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汇总17篇)
感恩是一种心态,能够带来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学会拒绝和合理分配任务,可以减少时间浪费。建立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网可以为个人发展带来更多机会。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一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教材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本框题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框题是哲学辩证法理论中一个重要观点,既是世界观又是上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的方法论,因此它是对上一框题的延续,同时学好这个框题也为学好辩证法的其它观点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它在整课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整体和部分的含义,系统的基本特征,理解整体和部分的辨证统一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能力目标:用具体事例分析我们做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剖析生活实例,锻炼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全局意识和顾全大局观念,培养合作精神,增强集体主义思想,树立为集体做贡献的价值观。
3、教学重点:整体和部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因为掌握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对青年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因为这个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但学好这个知识,对于指导学生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材料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讨论法。
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一)复习巩固。
1.联系的含义。
2.说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导入:情景导入。
(二)新课讲授:讲议结合。
第一部分是重点,我采用直观演示法和讨论法等突破重点。设计情景,事例导入,启发思考,层层诱导,讲议结合。
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从坐井观天和盲人摸象的典故中,让学生分析,整体和部分的区别,得出结论。
1.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
(1)含义不同;
整体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让学生了解张网捕雀典故。
古代有个人在林中见到一张捕雀的大网,捕到的麻雀都是雀头钻进一个个网眼里,于是他回家用一截截短绳结成许多互不关联的像网眼一样的小绳圈来捕雀,结果一个雀也没有捕到。
学生探究活动:
单个网眼为什么捕不到雀而网能捕到呢?
师析:(1)因为他不懂得捕雀的网虽然由一个个网眼组成,但网中的网眼相互制约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因而使网在功能上具备了单个网眼所不具备的功能。这说明,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2)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2.(1)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
让学生分析,“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从而得出结论:
(2)二者相互。
影响。
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影响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起决定作用。
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讲述“三个老师偷油”的故事,得出方法论的启示,方法论的讲解,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和升华。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寻求最优目标。
让学生再思考:我国为什么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2)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学习完整体和部分,让学生列举出整体和部分的例子,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二者的关系,老师再列举一个“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三大部分的相互联系构成的系统”的例子,过渡到第二部分知识点,这是本课的难点,我采取学生探究,教师总结的方法,突破难点。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由于之前已经讲过整体和部分的含义,所以系统和要素的含义,可直接给出。
1、系统和要素的含义。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
为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讲述一个“一举而三役济”的故事。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了一个“一举而三役济”的故事。宋真宗年间,一场大火把宫内楼台宫室烧成废墟。修复这些宫室楼台有三个困难:一是取土困难,路途遥远;二是运输困难,要运土及大批建筑材料;三是处理大量垃圾困难。面对这些困难,负责该工程的丁谓经过周密思考,首先下令把宫前的大街挖成大沟,就地取土烧砖。第二步把宫外的汴水引入大沟中,运进竹木等建筑材料。第三步,重建宫室楼台,工程完工后再把碎砖废土填入沟内,修复原来的大街。
学生探究活动:用哲学道理分析一举而三役济的意义?
多媒体显示:《一举而三役济》(内容见注4)。
引导学生探究活动得出结论:
这个施工方案全面考虑了施工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联系,结构合理、关系顺畅,既节约了资源,又大大缩短了工期,实现了整体的最优目标。古人尚能如此,我们更应该自觉地优化结构、协调发展,争取系统目标的最优化。
2、系统的基本特征。
系统观念为人们把握复杂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方法和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
第二,有序性原则。
第三,优化原则。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可以再调起高潮,让学生听一首歌曲,三个和尚挑水,让学生从愉快的歌声中,明白一个道理:
“三个和尚没水喝”,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数虽然多了,但没有形成合理的结构,不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而是相互制肘、相互消磨,结果各要素的力量或作用被内耗了,出现了1+1<2的效应。所以,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到: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的要求。
(1)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巩固练习:以巩固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力为目标。
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过程,这一阶段从时间上来看是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易疲劳的阶段。进行练习可重新唤起学生的注意力,练习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多样化,但要以能提高学生技能、发展能力为目标。高中哲学常识的教学更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各种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
最后依据本课知识结构,回顾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并布置课后作业。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知道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明确了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处理问题。设计这课的意图是通过通俗易懂的典故、成语和材料,把抽象的哲学思想简单化,让学生能很容易就接受知识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语文、历史、等学科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精心设置疑问,让学生根据事例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思辨能力。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二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7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因此,我首先谈一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它从学生的日常消费行为入手,形象、生动、系统的讲述了商品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及其职能以及纸币的相关知识,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后面内容的理论基础,也是能否引发学生对经济常识兴趣的重中之重,因而本框题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本框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来谈一谈学情。高一学生对于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他们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通过经济现象形成一定的规律性的知识,但是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授课,让学生自己举例,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依据新课标要求以及本教材的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商品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理解货币产生的过程及纸币的发行规律。
【能力目标】。
通过联系生活现象以及对具体材料的分析,认识到货币的产生有其必然性,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依据课程标准,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
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货币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难点】。
货币的本质。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分析完教材,制定好教学方法,我再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从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四个环节展开教学。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会设疑导入,学生在生活中都有购物的经历,钱在经济生活中叫做货币,询问学生货币为什么能购买东西呢,它的本质是什么呢?从而进入本框的学习。
这样的导入方式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了学生与课堂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顺利引出主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将从教材的逻辑结构出发,着重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重点阐述“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等问题。本框题主要通过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3个方面展开。
1.货币的本质。
材料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去农贸市场买粮食、蔬菜、水果,到商店去买,油、盐、醋,这些需要购买的物品都是商品。
材料二:牛奶老板需要盐,盐老板需要搞头,搞头老板需要咖啡,咖啡老板需要红豆,红豆老板需要牛奶。
首先我会展示两个案例,引导学生同桌之间交流,最后明确,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之所以这样设计,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寓学于乐。
2.货币的基本职能。
接下来我会展示资料。
材料一:有一天,大学生小王非常饥饿,去了超市看到超市货架的商品标着醒目的价格,最后拿出现金,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方式,买了一瓶牛奶。小王想要出国留学,所以,用蚂蚁花呗买了想要出国的物品,在出国之前,把一部分钱存在中国银行,另一部分兑换成美元。
我会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思考,货币执行了哪些职能?
最后师生明确货币共有五种职能,其基本职能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其他职能有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货币在我们生活中被应用,但是学生很少知道其职能,同时小组讨论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纸币。
学生交流之后,师生共同总结,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纸币由于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不易磨损,因而被普遍使用。但是有利必有弊,假币也开始在市场上出现,我国依法打击假币行为,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不仅要识别假币,还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之所有这样设计是让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要把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会展示马克思的经典语录“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提高,使同学们进一步梳理本节课学过的内容。
环节四:小结作业。
根据本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我会结合板书内容,采用归纳式小结。通过小结环节,使同学们对本节课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内容讲授完毕,我会给学生布置作业:一是以“我的金钱观”为题写一篇小论文,二是请同学们到当地的银行去向工作人员了解辨别假币的有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和家人及其他同学分享,提高大家辨别假币的能力。
通过布置这样的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提高同学们的鉴别假币的能力,增强同学们的分享意识。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教师口头讲述的辅助手段,是知识的高度凝集与集中。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结束语: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三
本框第一目“生活中的政治权利与义务”为情景导入。通过六张照片展示公民下游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旨在使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这一目的内容本人没有采用。第二目“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是情景分析,教材具体阐明公民的三项政治权利和四项政治性义务。第三目“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是对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关系认识的深化和升华。
对本框,本人计划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第二课时讲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三大原则。主要是考虑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难度比较大,需要一节课才能讲透。第一课时的内容比较简单,但基础的知识也比较多。本框如果只用一课时讲完,时间不够用。
本单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主观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以及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内容、行为准则和主要方式等。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本框是对人民当家作主地位以及民主广泛性和真实性作进一步的分析。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是通过人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履行的政治性义务体现的;人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履行的政治性义务是民主广泛性和真实性的具体体现。了解本目的内容对学好第三目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坚持的三大原则做好了铺垫。本目中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为第二课的民主选举和第三单元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好了埋伏;本目中的监督权为第二课的民主监督和第二单元对政府的监督和第三单元人大的监督、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政协的监督以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相互监督,这些知识点串起来就可形成一个监督的知识专题。
本部分在高考中一般是出选择题,难度也比较低,属于识记类较多。xx年广东出了一道自由和法律关系的辨析题。此后这部分再也没有主观题出现。
关于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在初三也涉及了,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本人教的高一(6)、高一(7)、高一(8)是普通班,高一(9)、高一(10)是重点班。但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普通班和重点班理解起来都较容易。
(1)知识目标。
知道公民享有的三项政治权利和四项政治性义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对xx年3月14日西藏拉萨发生的打砸、抢烧事件为素材,引出本部分的内容,设计视频、图片、文字材料等让学生在本次事件中体验和感悟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和本部分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即树立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不做臣民,不做暴民;增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解。
(1)重点: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法律资格、地位。
理由:这些是本部分学生最起码要掌握的内容。
(2)难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含义;监督权的含义;自由和法律的关系。
理由:对这两个含义的了解主要是学生对它们外延不清楚;对自由和法律关系,有些人会理解为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拘无束,认为法律是对自由的限制。实际上我国传统的老庄和道教就是这样认为的。中国人缺乏现代的法治思想,往往把自由和法律完全对立起来。
主要通过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这一案例,让学生在其中自主领悟、模拟、体验、探究、加深对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理解,对自由和法律关系的理解。
理由:选择一例一析主要是考虑到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可以贯穿本部分内容,同时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本次事件的分析上,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
理由:在本课件安排了两个视频、大量发生在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中的图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的背景资料,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直观、生动,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厚和富有时代气息。
新课型。
一课时。
通过发生在xx年西藏拉萨的3。14事件这一时政热点贯穿本节课,一例一析,主题集中,而且和课堂的联系十分默契,没有牵强附会之感,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其中恰当地使用了文字材料、视频、图片、声音,做到图文并茂,有声有色,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特别是本节课十分注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爱国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落实得尤为出色。
不足之处就是如果能够在讲公民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义务时,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具体的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效果也许会更好。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四
本人说课的内容是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第两目的内容.
本框第一目“生活中的政治权利与义务”为情景导入.通过六张照片展示公民下游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旨在使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这一目的内容本人没有采用.第二目“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是情景分析,教材具体阐明公民的三项政治权利和四项政治性义务.第三目“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是对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关系认识的深化和升华.
对本框,本人计划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第二课时讲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三大原则.主要是考虑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难度比较大,需要一节课才能讲透.第一课时的内容比较简单,但基础的知识也比较多.本框如果只用一课时讲完,时间不够用.
本单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主观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以及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内容、行为准则和主要方式等.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本框是对人民当家作主地位以及民主广泛性和真实性作进一步的分析.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是通过人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履行的政治性义务体现的;人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履行的政治性义务是民主广泛性和真实性的具体体现.了解本目的内容对学好第三目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坚持的三大原则做好了铺垫.本目中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为第二课的民主选举和第三单元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好了埋伏;本目中的监督权为第二课的民主监督和第二单元对政府的'监督和第三单元人大的监督、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政协的监督以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相互监督,这些知识点串起来就可形成一个监督的知识专题.
本部分在高考中一般是出选择题,难度也比较低,属于识记类较多.20xx年广东出了一道自由和法律关系的辨析题.此后这部分再也没有主观题出现.
关于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在初三也涉及了,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本人教的高一(6)、高一(7)、高一(8)是普通班,高一(9)、高一(10)是重点班.但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普通班和重点班理解起来都较容易.
(1)知识目标。
知道公民享有的三项政治权利和四项政治性义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对20年3月14日西藏拉萨发生的恶劣事件为素材,引出本部分的内容,设计视频、图片、文字材料等让学生在本次事件中体验和感悟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西藏拉萨恶劣事件和本部分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即树立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不做臣民,不做暴民;增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解.
(1)重点: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法律资格、地位.
理由:这些是本部分学生最起码要掌握的内容.
(2)难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含义;监督权的含义;自由和法律的关系.
理由:对这两个含义的了解主要是学生对它们外延不清楚;对自由和法律关系,有些人会理解为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拘无束,认为法律是对自由的限制.实际上我国传统的老庄和道教就是这样认为的中国人缺乏现代的法治思想,往往把自由和法律完全对立起来.
主要通过西藏拉萨恶劣事件这一案例,让学生在其中自主领悟、模拟、体验、探究、加深对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理解,对自由和法律关系的理解.
理由:选择一例一析主要是考虑到西藏拉萨恶劣事件可以贯穿本部分内容,同时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本次事件的分析上,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
理由:在本课件安排了两个视频、大量发生在西藏拉萨恶劣事件中的图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西藏拉萨恶劣事件的背景资料,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直观、生动,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厚和富有时代气息.
新课型.
一课时.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五
即本课的教学地位和作用《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1框的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每个说1~2个)。
按照新课标教学目标,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及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能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并且让学生能主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去实践,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各说2~3个)。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规律。对哲学上实践的概念,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延伸出来的理论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以及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我们知道,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育的精神和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情景设置,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运用我本人所擅长的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分析归纳、自主探究、总结反思等。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重点说)。
1、课题引入:我设计以提问哲学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设计典型事例,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并得出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讲授新课:(35分钟)通过教材第一目的讲解,让学生明白,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蕴涵哲学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学并不神秘总结并过渡:生活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可以是我正确看待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整个过程将伴随着多媒体影像资料和生生对话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反馈,知识迁移。
最后对本科课进行小结,巩固重点难点,将本课的哲学知识迁移到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实现对知识的升华以及学生的再次创新;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框学习做好准备。
4、板书设计我采用直观板书的方法,对本课的知识网络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尽可能的简洁,清晰。使学生对知识框架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5、布置作业我会留适当的自测题及教学案例让同学们做课后练习和思考,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以及对难点的理解。并及时反馈。对学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难的知识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指导。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因为我本人到现在仍没有更多的教学经验,设计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六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改精神,教材内容及学生现有的智力、知识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应识记当代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理解各类型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政体的基本类型及其重要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政体的内容,学生在理论上几乎一无所知,但对于国王首相总统等称谓却比较熟悉,因此,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自1975年以来,美英法日德意加七国每年都举行一次政府首脑会议,俄罗斯也加入进来,可是,同样是政府首脑,称谓却大不一样,其中,法美俄称总统,英日称首相,德意加称总理,为什么同是政府首脑,称谓却大不相同呢?这就涉及到各国的政体问题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当代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1)这一引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新授。
第一个知识点:当代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2)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国家元首产生方式不同。我采取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找出关键词世袭和选举。这一设计会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君主立宪制主要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又可分为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接下来我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就是这三种具体的政体形式的特征教学。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我总体上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以典型国家为例的举例分析法。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议会是权力的中心,政府对议会负责,君主没有实权是虚位。为说明这一形式的.特征,根据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我以英国为例。分析之前,我设置了几个小问题采取抢答方式由学生回答:谁能说出英国的国家元首是谁?英国的政府首脑是谁?英国的下一个国王有可能是谁?英国议会有几院组成?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其中能回答的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回答不出的问题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在此基础上通过课件展示材料:(3)材料1计算机软件之王比尔盖茨在白金汉宫接受了英国女王授予的骑士勋章。英国女王对外国人的荣誉奖励由英国外交部建议,女王首肯。
材料2在英国任何议案如未经议会同意都不能成为法律。
材料3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就须辞职或提请国王解散议会,举行新的大选。
学生阅读后提问:英国国家元首的地位,权力如何?2、议会与政府的关系如何?
这个问题是难点,学生可能回答不出,所以主要由教师结合材料讲解完成。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特征教学结束。
然后,同学需要记住实行这一政体的主要国家,对于文科学生来说,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所以学会一些记忆的窍门很重要,因此对于这一知识点,我让学生自己找方法,然后交流,在此基础上介绍我的方法:谐音记忆法:英、日、比、挪、泰、瑞、西。这样变枯燥记忆为趣味记忆,提高了记忆速度。
第二种具体形式是议会制民主共和制,它和刚才学过的议会君主制很相似,所以我直接设计了一个表格,(5)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填表格比较二者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学生一目了然能归纳出二者只有国家元首产生方式不同。这种设计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化繁为简,易于接受,并锻炼了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对主要国家的记忆,我同样把孤立的字组合为有意义的句子:新、奥、印、德、意、分。
第三种具体形式是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其特征可概括为:总统是国家权力的中心,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互相独立。我选用了同学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美国为例。我把20xx年大选的部分情况引入教学,(6)由于美国的两党制将在第三课中重点学习,这里只简单介绍两党为共和党和民主党,突出共和党,民主党在大选中的激烈竞争和巨额竞选费用。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吸引学生兴趣,其次让学生初步感受美国民主实际上是以金钱为前提的民主。为以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教学奠定基础,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七
《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1框的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每个说1~2个)。
按照新课标教学目标,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及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能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并且让学生能主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去实践,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各说2~3个)。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规律。对哲学上实践的概念,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延伸出来的理论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以及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我们知道,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育的精神和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情景设置,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运用我本人所擅长的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分析归纳、自主探究、总结反思等。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重点说)。
1、课题引入:我设计以提问哲学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设计典型事例,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并得出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会的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整个过程将伴随着多媒体影像资料和生生对话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反馈,知识迁移。
最后对本科课进行小结,巩固重点难点,将本课的哲学知识迁移到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实现对知识的升华以及学生的再次创新;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框学习做好准备。
4、板书设计我采用直观板书的方法,对本课的知识网络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尽可能的简洁,清晰。使学生对知识框架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5、布置作业我会留适当的自测题及教学案例让同学们做课后练习和思考,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以及对难点的理解。并及时反馈。对学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难的知识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指导。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因为我本人到现在仍没有更多的教学经验,设计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老师!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八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二政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教材结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高二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一节的第一框,是唯物辨证法中的很重要的一框,是从第二课"普遍联系"中引出矛盾的思想,着重掌握矛盾的概念,在整个辨证法中起到一个基础作用,为后面所要学习的知识作好铺垫。
2、【教学重点及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矛盾概念是第三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而且,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有着"奠基","启蒙"的重要意义。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对矛盾的概念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并能通过各种实例对矛盾的概念加以阐述;识记"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
2、【能力目标】:应着重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3、【德育目标】:学生能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方面,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转化。
4、【美育目标】:通过漫画,经典古诗词,了解既对立又统一的平衡美,提高审美趣味。
1、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始终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前收集材料和信息,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情境当中,在参与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
2、哲学的基本概念往往是抽象的,这一点,矛盾的概念更为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掌握教学直观性原则,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俗的表述,从具体现象着手,慢慢引导学生概括出抽象的哲学概念。
3、在教学手段上结合传统教学和多媒体工具,通过多媒体创设大量的材料,信息,辅助教学。
(一)导入:古诗词对比。
【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一鸟不鸣山更幽"。
引导学生从语文角度对比,导入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讲授新课。
先由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表述中,让学生体会一分为二的思想,并让学生按照书中所述的"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用其他内容把这个句子排列下去,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大量的具体的事例中去引出抽象的矛盾概念——对立统一(这里需要选择其中一个例子来突破)。
在同学们所举的例子里选择一个,比如:
高山和平原。
两者既不同,又紧密联系,这就是哲学中所说的矛盾,即对立统一。
在得出矛盾的概念之后,关键就在于具体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用设疑法,漫画讨论法,古诗词比较法等,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想象,思考,来突破一个一个的难点和重点。
首先来理解"对立",这一点相对比较简单,通过一组反义词来理解对立的含义,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里还有一个注意点,即"斗争性"的理解:
设疑:哲学上讲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是不是一回事。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这是"共性与个性的区别"。
其次来理解"统一",这一点应具体分两个方面讲(通过两个情境)。
a。漫画"你敢剪吗"(适当在漫画中添加有关信息:如颜色,海洋或尖刀等,以增强漫画的形象性,直观性)。
设问多少人神态,动作怎样(添加画外音)。
某甲和某乙所处位置和神态说明什么。
某甲敢剪吗为什么说明什么。
得出结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适当地补充一些简单的例子,如磁铁的南北两极)。
b。故事情境"盲人为什么会领路"(英国伦敦——"雾都")。
劣势(一般情况)。
盲人。
优势(大雾)。
结合教材中的"议一议":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
(这里联系学生实际,加强德育教育)。
讲到这里,矛盾的含义讲得差不多了,为了加深理解和正确把握这一概念,还需指出几个注意点:
1、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这是一个难点,教材只是通过举例,没具体分析,学生得出这一结论有点困难)。
——学生讨论,发言,得出结论,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相反相成)。
b,再出示导入新课时所用的古诗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及王安石对此句的修改:"一鸟不鸣山更幽",(让学生自己来分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引导,鼓励学生从两句诗歌中体会辨证思想,运用辨证思想,这样才能写出千古绝唱来。
(体现对立统一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2、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又存在于事物外部。(简要分析:事物内部与事物外部区分的相对性)。
(三)结尾:朗诵狄更斯的文章(多媒体显示):狄更斯在描写第一次产业革命时代的英国时写到:"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冬天,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秋天。我们面前什么也没有,我们面前什么都有。"。
再次体会矛盾的思想,进一步巩固消化新吸收的知识,同时,还可补充时政资料: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既有对立,又有统一)。
(四)板书设计。
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分离(斗争性——绝对的)双方始终不可分离。
关系。
矛盾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统一:(同一性——相对的)统一于任何事物中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九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四种消费心理的含义。
2、理解怎样正确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
3、理解四大消费原则的内涵。
4、理解艰苦奋斗在今天并不过时。
5、根据理智消费的原则,模拟一份家庭消费计划。并结合个人行为,说说怎样才算应该理智的消费者。
(二)能力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框学习,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树立环保和绿色消费的理念,针对今天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3、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养成适度消费、量入为出等消费观念,成为理性的消费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做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学难点。
适度消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面面观。
教师点拨:我们的消费往往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外部因素常常影响到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使消费带有复杂性。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教师点评: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情,便不由自主地加入,这种消费会受别人行为、别人评价的影响。人们追随时尚的心理,往往能够引发对某类、某种风格的商品的追求,并形成流行趋势。商家往往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来推销总结的商品。所以,我们是否消费应该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从众。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教师活动:我们应该看待这种消费行为?
教师点评:青年人应该有自己的个性,个性的展示往往通过自己的消费行为体现出来。这虽然推动了新工艺和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教师活动:即在消费时综合考虑商品的价格、质量、售后服务等各方面情况,从实际出发,而不是跟风买,搞攀比。
总之,人们的消费行为往往受到多种消费心理的影响。当然,不同的消费心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常常共同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正确的消费心理,使我们的消费向合理、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二)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教师提问:什么是适度消费?对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如何理解?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并热烈讨论,回答自己不同的看法。
教师总结: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原则就是要求人们的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
理解这一原则注意:一方面,消费支出应该与自己的收入相适应,自己的收入既包括当前的收入水平,也包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就是要考虑收入能力这个动态因素。因为,信贷消费与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应该提倡积极、合理的消费而不能抑制消费,否则,一方面,会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会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当前我们国家已经形成买方市场,应该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带动作用。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总结:
首先,在消费中注意避免盲目从众。
盲目从众是消费中常见的一种消费心理现象,也是对普通消费者影响最大的一种消费心理现象。因为,人们的消费行为始终受到消费心理的影响,例: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等,并且这些心理往往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们的消费。因此,在消费中我们要尽量避免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的影响,坚持从个人实际需要出发,理性消费。
其次,要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它是个人消费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做出不理智的的消费选择的现象。往往是心血来潮、一时头脑不冷静,事后发现这种消费选择并不适合自己的需要。因此,在消费时,要注意保持冷静。
最后,要避免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是不断变化与改善的,我们的选择也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总结: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就是指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严重短缺,我们国家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大家也应该从自身出发,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去从事绿色消费,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希望同学们能真正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做个绿色消费者。
教师活动:大家辩论:我们还应该不应该坚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观点自动分为辩、反两方,对上述问题展开激烈争论。再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与兴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辩论作点评、总结: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一种民族精神,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消费行为。作为精神,它是永远不过时的。特别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还面临人口、资源等压力,我们更应该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从个人思想品德的修养角度讲,有利于个人优秀品德的形成和情操的陶冶,是有志者应该具备的精神状态。当然,不能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与合理消费对立起来,勤俭节约不是抑制消费而是说不要浪费。
总之,以上四个原则,是科学消费观的具体要求,我们要理解和掌握这些原则,并用他们指导自己的消费行为,既有益于个人,也有益于社会,将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影响人们消费的几种消费心理和几种科学的消费观。
四、实例探究。
[例1]目前,在欧美一些国家,人们崇尚绿色消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绿色消费是一种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具有仿效性和盲目性。
b.绿色消费是一种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不利于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
d.人们对绿色消费的崇尚具有从众性,不可能是基于对科学认识的统一性而引发的。
答案:c。
[例2]有位准备买汽车的消费者说“新车一上牌就成了二手车,开始贬值。对我来说,汽车只是一种为我服务的工具,什么品牌无所谓,关键是质量要好,价格要实在。”从消费心理角度看,这是一种()。
a.攀比心理b.求实心理。
c.适度消费d.盲目从众。
答案:b。
[例3]近几年来,青少年中肥胖者日益增多。这主要表明()。
a.生活消费必须与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
b.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
c.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方式、观念,提高消费合理性。
d.要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反对大吃大喝。
答案:c。
[例4]近几年来,在许多大城市居民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念夜大、电大,给自己充电蔚然成风,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大幅增长。城市居民的这种消费趋势()。
a、是量入为出的适度消费。
b、看到了知识就是力量,是发财致富的根本途径。
c、是从众心理的体现,具有盲目性。
d、懂得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
答案:d。
五、课余作业。
1、深入社会实际,写调查报告:中学生消费心理调查。
2、撰写小论文:艰苦奋斗是不是已经过时、适度消费之我见等。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同步练习题。
板书。
树立正确的消费。
首先,认真听老师讲课是学好高中政治的基础和前提。高中政治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常识。学习这些内容,如果不能够很透彻地理解,那么你的学习将会很吃力---看不懂、背不进、容易忘。因此,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在认真听老师讲课的同时,还要积极思考。
第三,课后及时复习。哪怕是简单过一遍书和笔记。因为这样可以提高你学习的效率。
对于政治主观题的解答,前提是熟悉课本。把课本吃透!即背!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是必须和必要的。然后,就要通过做练习,即把所背的内容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巩固所背内容。
这是基本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我做如下建议:解答主观题时审题很重要。试想,问题都没有弄明白,如何解答?审题的目的就是清晰题目的指向。即问题要求你回答的是什么和要求你怎样回答。比如这样一道问题:结合以上材料,运用经济常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审出3个要点:1、运用经济常识观点、概念。题目要求用这部分知识回答,就要从这部分的内容中寻找答案。而不能用哲学观点或者政治常识观点,或者其它。2、结合以上材料。题目要求要结合材料,你就不能够脱离材料或者只答观点,而不和材料结合。3、分析。题目要求分析,你就不仅要答出所体现的经济学观点,还要分析为什么以及如何做。
要做到这些,就要求你必须熟悉课本。熟悉课本就是要清晰课本的块状结构,从而找出各块内容间的联系。要做到这点,就要求你必须背熟课本的内容。要高效率地背诵,就要在理解地基础上记忆。要准确而深刻地理解,认真听老师讲课和积极思考是基本方法。
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牢固掌握所学概念和原理的基本要求。
有些同学说,老师上课讲到的概念和原理虽然听懂了,笔记也记了,但总是记不住学过的概念和原理。概念和原理是对同类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记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只靠死记硬背,不仅记起来困难,而且只能形成短时记忆,不能形成长久记忆。大家知道学习知识懂是基础,记是手段,用是目的。在真正弄懂的基础上要想牢固掌握概念和原理必须做到:
(1)运用记忆技巧:。
例如,将关键词提炼出来着重记忆,最后将其他词汇补充完整形成完整记忆。如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的关键词是:调节分配,刺激提高,促使分化。
又如联想记忆,
做好知识的迁移,知识是有连带性的,很多时候,我们学习的新知识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新视角、新层面的认识,这时我们不必重新记忆,只需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加工即可。如市场、市场经济的作用。
再如协同记忆,多种感官联动,耳听,眼看,手写,口念,效果可能好些。
记忆的方法很多,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总结适合自己的记忆方式方法。
(2)要做到及时复习和定时复习。遗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时间与遗忘的数量成正比,因此对待遗忘最好的良药就是及时复习,趁热打铁;定时复习,巩固记忆;经过多次复习后,知识即可成为长久记忆。
(3)多思多用,熟能生巧。常说常用,随时随地运用我们所学知识说明日常生活的人和事。如用价值规律说明钢材价格的升降。改变学习形式可以使学习更有效率,而且语言要规范、运用政治术语要准确。
把这些知识点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体会.如在日常生活中用的都是价格,只有研究价格的背后时我们才用价值。总之要比较异同,整理异同。
二、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有的同学常有这样的问题:对老师上的每一节课都能听懂,但总觉得知识非常零散。搞不清所学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高中政治所学的知识是科学理论的常识性知识,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真理,每一个知识都不是孤立的。知识间的联系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从联系的程度来看有显性联系和隐形联系之分,即有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很明显就能表现出来,很容易就能表达清楚,如市场经济与国家宏观调控、税收与国家的财政收入等,但有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则需要我们透过现象去抽象和提炼或者搭建桥梁、借助其他知识去寻找。比如遵守市场交易原则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调整经济结构与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之间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我国的民族政策等。从联系的空间角度看,可分为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横向联系是指平行知识间的联系,如课与课、节与节、框与框之间的联系;纵向联系则是从深度上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如一课或一节中包含的知识。除此以外,由于条件的变化,还会在知识间产生其他的联系。由此看来,知识间的联系是非常复杂的,要想比较熟练科学地驾驭知识间的联系,就要掌握发现知识联系、建构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
(1)有意识地自己动手整理知识体系。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是先从课题或节题(中心)入手,逐渐细化知识点,认真思考本课或本节为什么包含这些知识,它们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对本课或本节知识进行阐述的,把能够准确反映知识间关系的内容用尽可能简短的词句甚至用一个词概括出来,用不同方向的箭头将知识连接起来,这样你就可以自己绘制一个知识体系图,这种知识体系能够将知识间的横向、纵向和隐性联系较为科学准确地挖掘出来。如果能经常进行上述工作,就会提高构建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扩而广之,你可以对整册书包含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概括,对一个学科的知识形成一个宏观的认识。
(2)重视一册书的前言部分,前言是对本书所学内容的整体介绍。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把知识置于整体当中去认识。要注意知识的积累,自觉坚持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知识,能够经常去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3)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的教学原则和重要的学习方法,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去发现和积累一些感性材料,自觉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地认识和分析一个问题。在长期坚持的基础上可以对同一类社会问题进行概括和归纳,找出解决这类问题一般使用的理论知识,以实际材料为背景构建一种新的知识联系。如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护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活动与成果等。
(4)借助教参中列出的知识结构来理解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但这一方法远没有前面的方法好,因为没有经过自己消化,拿来主义的东西效果不会太好。
掌握知识体系不但有助于牢固的掌握概念和原理,还能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我们一定要在自己的脑海中有一个清晰、科学的知识网络。
三、学会知识运用,掌握解题方法,提高应试成绩。
有的同学感到,知识背过了,但做题时却不知如何下笔,成绩提高不快。这涉及如何驾驭和运用知识的问题,对知识的掌握不能仅仅局限于背过,要将理解和记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想熟练灵活的运用知识,做到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下功夫:
第三要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注重建构知识体系,学会用多个知识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同一问题,培养辩证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最后就是学会答题的方法和应试的技巧。掌握一些审题和答题技巧,是提高我们应试能力的重要条件。要想掌握科学的审题和答题方法,就必须要了解政治试题的题型,如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有一个立意中心,审题时应先把握住这个中心,把握中心立意的简单办法是对材料进行提炼,找出谁在什么条件下做什么?立意中心的明确可减少答题的盲目性,提高答案的针对性。对选择题来说,审清题干立意后,可先排除错误、无关或重复性题肢,将剩下的题肢与题干条件认真对应,慎重比较后做出选择。
解答主观题,在审清材料的同时,还须明确(1)设问的规定性和要求,共有几问?限定在哪个范围内等;(2)带着设问仔细阅读背景材料(文字),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抓住关键词等;(3)结合材料设问,寻找所需知识的切入点,是考什么知识点;(4)把理论知识及内容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或归纳(怎样体现)、或演绎(怎样进行)。
高中政治也与初中很不一样。背的成分少了,灵活运用的成分多。大部分题都是要求运用课本上的原理去分析时事。首先,当然还是课本。必须把课本上的每一条原理都记清楚,原理后面的阐述和举例也很重要。各个不同的例子是对应哪个原理的要分清楚,这在选择题中很可能会用得上。经济学比较简单,只要把原理背熟,把分析题的基本思路记清楚就行。
总之,政治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只要我们采取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地走好每一步,相信我们不仅一定能学好政治,而且还能领略到其中非常美妙而深奥的乐趣!
高考政治大题九大题型答题技巧。
1“体现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体现型的设问中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字眼。
【解题技巧】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2“反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反映型”的设问,一般来说所给的材料有文字式的,也有图表式的,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二是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变化.
3“为什么(原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等形式呈现。
【解题技巧】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4“怎么办(对策)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出了确定的主体,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和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解题技巧】解答此类题目时,可采用定点法,同题型一。
凡是经济学中见到如何经营类题时,应想到:
(1)市场: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商品;遵循价值规律,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优化合理配置。
(2)科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技术;。
(3)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4)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
(5)效益: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大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6)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信誉,创立品牌,生产优质无公害商品,冲破国际“绿色壁垒”
(7)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运用政治学知识回答如何做,一般会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个角度来回答,但具体的又可以从党、国家机关、公民角度回答:
从国家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履行国家职能和坚持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方面回答。
从党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党的领导方式和党的建设角度回答;。
从公民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及其关系的处理角度回答。
从哲学角度回答怎样做的问题,一般要侧重于方法论,原理不用过多表述,但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谈,要体现哲学的思想与方法的要求。
5“意义或影响类”主观题。
【解题技巧】一般意义类主观题回答的角度和术语可以归纳如下:
一、经济意义。
描述国内经济意义。
1、(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
3、(有利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6、(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基础地位;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描述对外经济意义。
1、(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
2、(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二、政治意义。
对国家的政治意义。
国内有关活动。
1、(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人民负责);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巩固国家政权,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有利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转变政府职能。
对外交往活动。
1、对我国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
2、对地区,世界的意义:(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维护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对党的政治意义。
(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思想文化意义。
(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发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民素质,以德治国。
6“认识(评价)类”主观题。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小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
“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
依据——是说(做)这件事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理论依据;。
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可能性——是说(做)这件事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
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怎样的消极后果。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回答时先原理,后结合材料要全面,辩证要站在自身的角度、态度要鲜明。
7“启示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是以某些典型的事件,事例为背景,要求谈谈该事例、事件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的启示,其形式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
【解题技巧】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应该怎么办”。
答案一般写明原理或知识点,做到观点材料的结合即可,不必详细展开去分析。
8“依据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主要是分析党和政府解决某问题的措施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依据。一般来说其设问主要有:第一,确定某知识范围,要求分析或说明材料对应的某方面的理论依据;第二,未确定某范围,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理论依据。
【解题技巧】答案构成:(1)未限定某观点,则应从不同角度分析,选择主要的几个观点,每一个观点都按照“原理、方法论+分析”模式作答,注意简明扼要。
(2)若限定了角度,则依据这一观点包含的辩证思维层次进行分析。按照“观点+题中的做法或言论是如何抓住或符合(违背)这一观点的+意义”模式作答。
9“图表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图表式论述题的图表一般由“表题、图表(图表的形式常见的有表格式、坐标式、饼状式、柱状式、曲线式)、注释”三部分组成。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组成。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表一、表二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表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
3、请你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现象的认识,或问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
【解题技巧】审题要先审设问,后审材料(图表),这样可以增强材料的目的性。
审设问要注意:
1、宏观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设问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一种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其基本顺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2、微观具体分析设问要求。第一问:一般问的是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时要特别注意看清题目问的是图表“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还是“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即将图表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实现有定量到定性的转换),还应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信息,和隐藏的信息及本质性问题。
第二问:一般问的是表1和表2有何联系,这些联系主要包括四种情况:
(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2)一分为二的关系(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前后相继的关系。其中又以(1)(2)较为常见。
第三问:一般要求结合图表、文字谈认识。一般做认识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有何意义和后果”“怎么办”。在答题时要注意将材料和教材原理结合起来,避免材料和原理“两张皮”
审图表要注意:
1、读图表的标题。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
2、读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关键是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纵向对比用来说明变化(如有个较大的增长或减少),横向比较来说明两者的差距。
3、读表注(备注)。表注使图表的含义得到全面深刻的表述,往往对答题有较大的影响。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组织答案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十
1.国有经济,又叫全民所有制经济,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国有经济不仅仅指国有企业。
2.国有企业属于国有经济,属于公有制经济,国有控股企业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
3.国有经济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也能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4.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市场经济产生于资本主义时期。市场经济一定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不一定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5.如何区别宏观调控三手段:
凡看到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调整经济利益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就是经济手段。
凡看到国家行政机构采用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措施直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凡看到制订了什么法律法规或者运用法律武器制裁了某种行为就是法律手段。
6.公有制经济又叫社会主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7.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8.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9.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10.区别按劳分配(公有制范围内),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范围内),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工资)。
11.按劳分配分配的是个人消费品。
12.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其利用效率。部分先富(突出效率)个税调节、社会保障制度(突出公平)。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十一
通过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二政治说课稿,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哲学的伟大变革》。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说课;。
首先是教材的分析;。
本课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主要内容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学习本框内容对学生来讲,将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分析解决遇到的社会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接下来是学情的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思维能力有一定提高,思想活跃,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对一些社会现象能主动思考,但尚需正确加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识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观点及其发展的理论。
2、过程方法目标:
运用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的能力,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在实践活动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革命批判精神,培养与时俱进的品格。
当我们全面分析了教材、学生并确立教学目标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了。
教学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三个统一,这三个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教学难点是: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这是由于:实践的观点的重要地位以往的教科书没有深入讨论,它是难点,就在于以往我们仅仅把实践和认识联系在一起,而没有看到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概念。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用案例更加通俗易懂,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讲授法:通过教师对教材有逻辑的分析,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
下面,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环节:
首先是,导入新课部分。
(这样呢,既回顾了上一框题内容,又通过材料自然引出新课,激发学生探究_,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下面是讲解新课部分。
为了讲清楚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板书)。
首先,多媒体展示材料:19世纪的无产阶级运动。
问题探究:19世纪的无产阶级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什么关系?
学生合作思考,教师给予总结-1、马哲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板书)。
并介绍三大工人运动的一些资料,扩充学生知识面。
(这样设计,用历史材料再现,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深入思考,结合背景,有助于知识的掌握,教师的讲授,进一步加深理解)。
进一步用多媒体展示材料一:19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材料二:德国古典哲学。
并且设问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还有那些基础呢?
2、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
3、马哲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板书)。
(积极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主动建构知识,教师给予一定指导,这样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下面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展示课本第20页探究材料。
并且多媒体补充一些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讲解。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板书)。
并且为了突破难点,进行拓展探究:三个统一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
(这样设计呢,因为这块知识较抽象,需要教师详细讲解,在讲清重点的基础上,才能突破难点的学习,难点主要通过探究和实例讲解并和学生互动,加深理解)。
本框题的第三目内容——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板书)。
由于这部分内容在《政治与生活》中有所涉及,所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并且邀请三位学生和全班一起分享其中的一块内容;。
1._思想。
2.邓小平理论。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板书)。
(这样设计,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接下来呢是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巩固知识。
(这里我运用的是提纲式板书:这种形式的板书能够突出课文的重点,便于学生抓住要领、把握内容、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布置作业:也就是教学评价环节题目的量较少,有助于学生减负。同时也能起到拔高的作用。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就到这里。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板书设计:
哲学的伟大变革。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马哲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
3、马哲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1._思想。
2.邓小平理论。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模拟上课:
哲学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一、诞生的三大基础。
英国宪章运动。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三大工人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同学们,回顾上一框内容,
主要是有两大方面,一是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二是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在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中,我们明确了: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在学习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时,
我们明确了两个具体内容,
第二、哲学能预示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指引人们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即哲学可以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
学习这些内容让我们了解到,哲学对社会的巨大作用,特别是我们要找到一个时代的真正哲学,那样,才能让哲学真正发挥它的功效。
那么,现在我们找到了这个时代的真正哲学了吗?在我们中国,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终于找到了对中国近现代社会起促进作用的真正哲学,它就是——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下面,首先我们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也就是三大工人运动。
上节课后老师让大家回去查找三大工人运动的资料,下面请三位同学来和大家分享下。
好的··谢谢。
首先是英国的宪章运动。
持续12年之久,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皇每天的收入是164镑17先令60便士,她的丈夫亚尔伯特亲王的收入是104镑20先令,而千百万工人每天每人的收入只有两三个便士。
广大人民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以求改变英国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从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宪章运动。
英国人民的宪章运动出现过三次_。
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的成立,协会在1837年向国会提出一份_书,该_书于1838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的名称发表,宪章运动由此得名。
1842年的英国经济危机,促使宪章运动第二次_的到来。1842年5月2日,浩浩荡荡的工人队伍来到国会下院,宪章派全国协会的负责人向下院递交了全国宪章派第二次_书。
1848年,在欧洲大陆革命风暴的推动下,宪章运动再度高涨,并出现了第三次_。
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两次武装起义。
里昂是当时法国的纺织业中心,盛产丝绸。纺织工人生活贫困,屡次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待遇,但均遭到拒绝。1831年11月和1834年4月,忍无可忍的纺织工人两次反动起义,宣布“工作不能生活,勿宁战斗而死“,并要求建立民主共和国,起义遭到血腥_。
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44年6月初,普鲁士王国西里西亚部分纺织工人迫于生活无奈要求增加工资,带工头以殴打工人作为回答,引起了广大工人的不满,此时便成为工人起义的导火索。1844年6月4日,德国西里西亚欧根山麓两个纺织村镇彼特斯瓦尔道和朗根比劳,爆发了纺纺织工人反对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的自发的起义。3000多名纺织工人为反抗封建主、资本家的剥削发动起义,英勇战斗了三天,最后遭到_。
现在大家对这三场运动有了一定了解,
那位同学愿意来分享自己的看法感想。
·····。
好的。
··。
还有那位同学。
恩
好
大家刚才都提到了。
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将工人运动推向_,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先进政党的领导,这些运动先后失败。
其实,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法及依据、学法及依据、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后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第一个框题,唯物辩证法作为世界观,最根本的就是关于世界的矛盾观;作为认识规律最基本的,就是矛盾的规律;作为认识方法,最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法。第三单元矛盾分析法不仅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钥匙”和关键,也为学习和理解全书各课内容提供了根本的方法。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识记: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理解:a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b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c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知识导入——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过程与方法,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正确认识形势、明确我国目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理。
(2)、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击看待人和事、看待自己,这既是一个思维方法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道德、觉悟提高的过程。
3、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重点的依据:只有理解掌握了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才能正确认识形势、明确我国目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理;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击看待人和事、看待自己。
教学难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分。
难点的依据:学生对哲学的作用之前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没有系统地概括,因此不易理解,学生“对一个复杂事物不只包含一个矛盾”和“矛盾的不平衡性”缺乏理论和实践上的认识,比较难以理解。
4、说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学情。
哲学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而高二学生只是容易把握形象思维,却缺乏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对哲学有关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只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则会使学生对自己丧失信心,对政治课失去兴趣。
三、说教法及依据。
我们都知道哲学是一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并能够加以应用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相应的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得应用哲学是学生自觉的行为,这也将对他们将来的人生产生裨益。因此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将作为这堂课的中心任务。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参与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融入课堂,体验哲学的魅力,从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锻炼学生思考生活的能力。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幻灯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课前自主探究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并且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获得成就感,树立信心。
四、说学法及依据。
学生学习背景分析:学生在小学开始学习成语,了解了一些哲学道理。高年级之后懂得用这些道理来阐释自己的人生感悟。到了初中以后懂得用一些诗句,长篇来体会人生。到了高中之后,有了哲学,应该能借用这一系统的哲理来体验人生。所以,要做好这个哲学的命题,就是让学生学了哲学之后能够自觉地利用哲学智慧来思考人生,经营人生。
学法的指导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要求。让学生把握一般哲学道理和哲学的不同,进行相应的知识转化。充分利用学生的哲学道理积累,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思维,从而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课后自我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课后探究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限度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兴趣可采用设疑和创设情景的方式来进行。
1、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幻灯片《辽沈战役》(_在攻锦、攻沈问题上的犹豫不决;毛主席攻锦的决心;解放军攻克锦州,辽沈战役的结局),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辽沈战役的首攻点选择在哪里?攻打锦州对辽沈战役和其它战场乃至对全国战局有何意义?东北战场存在哪几处敌我矛盾?哪个矛盾起决定作用?从哲学上来看,它体现了什么道理?学生边看边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思考,带着兴趣和疑问进入新课学习。
2、新课讲授:讲议结合,导学相依。
“学贵有疑”,精心设计问题,以疑导入,启发思考,层层诱导,讲议结合。
(1)对原理的教学:在学生观看幻灯片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主次矛盾的含义、地位、作用等关系。可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设置以下问题:主、次矛盾是不是一个矛盾?它们存在的环境是什么?主、次矛盾的地位和作用分别是怎样的?什么是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再请学生指出辽沈战役中的主、次矛盾分别是什么?并从理论上简要说明为什么辽沈战役的关键是锦州战役?及时加以巩固。
幻灯片:《辽沈战役》(我国在攻打锦州时对长春、沈阳之敌的包围,及黑山、大虎山阻击战的场景)设疑:在解放锦州的时候,我军对其它战场的敌人采取了什么策略?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指出:主次矛盾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这种关系要求我们在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必须注意解决好次要矛盾。
通过事例《赌饼破家》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牢牢抓住主要矛盾,不能主次不分,丢了西瓜拣芝麻,因小失大,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通过朗诵诗歌。
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我设制了这一探究活动: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同学、老师、家长和自己?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老师引导:概括起来说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肯定主要方面,不能夸大次要方面。评价一个人,评价一项工作,要分清功与过、成绩和缺点,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不能求全责备,因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导入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分析: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所以我们在对待同学、老师、家长和自己时,一定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由于学生刚接触到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的概念,容易混淆。可以用列表的方式加以区别。
(2)对方_意义的教学: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比较、讨论、运用等多种方式来突破教学难点。
首先:请学生根据对原理的学习,从理论依据、正反对比、找出并分析教材上的相关俗语、成语、谚语、语录的哲学寓意,说明善于抓住重点、统筹兼顾的重要性。
其次:投影出示漫画:“截指”、“投哪个好”、“圈套”、“儿童歌咏比赛”“世上最苦的人”“只抓物质文明,不抓精神文明”等漫画,让学生幽默轻松的学习气氛中,通过自己分析哲学寓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再次:通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工作及根本任务,经济建设和其他建设的关系的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六、说板书设计。
(一)、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1)主、次矛盾的含义。
a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b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b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第一,原来的主要矛盾解决了,或者基本解决了,这时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某种矛盾就会突出起来,成为主要矛盾。
第二,有的时候原来的主要矛盾虽然并没有解决,但由于出现了新的条件,也会发生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
2.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
a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b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2)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a二者相互排斥。
b二者相互依赖。
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1)坚持两点论:
a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b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坚持重点论。
a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
b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七、说教后反思。
1.教学效果:。
2.教学不足:
(1)语速较快。
(2)学生辩论时,还可更加深入,更加透彻。
(3)学生活动时,有些地方衔接不够紧密,浪费了一些时间。
3.教学心得:
在本堂课中,我力求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实现三维目标的结合,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主导地位,收到了好的效果。教学过程师生轻松愉快,互动良好,效果不错。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文化与经济、政治》。接下来我就对本课进行分析与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第二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文化的含义,初步体味了文化的魅力,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文化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对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明白,对以后分析文化生活更全面更准确,增强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而且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明白掌握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以使其更加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二)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要求: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的关系,以及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
(2)能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
(3)能够领会文化已成为各国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懂得各国要不断加强文化建设与发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堂学生列举各种文化活动以及直接参与文化生活,对这些文化活动的分析研究,让学生课后收集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资料,使学生掌握分析材料、综合比较、实践参与、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文化竞争的意识。
(2)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与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及依据。
本着高中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
确立依据是:本课的主要内容就是讲文化与经济政治间的关系,只有明白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理解它们是如何相互促进相互交融,才能掌握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才能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弘扬民族文化,进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而且这也是使学生以后更好地理解文化生活的必由之路。
2、教学难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是本课的难点。
确立依据:首先是这里会涉及到书上没有介绍到的而且有较难理解的几个新概念,即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文化霸权主义,而且在现在非常开放、信息化的时代,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多种多样,学生是这一交流中比较活跃的主体,让学生很容易忽视文化渗透,文化侵略这个问题。再次,我们通常将中和国力竞争都偏重于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实力,很难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而且这一般也很难与我们普通民众学生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导致人们也一直较忽视它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及作用。因此,要讲清楚这两问题,是学生信服所讲道理将会有一定的难度。
(四)说课时安排及教具准备。
1、本课我打算用一个课时来讲完这里的内容,因为,根据整个教学进程的安排,和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和身心发展特征,一个课时下来学生还是能够很好的掌握本课知识的。
2、在本课中,我将拟用资料卡片和视频资料,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教学能达到更好效果。
二、说学情。
学生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了,学习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高一学生要强一点,因为经过一年多的高中学习生活,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和适应高中知识的方法,所以教起来还是能够比较顺利的,不需要太多的担心。但是,出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很容易急功近利,没有耐心,不能持久的听一节课,容易注意力涣散,效果不是很佳。所以我在教授新课时须得耐心,不能急躁。
三、说教法及依据-----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
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学生讨论探究,师生共同建构知识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四、说学法及依据。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而且教学还是“育人”的艺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注重每个学生的培养和思想觉悟的提高,反映在课堂上就是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五、说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一节好课关键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下面我就阐述我的具体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3—5分钟)。
首先复习旧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回顾近几年我们国家举行的大型活动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来引出本课要讲知识。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讲授新课(20--25分钟)。
1、讲授重点:即就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我首先带领学生分析课本上的活动探究,通过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活动,对对其进行归类为文化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从而导出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政治和文化。然后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资料,举例说明,综合探究,得出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这个问题是本课重点,因此,同时我又启发学生自主提问,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分组讨论不同文化对经济和政治不同影响和作用,分析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
2、讲授和突破难点: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放一个关于2011年第七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资讯视频,给出一些与要讲知识有关的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放松一下紧绷的疲惫神经,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发展,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看视频,得出将要讲的知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新时代中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而且日益显著。由于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会引导学生积极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问题,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充分理解这一知识,让学生明白文化与经济的精密联系,要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教育事业,以使更好的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文化强国;让学生清楚文化渗透的力量有多大,帮助学生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意识。
(2)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及作用。先让学生列举出一些他们所知道的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教师再来补充。列举事例说明文化在综合国力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然后通过举些当前的时事政治,及当下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来说明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在这点上,同时能鼓励学生关注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努力学好知识,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三)课堂小结及课后作业布置(10—15分钟)。
1、课堂小结:通过简单快速地梳理一下本堂课所学知识,可以让学生思路更加清晰,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深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2、作业布置:通过不值一两个思考题给学生课后思考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也能锻炼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知识运用的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相互影响。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2、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
二、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三、文化与综合国力。
1、地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2、措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七、说教后反思。
本节课引用的视频、图片和材料比较新颖,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在教法上,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在贯彻“三贴近原则”的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扮演引路人的角色。本框题知识是高考的一个常考点,从教学的情况看,学生参与热情高,但是仅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全面把握高考在这一框题的要求,仍显不足。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面,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高考,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十二
a.明代的章回小说和四大奇书.明朝人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为四大奇书。
《金瓶梅》的作者叫兰陵笑笑生,该书反映了明代中叶的社会现实。
b.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薜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日趋衰亡。作者曹雪芹,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
c.此外还有明代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清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清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清人刘鹗的《老残游记》,吴沃尧(字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的《官场现行记》、曾朴的《孽海花》被列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2.明清诗文。
b.清代。顾炎武,著有《日知录》;方苞,著《方望溪全集》是桐城派始祖;姚鼐,是桐城派大散文家。著《惜抱轩诗文集》;袁枚,字子才,号随园老人,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十三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但并不意味着一般等价物只能是货币。
从历史的角度看,一切商品都可以充当一般等价物。只是金银具备了其他商品并不具备的优点,才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因此,笼统说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把一般等价物与货币完全等同起来是片面的。
2.通货紧缩对消费者有利有弊。
价格影响消费,通货紧缩导致价格下降,从眼前来看,通货紧缩能增强货币的购买力,暂时对消费者有利。但是,通货紧缩会给企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影响就业和市场供应,从长远来看,对消费者是不利的。
3.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其购买力。
人民币汇率是相对于外币而言的,人民币汇率上升,只是意味着人民币相对于外币升值了,它只对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产生影响,对人民币在国内市场上的购买力不产生影响。
4.收入并不是影响消费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1)发展生产,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2)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发展生产这条根本途径不需附加任何条件外,分析其他任何一个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时,都必须加上“其他条件不变”这一限定条件,否则,像“物价越低消费水平越高”“收入越高消费水平越高”之类的说法就是片面的。
5.贷款消费不等于超前消费,适度消费不等于限制消费。
(1)贷款消费是通过信贷等方式把只有未来才能消费得起的内容移到现在进行消费的行为。如果贷款消费是依据国情及自身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并且未来有还贷的能力,那么就属于适度消费;反之,则属于超前消费。
(2)适度消费强调的是消费应该考虑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身的收入水平,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既反对铺张浪费,也反对过于节俭。限制消费会使人们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不利于推动生产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能把适度消费和限制消费等同起来。
6.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仍是新时期我国提倡的良好品德。
(1)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精神和传统美德,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消费方式,不管处于何种消费层次,这种精神都不能丢掉。
(2)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要求人们根据实际需要和收入水平进行合理消费,不盲目攀比、铺张浪费。因而,它反对的是高消费和铺张浪费,而不是要抑制人们的合理消费需求,限制人们的正常消费。
(3)不能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理解为永远只能过苦日子,有钱也不去消费,否则,就会抑制消费,阻碍生产的发展。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也在不断变化。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从根本上符合我国的国情,与当前扩大内需的经济形势不矛盾。
政治学习方法。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十四
识记: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
理解:(1)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存在的长期性;(2)理解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内容;(3)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有关规定。(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能力目标。
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分析说明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加强宗教的政策观念,自觉抵制和反对各种迷信活动,特别是认清--的邪教本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全面理解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中紧紧抓住中央一再强调的三句话:(1)全面贯彻宗教政策;(2)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3)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是新授课,学生对宗教问题较陌生,难点和疑点很多,采用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分析交流---验证结果。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视频:尼日利亚冲突、世界三大宗教简介。
展示资料:我国有五大宗教并行流传,历史悠久。虽然我国的宗教信仰者只占很小的比例,但由于我国人口多,信教者的绝对数字是不小的。现在可以统计的信教群众有3千多万人。佛教、道教没有严格的入教仪式,信教人数比较难准确统计,估计也有好几千万人,加起来,我国有上亿人信仰各种宗教。此外,在我国各民族中,都有宗教流传,有10多个民族基本全民信教。
问:以上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有“四个自由”(辅板书)从以上含义我们不难看出,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既保障公民信教的自由,又保障公民不信教的自由。不能只理解为一个方面。“两个方面”(辅板书)。
以小李的日常生活为线索,帮小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此展开教学。
设计目的: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更好的自主探究、学习本课内容。
自我介绍:我叫小李,高一年级的学生。家住丹城西寺旁,我们全家信佛教,尤其是我妈王大娘,她每天都得去西寺诵经、拜佛。还经常和佛友一起到处烧香拜佛。我从小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早已习惯,有空也会跟我妈去寺庙拜拜菩萨。但是最近我碰到了一些难题,有些疑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
小李的困惑(一):作为中学生,我可以信教吗?为什么?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十五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不论是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还是在以后的教师职业生涯中,大家都要经历说课这个环节。因此,中公教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实践及其特征》这一节课的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实践及其特征》。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7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因此,我首先谈一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必修四在整个高中政治学习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第六课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认识论部分,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认识论学习的开篇一课,也是关键一节,是否理解和理解程度如何直接影响本部分内容的掌握与运用。本课分为二个目题,第一目分析了实践的含义、形式、特点;第二目分析了实践为什么是认识的基础。
二、说学情。
教学之路从认识学生开始,下面我来谈一谈学情。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在心理思维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求知探究能力,对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善于合作探究、勇于思索、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认知结构上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什么是认识,什么是实践,什么是正确认识的来源与检验标准有了自己生活化、经验化的理解,所以不应该只大量灌输和拓展较多的空洞理论,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借助感人的生活素材和熟悉的生活案例来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体悟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多元的、和谐的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理解实践的特点;联系实际分析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关系原理,使学生树立科学实践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运用实践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四、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
实践的概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难点】。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主要采用了活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分析完教材,制定好教学方法,我再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从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四个环节展开教学。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本环节我通过展示马克思生前最喜爱的一则寓言引出本课主题。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这样的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顺利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将从教材的逻辑结构出发,着重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重点阐述“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等问题。本框题主要通过好朋友推介会、我心目中的朋友、让友谊之树长青、真正的朋友4个方面展开。
1.实践的含义。
首先,采用问答的形式和同学们一起分解实践的含义,如实践的主体是什么、实践的对象、手段是什么来一步步引出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能动性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从而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实践的含义。接着,我会展示几个实例,让学生判断哪些属于实践,从而巩固学生对实践含义的掌握。
讨论: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
a.蜜蜂筑巢。
b.农民种庄稼。
c.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d.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
学生依据对实践的理解,区分一般活动和实践活动,深化对实践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2.实践的特点。
首先让学生观看中国开展探月活动的视频,多媒体展示问题思考的以下问题:
a.中国开展探月活动能不能随心所欲?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b.面对月球的低温高寒,我们是不是无能为力呢?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呢?
让学生结合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回答。
设置的每个问题都对应实践的一个特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实践特点的理解与把握。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讲解本知识点时,通过4个探究活动来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不同表现。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此我设置了品尝橙子活动,重现了活生生的现实情境,借助品尝橙子的活动,学生体会到想要知道橙子味道,就需要品尝,即实践。实现在讲解中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的理想目标,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多媒体展示:对经济发展的要求的认识】思考是因为什么变化推动认识的发展?
【分析】p44页教材的探究活动,恩格斯的名言:是什么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学生可以结合在《经济生活》中的知识积累及现实生活的经验,思考并回答问题。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多媒体展示“畅所欲言”】观点一:黄金周政策应该废除;观点二:黄金周政策应该坚持,对此你认同哪一观点,请说明理由。以四人小组讨论2分钟,然后推选一人代表小组发言。
面对黄金周政策的争议,如何检验黄金周政策的正确性?
在通过设置另一活动:“是真的吗?”,即将笔插进一个装满水的塑料袋中,水会不会漏出来?借此讲解为什么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设置生活化的情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围绕黄金周展开辩论性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借助一个小实验,巧妙地实现了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难点的突破。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会出示几句诗句:
1.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行以求知,学以致用”
让学生从认识论角度,判断诗句或名言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通过此环节,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的理解,突破难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根据本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我会结合板书内容,采用归纳式小结。通过小结环节,使同学们对本节课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内容讲授完毕,我会给学生布置作业:
练一练。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
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
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残废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教师口头讲述的辅助手段,是知识的高度凝集与集中。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结束语: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十六
前面一框讲的是量变与质变,本框是上一框的方法论意义,在上一框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在什么时候要重视量的积累,什么时候该抓住时机,促成飞跃,而何时又要坚持适度的原则。从而加强能力,提高觉悟。
1、知识方面:能够运用本课知识分析说明生活中的一些相关事例。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联系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实际,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和指导自己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能力。3、觉悟方面:引导学生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1、重点: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是本框教育重点,这是全课重要的教育、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我们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的落脚点与归宿。2、难点:要坚持适度的原则,这一原则对青年学生特别具有现实的教育、启发意义,但在现实中,又是比较难把握的。
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展开分析与讨论,对于重点的教学,可选用一些正反的典型事例的录像片、电视片等,增强教学效果,加强针对性,对于难点的教育,可采用一些典型的古诗、谚语等加强教育意义。
用多媒体播放《杰米扬的汤》的动画,引出一个道理,当我们不需要质变,而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的时候,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就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应该:
[一、要坚持适度的原则(板书)]。
[二、要视量的积累(板书)],结合上一框分析原因,为什么要重视量的积累,并加强人生观教育,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的重要性,再回顾上一框量变的两种情形,数量增减与排序的变化,得出量的积累同样有这样的两种情况。而当量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能不能瞻前顾后,缺乏信心而痛失良机呢。在此,由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得出。
[三、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板书)]分析原因,举和同学密切相关的事例证明,比如有些学生平时成绩很好,一到大考就不行等等。从正反面说明其重要性,最后教师总结。并出题:“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之善小而不为”,由学生讨论其哲学道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结束本课。
高中高二政治说课稿篇十七
1、【教材结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高二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一节的第一框,是唯物辨证法中的很重要的一框,是从第二课"普遍联系"中引出矛盾的思想,着重掌握矛盾的概念,在整个辨证法中起到一个基础作用,为后面所要学习的知识作好铺垫。
2、【教学重点及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矛盾概念是第三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而且,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有着"奠基","启蒙"的重要意义。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对矛盾的概念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并能通过各种实例对矛盾的概念加以阐述;识记"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
2、【能力目标】:应着重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3、【德育目标】:学生能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方面,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转化。
4、【美育目标】:通过漫画,经典古诗词,了解既对立又统一的平衡美,提高审美趣味。
1、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始终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前收集材料和信息,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情境当中,在参与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
2、哲学的基本概念往往是抽象的,这一点,矛盾的概念更为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掌握教学直观性原则,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俗的表述,从具体现象着手,慢慢引导学生概括出抽象的哲学概念。
3、在教学手段上结合传统教学和多媒体工具,通过多媒体创设大量的材料,信息,辅助教学。
(一)导入:古诗词对比。
【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一鸟不鸣山更幽"。
引导学生从语文角度对比,导入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讲授新课。
先由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表述中,让学生体会一分为二的思想,并让学生按照书中所述的"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用其他内容把这个句子排列下去,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大量的具体的事例中去引出抽象的矛盾概念——对立统一(这里需要选择其中一个例子来突破)。
在同学们所举的例子里选择一个,比如:
高山和平原。
两者既不同,又紧密联系,这就是哲学中所说的矛盾,即对立统一。
在得出矛盾的概念之后,关键就在于具体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用设疑法,漫画讨论法,古诗词比较法等,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想象,思考,来突破一个一个的难点和重点。
首先来理解"对立",这一点相对比较简单,通过一组反义词来理解对立的含义,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里还有一个注意点,即"斗争性"的理解:
设疑:哲学上讲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是不是一回事。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这是"共性与个性的区别"。
其次来理解"统一",这一点应具体分两个方面讲(通过两个情境)。
a。漫画"你敢剪吗"(适当在漫画中添加有关信息:如颜色,海洋或尖刀等,以增强漫画的形象性,直观性)。
设问多少人神态,动作怎样(添加画外音)。
某甲和某乙所处位置和神态说明什么。
某甲敢剪吗为什么说明什么。
得出结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适当地补充一些简单的例子,如磁铁的南北两极)。
b。故事情境"盲人为什么会领路"(英国伦敦——"雾都")。
劣势(一般情况)。
盲人。
优势(大雾)。
结合教材中的"议一议":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
(这里联系学生实际,加强德育教育)。
讲到这里,矛盾的含义讲得差不多了,为了加深理解和正确把握这一概念,还需指出几个注意点:
1、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这是一个难点,教材只是通过举例,没具体分析,学生得出这一结论有点困难)。
——学生讨论,发言,得出结论,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相反相成)。
b,再出示导入新课时所用的古诗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及王安石对此句的修改:"一鸟不鸣山更幽",(让学生自己来分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引导,鼓励学生从两句诗歌中体会辨证思想,运用辨证思想,这样才能写出千古绝唱来。
(体现对立统一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2、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又存在于事物外部。(简要分析:事物内部与事物外部区分的相对性)。
(三)结尾:朗诵狄更斯的文章(多媒体显示):狄更斯在描写第一次产业革命时代的英国时写到:"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冬天,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秋天。我们面前什么也没有,我们面前什么都有。"。
再次体会矛盾的思想,进一步巩固消化新吸收的知识,同时,还可补充时政资料: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既有对立,又有统一)。
(四)板书设计。
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分离(斗争性——绝对的)双方始终不可分离。
关系。
矛盾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统一:(同一性——相对的)统一于任何事物中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