总结课文的主要资料,对于我班学生的具体情景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我先让学生来说说读了课文自己从文中看到了什么,再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接近主要资料,从容对文章进行系统的梳理。这样便也兼顾了我们班的部分学困生,让他们也有了一些参与学习的机会,而不是总是成为课堂学习的“客人”、“旁听”。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时间不长,但学生却与文本进行了一次应对面的交流,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紧扣“情眼”,活力碰撞。
在学生对文章资料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我便大胆地从文章的“情眼”——“忐忑不安”入手,进行了“家穷”与“品富”的比较学习。
首先,让学生找到桑娜领养了两个孩子后心境矛盾的语句,进行感情朗读,初步感受其内心的思想斗争、激烈碰撞。
接下来,探讨渔夫的说法与做法,感受其心之善便显得游刃有余了。
(三)、真情交流,内化升华。
在学生与文本、与主人公进行了多次、多角度的接触之后,心里必定会对其有深刻的看法。于是我便设计让学生说说读了本课之后的感触,与主人公进行心灵的对话,谈谈读了课文之后的启发,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得到人文的启迪。
最终拓展部分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节选,简介作者,目的也在于让学生明白文章来自于现实,真情无价的道理,并充分了解作者对广大穷苦人民的阶级深情,从而对作者有一个深刻而又系统的了解。
而课后作业——续写文章便在于让学生对课文的人文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让他们为穷人设计一个完美的结局,深化他们的情感、净化他们的灵魂,并且也能在必须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文笔,提高他们的写作本事。
教学板书的设计上,我也采用比较出现的手法,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穷人虽然家境贫寒,但内心品质却如金子般富有。主题鲜明,结构清晰。
本文教学过程的设计,我本着一个让学生在一个大框架中自己探究的原则,因而在设计中大胆地以“忐忑不安”为切入点,让学生从“穷”与“富”之间揣摩人物的内心思想,如此便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了自由的喷发。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以大容量的朗读指导,来提升学生对文章情脉的把握,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动人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得到极大的人文启迪。
小学语文说课稿学弈篇三
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草原》一文的教学。我的说课将从四个方面展开。
我首先要说的是教材分析。
《草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重点课文,本单元课文的共同主题是“景物聚焦”,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草原》是一篇景象融会的散文,重要报告了作者老舍老师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优美景致,以及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景象。课文语言清新优美,线索清楚明白,称赞了草原的优美风景,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知交谊,表现了故国事各族人民连合友好的各人庭。
所以,对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感悟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
课文的结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浓缩了作者的情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由于我们的家乡远离草原,学生对草原风光和风土人情缺少感性认识,这样,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师必须准备必要的声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以此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
接着,我来说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有关生字新词,了解有关的民族风情。
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情感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情感。
本课准备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整体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后两项的要求。今天,我重点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接下来,我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要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品读法和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适度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景,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展学生的思维,体味美的意境。
所谓“品读法”就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读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法,也是本课采用的一种学法。
最后,我重点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草原风光美和人情美的同时,培养审美能力。整个教学程序分为6步:
第一步:声像感知,激情导入——期待美。
在本课的导入中,我首先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学生被带入美丽、神奇的大草原,初步感受了草原的美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第二步:整体感知,把握要点——寻找美。
这样设计,在学生整体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把“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这两部分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三步:图文结合,创设情境——感受美。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这是()的草原。
具体做法是,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景,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带给学生的是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
接着,品读重点词句。对于文中重要的词句,我将出示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特别是对于“渲染”和“勾勒”这两个词的理解,可以出示国画图片,通过画面的比较,让学生欣赏小丘线条柔和的形态美。
然后,在学生充分理解词句及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要读出“高歌一曲”时的激情,读出“低吟小诗”时的陶醉。
最后,在“情深深,意浓浓”的氛围中,启发学生:“作者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呢?”然后,师生深情诵读《敕勒歌》。
这样,这一部分教学的中心问题“这是()的草原”,就可以水到渠成的得到解决。
第四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美。
第二部分的学习围绕“这是()草原人”展开讨论。
具体做法是出示课件,让学生自读2到5自然段,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自然段。
地点。
人的活动。
当时的气氛。
学生分组研讨时,可以播放一段融合了“赛马、迎宾”等内容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放飞自己的想象,活跃课堂气氛。
然后小组成员选择适合本组同学特长的,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方式进行汇报,如感情朗读、想象描述、表演等等。
最后,再回到这一环节的中心任务:填写“这是()的草原人”。
第五步:紧扣重点,体会情深——升华美。
草原的风景美,人情更美,草原人民的热情已深深地感染我们每一个人。在依依惜别的时候,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讨论,然后教师总结,大家心中的千言万语,概括起来就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接着,抓住这一点题诗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情感得到升华。
这时,大屏幕展示: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伴随着优美舒缓的音乐,我问学生,课文表达的仅仅是蒙汉情深吗?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然后,在“爱我中华”的动人旋律中,通过课件展示有关民族团结的动人画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
第六步:拓展创新,内化感悟——延伸美。
课后的拓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小学语文说课稿学弈篇四
各位评委教师,大家午时好!我是今日的4号考生,我今日说课的题目是《白杨》。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首先,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白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组第3课,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述生动。经过本篇文章的学习,学生要能够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且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说学情。
上好一节课,除了对教材有必须了解之外,我们还应当对学生的实际情景有清晰的认识。
本课教学对象是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之前学习过《落花生》此类借物喻人的文章,初步具有了阅读理解本事,可是对于本课来讲,由于学生生活的时代距文章背景时代较远,学生可能对当时祖国边疆的环境、边疆建设者为什么要到边疆去工作、建设这对于祖国建设的贡献等不理解,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要补充相关资料,帮忙学生理解。
于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了解,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经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了解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是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以及对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的歌颂。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指导下,我讲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我将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采用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在教学中主要经过结合时代背景、抓重点词语、读写结合的方式帮忙学生理解,并适当的结合课文资料设计课件等方法帮忙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新课改的教学观强调培养学生的本事,把学生是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所以要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对于一节课来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只是一个前提,教好一节课的关键在于课堂的教学过程设计。它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有序展开。接下来,我主要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这一部分,我主要从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和小结作业等四个方面来展开。具体设计如下:
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也能提高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本事。
接下来进入的是讲授新课部分,在这一部分我主要设计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也能提高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本事。
第二环节:新课讲授。
接下来是我的新课讲授环节。在这一环节,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步骤:
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我设计的是教师范读,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教师范读时,学生要标出生字在课文中的位置和本文出现重要词句;在学生自读课文时,我会让学生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锻炼学生独立识字的本事。然后让学生经过文章的描述,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貌的,在学生自由发言中总结荒凉、寸草不生、贫瘠……为接下来的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做好铺垫。
之所以安排,是因为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经典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对于生字新词,学生也具备的足够的本事经过借助工具书来认识理解。
其次,深入研读,突破重难点。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鉴于此,在本环节中,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解决问题。第一步,让学生找出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段落,再读一遍,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找出描述白杨树的词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生能够自由回答。第二步,引导学生体会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等介绍白杨树的话语。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本环节不要求十分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能够了。第三步,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课重点词句。我将采取比较读的方式,给出具体段落,让学生默读16和14节,思考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引导学生体会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这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然后让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汇报。最终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得出服从国家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品质。
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谈谈学生对文章的感受。新课标指出: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所以我经过引导学生背诵,积累好词好句,然后让学生谈谈对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的理解。
第三环节:巩固提升。
攻克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会带领学生对本节所学的资料进行回顾,并进行相应的拓展。我是这样设计这一环节的:
利用多媒体出示《白杨礼赞》片段,让学生讨论本篇课文中白杨的形象和反映的品质。在学生讨论后,将《白杨礼赞》中关于白杨形象和品质的描述与本课所反映的白杨的形象与品质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教材资料的理解。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接下来是我的小结作业环节,在这一环节,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小结,我采用的是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的,再次体现了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先引导不一样学生回答,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都有哪些新的收获,然后再对学生的回答状况进行总结,得出本文对白杨的赞美之情和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第二个部分是作业布置,为了体现新课改的要求,我的作业布置力求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我将以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文字。因为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当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所以让学生用写的方式巩固知识,完成本阶段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要求。
我的板书以白杨树和爸爸为主线,以白杨树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为辅助,贯穿本文赞颂西部无私奉献精神的思想情感,提纲挈领、一目了然。
总之,本节课经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知生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一样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今日说课的全部资料,多谢各位评委教师!
小学语文说课稿学弈篇五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
3。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彩多姿。
重点:认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彩多姿。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
1。学生观看校园生活的图,议一议,说说图上都画了什么?
2。说说自已的学校生活经及自已的感受。
二、学习生字。
1。借助图画读本课的词语,画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3。检查读音,重点读准琴和多音字模。
4。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识字经验。总结识字方法。
三、看图读词。
1。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哪些词语在图画中能找到,再读一读。
2。哪些词语是图画中没有的?找出来读一读。
3。再次练读词语,展示:喜欢读哪一行就读哪一行。
4。比赛读,看谁读得最好。
四、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然后描红。
2。教师范写,学生临写:
胡:左高右低,左右宽乍基本相等。
戏: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又的捺变点。
钢;金字旁的起笔不要超过第二横。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1。自已读词语,如有不会的可以向同学请教。
2。指名读词语,看谁读得准确读得有感情。
3。检查学生认读词语的情况。
二、诵读词语
1。教师范读。
2。学生评说老师的范读,教师提示从以下两个方面:要边读边想象,读每个词语都要读出一个画面来。要读出词语的韵律来。
3。学生有滋有味地练读词语。指名读第一行词语,相机评议,最后齐读。
5。男女生比赛读。
三、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描红。
2。教师范写学生临写。
观;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左边又字捺变点,右边见字的撇不宜太长,竖弯钩要舒展开。
弹:左窄右宽,左右相等长。
琴:上边的两个王字要扁一点,下面的人字要舒展开。
养:中间的竖撇要一笔写成。
四、读读说说
学生先读一读课后的题目的意思,再来个生字开花。比一比,谁说得好,说得多,从理解词语中积累词语。
五、实践拓展学校还有哪些活动?把知道的说给同学听。
小学语文说课稿学弈篇六
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劳动者”“学校教育的根本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评价学生是否成才,决不能仅仅看他的学习成绩,而要全方位,多角度的提高育人质量,努力使之成为具有健康人格与品格、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接班人,而心理健康教育又关系到学生如何正确看待这个世界,因此势必会成为左右学生成才的关键。
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任性,娇气,懦弱是他们主要的特点,这些主要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家庭与社会的过分关注使他们产生了“骄娇”二气,对于压力与困难的心理承受力很差,直接导致了他们或者是以自我为中心,极其任性;或者是胆小慎微,没有自信,毫无主见。由此而引发的极端实例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因此本课为了建立起孩子们的自信心,培养成功意识,先是以“罗森塔尔试验”的结果点明:如果一个人有自信心,对自己怀着期望,他就会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直至成功。接着课文出示问卷,让学生进行自测,检查自己的心理状态,最后文章对如何树立自信提出了几点建议,并以富有哲理性的段落作结,深化主题,发人深思。纵观全文,层次清晰,深入浅出,情感发展由弱渐强,结尾令人心情激荡。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及对文章的学习,教育学生如何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2.知识目标:把握文章中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能力目标:体会文章亲切、自然的文字风格。
在此我将情感目标的实现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一、激趣导入切入主题
这一环节我主要设置了两项内容。首先读一封学生来信。信中的学生向老师倾诉了内心的苦闷与疑惑――在家里,帮助家人做家务的时候经常会越帮越忙,受到训斥;在学校,由于成绩不理想,觉得同学们瞧不起自己,故意疏远他,自己常常感到很孤独。结尾他向老师询问自己是不是一无是处,没有希望。读完这封信,教师提问,有类似心理状态的学生请举手,借此掌握学生心理状态的大致情况。第二项内容,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了解自己的同桌吗?他(她)有什么优点呢?其他人呢?这一环节的设立主要是让学生以自己的角度学会评价他人,并且使受到鼓励的一方感受到被人认可的满足与喜悦,从而对自己信心大增。通过这两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比较自然的体会到了确立自信心的文章主题。
二、活动体验引发思索
经过前一步骤,学生的兴趣渐浓,这时再引入一个游戏:照镜子。教师将一面小镜子隐藏在手中,说这是一个人的照片,让同学到台上来辨认是否认识。当学生来到台上,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一定会说认识这个人。这时候,教师提问:他有优点吗?那缺点呢?学生大多会承认这个人只有缺点没有优点。经过多人上台参与这个游戏,教师最后公布谜底――手中只是一面镜子而已,别无他物。学生惊异之余,教师向全班提出一个问题:你们可以发现其他人身上的优点,为什么就不能发现自己身上的长处呢?这一问题的抛出,一定会使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但这种沉寂决不是麻木,而是通过这件事而引发的深深思索。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这种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而得出是因为缺乏自信心这一答案。
三、正视自己树立自信
自信心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缺乏自信会有什么后果?这又是一个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或学习中的实际表达自己的想法。告一段落后,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罗森塔尔及他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拥有自信心所带来的的神奇效应。学生通过这个小故事,明白了成功的关键还在自身,在于对自己、对困难的认识,认识到人只要心中怀有期望,就会一直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结果定会出人所料。
为了成为内心渴望成为的那种人,验证自己拥有自信心的程度,学生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测试自信心指数。这一环节一定要学生实事求是的进行填写,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问卷情况一定有好有坏,对于结果不理想的同学,他们急于找到扭转局面的方法,这时候可以让他们通过阅读课文找到使自己变得自信的途径:
1.自信首先要喜欢自己,学会为自己减压。
2.先从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开始,建立信心大厦。
3.多为自己喝彩,为自己加油鼓掌。
4.咬紧牙关,再坚持一下,就能得到对自己最好的鼓励――成功。
之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学习这几点之后的感受,自己在生活中做到了吗?还能找到其他的树立自信心的方法吗?让学生尝试着按照作者的建议去努力,相信坚持下来一定会有所收获与回报。
四、 归纳总结深化主题
文章的最后一段作为全文的高潮,非常适合集体诵读。因此我设计了教师范读,学生品读,最后集体诵读,直至当堂背诵的环节。学生们在有感情的朗读过程中不但可以加深对自信心的认识,重新为自己定位,而且也为今后如何走好人生路,在内心做好了描画。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我们的生活等待我们去学习,我们的未来等待我们去创造,可这需要我们有一颗愉快而且充满自信的心,需要我们坚信自信的自己将格外引人注目、格外的美!祝愿同学们,每个人都拥有各自的美丽人生,像那条小路、那条小鱼、那颗星星,永远做一个最好的你!
以上就是我对《做一个最好的你》这一节课的总体把握。经过四个步骤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感受到自信心对于一个人如何成才所具有的作用,以及对今后该如何树立自信心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以及心理状态的调整都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小学语文说课稿学弈篇七
本文讲述了建筑师莱伊恩恪守自己为人的原则,不被外界压力所服,坚持自己的科学设计,并想出妙计对付市政府检验的故事。文章第1、2节概要写出了莱伊恩运用工程学原理设计出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市政府大楼,遭到权威人士的反对;后来他想出了一个既坚持自己的原则,有不会“惹恼”官员的办法,在大厅里只增加四根柱子,但不与天花板接触。第3节叙述了三百年后,人们在修缮时,发现了这个“秘密”。最后一节写了作者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作为一名建筑师,莱伊恩并不是最出色的。但作为一个人,他无疑是非常伟大的,他能始终恪守自己的原则,哪怕是遭遇到最大的阻力,也要想办法抵达胜利。”这是文章的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读准字音:悖、恪。理解“恪守”“有悖”。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识字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生字新词的教学应该抓重点,而不是面面俱到。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自主识记生字。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读准:悖、恪。“恪守”“有悖”这两个词语比较生僻,让学生查字典先理解“悖、恪”,然后再理解词语。“旨”在阅读中理解。
目标二:能读懂课文,知道文中“秘密”的含义;理解“固执”、“弄虚作假”在文中的含义。
“秘密”含义隐含在课文的描述中,学生通过阅读就能知道,因此在让学生初步朗读课文后,结合板书,说说文中“秘密”含义,整体感知课文;“固执”、“弄虚作假”的理解在阅读中理解。
目标三:通过朗读感悟课文中心,知道莱伊恩的秘密,懂得一个人,要始终恪守自己的原则,哪怕遇到最大的阻力,也要设法抵达胜利。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一节,
1、引发阅读期待,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阅读期待”,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就已存在的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探究的欲望,它是体验的引信,是探究的前奏。课开始,通过老师的叙述,引出“大厅里隐藏着什么秘密?”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2、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创设质疑、解疑的空间,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
“学贵有疑”,问题是思维的摇篮,问题是创造的基础。课文的最后一节写了作者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这是文章的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对莱伊恩的评价,并让学生提出问题,试图从学生的问题着手,从他们的内心需求出发,共同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3、立足主体,选准切入点,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选择了解决文章理解难点的切入点在学习理解课文最后一节时,我着重抓住“固执、弄虚作假”这两个词语作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验文本。
在理解过程中,设置情境,促进学生角色迁移,体验人物内心活动。如:“在建筑行业里最有威望、地位的权威人士说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太危险,要求莱伊恩再多加几根柱子。他们和莱伊恩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面对来自权威人士和市政官员的阻力,莱伊恩非常苦恼。”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感悟人物当时心理,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4、发挥想象
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语言实践:当一回解说员,向前来参观这个大厅的人们,讲讲莱伊恩的“秘密”,既对课文内容又一次进行回顾,又让学生多了一次动脑动笔的机会。
小学语文说课稿学弈篇八
《画》是人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是:
1、认识文中“远、色、近、听”等11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这首谜语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谜底是画)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重点是认字,练习朗读。
2、难点是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揭开谜底。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识写分流”的识字教学新理念,我在教学本课生字时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通过反复读课文,再让学生圈出生字。现在的识字不是像过去那样孤立地一个个学习生字,而是把生字直接放到课文里去识记。当生字与生动有趣的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识字难度就大大降低,这不是抽象的识记,而是一种有意义、有趣味的识记,孩子们通过反复阅读,不知不觉中就把生字记住了。然后,我把要认识的生字做成卡片,让学生抽读卡片,同桌互读等。再用“找朋友”的游戏来巩固已认识的生字,这样,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通过观察图画,用课件演示等帮助学生理解,再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等,(例如,把耳朵贴在画上听水流的声音和小鸟打招呼等。)通过多种方法理解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
《一》、谜语导入。
我由已学过的儿歌谜语《猜一猜》引出课题《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放映出山水画,或直接观察课文中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内容,由远到近,说说图画上有什么。(图画上有山、水、花、鸟)
2、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圈出生字,通过同桌互读,抽读卡片等学习生字,教师指导、正音,然后再通过玩“找朋友”的游戏来巩固生字。
《三》、再读古诗,引导质疑,揭开谜底。
1、逐句讲解诗句与画面的关系。(课件)
(1)、出示“远看山有色”。老师描绘:远远看去,一座座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那么山是什么颜色呢?(青色)
(2)、出示“近听水无声”。同学们把耳朵贴在书本上听听,能听到水流的声音吗?为什么?(不能,因为是画中的水,不是生活中流着的水。)
(3)、出示“春去花还在”。春天过去了,可花怎么还在开放呢?(因为是画上的花)
(4)、出示“人来鸟不惊”。请小朋友们和小鸟打招呼吧,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哇!”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因为是画上的鸟,不是真的小鸟。)
2、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呢?(画—一幅山水画)
3、指导朗读及背诵。
出示课件:“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1、 画 有色 无声 开放 不动
小学语文说课稿学弈篇九
《庐山的云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全文层次分明,共4个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第一自然段总写庐云雾神奇美丽,接着第二、第三自然段分别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两个特点: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第四自然段再总写人们对庐山云雾的喜爱与流连.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所写景物特点鲜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2.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能用”流连忘返”造句,能背诵课文.
3.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4.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仿写一处景物.
本文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因此我把”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同时由于学生语言水平的限制,要在这么短的时间掌握一种构段方式写出一处景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说”仿照第2、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难点.
在上一册课文中,学生已接触过”总分”这种构段方式,及”比喻”这种表现手法.
本文教学要求学生勤动脑、动手、会与别人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学生普遍读书不注意感情朗读或掌握不够.也没养成与人交流探索的习惯.还有就是学生很少出远门,根本不知庐山云雾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所以要画出不同姿态的云雾也不容易.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极好的写景范文,宜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注意情境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入情、入境、用情……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
成功的语文教学策略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宗旨.本篇课文教学我让学生通过”读、思、画”感悟庐山美及文章的语言美.
根据讲读课文的要求,我准备用两课时教学本课.
首先第一课时学生学会了本课生字,以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1。
第二课重点分析课文.教学过程分为四步:
(一).谈话导入
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下面让我们细细品味.”接着板书课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理解全篇课文的内容.
(二).精读感悟
1、精读第1自然段
首先指名学生读这一自然段,可能学生读的时候
,感情把握不准,教师相应指导,接着提问:”在庐山众多景物
中,作者最喜爱的是云雾,你从哪里读出这点来?”学生不难答出(更,神秘)教师提醒在朗读时应突出”更,神秘”两个词,同时板书:神秘的云雾.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领悟词语,进入文章的意境:
确实,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们看,在山上游览,似乎……漫步山道……此时,你们会感觉自己就像……“让学生做出伸手摸云雾、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样子.使学生充分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丽.这时用导语过渡到下一自然段的学习:“庐山云雾如此神奇美丽,那么它有什么特点呢?请看第2自然段.”
2、精读第2自然段
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阅读并不是被动地接爱,而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过程,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思考问题:
(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在下面画”______”.
(2).文章哪个词说出了庐山云雾的特点
(3).找出比喻句,比喻句中拿什么比作什么?
这样使学生明确了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使学生养成阅读时动口动笔的习惯.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板书:千姿百态.接着问:”作者是怎样描写千姿百态的?请用笔画出来.”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像绒帽,像玉带,是大海,是天幕.
然后教师小结:这一自然段围绕中心句,先总写”庐山云雾千姿百态”,接着具体描述如何”千次姿百态”,这种构段方式叫”总分式”.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绘画不同姿态的云雾,使他们感受庐山云雾的美及文章语言的美.指名一两个学生上黑板画,其他同学在下面画.通过直观画面使他们理解”笼罩、缠绕、弥漫、遮挡”等词语.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接着引入下一段的学习:“庐山的云雾还有一个特点,请看第3自然段.”
3、精读第3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结构与第2自然段相同,我让学生自学为主.辅以引导,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要求他们找出:
(1) 中心句
(2) 庐山云雾的特点.具体怎么写?
(3) 比喻句,拿什么比作什么?
学生合作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瞬息万变: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又变成
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4、学习第4自然段
让学生齐读这一自然段.读完后,教师小结:正因为庐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令游客们舍不得回来了.(并板书:流连忘返)我们的祖国风景如画,你能说一个令你流连忘返的地方吗?指名学生说说.至此,教学目标2已完成.
(三)、总结
总结贵在升华.我这样设计结束语:”庐山的云雾变幻莫测,是庐山的一绝,有机会我们可以去领略一下.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像庐山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咱们有兴趣可以去领略一下祖国的美好河山.”使学生充满向往,激起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完成了教学目标3。
(四)、练习
读写结合,寓写作指导于阅读教学之中,是许多教师认为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本册教材训练的重点.因此我布置了此道练习:
仿照第2.3自然段的写法,围绕”公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写一段话.
最后说板书:
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突出教学法重点,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教学的主要内容,整个板书我努力做到简洁明了,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3、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像绒帽,像玉带
是大海.是天幕
神秘的云雾 瞬息万变: 眼前的——刚刚是——转眼流连忘返
明明是——还没等——又变成
小学语文说课稿学弈篇十
我说课的课题是《美丽的彩虹》。《美丽的彩虹》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诗歌。全文图文并茂,插图优美,生动有趣。“彩虹”是小朋友日常生活非常常见但又非常神秘的一种自然现象。这首诗歌很容易引发小朋友学习的兴趣,激发小朋友的求知欲。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游戏识字,情感朗读,发挥想象力三个环节,并说出自己所想的内容三个环节,它是地达到了识字、读文、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小朋友在游戏中主动识字,是本节课主要的识字手段。让小朋友在游戏中既巩固了拼音,又认读了本课要求掌握的二类字,并培养了小朋友主动识字的兴趣。
2、愿意表现自己,是儿童的共同特征。因此,我给了小朋友充足的时间,选读诗歌中自己想读的小节,达到了情感朗读的效果。
3、培养低年级小朋友积极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新课标中低年级学段口语交际的目标之一。在本节课中,如“彩虹还像什么?”“你走过彩虹桥,还希望能看到什么”训练了小朋友的口头表达能力。
1、收集资料,激发兴趣。
小朋友广泛搜集有关彩虹的资料,并相互交流,激发了他们迫切想学习这一课的兴趣。
2、游戏识字,情感朗读。
新改版的教材识字多,难度大,单一的去认,去写,既枯燥,又没有效果,所以在教学流程中我始终让小朋友在游戏中充分去青铜自己,能认识哪些字,能读好哪一节诗歌。激发了小朋友主动识字、读文的愿望,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3、插想象翅膀,练口语能力。
小学语文说课稿学弈篇十一
本课课题《一去二三里》提示了主题: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诗句表明了看到的事物:乡村炊烟袅袅,山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路旁有盛开的各色鲜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
(二)学生分析。
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学生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确立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识十二个生字。(一至十及去和里)认识田字格,会写“一、二、三”三个生字。认识笔画“一”。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生初步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意境美。其中识字和写字是重点,感受童谣意境是难点。
(四)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自我拼读课文;制作与教学环节配合的cai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程序。
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以下几步教学程序。同时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环节之中。
第一步,导语激趣。
上课前,cai课件出示了动物大家庭,并配合音乐《蓝精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营造出一个活跃有趣的氛围。上课铃响,教师用充满趣味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到快乐的学习环境当中,鼓励孩子们大胆学习新知识,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第二步,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看图说话,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和观察能力。(cai课件出示文中插图一)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然后揭示课题:古时候有一首童谣,说的就是这幅图画。出示课题“一去二三里”。指名学生读课题,并说说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学生交流学法)结合图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
第三步,图文结合,学习古诗。
第一环节: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然后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教师再放慢语速范读,学生轻声跟读。,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在自我拼读过程中发现“一”的读音变化,这样印象会更深刻。同时提醒学生倾听老师在范读时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以把握古诗的整体节奏,体会童谣的韵律美。
第二环节:生字认识。
出示一至十、去和里的生字卡片(也可以课件演示生字,先顺序出现,在乱序出现)。采取抽生读、齐读、抢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绝大多数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重点指导“三”、“四”、“十”和“里”四个生字的发音,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里”的声母是边音,(这里可以cai课件出示,重点字的读音选择)并组词,以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三环节:了解诗意。
这一环节是本课重点环节之一,首先,我提醒学生:.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以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想像的良好习惯。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其次,出示课件主题图,着重分析“一去二三里”和“烟村四五家”并用手势表明一去二三里的含义即一路走去的意思。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1)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2)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并肯定两种理解都可以。诗的意象具有多重性,在这一部分,应发展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最后,背诵全诗,提问:你在背的时候想到了什么?这个小山村热闹吗?美吗?背诵时再次启发想像,使记忆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并再次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为“我景我情”。还可以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设计意图:加强语言和意象的联系。」(课件演示,一学生读有关诗句,一学生指图,教师辅助点击鼠标,出现放大的图画区域。)。
课间休息:做识字游戏《摘苹果》,使课堂的气氛达到一个新高,同时学生适当放松。
第四环节,认识田字格,指导书写。
首先引入田字格,(多媒体出示田字格,并演示各个部分)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各方位小格。并用儿歌(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又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来巩固田字格的认识。写字时,学生先独立观察字形引入笔画:“一”。出示课件“一”在田字格的方位,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并指导书写。再引入“二”的书写,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而“三”的写法让学生自己观察体会,上台演示,教师相机指导,让学生体会汉字的间架结构,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并了解“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并可以用实物投影仪反馈学生作业,学生展开互评。在这里,我引入一个故事:一就是一横,二就是两横,三就是三横,四就是四横,五就是五横。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学生练写了三个字,略感疲劳,此设计能活跃课堂气氛,并通过讲故事渗透了学习不能想当然、一定要认真的教育意义。
总之,教学过程中通过看、说、读、写四方面结合,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放手学生,努力使朗读教学和写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稳妥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最后,配乐诗朗诵。学生伴随音乐自由朗诵,强化印象,学生再次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
小学语文说课稿学弈篇十二
《小蜗牛》是一篇童话。课文以一只可爱的小蜗牛和它慈爱的妈妈之间有趣的对话呈现故事情节。课文借助小蜗牛先后3次去树林里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四季的不同特点以及蜗牛爬得慢的特点。这是本套教材首次出现的一篇没有全文注意的课文,只给部分难字注了拼音,配了插图,旨在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独立阅读的能力。
2、目标的确定
(1)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图片、生字的偏旁认识4个生字。(完成课后习题2的要求)
2、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的感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图画、生活经验,在交流中读懂课文,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
4、通过故事认识到小蜗牛没完成妈妈要求的原因,学会珍惜时间。
5、在学习中让学生会质疑、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习目标:
1、我认识:4个生字。
2、我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
3、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借助图画、生活经验,读懂课文,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教学难点: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的感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突破策略:与教学相应,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索,感悟,朗读四结合的学习方法。
4、设计理念
在本课教学中,我结合我校的“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虽然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学习能力不强,但因为在平时的学习中我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所以本节课我也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大胆质疑,主动说出自己明白了什么,并教会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顺学而教,随疑而导,顺着学生的汇报点及时训练指导学习,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一读、说一说、练一练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一)借图猜想明确目标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用图片导入新课,形象直观。在揭示课题后,我结合上节课随课文题目识记“蜗牛”的方法,让学生再结合插图认识“芽、草、莓、蘑、菇”五个生字。轻松自然的对所学的汉字进行理解和记忆,也完成了课后练习二,适度分散了学生识字的难度。同时出示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小树的变化,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研读探究认识四季
“放手”是我在设计这一课教学时的核心思想。
这一环节首先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写作思路,明确课文主要写了蜗牛妈妈和小蜗牛的3次对话,再由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第一次对话。
(三)拓展堂清表达交流
1、请按小树的生长过程给句子排序
3、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做了几件事?小蜗牛都做到了吗?为什么?理解蜗牛的爬行速度慢的特点。并通过想对小蜗牛说什么,进而提醒学生要学会珍惜时间。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本环节通过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到自己眼中的四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对话,把课内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既巩固了课内知识,又打开了学生思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小学语文说课稿学弈篇十三
首先谈一谈我对于教材的理解,《学弈》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第1课《文言文两则》的第一篇,本文通过两人同名师弈秋学下棋,虽师出同门,却结局不同,说明了做事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决不能三心二意。本篇课文语言凝练,寓意深刻,是孟子的传世之篇。
学生之前学习过文言文,所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解读文言文的能力,比如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本篇文章的大体意思。但是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表达形式上差距较大,对于学生来说深刻理解其内涵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正确断句,如何理解文章的深刻寓意。
根据对于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设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理解本文深邃的寓意。
根据以上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是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难点则为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根据教学目标,我本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现代下棋大赛的视频,并顺势导入新课《学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本篇文章的兴趣。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释题:“学弈”的意思。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结合书下注释,翻译全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文言文断句的正确方式。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2.主人公如此厉害,他的徒弟是否都像他一样厉害?
3.两个徒弟分别是如何学习的?找到原文中与之对应的语句。
设计意图: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能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也能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通过这两位徒弟不同的学习方式,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思维,从课上体会的道理结合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分角色表演课本剧《学弈》。
设计意图:掌握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情况,并通过表演课本剧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小学语文说课稿学弈篇十四
《口耳目》是一篇象形字归类识字的课文,十二个字按器官、动物、天体现象、植物来分类。并且把画画、古文字与象形字对应起来,融儿童情趣与识字为一体。
本课是识字教学中的第二课,我力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识字的兴趣,以小熊贝贝为线索利用闯关的`形式安排教学环节让孩子们能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让抽象的汉字和枯燥的认字过程成为孩子们爱做的事,使识字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提高识字效率。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本着一个“成为孩子们学习时伙伴,玩耍时的朋友”的指导思想来设计教学程序,通过创设情境、游戏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尊重学生感受和体验,在学的方面,也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汉字在他们眼中既陌生又熟悉,加上本课生字均一色象形字,都是高频字,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都已经接触过,因此障碍不大,所以我在学习了2个象形字以后,我让学生们自己去学习剩余的4个字,让他们自己去读、去记、去想,在前面两个字基础上,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让他们用自己的观察与想象巧妙地将汉字事物联系起来。既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能锻练学生独立思索、想象的能力。
语文是母语教学,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汉字更是生活中随处可见,让学生养成留意周围事物,学习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特意安排了“认标牌”的小游戏,我希望通过这一小游戏,能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交际、生活中开动小脑识字,让识字自然地融入到孩子们的活动和学习中去,让孩子们进一步提高识字兴趣,并且以识字为荣。
鼓励孩子运用各种方法认字,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根据象形字造字的规律学习生字,并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及识字的能力。
针对我班学生好动、爱玩、做事没耐心的特点,在本课中我以小熊贝贝为线索,通过闯关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使孩子能主动参与,大大地提高识字的效率。
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把游戏引入识字教学总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整个情境中,我又穿插了诸多游戏来调味课堂,例如,儿歌诵读、找朋友、归类游戏、认标牌等,其本质都是识字,复习生字,可是学生学得不累,总觉得老师还设置什么新花招在等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识字过程演变成活泼有趣的活动过程,这正是学生所期盼的。
在课始我便抓住“兔”字的教学,使学生通过象形字学法和熟字加笔画法来巩固此字,并通过“兔”字的学习,迁移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记忆另外的4个字。本课里均是象形字,每个字都可以对比事物来记忆字形,此种方法固然巧妙,但是象形字毕竟只是汉字的一部分,让孩子们尝试多种方法来记字形,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根据本课的“木”、“禾”等字的特点,我希望引导学生能用加减笔画,编儿歌等方式来记字,使记字方法更为丰富。
在本课之前,我们课文中学的汉字基本上都是靠学生反复读儿歌来强化记忆的,既没有给孩子们分析字的结构,笔画,也没有特意要求学生如何记住这个字的外形,因此,在备本教案时,从一下子重音过渡重形,我很担心当我问你如何记这个字时,学生除了能对比事物来记,其余毫无方法。甚至会出现像学习拼音那样“兔,小白兔的兔”。
这六个字的教法,虽然我安排了扶两个字,放4个字,并通过情境与游戏参与,可是我发现备来备去,六个字的教法与学法还是十分雷同,这使很苦恼。
小学语文说课稿学弈篇十五
《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肚拧返淖髡呗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k把生的螹让给群众,把死的蜲樟舾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上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理解内容,深刻感受共产党员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了解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
1.针对学生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尽量挖掘文本的价值,体会语言的魅力,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媒介,给学生以多方面的感性资料,尽可能多的把课堂交给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2.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探究文本思想美。
学生主要通过自读自悟,思考,探究等方法体会洪水的凶猛与无情。
六、说课前准备
准备洪水暴发的图片及重点句子的课件。
我准备安排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抓住文中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第二课时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1.出示课件(视频资料)。
看完资料,同学们想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预设:我想到了洪水是多么可怕,洪水又是多么的无情啊。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在洪水袭来时人们自救的文章。
出示课件(板书:16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生字,划出新词。
2.交流汇报。
1.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怎样一件事?
2.指名学生回答。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3.集体朗读。
1.轻声朗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雨水和山洪凶猛的句子。
出示课件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雨水非常大?谁来读一读?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指导朗读,读出洪水的凶猛与可怕。
3.出示课件观察画面。
4.出示课件引导:当洪水突然袭来的时候,村庄里发生了什么?
预设:找到了,是一座窄窄的木桥。
预设:(桥毁人亡)。
7.引导:然而惨剧有没有发生?(没有)是谁扭转了局面?是谁挽救了大家的性命?
指名回答: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1.出示课件,提问:年迈的老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样做的?怎么说的呢?请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
(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面临危机时,老汉的神情是怎样的?(沉着镇静)谁能读出老汉的沉着镇静和威严来?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指导朗读。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a.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的词。(冲、揪、吼)
b.你从这些动词看出老汉当时的心情怎样?
c.你能用生气的语气读出来吗?
问:从"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这句话看出老汉怎样的神情与品质?
你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本节课我们领悟了《桥》这篇课文中洪水的凶猛和无情,更加体会到了老支书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伟大人格。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老汉说些什么?或者你想用怎样的语言去赞美老汉?
附:板书设计:
16桥
洪水凶猛无情
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
老汉(老支书)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小学语文说课稿学弈篇十六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课文《美丽的小路》。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教学思路:第一是教材分析,第二是教学目标,第三是教学环节。
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美丽的小路》是一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个有关环境卫生的童话故事,课文通过鸭先生小屋前小路的变化及居住在附近的动物不同的感受,告诉小朋友要保护环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样才有美好的生活。本文情境优美,语言生动、有趣,每个小动物的语言、动作都富有性格特征和戏剧化的效果,非常适合分角色进行朗读训练。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因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认识“先、鹿、慢”等14个生字,会写“先、千”两个生字。2、能正确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1-7段,体会动物们前后两种不同的心情。
教学过程:
1、春天来了,天气可真好呀!忍不住就想出去走走,走着走着,就来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课件出示:一条长长的小路,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还有一栋小鸭住的房子。)
你看到了什么?
3、谁能美美地来念一念?指名读齐读
1、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这条美丽的小路看一看,请你轻轻打开语文书,翻到11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好了之后把生字宝宝在文中圈出来。开始。
2、下面,我们一起来认一认课文中的生字宝宝。
圏生字,领读。
1、这真是一条美丽的小路呀!这么美丽的小路在哪里呀?自己快速默读第一段,找一找,找到了发信号。
2、你怎么知道是在鸭先生的门前?指名读
3、你就是鸭先生,屋前有这么美丽的一条小路,你会怎么样?
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4、是呀,这可真是一条美丽的小路呀,走在这条小路上,看看路上的鹅卵石,真——,看看路边的小草,呀,真——,再看看那树,真——,那开着的花,真——,深深吸一口气,真——,闭上眼睛,咦,好像听到——,真——!
5、走在这么美丽的小路上,真忍不住起夸一夸呢!请你来。
6、兔姑娘和鹿先生走过也忍不住要来夸一夸,他们会怎么夸呢?请你自己读读第2、3段,做一回兔姑娘和鹿先生。
7、下面,老师要请一位兔姑娘来演一演,老师来读旁白。——理解“轻轻”
还要请一位鹿先生。——理解“慢慢”
男生是鹿先生,女生是兔先生,我们一起来试试。
[角色往往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语言和行动。在语文教学中,从“学生”到“学生”的固定角色,常常使学生陷入“被接受”、“被教育”的传统模式和消极状态中,必然影响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地,有创意的活动。学生如果由“学生角色”转换成自己喜爱的动物角色,拉近了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激发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
8、走在美丽的小路上,心情也很好呢!难怪朋友们都喜欢在这里散散步,说说话。可是,没过多久,小路就变了样。(出示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
9、你的心情怎么样?指导朗读
10、兔姑娘又从小路走过,她皱起了眉头,说:——呀,美丽的小路不见了。
请一生,问:兔姑娘,你为什么皱起眉头呀?
鹿先生也从小路走过,他捂上了鼻子,说:——咦,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
请一生,问:鹿先生,你为什么捂上鼻子呀?
鸭先生也叫起来:——天哪,我的美丽的小路呢?
请一生,问:鸭先生为什么要叫起来呀?
11、兔姑娘、鹿先生也很难过呢。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更难过。
分角色朗读。(女:兔男:鹿合:鸭)
1、对呀,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呢?它能不能找回来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下面,请你把书翻到48页,这节课我们要来写“先”和“千”两个字。
2、学写“先”和“洗”比一比,记一记描红,书写
3、学写“千”和“干”比一比,记一记描红,书写
这篇文章中出现了很多人物的对话,尤其在课文的1-8小节,是进行分角色朗读的好材料。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境中,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以读代讲,让学生让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事物,用朗读来实践。这节课,学生的朗读很出彩,语调、动作、表情都很到位,相信学生肯定很有体会,并且他们对文本的参与性也很高。但是就是由于热情太高了,所以有些学生的情绪有些涣散,没有跟着我的思路在走。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好好琢磨,怎样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小学语文说课稿学弈篇十七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大家辛苦了!
我是语文组2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 》是人教版小学语文( )年级( )册第( )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为主题展开。《 》是一篇精读(讲读)课文,主要描述的是。课文虽然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 ,给人很深的启迪。
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 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能够认读本课生字、词。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够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语句,了解重点语句所隐含的情感色彩 .(如: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学习主人公--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一句话):
难点(一句话):
教学时间: 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2、3个课时。若为几个课时,则说明现在讲的是第一课时,同时后面讲课过程中要说明第一段主要讲说明等。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 ) 教学内容,结合()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那么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勾画出优美词句,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以五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展播 ,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随后揭开课题,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并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象() ,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教师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个别指导,扫清学生阅读文本的障碍。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 :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鉴于此,在"研读赏析,体验情感"环节中,我首先抽选出几个代表分段朗读课文,此时其他学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出本节课的生字、词和重点词句,并让学生议一议() .力图使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讨论交流中对课文有所思有所悟。
紧接着,我将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图片,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课重点词句。如读到""时,用多媒体展示""画面 .这一幅幅画面,不仅讲学生们带入() 之中,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 "、" "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
最后,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 图画,引读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 (如:草原的无限热爱)。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因此再对课文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想:()。 这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第五环节 :安排作业,复习强化。为了复习、强化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再次体验课文() 陪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安排两道课后作业:作业1:请大家将本节课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到《优美词句》小笔记本上;作业2:根据课文内容, 这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举例:把火车开到拉萨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说课稿学弈篇十八
我今天授课的内容是长春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十一板块《老海龟的悲剧》的第二课时。
这是一篇蕴涵哲理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只老海龟向一只小海鸥夸耀自己的本领,最后不幸被渔夫捉到的故事,告诉人们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一定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大。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积累好词好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涵的道理:
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海龟的悲剧中受到启示,养成正直、向上、谦虚的好品质。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对话切入、提线导读。
课文的两个主要角色,一个是小海鸥,一个是老海龟,课文的2—7自然段描写了他们两次对话。在两次对话中,老海龟的回答是学习和理解的重点。所以在这环节中我抓住老海龟的话进行理解和朗读。
2、形式多样、读中感悟。
根据三年级学生阅读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时刻抓住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品析词语、分化难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这是一只说大话的海龟,在这一环节中,我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如: “狂风暴雨”“大浪滔天”“毫不在乎”“平安无事”等词,来体会老海龟骄傲自满的本质,从而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蕴涵的道理。
4、着眼细处、提升写作。
在这一环节中,我提出“游遍”“溜达”“观光”这三个词,帮助学生理解这三个词所要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让学生体会在一句话中如果一个词重复的使用,会使文章枯燥、乏味,使学生感受作者在用词上是多么的生动、准确,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总之,通过本节课,我力求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语及对话,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力求达到文道结合的美好意境。
小学语文说课稿学弈篇十九
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找骆驼 》它是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五册第4单元的一篇课内阅读课文,,下面,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预设程序、和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初步设想。 有关学情分析,将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
(一)本文是这单元训练提出的不懂的问题的第一篇课文,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以后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能力起到铺垫作用,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商人寻找骆驼的事,说明了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的寓意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课文共11自然段,运用人物对话的形式,按“丢骆驼第一自然段——找骆驼2-10自然段——找到骆驼11自然段”的顺序,步步深入,故事富有哲理,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因果关系的句式训练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
2预设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新课标》对第二学段学生的识字、阅读、的要求。如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用普通话、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等。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班共学生46人,外地务工子女多,因此,一部分孩子基础知识较差,虽然有些字会认但拼音却掌握不好,因此,自学能力较差,而另一部分孩子思维活跃,领悟能力高,各方面都比较优秀。但为了顾及后进生的学习发展,实际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目标” 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特别是遇到事情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1,多元感受文章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老人怎么会做出正确判断的,2,学会提出不懂的问题,根据新课标第二学段学生的阅读要求,那么学会提出不懂的问题也是难点。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的生成性问题。必然要求教师要形成“弹性化”方案,要适当 “留白”。随时调整,以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发展的需要 。
因此预设本课采用地教法如下:
1以读代讲法:在语文能力体系中, “读”占鳌头 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得重中之重。因为读书是理解课文最好的方法。让学生有层次的读,尽情地读,力求读出对课文的独特感悟。2、质疑问难法 陶行知先生说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可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十分重要。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2、情境教学法 我班孩子共有的特点就是有好奇强、爱探索、易感染,爱表演。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和动态的东西所吸引,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在本文教学中以图文结合、多媒体教学、表演等方法来创设情境辅助教学。
根据我班学生自学能力较差这个特点,在本文教学中我将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在读读 划划 议议 中整体触摸文本,养成自主探究 主动质疑的学习方式,学会倾听,在共同交流中,披文、入情 入镜 构建新知。
新课标提出了,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教材、处理教材,因此为了把目标落到实处,我预设安排3课时实施教学,下面我说一下每课时的教学目标:第1课时,指导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自学生字新词,读通全文,整体把握内容,第2课时,研读全文,理解老人说的话,第3课时,朗读、背诵课文,进行词句训练。
第一大板块: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
首先和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并出示问题:老人没看见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为什么对骆驼的情况知道得这么详细?这节课咱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去读懂课文,读好课文。这板块的设计目的是回顾旧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使教学前后衔接,同时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再同桌合作交流,预计学生会学的有目的,学的有兴趣。
第二大板块:在多元朗读中感知课文。
新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了更好的解决本文的主要问题,我让学生先学习2-9自然段,这几段是商人与老人的对话,讲述了老人所知道的情况,理解难度并不大,因此我重在引导学生去读,多媒体出示句子 ,首先 让学生自由练,然后指名读,教师随即问,你刚才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读的?为什么要这样的,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并随即理解 “忿忿”的意思 ,以及当时商人的想法,让学生想象说话。如此步步引导 把朗读与理解课文结合起来把 “读”和“说”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由点到面,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体会到文章的感情色彩。
接着 通过分角色读、、以及同桌表演读 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进一步 ,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商人的情感,从着急到高兴再到万分高兴,最后转喜为怒、忿忿的。并在读中体会老人的冷静沉着。然后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追问:从商人与老人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回答并板书:左脚有点跛,左驮蜜右驮米,缺了一颗牙。这板块的设计真正体现了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原则。
第三板块
为您提供优质资源!
为您提供优质资源! :在反复练说中训练思维。
第10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预设通过,读读、划划、议议、画画等手段,使学生明白: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预计教学思路如下:1、师过渡:老人知道了那么多,他是怎么知道的?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学有所了解了,现在请读读第10段,划出那几句是写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特点的。
2、交流:并板书 看见…又看见…还看见
3、进行因果句说话训练, 出示: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那是因为---------。老人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那是因为-----------。老人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那是因为-----------。让学生先自由准备说,在指名说,师生对话,齐说。并换个句式用 因为…所以…来说。( 读是内化吸收,说是外化表达,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内化吸收了的课文语言,再重新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并能够在说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了老人的思维过程,也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
4、质疑,讨论:让学生针对老人说的话提出心中的疑问,组织讨论,帮助解决,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a,为什么看见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一下,跛脚人走路的姿势,感受一下双脚用力的不同,通过学生亲身体验,问题便会迎刃而解,2、b、学生可能还会问: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留下的牙齿印是怎样的?教师借助简笔画,让学生选择哪一张叶子是骆驼啃过的?并说明理由。然后指导朗读老人的话,升华情感。通过读、说、议、以及辨认,使学生理解老人之所以能做出的准确判断的依据,让学生和老人一起经历着思维的过程,进一步感受老人遇事冷静,观察仔细,认真思考的思维品质。
5、第11自然段仅两句话,告诉学生事情的结果,我预设先齐读,再抓“果然”一词,追问:从“果然” 一词你读懂了什么?再次体会老人的思维品质,自然学生谈谈为什么要顺着脚印去找,说说理由,也训练了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1、 让学生结合板书,再说一说老人没看见商人走失的骆驼,,为什么对骆驼的情况知道的这么详细。自由说——指名说。对课文进行整体回顾。
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又什么感想?或收获?并板书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
2、 (,这节课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再由问题的解决结束这堂课,使整堂成为一个不可分割读整体,同时让学生来总结,抒发感想,说说收获,由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并让认真观察、冷静思考的处事理念深入学生心中。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本文板书力图直观形象的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用简洁的文字,勾勒老人思维活动的全过程,教育学生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