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模板13篇)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所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的一种重要方式。总结要具有系统性和条理性,一定要有明确的结构框架和逻辑顺序。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总结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灵感。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一
能力目标。
通过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学习,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情感目标。
联系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系,感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建立发展的观念。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和社会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和社会实践.。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课题】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重难点分析】利用内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护环境的措施及其意义。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板书设计】。
第六节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1.内能的利用。
2.环境保护的问题。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课题】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参考方案】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注意在收集足够材料的基础上分析。
【备注】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二
二、能力教学点。
1、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2、动手实验能力。
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四、重点及解决办法。
功的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五、难点及解决办法。
六、教具准备。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出示学习目标)。
片一:
我们的目标:
1、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训练我们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出示一个重物,问:在生活中,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你有哪些方法?(讨论)。
讨论后得出:
(1)可以直接用手把物体拉上去(片二)。
(2)可以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片三)。
(3)可以用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升(片四)。
3、请大家思考: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w1=fs)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w2=gh)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见投影片五)。
3、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到结论:
(2)用动滑轮_____(选填“能”或“不能”),且使用较重的动滑轮比使用较轻的动滑轮,动力所做的功要_________。
4、投影用动滑轮提升重物。
三、总结:(板书设计)(投影八)。
四、课堂练习(投影九)。
1、功的原理内容是什么?
2、既然任何机械都不做功,人们为什么还要使用机械呢?
3、判断对错:
a、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功()。
b、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所以省一半功()。
c、使用机械不能省功,但一定省功()。
d、省距离的机械一定费力()。
e、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因此使用机械是无益的()。
f、功的原理只适用于自重和摩擦不计的理想机械()。
g、要把20n的物体举高1米,不论使用何种机械都不省功,动力做功至少20焦。
完全投影片五,加深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加深使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的理解。
4、一人用一根轻质杠杆将重为500牛的物体举高时,做了250焦的功,求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1、2、3。
2、预习机械效率。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三
初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出。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初中物理教学措施有哪些的范文,欢迎阅读!
我继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开放式教学。
为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素质教育,我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并采用符合现在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将课堂大胆、充分地让学生们自己支配。采用以自学(自读课本及相关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索)——互学(讨论交流)——督学(老师督促个别不太专心的学生、适当点拨知识重点、解析学习难点)——验学(当堂练习巩固,检验学习效果)链接起来的课堂结构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作业基本能在课堂内完成,使学生有足够充分的课外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阅读课外读物、体育运动或做一些手工制作;也提高了课堂效率——一节课内,学生需要完成四个不同内容的活动,学生不容易感到疲劳和厌倦,整节课都能集中精力。
二、运用现代媒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丰富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
三、加强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遵循物理教学规律和物理学科的特点,以实验启动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的教学。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启发积极思维,提示物理现象的本质。组织好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配合校园文化节,开展了物理小制作比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动手做实验的热情。
四、因材施教,整体性提高学生成绩。
学生智力、素质的参差必然导致教学的不统一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兼顾全体学生,难易有度,激励先进学生,鼓励后进生。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重点给予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鼓励、倡导他们超前学习,指导他们适当拓宽学习内容、加深学习深度、提高学习难度,争当“领跑者”。特别关注有学习欲望但学习困难的学生,经常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困难所在,经常表扬他们的进步,放大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学习热情,再循序渐进地指导他们掌握一些简单有效的巩固知识的技巧,尽可能使他们感觉到“付出总有回报”。
五、多学多看,教学相长。
注重坚持校内校外听课。注意学习本学校各老师的教学经验,汲取他们的优点;注意常听校外其他物理老师的课堂,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期学校举行的两次公开课活动让我受益非浅。
这个学期已经结束了,虽然学到了很多,但当中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将来的日子里我一定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让自己做得更好!
紧张而忙碌的一学年即将过去,总体来看,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
教学工作计划。
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变教学方法力举实施“高效课堂”的“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
工作总结。
如下:
一、精读新课标,明确新的理念。
《国家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作为物理教师要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不断的学习让我有了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而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出色,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精心备课,全方位把握课堂的“教”与“学”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新课程标准不同与以往的教学大纲,课前认真熟读新课程标准及新课程理念的相关资料,透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力争在每节课前仔细阅读然后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在上每个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新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都没有过多的束缚,充分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用教材学,课前查阅大量的资料根据学生的的基础制定教学计划、方案、教学设计等。
三、加快课堂改革,精心打造“高效课堂”
本学年我深知作为物理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进行了集体备课,紧扣新课程标准,力举实施“高效课堂”的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最大限限度的吃透教材,认真撰写教学案和导学案。积极进行了实验探索问题的实践。
四、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多鼓励肯定学生少批评学生。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对学生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一年来,在学校领导和同仁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我的物理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当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有很多不足和困惑:怎样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打造“高效课堂”等都值得耐人思考。今后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做得更好。
初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所以在物理新课实验中,我真正体验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在物理实验课上我是从以下几方向来做的:
1、确保所做的实验现象清晰,提高成功率。课本要求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在课前我都要反复地做几遍,认真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排除干扰。例如:在“摩擦起电”一节的实验中空气的湿度,器材的干燥程度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例如碰到阴天、雨天,早上的前两节或是下午的后面两节课(此时的空气湿度较大),实验的现象很不明显甚至很可能失败。课前就要考虑好上课时,空气的湿度是否会影响实验现象。在实验前最好把毛皮、绸布、玻璃棒、橡胶棒、验电器等实验器材进行晾晒。如果天气不佳,就要考虑用强光照射或者用电炉烘烤。实验过程中最好不要直接用手去接触毛皮和绸布,尤其是在做毛皮与玻璃棒相互摩擦,毛皮也带了电荷这个实验中可以把它们绑在木棒上进行摩擦。排除了这些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实验的现象非常明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非常鲜明。容易使学生信服,对于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
课件。
把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或是物理过程展现给学生看。例如: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和恢复形变的时间非常短,学生不易观察,课件就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观察这一过程。再比如:日食、月食的成因,分子的运动,导体容易导电与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等都可以通过课件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改进实验。例如“导体和绝缘体”一节中,我先是让学生思考设计一个电路来检测哪些物质是导体哪些物质是绝缘体,当检测到水、人体、铅笔芯(较长的)时,小灯泡不发光,于是先把它们归为绝缘体。之后,我指着那堆导体问:这些物体一定都是导体吗?(是)又指着那堆绝缘体问:这里面一定都不能导电吗?马上就有学生说:不一定,有可能是电流太小了,小灯泡不会发光而已。此时我就给学生介绍了我自己去买的发光二极管的特点,发光二极管被作为各种用电器的指示灯,学生很容易理解只要很小的电流就可以使它发光。于是我又用发光二极管检测了一遍,学生自己得出了人体、水、石墨是导体。也体会到了导体的导电能力是不同的。
4、努力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例如:在演示实验时,升高实验台,实物投影仪的利用,利用一些手段把微小的实验现象进行放大都是提高实验现象可见度的好办法。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四
在前面已经学了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对于本节课学生已经不会感觉到陌生。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功的两个因素是力和距离发,教材上也用了很多的例子,大量的图片事例来说明这一点。可以作一下教材上的实验,使学生对影响功的两个因素有充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解释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能背诵功的概念,阐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功的计算。
影响功的两个因素通过实验来得出,设计表格得出公式w=fs。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投影机。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功通过上面的例子向学生提问它们的共性。总结结论。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动能和势能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work)学生回答问题,通过课本上刹车的例子,体会生命的可贵。
影响功的两个因素观看马拉车,举杠杆,人提水桶不做功的动画。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做了功,有的没有做功。得出一个设想。
做实验验证自己的设想,学生分组做课本上动滑轮的实验,在设计一个定滑轮的实验。
总结学生的结论总结规律:。
功和力和在距离有关,这两个量的乘积是不会变的。
物理学上把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work)。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用公式表示就是w=f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讲解焦耳的生平和对科学的贡献学生观看并思考。做分组实验。
得出结论,总结共性,在实验中得到乐趣,体会经过验证得出的结论才是正确的结论。
通过焦耳的例子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的科学家的贡献。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功和功率。
功
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work)。
用公式表示就是w=f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五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让我们的物理课堂变得更加开放和合理,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必须坚持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原则,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學中,从而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存在的不足,这样既给我们制定教学计划带来了便利,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
2.保证实验设备满足物理实验的需要。
实验设备与工具是保证物理实验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其中不仅要保证实验设备的数量,还需要保证设备的质量和规格,主要是出于提高实验安全和提高实验质量的重要基础,这些准备工作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初中生普遍接受和学习知识的较强。因此,为了让学生学习到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一定要加强物理设备的资金投入,保证物理实验设备的正常使用,发挥其作用。
3.实行开放式的实验模式。
我们进行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就可以让学生随时都可以利用实验室进行物理实验,这样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自主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我们传统的实验室教学主要通过教师带领,虽然这种方式保持了室内的卫生和设备的安全,但是却因为受到实验地点和时间的限制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其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设计一些针对性实验,而传统的实验室却不能给学生提供这样良好的平台,直接会对学生的创新性能力造成很大的阻力。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六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磁铁有磁性。
2、方法与过程目标:能够对具体事物和现象进行自主与合作探究活动,从而认识磁铁的磁性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乐于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的奥秘。
教学重难点:认识磁铁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观察演示用:各种形状的磁铁、磁针等。
分组实验用:各种形状的磁铁、铜线、回形针、大头针、小铁钉、牙签、橡皮、玻璃珠、螺丝、硬币、铁丝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2.现在老师就来给大家露一手。(老师演示)很神奇吧!同学们大胆地猜想一下,我是怎么做到的。
3.对了,其实魔术并不神奇,它都是在巧妙的利用一些科学知识来完成的。今天,就是磁铁帮了老师的大忙。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磁铁的秘密。(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研究磁铁)。
二、认识磁铁的形状及用途。
1、同学们都玩过磁铁吗?谁能说说你玩过的磁铁是什么形状的?
2、学生汇报。
3、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形状的磁铁,我们把它归纳起来,可以分为这么几类。(课件出示各种形状的磁铁让学生辨认)。
4、上面所出示的磁铁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相同之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说说看。
4、这么多的磁铁,你知道它们在哪些地方有用到?用来干嘛?(让学生多说)如指南针、磁性玩具、磁盘等。
【知道磁铁与生活息息相关,了解科学就在身边,它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三、探究活动。
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
(一)磁性实验活动一、指导学生用磁铁去吸各种不同的物体。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各种不同的物品,动手前,教师要先说说活动规则及注意事项(幻灯片展示注意事项)组内同学先讨论讨论怎么来研究呢?实验时,大家要注意观察,并且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完成实验记录表。由组长上来领取实验材料。
通过实验可发现磁铁能吸引铁的物体,我们把磁铁的这一性质叫做磁性。(课件出示)。
实验活动二、让吸起来的铁钉排成队。可发现----磁性能够传递,磁性越传越小。
(二)磁极。
先让学生讨论,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一样吗?该如何验证?
实验活动三:让学生用磁铁的各个部位去吸引小铁钉,观察哪个部位磁性最强?
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铁。可发现---------磁力最大的部位是磁极。
磁铁的磁极除了磁力大,还能指示南北极。教师演示分别把3块不同形状磁铁用细绳悬吊空中,等待静止。再和指南针进行比较,磁铁指向北的一端是北极,用“n”表示,指向南的一端是南极,用“s”表示。磁铁的s极总是指向地球南端、n极总是指向地球北端。因此,我们也把磁铁的s极称为南极,把磁铁的n极称为北极。(板书:指示南北)。
(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四、介绍司南和指南针。
北的一端成为北极,用“n”表示。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战国时被称为司南。磁铁和指南针都有一样的性质。)。
指南针也是利用了磁铁能指示南北极的性质。在军事或野外旅游、考察时用得较多。
五、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幻灯片展示)。
磁铁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门吸、磁盘、带磁性的冰箱门。
师:1、课前我不小心将一根铁钉掉入装满水的水槽中,如果要求手不沾水,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帮老师把铁钉取出来?生说办法并操作。
2、小华在玩耍时,不小心将铁钉倒在了大米里,请你想办法将铁钉和米分离开来?
六、拓展延伸。
1、总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发现了磁铁的许多性质,关于磁铁,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2、延伸:利用磁铁的磁性我们可以设计很多玩具,要求每个同学回家制作一个磁性玩具,自己实在不会设计的可以仿造各种磁性玩具进行制作,下节课我们要比一比谁的设计最有创意,谁发现的问题最多。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七
的组成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组成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幼儿掌握数的组成与分解,而且有助于加强幼儿得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抽象关系的理解,可以为后续的加减运算打下一定的基础。由于大班幼儿喜欢有一些挑战性的活动,所以本节活动设计用故事情境的创设,随后幼儿自主操作为主,教师在进行一定得教育引导,使幼儿身心得到既定发展。
【活动目标】。
1、幼儿愿意并能够自主学习数字5的组成,知道5分成两份有4种分法,能够根据自己操作记录其结果。
2、幼儿能够初步了解数字组成的互补关系及互换关系。
3、幼儿在观察和探索操作活动中,知道按序分合不易漏掉数字。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可以自主的掌握数字5的有几种组成方法。
2、乐于探索,并能边操作边记录讲述。
3、幼儿在观察和探索操作活动中,知道按序分合不易漏掉数字。
【活动难点】。
1、幼儿可初步理解数的组成中的互补关系和互换关系。
【活动过程】。
一、师幼进行数字游戏“找朋友”复习2~4的组成师:今天我们来玩“找朋友”的游戏,老师先报一个数你们再来报一个数,我们的数字合起来就是这个数。
二、幼儿自主探索5的组成,要求幼儿进行记录。
1、讲述故事(播放ppt)出示教学挂图,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天气真好呀,小花猫和妈妈去小河边钓鱼,可是三心二意的小花猫,在抓蝴蝶的时候,小花猫发现了几只小鸭宝宝。
教师提问:图片中出现了几只小鸭子?
师:但是她发现这五只小鸭宝宝都在非常的发愁,小花猫见了就问:“你们为什么都在不高兴呢,是发生了什么事儿吗?”小花猫仔细询问以后才知道原来白鸭妈妈让他们先到附近的两个小房子里面休息,但是他们不知道应该怎样组合,才能让两个小房子里面都不空,小花猫就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帮助他们。
2、发放材料,教师提出具体要求。
师:小朋友们要记住,在进行操作以后,在进行记录的时候要记得用两个颜色的笔进行记录,3、幼儿进行操作,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4、教师对幼儿结果进行总结,并进行记录。
三、教师根据记录与向幼儿提问了解数字组成的互换关系及互补关系。
2.教师拿走1只鸭子与4只鸭子的教具图,并进行讲解。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虽然老师把一号房1只鸭子和二号房里的4只鸭子去掉了,但是你们看一号房里的4只鸭子和二号房里的1只鸭子还在,你们就可以发现1和4,4和1都可以成为数字5,看到1和4就可以想到4和1。
教师将二号房子里的3只鸭子和一号房子里的2只鸭子去掉,向幼儿进行提问:
师:你们现在可以发现这组数字有什么小秘密呢?
3.教师进行总结。
师:现在我们知道5可以分成1和4、2和3,还可以分成4和1、3和2,而这些数字都有一个小秘密,都可以组成数字5,这个小秘密告诉我们,我们只记住两组,就能想到互换位置的另外两组。
(二)教师根据记录向幼儿提问了解数字组成的互补关系。
1.教师提问:师:两边的小鸭子有什么秘密吗?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进行总结)左边就是从上到下比一个少一个,右边一个比一个多一个。
2.教师进行小结:这样分的优点就是有次序、很整齐、记得牢、不会漏掉、不会重复,分的速度快。
四、游戏巩固。
1、涂色游戏。幼儿每人一张鸭子涂色练习纸,就请幼儿将两个数合起来是5的地方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就会有可爱的小动物出现!
五、活动延伸。
1.今天我要表扬我们班的小朋友,我们即帮助了小鸭子安排了休息的地方,还学会5的组成有几种组成方法。
2.区域活动自主探索6的组成。
现在老师在我们班的数学活动区放了几个小篮子。每个箩筐里的东西都不太一样,但数量是一样多的,都是6个,老师要请小朋友帮箩筐里的东西来分一分家,把他们分成两个家,看看有几种分法,一边分,一边把它记录下来。下次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要听一听大家的发现,顺便跟大家分享一下。
【活动反思】。
幼儿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幼儿学习的特点是离不开具体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离不开生活实际。本次活动,我选取的操作材料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小鸭子,幼儿在给小鸭子分房子的时候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幼儿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我觉得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八
杠杆是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四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力的概念,以及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杠杆等,学生接受本节内容应该是轻而易举的,实际教学中却与课前的预想相差甚远。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杠杆,理解杠杆的'五要素以及掌握杠杆平衡的条件。开始授课通过活动引入,学生对杠杆的概念能够接受,通过对实际生活中杠杆如撬杆、跷跷板等的分析,知道了动力、阻力同时存在于杠杆,杠杆是受力物体,动力、阻力的作用效果相反,这可以从阻力、动力的概念上加以区别和理解。但在力臂的教学中,对力臂的理解由于部分学生的数学较差,理解的不够到位,不能正确做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突破难点存在了障碍,虽然通过对多个杠杆力臂的判定及练习,多数学生都能准确做出力臂,突破了难点,但是如果在授课之前首先对“点到线”的距离知识进行复习,学生对画力臂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的,从而会节约时间,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及对数据分析得到规律,对他们来说不是很难。但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存在的问题较多,表现在对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中应注意问题的考虑,课前我对学生的能力估计有些过高,在课堂我才发现学生的能力并不像我想的那样。我在学生实验后又提出了几个问题。如杠杆平衡后在两侧的钩码上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力,使钩码向支点或远离支点移动相同距离,杠杆能否平衡?若不平衡向哪端倾斜?从中找规律,进而得到了这一类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做到解一题,会多题。
总的来说,这节课由于采用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比较形象、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在做练习和实验数据处理方面,能够及时得到反馈,使师生能及时得到交流、同学之间能相互比较讨论,这有利于能及时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杠杆这节课教学中给我很大启发,课前的一些想当然的想法,有时在实际授课中是行不通的,所以教学中教者应认真备课。在上课中及时处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使每节课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九
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导学过程】。
一、声与信息。
问题: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吗?
仔细研读课本p38声与信息部分,回答下列问题:(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1.写出课本中提到的声传递信息的例子:
2.小组交流声传递信息的例子还有哪些?
3.小组讨论:分析上述声传递信息的例子有何不同点:
结论:声传递信息的例子大致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类: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我们的说话声);。
另一种是______________(像蝙蝠的回声定位、声呐等)。
二、声与能量。
问题: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吗?
类比水波的产生、传播猜想: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演示:如图2.3-5,用扬声器对准旁边的烛焰,播放音乐后你看会发现:
1.看到的现象:。
2.说明:。
3.声波传递能量的性质有哪些应用?(请学生阅读教材完成本部分内容)。
4.读课本p40页说明声音传递能量的其他例子。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十
第一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然后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并通过作图来强化。再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二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只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然后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我采用第二种思路:学生学习物理已接近一年,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同时也了解了最基本的物理学习方法,形成了较稳定的物理学习心理,这都是学习本节的有利因素。加上日常生活中剪刀、直尺、起子、木棍等工具学生较常见。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借助实物和课本中的信息快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形成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助协作的精神;采用“边探索、边实验、边讨论”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渗透科学方法,培养综合能力、创新精神。
我在引入新课时采用学生体验游戏的方法:
方案:一、跷跷板游戏。
1、用板凳面或厚木板放在砖块上,作成简易的跷跷板,请一位同学站在跷跷板的一端,分别让体重差别很大的两位同学先后站在另一端,比较实验结果。
2、让体重大的同学站在跷跷板一侧靠近支点的中间位置,让体重很小的同学站在跷跷板的另一侧最远端。发现体重大的同学被翘起来了。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杠杆,意识到杠杆的平衡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由此引出力臂的概念。同时为后面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作好铺垫。
在实验时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有了强烈的.学好本课的动力。
实验探究二: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反思:
2.这节还有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画支点和力臂,这里既牵扯到数学点到直线距离,有涉及到物理的力的作用点和力的示意图,学生感到非常困难。
3.画力臂并比较力臂大小是下面杠杆分类的基础,一定要多练并让学生过关。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十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愿意学,乐学。因此,要促进有效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奥秘的强烈愿望。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景简单易行。
实例一:做功改变内能中,利用压缩空气引火仪使棉花燃烧。棉花为什么会燃烧呢?这一现象激发起学生无限的兴趣,从而通过讨论,分析,最后顺理成章地发现,棉花燃烧说明空气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正是由于压缩空气,对空气做功,空气内能发生改变,由此,说明做功可以改变内能。
实例二: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节内容中,有大量的实验现象都与学生的认知相冲突。实验:漂浮的乒乓球。材料:锥形漏斗、乒乓球。将漏斗口朝下,将乒乓球放入漏斗中,手一松,乒乓球就落下来了。(继续演示)将乒乓球放在漏斗中用手指顶住,从漏斗的窄的一端往下使劲吹气,同时移开手指。结果,球在漏斗中漂浮起来。学生肯定觉得很奇怪,并同时不断猜想和思考。
总之,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科学地分析实验,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是有效课堂不可或缺的关键的环节。但在选择实验时,应该注意:实验应该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具有较强的冲突性。教师在准备实验时,也应该尽量充分,保证实验的成功,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2、精心设计问题。
物理教学通常以问题为起点,并通过进一步的问题来推进。问题是思维的诱因和起点,也是推进思维的动力。恰当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
2.1、利用问题可以化解教学难点,推进教学顺利进行,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物理中有一些知识与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事实发生冲突,生活经验根深蒂固,学生很难理解和认同新知识;还有的知识从已知物理量到求解的物理量之间需要经历较长的思维路线及较为复杂的推理过程,所有的这些都构成了教学的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有助于学生化解教学难点,排除学习中的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实例一:很多学生认为:平常所见的白雾是水蒸气。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是学习中的障碍。
师:我们周围空气中存在水蒸气吗?
生:存在。
师:我们是否能看见他们呢?
生:(仔细观察)不能看见。
师:那白雾能看见吗?
生:能。
师:那白雾是水蒸气吗?
生恍然大悟,并且印象深刻。
2.2、利用大问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在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中有效学习。
实例二: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实验中,可以不从传统的欧姆定律变形公式入手,而是给一个问题:如何根据给出的器材测出小灯泡的电阻?学生可以根据这一个大问题,从而完成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择,以及实验步骤,最后得出实验结果。学生在大问题的引导下,合理分析,一步步走向成功。大问题的选择,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大的舞台,让学生可以合作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比如,在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同学们还会发现灯泡的阻值并非定值,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大问题的设置,主要应用于探究型实验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测量物质的密度等实验。
2.3、问题的有效性。
物理教学多采用问题式教学,但应避免在教学中使用无效的问题,尽量少问简单的“对不对”、“是不是”。每一个问题都应该清楚,简练,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应体现循循善诱,环环相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机械记忆,生搬硬套。所提问题应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提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可避免使用“对不对”、“是不是”这类问题时,也要加一个理由是什么,或为什么等。问题不一定都是有效的,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多思考,反复揣摩。一般来讲,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十二
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课件、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引导、讨论、展示、演示、实验探究。
[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预计时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了解杠杆的五要素4min。
课件演示尺规画力臂。
画力臂并展示。
了解并掌握力臂及其画法5min当一根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演示:
(1)这两种情况是平衡状态吗?
(2)同学们能找出它们的力臂吗?
杠杆到底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达到平衡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同学们先自行了解下杠杆的结构和使用,搞清楚两个问题:
(1)杠杆两端装置两只可调节的螺母,能起什么作用?
(2)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要在水平位置呢?
学生观察杠杆,讨论交流杠杆的使用。(1)让学生体验杠杆的调节方法;。
(2)让学生体验调节杠杆水平平衡。1min。
同学们,请你改变动力、阻力及它们的力臂,看它们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达到平衡。
(课件强调:1、在实验前要通过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水平平衡。
2、挂钩码后,不能再动平衡螺母。
有哪几位同学能把自己的实验数据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数据(3位同学)。了解学生实验的过程及不足。3min。
同学们,你们由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回答:f1l1=f2l2。
f1+l1=f2+l2。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准确的实验结论2min。
你们觉得哪个结论更有普遍性呢?学生讨论回答。
当l1l2时,由f1l1=f2l2。
知f1f2,这样的杠杆我们叫做省力杠杆。(演示特点)学生举例省力杠杆。
当l1。
知f1f2,这样的杠杆我们叫做费力杠杆。(演示特点)学生举例费力杠杆。
当l1=l2时,由f1l1=f2l2。
知f1=f2,这样的杠杆我们叫做等臂杠杆。(演示特点)学生举例等臂杠杆。
课件展示课堂练习学生讨论回答5min。
新课结束课后同学们完成导学稿上的巩固练习。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12.2滑轮。
授课人:黄瑞兰。
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滑轮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滑轮的过程中,体会对比的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心生产、生活中滑轮的应用,有利用滑轮的意识。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多媒体课件、滑轮、细绳、钩码、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板书等环节中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教学方法]。
讲授、小组交流讨论法、实验探究、引导发现法、归纳、对比。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难点: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现象、操作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实验探究,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提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道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新课引入一、设置问题,引入新课。
1、温故知新:回顾杠杆的知识点。
1)杠杆有几类?
2)杠杆一定是直的吗?
3)杠杆可以是圆的吗?
学生快速回答三类杠杆的特点。
(一)滑轮。
一)小组活动:
播放滑轮图片,观察滑轮的结构,让学生说说滑轮的结构特点。
滑轮:周边有槽、能绕着轴转动的小轮。
让学生观察课本漫画图片。
思考:小孩子通过滑轮反被重物提上去,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设疑:你能想出一个办法,让小孩子通过滑轮轻松地把物体拉上去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能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定滑轮、动滑轮。
1、怎样区分定滑轮和动滑轮?
演示:观察小组展示的两同学组装的滑轮,分别提升物体有什么不同?
辅之动画图片理解。
师生一起归纳出定、动滑轮的定义。
定滑轮:轴固定不动。
动滑轮:轴随物体一起运动。
学生体验:让一女同学通过定滑轮、动滑轮拉一袋沙子,感觉有什么不同?
2、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一)提出问题:1)是否省力?
2)是否省距离?
3)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二)实验前弄清下面几个问题:
a、这个实验需测量哪些物理量?
b、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投影图片和演示实验,让学生弄清拉力f、物重g、拉力移动的距离s、物体升高距离h如何测量。
(强调:物重=物体重+动滑轮重,拉定滑轮时,测力计用手托住向下拉)。
三)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1)学生展示设计实验表格。
定滑轮。
动滑轮。
2)学生分大组组装定滑轮、动滑轮进行实验。
物重g/n物体移动方向物体移动距离h/m拉力f/n拉力。
方向拉力移动距离s/m。
3)三组学生展示实验数据,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结论1: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实质是等臂杠杆。
结论2: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费距离,且不改变力的方向。实质是省力杠杆。(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讲解定、动滑轮的杠杆原理)。
4)学以致用:投影生活中实例图片,学生用得到的实验结论分析生活中应用定、动滑轮的例子。
(三)滑轮组。
1、小结引入。
小结定滑轮、动滑轮的优点,引入滑轮组。
提出问题:滑轮组在工作时有什么时特点?
通过实验验证猜测。
2、实验探究滑轮组特点。
1)学生展示预习组装图。
2)学生观察投影图片,两种组装的绕线方式有什么不同?从四个方面思考:
a.绳子的起点b.拉力的方向。
c.拉力的大小d.移动的距离。
3)学生分两大组进行实验。
物重g/n物体移动方向物体移动距离h/m拉力f/n拉力。
方向拉力移动距离s/m。
4)展示学生甲、乙两图滑轮组实验数据,分别取三小组实验数据。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结论:使用滑轮组提起重物时,若绳子重和摩擦不计,动滑轮上有n段绳子承担物重,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但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物体升高高度的。
教师强调绳子段数是绕过动滑轮承担物重的绳子。
写成式子:
s=nh。
5)说一说,议一议。
投影几组滑轮组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绕线方法有什么不同,找出计算绳子段数的规律。
让学生观察滑轮的结构。
小组交流合作解决展示的问题,小组代表展示。
学生投影展示。
分组实验:学生动手实验,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进行交流讨论,归纳出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学生展示数据,小组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实例,回答使用什么滑轮,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回答,猜测。
学生观察滑轮组组装,绳子起点在动滑轮,拉力方向向上,起点在定滑轮,方向向下。
学生分两大组分别完成甲、乙两图实验。学生边实验边记录数据。
学生观察小组交流得出数绳子段数的规律。
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思考、设疑,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边演示、边讲解,学生通过实验和。
动画图片加深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定义。
利用学生体验提出问题:为什么使用定滑轮、动滑轮提升物体用力不同?为学生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设疑、激趣。
如何测拉力移动的距离s、物体升高距离h对初二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利用多媒体和演示让学生清楚橾作。
表格设计所测物理量,让学生初步掌握表格设计能力。
分两大组分别实验,可节约时间,也可从多个小组实验分折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普遍性。
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讲解定、动滑轮的杠杆原理,因不是重点,可略带过。
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组装滑轮组规律,为探究滑轮组特点操作打下基础。
分两大组分别实验,可节约时间,也可从多个小组实验分折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普遍性。
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学生不容易总结,需教师引导一步步归纳,有利于学生理解。
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得出规律,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小结新课三、课堂小结。
教师出示课件小结本节所学知识点。小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
学生利用投影的知识框架进行小结回答。
学生在知识比较中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小结,体现学生“主体性”
课堂练习四、课堂检测。
请同学们完成导学稿“课堂检测”
完成导学稿“课堂检测”及时反馈,利用课件和导学稿,提高课堂容量和效率。
结束新课请同学们上交导学稿。
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有哪些篇十三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是普遍适用的,但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一些归纳梳理,这样既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也有助于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物理教学的特点,我们把物理教学中的课的类型主要划分为三种,即实验教学课、知识教学课和习题教学课。
(一)实验教学课。
物理实验教学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随堂实验和课外实验。
1.演示实验所谓演示实验是指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为配合教学内容而演示给学生看的实验。因此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起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起一定的示范作用。为了确保演示实验成功,并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课堂演示实验要首先做好准备,力求演示的现象清楚,并配合必要的说明和讲解。
2.学生实验学生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掌握实验技能,使学生受到物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的初步训练的主要措施。进行学生实验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努力创造条件,开出物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所有实验。
第二、关于实验能力的培养要具体落实,要明确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做到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
第三、实验中要及时给学生以具体指导,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的问题,纠正实验上的错误。
3.随堂实验这种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补充形式,可作为实验作业布置给学生,也可作为建议,由有兴趣的学生自愿进行。
(二)知识教学课。
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环节:
1.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创设物理环境,提供感性认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就形成了物理规律。因此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常用的方法有: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直观教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
为形成概念、掌握规律而选用的事例和实验事实,必须是包括主要类型的、本质联系明显的、与日常观念矛盾突出的典型事例。例如,在进行“杠杆”教学中,关键在于弄清“力臂”的概念。教师在选择事例时,必须包含力的作用点不垂直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联线这一情况。
2.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才能使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例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其关键是通过对由演示实验和列举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现象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使学生认识“物体不受其它物体作用,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这一本质。但是这一本质却被许多非本质联系所掩盖着,如,当“外力”停止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停止;恒定“外力”作用是维持物体匀速运动的原因,等等。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才能顺利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3.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以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以深化认识。一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讨论其物理意义,二是讨论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三是讨论有关概念和规律间的关系。在讨论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便使学生获得比较正确的理解。
4.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深化活化对所学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组织学生进行运用知识的练习,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三)习题教学课。
习题教学,也是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讲述若干重要概念和规律,或者在重要的教学单元之后,一般要安排以解题指导为中心的习题课,及时而有重点地进行复习和解题训练。要上好一堂习题课,重要的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程度,选编好例题和习题,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把复习讲评、示范解题和学生练习等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上我们对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三种课型,即实验教学、知识教学和习题教学进行了初步分析,物理教师必须熟悉这三种课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