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说课稿(通用22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身的短板并不断完善自己。在写总结之前,我们应该明确总结的目的和要求。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接下来是一些关于如何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沁园春·雪说课稿篇一
42个单元只有一个单元是现代诗歌鉴赏,而《沁》则被编排在了这唯一的诗歌鉴赏单元的首位,新教材仅第三册就有三个诗歌鉴赏单元,而《沁》也被编排在了第一单元的首位,可见《沁》在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习惯,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沁》这首诗歌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1教学内容: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2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使用依据: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教学方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学流程:
1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
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
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1)学生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2)师点击“作者背景”并讲解。
(3)本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播放朗读录音。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1)独立寒秋(2)层林尽染(3)鹰击长空(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6)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7)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
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
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8)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上阕。
万山红遍,(山上)。
层林尽染;
眼漫江碧透,(江中)。
色彩绚烂的秋景。
(画图)。
鱼翔浅底,(水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抒情)。
谁主沉浮?
下阕。
结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同学青春年少。
忆挥斥方遒。风华正茂。
岁月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到中流击水,我辈破浪锐进。
记
气概浪遏飞舟?奋然前行。
9)古诗词鉴赏指导。
(一)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二)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三)把握类别、辨析风格。
(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五)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10)布置作业:用以上五点鉴赏方法激赏〈水调歌头游泳〉。
〈设计依据:练习巩固对以上鉴赏方法的掌握〉。
沁园春·雪说课稿篇二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雪》,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沁园春·雪》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毛主席的词,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作者通过不同视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壮美的祖国雪景图,饱含着对历史的回顾与对未来的畅想。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初三的学生具丰富的字词和诗词知识的积累,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均已具备,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鲜活文本理解上复杂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品词析句来体会文本的艺术特色。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强化将情感寄予景中来表达的意识。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导入新课。
通过请学生回顾学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关于雪的诗词,引导学生迅速关注到“雪”和“诗词”上,为新课学习做了铺垫,用多媒体出示毛泽东生平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这对学生理解文本情感有帮助。
(二)整体感知。
首先,先请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全文大意,注意多音字和难写的字通过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能够顺利的概括出文章的脉络,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会请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上阙进行分层,这样对篇章分解有助于学生细化学习目标,对文本的分析有了目的性更强的深入理解。
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们不难找出:上阙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长城、大河、山原,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用这样的方式,一来学生可以明确每一层都有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二来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这个方面上来,这就为写作技巧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以得出,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到了中间一层,学生需要关注的地方依然是:作者写了什么以及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在这里,有一个词中常常出现的手法叫做“一字逗”,因此我会请学生思考“望”字统领到哪一句?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会关注到这种写作现象,以及这种技巧的作用上来;另外我还会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这个问题请学生思考这一句中的写作技巧。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可以得出:“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请学生以分组讨论“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这一部分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思考正确得出的部分,因此我会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合作完成,既调动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精神,又加强了整个班级的参与度。
(四)延伸作业。
通过回顾和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认识到,分析上阙的思路是:结构——意象——技巧——情感。然后请学生分组,照此思路对下阙分析,充当小老师,每组派一名代表自行讲授。教师补充、点评和总结。
通过这个方式,学生可深刻理解诗歌分析的方法并应用于实践,对学生以后诗歌鉴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沁园春·雪说课稿篇三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时:两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它领起哪些句子?(惜)。
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五、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六、作业。背诵这首词。
沁园春·雪说课稿篇四
。
教学安排:
2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3教学方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1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二)教学重点 :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
(三)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五)教学过程():
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3 (1)学生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另外一首《沁园春长沙》 。
雪〉,由背诵〈沁园春 雪〉导入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
(2) 师点击“作者背景”并讲解。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 。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
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 (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 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 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 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1)独立寒秋(2)层林尽染(3)鹰击长空(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6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学生齐背《江雪》。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
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
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8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上阕。
万山红遍,(山上)。
层林尽染;
眼漫江碧透,(江中)。
色彩绚烂的秋景 。
(画 图)。
鱼翔浅底,(水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抒情)。
谁主沉浮?
下阕。
结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同学青春年少。
忆 挥斥方遒。 风华正茂。
岁月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到中流击水, 我辈破浪锐进。
记
气概 浪遏飞舟? 奋然前行。
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诗〉。
9古诗词鉴赏指导。
反复朗读、感知语言(二)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三)把握类别、辨析风格(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五)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10,布置作业:用以上五点鉴赏方法激赏〈水调歌头 游泳〉。
〈设计依据:练习巩固对以上鉴赏方法的掌握〉。
沁园春·雪说课稿篇五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
《沁园春》是人教版教材高中一年级上册册第一单元。本单元是一个诗歌单元,他是本单元第一课,属课内讲读课文。下面我将从四各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教学目标)。
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三、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知识迁移法、、分组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流程(我所采用的是高效课堂的模式)。
1、自学感知,敏锐感悟。
为了更好的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自行解决本课的生字词,及简单的句子理解,初步弄懂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结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采用多种诵读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整首诗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将本课中觉得难以理解的问题找出来,留待接下来的环节一起解决。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充分利用所有学生手中的教学资源。这个环节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利用学习资源,达到班级资源共享。让学生走进文本。
2、合作探究,共同分析。
这个环节学生分小组进行,这个环节中要讨论的问题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自学环节中留下的疑难问题。第二部分是本课重难点问题,针对本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2、所写意象有什么特点?
3、上下片有什么联系?
4、共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通过分组,将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的问题和老师所给出来的问题,合作进行讨论,得到自己的、小组的答案。
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所有的同学都积极的挖掘文本。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3精彩展示,破茧成蝶。
这一环节是每个小组通过前面两个环节学习的结晶。学生通过小组或者个人展示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或问题的答案。教师相机进行适时评价、引导和纠正。通过这一环节既可以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掌握,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表达能力。
4个性表达拓展思维。
5迁移延伸丰富视野通过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介绍更多的他们自己了解的毛泽东的诗词,或句子。我在加以补充,让学生选择他所喜欢的篇目来背诵。或者小组接龙来诵读。
6课堂总结回归文本。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己从各个方面来总结他们在本课中所获得的收获和情感体验。自主总结,自主回答。
各位评委,本课的教学我是本着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张扬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平等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来设计的。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沁园春·雪说课稿篇六
1教学目标。
1.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美。
3、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贴切,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2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对诗歌有一定的欣赏能力,但欣赏的技巧还不是很熟悉。
3重点难点。
1领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沁园春*雪。
活动2【讲授】第一章,诵读感悟。
(一)读得正确流畅。
这是一首韵律优美的诗。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学习的第一乐章:“诵读感悟”。(ppt)大家先把诗歌读一读,我提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畅。
1、生散读,师行间倾听。
2.找一生来读。
3.教师点评纠正读音。
4.生齐读。
(二)读出音韵美。
刚才有同学说到节奏,的确是这样,读准了节奏和重音,我们就能将诗歌读得抑扬顿挫,感受到它的音韵美。
1、生分析前三句如何停顿,处理重音。
2、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力求读准重音和节奏。
(三)读出豪迈情。
同学们把握得很准确,诗人柳亚子读后曾经这样评论:(ppt)咱们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展读之余,以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未能抗,况余子乎?”
1、欣赏唐国强搬的《沁园春*雪》。
2、生激情诵读。
活动3【讲授】第二章,细读品味。
这又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诗。下面我们进入诗歌学习的第二乐章:细读品味。(ppt)。
(一)品壮美雪景。
1.师:(ppt)词的上阕描写壮美雪景,(板书:上阕)品读这一部分,我们要找一个领字品一品,找一种手法品一品,还要找一幅画面品一品。
找一个领字品一品,什么叫做领字呢?通俗地说,就是在词中起领起作用的字,他能领起词中的一句话或者几句话。同学们细细品读上阕,能不能发现上阕哪个字是领字呢?自己读一读,思考一下。
(师生合作讨论)。
2.师:诗人动用各种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壮丽的.自然画卷,(板书:自然画卷)可谓“诗中有画”,现在就请大家拿出笔,给我们描摹一幅你脑中呈现的画面。要说明的是,描摹不等同于翻译,而是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文字反映成画面,描写必须生动形象。
(生动笔写,师巡视。)。
3、品析生描摹的画面。
(二)品千古帝王。
生散说。
1、从“惜”字可见作者对他们什么态度呀?
3.生散说:风流人物。
4.师:后来者居上,今人必定超过古人。诗人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ppt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三)品风流人物:
1.师:毛泽东所指的风流人物是哪些人呢?咱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诗歌的写作背景。(ppt写作背景)。
生读写作背景。
师:结合时代背景,毛泽东笔下的风流人物指哪些人呀?
2.师:在今天这个和平年代,什么样的人称得上风流人物呢?
同学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这个画面,(ppt)这个画面来自于“感动中国”颁奖晚会,组委会认为(ppt)——生齐读。
“中国经历了太多悲怆和喜悦,而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力量。无论是伟大,还是平凡,只要实现了人生价值,那他就是风流人物。”
3.师:十年后、二十年后,时代的风流人物是谁呀?生:是我们。
师:谁呀?大声点!再大声些!
师:你们都有主席“自信人生二百年”的气概,
让未来听到了我们的呐喊。
师:今朝的中国“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正敞开大门,迎接五洲宾客。再过几天,世博会即将开幕,世界的目光将聚焦上海,这是我们中国向世界展示综合国力、民族力量的平台,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值得自豪。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了主席的这句话,在不久的将来,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必将开创新的辉煌,到那时,你们也会自信地高歌(ppt)——“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活动4【讲授】第三章,纵情吟唱。
这真是一首大气磅礴的诗歌。我们进入诗歌学习的第三乐章:纵情吟唱(ppt)。
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篇《沁园春雪》如此豪放,也引无数文人竞折腰。我们一定要会背呀!能背了吗?自己试一试。生背课文。
师:同学们,壮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英雄的儿女。今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学习伟人的这首词;也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接受这份财富,庆幸生在伟大的中国。现在请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纵情吟唱,唱出诗歌优美的韵律,唱出诗人豪迈的激情,唱出诗人伟大的抱负,更唱出我们对未来的无比自信。
(生全体起立。配乐。集体朗诵。)。
沁园春·雪说课稿篇七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准备。
教学资料。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一、导语设计。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一般指“五四”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二、现代诗歌鉴赏。
(一)现代诗歌的特点。
1、分行排列。
押韵,读起来顺口,而且应富有感情地去读,不能像读新闻那样客观冷静、语气平缓。
2、饱含真情。
比如流沙河的《哄小儿》中有这样的诗句:
莫要跑到外面去,
去到外面有人骂,
只怪爸爸连累你,
乖乖儿,
快用鞭子打。
虽然是普通的场景,却表达出极为复杂、悲痛、深切的思想感情,感人泪下。
3、立意新颖。
王夫之说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苏轼也说:“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这是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发现和感受。
再如:辛笛的《寄心》:
经过一夜的不平静,
决定把这颗心,
贴上八分邮票,
寄出去就是了。
简朴自然,平中见奇。
4、联想自然。
联想自然即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没有牵强附会之感。如杨树林的《雄鸡》:
高高的黑板前,
老师把祖国的版图悬起,
望着“雄鸡”他久久伫立,
我愿变成她身上的一根翎羽,
--羽毛丰满了,
她就能从地球上腾起,
一片片心湖荡起了旋律,
浪花中汇成同一个心曲。
这首诗由祖国地形图想到了雄鸡,由雄鸡想到了羽毛,由羽毛想到了“飞”,寄托了作者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
5、跳跃自如。
诗歌不能像小说那样,细微末节,娓娓到来,也不能像散文那样,抓住某个片断,尽情挥洒,大肆渲染,它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如曾卓的《我遥望》: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这首诗前后两节,一节一个层面,中间一个大断层之间,如果写散文、小说的话,正是用武之地,而写诗只能这样跨,用“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作为跳跃的翅膀,从年轻时跳到六十岁,中间留给读者去思考、去补充,蕴味无穷。
6、凝练集中。
凝练,指语言,集中,指主题,即能够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如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原诗十八节,诗人只选取了一个最难忘的镜头,即“一低头的温柔”,把这位日本女子内心说不出的情意、掩不住的隐秘、别离的忧愁、莫名的委屈等等都表现出来了,诗人感觉她恰似水莲花那样秀美、纯洁、娇弱而又灵动,再听她软语温存的一声“珍重”,交织着“蜜甜”与“忧愁”,她把思念留给了自己,仍把祝福给了对方,最后的那一声音译的沙扬娜拉(再见),更是情韵摇曳,萦回不绝。这首诗可以说凝练集中之至了。
7、节奏和谐。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体会诗歌节奏展示的美感。这就要求把握好轻重感、韵律感,把作者所要强调交代的情感重音读出来,例如贺敬之《桂林山水歌》开头写道的: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通过反复品读,可以从“神”“仙”“情”“梦”等字眼感受到桂林秀丽山水的个性:神姿仙态,如情似梦,迷离奇妙,妙不可言。神仙谁都没有见过,但云雾中影影绰绰出现的仙女形象,唤起了人们那种捉摸不定的美感,而情和梦也是不确定的,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就深刻地体会诗歌所具有的韵律美、节奏美,可以去想象那最深沉的情爱和最美丽的梦境,从风姿绰约的桂林山水图中,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读出语言美的感受。
8、形象生动。
形象,本义是指人物或事物的形体外貌,具有可视可闻可触可感的性质。现在人们把“形”与“象”组合成一个复合词,作为艺术概念,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图画,包括人物、环境、景物等。
诗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物化,是由诗人的主观感受凝固而成的有声有色有形有态的真善美的统一体。
如曹增书的《笑》:
“倚着春俏丽的肩膀/秋,憨厚地笑了”这首诗是“春花秋实”的形象化表现,诗人妙用拟人化手法,一倚一笑,一憨一俏,形象生动,情趣盎然,真是一幅奇妙的镜头。
9、意境优美。
意,指意脉,即思想感情的脉络;境,指境象,即意脉贯注的`对象。意境合称,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境界。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如沙鸥的《新月》: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吗?
我在你梦中靠岸。
小船似的新月勾起了诗人的怀乡之情,爽性当真乘船回到了春暖花开的故乡,故乡的亲人正在梦中,“我在梦中靠岸”情深意美,极写其两地相思、魂牵梦绕的情景,意味深长。
10、虚实相生。
像与不像、似与不似、切与不切、不即不离等说法不同,意思一样,都可以归结为虚实处理问题。诗歌也一样,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才能把读者带到一个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越现实、亦真亦幻、迷离朦胧的艺术境界中去。如王小泥的《初春的家园》:
鸡鸣起伏,
雨点儿在屋瓦上,
弹奏《十面埋伏》,
当雀鸟啼亮木格格小窗,
母亲已从窗外菜园里,
掐来一筲箕湿漉漉的黎明。
石磨吟唱出两桶清香小曲,
姐姐把它凝成一锅乳白的晨曦,
我举起筷子,母亲瞪我一眼,
她怕我夹碎了,
姐姐水嫩嫩的叫卖声……。
苍老的父亲,牵着水牛走向田间,
牛鞭,抽醒几声蛙鸣,
一曲山歌,在群山间回荡往复,
于最高的尖尖山上,
化为一只啸天的老鹰……。
这首诗,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拟人、比喻、通感、错觉、象征等)加以“变形”,使语言“陌生化”,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给人以既明白可解、又新鲜别致的感觉,增强了艺术魅力。
除以上特点以外,还有一些特点也需要了解。如:押韵,或一韵到底,或每节换韵,韵脚的韵母要相同。有些古诗押的是入声韵;有些新诗外表看起来并不押韵,但它符合内在情感的逻辑停顿,读起来也不觉得不顺口。句式的排列或对仗或参差,要整齐匀称、错落有致。还得注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规律,给人以抑扬。
(二)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1、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起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对她的怀念,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自传体抒情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当然并非所有的诗歌都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主要还是从诗歌本身内容出发,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要把握形象。现代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徐志摩的《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抓住诗的开头这两个令人难忘的形象很重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实际上是以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我们读到这样的艺术形象,就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沁人心脾,仿佛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般。接着诗中写一遍又一遍互道珍重,那萍水相逢、执手相看的朦胧情意,被诗人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读者与作者身同感受那悠悠离愁和那千种风情。我们抓准了诗中的形象,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或诗歌的主旨。
3、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形象,使人体味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了。
4、要品味语言。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富有色彩、节奏和动态,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每节开头分别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概括了诗人生活道路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选择的四个形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乡愁的载体,各有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前面冠以“小小的一枚”“窄窄的一张”“短短的一方”“浅浅的一湾”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作者思念祖**亲的情感,也给人以韵律美的感受。品味语言还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品析,并借助想像和联想,才可能进一步读懂其深层含义,领略诗歌语言的魅力。如李瑛的《雨中》:“一朵云/拧下一阵雨/匆匆地掠过车篷。”一个“拧”,一个“掠”,多么生动传神,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品味语言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和语体色彩等。
5、要分析技巧。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重在体会修辞手法和诗歌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如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反复、排比、对仗、对比等,常用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渲染、象征及映衬等。如上文所举例子中,《赠日本女郎》运用比喻和反复,《乡愁》运用比喻和排比,《雨中》运用拟人;《我爱这土地》前部分情景交融,最后直抒胸臆。由此可见,诗人是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抒发丰富的情感的。
6、要重视诵读。鉴赏诗歌,无论是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还是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都离不开诵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通过诵读,可以读出诗人倾泻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可以感受到诗中的情感波澜,可以深刻理解诗的意境。反复诵读,还可以读出诗歌的音乐美,特别是讲究节奏的现代诗歌。
沁园春·雪说课稿篇八
基于上述的分析,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2通过多次朗读体会诗歌意境。3学习本文含蓄凝炼极富表现力的语言。4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
综观高考诗歌鉴赏题误答的原因主要是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较弱,对。
诗词。
的感受浅薄。基于这一原因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体会意境、揣摩语言。教学难点是:鉴赏词作的意境。
《沁园春长沙》是诗歌鉴赏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的诗歌教学起到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不但要教会学生鉴赏本词,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设疑、讨论法为主,以点拨比较法为辅。通过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唐诗。
宋词。
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早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早在初中时我们就欣赏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师生共同背诵,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毛泽东同一词牌的作品《沁园春长沙》。
(二)介绍背景。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的大背景,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毛泽东活动的小背景,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所谓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通过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三)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手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韵味。在朗读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
1、教师在《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的音律伴奏下,范背全词。主要目的是用标准的语言规范学生,激发他们背诵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沉浸在词的感情氛围中。
2、让学生自由朗读。朗读前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词朗读时应注意:“上片”的“看”字和下片的“恰”字都是领起字,这两个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3、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4、最后让学生齐读。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通过反复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词作的感悟,能够领会作者的情感。
1、理清思路,从整天上把握文章内容,体会词的意境。让学生用语言再现当时的场面,启发学生描绘壮丽的湘江秋景图,尽量让学生把自己置于诗的境界中,让学生用心体会伟人在逆境中,站在橘子洲头,描绘的却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秋景图。面对眼前景物,诗人自然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全词表达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设计4个小题,用多媒体显示给大家,这几个问题我是按照由浅入深来确立的,主要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词,避免将词理解得支离破碎。)。
为了加深对词作的理解,让学生再次诵读全词,然后找两名同学用优美的。
散文。
语言来描述词的上下阙,学生描述之后,教师在描述,在教师描述时,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这样既时学生领会了诗歌语言比散文语言更含蓄凝炼又极富表现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里,形象思维能力,加深了对词作的理解。)。
2、诗歌是用高度概括、含蓄、凝炼、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意境全出,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而在《沁园春长沙》的上阙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词语也有很多,让学生体会“独立寒秋”的“独立”,“层林尽染”的“染”“鹰击长空”的“击”,“鱼翔浅底”的“翔”,如果把这些词语换成其它的。
近义词。
可不可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让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做适当的评说(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把握全词的基础上从细处理解词人炼字炼意的功夫,以及不同词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在对字词赏析后,还要加深对具体词句的把握,我把上片的第一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做为重点分析。这个词句里将“独立”前置,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我们说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让学生把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进行意境比较。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意境要从“意”和“境”两方面来考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毛泽东的“独立寒秋”更抒发了一种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通过比较,加深了学生对全词意境的理解,初步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情景交融是本词的主要表现手法。在体会情景交融时可以通过朗读、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重点体会上阙景中是如何显情的,下阙情中又是如何见景的,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
将《沁园春长沙》与欧阳修的《秋声赋》节选部分做比较。让学生主要从意境和表现手法来比较,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各组派代表谈,教师做结(比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心情写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教师总结全文。
1、背诵全词(有感情)。
2、把《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进行比较。
沁园春·雪说课稿篇九
首先让我来说一说我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突出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诵读理解,与他人交流,与文本对话的活动指向。让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的过程。因此,我将在课堂中加强诗文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说完教学理念,再来说说我的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沁园春长沙》,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向青春举杯”这一专题中的第一篇文章,是我国伟大革命领袖毛泽东早年创作的一首词,在词中作者通过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写,抒发了词人的理想和抱负。全词动静有度,张弛有致,语言极富表现力,充满了无尽的豪情和凌云的壮志。
接下来说一说学情。高一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识记和积累了一定量的名篇名句,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上有一定的领悟能力。此外,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对词的特点、作者生平、创作风格都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本文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但是学生以往的学习偏重于识记,学生的分析感悟能力还相对薄弱,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究,因此,需要老师在课堂中加强学生问题探究、体验感悟的能力。
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我拟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让学生初步掌握诗歌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分析品味词中高度凝练、极具表现力的语言,从而把握诗词的意象,感受作者的革命豪情。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体会作者英勇无畏的革命豪情和崇高情怀,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根据以上的三维目标,以及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诵读全词,以语言为依托,理解这首词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和意义,从而把握词人的宽广胸怀和深沉的思绪。而理解诗意、领会主旨的前提是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因而本文的教学难点也就在于对词中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让学生学会通过意象来鉴赏诗词。
根据本课的教学教材特点,我将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分析法等进行教学。在具体教授中将以诵读为主线,通过朗读辨味诗的语言和遣词造句之妙,领略情境交融的意境。并通过灵活的情境化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披文以人情”,理解寓藏在优美动人的艺术画面中的深层意义,感受诗篇的艺术力量。
那接下来就让我来具体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情景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首先用臧克家说过的一句话:“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诗篇”导入,请学生回忆并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温故而知新。随后我将用多媒体播放毛泽东的一些资料图片,并结合图片介绍作者以及本文的创作背景。从而自然地导入本文的学习。
第二,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首先播放范读录音,请学生结合注解集体跟读,注意体验诗中朗诵的语调语速和节奏,发现和体会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在听读之后我将请2-3名学生分别用自己的语言对本词的意境和情感进行描绘,唤起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直观感受,并自然引出对诵读方法的总结和指导上。
那这个环节的第二步就是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归纳概括内容,思考讨论:这首词上下两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并分别找出上下阙的领字,并感受诵读时的情感把握。这两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在整体上梳理文本的方向,并通过诵读提示引导他们结合文本进行归纳。在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点拨后。可以理出这样的一个基本脉络。从整体上看,这首词上阙写景,由一个“看”字,领起七句,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下阙抒情,由一个“忆”字领起八句,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上下阙末均为问句,上阙设问,引出下文;下阙反问,回应全文。通过这样一个脉络的梳理,可以为学生在接下来进一步的研读文本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并也有助于这首词的熟读成诵。
第三,文本研习。这个环节主要是请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分小组进行探究交流,深入分析本文的遣词艺术,从词中的典型意象入手,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以上阙为例,首先我将请学生有感情的齐读上阕,请学生讨论思考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和意境来描绘眼前大好秋色的。我将分别从描写对象、角度、动静、分总四个方面进行引导,体会上阕写景中一些动词、数量词和形容词的妙处,让学生把握本文远近结合、分总有序、动静交错的写作特色,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把握景和情的关系。此外,我将进一步请学生比较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和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有何异同之处,从而对比感知毛泽东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通过体验和感悟来品味文本,并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第四,拓展延伸。总结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时迁移本节课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课后布置作业,比较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体会“境语皆情语”以及鉴赏文章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内化。
沁园春·雪说课稿篇十
单元教学理念: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单元教学思路:(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2)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
地位与作用:
老教材中42个单元只有一个单元是现代诗歌鉴赏,而《沁》则被编排在了这唯一的诗歌鉴赏单元的首位,新教材仅第三册就有三个诗歌鉴赏单元,而《沁》也被编排在了第一单元的首位,可见《沁》在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习惯,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沁》这首诗歌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教学安排:
1教学内容: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2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使用依据: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教学方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学流程:
(一)教学目标:1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二)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
(三)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
(四)教学设想。
(五)教学过程():
1导语: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式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师讲: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2(1)学生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另外一首《沁园春长沙》。
(2)师点击“作者背景”并讲解。
(3)本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播放朗读录音。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
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
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
老师最后描绘: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1)独立寒秋(2)层林尽染(3)鹰击长空(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3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4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5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上阕。
万山红遍,(山上)。
层林尽染;
眼漫江碧透,(江中)。
中看百舸争流。色彩绚烂的秋景。
景鹰击长空,(空中)(画图)。
鱼翔浅底,(水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心怅寥廓,
中怅问苍茫大地,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抒情)。
情谁主沉浮?
下阕。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峥嵘。
书生意气,同学青春年少。
忆挥斥方遒。风华正茂。
岁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豪迈到中流击水,我辈破浪锐进。
记
气概浪遏飞舟?奋然前行。
〈设计依据:让学生系统直观的领会本诗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诗〉。
6古诗词鉴赏指导。
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把握类别、辨析风格(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7布置作业:用以上五点鉴赏方法激赏〈水调歌头游泳〉。
〈设计依据:练习巩固对以上鉴赏方法的掌。
沁园春·雪说课稿篇十一
《沁园春雪》编排在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本单元是“诗歌拔萃”,这个单元还有贺知章、徐志摩、白居易、辛弃疾等诗人的诗词。将本课放在第一篇有其目的性与示范性。
而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可以倾听领袖毛泽东对祖国壮丽河山、古今英雄人物的纵情吟唱,二是能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所以,学好这一课有利于本单元其他课文大家学习,对培养学生诗歌欣赏有重要指导作用。
2、说学情:
本课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处于该阶段的学生对周围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对于直观事物接受较快,但对诗歌的理解体悟还缺乏一定的能力,对一些复杂的诗歌无法欣赏。因此,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力求做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诗歌欣赏能力。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
3、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了解课文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品味词准确、精炼的语言魅力。
3、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祖国壮丽山河,引导学生领会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4、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及品味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对作者的胸怀和豪情理解。
本课是本单元第一篇诗歌,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能力不够强,无法有感情的朗读品读诗歌,因此要把培养学生的朗读及品味鉴赏诗歌能力视为教学重点。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原因,学生可能无法理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豪情壮志,所以难点在于学生对作者的胸怀的豪情理解。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重点,解决疑点,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准备运用以下几种主要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等方法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借此落实教学目的。另外,要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体会词的意境。
为了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结合本班自学能力不强的实际学情,我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力求一气呵成,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学习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受阻或产生偏差等现象时有发生,这时教师充满了暗示性或点拨意味的一个动作都会成为一个很好的破解难点的契机————这是点拨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雪》白板教学,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以《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贺敬之对毛泽东诗词的高度评价导入新课,形象生动。另外白板教学,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沁园春·雪说课稿篇十二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准备。
教学资料。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一、导语设计。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一般指“五四”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二、现代诗歌鉴赏。
(一)现代诗歌的特点。
1、分行排列。
押韵,读起来顺口,而且应富有感情地去读,不能像读新闻那样客观冷静、语气平缓。
2、饱含真情。
比如流沙河的《哄小儿》中有这样的诗句:
莫要跑到外面去,
去到外面有人骂,
只怪爸爸连累你,
乖乖儿,
快用鞭子打。
虽然是普通的场景,却表达出极为复杂、悲痛、深切的思想感情,感人泪下。
3、立意新颖。
王夫之说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苏轼也说:“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这是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发现和感受。
再如:辛笛的《寄心》:
经过一夜的不平静,
决定把这颗心,
贴上八分邮票,
寄出去就是了。
简朴自然,平中见奇。
4、联想自然。
联想自然即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没有牵强附会之感。如杨树林的《雄鸡》:
高高的黑板前,
老师把祖国的版图悬起,
望着“雄鸡”他久久伫立,
我愿变成她身上的一根翎羽,
--羽毛丰满了,
她就能从地球上腾起,
一片片心湖荡起了旋律,
浪花中汇成同一个心曲。
这首诗由祖国地形图想到了雄鸡,由雄鸡想到了羽毛,由羽毛想到了“飞”,寄托了作者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
5、跳跃自如。
诗歌不能像小说那样,细微末节,娓娓到来,也不能像散文那样,抓住某个片断,尽情挥洒,大肆渲染,它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如曾卓的《我遥望》: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这首诗前后两节,一节一个层面,中间一个大断层之间,如果写散文、小说的话,正是用武之地,而写诗只能这样跨,用“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作为跳跃的翅膀,从年轻时跳到六十岁,中间留给读者去思考、去补充,蕴味无穷。
6、凝练集中。
凝练,指语言,集中,指主题,即能够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如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原诗十八节,诗人只选取了一个最难忘的镜头,即“一低头的温柔”,把这位日本女子内心说不出的情意、掩不住的隐秘、别离的忧愁、莫名的委屈等等都表现出来了,诗人感觉她恰似水莲花那样秀美、纯洁、娇弱而又灵动,再听她软语温存的一声“珍重”,交织着“蜜甜”与“忧愁”,她把思念留给了自己,仍把祝福给了对方,最后的那一声音译的沙扬娜拉(再见),更是情韵摇曳,萦回不绝。这首诗可以说凝练集中之至了。
7、节奏和谐。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体会诗歌节奏展示的美感。这就要求把握好轻重感、韵律感,把作者所要强调交代的情感重音读出来,例如贺敬之《桂林山水歌》开头写道的: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通过反复品读,可以从“神”“仙”“情”“梦”等字眼感受到桂林秀丽山水的个性:神姿仙态,如情似梦,迷离奇妙,妙不可言。神仙谁都没有见过,但云雾中影影绰绰出现的仙女形象,唤起了人们那种捉摸不定的美感,而情和梦也是不确定的,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就深刻地体会诗歌所具有的韵律美、节奏美,可以去想象那最深沉的情爱和最美丽的梦境,从风姿绰约的桂林山水图中,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读出语言美的感受。
8、形象生动。
形象,本义是指人物或事物的形体外貌,具有可视可闻可触可感的性质。现在人们把“形”与“象”组合成一个复合词,作为艺术概念,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图画,包括人物、环境、景物等。
诗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物化,是由诗人的主观感受凝固而成的有声有色有形有态的真善美的统一体。
如曹增书的《笑》:
“倚着春俏丽的肩膀/秋,憨厚地笑了”这首诗是“春花秋实”的形象化表现,诗人妙用拟人化手法,一倚一笑,一憨一俏,形象生动,情趣盎然,真是一幅奇妙的镜头。
9、意境优美。
意,指意脉,即思想感情的脉络;境,指境象,即意脉贯注的`对象。意境合称,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境界。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如沙鸥的《新月》: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吗?
我在你梦中靠岸。
小船似的新月勾起了诗人的怀乡之情,爽性当真乘船回到了春暖花开的故乡,故乡的亲人正在梦中,“我在梦中靠岸”情深意美,极写其两地相思、魂牵梦绕的情景,意味深长。
10、虚实相生。
像与不像、似与不似、切与不切、不即不离等说法不同,意思一样,都可以归结为虚实处理问题。诗歌也一样,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才能把读者带到一个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越现实、亦真亦幻、迷离朦胧的艺术境界中去。如王小泥的《初春的家园》:
鸡鸣起伏,
雨点儿在屋瓦上,
弹奏《十面埋伏》,
当雀鸟啼亮木格格小窗,
母亲已从窗外菜园里,
掐来一筲箕湿漉漉的黎明。
石磨吟唱出两桶清香小曲,
姐姐把它凝成一锅乳白的晨曦,
我举起筷子,母亲瞪我一眼,
她怕我夹碎了,
姐姐水嫩嫩的叫卖声……。
苍老的父亲,牵着水牛走向田间,
牛鞭,抽醒几声蛙鸣,
一曲山歌,在群山间回荡往复,
于最高的尖尖山上,
化为一只啸天的老鹰……。
这首诗,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拟人、比喻、通感、错觉、象征等)加以“变形”,使语言“陌生化”,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给人以既明白可解、又新鲜别致的感觉,增强了艺术魅力。
除以上特点以外,还有一些特点也需要了解。如:押韵,或一韵到底,或每节换韵,韵脚的韵母要相同。有些古诗押的是入声韵;有些新诗外表看起来并不押韵,但它符合内在情感的逻辑停顿,读起来也不觉得不顺口。句式的排列或对仗或参差,要整齐匀称、错落有致。还得注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规律,给人以抑扬。
(二)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1、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起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对她的怀念,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自传体抒情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当然并非所有的诗歌都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主要还是从诗歌本身内容出发,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要把握形象。现代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徐志摩的《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抓住诗的开头这两个令人难忘的形象很重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实际上是以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我们读到这样的艺术形象,就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沁人心脾,仿佛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般。接着诗中写一遍又一遍互道珍重,那萍水相逢、执手相看的朦胧情意,被诗人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读者与作者身同感受那悠悠离愁和那千种风情。我们抓准了诗中的形象,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或诗歌的主旨。
3、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形象,使人体味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了。
4、要品味语言。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富有色彩、节奏和动态,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每节开头分别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概括了诗人生活道路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选择的四个形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乡愁的载体,各有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前面冠以“小小的一枚”“窄窄的一张”“短短的一方”“浅浅的一湾”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作者思念祖**亲的情感,也给人以韵律美的感受。品味语言还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品析,并借助想像和联想,才可能进一步读懂其深层含义,领略诗歌语言的魅力。如李瑛的《雨中》:“一朵云/拧下一阵雨/匆匆地掠过车篷。”一个“拧”,一个“掠”,多么生动传神,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品味语言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和语体色彩等。
5、要分析技巧。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重在体会修辞手法和诗歌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如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反复、排比、对仗、对比等,常用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渲染、象征及映衬等。如上文所举例子中,《赠日本女郎》运用比喻和反复,《乡愁》运用比喻和排比,《雨中》运用拟人;《我爱这土地》前部分情景交融,最后直抒胸臆。由此可见,诗人是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抒发丰富的情感的。
6、要重视诵读。鉴赏诗歌,无论是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还是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都离不开诵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通过诵读,可以读出诗人倾泻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可以感受到诗中的情感波澜,可以深刻理解诗的意境。反复诵读,还可以读出诗歌的音乐美,特别是讲究节奏的现代诗歌。
沁园春·雪说课稿篇十三
《沁园春;长沙》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一单元,这首词作为高一新生高中语文学习的开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高一的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毛泽东的词很多,不少词的艺术成就都在《沁园春;长沙》之上,《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一新生的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管编订者是否有此意图,教材的情感教育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综观新高考以来的诗歌鉴赏题的误答原因有: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弱,对诗的感受浅薄。著名文艺美学家,理论家朱光潜也说,一般青年喜欢听诗而不喜欢读诗,这也说明现代学生在诵读、品读诗歌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俗语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所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重点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沁园春·雪说课稿篇十四
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2)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
老教材中42个单元只有一个单元是现代诗歌鉴赏,而《沁》则被编排在了这“自然之景”单元的首位,可见《沁》在写景抒情篇章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习惯,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沁》这首诗歌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1教学内容: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2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使用依据: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教学方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学流程:
1、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
1导语: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式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师讲: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2)师点击“作者背景”并讲解。
(3)本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播放朗读录音。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
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
老师最后描绘: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1)独立寒秋(2)层林尽染(3)鹰击长空(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3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4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
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5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上阕。
万山红遍,(山上)。
层林尽染;
眼漫江碧透,(江中)。
中看百舸争流。色彩绚烂的秋景。
景鹰击长空,(空中)(画图)。
鱼翔浅底,(水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心怅寥廓,
中怅问苍茫大地,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抒情)。
情谁主沉浮?
下阕。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同学青春年少。
忆挥斥方遒风华正茂。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豪迈到中流击水,我辈破浪锐进。
记
气概浪遏飞舟?奋然前行。
〈设计依据:让学生系统直观的领会本诗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诗〉。
6古诗词鉴赏指导。
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把握类别、辨析风格。
(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7布置作业。
沁园春·雪说课稿篇十五
《沁园春·雪》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本单元共有三个任务: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尝试创作。这三个任务,在学习第一单元五首诗歌的过程中,是可以有所侧重,有所整合的。我在设计《沁园春·雪》这一课时,重点侧重是“学习鉴赏”、“诗歌朗诵”。
课标中对于本学段的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据此,诵读是手段,而在课中加大积累,注重学生个人的感悟及对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应是课堂的重点,最终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明晰的教学思路。
2.聚焦的学习活动。
3.自然的思想熏陶。
请参阅“语文湿地”公众号上我发表的原创解读《〈沁园春·雪〉里的壮景与壮思》。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自读,说说初读感受。
2.品读,体味豪放之味。
3.联读,理解伟人形象。
自读、品读、联读,以读为线,层层深入。说初读感受、体味豪放之味,理解伟人形象,这都是在引领着学生品析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语言。这样的教学目标也是紧扣统编版单元教学的目标的。
第一环节:导入。
同学们,12月26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是毛主席的诞辰日。老师是湖南人,每一年的12月26日,我们家乡的老百姓都会煮一碗福寿面,“吃碗福寿面,深情缅怀主席情”演变成我们家乡的一种民间风俗,我们用这样的方式缅怀这位伟大的领、诗人。今年是毛主席诞辰xxx周年,今天,我们将学习毛主席写的一首词《沁园春雪》,用这样的方式深切缅怀伟大领袖毛泽东。
设计意图:从情感的角度入课,拉近伟人与学生的`距离。
第二环节:知识铺垫。
ppt依次出示写作背景、词牌名、字词认读。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这既是为下面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更是一种课中积累。只有每节课都有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一天一天丰厚起来。
第三环节:自读,说说初读感受。
主问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沁园春雪》,结合注释和批注,说一说这是一首怎样的词?
学生自读、思考、师生交流。
教师小结:。
【屏幕出示】。
这是一首咏雪抒怀的词。
这是一首意境壮美雄浑的词。
这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词。
这是一首气势磅礴、感情奔放的词。
这是一首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词。
这是一首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的词。
这是一首“望”北国风光、“惜”历史英雄的词。
……。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的初始阅读体验。在教材的第2页,也明确了这样的阅读策略:先独立阅读每首诗,不要参考任何资料,记下你的初读感受。“这是一首怎样的词”这一主问题,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说初读感受,学生多角度概说,再加上老师的课中小结,既有学生的自学,又有老师的引导,既有学生的发散,又有老师的集中,这就构成了本堂课的第一个学习活动。
第四环节;诵读,品悟“豪放”之味。
(一)诵读指导。
【屏幕显示】。
朗读指导一:读出节奏的美感。
朗读指导二:读好朗读的力度。
朗读指导三:读美抑扬的变化。
这三次朗读,均有老师的范读,均有老师的即时点评。第一次朗读指导我是范读全词,强调停与连。第二次朗读指导我是范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每个字词的发音都是富有力量的,强调轻与重。第三次朗读指导,我这样范读:请听上阙,“欲与天公试比高”扬上去,豪迈自信之情蕴含其中,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低下来,深情想象,陶醉其中。下阙同样有抑扬的变化,“惜”字领起,这几句都要抑,读出惋惜之意,而结尾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要扬上去,达到高潮,有力收束。
设计意图:学习朗读诗歌,这是学习任何一首诗歌都必须要关注的一个重点。我采取了分层指导、小步轻迈的朗读指导,三次指导,分别让学生懂得朗读的停与连、轻与重、抑与扬,而这些细节要处理到位,都离不开老师的范读与点评。
(二)品析豪放之味。
毛泽东阅读宋范仲淹词时心有所感地说“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该兼读……我的兴趣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这首词就是毛泽东豪放词作中的精品。
主问题:请同学们品读全词,你从哪些字、词、句体会到了此词的豪放之味?(思考角度:意象、意境、用词、形象、情感……)。
学生在静静地思考之后,便开始了师生的对话。我选取了其中六位同学的回答来呈现课堂情境:
生1: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一句中体味到了豪放之味。“千里”、“万里”极言视野之辽阔,天地之间纯然一色,写出了一幅北国雄伟壮丽的雪静。
生2:我读“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这一句,觉得长城这个意象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豪放的,再加上“内外”,突出从北到南,广袤无垠,再加上“惟余莽莽”一句,强化了天地间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生3:我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一句,黄河与长城都是中华的象征,这是很大气的意象。再加上“上下”修饰,使人联从东到西,寒冷使得波涛滚滚的黄河突然就全部凝滞,变化之快,寒威之烈,可见一斑。
生4:“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样的壮志是豪放的,这也是词人内心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气慨的自然折射。
生6:“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三句抒发诗人心中的豪情,表现了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历史业绩的自信与抱负。
……。
在充分地师生交流之后,我再出示教师小结:
豪放之一:意象之雄。
豪放之二:意境之阔。
豪放之三:远大之志。
豪放之四:王者之风。
紧接着,我播放了两段音乐(《万岁,伟大的祖国》、《雪》,前者磅礴,后者欢快。)。
提问:这样的一首豪放之词,我们应该要选择怎样的背景音乐来诵读更合适呢?学生选择背景音乐《万岁,伟大的祖国》,豪情万丈地朗读。
第五环节:联读,理解伟人形象。
1945年11月14日,《沁园春雪》在《新民报》上第一次面世,当即在重庆甚至全国引起了轰动。这首词就像是宣告着共产党胜利的预言一般,在重庆瞬间爆炸了,如此气势磅礴的诗词居然出自毛泽东之手,诗中的豪迈,诗中的奔放,诗中的大无畏,诗中的底气,没有一个人不为之感叹。蒋介石大惊失色,这首词的每一个字都一下下地刺着蒋介石的心,他不服输的气势涌上心头,蒋介石当即决定,自己也写一首,又责令手人的文人都写《沁园春雪》,但没有一首比得上毛主席的这首《沁园春雪》。为什么比不过?清代沈德的一句名言或许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有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毛主席,正是对这句话的形象诠释。毛主席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奋斗的一生。请看小视频《向伟大领袖毛主席致敬》(约1分30秒)。
设计意图:插入这个小视频,是唤醒学生对诗歌背后的诗人的敬意。有一颗伟大的灵魂,才能谱写了如此豪放之诗词。语文,是成人之学。
紧接着,再引领学生一起重温毛主席诗词中的这些经典名句,感受诗词背后的那颗伟大灵魂。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占领南京》。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水调歌头游泳》。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七古残句》。
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七律洪都》。
同学们,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这些气势磅礴的经典诗句后面,站立着一位敢改天换地的伟人,站立着一位一心为人民的好领袖,站立着一位为建立新中国牺牲了自己六位亲人的好公仆。他,是真正的千古风流人物。读起来吧: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毛泽东!
但我们不要忘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不要忘记毛主席对我们的期盼,再读: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我们!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中国少年!
在锵铿有力的读书声里,学生们激情澎湃,眼睛里闪耀着自信的火花,结束新课。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是积累,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渗透。毛主席的金句,字字都饱含着情怀,句句极富感染力,只要一读,学生们的心儿激荡,豪情万丈,只要一读,就会感受即使是在艰苦战争的年代里,诗歌仍然是心灵的营养品,勇向前的号角声。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2.选做题:阅读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试着品析这首词的“豪放之味”。
六、我的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作为一堂古诗词教学课,我觉得自己正努力向“实”、“雅”、“润”深入开掘。
“实”体现在丰厚的课中积累上。在这堂课上,我力求让学生做到积累丰厚,开篇即介绍了写作背景、词牌名的来历、认字识词,这是学前的积累。课中又通过教师小结、学生笔记的方式,又让学生积累了“咏雪抒怀”、“壮美雄浑”、“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等众多赏析评价语。结课时又让学生积累了毛泽东大量的名句。这样,语文课就有了知识的厚度、文化的厚度。
“雅”体现在雅致的活动设计上。本堂课,我主要设计了三次学生活动:自读,说说初读感受;品读,体味豪放之味;联读,理解伟人形象。以读为线,反复利用课文资源,聚焦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聚焦学生品析能力的训练。每一次活动,就是一次以学生为主体的语言训练。而恰当的主问题的设计,也活化了学生思维,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都能潜到文字的深深浅浅处“扑腾”。
“润”体现在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我的语文课上,力求追求语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双重开掘。一部伟大的作品背后一定有一颗伟大的灵魂,我一定要让文学参与学生的成长。于是,在课的最后一部分,我把视线从诗词投射向了人,我自然而然地想起:风流人物,当然指毛主席,但也更应该指听课的每一位少年,每一位中国少年啊!我觉得,这也应该是编者把此课放在九上第一单元第一课的重大意义吧!
沁园春·雪说课稿篇十六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雪》。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解说文本。
(一)首先是说教材:《沁园春.雪》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在七八年级诗词教学的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更好的体味自然的诗意和人生的乐趣。
(二)说学情:初三的学生青春活波,学习能力比较强,对诗词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是对“词”缺少系统性,理论性的认识。现在安逸的生活致使他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相对较弱。同时由于学生距离那段历史比较遥远,处在和平年代的他们对战争的有关历史知识了解不多。学习这一课要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提高社会历史责任感。
(三)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沁园春雪》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课文的背景,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品味其意境,理解它所以抒发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多读,多思考,多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宽广博大的胸襟和乐观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歌颂热爱之情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赞美之情。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把“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品味鉴赏能力。感知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作为本课的重点。把“词上下阕之间的关系,以及评古的作用”作为本课学习的难点。
(1)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体会词的意境,体会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2)提问法:通过提问,逐步引导学生思路,带领学生逐渐深入,解决文中重难点。
(3)讨论法:使全体学生“动”起来,各抒己见,提高课堂氛围。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学生获取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与创造性。所以我采用以下学法。
(1)圈点勾画法:让学生把自己难以理解的部分圈画出来,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加以解决。
(2)朗读法:“三分诗,七分读。”只有多读才能感受北国雪景的壮丽,才能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
(3)合作探究法: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对于说教学过程我将采用五个步骤。
首先是情境导入:首先用幻灯片打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北国雪景图,让学业生从视觉方面感受雪景带给人的辽远的意境。然后撤去画片,让学生闭目凝神,然后播放上阕的磁带录音,让学生在头脑中充实、深化北国雪景图,然后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最后导入:1936年冬天,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幅雪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世纪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怎样抒发情怀,评古论今的。用这组图片导入,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然后是了解背景,知人论世:这首词是毛泽东与1936年2月所作,当时毛泽东在奔赴抗日前线之前,为了查看地形,登高远望。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景象展现在他面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这一首豪放之词。毛泽东咏雪言志,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充分表现了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了解背景有助于加强对诗词的理解。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听标准朗读材料,读准生字词。
然后学生齐读,感受北国冬天“非一般”的美,体会诗人壮志豪情。
最后结合注释及教材,理解文中字词,梳理诗词大意。
揣摩语言,体会情感: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我将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我所提出的几个问题,然后再加以引导改正,梳理文中的知识点。
对于本课的重难点我也是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展现出了,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再由老师总结补充纠正。这样有助有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毛泽东是我国开天辟地的领袖人物,对他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我把:以“一代伟人毛泽东”为主题,收集有关资料,制成一本介绍册。作为本课的第一个课后作业。
这首词的上阙描写了一幅壮丽的北国雪景图,所以我把:选择一种景物,写一篇写景文章,注意融情入景,达到情景交融。作为本课的第二个课后作业题。
总结全文,提炼升华:初三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老师在学生的人生发展道路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老师在每节课结束之前对文本有一个提炼升华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成长,以后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六)根据本文的特点,我把板书设计设置成以下样式:
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层次分明,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理解摘抄。
冯晓梦。
沁园春·雪说课稿篇十七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雪》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另有三篇现代诗《雨说》,《星星变奏曲》和《外国诗两首》。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把本课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弄懂字面意思,将不懂地方标记出来;逐词逐句揣摩语言,细心揣摩品味.
能力目标:细致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感知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品味学习诗歌的壮美及诗中表现的人情美.
其中"逐词逐句揣摩语言,细心揣摩品味"及"细致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感知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应为学习的重点.而"细致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感知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思想感情"也是本文的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尤其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习法等方法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借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结合两班自学能力不强的实际学情,我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力求一气呵成,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学习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习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雪》朗读磁带1件,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vcd片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五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第一步、导入新课在投影仅上播放vcd片《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第二步、简介背景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初读全词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2、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3、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4、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北国雪景图板书"景")。
(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千米高的塬上)。
(3).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5).(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不全是)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联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板书"评古代帝王")。
(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惜)(板书"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板书"颂")。
(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板书"人民大众")。
(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板书"主旨")。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插入学生诵读下阕1分钟)。
这18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起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解决和突破了。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其中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另一题则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沁园春·雪说课稿篇十八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雪》,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沁园春·雪》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毛主席的词,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作者通过不同视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壮美的祖国雪景图,饱含着对历史的回顾与对未来的畅想。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初三的学生具丰富的字词和诗词知识的积累,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均已具备,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鲜活文本理解上难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品词析句来体会文本的艺术特色。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强化将情感寄予景中来表达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请学生回顾学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关于雪的诗词,引导学生迅速关注到“雪”和“诗词”上,为新课学习做了铺垫。
用多媒体出示毛泽东生平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这对学生理解文本情感有帮助。
(二)整体感知。
首先,先请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全文大意,注意多音字和难写的字。通过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能够顺利的概括出文章的'脉络,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会请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上阙进行分层,这样对篇章分解有助于学生细化学习目标,对文本的分析有了目的性更强的深入理解。
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们不难找出:上阙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长城、大河、山原,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用这样的方式,一来学生可以明确每一层都有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二来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这个方面上来,这就为写作技巧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以得出,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到了中间一层,学生需要关注的地方依然是:作者写了什么以及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在这里,有一个词中常常出现的手法叫做“一字逗”,因此我会请学生思考“望”字统领到哪一句?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会关注到这种写作现象,以及这种技巧的作用上来;另外我还会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这个问题请学生思考这一句中的写作技巧。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可以得出:“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请学生以分组讨论“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这一部分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思考正确得出的部分,因此我会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合作完成,既调动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精神,又加强了整个班级的参与度。
(四)延伸作业。
通过回顾和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认识到,分析上阙的思路是:结构——意象——技巧——情感。然后请学生分组,照此思路对下阙分析,充当小老师,每组派一名代表自行讲授。教师补充、点评和总结。
通过这个方式,学生可深刻理解诗歌分析的方法并应用于实践,对学生以后诗歌鉴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七、说板书设计。
略
沁园春·雪说课稿篇十九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雪》,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沁园春·雪》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毛主席的词,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作者通过不同视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壮美的祖国雪景图,饱含着对历史的回顾与对未来的畅想。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初三的学生具丰富的字词和诗词知识的积累,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均已具备,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鲜活文本理解上复杂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品词析句来体会文本的艺术特色。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强化将情感寄予景中来表达的意识。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出示毛泽东生平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这对学生理解文本情感有帮助。
(二)整体感知。
首先,先请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全文大意,注意多音字和难写的字。
通过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能够顺利的概括出文章的脉络,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会请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上阙进行分层,这样对篇章分解有助于学生细化学习目标,对文本的分析有了目的性更强的深入理解。
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们不难找出:上阙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长城、大河、山原,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用这样的方式,一来学生可以明确每一层都有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二来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这个方面上来,这就为写作技巧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以得出,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到了中间一层,学生需要关注的地方依然是:作者写了什么以及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在这里,有一个词中常常出现的手法叫做“一字逗”,因此我会请学生思考“望”字统领到哪一句?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会关注到这种写作现象,以及这种技巧的作用上来;另外我还会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这个问题请学生思考这一句中的写作技巧。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可以得出:“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请学生以分组讨论“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这一部分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思考正确得出的部分,因此我会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合作完成,既调动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精神,又加强了整个班级的参与度。
(四)延伸作业。
通过回顾和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认识到,分析上阙的思路是:结构——意象——技巧——情感。然后请学生分组,照此思路对下阙分析,充当小老师,每组派一名代表自行讲授。教师补充、点评和总结。
通过这个方式,学生可深刻理解诗歌分析的方法并应用于实践,对学生以后诗歌鉴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
回复“教育理论”即可查看教师考编两学各章节练习题。
回复“我要过面试”获取试讲教案(含音频)+答辩+结构化解题思路。
沁园春·雪说课稿篇二十
基于上述的分析,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2通过多次朗读体会诗歌意境。3学习本文含蓄凝炼极富表现力的语言。4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
综观高考诗歌鉴赏题误答的原因主要是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较弱,对诗词的感受浅薄。基于这一原因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体会意境、揣摩语言。教学难点是:鉴赏词作的意境。
《沁园春长沙》是诗歌鉴赏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的诗歌教学起到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不但要教会学生鉴赏本词,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设疑、讨论法为主,以点拨比较法为辅。通过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早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早在初中时我们就欣赏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师生共同背诵,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毛泽东同一词牌的作品《沁园春长沙》。
(二)介绍背景。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的大背景,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毛泽东活动的小背景,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所谓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通过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三)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手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韵味。在朗读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
1、教师在《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的音律伴奏下,范背全词。主要目的是用标准的语言规范学生,激发他们背诵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沉浸在词的感情氛围中。
2、让学生自由朗读。朗读前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词朗读时应注意:“上片”的“看”字和下片的“恰”字都是领起字,这两个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3、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4、最后让学生齐读。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通过反复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词作的感悟,能够领会作者的情感。
(四)赏析部分。
1、理清思路,从整天上把握文章内容,体会词的意境。让学生用语言再现当时的场面,启发学生描绘壮丽的湘江秋景图,尽量让学生把自己置于诗的境界中,让学生用心体会伟人在逆境中,站在橘子洲头,描绘的却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秋景图。面对眼前景物,诗人自然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全词表达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设计4个小题,用多媒体显示给大家,这几个问题我是按照由浅入深来确立的,主要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词,避免将词理解得支离破碎。)。
为了加深对词作的理解,让学生再次诵读全词,然后找两名同学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来描述词的上下阙,学生描述之后,教师在描述,在教师描述时,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这样既时学生领会了诗歌语言比散文语言更含蓄凝炼又极富表现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里,形象思维能力,加深了对词作的理解。)。
2、诗歌是用高度概括、含蓄、凝炼、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意境全出,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而在《沁园春长沙》的上阙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词语也有很多,让学生体会“独立寒秋”的“独立”,“层林尽染”的“染”“鹰击长空”的“击”,“鱼翔浅底”的“翔”,如果把这些词语换成其它的近义词可不可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让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做适当的评说(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把握全词的基础上从细处理解词人炼字炼意的功夫,以及不同词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在对字词赏析后,还要加深对具体词句的把握,我把上片的第一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做为重点分析。这个词句里将“独立”前置,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我们说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让学生把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进行意境比较。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意境要从“意”和“境”两方面来考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毛泽东的“独立寒秋”更抒发了一种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通过比较,加深了学生对全词意境的理解,初步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情景交融是本词的主要表现手法。在体会情景交融时可以通过朗读、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重点体会上阙景中是如何显情的,下阙情中又是如何见景的,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
(五)、延伸比较阅读。
将《沁园春长沙》与欧阳修的《秋声赋》节选部分做比较。让学生主要从意境和表现手法来比较,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各组派代表谈,教师做结(比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心情写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教师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有感情)。
(七)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是从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来设计的,能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
沁园春·雪说课稿篇二十一
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2)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
42个单元只有一个单元是现代诗歌鉴赏,而《沁》则被编排在了这唯一的诗歌鉴赏单元的首位,新教材仅第三册就有三个诗歌鉴赏单元,而《沁》也被编排在了第一单元的首位,可见《沁》在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习惯,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沁》这首诗歌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1、教学内容: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2、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使用依据: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教学方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二)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
(三)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
1、导语: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式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3(1)学生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雪〉,由背诵〈沁园春雪〉导入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
(2)师点击“作者背景”并讲解。
(3)本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播放朗读录音。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
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1)独立寒秋。
(2)层林尽染。
(3)鹰击长空。
(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6、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7、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
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
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8、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上阕。
万山红遍,(山上)。
层林尽染;
眼漫江碧透,(江中)。
色彩绚烂的秋景。
(画图)。
鱼翔浅底,(水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抒情)。
谁主沉浮?
下阕。
结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同学青春年少。
忆挥斥方遒。风华正茂。
岁月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到中流击水,我辈破浪锐进。
记
气概浪遏飞舟?奋然前行。
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诗〉。
9、古诗词鉴赏指导。
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二)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三)把握类别、辨析风格。
(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五)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10、布置作业:用以上五点鉴赏方法激赏〈水调歌头游泳〉。
〈设计依据:练习巩固对以上鉴赏方法的掌握〉。
沁园春·雪说课稿篇二十二
我们中国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文学艺术也起源于诗歌。一个人文学素养,文学趣味的高低主要看他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如何。综观新高考以来的诗歌鉴赏提的误答原因有: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弱,对诗的感受浅薄。著名文艺美学家,理论家朱光潜也说,一般青年喜欢听诗而不喜欢读诗,这也说明现代学生在诵读、品读诗歌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俗语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所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单元教学理念: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2)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
老教材中42个单元只有一个单元是现代诗歌鉴赏,而《沁》则被编排在了这唯一的诗歌鉴赏单元的首位,新教材仅第三册就有三个诗歌鉴赏单元,而《沁》也被编排在了第一单元的首位,可见《沁》在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习惯,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沁》这首诗歌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1教学内容:
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2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使用依据: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教学方法:
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5教学流程:
(一)教学目标:
1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二)教学重点:
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
(三)教学难点:
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
(四)教学设想。
(五)教学过程:
1导语: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式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师讲: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2(1)学生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2)师点击“作者背景”并讲解。
(3)本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播放朗读录音。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
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
老师最后描绘: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1)独立寒秋。
(2)层林尽染。
(3)鹰击长空。
(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3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4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5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上阕。
万山红遍,(山上)。
层林尽染;
眼漫江碧透,(江中)。
中看百舸争流。色彩绚烂的秋景。
景鹰击长空,(空中)(画图)。
鱼翔浅底,(水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心怅寥廓,
中怅问苍茫大地,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抒情)。
情谁主沉浮?
下阕。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峥嵘。
书生意气,同学青春年少。
忆挥斥方遒。风华正茂。
岁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豪迈到中流击水,我辈破浪锐进。
记
气概浪遏飞舟?奋然前行。
〈设计依据:让学生系统直观的领会本诗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诗〉。
6古诗词鉴赏指导。
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把握类别、辨析风格。
(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7布置作业:
用以上五点鉴赏方法激赏〈水调歌头游泳〉。
〈设计依据:练习巩固对以上鉴赏方法的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