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读后感(热门23篇)
读后感是我们在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所产生的个人情感和思考。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引用书中的片段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感受。小编整理了一些精彩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的阅读和写作有所帮助。
红楼读后感篇一
假期,我读了《红楼梦》一书。翻开书,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一副对联映入眼帘时,我不由得被深深吸引住了,看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
《红楼梦》里的人物在曹雪芹的笔下,写得感情丰富、纯洁无瑕,超过了一般人的感情描写,长长的人物描写让我一点也不感到厌倦,好像被一种魔力所吸引,不能自拔。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薛宝钗”,她天资聪慧、博学浏览,跟林黛玉比起来,虽然林黛玉也很聪明,但她没有薛宝钗宽厚、大度。林黛玉一生气就会使“小性子”,还经常讥笑、戒备薛宝钗,但薛宝钗一点也不在乎,在林黛玉生病的时候,还带药给她,表现的很有教养。薛宝钗的优秀品质,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
《红楼梦》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的好诗,每一首诗都非常动听,非常有吸引力:
无天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干年。此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做奇传?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红楼梦》讲诉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林黛玉本是天上的仙草,而贾宝玉是天上浇灌她的使者,为了报答贾宝玉的灌溉之恩,于是林黛玉跟随贾宝玉也投胎人间。贾宝玉一出生,口中就含着一颗晶莹剔透的“宝玉”,但从小就喜欢女孩的东西,说话也非常奇怪,这时林黛玉来了,他们一见面,就觉得非常面熟,玩得非常开心。林黛玉聪明伶俐、非常乖巧,可就是心眼太小,总是因为一点小事就和贾宝玉闹矛盾、使性子,让大家都很不开心。
有一次,薛宝钗过生日,因为她非常有才华又宽宏大量,贾母非常喜欢她。于是,薛宝钗的生日会就比林黛玉的要热闹、要好,林黛玉就很不高兴,薛宝钗呢,一点也不在乎,选戏的时候照样体贴地选了贾母喜欢的戏,这让贾母更加喜欢她。
因为林黛玉和贾宝玉经常在一起,又看了《西厢记》,他们非常希望能像书中人物那样,可以天天在一起看书、写诗。随着他们渐渐长大,贾宝玉该结婚了,由于贾母非常喜欢薛宝钗,就想让贾宝玉和她结婚,可又怕贾宝玉不同意,左右为难。王熙凤就想出了一个主意,让薛宝钗假扮林黛玉做新娘,嫁给贾宝玉,正欢天喜地的贾宝玉一看,不是林妹妹,于是就大哭起来。林黛玉听说贾宝玉结婚了,可新娘不是自己,伤心欲绝,吐血身亡了。贾母也从那天起,一病不起,最后也死去了。不久,家也被抄了,整个家就此灭亡了。
看完这本书,我从中知道了一个道理:小性子的人不可能干成大事,如果林黛玉可以像薛宝钗那样宽宏大量,不那么老使性子,说不定她和贾宝玉就可以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了!
红楼读后感篇二
笑者,情之美好。人乃有情众生,红楼一干人皆是情种冤孽,随了神瑛侍者下凡而来。宝黛之爱最是让人动容,他们的知己情更让人羡慕,同对功名不屑。宝玉让黛玉抚琴,黛玉打趣道不愿对牛弹琴,宝玉笑道钟子期不一定也认琴谱,言下之意教人深念。宝钗扑蝶,多么青春美好可入画儿的景儿。湘云醉卧,真真让人怜爱。探春起社,何其风流雅致。香菱学诗,只为纯真的追求与喜爱。李纨教子,对于亡夫妇道的忠守……此之种种,皆乃情耳。
哭者,乃命运之作弄。宝黛既两心相爱,何必有金玉之说?迎春与世无争,为何偏嫁中山狼?探春精明能干,为何竟远嫁一去不归?妙玉清高孤洁,为何终陷泥沼中?香菱本是闺阁小姐,为何却由主变仆?晴雯心比天高,为何身为下贱,因谗失命?诸多为何,诸多不如意,尽了黛玉一生泪,也惹了木儿的眼泪。
读罢红楼梦,再读佛书,感触愈深。恁多忘不了,正是“我执”的表现啊。功名、金银、娇妻、儿孙,皆是过眼云烟,虚幻不真,终难抓住,只落得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何必太过执着?木儿曾作诗曰:“勘破无明几人往,古今哭笑戏一场。”浩浩宇宙,茫茫时间,无非上演了一场又一场戏罢,留名者故有,遗忘者又何其多。你方唱罢我登台,一部红楼终结了,另有他部红楼上演哉!
可叹者,为那些红楼奇女子。颦儿,木儿怜惜才情满腹的你。宝姐姐,木儿理解心热情冷的你。云儿,木儿喜爱豪爽无拘的你。元春,木儿明白无奈入宫门的你。迎春,木儿难忘丫鬟吵架时却在一旁悠然看太上感应篇的你。探春,木儿欣赏积极有男儿气的你。惜春,木儿亦不忘唯伴古佛青灯的你。妙玉,木儿仰慕高洁的你。可卿,木儿疼惜早逝的你。李纨,木儿敬佩恪守妇道的你……然此些美好女儿,美好青春年华,终碎在了美丽的大观园,怎不教人叹息哉!
可念者,红楼梦便是一部世间百态,每个人都是主角,不论婆子小厮,还是公子小姐。好一个“不入红门,不知苦海深”,这与佛又不约而合,人世无非一“苦”字耳。整日价为甚劳碌,终究得到了甚么?所有美好之情,美好之人,美好之物,便如梦一般,醒了甚么都没了。争耐世人仍在梦中难醒转,可念可念!
宝黛既两心相爱,何必有金玉之说?只为金玉只说最般配。最不般配的就是鲜花和牛粪。
迎春与世无争,为何偏嫁中山狼?只为父母眼光狭浅。偏右自己不能做主。好比今日刘志军。
妙玉清高孤洁,为何终陷泥沼中?只为空无一技养身,虽清高但无刚烈之性。皮囊虽美,与俗人眠。
香菱本是闺阁小姐,为何却由主变仆?只为水虽大终究漫不过船,涧底松耳。
晴雯心比天高,为何身为下贱?只为才高八斗,德薄一纸。古语命比纸薄。
红楼读后感篇三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曹雪芹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此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根据家族的兴衰的艺术升华,对封建腐朽的科举制度、包办婚姻、等级制度等进行思考。《红楼梦》被评为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因为其不完整,留下许多谜团引人探究,也构成了一门学术性的独立研究学科——红学。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本书的读后感一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欢迎访问本站站!
一百个人读《红楼梦》,有一百个人的看法:文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一代名家曹雪琴留下的撼世的不朽传奇,惊叹于他的卓绝的文学才气;建筑学家读《红楼梦》,感叹天文地理无不精通的伟大建筑师对大观园的美妙的设计;历史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败坏,痛快于其黑暗的统治注定了其必将败亡的惨烈结局;自由主义者读到《红楼梦》,读出的是它封建制度、等级制度对人们的压迫和压榨,对生命的不尊重以及贵贱的划分令他们义愤填膺。三百多年前,曹雪芹一手创造了红楼梦的世界,三百年后,我捧着用新技术印刷而成的《红楼梦》,细细研读,依旧能够感受前人在故事中留下的思愁,聆听那隐没在故事最深层的倾诉,毫无间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一个个角色跃然于纸上,不论好的还是坏的,他们都静静地在那个世界里上演一幕幕人生的戏剧,而我,置于一旁,只能默默惊叹着,做一个仰头观望浩瀚星空的远眺者,做着百万读者中的一员,关注着《红楼梦》的辉煌。
《红楼梦》讲述的是一个家族,一个朝代的故事,而曹雪芹偏偏以其中的女子作为本书的主体,细细诉说着家族的兴衰,大大小小的故事。作为主人公的贾宝玉,就是身在这粉红胭脂的队伍中,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位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很多研究学者都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觉得黛玉不是最后的暴病身亡,有可能是投湖而亡。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
宝玉和黛玉最终没有在一起,也许,这种缺憾也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美,这样,也许就不会打扰到黛玉在我们心中的“仙女”的形象。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爱情是美好的,可爱情过后的生活,却依然还要继续。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我们一边感慨着宝黛之间爱情的忠贞不渝;一边痛恨封建社会腐朽败坏,愤愤不平这宝黛爱情的真正凶手;一边惋惜这纯洁高贵、美丽坚贞但却是残缺遗憾的爱情!
从宝黛的爱情上来看,也许我们在惋惜的同时,也在思考着我们现在的爱情生活。轰轰烈烈,誓死不渝的爱情,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靠着这份相互的欣赏与怜惜,共同守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可爱情在时间面前,怎么不低头呢?我们要做到的,也许是要把这份爱情,转化为生活中的亲情,才能让爱人之间的情感延续下去。生活,不仅关乎爱情,美好的爱情只能用来回忆,而最后的亲情,才是我们继续下去的动力。这也许就是让我痴迷,又让我感动,让我难以释怀的《红楼梦》教给我的爱情之道。
红楼读后感篇四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之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每念至这,我总看见一位女子,孤单地倚在窗口,她便是薛宝钗。
在《红楼梦》中,更多人喜爱林黛玉的纯情,从而对夺其挚爱的宝钗产生仇恨。她,一个弱女子,怎受得住世间非议。孰知她有多少夜晚单独在房内哭泣。
如果宝钗是自由的,我相信她不会选择宝玉的,更不想成为他人口中的阴险的"小三"。她也是无奈的。还记得她初进贾府就受到了黛玉的仇视。黛玉认为她会夺走自己的一切,宝钗便是一笑,假装不知道,谁知道她承受多少压力,她这样聪明的女子,又怎得不知道这种事呢。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宝钗的豪迈怕是许多男子都不及的。但在看见她的这句诗后,我却只看见了她的无力,她的无奈。她也是感性的,她何尝不想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性。但她不行,她是封建社会中的一员,须遵三从四德,这无不禁锢着她。在书中的氤氲中,我仿佛也看见了那个被压抑的,感性的,纯情的她。
可喜的是,她在大观园中找到了知己,造化弄人,这个知己不是别人,恰是林黛玉。"金兰契互剖金兰语"这章似乎被看成宝钗"诡计"的达成,骗了天真的林妹妹。其实不然,她们两个,在宝钗的豁达下渐渐地成为的是真正的神交知己,她们的友情在书中是毫无保留地流露出来。我不禁为她们感到欣慰。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终于,宝钗出嫁了,黛玉含恨而终。我极不喜欢高鹗的续写。我为黛玉感到伤心,也为宝钗感到难过。宝玉失去了自己的林妹妹,黛玉失去了自己的宝哥哥。但又有谁看见玉钗失去了什么,她既失去了知己,又失去了对婚姻的选择。不知有没有人在她出嫁时唱《桃夭》呢?听见后她又会怎么想呢?她一定不会想出嫁的吧。我看见了她在洞房花烛夜,一个人默默地哭泣。为自己,更为黛玉与宝玉的缘分吧!
宝钗婚后一定很不幸福。失去了黛玉的宝玉恐早已看穿红尘。她没有《氓》中那女子的果断离去,更没有"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有的仅仅是一间空房。惟待红颜老去,真正地花落人亡两不知了。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蔼蔼王多吉士。"我愿为你唱最后一支挽歌,来人祭奠你被封建压垮的心。"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之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每念至这,我总看见一位女子,孤单地倚在窗口,她便是薛宝钗。
在《红楼梦》中,更多人喜爱林黛玉的纯情,从而对夺其挚爱的宝钗产生仇恨。她,一个弱女子,怎受得住世间非议。孰知她有多少夜晚单独在房内哭泣。
如果宝钗是自由的,我相信她不会选择宝玉的,更不想成为他人口中的阴险的"小三"。她也是无奈的。还记得她初进贾府就受到了黛玉的仇视。黛玉认为她会夺走自己的一切,宝钗便是一笑,假装不知道,谁知道她承受多少压力,她这样聪明的女子,又怎得不知道这种事呢。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宝钗的豪迈怕是许多男子都不及的。但在看见她的这句诗后,我却只看见了她的无力,她的无奈。她也是感性的,她何尝不想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性。但她不行,她是封建社会中的一员,须遵三从四德,这无不禁锢着她。在书中的氤氲中,我仿佛也看见了那个被压抑的,感性的,纯情的她。
可喜的是,她在大观园中找到了知己,造化弄人,这个知己不是别人,恰是林黛玉。"金兰契互剖金兰语"这章似乎被看成宝钗"诡计"的达成,骗了天真的林妹妹。其实不然,她们两个,在宝钗的豁达下渐渐地成为的是真正的神交知己,她们的友情在书中是毫无保留地流露出来。我不禁为她们感到欣慰。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终于,宝钗出嫁了,黛玉含恨而终。我极不喜欢高鹗的续写。我为黛玉感到伤心,也为宝钗感到难过。宝玉失去了自己的林妹妹,黛玉失去了自己的宝哥哥。但又有谁看见玉钗失去了什么,她既失去了知己,又失去了对婚姻的选择。不知有没有人在她出嫁时唱《桃夭》呢?听见后她又会怎么想呢?她一定不会想出嫁的吧。我看见了她在洞房花烛夜,一个人默默地哭泣。为自己,更为黛玉与宝玉的缘分吧!
宝钗婚后一定很不幸福。失去了黛玉的宝玉恐早已看穿红尘。她没有《氓》中那女子的果断离去,更没有"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有的仅仅是一间空房。惟待红颜老去,真正地花落人亡两不知了。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蔼蔼王多吉士。"我愿为你唱最后一支挽歌,来人祭奠你被封建压垮的心。"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红楼读后感篇五
又托百家讲坛的福,有幸观看了著名作家刘心武的讲坛《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一系列电视节目。观后有感,故由感而发写下如下文字。其实,我是一个很幸运和有福气的人。虽然我连《红楼梦》这样著名经典文学都没有读过,但是我却真的很幸运。因为百家讲坛为我要阅读这本名著提供了很好的资料和信息,通过这些学车五斗知识渊博且超智慧的大师们老前辈们的讲解,知道了很多不知道的细节,和享受阅读的兴趣,也让我们80年和90年代后生们学习和掌握中国国学和传统文化有了更深一层了解;还通过他们为我们提供宝贵的信息,对我们阅读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和理解。
所以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比如说《红楼梦》,或许有很多人没有读过,读过没有读透,或有很多地方也没有读懂。如果看了刘心武老师这系列的讲解,或许你才会留心,才会十分关注它,才会抱着好奇的心去重读它。然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子的。当你再读的时候,是那么舒服和愉快,并不会感到困惑。
闲话少叙,现在来聊聊我对刘心武老师(暂这样称呼)这一系列的看法和个人观点。我觉得刘老师,他讲的非常好,非常细,和大胆,有的地方也非常感人。比如说关于贾迎春身世之谜那一集就特别让我感动。在这一集他首先讲到关于贾迎春出生的几种版本,由这几种版本提出他的质疑。因为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二小姐乃赦老爹之妾所出”,可是古本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贾迎春到底是谁的女儿成了书里一个谜?而经过刘心武的探佚、分析、梳理和细读,终于找到了答案,告诉了很多迷惑的观众和读者。他说出的真相也使我们读者惊讶!一般的读者谁会在乎这句话了,可见这个信息对我们读者真的很宝贵。
可是,现实很残酷。贾迎春不可能实现这样的愿望,现实中的人也很少能实现这样最简单又幸福的愿望。因此,她最后的命运很悲惨,她嫁给了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并且被蹂躏而死!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都震撼不已!
第二处就是贾迎春独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的细节。这一处非常重要,也非常感人。刘心武老师讲到这一段的时候,特别动情,特别真挚,如果有看到刘心武老师讲到这段的朋友,一定和我一样被他一起感动,并能默默地浮出眼泪来。在这一段他动情的讲到“在宇宙天地间,在那个秋日,在那样一个空间里,有一个柔弱的女子,她与世无争,她对生活没有更多的要求,她也没有竞争力……迎春就是这样一个社会上相对强势阶层之中的一个弱势成员。但是呢,在那一刻,在那个秋日,她在花阴下,她拿着一根花针,默默地穿茉莉花……这是一幅格外优美的仕女图。我们读《红楼梦》往往只记得宝衩扑蝶,黛玉葬花,湘云醉卧。那么现在我建议你,要补充上这样一个很重要的画面,叫迎春穿花(迎春穿花,体现了一个小小的脆弱的生命,在宇宙天地间,在那个短暂的时间段,她的全部生命的尊严,她生命的快乐。”
开始我在手机上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就被他被贾迎春这个女性人物角色所流露出那样的真挚情感感动无比。后来再在网络上看到他用那样深情的语言向无数观众表达出来的时候,我的眼泪也随着他的情感一下子彻底就崩溃了,讲得真太感人了!你想想看,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此刻讲到这个人物的时候,而能流露出这样真挚的感情,并讲得是那样深情,这多打动人的心啊!最重要的是,在这里他还联想到实际生活,心中时刻关心社会上那些弱势群体,这又多难得啊!他那富有同情心和无私大爱的情怀,也一下子展现在每个观众和读者的面前!
刘心武老师一向提出对《红楼梦》要文本细读的理论,在这一系列讲座里你就会发现他就有很多细微的细节你没有发现,却被他一一讲出来了。或许你感到惊讶吧,可你再要细细折磨一下,还真是那么一回事。比如说《李纨之谜》那一集讲到我没想到过困惑处,听了他的讲座,我才算明白。
红楼读后感篇六
王熙凤是个八面玲珑的角色。大观园的盛衰多是王熙凤制造的。虽然,她有些阴险毒辣,谋财害命的.事也干过。但这却是人的本性。况且是在那样的年代。在我看来,她不是可恶而是可怜。若是荣国府少了她这么个角色,还不知乱成了什么样呢!若是在现代,以她的办事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她也必是一个女强人。
红楼读后感篇七
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会有一百种理解,这句话真的不错!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不是文学家,思想家又或者历史学家。我只是无数拜读《红楼梦》的平常人之一!我无法从他的文学价值和影响上去精研细琢,我只能倾心于我的感觉,那如漏漏细流一般倾入我心脉的思感,令我久久平难以自拔。它向恋人一样牢牢地抓住了我的心。感动、欣喜、愤怒、心疼、惋惜……我似乎被它死死地抓住,难以脱身。这就是宝黛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情!
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都不是重点。
葬花词里说的好:“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林黛玉“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自卑、自尊、自怜。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她“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上诽谤!”要说黛玉命运中唯一幸运的事,那便是遇见了宝玉这个多情但专一的男子!生命里有他牵挂,有他惦念;死后有他伤心,有他思念!得到了他一心一意,忠贞不渝的爱情呵护!虽然结局并不美满,甚至充满了无尽的伤感,令人潸然泪下,但至少他至始至终只属于她,从未改变!
一个是绝色佳人,一个是翩翩少年;一个聪明绝顶,一个博学多才;一个无意于功名利禄,一个从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她整天为他哭泣叹息,他整天为她牵肠挂肚;她心里只有他,他心里只有她——这不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吗?然而在荣国府那样的牢笼里,他们的爱情始终被压抑着。张生还可跳过粉墙去同莺莺幽会,杜丽娘还可在梦里同柳梦梅结成夫妻,宝玉和黛玉最终连这点幸运也没有。封建道德观念在贵族之家就是天条,窒息了人的一切天性。“父母之命,媒的之言”,以及贾家的败落最终隔断了他们的缘分。黛玉这个多情善感的女孩子,像一支柔嫩的小草在“风刀霜剑”凌逼之下枯槁了。她和宝玉的恋爱过程,始终伴随着痛苦和烦冤,最终还是一场虚幻,“命运”把他们大大地捉弄了一场。这出和着血泪的恋爱悲剧,不仅使作者为之“泪尽”,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是人们谈论不尽的话题,感受不完其中的酸甜苦辣!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我们一边感慨着宝黛之间爱情的忠贞不渝;一边痛恨封建社会腐朽败坏,愤愤不平这宝黛爱情的真正凶手;一边惋惜这纯洁高贵、美丽坚贞但却是残缺遗憾的爱情!
但我们也不要忘了汲取其中留给我们的教训!社会方面我们暂且抛开不谈。在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过程中,无论是恋人、朋友又或者是陌生人,我们都应该以诚相待,相互信任!其实宝黛爱情悲惨结局背后的责任,又怎么能少得了“缺少信任”这一爱情生存的重要准则呢!
红楼读后感篇八
鲁迅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今日还应该加上一句——白领看到职场秘笈。
而美学家蒋勋看到的是慈悲:“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蒋勋解读的《红楼梦》前80回计划出8本书,每本书讲解其中的10回。还有配套音频,整整160个小时。声音平和温柔,是失眠人士最佳伴侣。这是一个浸泡在《红楼梦》中的过程。一边听,我一边感叹:怎么可能有人想到要去一句一句地讲解一部长篇小说?真真不可思议,不是对《红楼梦》极其执着的人,不会这么做。如同蒋勋说,他不是研究《红楼梦》,“我是爱上了它。”
《红楼梦》对他来说,不是红学饭碗,不是研究对象,是心心相印,如遇故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带着深爱的情感反复读,这样读《红楼梦》,与考据家当然不同,更加有温度。与“野路子”的刘心武也不同。尤其是第5回中惊人的超现实描写——13岁的宝玉喝醉了犯困,进秦可卿卧室去午觉了一回。只见秦氏卧室内摆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这段描写,刘心武视为秦可卿有皇家背景的暗示,洋洋洒洒考证出一篇长文。蒋勋的看法是,曹雪芹在这里不是实笔,是虚笔,意在表现一个酒醉少年情欲的觉醒,而武则天、赵飞燕、杨贵妃、西施、红娘,都是古代青少年性幻想的对象。这解释显然更为合理,贴近文本,也贴近人物性灵。
蒋勋回到文本本身,就把《红楼梦》当做一本小说来看,就把梦中人当做活泼泼的人来看,而不是去寻求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政治隐喻。不是一定要牵涉到宫廷政治、美人天下才有意义。《红楼梦》中,最好看的部分,不是故事情节跌宕,而是那些看似无所事事的下午,细节的生活点滴。高鹗的续40回为什么读起来没味道?其实故事大纲是没有大问题的,就是因为少了细节和闲笔,气韵没了,骨架虽在,血肉却不丰满。
蒋勋的读法与众不同,他看到了我们熟悉的《红楼梦》,比如宝黛钗的爱情,比如一个大家族的衰落,比如大观园的青春王国……也看到了那个我们熟视无睹的《红楼梦》。
他看出了秦可卿的可怜。她出身寒素,父亲是个小公务员,为了她弟弟秦钟上个义学的二十几两见面礼也有东拼西凑才行。嫁到贾家这样的豪门,对她是幸还是不幸呢?虽然上下都赞她做事大方周到,但她背后必定付出无数心血。她跟王熙凤是不同的,王是九省统制之女,豪门大户的诸多礼数,她自小熟悉,且天生的八面玲珑,嫁到贾家又有王夫人是她的亲姨妈罩着,但秦可卿是灰姑娘入豪门,其中经历多少委曲求全,隐忍克制,自有他的苦楚。
这倒也罢了。蒋勋从《红楼梦》中,读出了作者对贾瑞、薛蟠、赵姨娘这样的人的同情,这便真真不容易了。
年轻人看贾瑞,只觉得下流龌龊。50岁的蒋勋再看红楼,才被这个人绝望的爱感动。这个人自幼父母双亡,祖父又是个腐儒,一辈子也没考取科举,只能混在家塾中教书,一肚子的郁闷不得志都发泄到孙子身上,每天非打即骂。贾瑞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没有感受过爱和温暖,毫无自信,也毫无天分,家族中不到10岁的孩子都看不起他。对王熙凤的爱,是他人生中唯一的光亮。最后为了追逐这点光而死,他那种毁灭性的爱,必须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才读得懂。
蒋勋也看到了薛蟠的可怜。他强抢香菱、打死冯渊的时候,也就是16岁左右,相当于刚上高中的富二代,爸爸早死,妈妈疼爱这个独生子,家里有财有势,却又缺乏管教。打死冯渊这样大的事,他都不用做什么,自有旁人替他搞定。怎么可能不变得越来越放纵?“这就是他最可怜的地方:他根本没有机会反省自己。”只有在放纵、闯祸路上一路飞奔下去,直到无人可以替他收拾。
“作者把自己隐藏起来了,他只是像镜子一样照给你看人生的现象。”如同佛经所说的“如实观照”,这正是《红楼梦》最了不起的地方。看似平静客观的文本背后,自有深深的慈悲,每个人他都看在眼里,平视过去,对微如草芥的卑微者,对锦绣之中的华贵者,在理解上有同样的深度。
“十年增删”,这是纸上功夫,更是心头的功夫,放下我执,放下分别心,“落难之后人不会没有牢骚,没有怨恨。十年必须修行到把所有的牢骚去掉,把所有的爱恨都放平。”红楼写出滚滚红尘芸芸众生在情欲或物欲中煎熬的可怜,借“假语村言”传达深深的悲悯。
这样的写作呈现出的复杂性,使得它完全可以被一读再读,从16岁读到60岁。甚至,从《红楼梦》还可以观照出当下,同样看得到有人像贾瑞,有人像薛蟠,有人像王熙凤,豪门女星之中,有秦可卿之苦的,也自有人在。
所谓“红学家”若体会不到《红楼梦》对悲悯的看重,只去考证,只当做学问来研究,如同对着一个美好的女子,只研究其三围、身高、体重,家世背景。真真是可惜了。
红楼读后感篇九
初见红楼,年少懵懂。那时读的是简单的少儿版,没有一字一句的斟酌,也没有细细品读贾府的繁荣,一句句含有隐晦的诗词也是直接跳过。那时是被故事吸引,在一个个人名还记不住的时候,我竟通读完了全本,不喜欢林黛玉的懦弱,贾宝玉的风流,薛宝钗的心机,王熙凤的毒辣……当时的我并不明白这本“无聊”的书是怎么成为名著的。再见红楼。我阅读的是青少版,开始被曹雪芹的文笔吸引。从中竟朦朦胧胧地感受到了每个人的无奈与辛酸。林黛玉的隐忍,贾宝玉的失情,薛宝钗的明哲保身,王熙凤的无子之痛……似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他们竟都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又见红楼。我捧起了原版,这次我读到的不是宝黛爱情悲剧的明线,也不是曹雪芹的笔下生花,而是红楼梦真正的价值——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迁,是红楼梦中隐藏的巨幅历史画卷,那些封建社会对人性和美好的摧残。作者曹雪芹是家道中落之人,历经家族巨大变迁的他,或许早已经看透了世事无常、变化万千……“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在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压榨下,即使再兴盛的家族也不会长久。曾经多么辉煌,受人“敬仰”的荣国府,也会有树倒猢狲散的一天。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一回,便通过贾雨村的“良言”警示了世人。《红楼梦》的明线是宝黛的爱情悲剧,他们所追求的纯洁无瑕的爱情令人扼腕叹息的被残杀了,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引人深思……真的是所谓“天命”吗?我更愿意理解为是封建社会的伤害,他们的命运结局是自己不能掌控的,是一场凄美的“梦”。曹雪芹的逻辑何等细腻!他借助诗会埋下了许多伏笔,那些悲情的诗句实际上正是曹雪芹在行文捻墨之中暗示的结局。曹雪芹的文笔何等韵美!在黛玉初进贾府时,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荣国府的华丽与奢侈。而在他笔下,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更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的诗句,不仅成了千古名句,更是言简意赅的表明了黛玉和宝钗的性格差别。在他的笔下,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悲欢离合跃然纸上;在他的笔下,宝黛钗云十二钗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红楼梦》是故事中主人公们一场破碎的梦,是贾家百年兴衰变迁的黄粱一梦,更是一个时代遗存的美丽又残忍的梦……它就像是原作中女娲补天遗留下来的石头一样,静静的待在时光的角落中,待在岁月的尘埃中,等待着被人发现,然后娓娓道来。
作者|昆山市第二中学初一(17)班张馨月。
公众号|玉峰文苑。
红楼读后感篇十
徜徉在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中,漫步在没有尾声的历史长廊里,我吮吸着历史的精华,慢慢地充盈着自已。我曾在《论语》里悟出人生的真谛,我曾在《西游记》里学到了浩然正气,惩恶扬善。我曾在《三国演义》里为了诸葛亮的过人才智而拍手称赞。我曾在戴望舒的《雨巷》里流连,如烟如雾的江南小雨,略显沧桑的青石板街,青天白日下撑着油伞欲笑还颦,美目盼兮的江南可人儿。可我最喜欢的还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微微泛黄的书页,曾经的烛影摇红,那么清晰,捎一份对古人的崇敬,捎一份自然流淌的书卷之美,我到那红楼中真真切切地走了一遭。那多愁善感,宛若天仙的林黛玉,那知书达理,宽宏大量的宝钗,那如桃花般灿若春况的史湘云,那风流倜傥、英俊不凡的贾宝玉,那机关算尽反倒误了性命的王熙凤,那善解人意,乖巧可爱的袭人……,演绎了这么多故事,让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这部历史著作的无穷魅力。那错综复杂的命运,那总也诉不尽的恩怨情仇,幻成了漩涡,让人痴迷。那“金陵十二钗”的故事流芳百世,永垂青史,成为不朽的话题。然而最让我欣赏也最让我感慨万千的便是黛玉了。
我敬她的才华横溢,满腹诗书。却伤她的清高自傲。在海棠诗会上,纵然她满腹才情,才华阜比仙,可是却不愿与人同乐。众姐妹在一起吟诗作对,好不乐哉?可是黛玉却退一旁,独守寂寞。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像黛玉那样,终究会是落得一个孤芳自赏,独自垂怜的下场。
红楼读后感篇十一
《红楼梦》的文字善于腾挪跌宕,波澜起伏,不但大的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如此,在许多局部描写中也处处表现出这种特色来。在描写了王熙凤出场后,贾母即命“带黛玉去见两个舅舅去”,而结果是贾赦说:“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伤心,暂且不忍相见。”贾政也因今天“斋戒”去了,故都没见着。在礼规上,两位舅父大人是必须见的,但在文章上如果一个个见面伺候,叙说一番,则不但文字枯燥,而且这两次舅甥的暗谈,文字上也是很不好写的,结果作者采用避难就易,避实就虚的方法,既做到了理之所必见,又避免了实见时描叙的困难。而且这里的虚见又和前后必须要有的实见相互配合,使文章的气势显得抑扬顿挫,波澜起伏。
此后,作者用了相当多的文字写黛玉从宁府回到荣府的一路所见,回荣府后王夫人与黛玉的谈话,黛玉与贾母一起进餐,等等。贾府的面貌与生活习惯也都一一写来,作者的笔锋似乎已从写人物出场转向对贾府其他方面的描绘去了。然而这一切的描写,恰恰是作者在为另一个更高潮的人物出场作铺垫,因此,当吃完饭,贾母命令其他人“你们去吧”,只剩下她和黛玉二人之后,刚要说几句话时,“只听见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来报道:‘宝玉来了’。”这样,小说掀起了这次人物出场的最高潮。作者这样安排宝玉的出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在一般情况下,整天在“内帏厮混”的贾宝玉,当林黛玉一进贾府时,是马上就会碰面的,然而作者却偏偏打发他今天“往庙里还愿去”了,一直拖到晚饭后其他人都不在场了,才让他回家。这种安排,有两点用意,一是要让宝、黛二人单独相会(唯一的贾母在场是当时条件下所不可避免的)。宝、黛最后才相见,就可以把其他该写的人和事都写了,然后集中笔墨来写此二人的相会,以掀起最后的高潮;遣散的人,是为了不发生其他干扰,避免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以突击这书中的二位主角,这有如舞台上为突出主要人物而时常使用的“净场”手法一样。这样做的结果,就能有力地加强二人的形象,在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贾宝玉的出场,还有一个独特之处是,他刚一露面,“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之后,又进去换了另一副装束打扮出来。除衣饰的不同外,第一次主要描写了他的面、色、鬓、眉、鼻、睛等外貌特征。第二次则写到了他“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完全是传神之笔了。在古代小说中,使其主人公只这样出场亮相的,可说是十分少有的。贾宝玉这个艺术形象给读者的印象如此深刻,是和作者对他初次上场时运用的这种着意刻划的独特手法分不开的。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写这些人物的出场,有的先,有的后,有的是本来在场的,有的是贾母叫人去“请”出来的,有的是黛玉去拜见的,有的是自己赶来的,有的是单个到来,有的是多人出来,有的写得详,有的写得略。有实写,有虚写,文章变化多姿,而又合情合理,都体现了作者精密的艺术匠心。
第二,作者对第一次出场的人物,善于用简洁的笔墨准确描绘其形态外貌,又深刻揭示其性格特征,给人以不可磨灭的印象,使人物的基本特性在第一次露面时,就深深扎在读者的脑海中。
如迎春、探春、惜春、虽然“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装束”,可是迎春的“温柔沉默,观之可亲”,探春的“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寥寥数语,就已概括出这二人的整个性格特征。
至于其他主要人物就更是这样了。文中王熙凤的出场,描写的非常出色。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她的外貌。先总写她“彩镑辉煌”,“恍若神妃仙子”,而后细写她头上戴的,绾的;项上带的,裙边系的;上身穿的,下身着的及外面罩的。真是满身珠光宝气,阔绰绝伦;遍体花团锦簇,艳丽无比。这身穿戴,配上她那“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的俏丽相貌,风骚、苗调的体态,威而不露的神情,再加上丫头、婆子,众星捧月似地前呼后拥,这位年轻、风流、得势、有权的主儿,就从文中活脱脱地站了出来。
再看她的言谈举止,一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人未到,笑先闻,已初步展示了她放任的性格。这王熙凤,不出则已,一出则“喧宾夺主”,看她,携了黛玉的手,就那么细细打量起来,故作惊叹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三句话,于夸赞黛玉娇美容颜,同情黛玉不幸身世之中,蕴含着对贾母不失时机的阿谀逢迎。这王熙风不仅会说,还很会做。她感情极丰富,而目变化迅速,说着、哭着,贾母一制止,立刻就“转悲为喜”,自我解嘲,说自己勾起老祖宗伤心,该打。作品通过这样很精炼的外形描写和一件小事,就把王熙凤这个人物由表到里的主要特点十分精确地勾画出来了。
红楼读后感篇十二
“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家人本应该六根清净,四大皆空。然而小说《红楼梦》的净虚师太,非但插手世间俗务,而且专干那些伤天害理,见不得光的勾当,为此还谋害了两条人命。可以说,这个整日吃斋念佛,诵经祷文的老尼,实是一个心狠手辣的恶魔。
张财主因为守备上门辱骂,一气之下决定退掉聘礼。可是他畏惧守备的权势,就上京城寻找关系。张家得知水月庵住持净虚和贾府颇有渊源,于是使了大把银两请求净虚从中斡旋。
所谓“拿人钱财,与人消灾。”净虚利用王熙凤停灵送殡,在庵里小憇的空当,让她给长安节度使云光写一封信,希望云老爷以权势迫使守备的儿子退婚。王熙凤知道净虚收了好处,所以她直接以太太不想管这件事,回绝了净虚。精于世故的净虚,立刻见风使舵来讨好凤姐儿。她说道:“太太不管,奶奶也可以主张了。”
听完净虚的话,王熙凤又借故不缺银子,摆明她不愿来趟这浑水。两番受挫,换作別人可能要知难而退了。然而精明圆滑的净虚越挫越勇,这次她采取攻心策略,将话题对准了贾府。净虚听了,打去妄想,半晌叹道:“虽如此说,张家已知我来求府里,如今不管这事,张家不知道没工夫管这事,不希罕他的谢礼,倒像府里连这点子手段也没有的一般。”
要说净虚“七寸”打得奇准,王熙凤被激将法惹恼,她答应替张家出头。净虚有了赚头,施展溜须拍马的功夫令凤姐儿十分受用。净虚说:“这点子事,在别人的跟前就忙的不知怎么样,若是奶奶的跟前,再添上些也不够奶奶一发挥的。只是俗语说的,‘能者多劳’,太太因大小事见奶奶妥贴,越性都推给奶奶了,奶奶也要保重金体才是。”
“上梁不正下梁歪。”净虚老尼佛口蛇心,手中攒下命案。她的两个徒弟智能和智通也是恣意妄为。一个破了色戒,一个拐人谋利,好好一个佛门清净地,却成了罪薮邪窟。这一切净虚必然是心知肚明的。"西贝草斤年纪轻,水月庵里管尼僧。一个男人多少女,窝娼聚赌是陶情。不肖子弟来办事,荣国府内好声名。"管理家庙的是嫖赌宿娼,品行败坏的贾芹。净虚贪利纵容徒弟和贾家子孙胡作非为,水月庵藏污纳垢,臭名远扬而令人愤怒揭丑,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红楼读后感篇十三
古典名著之中的《红楼梦》,一直深深的吸引着我,书中的内容使我难忘。
初读此书,感觉全府上下整天只是吃吃喝喝、玩玩乐乐,没有一个亮点。对于主人公贾宝玉的优柔寡断,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觉得厌烦,都没有想读下去的心情。但是想到伟人对《红楼梦》的高度评价,我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又继续读了下去。
慢慢地,我发现越往后读,就越有意思,我就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后来才发现书中其实有很多亮点,如果你不仔细地读,就不可能发现它们。书中的贾宝玉真可谓是多情公子,虽然女声女气的,但是我也在他的身上发现了许多优秀的品质,而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也深深地感染了我。此外,晴雯的坚强,凤姐的争夺名利,贾母的慈爱亲和,以及薛宝钗的宽厚大度,每个人物的形象,情节,我都深深地记在了脑海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她们身上发生的事也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一个个悲剧也随之而来:林黛玉的悲伤而死,惜春的出家,鸳鸯的上吊……我的心也变得沉重起来,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在看到结尾那么悲惨时,我还流泪了。贾府的繁荣到衰落,其实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兴衰,反映了封建社会女性的悲惨命运。
《红楼梦》真不愧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初读《红楼梦》,就使我受益匪浅。现在回想起来,依然使我感动。
红楼读后感篇十四
我一直以为红楼梦的结局是家道中落,就没有起来了,才明白,那句历史名言的意义—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个大家族的情况正是如此,只要香火不灭,便是春风吹又生,东山再起就只是后人的努力了。
花未来的钱,享受现在的美好生活,经济学说这事美国传过来的,看了红楼梦,才明白,古人开始知道这样做了,贾家之所以会破败,所以家库亏空,王熙凤在乎面子,东拼西凑,甚至动用未来的钱,就像那谁说的,各大王爷可能也有这种情况,这种情况却不能遇到一点点意外。否则,对一个家庭就是大大的打击。
不知道为什么,很喜欢林黛玉,不喜欢薛宝钗,可能是因为我自己和林黛玉很像,都是忧虑者,单这位主却比我更加敏感,所以我也能感受到那种心情,虽然很多道理那么讲,但有时候。确实是想得太多了,哪怕是喜欢她的贾宝玉,后来在她面前小心翼翼,怕不经意间伤害了她,袭人也是如此,对林黛玉的这种敏感嫉妒心很害怕,明知道贾宝玉喜欢林黛玉,也不希望林黛玉做他的主子,而结局林黛玉也没有成为他的主子,她也离开了贾府,嫁给了另外一个人,不得不承认的是,林黛玉确实很有才,但这种有才确实太过于悲观主义那种,从她写的那些诗中就可以看出。如果把世上忧愁的人排个顺序的话,林黛玉称第二。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个大家族不外乎如此,为了钱,家族中的人,家族中的下人,都会想方设法的去从库里要钱,某些时候,也得去帮助下亲戚或者祖上的朋友什么的。出多入少,家族也就会渐渐地败落下来,贾府的情况亦是如此,不管贾政如何的廉洁,但他不打理家务,就不能杜绝这些情况的出现,就算他打理家务,也不能杜绝这样的情况出现,家族中,败类或多或少是有的,一个家族如此,何况一个国家呢,每当听到什么xx之类的,以前是相当痛恨,现在也渐渐地看淡了,我无法阻止那样的情况出现,我能做的,就是让自己不去做那样的事情。
贾宝玉之所以会神志不清,和尚说是:避祸,了尘缘,所以黛玉死了,宝玉痛不欲生,然后梦一场。最后大彻大悟,遁入龙空门。如果宝玉失窃,宝玉完好,黛玉可能不会那么早死,或许结局会不一样,就我来讲,事情长得想的想得很清楚,非常容易,但做到很难,如果还有一点点希望的华,没希望,肯定是连想都不敢想。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读后感篇十五
“弱柳扶风”的黛玉,“金陵十二钗”之首的黛玉,她的孤独与叛逆,真是令人琢磨不透啊!被戏为“杨贵妃”的宝钗,善解人意,从不与人斤斤计较,即使是被看不起的赵姨娘,她也从未流露出冷漠的眼神,因此,她赢得了贾府上上下下的喜爱,大多数的丫鬟和姑娘,都爱跟她玩。在“混世魔王”宝玉的眼里,他觉得“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他见了女人便清爽,见了男人便浑浊”他最厌恶高考状元的书,但却却对《西厢记》情有独钟,痴情的他,爱上了黛玉,但最后这段美好的爱情,被贾母等人残忍的杀害了。
“花榭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 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放,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花落来复去……”一首《葬花词》感动了多少人啊!
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一个个才华横溢,各有风格的女孩,都脱不了注定的宿命。
红楼一梦,梦过后是凄凉和悲伤,梦醒后依然是粗茶淡饭,红楼一梦的结局是“现实”!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读后感篇十六
轻合书页,拂去眼角滑落的泪珠;回忆情节,有事一篇难忍的伤心泪流。
在泣什么呢?是为贾宝玉、林黛玉的有缘无分、生死相隔,还是为俏丫头晴雯含冤而终太多太多的离别伤感,为谁流泪已不再重要,心中明白便好。
从小就知道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仅仅,因为她属于高中必读书籍之类,变不情愿地捧起这厚厚的一本,翻开,阅读,但只一眼,我便被她吸引,对她情迷,突然有了种不枉高中行的念头。下课不再与人聊天,甚至厕所都懒得去了,只为多看个一两页,回到家不再立刻上床睡觉,却是做了书虫,只为她熬至深夜,也在这深夜中让心情跌宕起伏。其中的儿女情长虽显小气,却正对了心思细腻、情感丰富的我的胃口。其中水做的女子也叫会了我很多女生本应有的品质。
孤傲却不乖戾的林黛玉教会我做人不卑不亢,要懂得矜持。但她泪尽而逝的结局也同样告诉我,要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藏着于人于己都不利没到头来也是害人也害己,只会落得个香消玉殒。娴雅有的人心的薛宝钗告诉我要对人好,人家才会对你好,真心的替人着想才会深受大家的喜爱,同样,她也让我明白,与一个没有共同理想与兴趣并且不爱自己的人在一起,结局的凄凉可想而知:独守空闺,抱恨终身,最终沦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八面玲珑、精明强干又甜嘴的凤姐让我了解做事情要面面俱到的重要,但她的残忍狠毒也告诉我人在做,天在看,到头来只会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品说了几位有身份的人物,咱再来谈谈这主角们身边的丫鬟们。
红楼中人物多,丫鬟数量更是不少,光伺候宝玉的就有六七个,其中我最爱的是袭人和晴雯。她们俩个性迥异,自然结局也迥异,袭人生性温顺,深得主子们的赞赏与喜爱更是宝玉离不开的人之一她谦逊有道,忍让友爱,与小姐们丫鬟们都处理的极好。这样的好人缘真是我做梦都想得到的啊!虽不生得十分标致,却也耐看,十分难得好女子。晴雯释迦佛有一个生于封建礼数的叛逆者,天性直率,个性且无所顾忌,她并没有因宝玉是主子而谦虚,忍让他的无理,而是以理反驳。却因长得太好看而被宝玉的母亲认为是“狐媚子”,怕她带坏了宝玉,变赶了出去,病死在自家炕头上。
这一结局也引得我好久的伤心。《红楼梦》中的任务,真是让人说个三天三夜都说不完的,我也不敢再班门弄斧了,还是回去,再将《红楼梦》禀着呼吸用心感受吧。
红楼读后感篇十七
我最喜欢的名著是《红楼梦》,这本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示了贾府的由兴到衰,更妙的是故事的开始以一个美好的神话为首,为这部古典名著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一曲《枉凝眉》唱尽了人间悲欢。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尤其是黛玉葬花更深深地打动了我,林黛玉有着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世俗之人难以理解她的心思,“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
《红楼梦》不愧是经典名著,读后让人久久不能平静,感人至深。
红楼读后感篇十八
第一次读《红楼梦》时,我还是个小孩子。故事里的林黛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是因为喜欢她,相反的,我从内心十分讨厌这位整天哭哭啼啼,做事刻薄,说话尖锐的小心眼。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贾宝玉对她痴恋一生。
等我长大点了,我又重新拿起《红楼梦》。这时,我才慢慢明白黛玉的诗,黛玉的梦,黛玉的泪。重新读描写她与宝玉的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时,心里生出好些感触:初见时黛玉在心里说的一名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脱口而出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这一问一答注定了这痴情的千古绝唱。
再读,再品。黛玉多愁的泪也有了源头。从小寄人篱下的她,小心翼翼,害怕别人对她的嘲笑。她没有勇气如史湘云,醉卧芍药丛中的青石凳上,却总是严严实实裹着一床红绫子被;她没有心气如薛宝钗,写出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云。她只愿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黛玉的离去,让我一直难以释怀。黛玉深爱着宝玉,他们有着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结连理枝的愿望,希望白头偕老。却又无奈上天让黛玉在心上人与另一个女人的良辰吉时,一面是洞房花烛,一面是生死离别。黛玉是苦的,有那么多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在爱的人的注视下离去。她却只能焚稿断情魂归离恨天。黛玉输了,败了,而胜者是那与她心上人结下金玉良缘的薛宝钗。可是,黛玉又在哪里输了呢,她的才情谁能比拟?她的一颦一笑何人能及?只能怪她生存的社会太黑,黑得如墨。黛玉的泪也只能反射它的黑。
黛玉也是幸运的。世界与封建的黑暗没有玷污这位珠仙子,她一直高傲纯净,她可以继续做自己,继续纯洁清高,就如她的诗质来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
合上书,闭上眼,一个消瘦苍白的女子慢慢在黑暗中消逝,痴痴地唱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红楼读后感篇十九
《红楼梦》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学史坛上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它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知识面涉及极广。饱度诗书的曹雪芹,在家族没落后,用他的心灵所著的一本书,亦是他的真实照影。
哪怕早就知道这个贵族家庭最后会走向没落,可是心中还是为他惋惜,书中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语,仿佛真实存在,任谁也不舍它就此结束。 曹雪芹塑造的这个诗意的红楼梦,的确如梦一般,富丽堂皇,梦最后要清醒,而这个大观园最后也走向了没落。
人们常说,在不同的年龄,用不同的心境读红楼,每次都是不一样的感觉,但是每次必定都是一种享受。
为黛玉感伤而感伤。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其实,只有她才是在用心感受这个世界的。会为花瓣凋零而落泪,若非用心,怎会如此惟妙惟肖。我仿佛看到她孤独的身影,在河头看着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无奈。这个世界还会有人像她一样,用心灵的触觉去感受每一丝情绪?在我看来,黛玉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孤独者,在这个华而不实的园子里,没有人懂她的心。谁都以为她柔弱,可是骨子里她是倔强的,比谁都倔强,不为浮夸而丢失本性。哪怕最后在她死去的时候她也是孤独的,她最爱的宝玉哥哥却和别的女人在洞房花烛。替黛玉不值,替黛玉惋惜。黛玉是诗意的,是可以描绘却没有谁可以模仿的。
为宝钗的守旧而感伤。她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她为人和善,从上至下广受爱戴。她也爱宝玉,只是她从来都没有明显的表露出来而已。但是她确实个十足的古典女子,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她从不表露自己的不满,把自己当成了傀儡娃娃,隐藏着所有的情绪。她是有智有才,却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最后就算身怀六甲,还是没能留住宝玉的心。
其实红楼中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悲剧,然而在那样的社会时代,无法反抗,只能选择顺其自然,荣宁二府的衰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如梦如幻的故事,给人遐想,诗意的红楼,让人叹惋,却给人巨大的精神的力量。
红楼读后感篇二十
读完《红楼梦》了解了当时不公平的旧社会,封建社会时期的制度腐朽,其黑暗社会统治了必将惨败的结局。
曹雪芹写的《红楼梦》里的贾府,在我看来作者用贾府来比喻自己的家庭,一开始金融福贵,繁荣昌盛,到最后的惨烈百旺。作者用自己的亲生经历来写的《红楼梦》。所以《红楼梦》才会有那么多种读后感。
一百种读法,一百种感觉。从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了解。我无法从深的角度来说《红楼梦》,我只觉得《红楼梦》让我记忆深刻的。
等你静下心来时,读它,你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当每次放下书时,我会像恋人一样恋恋不舍,这就是宝黛之间的爱情。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薛宝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是一个非常充满书味儿的女生,所以贾府里的人都很喜欢她。
这本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人与人交往之间,都要坦诚相待,相互信任,理解。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为自己的家庭出一份力,为社会做贡献。
红楼读后感篇二十一
《红楼梦》像是每个文科生的至宝,又像是高不可越的铁墙,只能让人望书兴叹。
但是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丫头却千辛万苦找到你,并钻进了深深的大坑,从此开始了与这本书爱恨难分的纠缠史。
无数个夜晚,我盯着这本厚书一动不动的读上几个小时,一边被这个可怕的古文,文白混合的小说体折腾得欲哭无泪,一遍又难耐好奇心的往下翻译去。
读了一遍又一遍,又听了两遍评书和详细讲解后,我开始慢慢理解了这本书。很多人都认为这本小说仅仅是讲述宝玉和黛玉悲惨的爱情故事,其实这本书包含的深刻含义有很多。曹雪芹写这本书时已经被抄家了,他在一个连自己的命都很难保住时已经不再是一个浪漫多情、天真自由、锦衣玉食的“宝玉”。他懂得了很多,并把这些隐藏在书里,讲述了一个家族由繁华到衰败的过程。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只是宝玉说的一句话。这样的话在今日不足为奇,但在那个充满封建礼教的时代却是“疯话”。在那个时代,女性被束缚在“三从四德”里,甚至被剥夺拥有个性的权利。而在这本书的文字里,却有几十位个性迥异的女子,每一个都如此鲜活。秦雯的勇毅、凤姐的泼辣,都那样直扑而来,直教人惊叹。这样一对比,除了宝玉,男子反而一个个懦弱胆怯,只会读一点死书,糟蹋女人。有这么开放的思想是那个时代很少有的作品。
读一本《红楼梦》,永远读不完的是深切的内涵与灵魂,你让我看清世间的真、善、美、恶。次次读,次次悟,正是《红楼梦》,你不朽的魅力。
红楼读后感篇二十二
近来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红楼梦》,读完以后,让我对它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在书中,人物的性格塑造一大特色是正邪交赋,善恶相兼。正中我们常说的'人无完人一样。它一般来说不表现纯粹的“善”人与纯粹的“恶”人。它的“正面人物”并非一切皆“善”,它的“反而”人物关非一切皆“恶”。
书中的主人翁贾宝玉与林黛玉,无疑是寄寓了作者的初步民主主义理想的人物,是作者塑造的正面人物,肯定人物,但是,作者又表现了他们性格中非理想的、非下面的方面,非肯定的方面。客观地、全面的写出了人物性格的正反侧面的多样化。
作者笔下的贾宝玉,他摈弃功名利禄,既不“留意于孔孟之间”,也不“委身于经济之道”,不但不“留意”不“委身”于此,而且对此予以激烈的抨击,每遇人劝他读孔孟之书,“谈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他就“只笔批驳诮谤”,说热衷于“读书上进”的都是“入了国贼禄死之流”。他背叛他的阶级,他的父祖为他选定的人生道路,宁受死打也不回头,然而他只希望“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琪,作来吟诗……”。
林黛玉也是一个性格多样化的人物,她孤立无依傍的少女,向敌对的社会环境挑战追求和捍卫自己的爱情,表现得那样勇敢刚强,可又那样胆怯脆弱。
在书中,我感受到了人性格的复杂化,多样化,它真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红楼读后感篇二十三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听说了我国古代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因为小时候经常看《西游记》动画片的原因,在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的是《西游记》。至于《红楼梦》呢,两本厚厚的大书,现在也望而生畏,更别说小时候了,所以在我小时候都没摸过《红楼梦》,更别说看了。
直到几个月前,对《红楼梦》毫无兴趣的我,居然爱上了它。这是因为妈妈给我“听”《红楼梦》,听听别人怎么讲《红楼梦》。开始怎么也不习惯,可是听着听着,也就爱上了它。
原来《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也就是一块石头的故事。《红楼梦》的第一回就讲到了女娲补天时,那些补天的石头共有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其中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都被女娲拿去补天了,而偏偏那一块石头被扔在大荒山中。那块石头每天吸收日月精华,修炼成了一个小男孩,这就是贾宝玉的上一世。他每天在天上玩耍。有一天,他发现了一株快要枯死的草——绛珠草,于是就每天用灵河的水浇灌,绛珠草也吸收了灵河水的精华,修炼成一个小姑娘,也就是林黛玉的前生。
贾宝玉的前生觉得天上太寂寞了,便投胎下凡,享受人生的荣华富贵,而绛珠草也耐不住寂寞,也准备投胎下凡,决定用一生的眼泪来还贾宝玉给她浇灌的灵河的水,这也就是林黛玉为何总是哭,而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时一口咬定地说:“这个妹妹我见过”的原因。而《红楼梦》最奇怪的地方还在于前几回的时候,贾宝玉在秦可卿的房间睡觉时梦见自己到了一个叫做“太虚幻境”的地方,那里有很多柜子,一个和秦可卿长得一模一样的警幻仙子告诉他,柜子里装着《红楼梦》中每一个女子的命运,打开一看,原来每个里面都有一幅画和一个判词。贾宝玉醒来之后觉得很好笑,可是想不到这些人的命运真的按照判词中所写的一样,给人一种命中注定的感觉。
《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青梅竹马的爱情演绎出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从而折射出整个王朝、整个大时代的变迁,凸显出处世的经验和人生的哲学。其中贾家的祖先曾经是开国元勋,和皇帝一起打下了江山,被皇帝授予公爵位,令贾家子弟尽享了荣华富贵,没想到贾家的子弟只图享受放逸,不懂得珍惜,所以最后落到抄家的结局。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简难。读完《红楼梦》我感触很深,我们应该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增强自身的抵御能力。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像贾家子弟那样不学无术。一定要争当新时代的好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