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精选17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当面对一些较为复杂或矛盾的情况时,我们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类。这些总结范文涵盖了不同领域和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一
:健康的心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完成教师教书育人任务的基本条件。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就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应更新教育思想,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全面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适应工作需要。
:教师;心理健康;学生;影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人们逐步认识到了优化心理环境的重要性。由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因而教师在优化教育心理环境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教师有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否有效地优化教育教学的心理,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成长。健康的心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完成教师教书育人任务的基本条件。“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就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性格影响性格,以情感陶冶情感”。因此,我们必须正确把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当前正值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之新时期。这种影响尤为突出。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师,会用自己的行为、语言、情绪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间,同学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会用饱满的情绪,热情的话语来鼓励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愉快地接受教育,积极地探究问题。
我们常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曾经有人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中的一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无穷的”,“言教不如身教”。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有什么样的人格,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只有人格才能塑造人格,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
学生具有“向师性”,什么都会向教师学习,教师的一举一动自然都逃不过学生的眼睛,教师如果具有双重人格,不仅本身会成为道德上的伪君子,而且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会对道德规范产生怀疑,对教师的品行产生怀疑,使教师的教育不但无效甚至产生负效应。有时教师的“一个镜头”就会胜过一周的教育,因此,教师的人格会影响学生的人格。
我们会看到,当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能够做到亲切地说服教育、耐心地辅导讲解、仔细地批改作业、以及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十分高涨,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他们能够从教师的一招一式中、从作业批改到辅导学生时的一丝不苟中,体会到老师所付出的心血,以及老师对他们的期望。他们的学习潜力将随着教师的引导而发挥出来,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反之,当教师情绪不稳定,教学修养不高,或其它原因反映出随便、不仔细、不规范时,就会造成学生松松散散,平时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而且这种不良习惯一旦形成,是很难纠正的,这种不良的心理态势,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师每天每时都在接触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危害不会低于身患传染病的教师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的危害”。这就是说,教师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的情绪。有调查表明:学生的不良情绪有80%来自身边的长者,这其中也包括教师的。有些教师有时不知不觉地把不良情绪带进了课堂,把学生当成“出气筒”,无缘无故地对学生发火,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有的教师有意无意地贬低学生,甚至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由此产生了自卑感,失去自信,造成厌学、弃学的后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尊严是人类心灵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有些教师的偏心,也极大地伤害了学生,致使后进生自暴自弃或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着于”,大多数中学生很少得到教师的赞许和肯定,这就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师生关系疏远。而受到教师偏爱的好学生中也有不少人对教师的不公平做法表示不满。
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首先应更新教育思想,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全面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适应工作需要,使自己的心理素质与新课标的要求一致。
1、改变思维定势。
传统的教育模式多年来已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学生的文化成绩好,考上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的人数多,教育教学工作就做得好,否则就不行。
要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需要,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的思维定势。这除了要改变各级行政部门的评价体系以及升学模式以外,作为教师首先应从心理上适应新的要求,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围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而开展。只有彻底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势,教师才能自觉地教育学生合理的安排丰富的课余生活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工作。通过这些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发展。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有这样的心理压力:减负了学生只贪玩不好管理、学生减负教师加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教师受得了吗等等。其实,我们只要认真思考一下大量的“高分低能”现象,就能悟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培养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重要性,就能使自己的心理逐渐放松。有了心理准备,减轻了心理压力,即使是教师的负担加重了,当教师的也能乐意去接受,工作起来也就会有轻松感。
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活动是有个别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品质上。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如情感、意识、兴趣、情绪、能力、性格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无法代替的。因为教师对“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解与接受取决于思维是否具有敏捷性和深刻性,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又要求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广阔性。另外在学生减负与素质教育中,也存在心理适应与思维品质培养等心理素质的问题。所以,教师必须在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思维品质。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对自己的心理品质有所认识,及时地丰富自己的思维品质,使自己的思维既具有广阔性,又具有深刻性;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灵活性;既具有逻辑性,又具有敏捷性,适应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化,及时、敏捷、灵活地确定新的工作方案,变换工作方法,并当机立断地实施到新的工作中去。
顽强的意志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每个教师应把自己磨练成一个不畏艰苦,意志坚强的人,以此来感化自己的学生。
教师还要心胸博大、兴趣广泛,认真探究学生心理的兴趣,用自己广泛的兴趣去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应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保持舒畅乐观的心情,使自己的情感对学生的健康、智力、思想品德发挥积极作用。也就是发挥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个性特征形成和发展的特殊功能。
3、合理调控情绪。
教师情绪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学生对教育信息接受和反应的水平,并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效率。因此,教师应掌握心理科学知识,加强思想修养,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因挫折而垂头丧气,也不因胜利而沾沾自喜。
当然,教师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不是神仙,其情绪自然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我们必须合理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使其不至于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不利和影响。曾报导有一位有经验的女教师,在其母亲去世的第二天来到教室,但自己的心情十分悲痛,为了不影响课堂教学,她首先说“对不起,我母亲昨天去世了,心情不好,请同学们原谅。”于是她得到了同学们的谅解,意外的是这一天课堂纪律特别好,教学效果也特别好。事实说明,这位女教师的处理是恰当的。
教师只有做好心理调整和完善工作,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才能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变革中站稳脚跟,才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
总之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不仅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还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态,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1]李林会。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探究[j]。保山师专学报,2005(2)。
[2]白桂香。教师实用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5.
[3]李红军。教师心理健康不容忽视[j]。世界教育信息,2004(7)。
[4]王丽君。变革社会中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7)。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的家长自古以来对子女成才的期望就高,社会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口号不绝于耳,家长与社会的高期望直接转嫁到了幼儿园教师身上。家长不仅要求孩子在幼儿园吃好、睡好、玩好、绝对安全,还要求幼儿园成为人才的摇篮,要求幼儿教师成为孩子成才的第一保证人。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曰益丰富、复杂,教学方法、手段、模式的快速变化令许多教师无所适从,力不从心。在与幼儿教师们的交谈中,我们经常听到:“每天太累了,回到家只想安静地休息一会,话都不想多说一句。”“莫名其妙地回到家就想发脾气。”这些话反映出许多教师真实的心理状态。据调查:有26.1%的教师需要接受心理指导,48.1%的幼儿教师需要接受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困惑、竞争中的压力,同事间的矛盾等等,给幼儿教师心理造成了很大影响。关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丰富了健康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相关学科,而且对维护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科学的教育幼儿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幼儿教师心理素质主要包括职业心理特征、人格心理特征和适应性心理特征三部分。职业心理特征作为幼儿教师心理素质中对于教师职业的心理认知成分,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根据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它可以分为灵敏性、创造力、非权势性、期望感、移情性、激励性、教学效能感七个方面;人格心理特征是从教师人格特征中提取出来的、体现幼儿教师职业特点的一些心理特征,该特征对幼儿习惯的养成及人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有恒心、自信、成就动机、责任感、客观公正性、自尊感六方面;适应性心理特征包括幼儿教师的人际适应和职业适应,是幼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顺利开展自己工作的保证,具体包括乐群性、心胸豁达、监控性、轻松兴奋、挫折耐受性五个因子。职业心理特征、人格心理特征和适应性心理特征围绕幼儿教师职业本身构成了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基本结构。
西南师范大学张大均提出: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包括教师的情感特征、意志品质、职业兴趣、智力与教育能力、人格特征及教育信念。上海师大李伯黍、燕国材认为: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应包括教育机智、教育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言语表达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独立创造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适应新情景的能力)、人格特点(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等。
在心理学上,人们普遍把心理素质分成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方面,幼儿教师心理素质中的认知能力应该渗透到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中,更多体现在教师对职业本身、对自身角色以及对幼儿教师与幼儿发展关系的认识上。这种认识应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观察力、想象力、智力等认知能力。个性方面则突出教师从业过程中对幼儿发展、对教师职业成长成熟有重要影响的人格心理特征。适应性方面重点强调幼儿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各种环境适应。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分为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两类。其中,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抑郁。行为问题主要有强迫、偏执。
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焦虑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绪障碍,是指对即将面临或预期可能出现的问题或痛楚所产生的悲伤、忧虑及不安等交织而成的复杂情绪状态。教师的焦虑主要表现在对工作是否得到认可的担忧及对孩子安全、健康等异常关注,在工作中出现紧张、逃避、不耐烦、不愉快、恐惧、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症状。适度的焦虑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是必要的,但过度焦虑将直接导致教师工作质量下降,甚至产生心身疾病。抑郁也是常见的心理问题,是一种由情绪低落、冷漠、悲观等构成的复合性负情绪。主要特征是丧失,如丧失信心、丧失兴趣等。
行为问题的主要表现为强迫--心里总笼罩着一种不安全感,常处于莫名其妙的紧张和焦虑状态。教师常见的强迫表现是,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学习,否则觉得很别扭,以至严重影响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对自己或身边的人要求尽善尽美,明知做不到还是希望自己努力去实现等等。有的还表现为偏执。有偏执心理问题的人往往容易广泛猜疑,过分警惕与防卫,常将别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教师存在的偏执主要表现在对同事是态度上,总觉得同事的工作、言行对自己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1.工作压力。面对新时期的社会变革及教育的改革,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期望,家长、学生对教师的高要求,岗位竞争以及多种角色的担当等等,给教师造成了较大的职业压力,从而使他们心理焦虑、情绪不稳、缺乏安全感等,加上教师待遇菲薄、工作繁重,致使教师很难在教育工作中实现“抚育英才”的理想和抱负,而不易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也有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能力的欠缺使得教师压力更为严重。教师的工作是相当繁重的,不仅工作量多,学科复杂,而且工作时间长,很多教师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并且经常需要早出晚归,工作超负荷,这使的他们的精神负担加重,由此教师的身心健康,容易发生身心障碍或身心疾病。
2.自身成长。作为教师,一要学习专业知识,精通本专业的基本知识,这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二要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和技巧,这是教育活动成败的关键;三要学习相关知识,具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这是增强教学效果、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这些来自专业发展方面的问题常常困扰教师,越是责任心强的教师,心理冲突越突出,时间越长,心理越不平衡,压力越大。教师是教人的专业工作者,常与人接触,需投入大量的心力和情感,但其成就如无法获得立即的反馈,易导致教师对职业的不满意。缺乏职业满意感最易产生职业厌倦,教师对工作厌倦与教师离职、旷职及退缩行为有关,对学生品质亦有消极影响。
3.环境因素。幼儿教师在与学生、同事、家长、领导交往中,关系是否融洽,能否相互支持和配合。因为不能很好在处理各种关系,而产生矛盾冲突,使自己激动、不安、烦恼和痛苦,如果这种矛盾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不仅影响工作,而且极大地损害了幼儿教师的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教师拥有良好心态的关键。
解决幼儿教师心理问题的对策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幼儿教师要有心理健康的意识,同时要有意识的进行呵护,努力培养。教师心理健康的具体策略有以下几方面:
1、注重幼儿教师在校期间心理素质的养成。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的素质在不断提高。大批师范生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要使他们尽快适应幼教工作,并成为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就应该抓好在校期间的心理教育与养成,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品质。在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教学和其他学科有关心理教育知识的教学中,注重提高师范生的自我教育水平,引导师范生主动参与到活动情境中感知、体验,解决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行为改进,而且,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定期深入实际的教学实践,促使师范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使他们能自觉地去学习、思考和创造,逐渐了解幼儿园的工作、生活环境以及人际关系。同时,要通过开展学习、生活、交往、情绪等方面的专题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使他们的情绪得到调节,建构良好的心理结构,从而增强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2、注重健全人格和品质的养成。古人训:“人贵有自知之明”、“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具有某些优势的自己只要努力,完全能和别人一样获得成功。同时也要悦纳自己,即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认识自己的不足,只有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一切,待人、处事、接物都要懂得随缘,才会自在;强求攀缘,那将痛苦无边。教师在多元多变的环境中,要先培养自己正确的认知,只有对自己的角色先予以接受与肯定,才可以化消极的态度与作为,不畏外来的冲击与挑战,子工作岗位上,愉快而有效地执行教育的任务。
3、注意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养成。幼儿园是女人的世界,作为女人,幼儿教师大多都爱面子,不服输。有无意间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园中的一次小小的评比都会使人际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微妙,甚至在有的幼儿园中还存在教师和园长之间的“敌对”关系。所以,要努力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只有对同事善良友好、以诚相待,别人才会对你敞开心扉,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努力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认知;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广泛地与人交往,真诚对待交往对象;掌握与学生交往的分寸;把握交往中的教育目标;研究交往与沟通的艺术。同时,还要具备爱心和同情心,宽容、豁达,乐于接纳幼儿,不仅接受孩子们的长处和优点,还要能容忍、接受他们的不足和缺陷。良好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最佳心理状态形成的基础。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师走进教室就会有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也就势必影响教师的授课情绪和心理状态。《华记》云:“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幼儿只有信任老师,愿意与老师交朋友,才容易相信老师所传之“道”。教师所面对的群体除了幼儿之外还有领导、同事和幼儿家长等,如何协调好与这三者的关系,也是保持良好工作氛围的关键。在工作中教师之间难免会有磨擦和分歧,要有种宽容之心,善于和领导、同事进行沟通、协调,积极化解矛盾,消除误会。
5、注重创设解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模式。心理健康问题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阶段,人人都会存在,幼儿教师也不例外。幼儿教师在得知自己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时,大可不必惊慌失措,也是应当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就需要幼儿园多为幼儿教师们多创设一些解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模式,解开教师心中的困惑,缓解各种压力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邀请心理专家为幼儿教师作心理健康讲座,向教师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常识,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
也可以开设心理健康,当教师感到心理有困惑,遇到什么解不开的心结时,可以通过热线向心理专家咨询,使教师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心理成熟度,引导教师排除心中的忧郁。还可以定期对幼儿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定期邀请专家或引用量表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检测,让教师了解、选择、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总之,要解决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要靠师范学校、幼儿园的支持,也需要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全社会来关注和研究,特别是幼儿教师自身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磨练坚强的意志、养成乐观向人的人生观,善于自我调节心理状态,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幼儿工作者。
[5]郑晓边。现代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与应对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1,3:5-7.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三
长期以来幼儿园普遍注重智力开发,强调卫生保健,很少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人们,尤其是父母对幼儿的物质生活、知识学习比较重视,却往往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预防和发展,对象应是全体幼儿。通过多种途径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幼儿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是当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策略。
物质环境应该具有安全、舒适、卫生、实用等特点,园内设备和材料应丰富多彩,能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和多种需要。活动室作为幼儿的主要生活空间,应宽敞明亮,布置上要体现立体化、平衡化、净化、儿童化和教育化。环境布置的内容要随教学内容、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优美、整洁的物质环境能唤起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充实幼儿的生活内容,陶冶幼儿的性情,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激发幼儿的求知欲,让他们能在自由的探索中发现周围世界的奥秘。幼儿教师应加强自我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儿童。
幼儿教师的健康人格是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幼儿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来。对于幼儿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义务。
二、开展专门的教育活动。
专门的教育活动是指教师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幼儿主体性活动的方式,丰富幼儿必要的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调节和维护其心理健康。专门的教育活动要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有针对性地解决幼儿身心发展中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过程常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独立活动的经验和能力水平跟不上他们的需要,因而在对他们进行专门的教育活动时,应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尽可能的具体化、形象化、新颖化,多采取情境表演、故事、游戏、讲授、行为训练等不同的形式方法。通过一些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专门教育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重视幼儿的问题性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与能力。
在幼儿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应当注意以幼儿间实际发生的问题为教育素材,对幼儿进行讲解、分析,组织他们在矛盾、冲突的情境下,自己可能会如何做,应如何做才更恰当、有效。抓住实际正在发生的冲突事例进行更具体、更直接的方法指导,并让幼儿实践、运用这些方式,这就是问题性教育。问题性教育要求教师在幼儿教育实践工作中,转变对幼儿身上发生问题的价值的认识,对幼儿交往中各种性质的行为保持敏感,善于从幼儿的具体行为和幼儿间发生的事件中选择出恰当而重要的教育点,并精心设计有关的教育活动。教育中要注意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注意引导幼儿自己思考解决冲突的多种方法,尽量不要包办代替。同时要组织幼儿讨论、进行角色扮演及情境模拟实践,交流自己扮演不同角色时的心理感受和做出不同情绪行为时的亲身体验。这些都是进行问题性教育的有效方法。
幼儿心理发展的辅导主要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和生存辅导几个方面。幼儿人格辅导的内容包括感受爱,接受愉快的情绪体验;在和同伴、师长交往、交流时懂得基本的交往原则,对尊重、正直、合作、宽容、帮助等良好交往品质有初步的体验;有初步的真、善、美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并能学习以此来衡量别人和自己的行为;有乐于自主选择、做出决定并努力实现的倾向和初步的能力。幼儿学习辅导主要包括教育教学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努力挖掘其学习潜能,如听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等;充分利用幼儿感知发展迅速的优势引导幼儿掌握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的方法;培养幼儿初步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幼儿园生活辅导的内容主要包括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同时,逐步形成积极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乐于探索、体验多方面的生活,平和地接受生活的复杂性,并有相对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有初步的安全自护意识和自主自立意识;有初步的责任感。
五、密切家园协作,增强教育合力。
幼儿多数时间在家庭中度过,其各种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生活经历中的某一环节,即可从其父母的行为中找到原因。父母的行为与幼儿的心理问题相关,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重视家庭环境的教育和影响,密切家、园协作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应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座谈、交流讨论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意义,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让每个家长在关注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能主动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父母应为幼儿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幼儿信赖的朋友,促进亲子沟通,给幼儿提供与同龄人交往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满足幼儿的各种需要。家长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幼儿树典范、做楷模,用自身良好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幼儿。
幼儿园和家庭应经常保持联系,相互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和学习情况,相互交流彼此的认识和见解,帮助每个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纠正不良的家庭教育倾向及教育方式,掌握疏导孩子心理障碍的技巧,支持和配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园还要共同商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共同采取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做到家、园教育一致,保持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增强家、园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总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随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技化程度的提高,未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将会在现有的基础上,克服自身的问题,不断前进,新生的一代将得益于时代为他们提供的这一新的教育活动,健康顺利地成长。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四
摘要: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一直都更重视儿童的智力发展,注重给儿童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但对儿童的“爱”的培养和道德建设却有所欠缺。因此,我们对儿童施以“爱”的教育,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激发儿童积极主动的“爱”的潜能,培养友善的人际关系,为其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爱;心理;健康;幼儿;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可以说爱的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恰恰是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现如今,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一直都更重视儿童的智力发展,注重给儿童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但对儿童的“爱”的培养和道德建设却有所欠缺。因此,我们对儿童施以“爱”的教育,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激发儿童积极主动的“爱”的潜能,培养友善的人际关系,为其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以“爱”融入教学活动,激发儿童“爱”的意识。
1、在语言活动中引导幼儿体验情感。
《纲要》中指出:“引导儿童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儿童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文学作品如散文、绘本故事是通过情节和情感的描写,在感受人物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儿童“爱”的意识,从而成为情绪稳定、感觉敏锐、情感丰富、情操高尚的人。因此教师在传授初浅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该把“爱”的教育融入其中。如语言活动“礼物”,在设计此活动时制定的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体验是中悲痛、伤心、感激的不同情感;
(2)懂得帮助别人是见快乐的事情。通过欣赏故事及提问:小兔、小狗、小象三个小动物,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使儿童体验故事中喜、怒、哀、乐的四大情感,从而获得积极情感的积累。通过谈话、讨论: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你有没有帮助过别人?帮助别人后你心里怎样?有效地把语言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自然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同时使儿童获得帮助别人就会快乐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
2、在艺术活动中引导幼儿体验情感。
新《纲要》也指出儿童期要用各种艺术手段激发他们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美、创造美。儿童的艺术创作不仅体现了他们现有的知识,还将他们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融入其中。
3、在主题活动中引导幼儿体验情感。
例如,在开展《秋叶飘》这个主题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小朋友观察儿童园和周围环境在秋天的变化,再带领儿童散步、观察、拾落叶、捉小虫,树叶飘落的情境也与儿童跃动的心灵相契合,户外活动时孩子们追逐忽上忽下的落叶,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随风飘舞的、五彩缤纷的树叶就是一方天地、一个世界。儿童一起进入树叶世界,探究、发现、思考、想象、表现……这些都能激发起孩子们热爱自然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2、以“爱”贯穿日常生活,培养儿童“爱”的能力。
感受和体验是儿童最直接获得行为品质的途径,儿童只有在各种活动以及与同伴的相互交流合作中才能获得最为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日常生活是情感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交流,各种良好的情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进行培养。
例如,芊芊已经连续几天没来幼儿园了,当小朋友们得知她病了时,都会问:“老师,芊芊一定很不舒服吧?”“芊芊一定会想我们的。”“我真想跟芊芊一起玩呀。”孩子们有许多问题,教师就抓住这个时机并建议:我们讨论一下怎么去关心芊芊?这一下,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给芊芊发视频,有的说去家里探望她,有的说买水果送给芊芊。孩子们你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的想法,体现出了他们对小伙伴的热情,在这过程中,孩子们懂得了关心他人,爱心意识进一步增强了。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结合偶发事件,及时捕捉教育的契机,加强情感的随机教育,树立榜样,进行正面积极的情感教育。同时采用体验各种不同情感的方法,让儿童在受挫过程中,通过角色转换、多角度地加以体验,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3、以“爱”开展家园互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1、利用家庭资源对儿童进行情感培养。
家庭是儿童成长最熟悉的环境,是人生旅途的第一站,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给家长提供一些关于儿童爱的教育的学习材料———如父母相互尊重,能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不仅能给孩子一个温馨的生活氛围,得到来自家庭的关心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生活经验,产生乐观主动的积极情感,而且也为孩子提供处理消极情绪的榜样。
2、利用社区资源对儿童进行情感培养。
“三八”国际妇女节时,为让儿童意识到母亲的伟大,激发儿童的对妈妈的爱,我们邀请了几位妈妈到幼儿园,给孩子讲讲是如何养育他们的。“五一”时,让儿童了解各行各业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重阳节时,带大班的孩子参观敬老院,为老人们表演节目,是儿童萌发对长辈的关爱之情。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爱的情感,让孩子们用实际行动来表达爱,在体验爱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一定学会了奉献爱,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南师大教育科学院赵寄石教授曾指出:培养人要从情感教育入手。心理学家戈尔曼说过:“情感决定着我们潜能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我们的人生成就。”爱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能使儿童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能促进儿童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为了使祖国的下一代健康的成长,我们将长抓不懈,对儿童进行爱的教育。
参考文献:
[2]田立德。第一讲幼儿心理学概述[j].教育探索,1985.1。
[3]周文。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教育干预实验[d].云南师范大学,.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五
为了培养幼儿从小就有一个健康向上、自信、积极、活泼开朗的好性格,我们很重视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由于幼儿初次离开家庭走进一个陌生的环境,有的孩子会因为想妈妈而哭,有的孩子会因为不熟悉环境而害怕,还有的孩子会因为性格上的问题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老师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在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
例如:(1)我们经常在活动区里投放一些幼儿喜欢玩儿的玩具,幼儿之间通过玩儿玩具,学习交往、学习合作,不断提高交往能力和分享合作的愉快。
(2)通过引导幼儿在自然角里培育植物,孩子们会在每天为植物浇水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感和求知欲。
(3)通过鼓励幼儿饲养小动物,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4)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把课堂搬到户外,让孩子们在看“迎春花吹喇叭”、看“柳姑娘的长辫子”;在炎热的夏季,孩子们在捉蚂蚁,找蚯蚓,捕蝴蝶,观看雨后彩虹的快乐中,争论着“蚂蚁到底是六条腿还是八条腿”;凉爽的秋季,我们带着孩子们在捡落叶的快乐中学会了分类、学会了搜集、学会了制作标本;在寒冷的冬季,孩子们在寒冷的风雪中感受堆雪人、打雪仗的快乐,体验着什么是克服困难?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坚强的意志……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扩大了孩子们的眼界,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性格,健康了孩子们的心理。在良好的生活环境里,幼儿克服困难的勇气被不断地激励起来。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中,认知、情感、能力、个性等越来越提高了。孩子们在玩儿中学,在学中乐,在乐中愉悦了情绪,在愉悦中健康了自己的心理。
二、在游戏中促使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健康的游戏和有兴趣的劳动,满足了幼儿渴望实践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能促进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
在幼儿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若能积极地参与他们的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予幼儿大力的支持、合作和引导,将有助于幼儿形成坚韧的性格和有“主见”的个性。有一次,许多孩子想玩儿“警察抓坏蛋”的游戏。但是,由于谁都不想当“坏蛋”,孩子们的游戏有点儿进行不下去了。这时候,老师及时地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并在游戏中扮演“坏蛋”,不仅促成了幼儿玩儿“警察抓坏蛋”游戏顺利进行,而且还引导孩子们在抓“坏蛋”的过程中,通过躲藏、追逐、周旋、抓捕、狙击等过程,培养了孩子们的机智,锻炼了孩子们的胆量,提高了孩子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当孩子们齐心协力把“坏蛋”抓到手的时候,他们对什么是爱?什么是恨?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等有了基本的认识和区分;他们对团结合作,齐心协力,不怕困难,夺取胜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游戏中谁都不想当“坏蛋”和敢于同“坏蛋”周旋、勇敢抓捕“坏蛋”的行为,就是孩子们良好个性逐渐形成的最好证明。
三、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向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源泉。在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很注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当时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事情,来创编幼儿能理解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儿歌以及儿童歌曲等。用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情,去教育幼儿本人。例如:在故事《小手回来了》讲完之后,在孩子们中间引起强烈的反响。许多孩子都对不爱劳动的嘟嘟进行批评,都赞扬波波是一个聪明、勤劳、爱劳动的好孩子。他们表示要学习波波,不让爸爸妈妈操心,学做自己能做的事,做一个有独立性的好孩子。
四、把爱、尊重和严格要求融入到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中。
在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把爱、尊重和严格要求融入到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工作中,是幼儿的个性得以巩固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幼儿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也是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有渴望参与成人活动的愿望。我们常常问自己:为什么要尊重幼儿?尊重幼儿什么?怎样做才能尊重幼儿?其实,就是把我们自己也当做孩子的一员。在孩子们发生“矛盾”的时候,认真倾听孩子们的争论,然后再引导幼儿在争论中明辨是非,学会友好交往和团结友爱,不断培养孩子们优秀的性格。
五、家园携手共育幼儿。
家园共育幼儿,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最佳途径。由于幼儿每天往返于家庭和幼儿园两个生活场所中,因此,如果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受到的教育在家庭中得不到巩固,幼儿良好的个性培养就得不到衔接,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幼儿就会出现“两面性”的倾向。这不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1)向家长宣传“理性”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克服溺爱孩子的心理,尤其是祖孙三代居住在一起的家庭,更应该保持家庭成员教育孩子的一致性的态度。
(2)帮助家长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培养,不强迫孩子去做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事情,重视对孩子进行能力培养,引导孩子参加社会活动。
(3)真诚的向家长提供有关家教方面的书刊,指导家长在孩子面前如何以身作则,如何摆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增强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和检查孩子言行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六
摘要: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一直都更重视儿童的智力发展,注重给儿童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但对儿童的“爱”的培养和道德建设却有所欠缺。因此,我们对儿童施以“爱”的教育,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激发儿童积极主动的“爱”的潜能,培养友善的人际关系,为其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爱;心理;健康;幼儿;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可以说爱的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恰恰是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现如今,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一直都更重视儿童的智力发展,注重给儿童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但对儿童的“爱”的培养和道德建设却有所欠缺。因此,我们对儿童施以“爱”的教育,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激发儿童积极主动的“爱”的潜能,培养友善的人际关系,为其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以“爱”融入教学活动,激发儿童“爱”的意识。
1、在语言活动中引导幼儿体验情感。
《纲要》中指出:“引导儿童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儿童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文学作品如散文、绘本故事是通过情节和情感的描写,在感受人物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儿童“爱”的意识,从而成为情绪稳定、感觉敏锐、情感丰富、情操高尚的人。因此教师在传授初浅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该把“爱”的教育融入其中。如语言活动“礼物”,在设计此活动时制定的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体验是中悲痛、伤心、感激的不同情感;
(2)懂得帮助别人是见快乐的事情。通过欣赏故事及提问:小兔、小狗、小象三个小动物,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使儿童体验故事中喜、怒、哀、乐的四大情感,从而获得积极情感的积累。通过谈话、讨论: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你有没有帮助过别人?帮助别人后你心里怎样?有效地把语言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自然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同时使儿童获得帮助别人就会快乐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
2、在艺术活动中引导幼儿体验情感。
新《纲要》也指出儿童期要用各种艺术手段激发他们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美、创造美。儿童的艺术创作不仅体现了他们现有的知识,还将他们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融入其中。
3、在主题活动中引导幼儿体验情感。
例如,在开展《秋叶飘》这个主题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小朋友观察儿童园和周围环境在秋天的变化,再带领儿童散步、观察、拾落叶、捉小虫,树叶飘落的情境也与儿童跃动的心灵相契合,户外活动时孩子们追逐忽上忽下的落叶,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随风飘舞的、五彩缤纷的树叶就是一方天地、一个世界。儿童一起进入树叶世界,探究、发现、思考、想象、表现……这些都能激发起孩子们热爱自然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2、以“爱”贯穿日常生活,培养儿童“爱”的能力。
感受和体验是儿童最直接获得行为品质的途径,儿童只有在各种活动以及与同伴的相互交流合作中才能获得最为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日常生活是情感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交流,各种良好的情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进行培养。
例如,芊芊已经连续几天没来幼儿园了,当小朋友们得知她病了时,都会问:“老师,芊芊一定很不舒服吧?”“芊芊一定会想我们的。”“我真想跟芊芊一起玩呀。”孩子们有许多问题,教师就抓住这个时机并建议:我们讨论一下怎么去关心芊芊?这一下,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给芊芊发视频,有的说去家里探望她,有的说买水果送给芊芊。孩子们你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的想法,体现出了他们对小伙伴的热情,在这过程中,孩子们懂得了关心他人,爱心意识进一步增强了。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结合偶发事件,及时捕捉教育的契机,加强情感的随机教育,树立榜样,进行正面积极的情感教育。同时采用体验各种不同情感的方法,让儿童在受挫过程中,通过角色转换、多角度地加以体验,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3、以“爱”开展家园互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1、利用家庭资源对儿童进行情感培养。
家庭是儿童成长最熟悉的环境,是人生旅途的第一站,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给家长提供一些关于儿童爱的教育的学习材料———如父母相互尊重,能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不仅能给孩子一个温馨的生活氛围,得到来自家庭的关心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生活经验,产生乐观主动的积极情感,而且也为孩子提供处理消极情绪的榜样。
2、利用社区资源对儿童进行情感培养。
“三八”国际妇女节时,为让儿童意识到母亲的伟大,激发儿童的对妈妈的爱,我们邀请了几位妈妈到幼儿园,给孩子讲讲是如何养育他们的。“五一”时,让儿童了解各行各业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重阳节时,带大班的孩子参观敬老院,为老人们表演节目,是儿童萌发对长辈的关爱之情。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爱的情感,让孩子们用实际行动来表达爱,在体验爱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一定学会了奉献爱,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南师大教育科学院赵寄石教授曾指出:培养人要从情感教育入手。心理学家戈尔曼说过:“情感决定着我们潜能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我们的人生成就。”爱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能使儿童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能促进儿童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为了使祖国的下一代健康的成长,我们将长抓不懈,对儿童进行爱的教育。
参考文献:
[3]周文.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教育干预实验[d].云南师范大学,.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七
[提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我们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的自我保护更是十分重要。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教师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教师忽视的幼儿则经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反社会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太少所致。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也无论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同时教师对幼儿的爱需要贯穿于各类活动的始终,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让我们以自己的爱和真诚鼓励幼儿学习爱和真诚,用爱心呵护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幼儿良好的心理,也可使幼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心理观念得以纠正。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各种不良预兆,教师要及时纠正,积极防治。如“问题家庭”的孩子,心灵上都受到过创伤,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群、胆怯、多疑等消极心理特征。因此,对这一类幼儿要多施爱,从而有效地防治此类幼儿的心理扭曲。又如,身体发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儿。此类幼儿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们不注意、不关心他们,就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迹而变得仇视社会,淡漠人生。因此,对这一类幼儿千万不能取笑、不能嘲讽。同时,对这类小孩子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特长,如乐器、画画、书法等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这样他们因有了某方面的兴趣或特长而会逐渐产生优越感,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因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日渐开朗,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正常的心态。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
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目前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资,而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的家长甚至教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还他两下。”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在幼儿园表现很好的孩子,到了家里却对父母、长辈发脾气,蛮不讲理。这就要求家长要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看书、学习、与幼儿老师沟通、听关于幼儿教育的讲座等,让自己了解幼儿的心理常识,掌握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径,以便采取有利的措施,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工作,真正达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参考文献:
3.杨凤池.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m).深圳新胡同出版社.2006.137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八
摘要:幼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同时,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要全面认识幼儿素质教育的结构,明确幼儿素质教育提高的核心和根本是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就要普及和推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老师的一项艰巨任务。
幼儿园工作的主要任务,正确的健康观念包括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然而大多数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视,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却考虑不多,甚至忽略。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孩子智力的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他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素质。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个问题。
一、发挥游戏功能,使幼儿保持愉快的心境。
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我们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解决了幼儿希望能像周围成人那样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与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之间形成矛盾。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
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当爸爸、妈妈、孩子等各种角色,教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幼儿模仿爸爸去买菜、妈妈给孩子喂饭、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孩子去公园等,既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语言,又使得幼儿心情愉快。在《我找到了小猫》游戏中,幼儿扮成各种小动物,帮助猫妈妈找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动物”将在不同地点找到的小猫送到家里,并高兴地告诉猫妈妈自己是在哪里找到小猫的。当猫妈妈对“小动物”表示感谢时,“小动物”愉快地表示不用谢。它培养了幼儿为别人着想、助人为乐和礼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创设良好环境,使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
良好的环境少不了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共同组成,形成合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是幼儿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切实办好家长学校,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社会、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三大主要环境。学校环境健康,而家庭环境不好,也是不能说幼儿心理发展有了健康的环境。因此要想幼儿心理健康,除了教师努力外,家长也同样需要努力。当前许多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对“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概念十分陌生,而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变得必要了,再者幼儿和父母呆的时间长,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所以说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是满足幼儿需要,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
三、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由于方法不当,语气、言词过重或偏听偏信,从而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抵触情绪。假如这种心理一旦形成,教师和幼儿就很难沟通交流。因此,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对及时有效地做好教育工作,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1、建立相互间友好的关系。做为教师要善于和幼儿打成一片,要多通过学习、游戏和各种活动让幼儿熟悉你、喜欢你、信任你,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觉得你是他们的一份子,是知心的朋友。
2、对事不对人。在工作中教师常对那些顽皮、调皮的幼儿批评得多,关心得少。久而久之,很轻易对这类幼儿产生偏见和反感,看什么都不顺眼。以至于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横加指责,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这正是所谓的对人不对事。因此,克服凭主观主观臆断不能容人的作法,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不翻旧帐。本来这个幼儿只做错了一件事,假如我们将以往的问题一五一十地抖出,就轻易被幼儿认为你不喜欢他,从而对你产生烦感,这样会使本来简单的工作变得复杂。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在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实现“跑班制”,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利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擦皮鞋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九
大学生是一个特俗的群体,是一个承载着社会和家长期望的群体,他们正处于青年的中期,心理素质发展较快,处于成熟与未完全成熟之间,这期间,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1.许多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中国青年报》于2004年7月4日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中14%存在抑郁症,17%存在焦虑症,12%存在敌对情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是高校的一种常见问题。2002年2月23日,作为清华大学的大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洒黑熊致使严重烧伤;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的大学生马加爵,将四位同学杀害;2010年3月30日,大学生曾世杰因被人嫌弃样貌丑,致心理失衡后产生杀人泄愤恶念,在校园内持刀杀死一名女生、刺伤两名男生;2014年11月20日,天津城建大学二年级学生翟清松先在寝室内持刀将同宿舍同学何某杀死,随后将相邻宿舍的同学杜某捅伤,最后把自己反锁在寝室内,开始自残。……这些大学生因心理健康所导致的严重事件,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多样性。目前,许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主要有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精神抑郁症、疑病症和感情危机等不良心理状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生活环境或学习环境不适应所引起的焦虑;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失衡;人际关系难沟通导致的苦闷;恋爱与性关系危及情感问题的困扰;就业竞争产生的心理紧张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不健全、经费不足。1990年,我国就已经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截止到2001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高校有30%—40%已经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同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和讲座等,其中有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水平和规模。但是,仍有很多高校都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的高校设有机构,但是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财力方面,都比较缺乏,无法正常开展工作。2.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缺乏专业师资队伍。在实际工作中,多半心理健康工作的教师都是兼职,有辅导员、学生处干事、学科教师等,他们即便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还是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他们会从思想教育上来帮助学生,这样不仅不会从心理上对学生们进行辅导,反而会引起学生们的反感和厌恶,导致学生们心理健康问题更加严重。3.忽视社会和家庭的配合。大学生心理讲课教育出了学校的教育外,还应该考虑到其他社会因素。其中,家长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关键,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支持,直接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开展。高校应该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家庭中去,与学生的家长密切联系,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舒缓。
1.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我们要建立多格局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学校和社区相结合、教育与指导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网上和网下相结合、咨询和自助相结合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纳入到工作计划中,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设立组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建设。2.组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于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要求也相对较高,所以,组建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中的关键。无论从学历上还是专业上,都应该有高要求,建立一支具有高学历、高标准、专业水平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进行专业的培训,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鉴定、分析,并对其进行心理的矫正。3.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家庭原因长期积累下来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也应该讲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家庭中去,对学生的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也十分重要。有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家庭环境积累下来的,比如溺爱过多,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教育过程中家长注重成绩,造成学生压力大等问题。所以,学校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促进学生更快的摆脱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素质在大学生全面素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影响着人才的质量,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才前面发展的必备条件。为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高校要不断的加强大学生的承受能力、适应能力、控制能力等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战胜自己的困难和挫折,正确认识自己,超越自己。这就要教师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用心灵去塑造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2]田爱民,赵永吉,王仲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教育对策探讨.高等农业教育,2007,2:90-92.[3]温家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探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2):16.
[5]贾巍.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牟艳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向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十
53、基于citespace的网络教育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54、网络课程开发中教学设计人文化的实践。
55、网络机房与校园网接入的设计方案研究。
56、成人网络教育的学习监控策略初探。
58、对网络在线教学平台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59、java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
60、网络环境下“90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61、网络环境下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研究。
62、网络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63、现代远程教育融入传统成人教育的模式研究。
64、农村老年教育网络构建的实践与探索。
65、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计算机教学创新思考。
66、生物化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实践探索。
67、基于云平台的口腔内科学微课程开发应用。
68、网络时代下提升英语教师素质的思考。
69、人本主义视角下慕课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70、信息时代下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教学改革探索。
71、教育城域网建设模式与应用管理的创新实践。
72、云南开放大学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现状及对策。
73、高职国际贸易教学中网络教育资源整合探析。
74、网络文学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及对策。
75、构建网络视频公开课与大学课堂教学整合学习模式。
76、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因子模型构建研究。
77、网络教学资源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78、信息技术驱动的汉语国际教育现状与反思。
79、网络空间环境下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评价与质量监控体系研究。
80、智慧教育推动教学创新变革的研究。
81、地震伤残儿童心理教育中的互联网应用初探。
82、基于国际互联网的教学平台的研究。
83、现代教育技术视野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探讨。
85、互联网络与教学整合探析。
86、高职院校网络通识课教学管理优化思考。
87、浅析教师专业化与网络教研。
88、平板电脑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89、浅谈语文课堂中电子灰板的辅助优势。
90、高校畜牧兽医专业网络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91、成人远程教育平台教学资源检索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92、流程抽象技术在教育资源整合中的实践与应用。
93、网络教育运营模式创新探索。
94、网络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策略。
95、基于云架构的高校视频资源制播体系研究。
96、角色理论视角下的慕课教育研究。
97、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的平台设计与实现。
98、基于全球语境的教师教育与文化认同构建。
99、两种技术倒逼教育演化。
100、一种基于特征提取的教育视频资源推送方法。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十一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关的分析与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心理健康课程在实践过程中所体现的理论内涵,以及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课程实践中的运用。进而在以后的实践中能更好的把握心理健康课程的宗旨及合理规划与操作。
心理学的作用在当今生活日益凸显,个人、社会乃至国家都重视学生心理的发展情况。所以各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等机构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随着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实践的不断增多,心理健康课程的理论也逐渐发展与完善。其中,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实践最具影响力的就是积极心理学,不管是心理健康教学理论还是实践的各个方面,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使用心理学由开始到现在已较为完备和可靠的科学的实验方法与研究手段,来探究人们的品德、潜能等积极品质的一股心理学热潮。它开始于20世纪末的美国,代表人物为塞里格曼。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的主要内容包括: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消极心理的改进;提倡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应限定在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强调对心理问题的解释也应该从它积极的方面入手,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所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在人内在品质中积极的那一面,积极心理学深深地受到人本主义的影响,人本主义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大势力,二者都强调人内在的潜力,相信人内在都拥有积极向上的动力。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重点应该是从人内在的向上的力量和人的生活出发,倡导用一种乐观的心态来看待人的许多心理现象,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心理方面的问题,在负面的事件中看到积极的一面,就像人本主义的积极关注一样,这样就有利用发现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人们如果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内在能量,就可以用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提供力量,也可以让人们在最大范围内发现自己的内在的力量,由此而达到一种幸福的生活。同样,心理健康课程的目的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强化心理能量,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的内在潜能。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在主观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重点是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充满希望并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三是在群体层面上,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研究安定的社会、关系良好的社区、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以及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从而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
心理健康课的目的从主观层面来说,是让学生在授课过程中产生积极的主观体验,正确的看待自己的过去和展望未来,这种体验能够帮助学生在以后遇到相同的情景时能够学以致用;从个人层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发展自己的积极品质和才能,这些在以后的生活中都会产生深远的持久的影响;群体层面是通过打造良好的课堂和班级风气,让学生的成长环境是安全健康的。这群体环境包括了教室课堂氛围、学校环境,也可以延伸至学生的家庭,多方面环境的塑造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社会支持资源。
所以,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与方向来看,是可以给心理健康课程实践提供相关的指导与帮助。
(一)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
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以自己为主体,同时教师教育也是以学生为对象。心理健康课需要取得实际效果,就需要学生有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与人本主义颇有渊源的积极心理学也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让学生主动的在这种情境中发掘自己的潜在能力。
而心理健康课程正可以给学生这样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其自身积极力量上,即找到学生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潜能。也让学生自己明白内在存在的克服困难能量,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存在的障碍,利用这种积极的潜能来完善自己,而不是没有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使成长有所滞留。
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教师也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而使学生大胆地释放自我,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这样就使心理健康脱离了其他学科的教学的方式和中心,不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而是以学生的参与为主。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看到自己内在的力量,认识到自己的强大资源。但是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的方式还在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存在着,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因为教师主导课堂的方式使知识的传达率提高了,也可以防止一些突发的意外的事件,但是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都受到影响。所以学生的主体性也体现了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念。
(二)应重视学生的主观体验。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其中一方面就是研究个体如何看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生活中获得的感悟与收获,包括人类的快乐、幸福、美好等等,强调人应该对待生活是感恩的,是充满希望与幸福的,由此形成丰富多彩的人生感悟。
具有这种感悟的人会以“积极”为主要目的,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形成豁达、宽容、大度的生活态度。
有关心理健康的活动特点是以目的明确、计划详细、可行性强的活动为主,在活动中需要让学生都参与进来,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与收获,再从切身的体验中领悟一些道理或精神上的成长。同时,活动场景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在某些生活情景下的行为反应,这样就可以与生活中的实际情景进行对比,并可以把这种行为反应应用到不同的生活情景中。这种形式的课程注重学生的参与、认真领悟、专心体验和技能的操作训练。
心理健康课程注重学生的主观体验,体验不断的积累,能够加深内在的强化,慢慢就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这更注重内在感悟,而不是知识的获得。心理健康课程教师不应用灌输或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生记住某些知识,而应当通过角色扮演、对话等方式让学生在过程体验中有所收获。通过体验获得的感受会比通过记忆的方式获得的知识更长久,也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三)课堂授课内容和氛围都是积极的。
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心理课堂应强化通过“积极”这条主线来进行课程,教学的目标也始终围绕着“积极”设定。在当代心理学的范围中,“积极”一词,应该是正向或充满活力的含义。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健康课程也应该是充满活动的,具有正能量。从情绪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们对恐惧的负面的事印象更深刻,而积极心理学更重视传授学生正面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心理健康课的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该是正面的案例多一些,虽然一些心理问题的事件可以教会学生如何解决和应对这方面问题,但是负面案例的介绍强化了学生内在的恐惧;另一方面也应在情绪情感方面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更加重视学生内在良好品质的发展和心理能量的强大。
以积极为主旋律,用丰富健康的内容与合理的方式塑造学生的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对未来的期望是乐观,富有希望的。在活动中的体验也是积极正向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强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理论下心理健康课堂的教学目标与宗旨。
(四)课堂环境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格是社会活动的外部表现,在一定生理条件的影响下,以积极体验为中介,由外而内,转为个体内部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人格是个体内化社会活动的结果。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第三方面也重视学生周围环境的变化。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了在课程内部,通过课程自身的特点帮助学生内在潜能的发现与发挥,还需着力营造积极的外部环境,包括课堂,学校乃至家庭。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导向,从影响学生开始,带动了学校家庭的全面发展,由点到面的整体环境得到了改善,而好的环境又给学生以强化,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样走出心理课堂之外,学生也能继续保持在课堂上这样积极的情绪体验,久而久之,能帮助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总之,积极心理学理论下的心理健康课堂是积极向上的,从教师的授课方式以及主体的改变,到课堂氛围和环境的塑造,都体现了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中的指导作用。针对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而进行的心理健康课程实践的方法还有待完善和发展,其效果,也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得到体现。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十二
积极心理学于20世纪末首先在美国兴起,发起者格曼提出每个人自身都固有或潜在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通过正确的引导,就能激发人们积极的心态,并获得幸福感[1]。心理健康教育课一直以来都是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为目标的,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积极取向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对心理疾患的主动预防,积极发展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快乐的心理品质,如乐观、积极、乐群、希望、忠诚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将积极心理学引入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摒弃以往人们对中职生“问题学生”的防治,转而对其积极面给予更多关注,引导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帮助学生认识更好的自己,找到更好的自己,更加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
二、中职生心理特点及开展积极。
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中职生是指正在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其年龄一般在15-18岁之间。正处于青年初期,是身心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2]又称为人生的黄金时期,人生第二个“断乳期”。与同龄的普通高中生相比,中职生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
1.学习浮躁。
大多数中职生都是在中考中成绩处于劣势才分流来到职业学校的,他们中的大多数未能打好知识基础,并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缺乏较强的自学能力,再加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高考升学压力,因此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扎实的知识基础,厌恶学习,害怕考试,学习上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2.内心空虚。
中职生中来自贫困家庭和单亲家庭的比例不在少数,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沟通方式,渴望关爱、崇尚独立。这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缺失情感依托和精神依托,往往在网络中寻找寄托,靠网络游戏和聊天打发时光,缺少高雅情趣的培养和交流。
3.自控力不足。
中职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增强,渴望独立的时期,特别是离开家庭开始寄宿生活之后,成人感迅速增强,但由于年龄小,自控力不足。一些学生容易在自我管理方面出现问题,由于好奇心等原因,容易被不良现象和事物吸引,形成坏习惯,甚至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4.就业功利化。
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中职生的择业观缺乏理性、择业理由简单而直接,以自我为中心。频繁更换工作、怕苦怕累的畏难情绪、不注重工作连续性的事情屡有发生,不考虑长远的职业发展,仅看眼前利益,这种行为对中职生成长的影响是很不利的。不难看出中职生的心理特点与同龄学生有共性,他们自我意识强而不稳、人际交往意识强烈、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等,然而,处在这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中职生是个很尴尬的群体,自卑感严重,但反抗意识强,思想意识活跃但缺乏学习动机,心理困惑和心理冲突更明显,因此,开展面向中职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一是从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着手,树立中职生积极的心理体验。积极心理体验是感官和心理两个维度感受到幸福,并积极憧憬未来的一种状态。积极体验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主要是指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中职生的主观积极体验可以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其认知发展水平,免疫消极事件的负面影响,进而增强中职生的个人能量,以达到强健体魄,社会适应性的目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快乐与否会影响其认知判断、动机水平和策略选择等,快乐的人更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对外界信息的接受更敏感、有效,能够树立清晰的目标,并为之付出自己的个人目标努力,相反,不快乐的人没有那么容易做到这些。要着重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职生树立个人目标,并学会朝着个人目标去努力。二是从人格特质着手,加强中职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类具有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决定性、乐观、防御、智慧、善良等。[3]健全人格既是身心健康的基础,也是身心健康的外显行为表现,其中尤其关键的心理品质是自我决定性和乐观。自我决定性是个体积极选择自己的成长与发展途径,并持之以恒。乐观是指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是一种积极阳光的人生态度。这两种心理特质能够帮助个体在处理问题时采取更为有效的策略,更好地排解各种压力。因此,培养中职生的健康人格,要注重自立、自信、自尊、自强意识的培养。通过激发和强化其潜在的'积极人格特质,使积极成为一种习惯性行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方式,相信中职生能够学会积极地自我态度,去塑造其积极的人格特质。三是从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着手,营造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组织系统。个体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组织环境,中职生面临的组织环境可以分为社会大环境和小环境。[4]营造具有公民责任感和完善道德体制的社会环境,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和良好工作环境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打造阳光校园和快乐课堂则成为教师的专属责任。良好的环境适应性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大多数中职学校是寄宿制,适应独立的生活方式和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过程,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的状态与水平,自卑、焦虑、紧张的不良心理状态在中职生中并不罕见。因此,教师们积极的预防与妥善的消除其不良心理现象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单凭学校的力量远远不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整体发力,各司其职,各用其善,以全方位立体的教育体系,干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挖掘幸福、快乐、希望、乐观等积极品质,激发青春活力,使其能够积极地适应环境,积极的改变环境,做一个快乐的学生和快乐的工作者。
首先,学校要提供积极的课堂环境,以学生为中心,杜绝深奥的心理学理论和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了解自己、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如心理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等。引导发展自身的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性、乐观、自尊、自信、宽容、同情、慷慨、责任、希望等积极的人格品质[5]。其次,课程设计要科学,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为出发点科学的设计课程,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意识,促进全面发展。再次,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和指导者,不断启发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在自主活动中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
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节,有序开展主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目前较为普遍的心理健康节日有“5.25”(“我爱我”的谐音)和“12.5”(“要爱我”的谐音)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周。从时间节点上来看,两个活动可以每学期搞一次,可安排为心理活动月或心理活动周;从活动形式上来看,可组织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测量、咨询与约谈、心理电影赏析、团体辅导、校园心理剧、户外拓展训练、心理知识竞赛等心理健康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锤炼中职生心理品质、塑造中职生健全人格、开发中职生心理潜能、优化中职生心理素质、实现中职生自我价值。总之,积极的心理品质原本就是人类先天的一种特性,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学生,用积极的思想去引领学生,同时将这种教育理念推广渗透至其他学科,尤其是德育课程,这是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十三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微课应用策略。
4、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6、以“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7、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8、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9、情感体悟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10、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改革实践。
12、试析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
1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洋溢故事味儿。
1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与转换。
15、pbl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7、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18、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建构初探。
19、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浅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21、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研究。
22、探究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关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
2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从研读课文题目着手加深理解。
2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26、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内外整合分析。
27、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分析。
28、浅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9、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30、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3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策略。
32、以“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再认识。
33、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目标的达成。
3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历史教育的路径研究。
3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习活动设计分析。
36、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37、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
38、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39、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40、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十四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精神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目前全世界约4亿人受到精神、社会心理问题以及神经疾病的折磨,占全球疾病的11%,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数达到6000万左右。2005年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约有1600万的精神疾病患者,已成为我国发病率第一的疾病。其中仅20%到医院就医,另外80%流散在社会中,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精神病是人脑功能产生障碍,使患者精神紊乱,对周围的环境难以适应,甚至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疾病。常见的有躁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周期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神经官能症等。许多精神病患者经过一段时间在医院系统的治疗,病情稳定后,也适宜出院回家休养。但由于各种原因,精神病患者病情常会出现反复,其中多数是由于出院后对患者的护理不当造成的。本文就如何做好精神病患者出院后的护理做一简要综述,如下:
1医院护士要做好出院指导。
精神病患者经过住院观察治疗后,若病情稳定,自知力逐渐恢复,即可出院,进行下一步康复。但精神病是的特殊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异常复杂,常会产生很多问题,甚至会发生意外[1]。为了能使病人早日康复和减少复发,甚至痊愈,尤其需要做好出院精神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指导工作。
1.1恢复期精神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随着治疗的深入与巩固,精神病人的病情逐渐缓解,其自知力也逐渐恢复,病人不再否认自己有病,而是迫切需要了解自己的病情,了解精神病的相关知识,对以前的病态表现也有一定的反思。病人心理非常复杂,常会感到羞愧、自责,有的会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严重者可能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所以,护士应当体贴、安慰、同情病人,这样不仅能取得患者的信任,还可使病人重拾信心,有利于恢复病情和巩固疗效。
1.2对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指导。
1.2.1出院前医护人员对精神病人的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应多接触和关心病人,向病人讲解精神疾病的知识,并给予病人必要的暗示治疗。让病人了解发病的原因和机制,明白治疗的重要性。向病人介绍一些治疗后未再复发的病例,增强病人的康复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
1.2.2家属对病人的健康指导。
病人出院回家后,健康指导的重任就从医护人员转移到家属的身上。家属在病人的完全康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病人出院时,要加强对其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病人回归社会,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1.2.3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
家属既是精神病人生活的照料者,又是病人心理上最值得信任的人。病人的思想负担重,性格变得敏感多疑。家人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造成病人的误会,因此,家属的态度对病人至关重要。要多关心体贴病人,凡事为病人着想,帮助病人逐步走阴影。
1.2.4维持好患者基本的生活需求。
精神病人的自理能力很差,而且饮食非常不规律,需要为患者提供高蛋白和高热量的食物来维持其机体正常的营养需求,并嘱咐患者多饮水。由于患者过于清闲,造成精力旺盛,常会出现入睡困难,甚至失眠。这时,家属要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因为,良好的睡眠可加快患者的康复。
1.2.5督促病人按时定量服药,讲解坚持服药的重要性。
精神科医生都主张精神病人即使在症状完全消失后也应坚持较长时期维持剂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但很多病人对此认识不够,或者觉得长期服药麻烦,或者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而不能坚持,或者不规则服用,达不到预防复发的目的。因此,家属一定要监督病人服药,并向病人讲明药物巩固的必要,从而取得病人的配合。
1.2.6提高病人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大部分精神病患者不能自行料理自己的生活。精神病人由于药物的镇静作用,多表现为生活懒散、被动、好卧床,不愿外出活动,造成体重增加和自理能力差。所以,护士需要指导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细心照料病人并为其安排一些轻度的家务活,家属应为病人制定严格的作息制度。督促病人规律生活、根据患者的特长和爱好陪伴其到大自然中活动与锻炼。带病人有意识的与社会接触,与他人交谈,指导病人正确掌握应激事件的应对方法,提高其心理素质,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1.2.7保管好危险物品,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出院精神病人思想顾虑多,稍不顺心,情绪便会波动,严重者可能悲观厌世,作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如自伤、自杀等。因此,护士应教会家属怎样保护患者的安全,严加保管好家中的危险品,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若病人病情波动,应及时与医院联系,带病人返院继续接受治疗。
1.2.8定期门诊复查。
告诉患者一定要定期进行门诊复查,及时向医生反馈病情,病人还要配合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查,以便医生了解药物的副作用,从而进行药物种类和剂量的调整,使病人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2社区干预是治疗新趋势。
精神卫生社区干预能很好的控制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患者的思想负担和经济负担,显著提高了精神病患者康复率。是当前精神疾病治疗的新趋势,它以社区为基础,发动家庭与社会的力量,采取针对性的社区护理,恢复患者的社会、心理和生理疾病[2]。对患者实施“个案管理”,是精神卫生社区干预的重要环节,即帮助患者参与社区性活动,治疗合并的疾病,监督和回顾干预的情况,协调好不同服务群体对患者的照顾。
作为精神疾病治疗的新趋势,精神卫生社区干预能很好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病情,锻炼了患者的劳动能力,从而使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得到恢复。
3家庭护理是康复的关键。
正确有效的家庭护理可使患者的病情长期稳定,从而恢复其身心的健康,同时也能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3.1掌握精神病的常识,正确认识精神疾病。
患者的亲属要正确认识与对待精神疾病,首先自身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对患者需付出更多的爱心与同情心,既要防止对患者过分迁就附和,又要避免过度忽视而弃之不顾。患者亲属应了解一些简单的观察病情方法、服药注意事项等。同时亲属还应帮助患者正视自身疾病,正确对待他人言行,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3.2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
精神疾病要坚持长期服药维持治疗,患者与亲属不能任意停药或增减药量。所有药物都应由亲属保管,监督患者服药。引导患者戒除烟酒,保证其摄入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的不良反应。一般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较大,应定期带患者复诊,由医生根据复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计划,以减轻患者服药后的身体不适,增加治疗依从性。
3.3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培养良好的个人自理习惯。
精神病患者在家休养期间,亲属应督促其建立合理的生活习惯。首先应保持足够的睡眠,养成按时睡觉的习惯,日间根据其喜好安排适当的生活和劳动,鼓励其与社会环境保持密切联系。引导患者做一些家务或其他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可以分散患者的病态思维,改善情绪,避免生活懒散。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亲属更应多予关心,督促并协助做好个人卫生,但决不能包办代替,防止其产生“无用”的心理。
若患者病情不稳定,亲属要随时掌握其思想动态,注意安全防护。妥善收存家中的贵重物品、刀、剪、绳等危险物品,防止自伤、伤人等意外事件发生。对于患者的病态言行,亲属必须有正确认识,给予同情和谅解,适当满足其合理要求,避免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如发现患者病情加重或有复发的早期症状,应及时带患者复诊。
参考文献。
[1]缪周芬,个人构建理论和心理治疗[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04).
[2]董高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a].河南省精神科康复护理培训班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十五
近年来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愈来愈多的社会大众和学校开始把建设积极的小学生健康心理教育作为首要目标,不断应用有效的手段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相应地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积极地对学生出现纷杂的问题进行疏导和解决,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防范各类心理疾病的出现,从而避免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改变颓靡的态度。而教育本身最大的目标便是追求卓越与发展,积极的心理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心理健康潜意识与认知,以此作为教学目标的宗旨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心理养成。
上世纪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广泛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该运动的理念下,我们只有正确地分析与解读心理健康教育才是解决小学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众所周知任何人的身上都蕴含着正能量和优秀的品质,在发展这些积极因素的基础上,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终身幸福。积极的心理学能够凝聚人的正能量、善良与美德,从而把这种正面情绪向我们释放出来。心理学的积极意义莫过于协助人们渡过人生的坎坷与磨难,从而得到更广阔的生活自由与发展空间。这样我们便能够在正常的境遇下不断打造我们的高质量社交能力和高品质生活方式,从而为我们指明前进地方向。
目前来看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积极情绪意义的研究。该运动表明,人生下来的时候均是生性积极乐观的,而积极乐观的心理情趣能够发展人们对于某一行动的深入思考与施行能力,同样强烈的幸福感对于学生追寻梦想的行动也有积极的意义。其次,根据心理健康的人格特质分析,推断出每个人在面对不同事物时会同时出现积极与消极两种不同的态度,而我们要倡导教师呼吁学生在出现心理疾病时要积极地进行解释说明。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开朗、积极、乐观、自信”等优质的品格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强个体的认知体验,实现深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目的。我们深知环境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环境,积极健康的心理也能够深入地挖掘人们的潜能,促使人们增强对生活的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于构建和谐的校园学风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态度,使得学生在面对挫折磨难时能够迎难而上,不畏惧前方的障碍,从而一步步建立起健康积极的人生生活态度。
学校之所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目的主要是预防各类不健康的心理疾病产生,这也是建立在健康的心理思维基础上。这一点极有可能给学生思想带来一定的思维压迫感,使得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各学校过于追求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成效,各个学校分别开设心理咨询室,但这也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进行施行,所以学校要定期开设心理健康专家讲座,为学生及时排解消极、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其次学校要邀请一些专业的心理教师为学生进行心理指导。由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状况的出现,必定不利于小学生人格健全与发展,因此,只有切实地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向教师说出自己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偏激的心理问题,才能不断健全小學生的心理素质,真正地做到促进学生在各方面全面健康的.发展。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这无疑对学生及其学校各方面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便是学校各层面不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深入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和引导他们向积极的事物看齐。所以,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差强人意。而上世纪的心理学健康运动主旨便是传达从积极的心理学角度去看待问题。人与生具有可贵的品质,独有追寻梦想的思维动机,丝毫不畏惧前方的艰难坎坷。而现在的小学生求知欲极强、喜欢争强好胜,从学生的这些行为举动中我们能够看出他们每一个个体都是充满活力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运用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来疏导孩童内心存在的一些心理疾病。我们要善于挖掘孩童对待世界的积极态度。即使是面对一些心理问题极其严重的“问题儿童”,我们也要秉承着“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我们的教学中”,不排挤、疏远他们,并且要充分调动他们内在、积极乐观的心理,毕竟,关爱的力量比局限于心理伤害补救相关措施更加有效。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应用、整合学校各方面资源,定期开设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情景再现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虽然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仍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因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极度匮乏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的理念,所以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这一问题,以实现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正确引导。努力实现从“病态的传统心理学观念”到“全新的益智心理学思维的转变”。
参考文献:
[2]郭菊.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十六
我们选取山西晋煤集团宏圣公司新入职员工230人,对其心理健康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有90个自我评定项目,包含可以分别反映心理健康的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症状自评量表分为5个级别(1―5级),5=严重、4=相当重、3=中度、2=轻度、1=从无。计分方法为总分是90个项目所得分之和,超过160分,可考虑筛选阳性。任一因子得分超过2分即被界定为阳性,说明可能存在该因子所代表的轻度心理问题,超过3分说明可能有较明显的心理问题,超过4分说明可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研究的方法是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取的.统计软件为spss17.0,将数据逐一录入建立好的excl数据表中,先进行简单的统计,然后将excl数据输入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二次核对数据,并在核对无误后进行统计分析。
由此表可知,在强迫症状、抑郁、恐怖和偏执四个因子上,男性员工与女性员工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在强迫症状、抑郁、恐怖和偏执的程度上显著高于男性,在其它的各因子中,男女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从表中可以看出,各因子分均低于煤炭井下工人,其中躯体化、敌对、恐怖、偏执四项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新入职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是非常好的。
新入职员工男生与女生心理健康的差异分析。女性在恐怖、偏执、强迫症状和抑郁的程度上显著高于男性。女性与男性相比较,首先有生理方面的差异,其次是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最后受社会其它传统因素的影响,使男生与女生心理健康存在差异。新入职员工与煤炭井下工人结果作对比,结果显示,各因子分均低于煤炭井下工人,表明新入职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是非常好的。
三、新入职员工心理健康调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新入职员工是企业的新鲜血液,代表着新生代的思想,因此,新入职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要。而目前来说,煤炭企业面临行业下滑等形势,使煤炭行业的员工思想极其不稳定,人心惶恐,经常会有上访事件发生,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因此,加强对新入职人员的心理调查,对新生代员工能够精准把脉,找准新入职员工心理状况,能给思想政治工作者带来科学依据,从而知道从何下手去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企业平稳发展,为企业解危渡困提供坚实基础。
此次调查显示,煤炭企业新入职员工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比较好。然而,为了进一步提高新入职员工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必要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对新入职员工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打破常规,将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提升新入职人员的幸福感,使他们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在日常工作中,充分肯定新入职员工的尊严和人生作用,保障合法权益,尊重新入职员工的劳动,让他们参与到煤炭企业的管理中,听取他们对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上的建议和意见,注重他们的价值体现,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鼓励他们在岗位上成长为技术能手,企业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在生活中,关心他们的所需所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以及一些突发状况。在节日期间,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法宝,开展交谈、家访、帮扶、探望等,经常性的了解新入职员工的工作、生活、家庭、思想情况,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教育,让他们切实感到组织的关心和关怀,使新入职员工能够找到归属感,安心地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在制度建设方面,要依法保护新入职员工的合法权益,在劳动用工上保障他们的工资待遇,请假及年休制度,改善福利,加强劳动保护,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丰富新入职员工的业余文化活动,经常搞一些演讲赛、诗朗诵、文艺体育活动,陶冶新入职人员的心灵,让他们忙碌起来,动起来,真正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
二是对新入职员工加强情绪管理。对煤炭企业来说,要加强新入职员工的情绪管理。在新入职员工进入岗位前,企业应讲解自我情绪管理,让新入职员工改变自己的观念,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煤炭企业的形势,思考煤炭企业目前的现状,与企业共同想办法,共同努力,共度难关,正确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如在工作之余,做“嘻哈功”、深呼吸、生理平衡等,减轻负面情绪,以乐观向上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之中。
三是为新入职员工设计个人职业规划。个人职业规划是新入职员工通过对个人职业进行主客观原因分析、测定和总结,确定个人职业的奋斗目标。建立阶梯型、通道型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式,让新入职员工对自己的前途更有信心、方向感更加明确。企业要建立管理岗位、技术岗位和业务岗位三条发展途径,管理岗位的划分为副队级、正队级、副科级、正科级、副处级、正处级;技术岗位的划分为技术员、助理职称、中级职称、高级职称、国家注册类职称;业务岗位分为:一星员工、两星员工、三星员工、四星员工、五星员工。企业可以根据新入职员工的自身素质及特长结合企业自身需求,为新入职员工安排岗位,不同途径通道的建立,也为其发展成才提供了更多选择。
四是开展实用性较强的心理健康培训。心理健康培训是一种比较独立、专业的培训,和一般讲座、培训不同,比较注重参与性,参与到培训中去感受与体验,心理培训的内容和效果是难以测量。在培训中,利用一定的道具、场地、实物等模拟真实的事,从中让个人去感受,然后由导师带动,互相交流,分享感受,得出结论。新入职人员心理素质培训的过程是在专业培训师之间信息的交流共享,活动的互帮、互助中完成的。在日常生活中,人的一些习惯、品质,会因为经历的各种事情而发生变化。心理培训就是训练、模拟这种真实的场景,直面真实的自我,激发出更大的潜能,通过新入职人员对自己的极限挑战、获得人生难得的胜利与自豪。
总之,通过对煤炭企业新入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的调查分析,了解这一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结合煤炭企业单位的实际,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对新入职员工自身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对煤炭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篇十七
摘要: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黄金阶段,同时,这一阶段,也是小学生中形成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基础时期。因此,小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而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能够拉近师生之间距离,加强师生之间交流,有利于教师帮助小学生解决心理困惑,让他们健康无忧成长。本文就是针对如何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展开分析和研究,希望寻求出有效的措施来帮助小学生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让他们积极向上地学习与生活。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时期,他们刚刚离开父母怀抱,开始集体生活,所以这一时期正是为他们打下良好基础的最佳阶段。但是在由于这些学生年龄比较小,思想比较简单,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情绪变化很不稳定,常常会产生一些如自卑、厌学等心理问题。因此,作为小学教师,必须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多加关注,并通过情景教学法的应用,减少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让他们开心快乐的成长。
1、情景教学法概念: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材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生活实际情况,创造各种情景,让学生在自然或者认为创设情境中获得最直观的感受,促进他们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理解。
2、情景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情景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当中运用情景教学法,首先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情景构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通过心理体验,促进积极心理增量,发挥出自己的优点。其次运用情景教学法,能够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角色扮演,情景设置,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力尽情发挥出来,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对社会认知水平比较低,心理脆弱,所以当他们遇到挫折或者受到打击时,特别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再加之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心理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1、升学和择校给孩子带来的压力。现在我国各省市的大部分中小学校都开设了心健课,落实情况也很好,学校和授课老师对于这一门课程还是比较重视的。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解决小学生的心理困惑,教师在上课之前都会认真进行备课,并且通过课堂上的情景设置、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体验,获得积极心理增量。但是由于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就已经开始面临升学和择校的压力,再加上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心理承受能力弱,他们面对这样大的压力,无法进行有效排解,极其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家长缺少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在我国,大部分家长由于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影响以及对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匮乏,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他们通常更加关心孩子的这两方面:
(1)是否满足了孩子的物质生活;
(2)孩子的成绩是否优异;他们很少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很少坐下来与孩子平等的进行沟通和交流。
3、离异家庭和留守儿童,对孩子心理造成的困惑。近年来,中国的离婚率逐年增高,导致离异子女大量增加。根据调查显示,出自于离异家庭的小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要远远高于正常家庭的孩子。这是因为父母离异后,孩子生活在破损家庭或者再婚家庭中,无法获得正常的父爱或者母爱。长期下去,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离异家庭的孩子通常比较孤僻、自卑、忧郁,甚至有的孩子具有暴力倾向。与离异家庭孩子一样,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也比较严重,通常留守儿童都是由家里老人看管照顾,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获得经济来源供家庭花销,但是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缺乏关爱和管教,导致留守儿童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叛逆、自闭等。
1、将情景教学法应用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当中来,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还能够使课堂气氛更加轻松和活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创新教育理念,善于运用情景教学。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发展,对学校和教师也相对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何况我国一直倡导素质教育,希望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也就要求学生不仅成绩优异,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状况。因此,学校和教师根据素质教育要求,应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首先作为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对其创新,不可以再把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异的唯一标准,而是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心理健康的培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学到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例如针对学生网瘾问题,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设置情景,并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小学生表演以下几个情景:
(1)父母对小学生上网的激烈反对,严厉批评的场景;
(2)小学生上网约见网友遭遇的一系列糟糕事情。
通过创设情景,让小学生深刻感受到网瘾的不良危害。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平等的态度与每一个学生认真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愿意说出自己的心理困惑。同时,教师对于情景的创设,除了对语言的巧妙运用之外,还可以采取相关的道具进行辅助,如创设情景时可以选择适当的音乐或者图片加以辅助,让情景更加真实。
2、运用情景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应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心理健康知识的相关内容制作教学视频或者ppt,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良好的心理状态所产生的影响,让学生身处其境,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注重对自己心理健康的关注。例如,有的学校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将一系列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视频播放给同学们观看,并让学生在观看之后写出自己心得。这种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更加透彻的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