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出发半命题(大全12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永远在路上第四集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篇一
白恩培:60岁生一场大病就变了
全国人大环资委原副主任白恩培自己说,“(我)从1985年就是延安地委书记。副部级以上都二十多年了,正部级岗位上也十多年,没想到老了老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白恩培是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儿子,通过组织的培养、出色的工作,39岁就成为延安地委书记,之后又历任多个重要领导岗位,曾先后在青海和云南担任省委书记。然而临近退休,他却因为腐败问题落马。
白恩培说,慢慢随着职务的提升,再加上环境的影响,考虑自己的就越来越多了。尤其是20xx年以后,自己也60岁了,又生了一场大病,这个时候思想就抛锚了,就追求物质的金钱的。
白恩培担任云南省委书记之后,提出推进“大昆明”发展战略,随后云南各地也纷纷开始推行“大城市”战略。大量的开发项目,吸引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投资商、开发商,一些人开始寻找各种机会接近白恩培。在和商人打交道的过程中,白恩培产生了心理不平衡。
“他们就住豪华的房子,坐豪华的车,个人还买的私人飞机。(我)也追求像他们一样的生活,这思想就变了。”白恩培自己供述。
在云南当地流传着一句话,有事找“张姐”,在云南没有“张姐”办不了的事。
张姐就是白恩培的妻子张慧清。
在云南,张慧清在前台办事收钱,白恩培在幕后默默地支持。
在昆明市的一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为了拿到项目,企业老板找关系结识了张慧清。张慧清喜欢打牌,老板就经常到白家陪着打牌,借机拉近距离。关系越来越熟了,他顺势提出了拿地的想法,也顺利地办成了。而张慧清也明确地向他提出了要求。
比如腾冲的一个大型房地产项目。为了拿到这个项目,开发商送给白恩培的现金和礼品价值就达到了数千万元。在云南主政的十年里,白恩培频繁利用矿产、土地和房产等开发项目收受钱财。涉案人员周宏供述,有一天张慧清跟他说,“我看中个手镯,大概1000多万,你去付一下。”周宏说“好,那就买”。1500万买了个手镯。
张慧清酷爱翡翠和玉石,白恩培喜欢红木和茶叶,所以很多行贿人都投其所好,挑选名贵珍品送给他们。在办案中,从白家查获的藏品多得让办案人员震惊。
中央纪委纪检监察室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光清理这些东西,前前后后大概十几天的时间。“像这种翡翠手镯,都是用一个绳子一系,系起来这一串手镯这么一提。”
周本顺:占用军区小楼为死去乌龟手抄经
河北省委原书记周本顺也在专题片中露面了。
据介绍,自周从中央政法委调任河北省委书记之后,中央纪委陆续接到了不少对他的举报,在查办河北一些领导干部的案件中,又发现了一些周本顺涉嫌严重违纪问题的线索。
周本顺自己供述“我做梦都没有想到我会落到这种结局。从小我们吃过很多苦,所以是从贫寒之家出来的,从小就痛恨贪官,到最后自己成了贪官,我感觉这是一个莫大的悲哀。”
他在跟私企老板交往过程中,看到社会上身边很多人的孩子生活过得很优裕,他也想让自己的孩子过上这样的生活。于是在背地里默许、支持、纵容他的儿子去跟一些老板去进行所谓的合作、投资,搞房地产开发。
和周本顺的儿子合作后,这些老板经常组织一些饭局,邀请周本顺以及和自己项目相关的政府官员参加。周本顺对这些饭局来者不拒,他其实也清楚对方的目的。
“我出个面帮他站个台,一起吃饭,我什么话也没有说,别人就知道这个人上面有人,这个事都会办得通。”他对办案人员这么说。
用这种看似隐蔽的方法,周本顺多次为这些老板在土地规划、审批等方面牵线搭桥、提供帮助。
周本顺还直接向一些老板以“借钱”的名义索要巨额资金,给儿子投到生意上。其中,他向湖南的一位老板一笔就“借”了一千多万,这些钱当然都并没有还。
周本顺在落马前,住在河北省军区大院里的一座二层小楼,上下共16个房间,面积800多平米。
这原本是一个招待所。周本顺调任河北后,按规定应该入住省委统一提供的周转房,但他对周转房的条件不满意,而是看中了这座小楼,要求把它重新装修,供自己居住。
里面住着除了他之外就是他的秘书、司机,还有两个保姆、两个厨师。一个保姆专门负责给他养宠物,两个厨师也都是从湖南选的,专门为了照顾他的口味特意安排的。而且这些保姆和厨师工资这两年多以来多达上百万元。
据专题片介绍,周本顺在多处住所内均摆设佛堂佛龛,每逢初一十五和相关佛教节日,都按时在家烧香拜佛。他见佛就拜,进庙就塞钱,甚至家里养的一只乌龟死后,还竟然专门为此手抄经文,连同乌龟一起下葬。
永远在路上第四集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篇二
“要有静气、不刮风,持之以恒抓好纪律和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这番表态,无疑是在向世人宣示:反腐还要接着干、誓要跟腐败分子“死磕”到底。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一条恒古不变的真理。就当下来讲,最不得民心的,莫过于干部的贪污腐败。因此,持之以恒抓好纪律和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正是顺民意得民心之举。
自以来,打虎拍蝇已渐成常态。但是,社会上也冒出了一些不适时宜的声音。有的领导觉得,反腐打击过多,该停一停了;有的干部认为,反腐影响经济,该松一松了。在这些杂音的干扰下,甚至群众也在观望,担心反腐会不会真的变成一阵风。
必须得承认,官员的上述论调也许是别有用心,但群众的上述顾虑确是直陈时弊。毕竟,在反腐问题上,部分地方的党委头头和纪委干部,普遍存在不想抓、不会抓、不敢抓的心理。他们或碍于情面或怕牵连自己,对腐败行为睁只眼闭只眼;或迫于压力或怕得罪他人,办案不行抹案在行。
欣慰的是,在这场反腐风暴中, 中央不仅在说给各级听,而且在做给各地看。不论是常规巡视不留死角还是专项巡视重点突破,不论是65名省部级官员被查还是30位军级老虎被打,都以大快人心的实际行动表明,誓要跟腐败分子“死磕”到底。
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这是新一届中央亮明的反腐态度。跟上中央的反腐节拍,各级地方党委和纪委一定要明白:若想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就应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要顾忌牵扯多,只有清除这些变节失色之流,才能永葆我党的纯洁性;不要害怕得罪人,只有严惩这些腐化堕落之徒,才能得到人民的真拥护。
反腐永远在路上,必须一级压着一级干;反腐只有进行时,必须一届接着一届反。否则,反腐如果动摇了决心,那输掉的可决不止一场战斗。
永远在路上第四集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篇三
1.从小处、细处着手
所谓从小处细处着手即是从具体问题抓起,从小事情、具体的事情上切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来,中央纪委抓从从小处、实处抓起, 循序渐进。通过从小处、细处入手,积小赢为大胜,有效遏制了贪污腐败之风,树立了党的威信,赢得了党心民心。
2.反腐倡廉重在“常”、“长”二字
“ 常”、“长”二字,深刻揭示了反腐倡廉、治理腐败的内在客观规律。“常”字强调的是要将反腐倡廉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常态,“长”字强调的是对于腐败问题要持久抓、反复抓、长期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抓长、长抓,持之以恒,使腐败治理长效化。
3.抓早抓小、严管厚爱
过去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在贪污腐败的邪路上越走越远,在贪腐的泥沼中愈陷愈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党组织提醒不够、教育不力,对党员干部从小问题上、细节处从严要求,早发现、早提醒,既可以有效地预防腐败,也是对党员干部的关爱和负责任的表现。
4.“老虎”、“苍蝇”一起打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一方面要大力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另一方面又要切实解决普通民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老虎”、“苍蝇”一起打有助于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效和长效。
总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三年来取得了新的重大成效,“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当然,当下腐败问题依然存在,从全面从严治党依然在路上。但是,我们有理由坚信所言,“只要我们管党治党不放松,正风肃纪不停步,反腐惩恶不手软,就一定能赢得这场输不起也绝不能输的斗争。”
永远在路上第四集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篇四
反腐会不会或者什么时候会降温?这个“反腐之问”时时出现于国内外互联网上,并伴随着各种江湖版的猜测解读。“永远在路上”,这个片名也许是一种答案。第一集《人心向背》,所呈现的并不只是简单的反腐决心,在周本顺、白恩培、李春城这些曾经的高官讲述中,我们还看到了腐败之所以发生的内在逻辑。
比如人性弱点。白恩培说起他的腐败动因,特别提到商人“住豪华的房子,坐豪华的车,个人还买的私人飞机。(我)也追求像他们一样的生活,这思想就变了。”眼热攀比,人之本性,常人如此,官员也不例外。对于这样的人之本性,教育固然有一定作用,但当权力和诱惑都足够大,单纯的教育就会显得苍白。
一个个活生生的贪腐案例,不过是证明一个常识:党员干部并非天然境界觉悟高,觉悟和权力大小成正比更是一种奢望。尽管人性弱点,绝不是贪官腐败的借口,但从反腐的角度讲,这是必须要正视的。人性共通,意味着任何人都可能有犯错犯罪的“本能”。腐败永远可能发生,反腐自然只能“永远在路上”。
再如制度漏洞。周本顺关于“站台”的说法令人印象深刻:“我出个面帮他站个台,一起吃饭,我什么话也没有说,别人就知道这个人上面有人,这个事都会办得通”。简单一句话,道尽现实的复杂,反腐的困境。尽管权力的“笼子”在收紧,但永远都可能有疏漏。再怎么细化规定,也难以严密到不允许官员和别人吃饭的程度。
因而,反腐不能局限于“盯人”,重要的还有“盯事”,如果现实中的很多事,不是谁权力大听谁的,不是高官“一言九鼎”,那很多腐败就可以避免。从这些贪官的讲述来看,腐败并不需要多么专业的技能,无非给商人站台、亲朋“搭权力便车”等,这就意味着制度还不够严密,即便从提升反腐效力的维度,反腐还极有必要“永远在路上”。
那些曾经位高权重、始终容光焕发的官员,如今镜头前一副尘满面、鬓如霜的样子,常人看来都觉唏嘘,官场中人也许更有感慨。这是该反腐专题片的价值之一。这些贪官的本色出演,把腐败的风险和可能的落寞结局,演绎的非常到位。从教育的层面说,可能比发文件、开会宣讲的千言万语更有直接效果。
在xx届六中全会之前,这样一个生动而又耐人寻味的纪录片播出,传达什么信号,不同身份的人自会有不同解读。根据此前预告,六中全会将研究的重点议题是“从严治党”,看来所谓“反腐降温”更不可能,值得关注的是反腐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延续。《永远在路上》还在继续,也许从这些“巨贪”的演绎中,可以进一步反思过去的问题所在,探寻未来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