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19篇)
描写是一种文字表达方式,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来展现事物的外貌、特征、动态等。编写一份完美的总结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时刻保持学习和进步的心态,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一
摘要:个体早期的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农村留守幼儿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其心理健康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亟需重视和解决。本文对我国有关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发现:从现状来看,已有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6岁以上的留守儿童,对3-6岁留守幼儿关注较少,从影响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来看,大多单方面强调了家庭和幼儿园的影响,忽视了家园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留守幼儿是留守儿童中的低龄群体,其心理发展状况在个体的一生中起着重要奠基作用,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学界和政府应该对待这一问题给予重视。
农村留守幼儿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而被留在农村生活、年龄在3-6岁的低龄儿童。留守幼儿是伴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出现的社会弱势群体。有专家认为,留守幼儿现象,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有。[1]的确,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大批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被遗留在农村的留守幼儿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和增加,也因此,留守幼儿的身心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情绪不稳定、和同伴交往困难、社会适应不良等。20《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系列报告会的研究发现,由于父母与亲生骨肉长期分离,9.7%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生死也漠不关心。[2]由此可见,我国农村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凸显,亟需尽早重视和解决。然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涉及了人口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卫生学等方面。这些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结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3-6岁的留守幼儿调查和研究较少,且理论阐述较多,实证研究较少,针对性不强。本文拟以3-6岁农村留守幼儿为对象,梳理我国已有的关于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文献,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心理健康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平衡,是自我与他人的平衡。[3]而幼儿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认知水平正常、情绪反应适度、人际关系协调、性格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等。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对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对留守幼儿和非留守幼儿的横向对比研究、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下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几方面。在使用方法上,不同的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使用了心理健康测验量表、sci-9o量表和埃里克森人格问卷,如王东宇的研究表明,留守幼儿的个性在n量表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常模[4],也有的使用了自编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卷[5]等。虽然方法不一,但最终都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低下。从这些文献来看,学者们对农村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较为关注,整体来看,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低于非留守幼儿,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与留守男孩相比,留守女孩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更容易焦虑和孤独[6];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随着年龄升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7]中国教科院刘占兰教授组织开展了一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和促进项目,对江苏、重庆等地的590名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留守幼儿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负面情绪的阴影,他们不爱说话,眼神躲闪,喜欢安静的活动,没有家人陪伴就谁不着,在陌生人面前害羞,退缩行为严重等。[8]从以上研究均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他们在情绪情感、人际交往、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一些问题,需要及早采取措施给予改善。
2.1、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孕妇健康级儿童出生后的机体损伤和疾病等。已有的研究表明,儿童孤独症、精神分裂症等大多和家族遗传有关。另一方面,胎儿期母体的情绪状态、营养状况等会影响胎儿发育,继而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此外,出生时先天畸形、矮小、皮肤黑、肥胖、瘦小、意外伤害造成的四肢残缺、失眠、耳聋等,会导致幼儿自卑、情绪低落、智力低下等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
2.2、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9]幼儿期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外界环境对其发展影响重大,年龄越小,越依赖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长教养方式、家长素质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长期的亲子分离,留守幼儿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性格变得过分依赖、不自信、自私等。甚至有的祖父母常常拿“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这类话来吓唬留守幼儿,给孩子带来了心理伤害。莫艳清[10]也对此有所提及。此外,家庭成员榜样作用的发挥也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很多父母不健康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在留守幼儿身上体现明显。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情感上的亏欠使很多父母更多地从物质上弥补留守幼儿,这也让幼儿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方式。因此,家庭在维护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2.3、幼儿园因素。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就幼儿园而言,幼儿园的人文环境尤其对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较深。如幼儿园氛围、师幼关系、幼幼关系等。农村幼儿园经济条件有限,教师对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重视程度不高,对留守幼儿缺乏足够的关心,也欠缺相关的心理知识,未能为留守幼儿的心理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
目前,我国主要从家庭、幼儿园、社会和政府几个方面探讨了促进我国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对策和建议。
3.1、家庭层面。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子陪伴的质量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精神分析理论和生态学理论都认为,婴儿在早期从安全型依恋所获得的温暖、信任和安全为以后健康的心理发展奠定基础。[11]农村留守幼儿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缺乏父母长期的陪伴,其心理健康发展势必受到影响。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学者们的反复验证。一些学者提出,为了促进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家庭必须发挥好自身的教育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在学前期,父母尽量陪伴孩子的成长,或者选择就近的地方务工,方便和孩子团聚;平时通过电话、微信、书信等方式多和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关爱。选择临时监护人时一定要考虑其监护能力,并加强联系;鼓励主要抚养者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增进对留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尊重幼儿的想法,关注其身心和谐发展,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3.2、幼儿园层面。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是在幼儿园中开始的。留守幼儿长期和父母分离,家庭关怀缺失,幼儿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幼儿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空白。因此,幼儿园对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不可忽视。近年来,国内学者强调了幼儿园教育在维护和促进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大家认为,幼儿园不仅应该建立留守幼儿的成长档案,了解和记录其发展情况,主动关心园中留守幼儿的生活。还应及时与其父母加强沟通和联系,定期开展家访,向幼儿的监护人传递科学的育儿观念,共同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同时,还可以设立悄悄话热线或一封家书活动等,为留守幼儿的亲情需求创造条件,满足留守幼儿情感发展需要。
3.3、社会层面。
社会环境作为个体成长的宏观环境,同样影响其心理健康。全社会应协同努力,给予留守幼儿更多的关爱、引导和支持。农村留守幼儿长期生活在农村,周围大多都是和自己一样的留守幼儿同伴,他们游戏活动少,较多的时间以电视为伴。因此,一方面,各类社会团体可以开展多种公益活动或关爱留守幼儿工程,丰富其精神生活。这一点在诸多研究者的文献中都有论述。另一方面,净化留守幼儿周围的环境,减少赌博、暴力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发挥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的作用,为留守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从已有的研究不难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较差,亟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帮助和改善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但目前来说,这些研究大多属于经验概括和总结,定量研究有待深入,尤其是对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促进项目追踪研究较少,实践性不够。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扩大定量研究的样本数量,把重点放在促进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实践研究方面,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强其促进策略的可操作性,发挥留守幼儿周围环境的合力作用,共同为维护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二
[提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我们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的自我保护更是十分重要。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教师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教师忽视的幼儿则经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反社会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太少所致。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也无论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同时教师对幼儿的爱需要贯穿于各类活动的始终,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让我们以自己的爱和真诚鼓励幼儿学习爱和真诚,用爱心呵护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幼儿良好的心理,也可使幼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心理观念得以纠正。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各种不良预兆,教师要及时纠正,积极防治。如“问题家庭”的孩子,心灵上都受到过创伤,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群、胆怯、多疑等消极心理特征。因此,对这一类幼儿要多施爱,从而有效地防治此类幼儿的心理扭曲。又如,身体发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儿。此类幼儿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们不注意、不关心他们,就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迹而变得仇视社会,淡漠人生。因此,对这一类幼儿千万不能取笑、不能嘲讽。同时,对这类小孩子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特长,如乐器、画画、书法等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这样他们因有了某方面的兴趣或特长而会逐渐产生优越感,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因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日渐开朗,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正常的心态。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
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目前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资,而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的家长甚至教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还他两下。”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在幼儿园表现很好的孩子,到了家里却对父母、长辈发脾气,蛮不讲理。这就要求家长要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看书、学习、与幼儿老师沟通、听关于幼儿教育的讲座等,让自己了解幼儿的心理常识,掌握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径,以便采取有利的措施,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工作,真正达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参考文献:
2.冯丽静.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m).广东幼儿教育出版社.20xx.25页.
3.杨凤池.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m).深圳新胡同出版社.20xx.137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三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幼儿成长发育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对幼儿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有着十分很大帮助作用。因此,教师及幼儿家长均应当积极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相关问题,通过科学有效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学,从而使幼儿能够保持健康良好心理长,促进幼儿全面健康成长发育。本文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研究。随着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社会上对幼儿心理健康也越来越越关注,同时幼儿心理健康也是幼儿成长发育过程中一项重要因素。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及手段,对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在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当积极分析所存在问题,从而采取有效对策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够充分认识。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幼儿园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有所认识,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实施过程中仅仅使幼儿生理方面及基本物质方面需求得到满足,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内在真正需求往往忽略,另外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对幼儿实际接收能力往往忽略,往往选择行为治疗方式进行矫正,未能够对是否真正适合幼儿进行考虑。其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在幼儿心理发展时期,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幼儿潜在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因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情况来看,其发展时间比较晚,相关理论研究比较少,其所导致结果就是幼儿教育工作者水平比较低。另外,在当期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比较凌乱、分散,缺乏集中性,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大部分都是借鉴其它学科或者较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这些课程与幼儿实际年龄存在很大差异,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适当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整合力度。第三,缺乏充足师资力量及家庭支持。当前幼儿园教师未能够准确把握评价心理健康相关标准以及其效果,由于教师知识缺乏系统性,并且教育实践也存在局限性,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于幼儿心理问题往往不知所措,未能够及时正确进行纠正。此外,在家长方面,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很多家长往往对幼儿心理健康重要性忽视,并且很多家长都不具备相关心理健康知识以及教育能力,造成幼儿有一些不良心理问题出现,由此可见,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目前家长所起到作用明显比较落后,与幼儿园教育之间未能够保证同步进行。
在每个人成长发育过程中,环境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物质环境应当能够对幼儿生理及心理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幼儿园内部整体环境应当保证舒适、安全以及卫生与实用,在幼儿园内对于其材料以及装饰应当对色彩选择进行考虑,应当能够使不同幼儿不同需要整体得到满足,幼儿园应当对自然环境进行合理利用,合理进行布局,幼儿园内装饰应当保证色调柔和,保证与幼儿审美情况相符合。在保证环境舒适、良好基础上,教师应当保持宽容理解态度,对幼儿积极引导,使其能够对周围世界自由主动进行探索,使其身心能够得到良好发展。
2.2积极提升幼儿教育工作者整体素质。
幼儿教育是具有较强专业性的一项工作。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工作者大部分都是幼儿教师,另外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保育工作者也具有一定辅助作用,要求这些工作人员不但要求具备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具备道德感以及责任意识,所以,创建高素质幼儿教育人才队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幼儿教育工作者自身而言,应当积极提升其专业素养以及法治底线意识,要能够对幼教事业以及幼儿真正热爱。在心理学知识方面应当对幼儿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使其心理卫生方面相关知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将心理咨询以及诊断知识掌握,并且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相关心理知识进行有效运用,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使幼儿心理能够保证健康成长。
2.3有效运用家园合作教育模式。
对于幼儿生活及学习而言,幼儿园及家庭均占据一定比例,因此,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应当积极相互配合。作为幼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要对幼儿身体健康发育关注,同时也应当将基本心理学知识掌握,使其能够将正确儿童发展观能够树立起来,对社区以及幼儿园资源应当充分利用。另外,幼儿园应当积极开设专门讲座,以便于能够为家长提供机会,使其对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加充分认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应当对社区以及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积极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使家庭及幼儿园均能够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积极参与,进而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较好效果,使幼儿心理健康得到保证,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在幼儿成长发育过程中,不但身体健康十分重要,同时心理健康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能够保证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十分必要,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清楚认识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所存在问题选择有效对策解决,从而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有利于幼儿心理更好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四
[提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我们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的自我保护更是十分重要。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教师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教师忽视的幼儿则经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反社会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太少所致。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也无论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同时教师对幼儿的爱需要贯穿于各类活动的始终,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让我们以自己的爱和真诚鼓励幼儿学习爱和真诚,用爱心呵护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幼儿良好的心理,也可使幼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心理观念得以纠正。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各种不良预兆,教师要及时纠正,积极防治。如“问题家庭”的孩子,心灵上都受到过创伤,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群、胆怯、多疑等消极心理特征。因此,对这一类幼儿要多施爱,从而有效地防治此类幼儿的心理扭曲。又如,身体发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儿。此类幼儿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们不注意、不关心他们,就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迹而变得仇视社会,淡漠人生。因此,对这一类幼儿千万不能取笑、不能嘲讽。同时,对这类小孩子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特长,如乐器、画画、书法等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这样他们因有了某方面的兴趣或特长而会逐渐产生优越感,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因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日渐开朗,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正常的心态。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
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目前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资,而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的家长甚至教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还他两下。”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在幼儿园表现很好的孩子,到了家里却对父母、长辈发脾气,蛮不讲理。这就要求家长要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看书、学习、与幼儿老师沟通、听关于幼儿教育的讲座等,让自己了解幼儿的心理常识,掌握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径,以便采取有利的措施,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工作,真正达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参考文献:
3.杨凤池.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m).深圳新胡同出版社.2006.137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五
摘要:心理健康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心理健康尤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概念标准、种类、影响因素以及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矫治策略等方面研究的综述,力图把握当今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简单地说,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
而具体到幼儿心理健康的涵义,我们在这里可以引用一种说法。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二、欣赏孩子并让孩子学会与同伴交往。
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他们品德形成的基础。在幼儿教育中,要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德素养。一是用游戏化的生活培养幼儿学习的习惯。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幼儿的学习与生活、游戏是分不开的。他们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老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与幼儿学习息息相关的生活和游戏内容,通过不断的操作、探究、重复和延续,来帮助幼儿形成爱学习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以表扬、鼓励为主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幼儿渴望成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成人一个和蔼可亲的眼神、微笑、轻轻的扶摸、点头、拥抱、亲吻等等,都将鼓励幼儿的信心。教师在幼儿生活中要乐于发现每一个幼儿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惩罚,使幼儿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对幼儿的合理正当要求,教师要尽量满足,条件不成熟时,要正面回答和引导,而不能粗暴对待,使幼儿产生自卑心理。三是用温和的态度改掉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会模仿,一个脾气温和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幼儿的喜欢。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当幼儿做了错事时,要耐心细致地关怀、爱护、引导,而不能粗暴地训斥,帮助幼儿改掉不良习惯。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好感。可从一个人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举止态度上,反映出他的道德修养、思想面貌、文化水平、社会身份。礼貌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因此,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
1、把“根”植正,为孩子上好第一堂“。父母是英才的第一任老师。幼儿首先接触的就是他的父母,率先效仿的对心理健康课”象同样也是他身边的亲人。因此,父母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是何其重要啊!
幼儿心理的绝大成分是父母潜意识缩影,父母心理健康,幼儿就很少有心理疾病。在这方面,古代圣贤就做的很好,我们津津乐道的《三字经》中,“子不教,父之过”,责任分割的十分明确。“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的故事,成为后世教子的典范,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不惜一切代价寻找芳邻,这恐怕不是我们所有父母都能做到的。我们在介绍某位有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时,都离不开一句“自幼受家庭教育的良好熏陶”。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人不仅要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还要用我们良好的品行去教育和影响孩子,而不能说的和做的大相径庭,让孩子的视野处于迷蒙状态。比如,教育孩子吸烟有害,自己却每天烧两包烟;告诉孩子在走路时有序谦让,自己却横冲直撞。你想,那样的教育能有多大的说服力呀!正面教育,反面实践,不就是当着孩子的面自己抽自己嘴巴子吗?戴上了虚伪的面具,却丢失了做父亲的尊严。
3,把路铺平,营造全民关心幼儿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我们大家都有孩子,幼儿的心理健康关乎着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前些年有句很响亮的口号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今天看来,一点也不过时。为了你的孩子,为了我的孩子,为了我们大家的孩子,让我们共同来关心幼儿的心理健康。首先,电视电影分级应该列入重要日程,凶杀、枪战、暴力、情爱等节目应淡出孩子们的视线,那些天真的童趣、纯真的友谊、乐观的心态、丰富的想象、团结的集体、奋斗的快乐应该成为孩子们的首选。其次,图书出版工作者,要编印格调高雅、积极向上、可读性强的儿童读物,不仅能使孩子们获取知识,还能使孩子心理更健康。再次,医院要开设儿童心理健康门诊,像治疗身体疾病那样,关注孩子的心理疾病。最后,民政审判部门,要从有利于幼儿成长的角度出发,切实维护幼儿在家庭婚姻的解体中的权益,不能因为我们的工作疏漏而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尽量把孩子的心理压力降到最低点。社会救济也应优先考虑孤儿、贫困儿童的生活教育的抚恤问题,使我们的孩子享受尽可能多的来之于家庭的政府的社会的温暖,对于他培育健康的心态极其有益。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
参考文献:
2、《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王铁军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等杂志。
4、中国学期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
5、尊重幼儿的自主意识---幼儿园管理案例(一)。
6、时刻关注孩子心理需求---幼儿园管理案例(二)。
8、《纲要》。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六
其中在对湖北、河南两省的在职幼儿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评定中,发现有20.8%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在人际交往和情绪状态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在江西省的11个地市中进行的心理健康症状的自评中,就发现了有轻度症状反应的人占了总人数的24.2%,中度症状的人数占了11.2%,症状反应偏重的人数占3.6%,反应症状严重的人数占1.8%。以上数据,应当引起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
很多人都认为幼儿教师不是应该活泼、开朗、充满童心的吗?怎么会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我认为主要可以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这两方面来寻找原因。
1、来自社会的压力。
尊师重教在我国已被提倡多年,教师在社会已有一定的地位,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定位却难以令人接受,家长和社会对幼儿教师的普遍认识就是每天哄哄孩子,和孩子玩玩游戏,让孩子好好吃饭,帮助孩子穿好衣服,不要让孩子出事就好了。很多人提起幼儿教师,就会觉得这是个既简单又轻松的职业,不怎么重要;而有子女正在接受幼儿教育的家长,又会对教师提出很多过高的要求,既希望教师像高级保姆一样,又希望教师像个教育专家。他们都没能真正了解幼儿教师的作用,忽视了现代幼儿教师的独特性、重要性、多样性。
2、工作的负荷重。
幼儿教师工作是非常辛苦的。首先:
1、班级人数多,《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小班每班人数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但据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幼儿班级有超标现象,现在在幼儿园里,中班普遍有30多个幼儿,大班则40多人,有的地方幼儿园人数则还要多,这样班级人数过多,必然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2、案头工作多,幼儿园除了要开展园本课程的研究,要开展有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外,还有一大堆的任务:课件制作、技能比赛、教育笔记、幼儿成长档案、家园联系册、写各种反思、写论文等等,案头工作挤占了教师许多休息时间,这是导致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负担重的直接原因。3、教育对象是3到6岁的幼儿,此时幼儿年纪较小,不少地方不能自理,又对于很多事情、问题似懂非懂,好奇心重。这么一来,教师所承受的负担就非常重了,小到吃饭、睡觉、上厕所……,大到户外活动、出门游玩等处处都充满不安全的因素,教师一旦没注意就可能出现问题,这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3、特殊的环境,特别的人际交往。
幼儿园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其主要组成的人员是女性教师。女性工作往往很细心,对待小孩子会有一种天生的耐心和责任感,但是女性往往喜欢攀比,争强好胜之心比较强,而在竞争过程中,女性表现往往又是含蓄的,不善于表达,因此大家相互间往往容易产生猜疑、嫉妒的心理,这无形中又加重了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
4、不完善的教师评价。
每个学期都会有评优、评先进、考评的事情,幼儿教师往往都是独门独户的工作,最了解她们的恐怕只有幼儿了,然而参与评选的却是在工作方面相互了解不多的同事,同事评选的时候往往凭的是人情、关系,因此很多时候是不公平的,一些踏踏实实工作的教师并不一定能得到应有的荣誉。尤其是年终的末尾评选制,就算大家工作都不错,还是要有一个末尾进行流动,实在是一个不公平的对待,忽视了大家的辛勤劳动。
5、劳动报酬低。
幼儿教师的工资普遍不高,而教师们常常感到自己极度付出却收获甚微,同时又要支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这使得教师心理感到不满。
1、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压力。
测查中表明,“焦虑”、“偏执”、“人际关系敏感”是普遍存在于该省幼儿教师中的主要心理问题。同时,教师抗教育焦虑的能力普遍较差,遇事容易紧张、神经过敏,产生恐惧心理。在行为上,表现出谨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克制、优柔寡断、墨守成规和苛求自己等特点。
幼儿教师的社会角色比较多,一方面是教师,一方面又是一个妻子、母亲、女儿,两者之间的冲突较难处理,极易产生过多的忧虑和自责,这一切使得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剧增。
2、身体压力。
由于工作的压力太大,许多幼儿教师身体状况不良,声带疾病在幼儿教师中非常普遍,在长时间的工作中,教师的声带得不到休息,声带的负担越来越重,很多才30岁的教师,有的甚至30不到嗓子就变得嘶哑了。与此同时,不少幼儿教师还有听力障碍,因为幼儿园里孩子的喧哗声极大,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发生听力障碍是在所难免的。这些身体上的疾病给幼儿教师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1、外部环境:
首先全社会都要为幼儿教师营造重视幼儿教师工作、支持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氛围。全社会通过宣传、制定政策等措施,让所有人来了解、接触幼儿教育工作,知道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复杂性,为幼儿教师创造一个理解、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提高幼儿教师的地位,减轻他们过重的心理负荷。根据调查,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第一位因素是不良的社会环境,因此,全社会都要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尊重幼儿教师的劳动,理解他们的苦衷,提高待遇和福利,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惑。
其次,幼儿园要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帮助教师确定自己的目标,提供教师学习深造的机会,建设民主、平等的幼儿园精神环境。作为领导,要善于看到每位教师的亮点,善于和每位教师沟通,鼓励每位教师进行创新,给每位教师适当的奖励,充分发挥教师的潜力,并妥善解决教师间的矛盾。
不管是政府还是幼儿园,都应该努力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室”,定期为教师举办各种关于心理的讲座,让幼儿教师有倾诉、发泄的场所,并能得到适时的指导,帮助教师健全心理。
同时,健全考核制度。幼儿园应抽出一段时间,让教师互相观察、了解其他教师的工作情况。并发放家长问卷,让家长无记名的为老师打分。在考评时,让每个人参加(在编老师、自聘老师、保育员阿姨),而每个人的配班老师和同班的保育员打的分数在总分中占较高的比例。在全园合格的基础上,取消末尾流动制,对于最后两名教师,要对其问题进行分析,让教师更好的提高自己工作能力。
2、教师的心理保健:
一要热爱自己的职业。调查发现,热爱幼教工作的教师百分之百的都认为自己能胜任幼儿工作的,而对幼教工作缺乏热情的教师中有33%的人觉得工作有点力不从心,有11.5%的人觉得工作很吃力。幼儿教师应该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正确、理性的认识,知道幼儿教育这个事业是重要、长远的,不要局限于目前的环境,教师应该保持一份快乐的心情去面对这份工作。
二要改变工作方法。因为幼儿教师时时面临教育对象、内容和情境的差异和变化,所以我们可以把幼教工作当作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来做,也只有把幼教工作当作创造性的工作来做,这项工作才会有吸引力,才会充满乐趣;相反,把日复一日的幼教工作当作单调不变的、机械的重复,一个教案十几年、几十年不变,这当然会使工作变得乏味而无生气。
三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努力为自己的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一些调查表明,有13.8%的幼儿教师不喜欢幼儿教工作是因为工作单位里人际关系不如意,而喜欢幼教工作的教师中则有64.7%不愿意离开幼教工作岗位是因为舍不得单位的那种融洽的人缘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我们做好工作,热爱工作,以及对我们的心理健康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的,而良好人际关系的开创还得靠自己去开创,比如多和同事、领导沟通交流,多帮助别人,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多些宽容,多些接纳等等。
四要学会宣泄自己的负性情绪。心中有积郁,要学会宣泄,及时适度的宣泄会使得我们的日子变得轻松些。跑步游泳、写作阅读、唱歌跳舞、逛街购物……当你不舒服的时候,这些都是很好的宣泄方法。极度悲伤时,不妨大哭一场,这更是有益身心。
总而言之,让大家一起分享快乐与忧愁,把不好的心情转换为快乐,这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七
摘要: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一直都更重视儿童的智力发展,注重给儿童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但对儿童的“爱”的培养和道德建设却有所欠缺。因此,我们对儿童施以“爱”的教育,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激发儿童积极主动的“爱”的潜能,培养友善的人际关系,为其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爱;心理;健康;幼儿;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可以说爱的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恰恰是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现如今,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一直都更重视儿童的智力发展,注重给儿童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但对儿童的“爱”的培养和道德建设却有所欠缺。因此,我们对儿童施以“爱”的教育,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激发儿童积极主动的“爱”的潜能,培养友善的人际关系,为其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以“爱”融入教学活动,激发儿童“爱”的意识。
1、在语言活动中引导幼儿体验情感。
《纲要》中指出:“引导儿童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儿童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文学作品如散文、绘本故事是通过情节和情感的描写,在感受人物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儿童“爱”的意识,从而成为情绪稳定、感觉敏锐、情感丰富、情操高尚的人。因此教师在传授初浅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该把“爱”的教育融入其中。如语言活动“礼物”,在设计此活动时制定的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体验是中悲痛、伤心、感激的不同情感;
(2)懂得帮助别人是见快乐的事情。通过欣赏故事及提问:小兔、小狗、小象三个小动物,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使儿童体验故事中喜、怒、哀、乐的四大情感,从而获得积极情感的积累。通过谈话、讨论: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你有没有帮助过别人?帮助别人后你心里怎样?有效地把语言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自然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同时使儿童获得帮助别人就会快乐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
2、在艺术活动中引导幼儿体验情感。
新《纲要》也指出儿童期要用各种艺术手段激发他们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美、创造美。儿童的艺术创作不仅体现了他们现有的知识,还将他们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融入其中。
3、在主题活动中引导幼儿体验情感。
例如,在开展《秋叶飘》这个主题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小朋友观察儿童园和周围环境在秋天的变化,再带领儿童散步、观察、拾落叶、捉小虫,树叶飘落的情境也与儿童跃动的心灵相契合,户外活动时孩子们追逐忽上忽下的落叶,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随风飘舞的、五彩缤纷的树叶就是一方天地、一个世界。儿童一起进入树叶世界,探究、发现、思考、想象、表现……这些都能激发起孩子们热爱自然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2、以“爱”贯穿日常生活,培养儿童“爱”的能力。
感受和体验是儿童最直接获得行为品质的途径,儿童只有在各种活动以及与同伴的相互交流合作中才能获得最为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日常生活是情感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交流,各种良好的情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进行培养。
例如,芊芊已经连续几天没来幼儿园了,当小朋友们得知她病了时,都会问:“老师,芊芊一定很不舒服吧?”“芊芊一定会想我们的。”“我真想跟芊芊一起玩呀。”孩子们有许多问题,教师就抓住这个时机并建议:我们讨论一下怎么去关心芊芊?这一下,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给芊芊发视频,有的说去家里探望她,有的说买水果送给芊芊。孩子们你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的想法,体现出了他们对小伙伴的热情,在这过程中,孩子们懂得了关心他人,爱心意识进一步增强了。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结合偶发事件,及时捕捉教育的契机,加强情感的随机教育,树立榜样,进行正面积极的情感教育。同时采用体验各种不同情感的方法,让儿童在受挫过程中,通过角色转换、多角度地加以体验,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3、以“爱”开展家园互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1、利用家庭资源对儿童进行情感培养。
家庭是儿童成长最熟悉的环境,是人生旅途的第一站,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给家长提供一些关于儿童爱的教育的学习材料———如父母相互尊重,能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不仅能给孩子一个温馨的生活氛围,得到来自家庭的关心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生活经验,产生乐观主动的积极情感,而且也为孩子提供处理消极情绪的榜样。
2、利用社区资源对儿童进行情感培养。
“三八”国际妇女节时,为让儿童意识到母亲的伟大,激发儿童的对妈妈的爱,我们邀请了几位妈妈到幼儿园,给孩子讲讲是如何养育他们的。“五一”时,让儿童了解各行各业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重阳节时,带大班的孩子参观敬老院,为老人们表演节目,是儿童萌发对长辈的关爱之情。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爱的情感,让孩子们用实际行动来表达爱,在体验爱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一定学会了奉献爱,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南师大教育科学院赵寄石教授曾指出:培养人要从情感教育入手。心理学家戈尔曼说过:“情感决定着我们潜能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我们的人生成就。”爱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能使儿童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能促进儿童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为了使祖国的下一代健康的成长,我们将长抓不懈,对儿童进行爱的教育。
参考文献:
[3]周文.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教育干预实验[d].云南师范大学,.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八
幼儿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初始成长阶段。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它与个人后天的思维习惯和个性特征直接相关。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心理健康关系着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长大后在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心理健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
(二)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
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
(三)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四)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
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缺乏幼儿心理健康知识,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二)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实施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如何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以及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四)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有些幼儿教师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对幼儿心理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本是一件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能使幼儿园的努力付诸东流。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发生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我们对幼儿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而在某些幼儿园中,幼儿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教师就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
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面这五条: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地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在高度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尊重幼儿,关注幼儿,把在心理上对教育理念的重视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
(三)加强心理健康系统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幼儿教师,幼儿教师根据幼儿年龄及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方法,以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情绪、性格、意志品质。
(四)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加强教师的心理维护,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幼儿园应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加强对教师的心理维护。工作中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以“情”管人,以“情”感人,尊重教师,激发教师们工作的积极性,让每位教师都能够体验成功,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职业幸福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有利的平台,让他们体会成长的快乐,体会被尊重和被需要的心理满足感。
(五)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注重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利用多种形式对家长加强心理健康系统知识的培训,普及幼儿心理健康知识,对家长来说更显重要。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六岁以下的儿童属于形成健康心理、良好人格的重要阶段,幼儿的心理是否健康,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完全适应这个社会,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指出,早期形成健全的心理会影响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教育部也曾说幼儿园的首要目标在于保护幼儿的生命健康,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制约,不管是幼儿教师还是家长,他们往往过分关注于幼儿身体的成长情况以及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方面却忽视了培养,使得大部分的幼儿不够独立自主、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性格产生缺陷、缺乏创新力、合作意识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等,这些都反映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存在很大的缺陷。
幼儿的心理健康指的是幼儿的心理与年龄相当,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活泼开朗、没有心理障碍,能较快的适应周围的环境,所以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应注重心理健康方面,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现阶段在幼儿的心理教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缺乏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现在在很多的幼儿园或者家庭环境中,主要关注点还是在于知识技能方面,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力度明显不足,没有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交际能力,因而使得幼儿的心理健康难以和生理机能保持在同一水平。
大部分幼儿园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育幼儿的心理健康缺少整体性,虽然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到要关心幼儿的心理健康,但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却置若罔闻,并没有加以落实。
3.只对其中几个幼儿进行心理辅导,教育的整体性不足。
幼儿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只是针对极个别心理有问题的幼儿,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辅导心里有問题幼儿的活动,忽略了整体的心理健康培养。
相反在家庭的投入力度过小。大多数时候培养幼儿的心理只是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的教育,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往往被忽略,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更具延伸性,这需要相关的人员进行反思。
1.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把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幼儿教育的各项活动加以结合。
在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的幼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新形势下建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实现幼儿的健康发展,关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变化、社交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促进幼儿能及时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设置课程方面,也要把知识讲解、心理教育两方面均衡划分,同时进行心理和知识的教育活动,譬如说,开设和幼儿认知能力相符的心理健康讲坛,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借助图画、表演的形式丰富他们,使他们朝着健康的心理状态发展。
2.加大建立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力度,为心理健康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建立适合幼儿、满足他们心理健康成长的教育氛围,不断为幼儿提供一个乐观、欣欣向荣、和谐、自主的环境,这是落实他们心里健康教育的重要一步,幼儿的身心一直处于发展的状态,这会对他们的生长起影响,甚至会对他们的发展带来副作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相关的教育者应掌握幼儿产生一系列行为的原因,满足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在认识、评价自己的过程中更具客观性,从设计园内的环境、老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都要让幼儿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表现出积极健康的一面,让幼儿在这样的教育下行为以及心理慢慢发生改变,譬如,可以在幼儿园中设置多功能区,为幼儿情感的交流宣泄提供合理的场所,和学生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关心并尊重他们,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一个较好的环境,多多表扬、赞美他们,和他们成为很好的朋友。
3.注重所有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日常活动中加以体现。
新形势下,幼儿的心理健康不再只是针对个别的学生,面向的对象是所有的儿童,在辅导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幼儿时,还要关心全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育活动中提高幼儿应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他们取得进步,譬如,针对性格孤僻、心理有一定问题的幼儿,老师可以在班上展开有趣味性、针对性较强的集体活动,创设具体的情境,运用相关的工具,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幼儿与幼儿之间建立形成良好的友谊,相互之间也有更佳的人际关系,在音乐、艺术的辅助方式下,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的性格更加开朗、内里更加积极、心理更加健康。
4.在幼儿园、家庭以及社会搭建心理健康网,使幼儿的心理健康更加稳定。
新形势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家庭、社会环境中形成养成教育,关注家庭、社会在幼儿成长方面起的作用,及时沟通交流,使幼儿的心理健康有所保障。譬如建立家园联系手册,每个月固定时间点和家长联系,进行家访,协助疏导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使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掌握幼儿四周的环境情况,确保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内找到原因并解决,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持心理健康的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从长远来看确实需要经历一段艰辛又漫长的时期,老师要和家长相互配合,顺应时代的发展,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断革新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及理念,关心孩子的发展方向,培养知识技能水平的过程中加强他们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使他们得以全面发展,为我们的国家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蒙台梭利有一个精彩论断:儿童拥有一份吸收性心智。儿童出生后4—6年,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习得的是与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真切、最为深刻的社会性行为。在这一时期,如果成人能积极鼓励儿童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就有助于培养其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反之,儿童就会缺乏自信心,产生内疚感。“健康”除了指生理正常无病痛外,还包括心理健康。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教师和家长一般比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幼儿园教师有必要重视幼儿心理健康这一问题。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真正“健康”,我认为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
教师对幼儿的爱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营养。只有沐浴在爱的甘霖下的幼儿才会有安全感,才能适应幼儿园环境,学会与同伴、教师交往,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总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爱,进而才能发展到爱周围的人。如果教师不爱幼儿,幼儿就无法适应冷漠的幼儿园环境与温馨的家庭环境间的巨大反差,就会怕上幼儿园,怕老师,患“幼儿园恐惧症”。
马斯洛有一句著名论断:“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儿童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尊重幼儿,主要表现在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让幼儿主动地发展。幼儿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教师要尊重其权利和地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以长者自居,要幼儿听命于自己,否则就批评惩罚或斥责,要么不准参加游戏,要么罚站……其实,幼儿出现“对抗”行为一定事出有因,且这正是其独立意识和自主性萌发的表现。因而遇到冲突,教师要研究其原因,再作处理。“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的陈旧观念一定要剔除。另外教师要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给予其充分活动和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成人的言行中处处体现着对幼儿的尊重,就会使幼儿意识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有能力和必不可少的,从而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如果幼儿发现自己是被忽视的,又经常为做错事遭到责备,幼儿会逐渐在心里确认自己是无能的,进而导致幼儿丧失最基本的自尊与自信,建立起消极的自我概念。作为一种稳固的心理特征,幼儿的自我概念一经确立,便会相对持久地保持下去。我们无法相信,一个整天要服从于成人指令或是不时遭成人指责的幼儿会构建出活泼开朗、宽容友善的人格特征。因而“尊重幼儿”这一行为本身所内含的潜在教育价值是不该也不能被忽视的。
首先,教师应注意自身的心理健康。有的教师情绪沮丧时,态度粗暴生硬;情绪愉快时,就无原则地迁就容忍。教师的情绪波动最易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障碍,所以教师应始终保持平和愉快的心境,使幼儿生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其次,要为幼儿提供充满生机、能陶冶心灵的自然环境,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
最后,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游戏场所,以及有吸引力的玩具,让孩子在自己的天地里,自由快乐地游戏。儿童只有在自己选择的有兴趣的活动中,才能达到专注和自主,此时,他们的困扰将会消失,梦魇不再出现,行为问题会逐渐减少,食欲与健康也会恢复如常。如艺术教育活动就能充分发挥幼儿的爱美天性,使幼儿的人格变得高尚、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幼儿会有安全感、归属感;反之,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现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对其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交往中,如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合作;教育幼儿助人为乐;鼓励小朋友在父母带领下彼此串门等。在这种开放环境中,幼儿交往机会多,更利于其健康心理的形成。
近些年来,幼儿产生情绪和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在升高。究其原因,大多由社会和家庭生活紧张、家庭变化、家庭教养态度和方式不当、家庭人际交往缺乏等原因引起。所以,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在思想及行为上必须保持一致。出现问题,教师们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取得家长们的理解与支持,共同采取行动,消除幼儿心理健康障碍,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心理健康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心理健康尤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概念标准、种类、影响因素以及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矫治策略等方面研究的综述,力图把握当今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简单地说,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
而具体到幼儿心理健康的涵义,我们在这里可以引用一种说法。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他们品德形成的基础。在幼儿教育中,要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德素养。一是用游戏化的生活培养幼儿学习的习惯。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幼儿的学习与生活、游戏是分不开的。他们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老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与幼儿学习息息相关的生活和游戏内容,通过不断的操作、探究、重复和延续,来帮助幼儿形成爱学习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以表扬、鼓励为主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幼儿渴望成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成人一个和蔼可亲的眼神、微笑、轻轻的扶摸、点头、拥抱、亲吻等等,都将鼓励幼儿的信心。教师在幼儿生活中要乐于发现每一个幼儿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惩罚,使幼儿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对幼儿的合理正当要求,教师要尽量满足,条件不成熟时,要正面回答和引导,而不能粗暴对待,使幼儿产生自卑心理。三是用温和的态度改掉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会模仿,一个脾气温和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幼儿的喜欢。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当幼儿做了错事时,要耐心细致地关怀、爱护、引导,而不能粗暴地训斥,帮助幼儿改掉不良习惯。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好感。可从一个人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举止态度上,反映出他的道德修养、思想面貌、文化水平、社会身份。礼貌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因此,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
1、把“根”植正,为孩子上好第一堂“。父母是英才的第一任老师。幼儿首先接触的就是他的父母,率先效仿的对心理健康课”象同样也是他身边的亲人。因此,父母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是何其重要啊!
幼儿心理的绝大成分是父母潜意识缩影,父母心理健康,幼儿就很少有心理疾病。在这方面,古代圣贤就做的很好,我们津津乐道的《三字经》中,“子不教,父之过”,责任分割的十分明确。“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的故事,成为后世教子的典范,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不惜一切代价寻找芳邻,这恐怕不是我们所有父母都能做到的。我们在介绍某位有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时,都离不开一句“自幼受家庭教育的良好熏陶”。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人不仅要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还要用我们良好的品行去教育和影响孩子,而不能说的和做的大相径庭,让孩子的视野处于迷蒙状态。比如,教育孩子吸烟有害,自己却每天烧两包烟;告诉孩子在走路时有序谦让,自己却横冲直撞。你想,那样的教育能有多大的说服力呀!正面教育,反面实践,不就是当着孩子的面自己抽自己嘴巴子吗?戴上了虚伪的面具,却丢失了做父亲的尊严。
3,把路铺平,营造全民关心幼儿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我们大家都有孩子,幼儿的心理健康关乎着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前些年有句很响亮的口号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今天看来,一点也不过时。为了你的孩子,为了我的孩子,为了我们大家的孩子,让我们共同来关心幼儿的心理健康。首先,电视电影分级应该列入重要日程,凶杀、枪战、暴力、情爱等节目应淡出孩子们的视线,那些天真的童趣、纯真的友谊、乐观的心态、丰富的想象、团结的集体、奋斗的快乐应该成为孩子们的首选。其次,图书出版工作者,要编印格调高雅、积极向上、可读性强的儿童读物,不仅能使孩子们获取知识,还能使孩子心理更健康。再次,医院要开设儿童心理健康门诊,像治疗身体疾病那样,关注孩子的心理疾病。最后,民政审判部门,要从有利于幼儿成长的角度出发,切实维护幼儿在家庭婚姻的解体中的权益,不能因为我们的工作疏漏而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尽量把孩子的心理压力降到最低点。社会救济也应优先考虑孤儿、贫困儿童的生活教育的抚恤问题,使我们的孩子享受尽可能多的来之于家庭的政府的社会的温暖,对于他培育健康的心态极其有益。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
参考文献:
2、《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王铁军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等杂志。
4、中国学期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
5、尊重幼儿的自主意识---幼儿园管理案例(一)。
6、时刻关注孩子心理需求---幼儿园管理案例(二)。
8、《纲要》。
当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幼儿期正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国内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许多儿童都普遍存在着嫉妒、任性、孤僻、焦虑、情绪反常、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行问题。
当今的儿童大多是家庭的过分溺爱中成长,许多家长因为是独生子女就一味的满足孩子的需求。而长此以往,在儿童心中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蛮横霸道,随着年纪的增长,逐步会发展到破坏课堂纪律、说谎、打架等劣迹行为,甚至违反社会法纪,这常常令家长追悔莫及。
(二)情绪问题。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在儿童时期,其情绪问题极易受到家长们的忽视,如果父母不从小就注重孩子情绪培养的话,可能孩子成长后将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行为。
(三)人际关系问题。
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意思是说,人要通过交往、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过社会生活。调查表明,许多儿童都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这种人际关系的障碍会对儿童个体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四)性格问题。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在儿童阶段,性格问题主要表现在胆小、害羞、自卑、怯懦、暴躁、身体或语言攻击等众多方面。儿童由于胆小、害羞等性格,会经常难于完成家长让他做的如表演、和别人比赛、主动和别人玩等事情,这样会使他们更加恐惧做这样的事,反而加重了儿童的心理障碍。
(一)遗传素质及来自社会的影响。
1.遗传素质。
遗传是指父母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传因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自己的心理。遗传的不同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每个幼儿都具有他自己的遗传特性,这些遗传特性会影响该幼儿心理发展,如性格内向或外向,行为退缩或攻击,情绪焦虑或抑郁等。
2.来自社会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处于紧张之中,心理上的种种冲突、压力和焦虑不断地增加。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幼儿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与幼儿的生活日益密切,儿童与各种社会传媒的接触,直接影响了儿童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家庭结构简单,生活空间狭小。
现在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都是二加一的简单结构。父母是双职工,白天上班,晚上一家三口独居单元房,孩子缺少同伴交流玩耍。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1)独生子女家庭中对孩子过分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依赖性强、懦弱、缺乏独立性,导致孩子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是非不分,随心所欲,缺乏自制力,形成唯我独尊的不良心理,和集体格格不入。
(2)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使孩子在“绝对服从”的高压环境中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
(3)家长整日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抽出时间关注孩子的发展。缺少父母的陪伴、关爱成了孩子形成不良心理品质的诱发剂。
(4)父母经常吵架或离异对孩子的影响。。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上的伤害是巨大的,年龄较小的孩子会出现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并表现出害怕、拒绝、孤独等问题行为。
教师的教育方法是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手段、方式方法。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不仅充当教育者的角色,同时还是母亲或亲人的角色,因此,教师的教育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做为幼儿步入社会的第一任启蒙者——幼儿教师,在处理每个问题时,教师所体现的个性待征和教育方法都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适合幼儿发展、幼儿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一)用爱心拥抱孩子,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不爱的教育,没有不需要爱的孩子。教师只有把爱心献给孩子,孩子才能积极接受教师的教育。
(二)教师要注意自身言行对幼儿潜移默化得影响。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心灵也很脆弱。幼儿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成为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做深刻的反思,以免不经意中使儿童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
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不怕困难的幼儿。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要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幼儿在活动中要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保持健康的情绪,处理好与小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家长园地”等家园合作方式,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促使他们改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家园互通,形成合力,使孩子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已,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独立性强、有责任感、善于社会交往等积极情感,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幼儿培养成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是我们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并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心方法,为祖国培养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新一代!
从字面意思来看它是指对幼儿进行辅导式的系统的可以提高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式行为。幼儿处于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的成长阶段,不仅包括外在体型的变化,心理、性格等内在的变化也是相当迅速,并且外部环境对内在的变化影响极大。外部环境大致可以归总为遗传与环境和教育两大类。幼儿的心理行为即精神活动,指幼儿内心世界的一种行为活动,包括情绪、性格、意志等。心理学家们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总结发现,幼儿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最重要时期,即人们所讲的黄金时期。作为主要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结合幼儿发展时期的特点进行有方法、有技巧、有规律的正面教育。
(一)幼儿教师教育意识浅薄,教育责任淡漠。
多数人都非常重视和关注幼儿的健康,然而他们关注的只是可以用肉眼看见的身体的健康,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问题上很多人并不能看的很清楚。幼儿教师们相对也是比较重视幼儿在日常饮食与环境卫生方面,虽然文件规定要重视其心理健康,但是在教学中多数人都认为而又心理健康的教育属于父母或专业心理教育工作者,自己对其无能为力,这种心态经常导致幼儿教师们在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引导时忽略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目前国内二胎政策虽说开放但迫于经济压力,许多家庭结构仍然比较单一,独生子女为主,一般父母均是上班族,白天辛劳工作晚上很少有精力陪孩子,学校的群体生活则成了幼儿的主要生存环境,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意识与教育责任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发育。
(二)幼儿教师知识体系有待完善。
由于幼儿教师队伍中良莠不齐,许多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并没有将知识体系系统化,知识概念清晰化。每每幼儿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仅仅只是进行简单的劝解,并为对其进行专业性的教育。或者在解决幼儿心理问题的时候由于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的匮乏、遗忘,而没有及时的适当的对幼儿进行正当的引导和教育。又或者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致使在实际生活中幼儿频频出现心理问题,等等现象都会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育成长。
(三)幼儿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我们将关注点都侧重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却忽略了施教者本身的心理素质条件。‘言行身教’历来都是教育行业的行为标准,幼儿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素质对幼儿的影响尤其大。它们作为教师的外在形象,同时也是面对广大幼儿的最直接形象对促进形成幼儿自己的行为准则影响很是直观,在幼儿的内心世界对教师是报以崇拜模仿心理的,所以教师的言行不容忽视。诚然,教师也是平凡的普通人,他们也会有失恋、悲伤、快乐、忧愁等等由家庭、社会造成的负面情绪,但是作为教师他们必须得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去应对、掩埋这些记忆影响到孩子健康成长的负面信息。同时,前段时间红黄蓝教育机构事件等一系列侵犯幼儿身体、心理的行为更是让人悚然,令人发指,这种社会行为现象更加直接的告诉我们应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剔除思想败坏、行为失常的糟粕,还教育届一片净土,抓教育方法的同时注重教育者才能更好的提高教育质量。
(四)家庭教育环境有待完善。
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每个家庭经济条件也都得到了相应的改善。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很多的家庭都还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对孩子的宠爱已经达到负值,对孩子提出的合理的不合理的要求都应允,许多的家长都会不择手段的去满足自己孩子的物质要求,可是在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上很多家长都因为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导致孩子在这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引,这就造成了身体和心理的天平一边倒的状态。幼儿在学校里被规章制度暂时束缚,一旦回到温暖的家中,脾气得到释放,愿望得到满足,人性得到解放,思想得到自由,家长对于孩子的溺爱也间接导致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更有些家长直接在孩子面前说老师管理的过于严格,要求太过苛刻等等,这又是制约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发挥功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五)社会外借环境有待净化。
如今的社会科技发达,信息爆炸,并且来源众多,孩子们在多元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接触到不良信息,如:色情、暴力等,这些对于判别能力都处于成长阶段的幼儿来说都是诱惑,一旦迷恋后果万劫不复,心理的健康教育更是望尘莫及。
(一)强化教育观念和教育责任。
加强对幼儿教师思想观念的教育,提高其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多观察幼儿的心理行为,然后给予正确的指导,同时学会尊重幼儿的个性,根据不同幼儿的具体不同情况,针对性进行教育,制定符合实际、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符合心理学教育计划的心理学健康教育课程。在此基础上,结合趣味性教学进行教育,并且关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的教育。
(二)提高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
从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对幼儿教师进行提高。有计划有目的有成效的对幼儿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促使其完整、科学的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生活中一些心理问题,教师应该将专业知识转化成幼儿易懂的形象的言语精确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提升教学的质量。另外,在教师们的日常生活中应该被人尊敬,被人关心,只有教师地位得到提升,教师待遇得到改善,才能有效的缓解教师本身不良情绪对幼儿的影响,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才有可能保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茁壮成长。同时,提升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进和思想素质,清理教师团队中的败类,避免再次出现侵犯、毒打等不良事件。
(三)完善家庭教育条件。
常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对每一个幼儿来说,家庭都是他们认识外界的第一个场所,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行为与言谈都关系到幼儿的成长,作为父母应该做到对孩子不过分宠爱、不过分娇惯,该教育的时候一定得教育,不该教育的时候也不能破坏老师的一番苦心。因此,家长父母应该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育方式,改善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四)净化社会环境,爱护幼儿人人有责。
在信息爆炸的裸露时代,我们需要共同携手为每一个幼儿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和谐的社会外界环境,想尽一切办法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入,制止不良信息的传播,创建绿色安全的群体氛围,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正常发育。
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每个成年人后期长成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教育拨正的黄金时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不仅有利于优良品质性格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良性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总体而言,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在社会和国家的调控下具有一定得成绩,但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正面去面对,并及时解决,以期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发展。
摘要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每一个孩子就像是一个小天使,能够带给家庭与社会无限的愉悦与欢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注重他们的身体健康无可厚非,但是在关注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不应当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幼儿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打下基础的关键时期,在这时期内受到的影响和教育将会影响到他一生的发展。由于幼儿先天上对待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因此在幼儿的教育上要予以特别注重,并且这种教育要首先从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抓起。本文将主要以我国幼儿心理健康为切入点,对我国幼儿心理健康进行一定的研究和调查,并给出相关的发展建议。
abstractchilhildislikealittleangel,rocessofchildrensgrowth,r,whilepayingattentiontotheirphysicalhealth,hildhoodisacriticalperiodforapersontolayafoundationinhislife,echildrenarecongenitallycuriousabouteverything,specialattentionshouldbepaidtochildrenseducation,andperwillmainlyfocusonthementalhealthofchildreninchinaasastartingpoint,carryoutsomeresearchandinvestigationonthementalhealthofchildreninchina,andgiverelevantdevelopmentsuggestions.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界人士对幼儿群体的关注度普遍增加,幼儿的教育问题也被重视起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可见,幼儿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全面的考虑,不能单纯的注重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培养,这样幼儿才能更协调的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主要包括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人际交往、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指幼儿在其成长过程中一直保持这一种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我国的幼儿教育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将一些利于幼儿发展的笑话和故事,使幼儿在快乐中增强乐观的情绪,在幼儿心理感受到压力时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幼儿可以正确的对自身的情绪做到相应的调整。其次,良好的人际交往也是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品质,很多实践证实了人际交往对于幼儿的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在幼儿园中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與同学之间相处得是否愉悦都会影响幼儿心理,还有幼儿与幼儿园教师的师生关系是否能处理得好以及与自己小伙伴的关系等等。而幼儿心理健康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个人一生的宝贵财富和个人的良好素质品质,因此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在这方面教师则可以多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幼儿对于良好生活习惯的印象。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很多种,如锻炼身体、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良好的作息习惯。
3-6岁是幼儿性格形成的最关键时期,良好的性格、心态与情绪是幼儿成长之路上的推动力,反之则亦然。对于家长及教师来说,或许让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拥有更多的能力是首要的任务。但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所需要的可能仅仅是心灵上的沟通、及时的引导与关爱。在新时代环境下,教师及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应当有所转变,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现实的幼儿教育中,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
对于那些能够意识到幼儿心理健康重要性的教师来说,他们虽然能够及时留意到幼儿心理状态的改变,并对此给予关注。但是他们所能够为幼儿提供的指导方式却显得过于单一与固定化。例如:一向懂事、听话的言言这段时间变得很烦躁,经常在上课的时候走神、参与游戏活动时不积极,甚至于在一星期内和同伴发生好几次争吵。老师对此给予了关注,主动在课上“叫”回走神的言言、在游戏活动时鼓励言言积极参与、在争吵情况中调节孩子们的矛盾。经过一段时间后,言言基本上能够恢复到以前的状态。
面对性格突然转变的言言,该教师所给予的做法是比较实际化的,是针对于言言所表现的具体行为而采取的措施。这种指导方式的实施能够有效地帮助言言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与性格,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言言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态?这才是应该解决的根源所在。教师能够根据专业指导书中所要求的针对性方式去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这固然是一个进步,但是治标不治本的指导与教育,仍然会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受到影响。
2.2教师对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幼儿的跟踪性不强。
面对于幼儿园中各种性格、各种特点的孩子,教师根本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针对于那些出现过心理问题的孩子,老师虽然会给予更多的关注,但却也常常忘记对他们的跟踪性观察。幼儿的心理成长与发展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它的发展与变化不在教师的掌控之中。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孩子曾经出现过比较强的依赖心理,教师帮助他了解了依赖心理的消极作用后,就结束了与孩子的沟通及指导。而对于这个孩子而言,他所了解的消极影响毕竟还没有发生,他仍然会保持着自己的依赖心理。而此时,教师若是没能够及时地对他进行跟踪性关注,那么他的依赖心理则很有可能演变成为一种依赖的性格。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曾明确的指出,“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一面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由此可见,依赖心理的出现是必须值得注意的,教师应当关注孩子、陪伴孩子,对孩子进行跟踪性的指导,直到孩子的依赖心理能够彻底消失。
首先,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已显著提高,但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心理健康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由于心理问题而引发的社会问题不断增加,例如药家鑫事件、李刚之子事件以及备受关注的李天一事件,归根结底都是由于在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上缺乏相应的指导教育,才造成了如今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上一定要加大关注力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其次,我国很多幼儿园在选择教师时很大程度上看重的都是教师的学识学历,而往往忽略了教师的心理素质。并且在教室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很少注重教师们的心理素质培训,老师们通常也会忽视自身心理健康的养护,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幼儿的知识教育上。比如当今新闻经常报道的幼师虐待儿童的事件,这不仅危害着幼儿的身体健康对于其身心得影响也很为不利。
教育学家杨振武曾经说过,“教师既要负责孩子身体的发育,又要负责孩子的心理发育;既要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又要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既要教会孩子怎样学会知识,又要教会孩子怎样做人”。教师作为幼儿的直接教育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保障幼儿们的身心健康,在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应当:
3.1注重创新,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指导方式。
在指导幼儿走出心理问题时,教师应当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指导方式,让幼儿能够被老师的言语及行为所吸引,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针对于每个孩子不同的个性与特点,教师能够去针对性地进行差异化教学,同样地,针对于每个孩子不同的心理问题,教师也应当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找寻出最适合于孩子的指导方式。
每一个产生心理情绪与问题的孩子,就像是一个小病人。对此,教师不应当一味的去指责与批评,也不应该为幼儿提供不适合他们的指导方式。只有能够看到幼儿心理问题产生的本源,并针对性、多样化、创新性地与孩子们接触,为孩子们提供帮助,孩子们才会乐意接受教师的帮助,走出自己心理情绪问题。
幼儿心理的变化十分迅速,或许某一个人的言语、动作,就能够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变化,让他们产生心理问题。教师在幼儿园中,应当为每一个幼儿负起责任,让他们建立起乐观、积极的态度。
依赖心理、极端心理、自我心理等都是常见于孩子们身上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很繁琐,但是却比较好解决,教师基本上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孩子们解决这类问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孩子们随时都可能会产生其它心理问题,或是原有心理问题的加剧。若是教师对此没有及时的关注,那么之前的指导与帮助都会前功尽弃。注重对所指导幼儿反馈效果的关注,随时保持与幼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这些方式都有助于让教师及时地进行教育,从而杜绝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再出现。
3.3加强相关教师的心理素质培训。
与此同时,在幼儿教师的选择上不能一味注重学历和学识,要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做到认真把关,加强相关教师的心理素质培训。并在教师的入职培训时,着重的对教师的心理素质进行培训,使教师们首先具备健康的心理之后再对幼儿们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的平时教学中添加渗透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保持幼儿的心理健康状态。
4总结。
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心理对于幼儿的成长以及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现今社会的孩子们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能够得到教师与家长们的悉心照顾,但是除了在幼儿园与同伴们的沟通交流之外,他们也十分孤独,多数孩子都渴望与教师及家长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教师与家长们都应当清楚地意识到,当孩子的消极情绪得不到良好的倾诉与释放时,这些负面情绪便会一直积压在心底,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幼儿的心理问题。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仅是幼儿的根本需求,这也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推动力,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与乐观态度。让我们一起成为孩子们的倾听者,让孩子的成长之路不再孤单!
参考文献。
[1]张丞芬.教育心理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
[3]黄显军.当前幼儿健康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科学大众,2013(09).
[5]黎明.幼儿心理档案的教育价值[j].幼儿教育,2014(12).
[6]张明兰.上好小学心理活动课[j].云南教育,2015(07).
[7]杨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02).
[9]万宁佳.探析幼儿心理影响因素及合理化对策[j].学苑教育,2016(05).
[10]夏莹,張昕月.幼儿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家长对孩子幼儿时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备受瞩目。对于每个人来说,幼儿时期是整个人生成长阶段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将会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等。幼儿时期不仅是孩子学习的好时期,还是对孩子心理发展进行教育的关键时期,并且对于这一时期来说,可以促进未来孩子的健康人格更好的形成。所以在幼儿时期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势在必行的。进行教育是一方面,但是有效的方法和便利的途径才是成功教育的关键所在。
2幼儿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情绪方面,过度焦虑引起神经式的敏感,多虑,害怕,烦躁,过分依赖父母和老师或者玩伴,甚至和同龄的孩子关系不和谐。再次,性格方面,有的孩子显著偏执,爱发脾气,粗暴,性情反复无常,过分胆怯,有的因为智力水平和家庭经济水平和压力巨大儿厌学,弃学,逃学。生活习惯上出现厌食,遗尿,吮吸手指,失眠,抑郁,自闭,自卑,多动,紧张,坐立不安,冷淡而活执拗。以上的问题在生活中大多很常见。这并不是每位家长及教师和健康正常的孩子希望看到的,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小朋友们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孩子们的心愿。
3.1重视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
教育心理学一直非常关注儿童学习的差异。每位幼儿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存在差异。作为个性心理特征和性格,在每个幼儿身上的表征都不一样。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每个班级都有个别心理状况不佳的幼儿:有的过于好动、自控能力差;有的过分内向,整天不说话;有的过分依赖,独立性差等等,虽然这些还算不上什么心理问题,但如果不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和引导,帮助幼儿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扰,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记得我班有位幼儿叫何禹默,特别不爱说话,上课叫他回答问题从来都不说,但每次有表现的机会我都会叫上他,鼓励他,即使没有回答出问题我也会叫他下次加油,鼓励他一定可以做到,而且我会叫他帮我收玩具,任他为一日小班长,渐渐的他和我说的话越来越多,记得当他用特别小的声音回答我上课提的问题时我很激动,就这样他回答问题的声音越来越大,和其他小朋友们也真正融合在一起了,下课小朋友们一起唱歌他也会很开心的唱,没有了那份羞涩和胆怯。每个幼儿都是不同的,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使每一个幼儿都得到发展。
3.2注重幼儿一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心理健康外在的表现。正确的行为有利于培养幼儿健全的心理发展。第一老师,我家长需要合作配合。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应该作为榜样,对幼儿进行正确的行为引导。除了引导之外,老师和家长还需要对于孩子所做的一些好人好事进行表扬和肯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所做的行为是正确的,是值得鼓励和发扬的。最后,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在家里,老师和家长可以带领孩子近距离的去接触大自然,接触小动物,在自然美好的环境下培养孩子乐观豁达,对生活热爱,积极向上的行为。
幼儿园与家庭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两个重要场所,只有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努力营造愉悦、和谐的精神氛围,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一方面,幼儿教师要积极构建自由、平等、公平、尊重、健康的环境,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另一方面,幼儿教师要通过幼儿入园和离园的接待工作、家长会、开放日等多种渠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宣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主动介绍幼儿的进步情况,并针对每个幼儿的具体特点提出合理建议,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紧密配合促进幼儿成长。与此同时,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在观念和行动上尊重幼儿,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总的来说,幼儿教师的努力需要家长的配合,将幼儿教师理性的爱和家长感性的爱相结合,为幼儿塑造一个和谐美好的成长环境,让幼儿健康、快乐、自信地成长。
3.4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
虽然幼儿的人际关系简单,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影响重大。在幼儿园里,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首先,教师之间、师幼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合作、融洽地相处,给幼儿树立一个好榜样。同时,教师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愉快,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孩子。其次,幼儿的同伴之间要互爱互助。幼儿之间发生矛盾时,教师要抓住教育时机,及时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幼儿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九
摘要:幼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同时,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要全面认识幼儿素质教育的结构,明确幼儿素质教育提高的核心和根本是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就要普及和推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老师的一项艰巨任务。
幼儿园工作的主要任务,正确的健康观念包括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然而大多数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视,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却考虑不多,甚至忽略。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孩子智力的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他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素质。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个问题。
一、发挥游戏功能,使幼儿保持愉快的心境。
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我们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解决了幼儿希望能像周围成人那样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与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之间形成矛盾。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
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当爸爸、妈妈、孩子等各种角色,教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幼儿模仿爸爸去买菜、妈妈给孩子喂饭、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孩子去公园等,既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语言,又使得幼儿心情愉快。在《我找到了小猫》游戏中,幼儿扮成各种小动物,帮助猫妈妈找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动物”将在不同地点找到的小猫送到家里,并高兴地告诉猫妈妈自己是在哪里找到小猫的。当猫妈妈对“小动物”表示感谢时,“小动物”愉快地表示不用谢。它培养了幼儿为别人着想、助人为乐和礼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创设良好环境,使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
良好的环境少不了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共同组成,形成合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是幼儿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切实办好家长学校,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社会、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三大主要环境。学校环境健康,而家庭环境不好,也是不能说幼儿心理发展有了健康的环境。因此要想幼儿心理健康,除了教师努力外,家长也同样需要努力。当前许多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对“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概念十分陌生,而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变得必要了,再者幼儿和父母呆的时间长,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所以说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是满足幼儿需要,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
三、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由于方法不当,语气、言词过重或偏听偏信,从而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抵触情绪。假如这种心理一旦形成,教师和幼儿就很难沟通交流。因此,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对及时有效地做好教育工作,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1、建立相互间友好的关系。做为教师要善于和幼儿打成一片,要多通过学习、游戏和各种活动让幼儿熟悉你、喜欢你、信任你,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觉得你是他们的一份子,是知心的朋友。
2、对事不对人。在工作中教师常对那些顽皮、调皮的幼儿批评得多,关心得少。久而久之,很轻易对这类幼儿产生偏见和反感,看什么都不顺眼。以至于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横加指责,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这正是所谓的对人不对事。因此,克服凭主观主观臆断不能容人的作法,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不翻旧帐。本来这个幼儿只做错了一件事,假如我们将以往的问题一五一十地抖出,就轻易被幼儿认为你不喜欢他,从而对你产生烦感,这样会使本来简单的工作变得复杂。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在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实现“跑班制”,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利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擦皮鞋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十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种状态。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教师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教师中普遍存在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亚健康正在迅速蔓延,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阐述了教师身体健康状况,分析造成亚健康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
教师;心理问题;心理状态;亚心理健康。
教师总是时刻面对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这些需要耗费大量的情感和精力。随着班级人数的膨胀,加上过多授课数量,教师的工作负荷量正逐年增长。除了应付学生之外,学校还有一大堆其他事务等着教师去做。从前是备课、上课、改作业、管学生“四面出击”,现在加上写论文、教改、迎检查、末尾调整,变成了“八面受敌”,教师目前已经成为心理压力巨大的职业之一。据权威统计显示:30%~40%的教师经常性处于情绪波动之中,15%有心理问题;7%有心理障碍。为了更好的传授知识,培养学生,不仅社会各界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教师本人也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了解一些维护心理健康的常识对教师本身尤其重要,现就本人了解的一些心理学知识在此与大家分享。
在现代社会,心理健康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事实上,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怎么高估也不过分,因为心理健康所能带给现代人的,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本身,而且是更大的潜能实现,更高的生活质量与更多的身心幸福感。过去,一般将心理状态正常与否划分为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疾病两种状态,但完全的心理健康者和真正的心理障碍者或心理“病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处于中间状态。如果我们把健康的心理比做白色的,不健康的心理比做黑色的,那么介于白色和黑色之间的灰色心理即是所谓的亚心理健康状态。由于它处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两种状态之间,因而又被人们称之为“第三心理状态”。
亚心理健康的表现可谓多种多样,在生理临床上表现为:时常觉得心慌气短、浑身乏力、莫名疲劳,经常头痛头晕,稍一运动就腰酸腿疼;在心理上表现为: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梅尔杰斯为亚心理健康易感者描绘的心理画像是:情绪低落、自卑失助、放任冲动、角色混乱的人。
有人指出现代人陷入“第三心理状态”的七大信号:
(1)焦虑感――烦恼不堪,焦躁不安,生机的表相下充满无助;
(2)罪恶感――自我冲突,有一种无能、无用感;
(3)疲倦感――精疲力竭、颓废不振、厌倦、无聊;
(4)烦乱感――感觉失序,一团糟;
(5)无聊感――空虚,不知该做什么,不满足但不想动;
(6)无助感――孤立无援,人际关系如履薄冰;
(7)无用感――缺乏自信,觉得自己毫无价值,自卑羞怯,内疚和缺乏信心。这些感受是现代人陷于第三心理状态时的求救信号。
亚心理健康是一种比较痛苦而又显得无奈的心理状态,处于“第三心理状态”便是处在一种无望、无力、无助的心理境地。亚心理健康者更多的共同体验是:“我们没有心理疾病,但似乎心理又不怎么健康;我们什么心理体验都可能有,但却少有幸福感。没有心理障碍与疾病,但又感觉心理不健康”,这就是第三心理状态的心理学定义。亚心理健康者在一般情况下也能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但总体上看生活质量差,工作效率低,极易疲劳,同时伴有食欲不振、失眠健忘、心绪不宁等表现。他们自感活得很累,到医院却查不出任何毛病。最新心理科学研究发现,现代社会中60%~70%人都程度不等地处于这种第三心理状态――属于亚心理健康者,其比例之高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预防亚心理健康,可以从两方面人手:
一是善待工作:
确定恰当的工作目标,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分清自己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的不同角色,不使其互相错位;承认并正视自己的工作局限性,不把工作中的问题带回家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学会享受并把握工作的乐趣。
二是善待自己:
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尽可能多接触能使自己快乐的事,具备广泛的生活乐趣;正视并建设性地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基本需要;为自己留出能使自己更新、补充能量的时间;做些多年来想做却总抽不出时间来做的事,如旅游、带全家出去玩;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服务与帮助。
如果处于亚心理健康状态,该如何进行自我调适呢?以下8条也许会对老师们有益:
(1)重视快乐的价值;
(2)诚实待己、怡然自处;
(3)不再庸人自扰,拒绝杞人忧天;
(4)抒发压抑感受,清理消极问题;
(5)发展积极乐观的思考模式;
(6)降低期望水平,放慢冲刺脚步;
(7)追求人生大梦,建立亲密关系;
(8)尊重自己,亲近别人;
总之,摆脱亚心理健康,走出“第三心理状态”的“医学处方”是:均衡营养、保障睡眠、多晒太阳、劳逸结合、静坐放松、适当锻炼;而“心理处方”则是:与人为善、兴趣广泛、悦纳自我、心境良好、人格和谐、让心宽松。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十一
1.重视幼儿的情感需要。幼儿期是情感体验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有着得到爱、爱别人的需要。因此,作为教师要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及良好的心境,用自身愉快的情绪和饱满的精神去引导幼儿生活在幼儿园这个快乐的大家庭中,在一日生活中关爱和关注每个幼儿,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防止不经意的行动和言语给幼儿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
2.尊重、爱护、理解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具有不同的认知、性格、学习风格和自我意识,如有的孩子活泼、开朗,善于与人交往,有的孩子内向、沉稳,不善于与人交往等,作为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保护孩子的个性发展,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他们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在生活中,教师要用和蔼可亲的态度与孩子讲悄悄话,在游戏或活动时要让他们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这样,有利于幼儿自主性的发挥。
3.鼓励支持孩子,培养自信心。自信是人的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是幼儿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教师要善于发现并肯定幼儿学习及活动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再让他们通过努力,领略成功的喜悦。
4.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现在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被家长让着、哄着,没有与人合作、分享的习惯。教师要利用多种机会,让幼儿学习各种礼貌用语,提高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帮助幼儿形成友好相处、相互合作、共同享有的良好集体氛围。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关系,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可通过开展分享活动“玩具大家玩”、合作完成各种主题的大幅绘画、投放一定数量材料让幼儿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等活动,让幼儿体验到分享的快乐并认识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5.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不仅是教育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还能激发幼儿的活动愿望,启迪幼儿的智慧、愉悦幼儿的身心。为此,我们要为幼儿创设安全、整洁、美观、温馨的环境,以烘托出一种促使幼儿积极向上的氛围,给幼儿以潜以默化的熏陶。特别是为幼儿创设一种自主开放的学习和游戏环境,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保征幼儿自主活动的空间,满足幼儿的心理愿望和需要。
由于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养成是受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活动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而各种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而结合一日活动渗透心理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主要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在制订各活动目标时,要仔细分析教材,领会其内涵,不光要有知识技能、习惯养成方面的目标,还要努力挖掘其心理培养目标,以充分体现一个活动指向多个目标的教育新观念。
2.以游戏为主,寓教育于一日活动中,对幼儿产生潜以默化的影响。如:语言领域中通过故事引导幼儿体验关心爱护他人所获得的幸福感和快乐感,学会关心他人,萌发互爱情感;社会领域中对幼儿进行相关的同情心和抗挫折教育;艺术领域中引导幼儿感受体验乐曲的愉快情绪,以及各类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各种情感,让幼儿始终保持愉快,积极向上的情感,体育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意志力、不怕挫折和勇于竞争的精神等。
3.在生活管理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让幼儿学习掌握生活自理的技能,学会生活自理的方法,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为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让不同年龄的幼儿之间交往,如让大班孩子带领小班孩子一起活动等,扩大幼儿交往的范围,掌握更多的交往方法和生活技巧,克服胆怯心理,锻炼幼儿的勇敢精神,达到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和促进人格健康成长。
总之,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教师要有增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纳入各项活动目标,自觉地使各项活动成为有助于提高幼儿心理素质的载体。
儿童期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奠基时期,如果没有遭受挫折的经历和磨难,就不可能产生抗挫折的能力,也就不可能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良好素质。因此,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培养孩子具有在挫折面前积极向上的坚强意志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幼儿期的必修课。
1.要让幼儿增强自信心和勇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让幼儿面对独立学习,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多给幼儿实践的机会,通过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掌握生活的技能,减少幼儿的依赖性,增强他们“我能行”的自信和勇气。
2.要让幼儿正确地面对失败。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这也是一种挑战,我们应当教育幼儿有勇气面对不完善的结果,知道失败仅仅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学习到最终成功的过程,从中学习经验和教训,而不因遇到困难、失败就气馁、退缩、放弃。
3.要让幼儿面对和纠正错误。要让幼儿知道,每个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关键是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在改正错误的同时,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使幼儿的自信心逐渐成长起来。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未来社会要求每一个人不仅要有良好智能素质,更要有一种健康的心理,让我们从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入手,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材尽自己的努力。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十二
摘要:科学高效的幼儿教育以及教师和家长的有效引导,是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有利于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幼儿心理教育中,家园合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可开设家长指导讲座,邀请家长担任义工,定期开展亲子游戏,利用网络共享信息,组织各类联谊活动,家园共建,提高幼儿教育效果。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教育;心理健康;家园合作;
家长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要想更有效地提升幼儿教育效果,就必须实现家园合作,秉承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为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幼儿教师应该注重与幼儿家长建立互动关系,定期与家长分享教育经验,引导家长发挥教育能力,形成教育合力。
一、开设家长指导讲座,加深教育层次。
在实际幼儿教育工作中,很多幼儿家长对家园合作的理解不透彻,很少深入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之中,难以发挥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幼儿园可以开设幼儿家长的指导讲座,为家长讲授幼儿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提高家长的自我修养,促进家长掌握幼儿的特点,提升家庭育儿的水平。还要使家长们端正认识,引导幼儿家长用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情操去启迪幼儿的心灵,教导幼儿做人的道理,从而形成新的幼儿教育观,加深教育层次。如为幼儿园小班学生家长开设幼儿入园的心理疏导讲座,让幼儿轻松跨过焦虑期,克服入园恐惧心理;为幼儿园中班学生家长开设幼儿科学育儿讲座,帮助幼儿健康成长,合理饮食和作息;为幼儿园大班学生家长开设幼小衔接讲座,逐步完成幼儿以游戏为主向以学习为主过渡,提高幼儿适应能力。
二、邀请家长担任义工,促进幼儿成长。
为了增强幼儿园、教师、家长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让彼此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义务与权力,幼儿园可以邀请幼儿家长到幼儿园参与教学,担任义工,与幼儿建立起情感交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家园合作,促进幼儿健康、茁壮的成长。比如我们大班赵嘉怡小朋友的妈妈是一位心理医生,我们邀请她到幼儿园为教师和幼儿们讲解“幼儿心理健康与行为习惯的培养”,利用视频和音频等方式,极大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互动的氛围很活跃。通过这次活动扩大了幼儿教师的知识面,便于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再比如我们小班张欣欣小朋友的爸爸是一位交警,我们邀请他到幼儿园为小朋友们介绍交通规则,让幼儿学习简单的交通指挥手势,教幼儿学看交通标识,教育幼儿要遵守交通规则,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让家长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小朋友感到一种新鲜感,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三、定期开展亲子游戏,增加展示机会。
幼儿园开展亲子游戏有利于密切亲子关系,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得的对事情的处理方法和人际交往的态度会影响幼儿的一生。还有利于家长及时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增加幼儿展示才华的机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倡导多样化的亲子游戏,如“我给爸爸妈妈穿衣服”,一名家长在终点,幼儿在起点,哨声响起时,幼儿拿起衣服跑向终点,给其家长穿上衣服,拉上拉链后,家长背起孩子迅速跑向起点,先到者为胜。再如“快乐一家人”,幼儿和爸爸妈妈围在桌子前,共同去绘画自己温馨的家,要充分展示出自己家的特点,最终评选出优秀作品和创意作品。这种亲子游戏,极大地促进了父母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幼儿的心理获得安全感,家庭氛围更加和谐,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锻炼。
四、利用网络共享信息,拓展交流平台。
如今,随着网络的普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拘泥于课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为幼儿带来丰富的学习资源。幼儿教师可以到幼儿教育的专题网站下载教育资源,提高幼儿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为幼儿播放心理健康教育短片,重视对幼儿情感情绪进行有效疏导和培养;建立幼儿心理健康档案,为全面了解幼儿的心理健康情况提供依据;开展主题教育,请家长将幼儿创编的故事、绘画作品和各种相片带到幼儿园展示,增强幼儿自信心。同时,家园合作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共享信息,及时了解幼儿在幼儿园和家里的状况,便于幼儿园和家长明确教育目标;逐步拓展交流平台,建立幼儿园班级qq群或微信群等,有效地利用视频通讯实现远距离的交流,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
五、组织各类联谊活动,提升幼儿素养。
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实践活动,幼儿园可以组织各类联谊活动,给幼儿带来愉悦的心情,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比如举办“有爱相伴,互助成长”———城乡幼儿联谊活动,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城市里的幼儿走进农村,为农村的小朋友送去礼物,以此培养幼儿们的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有效挖掘幼儿心中的爱,促进共同成长。再比如重阳节的时候,幼儿教师和家长可以带领幼儿到附近的敬老院去看望老爷爷和老奶奶,为他们送去关心和温暖。小朋友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还有的朗诵诗歌,为老人们带来了精彩的表演。小朋友们为老人们讲故事,给老人们捶捶腿,用实际行动为老人带来快乐。通过各种各样的联谊活动,让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懂得了分享和关爱,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了期待。
总而言之,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家园合作必将成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了解家长的心理需求,充分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合理安排亲子活动,及时听取家长反馈信息,提高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积极性。同时,还要积极落实“家园”共育的理念,开设家长课堂,加深合作层次,提高科学育儿水平,让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迈向新的里程。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园合作也必将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十三
社会上的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一些高职生出现了一定的心理问题,对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高职教育应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心理健康纳入教育系统中,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地排解。本文从现今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出发,探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以期为今后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提供一定的依据。
高职生属于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他们与其他的大学生具有相似的心理特点。首先,自我意识得到一定的增强,但还未发展成熟;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都已经基本形成,但还不够稳定,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再次,思维方式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具体评判一件事物的时候,容易带上主观性;四是情感得到一定的丰富,但情绪受到外界的影响大,易发生波动;最后,高职生的意志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稳定性不够等等。由于高职教育的生源较为多样,学生成绩大多不佳,且高职教育的教育目标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高职生的`心理状态和普通大学生相比,也有一定的特点。在高职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需要根据其具体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1.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不高。高职生处于后青年时期,各方面开始趋向成熟。但是从心理健康层面来说,很多高职生心理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其工作以及生活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由于一些高职生的成绩不好,被当作“问题生”,打架、斗殴等情况时有发生,处理问题较为冲动。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不仅会使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一定的影响,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学生出现一定的人格障碍,做出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事情来。
因此,教师在发现高职生的心理问题时,需要对其进行及时处理,帮助高职生疏解心理问题。
2.适应能力以及抗打击能力较差。
就目前来看,社会上对于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导致一些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正是由于这种成绩的挫败感以及社会上的理解偏差,导致很多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之后,对学校学习缺乏主动性以及认可度。很多学生长期处在失败感之中,对正常的学习、人际交往都缺乏热情。一般来说,这些学生都程度不一地存在敌对、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发展下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状态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
3.就业压力导致出现心理压力。现今,我国的高等教育被大力推进,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得到迅速增加。另外,在这一时期,国企在进行积极改革,社会上产业结构在进行积极调整,社会上的劳动力数量得到显著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高职生面对的就业压力更大了,很多人毕业就面临着失业。这样的就业形式,导致很多的高职生心理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等情绪,对学生正常的生活以及学习产生了影响。
1.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规范化、体制化。高职院校要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明确地掌握,就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化,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系统化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化,根据一定的课程计划开展各项心理教育活动。学校根据心理健康活动的主要目标进行教材的编写,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可操作性显著增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对自身心理状况的掌握程度。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参与心理教育的积极性得到显著增强,能正确认识自我。
2.开展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学校在高职学生中开展的心理咨询活动的主要特点是调适性以及发展性,且心理教育活动遵循的是一种教育方式,而不是一种医学方式、治疗方式。在进行心理咨询的同时,老师需要具有发展的眼光,对求助者的各种心理问题都可以提供好的建议与意见,引导其正确处理自身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在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教育活动,其主要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使自身的内在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学校在高职生中开展健康教育,使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从现今的情况来看,学校应该将高职院校中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以前的对各项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转化到各项心理疾病的预防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上。在心理健康教育完成之后,学校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建立健康档案,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分析现今高职生中所普遍共有的心理问题,对得出的相关问题进行及时处理,以提高高职生整体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现今环境的变化较大,高职生处于一种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较大的年龄阶段,因此,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日常的生活以及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心理问题,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3]林琳,柯晓扬,袁忠霞.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
作者:张先锋高春鸿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十四
我们选取山西晋煤集团宏圣公司新入职员工230人,对其心理健康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有90个自我评定项目,包含可以分别反映心理健康的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症状自评量表分为5个级别(1―5级),5=严重、4=相当重、3=中度、2=轻度、1=从无。计分方法为总分是90个项目所得分之和,超过160分,可考虑筛选阳性。任一因子得分超过2分即被界定为阳性,说明可能存在该因子所代表的轻度心理问题,超过3分说明可能有较明显的心理问题,超过4分说明可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研究的方法是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取的.统计软件为spss17.0,将数据逐一录入建立好的excl数据表中,先进行简单的统计,然后将excl数据输入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二次核对数据,并在核对无误后进行统计分析。
由此表可知,在强迫症状、抑郁、恐怖和偏执四个因子上,男性员工与女性员工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在强迫症状、抑郁、恐怖和偏执的程度上显著高于男性,在其它的各因子中,男女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从表中可以看出,各因子分均低于煤炭井下工人,其中躯体化、敌对、恐怖、偏执四项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新入职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是非常好的。
新入职员工男生与女生心理健康的差异分析。女性在恐怖、偏执、强迫症状和抑郁的程度上显著高于男性。女性与男性相比较,首先有生理方面的差异,其次是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最后受社会其它传统因素的影响,使男生与女生心理健康存在差异。新入职员工与煤炭井下工人结果作对比,结果显示,各因子分均低于煤炭井下工人,表明新入职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是非常好的。
三、新入职员工心理健康调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新入职员工是企业的新鲜血液,代表着新生代的思想,因此,新入职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要。而目前来说,煤炭企业面临行业下滑等形势,使煤炭行业的员工思想极其不稳定,人心惶恐,经常会有上访事件发生,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因此,加强对新入职人员的心理调查,对新生代员工能够精准把脉,找准新入职员工心理状况,能给思想政治工作者带来科学依据,从而知道从何下手去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企业平稳发展,为企业解危渡困提供坚实基础。
此次调查显示,煤炭企业新入职员工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比较好。然而,为了进一步提高新入职员工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必要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对新入职员工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打破常规,将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提升新入职人员的幸福感,使他们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在日常工作中,充分肯定新入职员工的尊严和人生作用,保障合法权益,尊重新入职员工的劳动,让他们参与到煤炭企业的管理中,听取他们对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上的建议和意见,注重他们的价值体现,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鼓励他们在岗位上成长为技术能手,企业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在生活中,关心他们的所需所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以及一些突发状况。在节日期间,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法宝,开展交谈、家访、帮扶、探望等,经常性的了解新入职员工的工作、生活、家庭、思想情况,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教育,让他们切实感到组织的关心和关怀,使新入职员工能够找到归属感,安心地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在制度建设方面,要依法保护新入职员工的合法权益,在劳动用工上保障他们的工资待遇,请假及年休制度,改善福利,加强劳动保护,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丰富新入职员工的业余文化活动,经常搞一些演讲赛、诗朗诵、文艺体育活动,陶冶新入职人员的心灵,让他们忙碌起来,动起来,真正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
二是对新入职员工加强情绪管理。对煤炭企业来说,要加强新入职员工的情绪管理。在新入职员工进入岗位前,企业应讲解自我情绪管理,让新入职员工改变自己的观念,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煤炭企业的形势,思考煤炭企业目前的现状,与企业共同想办法,共同努力,共度难关,正确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如在工作之余,做“嘻哈功”、深呼吸、生理平衡等,减轻负面情绪,以乐观向上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之中。
三是为新入职员工设计个人职业规划。个人职业规划是新入职员工通过对个人职业进行主客观原因分析、测定和总结,确定个人职业的奋斗目标。建立阶梯型、通道型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式,让新入职员工对自己的前途更有信心、方向感更加明确。企业要建立管理岗位、技术岗位和业务岗位三条发展途径,管理岗位的划分为副队级、正队级、副科级、正科级、副处级、正处级;技术岗位的划分为技术员、助理职称、中级职称、高级职称、国家注册类职称;业务岗位分为:一星员工、两星员工、三星员工、四星员工、五星员工。企业可以根据新入职员工的自身素质及特长结合企业自身需求,为新入职员工安排岗位,不同途径通道的建立,也为其发展成才提供了更多选择。
四是开展实用性较强的心理健康培训。心理健康培训是一种比较独立、专业的培训,和一般讲座、培训不同,比较注重参与性,参与到培训中去感受与体验,心理培训的内容和效果是难以测量。在培训中,利用一定的道具、场地、实物等模拟真实的事,从中让个人去感受,然后由导师带动,互相交流,分享感受,得出结论。新入职人员心理素质培训的过程是在专业培训师之间信息的交流共享,活动的互帮、互助中完成的。在日常生活中,人的一些习惯、品质,会因为经历的各种事情而发生变化。心理培训就是训练、模拟这种真实的场景,直面真实的自我,激发出更大的潜能,通过新入职人员对自己的极限挑战、获得人生难得的胜利与自豪。
总之,通过对煤炭企业新入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的调查分析,了解这一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结合煤炭企业单位的实际,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对新入职员工自身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对煤炭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十五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关的分析与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心理健康课程在实践过程中所体现的理论内涵,以及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课程实践中的运用。进而在以后的实践中能更好的把握心理健康课程的宗旨及合理规划与操作。
心理学的作用在当今生活日益凸显,个人、社会乃至国家都重视学生心理的发展情况。所以各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等机构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随着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实践的不断增多,心理健康课程的理论也逐渐发展与完善。其中,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实践最具影响力的就是积极心理学,不管是心理健康教学理论还是实践的各个方面,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使用心理学由开始到现在已较为完备和可靠的科学的实验方法与研究手段,来探究人们的品德、潜能等积极品质的一股心理学热潮。它开始于20世纪末的美国,代表人物为塞里格曼。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的主要内容包括: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消极心理的改进;提倡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应限定在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强调对心理问题的解释也应该从它积极的方面入手,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所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在人内在品质中积极的那一面,积极心理学深深地受到人本主义的影响,人本主义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大势力,二者都强调人内在的潜力,相信人内在都拥有积极向上的动力。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重点应该是从人内在的向上的力量和人的生活出发,倡导用一种乐观的心态来看待人的许多心理现象,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心理方面的问题,在负面的事件中看到积极的一面,就像人本主义的积极关注一样,这样就有利用发现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人们如果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内在能量,就可以用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提供力量,也可以让人们在最大范围内发现自己的内在的力量,由此而达到一种幸福的生活。同样,心理健康课程的目的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强化心理能量,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的内在潜能。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在主观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重点是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充满希望并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三是在群体层面上,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研究安定的社会、关系良好的社区、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以及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从而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
心理健康课的目的从主观层面来说,是让学生在授课过程中产生积极的主观体验,正确的看待自己的过去和展望未来,这种体验能够帮助学生在以后遇到相同的情景时能够学以致用;从个人层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发展自己的积极品质和才能,这些在以后的生活中都会产生深远的持久的影响;群体层面是通过打造良好的课堂和班级风气,让学生的成长环境是安全健康的。这群体环境包括了教室课堂氛围、学校环境,也可以延伸至学生的家庭,多方面环境的塑造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社会支持资源。
所以,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与方向来看,是可以给心理健康课程实践提供相关的指导与帮助。
(一)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
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以自己为主体,同时教师教育也是以学生为对象。心理健康课需要取得实际效果,就需要学生有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与人本主义颇有渊源的积极心理学也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让学生主动的在这种情境中发掘自己的潜在能力。
而心理健康课程正可以给学生这样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其自身积极力量上,即找到学生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潜能。也让学生自己明白内在存在的克服困难能量,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存在的障碍,利用这种积极的潜能来完善自己,而不是没有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使成长有所滞留。
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教师也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而使学生大胆地释放自我,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这样就使心理健康脱离了其他学科的教学的方式和中心,不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而是以学生的参与为主。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看到自己内在的力量,认识到自己的强大资源。但是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的方式还在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存在着,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因为教师主导课堂的方式使知识的传达率提高了,也可以防止一些突发的意外的事件,但是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都受到影响。所以学生的主体性也体现了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念。
(二)应重视学生的主观体验。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其中一方面就是研究个体如何看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生活中获得的感悟与收获,包括人类的快乐、幸福、美好等等,强调人应该对待生活是感恩的,是充满希望与幸福的,由此形成丰富多彩的人生感悟。
具有这种感悟的人会以“积极”为主要目的,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形成豁达、宽容、大度的生活态度。
有关心理健康的活动特点是以目的明确、计划详细、可行性强的活动为主,在活动中需要让学生都参与进来,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与收获,再从切身的体验中领悟一些道理或精神上的成长。同时,活动场景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在某些生活情景下的行为反应,这样就可以与生活中的实际情景进行对比,并可以把这种行为反应应用到不同的生活情景中。这种形式的课程注重学生的参与、认真领悟、专心体验和技能的操作训练。
心理健康课程注重学生的主观体验,体验不断的积累,能够加深内在的强化,慢慢就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这更注重内在感悟,而不是知识的获得。心理健康课程教师不应用灌输或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生记住某些知识,而应当通过角色扮演、对话等方式让学生在过程体验中有所收获。通过体验获得的感受会比通过记忆的方式获得的知识更长久,也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三)课堂授课内容和氛围都是积极的。
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心理课堂应强化通过“积极”这条主线来进行课程,教学的目标也始终围绕着“积极”设定。在当代心理学的范围中,“积极”一词,应该是正向或充满活力的含义。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健康课程也应该是充满活动的,具有正能量。从情绪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们对恐惧的负面的事印象更深刻,而积极心理学更重视传授学生正面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心理健康课的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该是正面的案例多一些,虽然一些心理问题的事件可以教会学生如何解决和应对这方面问题,但是负面案例的介绍强化了学生内在的恐惧;另一方面也应在情绪情感方面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更加重视学生内在良好品质的发展和心理能量的强大。
以积极为主旋律,用丰富健康的内容与合理的方式塑造学生的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对未来的期望是乐观,富有希望的。在活动中的体验也是积极正向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强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理论下心理健康课堂的教学目标与宗旨。
(四)课堂环境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格是社会活动的外部表现,在一定生理条件的影响下,以积极体验为中介,由外而内,转为个体内部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人格是个体内化社会活动的结果。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第三方面也重视学生周围环境的变化。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了在课程内部,通过课程自身的特点帮助学生内在潜能的发现与发挥,还需着力营造积极的外部环境,包括课堂,学校乃至家庭。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导向,从影响学生开始,带动了学校家庭的全面发展,由点到面的整体环境得到了改善,而好的环境又给学生以强化,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样走出心理课堂之外,学生也能继续保持在课堂上这样积极的情绪体验,久而久之,能帮助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总之,积极心理学理论下的心理健康课堂是积极向上的,从教师的授课方式以及主体的改变,到课堂氛围和环境的塑造,都体现了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中的指导作用。针对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而进行的心理健康课程实践的方法还有待完善和发展,其效果,也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得到体现。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十六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微课应用策略。
4、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6、以“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7、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8、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9、情感体悟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10、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改革实践。
12、试析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
1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洋溢故事味儿。
1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与转换。
15、pbl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7、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18、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建构初探。
19、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浅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21、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研究。
22、探究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关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
2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从研读课文题目着手加深理解。
2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26、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内外整合分析。
27、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分析。
28、浅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9、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30、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3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策略。
32、以“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再认识。
33、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目标的达成。
3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历史教育的路径研究。
3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习活动设计分析。
36、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37、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
38、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39、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40、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十七
大学生是一个特俗的群体,是一个承载着社会和家长期望的群体,他们正处于青年的中期,心理素质发展较快,处于成熟与未完全成熟之间,这期间,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1.许多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中国青年报》于2004年7月4日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中14%存在抑郁症,17%存在焦虑症,12%存在敌对情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是高校的一种常见问题。2002年2月23日,作为清华大学的大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洒黑熊致使严重烧伤;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的大学生马加爵,将四位同学杀害;2010年3月30日,大学生曾世杰因被人嫌弃样貌丑,致心理失衡后产生杀人泄愤恶念,在校园内持刀杀死一名女生、刺伤两名男生;2014年11月20日,天津城建大学二年级学生翟清松先在寝室内持刀将同宿舍同学何某杀死,随后将相邻宿舍的同学杜某捅伤,最后把自己反锁在寝室内,开始自残。……这些大学生因心理健康所导致的严重事件,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多样性。目前,许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主要有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精神抑郁症、疑病症和感情危机等不良心理状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生活环境或学习环境不适应所引起的焦虑;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失衡;人际关系难沟通导致的苦闷;恋爱与性关系危及情感问题的困扰;就业竞争产生的心理紧张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不健全、经费不足。1990年,我国就已经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截止到2001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高校有30%—40%已经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同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和讲座等,其中有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水平和规模。但是,仍有很多高校都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的高校设有机构,但是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财力方面,都比较缺乏,无法正常开展工作。2.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缺乏专业师资队伍。在实际工作中,多半心理健康工作的教师都是兼职,有辅导员、学生处干事、学科教师等,他们即便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还是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他们会从思想教育上来帮助学生,这样不仅不会从心理上对学生们进行辅导,反而会引起学生们的反感和厌恶,导致学生们心理健康问题更加严重。3.忽视社会和家庭的配合。大学生心理讲课教育出了学校的教育外,还应该考虑到其他社会因素。其中,家长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关键,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支持,直接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开展。高校应该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家庭中去,与学生的家长密切联系,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舒缓。
1.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我们要建立多格局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学校和社区相结合、教育与指导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网上和网下相结合、咨询和自助相结合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纳入到工作计划中,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设立组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建设。2.组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于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要求也相对较高,所以,组建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中的关键。无论从学历上还是专业上,都应该有高要求,建立一支具有高学历、高标准、专业水平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进行专业的培训,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鉴定、分析,并对其进行心理的矫正。3.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家庭原因长期积累下来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也应该讲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家庭中去,对学生的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也十分重要。有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家庭环境积累下来的,比如溺爱过多,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教育过程中家长注重成绩,造成学生压力大等问题。所以,学校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促进学生更快的摆脱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素质在大学生全面素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影响着人才的质量,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才前面发展的必备条件。为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高校要不断的加强大学生的承受能力、适应能力、控制能力等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战胜自己的困难和挫折,正确认识自己,超越自己。这就要教师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用心灵去塑造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2]田爱民,赵永吉,王仲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教育对策探讨.高等农业教育,2007,2:90-92.[3]温家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探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2):16.
[5]贾巍.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牟艳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向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十八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精神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目前全世界约4亿人受到精神、社会心理问题以及神经疾病的折磨,占全球疾病的11%,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数达到6000万左右。2005年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约有1600万的精神疾病患者,已成为我国发病率第一的疾病。其中仅20%到医院就医,另外80%流散在社会中,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精神病是人脑功能产生障碍,使患者精神紊乱,对周围的环境难以适应,甚至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疾病。常见的有躁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周期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神经官能症等。许多精神病患者经过一段时间在医院系统的治疗,病情稳定后,也适宜出院回家休养。但由于各种原因,精神病患者病情常会出现反复,其中多数是由于出院后对患者的护理不当造成的。本文就如何做好精神病患者出院后的护理做一简要综述,如下:
1医院护士要做好出院指导。
精神病患者经过住院观察治疗后,若病情稳定,自知力逐渐恢复,即可出院,进行下一步康复。但精神病是的特殊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异常复杂,常会产生很多问题,甚至会发生意外[1]。为了能使病人早日康复和减少复发,甚至痊愈,尤其需要做好出院精神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指导工作。
1.1恢复期精神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随着治疗的深入与巩固,精神病人的病情逐渐缓解,其自知力也逐渐恢复,病人不再否认自己有病,而是迫切需要了解自己的病情,了解精神病的相关知识,对以前的病态表现也有一定的反思。病人心理非常复杂,常会感到羞愧、自责,有的会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严重者可能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所以,护士应当体贴、安慰、同情病人,这样不仅能取得患者的信任,还可使病人重拾信心,有利于恢复病情和巩固疗效。
1.2对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指导。
1.2.1出院前医护人员对精神病人的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应多接触和关心病人,向病人讲解精神疾病的知识,并给予病人必要的暗示治疗。让病人了解发病的原因和机制,明白治疗的重要性。向病人介绍一些治疗后未再复发的病例,增强病人的康复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
1.2.2家属对病人的健康指导。
病人出院回家后,健康指导的重任就从医护人员转移到家属的身上。家属在病人的完全康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病人出院时,要加强对其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病人回归社会,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1.2.3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
家属既是精神病人生活的照料者,又是病人心理上最值得信任的人。病人的思想负担重,性格变得敏感多疑。家人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造成病人的误会,因此,家属的态度对病人至关重要。要多关心体贴病人,凡事为病人着想,帮助病人逐步走阴影。
1.2.4维持好患者基本的生活需求。
精神病人的自理能力很差,而且饮食非常不规律,需要为患者提供高蛋白和高热量的食物来维持其机体正常的营养需求,并嘱咐患者多饮水。由于患者过于清闲,造成精力旺盛,常会出现入睡困难,甚至失眠。这时,家属要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因为,良好的睡眠可加快患者的康复。
1.2.5督促病人按时定量服药,讲解坚持服药的重要性。
精神科医生都主张精神病人即使在症状完全消失后也应坚持较长时期维持剂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但很多病人对此认识不够,或者觉得长期服药麻烦,或者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而不能坚持,或者不规则服用,达不到预防复发的目的。因此,家属一定要监督病人服药,并向病人讲明药物巩固的必要,从而取得病人的配合。
1.2.6提高病人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大部分精神病患者不能自行料理自己的生活。精神病人由于药物的镇静作用,多表现为生活懒散、被动、好卧床,不愿外出活动,造成体重增加和自理能力差。所以,护士需要指导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细心照料病人并为其安排一些轻度的家务活,家属应为病人制定严格的作息制度。督促病人规律生活、根据患者的特长和爱好陪伴其到大自然中活动与锻炼。带病人有意识的与社会接触,与他人交谈,指导病人正确掌握应激事件的应对方法,提高其心理素质,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1.2.7保管好危险物品,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出院精神病人思想顾虑多,稍不顺心,情绪便会波动,严重者可能悲观厌世,作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如自伤、自杀等。因此,护士应教会家属怎样保护患者的安全,严加保管好家中的危险品,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若病人病情波动,应及时与医院联系,带病人返院继续接受治疗。
1.2.8定期门诊复查。
告诉患者一定要定期进行门诊复查,及时向医生反馈病情,病人还要配合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查,以便医生了解药物的副作用,从而进行药物种类和剂量的调整,使病人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2社区干预是治疗新趋势。
精神卫生社区干预能很好的控制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患者的思想负担和经济负担,显著提高了精神病患者康复率。是当前精神疾病治疗的新趋势,它以社区为基础,发动家庭与社会的力量,采取针对性的社区护理,恢复患者的社会、心理和生理疾病[2]。对患者实施“个案管理”,是精神卫生社区干预的重要环节,即帮助患者参与社区性活动,治疗合并的疾病,监督和回顾干预的情况,协调好不同服务群体对患者的照顾。
作为精神疾病治疗的新趋势,精神卫生社区干预能很好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病情,锻炼了患者的劳动能力,从而使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得到恢复。
3家庭护理是康复的关键。
正确有效的家庭护理可使患者的病情长期稳定,从而恢复其身心的健康,同时也能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3.1掌握精神病的常识,正确认识精神疾病。
患者的亲属要正确认识与对待精神疾病,首先自身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对患者需付出更多的爱心与同情心,既要防止对患者过分迁就附和,又要避免过度忽视而弃之不顾。患者亲属应了解一些简单的观察病情方法、服药注意事项等。同时亲属还应帮助患者正视自身疾病,正确对待他人言行,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3.2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
精神疾病要坚持长期服药维持治疗,患者与亲属不能任意停药或增减药量。所有药物都应由亲属保管,监督患者服药。引导患者戒除烟酒,保证其摄入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的不良反应。一般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较大,应定期带患者复诊,由医生根据复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计划,以减轻患者服药后的身体不适,增加治疗依从性。
3.3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培养良好的个人自理习惯。
精神病患者在家休养期间,亲属应督促其建立合理的生活习惯。首先应保持足够的睡眠,养成按时睡觉的习惯,日间根据其喜好安排适当的生活和劳动,鼓励其与社会环境保持密切联系。引导患者做一些家务或其他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可以分散患者的病态思维,改善情绪,避免生活懒散。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亲属更应多予关心,督促并协助做好个人卫生,但决不能包办代替,防止其产生“无用”的心理。
若患者病情不稳定,亲属要随时掌握其思想动态,注意安全防护。妥善收存家中的贵重物品、刀、剪、绳等危险物品,防止自伤、伤人等意外事件发生。对于患者的病态言行,亲属必须有正确认识,给予同情和谅解,适当满足其合理要求,避免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如发现患者病情加重或有复发的早期症状,应及时带患者复诊。
参考文献。
[1]缪周芬,个人构建理论和心理治疗[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04).
[2]董高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a].河南省精神科康复护理培训班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十九
3、小学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的融合。
4、网络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探索。
5、网络环境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路径探析。
6、基于网络技术条件探讨中职政治教学策略。
7、网络游戏对教学活动的可借鉴性研究。
8、网络学习空间中交互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
9、泛在学习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的创新应用模式。
10、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1、远程开放学习者网络交互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12、“微课”教学模式下的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13、网络教育中虚拟现实技术在机械学科的应用。
14、基于moodle平台《建筑测量》网络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15、网络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写作多单元评价模式的构建。
16、动漫、游戏等网络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审美取向的影响。
17、基于慕课教学理念的中西文化对比课程建设与实践。
18、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研究。
20、我校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1、“互联网+”背景下远程教育教师的心理反应与调试策略。
22、网络教育背景下多媒体电教设备的使用与管理探析。
23、浅析智慧教育模式在高校教育中的搭建及运行。
24、网络环境下知识建构模型对比研究。
25、成人网络教育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26、借鉴微课教育功能创新网络德育工作。
27、远程教育高校以党建工作促进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28、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系统构建。
29、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下中小学教育网站安全防护研究。
30、美术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31、网络研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32、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的概念、特征及实施框架。
33、财经类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34、远程开放教育数学课程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35、探究移动平台教学模式在盲人按摩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36、基于微博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探索。
37、硕士生精品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的动力机制分析。
38、网络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对我国高校线上教育的影响与研究。
39、高等院校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开发。
40、应用于网络教育的大数据技术探析。
41、浅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42、语料库构建实用性与商务英语网络化的发展。
43、混合式教学在教育技术学公共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44、网络游戏在网络教育中的角色探讨。
45、省级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6、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融合式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47、病例驱动的“医院虚拟实习”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
48、面向区域医疗协同的可扩展远程医学教育系统设计与实现。
49、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在中药炮制学教学中的应用。
50、开放教育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满意度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