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认识比说课稿大全(18篇)
9.总结是对自身成长与发展的一种自我审视和反思避免重复和废话,保持逻辑性。下面是一些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见解,希望能够给您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认识比说课稿篇一
今天有幸听了王老师的数学课《认识圆》,感觉收获挺大。“圆上”指什么?就是指围成圆的封闭曲线上,以这条封闭曲线为界,曲线以里叫圆内,曲线以外叫圆外。步步夯实,才能得到清晰准确的直径与半径的概念。
王老师的这节课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使本来枯燥的一节概念教学课上得生动有趣。思维往往从动手开始,在教学中王老师重视让学生动手动脑,实践探究,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还是学习圆的画法,王老师都安排学生充分参与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交流的机会,有效地解决教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认识直径和半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关系时,教师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口交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水到渠成达成教学目标。王老师让我们看到了一节非常实在的常态课,我觉得教者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的教学风格,值得我们大家借鉴和学习。
认识比说课稿篇二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本节课通过圆的认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因此,通过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的良好的基础。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比如骑过的自行车,有一些学生可能还用过圆规,对圆有一些了解,但只是直观的认识。另外学生在低年级时已对圆有了初步感知,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
【知识与技能】。
根据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并能用字母表示对应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画、折、量等多种手段,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和关系,增强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了解,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用圆规正确地画圆。
难点:归纳并理解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针对本学段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我将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一)导入新课。
我顺势展示教材图片:从奇妙的自然界到文明的人类社会,从手工艺品到各种建筑……到处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圆。让学生说说自己所见过的圆吗?并思考一下圆有哪些特征,引出课题圆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简短的“平面图形有哪些”的谈话直接引出课题,简洁明了,同时无形中也巩固了“圆是平面图形”这一知识点;学生对圆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主题图欣赏生活中的圆,让学生找找自己生活中见过的圆,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圆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接下来是探究新知环节,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画圆。
这是学生会有利用圆形的实物模型的外框画圆、用线绕钉子旋转画圆;用三角尺等等,我顺势引出运用圆规画圆。先用课件出示圆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圆规。指出圆规的组成:一只“带有针尖的脚”,一只“装有铅笔的脚”。
学生自己尝试画圆,边尝试边小结方法:定好两脚间的距离——把带有针尖的脚固定在一点上——把装有铅笔的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在画图过程中,我让学生说说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画圆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自主尝试的过程,从最初的利用实物外框、三角尺等工具画圆,让学生经历了从实物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运用圆规画圆,重点说说画圆时的注意事项,更是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数学素养。
(三)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通过刚才的画图,我会展示几份学生用圆规画的圆。并提问:为什么都用圆规画圆,圆的大小都不同呢?这跟谁有关呢?(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半径……)。
接下来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概念。我会让学生将名称标在自己画的那个圆上,标注圆心(o)、直径(d)、半径(r),并判断图中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同学画的圆,带着“为什么圆的大小不同、同学说的半径又是什么”等疑问,学生很好奇地自学教材内容,并在图上标注名称,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及时巩固了知识。
结合画圆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半径和圆心。
并引导学生总结: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由半径决定。)那圆的位置呢?(由圆心决定。)。
设计意图:明确了各部分的名称,再让学生思考如何画大小不同、位置不同的圆,初步感受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将学生的实践操作提升到理论的层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探索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
接下来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
请每位学生在纸上画一个与刚才的圆的位置与大小都不同的圆,再画一个与刚才的圆大小相同的圆。将三个圆剪下来。选一个圆形纸片,沿任意一条直径折一折。(发现:沿直径对折,两侧完全重合;圆是轴对称图形,任意一条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中心点为圆心。)。
在一个圆内任意画它的半径和直径,并量一量。通过画图、测量等活动发现: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半径长度是直径长度的一半,直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
设计意图:学生在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一系列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主动探索,从而明确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五)小结作业。
我会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是希望通过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圆的现象,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如:餐桌做成圆形是因为圆周上每个点到中心的距离相同,这意味着每个人夹菜距离相同,对就餐的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圆桌会议更是体现公平的理念;这也是对圆的本质属性更高层次的体验。
通过设计合理、明了简结的板书,突出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圆有圆心、直径和半径,其中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直径)确定圆的大小。
同圆中,所有的半径(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认识比说课稿篇三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几何初步知识,既是一节起始课,也是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
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圆形物体,在低年级也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是都是直观的表象认识,这节课将更深入的去认识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们认识圆,知道圆各个部分的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经历圆的认识过程,让学生们通过直观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圆心,半径与圆的位置,圆的大小的关系。
设计具体有现实意义的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着痕迹地将学生们带入圆的研究之中。六年级的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已经有了较大发展,本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思考、讨论归纳等活动,自主探索,深入地认识圆,了解圆。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小明家距离学校300米,分析小明家的具体位置这一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们得出小明家的位置实际上是在以学校为中心,300米为半径的一个圆上,让学生们感知圆心,半径,圆是有无数个点组成,从而揭示本课的学习任务——圆的认识。
2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和发现,折痕都交于一点,即圆心。所有折痕都经过圆心,引出半径直径的感念,并且得出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
再通过量的方法和分析推理的方法讨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从而得出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
3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1)设计在一个圆内找半径直径的练习,加强学生们对半径直径概念的理解:直径和半径都是经过圆心的线段,半径的两个端点一个是圆心,一点在圆上,直径是经过圆心,两个端点在圆上。
(2)归纳小结本节课中学生们对圆的认识,并提出墨子的“一中同长”的说法,让学生们思考。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对比,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一中同长”就是对圆的特征的最好诠释。
认识比说课稿篇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听了李老师执教的《认识角》一课,走进李老师的课堂,从她从容的教态、清晰的思路可以看出新课程的理念她能较好地把握并贯穿始终。李老师是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创造角并认识角有大小,体会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初步了解用重叠的方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的,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综观全课,具体地来说,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一、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
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在本课中,李老师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的常见物品中引入新课,例如剪刀、数学书、钟面等等,让学生先找找哪里有角,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哪里是角,再由教师描出一个角,从而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的特点,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生能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1个顶点,2条直直的边)让学生再回归生活,从周围实物上找角,既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本课中,李老师非常重视操作,从一开始让学生任意拿三根小棒,任意去掉一根,变成角,以小组为单位创造角。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认识到创造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折一折、搭一搭、剪一剪、画一画、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最后欣赏生活中美的、实用的角的环节,也使学生意识到角的普遍性,以此作为本节课的结尾,让孩子们带着发现的眼光在生活中找一找,也渗透了一种数学应用意识。
李老师的规范画角,精心设计板书,在要求学生画角之前,沉着耐心作引导,强调操作的步骤并让学生自己来说说画法,让学生的动手有依据可循,避免盲目瞎画和操作不规范,有意识地促成操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为了让努力更有方向,也希望在以后的课堂能做得更好,在这里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和研讨。
一、在“玩角”环节中,老师先演示角的张合,学生跟着玩后马上小结,再进行比角活动。这里顺序颠倒了,老师没有大胆放手,自己演示说得较多,怕学生不会“玩”。其实可以指示学生把活动角拉开闭合,观察角的变化,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再来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上台分别做大角,做小角,再跟黑板上的角来比较,在充分的操作和感官认识基本上再来小结:角的大小跟张口间的关系,这样就自然顺早畅,符合教学规律。
以上是我对李老师《认识角》一课课堂教学提出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议,教学相长,同行互促,教研提升,希望我们通过对此课的研究,取长补短,共同成长。谢谢大家!
认识比说课稿篇五
圆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他是曲线图形的开始,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园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1、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
2、在认识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重点: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会画圆。
1、情景中创造圆。
课的开始,创设情景:“正确答案离小胖右脚3米处”以右脚为点,3米长的范围上去寻找,这一环节,让学生独立去思考,并在不完整的交流中,引出各个点,逐步形成圆。
2、比较中初步圆。
出示已认识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平面直线图形,让学生去比较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慢慢地引出圆是由一条围成的平面图形。
3、紧紧扣住圆的特征。
通过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中的中心点到各个顶点之间的距离相等,让学生去寻找相等距离的条数,慢慢演变成,圆的中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处处相等,并且有无数条这一圆的本质特征,引用墨子的一中同长,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一中同长是圆的本质特征,这一教学重点。
4、画圆中感受圆。
让学生尝试画圆,处处感受画圆的困惑,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感受到画圆的步骤,定点,定长,绕一圈,正确掌握圆的画法。
5、解释生活中的圆。
汽车轮胎为什么设计成圆的?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圆的一中同长本质特征。
6、回归情景问题,延伸突破圆。
回归情景问题,并出示篮球与圆,让学生比较认识到圆是平面图形,而篮球是立体图形,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一中同长,从而完整正确答案在以右脚为圆心,3米长为半径的球体上,圆的认识又有以重大突破。
认识比说课稿篇六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线的认识》,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线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知道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运用看、说、画、读、猜和体位法,小组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
三、说学法。
对于刚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其实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爱猜谜语、玩游戏这几方面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线、猜谜语、做手势等活动来进行体验、记忆,从而进一步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了解它们的特征,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第一环节:(导入)先用线字入手,抓住学生强烈的表现欲,从而导入新课。
入之后,我会设计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去观察、去思考、取发现异同,从而完成重点知识的教学。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这一环节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线段、射线、直线。(当堂检测)巩固练习强化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做到层次分明,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肯定和点评。
第四环节:(当堂检测)巩固练习强化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做到层次分明,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肯定和点评。
认识比说课稿篇七
第一次听冯老师的课,感觉虽然是新老师,但无论从教材的挖掘还是课堂的组织方面都像是很有经验似的`。个人素质还是很高的。
1、游戏导入,师生一起拍手说10的组成,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在动脑动口的同时,手也没让闲着,很快将学生注意力收到课堂上来,复习了旧知,又为本节内容作了铺垫。
2、教师摆圆片,让学生说图的意思,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直观的图形中感受算式的意义。在学生说出四个算式后,又利用盖住的数,问学生没有图形该怎么算,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方法,设计巧妙,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3、由扶到放一步步引导学生总结出10的加减法算式。
5.练习设计有层次、有坡度。
6.全课小结采取由学生自己回顾总结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归纳知识的能力。需要改进的是: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需要培养。
认识比说课稿篇八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信息技术组五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认识word》。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认识word》。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本课是学生能够熟练使用word工具的基础。本节课教材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word启动和退出的方法,理解word窗口各部分的功能。单纯的从知识点来看内容比较枯燥,平淡。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影响今后的教学。
知识与技能:
1、了解word窗口的组成。
2、学会启动和退出word的方法并能独立操作。
3、学会打开和关闭word窗口中的工具栏。
4、对word的功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并从生活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word工具解决的问题。
1、word的启动和关闭。
2、word的窗口组成及功能。
工具栏打开和关闭。
通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对windows操作系统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启动“word”程序的方法,对他们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教学时可采用自学指导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后,大胆进行尝试操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word”窗口的组成是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也是进行实际操作的关键。心理特点是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学习容易从个人兴趣出发,难以恒定和持久。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为此,我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强化“实践出真知”的科学思想。由于本课时是新授课,我选择了讲授、演示,练习操作,讲评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学生完成任务阶段时,我是一个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学时,我注意观察学生,及时调控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始终保持良好的氛围,不断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完成任务”。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实际操作等方式,自主探索,协作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展示作品,情景导入。
(二)步步为营,导学达标。
(三)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四)布置作业,知识延伸。
具体阐述:
(一)展示作品,情景导入。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展示几幅好的作品,调动学生学习本单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利用“我相信同学们制作的作品一定会和他们的一样甚至比他们的更好”这样具有鼓动性的话语再一次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步步为营,导学达标。
本环节分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
word简介。
第二层次:
任务一:启动word的方法。
任务二:认识word的窗口组成及功能。
任务三:退出word。
任务四:打开和关闭工具栏。
任务五:输入自我介绍。
这一环节是课堂重难点部分,因此,
1、我使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完成任务,并归纳、总结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2、在任务二中结合教材试一试设计了两个技能的延伸,并请同学到讲台上对全体同学进行演示和讲解,对同学们提出的质疑进行回答,这样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提高了学生自我表达的能力和勇于面对挑战的勇气。
3、打开和关闭工具栏是本节课的难点,采用边讲边操作的方法以及分析法分散难点,逐个击破。然后由各小组交流讨论,结合课本提示,理解工具栏的作用,然后由各小组分别演示自己的任务。
4、设计任务五为输入自我介绍,和开始时的word自我介绍首尾呼应,通过个性鲜明,内容新颖的自我介绍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树立了学生独树一帜,个性张扬的思维理念。同时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三)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1)学生交流学习心得,结合完成的任务进行互评互助。(比如结合以前学习的画图程序,与word窗口进行对比,进一步理解窗口的组成和功能)。
(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本环节是为了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四)知识延伸。
布置课后思考题,利用word帮助了解工具栏上每一个按钮的作用。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学会自我学习的能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认识比说课稿篇九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倍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说教材,《倍的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是《7的乘法口诀》中的例2、例3。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乘法的初步认识2——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倍”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本内容的学习,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乘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与能力,培养数感,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为倍的认识提供了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和分两行摆点子的情境图。首先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正方形的情景,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然后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建构“思维模式”。
本课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已经有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趋向,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主要依赖具体形象思维。因此我把“倍的认识”这一知识,溶合在学生的直观感受、操作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刺激中体验“倍”的概念形成过程与促进“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维模式建立。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制定的教学目标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与操作,引导学生体验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几个几”与“几倍”之间的联系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渗透“倍”与乘除运算的关系。
(2)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丰富“倍”的表象,深化倍的认识,培养用数学语言有理有据地说明问题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通过示范、指导来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概念。
通过讨论、交流突破难点。
熟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最适合他们的就是直观形象的学习了。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设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发现学习法、游戏激趣法,把这四种教法融合到整个教学中,尽管本节课“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通过层层深入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原本并不是让人生畏的、令人生厌的,而是通过自己努力,体验成功、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
美国教育学教授柯普兰提出“儿童对数学概念理解必须由儿童自己获得,教师的责任是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建构主义学习观也认为“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为此我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为:自主探究法、类比迁移法、合作交流法、直观操作法、分析发现法,在教学中通过层层深入把“一个数几倍的含义”暗含在概念形成过程中,把“求一个数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通过亲身操作体验,让学生“有感而发”,真正“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方法”。
本课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倍”,让学生初感受到“倍”,还给学生准备了圆片、小棒、三角形等学具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丰富“倍”的表象,深化倍的认识,培养用数学语言有理有据地说明问题本质的能力。
认识比说课稿篇十
大家好:
1、教材内容分析。
认识6是学前班教材上册第20页的一个内容。数字的认识是幼儿学习数学的第一阶段,幼儿在前面的教学活动中认识了5以内的数,本次活动是通过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扩展、整理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有关书写方面的经验,掌握粗浅的数学知识,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入小学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孩子经历认识6的过程,初步建立6的数感。
(2)在具体情景中产生数数的欲望,学会6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对6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引导孩子感受数6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教学重点:学会点数6以内的数,认识6和正确书写6。
4、教学难点:了解6的意义及6与5的关系,体验数学在身边。
作为刚进校不久的学前孩子,虽大多数或多或少的接受了数的初步认识,但对数的概念未必都很清楚,对数的顺序、大小比较、数的组成还很陌生。再加上学前孩子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根据我班孩子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说、操作达到让孩子自主参与,主动探究新知的目的,让孩子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游戏的方法、引导发现发、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为了讲清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从孩子熟悉的生活中找数量,多媒体直观演示,让孩子在具体的实物中认识6,建立数感。根据孩子心理发展和认识规律,本课的教学,从直观到数学抽象,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回到生活,使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注意为孩子提供积极思考空间,让孩子在观察、操作、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教师准备实物口哨一个,点子卡,小黑板。
2、学生准备彩笔。
教学程序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程序,首先以游戏导入,引出问题,让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激发幼儿参与的愿望。其次让幼儿探索尝试、发挥想象,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猜测讨论的方法寻找问题的规律性。最后引导幼儿将找出的规律性和获得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活动因此自然而然进入、开展、结束。
(一)复习旧知:
1、课前唱数课前我是通过0——5的数顺数倒数一遍,然后任意说数让学生快速伸出相应手指,这样做的目的是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起学习兴趣。
2、谈话激趣: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把前面学过的数字宝宝带来了,你们还记得吗(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根据数字的出示练习认数、读数。
瞧,这些数字宝宝多粗心呀!连队伍都没有排好,谁能帮它们从小到大排排队呢?引导学生复习认读数及5以内数的排列。
3、出示卡片口答。
这样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学习新知。
在学习新课时,我首先告诉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动手动脑回答问题的同学奖励小红旗,激起学生学习和表现的欲望。
教师归纳:6个人,6张桌子,6把椅子,它们的数量都是6,我们就可以用数字6来表示。
板书课题:认识6。
引导学生观察6的形状,6像哨子,电脑出现哨子的实物,帮助学生记忆字形,教6的读音,注意正音。
(2)及时巩固.(黑板画)6朵花上飞有6只蝴蝶,请同学们数一数。
(3)请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6来表示?
教师小结:不论是6本书,6个人,还是6只铅笔……只要它们的数量是6,就可以用数字6来表示。
(4)游戏《抢椅子》。
启发学生数一数有几把椅子?几个小朋友?从而知道有6个小朋友只有5把椅子,6比5多1,5比6少1。
问学生:要使6个小朋友都有椅子坐,应该怎么办呢?添上一把椅子,再玩游戏,每一个人都坐上一把椅子,使学生通过活动知道5添上1就是6,6里面有6个1。
以上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表示事物和数在交流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感悟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2、认识6以内数的顺序。
前面数字宝宝都排好队了,新认识的数字宝宝6该排在那里呢?
电脑展示:6排在5的后面。
3、学习6的写法。
(1)老师边示范写边说:“6”是一笔写成,上线靠右点,左下右半圆。
(2)出示小黑板。
树上有几个桃子,请你再添画一个后再数数有几个桃子,将数字填在方格里。
4、作业:让学生在书上虚线上描写2至3个6,然后自己独立书写6。
(三)巩固练习的设想是:
在学习中边学边练,每个知识点都设计了针对性练习,既突出了重点,也及时突破了难点。为调动学生积极性,还通过排排队、猜一猜、玩游戏来巩固新知识。
プ苤,在这节课中,我力图通过直观演示,观察启发学生初步认识6。教学中,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想像能力。另外,我还在课堂中及时运用表扬和奖励这种激励竞争机制,极大地调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认识比说课稿篇十一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第七单元第一节1000以内数的认识部分例4的内容,是根据《标准(20xx)》的要求新增加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算盘,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体会其直观形象、体现数位特征的特点;会用算盘表示数,深化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认识算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0以内数的数数、拨数、读数和写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算盘半直观半抽象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深化对位值制的理解,巩固1000以内数的组成,强化数感。
1、直观认识算盘,知道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算盘计数和数数。
2、经历用算盘表示数、数数的操作过程,掌握用算盘记数的方法,初步渗透位值思想。
3、让学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认识算盘,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并会用算盘表示数。
带有上珠的数的拨法和读法。
课件、算盘。
这节课教法主要是引导法、讲授法、练习法;学法主要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巩固练习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育活动应以学生的学习、兴趣、经验来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猜谜语引入新课。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猜谜语引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受算盘的特点。
(二)认识算盘。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1、了解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观察、游戏、儿歌记忆等不同方式,使学生记住算盘的各部分名称及上珠、下珠的意义。
2、在算盘上表示1-10。
这一部分主要分四个层次:一是出示一个算珠比较乱的算盘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受,然后介绍在算盘上拨数需要把算珠拨靠框。二是通过如何拨数字“1”引起学生的争议,引导让学生讨论如何在算盘上定位。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算盘上哪一档都可以定为个位,但需要做上记号;只要个位定下来,其余的数位也就定下来了,但一般选最右面一档作为个位。三是让学生拨出1——9各数,在这里重点让学生说一说1、2、5、9的拨法。四是让学生讨论交流10在算盘怎样表示,老师说明10一般不用个位上1个上珠和5个下珠或2个下珠表示,而是用十位上1个下珠表示,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和计数器上表示数是一致的,体现了十进制计数法。
3、用算珠表示数。
让学生动手在算盘上拨563,通过动手操作拨珠让学生明白:用算盘上的算珠表示数时要先确定个位,个位上拨上表示几个,十位上拨上几表示几十,某个数位上是0,则不拨珠以空挡表示。
4、拨珠的指法。
通过指导学生打算盘的坐姿及指法,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78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六的11题。
3、用三颗算珠在算盘上表示一个三位数,最大是多少?
前两个练习是基本练习,最后一个是提高练习。通过练习,帮助孩子进一步熟悉算盘的结构特点和用算盘表示多位数的方法,能够熟练读写算盘上的多位数。
(四)介绍算盘的历史。
通过算盘历史的介绍,让学生懂得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欣赏各种算盘。
通过欣赏作为工具、工艺品、装饰用品和具有收藏价值的算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算盘的喜爱之情,感受算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主要板书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及一个上珠一个下珠表示的意义。
认识比说课稿篇十二
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第七单元第一节1000以内数的认识部分例4的内容,是根据《标准(20xx)》的要求新增加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算盘,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体会其直观形象、体现数位特征的特点;会用算盘表示数,深化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认识算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0以内数的数数、拨数、读数和写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算盘半直观半抽象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深化对位值制的理解,巩固1000以内数的组成,强化数感。
说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算盘,知道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算盘计数和数数。
2、经历用算盘表示数、数数的操作过程,掌握用算盘记数的方法,初步渗透位值思想。
3、让学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说教学重点:认识算盘,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并会用算盘表示数。
说教学难点:带有上珠的数的拨法和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算盘。
说教学方法:
这节课教法主要是引导法、讲授法、练习法;学法主要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巩固练习法。
教学过程: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育活动应以学生的学习、兴趣、经验来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猜谜语引入新课。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猜谜语引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受算盘的特点。
(二)认识算盘。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1、了解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观察、游戏、儿歌记忆等不同方式,使学生记住算盘的各部分名称及上珠、下珠的意义。
2、在算盘上表示1-10。
这一部分主要分四个层次:一是出示一个算珠比较乱的算盘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受,然后介绍在算盘上拨数需要把算珠拨靠框。二是通过如何拨数字“1”引起学生的争议,引导让学生讨论如何在算盘上定位。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算盘上哪一档都可以定为个位,但需要做上记号;只要个位定下来,其余的数位也就定下来了,但一般选最右面一档作为个位。三是让学生拨出1——9各数,在这里重点让学生说一说1、2、5、9的拨法。四是让学生讨论交流10在算盘怎样表示,老师说明10一般不用个位上1个上珠和5个下珠或2个下珠表示,而是用十位上1个下珠表示,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和计数器上表示数是一致的,体现了十进制计数法。
3、用算珠表示数。
让学生动手在算盘上拨563,通过动手操作拨珠让学生明白:用算盘上的算珠表示数时要先确定个位,个位上拨上表示几个,十位上拨上几表示几十,某个数位上是0,则不拨珠以空挡表示。
4、拨珠的指法。
通过指导学生打算盘的坐姿及指法,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78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六的11题。
3、用三颗算珠在算盘上表示一个三位数,最大是多少?
前两个练习是基本练习,最后一个是提高练习。通过练习,帮助孩子进一步熟悉算盘的结构特点和用算盘表示多位数的方法,能够熟练读写算盘上的多位数。
(四)介绍算盘的历史。
通过算盘历史的介绍,让学生懂得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欣赏各种算盘。
通过欣赏作为工具、工艺品、装饰用品和具有收藏价值的算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算盘的喜爱之情,感受算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说板书:
主要板书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及一个上珠一个下珠表示的意义。
认识比说课稿篇十三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6~9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数的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前经过了学前教育,很多学生在未学本课之前都能说出、数出6~9各数,对各数的顺序及大小也有一定的掌握,而且在生活中也常常去接触到这些数;但在孩子的头脑里,还没有形成6~9各数的概念,如何正确书写还比较模糊。学生的自理能力也有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6~9,认识应会读写6~9,掌握6~9的顺序。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初步的数感,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能够运用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与同伴交流探究的意识。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6~9各数的的含义,并且能够正确的书写各数。
本课难点是:经历6~9各数的抽象过程,正确理解6~9各数的含义。
1、情景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出示套圈游戏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在授完新课后,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6~9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教学6~9各数的认识时候,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小棒,让学生发现在5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6,在6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7,从而了解数的顺序。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观察法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6~9各数的顺序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小棒,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6~9各数的顺序。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主要由个环节来完成。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通过数字卡片复习旧知识,利用抓珠子的情境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6、7、8、9这4个数由具体实物逐步抽象出数的认识过程,并学习写数。学生虽然会按顺序数出6~9,也可能已经认识了数字6~9,但对这4个数表示的意义,对它们表示的数值究竟是多少,认识不一定清楚。让学生经历认数过程,揭示相邻数之间的关系,就是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这4个数的意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在学写数时让学生分析各个数字的字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低年级的学生都很喜欢做别人的小老师,因此在完成第一个练习时让同桌学生互相检查,这样既帮助了同学又让自己的知识得到巩固,还发扬了同学之间友爱互助的精神。
(四)总结评价,归纳学法。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学习的方法和所学到的知识,体会到互相合作、主动探究是学习的好方法。
认识比说课稿篇十四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他们的周长、面积计算,也直观地认识过圆。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开始正式学习圆的有关知识,这也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认识平面图形的单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都是直线图形,而圆是曲线图形。从研究直线图形到研究曲线,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跨越。因为研究曲线图形的思想、方法与直线图形相比,是有变化和提升的。
曲线图形的思想、方法与直线图形相比,是有变化和提升的。因此,通过对圆的研究,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圆的一些基础知识,还需要通过学习,感受“化曲为直”“等积变形”“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以及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掌握圆的特征以及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掌握三种画圆的方法。
(一)口算练习。
(二)板书课题。
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关于圆的物品,老师搜集了一些,请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
同学们你们能举出生活中有关有的物品的例子吗?
同学们刚才你们都谈到了有关圆的物品的面,是的圆是平面图形,以前我们还学过很多平面图形,谁能举例?(同学们可能会谈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如果让大家用最快的速度剪一个图形,你剪哪个图形?为什么?进而引出圆是曲线图形,有别与前面学过的直线图形。
(三)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三种画的方法;
2、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四)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准备的工具画圆,看哪个小组方法多,圆画的最好。
(五)各小组汇报。
1、实物画圆。
2、绳子画圆。
4、教师总结,画圆的历史。
认识比说课稿篇十五
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五年级第10册色彩的认识》一课中,关于纯度对比的评讲一课时。
2、教学地位:本课是在学习了色彩理论知识和明度对比的基础上进行总复习。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并掌握色彩的纯度对比的运用方法,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色彩纯度的过程中,体会色彩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美术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色彩的纯度对比联系中要注意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如何美化自己的作品。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观察比较:教师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色彩的纯度的概念,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复习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总结。
(一)复习导入。
(评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探索新知。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三个教学环节:
(评价: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理、反思、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自己作品中的问题,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实践应用。
认识比说课稿篇十六
1、教材分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4、教学重点: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5、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说教法、学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找一找、画一画、玩一玩、比一比等活动,在动手实践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看得着、摸得到的东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老师带来一些图形朋友,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请学生把他们分成两类。(生可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说出圆没有角,其它三个图形都有角。
2、揭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认识角(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和分类的知识入手,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好胜心及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为以后探索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
1、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见过生活中的角,并用手指一指自己身边的角。
2、课件出示剪刀、钟、红领巾,让学生说说它们的角藏在哪儿,用手指一指,并用课件演示请出这些角。
1、摸角并感知角。
让学生拿出三角尺,找出其中的一个角,用手摸一摸(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和同桌说说发现。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让生汇报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角有个尖尖的、刺手。让别的学生摸摸是否有同样的感觉。
揭示:我们把这个地方叫角的顶点。
生汇报:角的两边是平平的、直直的。
揭示:我们把这样的线叫边。
再让学生观察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三)画角、介绍角的名称及读写法。
1、让学生在纸上画几个不同的角。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2、请一位学生说出画法,并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角,标出它的顶点和边。
3、教师再示范画一个角。
4、给角取名。为了便于区别这两个角,我们可以给它取名,比如第一个角我们可以在角的两边张开的地方,用一个小“)”线把两边连起来,然后在它的后面写上1,记作1,读作角1,(师板书),第二个角让学生取名,记下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角的几何认识还是第一次,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找角,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这样,从直观图形到抽象概念,层次分明,过度自然,学生容易接受,顺利突出本节课重点。)。
(四)练一练。
1、辨角(课件出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找角:书中67页指一指。
(设计意图: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能力,并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一)玩一玩。
教师出示活动角,并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活动角玩一玩,有什么发现,生汇报交流(板书:张口大,角就大;张口小,角就小。)。
(二)比一比。
1、请生将自己手中的角固定好,然后同桌的比一比,看谁的角大,谁的角小,并请两位学生上前比,教师指导比的方法。
2、师拿出两个角(一个边长但张口小,另一个边短但张口大)让生猜谁大谁小,再放在一起比,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大小只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的能力。)。
四、总结评价,内化延伸。
1、角的应用。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角。
2、如果我是角:假如你是一个可爱的角,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己吗。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角的用处,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总结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梳理,内化了新知。)。
认识比说课稿篇十七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第一课时“线的认识”。
2、教材分析: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教材中安排的“看一看”活动,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接着,组织学生对直线、线段与射线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通过“试一试”、“量一量”、“看一看”等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印象。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助现实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难点:理解直线与射线的含义。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运用了“创设情境——操作活动——建立模型(这节课主要是建立线的模型)——实践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注重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行观察——思考——想象——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三种线的理性认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首先与学生谈话:同学们,你们发现生活中哪里有线?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引出课题: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有直的,有弯的,数学中同样也有直的线和弯的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直直的线。板书“线的认识”。
生继续想象,如果把金箍棒横着拿在手中,它可以向什么方向延伸?让学生试着到黑板上画这样的线,并认识直线。这样,借助金箍棒的神奇变化,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三种线的特征,并加深了对“无限延伸”的理解。
接着,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如一扇门、射灯、斑马线、铁路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图形的特征,从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用课件向学生出示表格,让他们明确这三种线的特点:端点、延伸情况、与直线的联系。我先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共同商讨,把商量好的结果填写在表中。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找出三种线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交流活动中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这三种线特点的理解,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时,由于前面学生对这几种线的特征以及端点的概念比较明确了,再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包括射线为什么只能从有端点的一端读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
本环节我先对线段的读法作以示范,然后射线和直线的读法让学生自己尝试,并说说为什么射线要从有端点的一端读起。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效果。
让学生自己试一试,过一点能画多少直线,过两点呢?
看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许多条路,哪一条最短,要求学生独立。
另外,增加了一些练习,如判断题:
(1)直线ab长30cm。()。
(2)线段的一端能无限延长。()。
(3)线段cd长5cm。()。
(4)射线的两端能无限延长。()。
通过练习,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这些内容更有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是让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抽象出三种数学图形,深刻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探究其特征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拓展;在判断正误的练习中,三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更进一步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升华成认知;在“试一试”、“量一量”活动中,让学生把认识用于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技能。整堂课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既富有挑战性,又较易达到目标,这样设计,较高地达成了本课的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
认识比说课稿篇十八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中的《圆锥的认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1、教材地位及作用及学情分析。
圆锥是在学生学习了圆柱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两者在很多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了圆柱的知识后再认识圆锥问题不大。学生好奇心很强,教学中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注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合作交流中进行学习,提高了课堂吸引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经历圆锥的认识过程,体验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
情感与态度: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感受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认识圆锥的高,明确圆锥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圆锥高的测量,体会旋转直角三角形的边所成立体图形。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锥模型,刻度尺,平板,剪刀,直角三角形,木棒,胶带。
在教学中我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通过看、摸、想、剪、量、转等实际操作掌握圆锥特征。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小结、当堂检测。下面说一说这样设计的意图。
情境导入:由圆柱变换成圆锥,并举例生活中圆锥形的物体来感知圆锥的形态,使学生激起认识圆锥的欲望。
自主学习:通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感知圆锥的组成要素及特征。
合作探究:通过学生剪一剪、量一量、转一转的实际操作掌握圆锥侧面展开图特点,深刻体会到圆锥的高定义和明确以直角三角形的边为轴旋转所成立体图形的半径和高。
课堂小结:通过填表课堂提问和回顾旧知相结合的方式切身感受圆柱与圆锥的区别与联系。
当堂检测:通过习题检测学生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
板书上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内容,使学生清楚的掌握本节课知识。
以上是我对《圆锥的认识》的说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