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六单元语文园地笔记(模板9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第六单元语文园地笔记篇一
每当想起你们时,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画卷瞬间铺展
汶川大救灾,你们冲锋在前,
将坚强与温暖带给灾区人民
北京奥运会,你们精益求精,
用真诚与微笑赢得了世界的美赞
西部计划,你们主动到西部边远地区,
将青春与热血洒满边陲大地
三支一扶,你们踊跃到基层一线,
用热情与操守服务着万千儿女
没有殷实的生活,缺少丰厚的回报
你们玉汝于成,无私奉献
远离亲人的牵挂,遥望友人的祝福
你们信守道义,传递友爱
面对正义的坚守,面对担当的责任
你们心手相牵,互帮互助
勾画宏伟的事业,渴慕伟大的壮举
你们淡定从容,点滴进步
你们的正能量,创造着社会的和谐
你们的志愿精神,感染者每一个良知的人
让我们多帮一把,社会就会多一份友爱
让我们多走一步,社会就会多一份前行
让我们多看一眼,社会就会多一份亲仁
让我们多说一句,社会就会多一份温暖
行动吧,让我稚嫩的心灵随你们高翔
努力吧,让我噤若的身躯伴你们远航
或许,我奉献一片树叶,能收获整个春天
或许,我埋头一往无前,能尽享美好世界
因为,你们早已成为我最可亲可敬的人
六年级第六单元语文园地笔记篇二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词写得好不好我很喜欢这首词,是因为觉得它很美并且充满感情。其实,在我心中,有一个灿烂美丽的世界,那就是诗词。记得学时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让班里的每位同学写一篇关于春的文章。我当时心血来潮便用诗歌的形式写了这篇文章。其实,我当时的想法只是想用很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想法。但没想到老师不但没批评我,还给我打了优良的成绩,并在班上当成范文朗读。这对我来说,真是一种莫大的激励。从此也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次之后,我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走进了诗词色彩斑斓的世界,从此我爱上了诗。
我爱诗词,因为诗给人以美的享受。
好的诗词总是用高度的概括,精美的语言,优美的韵律来表达一种情感一个事物。唐宋诗词之所以流传久远而长盛不衰,仍为今人所推崇备至,正是因了她的豪放而高雅,精炼而意深。“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我仿佛闻到一片盎然春景里草的清香;“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读白居易的《长恨歌》,我仿佛看到了盛唐宫廷的华丽与辉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读出了李白不得志的抑郁和忧愁。诗以其至情至真高雅绚丽,震撼了我。
我爱诗,因为诗中蕴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里,岳飞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教我们做人要清清白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接云帆济沧海”李白鼓励我们面对挫折,要有不怕困难的信心。
诗词艺术魅力无穷,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无数诗海名家如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点缀着历史的天空。
《长恨歌》、《琵琶行》、《水调歌头》,无数的佳作名篇更是文学史上引以为豪的宝贵遗产。
今天,我们何等有幸能够享受到这笔遗产,请同学们也热爱诗词吧!去走进诗的美好境界,领略诗的无尽的魅力吧!
六年级第六单元语文园地笔记篇三
1.诗中登山(读下面的句子,补充所缺的内容。)
(1),只缘身在此山中。
(2)相看两不厌,。
(3)但使龙城飞将在,。
(4)京口瓜洲一水间,。
(5) ,积雪浮云端。
(6)采菊东篱下, 。
2.吟诗赏花。(请在下面选择一种合适的花,填入诗句中。)
荷花桃花梨花麦花稻花菊花桂花杏花
(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村。
(2)()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人闲()落,夜静春山空。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
(6)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7)()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8)梅子金黄杏子肥,()雪白菜花稀。
3.借月抒怀。(写出下面含有“月”字的诗句。)
(1) ,低头思故乡。
(2) ,万里长征人未还。
(3) ,对影成三人。
(4) ,江枫渔火对愁眠。
(5) ,人约黄昏后。
4.诗中有画。(下列词语和诗句分别是描写那个季节景象的,用线连一连。)
骄阳似火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硕果累累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粉状玉砌秋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鸟语花香冬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5.诗文荟萃。(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1)下面完全是成语的故事的是()
a.自相矛盾郑人买履亡羊补牢守株待兔
b.拔苗助长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晏子使楚
c.画龙点睛自相矛盾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d.叶公好龙拔苗助长掩耳盗铃郑人买履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是一个( )
a.反问句 b.设问句 c.疑问句
(3)“何不试之以足?”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c.姓何的不会用脚试吗? d.你不得不用脚试试。
(4)《论语》记载着( )的言行。
a.孟子 b.韩非子 c.孙子 d.孔子
(5)《矛与盾》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些道理,下面不正确的是( )
a.商业广告不能夸大其辞,否则商品卖不出去。
b.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否则自讨没趣。
c.做人做事都要讲诚信,不能欺诈别人。
d.人与人之间都要和睦相处,要互相关爱和理解。
二、活学活用,简练生动。
强强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同学,他十分喜欢张老师的语文课,张老师很注意言传身教,她教育学生多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并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正如杜甫在《春夜喜雨》中所说的“ , ”。张老师今天给同学们读了朱自清的《匆匆》,强强听后不禁想起了《长歌行》中的诗句“ , ”他下决心要珍惜时光,长大后报效祖国,报答父母。想到父母的养育之恩,他又想起了《游子吟》中的诗中“ , ”。
(一)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世纪宝鼎安放在联合国大厦北花园绿色的草坪上。鼎座高0.5米,象征联合国成立50周年;鼎身高2.1米,象征即将来临的21世纪。鼎重1.5吨,三足两耳,腹略鼓,底浑圆,四周有商周纹饰,浮雕兽面,云纹填底。底座上饰56条龙,象征56个民族都是龙的传人。鼎内铸有铭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座前为“世纪宝鼎”四个金文大字。鼎座后面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赠一九九五年十月。”整个宝鼎造型古朴,工艺精湛,堪称宏伟杰作。
1.在这段话中作者介绍了宝鼎的样子,层次清楚。首先写宝鼎的 ,接着写鼎的 ,再写 ,最后评价宝鼎的 。
3.下面是一幅图书广告宣传画。观察图画回答问题。
(1)这则广告介绍的书名是
(2)“100﹪”说明这套书
“75﹪价格”说明这套书
这两个意思用一个成语概括是
(3)这幅画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二)学习了寓言《矛与盾》,你一定感到卖矛和盾的那个楚国人很可笑吧。下面短文中的马市长的话也前后矛盾,读文后能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变
(1)马市长放下手里的茶杯,望着女儿说道:“现在农村的条件的确差些,有些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和前途,不愿到农村去,而这个女大学生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舍弃自己的利益,她这种精神很值得表扬,我们一定要大力支持。”
(2)“有什么事就说吧。”
(3)“我们单位有个刚分配来的大学生,放着清闲的工作不干,偏要到农村搞什么乡镇企业,您说她是不是太傻了?”
(4)马市长吃罢晚饭,在客厅里悠闲的品着香茶。女儿笑吟吟地走过来:“爸爸,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
(5)“什么?”马市长顿时收敛了笑容,“你怎么能这样, 决对不行 !”
(6)“哦,那么她爸爸是谁?”马市长问。
(7)“就是您老人家啊!”
(8)女儿神秘的笑了笑,说:“不对,我认为应摆表扬她爸爸,因为她爸爸十分支持她。”
1.这篇文章的顺序被打乱了,请将正确的顺序按序号写在下面。
2.文中女儿向父亲“请教”的目的是什么?
3.文中第5句的“这样”的含义是什么?
4.读了短文,结合文中划横线的两个句子,谈谈马市长是个怎样的人。
学了《关引子教射》一文,你对文中列子的学习过程是否有所感慨?在自己学习中是否也有过不求甚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时候?是否因此还弄出了笑话。或是造成了什么影响?后来又怎么样了?请你自拟题目结合自身的经历与感受写一篇文章。
1.不是庐山真面目
只有敬亭山
不叫胡马度阴山
钟山只隔数重山
终南阴岭秀
悠然见南山
2.杏花 桃花 桂花 梨花 荷花 菊花 稻花 麦花
3.举头望明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举杯邀明月
月落乌啼霜满天
月上柳梢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三、(一)1.整体结构 艺术造型 雕饰铭文 艺术特点
2.列数字。 下定义 打比方 作比较 列数字 举例子等
(3)下定义 作比较 列数字
(二)1.43218675
2.得到爸爸的支持
3.放着清闲的工作不干,偏要到农村搞乡镇企业。
4.表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虚伪而自
六年级第六单元语文园地笔记篇四
这学期,我们开展了“轻叩诗歌大门——与诗同行”的活动。在这一次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中,我们广泛地阅读了诗歌,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还深深地感受到祖国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丽与感情,了解诗歌的内涵,真是受益匪浅。
首先,我们小组的同学制定了活动计划,进行了明确的人员分工,各自回家搜集唐诗、宋词、元曲与现代诗,并将搜集来的资料聚集在一起,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阅读与交流。在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之处:古诗的语言比较凝炼、内涵丰富;现代诗的`写法则比较自由,更适合抒发诗人的情感;我们还了解到了诗歌的分类与诗歌的表现手法……总之,我们学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
虽然这次活动时间很短暂,但轻叩诗歌大门,在我们面前展出了一个美丽的诗歌的世界,从而让我们挖掘到了诗歌海洋中的无数珍宝。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成长!
六年级第六单元语文园地笔记篇五
1.诗中登山 (读下面的句子,补充所缺的内容。)
(1) ,只缘身在此山中。
(2)相看两不厌, 。
(3)但使龙城飞将在, 。
(4)京口瓜洲一水间, 。
(5) ,积雪浮云端。
(6)采菊东篱下,。
2.吟诗赏花。(请在下面选择一种合适的花,填入诗句中。)
荷花 桃花 梨花 麦花 稻花 菊花 桂花 杏花
(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2)( )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人闲( )落,夜静春山空。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
(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6)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
(7)( )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8)梅子金黄杏子肥,( )雪白菜花稀。
3.借月抒怀。(写出下面含有“月”字的诗句。)
(1) ,低头思故乡。
(2) ,万里长征人未还。
(3) ,对影成三人。
(4) ,江枫渔火对愁眠。
(5) ,人约黄昏后。
4.诗中有画。(下列词语和诗句分别是描写那个季节景象的,用线连一连。)
骄阳似火 春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硕果累累 夏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粉状玉砌 秋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鸟语花香 冬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5.诗文荟萃。(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1)下面完全是成语的故事的是( )
a. 自相矛盾 郑人买履 亡羊补牢 守株待兔
b . 拔苗助长 刻舟求剑 掩耳盗铃 晏子使楚
c . 画龙点睛 自相矛盾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d . 叶公好龙 拔苗助长 掩耳盗铃 郑人买履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是一个( )
a.反问句 b.设问句 c.疑问句
(3)“何不试之以足?”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 b. 为什么要用脚试呢?
c.姓何的不会用脚试吗? d.你不得不用脚试试。
(4)《论语》记载着()的言行。
a.孟子b.韩非子c.孙子d.孔子
(5)《矛与盾》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些道理,下面不正确的是( )
a.商业广告不能夸大其辞,否则商品卖不出去。
b.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否则自讨没趣。
c.做人做事都要讲诚信,不能欺诈别人。
d.人与人之间都要和睦相处,要互相关爱和理解。
强强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同学,他十分喜欢张老师的语文课,张老师很注意言传身教,她教育学生多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并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正如杜甫在《春夜喜雨》中所说的“ ,”。张老师今天给同学们读了朱自清的《匆匆》,强强听后不禁想起了《长歌行》中的诗句“,”他下决心要珍惜时光,长大后报效祖国,报答父母。想到父母的养育之恩,他又想起了《游子吟》中的诗中“, ”。
(一)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世纪宝鼎安放在联合国大厦北花园绿色的草坪上。鼎座高0.5米,象征联合国成立50周年;鼎身高2.1米,象征即将来临的21世纪。鼎重1.5吨,三足两耳,腹略鼓,底浑圆,四周有商周纹饰,浮雕兽面,云纹填底。底座上饰56条龙,象征56个民族都是龙的传人。鼎内铸有铭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座前为“世纪宝鼎”四个金文大字。鼎座后面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赠 一九九五年十月。”整个宝鼎造型古朴,工艺精湛,堪称宏伟杰作。
1.在这段话中作者介绍了宝鼎的样子,层次清楚。首先写宝鼎的 ,接着写鼎的,再写,最后评价宝鼎的。
3.下面是一幅图书广告宣传画。观察图画回答问题。
(1)这则广告介绍的书名是
(2)“100﹪精品”说明这套书
“75﹪价格”说明这套书
这两个意思用一个成语概括是
(3)这幅画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二)学习了寓言《矛与盾》,你一定感到卖矛和盾的那个楚国人很可笑吧。下面短文中的马市长的.话也前后矛盾,读文后能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变
(1)马市长放下手里的茶杯,望着女儿说道:“现在农村的条件的确差些,有些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和前途,不愿到农村去,而这个女大学生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舍弃自己的利益,她这种精神很值得表扬,我们一定要大力支持。”
(2)“有什么事就说吧。”
(3)“我们单位有个刚分配来的大学生,放着清闲的工作不干,偏要到农村搞什么乡镇企业,您说她是不是太傻了?”
(4)马市长吃罢晚饭,在客厅里悠闲的品着香茶。女儿笑吟吟地走过来:“爸爸,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
(5)“什么?”马市长顿时收敛了笑容,“你怎么能这样, 决对不行 !”
(6)“哦,那么她爸爸是谁?”马市长问。
(7)“就是您老人家啊!”
(8)女儿神秘的笑了笑,说:“不对,我认为应摆表扬她爸爸,因为她爸爸十分支持她。”
1.这篇文章的顺序被打乱了,请将正确的顺序按序号写在下面。
2.文中女儿向父亲“请教”的目的是什么?
3.文中第5句的“这样”的含义是什么?
4.读了短文,结合文中划横线的两个句子,谈谈马市长是个怎样的人。
学了《关引子教射》一文,你对文中列子的学习过程是否有所感慨?在自己学习中是否也有过不求甚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时候?是否因此还弄出了笑话。或是造成了什么影响?后来又怎么样了?请你自拟题目结合自身的经历与感受写一篇文章。
1.不是庐山真面目
只有敬亭山
不叫胡马度阴山
钟山只隔数重山
终南阴岭秀
悠然见南山
2.杏花 桃花 桂花 梨花 荷花 菊花 稻花 麦花
3.举头望明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举杯邀明月
月落乌啼霜满天
月上柳梢头
5.b c a d d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三、(一)1.整体结构 艺术造型 雕饰铭文 艺术特点
2.列数字。下定义 打比方 作比较 列数字 举例子等
3.(1)小学生阅读文库 (2)书的质量好 价格便宜物美价廉
(3)下定义 作比较 列数字
(二)1.43218675
2.得到爸爸的支持
3.放着清闲的工作不干,偏要到农村搞乡镇企业。
4.表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虚伪而自
六年级第六单元语文园地笔记篇六
(1)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c)
a.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靠近群狗,经常性地把幼麋给狗看,只是让它别乱动。
b.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走近群狗,给狗看幼麋(让它们彼此)熟悉,并让狗不要乱动。
c.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走近群狗,经常性地把幼麋给狗看,并让狗不要乱动。
d.从这后每天抱着幼麋靠近群狗,给狗看幼麇(让它们彼此)习惯,只是让幼麋别乱动。
(2)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b)
a.群狗害怕主人,和主人在一起时或俯或仰很恭敬,但时常舔着它们的舌头。
b.群狗害怕主人,与幼麋在一起时或俯或仰很友善,但时常舔着它们的舌头。
c.群狗害怕主人,和主人在一起时或俯或仰很恭敬,但时常用舌头去舔幼麇。
d.群狗害怕主人,与幼麋在一起时或俯或仰很友善,但时常用舌头去舔幼麇。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
a.幼麇能和家犬一起玩耍,是因为家犬和幼麋相处久了,彼此较熟悉,也较友善。
b.幼麋“至死不悟”,是因为它始终未搞懂家犬与外犬有什么区别。
c.临江之人对幼麇不恰当的庇护和宠爱,是导致幼麇悲惨遭遇的原因之一。
d.本文的寓意是说明不增强自身的生存斗争能力,一味倚仗权势而随心所欲,只能落得悲惨的下场。
六年级第六单元语文园地笔记篇七
第六单元复习
生字词:
天助我也 漫天彻地 互相残杀 渑池之会 完璧归赵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 负荆请罪
垂头丧气 喜出望外 目瞪口呆 大摇大摆 摇头晃脑 手舞足蹈 慢条斯理
1、《将相和》说说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再写出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说说为什么用“将相和”做题目。
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感情。
(1)我要让它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办得到的`,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
(2)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4、《鲁滨孙造船》节选自( )国( )的《 》。作品的主人公是个名叫( )的( )人,他喜欢( )和( )。
5、用关联词把下列句子连起来
(1)秦王那么厉害。 蔺相如不怕他。
(2)我和他是邻居。 我对他家的情况非常熟悉。
(3)我们看太阳只有盘子那么大。 它的实际体积却大得很。
(4)花草树木能美化环境。花草树木能防止水土流失。
(5)我们多听多练。我们能把普通话学好。
6、填空
( )的共产主义战士( )
(2)《春》是( )国现代著名作家( )写的,这篇散文的语言( 、 ),描写( ),洋溢着( )他还写了许多( )。
(3)《儒林外史》是我国( )的( ),作者( )在书中用( ),讽刺了( )。
六年级第六单元语文园地笔记篇八
淅淅沥沥落起了小雨,天空很阴霾,地面很浑浊。路上的行人来来往往匆忙的脚步,村托着我这个像迷失方向的小孩,停滞在这落魄般的场景中。淋雨,这样会让我生病。但是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畅快,早想这样淋一场。让上天的洗礼洗去我大脑的疲惫不堪。
回家,换了套干净的衣服。坐在书桌前,无端的点燃一根蜡烛。烛火不停的闪动着,仿佛它的生命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但可惜的是它点燃在一个光线很是充足的环境下。那流下的烛水不是它喜悦的欢笑,应该是它生命的泪水吧,它自己却不知道。
自己迷失,找不到正确的方向,何处在是我应该到达的地方。前段时间说好了要放弃,所以每天都放纵自己,故意旷课,有意犯错。玩的不亦乐乎。
直到今天的晚自习。
与同桌闲谈起了小事,不知怎么扯到了家庭条件上去了。在说完我的家境后,同桌突然严肃的说:“如果我是你,我就一定会好好读书,你太可耻了。”同桌的话让我感到惊讶,话后我也想了一个自习。确实我家的情况不是很好,我应该好好读书,将来才会有一个好的前途。为什么我会如此的傻,堕落自己。
也许同龄人的教训才更发人深省吧。
决定了!不再自由自己,好好学习,哪怕结果不是令人满意,至少我努力过。过程往往比结果更让人感到意味深长。家人也跟我说只要我自己做的事以后不后悔就一定支持我。
从今天起,我将选择眉毛上的汗水,丢去眉毛下的泪水。不再伤心,不再迷失,努力下去就有希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六年级第六单元语文园地笔记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自主学习不认识的字,联系上下文,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屡次”、“匍匐”、“冰雹”、“摧毁”、“胸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过程与方法
1、应用朗读体验的方法,在朗读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感受黄继光舍身堵抢眼的英勇与顽强。
2、在朗读中体会比喻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黄继光为革命利益,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对革命者的敬仰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是如何歌颂黄继光大无畏精神的。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描写及动作描写突出人物的品质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1950年6月,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犯,保卫中国安全,中国政府派出几十万志愿军奔赴朝鲜,抗美援朝的战争打响了。
2、师:现在让我们一同回到那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去看一下当时激烈的战争场面,了解几位在这次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课件播放)
3、师:看到了这里,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
4、师: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来认识这位英雄,他的壮举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他就是——黄继光。(板书课题)
5、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了关于抗美援朝和黄继光的相关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6、师:老师也在网上搜集了一些黄继光的资料,同学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出示)
7、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英雄的故事,请同学们把书翻开,13课《黄继光》。
二、讲授新课
1、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标出自然段,遇到不认识的字要多读几遍,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识字
(1)课件出示生词
(2)指生(开火车)认读
(3)同桌之间检查识字情况
3、迅速浏览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生汇报、师板书:接受任务、主动请战、壮烈牺牲、夺取胜利)
4、讲读第一自然段
5、讲读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
(2)师:通过同学的朗读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时间紧、任务重)
6、同学们自由读第3、4自然段
师:“屡次”是什么意思?比雨点还密集的枪弹,说明了什么?
师:可见战士们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如果不在黎明前攻下597.9高地,事情会怎么样?
师:在这万分紧急、千钧一发的紧急时刻,是谁挺身而出主动请战?
7、讲读第五自然段
师:黄继光是如何向指导员请战的?他当时的神情如何?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五自然段。(课件出示)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黄继光的话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板书:坚定)
师:谁来试着读一下?
师:现在老师就是指导员,谁来向老师请战?
师:生齐读这句话。
师:现在让我们重温一下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战的场景。(课件出示)
8、讲读第6自然段
师:当黄继光接受了这个任务之后大喊了一声(课件出示齐读):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师:黄继光在喊出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是怎样的心情?(板书:信心)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9、讲读第7自然段
(1)师:敌人会让他们顺利地摧毁火力点吗?
(2)指生读第7自然段
10、讲读第8—11自然段
(1)师:默读8—11自然段,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一会读给大家听。
(2)生汇报
(3)播放视频感受黄继光的英勇顽强
11、讲读12自然段
(1)师:英勇的黄继光就这样牺牲了,为了取得战斗的胜利他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的战友们愤怒了,大声的高喊着(课件出示齐读):冲啊!为黄继光报仇!
(2)师:报仇的喊声惊天动地,为什么战士们像海涛一样的向上冲呢?
(3)师:是谁激励了战士们?最后的结果怎么样?(板书:消灭全部敌人)
(4)师:让我们带着战友对敌人的仇恨,再带着夺取胜利的喜悦,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本课总结
2、生汇报
3、师总结: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我们有十几万的战士长眠于异国他乡,黄继光只是其中的一位,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板书: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将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中朝人民的友谊也必将世代长存。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之后通过网络资源查找其他英雄人物的事迹,下节课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黄继光
接受任务时间紧任务重
主动请战坚定信心爱国主义
壮烈牺牲张开猛扑堵国际主义
夺取胜利消灭全部敌人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