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专业20篇)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不经意间我们已经走过了很远的路。在总结中,我们可以适当地使用一些亮点和关键词,提高文章的吸引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的读书总结,希望对大家的阅读有所帮助。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9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共安排了2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是其中的第1课时。“替”即替代,“换”则更换,替换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教材安排的例题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教学的任务是把沉睡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这是例题的编写意图,也是设计的教学思路。教材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引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是怎样替换的,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
[教学意图]: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凸现了内容的情趣化和生活化;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过程的活动化,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感受到“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说图中两个量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追问:还可以怎么说?
2、下面每个条件中两个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
(1)微波炉的容量是洗衣机的1/10。
(2)每个桌面的面积是教室地面面积的1/60。
指出:两个量的关系,换一个角度,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
3、从图中你可以知道些什么?
(多媒体出示:天平的左边放上一个菠萝,右边放上三个香蕉,天平平衡。)。
提问:现在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上两个菠萝,要使得天平平衡,右边可以放些什么?
追问:还可以怎么放?
指出:从这题中,我们可以看出,能把一个物体换成与之相等的另外一个物体。
4、口答准备题:
指出:这两题我们都是用果汁总量去除以杯子总数,就能得出所要求的问题。
二、新授。
(一)教学例1。
1、读题。
谈话:请同学们大声地把题目读一遍!
2、分析探索。
小结:哦!刚才两题是把果汁倒入到一种杯子里,而这题是把果汁倒入到两种不同的杯子里。
追问:那该怎么办?同桌先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
3、交流。
谈话: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该怎么办?
追问:还可以怎么办?
小结:哦!两位同学都是把两种不同的杯子换成相同的一种杯子,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啦!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啊,刚才大家的做法中已经蕴涵了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方法——替换。(板书:替换)。
4、列式计算。
a:把大杯换成小杯。
提问:把一个大杯换成三个小杯(板书),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追问: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一共需要几个小杯?(板书)能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吗?每个大杯呢?(板书)。
小结:在用这种方法解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都看成了小杯,所以先求出来的也是每个小杯的容量,然后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
b:把小杯换成大杯。
谈话:那反过来,把小杯换成大杯呢?(板书)。
提问: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又需要几个大杯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指出:把三个小杯换成一个大杯,再把三个小杯换成一个大杯。
提问:这样做的依据又是什么?
指出: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就需要3个大杯。(板书)。
提问:能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吗?每个小杯呢?(板书)。
5、检验。
谈话: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还要对它进行检验。想一想可以怎么检验?
指出:哦!把6个小杯的容量和1个大杯的容量加起来,看它等不等于720毫升。(板书)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检验大杯的容量是不是小杯容量的3倍。(板书)总之,检验时要看求出来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6、小结。
指出:解这题的关键就是把两种杯子看成一种杯子。
(二)练习。
谈话:刚才这题同学们想的很好,做的也很棒,接下来还有好多题目,等着大家去完成呢!
1、填空:
想:如果把它们都看成();把()支()换成()支()。
那么用22元钱相当于买了()支()。
想:如果把它们都看成();把()只()换成()只()。
那么全班40人相当于坐在了()只()上。
谈话:同桌先相互说说你的答案。
提问:可以怎么说?还可以怎么说?
指出:解决这样的应用题关键就在于把两种物体看成一种物体。
(三)教学“练一练”
1、出示题目。
谈话:自己先在下面读一遍题目。
2、分析比较。
提问:这题与刚才的例1相比较有何不同之处?
指出:哦!例1中小杯和大杯的关系是用分数来表示的,而这题已知的是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多少的差数关系。
提问:那么这题中的大盒还能把它换成若干个小盒吗?那该怎么换?谈话:现在你能做了吗?把它做在草稿本上。
3、学生试做。
4、评讲。
谈话: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指出:在大盒中取出8个球,就可以换成小盒;另外一个大盒也是这样。
提问:现在这7个小盒中,一共装了多少个球?还是100个吗?几个?指出:算式是100-8×2,所以84÷7算出来的是每个小盒装球的个数。
指出:算式是100+8×5,所以140÷7算出来的是每个大盒装球的个数。
谈话:把大盒换成小盒算出结果的请举手!把小盒换成大盒算出结果的也请举手!看来同学们还是喜欢把大盒换成小盒来计算。
5、检验。
谈话:同桌相互检验一下刚才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6、小结。
提问:解这题时你觉得哪一步是关键?
指出:哦!还是把两种不同的盒子换成一种相同的盒子,然后再解题。
7、填空。
三、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用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板书完整课题)。
指出:哦!当把一个量同时分配给了两种物体时,而且这两种物体是有一定关系的时候,我们就能用替换的方法来解题。
追问:那解题时该怎么替换呢?(那在用替换的方法来解题时,关键是什么?怎么来替换?)。
指出:把两种物体看成同一种物体,(板书)求出一种物体的数量后,也就能求出另一种物体的数量。
四、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播放达能广告。
同学们,从刚才的广告中你又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呢?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是啊!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课前老师也做了一些调查:
(1)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用什么策略?在替换的过程中还需要用到画图,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张图在练习纸二上,画一画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想的过程。
(2)除了把牛奶替换成饼干,还有没有别的不同的方法吗?
(3)说一说这题该怎样检验?
(4)提问:为什么你们都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
学生交流后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般要选择简洁、容易的方法来解答。
五、机动练习。
附:板书设计。
——替换。
把两种物体看成同一种物体。
1、把大杯换成小杯共需要9个小杯。
720÷(6+3)=80(毫升)验算:240+6×80=720(毫升)。
80×3=240(毫升)240÷80=3(倍)。
2、把小杯换成大杯共需要3个大杯。
720÷(1+2)=240(毫升)。
240÷3=80(毫升)。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二
1、知识技能方面: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正确解答与长(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有关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使学生经历画示意图描述和分析问题的'过程,积累一些整理条件和问题、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感受画示意图对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的作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几何直观。
3、情感与态度方面: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经过克服困难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升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会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复习题。
师:观察这三幅示意图,你能说说每一题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吗?
谁能口答算式?(数量关系式)。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a.创设情境,会在生活中使用乘法。
c.对比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课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板块一(实现教学目标a类)15min。
设境征问(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课件,ppt展示,
2:学习新知,掌握方法,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各组画法。
自学悟道。
3: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画法,并说说自己对题意的理解,两题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教师演示,扩宽孩子解题及操作方法,掌握一题的多解。
(1)有四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2)有两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教学板块二:(实现教学目标b、c类)20min。
聚智求解(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1:基本问题(出示课件)。
刘奶奶家养了两种不同的鸡,一种有3只,另一种有6只。
还养了3种不同的鸭子,每种有6只。
(1)刘奶奶家养了多少只鸡?
(2)刘奶奶家养了多少只鸭子?
2:变化问题(出示课件)。
3位杂技演员表演“顶碗”,每个人都要顶6个碗。
(1)3人一共要顶多少个碗?
(2)现在她们各顶了4个碗,
一个人还要顶几个碗?
(3)3人一共还要顶几个碗?
分享验证,形学成问。
本课小结。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当发现几个加数相同时,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解决。
加法是求几个数和的运算,求几个数和在一起一共是多少,可以用加法。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想想我们以后该怎么解决问题?
学习板块一(实现教学目标a类)。
1:各抒已见,举手发言,师生互动。
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动手画一画座位的安排顺序,小组合作。
3:学生推荐学生发言。
4:列出解题过程,对比方法,完善步骤。
(1)5×4=20(张)。
(2)5+4=9(张)。
学习板块二:(实现教学目标b、c类)。
巩固应用,加深乘法算式的理解。
1: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小组pk展示。
2:自主完成,展示课堂。
说说本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1)5×4=20(张)答:一共有20张。
(2)5+4=9(张)答:一共有9张。
教学反思。
优点:
1:小组之内的合作,凝聚更多人的智慧,使问题的解决更加明朗化。
2:巩固试题的设置符合本课新知特点,有助于深化新知学习。
3:情境的设置来源于日常学习生活,能够很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13年10月25日。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能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
3、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分析过程。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答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小黑板、多媒体。
教具准备:。
主题图、小组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应控制人口增长并需要保护好耕地。据统计,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2/5。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谁愿意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积极举手发言)。
师:这是用分数乘法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行有关的知识的.学习,揭示并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一)。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从题目里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什么?
2、要解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就要分析其中的条件和问题,怎样分析呢?(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师出示课本的线段图。
3、你会表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吗?(生动手画图指名板演)。
4、给大家说说你是怎样表示的?
5、从线段图中你还知道什么?(师出示)“要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指多名说)。
(师出示)“求2500的2/5是多少?“。
6、你们会算吗?动手试试。(指名板演):。
2500x2/5=1000(平方米)。
为什么要这样算?还有其它方法吗?(预设:2500÷5×2)。
结合计算结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行国情教育。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一头鲸长28米,一个人的身高是鲸体长的2/35。这个人的身高多少米?
2、找出单位“1”,谁能解决,动手试试。
3、列式解决,讲评。
4、练习四第2题:让学生先找出题目中隐藏的单位“1”——全世界的丹顶鹤数只。
5、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先找到单位“1”,再独立列式解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这节课你们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吧,谁能说说?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五
十教学。
反思。
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往教学本内容都是上两个例,没有及时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和梳理。结果发现:内容过多,学生学习较为困难,没有较好地理清运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路;不能准确地对具体情境中成比例的量作出解释与判断;不能有条理地解释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
因此,本节课我只教学了例5用正比例解决问题。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策略:
1、通过比较和判断,让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为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做好辅垫。
2、通过解比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3、利用学生学习的原点,运用算术法和方程解两种方法,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作答4、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尝试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5、通过比较用方程解与解比例解两种方法的异同点。让学生加深对方程与比例的理解和正确使用。
6、通过“检验反思”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7、通过思考与概括解题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8、通过即时练习巩固,加深学生对具体情境中成正比例的量作出判断和解释,能有条理地解释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
纵观这节课的教学,本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受:
1、例5是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决基本的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我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算术法和用方程解)解答,然后过渡到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决问题的教学。通过问答式帮助学生梳理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2、通过进行比较,加深方程和比例概念的理解和正确使用。
3、通过对比分析用方程解和用比例解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概括出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高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也培养了学生参与知识结构的建构意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造成课堂的懈怠。
5、时间分配把握不准,复习阶段占用时间过多,造成教学重点不突出。6、由于过度关注课堂的生成和对知识结构的重视,忽略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造成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没有时间进行即时练习对新知识的巩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5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六
2、进一步感受使用列举法时的有序性。
3、进一步发展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6题。
先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然后小结:我们用列举法解决问题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2、完成练习十一第7题。
指名读题,问: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4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你是这样想的?
3、完成练习十一第八题。
指名读题,问:“只是向东、向北走”是什么意思?
4、完成路线十一第9题。
出示题目,要求仔细读题。
三、完成思考题。
出示思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可在书上画一画)并进行集体订正。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七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探索和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并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
2、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整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并能证确计算。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2/3×2表示的意思是()。
2、计算分数乘整数时,用分数的()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母()。
3、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1/8×3。
3/10×4。
7/24×12。
二、情境创设。
1、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个题,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3、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4、学生自己动手填完课本例题上的方格。
5、怎样表示笑笑的苹果数?
6、教师板书(笑笑:6×1/3=2)。
7、总结分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8怎么计算呢?6×1/2=6×1/2=36×1/3=6×1/3=2教师和学生对比这两个题目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初步理解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计算8×3/10。
4×3/10。
24×3/8。
2、做课本5页试一试1题,36的1/4和1/6分别是多少?
注意让学生体验求一个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数学意义。
3、试一试2,学生说说:“打折”的意思?八折、九折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学生计算。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二)。
整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用整数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以下优点:
1、针对教材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整数乘以分数的意义通过课堂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分数乘法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学生对分数乘法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2、抓住了图形语言的直观性,借助图形理解整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是自己的小课题研究落到了实处。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八
1.提高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深入感受使用列举法时的有序性。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光盘。
一、复习导入。
通过谈话,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中的第6题。
让学生说出他们是怎么想的,然后总结出在使用列举法解决问题时需要注意的内容。
2.完成练习十一中的第7题。
指名读题,让学生观察表格并回答问题:“4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
引导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然后给出解题方法。
3.完成练习十一中的`第8题。
指名读题,让学生理解“只是向东、向北走”的含义,并使用字母代替路线上的直线交点。
4.完成练习路线十一中的第9题。
出示题目,并要求学生仔细阅读题目。
三、完成思考题。
出示思考题并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集体订正。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九
张家湾中心小学。
颜慧。
在本次连片研修活动中,我上了《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的内容。我是这样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
一,复习导入,直奔主题。
复习了6-9的乘法口诀以及6-9的除法计算题。让学生回忆了前面的6-9的乘法口诀计算除法题的计算方法。因为学生都会从而激发起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欲望。
二、创造性的引入例题,引出新的问题。
1、从本班学生李冬冬要拿自己的零花钱买玩具激发起学生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因为学生都有零花钱而且都喜欢玩具。从而出示例题。
2、在解决问题是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画面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要解决这种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预设:一个地球一8元,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就是求56里面有几个8元?这是属于什么问题?(平均分)自然应该用除法解决。按照这样一个思路让学生继续下面的问题自行解决并说出这样计算的原因。最后让学生自行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自行解答。
三、不足之处。
1、导入新课时没有板书,也没有口头阐述本课要上的新课内容是什么。总结全课时也比较草率简单。一节课自始至终没有提到本节课要上的新内容是什么。
2、在阐述用除法计算的原因时废话较多,反复重复同一个意思的理由,使得学生不能听到简单而正确的计算理由。让学生潜意识李觉得这样的题很难解答。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副作用。
3、整节课堂中我的速度较快,留给学生思考问题互相讨论的时间较少。一部分学困生根本跟不上课堂的节奏,一节课下来这些学困生基本还是不会做类似的习题。本来应用题就对小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如果速度太快学生根本接受不了新知识。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给孩子从分的时间思考,每个环节的出现,要让学生在充分明白后,再向下进行。而且教师的语言要适应低年级孩子,重要的地方要放慢,语言要简单明了,这样孩子才能听得懂。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十
教师:多媒体课件;飞镖2支;镖盘一只。
学生: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结、揭题:
二、探究策略:
(一)、教学例1。
1、解决:“可以怎样围?”
(2)能用小棒摆出来吗?1根小棒代表1米,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3)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围的?
(4)教师问:有跟他不一样的围法吗?
2、解决:“有多少不同的围法?”
3、展示学生表格。
(2)再展示有顺序的4种,说:看看这张表格对吗?
(3)展示没有顺序的表格并比较:
这张表格呢?两张表格你们认为哪一张更好一些?为什么?
教师评价:对,按顺序填表才会显得有条理。
(4)展示有重复和遗漏的表格:
老师这里有张表格,大家看看,有什么意见?
(5)小结:
切换到电脑:教师小结同时课件演示:刚才我们在填表的时候,把不同的围法一个一个排列出来,从而解决了问题,运用的就是“一一列举”的策略(板书:“一一列举”)。
(6)集体订正。
(7)观察面积和长、宽的关系,发现规律。
你们认为王大叔会选哪一种?
比较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你们发现了什么?
看看长和宽的和,你们有什么发现?
小结:看来有顺序的一一列举,还能帮助我们发现隐藏的数学规律。
(二)、教学例二。
(2)最少买1只羊,最多买3只羊,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
(3)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列举时你打算先考虑买几只羊的情况?
(4)展示学生作业,教师给予评价。
(5)小结:通过列表格我们能很快看出是否有重复、有遗漏,这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整理方法。
三、练习拓展。
刚才同学们表现很出色,现在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个游戏,好不好?
出示:游戏的规则是投中2次。(教师板书)。
看看,一共得了多少环?
还有谁想投?
展示学生作业问:你是按什么顺序列举的?
(3)教师:现在如果游戏规则是:只投两次(板书)。
老师觉得这4种不错(课件出示:藕粉荷叶茶莲藕汁大闸蟹)看看,是什么?
如果今天来的客人老师请你推荐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有多少种不同的推荐方法?
交流:同学们,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推荐的?
我相信我们会场上的客人老师一定会根据同学们的推荐,去选择自己满意的特产。
四、小结:
五、作业:
练习十一1-3。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并获得问题的答案。
2、沟通“一一列举”和“列表”两种策略的联系,通过列表,帮助学生养成有序列举的习惯。3、在学生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以前我们曾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好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顺利地解决问题,今天这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策略,这种策略和以前学习的策略还有很大的关系呢!
二、教学例1。
1、导语:我们来看看第一个问题。
出示:园艺工人用6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他是怎样围的?
(1)师:你可以算一算,或者画一画。写好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汇报板书:长(m)2,宽(m)1。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和他想得一样的同学请举手。
小结:看来这个花圃只有一种围法。
2、导语: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花圃:
(1)师:长和宽都有哪些情况?请你思考之后写在作业纸上。
(2)学生汇报板书:长(m)43,宽(m)12。
师:你有几种围法?你呢?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围法?看来我们已经找全了答案。(板书:全)。
小结:第一个花圃,我们找到了1种围法,第二个花圃,我们找到两种不同的围法,像这样把符合要求的答案一一的找出来,这种方法叫做一一列举,(板书:一一列举),“一一列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策略。
3、导语:下面请同学们用这个策略来解决一个问题。
出示例1: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几种不同的围法?
(1)请你思考之后,把不同的围法一一列举到第一张表格上。
(2)学生汇报(投影展示三张作业纸:不全、全而无序、全而有序)。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二、教材简析(见教学用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正确解答与长(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有关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使学生经历画示意图描述和分析问题的过程,积累一些整理条件和问题、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感受画示意图对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的作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几何直观。
3、情感与态度方面: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经过克服困难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升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复习题。
师:观察这三幅示意图,你能说说每一题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吗?
谁能口答算式?(数量关系式)。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9——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教学难点。
掌握画示意图整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能力。
设计理念。
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反思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提问:
你能画一幅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的示意图吗?画画看。
说一说画图时要注意什么?
你会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
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有什么关系?你会用哪些关系式来表达这三者的关系?
2、谈话:刚才你们画出了长方形的示意图,也解答了简单的求长方形面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稍复杂的面积计算问题。(板书课题)。
学生独立解决、汇报。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题。
2、根据示意图分析、解决问题。
3、反思解题过程。
使学生明确:这是一个有关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如果画个图就可以将题意表达的更清楚了。
(2)自主尝试画图。
要求画出的图能让人更清楚地看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组织交流:展示自己画的示意图,说说是怎么画出来的,结合示意图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引导学生比较展示出来的示意图,观察这些示意图,你觉得哪些画的好?哪些需要改进?
重点引导学生关注:a。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是否都作了准确的标注;b。画的图是否美观清晰,有关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否大致符合比例。
根据刚才的讨论,修正自己画的图。
看示意图分析: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要先求什么?根据什么条件可以求出原来花圃的宽?
你认为解决这一类实际问题一般怎样做?
明确:
理解题意画示意图整理信息。
根据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
学生自主阅读。
独立思考、交流。
学生尝试画图、交流汇报。
比较、改进自己的示意图。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试一试。
出示题目,提问:你准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
按要求在教材提供的图上画出减少的部分。
2、想想做做第1题。
3、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自主阅读,
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画图,同桌检查。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解决问题并结合所列式子再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让学生展示自己所画的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先让学生从自己所画的示意图中指出增加的部分,再让学生结合示意图或所列的表格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四、全课总结。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五、作业设计。
六、教后反思。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本课时教学的是“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基于教材的内容及《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特点:
1、注重知识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注重知识间的前后联系能有效地发挥类比迁移的作用,学生能够借助原有的认知主动建构新知,从而实现知识的同化。由于本节课教学的这类应用题实际上与相应的分数乘法应用题非常类似,只是给出的条件是百分数的形式。所以教学时注意以分数乘法应用题为基础,借助知识间的联系,采用对比的方式使学生理解新知。
2、注重引导思考。
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注重通过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思考。学生在思考、分析、交流中,通过比较不同的解题思路,能更好地掌握这类应用题,逐渐提高综合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解法的多样化。
解法多样化的训练实际上就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所以在引导学生掌握此类应用题结构特征及解决方法的基础上,注重拓宽学生的思路,实现解法的多样化,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一堆沙子用去200t,剩下的比用去的多,剩下多少吨?
2、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表示单位“1”的量并列式计算。
3、思考:如果把题中的“”改写成“25%”,解题思路是否会发生变化呢?
(引导学生明确:“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相同)。
4、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及改写已知条件的形式,使学生在体验知识迁移的同时,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相同,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1)复述信息。
教师口述信息: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
(找学生复述教师刚才说的信息)。
(2)提出问题,引入例题。
师:根据老师口述的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预设。
生1:增加了多少册图书?
生2:今年的图书册数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生3:今年有多少册图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出问题是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去思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还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前两个问题。
学生解答后汇报。
(2)学习教材90页例4。
师:用刚才的信息加上同学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课件出示教材90页例4)。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用列表和画图来解决问题,对这两种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已经有了体验和认识,而一一列举也是我们生活中解决问题时常用的策略之一,同时在列举的时候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发展思维也很有价值。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觉得应紧扣以下三个方面:
1、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在理解题意后明确列举的目的。
在教学例1“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例2“订阅下面杂志,最少订阅1种,最多订阅3种,有多少种不同的订法?”后,我均安排了审题的环节,例1问“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例2问“你是怎样理解‘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的?”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审题明确例1是要找出长方形所有不同的围法。例2是要找出订阅1种或2种或3种杂志的所有不同的订法。让学生在理解题意后明确列举的目的,把每种答案都找出来,就需要一一列举。
出示例2后问“想想‘最少订阅1种,最多订阅3种’是什么意思?”既是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也是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让学生明确要找出所有不同的订法,必须知道订阅1种,订阅2种,订阅3种杂志各有几种不同的订法。
3、借助不同方式列举,在交流合作中学习列举的方法。
通过例1、例2的教学让学生展示用文字叙述、字母替代后列举和列表格几种不同的列举方法,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用列表的方式进行有序的列举,简洁明了,答案一目了然。特别是例2这样需要进行分类列举的,用列表格的方法操作起来比较简便,答案一目了然,且不重复也不遗漏。同时在教学中对表格的生成过程也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让学生初步学会借助表格进行有序列举。“练一练”我出示“一张靶纸共三圈,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这题是一道开放题,可以借助不同的方法进行列举,而列表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我启发学生:“可以借助列表的方式,也可以想想有没有其他比较好的方法。”并让学生分小组交流合作,使学生在交流合作及教师的引导下最终找到最佳方法——计算列举,从而使学生感受列举方法的多样化。
课后,结合评课老师的详细评价和指导,我回过头来细细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认识到了这节课中自己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
1、我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使学生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进行分析,能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应该及时带领学生:“想一想,我们先找宽是几米?”再让学生按有序的顺序,把书上的表格填写完整。这样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深刻感受到运用一一列举这一策略的过程以及价值,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一节好的课必须围绕重难点,有针对性的突破,这样才会有好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这节课上,我觉得给学生回顾策略的时间和空间少了点,虽然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本课容量较大,在某些环节我还没有很好地发掘学生的内驱力,导致学生来不及细想。要真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得愉快,首先还需教师从观念上转变过来,多引导,少包办。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应该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在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知识和方法。
3、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敏锐的洞察力。在这节课中,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我没有能够机智地抓住,把它们作为课堂资源来及时调控课堂教学。
有人说,教师的成长就是实践加反思的过程,就是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是啊,实践、反思、再实践!我体验着,并实践着!
虽然在参加数学培训和数学教研活动时经常听到专家、名师们谈到策略,但对什么是“策略”心里挺没底的。细看教材,我对“策略”的定位是: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孩子们对数量关系的阐述可以不十分规范,但只要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和自身经验描述出思考过程就可以。不过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经过一定的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思考孩子的知识起点很重要!因此在备课时,我首先思考了五年级孩子的知识起点。我很欣喜地发现,在他们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分与合,二三年级时能用数字组数,用列举方法编口诀,四年级上学期学会了“搭配的规律”等等。原来,孩子们几乎每个学期都在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而且在不断的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孩子们已经体会着一一列举的基本思考方法,知道列举要注意有序,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只是到现在为止,这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解题行为而已。如何让这样的思考更深入、更系统,便是我今天课堂上的任务了。
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很不错!我进入例1的教学后,孩子们通过摆小棒、列表等方法很顺利地解决了“围羊圈”的问题,而我则通过实物展示台展示孩子们填写的表格,侧重让孩子们在比较自己与同伴的探究成果中,加深“有序、不重复、不遗漏”这三个列举的关键,让学生感性认识“一一列举”策略,唤醒他们已有的数学经验,并通过找共同点聚焦,水到渠成地提炼出一一列举策略。例1“围羊圈”突出“找到根据,再有序列举”,例2“订杂志”突出“先分类,再有序列举”等等。通过对比这两道题,让孩子们更加感性地认识“一一列举”策略的特征——有序思考。除了不断地渗透一一列举的有序性外,还不断深化孩子们的数学思考,让他们对策略有更深的认识。
在处理p64页练一练时,学生对“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这句话理解不到位,导致其中10+6=16(环),8+8=16(环)这两种情况未能看出环数是相同的,错误的认为是6种环数。当然,我课前备课时已经预料到孩子们会出现这种状况,经过我的点拨,孩子们很快明白了正确的是5种可能出现的环数,6种中靶情况。数学活动不仅仅呈现在数学课堂上,更要延伸到课后。我的一个问题:如果将“投中两次”改为“投了两次”,该怎样思考呢?将“列举”延伸到课后。我相信孩子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会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纵观这一节课,学生始终都在思考:“一一列举时要注意什么?”我引导学生反思,体会一一列举的关键——有序思考。这样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为起点,精确切入,让学生不是无奈地“跟着重复”,而是生动、高效地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学习、拓展。这样既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又立足了学生的数学现实,自然、简洁、高效。
当然,本节课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像跟某些孩子没有有效地沟通,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十六
各位老师好!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第九册(苏教版)第63页例1、及相关练习。
2、教材的分析:这部分内容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通过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另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能对信息进行分析并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有条理地用一一列举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列举的策略学生在三四年级已经初步的接触,只不过是没有加深认识。本班学生能自主探究一一列举的策略,可对信息的分析和策略的“有序”,自己就不能有条理的解决,这时就需要其他的探究方法或老师的引导了。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开始上课时我用多媒体课件情境引入。教师加以叙述,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开展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的佳境。
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法。
让学生在例题的探究中,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习例题之后,出示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练习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些活动有利于养成学生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和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3、激趣法。
根据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本课还设计了在例题的探究过程中“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在“比一比”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准备。
合适的教学准备可以使教学过程事半功倍,效果更佳。所以我为学生准备了每组一个盒子,盒子里有3张表格、一捆小棒,还有一些农远教育资源的课件。
五、说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板块:
(一)、激趣导入。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三)、巩固策略理解,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这里先说第一个板块激趣导入: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着手,通过学校要建设校园、美化校园,激励学生去参与学校的设计方案。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这是一张农远资源上的一张图片,出示这张图片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去探究例一。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从生活中去引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第二个板块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1、动手操作。
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小棒摆一摆,交流讨论该怎么摆?从中知道围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分工合作,边摆边填表一。学生在无序的排列中,从中感悟到要想围出羊圈,就必须要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生先自主动手操作,让学生整体感知方法的多样化。填表是把日常生活抽象成数学问题,是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步骤,这里我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探究。)教师巡视学生操作情况,及时引导需要帮助的小组。
2、比一比。
学生操作完成后,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到黑板上汇报操作以及填表情况。师生互动把表格完成,我使用多媒体把学生汇报的结果一一列举出来。(出示完整的表格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一列举”时的“有序”)。在设计课件时,我还设计了点击一种围法就出示相对应的长方形。让学生初步感悟各种围法的大小,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3、提升策略。
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环节。出示表一,让学生分析表格中的信息。这里老师只是引导,而学生才是发现这种策略的主体。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里的设计意图是:利用表格这一步骤既是加深对“一一列举”策略的理解,又是对“一一列举”形式的优化。)。
4、通过猜一猜、填一填来优化策略。
再次应用农远资源出示王大叔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填一填,通过填表,学生就能很快的找出答案。让学生感受到方法是多样化的,但是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方法中找到最合适的,达到了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发现规律。
通过表二让学生去发现规律。这里鼓励学生多说,当学生有困难时,老师再适时引导。(设计意图是:通过比较让学生在发现新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三个板块是巩固策略理解,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出示课件11)。
1、这里再次出示学校的征集设计方案公告,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表三,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表三。(设计意图是:通过再次出示公告,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应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抽象的问题条理化,把生活的问题数学化,真正达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在这一表格中学生发现了正方形,那么就引导学生发现当周长一定时,围出的正方形面积最大。(这里设计的意图是:通过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一个小小颁奖仪式奖励学生,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3、全课总结。
这里出示课件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其实策略没有好坏,关键在于运用。找出合适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设计的意图是: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回忆总结,凸显出用列举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印象深刻,提高对有序列举方法的深刻领会以及应用。)。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67页例题和“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初步学习用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对表格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认识其中的数量关系,学会从问题入手和从条件入手,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目标: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有条理和富有个性地思考,并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情感与态度目标:充分体会有关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乐于和同学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能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克服困难及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画线用),文字贴图。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欣赏:播放《曹冲称象》flash影片,感受策略。(在黑板上贴课题)。
一、创设情境,感受用策略解决问题的魅力。
1.承接故事情境,感受策略的作用。
(1)看了故事你想说什么?
(2)过渡语:要称出那头大象的重量,大人们都束手无策,七岁的曹冲却想出了那么妙的解决办法,用称出与大象相同重量的一船石头的重量来求出大象的重量,真了不起!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真想送他一个美名“小小策略家”。
问:那你知道什么叫策略吗?你还在哪里见过或者使用过策略呢?
问: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
师:对,今天我们要像曹冲一样巧妙地运用策略来解决问题。
过渡语: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们也找头大象来称称他的重量好不好?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就解决一个身边的数学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列表的策略。
1.生活中的难题(课件)。
以动画图片的方式呈现情境:元旦快到了,为了使庆祝元旦的活动更有意义,固城中心小学五年级四个班准备分别在本班举行一次“我是环保小卫士”演讲比赛。瞧,四位班长正在买奖品呢。五(1)班买了9本笔记本用去36元;五(2)班要买11本笔记本;五(3)班用52元买笔记本。五(4)班要买8支钢笔。
2.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问: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课件依次出示三个问题)。
问:这些问题现在都能解决吗?(为“五(4)班要买8支钢笔共要多少元”打下伏笔。)。
(生广泛发言,教师及时肯定和评价)。
3.第一个问题能解决吗?
图中有那么多信息怎么办?(张贴:整理信息)。
四人小组交流:你已经了解了哪些整理信息的方法呢?
师:整理信息的方法是多样的。你们平时经常用这些方法整理信息吗?
4.师生共同完成列表整理信息。(在黑板上列表。)。
过渡语:老师今天要教一种新的整理方法,你们想学吗?
(1)图中的信息都要整理吗?(张贴:有用信息)。
板书:五(1)、五(2)。
(2)整理的时候把这些信息全部抄下来吗?
先引导学生呈现纯文字的简化整理。
如:五(1) 9本36元。
五(2) 11本 ?元。
问:这样整理怎么样?
师:如果再给他们加上点线框,就形成了一份表格了。感觉怎么样?(更清楚了,在学生的回答中张贴“有条理”)。
5.课件出示列表,并指出这样的整理叫“列表整理”。(张贴:列表)。
读表:你能从这张表格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比较:这张表与上面的情境图相比,哪个更有条理?
6.比较各种整理方法。
过渡语:同学们说了许多整理信息的方法,老师课前也准备了一下,想看吗?课件依次呈现预设的四种整理:
学生可以边看,边将看到的信息或者自己的感受与同桌交流。
比较:如果让你选择,你会把最喜欢的一票投给谁呢?为什么?
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再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这几种整理方法都比较清楚,但列表更简单些。
过渡语:看样子,列表整理信息既清楚又简单,那么我们就根据列表中的数据来解答题目吧。
7.分析数量关系及解答。黑板上。
(1)学生根据表格说一说解答思路。
问: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据表格我们可以怎么想?
适时的明确学生是“从条件想起”的或“从问题想起”的。并张贴纸片。
(2)完成计算,一生板演。
汇报时,追问:每一步分别求的是什么?这个结果对不对呢?
三、明理内化,初步运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
你认为表格的第一列应该填什么?(五(1)和五(3))课件出示。
接下来会填吗?同桌商量一下。
学生在训练卡上填表整理,并解答。学生汇报做法,课件验证。
2.整合、简化。(课件呈现两张表格)。
(1)师:观察比较两个表格,你能发现什么?
为什么两个表格中都有“五(1)买本子的信息”?
(讨论后汇报,只有通过这个信息才能知道本子的单价)。
(2)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用了两个表格,多麻烦,能不能将两个表格合并成一个表格呢?需要设计几列几行?为什么?每一行分别填什么?(课件依次呈现)。
(3)师讲解:如何不考虑班级,而将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数量与总价的关系上,这张表还可以简化成下面的形式。
出示箭头简化后的表格。
感觉怎么样?
这里面的数据会填写吗?
观察这个表格,你还想说什么?
3.小结全课: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贴出板书:列表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并检验。
四、巩固提高。
1.完成书本p66页的第一题。
2.完成书本p67页的第二题。
书本上两题,视时间而定,一般只完成第一题(字典摞起之高)。
3.问题三:五(4)班买8支钢笔一共用去多少元?(有问题,但无条件。)。
(2)学生自主列表整理并解答。
(3)展示3位学生不同的列表及做法。后组内四人交流、修正。
4.开放题:根据所求问题自主选择有用的信息解答并展示。
具体设计如下:
学校要购买物品,商场里正在播放信息。(课件播放)。
四人小组,每个组为学校解决一个问题,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你需要哪些信息?等老师播放信息。
课件:体育组买6个足球的钱,可以买几个篮球?
学校买7张办公桌共用去多少元?
买来的扫帚每班发3把,可以发给24个班,如果每班发4把,可以发给几个班?
学校用124元可以买多少个黑板擦?
足球:每个56元椅子:3把100元。
拖把:一把39元粉笔:20盒46元。
排球:每个42元扫帚:3把10元。
篮球:每个48元办公桌:2张300元。
计算器:一个24元黑板擦:10个20元。
学生根据课件中滚动的信息搜集相关信息列表。生独立完成,汇报。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生你有什么收获?
(2)你认为用列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
(3)列表的策略对解决其他问题也同样有效吗?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十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教学把画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戏场景中(见下图)。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十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策略的体验和理解。
教学过程:
分了五个环节。
第一部分是导入,先出示一个条件,让学生初步体验只有一个条件无法求出问题,接着提供两个条件,让学生选择一个能解决问题的条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只有两个相关联的条件才能解决问题。
第二部分是教学例题,感悟策略。出示例题后重点让学生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从两个角度提炼出了数量关系,然后说解题思路,主要讲清楚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什么,再根据哪两个条件什么。完成填表和列式后沟通了两者的关系,最后总结得出解决问题时我们紧紧抓住条件在思考。揭示课题。
第三环节是变式沟通,形成策略。通过两个变式的教学,让学生加深对策略的感知。接着安排了皮球那道题目,学生对条件的理解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安排了一个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四个题目结束后,安排了回顾反思,这一环节是新教材比较强调的,让学生在回顾反思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经验。
第四环节是练习巩固,运用策略。选取了想想做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再解答,最后在分析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第三个小窍门。紧接着请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第5题的设计主要考虑到一是学生对游戏比较感兴趣,二是国际象棋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三是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四是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第五环节是课堂总结,交流收获。回顾学习了什么内容,以及解决问题时是怎样一步步分析的。
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篇二十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并获得问题的答案。
2、沟通"一一列举"和"列表"两种策略的联系,通过列表,帮助学生养成有序列举的习惯。3、在学生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同学们,以前我们曾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好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顺利地解决问题,今天这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策略,这种策略和以前学习的策略还有很大的关系呢!
1、导语:我们来看看第一个问题。
出示:园艺工人用6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他是怎样围的?
(1)师:你可以算一算,或者画一画。写好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汇报板书:长(m)2,宽(m)1。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和他想得一样的同学请举手。
小结:看来这个花圃只有一种围法。
2、导语: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花圃:
(1)师:长和宽都有哪些情况?请你思考之后写在作业纸上。
(2)学生汇报板书:长(m)43,宽(m)12。
师:你有几种围法?你呢?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围法?看来我们已经找全了答案。(板书:全)。
小结:第一个花圃,我们找到了1种围法,第二个花圃,我们找到两种不同的围法,像这样把符合要求的答案一一的找出来,这种方法叫做一一列举,(板书:一一列举),"一一列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策略。
3、导语:下面请同学们用这个策略来解决一个问题。
出示例1: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几种不同的围法?
(1)请你思考之后,把不同的围法一一列举到第一张表格上。
(2)学生汇报(投影展示三张作业纸:不全、全而无序、全而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