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雪教学设计(优质20篇)
阅读理解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它可以让人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的内涵和信息。写总结时要注意用词得体,语言简练,以增强总结的可读性和吸引力。通过阅读下面的范文,你可以了解到一些实用的总结写作技巧和经验分享。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一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喜悦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
写有问题的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师:谁想读课文谁就站起来读,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二)、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
2、分组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建组进行朗读并做好旁注(自己的学习体会)。
3、学生围绕朗读重点进行质疑,师相机补充。
(1)下雪前的景象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抓住它的特点来写的?
(2)下雪时的景象是怎样的?读读你认为写得好句子并说说它好在哪。
(3)读读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说说文中谚语的含义。
4、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汇报。师相机补充板书。
(三)、品读语段,体味美。
1、师:你认为课文哪些句子写得最精彩,你就站起来读读并说说句子为什么精彩。
2、生读文并说体会。
生1:鹅毛般的雪花,从就白了。只听见往下落,偶尔断了。这说明了雪大。另外,从挂满堆满两个词语也能体会雪大。
生2:好大的雪啊!。从中体会到雪的大。从落光了叶子的雪球。体会到雪美。
生3:一群孩子在雪地震落下来。这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更能体会到孩子的欢乐。
(四)、读写有机结合,创造美。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要求读出喜悦之情)。
2让学生根据文中精彩的语句仿写一句或一段话。
(五)、背诵课文。
学生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二
1、谈话引入。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第一场雪》,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播放课件,配画外音:让我们一起走进雪后的世界吧!去看一看,听一听,玩一玩,好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你们喜欢雪吗?把表情写在脸上!
二、自主学文,披文入境。
1、自由朗读课文。师:是啊!雪后的景色美如画卷,那作者是以怎样生动的文字来描绘雪后美丽的景色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第四自然段读一读,(可以快速阅读或默读,也可以自由轻声读)读完后选一个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反复读,并在课文空白处写上批注。
2、交流并指导朗读。
3、积累好词佳句,练习背诵。
4、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5、这么美丽的雪景,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从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6、交流并总结。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才把雪后的景色描写得这么美丽。并从中流露出喜悦和赞美之情。
三、合作学习,情文相生。
1、看到这么美的雪作者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四、结合课文,归纳写法。
1、同桌交流作者的写作方法。
2、全班交流,并归纳总结。
(1)按一定的顺序仔细地观察景物,用眼、耳、鼻去感受景物。
(2)运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
(3)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
(4)产生合理的联想。
五、运用所学,拓展延伸。
(一)说一说秋天的景色。
1、小组互说:现在,先请同学们闭目静思:a、前几天,我们依次去了哪些地方寻找秋天?b、在那儿,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c、在你心目中印象最深的一处秋天景色是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互说一说。
2、全班交流。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老师组织学生评一评,议一议。教师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通过横向比较,弄清这一景物不同于其它景物的特点,同时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
3、创意表达。谁能用一句最美的语言来描写秋天、赞美秋天?看谁说得最新颖、最有创意。
(二)描绘秋天的景色。
2、运用《第一场雪》的写作方法,写秋天。小组交流自己怎样运用。
3、老师小结。
(1)要有顺序地观察。可以按照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等顺序,观察景物的动态和静态,包括它的.形、色、味等。
(2)要抓住秋天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秋天有特点的景物有:菊花的形,枫叶的色,成熟的果实和庄稼的形、色、味……总之,要抓到景物与众不同的地方。
(3)要大胆想象,把景物特点写得生动、形象。
(4)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拟写初稿。
板书设计。
18第一场雪。
雪大、美十分及时。
(景)(联想)。
动、静喜、赞。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三
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谁亲眼在我们成都市见过下雪?(有数位生举手)谁亲眼在成都市见过课文中写的这样的大雪?——啊,没有。那我们这课该怎么学呢?大家一点直观感受都没有。——这样吧,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到他所描写的一场雪中去游览,大家说好吗?(生答好)我们对雪不太了解,那么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任务,就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雪”这种自然现象,了解雪与人的情感的联系,与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这些任务大家能不能完成?(生答能)。
师: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生:这篇课文是描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
师:只有这些吗?
生:这场雪还预示着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你重新组织一下语言,再说一遍。能不能更简单些?
生:这篇课文是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这场雪预示胶东半岛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他说的行不行?有没有别的说法?
生:这篇课文写了胶东半岛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还写了作者的联想。
师:谁听出来了,他们俩人的发言有什么区别?
生:刚才第一位男同学是按主要内容来说的,第二位女同学是按课文的线索来说的。
师:课文的什么线索?
生:是按下雪的线索来说的。
师:下雪的过程,对吧?
生:对。
师:如果按照那位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生:按照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雪的景色”,第二部分写了“雪的用处”。不,“雪的好处”。
生:可以。
师:如果按照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又可以分为几部分?
生:按照这位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四段。
师:也就是四部分。哪四部分?
生:第一部分是下雪前的景象,第二部分是下雪时的景象,第三部分是下雪后的景象,第四部分是作者的联想。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雪中”那一部分。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产生联想的那一个部分。
生:我感兴趣的是雪后的景色。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雪前”。这一段写得很形象。
师:这么说大家对四部分都感兴趣了。那么我问一问吧。有多少同学对第一部分最感兴趣?(有五六位学生举手)多少同学对描写下雪的“雪中”最感兴趣?(有不少同学举手)多少同学对描写雪后景象最感兴趣?——嗬!这次人最多!因为你们最不了解下雪后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好。哪些同学对雪后的联想最感兴趣?(有两三个同学举手)。
师:好,那就按照同学们的意愿,首先来看雪怎么下。大家打开课文第二段。谁能够把这一段读出来?你认为应从哪里开始就从那里开始,你认为应到哪里结束就到那里结束。
生:(读课文)“前些天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大雪整整下了一夜。”
师:对她读的有没有意见?
生:我觉得“下雪的景象”应该从“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开始。
师:这个意见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生:先从“雪下得很大”这个角度来写的,然后又从“冬天的雪夜”来写。
师:介绍了雪下得很大,紧跟着就写黑夜吗?
生:他讲了雪一下子就把地染白了,说明雪下得很大。
师:他是先写看见的,后来……。
生:写听见的。
师:为什么后来写听——见——的?
生:因为雪下得很大,晚上很冷,他不可能一个人站在雪地里观察雪景。
(生读课文有关部份)。
师:这场雪大吗?
生:不大。
师:谁能比他下得再大点?(笑声)。
(生再读课文)。
师:够大的吗?
生:不够。
师:那么谁来建议,要想把这场雪读得很大,哪些词应该强调地读得重一些。
生:我觉得应该把“纷纷扬扬”、“大片大片”和“彤云密布”这些词读得重一些。
师:你给作一下示范好吗?
(生读课文)。
师:这次读得不错。他把那几个重点词强调出来了。大家再跟着我把这几句一块儿读一下。(教师带学生逐句学读)好,谁把刚才这一节再读一下?这回要下得很大了。
(生读课文)。
师:她这几个词强调出来了。但有一个缺点,谁听出来了?
生:刚才我们只读了两句,其余的她不应该读。
师:我们是让读这一节,她读得对。——她读得有点太缓慢了,把大雪的气势给“延缓”了,是不是?——你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地上一会儿就白了”,应该强调“一会儿”,为什么?
生:强调了“一会儿”才能突出雪下得很大。
师:为什么?
生:因为雪下得大,地上一会就白了。
师:“一会儿”表示什么意思?
生:“一会儿”表示很快。
师:很快地上就白了。雪下得大不大?
生:大。
师:好。我们再把这一句读一读。(示范、带读)。
师:这场雪下在什么地方了?
生:这场雪下在了胶东半岛……。
师:(接)的一个什么具体地点?
生:胶东半岛的一个山村。
师:下在一个山村。(板书“山村”)。
师:下雪的主要时间是白天还是黑夜?
生:黑夜。
师:对,黑夜。(板书“夜”)这个夜是什么样的?
生:静静的。
生:读课文,(“冬天的山村……偶尔咯吱一声响”)。
师:他读得静不静啊?(学生答静)他为什么能读得这样静?你给大家介绍一下。(指读文学生)。
生:因为我读得有点轻,还有点慢,所以显得静。
师:对。一轻二慢。怎样才能体现这一点呢?我告诉大家——读这样表示非常“静”的句子,要用“虚声”来读,不要读得太实。听我来读。
师:(用“实”和“虚”两种读法读句子,让学生对比)哪种读法显得静呢?
生:第二种。
师:对。要读得怎么一点呢?
生:“虚”一点。
师:那谁来“虚一虚”呀?(笑声)。
(生读课文该节)。
师:(赞赏地)嗯,还“咯吱一声响”。(学学生读的声调)。
生:作者写的声音都是很小的,如果不安静,就不容易听见。
生:(接说)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
师:好,再来试试,比他读得还要静。(笑声)。
(生读文)。
师:他读得静不静啊?(生不答)看来大家不太满意,是吧?你来推荐一个同学再读一下。
(生读文)。
师:好不好?(生答好)的确不错。你们看这场雪大不大?(生答大)大得简直弥天漫地。(板书“雪弥天”,然后读板书)“山村静夜雪弥天”。你们看是不是这样的景象啊?(生答是)。
师:第二天清早,天就放晴了。我们看看雪景好不好?(生答好)雪景很美,谁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笑声)他读的时候,大家闭住眼来听,看他能不能把你带到那么美的雪景中去。(笑声)。
生:(读文)“今天早晨……五光十色的彩虹。”
师:你们听他读完这段,是不是感到走到雪野中去了?(生反映不一)。
师:刚走到雪野的边上,(笑声)是不是?啊,没进去。谁能带着大家进去?(生再读文,但读得不好)。
师:进去了吗?
生:(齐)没有。(大笑)。
师:啊,是没有。可能刚才那位同学领着咱们走到了雪野的边上,他又领着咱们出来了。(大笑)。
生:走了。
师:谁接着领大家往前走?
生:(读文)“大街上的积雪……震落下来。”
生:(读句)“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这是什么句?
生:这是一个比喻句。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万里江山”比作被雪打扮成的“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什么叫“粉妆玉砌”?
生:就是用白粉妆扮,用玉石砌成,通常用来描述雪景。
师:用你自己的话来描述描述“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生:雪后初晴,万里江山被皑皑白雪打扮成了银妆素裹的世界,白雪在阳光下,显出晶莹透明的光。
师:你好像在背什么,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阳光普照,照在雪地里。眺望远方,到处一片白茫茫。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那光像一粒粒珍珠,投射在地上,就把大地变成了闪光发亮的白雪世界。
生:“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一个银装素裹的银色的世界。
师:对,但光“银色”不发亮。雪花被太阳一照,那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生:晶莹透明的世界。
师:啊,晶莹洁白。(板书:“晶莹世界”)在这个“晶莹世界”中,人怎么样啊?
生:欢乐。
生:因为那是雪落在柳枝上,被太阳一照就闪光了。
师:他说那银条儿是雪组成的,这一点是对的。还有什么?
生:那银条是雪。开始,雪是毛茸茸的;后来被太阳一照,晒化了,变成了水。水就是亮晶晶的。因此说这个银条是“毛茸茸、亮晶晶”的。
生:因为那是一棵树上的雪积在一个地方,因此它是蓬松松,而且沉甸甸。
师:没有真正分析出来。
生:书上说“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雪落在树枝上非常沉重,所以是沉甸甸的。
师:还是没有说清楚。——大家看这儿……(教师在黑板上画松枝积雪图)这是一根松枝,这是冬天不落的松针。密集的松针把落在它上面的雪都托住了,成为一个雪球。雪球给我们的感觉当然是蓬松松的。但这个雪球是由一根松枝来负担着。当微风吹来的时候,松枝就托着雪球摇晃,好像负担不了这个雪球似的。所以又给我们的感觉是沉甸甸的。是不是这个雪球真的沉得我们抱也抱不动呢?(生答不是,整个这一段话都是师生对口问答中完成的。记录时略)。
师:北方的冬雪好不好?(生答好)我们再来读一遍,从下雪一直读到雪景。
生:(读文)“这是入冬以来……震落下来了。”
师:真的震落下来吗?(生答没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是个夸张句。
生:我不同意这个同学的意见。因为那么多人一齐叫,声音很大,会发生共振,雪有可能被震落下来了。
生:我也认为有可能震落下来。因为那么多小孩在玩,有堆雪人的,有掷雪球的。如果掷雪球时,一个雪球打在树枝上,雪就震落下来了。
师:那是他们的“欢叫声”震落下来的吗?
生:我认为雪球本身也有重量,再加上共振,这样合二为一,就要落下来了。
师:你们说雪末儿下来没有?(生答下来了)。
师:这一点我同意,真下来了,是怎么下来的呢?可能是那位同学说的打雪球时碰下来的,也可能是微风一吹“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正好在这个时候孩子们欢乐地喊起来了,配合在一起,好像是震下来的。作者确实写的是夸张句。
生:第一段。
师:大家默读第一段。默读完了告诉我,你能不能用最简洁的话把这段的意思概括出来。
(生默读第一段,读完后讨论)。
生:从西伯利亚来的寒流进入了胶东半岛,胶东半岛上就下起了雪。
师:我要把你这段话都写在黑板上,恐怕这黑板太短。(笑声)更简单一些。
生:第一段是写天气的变化。
师:怎么变化说出来没有?没说出来。
生:第一段就是说寒流侵入胶东半岛。
师:引起了什么?那才是关键的。
生:第一段写的是天气骤然变冷。
生:结果是关键。
师:对。那第一段就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告诉我们寒流侵入了胶东半岛就下雪了。
师:啊!天气没变!
生:第一段就是告诉我们天气骤然变冷。
师:对不对?(生答对)。
师:你能不能把“天气骤然变冷”再缩减一下?
生:天气变冷。
师:啊,变得不快。
生:变冷。
师:还是不快——哪个字表示“快”(生答“骤”表示快)你把这个字用上。
生:骤然变冷。
师:谁骤然变冷?
生:天气骤然变冷。
师:还是六个字!四个字能不能说?
生:天气骤冷。
师:对不对?(生答对。教师板书“天气骤冷”)。
师:为什么说它是突然地变化的?你们看看这种变化是发生在多长时间内?
生:天气在一天之内变化的。
师:是一天吗?
生:两三天。
师:两三天之间变得这么快。(板书“数日间”。然后读板书)“天气骤冷数日间”。
(生读课文第四段)。
师:“瑞雪兆丰年”,这个“兆”字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兆”字是预兆的意思。
师:预兆是什么意思?
生:预兆就是预示。
师:预示是什么意思?(笑声)。
生:将要。
师:我将要干一件什么事情。比如一会下课了我们将要往学校走,那就是:“我预兆往学校走。”(笑声)不对。
生:预兆的意思就是预示。
生:明年。
生:还高兴。
师:(指板书)我们给它加两个字,加什么?
生:高兴。(笑声)。
生:预示……。
师:啊,不对。(板书“更喜”)行不行?
生:行。
生:是因为他喜欢雪,所以他为雪写篇文章。
师:我问的是他为什么竟然会这样高兴?
生:雪可以带来丰收。
生: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它不仅很美,还可以促进明年的丰收。
生:明白了。
师:我们再把全文好好读一遍。(指跟前一位同学)你起来给推荐四个同学。谁善于读出天气剧烈变化,找一个。(学生推荐)谁读描写下雪能读好?(学生推荐)谁描写雪景读得好?(学生推荐)谁读最后一段?(推荐的学生指着自己说“我”)(笑声)啊!你自荐。他说“我”!好,好。就你们四位来读,一个接一个,开始。
(生读课文。读了三人后,下课铃响)。
师:好,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再读了。(对没有读得上的第四个同学)对不起!(笑声)。
师:大家看黑板上我的板书,像什么?
生:一首诗。
师:好。我们一齐来把它读一下:
(生读板书)。
天气骤冷数日间,山村静夜雪弥天。 。
晶莹世界人欢笑,更喜丰收在来年。
师:下课。(掌声)。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四
1、知识目标:学会理解文章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
2、能力目标: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生说出风霜雨雪四种自然现象中最喜欢的现象及喜欢的原因,导入新课。
二、自学预习,感知本课学习任务。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这场雪有什么特点?
四、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如何抓特点表达思想感情。
1、看录相找出与课文相对应的部分,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出原因。
2、生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
3、相互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谈出自己的感受,做好汇报准备。
4、学生汇报。
5、学生讲述自己所见过的最大的雪,谈谈当时的感受。
6、分析雪的作用及本课中作者的联想。
五、激发情感,结束全文。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五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六年制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第一场雪》。
《第一场雪》是六年制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情溢言表,充分体现了作者由这场雪预见到明年粮食的丰收而无比喜悦之情。
1、知识目的:深入研读课文,感觉下雪后景象的美,丰富学生对下雪的了解。
2、德育目的:引发学生对雪的向往,对大天然的热爱之情。
3、生长目的:造就和生长想象力与探究本领。
通过语言笔墨,了解雪后景致的优美及作者的遐想,领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意会作者通过写景及遐想表达思想情感的要领。
教法:接纳“情感朗读法”使用极富情感的语言表达,紧扣重。
点词、句细嚼慢咽完本钱节的教学使命。
学法:教给学生“四读”的学习要领,细致咀嚼重点段、句、
词,领会文中的情绪。
使用多媒体教学。
1、建立情境,激趣阅读。
先让学生回首下雪前,下雪时的景象,接着播放《雪绒花》课。
件,激起学生阅读下文的兴趣。
2、回顾学法,整体感知。
3、精讲细读,释疑拓展,体会情感。
这一环节,是教学重点,采用感情朗读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
情感。先让学生边读边想,捕捉关键词语读出雪后景象的特点,再引导学生质疑并品析好词好句的妙用,用自己的话语赞一赞作者遣词造句的绝妙,最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悟景悟情,并结合课本拓展延件“拍雪景”,“想象作者接着还会说什么?”
4、揭示背景,情感升华。
先介绍本文作者峻青的写作背景,接着以一个反问(如此:“瑞。
雪兆丰年”!作者能不高兴?我们能不高兴?)升华情感,最后让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这一环节,从部分回归整体,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升华情感,完成教学任务。
5、研读运用,深化发展。
在这一关键中,先师生配合总结写作要领,再让学生选择自己。
喜好的部门,重复朗读,到达背诵。
6、作业设计:以生为本,高度自主。
这次设计的作业是把自己喜好的文句摘抄在《小蜜蜂》积聚本上,充实表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7、板书设计。
19、第一场雪。
雪前:蓦地变冷一读:出现画面。
雪中:纷纷扬扬二读:品词品句。
雪后:雪大—景美—人欢乐好三读:意会情绪。
遐想:瑞雪兆有年高兴四读:以情带读。
这个板书既归纳综合了全文的内容,又表现了文章的思想情感及学法;既展示了文章的层次层次,又表现了所述事物的特点;既新鲜新奇,又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帮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服从。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六
教材。
简析。
例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例4是既可以用三步计算解决,也可以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它以冰雕区的活动场景为题材,完全用文字提供了一个实际问题的全貌,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得出三条数学信息,在分步解决的基础上,再将上面的两种解法分别列成一个算式,并进行计算,最后得出含有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的。
目标。
预设。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
重难点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教师准备主题情景图。
课前。
学生。
知识。
储备1.能熟练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七
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每篇文章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理解则离不开思想感情的体会。如果单纯教字、词、句、篇,师生游离于文章情感之外,则把本来生动感人的课文,讲得形散神离,枯燥无味。
这样的教学,人物的音容笑貌不见了,景物的情趣淡漠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没有了。失去了对感情的体会,也就失去了文章的灵魂。这种只讲其表、不解其里的程式化的教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后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挖掘和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讲得情景交融,达到“情融融,意切切”的境界,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一、教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内涵是实现“情融融,意切切”的基本条件。
教学过程 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主体对知识的掌握以及由知识向智能的转化,无不借助于具有动力因素的情感媒介来实现的。为了使学生披文入境,入境动情,教学每篇课文,我都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情感基调。教材中的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先进人物是学生的榜样,也是教师的榜样。备课时,自己首先从感受形象出发,使教材中高大的人物形象浮现在自己的眼前,活在自己的心上,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既是教育者又首先是受教育者的位置,产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对于那些描写自然美的课文,则通过语言文字的诵读,想象出一幅幅美丽、鲜明的画面,体会出作者观察事物的准确、细致、深刻,语言之优美贴切,以及字里行间洋溢着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自己先受感染。把握了课文的感情内涵,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讲课时再现出来,力求达到声情并茂。
文章的感情内涵,主要通过对内容的分析,对重点词句的推敲来把握,有的则要通过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来探究。例如写于1962年,正值我国遭受自然灾害时期。当时,粮棉欠收,人民生活遇到了暂时困难。这期间,人们是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啊!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与农民一起盼来了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中无比喜悦,字里行间洋溢着的这种喜悦之情,反映了作者对农业生产的关切,对国民经济复苏的欢欣,对国家走出困境的企盼。联系社会背景,对作者的感情才能有较深刻的理解。
二、范读课文,指导朗读是传导感情的重要手段。
教师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诱发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做到精神饱满,神态自若,富有青春活力,给学生一种蓬勃向上的感染力量。特别要通过教师的范读传导感情。当教师的心融于文章之中,真情注入课文之中时,感情就自然流露出来,并传导给学生。例如: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齐唱“小小雨花石”之歌,让歌声把同学们带入那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然后,我充满激情地朗读了课文。这一范读,深深地感染了同学们和听课的老师,许多人流下眼泪。此时,课堂上静极了,激情从每个人的心头涌起,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张指导员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同学们,使同学们的心弦受到震颤。再如《一夜的工作》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满怀深情地抒发了对周总理无比崇敬的感情,字里行间充满着一种抑制不住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对这一类课文的教学,要做到少一点分析讲解,多一点有感情地朗读的指导。通过反复诵读,产生对总理强烈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和思想上的强烈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使整个课堂上“情融融,意切切”。
三、品味重点词语是理解感情的重要方法。
课文所表达的自然、社会、艺术之美,都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之中,对于那些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悟出美妙之处,悟出深邃之意,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对雪后景象的描述,从整体到部分,由景物到人物,从静态到动态,有声有色有形。教学这一段时,我紧紧围绕“雪美”的词语,引导学生品评体味。读到“嗬!好大的雪啊”时,先体会作者此刻的心情,透过一个“嗬”字,品味出作者对大雪的赞叹之情。经过品评,学生悟到,这一“嗬”含三赞:一赞雪之大;二赞雪景美;三赞人之欢。真是一字传神,意境全出,通过仔细品味,达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效果。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语品味与揣摩,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从而实现由情到理的过渡。
同学说:“初读课文时,我认为小车夫太傻了,自己家里这么穷,很需要钱,拉车挣钱又那么不容易。作者不坐他的车给他钱,他还不要,现在我才真正明白了,他不要别人施舍的钱,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这是劳动人民具有的人穷志不穷的美德。”另一位同学激动地说:“学到这里,我心情极不平静,我想,假如我是作者,我一定坐上小车夫的车,让他把我送回家,再多付给他车钱,既尊重小车夫的人格,又达到同情他帮助他的目的。”听完这位同学的发言,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掌表示赞许。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谈出了此时此刻的想法。大家的发言,说明同学们理解了小车夫的思想,也理解了作者的感情,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一个问题的讨论,荡起了思维的涟漪,激起了学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唤起了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使学生的认识在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中得到升华。情感教学,不仅是教育的手段,还应是教育的目的之一。我们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还要促使学生在教师与教材内容的感召下,引起主体意识的觉醒,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阅读教学中应时时不忘感情熏陶,使经久不衰的情感因素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梁,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语文课上情融融,意切切。
教案实录。
师: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天放晴了,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画面。
生:(自由读)。
师:读了这一段,你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感到雪后的景象怎样?
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我感到雪后的景象非常美。
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瑞雪图,非常迷人,使我感到轻松愉快。
生:我仿佛看到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
生:“山川、河流、树林、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我从“粉妆玉砌”这个词品味出美。
师:什么是粉妆玉砌?
生:“粉妆玉砌”是用白粉装饰、玉石砌成的意思,形容一片白色世界。
师:在课文中指用什么装饰,用什么砌成,结合课文内容再解释具体些。
生:在这里是指用白雪装饰,用白雪砌成,形容雪后世界一片白色。
师:还可以说成是怎样的世界呢?
生:银白色的世界。
生:洁白的银色世界。
生:洁白晶莹的世界。
师:很好。这晶莹世界给了你美感。还从哪些词语品味出美?
生:我从“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品味出美。这些词语写出了雪落在树上以后,树枝的样子和色彩,使我仿佛看到了那“银条儿”和“雪球儿”。
师:说得非常好。“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这四个叠词,紧扣特点,贴切地描绘了“银条儿、雪球儿”的形态,生动传神地描绘了雪落枝头的美景,的确让人感到非常美。
生:我从“玉屑似的雪末儿”这个词语中体会到美。
师:“玉屑似的雪末儿”怎么使你感受到美呢?
生:“玉屑似的雪末儿”是说雪末儿像玉石的粉末,在阳光照射下,十分美丽。
师:是啊,玉石既美又珍贵,用它来形容雪,当然让人感到美了。
生:“五光十色的彩虹”使我感到美。雪本来是晶莹透明的,在清晨阳光的照耀下,现出五光十色,像七色彩虹一般,所以很美。
师:理解得好。我也仿佛看到了这彩虹。
生:我从“簌簌地落下来”“雪末儿随风飘扬”两个地方体会到美。因为读到这两个地方我感到雪末在落,在飘,在动,使雪后的画面活起来了。
师:想象得很好。刚才,大家把表现雪后景美的词语都做了分析,理解和体味得好。谁能把同学们的发言综合一下,说一说,从哪些词语品味出美。
生:在这一段中,我们通过“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玉屑似的雪末、五光十色的彩虹、轻轻摇晃、随风飘扬、簌簌地”这些词语中,品味出美。
师:概括得很全面。读这一段时,要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这幅美的画面,体会雪景这美。请同学们练习读一读。
生:(朗读第三段)。
生:“嗬!好大的雪啊!”这个地方语气读得还不够。
师:对。“嗬!”表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惊讶。
生:惊奇。
师:只是惊讶吗?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还有高兴和赞叹。
师:对,是又惊又喜,发出赞叹。赞叹什么呢?
生:赞叹雪下得大。
生:赞叹雪景非常美。
师:还赞叹什么?
生:还赞叹雪后人们喜悦的心情。
师:是啊,这一“嗬!”含三赞:一赞雪之大,二赞雪景美,三赞人之欢。应该把这种情感读出来。(范读:嗬!好大的雪啊!)。
生:练习读。
师:除了写景美,这一段还写了什么?请一位同学读下一节。
生:朗读第七节。
师:这一节主要写什么?
生:这一节主要写小孩子们玩雪。
师:当你踏上这厚厚的积雪,当你和伙伴们在雪地里掷雪球、堆雪人时,你有何感受?
生:我非常快乐。
生:我是兴高采烈的。
生:我在雪地里玩的时候,是自由自在的,心里特别愉快。
师:你为什么是兴高采烈的?为什么心里特别舒服?
生:因为我非常喜欢雪,很愿意在雪地里玩耍。
师:那末,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作者也很高兴。我从“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一句中看出来的。
生:不是真的。这样写主要表现了孩子们欢乐的心情。
生:这样写,突出了孩子们玩雪时的欢乐气氛,表达了孩子们的欢快心情。
生:这样写突出的是孩子们的欢乐,表达的是作者的喜悦心情。
师:好。这是什么写法?
生:夸张的写法。
师:对。也许是一阵风把树枝上的雪吹落下来,也许是孩子们掷的雪球把雪打落下来,而作者把它写成“孩子们的叫喊声把雪震落下来”这就突出了孩子们欢乐情绪之高涨,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师: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生:作者赏雪。
生:雪后美丽的景象。
师:好。你在雪地里只是自由自在地游戏玩耍,而作者见到这场大雪联想到什么?我们接着学习最后一段。请自由读这一段。
(生自由读最后一段)。
师:这一段写什么?
生:这一段写作者的联系。
师:作者联想到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吧!
生齐答:瑞雪兆丰年。
师:什么是“瑞雪兆丰年”?
生:“瑞雪”就是吉祥的及时的雪,“兆”就是预示,“瑞雪兆丰年”就是指吉祥的及时的大雪,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
师:对。为什么说瑞雪兆丰年?
生:“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雪融化成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所以说瑞雪兆丰年。
师:还有补充吗?
生:“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做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生:有三方面的根据:第一,寒冬大雪能冻死害虫;第二,雪水能供应麦子生长;第三,雪是麦子的棉被。
师:归纳得很好。你知道“棉被”起什么作用?
生:“棉被”能保护麦子过冬。
生:作者更加欢喜。
师:这一段写的什么?
生:这一段写作者的联想。
师:联想到什么?
生:这一段写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
师:好。课文学习完了,你知道作者是谁?
生:作者是峻青。
师:谁能介绍一下峻青的情况?
生:(沉默)。
生:一场雪指的是任何一次,第一场雪指的是第一次下雪。
师:是的。第一场雪强调了“第一”,就本课来说,这的的确确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但在作者的内心深处,这是国家战胜三年自然灾害,走出困境的第一个信号。作者见到了这第一场大雪,想到了光明前景,充满了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和希望,所以也就倍加喜爱这第一场雪,文章的字里行间才洋溢着这种喜悦感情。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
同学们喜欢这篇课文吗?
生:喜欢。(齐答)。
师: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你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
生:我喜欢课文的第三段,雪景描写得很美。有动态描写,有静态描写。“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等是静态描写,“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雪末儿随风飘扬”是动态描写。
师:很好。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静态描写给人以幽静秀雅之感,动态描写给人明快热烈之感。这一动一静使景物的特生更加鲜明,使画面更加迷人。
生:我喜欢最后这一段。作者在写景写人时结合写情。例如:“嗬!好大的雪啊!”“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积雪都震落下来”等句子中透露出作者喜悦心情。
师:说得好。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关心农业生产、与农民心心相连的思想感情。
生:我喜欢联想部分。它使我懂得了“瑞雪兆丰年”的道理。我原以为不就是下雪吗,有什么可高兴的。读了联想部分,听了老师的介绍,我也不由自主地喜欢这场雪了。
师:这说明通过学习课文,你的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你能联系实际,谈得很好。作者不仅写了事物:第一场雪,还写了联想:瑞雪兆丰年,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点明了喜悦的原因,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充实,也深化了课文的主题。
同学们都很喜欢这篇课文,请把你最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达到背诵。
点评。
我曾几次听马晓玲老师教这篇课文,那扎实的教学风格,充满情趣的课堂气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久久地沉浸在“第一场雪”的情景之中。
冬天下雪,对于北方人来说并不希奇,然而这里的“第一场雪”却非同一般,特别是蕴含在“第一场雪”这篇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却不是见过几场雪、读几遍课文就能理解、体会到的,必须下一番真功夫。马老师深深懂得这一点。她根据这篇文章景中寓情、情中含理、借景抒情、抒情言理的特点,把景、情、理统一起来理解、体会,而又特别注重对“情”的体会,颇有特色。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马老师始终遵循着一条原则:“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那么教学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动情,教师先得动情。所以,在备课时马老师对“第一场雪”这篇课文的思想感情,自己先深入理解体会。也只有对课文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到一定程度,深入体会到一定火候,也就是理解体会到接近或者符合作者的思想感情时,与作者的内心相通了,才会产生“同感”。这种“同感”的产生,说明教师首先受到了教育和感染,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动情”的基础。
对“第一场雪”这篇课文的理解,如果只是停留在看到雪大、雪景美后产生的喜悦心情上,只是停留在对自然环境的喜爱,赏雪啊,赞雪啊,就很难达到马老师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因为马老师不仅理解体会到了作者流露出的喜悦心情,而且还理解体会到了产生这种喜悦心情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三年自然灾害使国家在经济上遇到了暂时困难)和作者的立场观点棗对农业生产的关切,对群众生活的关切,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感,相信会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信念,所以,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是’瑞雪兆丰年”,预示着来年农业的大丰收,预示着我们国家将要走出困境,前途更加光明。理解到这样的深度,就贴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教育者先受到了教育。
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师应该首先理解体会到,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如果学生没有理解体会到,学生不动情,那就没有达到教学目的。所以,光教师受到教育还不行,还得让学生产生“共鸣”。
马老师在教学当中,满怀激情,着力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其特点是,运用恰当的方法,努力使抽象的语言形象化,形象的语言活起来,尽力缩短学生与课文的时、空距离。例如,“瑞雪兆丰年”这个词语比较抽象,它概括了许多事物及其之间的联系。
马老师通过前面课文的教学,学生对“瑞雪”已经有了形象的认识,也受到了“喜悦”的感染,讲到这里,着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丰年”的景象加以描绘,使学生在脑子里产生一幅丰年图。在这样的基础上,提问眼下的“瑞雪”为什么会“兆”(预示)来年是“丰年”呢?结合这部分课文内容并联系时代背景加以探究,“共鸣”就容易产生了。再如,“嗬!……”这句话生动形象,马老师就引导学生领会这句话包含着的雪大、雪美、人欢的景象,从而使一幅活灵活现的雪景图呈现在学生面前,再进一步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喜悦的心情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喜悦心情就有基础了。
这样,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启发他们形成与作者比较贴近的思想感情,引起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信念、正确的道德的形成。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4.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进行语言积累和表达方法的领悟。
2.体会作者借描写雪景所表达的预见到来年小麦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句。
(1)俗语说,瑞雪兆丰年。这并不是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
(2)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2.作者是怎样在描述瑞雪的过程中透露自己内心的喜悦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按照要求预习课文。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大家都见过雪吗?下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象。说说自己的经历。
2.播放下雪视频和雪景视频,谈谈感受。
3.谈话:一场大雪后,往往给人们带来欣喜和快乐。我们今天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入冬的,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4.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
1.学习生字新词。
2.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这的,写出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
3.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多读读,可以在旁边写一点自己的感受。
4.质疑。
三、检查预习完成情况。
1.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四、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小结:因为是,所以作者抓天气骤然变冷这个特点来写;又写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并对进行了联想议论。
2.读通课文,理清脉络。按下雪前雪中雪后联想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下雪前的天气变化。
第二段(3)下雪时的景色。
第三段(4、5)雪后的景象。
第四段(6、7)作者的联想。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思考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2.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分段朗读课文。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大家思考:这一段的两个小节,各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分小组议论。(雪大、雪景美、人欢乐)。
(1)雪后的景色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出示课文插图,结合课文内容想像后的壮丽景象,学生可边看图边说。
4.朗读课文,读出喜爱之情。
过渡:其它几段又写的是什么呢?学习其余几个段落。
三、学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段,找出表示时间和天气变化的语句,并在书中勾画出来。
2.全班交流。
3.朗读第一段。
四、学习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下雪时作者怎样按先后顺序记叙了下雪的过程?先找出表示先后的词,再找出相应的下雪情景。
2.用对读的形式进行交流。
3.小结:这一段雪中的景象作者写得很细致,不仅写了样子鹅毛般的雪花,颜色地上白了;而且写了声音籁籁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压断枯枝,咯吱一声响。所以这段写得有序、有色、有形、有声。
五、学习第四段。
1.齐读这一段,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2.你怎样理解瑞雪兆丰年的?它的科学根据是什么?
3.作者由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总结。
1.朗读全文。
2.你认为这篇课文哪部分写得好?好在哪里?
3.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
2.抄写你觉得写得好的语句。
3.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试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教学过程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课文第三段在描写放晴后的雪景时,情景交融,字字句句流露出喜悦之情。在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中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认真阅读,加深对中心思想的理解。教学设计还注意了媒体的使用,注重学生的感受。
探究活动。
学会求异思维。
要想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素质的人,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求异思维,是与求同思维相对而言。求同思维是寻求唯一的一种答案,而求异思维是在多种假设和构想中寻求答案。像杯子有什么作用?芳芳说:杯子可以用来装水喝。圆圆说:杯子可以装上热水当作简易熨斗用,杯子也是工艺品。显然,芳芳的回答只局限于杯子是盛液体的工具,属于求同思维。而圆圆却指出了杯子的几种特殊用途,属于求异思维的范围。
下一看,有胃病的人为什么总到眼科医院去呢?似乎没有道理。但是,如果用求异思维方式寻求这个答案,却并不难。
你能用求异思维回答这个问题吗?
答案:
休漠的朋友去眼科医院上班。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九
本节课重点: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大和雪后景色的美丽,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本节课难点: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雪大的,从哪些方面来写雪后美丽的景色的。
本节课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领悟作者善于抓住特点从不同角度描写下雪景象。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喜欢的地方试着背下来。
教学过程 :
一、课前谈话。
2、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见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1、第一场雪的时间。2、雪下得大。3、雪后景美。4、大雪引起的联想。)。
三、共同探究学生最喜欢的部分。
1、雪下得大。
你们从哪些地方知道雪大的?小组协作,找出来读一读。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让学生进入情境。课文是怎样把这场雪的“大”写出来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鹅毛般的大雪”、“一会儿就白了”是从视觉上来写的;“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咯吱一声响”是从听觉上来写的)。教师就势引导学生,我们要做有心人,要善于观察,语文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下了整整的一夜大雪,你们想看看雪后的壮美景色吗?
2、雪后景美。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临其景,感受大雪之后雪景的美,并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哪些地方美。请同学们看书,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美,美在哪里?从这些句、段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让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讨论,小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适当的点评。
(如:“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作者写得是否真实,赞一赞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遣词造句的绝妙。)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有感情地朗读,赞一赞雪美,分享作者的喜悦。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领会作者写大雪之后的美景采用了什么表达方法?(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如学生在领会的过程中有难度,教师可作一定的引导。)。
三、师生共同小结。在这一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些什么?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你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十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诺贝尔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热爱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诺贝尔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热爱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诺贝尔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热爱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人物导入。
同学们,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写今天的课题——诺贝尔。预习了吗?说说都怎么预习的?(读书:对,千万不要忽视读课文,这是学习的基础。学习字词: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就能在学习时游刃有余,好样的。上网查找资料:这个办法真是好,网络给了我们更多的学习空间,我们就要好好利用。)。
通过预习,你们来介绍一下诺贝尔吧。
1.诺贝尔生平。
2.诺贝尔奖。这个内容在文章中哪儿也出现了?
知道最近诺贝尔奖获得者吗?(莫言和《蛙》)我们一起来分享他的荣耀时刻,观看视频。这不仅是莫言一个人的荣誉,甚至整个国家都会为之而自豪。
3.你们讲得很好,但我有疑问,不知你们有没有跟我一样的感受,一个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奖项,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何以如此举世瞩目?那咱们今天就走近诺贝尔,感受他巨大的魅力。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拼音,读准、读顺课文。
(2)利用熟字自学生字和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借助查字典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4)课文主要写了诺贝尔的哪些事。
2.按要求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认读词语:
(3)交流、讨论。
风行:普遍流行。
震撼:震动、摇撼。
毫不气馁:一点儿也没有失去勇气。
4.理清诗歌脉络:
一(1-2):简介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二(3-9):写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及其取得的成就。
三(10)简介诺贝尔奖的奖项设置。
三、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械”、“锤”等字的笔顺、结构。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一读,再抄写。(课后练习3)。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十一
二年级的开学初,带给孩子的第一个故事依然是关于上学的故事。因为一年级结束这个长长的暑假一定会让孩子对学校有很多的向往,就像第一天上学的鼹鼠迪比,但是紧接着伴随着课堂、作业,很多孩子的“新鲜劲”一过,就开始向往家里的温暖,这个故事将引导孩子们明白:学校依然有爱,妈妈的爱、伙伴的爱,还有老师的爱。希望这个故事帮助孩子们度过开学初的适应期,带给孩子们勇气和力量。
1、引导孩子们有顺序的观察图画,读懂故事。
2、引导孩子们在懂得妈妈爱的同时学会自立,让孩子们感受到学校是一个充满爱的集体。
感受妈妈的爱。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哪种动物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动物朋友,他就是鼹鼠,他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迪比。迪比要上学了,可他有好多的担心、好多的顾虑啊,迪比是如何打消这些顾虑的呢?我们一起来读故事《一口袋的吻》。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进行导入,容易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讲述故事:。
1、迪比上学啦!
上学第一天,迪比就学会了和同学们排好队走进教室,学会了把大衣挂在衣钩上……当老师点名的时候,他要回答“到”。
这一天,迪比和同学们一起堆沙堡、唱歌谣,还给妈妈画了一幅画!
2、师生分角色读迪比和妈妈的对话。
3、不过迪比还是去上学了。妈妈和迪比走在上学的路上,他们穿过这片树林才能达到学校。
4、当他们走到学校的时候,迪比站在大门口不动了。
5、上课铃响了,所有的同学都排好队走进教室。迪比这时还穿着大衣呢。
6、课间休息的时候,迪比坐在长椅上。其他同学都在那边兴高采烈地玩着,没有人过来邀请他。迪比又从口袋里拿出了一个吻。他想象着妈妈就在身边,顿时勇敢了许多。迪比站起来,向前走去。
7、上课了。老师给同学们读了一个故事,然后让大家一起讨论,迪比很勇敢,还举手回答了一个问题呢。
8、一滴菜汁溅到了迪比的眼睛里。他又害怕了。如果妈妈在身边就好了,她会告诉迪比该怎么做。迪比又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吻,轻轻放在脸上,然后擦掉了菜汁。
9、吃过午餐,到了游戏时间。
10、迪比在操场上找到了自己的大衣。
可是,当他穿上大衣的时候,发现口袋竟然裂开了!他伸出手指穿过那个小洞。口袋好凉,而且是空的。
“妈妈的吻都掉出去了!”迪比气呼呼地说。他开始吸溜鼻子,就在这时,听见有人在呜呜地哭。是奥特莉。
11、迪比带着奥特莉找到了饮水器。然后,两人一起走回教室。
【设计意图:迪比交了新朋友了,真替他高兴啊!和孩子一起感受迪比的成长】。
12、一直到放学,迪比都把那一口袋吻的事忘在了脑后。
13、这时,奥特莉出现了,她穿着一件和迪比一模一样的大衣!
14、晚上,迪比把书包挂在床头。
15、“我当然要妈妈的吻啦!”迪比开心地说,“永远都要!”
互动:晚上迪比主动提出,明天可以不用穿大衣了,他自信的知道自己能应对学校的生活。孩子们,你们是不是也和迪比一样有自己的朋友,可以在学校里快乐的学习、游戏了呢?老师和同学们有没有帮助过你呢?是啊,老师和同学也会像妈妈一样给你一口袋的吻。学校也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
三、课堂写绘。
1、妈妈的一口袋吻,使迪比今后的上学历程又是怎样的呢?比如: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小朋友展开丰富的想象去编写迪比与妈妈和朋友之间有趣的故事,再把故事配上自己想象的画面。
2、假如你也有妈妈一口袋的吻,你会怎样用呢?快用自己的笔去描绘吧?
四、交流展示。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十二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后美景及作者联想。
2、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教具准备:幻灯片投影。
(一)课前导入 。
同学门,每年冬天都能见到雪,我们在雪中嬉戏,雪不仅给人们带来快乐,还能给人们带来丰收,雪多么美呀!让我们一起去体会一下吧!下面,我们来继续学习19课《第一场雪》,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理清了文章叙述的顺序:
板书:雪前--雪中--雪后--联想。
(二)理清课文内容。
师:这是一场怎样的雪呢?那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谈一谈第一场雪有什么特点(讨论学习形式)。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谁能把你所得的收获跟我们大家说一说?
生:学生汇报,谈收获。
1、雪前:
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晨,天气骤然变冷。
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了起来,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雪来了。
2、雪中:
学生自由汇报雪中有什么特点。
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不久就只见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
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
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
3、雪后:
雪后的大地是怎样的呢?学生自由汇报。
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看幻灯,雪后的美丽的雪景图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4、看到这场大雪,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汇报。
三、学习这篇课文,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四、面对这场大雪你有什么感受?同学们先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感受跟大家说一说。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用各种形式赞美雪,用嘹亮的歌声结束了。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第一场雪”景的美。
2、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能说出自己对雪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交流学习成语:(时间为五分钟)。
2、学生交流学习成语。(请两名同学)。
3、其余同学的搜集的成语在小小组内交流。
二、读题,初悟课文中心。
1、同学们,刚才我们交流了与雪有关的成语,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雪景的文章,题目是——《第一场雪》(点击课件)。
2、大家一起来读读课题。(齐读)。
3、你感觉读得好吗?你来试一试?你为什么要把课题这样读呢?
4、真好,你把雪的美以及人们对这第一场雪的期盼都读出来了,好,现在我们就按刚才同学说的这种感情,再一次把这个课题读好。(齐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汇报交流。
四、再读课文,读好课文。
1、过渡句:作者笔下的第一场雪感觉是这么突然,昨天还是阳春三月,今天就下起来了;这第一场雪感觉又是这么的及时,想到明年会有一个好收成,我们心中也是无比喜悦。从你们的发言中,教师也深深感受到给同学们留下感受最深的是这第一场雪的美景,主要集中在课文的第三、四、五小节。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你们对这三小节的朗读,把你们此时此刻的感受和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可以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个人读,或者小小组配合读。
2、学生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开始读书。
3、谁来读,你读得最棒的是哪一段。
第四小节:(1)学生个人朗读。
(2)小组配合朗读。(分两组)。
(3)师:多美啊!我们看看这雪后的美景去!看的时候可以交头接耳、指手画脚,动起来!(播放录像)。
(4)师:假如这段雪景再和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结合起来就更好了,请同学们来当当“配音员”,注意配音员要与画面协调,先试试再来!
(5)同学们尝试着配上录像朗读。(分两组)。
(6)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全体起立,可以再加上些动作。
第三节;(1)学生个人朗读。(分两人)。
(2)小组配合朗读。(一组)。
(3)师:每当我看到雪花飞舞,雪花洗礼着这个世界的时候,《雪绒花》的旋律会在我的脑子里回荡。这曲子那抒情的旋律,准确地表现出下雪时的美好。“雪绒花,雪绒花,小而白,洁而亮,仿佛对着我微笑”这首曲子同学们在音乐课上刚学过!下面,就让我们在大雪飘飘时,去体验一下,雪绒花飘落在我们的手中、发梢时的感觉吧!(师播放录像)。
(4)齐读。
第五节:(1)学生朗读。(两人或两组)。
(2)你们喜欢堆雪人、掷雪球吗?我们赶快全部加入到这队伍来,齐读。
4、总结:《第一场雪》这篇文章就像一幅幅画卷向我们展开,有“夜雪图”、有“瑞雪图”、“戏雪图”、“丰收图”。让我们把课文的第3。4。5小节齐读一遍,把你们的所有感受都通过读表现出来!
五、引导学生自我感悟。
1、大家刚才已经跟随作者峻青去领略了他所看到的那一场雪,感受到了许多。雪是一种能够令人产生许多种情绪的东西,在每个人眼中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同学们,你们眼中的雪是怎样的呢?可以再到课文中与作者再次细细交流;也可以想想自己阅读过的有关雪的诗歌,散文;或者回忆一下自己看雪的情景……(请同学们在小小组内先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来交流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
许多同学与作者的感受是相通的,那么课后请你选择你喜欢的课文段落去背一背,如果你的感受不同于作者,课后可以把你眼中的雪它写下来,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交流。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十四
1、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通过对物体位置关系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准确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1、通过观察和说一说达成目标1。
2、通过练习一第4、第5、第6、第7题达到目标2.
3、通过实践活动达成目标3.
介绍周围的同学。
师:来了许多老师谁愿意向介绍你的前、后、左、右的同学?
介绍到谁该生站起来向老师招招手。
1、主题图学习新知。
【熟悉整幅图为下面的学习做】。
师:老师要向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名叫乐乐他坐在组个座位你能找到他吗?
学生得出几种答案:
(1)从左往右组从前往后个。
(2)从左往右组从后往前个。
(3)从右往左组从前往后个。
(4)从右往左组从后往前个。
【学生找到后点击该生则闪烁显示并文字“组个”】。
师:你们还想和一年级(5)班的哪些同学好朋友呢?(同学互说然后指名说)。
【注意:教师要学生描述清楚好朋友的位置】。
2、学习新知。
师:从左往右数请组同学向老师招招手;组同学点点头;组同学笑一笑;第六组同学……。
师:从前往后个同学向老师招招手;个同学点点头;个同学笑一笑;第六个同学……。
同桌互相说从前往后数,你排在第几。
说出你的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
3、活动。
设计新同学的座位。
让学生当小老师给新来的学生安排座位。
找住址。
出示漂亮的高楼,创设情景玩送信的游戏。
(3)找电影院的座位。
a、创设情境,解决难点。
乐乐去电影院找不到座位怎么办,谁来帮助他?
学生分组讨论怎样帮助他。
b、模拟影院,实践活动。
假设教室就是影院,让一名学生带领从前往后数一共有几排。
分组讨论座位上的号码是怎么样排列的。
让学生自己排队寻找自己的座位,鼓励学生互相帮助。
反馈:请同学互相检查是否做对位置了;指名说自己的座位号,其他同学帮忙检查。
看完电影,我们的课也结束了。你学会了吗。
位置。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十五
1.因数与倍数统计。
2.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四)数学思想方法。
3.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数学广角――找次品。
(二)空间与图形(五)综合应用。
1.图形的变换1.粉刷围墙。
2.长方体和正方体2.打电话。
轴对称。
旋转。
欣赏设计。
数学游戏。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2.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
本单元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让学生判断几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并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而且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共安排4个例题。
标题例题安排。
轴对称例1轴对称的特征。
例2画轴对称图形。
旋转例3旋转的特征。
例4把一个图形旋转90度。
轴对称。
主题图。
编排思想:
联系生活实际,引出图形的变换。
从古至今,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引导学生从图案本身观察其数学特征。
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例1。
编排意图:
复习轴对称图形有关知识。
分别观察松树和小草,再整体认识轴对称。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
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轴对称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从而使学生对轴对称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教学。
注意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抓住“相等、垂直”特征,在知识、语言等方面勿拔高要求。
例2。
编排意图。
在已经掌握画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的基础上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提示学生思考画的步骤和方法。
让学生独立画。
对有困难的学生提示:先画几个关键的对称点,再连线。
全班汇报交流画的步骤和方法,尤其是窗户的的画法。
教师归纳总结画法。
做一做。
教材让学生判断把一张纸连续对折三次,画上一个图形,剪出的是什么图案。在这个活动中,要让学生进行空间想像,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变换的特点。如果学生想像对折四次后剪出的图案有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按书上的方法实际折一折、剪一剪,帮助学生进行想象。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教学目标: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2、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二、教学例2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完成补充习题。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十七
1、重温《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作息时间的安排:早上清洁时间、早读时间、午自习时间、放学时间、作业时间,并严格按照科学的作息时间(强调必须遵守)。
3、集体的活动: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4、早读:书本教材、按学习进度读书、背诵。
5、课前准备:按课程表准备下节课的学习用品、相关书籍齐全。
6、上课的听讲:坐姿端正、积极思考、发言大胆、不影响他人学习。
7、下课的活动:注意安全、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上下楼梯不拥挤,课间不得在过道、走廊上追逐打闹、高声喧哗,不玩危险游戏,不疯赶打闹,不爬栏杆、云梯,做有意义的课间活动。
8、集合整队:快、静、齐。
9、午读:课外阅读资料,成立图书角,完成有关阅读习题。
10、放学要求:按时回家,不进"三室一厅",不结伴玩耍,注意交通安全,严格站路队回家。
1、不要将危险物品带到学校,美术课需要的小刀,不要随便拿出来玩。使用时要小心,以免受伤。
2、下课活动时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上下楼梯不拥挤,走右边,不要跑。不趴在走廊外的栏杆上。不玩危险游戏,不疯赶打闹,不爬栏杆、云梯,做有意义的课间活动。切忌猛追猛打,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
3、走出校园也要注意交通安全。(行人靠右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注意观察来往车辆,红灯停,绿灯行,遵守交通规则。)饮食安全,同学们我们要将安全知识时时记,注意安全处处提。
三、卫生习惯:
1、教室里将桌椅摆放整齐,抽屉内无杂物。地面无纸屑,教室墙壁、桌面无乱贴乱画痕迹。值日生将黑板擦净,讲台上的物品摆放整齐。
2、每个学生要养成“三要”、“四勤”、“八不”的个人卫生习惯。
谈谈新学期打算,提出奋斗目标。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十八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通过反复吟诵,能说出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
3、掌握吟哦讽诵的要领,学会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其深蕴的人文内涵。
4、学会合作探究和写作,能从各个渠道收集、筛选和组合材料,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5、能用流畅的口语介绍本地的风景、特产、风俗和民情。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课本整体感知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鼎湖山听泉》2课时
《林中小溪》及同作者散文2课时《飞红摘翠记黄山》2课时
《画山绣水》1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
自由阅读1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4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自然山川,着重领略和要求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吟哦讽诵,就是要求学生能通过吟诵去体会和把握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要教会学生从反复吟诵中,了解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加深理解其中深蕴的人文内涵。并且能从吟诵中品味文章的神气、写作上的妙处,领会到写景散文的一般思路。进而参与综合学习与探究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和写作。
四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鼎湖山听泉》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可以作为示例,指导学生学习在吟哦讽诵中注意作者感情嬗变的历程及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林中小溪》一文在运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的同时,可向学生介绍一下这位被称赞为在整个世界文学中,未必能找到与他并驾齐驱的作家的前苏联作家的作品风格,并再选择一些他的作品来加深学生的感受。《飞红摘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则重点学习写景角度的选择与转换及材料的整理和运用,为写作做好准备。
作为本单元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吟哦讽诵,一要创设好的情境,如为学生提供音乐、画面等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二是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思索、品味,以达到感悟的目的。
单元起始课
总结回顾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出示、补充讨论的话题:
1、我们在课本上学到了哪些方法?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发表各自观点
共同走进九年级(上)语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3组织交流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交流
整体把握第一单元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指导学生浏览课文交流
4组成学习小组:1、分工收集资料。2、商定展示成果的形式。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熟练地朗读第一课2、收集有关鼎湖山的资料
《鼎湖山听泉》
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
有层次地表达。
6、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重难点分析: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本单元要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教会学生在吟诵中有所得、有所悟。首先就要让学生产生朗读的兴趣,乐于沉浸其中,思考、感悟。因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是很重要的`环节。
2、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
化,有层次地表达。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在学习中,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这种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鼎湖山秀美风光。
教师补充。在优美的音配画中,学生介绍有关鼎湖山的相关资料。
2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思考:勾画作者游山踪迹,寻找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和旁批。
3组织学生交流交流
二、反复诵读,深入理解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评点交流、互评
课后学习:1、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2、收集古诗文中写自然美景的名篇。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课文分析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由《小石潭记》的由景生情引入对本文主题的认识。学生背诵、复习有关知识
3指导学生沉浸其中反复诵读至背诵诵读
二、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引导学生交流列代写自然美景的佳作,进一步体会这种由景生情,由情而悟的写法。交流古诗文、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2语文活动:小小辩论会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写一个议论片段,把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
2、预习《林中小溪》熟读课文,并收集有关作者资料。
《林中小溪》
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2、能找出眼前景与人生感悟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3、了解普里什文作品的风格,体会作品诗的深警和反复回荡的旋律之美。
4、收集对众多名家对普里什文的评价,通过对其他作品的阅读,进一步加深对理解,并能有自己独特的评价。
重难点分析:1、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蕴涵在写景状物中的丰富内涵和人生哲理同样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只是经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对此种表现手法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课以此为重点,是要在巩固的同时,学生能把他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2、普里什文的散文被称为俄罗斯语言的百草。作品有其独特的风格,作为初三学生,应该尝试从一定的高度来评析课文,虽然很难,但可以从学习、借鉴名家的评论开始做起。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由《鼎湖山听泉》导入:1、背诵第八段。2、复习由景生情、由情而悟的写法。背诵、复习提问。
3组织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二、阅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文章主体部分,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个别同学读,并对他们的朗读作出评价。
2组织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创新思维小练习:
1、由涓涓溪流你有何独特感
悟?2、生活中还有哪些美景会给你联想?学生选择喜爱的段落反复诵读,感作者所感,生自己所悟。
引导学生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课后学习:1、收集众多名家对普里什文的评价,并阅读《大地的眼睛》
2、背诵优美段落(自由选择)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反复诵读,评析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检查学生背书情况学生轮流背诵
2教师补充及归纳对作者有代表性的评价学生交流有关作者及评论家对他作品风格的评论。
4组织交流、指导评价交流、评价
二、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引导学生比较阅读阅读普里什文的另一部作品,比较、进一步体会其作品的风格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进一步修改课堂上的评论性文字。
2、收集有关黄山、桂林的资料
《飞红摘翠记黄山》
学习目标:1、能说出黄山诸景的特点。
2、了解电视解说词的特点,能说清本文写作角度的转换。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种变换角度多方面写景的方法。
3、能用流畅的语言介绍一处自然景观。
重难点分析:黄山是一个大题材,它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作者用多幅画面组接连缀,从各个方面写出了黄山的特点。在写景是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自由地变换角度。这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景导入:播放有关黄山的风光片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看影片,并交流手中资料
3组织交流、归纳小结交流
二、反复诵读,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由学生选择喜欢的内容反复诵读,准备做一次电视节目主持人朗读、为说话练习作准备。
2按文章所写的不同类别,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学生配合画面介绍
3思考:1、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景物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景物的特点。学生读读、思思,并做好批注。
4组织交流、归纳小结交流
二、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教师提供一个学生较为熟悉的自然景观,供学生参考。学生选择其中一点,学习用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写一段解说词。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继续完成课堂小短文。2、背诵精彩语段。
《画山绣水》
学习目的:1、能说出本文在选材和组材上的独特之处。
2、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3、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并能有自己合乎理性的评析。
重难点分析: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2、品味杨朔散文诗化的语言是难点,因而在教学安排上要注意:一是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提升语言的感悟能力,二是参考评论家的评论,三可以和《林中小溪》比较。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由黄山导入。交流手中有关资料
2朗读课文,说出本文在选材上和前面文章的不同。读读、思思
3组织交流交流
二、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交流
三、拓展迁移、质疑探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设计: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把探究所得形成文字。
综合学习与探究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归纳写景散文的一般路数,常用的表现手法归纳、交流
2指导探讨练习一到三题小组合作探讨,大组交流
课后学习:把前面布置的对课文内容的质疑整理出来,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准备下节课探讨。
第2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探讨第四题学生讨论
课后学习:整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常州的相关资料。
第3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巡视、指导各组的活动组内交流资料,补缺补漏,并确定展示形式,分工写作
第4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出示评判标准和要求各组交流,评判
2学生推荐师生互动评判
3组织优秀作品出展板
教学反思
单元小结
总结方面获得收益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教学反思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十九
生:这篇课文是描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 。
师:只有这些吗? 。
生:这场雪还预示着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
师:你重新组织一下语言,再说一遍。能不能更简单些? 。
师:他说的行不行?有没有别的说法? 。
生:这篇课文写了胶东半岛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还写了作者的联想。 。
师:谁听出来了,他们俩人的发言有什么区别? 。
师:课文的什么线索? 。
生:是按下雪的线索来说的。 。
师:下雪的过程,对吧? 。
生:对。 。
师:如果按照那位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
生:可以。 。
师:如果按照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又可以分为几部分? 。
生:按照这位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四段。 。
师:也就是四部分。哪四部分? 。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雪中”那一部分。 。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产生联想的那一个部分。 。
生:我感兴趣的是雪后的景色。 。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雪前”。这一段写得很形象。 。
生:(读课文)“前些天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大雪整整下了一夜。” 。
师:对她读的有没有意见? 。
生:我觉得“下雪的景象”应该从“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开始。 。
师:这个意见大家同意吗? 。
生:同意。 。
生:先从“雪下得很大”这个角度来写的,然后又从“冬天的雪夜”来写。 。
师:介绍了雪下得很大,紧跟着就写黑夜吗? 。
生:他讲了雪一下子就把地染白了,说明雪下得很大。 。
师:他是先写看见的,后来…… 。
生:写听见的。 。
师:为什么后来写听——见——的? 。
生:因为雪下得很大,晚上很冷,他不可能一个人站在雪地里观察雪景。 。
(生读课文有关部份) 。
师:这场雪大吗? 。
生:不大。 。
师:谁能比他下得再大点?(笑声) 。
(生再读课文) 。
师:够大的吗? 。
生:不够。 。
师:那么谁来建议,要想把这场雪读得很大,哪些词应该强调地读得重一些。 。
师:你给作一下示范好吗? 。
(生读课文) 。
(生读课文) 。
师:她这几个词强调出来了。但有一个缺点,谁听出来了? 。
生:刚才我们只读了两句,其余的她不应该读。 。
(生再读) 。
师:“地上一会儿就白了”,应该强调“一会儿”,为什么? 。
生:强调了“一会儿”才能突出雪下得很大。 。
师:为什么? 。
生:因为雪下得大,地上一会就白了。 。
师:“一会儿”表示什么意思? 。
生:“一会儿”表示很快。 。
师:很快地上就白了。雪下得大不大? 。
生:大。 。
师:好。我们再把这一句读一读。(示范、带读) 。
师:这场雪下在什么地方了? 。
生:这场雪下在了胶东半岛…… 。
师:(接)的一个什么具体地点? 。
生:胶东半岛的一个山村。 。
师:下在一个山村。(板书“山村”) 。
师:下雪的主要时间是白天还是黑夜? 。
生:黑夜。 。
师:对,黑夜。(板书“夜”)这个夜是什么样的? 。
生:静静的。 。
生:读课文,(“冬天的山村……偶尔咯吱一声响”) 。
生:因为我读得有点轻,还有点慢,所以显得静。 。
师:(用“实”和“虚”两种读法读句子,让学生对比)哪种读法显得静呢? 。
生:第二种。 。
师:对。要读得怎么一点呢? 。
生:“虚”一点。 。
师:那谁来“虚一虚”呀?(笑声) 。
(生读课文该节) 。
师:(赞赏地)嗯,还“咯吱一声响”。(学学生读的声调) 。
生:作者写的声音都是很小的,如果不安静,就不容易听见。 。
生:(接说)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 。
师:好,再来试试,比他读得还要静。(笑声) 。
(生读文) 。
(生读文) 。
生:(读文)“今天早晨……五光十色的彩虹。” 。
师:你们听他读完这段,是不是感到走到雪野中去了?(生反映不一) 。
师:进去了吗? 。
生:(齐)没有。(大笑) 。
生:走了。 。
师:谁接着领大家往前走? 。
生:(读文)“大街上的积雪……震落下来。” 。
生:(读句)“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
师:这是什么句? 。
生:这是一个比喻句。 。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
生:把“万里江山”比作被雪打扮成的“粉妆玉砌的世界”。 。
师:什么叫“粉妆玉砌”? 。
生:就是用白粉妆扮,用玉石砌成,通常用来描述雪景。 。
师:用你自己的话来描述描述“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
师:你好像在背什么,用自己的话来说。 。
生:“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一个银装素裹的银色的世界。 。
师:对,但光“银色”不发亮。雪花被太阳一照,那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
生:晶莹透明的世界。 。
生:欢乐。 。
生:因为那是雪落在柳枝上,被太阳一照就闪光了。 。
师:他说那银条儿是雪组成的,这一点是对的。还有什么? 。
生:因为那是一棵树上的雪积在一个地方,因此它是蓬松松,而且沉甸甸。 。
师:没有真正分析出来。 。
师:北方的冬雪好不好?(生答好)我们再来读一遍,从下雪一直读到雪景。 。
生:(读文)“这是入冬以来……震落下来了。” 。
师:真的震落下来吗?(生答没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
生:是个夸张句。 。
师:那是他们的“欢叫声”震落下来的吗? 。
生:我认为雪球本身也有重量,再加上共振,这样合二为一,就要落下来了。 。
师:你们说雪末儿下来没有?(生答下来了) 。
生:第一段。 。
(生默读第一段,读完后讨论) 。
生:从西伯利亚来的寒流进入了胶东半岛,胶东半岛上就下起了雪。 。
师:我要把你这段话都写在黑板上,恐怕这黑板太短。(笑声)更简单一些。 。
生:第一段是写天气的变化。 。
师:怎么变化说出来没有?没说出来。 。
生:第一段就是说寒流侵入胶东半岛。 。
师:引起了什么?那才是关键的。 。
生:第一段写的是天气骤然变冷。 。
生:结果是关键。 。
师:对。那第一段就是告诉我们什么? 。
生:告诉我们寒流侵入了胶东半岛就下雪了。 。
师:啊!天气没变! 。
生:第一段就是告诉我们天气骤然变冷。 。
师:对不对?(生答对) 。
师:你能不能把“天气骤然变冷”再缩减一下? 。
生:天气变冷。 。
师:啊,变得不快。 。
生:变冷。 。
师:还是不快——哪个字表示“快”(生答“骤”表示快)你把这个字用上。 。
生:骤然变冷。 。
师:谁骤然变冷? 。
生:天气骤然变冷。 。
师:还是六个字!四个字能不能说? 。
生:天气骤冷。 。
师:对不对?(生答对。教师板书“天气骤冷”) 。
师:为什么说它是突然地变化的?你们看看这种变化是发生在多长时间内? 。
生:天气在一天之内变化的。 。
师:是一天吗? 。
生:两三天。 。
(生读课文第四段) 。
师:“瑞雪兆丰年”,这个“兆”字是什么意思? 。
生:这个“兆”字是预兆的意思。 。
师:预兆是什么意思? 。
生:预兆就是预示。 。
师:预示是什么意思?(笑声) 。
生:将要。 。
生:预兆的意思就是预示。 。
生:明年。 。
生:还高兴。 。
师:(指板书)我们给它加两个字,加什么? 。
生:高兴。(笑声) 。
生:预示…… 。
师:啊,不对。(板书“更喜”)行不行? 。
生:行。 。
生:是因为他喜欢雪,所以他为雪写篇文章。 。
师:我问的是他为什么竟然会这样高兴? 。
生:雪可以带来丰收。 。
生: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它不仅很美,还可以促进明年的丰收。 。
生:明白了。 。
(生读课文。读了三人后,下课铃响) 。
师:大家看黑板上我的板书,像什么? 。
生:一首诗。 。
师:好。我们一齐来把它读一下: 。
(生读板书) 。
天气骤冷数日间,山村静夜雪弥天。 。
晶莹世界人欢笑,更喜丰收在来年。 。
师:下课。(掌声)。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篇二十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安全意识。主要围绕预防电信诈骗、预防溺水、消防安全、传染病预防、食品卫生安全、交通安全、防欺凌教育、远离烟花爆竹和不携带管制刀具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学会一些自救的方法,让学生在遇到危险时能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自己。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学习和掌握一些安全常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三年级的同学们在生活中时时都受到父母家人和老师的关心、爱护,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危险。但是,生活中其实有许多事情需要备加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所以要时时处处注意安全。
二、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注意安全呢?
(一)个人行为安全。
1.远离烟花爆竹。2.不携带管制刀。3.不轻信和传播电信网络谣言。4.不欺凌他人。
(二)消防安全。
1.提出问题讨论:如果你发生火灾或看到邻居有火灾怎么做?(学生各自发表意见,说做法,对正确的'肯定。)。
2、根据讨论,向学生补充一些防火知识。
(三)防溺水。
观看因游泳、钓鱼、玩水等引发的溺水事故,要求学生不能私自到河滩、水库滑冰。
(四)防校园暴力。
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团结友爱。若存在分歧、矛盾要及时化解,不要心存怨恨。若发现对方寻衅滋事应及时向有关老师反映情况,寻求学校的帮助。
(五)食品卫生安全。
住校人员一律在校内就餐,外出购物时一定要检查购买食品是否存有质量问题,对来路不明有卫生问题的食品不要购买,发现有质量问题的食品要及时上报,饮食后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六)体育运动安全。
在体育运动中一定要做好准备活动,听从体育教师的安排和调度,不可私自活动或打闹。老师讲解动作要领时要认真听讲,在做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时要学会自我保护加口强保护意识。在做器械运动时要检查好器械是否存有安全隐患问题。
(七)交通安全。
1.道路、交通。2.交通安全。3.交通法规。4.道路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5.看图识标志。
课堂小结。
师:刚才的同学都很聪明,对安全知识也掌握得很多。下面我们来朗读安全警句:
走路要走人行道,过马路别乱跑,十字路口看信号。上下楼梯不拥挤,集体活动守纪律。家用电器和煤气,使用时要注意,阅读说明再开启。发生火灾不要慌,快叫大人来帮忙。遇上骗子多琢磨,抓住机会赶快溜。一人在家关好门,与人说话要谨慎。发现坏人来撬门,赶快拨打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