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读后感范文(14篇)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思考和感悟,通过文字记录下来的一种记述与回顾。在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自身背景和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联想,拓展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以下这些读后感范文中,作者用独特的观点和感悟,展示了对作品的深入洞察和思考。
孔子世家读后感篇一
读《史记·孔子世家》是读《论语》的继续。读了《论语译注》和《丧家狗》,对《论语》的文本是比较熟悉了,但是孔子的生平还是比较模糊,所以看《史记·孔子世家》,接下去要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读《史记·孔子世家》,首先感觉最明显的一点是司马迁把《论语》中散乱的对话通过孔子一生事件串连起来了。司马迁其他的资料来源,有《左传》、《孟子》等。
《论语》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孔子世家》记录了孔子也语怪力乱神,至少说到怪,如“季桓子穿井得羊”(挖井挖出了一种叫坟羊的怪物)、“吴伐越得骨节专车”(人骨头一节有一辆车那么长)。可能原意是要体现孔子的博学多闻,但说的事情在现在看来明显是不可能的。另外“有隼集于陈迁而死”一节也有些离奇。
孔子世家读后感篇二
翻阅《史记》,心涌波澜 ,孔子世家读后感。 千年岁月,如在目前。
列国纷争,遍地硝烟。 权奸害国,朝代更换。
时光推延,历史春秋。 《孔子世家》万事之圣。
河图出书,凤凰来仪。 尼山诞圣,泰山北斗。
阙里孔子,坎坷一生。 三岁丧父,少年丧母。
中年丧妻,晚年丧子。 人生不幸,未能压倒。
忆孔子昔,慈母垂教。 寻师问难,昼夜苦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十年奋学,博古通经。
自强不息,终成大器。 千古美名,夫子贤圣。
布衣孔子,三十而立。 首办私学,济世救时。
设立杏坛,有教无类。 全民教育,名垂青史。
平等教育,彪炳于世。 至圣之师,千古孔子。
哦吁!孔子,倡举仁政。 以德育民,主张仁爱,
推崇礼乐,和谐大同。 伟大之举,令人嗟叹!
叹惜孔子,生于乱世。 礼崩乐坏,壮志难酬。
周游列国,颠沛流离。 几遭不测,抱负不改。
嗟呼!孔子,辛劳一世。 倦鸟知返,晚年归里。
删改诗书,编订礼乐。 修整春秋,排序易经。
开先学易学之先河, 创先学易学之先声。
杏坛育人,桃李满园。 弟子三千,贤者七二。
中华人物,功盖千秋。 中华文化,名垂万世。
悲呼!孔子,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心中忧愤。
死前扶门,一曲悲歌。 催人泪下,太山环乎!
梁柱摧乎!哲人委乎! 凄凄惨惨,抱琴而终。
呜呼!孔子,名垂千古, 星移斗转,地覆天翻。
沧海桑田,泰山难憾。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再叹孔子,帝王之师。 臣民之师,天下之师。
孔子世家读后感篇三
这篇又拖了很久,老是看了一段又回过去看前面相关篇目的内容,比如说到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就回去看“宋微子世家”,后来又说到孔子在鲁国的经历,于是又回去把“鲁周公世家”浏览了一遍。这一篇通篇看来,总体感觉是:孔子一生在仕途上可说是郁郁不得志,四处漂泊如丧家之犬;在学术上却是逐渐精深逐渐博大终于积累弟子三千,书成春秋经典。
孔子为人谦恭好礼,有些过分好礼了,所以齐国晏婴建议齐景公不用他,确实他不适合齐国的施政方针。要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得脸厚、心狠、手辣,得见机行事善于权变,看样子孔子不具备这些特质,而且他提倡的那一整套关于礼的理论,并不适合那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不实用啊。再说他脸皮也太薄了,与南子见了一面,回来被学生“不悦”,就急得发誓赌咒,“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不必这么紧张吧,反倒引人遐想。在他后期是有所醒悟了,会权变了,但他的形象已定型,没人敢用他了。
孔子真正令人称道的,还是在思想上和教育上的成就,他整理编写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确是中国千年文化中经典中的经典,他教育学生的种种言论,让我在这里评价一句正确都觉得不够贴切不够资格,因为孔子的思想已经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每一个中国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孔子思想的滋养,我们其实更多要做的是用孔子的思想来衡量现实的所作所为,而不是以一已之私对孔子思想进行评论。
关于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太博大的话题,以我笨拙的笔墨无法写出其中万一,只是觉得很奇怪的是:一个说出那么多经典的对的话的人,为什么不能做对的事,让他能够在当世得偿所愿施展才华呢?看到他那句:“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让人不能不品出一些苦涩。
孔子世家读后感篇四
翻阅《史记》,心涌波澜,孔子世家读后感。千年岁月,如在目前。
列国纷争,遍地硝烟。权奸害国,朝代更换。
时光推延,历史春秋。《孔子世家》万事之圣。
河图出书,凤凰来仪。尼山诞圣,泰山北斗。
阙里孔子,坎坷一生。三岁丧父,少年丧母。
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人生不幸,未能压倒。
忆孔子昔,慈母垂教。寻师问难,昼夜苦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年奋学,博古通经。
自强不息,终成大器。千古美名,夫子贤圣。
布衣孔子,三十而立。首办私学,济世救时。
设立杏坛,有教无类。全民教育,名垂青史。
平等教育,彪炳于世。至圣之师,千古孔子。
哦吁!孔子,倡举仁政。以德育民,主张仁爱,
推崇礼乐,和谐大同。伟大之举,令人嗟叹!
叹惜孔子,生于乱世。礼崩乐坏,壮志难酬。
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几遭不测,抱负不改。
嗟呼!孔子,辛劳一世。倦鸟知返,晚年归里。
删改诗书,编订礼乐。修整春秋,排序易经。
开先学易学之先河,创先学易学之先声。
杏坛育人,桃李满园。弟子三千,贤者七二。
中华人物,功盖千秋。中华文化,名垂万世。
悲呼!孔子,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心中忧愤。
死前扶门,一曲悲歌。催人泪下,太山环乎!
梁柱摧乎!哲人委乎!凄凄惨惨,抱琴而终。
呜呼!孔子,名垂千古,星移斗转,地覆天翻。
沧海桑田,泰山难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再叹孔子,帝王之师。臣民之师,天下之师。
孔子世家读后感篇五
今天把《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琴原文找出来看了看,准备将文言文背下来,刚读一句,发现方向性错误,我学这个故事是为了三大,最有价值的就是孔子学琴的态度、方法,而不是文言文本身,既然如此,会复述完整的意思即可,没必要浪费时间背诵别人听不懂的文言文!
孔子学琴,体现了牛人惯有的特质,他们的行为其实很简单,就是单爆,把一件事情做透,做到极致,即专注。学琴,孔子专注把每一个环节做到极致,给自己大量的时间练习,甚至于师襄子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结果是很戏剧的,也是很合理的,师襄子在催促孔子多次后拜服于孔子。对快、慢、多、少的理解的差异,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在孔子眼里,慢就是快,少就是多,慢慢的雕琢每一个环节,达到技艺纯熟,每天理解一点,一段时间后便会看到整个森林。师襄子认为要快速的练习大量曲目,短时间能弹奏众多曲目,因为时间限制,均只能在同一个层面上泛泛而弹,难以突破,其认为的快就是快、多就是多最终会是快就是慢、多就是少。
中美篮球教练的理念很能诠释这点:美国教练教学生时,会告诉学生要慢慢的将某个动作正确的练熟,哪怕一个正常只需1秒的动作,现在就是做10秒也得正确,然后大量练习。他们认为,开始慢没关系,动作熟了,自然就快了。
国内教练呢,刚好相反,相同的动作,不要求正确掌握与否,相似即可,只求一定要快,正常1秒,练习时一定要半秒做完。
结果很多学员一辈子也没掌握好这个动作,总是失误,更别提快了。前段时间国家篮球队集训,长时间大量练习基本的动作,很能说明问题。
孔子世家读后感篇六
司马迁写孔子,是将其作为偶像来膜拜的。太史公曰中引用了《诗》经中“高山仰之,景行行止”表达了自己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敬仰之情。
司马迁受到权力怪兽汉武帝的迫害,当朝为官者皆惶惶不可终日。在这种压抑恐惧的生活氛围中,司马迁自然希望能够遇到仁慈的君主,宽容、谦虚正是儒家倡导的核心精神。
另外,孔子生前屡受排挤,不受重用,但仍著书立说,终成一家之言。司马迁不得志的遭遇与孔子颇有相似,而孔子为后世所尊崇的好结局,也成为司马迁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
儒家所倡导的“君子固穷”,“穷”并不是贫(没有钱),而是指不得志。“固”是指安于、安守,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虽然不得志但仍怡然自乐。颜回那种“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境界是君子固穷的真实写照。
生前不得志、受困受穷都可以忍受,但坚决无法忍受“没(mo)世而名不称焉”。对“身后名”的追求超过了对现世生活的重视,这与其他文化“活在当下”的理念非常不同。中国人对后世名声的在乎程度和追求,恐怕也是其他文化里所难以理解的吧。但是,儒家这种价值观或多或少融入了中国人的骨髓。
司马迁这篇传记中对比写了两个故事。赵简子这个人,投降了他国,但孔子愿意闻召前往。然而,孔子途中听闻赵简子加害贤臣,就拒绝前去了。两次做决定的时候都有弟子质疑,孔子各做了一番阐释。可以看出,对于赵简子投奔他国,孔子是能够接受的,但赵简子迫害其他君子,孔子则很受伤。
君子之交淡如水,但对于同类之人,那种心心相惜的情感却非常强烈。
这与君子固穷的思想一脉相承。人在处世过程中,与社会发生矛盾,是改变自己适应社会,还是坚持自己?关于改变的话题,中西方文化的态度也大相径庭,改变是西方心理学中永恒的主题之一,是勇敢的表现。而在儒家文化中,这可能意味着妥协,屈从。
尽管我不读儒家经典,甚至认为儒家夫子带几分迂腐的意味。但是,在司马迁的这篇传记中,我惊讶地发现我们价值观中的那些坚持,竟然就是儒家君子的标准!看来儒家思想已经潜移默化地深入到我们的骨子中了。
案例1:。
小刘是公司里勤勤恳恳的职员,有一次领导与他谈话,故意贬低了与小刘存在竞争关系另一个同事小谢,说小谢虽然工作认真敬业的程度、工作的贡献是团队里其他人比不上的,但小谢脾气古怪,就是一个神经病。可能领导本意是宽慰小刘,但小刘听了之后难过了好几天。小刘认为,工作认真有贡献是自己一贯坚信的正向标尺,如果这都被推翻了,真是心寒啊。虽然小刘与小谢的关系并不亲近,甚至不如一些职场交往的高手。但是小刘却深深为之伤感。伤感过后,小刘仍然决定,出于做人的原则,不把这些事情告诉小谢,不挑拨是非。
这个案例中,能看到小刘身上君子讳伤同类、君子不为上位而改变做人原则的影子。
案例2:课程作业中的调研结果也显示颜回的支持率最高。
孔子周游列国,不被诸国所接受的时候,曾问他的三个弟子,“我们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为什么会被赶到旷野中来了呢?”
三个弟子如是说。
子路答,可能是我们的德行还不够吧,我们还需要努力。
子贡说,我们的价值标准太高,能否稍微降低一些以适应社会现实呢。
颜回说,我们不为大众所接受,正说明我们有高于众人的品质啊,说明我们达到了君子的标准,应该以此为乐啊。
李源老师的课后作业是,你认为谁说的有道理,更加认可谁的观点?
我个人其实比较倾向与子贡。但我仔细看留言,赞同颜回的人超过半数,他们认为颜回才是真君子。生活中,很多人在行为上也会倾向于子贡,但从心底仍然佩服颜回那样的人。
课程后期,我对这个疑问有了新的感悟。李源老师在史记精读班末尾,为大家串连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他讲到周朝的政治特点是“家国一体”,这不同于后来的家国文化。周朝采取分封制,分封到全国各地的诸侯,即使延续了很多代之后,姬氏子孙都能上溯到他们是周王的第几代子孙,他们与周王的亲疏远近。这种亲缘关系的远近直接决定了各国在外交关系中的地位,如果国与国之间发生了争执,首先要倾向于与周王室关系更近的国家。
所以说,为什么周朝细分尊卑秩序的礼法这么重要?那是因为它是界定权力大小的规则。
孔子世家读后感篇七
孔子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仁者何以x,智者何以乐水?山水是天地自然的象征,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和万物栖息之所;是仁者对生命的寄托,是智者对自然的依恋。这是孔子对天人相结合境界的最高体验。孔子的一生追求仁,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仁者,但是他更是智者。因为他更钟情于水。
孔子一生仕途不顺畅,如流水般曲曲折折。孔子35岁去齐国,见到齐景公。由于受大臣晏婴的阻止,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37岁返鲁。孔子从51岁起,先是做了鲁国得县官,后来官至鲁国的最高法官,并代理丞相。可是只有三个月的功夫,由于鲁王不听他的意见,孔子只好辞职,离开鲁国。在55岁到68岁这14年间,奔走列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厄困。于是又返回鲁国。
社会现实却是让人痛心。周王室统治微弱,“礼崩乐坏”,诸侯纷纷崛起,伦理秩序失控,社会纲常紊乱。孔子想到自己的先祖弗父何禅让君位,正考父曾接连辅佐宋国三公,父亲叔梁纥勇猛震三鲁,母亲颜徵含辛茹苦地教育培养自己。孔子叩心自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像传说中的盘古一斧劈开混沌的世界,令天地分开、泾渭分流?为什不能像文武周公那样文治武功,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太太平平?自己虽没有君王之位来施展政治抱负,也没有威武之师可以征伐世上邪恶,但是自己有知识、有智慧,可以用教育开启人的心智,用“六艺”来培养“上事君以忠,下使民以惠”的贤臣,改造这种“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太平盛世。于是孔子不怕困难,如流水般,坚持自己的信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他下定决心,走上杏坛,传先王之道、授六艺之技、育天下之才。
哀公三年,孔子当时60岁。孔子周游列国到宋,和弟子们在大树下“习礼”。桓魋扬言要杀孔子时,砍倒大树。弟子们让孔子快跑。孔子却安慰弟子们,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之后,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们秘密地离开宋国。等到桓魋得知孔子师徒出行的消息,派兵追赶时,孔子一行早已消失在茫茫的夜幕中。孔子师徒先后来到新郑。当时孔子风尘仆仆、疲惫不堪,非常狼狈。子贡等人四处寻找孔子。有一位老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老头,长相不凡。脑门子像尧帝,脖颈似尧时的名法官皋陶,双肩类似郑国大夫子产,腰以下不及禹三寸,脊背微曲,又瘦又乏,累若丧家之犬。”子贡见到孔子后,便把老人的话学给孔子听。孔子听后,见大家失魂落魄的模样,不禁大笑,说:“说我形状像贤相,那可不敢当。说我像一只丧家之犬,倒是很像,很像!”像这种坦坦荡荡、从容不迫地对待挫折、坚持自己的信仰,孔子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最后,假如将孔子和庄子相互比较的话,在主观上,我更向往庄子那样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但是在客观上,我更提倡孔子的处世智慧。尽管孔子曾提出“刑不上大夫”这一不平等的法律。但人生孰能无过?孔子还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孔子的思想包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为人处世的智慧,给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如流水不绝,激励着万代子孙。
孔子世家读后感篇八
孔子是把活到老学到老完美实践的人,一辈子都在学习和创新的过程中,最后终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等各种名誉。从孔子学琴的故事就可以看出了,孔子是一个好学的人,而且更好钻研,对于学问是孜孜不倦。
这故事历经几千年能保存在现在,可见这个故事影响了不知道多少人了,因为加入了咱们的团体才能够有机会来深入挖掘这个故事,也能理解这个故事。要是以往这个故事看了也就看了不留下任何记忆,更别说反思了。通过这个故事我体会到了几个方面:
知识能改变命运,知识也是博大精深的,我们学一辈子也不能将所有的知识都掌握,能真正的把自己所从事领域的内容学好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对于学习这块一定要抱有一颗谦卑的心,不然不能够找到你要学习的对象,只要是比你优秀的人都要去学习不管他是什么人。
这是句古语流传至今,脍炙人口,大家都知道,通过今天课程我反思我对这句话又有了新的认识,学习也要运用好三大思维模式,学习的内容不能一把抓,不然就是往大海里撒盐。
学习是要带着目的性的去学,一定是自己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碰到了什么问题,模棱两可的,这个时候需要做深入的学习,对于有点基础的内容,只要运用好单点爆破,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定能学习很不错。对于必须掌握,还很陌生的内容就要真正的像孔子学琴一样。
所学的内容一定不能多,少就是多,只求学习一个掌握一个。
孔子学琴是把学习方法描述的淋漓尽致,对于所学的内容,要通过目标细分把,把学习的终极目标划分成每个小目标,每天就为一个个小小的目标而努力,精益求精,少就是都,不求太多的内容,只追求学习的一个个小目标,学一个掌握一个。
纸上得来终觉浅啊,看在多的还是要落到实处,多实践几次,慢慢的锻炼,早入成为孔子的知音。这样就会养成各种好习惯了。
孔子世家读后感篇九
今天,我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了《孔子和学生》这篇课文,知道了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这篇文章真的让我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
特别是孔子说的那段话: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宽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容易亲近他。我这四个学生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啊!这段话让我深受启发,体现了孔子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的同时,也能够指出学生的不足,告诫大家都需要不断地相互学习。
另外,大教育家孔子不仅能够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并且觉得在这些方面自己比不上学生,还能够虚心向学生学习,这是多么好的老师啊!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我身上也是优点、缺点并存,爸爸妈妈经常告诫我要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可我一直都听不进去,现在想想真为自己的不谦虚而感到脸红。
为了让自己进步得更快,我总结了自身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优点是:认真对待学习,听话、爱好广泛,并且动手能力特别强;不足是:稍有些胆小,有时还爱撒娇。不过,我有信心改掉这些坏毛病,同时还要虚心地学习周围同学的长处,让自己身上的优点越来越多,变成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书是一朵朵永不凋零的鲜花,一颗颗华彩四射的瑰宝;书是一条条潺潺的流水,流淌过身体的每一个角落,涤荡人类的心灵;书是一块块彩色的卵石,铺起一条幽静的小路,让我们通往知识的殿堂。
我从小酷爱看书。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已养成了每天坚持看一小时书的好习惯、养成每天摘录精彩的开头、好词、好句。近几天我又看了一本《中华美德故事》,其中《孔子好学不倦》这个故事对我启发很大,受益颇深。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孔子的好学精神。孔子已经60多岁了,还要拜师学琴。他学琴与别人不一样,别人迫不及待的要学新曲子,而孔子总是刻苦的练习基本功,脚踏实地的练,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孔子是一个大学问家,知识丰富渊博,但他还要埋头苦练,埋头苦学,更何况我们还是没有毕业的小学生呢?如果生活中遇到了难题,我们应该去请教老师或同学,这样会使知识更加渊博。
学习是成功的铺路石,是进步的阶梯,是一条让你变得知识渊博的`道路。只要你勤学、好学、博学、精学、乐学,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我们现在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更应该努力学习,做一个21世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长大以后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书就像一片知识的海洋,让我自由的畅游;书就像一块知识的草地,让我自由的奔跑;书就像一座巍峨的大山,让我自由的攀爬。
孔子世家读后感篇十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一生坚持理想,最终成了万世师表。一本《论语》,道出了哲理,他的思想,让人们信仰,他成了后世之人开口闭口的“子曰”,他就是孔子。
孔子的童年并不幸福,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而更悲伤的是,孔子十七岁时,相依为命的母亲也去世了。孔子少年时期的艰难困苦,磨练了他坚韧的品格。在少年时期的谋生过程中,他学会了“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而且在母亲的引导下,孔子刻苦学习,俨然成为了“小六艺”方面的专家。然而孔子却不以此谋生,因为他有更高的眼光。他认为,应该提倡“大学之道”和“君子儒”。什么是“大学”呢?孔子曾经说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孔子说的这段话,诠释了“大学之道”:不为了就业和谋生而学习,这就是“君子儒”。而和“君子儒”相对应的就是“小人儒”,即学习某一专业并以此谋生,又叫“专业儒”。“大学之道”不为就业,不为谋生,而是为了成人,成为君子,为老百姓谋幸福,为国家谋幸福,更为了天下谋幸福。
不知不觉中,孔子迎来了自己的知天命之年。“天命”指的是上天的旨意。是否真的有天命?可以认为有,也可以认为没有。我个人认为,天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生在中国,在怎样的家庭里成长,有怎样的父母,怎样的兄弟姐妹,这就是天命。孔子认为,我们应该做到知天命。知天命,包含着三层含义:认识天命、敬畏天命、履行天命。知天命,能给予我们百折不挠地向着远方前进的精神力量。人就是天命。
孔子的三千学生,个个精明能干,其中之一的子夏所说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成为了复旦的校训。孔子的著作《论语》被一代又一代人所传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石。
用作者的一句话结尾:从此,孔子,不再仅仅属于春秋时代,他属于千秋万代!
孔子世家读后感篇十一
这几天,我一口气把《孔子——影响世界的人》这本书看完了,在文字的徜徉中,我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孔子,他让我敬佩。我们历史上有那么一位伟大的人物,我为他而感到骄傲、自豪。
孔子如此博学多才,与他谦虚好问的美德是分不开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可谓是家喻户晓吧,它正是出自于孔子的笔下。孔子这样流传千年的`伟人,不说三人,就是三千人,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啊!而谦逊的孔子却说:三人同行,有一人必定是自己的老师。他又这样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懂就不要装懂,不懂就问才是最聪明的。当孔子遇到一丝困难,他就会不放过一切的向他人请教。我想:正是对学习的这种态度,才促使孔子的知识能够更加渊博!
古今中外,但凡做学文的人都具备谦虚好问的精神。爱迪生勤奋好学,勤于思考,成为世界闻名的发明家。屈原洞中苦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南宋诗人陆游自幼好学不倦,最终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顾炎武读破万卷书,最后成为一代大学者……不正是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才使他们孜孜不倦,勤奋刻苦,由此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吗!
读着读着,我的脸不知不觉地红了。我正是缺乏这种不懂就问的学习态度,不懂一个问题则是埋在心里,过去了就过去了。到头来,不懂的问题越来越多了。一旦养成了这种对于知识随随便便的坏毛病,遇到的麻烦事儿可就多喽,学习也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想想自己的行为,读读孔子的事迹,我明白:要想成功,是不能离开谦虚好学勤奋的,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1%聪明加99%汗水等于成功。
孔子世家读后感篇十二
读着《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经典,我顿时觉得自己是多少渺小。读着它,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思想和情怀。他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为他们的未来着想,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相信他们的才华和能力,鼓励他们一试身手大展鸿图。
当读到第89页的这段话时,我深深地陷入了思考。这段话是这样说的“要使人的心灵表现美好或许并不难,无须反复教导与灌输,只要相信,人本性是善的,并按这一点对人给予尊重与信任,为人释放心灵中的美好创造”舞台“,就可以了。”“给予学生尊重与信任”,这句话我们经常听到,但在这看到,感觉又完全不一样。
他说,给学生尊重与信任,就能引导学生释放出心灵中的“美好”。是的,“人之初,性本善”,“心灵中的美好”人人都会有,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创造“释放”这些美好的意愿与舞台。我想,给学生“优秀生”的感觉,也许他们真的会更优秀;给学生更多的信任与期待,不爱学习不爱劳动的学生,明天,也许,他们就会变得主动了。
怎样具体地给予学生更多“尊重与信任”,我还应该不断地思考。
孔子世家读后感篇十三
快乐的寒假,我像飞出笼子里快乐的小鸟,坐在刺桐公园的石椅上,掏出吴祚来写的《孔子学堂》,聚精会神地阅读起来。
多么引人入胜的经典古文呀,我稚嫩的心灵跟着《论语》简练深奥的文字,与孔子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流,在朴实的生活之中和道德对话里得到荡涤。
从《孔子讲道》我明白只有追求真理,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从《朝闻道,夕死可矣》我感受到仁爱、智慧、勇敢是真正的伙伴;从《知之为知之》我感悟到:只有刻苦、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收获知识的果实。
其中,我最喜欢《君子(上)》这篇论述。孔子告诉弟子:“君子无所事。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其实说白了,就是凡事不能与别人争执不下,即使在比赛中,也应该互相谦让,这才是一个君子应有的修养。看来,我也算是“君子”。
春节将至,购票大队排成了头不见尾,尾不见头的长队。我和爸爸从早上8点排到了下午2点,终于望见售票窗口的影子,我深吸一口气说:“爸爸,我到旁边去运动一下。”刚刚走出几步,我看见离我们二三十米远的地方有一个老爷爷,正颤悠悠地拄着拐杖,无精打采地排着队。我想:这位老爷爷一定排很久的队,开始体力不支!怎么办呢?我跟爸爸小声商量:“我们跟老爷爷换一换位置吧!”爸爸语重心长地说:“你真是一个懂得尊老、谦让的好孩子。”我和爸爸重新站到队伍后面排队,但看到老爷爷买完票高兴地样子。我一点也不后悔。
“君子明白正义,小人只知道利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的语录像是冬天的阳光,带来无比的温暖;像是黑暗中的明灯,照亮前进的方向;像是甘甜的泉水,带来心灵的滋润。
孔子世家读后感篇十四
只是有些人优点多一点,而有的.人缺点多一点而已。比如说我们班的付震吧,他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他很关系集体:有一次,我们班的垃圾桶坏了,第二天就只有他拿了一个新的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大家在一起就是为了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