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翻译论文(汇总18篇)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和改变。如何写一篇具有启示性的总结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参考。
浅谈英汉翻译论文篇一
内容提要:主位理论应用于英汉语篇翻译研究集中体现在四大方面,即主位作为语篇翻译单位的研究、主位结构在英汉翻译中的转换研究、主位推进在语篇翻译中的作用研究和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转换研究。本文在对不同时期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简要评述的基础上,认为应加强实证性的研究,在描写译学的总体框架下对英汉语篇翻译过程中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描写,基于大型语料来探讨和总结这种转换规律。
一、引言。
随着篇章语言学的兴起并引入到翻译研究中,语篇逐渐成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关注点。“主位”作为一个在语篇的大背景下针对小句结构进行描述时的重要概念,被广泛地应用到语篇翻译研究中。对不同时期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简要的评述,可以帮助我们对此有一个概略性的认识,并启发人们对此作出新的深入思考。主位理论应用于英汉语篇翻译研究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二、主位结构与语篇翻译研究。
根据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马泰休斯(mathesius)提出的句子实义切分法,每个句子都可以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划分为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两个语义组成部分。后来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韩礼德(halliday)接受并发展了这一理论。halliday和thompson均认为任何句子或话语从交际功能的角度都可以分为主位和述位两个部分。“主位是小句信息的出发点,是小句所关心的成分;述位则是对主位的陈述,是围绕主位而展开的内容。”主位和述位构成主位结构,主位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小句。halliday认为主位结构是一个重要的结构性语篇特征和语篇的结构性衔接手段之一。方琰、艾晓霞将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主位结构理论应用于汉语研究并探讨了汉语语篇中的主位结构。研究主位和主位结构的意义在于了解信息在语句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体现出的交际功能和句子的内部结构。事实上每个语篇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主位的序列,在结构形式上表现为主位的相互衔接和层层推进。主位的选择决定了语篇的信息起点和发展方向,主位和述位组成适当的推进模式,体现了语篇的结构框架并有效地传递语篇的信息。小句主位还具有衔接上下文的作用,作者通过对主位成分的选择引导读者对语篇进行连贯的解读。由于翻译时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通常发生在小句的层面上,因此主位对于语篇翻译中句子的分析、转换和构建以及语篇的衔接和连贯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翻译过程中将其作为翻译单位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译者首先通过主位、述位所包含的已知信息和新信息来了解源语语篇中句子信息的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在语篇中的地位与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转换;而且在译语语篇的构建过程中,选用什么成分充当主位会影响到译文的句子结构以及上下文的衔接与连贯。徐盛桓最早就主、述位和英汉翻译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主位、述位的理论有助于更精确地理解原文,指导翻译实践。杨信彰从主位角度探讨了英汉翻译中的意义等值问题,认为与英语原文相比,汉语译文中出现的主位错位会破坏原文的信息结构,影响原文和译文之间意义传递的效度。刘士聪、余东根据主/述位切分和翻译思维的特点,提出以主/述位作为翻译单位,对原文进行分析和转换。认为以主/述位作为翻译单位,对译文句子的构建有直接帮助,同时也注意到了它本身的形式特点及其在语篇中的衔接功能,特别是它在翻译过程中的可操作性。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以主、述位作为翻译单位还必须考虑到语篇中信息的层层推进和发展,否则就无异于以句子作为翻译单位。由于语篇中小句所承载的信息是不断地向前推进和发展的,进而构成段落和篇章,以语篇为视角研究翻译,就必须考虑到主位推进以及由此形成的语篇宏观组织结构,体现出语篇的连贯性和动态性,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主、述位的层面上。
既然主位和主位结构对于理解源语语篇和构建译语语篇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英汉翻译转换时如果能够保留原文的主、述位结构当然很好。然而,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不是总能做到,因为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应该尊重不同语言的表达习惯并进行适当的主位结构转换。根据美国语言学家李讷和汤普森提出的新的语言类型学的观点,英语是主语突出的(subject-prominent)语言,汉语是话题突出的(topic-prominent)语言。作为一种主语突出的语言,英语中的主位在大部分情况下和主语重合。“一般情况下,除标记性主位以外,英语的主位结构和主谓结构具有极高的相关性。同时主位与述位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语法中主语与谓语的区别相同。”而汉语作为一种话题突出的语言,句子大多不具备像英语中那样明确的形式结构特征,常常是以意合组织在一起,以话题为中心辅以评论的句子大量存在。“汉语句子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以‘话题+评论’为铺排格局的语义结构,汉语的主位基本上就是话题。”而且汉语中的主位不局限于小句,有时既有小句主位,又有句子主位。英汉语在主位结构上的这种差异是英汉语篇翻译转换过程中需要慎重考虑的因素,将其应用于英汉语篇翻译研究集中体现在主位结构在英汉翻译中的相互转换规律。baker认为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译者无法总能保留原文的主位结构,重要的是译文要有自身的语篇组织发展方式并具有连贯性,并且不损害原文的信息结构。她还特别探讨了英语中的主位与汉语中的话题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英译这种“话题+评论”结构。fawcett认为有些语言之间在翻译转换时可以完好地保留主位结构,而在其它一些语言之间却无法做到,因此译者不能盲目复制原文的主位结构,应该知道在译语中借助何种手段以达到原文主位结构的语篇效果。ghadessy&gao首次通过计量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英语文本中的主位结构与其在汉语译文中的转换情况,认为英汉语篇在翻译转换时主位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王桂珍在比较主语、主题和主位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汉语句子主题的英译,认为汉语的主题主语句多用转移和补加的方式进行英译,应根据英语的句法结构来选定句子的主语及语序。李运兴把“主位”概念应用于英汉翻译研究,描写发生在小句主位上的语际转换现象。并针对英汉两种语言在主位结构上的两大差异,结合语料探讨了英汉互译中英语主语主位与汉语话题主位之间的相互转换,以及汉语空位主位上的隐性成分在英译中的显性化处理,使之成为英语小句中的主语主位。杨明基于“英语是主谓结构的语言、汉语是注重话题的语言”这一理论基础,分别讨论了英译汉和汉译英中的主位与话题。认为主位问题在英译汉中往往具体体现在如何把英语中的主语转换成汉语中的话题,在翻译中需要重新安排主位,确立话题;汉译英往往具体体现在如何把汉语中的话题模式转换成英语中的主谓结构模式,同时相应地转换原文与译文的主位与述位。王俊华认为在英汉翻译中要处理好两种语言之间的主位、述位转换问题,就是要处理好英汉语言中的“主语+谓语”和“话题+评论”的适当转换问题。成丽芳认为汉译英时影响译文质量的重要一步是主语的确定,提出要增强超句意识、以句群或语段为操作单位、分析主位结构、利用主位推进来恰当地选择和确定主语。(说明:此节是在综述他人的研究,而这些研究者区分了英语的主位和汉语的话题,故综述时只能保留这些术语。)上述学者将语篇分析理论中的主位和主位结构应用于语篇翻译研究,描述了英汉翻译转换过程中发生在语篇内小句主位上的转换现象,并结合语料探讨了英汉语篇翻译过程中主位结构转换的规律。当然,这些结论尚需更多的语料来印证、改进和深化,以期对翻译实践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理论上的指导。
四、主位推进在语篇翻译中的作用研究。
当一组有意义的句子构成一个连贯的语篇时,小句的主、述位之间会发生某种联系和变化,并推动着语篇的有序发展,这种联系和变化被称之为主位推进(thematicprogression)。捷克语言学家danes首次提出了“主位推进”这一概念,他认为“主位推进是指语句主位的选择和排列,它们的相互关系和领属层次,以及它们与上一级语篇单位(如段落、章节等)的超主位、整个语篇和情景的关系”[22]。主位推进是语篇的一种重要组织结构,也是语篇衔接与连贯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构成语篇中信息传递与延伸的重要途径。每个语篇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主位的序列,在结构形式上表现为主位的衔接与推进,“随着各句主位的向前推进,整个语篇逐步展开,直至形成一个能表达某一完整意义的整体”。hatim指出主位推进是翻译过程中解读语篇、分析语篇组织结构的一个潜在的有用工具,并把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类型(texttype)联系起来。papegaaij&schubert[25]在探讨翻译中的语篇连贯时指出,恰当的主位推进有助于译文连贯的构建。王斌是国内较早通过主位推进来探讨翻译问题的学者,他指出了主位推进在英译汉中的解构功能和在汉译英中的结构功能。赵小品、胡梅红以主位推进和衔接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在以语篇为翻译单位的汉译英中,如何从结构层次上和语法词汇层次上来加强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认为主位推进模式构成译文语篇的框架结构,衔接手段则加强语篇语义的联系和实现语篇语义的连贯,在汉译英中应当把两者结合起来。以主位推进为切入点探讨语篇翻译还应该考虑到语篇语义的.连贯。翻译就是两种语言之间以语义为基础的转换活动,主、述位的衔接所形成的主位推进只是语篇表层的衔接,而语篇的内在联系体现在语义的连贯上,因此必须把语篇通过主位推进所构建的形式上的衔接与语篇的内在语义连贯结合起来。
五、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转换研究。
虽然语篇的体裁、类型多种多样,语篇中的主、述位的衔接千变万化,但语篇中的主位推进又是有规律可循的。国内外许多研究者都在探讨语篇结构的基础上归纳了各自不同的主位推进模式。danes提出了常见的五种主位推进模式,目前常见的分类还有:徐盛桓提出的四种主位推进模式;黄衍总结的七种主位推进模式;黄国文归纳的六种主位推进模式;胡壮麟提出的三种主位推进模式以及朱永生归纳的四种主位推进模式。语篇中各句之间主、述位的联系和发展就是基本按照上述几种基本模式逐步推进的。主位推进模式是语篇中语言材料的排列组合形式,是语篇中小句汇合成篇的信息流动与走向,是实现语篇功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帮助作者有效地生成语篇,也有助于译者准确地解读语篇。主位推进模式体现了语篇的结构框架和整体走向,反映了作者的谋篇方式和交际意图,是译者解读原文和构建译文时的重要参照,因此是语篇翻译中需要着重考虑的一个因素。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译者都在译语语篇中较好地保留了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因为在翻译实践中译者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参照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译文在主位推进模式方面应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以牺牲译语语篇的语义连贯为代价来模仿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主位推进模式的保留必须以不扭曲译语语篇为基本前提。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在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各有自己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语篇翻译中原文主位推进模式的保留。鉴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当语篇翻译中无法直接保留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时,应在符合译语规范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或重新建构译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ventola探讨了英语和德语中的科技语篇在翻译过程中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情况。hatim&mason认为主位推进模式总是为特定语篇中的整体修辞意图服务的,它作为语篇结构的一个方面在译者构建译文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还把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体裁(genre)联系起来,指出特定的语篇体裁总是倾向于选择某种特定的主位推进模式,译者应该对此有所了解并设法在译文中加以再现。张道振认为翻译中对原文主位推进模式的保留或重建不仅仅是保持译文衔接和连贯的问题。文学语篇的特殊性使主位推进模式也往往承载着原作者的诗学意图和审美倾向,小说翻译中保留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不仅有利于建构相似于原文的连贯模式和创造类似原作的艺术效果,更重要的是要传达原作者的诗学意图。刘富丽认为在语篇翻译中,源语语篇句群中各个小句的主位推进模式所体现的语篇目的和整体语篇效果,要求译者必须在译文中再现或重建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以求达到与原文相近的语篇效果。同时她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在汉语译文中保留英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的可能性并不大,”在无法保留源语语篇主位推进模式的情况下,顺应译语的主位推进规范才能构建出衔接得当、语义连贯的译文,再现原文信息结构所产生的交际效果。从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出英汉语篇翻译过程中主位推进模式的三种转换情况,即在译语语篇中直接保留、适当调整和重新建构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应当指出,目前将主位推进模式应用于语篇翻译研究中的探讨多为理论上的思辨,辅以少量例证,这种经验式的研究不利于准确观察和有效描述翻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语际转换规律。今后还应在较大规模语料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考察,对语篇翻译中主位推进模式的调整和重建的情况进一步分类,使之细化;在对其进行理论上的解释时还要考虑到译者的主体性等因素。
六、发展趋势。
尽管将主位理论应用于语篇翻译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化了对主位理论和英汉翻译转换过程的认识,但是不难发现目前的研究多为经验式的,即对其进行理论上的思辨并辅以例证,而缺少实证性的研究,这不利于基于大型语料来观察和总结翻译中的普遍规律。因此,应从规定性的研究转向描写性的研究,在描写译学的总体框架下对英汉语篇翻译过程中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描写。首先要合理地选取语料,并且语料的数量要足够大以确保观察的充分性;然后就实际翻译文本中发生的具体转换现象进行全面的统计和系统的分类并逐一分析,以保证描写的充分性;最后要在认真观察和充分描写的基础上说明转换中的规则现象和不规则现象,总结转换规律,分析转换过程中的各种制约因素,并从理论上作出阐述,尽量做到解释的充分性。在充分观察、描写和解释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英汉语篇翻译中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规律,并在翻译实践中验证这些规律,必将大大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
浅谈英汉翻译论文篇二
摘要:此外,现在许多的大学生都比较热衷过西方的节日,例如圣诞节,这是西方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耶诞日,因为西方人把12月5号当做耶稣的诞辰来庆祝,随着英语的学习,同学们对西方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在每年的这一天好多学生都会装扮宿舍,装扮圣诞树,并相互分发礼物。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英语是世界上最多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是世界上最广泛的第二语言,是拥有着世界第三位的母语使用者,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英语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举足轻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成为大部分国家追求的目标,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科技创新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而言,这既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是利弊共存的挑战,如果中国想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发展本国的经济,提高本国的影响力与国际地位,那么学会英语这种国际语言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同时,对于国人来讲,英语的学习对自己自身素质的提高、未来的就业等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比较重视英语的学习,从小学到大学都设有英语这一科目,基于比较文学与英语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千年的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向世人彰显着一个道理,那就是各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时各民族的文化在交往过程中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因为有着“外来的新因素”的加入而呈现不同的内容,所以不同的文化都是处于不同的交流对话中的。文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这样,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对话,相互影响,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外来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都会在人们学习的过程中,在人的意识中产生比较,产生影响。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言现象。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名字为《比较文学教程》的一本书,作者是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但是这本书里并没有提及这门学科的方法与理论,让这一术语真正流行起来的是一名法国的文学批评家同时也是一名历史学家,他叫维尔曼,曾多次在自己的讲课过程中和著作中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为比较文学的发展做出来重要的贡献,后人为了纪念他,称其为“比较文学之父”。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19世纪的70年代以后,比较文学在欧美各国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的发展中心是法国。比较文学不仅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的清朝末期,梁启超先生就把我国的黄公度的长篇诗歌与西方的史诗进行比较,类似这样的比较苏曼殊与王钟棋等人都做过,虽有的比较肤浅,但是还是足以说明比较文学在中国文学中已经有了开端。而正式的比较文学大约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中国出现的,朱自清、钱钟书等人的著作中都出现许多中西文学比较的内容,很有见地,尤其是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被全世界的学者认可,认为是比较文学史上的大事。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到比较文学在世界文学上有着较大的影响。在目前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较好,所以老师会大部分使用英语教学,遇到十分难以理解的内容会使用母语也就是汉语来加以解释。众所周知,英语属于第一大语种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仅次于印欧语系的汉藏语系,二者间有着很大的不同,例如,英语是屈折语体,词内有着专门表示语法意义的内部曲折变化,而汉语则与之相反,没有专门表示语法意义的内部的附加成分。
虽然两种语言有很大的差别,看上去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和沟通的工具,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随着中西之间的不断交流和发展,语言自身也随之而变化,伴随着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英语和汉语有更多的接触,在各自的发展中,不断自我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吸收彼此所需要的因素完善自我的发展。例如词汇发面,茶文化是指饮茶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精神、茶艺等,一直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16世纪茶被葡萄牙人从我国的澳门带进欧洲并在16世纪末进入了英语,tea这个词是闽南语的音译,而闽南语起源于福建的泉州,而福建又是著名的乌龙茶的故乡,有着一千多年的茶文化历史。自从tea被英语借用后,茶逐渐被英国人喜爱,许多贵族为了彰显自己的文雅,会在家中特辟茶室,而且此后以tea为词根,构成了许多的复合词,如绿茶是greentea,红茶是blacktea等,我国的名茶也越来越多地被英语借用,功夫茶为congou,武夷红茶为bohea等。文化间的影响是相互的,明末清初时期,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往逐渐增多,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也加深,一些有志之士将大量的英语词汇引进汉语中,而在“五四”时期形成的翻译外国文学的风潮也引进大量的英语词汇,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大门全面打开,西方文化在语言的交流过程中不断对中国产生影响,涌进大量的英语词汇。汉语中的一些词汇也是源于英语,吸收了他们的音译或意译,如英语中的sofe被译为沙发,typhoon译为台风。借用一些外来词汇有些时候会让言语表达得更加清楚,起到简练语言的作用。例如现在在电视中人们会经常看到世界各国领导人在召开会议时围圆桌而坐,这被叫做圆桌会议,“圆桌会议”一词就是借自英语“roundtableconfence”,是指围绕圆桌召开的会议,大家围绕桌子而坐,没有上下级、主次等分别,人人平等,来源于英语民间故事《亚瑟王传奇》,故事中的亚瑟王为了让自己的手下不产生尊卑感,相互之间不要有等级方面的矛盾,所以每次召开会议时就让所有的武士坐在圆桌的周围,彰显人人平等,所以提到圆桌会议人们就明白了这是一种平等交流、对话协商的会议。对英语词汇的借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
除去一些词汇的借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也会发现英语和汉语的词汇,习语在形式和意义上非常相似,甚至有些词汇与习语可以说是完全的相似。例如汉语中的“有其父,必有其子”,英语中为“likefatherlikeson”,汉语中形容人多嘴的长舌,英语中为“alongtongue”等,英汉中这种现象不胜枚举。刚才举的例子都是形态和意义上十分相似的,有些词就是英汉的直接翻译。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到,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母语一定程度对学生理解和学习英语有着很大的帮助,英汉的对比会使得学生在理解英语的基础上加快对英语的记忆。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现象。
众所周知,世界上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一方面语言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另一方面文化也制约着语言的发展。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可以说语言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现象,二者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发生变化。由于语言与文化的特殊关系,通过学习不同国家的语言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许多外国人和跨国企业来到中国,为使学生可以适应这种国际化的潮流,大学对学生英语学习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文化也传入中国。西方的饮食文化对中国人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的传统饮食比较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而西方对于这方面往往是忽略的,他们比较注重营养的搭配,如果营养充足可以不计较食物的单一、味道的贫乏等。近些年来中国人也开始从营养方面出发来考虑自己的饮食,学着合理科学地搭配食物,满足身体需求的营养。其实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一个最直观的现象就是中国的大部分城市中都有肯德基的连锁店,以肯德基为代表的快餐文化在中国风靡一时,好多的学生以吃汉堡薯条为时尚。西餐厅越开越多,拿着刀叉切牛排、举着高脚杯品红酒成为都市生活的潮流。
此外,现在许多的大学生都比较热衷过西方的节日,例如圣诞节,这是西方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耶诞日,因为西方人把12月5号当做耶稣的诞辰来庆祝,随着英语的学习,同学们对西方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在每年的这一天好多学生都会装扮宿舍,装扮圣诞树,并相互分发礼物。看待事情往往要一分为二,西方文化的进入虽然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华文化,但正是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我们也发现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和不足之处,开始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例如各地方经常举行文艺汇演,学校也经常举办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电视上出现许多介绍各地历史文化的节目以及许多各地美食的纪录片等。所以说西方文化的传入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弘扬,它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在接受影响的同时也在保护和弘扬本国的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学生不仅会在学习中感受到英语和汉语语言上的相互影响,同时通过英语文章的阅读会了解到文化间的差异,通过对东西文化的比较能够更加清楚中华文化的魅力。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文化、跨学科、跨语言、跨民族的文学研究,要求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大学的英语教学就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解、尊重、包容以及影响。
[参考文献]。
[1]史有为.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薛水明.教学中应注意英语汉语的异同[j].文教资料,(12).
[3]胡开宝,谢丽欣.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j].外语界,(03).
浅谈英汉翻译论文篇三
讨论式教学法在英语专业泛读课中的应用。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的双关语的翻译技巧。
怎样提高英语口语。
论灰姑娘中神力的象征意义。
中美商务谈判中通过“面子观”分析恭维语。
从对照艺术看羊脂球的人物形象塑造。
解析呼啸山庄中希刺克里夫性格形成的原因。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
外交翻译中的语言的准确性探讨。
珠三角企业的诚信危机与信誉重建。
坏消息商务英语函电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分析从逍遥骑士看美国反正统文化-嬉皮士。
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的原因分析。
xx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课堂焦虑调查。
中国古诗春怨英译对比赏析。
解读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玫瑰”的象征意义。
无名的裘德中裘德悲剧原因分析。
探析西方洋节在中国流行的原因。
在跨文化的视野下看英语商业广告的语言特色。
影响直译与意译方法选择的因素。
影响中学生英语听力的因素。
解读飘中斯嘉丽的个性和命运。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小说秀拉中的存在主义探析。
中英禁忌语比较。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理想主义的破灭。
埃德加爱伦坡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中的恐怖气氛。
论英语教学中交际法应用的困境及解决。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现状与对策。
爱默生论自助中的个人主义。
简•爱的爱情观。
翻译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与分析。
中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
礼貌原则在商贸信函中的应用。
我校英语专业学生二语限时写作句法特点研究。
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黛西物化的原因。
从跨文化视角看中美养儿观念差异。
认知策略在初中课堂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南京地铁公示语英译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
语用预设和大学英语听力。
通过课堂观察探讨高中英语课堂教师提问技巧。
肢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委婉语的时代性。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广告双关语。
外交辞令中模糊策略的应用。
英语权威词典语音标注研究。
英语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浅析海明威老人与海象征手法的应用。
形成性评价对初中二年级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意义。
用情景教学法教语法--xx中学个案研究。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及其引申意。
翻译中的反向思维---以英汉反译为例。
论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技巧。
论杰克凯鲁亚克达摩流浪者中的极乐至福精神。
小妇人中的性别语言差异分析。
从禁忌语角度看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紫颜色中莎格?艾弗里的多重角色。
初中学生英语课堂焦虑调查—xx中学初三年级为例。
五四时期翻译对汉语语言的影响。
背诵课文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英语新闻标题的修辞手法及修辞特点研究。
沙漠之花的女性主义研究。
金色笔记中颜色的象征意义。
家族相似性对介词教学的研究。
but的用法与翻译。
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看英语广告口号的汉译。
从语言经济原则视角看报刊标题中的歧义现象湖南方言在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
红字中玫瑰的象征主义_英语论文。
论白鲸中的象征要素。
中国菜名的命名及英译。
浅谈国际商务谈判礼仪。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应用及其翻译。
分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论英语写作中中式英语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央视公益广告互动意义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浅析白鲸中的象征主义。
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之比较。
中美社交礼仪比较分析。
分布式认知理论下的英语移动学习研究。
归化与异化翻译。
互文性视角下的新闻语篇分析。
广告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
浅谈英汉翻译论文篇四
中國英汉对比语言学主张对语言的各种结构进行共时和历时研究,以探寻探求民族语言和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这些理论为我们英汉对比文化语义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总体上来看,对于英语和汉语的词语,是能够从语法以及语义和语用等三个层面上进行对比研究,实际上,语言中充满了文化活动的印迹,语言的各个层面无不体现着民族文化心理、无不隐含着民族文化传统,这就是语言的人文属性,也是语言与文化对比研究所追寻的根本目标。
每个文化个体的行为通常在很大程度上都反映了其所属文化的文化行为准则,即使某些文化个体带有很强的个性化行为特征。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按自己的行为准则行动时,同时也以自己的行为准则衡量对方的行为方式。在这个文化行动场中,交际双方都能找到自己的行动依据。而在不理解陌生文化的行为方式时,则需要将这些行为方式放置到第三个行动场,也就是包括各种陌生文化行为符号的交际行动场。在这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第三交际行动场中,双方需要不断审视自己和对方的行为方式,尝试合理阐释对方行为,捍卫自己的行为,最终通过协商确定可以为交际双方所认可和接受的交际行为。这个交际场也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容易产生跨文化误会和冲突的地方,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交际场景中需要交际双方不断思考和协商的部分。该部分存在于双方直接面对面的交际中,如对话、示意等,以及交际双方的心理活动过程中,具有非物质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最终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符号予以传达和确认。
一、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一)双语角度。
北外陈文伯教授就是从双语的角度进行对比,出版的《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英语习语趣谈》这两本书,都是从文化的角度对英汉习语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的差异进行描写分析,在语言国情学和国俗语义学理论的指导下,一些外语工作者纷纷从事汉外的国俗语义词语对比研究,探索两种(或更多)语言中民族文化词语所包含的语言文化现象并总结其中的异同,帮助学生在学习外语词汇概念意义的同时了解其民族文化涵义。其实英语中的词汇是有以下差异性特点的:词汇的并行、冲突以及词汇的空缺、偶合,这样情况下就导致生活环境的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对客观世界认识不同,文化的差异,以及社会制度的差异等等。
(二)语义角度。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老会长、湖南师范大学刘重德教授提出了:英语语言学的微观部分主要是分为应用研究和理论两个研究部分。理论部分主要就是包括八部分:英汉比较语篇学、英汉比较语法学、英汉比较语音学、英汉比较语义学、英汉比较修辞学、英汉比较文体学、英汉比较词汇学、英汉比较语用学等这几个部分在应用部分就是要将这些理论应用进去还可以进行英汉语义的比较和英汉语法以及教学、语篇等的比较这就能够得出英汉语言学的比较范围是很宽泛的。连淑能学者也是认为文化的积淀就是词语是能够比较明显的反映出文化的特点的汉英文化语言学主要是就是对于语用、语篇、语法、语音、语体以及语义等等与文化相联系的部分。
有关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的对比研究已经有了二十年的历史,而且成绩非同凡响,英汉词语的对比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对比语言学这门学科的在世界各个国家的建设,促进了语言的教学和语言间翻译的发展。这种观点不仅仅让我们把文化看作是“知识”和“行为”,更重要的是把文化当做一种“意义”,以培养学生对目标语文化进行文化移情(empahty)。探讨了词语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的差别,重点分析了词义、成语和典故,谚语和格言,比喻和联想,委婉语和禁忌语,敬语和谦语,文体,言语变体,身势语等方面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一)植物类词汇文化意蕴对比。
在汉语和英语中,一些表示植物的词汇所表达的含义往往是一样的,比如汉语中的“玫瑰”,在我国古代就有无数关于它的绝美诗词,唐代诗人徐寅的“橄艳尽怜胜彩绘,嘉名谁赠作玫瑰”,不仅赞赏它的鲜艳,更将玫瑰比作花中明珠。就算是延伸到现代,玫瑰都依然表达着着美好的爱情或是好的'事物的代表。然而,实际上,很多中英文的词汇还是不尽相同的,联想意义也是不一样的,我国的荷花就是象征一种纯洁、高雅,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因为荷和合时相同音的,所以荷花就是代表着和谐和平和团结合作的意思,但在英语的表达意思中,荷花是表示lotus,肃然是意义相同,但是英语中的lotus却是让人联想到荷马史诗中希腊神话,代表的就是忘忧果的意思。
汉语和英语当中,也存在着一些这样的词汇:它们意义相近,但是含义不同。比如“柳树”,一种表示植物的词汇,在汉语当中代表的就是不舍得和别离,正是因为“柳”、“留”两个汉字虽然声调不同,但是拼音确是一样的。但是willow在英语当中却是不同的,中国文化中的柳树和英语文化中的willow有着极为不同的意思,它表现出来的就是忧伤的心情,最亲爱的人离开了,然而,柳树在汉语和英语中所表达的涵义却是不一样的,一个表达的是中性词,另一个表达出来的却是情感消极的词语。
(二)数字类词汇文化意蕴对比。
其实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在一开始的时候,数字代表的就是一种计算的符号,是没有什么其他的意义的,而恰恰就是中西文化以及价值观的差异,数字在两个国家之间就代表了本国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的文化里面,因为“四”和“死”虽声调不同,但是拼音一样,所以也是谐音,人们很容易想到不吉利不好的一面,甚至是晦气。这和西方人迷信忌讳“十三”,忌讳“十三”如出一辙,假如某个月份的十三日恰好和礼拜五重逢的时候,人们更是觉得祸不单行。
(三)动物类词汇文化意蕴对比。
中英文所代表的意义当中,虽然有的动物词汇表述的意义是一样的,但让人联想的意思却是不一样的,在汉语当中,龙所代表的就是积极的意思,也就是真龙天子的代表,但是在英语当中,龙虽是和汉语所表达的意义一样,但是给人们反映出来的联想意义却是不一样的,西方人认为龙是残害生灵的怪物、魔鬼,所以我们这里就可以总结出,有很多表示动物的词汇在汉语和英语当中所表述的不同含义,有些时候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在汉语和英语的表达中,有一些指示意义相同的表示动物的词汇,也有一些联想意义相同的词汇,但是也有很大程度的不同。比如猫头鹰,在两个国家的意思中,都有着死亡和不吉利的一面意思,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猫头鹰也表达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意思,希腊女神雅典娜就是和猫头鹰站在一起的,所以说在英语中有一句aswiseasowl,就是表达人的智慧。但是也是有很多词汇中英所表达的意思就是相同的,比如蜜蜂在我国象征的就是勤劳的意思,英语中也有像蜜蜂一样忙碌的语义,asbusyasabee,这就能看出,在中英文章有一些词汇的联想意义也是一样的。
三、结束语。
随着中国的发展,跨文化交际随之变得越来越频繁,在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系统地对比,分析和研究,不仅对语言的教学、社会交往、语言文字翻译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对母语自身的研究也是有积极的意义的。对不同语言间的对比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到语言间的差异和联系,因而提高我们对语言的研究水平和程度。在跨文化间的交流和交往中,对比语言是起到重要作用的,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交流的愿望。
参考文献。
[1]迟蕾蕾.跨文化交际中英汉体态语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
[2]张彦群.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原因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
[3]张雅楠.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语言个性[d].长春工业大学,.
[4]王磊.语言与文化的跨文化交际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
[5]韩健.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中美《宪法》语篇对比分析及文化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6]布占廷.英汉语言学书评语篇中的负面评价对比研究[d].山東大学,2014.
[7]苏章海.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浅谈英汉翻译论文篇五
摘要: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教师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已经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理论,而是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英语素质。分析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一些合理有效的措施,根据中国高级英语教学的基本情况,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浅谈英汉翻译论文篇六
合作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一种比较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方式。近年来,合作教学也逐渐普及并广泛地在各大学校中开展。通过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转变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还能够调动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通过合作教学还能够增加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用合作教学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各个学校就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培养人才。近年来,教育部门也开始对教育事业进行改革,通过转变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高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各个学校要将合作教学融入其中,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学习独立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科学设计教案。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合作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高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进行合作教学。所以,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新课改要求下的教学大纲,并充分掌握教材内容,通过教材的教学内容和大纲要求对英语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内容进行归纳和分类。同时,教师还要将自己学校的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用科学的方法设计教学方案。在规划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性格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将合作教学方式融入教学过程中。比如,unit1friendship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讲的是友谊;pre-reading部分的问题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友谊”和“朋友”进行思考,使学生懂得不仅人和人之间可以成为朋友,日记也是人们的朋友;reading部分anne'sbestfriend就以日记的方式展示了犹太女孩安妮的故事;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来讨论和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朋友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开展合作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教学的重点性和全面性,在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同时,不要忘记教学的根本。
2.科学划分小组。
在传统的高中教学中,相对于初中教学相比,高中教材的知识量较大,知识难度较高,学生的课余时间较短,这些原因使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不高,有的学生甚至已经出现厌学的情绪。而有些自觉性较强的学生仍然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学生自觉性较高,这时就会出现较大的学生差距。在高中英语的合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这个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同,因此,教学时要科学地划分小组。在小组划分过程中,教师要熟悉每个学生的英语基础,根据每个学生的英语水平合理划分,()使每个小组中的成员都有成绩好的学生和一些差生,使每个小组成绩均衡。同时,教师还要在每个小组选出一个具有领导能力的组长,使每个组长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做好一些工作,还能够带领小组成员一同进步,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3.重视实践活动。
在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还要合理地分配小组内的任务。在进行实践之前,教师要合理地划分教学小组,在每一个小组内部要划分教学工作任务,明确每个小组的各自任务,比如,语法差的学生小组要布置加强语法的任务,听力能力弱的学生小组要下达加强听力的任务等。在这个时候,领导者应发挥积极作用,有效、有序地指导团队成员协作学习。因此,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团结,互帮互助。在这其中,组长要首当其冲,对于任务的认知程度较差的学生,组长要进行详细的解说,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也直接影响到学习任务的最终完成质量、合作学习的完成情况。除此之外,完成过程中和完成之后,教师要给予真实的评价,通过教师对学生提出一些意见来使学生不断改进,从而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空间。
总之,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英语教师要将合作教学融入教学之中。教师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克服大量不利因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互帮互助,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因此,教师应该通过科学设计教案,科学划分小组,重视实践活动,真实地对学生进行总结评价,从而将合作学习应用到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而有效地推动英语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婷。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j].当代教育与文化,(05)。
[2]仇雪燕。探讨新课程下的高中英语合作学习[j].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10)。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一中)。
浅谈英汉翻译论文篇七
(山东省淄博十中)。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新概念的普及,微课作为翻转课堂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要载体,在全国各地迅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不仅在优化知识内容,也在不断地优化知识获取渠道和获取方式。然而,什么是微课呢?怎样利用微课促进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发展呢?接下来我将根据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所感所得具体谈一下。
微课,在英文当中又称“microcourse”“micro-lesson”“mini-lesson”“minicourses”“smalllecture”等等。它是指教学时间相对较短的课,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是对单一主题进行录制的数分钟以内的声音解说或视像演示。它是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运用建构主义方法演化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带有具体的结构,对所构建知识进行实实在在的展示。它也可以说是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
微课程的短小、快速、精辟、参与性强、内容随意等一系列特点是与英语课程的知识模块化、授课要求灵活、话题生活化及交际实用性等特点相吻合的。微课程的登台,势必与传统课型形成互补,能够满足信息爆炸、快餐生活方式下提高中学生的自主参与率和注意力回报率的需求。时下,许多学校都在大力倡导把微课程技术应用于基础教学中,制作成微课程。微课程应用范围较广,有利于教学的“教”与“学”的双向反馈和师生关系的'灵活互动。
一、对微课的尝试。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微课,可以用来解读教材,精讲各类题型、分析归纳考点,也可以用来讲解和展示诸如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方面的技能。所以,结合本人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对微课的尝试运用,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上好一节英语课,尤其是上好一堂高中英语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这节英语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好的导入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并由此引领学生积极地参与英语课堂教学互动活动。
在以往听英语公开课的时候,多数老师通常会选取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导入。根据不同英语老师引导方式和驾驭课堂能力的不同,导入效果也不一样。随着微课在英语教学中的广泛推广,微课视频导入新课,不失为一种生动活泼的新形式和新方法。如,外研版必修3module5的philosophersofancientchina的讲解中,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confucius,mencius,mozi三位先知的信息,让部分学生以校园讨论会的形式拍出一个微视频,以此作为reading的导入部分,是不是一种创新呢?或者,我们老师可以将三位先知confucius,mencius,mozi的信息先做成ppt,之后再录制成精小的微课程,作为reading的导入部分,也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
我觉得这不仅把英语学习融于实际生活中,更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其他学生学习英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示范作用。
在学英语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学生叫苦说“英语单词怎么就记不住呢?”殊不知单词就像茫茫海洋,方法好似灯塔,如果没有灯塔的指引,记忆单词的这条小舟就很容易偏移方向甚至翻船。在学习英语单词的过程中,作为老师,我们也会传授给学生很多方法,比如,图像法、联想法等,可学生在一段时间后差不多都会回归到死记硬背法上来。在学习单词的过程中,除课堂领读外,听录音也是学英语单词的一种方法。但随着微课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微课对英语单词的朗读示范作用。如,在学习外研版必修3module5单词部分时,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情况和单词的难易程度,制作一个10分钟内的单词讲解类微课,并配以领读功能,同时注意声音要洪亮,图文搭配,通俗易懂。这样能提供图、文、声、像,形象生动的微课教学,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刺激,有助于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对于那些英语基础薄弱、在学习英语单词方面有困难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反复播放的功能反复观看和学习,利于英语单词的记忆。
(三)方法传授。
很多学生在平时英语课堂学习中非常认真,但是每次考试后的成绩却和平时的表现成反比,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调查发现,他们在英语题型(完形填空、阅读理解、阅读表达)的应对方法上存在不少问题。我们通常说,只要掌握了方法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万变不离其宗。
通过微课,我们可以分类讲解如单项选择、完形填空、阅读理解、阅读表达,甚至英语写作的方法,同时配以例证,使讲解更加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如阅读理解中,还可以更加细化讲解如何获取文章的mainidea或者keywords,如何判断tureorfalse等。
(四)归纳考点。
英语中的定语从句、状语从句、非谓语动词、主谓一致等都是作为高考重点语法考点进行考查的。在教学中,经常会听到学生抱怨说看到笔记上记录的语法点都是一头雾水,怎么办呢?把英语中每一个语法点(例如,时态可以细分成一般现在时态、一般过去时态、现在完成时态、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等,状语从句中又可以细分成时间状语从句、结果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方式状语从句等)作为一个考点,分类整理,制作成微课,就是一种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语法的好方法。不同英语学习基础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控制英语语法微课学习的进程,也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即可。
(一)把握主次,提高效率。
将微课程运用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对传统教学而言,是补充,不是取而代之。在与传统教学结合时,微课程虽有不可超越的优点,但也有自身不足。首先,微课程因其微而受限制,英语教学中很多复杂的语法知识仅仅通过微课程,效果是得不到保障的。其次,英语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微课程尚不能满足全面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
(二)发挥我们教师的指导和监督的作用。
制作微课程的材料不能偏离课本知识,我们教师始终要把学生放在首位,以学生为中心去精心设计,并且要考虑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在播放之前以提问的方式或提出要求引起学生注意或思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即将集中精力学习做好心理暗示。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态表情,如有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暂停,通过提问确信学生理解了再继续。
(三)注重对微课程教学实施评价行为。
在看完微课程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或者复述微课程中所讲述的知识点,也可以完成补偿性习题来检测学生的听课效果。
随着时代召唤而兴起的微课程,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借着英语新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以后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好好地应用微课,充分发挥它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10)。
浅谈英汉翻译论文篇八
摘要: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实际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实施通识教育理念的改革对策,同时也分析了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并给出一定的尝试性建议。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通识教育理念转向;大学英语教师;课程设置。
为了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做了适当的调整,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使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1]。
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制定的教学目标中可以看出,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体现出工具性和人文性,还要体现出其通用性的教育作用。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学英语教学向通识教育理念转向有助于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制定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通识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关注对学生的人格和修养等人文主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德和智共同发展。
通识教育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通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的全方位和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最终要将学生培养成积极参与社会、有责任感、全面发展的人[2]。
社会现在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单一型人才,而是需要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的大学英语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将英语语言学习与全方位的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内在修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选择一种教育理念便会决定一种教育实践模式,并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关系到社会的前途。
将通识教育理念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其终极追求是开发出学生身上的人文气质,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和高尚情感的国际化人才。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实现通识教育理念的转向,教师首先要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向,正确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然后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把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到课程体系中。
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教授语言技能,解决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等问题,更重要的是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填补英语知识结构上的欠缺,还要培养学生整合不同领域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特别要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培养出有高尚情操、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取向的个体。
教师是课堂语言输入的主要提供者,如果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单一,只精通英语专业知识却没有广博的其他领域的知识体系,也不能将英语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通识教育理念便无法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所以,大学英语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英语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教学能力。
具有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师在以语言工具性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兼顾对学生的人文性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语言能力培养和通识教育内容的均衡。
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将通识教育理念具体化,奠定学生全面坚实的综合知识基础,同时扩展和平衡学生的心智能力。
任何教育理念的实施都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因此,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是通识教育理念与大学英语教学融会贯通的关键。
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生活、情感及道德的和谐健康发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通识教育理念具有时代化和多元化的特征[3],因此,以通识教育理念指引的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涉猎兴趣,并紧跟时代的节奏,不断对知识结构进行更新和调整,避免学生将知识局限在某一特定的领域。
大学英语课程应与其他课程有机融合,共同为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而不应只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将语言知识与全方位的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英语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多元化的学科知识是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大学英语课程向通识教育理念转向有助于把语言技能知识和多元化的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到教学中,能够培养出人文知识和素养丰富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1968年,美国的杰克逊在《课堂学中的生活》里首次提出了隐形课程的概念。
我国学者靳玉乐将隐形课程界定为:“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4]。
大学英语隐形课程可以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英语讲座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每位学者都有自己独有的知识结构和看问题的角度,在各种类型的讲座中,主讲人会传达给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因此,学生的知识面会得到拓宽。
定期举办一些英语学术或文化等不同主题的讲座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辨能力,同时对塑造学生品格,提升教学质量也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英语课外活动对学生情操的陶冶。
大学英语技能竞赛、英语社团和课外阅读等活动不仅会给学生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中拓宽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对提高其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也很重要。
3.校园英语氛围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影响。
语言环境是学习者语言能力提高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校园的英语角、外文阅览室、留学生俱乐部等都是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能力和开拓视野的好场所。
教师鼓励学生订阅英语杂志,定期向学生推荐英文原著并定期举行读书心得讨论会,多为学生创造与外教交流沟通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提高用英语与人沟通的能力。
作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大学英语隐形课程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为了紧跟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网络在线课程应作为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补充。
微课、线上课程、数字化教学等外语教育的新形态逐渐在教学中发挥出其突出的作用,网络自主教学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还能够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改善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
对教师而言,采用信息化技术建设优质的在线课程也是教师向通识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提升的新渠道,对学校而言,帮助学校解决了兼有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能力的师资短缺的问题。
因此,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优质开放在线课程利于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在通识教育理念上思维的转换。
(四)开展多元化的选修课和拓展课程。
在多数院校,大学英语课程都是以公共必修课为主,选修课所占比重较少,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向通识教育理念转向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在提高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和吸收外国文化中的精华,构建多元文化的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从通识教育理念的角度来说,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贯穿整个大学阶段,课程安排要包括所有学期,可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开设必修课程,在第三学年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在第四学年开设大学英语拓展课程。
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及拓展课程可以开设英美文学作品欣赏、影视欣赏、英美文化、西方文明等,拓宽学生在各个领域的知识视野,满足学生对英语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实际上就是教学的设计者,一堂课设计得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输入式教学,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低,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式是为更有效地传授课程的核心知识服务的,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最终都是让学生通过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构建扎实和系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形成批判思维能力,并能够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世界进行观察和思考[5],为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差生对英语的抵触和恐惧心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并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通识教育理念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通识教育理念转向仍处在争议阶段,因为许多高校首要关注的还是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以及应试能力的提高。
通识教育理念对学生和社会的作用需从长远来看,从短期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还不能得到许多学校在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还需要学校增加复合型的师资力量。
作为一名具有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师,在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基础上还需要学习和研究跨专业方面的知识,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教师自身需要不断更新观念,学校还需定期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召开英语教师研讨会,提供国内外英语教师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及时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丰富教师的跨文化知识体系。
可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理念,学校和教师自身都需要投入财力和精力来进行教学准备,这是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另一个困难。
教学理念、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与学生素质紧密相关,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就生成什么样的学生品质。
大学英语教师、学生和学校都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英语综合能力和各方面素质的责任主体,大学英语的通识教育理念转向是这三者的合成与整体涌现,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
简言之,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通识教育理念转向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还需要得到学校在制度和政策上的保障和支持,需要广大教师对教学精心设计,并与学校相互协作,共同将通识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并不断完善,逐步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
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在拉开帷幕,关于大学英语向通识性转向还是向学术性转向意见不同。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致力于培养具有精深英语语言技能的人才,还要培养具有积极人格特征与相对广博知识和创新才能的人,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养成在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实现。
作者:李建荣谢慧单位:黑河学院。
参考文献: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钱铭.大学英语课程的通识教育功能——《1828年耶鲁报告》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9).
[4]靳玉乐.潜在课程简论[j].课程•教材•教法,1993(6).[5]戴立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新视野[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浅谈英汉翻译论文篇九
“风格性”是需要联系当地的实际,它是一种民间风俗习惯与舞蹈艺术融合的产物,目前,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人民生活是不断进步和改变的,如果舞蹈教学脱离了实际,那么舞蹈就会落后于实践,而这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学员的学习兴趣降低。
(二)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舞蹈的导师,如果没有情感,舞蹈就不是舞蹈了,目前舞蹈教学中存在的另一大问题就是对学生的情感培养不到位,那么这在舞蹈表演时就会有部分学生存在对舞蹈的精髓把握不到位,情感表现不出来,或者情感表现错误,这就会导致人们对民间舞蹈丧失信心,同时就算是同一种风格,换首音乐或换个动作,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感情,这就对学生的情感把握有了很高的要求,而现在的学生就缺乏对舞蹈情感的准确把握。
(三)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缺乏创新。
在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想要表现“风格性”首先就要在音乐、舞蹈动作、情感等方面进行创新,而现在的舞蹈教学中在这些方面工作做得并不理想,在音乐上仍然以传统慢节奏音乐为主,在舞蹈动作的编排和情感的融合上不能充分表达出来,而且劈叉等动作需要良好的柔韧性和舞蹈功底,这对那些没有舞蹈功底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
二、促进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的措施。
(一)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学习,深入民间生活实际。
所谓“风格性”就是舞蹈要有自己的特色,而这种特色需要结合民间文化与精神,所以深入民间生活实际就显得十分重要,那么如何深入民间实际呢?首先,舞蹈教师要带领自己的学生到民间去考察,民间风俗习惯形成于人民的实践,所以要了解人民的生活现状,以便选择适当的音乐和编排合适的动作。其次,要加强与人民的沟通,了解如今他们的精神面貌,了解舞蹈的起源,深刻理解舞蹈的内涵,以达到学生能够正确把握情感的目的。
(二)发挥学生的自我想象力,在舞蹈动作中融入情感。
“风格性”的另一表现就是情感,而为了自然的表达情感,发挥想象力是很重要的,因为民间舞蹈不一定都是描述现在的生活,所以在表演舞蹈的时候要身临其境,想象着自己就是民间的人民,如在表演庆祝丰收的舞蹈时,要想象着自己是农民,在看到自己一年来辛苦的成果得到回报时候的那种溢于言表的喜悦,可以与自己辛苦学习舞蹈到获得成功的历程相结合,那么这种喜悦之情通过想象与实际经历的联系表达的会更加自然,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三)引进现代化元素,创造符合时代的新型舞蹈,打造新风格。
民间舞蹈的“风格性”另一表现就是创新,让民间舞蹈与时俱进,随着现代舞的兴起,民间舞蹈在受到冲击的同时也有了交流与借鉴的机会,而在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教学中打造新风格,需要融合现代化元素,将现代化元素以传统民间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来,如在选择音乐上可以选择一首既快又慢的曲子,在民间舞蹈中插入适当的街舞,如春晚上小苹果与最炫民族风的结合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时代在发展,要求民间舞蹈进行创新。
三、小结。
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教学需要联系实际生活,深入了解民间文化,体味民间艺术精髓,才能更好地展现当地的特色。同时,在音乐的选择、舞蹈动作的编排、情感的表达上面要进行适当的创新与融合,不仅要融合民间文化,还要融合现代舞,不仅要创新音乐与动作,还要创新情感的表达方式,赋予舞蹈活力,让舞蹈能够有足够的魅力去打动人心。同时民间舞蹈要招募新学生,消除舞蹈经历的歧视,为零基础的学生打造一个展现自己的舞蹈,发挥学生的个性创新能力,让他们对民间舞蹈的理解以自己的形式进行表达,为民间舞蹈融入新的活力。只有这样,才能将民间舞蹈文化以一种适应时代的新形式、新风格传承下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谈英汉翻译论文篇十
从大学田径教学在新时期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地位和作用上不难看出,大学师生应重视大学田径教学,并依据田径运动和项目的相关理论知识,用于大学田径教学,笔者在下文中将探讨新时期大学田径教育改革的对应举措。
当前大学的田径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长短跑、起跑技术的教授,应将互动式教学和合作性教学相结合,同时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田径教学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采用探究性教学和情景式教学来提升田径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
大学田径教学的考评内容不但牵涉到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指标元素,还要照顾到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学习田径项目时的心理素质的考评,在实际的考评工作中应运用直接考评和间接考评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同时在有关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运用上,要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考评模式,融合其合理、科学、适合我国大学田径教学实际状况的先进元素,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规范性设计。
1.3、从大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准以及身体发展状况来对田径课程进行优化。
大学田径教学课程的策划和设立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大学生的心智发展准和智力水准的高低―――尤其是各类身体素质的实际状况,在此前提下对传统的田径课程进行规范化改良,以适应新时期的田径教学纲要和时代发展的需求。
1.4、课程设计多元化、灵活化。
第一,田径课程在国外所有的大学中都是选修课,与其它课程共同组成了大学公共体育教学项目。虽然田径运动对大学生的身心等方面都有较高的塑造价值,但这类运动并非完全适合所有学生。但是应该看到的是,田径教学项目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有极大助益的,因此,应改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田径的积极性。第二,在设计田径课程教案时,应使其多元化和灵活化,只有让学生体验到田径课程的魅力,他们才会去认真学习,并养成长期运动的良好习惯。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学生唯有坚持一个或若干个体育项目的锻炼,才能全面提升其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田径项目的设立上不应无目的性的删减某些“危险”运动,例如:撑杆跳、110(100)米栏、铁饼、标枪、长距离障碍跑等等,因为这些运动在大学生中也有拥护者,而其本身亦有一定的教学价值。美国大学有专业的撑杆跳高“校队”,有许多崇尚冒险的学生将撑杆跳作为自己的常规训练项目。这些所谓的“高危”项目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并且,当学生完全掌握了这些运动技能以及教练对运动项目进行规划后,其危险性可以控制在一个能够接受的范畴内。因此,我国大学应依据学生的身体状况,适当开展这些“高危”项目。
1.5、课程内容标准化、正式化。
针对某一部分学生对田径运动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开展合作性学习是可行的,但是对田径运动进行游戏化则不符合田径运动发展的潮流。而国外在初中或小学不设立田径课的原因是:中小学的运动场地、老师素质和学生素质使其无法设立标准化的田径训练课程。而非标准化、休闲化的田径运动则无法体现田径运动的真谛。田径运动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也进行了必要的改革。发展到如今,田径运动应该更加标准化和正规化,而教练也应将正统的田径技术和战术传授给大学生。我国大学里的田径课程,其思想和精神都是严谨的,它有一套独特的系统,并非所有的运动都适应现代的大学生。而这一论点对我国大学的田径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1.6、课程交流国际化。
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正式形成田径技术交流圈,这使得欧洲的前卫技术和美国高校的商业化模式相互结合,从而令欧美在田径教育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国际间的田径经验交流是极重要的。虽然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但是中国目前与其它国家的田径经验交流还未形成一个交流圈,这也正是大学田径项目发展受阻的其中一个原因。尽管改革开放之后,与国外的学术交流有所增多,但直接的课程交流还很少。
1.7、教学、训练一体化。
我国大学田径课程教学是以田径技术为而核心展开的,其运动观念的树立,可以帮助我国大学生学习到“最正宗”的田径技战术。而正宗的田径技术一方面来源于生物力学原理;另一方面来自于技术解析。而研究结果表明:与田径运动的规律和运动员个人特征相符合的技术就是“最正宗”的技术。所以,田径教学不应过于呆板、枯燥或墨守成规,而应使学生了解其物理学原理,激励学生在训练中培养自己的“独门绝技”。也就是说应激励学生去发现和研讨。在进行田径教学的.改革时,应采取教学、训练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该类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模式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是针对学生个体的传授和引导。使学生在体验、领悟田径运动并提升田径成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田径运动的真髓。该类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即是说,应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对动作方法不进行强制要求。在新历史时期,学习型社会的概念已由一些专家率先提出。而在当今社会,只有会学习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提倡主动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是当今教学改革的新型要求。田径课程的教学和训练一体化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最佳教学形式,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学习活动中去,提升学生的合作式学习能力,是未来田径发展的大势所趋。
1.8、遵循田径课程的内在规律,调整部分课程的讲授顺序,发挥技能迁移的功用。
因为田径教学学时数的减少和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田径项目的开展在大学中遇到了阻碍。为了保障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在实施田径教学的改革时,应依据田径项目的内在规律,调整教学课程的教授程序,将所有的田径项目分为走、跑、跳、投等四个教学版块。这样可以使同一环节的同一技术不再重复,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2、结束语。
因为田径教育教学在大学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高、功能强,因此伴随新时期大学田径教学需求和培养需要,目前大学田径教育教学的问题也正在不断涌现。如何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对大学田径教育教学进行改革,是摆在大学师生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对于上文所提到的一些田径改革的技巧和方法,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笔者希望通过本篇文章,为大学田径教学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浅谈英汉翻译论文篇十一
语文教育学是一门跨世纪的语文教育的理论形态,它的建立遵循着语文教育内外部运动规律。以下是“从语文教育看学科信仰的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当下,语文教育信仰诸多,比如“新语文”“真语文”“本色语文”“生命语文”“人格语文”“深度语文”等等。但我们在仔细研究这些“门派”的不同阐述后发现,他们虽然名称各异,表述有别,其内在“基因”——学科核心理念基本是一致的。这里,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韩军的“新语文教育”,是秉承“五四”新文化精神的教育,是建筑在“语言即人、即存在”的哲学观念上的,以说真实的、个性的话为价值论,以“用语言立人的精神”为语文教育终极目的和本体论的语文教育观。
熊芳芳的“生命语文”,让语文进入生命、唤醒生命,并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是为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的美丽和宝贵,探索生命的方向与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与品位,使生命变得更加美好、更有力量、更有意义而进行的语文教育。
黄厚江的“本色语文”,立足母语教育,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说,本色语文说到底就是学生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
还有“真语文”的大讨论,其倡导者在的《聚龙宣言》中表述道:“语文教学最应真实、真诚、真情、真切”“真语文的`教学风格:教师要真讲、学生要真学、评价者要真评……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真读、真说、真写、真对话。”
从这些不同表述中,我们不难析出其共同因子,那就是以人为本、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和要求、追求语文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如此看来,看似各持己见的“语文场”其实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与指向基本是一致的,而这种一致性正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理念与共同信仰的体现。从这些语文教育理念的阐述以及当前语文教育现状来看,形成正确语文学科信仰应该抓住三个关键词:人、道、理。语文的“人文性”决定语文学科以人为本的根本特征。“文以载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作为形而上的“信仰”自然须追求度人之“道”,而不能只关注应世之“器”。语文学科信仰的“理”是条理的“理”,是规律,因为我们现在有些语文老师上课“不讲道理”,或者说上的不是语文课,大概也正是因此才有了上文那些对“真语文”“本色语文”的呼唤吧。
语文需要信仰,其他学科也需要信仰,这是教育和教学的特征所决定的,只有在正确的学科信仰引领下践行的学科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目标。
一、树立学科信仰是学科教育的需要。
在教育领域,学科建设不只是知识逻辑的建构,学科教育更关注的是学科知识的传承以及在传承过程中的学科文化、学科价值的建构。信仰是什么?是理念,是态度,是价值观。学科信仰就是学科的教育哲学,是指导学科建构与传承的准则。约翰·亨利·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指出,有两种传授知识的方式:若将知识作为换取世俗功利的手段,他就会变成技艺,成为一个机械过程,只能成为教学;若着意于知识赖以发生或构成的哲理要素及心智本原,它显示知识的价值自足,可谓教育。因此,没有信仰支撑的学科教育很容易沦为应试的、应世的教育,机械的、无生命的教育。
二、树立学科信仰是教师发展的需要。
学科信仰是教师教育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正确的学科信仰能激发教育者的热情,让他更投入教育事业,更倾心教学研究,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和素养提升;正确的学科信仰反映教育者对规律的掌握,能引领他创造更大的教学业绩。如上述语文教育理念的倡导者或创立者,为何能从普通的语文教师中脱颖而出,成名成家?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能够深入地反思和探究本学科的学科本质和规律,并在教育实践中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学科教学主张和信仰,进而成为本专业的发展引领者。教师通过正确的学科信仰引领专业发展,学科专业的发展同样也成就了有信仰的教师。
三、树立学科信仰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教育的根本是育人,是让人获得发展。如果没有关照学生成长的教育信仰,学科教学就会变成知识的贩卖。哈佛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说:“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训练学生为了某种单一工作而努力,或者一毕业就找到工作。”这就告诉我们,在进行学科教学时不能以培养学科状元为目标,不能满足于一技之长的传授,要关照学生的成长需要,关照学生的终身发展。
学科信仰让我们不只是关注“教什么”“怎么教”,更是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而教”“为什么这样教”。基于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条路径建立正确的学科信仰:
1.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科信仰。
北京一零一中高三生物组在高考前曾一起讨论最后一节生物课讲什么内容经过大家的反复研讨确定最后一节生物课的主要内容为两条建议:一是健康生活防治艾滋病;二是尽量不要选择“丁克”家庭。笔者相信全国大多数的高三最后一节课一定是考前指导。笔者也相信一零一中的这节生物课一定让学生终生难忘而我们这些走过高考的人应该没几个人还能记得高三最后一节课上老师介绍了哪些解题技巧。这就是是否有学科信仰的学科教学的区别前者关注的不仅仅是生物知识和考试更关注生命的成长和人的发展。文本与教师的权威性让我们常常忽视了教育对象成长的需要“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往往流于口号或形式。因此只有确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学科信仰才能打造终生难忘的教育才能实现教育完善人、发展人的终极目标。
2.从学科特征角度出发构建科学严谨的学科信仰。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开展了一项寻找“学科宣言”的活动,该校语文组最初的学科宣言是“儒雅博学,方正多思”,该校唐江澎校长指出,这样的学科宣言毫无学科特色:“儒雅博学”,放到历史组也可以,放到政治组也未尝不可;“方正多思”放到数学组也可以,放到地理组也可以。后来语文组的学科宣言确定为“培养终身阅读者,培养负责任表达者”,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色。其实该校学科宣言正是学科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高度体现了学科的功能定位、专业价值观、教学方式、育人目标以及教师专业发展追求、发展方向和策略等。因此,要从学科特点出发,遵循本学科的教育教学规律,才能建构科学严谨、符合学科特征、推进学科发展的学科信仰。
3.从课程建构角度出发构建全面系统的学科信仰。
课程(course)的英文项有“跑道”一说,这一义项形象地告诉我们“课程”就是对我们“跑什么道”“道怎么跑”“跑向什么道”的全面规划,也就是我们的学科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学)、为什么而教(学)。如锡山高中化学组的学科宣言,最初是“聚合、聚智、聚变”,显然只关注了学科特征,也就是“跑什么道”。后来改为“竞赛学测,第一方阵;高考等级,绝对匹配”,好像回答了“跑向什么道”的问题,但直白的应试痕迹抹杀了学科信仰以人为本的本色。最后确定为“探寻物质世界,建构科学理论,体验实验魅力,形成化学观念”,应该说这一学科宣言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化学课程的特征。因此,构建科学的、系统的学科信仰要有全面的课程意识。
总之,基于信仰的教学,才能焕发学科的魅力,才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可以说,信仰是教育的本真,没有信仰就没有灵魂,教育也就失去其生命的活力。教师应有遵循教育规律的教育信仰。
浅谈英汉翻译论文篇十二
摘要: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翻译人才的必要途径。因此,对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加以重视,适当讲授翻译理论,改进翻译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翻译能力。文章首先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意义进行了分析,进而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能对教学实践有所助益。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推进以及我国成功进入wto,世界各国的交往活动与日俱增,对外交流的范围也逐渐宽广。在这样的形势下,翻译人才的缺乏也渐渐凸显出来,并且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无疑也给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翻译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应引起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然而在目前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情况并非如此,而且翻译教学实践以及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所呈现出的不足证实了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尚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加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不仅是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1是全面落实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精神的要求体现。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要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更高要求。而且强调了翻译教学每一阶段的标准都是可量化的,并论述了翻译与其他教学环节的内在联系。因此,强化大学生英语翻译教学不仅是对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精神的要求体现,同时也是强化学生实用翻译能力的最好途径和必然要求。
2是提高学生英语全面技能的要求。
在大学生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译等几方面的技能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这就需要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各教学环节之间关系的研究,根据学生情况把握其教学重点。当然,翻译教学在同上述几方面教学花费的精力和时间相比不及,但是这并非说明翻译教学可有可无或不重要。毫无疑问,它对听说、阅读、写作等各方面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假如对一个听说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翻译绝对是件难事,一个翻译水平一般的学生也不会做好写作。因此教育者应重视翻译教学,特别是要在其过程中加强像翻译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培养有重要影响的方面的建设,从而使得我们的教学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是后续教育的内在要求。
实践证明,学生翻译水平的高低不仅对他们的基础阶段产生影响,而且还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后续教育。比如在考硕士研究生时,翻译项目占有一定比例,而让考生最担心、最头疼的也正是这个类型的.考题。据相关研究生英语考试结果资料统计显示,翻译是大多数考生的弱项之一,英语分数较低也正是因为翻译水平的薄弱致使失分较多。由此看来,基础阶段翻译能力的缺乏对后期的继续学习将会造成不可低估的影响,为此强化大学生翻译教学不仅是提高学生全面技能的要求,也是后续教育的要求。
4是适应市场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对外交流活动的增加,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多,同时对其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过去受欢迎的那种单一技能型人才已不再适合社会的要求,社会需要的则是复合型人才,也就是既具有较强的英语理论知识,又要有较高的实际运用技能。翻译人才,特别是那些科技翻译人才,深奥的专业知识、偏僻的专业术语,如果没有较高的翻译技能,是难以胜任科技翻译的要求,更谈不上曲尽原文之妙了。因此在大学阶段,奠定坚实的翻译基础,培养实际翻译运用能力,在工作中就能如鱼得水。
1教材建设忽视及测试方法不到位。
目前,各高校针对专用的翻译教材为数极少。而现使用的英语教材中,没有相关的翻译基础理论知识和翻译技巧、方法等内容。教材中每个单元设置的关于汉译英的课后练习,其实质上是对学生所学的句型、短语、词汇、语法结构等知识的巩固复习。从翻译能力要求角度来讲,这种练习还算不上翻译,只是针对词汇语法所进行的一种综合练习。从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题设置情况来看,在前,根本就没有设置翻译题型,缺乏对翻译能力的检测指标,这无形中更助长了教育者、学生对翻译能力的漠视。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英语教学改革也逐步进行了加强,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这个指挥棒的作用下,为改变过去客观题较多而导致的“高分低能”现象,从19开始,便增加了“英译汉”这种题型,此后在不断的改革完善中增加了“汉译英”。近几年来,虽然四、六级考试题型在翻译能力测试上有所突破,但相对来说显得较为简单,而且在评分标准方面操作性也显得较差。从这些现状可见,翻译教学并没有引起教育界以及广大师生的真正重视,因此不能对英语翻译教学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
2师资不足及教学方法欠缺。
翻译教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必须要有较扎实的翻译知识、技能和课堂教学能力才能很好的实施。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教育者在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下,英语翻译基础较为薄弱,而且在教学中也极少进行过翻译实践。此外,因为教学任务多,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及素质,因此在讲授时,感到无从下手、力不从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关键,如果自身就不够重视翻译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再好的教材也无法实现其教学价值。从教学方法上看,大多数英语教师只是在阅读教学中简单融合翻译讲解,或者是对课后练习的短语、难句进行简要分析,即使针对翻译进行专门的讲授,但教学方法单一呆滞,不得要领,多数教师侧重于讲解技巧,让学生做些有关翻译练习,基本上把翻译课看成了是一种技能课,而忽略了相关理论知识、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背景、语言互相转换意识的培养和不同语言、不同思维特征的揭示及把握,致使学生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甚至因其大量的练习导致对翻译教学产生厌倦情绪。
3科学的教学模式尚未形成。
人才培养最基本的途径是通过教学来实现,但不同的学科有其符合自身规律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各高校教学在传统封闭性、独立性的影响下,致使翻译教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而且因其教材建设问题,在教学中理论以及实践所占比例的大小没有标准,这也使得教师往往在教学时跟着自己的感觉进行选取,没有也不可能形成科学的教学模式。此外对于我国历来的翻译教学,因其翻译课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从而在教学模式上基本都采用“翻译技巧+翻译练习”。这显然是与翻译教学的内在教学要求以及教学特点相矛盾。
1切实转变翻译教学在师生中的地位。
目前翻译在师生中的地位不高是制约翻译教学的关键问题。因此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改变观念。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这五方面的综合技能。教学时,除了真正认识到听、说、读、写的重要性外,还要深刻认识到翻译能力的培养对日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把翻译教学当成一项重要内容。此外在教学时,还要引导、强化翻译在学生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对翻译的兴趣,让他们在翻译的乐趣中寻找动力,只有这样翻译教学改革才有章可循。
2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大学翻译教学中,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较为明显。当然重实践并不错,因为翻译的根本问题是实践。但排斥翻译理论是不应该的。人类对一种事物的认识从实践到理论是一个普遍规律,理论源于实践,但也可以反作用于实践,甚至影响实践的成败,翻译并非例外。可以说,理论和实践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不讲理论,但也不能一味地讲理论,纸上谈兵。最可行的办法是在宏观上对翻译理论作一个简单的概括,再分门别类地带领学生去做大量的翻译实践,从感性到理性,这样学生也容易接受。此外,要对大量的翻译实践进行不断地概括和总结,找出翻译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翻译技巧吧。要想做一个好的笔译翻译,必须有中外文深厚的语言功底。逐步解决在学习外语时母语所起的干扰作用,需要从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深刻全面地了解译语国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翻译水准。因此在教学中还需要注重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讲授,切实让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得以更好的发挥。
3构建定位清晰、导向明确的培养目标。
翻译学在我国作为一门新型学科正在起步发展之中,我们应当在翻译教学领域进行大胆改革,使之紧跟社会需求。目前由于翻译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模式比较单一,长期遵循学术导向的单轨制教学模式已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而另一方面,翻译教学的学科专业特色并不突出,许多中国大学的翻译课程极少与翻译紧密相关,即使开设了一两门翻译课程,也未必覆盖翻译方向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不能适应市场或学术研究对高级翻译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因此,各高校开设新的翻译专业方向的课程,并随之针对培养目标具体安排教学内容,如“法律翻译”、“商务翻译”、“科技翻译”、“视听翻译”、“翻译与写作”或“专业性笔译”、“交替传译”、“同声传译”和“对话传译”等。同时要做到教学重点突出,实用性强并紧跟市场需求。
4创新翻译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我国的翻译教学也应开始与之前的那种翻译式、纯文学翻译的外语教学分离,转为基于现实需要的文本翻译的教学模式。这种翻译教学模式并不是要培养专业的翻译者或口译者,而是为了使所有专业语言研究人员能够具有处理日常的或非正式的翻译的能力,并能够监督公共的或正式的文本翻译的质量。对于在训练时翻译文本的选择,也要是那些在真实生活中可以或应该被翻译的文本,比方说某个特殊的客户所需要的,某个特殊目的所需要的,或是要对某个特殊观众所说的文本,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处理真实的翻译任务了。在翻译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数字、数据的处理,特定时间,人名、地名,文章修改,文化内容等等都可以加到翻译教学课中。德国的杜伊斯堡大学也采用了这种基于现实生活的文本翻译的翻译教学模式。这里的学生只有外语专业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才可以开始翻译工作。
四、结束语。
当前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课往往只是作为语言学习的辅助课程,这种定位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因此,加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变传统英语翻译教学中学术导向的单轨制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学生实际翻译运用能力,适应市场或学术研究对高级翻译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
浅谈英汉翻译论文篇十三
摘要:对于大学英语专业教学工作来说,翻译课程教学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内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不仅能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本文首先概述了以学生为中心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内涵,其次分析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现状,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望对有关教学工作者带来帮助。
翻译课程是训练英语专业学生双语应用能力、跨文化能力的主要课程。优秀的英语翻译不只是将翻译内容的“躯干”完整、正确的表达出来,而是在此基础上赋予译文鲜活的“灵魂”。然而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过于机械化,并且过于注重翻译结果,缺乏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因此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搭载在一个先进的、个性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上。这一要求具体是指大学英语教学需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注重教学过程,同时应将学生置于教学主体地位,并以培养出英语综合能力强的学生为主要目的。所谓英语综合能力强就是指口语能力、应用能力、翻译能力俱佳的人才[1]。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也应以此为教学指导方针,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兴趣指引下融入教师课堂教学,并且积极主动的探索问题,从而提升其翻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浅谈英汉翻译论文篇十四
12月份起,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将对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作局部调整,调整后的试题变化之一就是对原来的翻译测试部分进行调整,即将原来的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这一调整明显增加了翻译部分在整个试卷中的比重,在测试上增大了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考核,也向承担大学英语授课的教师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翻译训练,特别是段落的汉译英训练,是摆在每一位大学英语授课教师眼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目前,大学英语基本是融听、说、读、写、译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课程。由于受到课时和师资的限制,各学校并没有条件为学习大学英语的学生单独地开设一门翻译课程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辅导与训练。
1.1教材跟不上要求。
作为非英语专业学生,他们接触翻译最多的是英语课文的汉译、课后练习中的单句汉译英和单句英译汉。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课文的翻译也是英译汉的练习。课后的翻译练习有三种:一种是完成句子,这部分已给出半句翻译,要求把剩余的半句译成英语,这和之前的四六级翻译题型是一致的,也往往作为练习的重点;第二种是整句汉译英,也能满足cet翻译的训练要求;第三种是整句英译汉,由于cet不涉及,重视程度不及前两种。如今翻译测试以段落出现,现有课本的更新需要一个过程,暂时不能满足训练要求。
1.2翻译练习相对单一。
之前学生对翻译练习的做法是自己先翻译,随后根据参考译文做对比,即使老师对这部分进行讲解,也只是触及表面,没有足够的时间给予学生系统的翻译理论,翻译技巧和方法的讲解,更没有时间做各种题材的翻译训练。这就要求必须利用现有条件,适当调整授课各部分比重,把翻译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上来。
1.3教师翻译水平相对不高。
新的变化也对教师自身的翻译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长期教授大学英语的老师来说,由于没有一直从事翻译教学,自身还需要做好翻译课的补课工作。翻译理论、技巧、各种不同文体的翻译都需要在老师掌握之后再传授给学生。
2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
四六级考试就是英语教学的'指挥棒,教材的编排要随之做出适当的变化,比如在每个单元的练习中增加段落的翻译,并且在每个单元开设相关翻译技巧的讲解,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翻译讲解和练习,方便老师和学生。在现有条件下,老师可以从课外选择一些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段落供学生做汉译英的练习,通过这种具体的材料翻译讲述相关翻译技巧,如直译、意译、增词、减词等等,并教给学生在段落翻译中还要注重句子衔接、不同文体不同翻译风格的问题。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汉英翻译选修课,选派专业的翻译老师为学生系统讲解翻译理论、方法与技巧以及好的译文赏析,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实践练习。这样做可以满足大批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于提高自身翻译的要求。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多媒体手段进项自觉的汉英翻译对比赏析,评析译文质量,让学生在赏析的愉悦中体会译文的美好,增加他们对翻译的认识,促使他们自觉的翻译活动。
大量开展与翻译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增加学生对翻译的认识,培养翻译学习的兴趣。在日常学习中,各大高校英语课外活动多体现在英语演讲赛、英语辩论赛、英语歌曲比赛等等,而没有面向全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翻译比赛。开展翻译比赛可以很好提高学生对于翻译学习的热情,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翻译学习中来,以点带面,制造浓厚的翻译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翻译学习。
各大院校可以组织专业翻译教师为大学英语授课教师开展系统的翻译培训,从翻译理论到翻译技巧再到翻译实践全方位提高教师自身的翻译水平,这样才能迎合四级考试新题型向各位大学英语授课教师提出的挑战。
总之,翻译作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在教学活动切实得到重视与加强。翻译能力的提高不只是针对专业翻译人员,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也是他们提高英语综合能力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既要坚持以往的单句汉译英练习,也要开展段落翻译的训练,这样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满足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需要。
浅谈英汉翻译论文篇十五
(一)缺乏市场意识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市场需要的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型外语人才,而是专业性强的复合型人才。一般情况下,本科英语专业的学生只有在高年级才会接触翻译课程,因此课时有限,但学习任务包含了翻译史、翻译技能训练、翻译理论等多个重点内容,所以教学时走马观花现象严重,学生无法得到应有的训练,在学习时无法找到重点且盲目性较大[2]。学生无法深入了解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翻译实务,因此学习难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二)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笔者对多个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进行了细致性研究,发现大多数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位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被动;翻译时以教师的答案为标准,影响了学生自主翻译观念的形成;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的材料均以句子为主,没有培养学生语篇翻译的意识;注重翻译技巧的锻炼,缺乏理论指导。这种教学理念只会使学生在学生中过于循规蹈矩,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降低教学质量。
(三)缺乏应用能力的培养翻译能力是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主要体现,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可总结为以下4点:教材不编、教师不讲、学生不练、考试不考。由此可见,英语翻译教学在英语教学不受重视,在这一教学地位的影响下,就难以谈得上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了[3]。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是否能通过英语专业四级、专业八级,平常的训练也多以考试标准为主,不注重英语翻译应用能力的培养,即使大部分学生通过了考试,却连基本的实用性篇章都翻译不出来,由此可见,英语翻译能力培养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英语的实用性功能,因此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四)师资队伍存在问题英语翻译教学与英语口语教学和英语听力教学不同,英语翻译要求译者必须了解语言、社会、科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英语的语法、语言的运用能力。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专业翻译教师大多达不到这一要求,严重缺乏学术训练和职业训练[4]。大多教师都满足精读课程、语法教学的要求,但翻译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浅谈英汉翻译论文篇十六
摘要:简・奥斯汀的婚姻家庭观的里有女权运动的思维在游动,她认为爱情要建立在尊重与理性的基础上,爱情和金钱是婚姻中必不可少的。
简・奥斯汀认为家庭的和谐稳定对于一个女人幸福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婚姻家庭观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在继承英国18世纪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于19世纪初期最早发表现实主义小说,扫除了英国文坛庸俗无聊的阴霾,由此奠定了其著名古典女作家的地位[1]。
简・奥斯汀有着大多数女性具有的优雅气质和知性之美,同时有具备可与男人媲美的勇气和智慧。
本文以《傲慢与偏见》为切入点,旨在分析出她反应在文学作品中的婚姻家庭观。
一、爱情要建立在自尊与物质的基础之上。
不管处在何种年代,位于何种阶层,人们普遍认同物质是构建爱情城堡的基础,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把自尊作为爱情的前提。
小说《傲慢与偏见》创造的人物,如简、宾利以及伊丽莎白和达西,在她们的婚姻里,男人占有着足够的财产,只有这样的婚姻才在小说中获得了圆满的结局,似乎想要传递出“以物质为基础的爱情才值得女性同胞的追求”。
翻阅简?奥斯汀一生当中所有的创作,似乎每个作品都要表达出这样的思想。
比如简・奥斯汀早期作品《诺桑觉寺》(1797-1798)中的女主人公瑟琳・莫兰是一个出身卑微的乡村牧师的女儿,她自幼受到哥特式小说思想的熏陶,幻想自己的婚姻也能如小说中女主人公那样幸福。
后来一位富有的朋友邀请瑟琳?莫兰出去度假旅游,在这次旅行中,她结识并爱上了一位出生于富贵家庭的公子亨利?蒂尔,在哥特式小说思维的影响下,她幻想可以与亨利・蒂尔不受社会阶层的限制而在一起,不过亨利的父亲得知瑟琳・莫兰出身卑微后,拒绝并阻挠两人的交往。
简・奥斯汀创作这部作品时年仅26岁,她对当时充斥着英国文坛的哥特式小说不以为然,遂以自身作品中的残酷结局讽刺主流哥特式小说。
简・奥斯汀以现实的生活与美好的小说情节作了强烈对比,以一股清新之气吹醒受哥特式小说影响严重的人们,试图告诫人们要懂得自尊自重,不能妄想没有物质条件就能获得美满的婚姻生活。
在简・奥斯汀所有的小说中,始终以理性的优雅风趣为风格,显示出现实的生活残酷[2]。
二、婚姻中爱情是必不可少的。
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柯林斯非常平庸而且古板,不过他善于阿谀奉承,以此借助权势人物坐上牧师的位置,通过继承伊丽莎白家的财产变得富有。
当他拥有财富和地位之后,向班纳特太太坦露出自己对于吉英的爱意,而吉英的.母亲因为吉英的婚姻已经有所归属,建议柯林斯追求她的另一个女儿伊丽莎白,没想到遭到伊丽莎白的坚定的拒绝:“我的拒绝是完全严肃认真的,你不可能让我幸福,而且我也完全相信,你也决不可能让我得到幸福”[3]。
科林斯没想到以自己的身份向一无所有的伊丽莎白求婚,会直接遭到一次拒绝,他感到十分羞辱,为此他决定报复伊丽莎白,转而立即与伊丽莎白的闺中好友夏洛特成婚。
伊丽莎白觉得不可思议,跑去质问夏洛特为何与没有爱情基础的科林斯成婚。
我们知道伊丽莎白其实代表着简・奥斯汀,她对爱情理智而认真,不会为了金钱和地位就向爱情屈服,她接受不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把它当成可怕的怪物。
其实,每个女人都期许自己能有一个美满而幸福的婚姻,但是她们中的大多数不会为爱坚持到底,最终为了现实或非现实因素而向爱情低头,她们承受不了现实带来的生存压力,宁愿选择一个自己不爱的男子结婚,以此改变自己不尽如人意的生活,这是简?奥斯丁与夏洛特的不同。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管时代怎样变迁,形势如何变化,人们总是乐意将爱情穿插在生活之中,体现在文学作品和思想观念里,人人向往获得真正的爱情,但是他们的婚姻大多向爱情低了头,没有爱情的婚姻也能很好地生活,而简・奥斯汀不能,在她的价值观念当中,爱情必不可少,没有爱情她宁可不嫁。
实际上,简・奥斯汀也是这么做的,她终身未嫁,孑然一身。
三、家和万事兴。
1.对长辈和父母的尊重。
当时英国的绅士和知书达理的小姐要想获得别人的认可,首先应该学会如何尊敬长辈。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男人享有首先继承上辈的财产的权利,由此奠定了男人至高无上的家庭地位。
在一个家庭中,大到达官显贵小到乡野村夫男子拥有的地位是任何人、任何事都动摇不了的。
女儿要想与某个男子结婚,必须先征得父亲的同意,否则就被看作是没有教养的表现。
所以莉迪亚背着家人与维克汉姆私奔,音信全无后,全家人都觉得非常痛苦,因为婚姻没有经过父亲的同意,人们对莉迪亚的行为指三道四,令全家人蒙受不白的羞辱,另外担心维克汉姆在占有莉迪亚后会把她抛弃。
无论古代英国还是中国,父权的根深蒂固还体现在男女婚姻制度的不公平上,男子可以凭借着权贵和地位娶多名女子,女子却必须从一而终;在家族里面,父亲是一家之主,享有决定家庭大事的权利,女子只有选择接受的份;财产继承上也是子承父业,女儿没有继承父亲基业的权利。
其实对待长辈并不是盲目的迷信和听从,通情达理的长辈理应得到晚辈们的尊重和爱戴,但是倚老卖老凭借着自己长辈的身份侮辱和利用晚辈的长辈,我们也要敢于提出反对意见。
2.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平等。
父母与子女的平等应该体现在相互尊重上。
小说中,贝纳特太太得知伊丽莎白拒绝嫁给科林斯立马破口大骂,在她看来伊丽莎白为了追求爱情的美满不惜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并且不为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妹妹的生活考虑。
不得不说贝纳特太太的出发点还是好的,她希望自己的女儿们都能找到一个富有的丈夫,不必受生活所迫,因此她告知科林斯姐姐吉英可能将与收入殷实的彬格莱订婚后,立即向科林斯推荐妹妹伊丽莎白,希望伊丽莎白也能嫁入一个富有的家庭。
但她没想到伊丽莎白会断然拒绝科林斯求婚,她跑出去追奔出家门的伊丽莎白,试图劝说女儿改变主意,甚至把班纳特先生搬了出来,让他给伊丽莎白施加压力接受自己不爱的科林斯。
班纳特先生了解女儿的心意,他不想强迫女儿接受不爱的丈夫,因此得到伊丽莎白的感激,一直把父亲放在心中崇高的位置上。
相反班纳特太太固执愚蠢的做法只能让女儿心生厌烦。
参考文献。
[1]徐丹.简・奥斯丁小说的叙事风格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
[2]罗卓琳.挑战父权制:简・奥斯汀小说的女性主义评析[d].广西师范大学。
[3]梁承玉.《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叙事艺术[d].郑州大学。
浅谈英汉翻译论文篇十七
《诗经》产生于25前,是我国历史记载的第一部诗集,它以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诗经反映了我国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年间复杂多变的社会面貌,其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唯美主义情调,不仅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成就,而且影响和决定着此后中国文学创作的主流方向,时至今日,它的纪实与唯美风格还一直受到文学创作者的推崇和学习。
《诗经》的现实主义特色首先体现在丰富多彩的内容上。从某种程度上讲,《诗经》可以说是一本生活的百科全书。据统计,其中涉及的草类有麦、黍、稷、麻等105种;木有桃、李、柏、桑等75种;兽有马、牛、羊、狙等67种;鸟有雎鸠、黄鸟、喜鹊、鸱等39种;虫有螽斯、草虫、鲨、鲂鲤等49种。《诗经》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创作源于人民的所见所闻,使文章以其丰实的内容和宽泛的涵盖面增强了可读性。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将其按题材和内容划分为六类:1.婚姻爱情诗;2.农事诗;3.战争徭役诗;4.怨刺诗;5.周族史诗和祭祖颂歌;6.宴飨诗。由此可见,《诗经》的内容包罗万象,汇集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诗经》所写的诗篇,我们查阅史书,从中可知周文王时期,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生活安定幸福,才有了如《关雎》那样朦胧的脍炙人口的爱情诗。但后来,商朝最后一代君王――商纣昏庸无道,日行暴政。由此,以西周为首的诸侯国纷纷起义反抗,连年战祸,百姓生灵涂炭,这才有了思念夫君的《卷耳》。此外,《诗经》中还有反映秦国战乱的《秦风・无衣》和表现思念之情的《王风・君子于役》等佳作,他们都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人民生活和政治形态。“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千古绝唱《诗经》首篇《关雎》章就渗透着人性最本真的渴望,以雎鸠和鸣比兴,引出一位温文尔雅的姑娘正是青年梦寐以求的佳偶。而后,诗人反复以荇菜为喻,弹奏出一首君子朝思暮恋淑女的浪漫痴情曲。全诗以一种唯美的艺术情调渗透于朴实的现实主义诗风,这也是《诗经》的总体风格――朴实的现实主义。
《诗经》的博大容量还涵盖了人民的远征之苦,劳役之怨,国难“黍离”之悲,羁旅怀乡之思,而爱国主义的战争诗与颂扬生活的劳动歌,以及不满黑暗政权官僚的政治讽刺诗,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丰富精彩的内容,配以种种绘声绘色的写实手法的调味,使得《诗经》如一盘百味俱全的盛餐,在文学长桌上芳香远溢,无愧为中国几千年现实主义艺术的源头。
尽管《诗经》属现实主义诗风,然其语言形式灵动活跃,如山间奔涌的小溪,闪烁着睿意灵性,融合于浓淡有致的情感小画,使满卷书香弥漫着一种芬芳唯美的艺术情调,颇具匠心,充满着非常浓厚的唯美主义情调。
《诗经》丰富的内容大多源自传诵的尾歌,就其性质而言,则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中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即诗三百余篇,均可用来背诵咏读、乐器伴奏和歌唱伴舞。同时满足上述要求的诗歌自然也必须音律优美,琅琅上口。连珠妙语,如甘泉涌动,似白露霜凝,如《关雎》、《桃天》等诗篇恰当地重章手法的运用就起到了明显的强调造势作用,将求爱之情、祝福之心、出嫁之曲表达得强烈炽热而唯美动听。“明星煌煌”的闪烁星辰若呈眼前,“烨烨震电”的一瞬天光生动浮现,“鸣雁”的天籁之音萦绕耳边,叠字手法的巧妙运用不仅使音调铿锵有力,更赋予诗歌以形象的灵魂。而“鸳鸯”、“蛸”、“参差”等双声之词及“辗转”、“窈窕”、“螟蛉”等叠韵之语的活用更赋予诗歌以巧律妙韵的音乐美。轻读口若含珠丹,冥想思如潮水涌,细细咀嚼,诗情画意随心翱翔,体现了中华民族语言的音乐性,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智慧的中国人民于2500年前已开始追求学术创新,活跃学术氛围,不再局限于四言方格,而是善用五言、六言形式进行无规律变化,甚至骈散结合,给予诗歌一个灵动的生命。又因为《诗经》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石的,人民习惯于将花花世界的景物摄入诗中,常以某一物起兴,再言及中心,如《月出》中以月比兴,以圆润皓月喻美人仪容,从而给诗歌披上一层虚幻朦胧的面纱,将思念之情表达得扑朔迷离,唯美动人。
许许多多的艺术手法,形形色色的表达技巧,融合于真挚诗情的人生感悟,将我们带进一片弥漫着唯美情调的诗海文苑。正如《风雨》中的“鸡鸣喈喈”与《鸿雁》中的“哀鸣嗷嗷”就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听觉以惟妙惟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现实主义与唯美主义艺术情调水乳交融,共冶一炉,不仅再现了周王朝的历史画卷,更赠与我们赏心悦目的美学享受。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诗经》于比兴时有寄托,尤其在《诗经》被经学化后,更被加以穿凿附会,作为政治说教的工具。因此,有时“比兴”和“风雅”一样,被用来作为提倡诗歌现实性、思想性的标的。屈原在《楚辞》中,极大地发展了《诗经》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而屈原之后的许多诗人,也秉承屈原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写了许多寓有兴寄的作品。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丰富、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诗经》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并以此来推动文学革新。一代枭雄曹操在《短歌行》里直接将“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用其中。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他的诗歌革新主张,就是要以“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质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来矫正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靡风气。不仅陈子昂,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的优良传统。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风》其一);杜甫更是“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其六),杜诗以其题材的广泛和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而被称为“诗史”;白居易称张籍“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实际上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所表现出的注重现实生活、干预政治的旨趣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倾向,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代以后的诗歌创作中一直占据主流,无论是宋代陆游还是清末黄遵宪,无不秉承这种风格。
浅谈英汉翻译论文篇十八
【论文摘要】根据柏拉图的教育理念,本文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分析中国当代教育,讨论教育目的论,结合各阶段的教育模式,找出中国当代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探讨一条更健康的发展之路。
【论文关键词】柏拉图以人为本教育。
古稀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以其不朽的哲学思想流芳后世。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他之后几个世纪的西方哲学都是对他的思想的注解。在其思想宝库中,闪耀的东西很多,比如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文艺理论,心理学等。柏拉图的教育理念也非常优秀:当代教育中很多科学的方法就是来源于柏拉图的思想。回顾中国当代教育,柏拉图的教育理念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一
柏拉图不满于当时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的混乱与缺憾,极力主张建立一个由哲学家统治的国家。这样的哲学家―国王是经过精心培育,层层筛选产生的。这个培育、筛选过程就涉及到了教育问题。在柏拉图看来,“社会是由那些有能力彼此补充的人为了满足相互的需要而产生的”[1]。统治者要使国家功能完整协调地发挥,就必须培养相应的人才来从事各项工作。也就是说,国家要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各类人才,特别要注重对哲学家―国王的培养,来为理想国家服务。这些人才必须具备对国家有利的才能和品德。虽然这种主观上为国家的教育目的在客观上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但是这是技能上的“全面”发展,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完善。因此,这种教育理念也存在着弊端:它会造成国人的模式化,人们会缺乏个性,过于单纯等,不利于个人真正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对教育目的论的理解也更全面了。从建国初的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这样的教育目的与柏拉图为城邦国家培养生产者、保卫者和管理者的教育目的差别不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柏拉图的教育理念是其渊源。其实,把人单纯地看作是劳动力,似乎有些功利主义的阴影。它忽略了人的自我价值,忽略了人本身要求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愿望,忽略了人的自我价值。幸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在人本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他们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对传统教育的补充。现代教育中的人本主义思想“是从尊重人的权利,发展人的潜能,使人获得完善,增进人本身的幸福的角度提出的”[2]。如果说注重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的传统教育是主调的话,那倡导人本主义思想的新型教育观就是和音,这两部分的协调一致才能奏出和谐美妙的乐章。
二
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大量论述教育问题。他认为理想的生活只有在理想的社会里才能实现,而理想的社会依赖于社会秩序和统一的教育体制。要实现哲学家当国王的理想,就必须教育培养出能胜任这一伟业的人才来。“教育是一种积极的手段,统治者可以运用它来朝着正确的方向塑造人性,从而创造一个和谐协调的国家。”[3]教育问题在柏拉图的理论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他的教育模式基本上与西方文化中各种社会等级的传统教育模式相似:与生俱来的社会地位决定一个人受教育的机会。柏拉图说上天在铸造人的时候在土里添加了不同的成分,因而造就了不同种类的人。黄金加载统治者身上,白银加载辅助者和军人身上,农民和工匠身上的则是铁和铜。虽然他说:“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发现其天赋中有金有银者,他们就要重视他,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去”[4],但柏拉图在提倡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以及公立教育的时候,最重视的仍是高等教育,即为培养黄金统治者和白银保卫者所需的教育。具体到各教育阶段上,柏拉图的观点是一开始就给所有儿童均等的教育机会。10岁以下的儿童的课程就是游戏、运动和音乐。音乐和体育贯穿了这整个教育阶段。体育课锻炼身体,并间接培养自制和勇敢这样一些品质;音乐课直接训练精神。由于灵魂可以在音乐中找到和谐和韵律,甚至可能是公正,柏拉图强调音乐的纯正性,要求教授给儿童的音乐要么是模仿勇敢的人的,要么是模仿好话,“从善如流”的。10岁以上的儿童要与亲人隔离,以免受到父母不良习惯的影响。要开始学习认字、阅读、道德教育、算术、天文学和几何学。20岁以上的学生,要参加全国选拨,这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被选中的青年人要考察其是否有辩证法的天赋,在身体、性格、心灵等方面再训练;落选的人被分配去做国家的经济工作,从事比如农业和手工业等。30岁时参加第二次选拔,落选的人担任辅助人员,如政府里的文职人员,军官等;选中的人再学习五年辩证法后,会被分配到基层工作约十五年,之后就可以当哲学家―国王了。由此可见,培养人才的周期是相当长的。也就是说,教育是而且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家应当根据各个年龄阶段学生智力体力等情况制定教育计划,培养国家所需人才。
中国的教育发展很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盲半文盲的比例急剧下降,学龄儿童入学率不断升高,大专院校学生在校人数不断突破历史纪录,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数量在不断提高。教育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有很大进步。然而,这种以高考作为检验人才的手段的教育体制正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比如很多学生高分低能,碰到实际问题找不出解决的方案;更多学生偏科严重,学理者忽视文科,学文者痛恨理科;还有考试选拨造成的学生压力过大,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不利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悖。如果这一趋势继续恶化,它不仅会造成个人的巨大损失,还可能会影响到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计划,因为这样的“人才”可能只会做题而已。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国家要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关键就是靠人才。这样的人才是复合型的,不断完善的,极具潜能的`人才。所以,教育以人为本,在尊重人的权利,给个人受教育的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进步的同时,给国家培养急需的人才。也就是说,和音润饰主调,发展主调,最终使整个乐章更加精彩美妙。如何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接下来还是从教育的各个阶段说起。
学习兴趣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症状。所以,幼儿教育应重玩轻学,给儿童一个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童年。然后,中小学应继续推广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在学生中开展兴趣小组,唱唱歌,跳跳舞而已,更不是为了应付教育部门的检查而开展的活动。它必须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教育。在德育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主热情,互助互爱,善良,勇敢,自信等品格;智育方面,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将填鸭式教育转换为启发式教育;体育方面,呼吁学生加强身体锻炼,并制定相应的制度来规范;美育方面,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美育材料,培养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总之,素质教育就是要形成一个以智育为核心,促进德体美相应协调发展的教育。国家应以改革高考来优化素质教育。职业学校和一些大专院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注重理论的实际运用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本科院校要为国家、市场培养相应的高品质人才。同时,给学生继续得到素质教育的机会,使他们陶冶情操,完善自我。本科教育还应给研究生教育准备理论基础,尽量把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结合起来。最后,硕士生、博士生的教育应注重培养学术人才,以国内外学术研究需要为方向,而不要以一时的市场效益为指导,注重国家高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以国家社会的长远发展为导向。此外,还应认识到品性教育的一贯性和智力教育、能力教育的阶段性,根据这一特征,制定各阶段的教育目标和规划,自始至终重视学生的品德熏陶和品格塑造,而有阶段有目标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不让学生负担过重而导致潜能丧失。
三
现在,中国仍存在普及教育与高等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这些矛盾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学校培养的才智平庸的毕业生过多,就业单位急需人才匮乏;考试,特别是高考,给学生、老师、家长造成的巨大负担和心理压力;国民素质还比较低,公众意识缺乏,等等。所幸,政府和教育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问题,有识之士振臂疾呼改革中国教育。很多改革试点项目在各大中小学运行,成绩喜人,期待进一步的推广。
总之,中国教育应走一条健康发展的路子,即保证为国家提供素质高能力强的建设者,同时给个人充分的受教育机会,帮助个人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走好这条路,可以以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为蓝本,以人本主义教育论为补充,借鉴他国先进经验,结合古今中外的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3]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m].盛奎安,译.
[2]马兆掌.现代教育论[m].杭州.
[4]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
[5]伯特兰・罗素.教育论[m].靳建国,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