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思琪的初恋读后感(实用15篇)
读后感是对所阅读的文字内容进行个人感受和思考的一种表达形式。在写读后感时,要注重结合书籍的背景和作者的用意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
房思琪的初恋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传达出来的东西是强奸犯多么可恶,小女孩一辈子就完了多么惨,利用煽情代替思考。其实这种思想观念是没有太高价值的,它没告诉你们到底怎么保护自己,没告诉你即使遇到这样的悲剧你也同样干干净净活得精彩。主题依然囿于被侵犯者被毁掉是个十足的可怜虫。
她不是错了才被侵犯,而是被侵犯才犯了错,很多人不愿意提起她的错,不代表这个错误就不存在。当我们的不勇敢以及可怜的自尊心干扰了正常生活甚至发展成抑郁等不健康的心理时,那么我们的软弱和自尊就是仅次于侵犯者的一种错误。只有大胆面对这样的错才能减少犯同样错误的几率,而不是一有人接开这个伤疤就用一套“反被害者有罪论”或“男女对立论”互相攻击,比如李星星事件里很多人就容不得半点猜疑即使有着明确的证据。
施暴者固然可耻,固然要被严惩,但即使他们得到应有的惩戒,在女孩自己已经认为自己失去所谓的清白变得肮脏不配被爱的前提下,他们的惩戒又有什么意义?全世界都把施暴者当做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严惩,并把被害女性当做无比可怜一辈子都毁掉的可怜虫,这并不是保护,这是让女性无法真正痊愈的原因,让女性忘不掉她们痛苦的经历。
我认为这本书意义所在是教会孩子以及家长要有防范意识,要小心身边每一个潜在危险分子不被外表欺骗,告诉这个世界的确有这种悲剧在某个角落发生,而不是一味强调共情,聚众呼喊侵犯者多么可恶,被侵犯者多么惨。小说的出版并不能减少李国华的诞生,这种煽情drama式的反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潜在的危险。
房思琪的初恋读后感篇二
女孩,都是幸存者。看到《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想起小学里有个女生特别可爱,体育老师总是不理跑得更快的我,而喜欢和她聊天,甚至有时候会打她屁股。
回想起此后种种,就像路口遇到的无数个紧急刹车,很危险,可最终还是有惊无险地通过了马路,顺利长大。非常非常幸运。幸运,但并不是完全免于...大概没有一个女孩子,可以完全免于“性”的伤害。01.小学初中都是在城里上的,家却在城乡结合部,好几年的每一天都是独自来回,家里人怕我受欺负,总是让我把头发剪得很短,打扮成男孩子。就这样,有一次骑车回家,竟然有一辆自行车和我并排,那个男人猥琐地笑着,摸住了我的胸。
我骂了他一句神经病,飞速地骑走了自行车。
很多年,回想起那件事,我都会想,是不是当时头发太短,短袖里面又穿着一件小背心,所以会让那个人对我的性别产生疑惑,产生了想要验证的冲动。
我26了才明白,那和我的外形,和我的一切都毫无关系。那一切只是因为,对方是个变态。除此之外的一切,都只是在为他掩饰,做更多的合理化而已。
02.大学之后,学会留长发和打扮,遇到了更多变态,但伤害终停留在可以承受,并且过几天就能变成玩笑的程度。
但仍然有一件事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忍不住回想“怎么会这样”?
一位系里年长的教授,主动加了我的微信,在一个暑假里,我们几乎日以继夜畅谈诗歌文学,当时我觉得是师长对一个还算有灵气的学生的欣赏(当时也的确在他的鼓励下读了很多书,发现很多欣赏的新角度)。
后来听说彼在花园和学妹接吻,又带了几个女学生去外地采风。想起他已经脱落无几的头发,以及学校里很多其他年迈教授与女学生之间风花雪月的故事。瞬间理解,你把他当成老师,他只把你当成一个“女人”。
什么“发乎情,止乎礼”,什么“传道受业解惑”,大概都只是一种用来包装和伪饰的猥琐。
03.有大概在几年前,谈了很久的ex带我去一次social,他的一位同学是某大学的辅导员,还管着一些食堂之类的差事。一路上,他们讲着黄段子(我对这其实并没有什么所谓)正巧看到一个过马路的空姐,他根本不认识生活里具体的空姐,就开始对她们的生活形态展开种种居高临下的评论(为了搞笑),再之后,几乎引申到所有从事文艺工作的女性。
整辆车陷入死寂,没有任何人和我对话。在他们眼里,可能我也就是个自以为是的傻逼。ex虽然没有批评我,但也在事后指出我那样让所有人都很尴尬,并不得体,以后他和他们相处也会很难。之后因为其他事情我提了分手,他觉得我毫不知足,痛陈xx(也就是车上那位男性)那些人都去找鸡,而他从来都不。
这样的说法并不是杞人忧天,这几天上有个浙大女博士自杀的帖子很火。她受到了博导的性骚扰,家人让她隐忍,因为差一点就可以毕业了,而相恋7年的男朋友因此和她分手了。
你看女孩子的身体会“脏”,所以我们必须要为了别人守护好自己。被害是污点,所以侵犯人的是李国华戴飞,而被骂、道歉的却是郭晓奇、房思琪。
这个世界,怎么会这么糊涂!?
05.也暗自庆幸,在一切的机缘巧合中,但凡有一些事情稍微发生偏差,可能就会发展出完全不一样的故事。
被骗炮,被占便宜,遇到露阴癖,被家暴,被pua,"被小三"……凡此种种,大概也可以写一个《9x年生的xxx》,例数一个普通女孩在长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伤害。所有这些词,哪怕每一个单拎出来都会让一个成年女性感到崩溃。而女孩子却可能从小就要独自面对这些没有人告诉她过的坑。
感谢林奕含,用如此疼痛的方式诉说了自己身上的伤痛,于是当我们再讲起李星星的案子,只要说,她经历了房思琪那样的事,就可以解释很多。浙大女博士以死明志,也会让更多女孩警惕,让更多隐秘的狼师收起手来。
可是可是,为什么死的总是女孩?在她们死后,坏人却继续被机构保护,转身化名,重新做人。不,不要这样!我们当然应该义愤填膺地让所有色狼和王八蛋都下地狱,但是当我们发现了风险的普遍,就要拿出母大虫的气势,让自己也变得粗糙一点。允许自己做个不完美的普通人,不迷恋伤痛,说出来,忘记他,更放过自己。
不要通过爱情来寻觅传奇,先强悍地活下来,让坏人去死才对。
林奕含真的很棒你也清楚吧人生其实有很多光明和浪漫的地方,比如怡婷和思琪学法语,对彼此说“我爱你”到笑翻,还有毛毛先生的“我愿意堕入面团地狱里,生生世世擀面皮。用一辈子擀一张你可以安稳走在上面饿了就挖起来吃的面皮。”
另也要提醒自己除非从我做起,我们的梦想就不可能实现。要努力守护认识的不认识的女孩!希望我们都能平安顺遂地长大。
房思琪的初恋读后感篇三
这本小说,分别开始了三次才读完,每次开始都有不同程度的压抑,关于性、性暴力、爱扭曲等等。林奕含把自己的鲜血洒在了这本书上,一如她对文学深沉与热烈的爱和对这个世界的失望与遗撼。
性侵依旧是人们的话题,也说明了这类事件在不断的发生。自从上了大学看的书有很多都是电子版的,好处之一是可以随时划线写想法,这本书我写了11条笔记。之前读的电子书我也会写笔记,但点赞的提醒只是偶尔会有,有人回复评论却是少之又少几乎没有,可能是我看的书太小众了(是微信读书对我看的书的类型总的一个概括。),但这本书对我的笔记的点赞提醒是随着我看完这本书开始陆陆续续的出现,并且有人会回复我的评论,说明这本书在看的人很多,关注的人也很多。最可怕的事情就是这本书几乎就是林奕含自身的经历,2012年2月,本书出版,同年4月林奕含在住处上吊自杀。
小说的本质是虚构,但虚构高出于实录,甚至比实录更真实,而艺术的真实比生活的真实更能反映出生活乃至人情人性的本质,才能给人审美和教育。文学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源于那补习教师从13岁开始对房思琪长达数年的性侵事实,而伊玟又是林奕含对自己如果能正常长大想象的形象,怡婷又是自我的另一种救赎的表现——房思琪跟怡婷是灵魂上的双胞胎,怡婷虽然不漂亮但她却是干净的。伊玟是房思琪对生的渴望,怡婷是她对生活的祝愿,可是这个世界却不是对每个人那么友好。房思琪疯了,林奕含死了。幸福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小说的最后,怡婷的妈妈在说自己的女儿对男朋友的挑剔,而房家搬走了。两家都是有钱人家,本该继续做着好邻居,一起过着上流社会奢侈的生活,两家的女儿依旧这么亲密。可是房家的痛,思琪的伤,永远不能补救、治愈。
文学与爱,爱失禁。当补习教师李国华对房思琪性侵后,告诉她:“这是老师爱你的方式。”;房思琪想:‘一个能背下整篇《长恨歌》的老师必定是有才华的也必定是不坏的。’她一直强迫自己去爱上自己的老师。但《长恨歌》的开头是“汉皇重色思倾国”。这篇爱情悲剧也暗示着这段畸恋必定以失败、房思琪的惨败告终。房思琪对文学的信仰、对老师的崇拜用错了方式、对错了人,酿成了不可挽回的大祸。
在女儿多次向她发出求救信号时,她选择了对性的避而不谈甚至对以一种恶劣的态度迫使房思琪去不要去想这些不该想的事。房思琪对妈妈的求助信号再也不会亮起,取而代之的是走向深渊的步伐。
最后分享两句房思琪说的话:
1、今天雨大到像有个天神在用盆舀水洗身子。
2、写遗书就太像在演戏了。”
房思琪的初恋读后感篇四
个人眼界有限,且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着眼点却有不同,李国华,一个骨子里自卑有自大的人。
李国华也许曾经因为受到规矩约束,又或者没那么自信而只能混“儒雅”人设的老师,但是人红就忍不住地膨胀。因为补习班红了,人自信了,也更加忍不住卖弄自己,拜访一维伊纹的时候,跳过一维伊纹家客厅里不认识的“好多西洋美术”,对于熟悉的玉雕观音大谈特谈,真的是“话语本能地在美女面前膨胀,想阳具一样”,这倒更像是一个骨子里自卑有自大的人。想到他后面因为被晓奇(李国华欺凌过的女孩)威胁转而将房思琪蟹绑、拍照,从而将房思琪直接逼疯,这种被逼着露出真实面目的男人,真是一个伪善的恶心男人。
语言,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描绘时间至善至美之事,也能成为作恶的工具。
不得不感叹语言的蛊惑力,能将邪恶且恶心的行为描述成完全不同的、甚至浪漫的故事。李国华在逼迫思琪的时候,又不断地通过自己引以为傲的文学知识给思琪洗脑,这可不就是生理欺凌和精神暴力同时进行!一个受害者如果完全被洗脑了,那么她就真的没有什么是属于自己的了。
人,面对无力改变又不愿接受的痛苦,总愿意选择自欺欺人。
事实总是那么痛苦,令人难以接受。就像我本人刚失恋的时候,总会给对方找借口,他是爱我的,只是他真的忙,所以没时间找我,给自己希望,可实际上呢,过去六个月了,他还是没来,我还能骗自己吗?
这本书让我再次看到,有才能不等于人品好,高智商的人,有可能内心种着“罪恶之花”,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作为约束,这些人会伤害更多的人。另外,即使是2020年,某些标题和“美女”挂钩,都好像跟色情、八卦挂上钩,女人还是被某些固有观念束缚着。性侵女性事件发生后,女性反而得不到支持和维护,往往可能是社会观念的无形之手是扼在了女性的喉咙。
房思琪的初恋读后感篇五
毫无疑问诱奸未成年少女的老师是禽兽不如的败类。但是遇到败类,赶紧跑!头也不回的跑!既然环境险恶,没有人可以帮忙,那就跑啊!
当时太小,不明白不要紧,没有能力反抗不要紧!爸妈不帮忙不要紧!长大了,再跑也不晚啊!打不过就跑!现在跑不了就以后跑!文学不仅有那些幽幽怨怨的作品,也有《水浒传》,也有海明威。
不要一与“性”相关,就想得太梦幻、太神秘、太肮脏。就把它当成是一个如何面对困难、灾难的问题。就当自己断了一只手。就当自己断了一条腿。就当你是被鲨鱼咬掉一条腿。鲨鱼咬掉你一条腿。你不跑。
你悲伤,难过,无法接受。还要去让鲨鱼继续咬你。鲨鱼没把你咬死,你还要自杀。那谁还能救得了你?没有人可以选择自己会遇到什么灾难,但是怎么面对灾难,永远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我个人非常同情作者,以及她的遭遇。她是一个善良、美丽的女孩子。对她实在不忍苛责。她没有伤害任何人,除了她自己。
房思琪的初恋读后感篇六
期末事情很多,但不知道为什么又拿起房思琪读了一遍。韩丽珠是对的,她写得太漂亮了,不止是写思琪还有伊纹长相出身那种同人文式的漂亮,以及与之伴生的对怡婷的残忍,更是遍布全文的那种装饰性的漂亮。我明白她,要掖好每一个书角,烫平每一个褶皱,直到修辞之间没有空白没有暧昧,也没有把柄才行。
网上的讨论均质地流过,从一个话题奔向另一个话题,而那场关于林奕含是否脆弱的争论一直停在我心里。只是放在那里,久了也会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脆弱的概念本身就是千人千面,而勾连出的全是林奕含的文学以外的东西,那些在生活的“正确性”(费兰特语)之上附着的概念。而她一半身体在书里,一半在书外,不知道要不要探出头来。
我想到一个画面,当林奕含写完这本书,划下最后一个句点时,她心里一定是有一点快乐的。她知道这部作品是什么样的分量,她将被阅读、被感知、被称许。不是功利,是创作者的天性。正是这一点快乐让我心痛不已。不得不用比喻的话,用一个思琪的比喻,它就像李国华胸口凸出的那颗肉芽。
乐园中天使、傀儡和被放逐者。我们的世界是一个乐园,没有一处缝隙。
文学是粉饰黑暗的蜡笔,而思想是受难者的裹尸布。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幼女被性侵的悲剧,而是潜藏在这个精致社会蛋壳之内的烂疮。小男孩不会被侵犯吗,性从业者不会被侵犯吗,一家人内部不会被侵犯吗……正如n号房间所掀开的一角,人关于性的欲望,在社会文明的束缚中,被成倍的放大,甚至夹杂着伦理与道德的失禁,像一个潘多拉的盒子,一打开,就只能越陷越深。
而我们自己也信以为真,把社会上新长出来的烂疮微笑地掩饰下去。光明之下的土地,成为了日后的乡愁。此刻,每一秒都有人在死去,又有人降生,有人在昏暗的小旅馆窥探自己内心的秘密,也在觊觎他人的秘密。
不断有人在发声呀,不断有新闻在报道呀,不断有人在咒骂呀。
就像我们习惯了喜剧,在悲剧偶尔上演时,也永远对悲剧里的痛苦缺乏想象力,间或言辞刻薄,间或选择沉默的逃避,间或拥有微博热搜一般的记忆。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乐园,没有一处阴影,每天,太阳都照常升起。
房思琪的初恋读后感篇七
终于懂得为什么我一直不想翻开这本书。确实一直不想翻开,知道读了会感到压抑。最终还是读完了,如愿以偿地压抑,但不止于此,还有愤怒。
思琪是一个美好的少女,正如现实中的林,但没有攻击性。不全是因为她的天性,也因为后天她的父母也只教她bealady。
没有攻击性,就没有生命力。再多的才华,再多的美貌,都好似脆弱的琉璃灯,不堪一击。这种攻击性当然是指对外的,匹夫尚且有一怒,不能把什么都忍下来,向内杀死自己。
当然,没有攻击性不代表她就活该被欺侮。我们的世界不是童话,不是有花香鸟语小仙女的粉红色水晶球,这个世界的珍贵就在于它很完整。恶也是自然存在的一部分。我们尽可能地消除恶,但恶永远存在。如果没有了恶,也就不存在善。既然如此,那么生为玫瑰花就必须长出刺来。才能保护好自己,保护好他人。
房思琪的初恋读后感篇八
“我要问的是,所有这些学中文的人,包括我,包括胡兰成,包括李国华,我们都知道人言为信。我甚至今天没有要谈到所谓大丈夫,所谓仁,所谓义,所谓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所谓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浩然正气,没有,我要谈的是比较小情小爱的。
我们认为一个真正的文人应该有的千锤百炼真心,到最后回归只不过是食色性也而已。所以我在这里要问的,甚至不是艺术它可不可以是不诚实的,不要问思琪她爱不爱,思琪她当然是爱的,我甚至相信李国华在某些时刻,他是爱的。但是他不是爱饼干,爱晓奇,或是爱思琪这些小女生,他爱的是自己的演讲,他爱的是这个语境,他爱的'是这个场景,他爱的是这个画面。
“她恍然觉得不是学文学的人,而是文学辜负了她们。”
房思琪的初恋读后感篇九
“像有个天神在用盆地舀水洗身子”
一百只昏鸦乌泱泱地覆在头上,用尖锐的嗓自以为婉转地啼唱。蒲公英被路过的车踩进地上,想飞,去求风。风冷哼一声,将不愿老去的叶一瞬间卷黄,一瞬间放逐到刀刃上,一瞬间旋入无边界的天地洪荒。每滴雨咬下云的一小块肉,飞机上的人看不到血肉模糊,摇晃的机舱外漫步着孤独。
雨落下,像被天神厌弃了的,他自己沾满血污的翅膀。把思琪和伊纹都吃进这座透明的宫殿里,堂而皇之。被食而弃的美人,自己动手掩去了白骨。
从这本开始,陆续看的三本都没再及时去写书评。
觉得好像时间倒在苦难面前了,你哭着求着说时间请待我好点,请带走我这些不堪。
但没被回应。
丝毫没被回应。
你能把自己关在绝妙的隐喻里,关在文学的门里,用莎士比亚擦眼泪。你却不能逃避伸进门来的兽爪。
善良的被惩处,丑陋的在猖笑。
至今还是没有勇气去搜所谓的采访视频,唯独毛毛和伊玟的爱,让我一遍遍告诉自己,还有东西可以等待。
房思琪的初恋读后感篇十
书里的伊文姐姐说:“看法国电影要吃马卡龙,看英国电影要吃司康,看纳粹电影什么都不能吃。”
那我看这本书都时候呢,我该搭配的是什么?是被褪下的简单款的亵裤,是少女处女膜破裂的血吗,我该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去读这本书呢,感觉以什么心情读,都像是对这群不幸的女孩的消费,没法真诚的去对她们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因为创伤就是创伤,这种事是没法欺骗的。
“温良恭俭让,温暖的是体液,良莠的是体力,恭喜的是初血,俭省的是保险套,让步的是人生。”
“那些被性侵的女孩最后都怎么样了?”“死了。”
被性侵不是三流情色小说里的欲拒还迎,师生恋也不是禁忌之下的快乐果实。爱情是应该两方平等的,不该是一方的强制,另一方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那是病,爱情不是那样的。那些被性侵的男孩女孩怎么样了?
他们坏了,他们曾经也哀求了:“别弄坏我”。可是坏人没有听,我们也充耳不闻。
房思琪的初恋读后感篇十一
今天在蜗牛读书时,看到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书。也看到了众多名人推荐与书评,于是也带着疑惑走进了这本书。
起初看的时候,并未觉得有什么惊艳之处。第一章只是平平淡淡以刘怡婷为视角讲述了与两个好朋友之间的趣事。一个是“灵魂双胞胎”,还有一个是年纪大一些的姐姐伊纹。第二章从“失乐园”开始,开始描述主线房思琪--一个未成年、喜爱文学的妙龄少女被五十多岁的秃头补课老师李国华诱奸,姐姐伊纹被丈夫家暴却又隐忍的故事。
文章看到一半,犹如一颗巨石压在心底,让人喘不过气来。真的想钻进书里去,枪毙了那些道貌岸然、禽兽不如的“老师们”。他们以文学为幌子,诱骗她们,让她们去崇拜他,甚至还将这些龌龊之事当成炫耀的资本。导致了这些花季少女错误的认识了爱情,丢掉了信仰,毁了一生。
理解了作者在这五年时间所受的屈辱与痛苦,也就明白了作者为何要自杀,自杀才能真正的解脱,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看完之后,想起来去年因老师猥亵而得抑郁症跳楼自杀的庆阳姑娘。
她们曾有机会自救,比如伊纹在遭受家暴的时候能够勇敢一点,离婚或报警,比如房思琪给父母说“为什么家里里什么教育都有,唯独没有性教育”的时候,父母能够问她原因,又或者自己敢对父母坦白此事,法律能给她们应给的答复,给坏人应得的惩罚,也许悲剧就会少点发生。
但是,事实就是事实,这种事情接二连三的发生,警醒的不光是教会女孩对侵犯行为说no,要对那些亵渎教育的下流无耻之徒做出严厉的惩罚,还要更早的进行性教育,让孩子们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保护自己的身体。
房思琪的初恋读后感篇十二
国旗飘飘,阳光明媚,硕果累累,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中国有五千年文明,中国越来越强大,做个中国人是多么骄傲。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我读完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书讲述了4个女孩的故事,结论是在金钱和权利面前永远都不要低头。作者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然后自己自杀,让社会去重视家庭暴力和儿童的问题。
这世界有个奇怪的现象,总是等到作者离开世界,人们才去读她的作品。这个社会还有个奇怪的规律,总是等到人以命相逼,才意识到事情不小。希望推动社会重视家庭暴力和,甚至推动立法,这也是林奕含在天上愿意看到得。希望这个社会不在有房思琪、郭晓奇和伊纹了,好好保护女孩和女人。
读她的书,让我感受她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一定很痛苦,看着她那华丽的语言不得不倾佩作者的才华,感受来自内心的勇敢和坚强还有善良。带着好奇我去追寻她的故事,看着她美丽的芳颜、出身于名门世家,学霸,不得不觉得惋惜。希望她在天堂做一个天使女孩。
让我想起《看见》的一句话: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中挣脱,这才是活着。
人生短暂好好活着,自尊和忍耐都是有极限的,活着要有底线和原则。
该生气的时候就该生气,不要让自己受到伤害,人生的路只有自己独自走,我们的人生应该健康快乐痛快并没有遗憾的走完。过去了就过去了,活在当下。
房思琪的初恋读后感篇十三
我们这个社会上或许不缺少谴责受害者的人,却缺少真正理解受害者、为他们奔走呼告的人。每当发生一起悲剧,在那些沉痛的声音里,总是会夹杂着不和谐音。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便是这样一个故事。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和书名相符的、童话般的青春故事。五十岁的已婚名师李国华学术水平不低,却没有师德和基本的做人品德,他精通于狩猎学生,把女学生当成婚外情的工具。优秀的女中学生房思琪有一位情同双胞胎的好朋友刘怡婷,后者过着优等生的生活,前者却因为长期遭到老师的侵犯而神智不清,成为一个疯子。她们的“知心姐姐”,嫁入钱家的伊纹,长年承受丈夫的家庭暴力,却碍于压力没有反抗。
房思琪的遭遇令人心寒,而社会上看待受害者的目光更令人齿冷。“原来,人对他者的痛苦是毫无想像力的。”作者这样写道。当漂亮单纯的郭晓奇在被伤害以后鼓起勇气将自己的经历公之于众,以自己的血泪经历揭发李国华的时候,网络上大部分不是声援的回应,而是冷嘲热讽、人身攻击。作者没有直接写出社会对房思琪的看法,而是从郭晓奇这里含蓄地类比出来了她遭到的冷眼和鄙夷。
“我宁愿大家承认人间有一些痛苦是不能和解的,我最讨厌人说经过痛苦才成为更好的人。”那些被毁掉了一生的女孩子,那些或许来不及发光就已经陨落的千千万万个房思琪们,会把“蚌病成珠”“百炼成钢”的病态思想敲得粉碎。不要轻视别人的痛苦,更不要假装世界有多么美好。
房思琪的初恋读后感篇十四
如果没有老师的诱导,房思琪可以在阳光下开心大笑,骄傲地结果男生递过来的情书,偷偷喜欢头发和衬衫干净的男生,可是从那一句“不行,我不会”开始,她的爱情,就变成了小旅馆,变成了老师笼罩下的阴霾。
能大大方方的爱,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
房思琪疯了,可是她的理想体——许伊纹终于逃离了悲剧的漩涡。
伊纹漂亮,有文化,有气质,跟房思琪很像。
不光有相似的外表,也有相似的痛苦。他们生长在这个繁华热闹的地方,却被远远的隔离在生活之外。
伊纹一直生活在家暴的阴影下,他喜欢不喝酒的一维,因为一维喝了酒总是要狠狠地打她一顿的,最严重的一次甚至把孩子踢掉了,伊纹终于提出了离婚,搬离了这个禁锢她、伤害她的家。
她总喜欢跟房思琪她们读名著,讲哲学,可是始终无法解读自己的人生哲学。
房思琪的初恋读后感篇十五
这是一本台湾出版的书。刚翻开第一章就看到那些太过直白的语言,有点震惊,思考着是不是发达点儿的地区性教育都是这么普遍。然而看完后发现完全不是这样。至少那时的台湾跟几年前的大陆没什么两样。
整个故事分了两条线,一条家暴,一条性侵。很多人评价这本书都说社会意义大于文学意义。可能是我太过冷漠,看书过程虽极其压抑,但也觉得事情走到最后她们自己也有责任,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这两个女生都长得很漂亮,大概因而也有一种别样的虚荣心和自尊心。
家暴线的女生(伊纹)已经是个大人了,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这其中还牵扯到一个人结婚前后的反差如此巨大,谈恋爱的时候却什么都不去了解,罢了,这段暂且不提。男人每天抱着你说爱你,喝了酒就拳打脚踢,还打掉了自己的孩子。直到这时被伊纹才幡然醒悟早就应该离开。
无知的女生在爱情里的付出都是沉没成本,这是我对恋爱最深的感悟。自己付出时间精力爱情,得到一点甜头就会立刻自我催眠,他爱我。即便被冷热暴力相向,第二天男人痛哭流涕道歉,无知女生百分之八九十还是会原谅,这也是中国有这么多悲剧婚姻的原因。
所以家暴线走到这一步,我无法不说是她自己太懦弱太愚蠢。
性侵线是一场自我约束道德的博弈。人坏就要坏到极致,最怕不好不坏,每天用世俗那些道理折磨自己。这个原则放在这个故事也一样成立。被性侵的女生(房思琪)是被迫的,但是学着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情和已经这样的自己很重要。接受才能反抗,不接受只会一味的自我否定。
他插进来,而她为此道歉。
后期,思琪的道德感越来越强,知道自己跟老师李国华的关系不正常,她总认为她应该爱上李国华才能逃脱内心的指责,这种自我催眠,自我拷问,自我厌恶,自我洗脑最终导致她被自己的道德感和无法自我反抗的性爱逼疯了。
很多人看这本书都在替受害者惋惜,谴责社会环境和那些连狗都不如的牲畜。而我关注的点却在,我们要防患于未然,但若真的发生了,怎么才能让自己走出来。可能这一席话太过天真,但若本已伤痕累累,我绝不愿再给爱自己的人平添更多伤口,死了疯了是解脱,好好活着是另一种解脱。
作者已于自杀身亡,在她去世后,她的父母发表声明证实书中所写即是女儿13岁时遭补习班名师诱奸的真实记录。
希望她安息,希望她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