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复习教案大全(20篇)
教案应该兼顾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在编写教案过程中,可以与其他教师进行合作研讨,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接下来是一些教案的经典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名著阅读复习教案篇一
一、阅读目标:。
1.通过赏析《目光短浅的鸫鸟》这则寓言,让学生走进《伊索寓言》,喜欢读寓言故事,明白寓言故事给人的启示。
2.掌握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3.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搜集介绍《伊索寓言》有关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火眼金睛识价值。
1.认识伊索的坎坷经历。
2.认识《伊索寓言》的价值。
你对《伊索寓言》有哪些了解?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伊索寓言》的介绍。
(2)教师总结:(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酌情处理)。
(二)一吐为快说故事。
1.听了刚才的介绍,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寓言故事了,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其中的一篇故事《目光短浅的鸫鸟》,请大家读一读全文,看看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自读。
3.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5.讲故事比赛。
三、七嘴八舌谈智慧。
1.分析人物。
在《目光短浅的鸫鸟》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为什么?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2.探讨寓意。
四、出口成章品人生。
1.联系生活谈感受。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
刚才我们通过“读故事——感知内容,说故事——获得人生智慧,谈感受——指引现实人生”来学习寓言。
五、拓展阅读引生活。
1.引读更多故事。
其实,伊索是世界寓言大王,他的寓言故事大都是经典,很值得一看,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读读里面更多的故事。
(课件出示阅读目录)。
2.学生自读。
3.班内交流:
你读了什么故事?有什么感想?
4.总结延伸:
《伊索寓言》里面精彩的故事还有很多,让我们带着对寓言的热爱,对书的热爱,课下自己去读《伊索寓言》里更多的寓言,读更多的书。让精彩的寓言故事使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遨游寓言的海洋。
----二年级阅读指导课。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
2.懂得什么是寓言故事,初步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
3.通过阅读寓言故事,让学生明白道理。
二、教学准备:
1.《守株待兔》、《坐井观天》、《我要的是葫芦》、《拔苗助长》图片。
2.每人一份《乌鸦和狐狸》、《狐狸和葡萄》、《小花狗找朋友》故事。
三、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寻找珍珠。
1.小朋友们,你们读过下面这些故事吗?[出示寓言故事图片]。
2.师:看来,同学们读过书真不少!你喜欢这些故事吗?为什么?
3.师小结:其实这些可笑的故事,它们都比较短,内容又很有趣,所以同学们都很喜欢,这一类故事就叫寓言故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遨游寓言的海洋![板书:遨游寓言的海洋]海洋里有许多神奇的智慧珍珠等着大家去寻找呢!
(二)指导阅读,收获珍珠。
1.师:同学们,看看谁来了?
2.出示:(乌鸦衔肉的图片)。
师:原来是乌鸦来了,喜欢它吗?你们一定很想知道它来干吗?我可没办法告诉你答案。要想知道自己去读吧!3.师:在读寓言之前,老师还有一点小提示,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直接跳过去,多读读上下句,明白意思就行了。
4.师:同学们通过读故事,你知道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吗?
5.师:假如你是故事里的人物,你愿意当狐狸还是乌鸦呢?为什么?
指名说。
师小结:同学们真是会读书呀!不但记住了故事的内容,还会读懂了故事里的人物!
这就是大海送你的第二颗智慧珍珠—读懂人物了。
6.师:那读完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呢?在小组内说一说。
(1)小组内交流。(2)指名说一说。
7.让我们再次捧起这三颗美丽的珍珠,回味一下寓言的奇妙吧!
师小结:这就是寓言的奇妙,这就是寓言海洋带给我们的智慧。
(三)拓展阅读,再寻珍珠。
1.自由读。
2.同桌间交流。
3.全班交流。
师小结:同学们真是太棒了,不但让手里的三颗珍珠闪闪发光,还找到了更多的珍珠,老师真是好佩服你们哟!
师:寓言的海洋无边无际,里面的财富无穷无尽,等着我们去阅读,去挖掘。同学们愿意课下继续遨游寓言海洋吗?(生:愿意!)那请同学们课下阅读这些书吧!《伊索寓言》、《严文井寓言》、《叶圣陶寓言故事》。
(五)总结。
我们发现:寓言就象一个魔袋,虽然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好多东西,它能让我们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同学们知道的寓言故事只是知识海洋里一朵美丽的浪花,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请走进课外阅读。
名著阅读复习教案篇二
把握文章隐晦文字下所蕴涵的作者创作的深意。
教学重点:人物在小说中的经历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隐晦文字下所蕴涵的作者创作的深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节课我想带领大家走进名著,在《红楼梦》阅读上给大家一些指导。
其实,关于名著导读这样的课究竟应该怎么讲,我也很困惑,这节课不能说是一节示范课,应该说是一节试验课。我真心希望在座的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让我这只迷途的小船早日找到正确的航向。
我设计这节课的目的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大家认识到《红楼梦》这部名著的价值,通过对里面人物和情节的了解,来激发大家阅读《红楼梦》的兴趣,让我们走进文本,与文本亲密接触。
二.问卷调查:
首先我想做一个问卷调查,各位老师也可以参与进来,我设计了六个问题,前四个举手表决,后两个是问答。
1.你看过《红楼梦》的电视剧吗?(87版)。
2.你看过《红楼梦》的电视剧的一些情节吗?(87版)。
3.你读过《红楼梦》的原著吗?
4.你读过《红楼梦》的一些章节吗?
5.你了解《红楼梦》的哪些知识?
6.这些知识的获取渠道是什么?
通过刚才的问卷调查,我们大家真正读过《红楼梦》原著的人很少,都是通过“名著的知识手册”强记获得了一些文学常识的。近几年,来我们的中考语文试卷增加了四大名著知识的考查,设计这样的考试内容,是不是只是让我们粗略的掌握一些名著的知识就可以了呢?不是的,其真正的意图是让我们去阅读原著,从而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开阔我们的视野。
(有的同学说,哪有时间啊,要说没有时间那是私立的学生,我们的时间很充裕,是不是,韩非,刘喜博,这段时间他俩不是一直看厚厚的小说呢?)。
当然《红楼梦》这部名著主题深刻,我们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但知识不是一下就学会的,名著一不是一时就能读懂的,要随着时间的积淀,经历的丰富,视野的开阔,才会不断的有所领悟的。
下面我谈谈我读《红楼梦》的经历和感受:我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在上高中时,正赶上放暑假,在我叔叔家发现这本书,就借来了。这一读就上瘾了,后来我父亲发现了,就骂我净读闲书,不好好学习。为了不让父亲知道,我就跑到山沟里去读(我家后面就是山)。不知我当时为什么这么喜欢这部小说,应该是里面的爱情故事吸引了我。我那时20来岁,情窦初开,(那时开的比较晚,现在十二三就开了,)对爱情很向往,当然对爱情小说自然就很痴迷,记得当时我也为林黛玉洒了许多同情之泪。
后来上大学,上文学欣赏课,接触到《红楼梦》的电视剧,看到里面的那些妙龄少女各个青春靓丽,生动鲜活,真是羡慕不已。
当了老师以后,考试要考《红楼梦》的知识,我就借来红楼梦的vcd,反复看了不下五遍,一边看电视剧,一边参照原著,觉得这电视剧排的好,基本上遵照原著。这时我还是没有真正认识《红楼梦》的价值。
直到看了红学专家的讲座,再细度文本,才感觉到红楼梦真是一本奇书。
无论是故事情节的设计,人物外貌的刻画,还是里面的诗词的创作,以及文本中的谐音寓意现象,作者都是煞费苦心,匠心独运。
有人曾这样评价: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能像“百科全书”一样充分表现中国封建社会历史,被誉为“金字塔”式的作品,那就是《红楼梦》。
有人会认为这样的评价是不是过于夸张了,《红楼梦》无非写了些男男女女的风花雪月之事,和封建历史有什么关系?前面我们提到谐音寓意现象,甄士隐,贾雨村,是说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把真事保存下来,正应了那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也就是说红楼梦有浓厚是自传性的家族史特色。还暗含着封建帝王的权势之争。
如:文本中提到义忠亲王老千岁,就是康熙朝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的化身,里面的秦可卿就是义忠亲王遗落民间的女儿,藏匿在宁国府。她后来莫名的病倒,最终自缢而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身份暴露,遭到朝廷的追杀。红楼梦的史学价值可见一斑。所以这样的评价不为过。
接下来我就想通过《红楼梦》“缘起诗”的解读,让大家进一步了解《红楼梦》的价值。
二.分析缘起诗。
自题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短短20个字,却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下面我来解读一下这首诗。
看第一句,为什么说荒.唐言呢?开篇就提到通灵宝玉的诞生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其中的大荒山无稽崖就是荒诞无稽之意,还有女娲补天剩余石因无才补天而自叹自艾,所以萌生了去人间走一遭的念头。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大施幻术,将高12仗的大石头变成扇坠大小的宝玉,把它带到了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经历一番悲欢离合,又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前后的故事情节具有神话色彩。真是荒.唐啊!还有贵族子弟贾宝玉厌恶封建知识分子的仕宦道路,尖刻地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他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极度痛恨,他说出了千百年来男子从未说过的一句名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都是一些离经叛道之词,真可谓荒.唐。表面的荒.唐其实并不荒.唐,这是作者向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下的战书,是一种民主主义的觉醒。今天,我们女子这么有地位,还得感谢曹雪芹呢!是他向封建制度发出了第一声呐喊。作者故意将真事隐去,假语存言。是为了躲避文字狱的残害。
“辛酸泪”道尽作者一生经受的酸甜苦辣,作者在穷困潦倒之时能完成了这部千古奇书,并在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真“字字看来皆心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啊!
作者由一个钟鸣鼎食的贵族公子沦为“举家食粥酒常赊”落魄书生,其生活的艰辛和悲苦非言语所能尽述,在此种境况下竟能耗尽毕生的心血著书立说,真是个“痴人”。
最后一句的“味”,可以理解为滋味,还有一种解释是精髓,就是书中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说,不同的人读《红楼梦》读出了不同的味,有的人说:《红楼梦》就是一部爱情小说;有的人认为: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是一部历史小说;还有人看到的是封建家族的纷争和王朝的兴替,是一部政治小说------真是百家争鸣啊!有争议的书才是一部好书,这就是红楼梦的价值所在。
红楼梦的价值:(关于红楼梦的价值古今中外的学术界都有评说)。
《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的欧洲。评论家说:几千年中国文学史,假如我们只有一部《红楼梦》,它的光辉足以照亮古今中外。清代的得舆在《京都竹枝词》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这部名著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它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了最高峰。
过渡:红楼梦这部作品人物众多,人物关系复杂,其中着墨最多的是一群红楼女子,她们各个青春靓丽,生动鲜活,但她们的最终命运都很凄惨,可以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更是女性的葬歌。
接下来我们围绕“金陵十二钗”中的几位重要人物,了解一下她们的相关情节和判词的所给的预设,深入理解文章隐晦文字下所蕴涵的作者创作的深意。
其一:黛玉宝钗。
画着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条玉带。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也有四句道: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两株枯木是林字,悬着玉带,分明是林黛玉。林黛玉有咏絮之才。咏絮才,用的是晋代谢道韫典故。
谢安雪天吟诗:白雪纷纷何所似?其侄谢郎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其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黛玉有此文才又能如何?这般才女结果怎样?玉带林中挂而已。也是走向自己的反面。很多读者都希望黛玉和宝玉结婚,这样写也是一部书,可作者本义却非如此,作者本义就是让我们难受,在这难受中去体会人事无常。一个挂字妙极,令你无限联想。与那宝玉知心一回,宝玉却与宝钗结婚,挂也不挂?千诗万文,一死皆成梦幻,挂也不挂?千万莫怨作者,何不示黛玉以死。宝玉黛玉这般情爱,一个挂字了结,比那死字残忍得多。死不足惧,挂最悲哀。
一堆雪,雪中一股金钗,分明便是薛宝钗。宝钗有停机之德。停机德,是汉代乐羊子的妻子,在乐羊子中断学业回家时,她停机断布,以厉丈夫继续求学。宝钗有这样的德行,结果如何?金钗雪里埋而已。这样贤慧之女,雪里埋已够残酷,千万莫说有埋应死的话。土里埋,断死还可;雪里埋,断死便是证据不足。可这雪里埋,即便不死,象宝钗这样德才兼备的大家闺秀,一心想出人头地者,真还不如死了好受。作者真是挖空了心思,一字一句都不肯放过读者。从诸家批文可断言,宝玉和宝钗成婚了。宝玉最后出家,正所谓悬崖撒手。
其二:探春。
画着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画后也有四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两个人放风筝,两人,是指贾政和王夫人,风筝暗示探春。大海大船,是说贾政王夫人做主,把探春远嫁到海一带的富贵人家。才自清明志自高,探春有才有志,连凤姐也不敢小瞧探春。这样的才志又能如何?生于贾家末世,远嫁到海,只能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了。才何能显?志焉能遂?这便是佛家所说的人世无常,便是佛家说的求不得苦,便是爱别离苦。人生八苦缠身,须慢慢读红楼,慢慢体会。
其三:凤姐。
画一片冰山,山上有一只雌凤,其判云: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可哀。
凡鸟猜字为凤。凤是贵鸟,却落冰山,无常也。
风姐之干才,男人也多不能及,令人爱慕。一从,是说从上,讨贾母欢心;还有一种理解,贾琏对她言听计从;二令,是说令下行权,掌贾府实权;还有另外的理解:“二令”为冷,后来凤姐受到贾琏的冷落,甚至发号施令了。凤姐一生,争强好胜,露脸出头,可结果呢?“三人木”而已,即一个“休”字了结。这个休字,对凤姐来说,可比死还难堪。作者文笔这般锋利,刀子一般,凤姐这般人物,争了一生,居然还她个“休”字了结,真是妙极。
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你觉得,在封建社会,女子的命运能不能自己主宰了啊!不能,即使是豪门贵族的公主和小姐也不另外,更不消说山野村妇了。可见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对女子的残害真是罄竹难书啊!红楼梦这部名著就是一部反封建的战斗檄文。
布置作业:
名著阅读复习教案篇三
1、泰戈尔是印度(国)文学巨匠,他一生创作了五十多部诗集十几部中长篇小说,九十多部短篇小说,二十余种戏剧以及两千多首歌曲和大量的绘画作品。印度国歌《人民的意志》就出自他的手笔。
2、泰戈尔多才多艺,但从本质上说他首先是诗人。《吉檀迦利》是泰戈尔的代表作。这是一部以形象化手法表现诗人宗教哲学思想的抒情诗集。《园丁集》则是一部“关于爱情和人生”的英文抒情散文诗集,美国诗人庞德曾把里面的诗誉为“天上的星辰”。《新月集》是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散文诗集,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飞鸟集》是一部富于哲理的格言诗集。《采果集》则记述诗人追求和探索人生真谛的心路历程。
名著阅读复习教案篇四
1.剖析试卷错题,归纳人物传记阅读答题中常见错误类型,分析原因,反馈矫正。
2.突破难点,掌握分析判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类试题答题技巧和方法。
一、对照答案,让学生自查自纠,独立解决问题。
发放专项训练试题答案,让学生独立地对照答案分析错题的原因(包括知识、思路、方法、技巧、规范等方面),更正解题过程与结果。
二、归纳问题,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1、对学生自查自纠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让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先由个人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解答或小组内进行讨论、争辩等。以学生之间的智慧共享,进一步促进认识、理解的深化。教师巡视各组讨论,及时调控讨论情况,掌握学生思维的脉搏。
2、对有争议的问题和小组未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进行整理并集中汇报。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形成的原因,理清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展示错误答案,分析错因,指出解决办法。
对学生所提较集中的问题,从原因分析入手,从概念、规律认识、理解的深刻性、全面性方面,从解题方法、技巧的灵活性方面,从题干情景和设文的变化性等方面进行重点讲解、举一反三,重锤敲击。
(一)错例分析(略)。
归纳常见失误一:没有把握概念的内涵,造成判断失误。
归纳常见失误二:没有注意概念的外延,造成判断失误。
归纳常见失误三:没有注意句中概念之间的关系,造成判断失误。
归纳常见失误四:没有把握好关键词,造成判断失误。
归纳常见失误五:没有注意逻辑关系,造成判断失误。
归纳常见失误六:没有把握原文观点,造成推断失误。
(二)抢分技巧。
1.审读题干,找准信息区间。
2.细读原文,理解把握文意。
3.比较原文,筛选认定信息。
4.分析推理,判断信息正误。
四、难点突破,拓展升华。
分析判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类试题是错误率较高的试题类型。是第一大题第3小题和第八大题第3小题。
论述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比较鲜明、直接、集中。但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这就需要我们在答题时灵活把握,在准确把握其观点的基础上,比较分析选项,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一大题第3小题d“我们没有机会经历特殊的考验,也没有力量做出舍己救人的壮举,但要做好应该做的事情,坚守底线,为善去恶。”,而原文的观点为“也许我们很难有机会经历特殊关口的考验,也未必有力量做出舍己救人的壮举,但起码要做好应该做的事情”,原文观点强调即使在没有机会和足够力量做出大事时,也要从小事做起,坚守道德的底线。观点发生变化,因此是错误的。
再如第八大题第3小题“a.经常乘坐飞机的人如果购买一年期的航意险,只需花费40元到60元便可无限制地乘坐飞机,也可以保一年内的航空意外,保额介于45万元至50万元之间”,对照原文“对于“空中飞人”来说,可购买一年期的航意险,可保一年内的航空意外,不限乘坐飞机的次数,而且一年期航意险的保费一般在40元到60元之间,保额介于45万至50万元之间。”可知选项中“无限制地”说法错误。
三、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20xx天津卷)。
在信息化时代,体能与机械能不再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智能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权威性标准,而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则进一步将这种决定性与权威性推向顶峰。
信息是什么?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从本质上讲,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但是它必须通过主体的主观认知才能被反映和揭示。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的意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沟通。客观世界所包含的各种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人的意识,并在人的大脑中进行加工和处理,被翻译成人与人之间可以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人类语言成为这种被意识到的信息存在的唯一載体。因此,信息与人的关系的本质可以表述为,人是信息的主宰者,信息为人所控制,为人服务。然而,这种关系在信息化社会遭遇了或正在遭遇颠覆性的挑战。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莫定了基础。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妙、自由、淋漓的快感。而恰恰是这种人对信息渐形成并且巩固的心理依,将信息与人的本质关系置于了深刻的矛盾之中。
如前所述,现实中的信息必须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信息化时代生了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用以再现被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够被认识被理解、被获取、被保存、被利用以及被再造的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虽然也是人类创造,并且也逐渐被广泛使用,但是其背后支撑它的强大的计算机技术却掌在少部分专业人士手中,公众被远远地甩到了高科技发展的边缘,他们只能按照少数人事先设定的程序和规则在仅有的范围内去选择,成为数字化产品的被动接受者。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严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对人的控制。
面对网络普及和信息泛滥,我们要从华丽的科技陷阱和繁杂的信息现象当中超拔出来,确立起人与科技和信息之间主体与对象、控制与被控制的合理关系。
(节选自张志宏《信息化时代人的精神困境与文化救赎》,有删改)。
5.下列对“信息”相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信息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现实中的信息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
b.信息是由主体主观认知反映、揭示出的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
c.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沟通,人的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
d.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意识,并被大脑加工处理为可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
6.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
a.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所以人们开始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来的快感。
c.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公众已经完全被掌握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语言的少数专业人士奴役。
d.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纵深发展,科学技术与人类最终会形成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格局。
7.下面所列当今现象,不能体现倒数第二段所说“科学技术与入的矛盾关系”的一项是。
a.习惯使用电脑打字的人常常感慨,有些字不会写了,有些字写不好了。
b.家务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生活,使很多人逐渐由“不用干”变成了“不会干”。
c.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多,越来强入哈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使一些人患上严重的手机依赖症。
d.“阿尔法狗”程序战胜顶围棋大师后,职业棋手们纷纷采用智能软件辅助训练,提高水平。
参考答案。
5.c6.b7.d。
名著阅读复习教案篇五
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诗集。内容包括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等等。
相关练习:
1、冰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
3、总的说来,《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4、《繁星》、《春水》诗集表现了:母爱、童真、自然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构筑了冰心思想内核“爱的哲学”。
5、《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
6、冰心原名谢婉莹,诗集《繁星》、《春水》是人们公认的小诗最高成就,被茅盾称为“繁星格”、“春水体”。
7、“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这诗句出自福建长乐(籍贯)的冰心(作家)写的《繁星》(篇名)。
名著阅读复习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学会读整4102本书。
2、了解全书内容1653,熟悉、掌握其中精彩的片段,从保尔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3、在写作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抛砖引玉,以学生读为主,并付诸实践。与写作结合,形成文字。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名著中汲取养分,树立伟大的革命理想,培养崇高的道德品质,形成钢铁般的意志,具有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策略:
(一)课前准备:指导学生读完整本书,做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选看几集电视连续剧。
(二)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电影或电视剧片段,分析人物性格。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重点:精读的引领。
教学难点:阅读兴趣的激发。
名著阅读复习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一.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认识课外阅读与语文学习的相互关系,鼓励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
二.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并进行尝试。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1.激发兴趣,鼓励阅读。
2.指导方法,有效阅读。
二.难点:学以致用,理论指导与实践练习相结合。教法学法:
一.讲座式教学法。
二.比较式阅读法,仿写式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打印讲座稿及比较阅读材料。(教师)。
二.推介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或文章(一本或一篇)。(学生)。
三.进行课外阅读实践――仿写。(学生)。
教学设想:
一.以课鲁迅自传为例,尝试进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比较阅读,以及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自我小传或自我画像。
二.有时间让学生展示推介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或文章。
三.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用名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
读好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操;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种和他们展开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社会、体验各种生活、结识各种人物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王梓坤我想这里的“好书”――不单指我们语文教材中选择的文质兼美的课文,还应该指语文课之外的许许多多的书籍和文章。
现在考查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主要是通过考查同学们对课外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尤其是中考)。
那么,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呢?今天我们就来聆听一位博士给中学生的讲话――大家一定终身受益。
二.指导讲座(下发讲稿),教师解读――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
三.学生展示推介课外阅读精品(1-3位同学)。
四.比较阅读(阅读名人传记或有关资料)。
(一)鲁迅自传有关资料链接(附后)。
(二)阅读老舍自传(原文附后),开展讨论,比较特色。
《鲁迅自传》《老舍自传》。
1、语言平实简练,谦逊求实1、语言简练,短小精悍。
2、感情含蓄,深沉爱国2、质朴质谦,妙趣横生。
五.读与写相结合,仿写展示(1-2位同学)。
《自我小传》或《自我画像》。
六.总结全文――引用名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七.课后延伸:
1.课外阅读书目推荐(练习册、学习指导)。
2.建议记诵的诗文(含各种名言警句)。
名著阅读复习教案篇八
《简·爱》写于1846年,是夏洛蒂的第二部小说。她借一个出身寒微的年轻女子奋斗的经历,抒发了自己胸中的积愫,深深打动了当时的读者。小说于1847年秋以柯勒·贝尔的笔名发表,随即在次年又相继两次再版。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由此进入英国著名小说家的行列。
相关练习。
1、《简·爱》的作者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郎特。
2、《简·爱》以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简·爱是孤女,成年后到桑菲尔德贵族庄园当家庭教师,她以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东家罗切斯特的尊敬和爱恋。
3、《简·爱》主人公简·爱的人生追求由两个基本“旋律”构成,首先,她富于激情、幻想和反抗精神,是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精神女儿。另一方面她又追求超越个人幸福的至高境界。“旅行”、“求索”是贯穿小说的比喻。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念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是女主人公的两个基本动机。
名著阅读复习教案篇九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论语》的编辑特色;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如政治主张、社会伦理、教育、为人处世等内容;学习《论语》言简意赅的交际语言特色等。能力目标:通过对《论语》的学习,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培养起阅读文言文的语感;掌握常见重要实词的用法;对孔子的主张和《论语》中的人和事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并能对之简单评析;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孔子平易近人、循循善诱的谈话风格;学习孔子勤奋好学、自强不息、敦厚质朴的品格,并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学会做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培养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为人处世的理念。
难点:《论语》中孔子的政治主张。
三、学生分析。
学生尚处于青少年时期,课业负担沉重,可能无暇他读,虽说语文教科书上有《论语》十则,但相对于小说来说,可能都对此书不甚感兴趣:一则文字佶曲聱牙,古奥难懂,学生对之有着天然的畏惧,二则认为这些都是老古董,早已过时了,对升学无用。其实,中学生有着阅读的良好兴趣,但缺乏我们的有效引导,或我们的阅读教学观的功利性太浓,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学生的阅读面和深度,其阅读的效果也大打折扣。近年来阅读教学的空前受人重视,弘扬国学的温度渐热,传统经典中所蕴含着的积极因素与胡锦涛同志著名的“八荣八耻”重要讲话,对矫治我们社会道德失范的现象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从此角度讲,我们是一个有根的伟大民族,引导学生从民族之根中汲取营养,尤为重要。不过,由于年代久远,讲座尽量做到通俗易懂,符合学生的实际,适当淡化和降低一下学术色彩与难度。
四、《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可见,新课标十分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想品德修养,而《论语》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论语》中所体现的伟大的精神,对构成中华民族的核心思想道德和伦理价值观起了重要作用,其价值取向为追求真、善、美,崇厚德、讲诚信、慕诚义、重孝慈等内容对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课标还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论语》中承载着先贤和我们民族太多的智慧,传统文化虽已成为过去,但今天我们的一言一行仍受其影响,我们应吸取精华,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具有日常的口语交际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能力”,《论语》基本是语录体,大都为孔子和其弟子的对话,其丰富多彩的对话艺术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得天独厚的沃土。
需要指出的是,《论语》导读可并不是仅仅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还可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学习文明礼仪,学会做人,因此,既是语文课,又是政治课,还是历史课,最终使学生树立起大文科的意识,才是我们的目的。
五、板书提纲。
一、孔子与《论语》简介。
二、《论语》的价值和特色。
三、《论语》选讲“学而”、“为政”
四、作业。
六、导读实录。
《论语》简介:它是记载孔子言行的书,从记录的称呼和语气来看,当时孔门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和传说写下来的,内容丰富,包括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伦理道德、为人处世等,共20篇,总计512章,各篇篇名都用第一句开头的两个字来命名,是语录体文章。
名著阅读复习教案篇十
《童年》:在苦难中长大(前苏联作家高尔基)。
主要内容:
阅读感受:
读来令人感到悲哀但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人物形象——典型情节——性格特征:
阿廖沙:听外祖母讲故事,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外祖父: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如阿列克谢因染坏一匹布,被他打得昏死过去;狠心剥削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我”: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相关练习:
1、《童年》最基本的主题之一是:阿廖沙的成长。鞭挞俄国国民的小市民习气是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第一主题。
2、《童年》这部小说不仅描绘了作者苦难童年的悲凉情景,而且折射出19世纪末期俄国生活的普遍情形,勾画了俄罗斯底层人民种.种生动的形象。请写出小说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两个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示例:外祖母:善良、慈爱、乐观而刚强;外祖父:残忍而吝啬;茨冈:能干、愉快等。
3、童年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外祖父是一个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的人,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作品中,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主人公以力量和支持。
4、高尔基(人物名)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的作家,他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5、《童年》中塑造的阿廖沙形象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典型。
6、《童年》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勇敢正直的“我”(阿廖沙),善良乐观的外祖母,自私残暴的外祖父,贪婪恶毒的舅舅们以及快乐的“小茨冈”和执着的“好事情”。
名著阅读复习教案篇十一
一.明确考点: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对课外阅读是这样规定的:“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由此可见,中考名著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整本名著的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名著篇目:
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
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龙岩市中考信息考查6部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伊索寓言》。
二.复习方略:
中考复习时间紧,名著阅读量大。重读名著是不可能的,干脆放弃又太可惜。较好的办法是:整体把握,重点理解,以纲带目,适当练习。
1.记忆名著常识,包括书名、作者及其朝代(国别)等。
2.从整体上把握并理解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可借助“目录”“前言”“说明”“导读”等内容进行复习。
3.把握重点人物性格特点,理解重点章节、语段,熟悉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特点及其人物间的关系等。
寓言类的复习提要:
概括故事内容。
揣摩故事幽默诙谐的语言。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索书中的思想精髓,体会蕴含的人生智慧。
领会故事揭示的道理,思考故事给你的启示。
让学生阅读《伊索寓言》故事,根据阅读复习提要回答问题。
例:《掉在井里的狐狸和山羊》写的是掉在井里的狐狸哄骗山羊下井,然后踩着山羊背跳出井底,却扔下山羊不管的故事,警示人们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
名著阅读复习教案篇十二
1、了解此考点的命题特点,掌握答题的方法技巧。
2、科学训练,提升准确概括作者观点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解答此类试题的方法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考点探究突破。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课标考纲对论述类文章阅读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中的另一项要求,是课标试卷考查的一个重点,题型为客观选择题。所谓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所谓态度,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一般来说,论述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比较鲜明、直接、集中。但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
论述类文章命题设置的常见干扰类型。
论述类文章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干扰类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常见的干扰类型有以下几种:
1、以偏赅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
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3、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4、混淆是非。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5、偷换概念。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如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6、无中生有。
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7、张冠李戴。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乙的。
二、方法指导。
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途径。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3、从作者的评述入手。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
三、常见误区规避。
分析概括文中的观点态度谨防四个盲区。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论述类文章的必设试题,考生在分析判断时往往因为不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不了解高考试题命题设置的干扰类型,在答题时造成不少失误。
【误区1】忽视选项中的错误嫁接而造成错误判断。
【误区2】忽视文章中的因果关系而造成错误判断。
【误区3】脱离原文观点,主观臆断。
【误区4】忽视条件关系造成错误判断。
【归避良方】。
1、比对句间关系,防止错误嫁接。比对句间关系要求在把握原文信息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信息之间的关系,因果混乱、条件关系错乱等种种错误嫁接现象。
2、注意文章隐含信息,推断要合理。挖掘有关材料或信息中的隐含信息,分析推断在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不可主观臆测,推断的结论要客观稳妥,不能武断。
3、掌握必要的分析推断方法。掌握逻辑推理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要特别关注因果内容,类比内容,就可防止分析推断中出现的逻辑错误。
四、演练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20xx全国卷三)。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b、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
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b、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
c、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d、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与解析。
【答案】1、b2、c3、a。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意的能力。命题者选取文本中含有比较重要词语的句子,经处理(即在三个选项中设置不同陷阱)后,组成各选项;解题时一般要先在文本中找出同该选项意思相关的区间,以之同选项表述进行比较,发现异同,最后据之确定正误。同a项相关的内容在文本第二自然段,根据文本,当前城市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空间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而不是如该选项所说的“缺乏有机统一”。同c项相关的内容在文本第三自然段,文本原文为“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不是如该项所说的“抽象的意义共同性”。同d项相关的内容在文本第四自然段,根据文本可知,空间弹性不足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意义弹性不足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制度弹性并无此“根本原因”的表述。正确答案是b。
点睛:解答此题,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在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找出命题者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把文本没有的内容悄悄加进去,比如题中c项)、偷梁换柱(部分改换文本说法,比如题中a项)、增删内容(把文本内容偷偷减少或增多,比如题中a项)等。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特别注意考察各项表述中对文本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论证层次的分析是否正确。a项的相关内容在文本第二自然段,表述正确。b项的相关内容在文本第三自然段,表述正确。d项表述是针对全问的,表述正确。c项中,“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的说法是正确的,在文章中有体现,但“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则无明显依据,因此c项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点睛: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一语,根据文本的整体内容或部分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如果某选项表述只涉及文本部分内容,就先迅速读完文本的有关部分;如果某选项表述关系全部文本,就要提高观察角度进行整体分析。
3、试题分析:此题整体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一般要先在文本中找出同该选项意思相关的答题区间,以之同选项表述进行比较,考察其说法是否正确,最后据之确定正误。同b项相关的内容在第三段,原文中“正在兴起的城市,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注重稳定功能”,对应该项表述中“不同的发展阶段”的说法,可见此项表述是正确的。同c项相关的内容在文本第四段,该段中“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当一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的说法可印证此项表述的正确。正确不当选。d项的干扰性较强,相关内容在文本第四段,“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当一个城市只允许一种……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可见,城市的盛衰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和谐有关系,但并不是直接的。所以此项说法也是正确。只有a项说法在文本中找不到根据,因此此项是正确答案。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找准答题区间,更在于根据文本相关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正确分析。由于考场中的紧张情绪,考生应尽量平心静气,对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整合,注意各项表述在文本中是否能找到根据。
名著阅读复习教案篇十三
设计理念:
明确考试的方向,引导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常识,在实际的举例中掌握记叙文阅读及答题的基本方法,“授之于渔”,使学生在实际的考试中能正确运用到这些方法。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中考考试说明中有关记叙文阅读的要求,掌握记叙文阅读的一般方法,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分析记叙文中的标题和描写的作用的方法,巩固提高学生记叙文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描写方法的分析及作用的把握。
2、理解方法的实际运用。
教学难点:
让学生真正理解阅读的一些基本方法,抛弃死记答案的坏习惯,在答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一些基本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1、引导学生解读考试说明中记叙文阅读的有关要求,并提出平常自己在阅读试题的答题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既而引入本课所学,提出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1)标题的作用和含义。
(2)记叙文中的描写及其作用。
2、引导学生理解标题的作用和含义,主要结合学习过的课文进行讲解。
标题的作用。
线索《风筝》。
一语双关《心声》《勇气》。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骆驼寻宝记》《地毯下的尘土》。
揭示中心《白杨礼赞》。
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山中避雨》。
标题的含义。
从内容和主题两方面去理解。
例:2002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第21题“从全文看,题目‘亲近自己的双腿’的含义是”(一是指用自己的双腿走路,一是指爱惜自己的生命,勇于与命运抗争。)。
例《驿路梨花》题目的含义(一是指自然界中的梨花,一是指梨花姑娘,一是指纯洁高尚的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
2、让学生回答记叙文中一般有那些描写方法,老师再进行纠正和讲解。
3、教师先讲解各种描写方法的作用,并举出实际的例子,然后让学生回答例子中的部分题目。重要内容如下:
描写作用(人物)。
体现人物性格、情感。
例1: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故乡》(体现了闰土麻木、迟钝、痛苦的性格和情感)。
体现人物身份。
例2: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集中而简练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反映社会环境如例1中年闰土的贫穷、衰老、麻木、迟钝、痛苦,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萧条,农民生活困苦的社会背景。
备注:某种作用不是分割开来独立体现的,常会出现几种作用同时存在于一段描写中的现象。希望答题人冷静剖析,答准答全面。
描写作用(自然环境)。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
中秋过后,秋风十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孔乙己》(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凄凉的心情)。
展开、推动故事情节。
雨越下越大了,裹着冷风,夹着雷鸣,一起向慌乱的人们袭来,也好像在向没带雨具的我示意。……妈妈来给我送伞来了《雨中情》(有了这场雨,才有了妈妈送伞的情节,才能体现妈妈对我的爱,环境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象征和暗示。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故乡》(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美好希望的象征,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一种朦胧的憧憬。)。
四面又分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风筝》(暗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冷酷和毫无生机)。
为下文作铺垫:《竹林深处人家》开篇写竹林为后文写人家和“欢笑声”作铺垫。
烘托人物形象。
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斑羚飞渡》(烘托了头羊自我牺牲的精神美)。
描写作用(自然环境)。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指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作用是给人以直接、真实、具体的感受。如:《故乡》中对种年闰土外貌的描写;《背影》对父亲卖桔子动作的.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指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作用:
1、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如《陌上桑》。
2、是对直接描写的有益补充,更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使形象鲜明突出。如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作者用较多的笔墨写自己识字时的美好感受,写自己到田野中的快乐,写自己对爱的追问等都侧面写出了老师对自己的影响,使老师可敬可爱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备注:如是侧面描写文字,在答作用之前一定要先明确其“侧面描写”的身份。
二、课堂练习。
三、课堂总结:
1、描写方法的分析。
2、描写方法的作用把握。
四、布置作业。
五、教学反思。
复习课的课堂教学可以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以往的复习课教学不是停留在单纯的知识点的讲解上,就是单纯的评讲练习。本节课注重把知识点的复习贯穿在实际例子中,这样就使复习更加有实用性,更加有针对性,而且在课堂上给学生予思考的空间,在思考中回顾了初中阶段所学习过的有关知识,这样不但掌握了知识点,同时更重要的是懂得了这些知识点在实际例子中的运用。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也遇到了中途没电的情况,致使课件暂时不能播放,但是任课教师并没有感到惊慌,而是结合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巧妙的进行了处理,使得教学能继续生动有序进行下去,提高教师在课堂中处理偶然事件的能力。另外,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如在涉及到有些学过的课文的时候,由于没有做好充分的复习准备,有些同学对一些知识点已经遗忘,致使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很少同学能够回答出来,可见复习课的进行,课前的准备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一些稍有点难的问题上,有部分同学显的无动于衷,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没有给予充分的注意,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问题的热情,教学面对整体性的环节还做得不够。
名著阅读复习教案篇十四
《狗·猫·鼠》——对猫的讨厌和仇恨。
《阿长与山海经》——怀念长妈妈。
《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五猖会》——描绘封建家长制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
《范爱农》——写一个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故事。
名著阅读复习教案篇十五
2.明晰考查范围,弄清考查重点。
3.洞悉实用类人物传记文本阅读题干扰项的设置规律。
4.掌握解答实用类人物传记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实用类人物传记文本阅读的命题特点。
启发引导、讲练结合、注重规律归纳。
(一)传记的种类:1、自传:自述生平的文章。可以是生平事迹的实录,也可以具有一定文学性而不同于自传的小说。2、评传:全面介绍和评论人物思想、生活和贡献的文章,所写对象大多是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其他著名人物。3、回忆录:
(二)传记的特点:1、真实性。文学性传记也要达到艺术真实。(史学性和文学性两种,前者强调事实真实可靠;;后者强调在基本事实和骨干情节是真实的基础上可有一些想象和细节虚构。)2、概括性。(人物及人物事迹要有选择)3、通俗性。
(三)考点解读:。
1、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
2、在阅读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与判断;
5、理解传记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分析和评价;
8、对传主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等以及作者所持的态度作出自己的评论;
9、能够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从正反两个方面接受有益的启示,形成自我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
(四)题型分析:
(五)备考策略:
(1)了解传记的有关知识,体会传记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不同。
(2)要抓住文章的叙事和描写中所充分展现出来的人物的个性。对文章中写得生动传神的片断,要反复地诵读、深入体会,把握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对一些时间性比较强的人物传记,可以采取列表格的形式,来达到条理明晰的效果。
(3)把握传记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的艺术特色。可以从事件的叙述、人物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加以分析、比较、概括,从总体上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通过阅读掌握传记写作中选择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体会传记褒贬鲜明、文采斐然的语言特色,吸收有用的表达方式。
(六)疑难突破: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要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
1、要对人物事迹进行概括;2、分析人物精神形成的原因;3、自己受人物怎样的启迪;4、对人生的看法的个性化解读;5、人物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关系等。
(七)方法点拨:
1、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2、赏析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性格、精神、思想;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手段;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阐述从文学形象中得到的启迪。
(八)专项练习:
篇目一:《罗曼·罗兰》节选。
1.请从精神和作品方面对罗曼?罗兰作出精要的概括。(4分)。
2.根据作者的表述,请你对《约翰?克里斯朵夫》做出评价。(6分)。
3.请结合文中划线的句子,谈一下你对阅读意义的理解。(2分)。
篇目二:《传奇女子——林徽因》。
4.本文在表达方式或选材上有何特点?请选择一个方面加以简析。
5.作者说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6.文中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花”指什么?“树”又指什么?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的具体表现。
名著阅读复习教案篇十六
1.熟知考纲,了解论述类文章的特点。
2.掌握理解概念和句子这一考点的命题特点。
3.科学训练,掌握答题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
强化训练了,熟练运用此类试题的答题方法技巧。
教学难点。
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感知考纲。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命题特点。
新课标试卷把论述类文章当作必考内容来考,而且命题有一定的稳定性。考点一般采用命题形式,以三道选择题形式出现,呈现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在所设的试题中两个能力层级均有涉及,在六个小考点中重点考查重要概念、文章内容的筛选并整合、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三个小考点。
新课标考试大纲对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理解能力层次的要求为:(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这是论述类文章“理解”层级中的两个重要考点,这一考点在高考命题中必设试题,具体命题时紧扣文本,不引申,不拓展。题型采用“四选一”单一选择题的形式,分值为3分。
三、文本知识。
“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高考所选的论述文,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所论述的多为某一领域的重要问题,不仅有着作者的独到见解,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信息量大,语言也比较规范。同时这些文章又有着作者鲜明的个性风格。
“文中重要概念”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这些概念或表示特定的意义,或表达丰富的内涵。“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
“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文中重要句子常为揭示本质特征的的句子,有时也是词语。
四、方法指导。
理解重要概念的含意:在树立“整体阅读”和“语境”意识,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基础上,按三步走流程来解答。第一步,审清题意。首先要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其次,审准题干要求,是选“正确”项还是“不正确”项,是“最准确”项还是“不合文意”项。第二步,确定阅读区间。一般情况下,要理解的重要概念在材料中一定会用一定的篇幅进行说明或阐释,有的比较集中,有的分散在好几个段落。解题关键就是寻找相关信息,弄清概念内涵。第三步,关注好对概念进行修饰、判断的词语。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以判断本质属性为基础,通过筛选文章有关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简单概括,然后与选项一一仔细对照分析,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的方法: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弄明白了,就可以推及整句的含义。2、从分析句子结构入手。单句,找准主谓宾;是复句,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义。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所处位置入手。如果句子是总领句,那么理解该句就要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分析;如果是过渡句,那么就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如果是起总结句,就可以从上文去找相关信息。总之,要抓住该句管辖的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找答案。
五、理解概念和句子,谨防五种错误。
文章中的重要概念或表示特定的意义,或表达丰富的内涵,在实际考查中,主要是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方面进行的。在解答此类试题中由于不能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造成理解错误。对重要句子的理解也往往不能把握句子本质含义而出现错误。
【误区1】脱离文章内容信息而妄加判断。
【误区2】忽视概念之间的关系而作出判断。
【误区3】文意理解发生偏差,造成错误判断。
【误区4】忽视程度词和范围词,造成错误判断。
【误区5】没有注意选项中信息的错误对接,造成错误判断。
六、演练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xx全国卷一)。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和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展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参考答案。
1.d解析:“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错误。原文第二段说“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可见“新子学”并没有脱离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2.a解析:“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错误。
3.b解析:a“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错误c“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错误d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名著阅读复习教案篇十七
复习目标:学会把代文阅读。
复习重点:学会设计分现代文阅读的复习方法;学会调控安排现代文阅读的训练内容。
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复习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课前预习:
学生提前解答近几年中考模拟试题、中考中有关文言文阅读部分的试题(印成讲义),教师借此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统计分数);学生分析试题中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形成对现代文阅读考核的初步感知,以便在课堂上深入讨论。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现代文阅读的复习目标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提示:要理清一个知识点的复习目标,其根据有哪些?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应该根据以下两方面——a.中考考试说明中的要求;b.近年武汉市中考试题。
结合以上两方面,我们可以分解出如下能力考核点:(幻灯投影)。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本环节小结:有效的复习,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所以每一个同学在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都应该首先要理清复习目标。从以上的分析操作,我们也基本了解了理清复习目标的方法。
二、把握阅读部分的复习重点。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说说各自的想法及做法。
根据学生的讨论,小结如下。
根据考试命题的倾向:在预习中,我们利用调考、中考试题作了先测,大家可以针对自己答题的情况,分析自己在阅读方面掌握的程度,找出薄弱点,以此作为自己以后复习的重点。
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1.教师导引:确立了复习重点后,我们还要设计好合理科学的复习方法,才能使复习真正有效。我们要时刻都有学习效率观,并努力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科学地安排复习的内容、复习的时间,这样才是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讨论一下如何设计有效的复习方法。
2.学生讨论献策,教师点评。
3.师生共同小结:
遵循的原则: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以训练带知识的原则,查漏补缺及时矫正的原则。
具体的方法:
*词语解释题“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查范围,包括通假字、异读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复习时应注意两点:一是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所列每个实词的基本含义,并对多义词进行归纳整理,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义,二是根据上下文,即词的语言环境和语言结构确定词义,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翻译题翻译,是以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为基础的,中考试卷要求直译,也就是要求字字落实,这一点在平时训练中尤应注意。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与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否则很难准确译出文意。翻译的口诀是:通读全文,领会大意;句不离文,词不离句;联想推敲,辨别仔细;字字落实,坚持直译;补充省略,调整词序;专门名词,不必翻译;语句通畅,忠实原意。鉴赏题。我们要善于抓住相关的情节的疏通,特别是对文段的整体把握。同时还要注意结合初中所学文言文课文积累来帮助分析。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与前一条不同的是,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出作者在记述某一人物事件时所体现出的自己的看法或爱憎感情,而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就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首先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准确地进行分析或概括。
三、调控训练内容。
教师提问:
大家都很反对“题海战术”,但缺乏必要的训练,也是不可能形成能力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好训练的“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调控自己的训练呢?大家不妨讨论讨论。
每一个能力点大致需要训练多少次才能达标?
我们还应该再增加一些什么题型才能复习到位?
师生一起总结:对现有的训练材料,我们千万不能拿来就作,不加辨析,不加选择。否则既有可能造成无效劳动,也有可能造成训练不到位。
要调控好训练,应注意几点:要注意题型分布的合理。要根据自己的现状确定训练的“度”。要会选择有效的训练题。要学会控制训练的时间、节奏把握。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没有在阅读本身的认知上作更多的讨论讲解,而是着眼在如何复习阅读,其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提高自我复习的能力,能够提高语文学科元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我们要培养的终身需要的能力。
这种元认知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清楚地认识到“我应该学哪些内容?”“我应该如何地学?”“我学的效果怎样?”“我应该怎样改进自己的学习?”等等问题。
语文学科的知识是非结构性的,学习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只会被动的学习,而毫不讲究学习策略,决不会提高语文的素质。
因此,希望大家树立主动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元认知能力。这才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
五、作业布置:
自己规定完成时间作完《阅读新视野》中的相关阅读练习,并结合评价标准思考判断自身解现代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运用的特点与缺陷,以便有针对性的修正。教学后记中考在即,如何搞好复习?该是各位老师共同思索的问题,而文言文较其它文章,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生疏的。显然,文言文的复习教学也将是复习课教学中的难点。根据以往的经验,我改逐课过关为“专项与综合相结合”的复习法,收效很好,这里把它介绍给大家,但愿能有所帮助。
(一)设计预习《学案》(亦如“教案”,供学生使用),明确复习目标、重点、难点。
由于《学案》的设计,使学生在自学时有了方向,而且,每课时都把目标及重点又进一步分解,这样降低了难度,便于学生理清复习思路,提高复习效率。
在《学案》上,对重点举例进行了解析,如关于“词的古今义”复习,古今变化情况,一般有三种,即一是古今词义相同,如:人、水;二是古今词义不同,如:牺牲;三是古今词义相近,如痛恨、感激……。复习的重点是“不同和相近”两种情形,这在预习《学案》中对学生给予明确指出。
在《学案》上,对复习难点的预习作出了指导。如:词的古今义的复习,其难点是“如何较准确地判断词的古今义有变化,并作出正确的解释”。对此,我在《学案》中明确了方法:读悟、回忆、判断。读悟即认真读、多读细读原文,在读中悟其语境意义,切忌不读而凭想当然;回忆,即结合已学过的课文,回忆其用法,注意古今的结合,在不能准确把握判断时,可运用于现代文中进行理解,再结合文言文上下文分析把握。这样经过读悟、回忆,一般都能作出较准确的判断。
(二)预习和讲练结合,以预习为主,讲练为辅。
复习课教学同样要有预习,文言文也是如此。共28篇诗词曲,17篇古文,各教时如果没有明确的预习范围、重点,学生要么是如切肉片样一块一块地切开来,要么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从而直接影响复习效果。
1.精心设计预习自学训练题。
每教时复习前,我都为学生精心设计了预习自学《学案》,明确了复习的范围,而且围绕各教时复习重点设计了这样几类题型。
(1)强化识记题,主要是古诗文中名篇名句的背诵,这类题目多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另外,各教时涉及的作家作品以及与此有关的文学史方面的知识,我在课前查找资料进行整理,以“简介”的形式要求学生识记。这样,令学生在识记过程中得以熏陶,真正保证并实现了古文教学的初衷和大纲要求,同时也提高了古文教学的实际质量。为了保证预习到位,每节课前我都将这类题目作为重点进行检查,并进行评比,对不合要求的,限定时间完成,并跟踪督查,直至达到要求为止。
(2)归纳疏理题,要求根据各教时复习的目标重点,把初中阶段所学的文言文进行归类整理。如关于“古今词义变化”的专项复习,对词义古今有变化的30多个词,在《学案》中已为学生疏理出例句,让学生判断出有变化的词并解释;又如文言文中四种特殊句式的复习(判断、省略、倒装、被动),《学案》已有例析,并对初中阶段所学的古文进行了归纳,要求学生对归纳出的句式进行判断,这样既节省了时间,降低了难度,又提高了效率、质量。
(3)感悟理解题,根据复习的目标重点,结合具体的篇目,要求学生写写思想感悟。如结合实际谈谈学习《马说》,在今天它有何社会意义;用一段形象的语言描绘“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夜静之景;例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和感受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阅读水平,又锻炼了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可谓一箭双雕。(4)能力考察题,根据目标重点要求学生从指定的篇目中完成一些题目(当然,这些篇目是能体现这一重点的)。如从《桃花源记》中找出古今词义有变化的词并分析,找出省略句并补充完整。这也作为检查自学重点之一,在课堂上我将根据检查情况,设计练习进行补救。(5)深化训练题,此类是以课外一些短小古文设计成的训练题,旨在对目标重点的复习把握,作些相继的补充。如在复习《捕蛇者说》一文时,关于孔子的“苛政猛于虎”之说,我将那篇短文打印在《学案》上,围绕目标设计了些训练题,让学生去完成,不过这类题目不多。
2.讲练力求做到精、简、明。
(1)有的放矢,会的不讲。每节课开始时检查《学案》情况,学生整体把握较好则不讲,个别把握不好个别辅导。讲的内容,练的内容,不超出目标,不偏离重点,简洁明白。
(2)讲练结合,以练为主,讲析复习重点、难点,总是与练结合起来,上面谈到的“课内训练”“深化训练”也都是这里的练,它围绕目标中的难点而设计,有的通过检查自学发现已不再是难点的题目,便在练中一带而过,有时,根据情况,还会补充些“加深题”。总之,不管是讲的,还是练的,始终围绕“精、简、明”展开。
(三)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结合,以专项为主,综合为辅。
1.分块处理,针对文言文的特点,我把它们分为八块,分别是:1.诗词曲;2.词类活用;3.词的古今义;4.一词多义(实词);5.一词多义(虚词);6.通假字;7.文言句式;8.文言文体裁。
(1)重点集中,围而歼之。明确了八块的教学重点,带领学生为重点而重点,把初中所学的文言篇目,对能体现各块重点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尽可能地不让一个漏网,带领学生集中消灭之。
(2)部分知识点分解到各个专项训练中去,如实词的理解,课文的背诵。明确指出各个专项训练的重点篇目中的实词,要正确理解把握,篇目中需要识记的内容亦明确要求掌握。把大量的实词和需要记忆的内容分解到八个专项中去,这样把集中与分散训练相结合,保证了训练的容量与质量,节省了时间,保证了学生吃饱吃好。(3)明确篇目,确立范文,各个专项根据文言文对该专项的体现情况进行分解,如《桃花源记》中的古今义变化的词较多,则把它列入“词的古今义”专项;有关“铭、记、说”等的文章纳入“文言体裁”专项中,这样明确了范文,突出了重点。28篇诗词曲,17篇文言文依据其示范性,进行有效地分解,达到了分而歼之,便于学生轻松掌握。
2.综合训练,把句法、词法、体裁等相近的项目进行合并训练。
(1)针对性综合。本着查漏补缺的原则,扩大训练面积,增加训练的重点项目。当然,这增加的训练的项目权重比例视“专项训练”存在的问题大小而定。如“一词多义”专项中的“虚词”复习,复习时是较难的古文知识,那么在综合训练中再加以强化,保证学生经过补救后完全地理解把握。这段的训练仍以课内语段为主,以本为本。
(2)系统性大综合训练。循重点而行,增加训练难度,重在训练学生对文言文的欣赏感悟能力,提高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补充些课本以外优美文章进行训练,把各专项的重点有机地分解到具体的美文欣赏中去。
(四)加强文言文课堂结构的改革,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
1.时间分配上,以学生为主。《学案》检查占有15分钟左右,“课内训练”“深化训练”占有25分钟左右,而教师的重难点的点拔仅用10分钟左右,这样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2.动手动口上,以学生为主。课堂的复习始终突出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多读多说多讲。而且背诵欣赏,讨论分析,板演训练,始终以学生为主。教师重在抛砖引玉,重在点拔,使学生在读、讲、练中对知识得以巩固、提高、升华。
名著阅读复习教案篇十八
1、《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朝代)。
3、按要求写出《水浒传》中的人物及形象特征。 。
(3)“智取生辰纲”的领导者是 吴用 性格特征是:足智多谋 。
5、《水浒传》中的英雄形象,栩栩如生,性格特征各异,请比较分析武松、李逵、鲁智深这两个人物的共性与个性。
8、智取生辰纲的关键在于:下蒙han药的时间和方式。 。
9、《水浒传》中选一个你喜欢的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 。
10、三打祝家庄是怎样打下来的?说明了什么道理? 。
11、鲁达为金老父女凑盘缠时,李忠摸出二两银子来,鲁达不收,“丢还了李忠”。为什么用一个“丢”字?体会这些细节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鲁达不肯收那二两银子,“丢还了李忠”,是嫌他不痛快,比较小气。当时为了帮助金老父女,鲁达把自己身上带的五两银子都给了金老,觉得太少,又向史进和李忠借钱,准备统统送给金老,让他们父女回老家去好好过日子。史进取出一锭十两银子,像个江湖好汉的样子;而李忠却只“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鲁达嫌他“不爽利”,干脆不要他的银子,丢还与他,给他一个难堪。鲁达仗义疏财,主张 人就要彻底,李忠的作风他很看不起。这个细节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名著阅读复习教案篇十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10个字。注意多音字“传、供”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过程与方法: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水浒人物故事与同学交流,感受阅读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情感,并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阅读乐趣。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播放《好汉歌》,出示水浒108将人物图,调动人物情绪。
2.展示《水浒传》全套书。让学生谈谈对《水浒传》有些什么了解,说说自己喜欢的水浒人物。
3.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字词的自学情况。注意多音字“传、供”的读音。
4.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质疑。师适时小结。
三、探究学习1-3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爱上读《水浒传》的?勾画出重点词,特别是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
2.同桌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讨论。
4.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评点,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重点体会:百听不厌好奇破涕为笑。
四、学习生字。
1.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识记生字。
2.学生按字的结构给生字归类。
3.同学上台当老师,全班交流。
4.重点指导书写:套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3自然段,了解了作者是如何爱上《水浒传》的?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从文中的那些句段,可以体会出“我”爱读《水浒传》?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4-5自然段后汇报学习成果。
3.想象画面,深入体会“爱读”。
4.品读“武松打虎”的细致描写,以第5自然段的描写为剧本,小组排演“武松打虎”小短剧。
5.感情朗读,读出“我”的痴迷与喜爱,感受阅读水浒传的愉悦。
1.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
2.简介水浒及作者。启发学生谈感受。
四、作业。
《水浒传》是本极有魅力的书,还有许多英雄好汉等着我们。课后请同学们阅读《水浒传》,完成以下作业。可选作。
1.准备一个水浒英雄人物的小故事,在班上说给同学听。
2.写一篇论水浒英雄的小练笔。
3.办一期以“水浒英雄人物”为主题的小报。
名著阅读复习教案篇二十
1.熟知考纲,了解论述类文章的特点。
2.掌握理解概念和句子这一考点的命题特点。
3.科学训练,掌握答题的方法技巧。
强化训练了,熟练运用此类试题的答题方法技巧。
教学难点。
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新课标试卷把论述类文章当作必考内容来考,而且命题有一定的稳定性。考点一般采用命题形式,以三道选择题形式出现,呈现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在所设的试题中两个能力层级均有涉及,在六个小考点中重点考查重要概念、文章内容的筛选并整合、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三个小考点。
新课标考试大纲对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理解能力层次的要求为:(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这是论述类文章“理解”层级中的两个重要考点,这一考点在高考命题中必设试题,具体命题时紧扣文本,不引申,不拓展。题型采用“四选一”单一选择题的形式,分值为3分。
“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高考所选的论述文,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所论述的多为某一领域的重要问题,不仅有着作者的独到见解,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信息量大,语言也比较规范。同时这些文章又有着作者鲜明的个性风格。
“文中重要概念”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这些概念或表示特定的意义,或表达丰富的内涵。“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
“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文中重要句子常为揭示本质特征的的句子,有时也是词语。
理解重要概念的含意:在树立“整体阅读”和“语境”意识,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基础上,按三步走流程来解答。第一步,审清题意。首先要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其次,审准题干要求,是选“正确”项还是“不正确”项,是“最准确”项还是“不合文意”项。第二步,确定阅读区间。一般情况下,要理解的重要概念在材料中一定会用一定的篇幅进行说明或阐释,有的比较集中,有的分散在好几个段落。解题关键就是寻找相关信息,弄清概念内涵。第三步,关注好对概念进行修饰、判断的词语。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以判断本质属性为基础,通过筛选文章有关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简单概括,然后与选项一一仔细对照分析,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的方法: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弄明白了,就可以推及整句的含义。2、从分析句子结构入手。单句,找准主谓宾;是复句,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义。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所处位置入手。如果句子是总领句,那么理解该句就要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分析;如果是过渡句,那么就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如果是起总结句,就可以从上文去找相关信息。总之,要抓住该句管辖的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找答案。
文章中的重要概念或表示特定的意义,或表达丰富的内涵,在实际考查中,主要是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方面进行的。在解答此类试题中由于不能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造成理解错误。对重要句子的理解也往往不能把握句子本质含义而出现错误。
【误区1】脱离文章内容信息而妄加判断。
【误区2】忽视概念之间的关系而作出判断。
【误区3】文意理解发生偏差,造成错误判断。
【误区4】忽视程度词和范围词,造成错误判断。
【误区5】没有注意选项中信息的错误对接,造成错误判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xx全国卷一)。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和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展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参考答案。
1.d解析:“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错误。原文第二段说“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可见“新子学”并没有脱离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2.a解析:“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错误。
3.b解析:a"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错误c“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错误d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