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西双版纳范文(14篇)
在工作和学习中,总结是提高效率和质量的关键之一。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需要先梳理自己的思路和观点。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总结样本,希望能够为大家写作总结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四年级西双版纳篇一
在这金桂飘香的十月长假中,我们一起去瑞岩寺森林公园里游玩。这里面的古树郁郁葱葱,或人树合抱,或一柱擎天,环境既清新又幽静。你知道吗?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远古生物镇海棘螈就生活在这里呢!
我们领略着大自然的宜人风光,一路行来心旷神怡。
现在,再让我们来体会另外一种别具一格、丰富多彩的柴桥古镇旧韵吧!
“舌尖上的`柴桥”就陈设在宽阔的灵芝广场上。柴桥,这个昔日的小宁波,历史悠久,各色点心既漂亮又美味。有绿莹莹的野菜麻糕,有黄澄澄的松花金团,有又细又长的咸甜素面,有香喷喷的葱油年糕,还有那热气腾腾的生煎包子和馄饨?真是琳琅满目,一应俱全。
阵阵秋风送来股股香味,闻着就让人垂延三尺。许多人迫不及待围在铺子前,一等到点心开锅出笼时,就纷纷掏钱购买。品尝的时候,有些人更是狼吞虎咽,就如秋风扫落叶似的,一扫而光。
众多游客吃完后,都意犹未尽地咂咂嘴,啧啧赞叹着,不由自主地再次掏钱,买些生的点心带回家去,让家人共尝哩。
一天时光中,我们兴致勃勃地玩遍旖旎山园风光,观赏缤纷花木长廊,聆听儒净宗教梵音,徜徉在天然绿水青山之地。真可谓是“神游桃源世外天,人在湖光山色里”啊!
四年级西双版纳篇二
国庆假期我和妈妈去了美丽的西双版纳。
到了西双版纳,首先看到那里有好多的傣族人。你瞧!傣家姑娘天生长得漂亮,再穿上一身有浓厚傣家风情的傣裙,更是容光焕发,显出了傣家女孩特有的风韵。看着这些美丽脱俗的姑娘,凡是来到这里游玩的女孩大多抵不住美的诱惑,几乎都要买一件傣裙来过过瘾,当回“傣家小姐”。当然了,我也想变个样子。这不,来到西双版纳的第二天,我就换上了一身金黄色的孔雀图案的傣裙。那时的我,心里异常得兴奋和快乐,已经把自己当成一个傣家小姐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了热带雨林。进了大门,只见小道旁围着一些人,我挤进去一看,原来他们拿着孔雀食在喂孔雀呢。接着往前走,是非常多人在过泼水节呢。穿过热热闹闹的泼水人群,我的衣服已经湿得可以拧出水了。开始我还挺不高兴,妈妈便向我解释道:“按照傣家习俗,人们把水泼在你身上,是表示对你的一种美好的祝愿,没有任何恶意。你应该高兴才对啊!”听了妈妈的话,我高兴极了。心想:等下次再来西双版纳时,我也要参加他们的泼水节,给他们泼盆清水,住他们一生平安。
这次西双版纳之行让我的心灵飞向了一个梦幻般的地方,体会到了人生中的另一种风情和快乐。在离开西双版纳的路上,我情不自禁地从心底唱出“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四年级西双版纳篇三
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假如你来到这个地方,你一定会非常的惊讶。
西双版纳是动物的王国,你会看到白水牛在一起打架,一群群白蚂蚁在往洞里运粮食,一只只小鱼在水里欢快的嬉戏。你还会看到一群群大象在悠闲地吃树叶,身旁的几只小象挨着妈妈做游戏。还有一群群美丽的孔雀,将它们最美丽的样子展现在人们面前,孔雀的颜色有多种,就象天上的彩虹。
西双版纳也是植物的王国,那里有恐怖的绞杀者,它们常从树干上长出枝条,像胳膊一样缠住其他树木向上爬,最后导致对方因缺少阳光和空气而死。那里还有一种树木叫箭毒木,人称见血封喉,只要有谁受伤了,就要小心树里的白色毒汁,如果碰到伤口就会中毒身亡,有时侯箭毒木的叶子掉了下来,你也要小心,因为叶子上也有白色的毒汁。西双版纳就是这样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真想早日去那里看看。
四年级西双版纳篇四
西双版纳是云南最美的热带雨林,在这美丽的地方生长着傣族人民,如果可以赶上傣族的泼水节,可以参与其中,既可以体味当地的民族风情,又可增加亲人之间的感情。
西双版纳是镶嵌在祖国西南边的一颗绿色明珠,在这四季如春、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的地方,还有各种珍禽异兽生长在这里,一派生机勃勃的原始森林风光。在森林里,各种热带植物生长繁茂,遮天蔽日;有需要十余人才能合围的巨大板状根,有两棵树纠缠在一起的“绞杀树”……在林里还有许多傣家村寨,在里面可以亲身体验傣族的风土人情,使人流连忘返。
西双版纳最美的看点是原始森林公园,橄榄坝和野象台。西双版纳最美的季节是冬季,完全没有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寒,而是一派莺歌燕舞的魅力春光,是最适宜游览的季节。
四年级西双版纳篇五
20xx年的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带着自己的梦想一起来到了美丽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位于我们祖国的西南边,在云南的一个优美的地方。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生活着傣族、汉族等其他14个民族。
西双版纳是中国唯一的热带雨林,这片绿洲犹如一颗璀璨的宝石。西双版纳是动物的王国和植物的王国。已经有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了。在那里有"望天树",有"见血封喉"的箭毒木,还有最古老的古茶树。我们来到西双版纳最优美的中科院植物园,热带雨林。是热带花卉的最经典之作。如果你觉得口渴了,就砍下一棵叫"扁担藤"的植物,藤的断处口,有清甜可口的水就像泉水一样倒进你的嘴里,凉爽极了!!要是下起蒙蒙细雨,你也不用担心,这里有"天然雨伞"。砍下一张很像荷花的叶子,他叫海芋叶,宽阔的叶子足够给你遮雨。
西双版纳又是动物的王国。长臂猿,黑色的灵猫在山间的有人游戏,悠然自得的象群甩着长长的鼻子和长长的大象尾巴在森林里散步。顽皮的猴子,上上下下的爬个不停。孔雀张开五颜六色的翅膀,飞向高空。走进西双版纳这个村子里,你会看见有趣的高大建筑物:有竹子建成的楼房,有竹子建成的亭子。身上穿着各种各样名族的衣服,装扮-§着男女老少着,快乐的说说笑笑着。他们是这块土地上最美丽的风景。
四年级西双版纳篇六
今天,我可以详细了解基诺族了,导游介绍基诺族是被我国最后认同的一个少数民族,它是直接从原始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基诺”在汉字里的意思是“舅舅孩子”。基诺族很崇拜舅舅,就连结婚大事也是由舅舅来主持。基诺族的吉祥物是大鼓,昨晚我所学的大鼓舞就是基诺族创编的。我们看了基诺族特地为我们表演的大鼓舞、上刀山、喷火、成人仪式等。还吃到了原生态的红薯、玉米和味道特别香、特别美的烤猪肉。
中午,我最感兴趣的大象表演开始了,大象有的会走独木桥表示欢迎,有的会摇头摆尾表演时尚舞蹈,还有的会拱手向你拜年……咦?我发现这些大象的.目光很木讷、很呆滞。我突然觉得被人们所训化的大象好可怜,失去了自由、没有了野性,只会听命令做动作,每天重复很多次。大象的表演结束了,人们个个意犹未尽,而我却无精打采,一点开心不起来,我多么希望在地球上没有被驯化、被人们捕杀的动物啊!
西双版纳最有名的地方是哪?猜对了,就是野象g,野象g不仅是我们今天下午的目的地,也是我这次版纳之旅的最后一站。到了野象g我们坐上了缆车,感受到了原始森林前所未有的巨大,浓密的森林、林间的小溪、不知名的野花尽收眼底,我默默地在心里呼唤着:“野象啊!野象,你在哪里?快出来吧。”在野象g里,我看到了一座座搭建在树上的房子,“这是干什么的呀?”原来是为了观察野象出没而搭建的,叫做“树上旅馆”。哦!原来是这样啊,我多么希望自己是观察野象中的一员啊!那样我就可以和野象亲密接触了。“啊!那个好象是……是野象的脚印啊!”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游客们都跑了过去,一个、一个、大大的、圆圆的,哇!我好高兴,因为导游说:“这就是野象的脚印了,野象一般在凌晨四点左右才出现。”哇,时间过得真快,野象g就这样游览结束了,虽然在野象g没有能看到野象,但是我一点儿也不感觉遗憾,因为我看到了野象的脚印啊!
美丽的西双版纳,我爱你!你好似一幅美丽的动态油画,永远是我心中的天堂,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再次来这里。
四年级西双版纳篇七
想寻找“世外桃源”的人们,西双版纳一定能给你们源源不断的惊喜。请让我带领你们领略着原始森林的独特魅力,相信大家一定会为之狂热和陶醉的。
掀开西双版纳神秘面纱的时刻终于来了。这里是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地带,一来到这里,我的身体里就有了一肚子的新鲜空气,顿时感到精神抖擞,充满了活力。
我一来到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我就看见一耸立云霄的望天树笔直的站在那里仿佛自己已经冲破云霄了。它的叶子密密麻麻,它的颜色一共有七种,赤、红、黄、绿、青、蓝、紫,跟彩虹的颜色相同,美丽极了。
下面我看到了一个稀奇古怪的树,红红的叶子、弯弯的树枝,于是,我就问了一个过路人,她说:这是箭毒木,如果伤口碰到它那白色的毒液在几秒钟之内就会死亡!一听到死亡这两个字,我就立刻跟那个人告别,赶快离开了。
再往下面走,我发现了扁担藤,真好我口渴,我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刀,把扁担藤割断,它那清凉可口得水马上就留到了我的嘴里,它的谁帮我解了渴的困难。
接下来,我又来到了“动物王国”,那里找一个空旷一点的地方,就能听见鸟儿的鸣叫,那些小鸟在大树上说说笑笑可开心了。
我在丛林深处,看见了小齿灵猫它非常可爱,是猫科动物,它身体的长度是:50—40厘米,尾巴的长度是:60厘米。它是一种小型动物!
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们因该远离这个原始森林,因为我不想因为我们然类的欲望来破坏这个自然界最原始的生物链,我希望这个世界继续花开花落。
四年级西双版纳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1、重点: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教学设想: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展示图片,创设情境,介绍西双版纳。
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尽的遐想,美丽的画面能让我们身临其境。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起畅游一番。
二、正音正字。
傣族雪茄狼狈村寨贿赂祈求。
三、整体感知,感受美。
1、组织学生自读课文,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
2、说说课文写了哪些美丽的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幅图画的特征。学生思考、发言。
四、再读课文,表现美。
1、西双版纳因为其美,成为大家旅游度假的首选。对傣族人民来说,这是很大的机遇,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导游紧缺,决定到全国海选导游。今天来到我校招募导游,希望同学们积极应聘。
认真阅读,结合文章的所写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然后以导游身份介绍西双版纳。
2、其他同学评价刚才几位小导游的导游词,说出其中的优缺点。
3、根据以上讲解,我们了解到西双版纳的美景可以分为哪几种景观?它们有什么特点?
自然景观神奇秀丽。
人文景观质朴意深。
五、品味语言。
我们跟随李舵领略到了西双版纳的美,这主要还要归功于他那美丽的语言。现在就让我们来仔细欣赏这些优美的片段。
赏析:“神奇秀丽”概括了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心驰神往”写出了人们对西双版纳的神往。“观、涉、登、拍、留”用得十分准确传神,表现旅游观光行程之紧凑,方式之多样,心情之愉悦。“一张张、一串串”又表明拍下的珍贵照片数量之多,收获之大及留下的彩色记忆印象之深。(默看)。
从文中任选一个词语、句子或片段进行赏析,品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自荐“赏析片段”,同学互评)。
六、探究。
示例指导:“高高望天树”这个标题有好有不足,好在“高高”二字指出了望天树的特征,更隐含了作者的喜爱、仰慕等感情,不足在这部分内容似乎只有第一段写了望天树,第二、三、四段都与望天树无关,不足以概括这部分内容。
学生选择一个小标题自己先思考,再四人小组简单讨论交流一下,推荐代表发言,教师巡视指导。
七、总结。
《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的完美结合,整个一节课我们共同穿梭于美丽的热带雨林,感受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大家都陶醉在美丽的氛围之中,在老师的眼中同学们个个都显得很美。
如果大家都拥有发现美的眼睛,鉴赏美的心灵,创造美的言行,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八、布置作业:
同学们,相信你们也去过许多美丽的景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一处,也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展示它的美丽。(字数不少于300)。
板书设计。
四年级西双版纳篇九
孔雀,中国自古以来只盛产于云南,而云南的孔雀盛产于西双版纳。在西双版纳,孔雀和大象、巨蜥并称“吉祥三物”。
今年暑假,我和我妈一起前往西双版纳,看“孔雀东南飞”。还没到时间,看台上早已人山人海,我沿着林间小路,随着人群缓缓前行到看台,一声清脆的哨声响起,一只花孔雀领头飞过湖面,她把尾巴抖得哗哗作响,那漂亮的尾巴就像仙女手中的折扇,慢慢扇开,又像透亮的珍珠在它身上,非常美丽。紧随其后的是一只又一只的花孔雀向草坪飞去,我的眼睛看的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这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这时一只花孔雀飞到草坪上,展开了她那美丽的尾巴,我看见孔雀尾巴上有一团白色的绒毛,就像雪白的梅花一样。它开的屏非常漂亮,像一把大扇子,每一根翎羽上都有一根根黑色的羽毛,好像一只又一只小眼睛,真是美丽极了。
一大片的孔雀,慢慢地收缩了它们的翅膀,飞向了远处的原始森林。数以万计的树木一片挨着一片,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耀眼的翠绿色,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这时突然下起了雨,版纳的天气就像孩子的心情,时而笑逐颜开,时而哭哭啼啼,而孔雀不顾天气如何,闲庭若步地在原始森林漫步,偶尔和游客打招呼,偶尔自得其乐地哼着小曲。它们就像舞动的小精灵,成为了西双版纳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年级西双版纳篇十
上个暑假,我乘着飞机来到了西双版纳。一下飞机,西双版纳景色宜人。傣族小姑娘们跳着优美的傣族舞,那些傣族小伙们还在过泼水节呢!
但是,最美的还是要数原始森林公园了。那里的植物千姿百态,非常艳丽。有的像一个个可爱的小蝴蝶,有的像一串串香甜可口的香蕉,有的像一个个红红的,全身的毛都竖了起来的小刺猬,还有的像一条条又细又长的毛毛虫……当然,我最喜欢的植物就要数“珍珠串”了。从远处看,像一串洁白如玉的珍珠,一串又一串地挂在高高的大树上,又像一个个白色的小灯笼,可爱极了!走近一看,一个又一个的小圆球紧挨在一起,挨挨挤挤的。小圆球们好像都想争先恐后地看一看世界的美妙,所以它们都你争我抢透出了自己可爱的小脑袋。我靠近它们一闻,一阵芬芳扑鼻的香气迎面而来,香极了!
参观完了植物,我又来到了大象馆。进去一看,哇,那里的大象真能干!一会儿在独木桥上来回走动,一会儿又踢球,一会儿又和人进行拔河比赛……我看得眼花缭乱,大象的表演使我赞不绝口。
参观完了原始森林,就要和它说再见了。说实在的,我心里也有点儿依依不舍,我回过头对原始森林公园说:“森林公园,你真美,以后我一定再来看你!”
四年级西双版纳篇十一
十九变色龙。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运用人物语言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
2.理解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强化讽刺效果的特点。
幻灯、录音材料、小黑板。设计思路。
小说是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变色龙》的作者通过精彩地对话刻画了奥楚蔑洛夫这一典型形象。本设计通过合作探究奥楚蔑洛夫的六次判案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社会意义,以此教育学生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本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作家,以短篇小说著称于世,他的小说多取材于俄国中等阶级的“小人物”,他的作品都是选取日常生活的平凡事件来揭露社会本质的。《变色龙》是其中的佼佼者。(出示幻灯片1。)。
(板书课题。)。
2.学生释题。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1.听录音画出生字词。(出示幻灯片2,并放录音。)。
2.小说的主人公是不是“变色龙”?为什么以它为题?
3.奥楚蔑洛夫在断案过程中反复无常变化多端,他先后变化了几次?是围绕什么变化的?
4.奥楚蔑洛夫是善变的,但在变的背后,有没有不变的东西?三、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不理解的语句,小组讨论交流。
2.你从文中了解到了哪些知识?四、反馈交流。
(出示幻灯片3。)。
1.给加点字注音。(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判断正误。)。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本课的“积累运用”部分。)。
2.小说以《变色龙》为题有何意义?
明确:(小说取名《变色龙》,本身就具有讽刺意味,可谓点睛之笔,它十分形象地概括了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奥楚蔑洛夫就是名副其实的“变色龙”,他擅长随机应变,反复无常,像变色龙很快变换肤色以适应周围环境的颜色一样。)。
3.奥楚蔑洛夫共变化了几次?是围绕什么变化的?
明确:(前后共变化了六次。)(边引导学生分析回答,边归纳要点板书。。)。
四年级西双版纳篇十二
内容预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对照手法的运用。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是泰国、越南的近邻,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千米,边境线长966千米。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西双版纳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
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西双版纳的风光图片,如:景真八角亭、空中走廊、曼飞龙塔、望天树、竹楼、泼水节等。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说说你心目中的西双版纳是怎样的?(学生交流)。
三、学习课文,掌握内容。
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
2、文章五个部分,具体写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文章开头一段是全文的引子。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点明了题目,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全文除开头一段文字外,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高高望天树。
这部分由4段文字组成。第1段简介望天树的价值及其高度。第2段描述热带雨林中的藤状植物。第3段,写作者想拍摄“完整的热带雨林照片“的一段有趣经历。第4段,是用简笔交代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二部分:竹楼映蓝天。
这部分主要写傣族的人文景观。竹楼是傣族人民所特有的建筑,它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这部分由两段文字组成。第1段写竹楼的地理位置、构造及其作用。第2段主要写傣族人的热情好客和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三部分:悠悠野象x。
这一部分由3段文字组成。第1段写热带雨林中的野象x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第2段写大象表演的有趣场面。第3段写大象的最后一个表演动作。
第四部分:妩媚傣寨水。
这一部分着重写傣族的民俗风情,属于人文景观。这部分由3段组成。第1段写打谷子,第2段写泼水节,第3段写水中嬉戏。
这一部分主要写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富有浓浓的佛教意识。共有4段文字。第1段是总写,仿佛浸游在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里。第2段写民族风情--修行与还俗。第3段写“关门节”和“开门节”,这也是一种崇信佛教的民族风情。第4段写“生与死”,反映了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
四、小结。
西双版纳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可写的材料实在太多太多了。但本文作者却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做到重点突出,以斑窥豹,条理清晰,给人鲜明的印象。五个片段,用五个小标题来表达。每个小标题都由五个字组成,句式整齐、结构匀称。五个小标题从五个方面突出了总标题“美丽的西双版纳”中的“美丽”二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找出文中运用对照写法的地方,并分析其作用。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收集西双版纳的有关资料,小组交流。介绍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
[示例]。
在我国美丽的西双版纳,有一个“望天树”景区。这里有种做香料的望天树,在世界上也被列为保护树种,望天树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傣族人居住在竹楼里。竹楼,顾名思义是以竹木为材料建造的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存放农具杂物。西双版纳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热带雨林中的野象x,虽野象难得一见,但那大象表演却十分有趣。五月份,傣族收获谷子的季节,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精心创作的男女打谷子风情画,还可以看到女人嬉水的妩媚风情画。傣族人笃信佛教,每个男孩都要出家,然后还俗,这使他们成为“除苦积善,受过教化”的人。他们笑对生与死,表现了他们的乐观人生。总之,西双版纳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着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它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的风景名胜区。如果有机会,你可一定要去西双版纳包餐那里的秀色啊!
二、品味语言。
1、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2、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一遍,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手中挥舞着木锤再细细地打谷子。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作者采用剪影法,雕塑式地描写了人物的固定姿势和特定姿势的轮廓,集中而突出地显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从而使老爷爷的形象在平面上如同雕塑,在静态中呈现动态,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活像一尊塑像”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傣族老人尊敬和崇拜的感情。
2、作者浓墨重彩地勾勒了傣族人民打谷的风情画。打谷场由竹席铺成。男人“粗粗打一遍”与女人“细细地打谷子”,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粗一细,先粗后细,分工合作,相辅相成。女人们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手中挥舞着木锤”,在“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这个比喻贴切而生动,颇有诗情画意。这幅风情画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妩媚动人。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这幅风情画十分喜爱和赞赏的感情。
总之,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
三、学习对照手法。
思考: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明确:
“悠悠野象x”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现的乐趣形成鲜明对照。
“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谷子和女人细细打谷子的对照;
“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戏嬉”的风情画的对照;
最后一段中“生”与“死”的对照。
本文就是运用这种对比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把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出来,突出其“美丽”的特征。
四、小结。
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四年级西双版纳篇十三
今年五一,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西安玩。在火车上,我的心情无比激动。
两个小时的车程后,终于到了西安。我们先去了大雁塔。关于它的形状,我会用三句话介绍:四棱子,七层子,二十八个窟窿子(要是用陕西话讲就更有趣了)。之后我们又去了大慈恩寺,它距今有14的历史,是唐高宗李治为他母亲修建的一座佛教寺院,寺内的精美壁画讲述了释迦摩尼的一生和唐玄奘取经的整个过程,让我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晚饭我们品尝了西安的特色小吃:羊肉泡馍、臊子面、卤汁凉粉、贾三包子、葫芦头……唉,只恨我的肚子太小,否则我就能尝尽西安美食了。
第二天一早,我们来到了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这里有很多国家的园艺展览馆,其中长安塔、创意馆、自然馆最吸引人。它们展示了人类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探索了人、城市、园林、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发展模式。让我被精彩纷呈的园艺景观、厚重朴实的中华历史文化、尖端先进的生活环保科技和现代西安的绿色时尚所深深吸引。
最后我要介绍一下这次西安“世园会”的吉祥物—长安花。它的样子活泼生动、可爱俏皮,尤其是头发像一朵正在盛开的石榴花。
怎么样?是否您也对西安感兴趣了呢?那就把它作为您旅游的下一站吧!
四年级西双版纳篇十四
天还在一片黑暗中沉睡时,我们一行人便早早从酒店出发,开车前往了西双版纳的热带植物生态园。
站在生态园的门口就早已闻到了阵阵甜甜的花香,所谓“未见其内,先闻其香”就是这种感觉。从大门走入,眼前豁然开朗,仿佛来到了世外桃源,蜿蜒曲折的小竹梯将许多的花儿圈在其间,红、橙、黄、青、靛、紫交相呼应,就像一片彩虹,猛地一滴露水猛的吻向了我,顿觉清凉,抬头一看,竟是一棵早已有上百年历史的老树。它像一个严肃、威严的老者守护着这片园子。
向内走去,一棵长势喜人的树屹立路旁,几只小鸟在其间歌唱。你别以为这是一棵善良的小树,其实它叫“见血封喉”,它浑身上下都是毒,若不小心沾到了它的汁液,便会立即休克,令人闻风丧胆。
到了中午,我们一行人匆匆吃过午饭后,便迫不及待的来到了基诺山寨。
基诺山寨住满了基诺族人,他们善长打斗、射箭,更是真的有“三寸不烂之舌”。基诺族人用磨好的刀在舌头上来回地割,那种刀尖与肉体的接触,发出的声音“咝——呎”听得我自己的舌头也跟着颤动。本以为他的舌头已经皮开肉绽,可谁知,他的舌头上也就只有几道红痕。
更有特色的是他们的语言,他们说的每一句话倒过来说就是另一个意思,例如“呼哈”就是“你好”的意思,而“哈呼”却是“你我打我”的意思,所以每一次遇见基诺族的人,导游总是会特意提醒,以防我们出错,而被打。
在别样的风情,别样的植物与别样的人文魅力间,我又回到了酒店,感谢这次西双版纳之行,使我懂得了别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