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通用15篇)
总结是对过去工作的回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潜在的优势和不足。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挖掘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改进自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篇一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培养人才、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和途径。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钻研教材,充分备课。
怎样才能使历史课上得有声有色?这是广大教师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了能够上好每一节历史课,教师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阅读材料和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等,把课备在教案上,装在脑海里,还要备在口头上,做到胸有成竹,这样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充满激情和爱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有情。”无情不感人,在多年的教学中使我体会到,只有对教育事业抱有热情,对学生充满爱心,在教学中才能进入角色,教师在教学语言上充满激情,才能使学生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听课效果。另外,面部表情是教师情绪的晴雨表,也是学生上课时的“众矢之的”。教师的面部表情会时时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形成与之相符的课堂心里氛围,例如教师面带微笑,神采奕奕地走进课堂,课堂上便会很快形成愉快和合作的融洽气氛。假若教师满面愁容或怒气冲冲,学生便会产生紧张、忧虑和胆怯的情绪反应,进而形成消极的课堂心里气氛。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克制自己,磨练自己,争取在上课之前把生活上的一切烦恼和不如意抛在脑后。同时作为文科教师更要注意把情感融入教学内容以感染学生,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思想又受到了触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先练后讲,以练为主。”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自主学习意识。
四、创设有效情景实施课堂教学。
俗话说:“触景生情。”让学生接触有效的教学情景,从而产生探究知识的方法、结论、氛围。情景包括实物、图、实施环境,现代化的多媒体。作为学生学习的拐棍、桥梁,创设有效情景,就是教师采用密切联系课文内容的教学手段和设置情景,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和氛围中,萌发可提升探究的情感,从而由“静态”学习转化为“动态”学习,由“平面”学习转化为“立体”学习。激发学生探究书本知识的由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景由为重要,例如再讲新文化运动一节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袁世凯独裁复古的有关资料及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资料,从而营造出当时一定的社会环境,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归纳出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总结深化。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印象、提高了效率。
五、注重课堂评估。
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练习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因而课堂评估现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巩固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历史课堂上的练习包括书面练习、口头练习、检查评估和思维训练等,通过练习已达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出示一些经过科学设计的适度适量的书面或口头的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教师要及时引导调控。教师在让学生练习时不能只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要让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总结,解决练习中的疑难,概括出学习的重点。再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信息加工编码,以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通过练习中的师生活动,所学知识就得到巩固,进而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整理知识的能力在练习中不断地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只有师者“授之以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能力,才能使学者“得之以法”,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这样才能使学生越学越会学,明显地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学习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篇二
[摘要]:积极的情绪是做好每一件事情的良好动力,它也适用于体育活动的完成,本文通过结合自身实践的实际情况,并参考了一定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课堂中应用积极的“情绪感染”的方式进行,不仅直接影响体育课的效果,而且会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1.前言:
体育教育是中学对学生“德、智、体、美、劳”五大基本要求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体育课则是学校实施体育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使学生掌握体育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发展和改善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与个性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健康的概念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单纯指人的身体各个器官的健全正常,而今天健康则包括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三个方面。
然而,在以往中学的体育教育中,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前者的健康而忽略了后两点。他们只重视对学生掌握技术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而忽略了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的发育阶段,情绪易于激动、外露,且随环境而变化。因此,在课堂中应用积极的“情绪感染”的方式进行,不仅直接影响体育课的效果,而且会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2.情绪的心理分析:
从心理学上说,人类最基本的情绪包括: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四种,快乐的情绪可以驱使人们去积极行动,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坚忍不拔地坚持下去;而愤怒、恐惧和悲哀的情绪则往往使人们的行动力量减弱,工作的注意力不集中等。
我们作为体育教育的引导者---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自始至终与学生融为一体,并要时常考虑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努力创造一个师生感情融洽的良好学习环境,使之能在愉快的情绪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这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是很有必要的。
体育课的特点是体力活动和智力活动相结合,在这一点上与其他的课程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在教学中就不能像其他学科的老师一样对待学生,体育教师心须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人体适应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进行组织和教学,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希望在体育课中有一个感情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心理倾向,比如他们喜欢什么样的体育教师、不喜欢什么样体育教师,这样我就可以改变他们原来不喜欢的形象而扮演他们喜欢的角色;其次,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自尊心是一个人需要尊重的反映,也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它与自信心、进取心以及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有密切的联系,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对他们给予热情的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尽可能地减少或不运用批评,更不能刺激或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然而,怎样才能够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又能把学生带进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去呢?我们可对以下的方法进行尝试:
3.1.创造问题情境,激发积极思维。
创造活动是一种高级的脑力劳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可以是实际问题,也可以是理论问题。其方法可以从客观实际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引而不发,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也可以结合动作技术技能要点,使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提出新颖的创建,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体育运动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已学过很多的基本技术动作,这些材料以表象和概念的形式保存在记忆中,当学生遇有新问题时,就能从记忆中提取现在的表象经验或概念,通过学生的思维来解决存在的技术或战术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例如:在篮球的运球及反弹传球教学中,已经讲了动作要点及注意事项,这时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3-5人自行组合,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编拟出可操作的不同于课本的篮球反弹传球练习,这样就会使被动变为主动,学生练习情绪高涨,教学气氛活跃,很多练习方法、练习手段都易于进行。而过去的教学模式一个主要弊端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从教学思想到教学过程,严重的限制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习惯于“我讲什么,你听什么,”“我教什么,你就按我的方法做什么”,不允许学生提出新的思维和尝试,学生身顺而心违,结果是学生形成了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学生兴趣和个性的发展。
3.2.运用激励法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
怎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气氛呢?我觉得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首先,必须建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表情;或一个眼神,一句话都直接影响和谐的气氛。比如学生畏惧新动作或练习动作失败时,教师要用亲切的语言,信任的目光,反复的示范与鼓励他们,去帮助他们找出症结所在,增强他们完成的动作信心。反之,教师如果有意或无意地流露出急躁,不满的情绪或严加指责,学生就会加重原有的心理负担,降低兴奋性,就更难完成动作了。其次: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自尊心理,循循善诱,少批评,多表扬,这点特别是对于身体素质较差,胆子小的学生尤为重要。如当他们完成动作稍有进步进(即使是失败的)都要及时给予肯定,那怕是点点头,学生的精神上都会感到满足,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再次,需要批评的通过采用动作、表情、提醒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和理解。如在教学内容分组练习中,常会遇到个别调皮的学生对练习动作不协调的同学进行装腔作势或出言不逊的讥笑;此时教师应采用严肃的表情和提醒的方式,对该生进行批评教育,事后,被批评者会感到惭愧而低下头,虚心接受批评,被讥笑的那个同学感到激动和内疚,就会大胆积极地去练习。这样既促进了同学间的谅解和团结,又提高了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练习积极性,一举两得。可见,和谐的气氛并不意味着不要上课的严肃性,二者是统一的,有着密切的联系。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组织教学的前提,而和谐的气氛,则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努力创造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心情舒畅中上好体育课。这样他们的技术动作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和改进,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会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3.3.应用调节法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
在体育教学中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有保持愉快的情绪,当有学生出现不良甚至抵触情绪时,应注意对问题进行仔细的了解,摸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后再进行分析处理,对违纪学生的处理上,对男生或女生,对性格开朗或内向寡言的学生则特别要注意批评的环境和处理的方法,尽快地使课从逆境中走出来;课后要冷静反思:课的质量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课上对学生的表扬是否使学生受到鼓舞?即使是批评,是否使学生得到激励。只有尊重和爱护学生,学生才会与教师主动配合,积极参与,课堂自始至终处于良好的情感环境之中。对学生没有情感,没有尊重和爱护,就没有教育。切忌盲目武断地责怪学生或者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应该多运用启发、诱导来调节学生的情绪。同时,教师的任何不良情绪绝不能带到课堂上,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乃至教师的着装,无一不直接影着响学生,教师要精神饱满地对待每一节体育课,要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课堂关心和对学生的爱心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炽热的情感和无私的奉献。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学生。如果教师把不良的情绪带到课堂上就会传染给学生,更有甚者,可能导致与学生发生冲突,从而伤害到学生,同时也影响了课的教学质量。
4.1.深入研究并掌握学生情绪发展的规律。
情绪感染往往也与低级的心理过程相联系,它是个体意识发展的最初因素。例如:杂乱的环境使人不愉快,整洁美观的环境使人感到舒服,被人打骂时感到不高兴,被人爱抚地拍拍肩膀时却很愉快。一般来说,声音的感染较之光线的感受,与情绪反映的联系更为紧密、更为直接、它更能激起情绪的共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多运用积极性、肯定性,具有幽默风趣的话语,这样更利于把学生带入积极愉快、热情主动的情绪中,为顺利完成一节课的内容和任务作出了成功的'铺垫。同时,中学生已逐步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需要一定的情感,教师在这一点上更应该做好,不懂得尊重学生,唯我独尊,课堂就会显得冷淡,学生压抑、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除了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之外,它还与学生本身、教师以及外界环境有很大的联系。
4.2.教师应全面地了解学生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平时多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需求、喜恶,以及其身体素质特点,这样既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也便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同时,通过教师的影响,可以使原来不喜欢体育的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如果教师平时不注意与学生的接触与交流,师生感情疏远,学生对教师产生“畏惧感”,这在课堂上就不能伴随积极的情绪状态来练习,使之感到体育课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对体育课无兴趣,久而久之,便产生了一种畏惧的、消极的情绪。因此,一名体育教师要上好体育课,仅仅在课堂短短的几十分钟与学生的交流是远远不够的。
4.3.备课要考虑到学生因教材内容、场地器材、天气等因素引起的情绪变化。
一节成功的体育课,是师生充分配合的结果,单靠教师的努力而没有学生的积极配合或仅有学生的积极热情而缺少教师的正确指导都不能算是成功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师的引导。教师要上好一节课,不但要吃透教材的内容,还要想办法如何把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因为在上体育课时可能会由于场地、器材、天气等原因引起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影响到学生的情绪而不愿与教师合作。这都是教师必须事先做好准备的,这样才能在学生产生不良情绪时及时地分别加以转化,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内容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就要抓住课前准备、课中调节、课后反思。课前要认真备课:教学结构要考虑气候、季节、天气的变化因素;课内教材的搭配要考虑学生的全面锻炼及对三基掌握的有利;课的运动负荷要依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而机动掌握,课中要灵活调节,从而顺利地完成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
5.结论。
积极的情绪感染不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而且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更好地完成技术动作和课的任务,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地发展;同时,积极的情绪感染是一种师生的互动关系,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与合作。
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篇三
第一次和学生近距离接触,的确是非常关键的。老师的这一个亮相要是博得了满堂彩,下面的就会顺畅些,圆满些,要是讲砸了,当然还有弥补的机会,但是,实际弥补起来却是很困难的。打个不很恰当的比方,就像年轻人找对象,第一次见面没有给人留下好印象,十有八九要散伙,老师的第一堂课当然与见面相亲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其中的奥妙,也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在上第一节课前,老师最好是修饰一下自己,理理发,沐浴一下。一是显得干净利索,二是显得对学生尊敬,假如你有一张叫年轻人追逐迷恋的明星脸,多少会有助于马到成功,假如你不幸长得没有什么特点,那么,你至少要在休息好的前提下,做到精神焕发。
最忌讳的是老师进入课堂就讲课,因为学生还不熟悉老师,对老师还有很多的神秘感,上来就讲课,学生也会因为学生对老师感兴趣的程度大于对教学内容的程度,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所以,第一节课最好是不要讲课。下面是进入课堂后的具体的实施步骤:
首先,要做自我介绍,要有一个漂亮的出彩的的亮相。这个开场白,要介绍自己的姓名和求学经历,这是最吸引学生的,有助于学生了解老师的过去,促进师生友谊的建立。让学生在你的自我介绍里,感受智慧之美,拼搏之美,进取之美。要让学生感觉老师是一个博学的人,从而从心里喜爱和敬佩老师。
其次,要讲讲对所教授科目的认识,最好是联系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具体的实际例子,来突出所教科目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突出所教科目在个人修养提高方面的重要性,突出所教科目在考学中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产生一种学好你所教学科的冲动。这样做,虽然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但是对于引导学生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激发他们的学生兴趣,鼓舞学生的士气都是很有必要的。
再次,介绍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别人的教训,根据自己的心得来现身说法,把自己的一些窍门和绝招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叫学生知道下一步怎么学,怎么做,怎么配合老师的工作,达到以实用来吸引人,以真挚来感染人。
最后,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学期目标,自己的教学计划,自己的授课习惯,讲课特点,课堂要求,并且对学生应该达到的程度做出明确的说明,以便同学们更好的接受和适应老师。
应该注意的问题:
正心态,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朋友关系,不要高高在上,目中无人。
要根据学生课上的反映,及时调整自己的讲课的状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牢牢吸引住学生,要叫学生对老师的讲课心悦诚服。
要做到情绪饱满,文才飞扬,讲课时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做到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面带微笑,鼓励学生参与,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不要搞的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语言最好是本着幽默、风趣的路子走,内容要切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切忌大话、空话、假话,叫人厌烦。不要一开始就给学生立规矩,给学生来个下马威,过于严肃的老师,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影响师生关系。
语气要温和,不要生硬,课堂气氛要活跃,不要死板。应该讲,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他们的科学性和趣味性,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教师的第一节课,应该是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有了,就意味着你的第一节课成功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就可以顺利展开了。
让学生对你一见钟情。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但一个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人的第一印象是相当重要的,它往往左右了以后的好恶,以后的喜欢不喜欢。而人们对某一件事的兴趣大多跟着第一印象走。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个子再高也毕竟是孩子,有孩子的弱点。我们常听他们说:这老师,从一见面我就不喜欢他,以后一上他的课就烦。所以这“一见面”就显得十分重要。一见面只有喜欢你这个人,才会喜欢你的课,才会乐意接受你传授的知识。
1、老师的精神面貌:一个乐观幽默积极向上,带着爱心和孩子们交流的老师就能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一下子感觉这位老师很不错。我们在解读学生,学生也在这个时候全方位地解读我们。我们的谈吐、表情、衣着、板书、教态、口语习惯等等,孩子们都在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我们,解读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就带出什么样的学生,这句话很有一定的道理。
2、老师的处事方式:每当这个时候,孩子们都会很注意地听老师说,但到了一定时候,或者听到某个观点的时候,就可能会停止不下来自己的表现,这个时候的老师总希望学生能一下子安静,于是老师应该有自己的特有的让学生一下子就记住而且也能一下子安静的处事方式。如果还有个别人是习惯性的“目中无人”,那么老师一定要处理的恰当而且积极,并且有威慑力,这就是毛主席说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你不把他管下来,他就会把你管下了,特别是不是班主任的生物老师,更是应该在第一节数学课的时候建立起自己的威信。一句话要慈爱与威严相并。
3、不赞同第一节课不拿花名册就叫出一些孩子的名字:能叫出的如果是好学生,他们会沾沾自喜,如果是调皮的或双差生,他们就会自卑,甚至不以为是。而应该在上课中发现学生的特点,让大家介绍姓名,足矣。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到孩子的一切表现不是已经注定的,而是我们在共同学生过程中让老师发现的或者说的。尊重孩子。
4、用生物老师的魅力去吸引住学生。在第一节课可以刻意地将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现象抛给学生引发他们的兴趣,可以是让学生下来思考的,也可以是当场让学生讨论的,还可以是老师告知答案的,但一定要让学生感兴趣而且要让学生感觉到生物学的魅力。
5、第一节课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要求。这很重要,而且在第一周或第一个月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要求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又要具有针对性。这也就是要先读学生了,也就是要读我们的学生,他们可能存在的问题,上课发言、完成作业、书写质量、学习习惯、思考习惯等等都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一定要注意,一开始可以是盲目的估计,但一周内就应有一个比较明朗的了解。这样就还可以在一周之后进行适当的修改与补充。第一个月认真了,以后就轻松了。
6、第一节课不要就一个问题说得太多。现在的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不喜欢你的说教。你也许说得越多你的威信就越再往下降。所以要讲究策略。
“第一节课”是指新生入学后任课教师对所任班级中所授的第一节课,它的任务与一般课的任务有很大的不同。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上好第一堂课是培养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1、注重仪表美枣使学生感到你是位可亲的老师。
新课教师一亮相,几十双眼睛就会从头到脚地注视着你。如果老师不修边幅,或穿奇装异服,或浓妆艳抹,或披金戴银,都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讲台如舞台,但又不同于舞台,讲台上的教师注重的应是课堂的和谐,即教师的衣着与黑板、教室的和谐,打扮与学生心理的和谐。“和谐”是一种美,只有“和谐”才使人觉得舒服,如教师服装的颜色不能太艳丽,应朴素大方;教师的发型不能太出众,应自然些。否则容易引起学生对服装或发型的注目,分散学生听课的注意力,破坏课堂的和谐。因此教师在走进教室之前,对自己的服装和发型应适当讲究一点,打扮得体、朴素、自然、大方。留给学生一个美的第一印象.
2、注重感情因素。
3、注重业务水平的发挥一一使学生感到你是位可信老师.
第一堂课与一般课不同,一般课的授课内容是固定的,主要是传授新知识,而第一堂课内容则不受教材的限制。更多的是充分运用教师渊博的知识。发挥自己的优势,上活上好这堂课,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好课,把渊博的知识和相关的素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要围绕主题开展。同时要精心设计板书,处理好语言的叙述与板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感到有节奏感,不致于使课堂沉闷、单调。其次是脱稿授课,这样有利于把课讲活,学生觉得这位老师对课程熟悉、有水平。
二、培养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
第一堂课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为此,我认为。首先应使学生明白本课程要学习些什么,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大概内容,知道将来能学到哪些知识和技能,有助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应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本课程。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在第一堂课上,我改变常规的教学法.不是按部就班地讲本课程的地位、作用、任务,而是用身边的事例来说明。如在讲《简易逻辑》这门课时,我用学生平时碰到的事例来提出种种问题、现象,请同学们思考,并指出这些问题或现象可以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得到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提问学生:“当我们看到闪电,有人会下意识的捂耳朵,这是为什么?”学生说:“因为马上会有雷声。”教师归纳:“因为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有闪电就会有雷声,闪电是前因雷声是后果。世间万物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通过学习,我们就可以认识身边所发生的许许多多的因果关系。”我再继续给同学们举了两三个典型的事例,一边讲、一边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为日后授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改变教师一言堂说教的呆板模式开了个好头。
利用“第一堂课”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
今年,由于学校生源减少,招生过程中挑选的余地较小.以致学生素质明显下降.许多学生有自卑心理,学习的信心不足。因此,第一堂课中要加强引导,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树立学习的信心‘首先使学生明白.我们十九中学毕业生也能考上大学。我校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考入大学,特别是近两年我校升学率不断上升。这说明只要学生肯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好的成绩。同时,用我校毕业的升入重点大学的学生为例.来说明我校学生也是大有作为的。通过他们的成功例子,使学生看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其次应使学生知道,成绩差,并不一定是智力差。主要原因是可能是学习的方法不当或没有下苦功,在强调知识的获得。精力与毅力同智力一样重要的同时。出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学好本课程。老师可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介绍学习方法,告诉他们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第一堂课上还应表明老师信赖爱护学生的态度。我对大家说:“我作为任课老师。对大家是一视同的我不想了解你的昨天.我只想看到你的今天和明天。现在,大家是在同一条跑线上。在我的脑子里是一样的;像一张白纸,看谁经过一年半裁的努力,能在这张白纸上描绘出绚丽多彩的图画。”这样说,既表明了不歧视差生的态度,减少差生的戒心,又有鼓动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提高。
四、“第一节课”提出明确的要求、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除了正面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外。还应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从客观上来促使学生认真学习。增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自觉性,如提出上课时必须认真听课、认真做笔记等要求。告诉学生必须遵守的一些规章制度,如:必须按时完成作业,如有特殊情况与老师说明,如无特殊情况,初完成作业外还加以处罚等。这些要求或规章的提出,对学生是一种压力。有利于学生将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近年来。本人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实践,深深感受到上好“第一节课”为提高教师教、学生学的质量创造了前提条件,值得我们认真探索.
经验二。
如何把握好这第一次接触呢?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上课也一样,第一节课上的成功与否,既关系到老师今后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又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或热情。
在上第一节课之前,老师要好好修饰一下自己,理理发,修修胡子或眉毛,沐浴一下,换一身干净的衣服,一是显得干净利落,二是显得对学生尊重。不管怎样,在学生面前都要显得精神焕发,果敢干练。
在开学第一堂课,有的老师直接讲课。殊不知,这是教学大忌。因为学生对老师还不熟悉,对老师还充满神秘感,上来就讲课,学生会因为对老师感兴趣的兴奋程度大于对教学内容的兴奋程度,不仅会导致效果不佳,还有可能影响学生今后对该学科的兴趣。所以第一节课不要讲课。
有的说不讲课难道让学生自习吗?当然不是。老师可以利用第一节课的时间介绍自己,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然后介绍所教学科的特点,老师的教学计划,学习英语的方法,对学生适当的鼓励。
应该说,任何一门学科除了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外,还有其独特的魅力。教师的第一节课应该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加学生对学科的了解,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学生对老师和对学科的兴趣有了,就意味着第一节课成功了,今后的教学工作也就可以顺利开展了。
怎样让学生对你“一见钟情”
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是相当重要的,它往往左右了以后的好恶,以后的喜欢不喜欢。而人们对某一件事的兴趣大多跟着第一印象走。为此对开学第一节课要谨慎。
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都会有孩子的弱点。我们常听他们说:这老师,从一见面我就不喜欢他,以后一上他的课就烦。所以这“一见面”就显得十分重要。一见面只有喜欢你这个人,才会喜欢你的课,才会乐意接受你传授的知识。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能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接受。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对我们教师来说,以后的课不一定非得每节都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但第一节必须煞费苦心,精心准备(这其中包括个人的衣着服饰,体态语言等),更要一炮打响,让学生在很高的层面上认识你这位老师,并从此“死心塌地”的爱上你教的学科。这便是你教学成功的第一步。为此,接新班时第一节课不要讲新课,而是与学生“侃大山”。在“侃”的过程中与学生作贴心的情感交流,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展现学科的魅力。
先入为主,先声夺人,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醉于你的学识、风度之中,沉醉于学科的魅力之中,并热切地盼望着第二节课的早日到来。
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篇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迫切要求人才培养从“知识型”向“创造型”方向转变,护理教育要培养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护理人才,必须进行创新教育,教育学生学会创造,尤其是注重临床实践的妇产科护理学,对护理工作更有特殊要求。因而妇产科护理学临床教学遇到前所未有的冲突与困惑。例如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计划不合理,现代医学、现代科学课程薄弱,课程体系不能反映时代特色等等。因此我们要积极贯彻“着重素质、面向临床”的基本理念,以素质教育为主线,改革妇产科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逐步建立起有一定特色的妇产科护理教学模式。笔者就近年来妇产科护理教学中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的实践做一回顾。
教师教育观念比较陈旧,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手段简单落后,师生交流不足,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与自身的培养相关,而且更有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提高是临床教学的根本所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实现新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因为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行为起着指导和统领的作用。教师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智慧和意志的发展[1]。
1.1加强教师自身知识储备实施医学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既要有扎扎实实的医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又具有教育专业、信息技术及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不仅具有一定知识结构,而且还必须具有快速吸收、转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提高。通过定期培训、进修、学术会议、自学及函授等多种途径,接受继续教育和强化培训。争取拥有大量丰富、多层面、多侧面的知识,为医学创新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1.2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教师要将现代教育理论同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树立科学研究意识,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研究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诸种问题,并寻求答案;研究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等。通过潜心研究,尝试摸索,在研究中升华,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形成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新的教学模式。教师综合素质的发挥要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在课堂上授课教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教授他们丰富的妇产科学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1.3转变教师角色观传统妇产科护理教学都是由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即“填鸭式教学”,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主张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引导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提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从而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选妇产科护理教学内容,是我们讲好妇产科护理学的基础。面对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必须在一些原则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有序和有效的选择,教研室在临床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各位授课教师要作好资料收集,充分备课。对各位授课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明确的分工,授课教师备课完毕后,教研室对授课内容进行统一整理,一方面避免授课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另一方面避免某些授课内容的遗漏。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授课内容,运用教学语言、选择教学模型用具、使用多媒体等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用最能让学生理解的方式传授知识。教科书是实施教学的依据,但它不能成为束缚教师授课的枷锁。既往授课一直沿用按教科书顺序及内容讲解,制作课件时有意打破过去的框框,将关系密切的内容融合一起讲授,既便于理解、又避免了重复。如:流产的病理与临床表现,处理原则与护理措施等。课程内容选择性讲解,余下内容留为自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备自我学习和不断学习的能力。在自学前,向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自学的结果进行检查及总结,对重点、难点内容要给予讲解,以保证自学的效果。适时增加教科书以外的内容,主要介绍本领域的新进展,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学科前沿知识。每次课节省5~10分钟,用于习题的演练,以巩固当堂课的内容,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对于妇产科教育来说,创新教育就是要引导医学生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留下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新知识,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
3.1讨论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是以课堂集体教学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帮助学生设定讨论的主题,并参与指导学生讨论。在课堂教学的前期准备中,提前选定讨论的题目,如“怎样指导产妇科学度过产褥期”。并指导学生运用现代化信息查询手段查阅相关资料,鼓励他们不因循守旧,大胆创新,在学习中求新求异,让学生在大量阅读相关材料和全面思考后提出自己深思熟虑的见解,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种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他们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形成,同时,也加强了师生之间多方面的沟通和了解,促进教与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3.2研究性教学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要引导和组织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研究,例如,选择“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对产程进展的影响”—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课题,让他们自己设计相关调查问卷,到临床上去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分娩期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使学生重视产妇的心理活动,把产妇真正当作一个“整体的人”,为产妇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这种教学法可以锻炼学生科学设计调查表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数据统计及分析能力,为学生今后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奠定基础。
3.3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妇产科护理教师可以选择典型病案,并根据病案的阶段性变化分段编写,就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和临床实践中易出现的失误对教案进行设问。如在讲授“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这一内容时,课前让学生自学书本内容,课堂教学中展示典型的临床病例,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提出一系列问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学所得知识对问题加以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使整个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可以锻炼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3.4探究性教学法教师按照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并最终解决问题,以激发探究和创新欲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课“会阴擦洗”这一内容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会阴擦洗的模型和操作用物,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会阴擦洗的步骤和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少数学生会对书本上的内容产生质疑,并且产生对操作步骤的不同看法,形成了一种创新意识,从而为以后进行各种科研和创新打下牢固的基础。
3.5合作学习法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要求教师有指导地进行小组教学,让学生在一起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分组要尽可能小,并尽可能使组员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对每组给以具体任务及分工,使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子宫肌瘤患者的病例,请每组学生根据所给出的资料进行讨论、提出护理诊断、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最后教师自己进行总结。这种教学法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每个人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能积极活跃主动地发散思维、评判思维,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3.6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式教学法是指通过对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的一种认知方法。在讲授“孕期营养与保健”这一内容时,从临床请来一位患有妊娠剧吐的孕妇协助进行教学,在征得她的同意后,请她就自己在孕期出现强烈恶心、呕吐、甚至不能进食进水、身体严重脱水的具体情况向学生一一说明,学生根据这位孕妇的情况列出存在的护理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这样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感性认识,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
3.7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教育部在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也明确提出应用多媒体授课时不低于15%。利用现代的教育理论和技术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将教学内容以最有效方式传授于同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在讲授“胎儿分娩时”利用教学碟片先播放胎儿分娩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再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是怎样从母体分娩出来的”,“是不是所有的都可以经阴道分娩”、“在分娩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做哪些工作”等),使电教手段的趣味性牢固在学生形象中,使学生从趣味活动中获取知识,激发求知欲。
妇产科护理教学是护理专业临床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充分认识妇产科临床实习教学的特点和面临的困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精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妇产科临床教学的水平,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临床创新型、高素质的妇产科医学人才。
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篇五
摘要:课堂是学生发展的主要场所,是数学价值得以有效展示的重要平台。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以确保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模式。
素质教育以来,一堂好课,一堂有效的课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掌握,更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要让学生的能力水平、数学素养等都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和谐课堂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完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要实现的教学结果,在传统的课堂中,我们教师只要根据大纲要求明确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就可以,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考试。而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教学目标也转变成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完善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
二、恰当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决定了一堂高效课堂是否能顺利实现,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首先,教师要明确本节课教什么,之后,在如何教的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但是,教师在选择某种教学方法时,要避免出现“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出现。比如,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时,需要注意分组问题、小组合作内容的有效性以及教师给学生留出的小组合作时间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性。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以确保数学价值的有效实现。
三、做好过程评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可见,评价对学生健全的发展以及数学课堂的有效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评价环节,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终结式评价模式,要借助形成性评价模式帮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进而明确发展方向,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总之,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基本理念,要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以期能够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参考文献:
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篇六
要上好一堂课,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学习阶段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选择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安排好课堂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一般可分为复习旧知识、告知教学目标、呈现新知识和促进新知识的理解等。
一、复习旧知识。
目的在于激活原有知识。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或进行小测验等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利于新知识的接受。检查复习的方法有:口头问答、黑板演示、默写单词、公式或事件发生的年份、检查课外作业、纠正作业错误等。检查后一般要给予评定,运用五级记分法或百分制记分法,并指出优缺点,给予解释和说明。检查复习的内容可以是上一次课上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是以前学过的和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尽力创设新颖的情景和有趣的问题,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
二、告知教学目标。
目的在于指引注意、激发兴趣。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做好上课的各种准备,通过讲述、板书或提出问题引入教学内容。m比如在内容上,可以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知识;或者也可以提供学生平时并不一定了解、却能很快激发学习热情的新领域信息,使学生迅速集中对新课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断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循循善诱,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
三、讲授新教材。
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在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后,教师就应及时地将新授课的内容,有计划有层次、由浅入深地展现给学生。当触及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或者说是新知识的生长点时,教师就应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运用恰当的形式(朗读、讨论、简笔画等)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知器官真正参与和探究新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自觉地领会所听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必须清楚:讲授新知,不仅是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指出的是:教师提的问题必须提得恰到好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吃透教材,又要吃透学生,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其次,教师的启发点拨要适度,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当堂理解,当堂进行巩固。此外,教师也可以使学生初步练习和运用新知识,并使学生及时了解练习的效果,及时反馈,巩固和纠正,从而形成正确的、熟练的技能、技巧、进一步发展智能;或者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和阅读教科书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四、布置作业。
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作业有课内的和课外的,口头的和书面的。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作业,都是为了使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熟练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以及独立学习的能力。作业是学生的学习产品,产品是否合格表明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布置作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有时还需提示和示范。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的检查,批改和评定,通过检查了解教与学双方的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改进教学,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对于课内作业,可以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激起他们思维的浪花,让大脑处于高度专注的状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抓住学生急于求知的思维最佳时刻,进行指点,引出新授内容。这时再提出新问题,给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启发引导他们分析归纳,使学生能够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及时消化,吸收和应用。至于课外作业,教师要注意督促学生养成当天作业当天完成和独立完成的习惯教师检查作业时要区分合作完成和抄袭作业两种不同性质的表现,前者值得表扬,后者要予以说服教育。同时,教师布置课外作业,要注意学生的用脑卫生,练习要少而精,不要搞题海战术折磨学生。作业的形式也应多样化,让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发展个性。
五、反思。
这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作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没有十全十美的一堂课”,为使每一堂课上得更好,每一节课课后我们都要静心沉思。反思自己一堂课的成功之举、失败之处;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机智以及独到的见解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思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反思的同时,我们应该及时记下得失,重新设计教案,这样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才能把教育手段与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篇七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能上好课是必须的。上好一堂课难,上一堂好课更难,上一堂好的科学课难上加难。那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上好一堂科学课向40分钟要质量?我结合自己20余年的课堂实践和经验,谈一谈我粗浅的看法:
一、高效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的导入环节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渴望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如我在执教《电磁铁》一课时,新课伊始,精彩的演示实验,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迅速地营造出了那种神秘感,吸引学生很快投入了学习状态,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制作电磁铁。
二、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操作过程,教师适时指导,关注生成。
在学生动手实验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实验比较合理,在动手操作中注意哪些问题。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实验操作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去实证。科学教师要适时地指导,用心呵护学生的科学体验,为学生搭建交流质疑地平台。另外,要上好一堂科学课,应当重视课堂上生成的东西,重视学生的发现。课堂生成处理好了,也会让人感觉一切都是真实的,教师自己也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而已,也会产生特别的愉悦感。
三、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让他们学会思考。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会思考、能动手的创新型人才,敏锐的思维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所以,上好一堂科学课,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科学教师在教学时,应以思维为主线,课堂上以思维发展为核心。在科学实验课堂上,不仅让学生知道怎样做实验,还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实验。如我在执教《杠杆》一课时,在学生动手实验前,我总是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如果让杠杆尺再平衡,应该怎样做?学生想办法后,我问:“为什么这里放一个够吗就平衡了?再加一个够吗杠杆尺不平衡怎么办?你为什么会这样想?每一个细节,在我的引导下,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一一得到了落实。这节课学课,做学生的收获非常大,连听课老师都觉得受益匪浅。所以,要上好一堂科学课,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会思考,善于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四、要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科学课堂上究竟采取何种方式才效果更好,我认为要因事、因人、因时间、因内容而定。”因事而定“是指学生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展合作探究或提供怎样的环境让学生展开讨论;”因人而定“是指这个时段,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或问题?此时学生最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因时而定“是指哪个时段开展合作学习,一个新知识点就突破了;”因内容而定“是指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能利用学生之前的思维碰撞解决问题,方能产生实效。
自主与合作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要让学对问题有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再进行合作探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从而得到发展。因为学生依靠个人力量解决不了问题时,学生就会产生两人切磋、小组合作的强烈愿望。这样,无形之中,就将学生”逼“上合作的合作的梁山。科学教师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合作学习空间,教师要善于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做到”放得开、收得拢“,合作探究就会成为课堂的协奏曲,使科学课堂产生美妙动人的效果。
总之,合作探究是一堂科学课成功的基础,在合作探究竟中,教师考虑要周到,并能灵活处理的话,学生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五、坚持鼓励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科学课上,教师应当坚持鼓励的原则,不断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把学生豁动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一旦出现”同学互助、教学相长“的局面,便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极大地增强学生科学学习的有效性。
科学知识包罗万象,科学教师要上晓天文,下懂地理。所以,要上好一堂科学课,教师首先要认真揣摩教材,精心设计教案。教师还需要用自己对课程与教学的专业化理解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用自己专业的判断对教材进行教学加工,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科学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地调整和修正,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倡导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具体情景要作出恰当处理。在课堂上,科学教师还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此外,要上好一堂科学课,科学教师针对课堂上突发事件也要灵活机智地处理。
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篇八
我们通过教学实践、调查访问、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后,分析了中学生中长跑的主要心理障碍:厌倦、恐惧心理;怕苦、怕累心理;自卑、轻视、爱美心理;骄傲自满等心理。再结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学体育。
(一)研究对象的情绪和性格类型倾向以及意志品质状况的调查结果。
我们将事先印好的情绪及性格类型倾向调查问卷和意志问卷,按问卷的实施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为提高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我们分别对研究对象相隔4~5个月之后,进行重测检验,并随机性地对部分受试者及其周围同伴进行了调查访问,以提高问卷的可信度。情绪及性格类型倾向调查问卷把情绪分为稳定型,中间型和不稳定型三种;把性格分为内向型,中间型和外向型三种;根据年龄常模计算问卷得分并转化为标准分,然后根据标准分判定情绪及性格类型。意志问卷按性质分为六种类型、五种状况:即劣、差、及格、良好、优秀。通过女生和男生的调查结果,我们看到研究对象的情绪类型中,男生不稳定型占28.68%,女生不稳定型占28.30%。在实际观察和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情绪不稳定者,对待中长跑学习常常表现出焦虑、紧张、易怒、忧郁。尤其在中长跑考试的前夜,往往因多虑而睡眠不好,情绪反应强烈,严重影响了中长跑的练习和测试成绩。这种不良的反应,无疑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不利和有害的。从女生和男生的调查结果反映出,研究对象的性格类型中,男生性格内向型占14.72%,女生性格内向型占16.98%。性格内向不爱活动,对中长跑学习抱有消极、机械、被动的态度和缺乏持之以恒等,严重影响中长跑的学习和自主锻炼。
通过女生和男生的调查结果,我们看出研究对象的意志品质状况不佳,实际考察也是如此,他们往往表现出怕苦怕累,一点点困难也无法克服,有甚者在课中假装身体不舒服,而逃避中长跑,这种现象在中学生身上表现更为严重。
(二)中学生中长跑出现上述心里障碍的成因。
1.认识和发展障碍。刚进中学,学生对体育知识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运动锻炼凭直接兴趣参与以后虽然逐年有体育理论知识要求学生了解或掌握,但由于广大体育教师忽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正确动机的培养,所以,学生的认识较盲目,他们不懂得中长跑对其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对意志品质的锤炼作用,亦不了解中长跑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和一般的自我处理跑动中的难受感,特别是极点时的艰难感受易形成条件反射,造成极强的心理负效应,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且,中学生心理上不成熟,依赖性强,意志品质差,也制约了学生对中长跑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往往仅凭外界的压力(老师的压力体质测验升学考试等)进行锻炼,内心极不情愿。
2.对动作技术结构不够重视。由于受上课时间因素所影响,部分老师一开始只重视运动员的有氧耐力训练,而忽视了动作结构的经济性和实效性,如果错误动作一旦定形,不仅对学生进入成年后发挥最大运动潜能,延长运动寿命,创造成绩非常不利,而且由于青少年的骨骼承受的压力和肌肉拉力的功能不及成年人,骨骼容易造成变形,甚至畸形。青少年在开始接触中长跑时,对中长跑的技术结构动作要领模糊不清。
3.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原因。体育教学中,由于练习的内容缺乏新意,讲解语言单调、贫乏,动作示范不够规范、正确,没有吸引力。另外,练习手段的重复雷同,运动负荷波动大,使学生感到体育课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恐惧心理。
4.忽视放松运。大部分老师都知道运动过后应做放松运动及放松运动对运动成绩提高所起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上课时间的限制,往往忽视了放松运动。做放松运动其目的是通过放松活动使身体各系统由剧烈的活动状态独步过度到安静状态,减轻疲劳,促进恢复过程。剧烈运动后,如果不做好放松活动就停下来,容易造成暂时性脑贫血而产生头晕、胸闷、恶心等不良反应,甚至会发晕倒(休克)现象。长此以往,还会造成肌肉失去弹性,影响成绩的提高。
(一)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必要的。
锻炼技巧教学时要讲清楚中长跑锻炼的作用和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充分理解中长跑的实用价值,定能树立长久的动机,并能积极地进行中长跑锻炼。在中长跑的练习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肌肉酸疼动作迟缓的“极点”现象,容易使意志品质本来就薄弱的中学生产生动摇,甚至退却心理因此,在练习前,教师必须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极点是跑动中正常的生理反应,是身体各器官不适应的表现,是运动系统内脏器官的需氧量与供氧量的矛盾所致,即供氧不足而引起动力定型的暂时紊乱极点产生时,要继续坚持,同时减慢跑速,加强呼吸特别是深呼气,继而出现“第二次呼吸”,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而深长,动作重归于轻松,不适感逐渐减轻甚至消失,信心倍增。另外也必须教会学生放松摆臂呼吸节奏体力分配等技巧,以及意志品质对中长跑水平的巨大影响及其反作用等知识,使学生树立中长跑不仅是身体素质的锻炼,也是毅力精神品质的锤炼。
(二)使学生建立一个正确动作结构的概念。青少年在开始接触中长跑时,结构动作要领模糊不清,所以在开始上课时,即第一次上中长跑课时,应该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一个正确动作结构的要领。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模仿相结合进行。特别强调动作结构合理的重要性,密切注意运动员在跑动过程中的动作结构,当出现错误动作时,应及时给予提醒纠正,直至形成正确动作定形。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努力创造活跃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良好的、兴奋的心态下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帮助她们克服困难,树立良好心态,使他们的体能在学习和训练中得到逐步改善和提高,逐渐适应大强度的学习和训练。
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篇九
陈根旭。
体育课是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学习态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研讨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终身体育的受益者,除了教师的积极努力,还必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一、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习兴趣。
体育兴趣是学生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内在动力,是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积极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心理因素。学生的体育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体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1、利用成就感。
学生的成就感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是一剂良药。如同在文化课教学中的“解答了一个富有挑战性难题”一样,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实实在在的成就感是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练习运动技能得到提高,其中也包括运动知识和健身知识的获得等。相反如果在教学中忽视运动技能的提高,总是在简单重复低水平的运动技术动作,就会使学生丧失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上有成就感,就会树立体育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能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有自己赶超的目标和继续学习的动力。如果能帮助所有学生获得这种成就感,树立这样的学习信心,他们便有动力克服体育学习中的困难,获得克服生理、心理惰性后的成功感,自然而然会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
2、利用认同感。
教师和同学对一个学生进步的认同是对其后继学习的莫大鼓励。课堂上一次良好的运动表现,一次出色的示范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在运动竞赛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同学们的羡慕的目光,这些都会给学生很大的精神鼓舞,也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别是中小学生思维十分单纯,他们往往认为:我体育好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以及同学的肯定,我还得保持下去,要好好学习。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3、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
体育学科的最大特点是体育课上学生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当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进行了适度的身体负荷的运动时,他们的身体就会体验到适度运动后的愉悦感,这种适度既不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更不是面不改色心不跳。特别是当前学生文化课学习压力很大,学生课外几乎没有运动时间的情况下,体育课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和组织合理的体育学习内容是学生体验体育运动兴趣的第一要素。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好动、好奇是青少年的天性,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所具有的活动性、挑战性、技巧性、趣味性,恰好能满足他们这种有需要,并使其从中获得乐趣。但是体育教学的不当,会使体育变成枯燥、艰苦的劳动,使学生丧失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兴趣,例如有的教师把教学和训练安排得紧张枯燥,对学生提出过高要求;有的教师训练方法千篇一律;有的教师态度蛮横、语气强硬,或者一味批评,吝于表扬等,都会削弱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为满足学生追求乐趣的需要有效激发学习动机,体育教师要设法使体育教学富于趣味性。
体育教学是一种生动活泼,愉快身心的教育活动。新课标要求我们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遵循这一理念,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即为每一课都创设一个情境,使每位学生都融入到情境中去,使他们感觉到是在游戏而不是在上课。选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如根据本校特点创编的“纪律之星”,“蛇形跑接力赛”游戏等。通过这些手段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课教学不同于运动队训练,不能进行过大的运动量和负荷,以免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体育课运动量的安排必须要有一定的锻炼价值,同时又能够有效地调节好学生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努力把快乐体育教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从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着手,变“厌学”为“乐学”,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和进步的喜悦,从而产生体育兴趣。讲解动作技术要领,要形象生动;总结要突出重点,做示范动作时要正确、优美;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善于发现学生的好人好事,给予表扬鼓励,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理念,提高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精选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进体育活动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学生的直接感觉对象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如果教师工作马马虎虎,上课松松跨跨,对学生放任自流,讲课精神不振,就会诱发学生对体育产生厌学行为。同时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模范表率作用和文明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更要做到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爱护,学习上的耐性指导帮助。此外,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练、轻松、优美的示范,可引起学生对动作的直接兴趣,使之产生跃跃欲试之感。因此,教师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是获得威信、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快乐体育,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所追求的。一门课程要获得成功,“在学中找乐、在乐中提高”是最高境界,由此教师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法机械单调的话,学生势必产生怠倦厌学行为。相反,教师教学中,语言风趣幽默、形象生动、精练而带有鼓励性,并结合教材内容,讲一些有趣的生活小故事,师生互动必增强,教学氛围就活跃起来了。
四、因材施教,激发学习动力。
由于学生家庭、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掌握练习密度和强度。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细致地了、研究每一位学生的不同情况,根据其不同特点、循序渐进地逐步提出要求,只要他们通过努力达到了要求,就要及时、恰如其分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能产生成功感,从而使他们更加有信心去实现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如此必将使学生逐步形成由后进变先进的强大内驱力。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情况,适时运用“鼓励”性语言,以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付诸行动。
总之,要想上好体育与健康课,必须重视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有效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热情,从而提高体育课堂的质量和效果。为了让中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更积极地参与运动,提高运动水平,健康地成长;建议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但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体育课要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体育课堂要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篇十
课本(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是前人文化智慧积淀下来的精华,它有知识的基础性、示范典型性,所以要注重吃透文本教材。而“备课”就是教师课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它是教师弄懂、弄通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出方法适当、目的明确的教学方案(写出教案)的一个过程。所以要认真地钻研教材,关注相关知识体系,明确所学知识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
认真钻研教材后,教师应组织处理教材也就是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即浓缩简化——让学生易学。所谓浓缩简化就是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获得较大的学习效益。
另外,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即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以便激活他们的经验,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提高学习效益。所以,针对书上的知识点,我一般会寻找1——2个较简明、较典型的实例。这些实例应尽量贴近生活,为学生所熟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讲到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增生期、分泌期时,让同学们联想增生期子宫内膜增厚就像播种前犁地使得土地变塇增厚;分泌期子宫内膜有许多腺体和动脉就像犁地时撒肥料让土地更肥沃,为种子生长做好准备。再如讲到前置胎盘概念时,让学生们联想打烧饼时如果烧饼贴在炉子下面靠近炭火时烧饼会糊,因为位置太可下了,而胎盘的位置太可下了就是前置胎盘。(职教论文)总之,备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只有反复地钻研教材,才能够将学科知识有目的、有意识地传授给学生。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刚上课时,学生往往还处于课间活动的兴奋状态,注意力不能马上集中到书本上来。此时,教师精彩的导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常用的导入法有:
案例导入:例如讲到妊娠高血压病人护理时,给学生一个妊娠高血压的案例。
多媒体视频导入:例如讲到正常分娩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三维分娩模型”视频。
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丰富其感知、激发其求知欲,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具体知识更新讲解时,教师应担当起组织者的角色,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以“学”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在教学中主张民主教学及多种教学方法。
民主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其内在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这主要在于建立平等、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个性张扬。
多种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表明:当教学活动能引起学生兴趣时,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并使他们觉得学习不是一件苦事或沉重负担,表现出喜悦和求知欲,加强对知识的探索力量,激起克服困难的意志。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经常变化教学活动形式。例如讲到异位妊娠时采用的是角色扮演法,讲流产时由于这个内容学生们通过电视网络接触较多,所以我尝试让尖子生查找资料,当小老师给全班同学上课,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医的学生都会遇到被亲戚朋友咨询的事情,教师要抓住这一点,将所讲的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进而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妇产科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可以使学生所学习的东西得到实际的运用,让他们体验到知识的重要性,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个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加入课堂教学中去。
情感激励学生:通过情感评价让学生客观地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学会自己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学习内容,能自觉地进行自我反思及检验理解情况,学会调控自己的心理,保持适当的心理状态。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寓批评与表扬中,通过告诫、谅解、宽容、补偿等手段,给学生以内疚的心理体验,诱发学生悔改的动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通过艺术的批评,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批评的最佳境界。
学生反思:有的题课堂上讲过,练习中也做过,但学生遇到类似题目仍不能顺利解答,原因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只注重让学生练习,忽视了对学生反思能力的训练。而知识是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感悟反思而形成的,没有反思学习就会成为重复自己的机械劳动。
教师反思: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只有经过反思,思路方能得到拓展、延伸,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对后续教学进行有效的调节,最终改进不合理的部分。法无定法,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教师要经常思考:我的设计是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学生的反映怎么样?是否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热情?教师要从学生眼中观察自己的实践,使自己不断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善;教师要借助反思对自我教学进行重新审视,并积极寻找思路,解决好教学问题。
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篇十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已在幼教这个岗位上工作了五个年头,回首过去的时光从最开始的不知所措到现在的井井有条,一路走来有笑有泪、有苦有甜;但是庆幸的是我并没有放弃自己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并一直坚持下来;一步步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而努力,在幼儿园五大领域(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中第一个就是健康,目标为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是要真正的做到在教学活动中达到这样一个目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幼儿园中如何通过体育活动来增强孩子们的体制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体育活动的备课时要严谨,我认为要备好一堂体育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备教材。
目前我县公民办幼儿园使用的教材版本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也就无法拥有统一的教案,虽然看似很麻烦但是给了教师们很多自我发挥的空间,同课异构不同的教师同一节课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场地但都可以组织的有条不紊,并最终达到自己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们在课余时间要利用书籍、多媒体、网络等工具,多看、多听、多思考、多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在备课时要根据本园的教材、本班的幼儿因地制宜的备好教材,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
2、备准备。
一堂课从备好到进行实践中会有准备的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需要的辅助工具,准备工作中还应提前了解孩子们的身体状况,对一些因为身体原因不能进行体育运动的孩子要做好管护工作,提前查好天气预报适时地调整教学安排,准备教学目标和活动设计中需要的音乐、头饰、活动器材等等,提前准备好并在上课之前进行反复检查以确保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正常使用。
3、备学生。
这里所说的备学生就是要充分了解我们实施教育的孩子状况,这其中包括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等;在幼儿园体育课大都是在户外进行的,但是由于户外体育课不稳定因素较多干扰比较大,所以户外体育课也就成了很多新老师的“噩梦”孩子们一出教室天性得到解放,如果不能做好的组织很有可能就会变成教师无法控制的局面。这就要求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的差异性,在户外我们设计的教学活动不仅要有趣还得让孩子充分发挥他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做好一个引导者而不是“统治者”,如果教学活动难度太大孩子们不仅不能感受运动的快乐,反而会出现厌烦的情绪;所以在备孩子的时候教师应该考虑教学活动中的内容应适应全班孩子的水平提高。
4、备场地。
备场地中的因素也比较多,首先你设计的教学活动根据班级孩子的人数以及活动范围需要多大的场地在上课之前应做好预估,避免一些不安全因素的出现,还有在上户外课之前也应该充分考虑季节因素,如果在夏季就要设计运动量不要太大的活动否则孩子们会容易疲惫,活动时间也不宜太长,在冬天户外活动时应做好热身并在上体育课时适当的增减衣物避免感冒。
5、备突发状况。
在幼儿园其实每一堂课都应该做好应对突发状况的准备,不仅要在上课准备的时候强调安全常规,而且要时刻关注班级中的孩子,如出现活动中的意外摔倒或发生其他的事故教师应及时的做好准备和处理,只有时时刻刻的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才能更好地防患于未然。
总之,备课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一定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好不平凡的工作,即使条件有限,只要用心体育课一样可以精彩。
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篇十二
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有上好体育课,才能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增强学生体质。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体育课呢?我认为,除了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外,教师还必须认真抓好以下三个基本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课前准备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基础环节。俗话说:“有备无患”,课前没有充分准备,就想上好一节课,无异于无米之炊,无异于打无把握的仗,因此,教师要重视并抓好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必须认真编写教案,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刻苦钻研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身体素质情况,采用《大纲》、教材、学生三结合的备课法,编写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教法灵活的教案,提前布置好上课的场地、器材,做到教学环境整洁,场地、器材布局合理、安全。让学生感到好奇、新颖,从而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首先要从我做起,注意仪表,穿着整洁运动装上课,在学生中树立形象,在教学过程中便于做示范动作,同时,又能体现出体育教师的特点,教师要结合教材,认真思考数学中如何用简而精的语言向学生讲解动作要领,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基础素质等差异,用不同的讲解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逐步加强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要能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只有课前对各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使一堂体育课活跃有序,才能顺利、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课堂教学灵活多样。
体育教学过程中,准备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学生活动不开各关节,在运动中就容易受伤,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内容,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对相关的关节充分活动开,如:跳高和跳远教学中,主要活动开胯、膝、踝关节;技巧和单杠教学中,主要活动开肩、肘、腕关节,准备活动也可采用游戏的方法进行,如:短跑(50米)教学前,可安排“破网捕鱼”、“打死救活”等游戏,让学生在操场上相互追逐、跑动,学生在跑动中有加速跑、匀速跑、变速跑等,这样可加大关节的稳固性和承受能力,提高肌肉伸缩性与爆发力,之后,再进行50米练习,就能提高学生的短跑速度。总之,灵活多样的准备活动既能提高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达到各类运动的负荷指标。
2.讲解与示范。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真讲解动作要领,还要进行认真示范。要做到讲解清楚、突出重点、示范标准、动作优美,合理地运用讲解与示范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等具体条件,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各年级都反复出现的内容(如耐久跑、铅球、篮球等),可采用先讲解,后示范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对教材比较生疏的情况下,教师可采用先示范后讲解的教学方法,对一些集体形式下进行练习的项目(如广播体操、武术等),教师还可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一边体会动作要领,一边跟着教师做出相应的动作,以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与理解能力,因此,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讲解与示范,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体育课堂效率。
3.组织练习。
现时,教师要及时地进行纠正,可采用单独纠正或集体纠正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练习中可采用分组比赛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增强团结,加强学生集体主义观念,还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
三、总结整理。
总结整理是一堂体育课的最后环节,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首先是组织学生认真做好整理活动,使学生疲劳的肌肉得到全面放松,让紧张工作的各器官恢复正常,其次是对当节课进行总结。总结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完成情况,学生是否按照教师要求,认真完成项目练习,以及对动作的标准化。对认真练习,动作标准的学生,教师要提出表扬,使之成为其它学生学习的榜样,对理解能力弱,动作不太规范的学生,教师应多采用鼓励的语言,鼓励他们开拓进取,积极向上,最终,能达到一个理想的目标,同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在教学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鼓励的良好学习风气,几分钟的总结整理,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好体育运动技巧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巩固一节课所学的内容。
总之,要上好一堂体育课,教师必须抓好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总结整理三个环节,课前准备是基础,课堂活动是关键,总结整理是升华,教师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生实际,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才能使一堂体育课有声、有色、有趣、有益,以达到预期目标。
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篇十三
语文教学应是开放式的,是在交际中、活动中、情境中学习语文,能激起学生的表现欲、讲话欲、表演欲、特长展示欲,让学生有自信心、成就感、快乐感。同时语文学习也应是学生的心灵活动,应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求真的过程。在流淌着个性化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带着个性化的体验,充满着审美的愉悦,定能多角度地诠释课堂的内容。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思考、想像、写作,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显示自己的个性。为此,本文特就新课改下如何上好初中语文课作如下探讨:
一、要正确理解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内涵。
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等方面的综合收获,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总量与真正起作用的有效教学时间比。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
二、善于适时引导、点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育的真谛在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去启发智慧,而不仅仅是教给知识。知识是无止境的、是教不完,而启蒙后的智慧可以自己发现和生成知识。教的本质在于引导、点拨。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并不等于教师在课堂中作用的淡出,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强调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自主对话,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关键点,及时引导、点拨,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如在教学《伤仲永》这一课时,同学们在讨论时有一个同学提出了“家庭的.经济环境的好坏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并列举了现实生活中许多贫困地区的学生因家庭困难就算考取了大学也没法上学的事例。他的观点再班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双方都各据一辞,无法说服对方,最后学生提议让我做公证,我就适时地给以点拨,并没直接肯定谁对谁错,只是列举现实生活中一些家境优越的同学的学习状况和家境比较贫困的同学的学习状况,让他们自己去对比。最后学生通过再次的讨论明白了“家庭经济环境的好坏并不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通过这样的引导,能够引发学生的更深入思考,自己去判断事情的对错。既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又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提高。
三、工夫要下在备课上,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
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抓教学重点问题,前文已经论及,但需要一提的是,有些课文,如《故乡》,它不仅有重点,还有难点和要点,而这些又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的统一体,备课时忽视不得。
四、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的新鲜感、直观感。
刺激的新颖和变化能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在语文课堂中经常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首先,注意对语言的润色。
教师若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自始至终用一个腔调,平铺直叙地上完一节课,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上课没精打采,昏昏欲睡。教师在讲重点、难点、疑点时,需要学生思考,应稍停顿或拖长语音或者提高语气,通过手势、眼神、面部表情引导学生重视并诱导思考。语文教学的感召力也来自教师语言的风采。教师如能运用精练、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运用脍炙人口、内涵深刻的经典和警句,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拨动学生的心弦,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其次,注意教学的直观性。
根据学生求知欲强、兴趣广泛,注意力能够集中,但持续时间不长,好动、急躁等身心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语言直观、文字直观、实物直观、电化直观等手段,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掌握知识、接受教育,特别是录音、录像、投影、漫画、多媒体等电化直观手段,能够提供真实、生动、感人的素材,强烈地吸引学生,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其中,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一个好方法。多媒体教学也是当今教学的发展趋势。多媒体教学,带来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它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得益彰,它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增,而且有利于其钻研教材、掌握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特别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也就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
总之,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新课改下要上好初中语文课,让学生真正有所获,就要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篇十四
摘要:课堂是学生发展的主要场所,是数学价值得以有效展示的重要平台。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以确保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模式。
素质教育以来,一堂好课,一堂有效的课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掌握,更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要让学生的能力水平、数学素养等都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和谐课堂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完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要实现的教学结果,在传统的课堂中,我们教师只要根据大纲要求明确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就可以,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考试。而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教学目标也转变成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完善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
二、恰当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决定了一堂高效课堂是否能顺利实现,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首先,教师要明确本节课教什么,之后,在如何教的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但是,教师在选择某种教学方法时,要避免出现“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出现。比如,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时,需要注意分组问题、小组合作内容的有效性以及教师给学生留出的小组合作时间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性。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以确保数学价值的有效实现。
三、做好过程评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可见,评价对学生健全的发展以及数学课堂的有效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评价环节,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终结式评价模式,要借助形成性评价模式帮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进而明确发展方向,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总之,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基本理念,要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以期能够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参考文献:
李淑梅,杨军亚。浅谈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中国校外教育,2011(17)。
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学科论文篇十五
初高中历史教学这两个阶段是一脉相承的,课程标准的设计是统一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衔接,但笔者认真研读了二者的主要内容,发现其差异性亦非常明显,本文就此做一初步探讨。
“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从其对课程性质的定义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和普通高中的历史课程所承担的任务迥然不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
二“基本理念”的差异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都要求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学生获取基本的历史知识,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可见,在指导思想上,二者具有统一性。但在教育理念上,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更多地注重其“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则是“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体现的是“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原则,“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坚持的是“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在历史课程改革方向上,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强调的是“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强调的是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总之,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改革是为了“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是为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由此可见,在初高中历史课程理念上,尽管有其内在的联系性,但体现更多的却是其差异性,普通高中阶段的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有了一个明显的提升。
三“课程目标”的差异性。
1.“知识与能力”方面。
在知识上,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则选取微观和宏观双向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加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
在能力上,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如历史年代的正确计算、历史图表的识别使用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外,更要求“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在过程上,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强调“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强调“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在方法上,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学习注重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及实践性学习;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更侧重于自主性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在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了首位。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相应知识的了解,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意识进行引导;高中阶段则通过学生对相应知识的认知、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终极目标。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都强调三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但二者在对学生历史知识培养的目标上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但不能根除。
四“课程内容”的差异性。
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历史分为42个主题,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先中后外的次第,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主题形式的同时,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还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的时序性和线索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新的内容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编排体系的局限性,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历史内容的呈现形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其中,必修课包括三大模块,主要涉及政治文明历程(9个专题)、经济成长历程(8个专题)、文化发展历程(8个专题);选修课共6个模块,包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这样,既避免了与义务教育阶段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又利于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不管是初中的主题还是高中的专题,都力求在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上打破过去的‘通史’模式,主题是专题学习的基础,专题是主题学习的提高和深化”。
1.教学建议方面。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建议”都提出了落实课程目标、把握好课程内容、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和方式的转变等三方面的要求,都积极倡导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这说明了学科不同层次间具有相似性。而义务教育阶段更“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而高中阶段则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地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在探究学习上,义务教育阶段“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高中阶段则要求“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义务教育阶段建议“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高中阶段还提出了深化对课程理念的认识,“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建议。
由此可见,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截然不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建议尚停留在认知层面,而高中阶段则提出了更深层次的建议。
2.“评价建议”方面。
在评价建议的表现上,《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两个教学阶段的要求差别较大。在历史教学评价的性质和功能上,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在高中教育阶段,历史教学评价则要求“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发挥“反馈、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由此可见,在历史教学评价的性质和功能上,两个教学阶段的差别较大。
在评价方法上,义务教育阶段要求“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根据教学阶段性的特点,历史教学评价可分为“课堂教学评价、单元教学评价、学期教学评价、学年教学评价等”,比较实用的评价方法有“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观察法”、“活动法”、“学生自我评价法”、“测验法”等;高中教学阶段更注重“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有效学习评价方法的探索”,主要通过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考试等方法对历史教学做出客观评价。在评价方法上,看似高中阶段比初中阶段显得单一,其实更多地注重了评价方法的多元性。
综上所述,尽管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在课程标准的编制时考虑到了初高中各方面的衔接性,但由于其教学性质、教学理念等各方面的不同,《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还有很多衔接不到位的地方,这就使得初高中历史教师对教学教材的处理方式不尽相同,这也成为一些步入高一年级的学生感觉知识出现鸿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有效地消弭这种鸿沟,这就需要任教于中学历史教学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同时,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寻求适用于本地域教学的方式。
参考文献。
[3]张波.浅议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区别与联系.中学历史在线,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