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热门17篇)
读后感不仅是一种对书籍的回馈,也是自我理解和认知的过程,有利于个人成长和修养的提升。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参考他人的观点和见解,但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表达风格。读后感是读者通过阅读书籍所获得的思想碰撞和心灵启发。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关键在于仔细阅读、深入思考和准确表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精选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篇一
一位百岁老人的人生感悟,向前是人生清零的边界,向后是这一生的酸甜苦辣,书中所写的关于肉身与灵魂的看法,关于人间百态的点滴感悟,凡此道来的娓娓话语都值得我们去深思。
关于生命的思考,杨绛先生本人也在苦苦追寻,肉身在不断衰老,而灵魂却在不断升华,当身体走向尽头的时候,灵魂又该如何安放?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生命是无止境的。
关于教育,杨绛先生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而不是耳提面命式的,她本人的成长历程及女儿的成长都是最好的印证。关于婚姻,杨绛先生认为无论何时相互理解都是首要的,夫妻首先应该是知心朋友,若不知心,怎会久伴。
生命是一条孤独的河流,每一程都会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对于我来说,二十多岁的年纪,谈一辈子太长,谈人生阅历太浅,能做好的只是坚定脚下的路,无愧于那一份赤子之心,走在人生边上,启迪心灵,走在人生路上,回首不忘初心。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篇二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之时的著作,其首次坦陈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并以多篇精彩随笔对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证。此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杨绛先生对鬼与神、关于人、灵与肉等问题的思考与认知。第二部分是是有多篇散文组成的。
对于这本书我所感受到的是对杨绛先生的敬意。作为一位96岁高龄老人,在躺在医院病床上时还在思考。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与大部分中国女性老人不同的人性光辉。
在中国,我看到太多年老的老人在老了以后每天就是打麻将、唠家常、东家长西家短,要不就是做家务。好似他们的生活千篇一律,就这样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一天又一天的过,然后等到生命的尽头。如果真的就是这样过活倒也算是舒心的吧。
但是,我所看到的可不只是这样。往往伴随着的是,身体的疾病、奋不顾身的扎入后一辈的生活中,比如带孙子,管下一代。要么就是觉得孩子不孝啊之类的。当我的身边大部分都是这样的老人时,我便思考若我有朝一日变老了,我会变成他们这样吗?若是这样有何意义?大部分的生活都奉献给了家庭,孩子。然后对孩子说我这么苦这么累都是因为你啊。弄得孩子又无奈又气愤。
为什么喜欢杨绛先生?因为在她的身上,她的人生经历中让我感受到活着可以这么好,这么有希望。如今杨绛先生一百多岁了,岁月的风尘难掩她的风华。我的手机中保留了她头发花白却任然埋头书中认真写作的照片。这一幕非常打动我。我希望能当我老去的时候,我可以像她一样,充实淡然的朝天国进发。
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九十多岁高龄时的著作。鬼神,灵魂与肉身这些在中国民间中议论千年不断的东西出现在这本书中。杨绛先生想明白自己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么。《走到人生边上》的前言中,杨绛先生这样写道:“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了,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从这一段话可以知道,杨绛先生的这本书分两个部分,一个是人生的'价值,一个是灵魂的去向。
杨绛先生提出人生的价值在于灵魂对肉体的支配。这两者在同一个个体中相互斗争又相互统一。人的本性中包含的懒,贪,色等七恶,七恶与人的灵性良心背道而驰。所以这两者相遇时,人就会出现各种烦恼忧虑,若处理不当自会有一些心理的问题。而当人的肉体经过千锤百炼拥有足够的灵性良心时,人就会要求自己不断的完善自身,驱动自己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所以人生在世遇到的一切困难需要我们坦然面对,因为人肉体上的磨练会得到灵魂价值上的累加,灵魂的价值长久不灭。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篇三
其实我每次看到杨绛的新消息都会惨叫一声说,她怎么还没死?!不是不喜欢她,实在是怜她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孤单。她曾经翻译兰德诗“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她已经准备好了。
我想,死亡之于她,也许真像一个“暑假”,必然是要来的,来了很好;暂时没有来,那么就安心地等着吧。而在这等待的过程中,她也不甘心让时光荒废,让思维混沌,于是她做些想些有意思的事。
既然她关于生死鬼神的探问对我而言并无新意思,印象稍深的`反而是她讲的一系列老故事(劳神父对小姑娘曲折的心意真让人感动)。还有那个关于死后以怎样的相貌去见亲人。她愿意以十五六岁时清秀小姑娘的相貌与先去者见面,但父亲,母亲,丈夫,女儿眼中的她各自不同。唯可安慰的是,死去之后,大家都是以灵魂相会,而无关相貌了。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篇四
此书共分为两部分,在书中杨绛女士关注了神和鬼的问题,人的灵魂、个性、本性,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命与天命以及人类的文明等问题。融会了文学、哲学、伦理学精神分析等学科的知识,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后一部分则由注释《写在人生边上》多篇散文构成。在《论语趣》一文中,杨绛女士提到,钱钟书先生和她都认为,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子路而不是颜回,最不喜欢的是不懂装懂、大胆胡说的宰予。
“有修养的人,能喜怒不形于色。但不形于色,未必喜怒不影响他的判断选择。要等感情得到了相当的满足或发泄,平静下来,智力才不受感情的驱使。”这是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一书中出现的一句话,也是我读完这本书后记忆最深的一句话。
人生路慢慢,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自己接下来会经历什么,但是唯一能让自己掌控的也就只有自身的修养了。其实对于我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来说,我并不能说自己有多好的修养,但是每次我看到一些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我就特别崇拜他们。
在我看来,修养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以前我是个非常冲动的人,在遇到任何意外事情的时候,都非常慌张,遇到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的时候,总是非常的情绪化。其实这些毛病我自己非常清楚,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去改。直到有一次,和一个变化很大的'朋友聊天时,他谈起说他在“修身养性”,看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书。其中有一本就是今天谈到的《走到人生边上》。我这个朋友以前就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结果因为一次事情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之后性格大变,开始看起书来。他曾跟我说过,杨绛先生是一个非常来不起的人物,她所经历的一切,好像是在告诉我们这代年轻人要热爱生活,并且要懂得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义,而在为人处世当中,一定要谦逊,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也正是因为朋友的变化,让我对人的性格有了更深的领悟。也让我在参军之后,不再像从前一样的浮躁,当然在亲自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自己感受到的东西,远远比朋友口中所谈论的要多得多。
一个人的素养往往体现这个人的待人处事方面,有人说你“公德心”、“道德感”其实这都和我们的素养息息相关。老师要讲师德,军人也是一样的,各行各业都有各种职业道德,这也是我们必须要遵守的,现在作为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我也应该随时管理好自己,随时对自己有高要求,做一个有素质的军人。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篇五
看了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再次感受到先生挚朴,平实的语言。无华的语言中又充满了哲理,引发读者的思考。其中有一篇文章《劳神父》让我很有感触。
这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写的一本书,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在一次机遇偶然的情况下读完了它,最开始被吸引还是里面的鬼故事内容。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正如书名一样直白:走在人生边上。像是和自己的一生进行对话一样,有生死、有命运、有灵魂、有鬼神,跨越了近一个世纪,将生、老、病、死的非常平静的述说着。
杨绛先生说,九岁那年劳神父跟她讲故事,并送她一盒巧克力。巧克力贴上了十七,八层废纸,要求必须在回去的'火车上才能拆开。杨先生一直以为劳神父的用意是要勉励她做人要坚定,勿受诱惑;到九十岁的某一夜晚才顿悟他的用意,就是希望她能把那匣糖带回家,和爸妈一起分享,仅此而已。哈哈。实在有趣。
杨绛先生一生历经坎坷磨难。到百岁之龄仍在学习反思,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越发透彻,返朴归真。其实有时候生活或事情的本意是很简单的,只是我们想多了,不是吗?没有那么多的励志故事,不需要那么多的道理说教,中心思想和内涵引申。
曾经有人问,为什么喜欢看米老鼠和唐老鸭,答案就是,好看。喜欢有时候真不需要理由。大道至简,如日东升西落一样平常。简单就是快乐。
鬼打墙、鬼附身、古代刑场这些非常灵异的事情,在这本书里都进行详细了描述,这些东西本不适合在这里被提及。书里面提及了杨绛先生年轻时候的一个同学,家里般进了非常大的一个院子,这个院子以前是清朝的一个断头台刑场。自从搬进去住之后,一家人接连变故,非常瘆人。从一个老人家的说出这些,说实话,我是信的。杨绛先生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人的信念都进行了思考,修身之道、品德修养。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人的本身,无尽的苦恼。“曾为灵性良心奋斗的人,看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灰心绝望,觉得人生只是一场无可奈何的空虚”。“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最妙曼的”。
读完《走到人生边上》,感叹杨绛女士在九十多岁的高龄下,那么平静的对待生活、平静的思考。作者一辈子经历了非常多的苦难,生离死别,到临了对人生看的无比通透,无比豁达。这种心态,是令人无比让人敬佩的。
活下去。也希望每个人的晚年能够有幸福快乐的回忆。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篇六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在九十六岁时候写的,写了两年。
我惊叹于先生在九十六岁的高龄思维还如此清晰敏捷,书中的引经据典想必是阅读了很多的书籍,查阅了很多资料。
想来或许学习、阅读和思考是保持大脑活力的良方。
读过杨先生的《我们仨》,知道了学者之家的一些趣事,不禁感叹经历过人生大风大浪的学者也有着平常人家的家庭琐事和乐趣。
在我看来,杨先生也是乐观之人,虽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遇到没有太多生活常识的钱钟书,也能挽起袖子做羹汤,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娇小的身躯散发着强大的力量为他们的小家遮风挡雨。
《写到人生边上》是杨先生对生死、鬼神、人的本性以及灵与肉的思考,杨先生找来很多的资料来回答自己的问题,虽然没有给出非常明确的答案,但是却可以引起读者的很多思考。
在书中杨先生说到“灵性良心不能压倒血肉之躯,只能适度让步。灵性良心完全占上风的不多。肉体之躯吞没灵性良心的倒也不少。而最常见的,是不同程度的妥协”。
有些人虽然有各种欲望,但是为人却能坚守自己的底线,活得很坦然。但也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昧着良心去坑害别人,这就是肉体之躯吞没灵性良心。
杨先生也相信人性本善,所谓修养就是凭借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这是一种功力,在修炼中逐渐增强,逐渐坚定。在日常生活中,是有很多的机会来修炼自己的,尤其在如今经济飞速发展,充满金钱诱惑的社会。克制蓬勃的欲望,真是非常需要定力,这种定力也会根据自己的不断努力而变得更加的坚定。
但是杨先生也说“灵性良心完全消灭肉欲,可说办不到”,这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人性”。
杨先生在书中写到“我们思考问题,不能轻心大意地肯定,也不能逢到疑惑就轻心大意的否定。这样,我们就失去思考的能力,走入迷宫,在迷茫中怀疑、失望而绝望了。我们可以迷惑不解,但是可以设想其中或有缘故。因为上天的神明,岂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呢。”
这给我一个很好的提示,真的遇到思考不通的问题,我们其实可以放一放,人生如此安排自有道理,只是人之愚昧岂能参透生命的真谛。
如此看来,所有的疑惑倒也可以如实的去面对,往后走一走再回头看或许也能找到答案。
“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的品色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我特别喜欢这句话,这就是先生的大智慧。
先生一辈子经历很多的苦难,面对很多生离死别,却如此通透的看待人生,这是如何的豁达。读书也好,思考也好,都是为了能获得智慧,让自己在面对任何阻碍和困难的时候都能像先生那般从容的面对。
即使过程非常的难受,结果或许也不尽人意,但是把它当成自己锻炼灵性良心的道具,这就是另一种境界。如先生所说“受锻炼的是肉体,由肉体的媒介,锻炼出来的是精神”。
这本书最后的注释,讲了几个平常的故事,都挺有意思的。我特别喜欢劳神父的故事,当我看完这本书还把劳神父的故事讲给七岁的儿子听,对于他将来是否能记住我不做期待,我只是想通过讲出来而让自己更记住这个寓意深长的故事。
杨先生九岁那年,劳神父送给她一盒用十八层废纸包裹住的精美糖盒的寓意,虽然杨先生说她到九十岁才明白劳神父的心意,但是她到九十六岁仍然能记住劳神父给他讲的故事,并对九十年前的过往记忆如此深刻,说明这件事本身在她的人生中已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走到人生边上》是一位智慧老人在晚年的思考,虽然对于中年的我们来说人生还很长,但是从先生这些自问自答中我们能获得一些认知,让自己对生命和自然充满敬畏。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篇七
杨绛先生老年说的话必定是有一定道理的,她也悟出了很多很多道理,下面,我来就她的这本《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中结合她所说,说说我的看法。
走到了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对生活一定有很多的感悟,虽然她自己觉得自己老了,但是她并不是那种消极的人吧可以说。她说:“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而断为不存在。”这是在讨论鬼神的存在与不存在,也许鬼神是有的,也许鬼神也是没有的。
“我认为,身后的事,无由得知,我的自问自答,只限于今生今世。”这是一种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我觉得人就应该要这样,就事论事。
“每个人如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该的。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或骄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该做的没做,犯了种种错误。而事情已经过去。灵性良心事后负疚抱愧,已追悔莫及。当时却是不由自主。”或许每个人回顾自己的过往中都常常为自己的做的不好的事愧疚,包括我自己,但是我们总是在事后才会领悟,有的事情只有做过才知道会是怎样,才会知道以后该是怎样。我回顾自己做的不好的事情的时候,我也时常感到后悔愧疚,不好意思。然后又渐渐忘掉,除非经过某件事除非有人提起,又不会太注意这些不好的事,这真的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可是认真来说,这又不是很复杂。
人各有命,或许我们的命好,或许我们的命不好。我们不能选择我们一出生下来就有的环境,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我们自己以后的命。就像农村百姓殉国,也是自己选择自己的命,这是一种高尚!
“声名显赫的人,死后没多久,就被人淡忘了。淡忘倒也罢了,被不相识,不相知的人说长道短,甚至戏说,恶搞,没完没了,死而有知,必定不会舒服”可见后世人对死去的人的`评论,如果是赞扬,那必定会令人欣喜,如果是批评,那定会令人不舒服,说到这里,问题也来了,我们不能随便评价别人,不能随便请假某件事情的好坏。
我们常常在照镜子的时候认为自己多么多么好看,认为镜子里的自己有时候才是真正的自己,其实并不然,有的镜子会把丑照成美,商场里的大镜子一定是会把人照的美美的,不然怎么能够让顾客买衣服呢?我们自己单独照镜子的时候也是这种心理,自己总是好看的吧,镜子里的自己多么多么好看。但是有时候我们只有真正的认清了自己,才能够做一个足够好的人。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篇八
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按基督教的说法,人生一世是考验。人死了,好人的灵魂升天。不好不坏又好又坏的人,灵魂受到了该当的惩罚,或得到充分的净化之后,例如经过炼狱里的烧炼,也能升天。我认为这种考验不公平。人生在世,遭遇不同,天赋不同。有人生在富裕的家里,又天生性情和顺,生活幸运,做一个好人很现成。若处境贫困,生性顽劣,生活艰苦,堕落比较容易。
佛家轮回之说,说来也有道理。考验一次不够,再来一次。但因果之说,也使我困惑。因因果果,第一个因是什么呢?当然,各种宗教的各种说法,都不属我自问自答的探索。但是,我尊重一切宗教。不过,宗教讲的是来世,我只是愚昧而又渺小的人,不能探索来世的事,我只求知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一辈子,能有什么价值。
匹夫匹妇,各有品德。为人一世,都有或多或少的修养。俗语:“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得”就是得到的功德,有多少功德就有多少价值。修来的功德不在肉体上而在灵魂上。所以,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价值观,而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其实,信仰是感性的,不是纯由理性推断出来的。人类天生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统治者只是借人类对神明的敬畏,顺水推舟,因势利导,为宗教定下了隆重的仪式。虔信宗教的,不限于愚夫愚妇。大智大慧的人、大哲学家、大科学家、大文学家等信仰上帝的虔诚,远胜于愚夫愚妇。
一个人有了信仰,对人生才能有正确的价值观。佛家爱说人生如空花泡影,一切皆空。佛家否定一切,唯独对信心肯定又肯定。“若复有人……能生信心……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得如是无量福德……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为什么呢?因为我佛无相,非但看不见,也无从想象。能感悟到佛的存在,需有“宿根”“宿慧”,也就是说,需有经久的锻炼。如能把信仰传授于人,就是助人得福,功德无量。
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灵魂既然不死,就和灵魂自称的“我”,还在一处呢。
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有关这些灵魂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乱想罢了。我无从问起,也无从回答。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为不知。”我的自问自答,只可以到此为止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篇九
这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写的一本书,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在一次机遇偶然的情况下读完了它,最开始被吸引还是里面的鬼故事内容。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正如书名一样直白:走在人生边上。像是和自己的一生进行对话一样,有生死、有命运、有灵魂、有鬼神,跨越了近一个世纪,将生、老、病、死的非常平静的述说着。
鬼打墙、鬼附身、古代刑场这些非常灵异的事情,在这本书里都进行详细了描述,这些东西本不适合在这里被提及。书里面提及了杨绛先生年轻时候的一个同学,家里般进了非常大的一个院子,这个院子以前是清朝的一个断头台刑场。自从搬进去住之后,一家人接连变故,非常瘆人。从一个老人家的说出这些,说实话,我是信的。杨绛先生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人的信念都进行了思考,修身之道、品德修养。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人的本身,无尽的苦恼。“曾为灵性良心奋斗的人,看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灰心绝望,觉得人生只是一场无可奈何的空虚”。“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最妙曼的”。
读完《走到人生边上》,感叹杨绛女士在九十多岁的高龄下,那么平静的对待生活、平静的思考。作者一辈子经历了非常多的苦难,生离死别,到临了对人生看的无比通透,无比豁达。这种心态,是令人无比让人敬佩的。
作者:华琴。
杨绛杨先生,我在国馆中看过对她的介绍,也在高中语文阅读中看过她的性格,同样在微博里瞥见说能被称为先生的女子为数不多。《走到人生边上》,杨先生高寿,即便是老了,腿脚不灵活也依然坚持写作和阅读。她在承受了阿媛和钱钟书先后离世的惨痛后,“我们仨”走散了,却也依然没有消极。她说,“拉一位古代的大皇帝作陪,聊以自豪吧!”。让我想到王小波,万寿寺里失忆的年轻人也同样有一颗乐观的心和自嘲的勇气,我崇敬这些人。
她分析肉体和灵魂的关系,也论神与鬼的问题。在一个无所牵挂的老人心中,会想到这些问题,那么答案也应该是一辈子的事情。何其有幸可以读完一个人一辈子的思想,只是这其中的感悟,就像劳神父给杨绛的那盒巧克力,她九岁听到的话,一直到九十岁才恍然大悟。你说孔子到底有没有女儿呢?如果有他对他女儿又是如何呢?
今天天气有点冷,让我读到“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功名显赫之人。你我不过皆为凡人,所以即便如此我们也是有着自己的快乐,即使后人记不住你。那么我们又何苦为了身后名而劳神呢?大抵俯仰无愧于天地即可。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篇十
杨绛杨先生,我在国馆中看过对她的介绍,也在高中语文阅读中看过她的性格,同样在微博里瞥见说能被称为先生的女子为数不多。《走到人生边上》,杨先生高寿,即便是老了,腿脚不灵活也依然坚持写作和阅读。她在承受了阿媛和钱钟书先后离世的惨痛后,“我们仨”走散了,却也依然没有消极。她说,“拉一位古代的大皇帝作陪,聊以自豪吧!”。让我想到王小波,万寿寺里失忆的年轻人也同样有一颗乐观的心和自嘲的勇气,我崇敬这些人。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篇十一
从微信上分享了一篇文章《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写的是百岁老人杨绛。读完此文,我当时在微信上留下的感想:
1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所谓的围城,不出去不知道天地广阔,不进入不知道围城里的微妙。
2不要小看身边任何人,说不定清扫厕所的就是一代文豪。
3该知难而退就顺势而为,因为心不所属。
偏执。
年初四,又分享《百岁老人杨绛,做主的是人,不是命》,这是一篇摘选自杨绛《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的短文。之前没有看过这篇文章,只是初二的感慨,感觉这篇文章写的不错,就又分享了。有同事看后问《走到人生边上》,好想读完如评论家所说,读出:出生婴儿般的纯真与美丽,奈何阅历浅,无法体会大家之美。问我读过吗?我确实没读过,上班后同事,就把一本商务出版社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拿给我,我也是n年后看这种纯文学的书籍。
在现在什么都讲究快的社会,能静下心来读读书,是人生一大快事。之前,看书主要看些有关电子软件,工作需要的技术书籍,很少看这种纯文学的。用两个晚上囫囵看完了近200页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笔者用通俗易懂的笔调,将自己近百年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不掺杂各种说教又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观点。杨先生认为人有灵魂,人有个性,人有本性。灵与肉斗争与统一。命与天命,天命不可违,但可以通过自己改变命运,当初宁当教员不当校长,是她改变自己命运的行动。她相信命运,也相信鬼、神。对算命先生也不是不信。同时她对孔孟之道很推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人的本性是天生的;顺着灵性良心为人行事,就是该走的路。。。。。。应该时时刻刻顺着自己的灵性良心。”整本书她都在表达自己的.朴素唯物主义或者是朴素的唯心主义。这种思想,没有掺杂那种经过各种说教的唯物论。
“初生的婴儿还不会笑,但梦里会笑,法国人称“天使的微笑”,做妈妈的多半见过,是无法形容的宁静甜美。以后婴儿能笑了,但不能笑出“天使的微笑”了。婴儿长大,能听懂大人赞许,也会划手划脚表示欢欢;假如听到大人责骂,也会哭,。。。。。。待到小娃娃知道“自称”我时,孩子开始有“我”,各种罪恶都渐渐露出苗头来。”(p34-36)。
由于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没有说教,只是表达她自己的内心记忆或者是对生命的理解,恰如初生婴儿“天使微笑”一样,发自内心。也许读出:出生婴儿般的纯真与美丽,就是指的这个。
这本书,对现在社会的价值观应该有很大的影响,只是读到的人不多。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篇十二
其实,信仰是感性的,不是纯由理性推断出来的。――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自欺欺人,这就是所谓“妥协”。――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每个人如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该的。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或骄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该做的没做,犯了种种错误。而事实已成过去。灵性良知事后负疚抱愧,已追悔莫及,当时却是不由自主。
[
]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篇十三
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九十多岁高龄时的著作。鬼神,灵魂与肉身这些在中国民间中议论千年不断的东西出现在这本书中。杨绛先生想明白自己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么。《走到人生边上》的前言中,杨绛先生这样写道:“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了,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从这一段话可以知道,杨绛先生的这本书分两个部分,一个是人生的'价值,一个是灵魂的去向。
杨绛先生提出人生的价值在于灵魂对肉体的支配。这两者在同一个个体中相互斗争又相互统一。人的本性中包含的懒,贪,色等七恶,七恶与人的灵性良心背道而驰。所以这两者相遇时,人就会出现各种烦恼忧虑,若处理不当自会有一些心理的问题。而当人的肉体经过千锤百炼拥有足够的灵性良心时,人就会要求自己不断的完善自身,驱动自己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所以人生在世遇到的一切困难需要我们坦然面对,因为人肉体上的磨练会得到灵魂价值上的累加,灵魂的价值长久不灭。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篇十四
看了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再次感受到先生挚朴,平实的语言。无华的语言中又充满了哲理,引发读者的思考。其中有一篇文章《劳神父》让我很有感触。
杨绛先生说,九岁那年劳神父跟她讲故事,并送她一盒巧克力。巧克力贴上了十七,八层废纸,要求必须在回去的火车上才能拆开。杨先生一直以为劳神父的用意是要勉励她做人要坚定,勿受诱惑;到九十岁的某一夜晚才顿悟他的用意,就是希望她能把那匣糖带回家,和爸妈一起分享,仅此而已。哈哈。实在有趣。
杨绛先生一生历经坎坷磨难。到百岁之龄仍在学习反思,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越发透彻,返朴归真。其实有时候生活或事情的本意是很简单的,只是我们想多了,不是吗?没有那么多的励志故事,不需要那么多的道理说教,中心思想和内涵引申。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篇十五
《走到人生上》一书于20xx年看了一点以没多大兴趣结了尾,20xx年的一月份再次拾起这本书,就没再放下了。想知道杨绛先生在人生边上的自问自答,期望能带给我一些认识和思考。
整本书下来,杨绛先生的谦虚,她看问题的透彻,她一直寻求答案的态度,她一直修炼自己的努力,让人越发的敬爱她。
命与天命,人性,神鬼,人类的文明,人需要锻炼,修身之道,人生的价值等等问题她都做了回答,有些又好像没有回答,很多问题,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需要的是你去探索去发现。回答不了的问题就交给时间,大约知道问题的答案就去实践,去证实。特别认同先生在人生的价值里的回答,人活了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是的,无论是生活里哪一方面的锻炼,能做到有成绩,也算没有白来一遭。
人生有命,有的人一生下来就含着金钥匙,有的人吃喝温饱会成为问题,各有各的命。一直不太喜欢命由天定这个词,生活中好像很多事情自己都不由自主,但是实际关键的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是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性格自己的需求去做这个主。相对而言我更喜欢性格决定命运这个词。生下来的条件,没有办法去改变,但是你可以通过努力,通过锻炼通过好的性格去改变你的命运。
一直认为自由是不受约束,不需要忍受,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现在看来,我的自由太表象了。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学会含忍。就觉得打开了另一块未知的思维,好像莫名觉得有点儿道理。虽然我还无从解释。
或许是觉得不需要忍受的生活不存在吧,自由必然是跨过这个区域在某个我看不到的地方。
文章里也有不那么认同的一些观点,意见暂时保留,看看伴随时光的流逝会发生一点什么变化吧。
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经过时间的洗礼,越来越赞同认识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去发现自己的内心,达到自己真正舒适安逸自由的状态。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篇十六
这是著名女作家杨绛先生的作品,读过之后,让我受到了很多启发,指导我更好的成长!
如果说“老先生”用这样一种自问自答的方式回首她的人生,那么读者就是从这本书中读到什么是它包括灵魂、个性、本性等一系列的内容!这是杨绛先生站在人生边上对人生的探讨,正如许多人好奇,人的生命起点是什么,终点又是什么,到底有没有天堂和地狱?不管有还是没有,九十多岁的杨绛先生可能比我们想得更深入一些,而我就像是一个偷吃糖果的小孩子,品尝到了她的人生感悟!还是比较喜欢作者注释里的小故事,可以看出一些不同的人生经历,其中最爱的一对喜鹊的爱恨离愁,可能这是杨绛先生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些人和故事,却让我觉得读后回味无穷.....
也许几十年后,我站在人生的边上,再去细读杨绛先生的这本书,我会理解她的胡思乱想,会理解她对于“人”方方面面的探讨,这是在经历过伴侣去世与爱女离去十年后对人生的看法一深刻、精辟、韵味无穷!正如她所说的“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读后感篇十七
来到学校图书馆,面对很多的书,不知道选择哪一本。平时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回家还要带孩子,似乎闲下来能自己看看书的时间很少。在图书馆里转了一圈,正当我有些茫然的时候,杨绛的《走到人生边缘》映入我的眼帘,这本书为什么吸引我,那是因为我看到封面上的介绍,这本书主要讨论了:神与鬼的问题,有关人的问题,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
看到这些问题我觉得有点触动,因为我原本就是学政治专业的,哲学是我的主修课。看到这些问题的探讨,似乎把我带到了当年的课堂上。这几年来,我毕业以后,先教语文、再教数学,甚至教过除美术和音乐以外的很多科目。但是在小学的教学中,唯独是没有机会教哲学的。所以,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在想,久违了,哲学!
杨绛九十六岁开始讨论哲学,她只和自己讨论,她的讨论与学术无关,甚至与她暂时栖身的这个热闹世界也无关。她讨论的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同时是她自己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她是在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准备。走到人生边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么。她的心态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却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敏锐。她如此诚实,以至于经常得不出确定的结论,却得到了可靠的真理。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在前言中,杨女士如此写道:“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这一段话点出了她要讨论的两大主题,一是人生的价值,二是灵魂的去向,前者指向生,后者指向死。我们读下去便知道,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在讨论人生的价值时,杨女士强调人生贯穿灵与肉的斗争,而人生的价值大致取决于灵对肉的支配。不过,这里的“灵”,并不是灵魂。杨女士说:“我最初认为灵魂当然在灵的一面。可是仔细思考之后,很惊讶地发现,灵魂原来在肉的一面。”读到这句话,我也很惊讶,因为我们常说的灵与肉的斗争,不就是灵魂与肉体的斗争吗?但是,接着我发现,她把“灵魂”和“灵”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是很有道理的。她说的灵魂,指不同于动物生命的人的生命,一个看不见的灵魂附在一个看得见的肉体上,就形成了一条人命,且各各自称为“我”。据我理解,这个意义上的灵魂,相当于每一个人的内在的“自我意识”,它是人的个体生命的核心。在灵与肉的斗争中,表面上是肉在与灵斗,实质上是附于肉体的灵魂在与灵斗。所以,杨女士说:“灵魂虽然带上一个‘灵’字,并不灵,只是一条人命罢了。”我们不妨把“灵”字去掉,名之为“魂”,也许更确切。
肉与魂结合为“我”,是斗争的一方。那么,作为斗争另一方的“灵”是什么呢?杨女士造了一个复合概念,叫“灵性良心”。其中,“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认为,“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据我理解,这个“灵性良心”就相当于孟子说的人性固有的善“端”,佛教说的人皆有之的“佛性”。这里有一个疑问:作为肉与魂的对立面,这个“灵性良心”当然既不在肉体中,也不在灵魂中,它究竟居于何处,又从何方而来?对此杨女士没有明说。综观全书,我的推测是,它与杨女士说的“大自然的神明”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个“大自然的神明”,孔子称作天。那么,“灵性良心”也就是人身上的神性,是“大自然的神明”在人身上的体现。天生万物,人为万物之灵,灵就灵在天对人有这个特殊的赋予。
接下来,杨女士对天地生人的目的有一番有趣的讨论。她的结论是:这个目的决不是人所创造的文明,而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本身。天地生人,着重的是人身上的“灵”,目的当然就是要让这个“灵”获胜了。天地生人的目的又决定了人生的目的。惟有人能够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善。不妨说,人生的使命就是用“灵”引导“魂”,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灵魂”。用这个标准衡量,杨女士对人类的进步提出了质疑:几千年过去了,世道人心进步了吗?现代书籍浩如烟海,文化普及,各专业的研究务求精密,皆远胜于古人,但是对真理的认识突破了多少呢?如此等等。一句话,文明是大大发展了,但人之为万物之灵的“灵”的方面却无甚进步。
尤使杨女士痛心的是:“当今之世,人性中的灵性良心,迷蒙在烟雨云雾间。”这位九十六岁的老人依然心明眼亮,对这个时代偏离神明指引的种种现象看得一清二楚:上帝已不在其位,财神爷当道,人世间只成了争权夺利、争名夺位的战场,穷人、富人有各自操不完的心,都陷在苦恼之中……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好人更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保护自己,就不得不时刻防御。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处吃亏……”不难看出,杨女士说的是她的切身感受。她不禁发出悲叹:“曾为灵性良心奋斗的人,看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灰心绝望,觉得人生只是一场无可奈何的空虚。”
以上是我阅读后的点滴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