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第三单元教程范文(17篇)
总结是一个对自己的检阅和思考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简练,易于理解和接受。总结范文中的亮点和经验可以为你的总结写作带来新的思路。
第二册第三单元教程篇一
樱花。
樱花开了,
开的娇艳。
风轻拂过樱花的脸庞。
樱花微微颤动着。笑着。
樱花离开了母亲。
樱花在风的`陪伴下,
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风是她的舞伴,她唯一的舞伴。
风随着樱花时而旋转,时而飞身。
他们跳着,跑着,飞着.....
终于,樱花累了。
她停歇在母亲的怀抱中,
风也该走了,樱花不舍他,
于是,风和樱花约定,
等到“明天”,再来起舞。
于是,风停了,他在等待着,
等待着.....
等待着......
明天的到来。
拓展《樱花》诗歌。
樱花——。
含苞盛开在三月早春的清晨。
一抹抹透白的粉,
挂在深褐色沉默无言的枝藤。
树下簇拥着游人,
静静等。
她为你点缀属于春日的良辰。
樱花——。
阳光洒过花瓣赋予了她体温。
我采下她的娇嫩,
捧在手掌细细端详无一纤尘。
躲在花间的行人,
悄悄闻。
她为你散发属于春日的芳芬。
樱花——。
鸟鸣逐渐停滞转眼已到黄昏。
空气里浸满清冷,
殊不知她昂首风中依然坚韧。
灰心失意的诗人,
在思忖。
她为你治愈深埋心底的伤痕。
樱花——。
月色薄纱一般伴随凉风阵阵。
是否能继续支撑,
地上光斑流露出怜悯的眼神。
悄然离开的亲人,
不要问。
明天早晨她将是否留有温存。
樱花——。
不知为谁献出了自己的青春。
也许不为了别人,
为了转达胸腔里轰鸣的歌声。
远处在天边的神,
都纷纷。
以圣洁的颂歌歌颂她的精神。
樱花——。
存在过的迹象也已了却无痕。
没有为你立的坟,
却只看到。
荒瘠的地面上有你落地生根。
樱花——。
开时轰轰烈烈有如火炬不灭。
直到风吹雨打终将面临诀别,
她已在心中浮沉。
为爱过她的所有人——。
游人,行人,诗人,亲人,
献上轻柔的春日之吻。
留下一地。
落英缤纷。
第二册第三单元教程篇二
我天生就有一双明亮的“银杏”眼,令人羡慕不已。可是现在,不知是因为与电视亲密接触,还是和电脑成为好友的缘故,我的视力直线下降。哎,上课时,老师往黑板上写字,我一点也看不清黑板,两眼睛前似乎有许多小星星在晃悠,再加上我的脾气又很大,常常会有一股无名之火在我心里冒出来,要是谁不小心碰到了我,我就会‘火山爆发’,结果,把许多同学的关系闹僵了。哎,这哪是我想看到的呀!最后我很无奈地加入“四眼田鸡”的队伍—戴上了眼镜。
自从戴上了眼镜,我的视力竟然一天比一天下降,现在眼镜已变成了三百度。听爸爸讲,我上大学的表姐戴眼镜已经有好多年了,她从上初一就开始戴眼镜,本来她近视眼只有二百度,后来因为学业重,结果写字的姿势变了,眼睛变得离桌子更近了,所以,眼睛度数急剧上升,最后竟升到八百度了!如果我如果我再沉迷于电脑电视,不好好改正写字的姿势,也会像表姐那样。听了老爸的话,我不禁后悔莫急啊!
以前总觉得戴眼镜的同学很斯文,可现在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多一层不如少一层”。一戴上眼镜,我就觉得眼睛很疲劳。爸爸让我写作业每写一小时,眼睛就要放松5分钟,每天坚持做两次眼保健操,可是,我已经是毕业班的学生了,作业越来越多,书包越来越大,学业越来越重,如果在小学阶段不吃苦的话,就考不上好中学,考不上好中学就意味着与打开大学之门的钥匙擦肩而过……我的眼睛还怎么敢“放松”呀!
近视眼,带给我的烦恼真不少。这又能怪谁呢?怪那让我我着迷的电视机?怪那让我痴迷的电脑?还是怪我太不注意读书写字的姿势?哎,真烦呀!愿大家不要步我的后尘,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范例2】。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烦恼,但每个人的烦恼是不一样的,这话说得的确不假。
我生以来有一个最大的烦恼——那就是好玩、马马虎虎。这个坏毛病黏了我好多年,我一直想方设法地摆脱它,有时我骂它是个跟屁虫,它却说:“我是你的影子,你自作自受!”我一直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是我却一直改不掉,每次都是粗心,破坏我的心情。使我非常的烦恼,我就想:我一定摆脱它!
有一次,妈妈说要是我这次测验八十之九十分以上,就给我一定的奖励。多么诱人的奖品啊!使我做梦都能见他叫我的名字!我和妈妈拉了勾,这天晚上我全身心的在为明天的考试而努力,虽然压力山大的,但是他一直叫我的名字。
第二天,考试开始了,我看了一下考试的卷子,唉,这也太简单了吧!奖品我来了。我胸有成竹和一气呵成,不一会儿就写完了,我仔仔细细的把考试试卷检查一遍,然后我又向“天狼”祈祷:天狼请你保佑我吧!保佑我不要离奖励十万八千里。祈祷完毕后,我小心翼翼地把卷子捧给了老师,我目送老师,直到老师的背影消失在教室地拐弯处,我的心才咽到肚子里了。下午,考试的卷子终于发下来了,我偷瞟了一眼,一个刺眼红色的九叉叉的分数在我的面前,我的心里美滋滋的,看来我的奖品有希望了。
我以极快的速度飞到幸福家,我高高兴兴地对妈妈说:“妈妈,我的奖励!”妈妈斜着眼睛对我说:“卷子。”我把考试的试卷拿给了妈妈。现在,我的脑袋里只装着我的奖励,天狼啊,保佑我吧!“你这个粗心鬼,你看你,有一大题没有做!”妈妈突然“火山爆发”连我都感觉整个世界都颤动了一下,把我吓得一个踉跄,我感到疑惑,我捡我的“奖励”一看,哦!我的个亲娘四舅奶奶,还真是有一大道题没写。唉!我怎么这么粗心啊!啊!你这个又黏人又讨人厌的跟---屁---虫!
哎,粗心啊,粗心,你烦死我了,什么时候细心的天使才能飘到我身边啊!
第二册第三单元教程篇三
盼望着,盼望着,西风来了,秋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事物都要凋零了,一切事物好像都安静下来了,大山穿上了金衣服,太阳公公的光也被削弱了。
小草也给自己穿上了金衣服,园子里,田野里,望去,一大片一大片的植物都给自己穿上了金衣服。动物也准备好好睡一觉,两只松鼠捧着一大堆松果准备回树洞,一只狗熊正准备回洞里睡觉,秋天的落叶像蝴蝶一般飞舞着,丰收的气息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鸟儿们叶飞向了南方,它们在空中吱吱喳喳地叫着,他们好像在跟朋友门道别。
一阵秋风飘过,落叶也掉了很多,也许你会很悲伤,不要恼,树叶的落下是在给新的树叶施肥,到了傍晚,人们有的生起了炉子,有的人给起了棉被。但是地里的农民还为丰收而忙碌着,他们的房屋也静默着,孩子们穿着秋装在地里玩捉迷藏,孩子们也都笑了,农民们也笑了,他们的笑使秋天不在凄凉了,世间万物也感觉充满活力,感到春天也到到了。
秋天像一个爱打扮的小姑娘,把自己打扮成小姑娘。把自己打扮的一身金衣。
秋天翔一个魔法盒,多姿多彩,千变万化。
第二册第三单元教程篇四
丁虹。
一、导入。
“天边渐渐地亮起来,这时好像谁在那淡青色的天畔抹上了一层粉红色;在粉红色下面隐藏着无数道金光。猛然间仿佛起了一阵响声似的,于是粉红色的云片被冲开了,天空顿时开展起来。”
“蓝天已被它染红了一角,青山的顶也带了灿烂的红光。离太阳不远的几片紫色和淡墨色的云被日光烘托起,成了特别的颜色,还镶上一道宽的金边。”
以上两段文字皆选自巴金的小说。不用细辨,你自能区分出“朝夕”。原因何在?关键是作者抓住了两者的光色特征。
再来看一个故事。古时有一地主,家住北方。一日听人说江南的苏州园林甚妙,遂差家仆依样仿制。工毕,赞叹不已。后游江南得亲见,叹日:“不如其十之一也。”
其实不是家仆仿得不像,而是未渗入江南园林独有的气蕴。
二、述要。
我们常说“泰山雄、峨眉幽、华山险庐山秀。”古希腊有句名言:“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上的景物林林总总,变化万端,但又各有其独特的风貌。这独特的风貌就是景物的特征。具体讲,景物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换言之,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的,他处景物不会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似的。只有抓住某一景物区别于其他景物的特征,才能真正把握它的形象,并借以传达某种精神内涵。然而“特征”这个概念看似鲜明,实际却难以把握。这就是为什么千人游黄山,千人一个样。那么究竟如何抓住并写出景物的特征呢?有句诗不妨一读:“春风绕柳声皆绿。”这是一句写春意的诗。古往今来,写春天不外乎风花雨柳,此句亦然。但这句诗,仅七个字,却把水灵灵的春天立在了你眼前。“绕”字写出了春风的轻柔,“绿”字写出了春色的盎然。不得不提的是本句中的通感。“声皆绿”――春风原本柔而无声,绕行于垂柳的丝绦间便自然有了“哗哗”的轻响,远远闻听,这轻响又似乎从枝叶体内渗出,于是便也沾了绿气。作者的高妙之处便在于此。
可见,景物的特征并非镜花水月,只要做到以下两点,必能妙笔生花:
 1.抓住对景物最深刻的感触,并以此为切人点;
 2.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即根据景物范围的大小或用大笔勾勒,或用工笔细描。比如前面提到的那句写春意的诗,从视觉、听觉入手,动用了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这就属于工笔细描。
三、点拨。
游龙游石窟(节选)。
浙江龙游中学吕笋。
石窟位于县城的东北面约5000米,距今已有 2200多年历史。这天早上,我终于乘上一辆出租车,去游览这令我心仪已久,却一直未能成行的神秘处所。
大约二十分钟后,车停在了一座小山丘旁。下车,一个龙头状的入口正对着我,这就是石窟的入口。我一头扎了进去。乍一看,入口并不大,宽、高均为2.5米左右。然而刚迈进一步,站在一号洞的入口时,我惊呆了,仿佛进入了另一个天地。这是一个巨大的人工开凿的立方体洞窟。入口在这个立方体的一个上顶角。一条长长的阶梯顺着一边石壁,由洞口通至洞底。我缓步而下,站在洞底,环顾四周,又不禁惊诧于古人的手巧,整个洞窟都是人工开凿而成,但粗犷中随处透出一种美感:石壁上每隔40厘米就是一道水平凿痕,环绕一周而不间断,仿佛是一齿而成。在两道水平凿痕之间是与之成75度角的竖直凿痕,两条竖直凿痕间约4厘米,一周环绕下来,三千多条竖直凿痕几乎完全平行,且整个洞窟中十万余条竖直凿痕莫不如此,令人叹为观止。但一个石窟为何要开凿得如此美观?这些漂亮凿群痕是做什么用的?这算是谜团之一吧!
更令人惊讶不已的是石窟中所体现出的古人的智慧。石窟顶壁与水平面成30度角,专家们根据该石窟在山丘中所处的位置,计算出这正是石窟顶受所能承受最大压力的角度。整个顶壁约900平方米,却只有一根边长约1.5米的三角形石柱支撑,而石柱所处的位置恰是顶壁的几何重心。偶然的巧合?必然的设计?若是偶然的巧合,可二、三、四号洞的石柱也是支在顶壁的重心。若是必然的设计,那么在开凿石窟的春秋时期甚至更早,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懂得这些的呢?此谓谜团之二。
……。
再下去是三号洞。洞中存放着一尊石像。石像是在石窟中出土的、我仔细地打量石像:它与真人等高,着戎装,手持宝剑手地,神色庄重,颇有大将风度。谁?他是谁?此谓谜团之四。
……。
当我带着这些谜团离开石窟时,如同带着历史老人赠送的礼物。我既为它们的精美而高兴,又为无法打开它们精美的外包装去一览真容而苦恼。现在,我把这些礼物给大家分享,希望有一天能得到打开它们的欣喜。
生:我看过很多写石窟的文章,领略了敦煌千佛洞精湛绝伦的壁画,龙冈石窟维妙维肖的万佛。此文虽然描绘的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石窟,却引得我一口气读完。
师:有没有想过提什么原因让你如此“迫不及待”呢?
生:从头至尾我觉得有一股神秘的力量一直在吸引着我。
师:我也有同感。看来作者真是“用心良苦”。复读全文不难发现,其实“神秘”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作者从沉迷于谜团开篇,行文连抛五谜,最后携谜而出。整个过程都弥漫着神秘的气息。
生:我知道了,作者所感悟的龙游石窟的特点就是神秘。
师:的确。相信作者在游览过程中观察一定非常细致,否则不会发现这么多谜团,自然也不会觉得神秘。
生:看来观察是抓住景物特征的第一步。可是每个人的观察角度不同,因此感触自然也应不同。
师: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的就是这“不同”,否则千人一面,必然平淡乏味。
生:明白了。另外,我觉得本文的用语也很精当。比如刚入洞时,环顾四周景致那一段用了大笔勾勒的手法,“立方体”“粗犷中随处透出一种美感”这些都是概括性极强的语句。而在阐述神秘何在时,却适时使用工笔细描,比如描写凿痕的间隔距离、石窟顶壁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石柱所处的位置以及洞中石像等。但是,我觉得在用语方面有一点遗憾;大量的数据过于抽象,如果能用一些修辞手法(比如拟人、比喻)将之形象化就更好了。
师:的确,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可见,即使抓住了景物的特征仍需灵活运用精当的语言加以表述,否则难免茶壶里煮饺子。
生:我明白了。要写出景物的特征,一要找感觉,二要语言精当,两者缺一不可。
四、反馈。
观赏某一景物,要写出它的特征,题目自拟,600字以上。
夜观艾菲尔铁塔。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郭奕慧。
晚上,最激动不已的时刻来临了,我将登上高度居世界第三位的艾菲尔铁塔。
远远地,〖一个通体闪亮的巨大“a”字直插苍穹。流畅柔和的线条、超拔尘世的丰姿尽情演绎着“云中牧羊女的故事”。〗(我就看到它了,塔身上下为黄色的'小灯所环绕,显得格外的富丽堂皇。)。
这时,有位同学在收集沙土,说这沙土是艾菲尔铁塔下的,有特殊意义;还有几位同学在调焦距,他们打算拍一张月光下的艾菲尔铁塔的照片。在我眼里,此时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与美好……我们都为自己的幸运而倍感欣喜。
第二册第三单元教程篇五
时光荏苒,谈笑间我已长大,你的两鬓却泛出了斑白的头发,是你用青春将我抚育成人。回首过往,那些年,与你一起走过。
初春・微凉。
初春时的细雨绵绵,打湿了你的肩膀。
犹记那时,还小的我,执着地要去游乐园。不管用什么法子,都不能成功地打消我的念头。你无可奈何,只好依了我。我兴奋地又跑又跳,你的脸上也荡漾着似微波般的笑容。天空飘着细细的雨丝,一陈风吹过,你也禁不住打了个喷嚏。真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你不忍拂我意,尽管身体不适,却依旧陪伴我。
与你一起走过微凉的初春,妈妈。
盛夏・炎热。
夏季的烈日炎炎,你为我流尽汗水。
犹记那时,天空染成了白色,只剩下炎热的源头――太阳。40度的高温,炙热。我在家里直嚷嚷着热,要你去帮我买冰棍。你没说什么,对我这无理的要求,你的回应也只是一声轻微的关门声与那愈来愈远的脚步声。回到家,你却只看我一人在旁大口大口地吃。汗珠从你的脸上滑落,你却没有一句怨言。
与你一起走过炎热的盛夏,妈妈。
深秋・凉意。
秋季的秋风习习,你为我细心添衣。
还记得那时,突然的变温,让在学校里的我猝不及防。唯有你,在我书包里,多放了件衣裳,还细心嘱咐我:“天若变冷,记得添衣。”可我,似乎太相信这万里无云的天气,漫不经心地答了句“知道了。”果然,天有不测风云。刚刚还艳阳高照的天空已被灰蒙蒙的天空替代。而那习习的秋风,也夹杂了丝丝寒意。周围的同学也禁不住哆嗦,而我,却因有你那温暖的衣服,远离寒冷。
与你一起走过丝丝凉意的深秋,妈妈。
严冬・寒冷。
冬天的白雪皑皑,将你的爱意填满。
皑皑的白雪,是严冬的使者,是寒冷的证明,更是你对我的爱。
皑皑的白雪,有着无穷的魔力,将我化作贪玩的猫,把我带入白色的世界。我于是便和你在这里快乐的玩耍。你很怕冷,却从没跟我说过,等我将堆雪人的提议说出之时,你也只应了声“好”。你将雪人一步步堆好,通红冰凉的手,述说了一切――你只是为了能带给我一个绚丽的童话。
与你一起走过寒冷的严冬,妈妈。
一日日,一年年。你已与我一起走过十二个春夏秋冬。时事变迁,你的脸上早已镌刻了时光的印记,岁月勾勒了你疲惫的倦容。亘古不变的是我与你一起走过,一起走过你对我的爱的历程。
第二册第三单元教程篇六
近日,一篇关于两位女孩子蹲在地铁站里的微博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先不论网友热议的内容,在我看来,这篇微博字里行间充斥着对于自己是个上海人的高傲,以及对图中两个女孩的恶意。
知名网络红人及编剧“叫兽易小星”曾就此事发表言论,称“只要没有妨碍公共秩序,我就是躺着你也管不着”。虽然在公共场所蹲或躺确实不很美观,但也不能以“没教养”如此刻薄的言语侮辱。
因为两位女孩蹲着就认为她们是外地人,无疑是在鄙弃其他城市的人民而认为大城市的上海人就高人一等,充满了对他人的偏见。
纵观整个中国,都存在着对其他省份人民的偏见。提到河南人,就会联想到偷井盖;提到广东人,就会联想到各种奇形怪状的食物;提到福建人,就会想到他们带着口音的普通话。以前,这些事只是一种调侃,而如今它们已转变为了对自身的傲慢以及对他人的恶意偏见。
通过这一篇微博,所谓“外地人”都没有教养的偏见会传播出去,而上海人婆妈、多事的偏见也将会被加深映象。这对双方都是百害而无一利。
中国传统的“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在网络上似乎已变成了“严于待人,宽于律己”。只要是自己做的事,都能够去辩解,认为自己是事出有因。就好像是这篇微博,它只批判了两个女孩行为不端,而没有意识到自己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
你在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你;你在歧视他人时,他人也在歧视着你。
傲慢与偏见只能让他人看见自身的缺点,被他人嘲弄。因此我们要抛弃这种劣行,不要妄自非议他人,也不能对他人抱有成见。教养要用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对他人指指点点。
傲慢令人固步自封,偏见令人孤立无援。
第二册第三单元教程篇七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在漫漫的历史长河流淌了五千年,其间更不乏璀璨的明星。振古烁今的(离骚)、家喻户晓的“床前明月……”、更不必说“四大良史”、“左马班庄”,无一不是文坛精华之绝唱。于“正史文化”的至尊至极之余,作为“在野文化”的“武侠”一派,却也有它独到的魅力所有。
从“唐传奇”到“宋话本”再到“明清小说”,“武林”中的“英男俊女”也占据了整个文学的主体。1952年,香港的金庸先生又一次拉起了这面旗帜,一时间,“武侠小说”便再次以其特有的艺术感染力而风靡文坛。就这样,“武侠小说”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得以繁荣发展。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我们广大的中学生群体是它的忠实的读者。
十五六岁的中学时代是人生中的“花季”、“雨季”,是好梦的季节。而武侠小说正恰好以其曲折离奇的环境、事件和人物,适应了我们中学生的阅读心理。我们很容易就会投人到书中人物的命运中去,从而想“他”之所想、急“她”之所急;更有甚者还往往以“某某”而自居。于是人迷者甚多,他们则茶余饭后、课上课下对其爱不释手。
考试里是不会出现有“郭靖”、“张三丰”、也不会有“东方不败”的,于是众多“书迷”自然地或多或少地经历着成绩下降的悲痛。老师家长的忍耐过后便把这些书统统列为“禁书”之类,加以杜绝,然而却也并不奏效——谁对?谁错?回答是困难的。
当然,在茫茫的“武海”中,自然也会有着这样那样的糟粕成分,而难就难在面对此类毒害之时,我们采取的是怎样的心态?“错”,也往往就由此产生。有些同学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会很好地把握,而不自觉地跌人了它的深渊。
总而言之,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武侠小说有其利也有其弊,至于如何把握,就要看你动机何在了。
第二册第三单元教程篇八
挫折是一根绳子,我们应该用它去攀登山峰,而不是用它去自缢。
我落寞的走在街上,任由冰冷的雨水击打我的脸庞。抬起头看了一眼,天一直从头点黑到地平线,平时宛如太阳的灯光现在竟穿不透稠密的雨雾。
失败了,终究是失败了。泪水混着雨珠顺着脖子,流入两件本已湿透的衣服里,将被秋风冻结了的细胞变得更加冰冷。
我一向对我的英语口语十分自豪。于是,我报名参加了校外的一个口语竞赛。
在初赛上意气风发的我,过五关斩六将,将对手说的心服口服,将评委说的连连微笑。丝毫不意外地进入了复赛。
得意自满的我,不再认真的准备复赛。而是去炫耀,仿佛已经是冠军。
终于,在比赛的前一天,才发现自己并未准备什么能够出奇制胜的“法宝”,才发现自己的脑子里一片空白,甚至连比赛地点都忘了。
第二天,我拖着一副疲倦之躯来到比赛场地。脑子里一片空虚,天啊,好多人啊!原来,初赛只不过是将报名人数的一半淘汰掉了,可即使如此,仍有上百人。
骄傲的心被击碎,望着那些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人们,我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我输了,输在了那颗自满的心上。于是,我弃权了,在评委诧异的目光下,我黯然的离开了比赛场地,独自回家去。于是,出现了开头那一幕。
到了家,换了一身干净衣服,坐在阳台上,看着窗外。
风更紧,与更急了,可这一切都与我无关。正当我准备离开的时候,我看到了一只小鸟。
小鸟在风雨中搏斗,它十分瘦小,但它进它所能向上飞去。它在空中忽上忽下,就像落水后在水中不断挣扎的旱鸭子。
终于,在风雨即将变强的一瞬间,他冲上了云霄,发出一阵嘹亮的“呐喊”,它,成功了。
我看着小鸟离去的背影若有所悟,
面对挫折,我们不应该消极,这只会让你的信心被击垮,我们需要的是继续坚持,是勇敢攀登,是忘记过去。
面对挫折,我们应该铭记,要用它作为登上成功的绳索!
第二册第三单元教程篇九
那么到了秋天,枫叶为什么会变成红色呢?原来枫叶的颜色是由它所含有的各种色素决定的。正常生长的枫叶中含有大量叶绿素,其他色素的含量少,其他颜色完全被绿色掩盖住了。于是,叶子就显现出绿色来。
到了秋季,叶子经不住低温的影响,产生新叶绿素的能力逐渐下降,叶绿素在叶子里分解、消失得很快,而叶子里面的糖分大量地转变成红色的花青素,于是枫叶就变红了。叶子产生花青素的能力与气候急骤变化的程度有关。如寒流的侵袭、霜冻的降临等,都有利于形成较多的花青素。一到深秋,漫山遍野的红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艳,煞是好看,所以称“霜叶红于二月花”。
分析:本文是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释理说明文。特点:1、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全文紧紧扣住“到了秋天,枫叶为什么会变成红色呢?”这一中心问题。2、采用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从红叶的特征说到红叶的成因。平实生动地说明枫叶的颜色是由它所含有的各种色素决定的。3、自然的联想,文章以杜牧的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结尾,更突出说明了枫叶“红”的特征。
清朝爱国将领林则徐,在一次宴会上用嘴吹冰淇淋上冒出的“热气”,而被洋人嘲笑。他灵机一动,上了一道外表看似冰冷,而内部却是奇烫的“方块菜”,烫得洋人有口难言。这道为国人挽回面子的“冷食”,便是俗称的“拔丝地瓜”。
当然,洋人被烫除了他们自以为是而外,主要是不懂吃法。实际上,“拔丝地瓜”是一道外焦里嫩、香甜可口的风味名菜。下面,我就简单地介绍一下它的做法。
第一步是准备原料,即准备好去皮后切成块状的地瓜、花生油、砂糖、水等。
第二步是炸地瓜块。首先,往锅中注入花生油。注油前,锅必须干燥,否则,加热后会因为有水而使花生油四处飞溅。加入的花生油以能淹没地瓜块为好。待油烧至八成熟(油面油沫基本消失,且微冒油烟)时,将地瓜块倒入锅中。等地瓜块炸成金黄色时,用漏勺将地瓜块捞出。
第三步是熬糖。这一步很关键,它直接影响这道菜的口味,也影响这道菜的形象,即是否拔得出“丝”。先往锅中倒入少量花生油,等油烧到七成熟左右,加入砂糖,并不断搅拌。如因油过热而使砂糖烧燃,可加入少量水,但一定要不停地搅拌,直到成为均匀的汁状为止。
最后-步就是拼盘浇汁。将地瓜块均匀地排放在盘中,然后浇上糖汁。再准备一碗凉开水,放在旁边。这样,一道可口的“拔丝地瓜”便做好了。顺便提醒一句,吃前可要放在凉开水中浸一下哟,不然,又该闹出“洋人被烫”的笑话了。
分析:这篇程序事理说明文写得很有特色。特色之一:作者把“拔丝地瓜”的具体做法归纳为四步程序,对于每一步程序.包括一些注意事项,作者解说得非常清楚明白,语言也相当准确,读后令人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特色之二:开头引用的小故事生动有趣,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引出了说明对象--“拔丝地瓜”的具体做法。结尾看似闲笔的一句提醒,既顺便介绍了“拔丝地瓜”的吃法,又回应了开头的小故事。语言幽默风趣,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第二册第三单元教程篇十
分外幽静。
一阵阵冷风。
好似利剑滑过胸膛。
仰望天空。
那明亮的星星。
那黯淡的星星。
将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那优美的睡莲。
那勤劳的萤火虫。
那忙碌的农民伯伯。
此刻都在栖息。
星星。
进入他们的梦乡。
鼓励他们。
明天会更好。
那嘈杂的早晨湖边。
此刻分外宁静。
鱼儿游累了。
停下来。
望着星星。
分分秒秒。
过去了。
太阳从东边升起。
请星星去照亮另一片黑暗。
给予他们新的希望。
傍晚。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惫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耀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第二册第三单元教程篇十一
服务奉献社会也是一种快乐;。
快乐不一定是打打闹闹的'快乐,
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也是一种快乐。
快乐不一定是消遣时间的快乐。
努力学习,用功读书也是一种快乐。
快乐不一定是金银珠宝的快乐。
阖家幸福也是一种快乐。
快乐不一定是无意义的快乐。
那样只会消磨自己的时间,虚度光阴。
做有意义的事更快乐,帮助别人,我们更快乐。
给贫困者一些美好的祝福,尽自己微薄的力量也是一种快乐。
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是一种快乐。
捡起一片垃圾也是一种快乐。
朋友。
你知道快乐是什么了吗?
第二册第三单元教程篇十二
1.(2017八上·兰州期中)18世纪最流行的看法是:花粉只对种子的形成起刺激作用.凯尔路特用两种烟草做杂交,产生了种子.他设想:如果在下一代中能够发现雄性的一些特征,便可以推断出花粉并不只是刺激种子的发育.实际上,凯尔路特所获得的杂交种子发育成的植株具有双亲的特征.直到18世纪末,人们才认识到:有些植物有雌雄之分,雌蕊中的卵细胞和雄蕊花粉中的精子经过某些过程产生下一代.
(1)凯尔路特通过实验证明了什么?
(2)资料中所述的“某些过程”是指什么过程?
3.(2021七上·长白山期末)春天到了,随着气温的升高又到了播种的季节,农民伯伯在雨后或浇地后,先给地松土,然后进行播种。某生物学习小组针对这一生活常识设计了“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以大豆种子为材料),实验设计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1)当选择2、5两个编号的种子作为一组对照实验时,他们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几天后,2号种子萌发了,5号种子没有萌发。根据这一现象,他们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2)大豆种子能萌发成幼苗的结构是________。
(3)如果探究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应选择编号________和2的种子做对照实验。
(4)分析实验结果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的环境条件。
第二册第三单元教程篇十三
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
这是民间流传的一个谜语,稍加思索,不难猜出它谜底是扇子。
提到扇子,我们总会想到它在炎炎夏日,驱酷暑送清风的功劳。
可是,你知道扇子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吗?
我国是扇子的故乡,扇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很早以前,古代的能工巧匠就开始制作扇子了,而且由于时代不同,扇子的样式也不断发生变化。
最初的扇子叫羽扇,是用鸟的羽毛制成的。工匠们采集飞禽羽毛,选用其中又长又美丽的,按颜色配在一起,制成一把把美丽的羽扇。
晋朝的崔豹曾在《古今注》中记载:“舜作无明扇,殷高宗有雉尾扇。”
不过,羽扇刚诞生时,并不是用于扇风解暑,而是由侍者手持,为帝王遮风蔽日,有时也作为仪仗。
到了汉代,羽扇才有了今天的用途。
羽扇产生后,很快就成为文人儒将的爱物。
《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的孔明军师,手中常常轻挥一把鹅毛扇,神态潇洒地运筹于帷幄之中。这鹅毛扇就是羽扇的一种。苏东坡在词中这样描写周瑜: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寥寥数语,为我们描绘出一位风流都尉的形象。由此可见,羽扇在三国时已经普遍被人们使用了。
大约在汉末,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扇子--团扇。
用竹木或兽骨做柄,竹篾或金属丝做成圈,蒙上白色的绢、纸而成。
聪明的艺术家又在扇面上题诗做画,团扇就更加精美了。
唐朝杜牧的《秋夕》中有“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这里的“轻罗小扇”应该是指这种扇子。
随着历史的发展,团扇渐渐只成为小姐贵妇们的宠物。
《红楼梦》里的“宝钗扑蝶”中,薛宝钗拿的`扇子就是这种扇子,只不过扇面上的图案是用五彩丝绣成的。
团扇上的图案是花鸟虫鱼,或是古代仕女,件件都是精美的工艺品。
大概在唐代,折扇从朝鲜传入我国,开始得到一些官僚贵族、文人墨客的喜爱。
这种扇子是用竹、木、象牙等做骨架,上面蒙上纸或者绢做成,可以折叠,打开有三十至四十厘米宽,而折上只有二至三厘米宽,一尺来长。
它比较耐用,携带又方便,因而久盛不衰,我们今天还大多使用这种扇子。
折扇有几十种,最常见的扇面是纸的,上面或题诗,或绘画,或诗画俱全。
在扇面上做画,宋朝时就有这种风气。
北宋画家郭熙年迈时曾在扇面上画了一幅风景,后来这把扇子被苏东坡得到。苏东坡对郭熙绘画技术赞叹不已,亲自为画题诗,成为宋朝的一段佳话。
随着扇子的发展,扇子艺术产生并发展起来。
明朝画家唐伯虎经常在扇面上作画题诗,他题诗作画的扇子,成为后人收藏的艺术珍品。
到了近代,有许多画家还曾举办扇面展呢。
朱孔阳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画家、书法家。他当年在上海卖艺时,曾与陶冷月先生合办扇展。
陶先生作画,朱先生挥毫作书,“陶朱公卖扇”一时传为美谈。
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扇子外,我国劳动人民多使用植物的茎叶做成扇子。如葵扇、蒲扇、棕榈扇等。这些扇子虽不能登“大雅之堂”,但物美价廉,经久耐用,又能就地取材,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我国的扇子不但种类繁多,而且制作精巧,有许多是精美工艺品。
其中杭州的墨纸扇,广东新会的葵扇,浙江湖州的羽毛扇,四川自贡的竹丝扇,被誉为“扇子之王”,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扇子在夏天随身携带方便,是电风扇无法替代的。
同时,扇子制作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扇子艺术也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看到这些,你难道不为祖国人民的聪明智慧而自豪吗?
第二册第三单元教程篇十四
初来乍到,我第一次在宿舍住,心里难免会有些紧张但又有些兴奋。我轻轻地铺好床单,看见你来,你悄悄的在我的旁边铺床,动作敏捷像只小猫,似乎对宿舍生活很熟悉。我好奇地打量你,你乌黑发亮的学生头,脸上还架着一副淡紫色的眼镜,看起来很像一个学霸。果不其然,开学典礼那一天就看见你拿着奖状和奖品从台上下来,表情十分平淡,似乎这是十分平常的事情。我想,你表面平静,其实内心强大,是个女汉子。
考试后,又一次排位,按名次念的,你当然比我先进去,我紧随其后,进了班,找不到好位子,你看了看我,指了指你旁边的位子,轻轻地说:坐在这里吗?嗯!我表面淡定其实内心十分紧张又带点兴奋,因为我一直想和你交朋友,现在终于可以和你交流学习了!
我们每天都努力学习,你指点我,我有时也指点你,在和你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你有许多优秀品质都是我学不来的。有一次除草任务,女生也要和男生一起去。你在我身旁干的风风火火,不一会就把指定区域的草拔完了,你看见我还在忙,便来帮助我,看到你又灰又绿的手,我心里十分不是滋味。吃晚饭时,你手疼打不了饭,我便去给你打,你十分开心的感谢我,我不好意思地说:我还没有感谢你呢!
初一下期刚来,正值樱花开放的季节,你说你很喜欢樱花,我们就去看了。那一簇一簇的樱花,在阳光下绽放,你笑着走在樱花下,转头对我说:没骗你吧,是不是很漂亮!嗯!我点了点头,望着你开心的样子,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风轻轻摇摆,以朵朵花颤动起来,花瓣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一个个在空中起舞。我走在你跟前用手遮盖你的头,以免落在你的头上,你笑颜如樱花绽放,温暖人心。
你看,她们多团结呀!要开一起开,要落一起落。是呀,你说得对,那些枝头上的樱花仿佛在对地上的樱花说:姐姐落了,我也一起落吧!
临近期末,你丝毫没有紧张起来,因为我怕不能和你一个班,因为我怕见不到你。我轻轻折了一个千纸鹤它是金色的,也是唯一的。我准备考试之后送给你。
樱花落了,那花瓣在空中留下美丽的弧度,也许就是它一生美丽的回忆。我懂得时,才真的不舍了。
第二册第三单元教程篇十五
一.教学要求:学会四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学生自主识字、写字。理解词语意思。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我们班有对双胞胎。他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有时候连他们的爸爸妈妈也分辨不出哪是老大,哪是老二?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对四胞胎,想认识他们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先能认清这对四胞胎。
二、认识生字。
打开课本自己去读一读。读准他们的名字。
这是老二,他(她)叫什么呢?(苞)谁也来拼一拼?
这是老三,他(她)叫什么呢?(饱)。
这是老四,他(她)叫什么呢?(泡)。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字上面注上拼音。
3.让我们仔细看看这四胞胎,他们有什么特点呢?(生回答)。
(1).读音方面。
对,这四胞胎啊,两个是男孩,两个是女孩。为了区分男孩和女孩,他们的爸爸妈妈帮他们取了不同的名字。男孩的名字中声母都是p,女孩的名字里声母都是b.
我们一起再来喊喊他们的名字,可别叫错啊。(小组读、齐读)。
(2).字形方面。
再看看他们的长相吧。他们有相同的地方,原来这四胞胎长得都像他们的妈妈——“包”。板书:包。读准“包”的字音,书空“包”的笔顺。
他们也有不同的地方,你看出来了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火字旁、草字头、食字旁、三点水。)。
老师告诉大家,其实啊,他们都是形声字家族的,形旁表义,声旁表音。我们一起来记住他们的名字。(齐读)。
三、辨别字形。
1.火字旁边站,一声火炮响。他是谁?(炮)读准它。(火炮)。
2.草帽头上戴,像朵荷花苞。他是谁?(苞)读准它。(花苞)见过花苞吗?没开放的花朵,正要开放的花朵。(简笔画释义)。
3.加点白米饭,肚子撑得饱。他是谁?(饱)帮他找个朋友——饱满,指名读词。看看谁的精神最饱满,最神气!
4.左边加三点,爱把水泡冒。他是谁?(泡)帮他找找朋友。
四、巩固生字。
(一)填一填:
瞧!这回四胞胎要到排到队伍中去了,可不知该排哪?你能为他指路吗?
1。荷塘里有几朵粉红的荷花。
2.鱼儿在水里一边游一边吐。
3.小花猫吃后在墙角边晒太阳。
4.这种灯发出来的光是白色的。
你能说说为什么选这个字吗?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大概能说出:炮,跟火和光有关;苞,和花朵有关;饱,和食物有关;泡,和水有关。
教师适当补充并小结:这就是形声字的形旁表义。
(二)找一找。
1星期天,四胞胎跟着爸爸妈妈去公园游玩。走着走着,他们失散了。原来有两个孩子被这里的风景迷住了,他们看到碧绿碧绿的荷叶一张挨着一张,真是——(生接:莲叶荷田田。)荷叶上还有几朵荷花将要开放。这可用上诗句——(生接:小荷才露尖尖角啊)。再仔细一瞧,清澈的池水中还有几条金鱼在游戏呢!真是——(生接:鱼戏莲叶间)。金鱼多顽皮,还在吐泡泡呢!(师边说边画图)。
2.别看他们淘气,他们可聪明了。看了这美丽的景色,还编了首儿歌呢!这两个小淘气的名字就在儿歌中,(出示识字中的小儿歌)你能认出来吗?来读一读吧!
3.读儿歌。男女生对比读。
4.喜欢这首儿歌吗?把它记在自己的脑子里好吗?(学生练习背诵)。
5.为儿歌配上动作,一起来表演一下。
(三)变一变。
1.谁来做个小魔术师,把这个四胞胎变成五胞胎、六胞胎……。
生:炮、泡、饱、苞、跑、刨……(当学生说出新的字时,追问学生你是在哪认识这个字的?并表扬学生)。
2.谁的本事最大,来变出些四胞胎、五胞胎、六胞胎的字啊?
生:晴、清、睛、请、倩……(运用一年级识字里学过的旧知和新认识的字来回答,正确的表扬学生)。
(四)读一读。
1.记住今天新认识的四胞胎的名字和长相了吗?让我们到课文里去认认他们。读识字8。
五、教学生字。
1认识了四胞胎,我们不能忘记辛勤养育他们的妈妈呀!教学“包”。
2教学“饱”。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3自学“泡”。
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给“包”字找朋友。
2、把“食字旁、三点水”和“包”字写成卡片,找朋友变成形声字。
二、学习儿歌。
1、自由读儿歌,把字音读准。
2、教师范读,指名读。练习读给小组的小朋友听,看谁读得流利。
3、出示图画,引导看图,说说看到的景色。
图上画了哪些景物?
按顺序连起来说几句话。
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哪些成语和古诗?
学生汇报。
4、练习读儿歌,看谁读得有感情?
三、练习写生字。
1、指导观察“吐”字。
2、范写。
四、课堂练习。
1、扩词。
包
吐
2、加偏旁组词。
包——。
——。
第二册第三单元教程篇十六
丁虹。
一、导入。
“天边渐渐地亮起来,这时好像谁在那淡青色的天畔抹上了一层粉红色;在粉红色下面隐藏着无数道金光。猛然间仿佛起了一阵响声似的,于是粉红色的云片被冲开了,天空顿时开展起来。”
“蓝天已被它染红了一角,青山的顶也带了灿烂的红光。离太阳不远的几片紫色和淡墨色的云被日光烘托起,成了特别的颜色,还镶上一道宽的金边。”
以上两段文字皆选自巴金的小说。不用细辨,你自能区分出“朝夕”。原因何在?关键是作者抓住了两者的光色特征。
再来看一个故事。古时有一地主,家住北方。一日听人说江南的苏州园林甚妙,遂差家仆依样仿制。工毕,赞叹不已。后游江南得亲见,叹日:“不如其十之一也。”
其实不是家仆仿得不像,而是未渗入江南园林独有的气蕴。
二、述要。
我们常说“泰山雄、峨眉幽、华山险庐山秀。”古希腊有句名言:“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上的景物林林总总,变化万端,但又各有其独特的风貌。这独特的风貌就是景物的特征。具体讲,景物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换言之,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的,他处景物不会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似的。只有抓住某一景物区别于其他景物的'特征,才能真正把握它的形象,并借以传达某种精神内涵。然而“特征”这个概念看似鲜明,实际却难以把握。这就是为什么千人游黄山,千人一个样。那么究竟如何抓住并写出景物的特征呢?有句诗不妨一读:“春风绕柳声皆绿。”这是一句写春意的诗。古往今来,写春天不外乎风花雨柳,此句亦然。但这句诗,仅七个字,却把水灵灵的春天立在了你眼前。“绕”字写出了春风的轻柔,“绿”字写出了春色的盎然。不得不提的是本句中的通感。“声皆绿”――春风原本柔而无声,绕行于垂柳的丝绦间便自然有了“哗哗”的轻响,远远闻听,这轻响又似乎从枝叶体内渗出,于是便也沾了绿气。作者的高妙之处便在于此。
可见,景物的特征并非镜花水月,只要做到以下两点,必能妙笔生花:
 1.抓住对景物最深刻的感触,并以此为切人点;
 2.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即根据景物范围的大小或用大笔勾勒,或用工笔细描。比如前面提到的那句写春意的诗,从视觉、听觉入手,动用了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这就属于工笔细描。
三、点拨。
游龙游石窟(节选)。
浙江龙游中学吕笋。
石窟位于县城的东北面约5000米,距今已有 2200多年历史。这天早上,我终于乘上一辆出租车,去游览这令我心仪已久,却一直未能成行的神秘处所。
大约二十分钟后,车停在了一座小山丘旁。下车,一个龙头状的入口正对着我,这就是石窟的入口。我一头扎了进去。乍一看,入口并不大,宽、高均为2.5米左右。然而刚迈进一步,站在一号洞的入口时,我惊呆了,仿佛进入了另一个天地。这是一个巨大的人工开凿的立方体洞窟。入口在这个立方体的一个上顶角。一条长长的阶梯顺着一边石壁,由洞口通至洞底。我缓步而下,站在洞底,环顾四周,又不禁惊诧于古人的手巧,整个洞窟都是人工开凿而成,但粗犷中随处透出一种美感:石壁上每隔40厘米就是一道水平凿痕,环绕一周而不间断,仿佛是一齿而成。在两道水平凿痕之间是与之成75度角的竖直凿痕,两条竖直凿痕间约4厘米,一周环绕下来,三千多条竖直凿痕几乎完全平行,且整个洞窟中十万余条竖直凿痕莫不如此,令人叹为观止。但一个石窟为何要开凿得如此美观?这些漂亮凿群痕是做什么用的?这算是谜团之一吧!
更令人惊讶不已的是石窟中所体现出的古人的智慧。石窟顶壁与水平面成30度角,专家们根据该石窟在山丘中所处的位置,计算出这正是石窟顶受所能承受最大压力的角度。整个顶壁约900平方米,却只有一根边长约1.5米的三角形石柱支撑,而石柱所处的位置恰是顶壁的几何重心。偶然的巧合?必然的设计?若是偶然的巧合,可二、三、四号洞的石柱也是支在顶壁的重心。若是必然的设计,那么在开凿石窟的春秋时期甚至更早,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懂得这些的呢?此谓谜团之二。
……。
再下去是三号洞。洞中存放着一尊石像。石像是在石窟中出土的、我仔细地打量石像:它与真人等高,着戎装,手持宝剑手地,神色庄重,颇有大将风度。谁?他是谁?此谓谜团之四。
……。
当我带着这些谜团离开石窟时,如同带着历史老人赠送的礼物。我既为它们的精美而高兴,又为无法打开它们精美的外包装去一览真容而苦恼。现在,我把这些礼物给大家分享,希望有一天能得到打开它们的欣喜。
生:我看过很多写石窟的文章,领略了敦煌千佛洞精湛绝伦的壁画,龙冈石窟维妙维肖的万佛。此文虽然描绘的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石窟,却引得我一口气读完。
师:有没有想过提什么原因让你如此“迫不及待”呢?
生:从头至尾我觉得有一股神秘的力量一直在吸引着我。
师:我也有同感。看来作者真是“用心良苦”。复读全文不难发现,其实“神秘”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作者从沉迷于谜团开篇,行文连抛五谜,最后携谜而出。整个过程都弥漫着神秘的气息。
生:我知道了,作者所感悟的龙游石窟的特点就是神秘。
师:的确。相信作者在游览过程中观察一定非常细致,否则不会发现这么多谜团,自然也不会觉得神秘。
生:看来观察是抓住景物特征的第一步。可是每个人的观察角度不同,因此感触自然也应不同。
第二册第三单元教程篇十七
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操作的实践活动,在观察中发现特点,使学生认识平移与旋转现象,借助形象直观的支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为了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玩一玩中认识图形的平移及旋转现象,在学一学中感受其特征,再说一说中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在做一做中不断深化体验,同时,我给出有启发性的提问,如你发现了什么等,以便在操作中落实教学目标,避免低效的活动。
另外由于修订后的教材与实验教材相比降低了教学内容的难度,在教学时,我把握好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