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名师精编教案范文(16篇)
教案是教学的依据和组织者,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起着重要作用。教案要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这些教案范文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设计。
六年级语文名师精编教案篇一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3、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认识我会认的生字,朗读感悟47自然段,写好反犬旁的生字。
第二课时:复习巩固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包括8幅连环画,生字词和有关句子,课后读读比比的两组句子及相关练习等。)。
2、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的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编故事,激趣揭题。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几幅连环画,你能给它编个故事吗?(出示8幅连环画,请学生用1、2句话说说每幅图的内容。)。
2、有位小朋友,根据连环画也编了个故事(出示课题),题目是(学生齐读课题),他是怎么写的呢?请打开课本74页,听老师来读故事。
3、你觉得这个故事有趣吗?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吧。
这是一篇连环画式的课文,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看图编故事,自己感知内容,有助于对课文的感悟。
二、整体感知,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自己来读课文,要求:
a、读通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想想意思。
b、同时想一想:故事中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a、(出示生字词)谁来当当火车头?(及时正音):
酸的葡萄狐狸一串串迫不及待硬说。
b、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三遍)。
c、(出示句子)下面的句子你会读吗?请试一试。
狐狸指着架子上的葡萄,说: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
小松鼠和小白兔真不明白,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
d、你喜欢哪一句,能读给大家听吗?(请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读)。
由词至句,为学生提供语境,丰富语言实践活动的形式。
3、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故事中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板书)你喜欢谁?(多问几个)。
4、哦,看来大家都挺喜欢小猴子的,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小猴子的?(47)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三、朗读感悟,相互交流。
1、你喜欢小猴子的什么呢?请自己读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想,并从故事中找到有关的依据。
学生朗读后,交流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板书:聪明)。
2、你从哪里看出小猴子是聪明的?在课文里找一找,读给大家听。(小猴子不轻易相信兔子、松鼠的话)。
(1)小组里交流读,班里指名读。
(2)(出示句子:小猴子又问小松鼠:你尝过吗?)这里的又是什么意思?小猴子为什么两次提出这样的疑问?书上是怎样写的?请找找小兔子的话。(同桌互读)。
(3)我们来读一读。你能给连忙找一个好朋友吗?小兔子为什么要连忙说?请找出文中的原句读读。(出示句子):
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你能读出小猴子迫不及待的语气吗?
4、哦,原来小兔子和小松鼠都没吃过,就说葡萄是酸的,轻易相信别人的话,不敢去尝试了。现在,你们知道小猴子聪明在哪里了吗?(出示:平时,我们做事要亲自去体验,去尝试,不要光听别人的话。)。
5、出示句子:
(1)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2)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聪明的小猴子吃到了葡萄,这两句话你喜欢哪一句?读一读。
出示练习:
(1)小柳树笑了。
(2)小柳树()笑了。
(3)丁丁关上窗户。
(4)丁丁()关上窗户。
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实践应用的机会。
四、感情朗读,合作表演。
现在,让我们把47自然段的内容来读一读,演一演。(分角色读,表演读,为三位小朋友戴上头饰。)。
五、课堂小结。
这葡萄究竟是酸的还是甜的?甜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酸的呢?
明明是甜的,狐狸为什么硬说是酸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六、指导书写。
1、篇课文共有8个我会写的字,这节课我们来学三个(出示:猴、狐、狸),谁来读?
2、你发现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3、指导范写反犬旁。
4、想想办法,你怎样记住这几个字?
5、教师范写,注意提示猴的右边部分不要写成候。
6、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书写指导。
三、朗读感悟。
1、读第一段,说说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
2、指名读读狐狸的话,指导学生读出狐狸酸酸的语气。
3、读第一自然段。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复述故事。先自己看图复述故事,再上台讲故事。要求:态度自然大方,口齿清楚,有感情。
四、实践活动。
自选伙伴,编排童话剧,再演一演。
(一)分析角色。
狐狸:狡猾。
小松鼠、小兔子:老实、轻信。
小猴子:聪明、敢尝试。
(二)分配角色。
自主组织,竞选角色,确定导演、演员。
(三)编排表演。
想想每个角色说的话。导演解说,演员表演,互相指点。
(四)表演童话,评委评分。
主持人介绍节目,各组表演,评委评分。
(五)总结颁奖。
师生评价总结。颁奖:导演奖、编剧奖、演员奖、优秀合作奖。
六年级语文名师精编教案篇二
1、通过交流人物形象,了解故事内容。
2、共同探讨正确的阅读方法。
3、能通过人物的优秀品质,反思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做一名自立、自信、自强的青少年。
共同探讨正确的阅读方法。
能通过人物的优秀品质,反思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做一名自立、自信、自强的青少年。
一课时。
一、导入。
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累积,一种智慧的累积,一种感情的累积。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有文化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象的`,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是啊,从我们迈入初中的大门,著名的作家赵丽宏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那老师想知道你们都读过哪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呢?(生作答)嗯,同学们读过的好书真不少,也看出来我们的学生都是些热爱文学的人。那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推荐一本被誉为“男孩子必读”的世界名著《鲁滨逊漂流记》。让我们一起跟随主人公去漂流,去感受主人公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出示课题)。
二、目标定向。
1、交流故事中人物,了解故事内容。
2、探讨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
3、学习优秀品质,做自立、自信、自强少年。
三、预习检测。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名著主要内容。(小说主要讲述了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逊冒险出海航行,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里坚强地度过了28年孤独时光的生动故事。)。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是如何读这本名著的?
2、请小组合作,交流读书心得,谈谈你知道的读书方法有哪些?总结(板书)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在读的过程中应该在自己感兴趣或能打动自己、能产生共鸣的地方做标签,把它记录下来。
五、个性展示。
我们都知道小说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生活。刚才我们共同探讨了一些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学以致用,那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去感受名著中的人物,比一比谁掌握的最好。
1、那下面请大家在老师给出的三个精彩情节中,选取你喜欢的一个,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文章,谈谈你对名著中人物的理解。
六、悟生活整合提升。
1、刚才我们共同探讨了如何才能读好一部名著,老师总结了下,把其中的部分要点编成一首打油诗,共大家参考。
六年级语文名师精编教案篇三
二、出声自读课文,自己动手,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解决生字。
三、解决重点词语、提出疑难问题。
四、老师检查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情况,划分课文层次,掌握课文结构。
2、全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这几件事情中间是怎么链接起来的?
三件事情(了解三件事情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三件事情。注意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用“无独有偶——”“最有趣的是——”:过渡句和递进作用。
五、关于文章的体裁。
1、什么是议论文。
论点、论据、论证。
2、全文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
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文中用了另一种形象的表述重复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把?拉成了!)。
在文章的第三层哪句话和这两句相照应?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第二课时。
一、回顾第一节课主要内容。
1、这是一篇——议论文。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板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二、课文的标题解释。
有几个词语组成?分别说明了什么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真理——一定是正确的。
诞生——一定有孕育的过程。
一百个——一定很多。
问号——一定有思考。
之后——一定得到了解决。
三、老师提出问题:
1、真理从什么样的现象中得来?
司空见惯的现象。
2、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板书:司空见惯?————————————!真理)。
学生回答:见微知著——善于发问——锲而不舍(板书)。
四、讨论交流(小组分工讨论)。
1、另外两件事具体是怎么体现这个过程的?将这几个词语标在具体的描写旁边。
2、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你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的例子进行证明?
五、展示回报。
1、各小组把自己讨论的结果来进行展示。
2、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能不能从自己的阅读中找到类似的例子呢?补充例子。
六年级语文名师精编教案篇四
1、学习默读课文,会复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爱迪生从小遇到问题就积极动脑动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1)朗读(2)了解这句话是谁说的。
2、介绍“爱迪生”,教师适时介绍。
爱迪生是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他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
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在爱迪生小时候,母亲就教育他要爱祖国、爱人类。
3、揭示课题:晚上的“太阳”
(1)读了这个课题,你觉得奇怪吗?说说自己奇怪的原因。
(2)引导学生发现“太阳”的引号,说明这不是真正的太阳,那又是什么呢?
二、学习课文。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剪辑跳过)。
(二)整体交流。
1、晚上的“太阳”指的是什么?(用镜子反射出的“油灯”的光)。
2、这晚上的“太阳”解决了妈妈手术中的大难题,所以医生说:“孩子,是你用智慧救了妈妈!”
(1)“你”指的是谁?
(2)设疑:为什么说爱迪生用智慧救了妈妈呢?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妈妈得的是什么病?(急性阑尾炎)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3、教师介绍“急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在现在看来是比较常见的,只要及时医治一般问题不大。但在100多年前,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很多人因没有得到及时的医治而死亡,所以当时的情况是非常危险的。
4、那你觉得,这个夜晚对爱迪生一家人来说,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5、指导读好第一自然段。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引读:在这样一个夜晚,妈妈急需要做手术,可是当时还没有电灯,油灯——,用它照明做手术——。
2、面对着痛苦呻吟着的妈妈,医生、爱迪生、爸爸各有什么表现?学生默读课文的相关内容。(默读就是不出声地读)。
(1)面对正痛苦呻吟的妈妈,医生犹豫了。
理解“犹豫”:说说医生犹豫的是什么。
(2)面对正痛苦呻吟的妈妈,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
爸爸一边搓着手,一边自言自语地说道:“______________”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理解“无可奈何”。
(3)面对着正痛苦呻吟的妈妈,爱迪生心里急吗?从哪里看出来?(站在一旁焦急地看着妈妈,连手心都攥出了汗水。)。
你知道此时此刻,爱迪生着急的是什么?(医生犹豫,妈妈痛苦,爸爸无可奈何,还有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时间就是生命,妈妈的痛苦一点点加深,危险也一点点加大)。
(4)指导学生读好这部分内容。
(5)教师小结:那紧皱的眉头,握紧的手心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爱迪生对妈妈的爱。(板书:爱)。
3、就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爱迪生突然眼睛一亮,想到了一个办法。究竟什么办法呢?
(1)学生读相关段落,用“先……然后……最后……”说说爱迪生是怎么做的。
(2)根据学生课前所做的实验,指导学生说出先不用镜子,再用上镜子之间的变化。(镜子不光可以增加亮度,还可以调节光源的方向。)。
(四)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读好医生说的话:这么好的办法,难怪医生高兴地说——。
2、再次回忆爱迪生是如何用智慧救了妈妈的: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分两人来读)。
3、为什么别人都没有想出来,而爱迪生却能想出这样的办法?(平时注意观察、爱思考、沉着冷静)再读医生说的话。
4、妈妈终于转危为安了,快看,现在的一家人——。
引导学生想象,爸爸、妈妈会说些什么。(联系妈妈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5、看到妈妈转危为安,爱迪生的心中也乐开了花,他拉着妈妈的手——(出示)。
(1)大家注意到没有,爱迪生的话里有两个太阳呢?有什么不同?
(2)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一本正经)。
(3)爱迪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把光明带给更多的人)。
(4)让我们再一齐读一读他的铮铮誓言吧!读好这段话。
(五)第五自然段。
1、引读:正是有了这份远大的理想,后来,爱迪生——。
2、爱迪生最终发明了电灯,他的灵感来自于哪里?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爱迪生付出了“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从小就善于动脑、积极思考,并且一直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最终才发明了电灯。)。
3、教师小结:如果说对妈妈的爱,使得爱迪生急中生智,创造了这晚上的“太阳”;那么正是出于对全人类的爱,使得爱迪生克服了重重困难发明了电灯,从而使人类的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所以,在每个漆黑的夜晚,当我们在享用着电灯带给我们的光明时,千万别忘了一个伟大的名字——爱迪生。
三、默读课文,复述故事。
(一)回忆内容,列出提纲:
1、妈妈得病,急需手术。
2、想出妙法,“太阳”发光。
3、手术成功,医生夸奖。
4、郑重表示,要造“太阳”
5、发明电灯,造福人类。
(二)练习讲故事。
(三)指名讲故事。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
2、学习笔顺图,重点指导“医”的笔顺和偏旁(匠字框)。
3、指导书写,学生练习反馈。
五、作业。
1、把《晚上的“太阳”》讲给别人听。
2、找一找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再读一读。
六年级语文名师精编教案篇五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3、学会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蒙眬、咨询、浏览、一小碟。
4、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总理辛勤工作和简朴生活的崇高品质。
2、领悟课文选用生活小事、以平实文字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课前准备:
1、幻灯片3张(周总理照片一张,“周总理的一天”工作日志一张,《一夜的工作》插图一张)。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周总理工件、生活的资料。
六、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周总理照片)同学们,照片中这位刚毅消瘦、和蔼可亲的老人是谁呢?他就是我们深深怀念着的周恩来。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宁,他日理万机、鞠躬尽瘁,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那么,他每天是怎样工作的呢?诗人何其芳同志把自己亲眼看到的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写了出来,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一夜的工作》。(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看是否能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生词。教师相机指导音、形、义。蒙眬、咨询、浏览、一小碟。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全文可以分几段学习?
指名回答,师生补充。(可分三段学习: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我”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的缘由;第二段,第2——6自然段,“我”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的情景;第三段,第7、8自然段,作者的感受。)。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读自悟:什么原因使“我”有机会亲眼看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
2、指名回答,检查自学。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工作劳苦、生活简朴)。
2、生生、师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重点语句):
(1)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板书:工作劳苦)。
a、“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到时候叫你。’”
“一尺来高”、“一叠”、“今晚上”说明了什么?(文件多、工作繁重,工作紧张,十分辛苦)。
b、“他一句一句地审阅……有时问我一两句。”
教师相机点拨:找出表现周总理审稿过程中的动词(看、画、想、问)。
这些动词说明了什么?(周总理工作仔细、认真、负责的精神,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保证文件准确无误,可见工作量之大,十分辛苦)。
c、“喝了一会儿茶……你也回去睡觉吧。’”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总理工作了整整一夜,时间长)下午又要“参加活动”说明了什么?(总理日以继夜地工作,十分辛苦)。
总理让别人抓紧时间睡觉与自己不停地工作对比,你想到了什么?(总理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无私)。
(2)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周总理生活的“简朴”?(板书:生活简朴)。
a、“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如此而已。”
教师相机点拨:“极其简单”是什么意思?(简单到了不能再简单)“极其”能否换成“相当”、“很”?(不能)“如此而已”是什么意思?(仅仅这几样,再没别的东西了)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该句,体会“如此而已”所表达的意思和感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影视中看到的办公室,说说作者为什么说“室内陈设及其简单”,从而体会周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
建筑高大同陈设简单对比说明了什么?(周总理生活十分简朴)身居高位同简单陈设对比,你想到了什么?(周总理严于律已、与人民同甘共苦的精神境界)。
b、“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教师设疑激趣:有同学认为,上述这句话意思是花生米跟平时一样多,没有增加分量。你同意吗?为什么?(鼓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上文,相机诱导:首先,从“两杯绿茶”可以推断花生米也应该是两个人的,分量自然也就有所增加;其次,从句子本身来看,若去掉“好像”就是肯定花生米没有增加,如有“好像”,意思是实际上增加了,但看起来好像没有增加似的。
3、领悟文章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1)自悟。
(2)四人小组交流。
(3)小组代表回答。
(4)师生补充。(运用生活小事或细节、以平实的文字表现人物的高尚品质)。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预习“思考练习”第4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逐段读课文。(同学评议)。
2、课文从哪两个方面叙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自读。
指名回答。教师点拨。(作者心潮澎湃,激动万分,胸中有千言万语想向人倾诉,但在路上又不可能找到倾诉的对象,于是只能对自己说。“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就是那种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反映。)。
3、作者情不自禁地对自己说了些什么?这些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指名回答。重点词语点拨。(“新中国”是与中国历朝历代相比,只有新中国才有这样的好总理,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的崇敬并引以自豪的思想感情;“多么”、“多么”表达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周总理赞美的强烈感情。)。
4、(1)作者想高声对全世界说些什么?学生齐声回答。
(2)这些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生生、师生讨论。
(“高声对全世界说”是作者无法抑制自己内心强烈感情的表现;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意在同世界各国相比;“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表达了作者为能有机会亲眼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而激动、自豪的心情;用“每个”意在强调“我”所看见的“一夜的工作”只是周总理无数个夜晚工作的缩影;作者从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想到了他每个夜晚的工作,周总理不辞劳苦、生活简朴的高尚品质贯穿于他几十年如一日为中国人民鞠躬尽瘁的奉献中,从而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以反问句式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的热爱以及作者的自信与自豪。)。
5、朗读(教师范读;指名学生高声领读、全班学生轻声伴读;多名学生一遍又一遍反复诵读,产生一种连绵不断的回音效果,仿佛全中国、整个世界都在呼应作者似的;齐读)指导要点:要读出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热爱之情以及作者的自信、自豪;读“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要慢而有力;读“这样”要强读,读出反问的语气。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想开去。
1、师生合作读。(引导学生恰当处理朗读的重音、停顿、语调和速度)。
2、小组轮读。
3、齐读。
4、自读或同桌互读。
5、我们听了何其芳的倾诉,读了课文,你又想告诉别人什么?
(四)拓展交流、强化感受。
1、周总理的高尚品质体现在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中,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搜集的有关周总理工作、生活的资料都带来了吗?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向伙伴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2、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向大家介绍?(教师鼓励)。
3、同学们愿意听老师的介绍吗?(出示:“周总理的一天”工作日志和《一夜的工作》插图)。
“周总理的一天”
时间:1974年3月26日至27日。
下午3时起床。
下午4时与尼雷尔会谈。
晚7时陪餐。
晚10时政治局会议。
晨2时半约民航局同志开会。
晨7时办公。
中午12时去东郊迎接西哈努克亲王和王后。
下午2时休息。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预习《我的战友邱少云》。
六年级语文名师精编教案篇六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已经”造句。
3、学习徐虎用自己掌握的本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
二、教学重点:学习生字和新词;用“已经”造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徐虎是个一心想着别人,为人民服务的好人。
三、教学难点:从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字词句中理解徐虎总是这样一心想着别人,利用休息时间为千家万户服务。
四、教学准备:挂图、生字卡片。
五、教学时间: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读通课文,理解课题的意思;学习生字:修谈供凡及。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12“闪光的金子”
学生齐读课题。
2、质疑:课文的题目是?(学生齐读),难道课文真的向我们介绍那些会发光的金子吗?课文中“闪光的金子”指什么?自己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由读,并给课文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
(1)出示新词。
(2)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后评议)。
(3)齐读课文。
(4)讨论:“闪光的金子”在课文中出现几次?
a出示:开头和结尾的两句话。
徐虎是个普通的水电修理工,却被上海的居民誉为“闪光的金子”。
人们感激徐虎,都说他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
指名读、齐读。
b你是怎样理解课文的题目的?
c在这里题目上加上双引号,表示课文不是真的写金子。其实是写徐虎,写他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
d在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闪光的金子”,这叫首尾呼应。同学们在写话的时候,也可以采用首尾呼应的方法来写。
四、书写生字:修谈供凡及。
1、读生字。
2、师范生字。
3、学生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课文的字词句来理解徐虎是个一心想着别人的人。学习徐虎他利用自己的擅长为人民服务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书空默写生字修谈供凡及。
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闪光的金子”指?(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
3、徐虎到底是谁,他是怎样一个人?
找出课文中相应的话读一读。
二、学习课文。
1、相机学习第一段。
(1)出示:
徐虎是个普通的水电修理工,却被上海的居民誉为“闪光的金子”。
指名读。
理解:普通水电修理工。
徐虎他特别擅长于修理水电。只要水电出现故障,他都能修理。
(2)齐读第一自然段。
(3)上海的居民为什么把这样高的荣誉送给徐虎呢?
请读一读下面的文章,
2、相机学习第二、三段。
(1)交流:徐虎怎样做的?
(2)理解:
“特约、故障、提供”
(3)自从那以后,徐虎就——。
出示: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齐读。
(4)读了这一段,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徐虎的确是“闪光的金子”?
(5)交流:
圈出“每天、总是、挨家挨户”。
3、学习第四、五段。
(1)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就写了他为居民服务的情景。
指名读。
(2)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
(3)找出徐虎一心想着别人的词语、句子。
交流后,齐读。
(4)小结:(引读)许多年来,徐虎就是这样————。他利用————走遍————,给大家带来了————。人们感激徐虎,都说——————————。
(5)齐读第5自然段。
三、总结:
读完课文,请你再来说说徐虎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你应该向徐虎学习写什么呢?
第三课时。
学习生字:具按劝便;用“已经”造句;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习。
1、出示:
天已经黑了。
我已经是一名少先队员了。
当他做完第四家的活赶到第五家时,已经是夜晚10点多钟了。
2、指名读句子。
3、先口头造句,再写下来。
4、教师个别指导。
二、学习生字:具按劝便。
1、抽生字,识记生字(书空默写)。
2、师范写字。
3、学生完成习字册。
六年级语文名师精编教案篇七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自主学习,认识月球,了解月球,讨论月球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2.师:今天,我们就走近地球的近邻——月球。去探求它的一些秘密。
3.问:你对月球了解多少?
对于月球,你还想了解什么?(小组讨论,写在纸条上)。
4.人们多想登上月球,去解开心中的疑问。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更多的月球之谜(板书:之谜)。
二、初读。
1.自读课文,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读正确、读流利。读完标出自然段。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件出示:课后讨论题)。
三、分段指导,朗读感悟。(1——2)。
2.指名读。(课件出示:圆月图片)朗读,评价。
3.理解:遐想。
4.师:是啊,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登上了月球,实现了梦想。
(课件出示:宇航员登月图片)他们在月球上看到了什么?
5.生自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说明月球景象的句子。
6.指名说说月球的景象。(课件:句子)(竞赛朗读)。
7.(课件出示:宇航员下梯图)想象当时的场面,指名说。
8.师:你们知道最先踏上月球的人是谁吗?介绍。
四、寻找未解之谜。
1.生默读课文。标示出课文中列举的月球上的难解之谜。
2.有条理地说出文中直接描述的未解之谜,如,月球是从哪儿来的?它跟地球一样吗?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为什么不同植物种进月球尘土里生长得不一样?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等等。
3.指导朗读(课件)。
五、填补空白处。
1.师: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这里有个标点符号的占位比较特殊,是怎么回事呀?
2.老师把有关月球方面的知识告诉大家吧!(课件介绍:十大未解之谜)。
3.就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不解之谜,结合上节课搜集的资料和小练笔,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猜想。
六、拓展延伸。
1.我们通过课前查找资料来了解月球,是远远不够的,对神秘的月球,人们还将继续探索下去。
作为一名小学生,你认为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呢?(课件)。
2.请同学们放飞想象的翅膀,说一说:
假如你现在已经长大,来到了月球上,你发现月球有什么变化?你准备去做些什么?(课件)。
七、小结:
同学们说得真棒!既有想象来到月球上看到的各种奇怪的东西的,也有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的,更有寄托自己的理想的,老师衷心地希望同学们的幻想在不久后的将来能够得以实现!
六年级语文名师精编教案篇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自己大声地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2、我们叙事的文章有六要素,哪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根据这六个要素请你再快速地浏览全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同桌交流以后老师再指名回答。
(只要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老师指导学生把语言说完整、正确。)。
三、深入探究,体会重点语句。
2、齐读这些句子。与鲁迅的一面之交中,根据我们找到得有关鲁迅的外貌描写,鲁迅留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呢?你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形容吗?(瘦)。
(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因而人物形象比较“模糊”。第二次是在近处观察,刻画得比较具体、细致,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观察更细致,鲁迅的形象也更加完整清晰。)。
四、仔细品读,体会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关怀。
(你要买这本书?——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疑惑。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惊异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是送你的——感动流涕)。
2、从这些对话当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作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鲁迅向我推荐书,最后还送我书,你觉得鲁迅是怎样的人呢?(鲁迅关心同情劳动人民)。
3、当我知道了鲁迅的身份时,我是什么反应?请个别学生来读第27段。
我结结巴巴的说明我很激动很兴奋,那个名字在我心里乱蹦,最后却没有蹦出来,为什么呢?(当时流社会黑暗,不少文人革命工作者收到反动派的迫害,作者想要保护鲁迅,所以忍住了自己的惊喜没有说出来)。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六年级语文名师精编教案篇九
认识本课9个生字,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体味课文合理的想像,初步了解打比方手法的运用。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体味课文合理的想像,初步了解打比方手法的运用。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桥吗?清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知识。(学生自由交流)。
2、出示课题,说说什么叫远景图?
3、介绍茅以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学课文。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理解的和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交流、讨论。
2、课文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一座桥由哪三部分构成?
二、细读课文、体会。
1、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作者在文中设想的几种桥梁的特点分别是什么?选出一种它的特点你最喜欢的桥梁,并说说理由!
(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将主要内容勾、点出来,总结归纳)。
2、作者何以能设计出那么多特点新颖的桥梁的?
(原因:作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与创造能力。)。
你认为他的想象是不是异想天开呢?为什么?(体会作者想象的合理)。
3、初步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
我们平时在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的样子时,除了对这种事物具体描绘之外,为了说明得更清楚,更形象,常常会使用一些说明方法。
出示句子,读句子,说说它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
4、总结。
三、延伸创作。
同学们的年龄正是幻想的好时候,你难道不想让自己的幻想将来成为现实吗?请同学们也设想一种具体的桥,并用图画和文字表述出来。
六年级语文名师精编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
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2、齐读字词。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
场合形式。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板书: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四、再读研析。
1、研读提示。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同学们,在沈先生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动动脑筋,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吗?”
2、研析“活人”二字(重点研析对歌的年轻女人)。
(1)教师提问:“这是怎样的女子?你从何得知?”
(2)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点拨分析。
a、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外貌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
b、重点研读年轻女子荡秋千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数词及描写女子状态的词。
c、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唱赢后的表现一段,尤其关注下列加线词语,这些取得胜利后的“反常”表现体现了云南女子的淳朴本色的美。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4)教师总结。
——活泼开朗(打吆喝、荡秋千)、聪明有智慧(对手强、一连唱败三个对手)、漂亮健康(脸色、衣着、装饰等)、大胆(荡秋千的表现)、淳朴本色(年轻女子唱赢后的动作)。
“在这里,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写出了云南的歌会中年轻女子的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淳朴本色。此外还有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山寨传歌中活跃的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那么,在云南的歌会中,鲜活的仅仅是人吗?”
3、研析“写景”一段。
(1)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我发现刚才同学们读的这段文字里出现的景物都很普通啊,无非是云南当地常见的花鸟。这样常见的景物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是怎样变得鲜活起来的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点拨。
“报春花虽然常见,但拟人修辞的运用却让它不普通了,一个充满情趣的鲜活生命就这样跃然纸上。”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妙有情。在这个连鸟都忍不住唱歌的美好景致中,谁不想放开歌喉唱几声呢。”
“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发现了美好的景是可以催发美好的情感的,而带着美好情感唱出的歌即使声音沙哑、即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依然悦耳动听。云南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就这样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板书:生命)。
五、品读感悟。
1、教师提问:“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发现了云南人民每天都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发现了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是那样的鲜活。那么,它还有别的发现吗?”
2、学生讨论交流。
3、重点分析文章结尾的“原来如此”的含义。
(1)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用到这个词?它通常表达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
——恍然大悟、惊喜发现。
(2)提问:“这一次看金满斗会,沈先生有哪些惊喜的发现,又悟到什么呢?”
——日常辛苦劳作的平头百姓打扮得光鲜亮丽,似乎全然忘却了平日的辛劳。
——最活跃的反而是老人,他们不因年老、牙齿脱光而沮丧,而是快乐、热情地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4、教师总结。
“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不仅发现了云南人民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也不仅发现在云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那么鲜活,更发现了云南人民乐观积极的生命状态。”(板书:云南的歌会、发现、原生态)。
六、收束点拨。
“这一次的云南之行,沈从文先生在云南的歌会中完成了他的发现之旅,而我们也跟随沈先生的笔触完成了我们的发现之旅。”
“然而,沈先生为什么如此关注云南人民积极快乐的生命状态呢?《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创作时有怎样特殊的背景呢?云南人民的这种乐观心境又给处于人生特殊时期的沈从文先生以怎样的启示呢?”
“同学们,去阅读一些沈从文先生的传记及代表作品,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
六年级语文名师精编教案篇十一
“儿”连在别的音节后面作词尾时,就失去独立性,和前面的音节融合成一个音节,使前一个音节的韵母带上一个卷舌动作的韵尾,成为卷舌韵母即儿化韵。这种现象叫做“儿化”。同学们别小看“儿化”,它在意思的表达上是有一定作用的。
鲜花儿、女孩儿、好玩儿、山歌儿。
小孩儿、竹棍儿、门缝儿、一会儿。
您慢慢儿地说、我和你说说贴心的话儿。
盖(动词)——盖儿(名词)。
画(动词)——画儿(名词)。
尖(形容词)——尖儿(名词)。
眼(眼睛)——眼儿(“小洞”之义)。
头(脑袋)——头儿(“负责人”之义)。
六年级语文名师精编教案篇十二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字词,积累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4、理解和认识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中华民族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1.重点: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及其原因。
2.难点:激发使命感。
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
主教案。
一、情境导入。
1、你对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什么样的了解?
2、看彩图,谈谈你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最初感受。
二、了解内容。
1、问题设置:围绕“读碑”这个题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了解主要内容。
3、交流汇报。
1)读准生字的音,辨别字形。
绎(yi)沁(qin)翩(pian)蚀(shi)耕(geng)。
储(chu)铭(ming)缔(di)。
2)理解词语。
瞻仰:恭敬的看。
上溯:往上推求或回想。
逶逶迤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缔造:创立,建立(多指伟大的事业)。
3)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相关信息,如:人物、时间、地点、中心事件。
三、理清思路。
2、自主探究,在文中圈点、批注。
3、交流汇报。
4、指名小结“我”读碑过程中内心的感受的变化。
5、二人小组讨论总结理清思路的方法。
四、质疑问难。
学生自读,提出问题。
五、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口述“我”读碑过程中内心感受的变化。
二、品读课文。
1.学生自读,思考:
1)我”第一次读碑的情景是怎样的?你有什么体会?
2)去南泥湾时“我”又是怎样读碑的?你又有什么体会?
3)你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吗?“我”又是怎样解读的?
4)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说说你的感悟。
2.小组交流,推荐代表班内汇报。
3.班内汇报,教师点拨。
1)1)反复强调“细细地”,突出我读碑时,回顾了每一段艰苦卓绝的历史,领会了烈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2)排比、反复的运用,刻画“我”对九龙泉纪念碑的解读。
3)几个反问句,接着“战不下的”反复强调,刻画“我”对人民英雄纪念碑产生新的认识,这是从现实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3)去南泥湾后“我”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那密密麻麻的字是一个个有名有姓、有亲人、有感情的血肉之躯化为尘土的悲壮故事,是用千千万万血肉之躯筑成的屹立于人们心中的丰碑。“我”心中腾起了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作为现在的学生更有一种震撼,有责任,有义务热爱幸福生活,创造幸福生活,奉献社会。
4.激情朗读课文。
三、课堂小结:让学生将本节课的收获总结一下。
1、读碑。
初读:20余年、后来庄严雄伟壮观伟大。
又读:那年(南泥湾)悲壮凝重震撼升华。
再读:现在悲壮感使命感。
六年级语文名师精编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江雪》。
2、学会生字“孤”。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3、抓住诗中关键字词,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所描绘景色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读诗想画面,入境悟情感。
教程过程:
一、激情导课。
1、谈话激趣。
同学们,这两天我们刚刚经历了2011年的第一场雪,下雪了,你都干了点什么?
看来雪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可是,有一个人,他和大家做的事一点儿也不一样,他呀,顶风冒雪独自一人在江上钓鱼。他是谁呢?他是一首诗的主人公,这首诗叫《江雪》。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江雪》。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以前我们也学过许多古诗,谁来说一说学一首古诗都要学些什么?
2、目标呈现。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江雪》。
学会生字“孤”。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抓住诗中关键字词,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预期效果。
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完成完成这些目标。有信心吗?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古诗。
任务呈现:请大家翻开课本。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已经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民主学习:学生自由读诗。
展示交流:
1、指名分句读诗,适时纠正。
2、指名领读整首诗。
3、同桌互读检查。
任务二、想象画面,适时理解重点字词和诗意。
任务呈现:
展示交流:
1、指名说想象到的画面,并说清这样想的理由。适时指导理解:千山、万径、绝、灭、蓑笠翁。其他同学认真听,等他说完,你来说说他哪些地方说得好。不好的地方,你来说得更好一些。
2、听了画面描述,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环境?板书:寒冷凄凉。
任务三、体会诗人的感情。
民主学习:学生轻声朗读、思考以上问题。
展示交流。
1、这个老翁很孤独。这个老翁很勇敢,这么冷的天还坚持钓鱼。我体会到一种悲凉的气氛。)。
把四句诗当中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读看,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千万孤独,渔翁可不是一般的孤独,是“千万孤独”啊!板书:孤独寂寞,学习生字“孤”。
谁能把渔翁的孤独寂寞读出来。(朗读指导)。
请大家大胆地设想一下原因,也可以与同桌讨论一下。
1、捕鱼为生。
2、独享清静。
3、排解忧伤。
4、喜爱钓鱼。
5、心中孤单。
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对理解古诗是很有用的。那就让我们看一看柳宗元的简介。
课件出示资料一:柳宗元生平简介。“。
现在你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
小结:这首诗是他当时所处的寒冷凄凉的环境的真实写照,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
那么,面对寒冷,他畏惧了吗?面对残酷的现实他退缩了吗?看资料二。
从他身上,你体会到了什么精神?(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
现在你就是孤傲的柳宗元,你能把自己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练习有感情地配乐朗诵。
练习背诵。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朗读,结合插图,特别是借助诗人的简介充分地理解了这首诗。
三、检测导结。
1.请你把这首诗背给同桌听。
2.《江雪》的作者是()朝诗人()。前两句让我们感受到(),后两句则体现了诗人()的情调。诗中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的人格化身。
3、课外延伸:拓展学习《题秋江独钓图》,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题秋江独钓图。
[清]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壶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这一首诗与《江雪》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
小结:这两首诗虽然描写的都是在钓鱼的景象,但是心境不同:一个是借钓鱼表现高傲的骨气;一个是借钓鱼欣赏优美的秋景,这真是各有所得。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希望同学们注意积累,相信大家会受益匪浅。
六年级语文名师精编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看拼音写词语,能根据意思写出词语,进一步理解和积累本单元的词语。
2、训练正确地进行多种病因修改;体会排比、比喻、拟人句子的作用,积累佳句,有余力的模仿样句写句子。
3、读懂短文,积累好词佳句,划准中心句,能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并进行说明。
教学重点:
完成第1、2、4、5(1)(2)题,继续理解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难点:
准确修改病句,归纳说理。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指导并完成1——3题,掌握积累好词语的知识要求。
教学过程。
一、揭题,讲清目标。
进一步落实本单元“积累好词语”的训练要求,理解积累本单元更多的词语。
二、看拼音写汉字。
1、学生独立做,指名板演。
2、反馈订正。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完成书中练习中的4个词。
2、补充下列解释:
1)青绿色的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2)招引朋友、同伴。()。
四、照样子写词语。
家家户户aabb:
活动活动abab:
闪闪亮aab:
金亮亮abb:
五、修改病句。
1、小黑板出示:
缺主语病句修改。
1)从这件小事中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3)读了《一件小事》使我提高了认识。
搭配不当的病句修改。
1)联欢会上的音乐歌舞真好听。
2)天黑了,风雨越刮越猛。
3)小河两岸荡着醉人的桂花香。
4)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现的。
5)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6)《养花》的作者是老舍写的。
关联词语使用错位的病句修改。
7)由于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
8)即使你是天才,却同样离不开老师的培养。
9)尽管刮风下雨,民警总是站在马路上,指挥来往的车辆。
2、出示题目——各自阅读思考试改——四人小组议论,找出一类病因及修改办法——个人修改订正。
2、独立完成作业本上第3题,修改病句。
3、交流讲评:说病因,讲修改办法及修改病句的结果。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指导完成4——4题。
2、积累佳句,划出中心句,进行说理训练。
教学过程。
一、单元听写。
二、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句子的写法。
1、比较下列句子的异同:
1)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春风吹拂着你。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4)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
两组句子的一、二句,句子意思都一样,但都是第一句生动,读起来感到亲切。把春风比作慈爱的母亲的手,那多亲切。把书上开满了花,写成花儿像人一样,赶趟儿的争相开放,又生动又有意思。
自由读思考——同桌议论——全班交流——齐读课文中样句。
2、比较下面的句子与课文第四大段的异同。
春天是美丽的,充满着活力。你看春天万物苏醒,小草泛青,花儿开放。春天给人们带来希望和积极向前的力量。
相同:思想内容一致。
不同:课本中春天像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很生动很形象,也很容易懂,句子写得很美。课文中第四段读起来有劲,越读越想读。
自读——互议——交流——齐读——小结。
(教师简略讲述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句式)。
三、阅读短文。
1、阅读短文,在文中划出“惊叹不已”、“前俯后仰”、“津津有味”、“悠闲自得”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2、第二次阅读,划出中心句,校对说理。
3、指名读短文,思考第3小题。
出示说话训练的借用句式和词汇:
之所以……是因为……既……又……只有……才……。
自由说——指名说——评议学说。
四、课堂练习。
完成课堂作业本。
五、补充练习。
2、模仿第4题写句子:
1)夏天的太阳像。
2)西北风像。
3)满天的星星。
4)当烈日炎炎的时候,树木为我们;当我们;当工厂喧嚣的噪音向城市袭来时,树木为我们,绿叶你真是。
六年级语文名师精编教案篇十五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教学过程:
课前观看汶川大地震相关录象图片[课件]课前5分钟(眼保健操)。
一、检查预习,导入课文:2:25—2:30。
出示词语: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课件]。
指名读。
师:词语是有味道的,如何能读出词语的味道?
生:想象画面读。
师:真是个银点子,你来试试,可以吗?
指名读。
师:其实要想读出词语的味道还有个金点子,那就是将词语放进句子中,谁来试试。
出示句子:
师:完全正确,有声有色,一起来体验!
齐读。
二、精读课文。
生:这是什么样的姿势?
师:学贵有疑,学贵有法!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圈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相关语句:
1、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2、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3、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交流。
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
学生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师:他是谁?
生:谭千秋老师。
(二)师:这又是什么样的老师?从哪些语句读出来?2:40-2:55。
学生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圈画出相关语句,写下批注。
四人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读书方法:读进去读出来。
全班交流并相机板书(四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写、读、说)。
你读出了怎样的谭老师?
学生板书并说明:
忠于职守临危不惧普通智慧亲切和善舍己救人果敢英勇大爱无言……。
师相机补充: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环境场景描写。
师: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出示:人们这样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我们这样赞颂他:,![课件]。
齐读学生板书中的词语。
师:这就是谭老师言传身教的人生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课件]。
六年级语文名师精编教案篇十六
一些普普通通的几何图形,不同的人看到它,会有不同的理解。
看到一个圆,会想到太阳,会联想到团圆……。
看到一条直线,会想到平坦的道路,会想到孙悟空的金箍棒……。
看到一条曲线,会想到起伏的海浪,会想到坎坷的道路……。
看到一个三角形,会想到金字塔,会想到稳定……。
看到这些图形后,你会想到什么呢?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从你的视角去感受它,描述它,或者把对几个图形的联想组成一个小故事。
1.读书中两段话,可以使想象力更丰富,思考问题更深入。
2.习作时限写有图形想到了什么事物,然后再具体的描述你想到的事物。
1.朗读自己的习作,卡堪忧图形联想到的事物是否自然、贴切,所写的故事或感受是否具体。
2.比一比,谁的联想别具一格,又能使人受到启发。
我的小狗朋友。
“汪汪!汪!”
“好好好!抱一下!”
"汪汪!”
每当我跨进姥姥家的大门,那只叫“点点”的小黑狗便兴冲冲地奔来迎接我,让我抱抱它,摸摸它的头。
它之所以叫“点点”,因为它才一点点,很小,只有28厘米长。而它似乎也很喜欢这个昵称,只要听到“点点”两个字,它都会摇头摆尾地跑来。
点点是一只短毛犬。它的耳朵特别灵巧,短短的,下垂着;在细细的眉毛下,一双葡萄似的大眼睛警惕地看着周围,以防有“不速之客”——其他小动物抢走它的食物;一个三角形的鼻子下方,有一张长长的嘴,好像让它一下子变成了狼相;它腹部的毛是雪白色的,而背部与四肢的毛是黑的,好像是一个穿白衬衣,黑西服的绅士;在身体最后面,有一个蓬松的,上翘的小尾巴,要不是它,点点就成狼了。
点点很机灵聪明。那是在去年冬天,点点很无聊,无意中发现在我的课桌上有一个毛线团。它努力地往上爬,试图爬上去,可一次又一次地摔下来。怎么办?它灵机一动,先把我找到,然后在我面前狂叫。我以为发生了什么事,就让它带路。它把我带到书桌前,我以为它的目的是让我好好学习,便摸摸它的头,坐下来,准备打开本下写作业。没想到刚坐稳,它一个箭步冲上来,从我脚上跳到膝盖上,又爬到我身后,揪着我后面的衣服往上爬,踏着我的头,跳到了书桌上,叼起了小毛线团,又按“原路”返回地面,转过身来朝我叫了两声,好像在说:“谢谢!”便叼着线团跑了。好聪明的点点!
点点母性十足。去年初秋,随着四句稚嫩的“汪汪”声,点点生下了四只小狗崽——它做母亲了!做了母亲的点点,不像我的朋友了,反倒似我的.敌人,不准许我靠近它的宝宝半步。这天,我回来时,发现小狗崽与点点都不见了!我找遍了每个屋子,连根狗毛都没看见,不禁有些伤感,心里空洞极了:多年的好朋友离奇失踪了。
这时,从远处隐隐约约又传来了一阵混乱的“汪汪”声。我没寄托太大希望,认为这又是一场泡影。我无任何表情地又抬起头——还是什么都没有!我正准备低头,一想:这声音好像是真的!我仔细一听:有雄浑的声音,像是只大狗;有一片轻柔的声音,好像是一群小狗……难道是……点点与小狗崽?我立即循声追去,一口气跑到河岸边。我一瞧:哇!真是点点他们……我兴奋极了,连忙招呼它回家吃肉骨头。它一看,就带着它们那一队回家了。好棒的母亲!
总之,他是我最要好的,最忠实的朋友。
表达创编故事。
1.根据词语之间的联系展开联想,创编故事。
2.想象合理,读起来让人信服。
3.认真修改,做到语句通顺,内容生动具体,层次清楚。
教学重点:根据词语之间的联系展开联想,创编故事。
教学难点:想象合理,读起来让人信服。内容生动。
教学过程:
2.板书课题:创编故事。
3.你对这个题目是怎样理解的?
(一)请你自己任选下面的一组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试着创编一个小故事,题目自拟。
1.斧头森林农夫洪水。
2.天空白云小鸟风筝。
3.老虎河水小羊猎人。
4.大海陆地帆船狂风。
5.铅笔橡皮格尺小刀。
(二)表达提示。
1.根据词语之间的联系,想象你要编写的故事大概故事情节。比如,你选定“斧头、森林、农夫、洪水”这一组词语,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并由此展开联想。先口述故事,然后再详细地写出来。
2.想象尽可能合理,读起来让人信服。
3.创编故事可以选用一组词语,也可以自由挑选词语重新搭配一组,还可以挑选上述5组词语以外的词语来。
1.把自己创编的故事讲给小组的同学听,根据大家的评改补充修正故事。
2.读一读其他同学编的故事,看看你能受到什么启发。
范文:农夫与魔法森林。
在一个远离繁华和喧嚷的世外桃源里住着一位贫穷农夫,辛苦的劳作生活没有压倒他,反而给了他无尽的动力,他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因为他坚信自己能走向富裕的生活。一天又一天,一年有一年,农夫披着晨露进山耕作,和鸟儿一同回家休息。这一天,正要外出的农夫听到了一些不属于山里的声音,那好像只有在大城市才会出现的“大车”的声音。好奇的他顺着声音走去。
日子又过去了一年有一年,农夫还是那个农夫,但也不再是那个农夫了!因为他还是他,但他不再种地务农,而是干起了伐木的工作,最重要的是,他不再贫穷了。他去过了所谓的大城市,进过了那种只有高层次人物才能去的咖啡馆,抽过几百元一根的雪茄,还知道了有一种不打渔的网,叫"因特网"??他没有在意已经光秃秃的山,没有想过已经没有鸟儿陪他回家了。
钱来的快,去的当然也快。不久,农夫的钱花光了,森林里的树也伐光了,他不得不接受再次贫穷的事实。他觉得没什么,毕竟他曾经有钱过,见识过,也努力过。他还可以回到从前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夫生活。但是很快他发现有些不一样的地方,无论他起得多么早也不会有晨露了,寻遍了山间也再也找不到可以伴他回家的小鸟了,有的只是不停吹过的大风。
七月的雨总是那么多情,不知不觉已经下了半个月了。农夫呆望着天上的乌云,心里说不出的压抑,他总觉得有什么事要发生。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没了森林的庇护,连日的降雨酿制了恶果,一场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垮农夫的家。劫后余生的农夫满脸的悔恨,终于知道自己错了,他伐来卖钱的不是森林,而是他的命啊!
一年又一年,当初的秃山再换新颜,悔过的农夫决心将绿色找回,浓密的森林再一次出现!“隆隆隆”那似曾相识的声音在山前想起,已是满头白发的农夫满脸的追忆,但很快,他的脸上充满坚决,坚定的像那声音传来的方向走去。“我不能再把命都卖了啊”农夫轻轻的呢喃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