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企业安全管理论文(模板19篇)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次的经历都是实打实的。在写总结之前,我们可以先列出一份详尽的清单,收集要点和观点。以下是一些情感表达的实践建议,供大家参考和实践。
水泥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篇一
二十一世纪高速发展的工业化“革命”,带动大批新兴行业的崛地而起,尤其是化工行业。但在一片繁荣的新背景后方,却引人深思。那便是不容忽视的化工业安全管理问题,它正在一步步深入各个阶层相关者的心中。无法避免的要去改变,提高并加以执行。安全问题,重于泰山。在化工这片重要领域里,安全管理问题正逐步被大众认识并加以防范,今天我们就化工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加以剖析原因并试图找到解决方案,为我国化工业的更强大去推动前进。
工业化发展中,化工企业的发展乃是重中之重,那么化工企业的安全问题自然也是重中之重。化工企业的安全问题的存在是值得探讨与深思的,它必须是在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对企业的内部起着不可或缺的准则性作用,有助于企业的安全管理方向,方式,方法,开展一系列严谨的化工生产工作。例如生产时候的操控模式需要安全管理,便于后续的统筹、规划、决策、调控。目的就是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在整合企业生产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参照与核实作用。最终目的就是让每一个企业内部相关人员在工作中更稳定更放心更有质量地开展工作。在当代社会必须是每个化工企业员工的责任所在。
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战略性发展,常常提及到一个词语:可持续发展。当下社会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可持续发展五个字,只有遵循于此才能置企业于屹立长久之上。工业化发展带动gdp,其中最出彩的化工业已经渗透人们生活方方面面。但是是否真的做到可持续发展,于是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意义就在这里,为企业全面发展起到纽带的作用,带动其往更高级化前进,提升企业,从而提升产品质量,带动企业多元化快速发展。带动社会化工业行业准则,拉动工业化发展的前进脚步。
大部分化工企业都有各种不同的安全相关问题。化工企业中不安全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如易燃易爆、易腐蚀。强酸强碱强化学性。抑或是温度高、压力大等不安全操作环境。尤其是易燃易爆能够直接威胁企业的不动产的破损,人员伤亡问题甚至可以延伸。那些不安全问题导致工艺复杂,操作要求又多又严格,化工企业一旦出事故对社会与家庭都有严重影响,呈线性辐射。化工企业生产中有许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因此不安全的生产技术必须避免,安全管理在企业生产中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高。延伸至整个工业化发展进程中。
许多化工企业安全管理问题存在的根本问题就是安全意识淡薄,由于化工企业中青年中老年的比例严重失衡,若是新员工,很容易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残局。若有些员工缺乏操作经验,那么他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就会随其业务操作不熟练而降低。从而导致其安全为先因素更大。若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造成严重的公司影响社会影响,个人家庭幸福感瞬间破碎。由于我国现今大部分化工企业并没有制定有效的员工安全操作的管理办法,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无法落实安全制度问题,进而影响全新安全制度的建立。
2.3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严重性问题。
(1)如何去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不完整、不能分清安全生产的责任制。企业必须建立和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这是化工企业的重中之重。
(2)企业员工的安全教育主题培训活动并没有引起重视。
(3)企业安全检查不全面、不落实。现今许多化工企业的安检做的并不细致,这是很重要的,尤其能突出安全管理的意义。
(4)安全救急应急系统不全面。许多化工企业忽视了这一块,其实这是重大隐患,可以避免更多的损失和伤亡问题。
化工企业应当全面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系统。明确该明确的,细化该细化的。责任与义务的该分清就要分清,该优化的工作流程应当更优化,该修改的应该及时按照前期错误中取长补短之姿态去修改落实。同时在企业大会或者小组分会中多加强培训与学习力度,把怎样落实看做重点项目,按照正确的规章制度一丝不苟去执行。重点就是落实并且提高新制度的执行。
3.2加深危险源识别工作能力与风险估值能力。
平时化工企业要多举办危险源和风险评价相关的安全管理学习宣传,企业内部生产设备,包装设备、输送带等所有关系到安全生产的企业化工设备,都要进行安全源如何识别以及如何评价其风险,以防止安全事故。让员工加深隐患意识。举一反三地针对化工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设备哪些方面存在特别注意的缺陷问题、能否有效控制设备以防失效、如何最大防止人为失误等一些列系统性的安全问题进行学习,培训,加强,反复操作。目的就是提升风险评估能力,更深刻识别危险源,最大程度降低风险,最大化加强防范意识与防范措施。
在化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安全管理问题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是企业生产中最重要的一步。不断地提要安全管理标准,不能懈怠标准的提升空间。只有提高安全意思,加强监测力度,尽力最大化打破安全隐患,实施无事故安全生产想必是每个企业与员工都愿意的结果。如此即可保持高效能的生产。为建设工业化做好必备的工作。
水泥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篇二
从压力容器责任制、压力容器安全档案、压力容器的定期检验、企业自纠自查及整改四个方面对化工企业压力容器的安全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压力容器作为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接触介质多为易燃、易爆、有毒气体或液体,压力容器在反应、分离、传热、贮运等过程中伴随着化学腐蚀和热学环境,潜在能量值巨大,一旦发生泄漏、爆炸,产生的安全危害将远大于通用设备,从而危及周围群体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压力容器安全管理不仅是企业hse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更是安全生产必不可少的保障,同时压力容器管理水平还与生产运行的保障、设备的利用率、企业的成本息息相关。目前,化工企业管理压力容器推行的是系统工程管理方法,即把容器的管理、操作、检验、修理、事故、报废和信息反馈各个环节作为一个系统来管理[1]。
明确岗位责任制,有利于压力容器安全使用及管理,加强管理人员、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达到警惕效果,从而减少乃至杜绝压力容器安全事故的发生。
1.1技术总负责人。
(1)压力容器使用单位第一负责人,统筹、负责压力容器安全工作。
(2)贯彻执行压力容器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明确管理机构,落实管理人员及职责。
(3)组织制定压力容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召开特种设备安全会议,督促检查、整改、报备,解决问题。
(4)统筹单位压力容器的选购、定检、整改计划,督促、检查各部门完成。
(5)组织制定本单位的应急救援制度,组织每年应急演练,负责事故调查、搜救工作。
(1)压力容器日常管理工作,组织日常安全检查、年度检查等工作。
(2)宣贯压力容器的法律法规及安全知识,建立完善健全的安管制度,审核工艺操作规范及岗位操作流程等。
(3)负责压力容器前期工作,如采购、安装、验收等,监督检查压力容器的使用、改造、报废。
(4)办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向当地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送压力容器台账、变更、报废等档案。
(5)审核安全防护器具的购买情况,监督检查安全器材的正常使用。
(6)制定压力容器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应急演练,参加压力容器事故调查、救援工作。
1.3使用部门负责人。
(1)执行压力容器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负责本部门压力容器的使用管理工作。
(2)制定本部门工艺操作流程、岗位操作流程,负责压力容器的前期安装、防腐工作,确保设备安全投入生产。
(3)开展日、周、月检查,实时掌握压力容器的使用状况,确保压力容器安全运行。
(4)组织责任人员、管理人员参加特种设备培训,日常工作中培养安全意识,组织新员工的安全教育,杜绝无证上岗。
(5)做好日常保养工作,对压力容器使用中的安全隐患积极采取措施,督促本部门人员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压力容器正常运行。
1.4压力容器操作人员。
(1)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在通过特种设备监督管理组织的考试,取得特种设备作业证书后,方可从事相应的特种设备工作。(2)坚守岗位、不擅离职守,积极学习操作技术和安全知识,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禁违规作业。(3)定点巡检、观察各项安全附件仪表,如实做好日常仪表记录及保养工作。
压力容器安全档案是压力容器在日常运行中的“病历表”,它记录了压力容器实时状态,帮助作业人员了解运转规律,是改造、检修的依据,能避免维修、作业人员盲目操作而引发事故。因此,依据《特种设备安全法》需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做到一机一档。压力容器安全档案的内容[2]:
(1)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特种设备使用登记卡;
(2)压力容器设计、制造技术文件及资料;
(3)压力容器年度检查、定期检查技术文件及资料;
(4)压力容器投标、中标、采购技术文件及资料;
(5)压力容器安装、现场组焊技术文件及资料;
(6)压力容器安全附件年检报告、出厂合格证;
(7)压力容器的操作、运行、维修记录。注:
(1)特种设备资料需齐全、及时更新;
(2)特种设备档案一机一档,分类明确、查找容易。
为保证压力容器安全、平稳运行,依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钢制压力容器》等设计制造标准,压力容器的定期检验工作可分为年度检验、全面检验、耐压试验[3]。
(1)压力容器年度检验至少每年一次,由正规检验机构考试取证人员进行在线检测,负责容器本体运行、安全附件安全状况、安全管理规范等相关内容。主要检查特种设备持证人员、安全技术档案是否完善、与实际相符,是否存在日常维保/运行记录、年检/定检报告及问题处理的记录,应急预案以及每年演练及事故记录,压力容器铭牌是否清晰,压力容器与管道焊接接口缺陷及腐蚀情况,检漏孔、信号孔是否漏液,接地装置情况,快开门式压力容器安全联锁功能,外表面腐蚀、异常结霜/结露等情况[4],支撑或支座、基础、紧固螺栓情况,运行期间超压、超温、超量等情况,安全附件证书及年检报告。
(2)全面检验是指压力容器停机时的检验。压力容器安全状况等级为1~2级的,检验周期一般为6年一次;安全状况等级为3~4级的,检验周期一般为3~6年一次;安全状况等级为4级的,检验周期以检验机构答复为依据。主要检查容器的机构、几何形状是否发生变形、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容器易损点壁厚是否在有效厚度范围内,表面焊缝是否在安全范围内等。
(3)全面检验合格后,进行试压压力超过最高工作压力的液压或气压试验[5],每两次全面检验需要进行一次耐压试验,主要检验压力容器的结构强度、气密性、焊接接头的穿透性等缺陷。
化工企业特种设备复杂繁多,内部组织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现状调查和自检自评工作、全面自查自纠活动,有利于防范特种设备事故隐患,做到安全生产。
4.1自查内容。
(1)特种设备档案是否完整;
(2)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安全教育;
(3)特种设备日、周、月、年维护保养、改造、维修记录;
(4)特种设备日常检查记录数据是否完整;
(5)安全阀、压力表、爆破片等安全附件保护装置是否在定检合格期内;
(6)安全技术档案完整,应急演练进行情况;
(7)操作规程、安全规程的制定与执行。
4.2隐患整改。
(3)企业检查部门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复查、验收。
企业生产安全已成为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压力容器作为基础更是重中之重。为确保企业生产正常运行,我们不仅需要加强企业安全管理,更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安全新理念,将安全行为与意识相结合,防患于未然,做到安全生产。
水泥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篇三
摘要:合理的利润率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而较低的成本是获得合理利润的重要保障。面对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加强成本管理,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对水泥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对水泥企业成本管理现状进行探讨,并给出加强成本管理的方法和建议。
近年来,四川水泥企业产能迅猛发展,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伴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水泥行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水泥产品成本的高低对提高企业效益、市场占有率与核心竞争力等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建立合理的成本管理制度,实施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成为水泥企业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企业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本管理的主体应该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动力也应来自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但是有些企业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成本管理仅限于国家颁布的财务法规中有关成本条例的遵守和执行上,侧重于宏观需要,而忽略成本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有效的成本管理必须企业化,要通过成本的自我管理,提高产品的成本优势,从而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二)企业成本管理的手段老化、内容僵化。
当前,我国很多水泥企业只重视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对供应和销售过程中涉及的成本控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注重投产后的成本管理,忽视了投产前对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管理。成本计划也缺乏严肃性和科学性,在具体的成本核算过程汇总,只重视财务成本核算,忽视了对管理成本的核算。对成本管理的片面理解使得水泥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不够完善。
(一)企业没有形成正确的成本管理观念。
我国企业由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历史并不长久,在管理实践方面,存在着照搬国外管理科学理念与受传统管理模式制约并存的情况。因此,企业往往没有一个统一、长远的成本管理观念。企业成本管理应归属于企业发展战略,要服从于企业长远发展目标与适应企业竞争策略的需要,需要与内外环境互动,从而起到对于企业目标实现的推进作用。但现实情况是,企业运营、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往往过多地关注于企业琐碎的核算、分析、报表等工作,没有参与也没有意识到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二)水泥企业的成本管理还没有与不断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相适应。
当前,水泥市场的格局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但是传统的成本管理过多的局限于产品的生产领域,降低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以及制造费用是成本费用管理的主要手段,忽视了对材料供应、产品开发、销售等环节成本的管理,因此也就无法适应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需求。
(一)完善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1)成本管理必须以成本目际、计划和定额为基础,其最终目的,要体现在成本支出的效果上。企业制定的目标、计划和定额首先必须是先进合理的,是符合有关政策法规的,要经过充分努力才能达到的。比如,在编制成本计划时,应参考本地区及全国同类型企业的平均水平及先进水平,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找出与先进企业的差距,这样制订的成本计划或定额,才能作为成本控制的依据。其次,对各车间、部门下达的成本指标,必须以各车间、部门所能控制的.成本为限,凡车间、部门不能直接控制的成本,不应包括在指标范围之内。
(2)成本管理必须建立在能反映企业全面状况的核算资料基础上。由于成本管理是对企业日常发生的费用开支进行限制和监督,因此,要正确及时地取得这些费用开支的各种信息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仅是会计核算的,也包括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有关资料。如:生产部门提供的半或品、产成品的生产报告和回转窑运转情况,供应部门提供的材料采购和领用报告,质量部门提供的进厂原材料、燃料质量报告和水泥标号状况,劳资部门提供的工时利用和工作效率报告,设备动力部门提供的设备、动力检修报告等。财务部门要全面收集这些资料,并加以整理综合分析和利用,为成本管理服务。
(3)成本管理必须以责任会计为基础,以降低成本为目的。在企业实行承包经营和加强内部机制的情况下,成本管理必须以责任会计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成本管理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促进各车间、部门增强成本支出的责任心。
(4)成本管理必须建立在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基础上。成本管理不能单纯依靠财务部门来进行,必须调动广大员工特别是生产第一线员工降低成本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最了解也最清楚什么地方有浪费,哪些地方有潜力可节约。只有依靠员工提问题、出主意、想办法、定措施,才能使成本管理工作真正成为广大员工的自觉行动。
(二)成本管理应抓好的几个环节。
一是加强对原材料、燃料采购过程的成本控制,原材料采购应实行最高限额和定量采购的办法,并严格入库前的检验制度,保证采购质量,避免材料积压。二是加强对原材料领用的控制,成立工艺定额小组,负责制定材料定额,辅助材料定额以及配套件定额等工作。三是对所有管理部门都制订成本控制的责任目标,并定期进行考核。四是加强企业管理费用的控制,核定各职能部门的费用定额,设立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册,规定专人登记考核,并采取节奖超罚的经济手段来保证压缩费用指标。
(三)成本管理的几点建议。
1、成本管理应与先进技术相结合。
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应与科学技术相结合,产品的设计,工艺流程的设置,新工艺技术的采用,产品结构的变动等均应充分考虑其经济效益。
2、成本管理是由生产阶段向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阶段扩展。
成本管理是降低成本的手段,适用于产、供、销的全过程。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管理人员经常把成本管理局限于生产阶段,对于物资采购和产品销售阶段的成本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企业应在抓好生产过程控制的同时,加强产前和售后的成本控制。企业还应着重解决货款回笼问题,尽最大努力缩短货款回收的间歇期。货款回收周期长不仅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资金需要,而且使企业银行借款利息支出增加。可以建立销售价格与存货的比例关系,确定最佳效益点,给销售部门核定发出产品总额,并与奖金挂钩,进行考核,以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及时回笼货款,减少资金占用,降低成本负担。
成本管理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重要的基础工作。本文对水泥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应克服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弊端,转变观念,运用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对企业供产销等环节进行合理管理,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彭文胜.水泥企业成本核算分析[j].中国建材报,2010(8)。
[5]夏秀芳,郝俊梅.浅谈我国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7(1)。
[6]拾莉,刘辉.水泥企业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8(9)。
水泥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篇四
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是重点工程,需要建筑企业的全体人员共同努力、奋斗,才能实现安全管理的预期目标。安全管理工作的优劣,关系着建筑企业施工工程的施工质量,关系着建筑企业的施工人员安全,还关系着建筑企业的经济利润。安全管理,是对施工前期、施工中期、施工后期一系列的安全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安全管理首先要分析建筑企业存在的不安全的因素,并分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再从技术上、方法上、手段上采取管理的措施,消除安全隐患,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建筑企业的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是主要影响安全管理的思想因素。一方面,建筑企业的施工工程中使用的勞动力资源主要是农民工队伍,这类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对安全施工的意识淡薄,无法领悟建筑企业对施工的管理要求,对施工工程的科学化、明晰化的施工流程掌握并不透彻,再加上缺乏施工上岗培训,对施工的顺序性和节奏性也不能彻底的贯彻,违规操作、随意操作的现象十分普遍。另一方面,农民工群体是建筑企业最底层的劳动力,劳动报酬是最低的,再加上他们受到社会生活的压力,追求物质生活的迫切心态导致了施工工人对安全施工的重视不够,他们过分追求施工的效率,以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这种追求物质报酬的心态是一种激进心态,导致了他们采用了冒险施工的行为,对于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存在着极大的侥幸心理,认为只要不违规操作,就会避免安全事故,然而,往往是侥幸心理带来了更大的不幸。
建筑企业的领导层对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够,领导仍然过分追求建筑企业施工的质量、施工工程的经济利润,忽视了对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安全管理部门的建设,很多安全管理的条例都形同虚设。首先,建筑企业是建筑工程的主要参与者,也是一项建筑工程的建设方,建设方和施工方对于建筑项目因为经济利益而存在各自不同意见,利益调节机制不能完全从中调节,导致了双方对于项目的管理决策存在不同意见,因此,这就产生了领导层对于安全管理决策上的分歧。这就导致两种安全管理的管理现象。一是,管理人员对安全施工的重视程度低,完全不理会安全管理的内容建设,毫无对施工人员的上岗培训,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和机械设备的操作顺序也没严格的要求,仅仅是重视对施工质量的管理,追求的是建筑企业的经理效益,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并不放在心上,施工工程的生命财产安全管理也是无视。二是,部分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已经认识到了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安全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也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但是这种认识仅仅存在浅层的意识层面,并没有从制度上、行动上落实安全管理的措施,再加上安全施工时出现各方利益冲突时,安全施工会被舍弃,安全施工仅仅是制度层面。
第一,建筑企业缺乏安全管理的制度,机制构建并不完善,首先在制度文件上的落实就不到位:规范性的标书文件不完整、施工合同内容不完善,缺乏对施工双方责任的认定和落实范围,安全施工中所涉及的资金投入并未明确,资金的投入渠道朦胧化。第二,执行力弱。安全管理的制度已经明确,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造成对安全施工条例的执行仅仅在形式上,并未付出行动执行,再加上建筑企业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全面、不细化,很多条例是在无法执行的,且条例对现场管理的约束力较低,给管理人员极大的空间和漏洞,钻制度的空子的现象常有发生。第三,缺乏定期检查的配套制度。管理不是一时一段的,是个持久的过程,长效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才能维持安全管理的`长效性。常见的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文件上是有标明,但不能落实,很多都是走过程形式主义,检查与绩效不能有效结合,必定带来定期检查形同虚设。同时不带有目的性的检查也未能发现安全施工存在的安全隐患。
2.4施工技术落后。
首先,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参差不齐,小企业居多,而这部分小企业资金投入有限,因此导致该企业使用的是施工技术并不先进,很多施工技术都是在初级阶段,施工技术也是刚刚形成雏形,安全施工是没有技术做保障的。其次,施工技术落后于安全制度,滞后的施工技术的安全隐患和技术上的弊端会延迟了安全管理的效果。再次,部分的大型建筑企业追求过高的经济利润,对安全施工造价控制上严格压缩了技术的投入成本,安全施工的信息共享平台等配套设施投入较少,安全管理的相应硬件设备的投入不足。另外,施工技术是人为的、主观的,需要施工人员对先进的安全设备和安全技术掌握透彻,才能发挥安全施工技术应有的价值,缺乏安全性、专业性、标准化的施工操作流程,必定导致再有安全保障的施工技术也是摆设,硬件设备和软件操作不能相统一,增加了安全施工的潜在风险。
2.5安全保护措施薄弱。
安全保护措施是安全施工必不可少的保障,给施工人员安全性的设备。常见的安全保护措施有脚手镣、警示牌、梯子、安全帽等等。然而,安全保护措施并不是每一个建筑企业都能贯彻落实的。首先,建筑企业对安全保护措施的重视程度非常薄弱,对安全事故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不够,对安全事故采取的是事后处理的原则,事前的保护措施不够。其次,有的建筑企业确有存在安全保护措施,但陈旧的安全保护措施的安全性和牢靠性不能得到保障,硬件设备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再次,安全事故的应急安全保护措施缺乏,降低安全事故损失的快速应急策略急需建立。再次,安全保护措施的信息技术化水平较低,信息传递时效性差,通常是领导层掌握了安全隐患,然而传递到现场一线施工人员滞后,信息不对称,安全风险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加大了施工的不安全因素。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安全管理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保证施工质量、施工效率的安全性保障,我们要端正态度,正视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才能杜绝安全施工事故的发生。为此,上文就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展开了探讨及研究,以期为切实有效地做好此项工作贡献自己绵薄之力。
水泥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篇五
随着近几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完善,许多化工企业的施工设备逐渐向复杂化、大型化方向发展,由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一味注重经济利益的发展而忽略了安全生产的问题,导致安全化工事件频繁发生。有资料显示,在我国化工类事故发生的情况在逐渐增多,而且给环境包括生态平衡都带来很大的影响,进而对企业的经济利益也造成巨大损失,对于化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应加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相关重视,采取必要措施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改善与提高,从根源上遏制此类事件的发生。
1.2存在问题。
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许多化工企业未能严格按照行业相关安全生产标准制定符合自身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也没有建立起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对员工生产过程中实际操作要求过于宽松。有的虽然制定了安全规章制度与生产工艺规程,但由于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执行不力、管理欠缺等现象,促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作为生产易燃易爆产品的化工企业,必须要有符合本企业发展的相关管理制度,只有落实好规章制度,才能督促大家执行和遵守。生产设备过于落后:目前,企业仍采用的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制造的生产机械设备,这些设备由于生产年限较长,加之在生产过程中对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不到位,使得这些生产设备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对生产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危害。作为生产制造行业必须严把生产过程的安全问题,加强对生产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为企业购置新型的生产设备,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原料不安全因素:化工企业生产中使用的原料多属于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的物质,这些原料一但在生产使用中管理不当,就会引起火灾、爆炸、烧伤或中毒等事件。人员因素:生产人员是企业组成的重要部分,在化工企业发生安全事故的案件中,多数都是由于生产人员操作不当或是疏忽大意造成的。企业生产管理人员要时刻坚持按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办事、牢记安全生产知识和重要性,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生产人员的监管或培训,对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生产人员实行必要的惩罚措施。
安全生产是煤化工企业发展的根本,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对煤化工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安全生产的管理活动不仅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有直接影响,对社会改革发展也起到一定带动作用。为了确保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必须大力开展化工安全生产及管理工作,这既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由于自身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点,因设备出现问题或是员工的疏忽都会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化工生产具有不稳定性,需要国家环保部门或是安全生产办公室、行业协会等对化工生产进行良性制度的设立和有效的监管。另外,安全生产是化工生产的保障和关键,必须充分发挥现代化工生产的优势,确保装置设备长期、连续、安全的运行,加大对化工新产品的开发与研制,争取能尽快的应用于实际生产过程,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3.1坚持安全生产的四项原则。
加强安全意识:在企业日常生产中,向全体员工灌输安全生产的意识,强化安全知识和教育,在生活工作中普及安全生产知识,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自我防护技能。安全意识是企业生产和管理人员判断自身行为是否符合安全要求的标准,也是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重要措施。加强安全责任:企业内部可以通过建立分级责任制,将安全责任层层传递落实到生产小组,由小组负责下传给每个员工,通过这种方式明确落实安全生产的方针和安全制度。另外,可以加强政府部门的行政监管作用,从宏观管理上做到有效监管,一但发生安全事故则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分,这种方式可提高员工对安全的高度认识。加强安全制度:根据本单位的生产情况,结合《安全生产法》建立配套的法律法规,将健全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用到企业的日常生产中,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标准,对生产和管理人员进行约束和规范。加强安全投入:企业在生产上要加大对设备设施的投入,确保安全经费落到实处,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及时进行购置或技术改造。
3.2坚持标准化作业的开展。
通过对当下作业过程和作业流程的研究,站在主动控制事故的角度上,以安全为重心,将作业中的宝贵经验充分总结,将违规作业的习惯性彻底剔除,统一指挥多人作业,满足生产和质量管理,为了达到安全高效和省时省力的生产目标而优化标准作业流程。
3.3严查故障隐患,消除不安全因素。
建立完善安全规章制度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在生产安全管理过程中,要及时查处违规行为,降低事故的发生。由于化工企业生产设备的种类繁多,事故隐患具有隐蔽性,致使好多安全事故隐患得不到及时的发现与处理而造成悲剧。为此,要狠抓隐患整改,消除设备的不安全因素,认真做好各类安全检查,消除存在的故障危险和隐患,还要做好排查工艺系统、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作业环境等方面的安全检查工作,重点排查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劳动纪律、现场管理、事故查处等薄弱环节,对发现的故障问题进行督促整改。
作者:柳永军单位:陕西榆林凯越煤化有限责任公司。
[1]乔祥祺.浅谈如何搞好化工企业安全生产[j].山东工业技术,2014(13).
水泥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篇六
在很长一的段时期,我国的大多数企业都只是将安全问题看成一种形式化工作,然而现实是这几年我国因安全事故问题造成的死亡人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以及造成的巨大损失,这些数据使人心痛。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非常复杂,我们只有科学运用管理手段与管理方法,提升员工的执行力,注重安全问题,才可以将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不断强化对企业各级职员的安全培训与教育,创造一种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氛围,考虑将企业安全管理的工作不断法制化。通过这三种手段的实施,将现代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带上一个新的台阶,建立起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要想实现科学的安全管理这一目标,就必须将安全理论作为我们行动的基础。为了安全生产,就必须要研究一下安全的科学理论,找寻安全的科学规律,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安全管理的工作水平。以前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跟现代化的科学的安全管理相比较,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别的。传统的安全管理工作所注重的主要是在系统的运行上面,一旦有事故发生,就根据所得的调查结果去修正与改进系统,这就是所谓的事后模式。这种模式会有许多弊端,就会不断导致事故产生。而现代的科学的安全管理则是将事后改进变为事先预防,其工作重心是在对潜在的危险进行甄别、研究与防控,做到防患未然。安全管理工作看似艰辛且责任重大,但只要能够坚持做到发挥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作用,不停地探究寻找安全管理的规律,就可以掌握其主动权。很多的事故发生的原因都是因为广大群众普遍缺乏必要的一些安全培训和相关的科学知识。在企业中,要是每位员工都能够掌握一些相关的科学知识,面对那些先进的技术装备,就可以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很好地使用与驾驭它。所以,科学的管理对安全工作的展开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我国党和政府历来对生产的安全比较重视,尤其是近几年,不停地在增强安全的管理,采取各种措施对事故进行防控,降低事故发生的次数与伤亡人数。但是,现实情况是现在的事故与伤亡总量依旧居高不下。归根结底,除了经济快速发展而安全生产的基础差等客观的一些因素以外,那些传统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与方法之中与现代企业生产发展相违背之处是引发事故的一大重要因素。所以,对那些阻碍现代企业发展的传统安全管理理念与方法加以改进,树立起适合现代企业的安全管理理念对降低事故发生率,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倡导科学观,有助于转变企业安全管理理念。安全并不是一种常识,而应当是一门科学。这一观念现在已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并且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过去那种形式主义的安全观已经难以存在在现代企业的发展当中。过去,领导提前强调注意安全;安全员也是费心尽力一遍遍地强调安全;操作员也小心谨慎,注意安全,可事故仍然还是发生了。这就说明了安全工作不单单靠常识,靠说教,也不能只依靠安全部门独自管理,安全生产要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遵循客观的规律办事。经过事故的统计与分析,明白事故的发生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要想掌握这种规律则需要运用现代的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才能做到。
2、倡导系统观念,有助于保障企业整个生产系统的安全。系统的观念就是指能够运用系统的工程原理,理论以及方法研究和解决那些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把彼此之间有一定联系的各种要素视为一个整体,运用辩证统一的逻辑理念来研究并解决这一问题。而在实际的情况当中,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仅仅一个安全问题往往就牵扯到了许多部门与环节,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彼此关联渗透。要想全方位、全过程、全体性地进行全面的安全管理工作,就必须做到从整体与部分出发,考虑到整体与环境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综合的把握与安全有关的各种因素。传统的安全管理侧重于对个人在操作中过错的问责,片面地强调违规操作,针对性的追究这一事件,做不到系统性地对事故原因进行整体全面的分析,不能构建整体的安全。因此,要想全面地分析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就必须要实行现代的安全管理理念与方式方法,这将有利于采取符合科学的合理的措施去控制事故的发生,进而实现整个系统的安全。只要我们能够将我国所提出的有关保障安全的标准落到实处,就能够保证整个企业生产的系统安全。
3、倡导预防的观念,有助于企业减少和控制事故的发生。现代安全管理提倡事先预防的理念,从刚开始就要求做到不让事故发生,即便是各项系统都在正常运作没有出现什么安全事故也不可以掉以轻心,应当主动地进行一些针对当前安全情况的预测跟评估,做好事前的防范工作,制定一些改进措施,以阻止可预见的将来有可能会发生的安全事故。虽然在传统的管理当中也有一些防范措施,但是去更倾向于去处理一些已经发生的事故。虽然可以从已有的安全事故当中吸取一些经验教训,但是现代安全管理对事故采取可预见性的控制,但是传统的安全管理却是一种发现型的控制管理方式。预防事故的根本性做法在于了解危险,可以对危险进行预测以及对其做到防控,而系统只能监测到事故发生的最基本的因素,却不能避免现实当中各式各样的危险隐患。而现代安全管理就是运用系统性的安全理论体系,识别并清除系统中的危险因素,让安全系统更加完善。正是由于预先就察觉到了危险因素,才可以从容应对,制定和采取防控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但目前的企业多数都是在对危险因素的认识上不到位,甚至没有这种观念,所以就不可能提前做好预防,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因此,不断推广现代安全管理,可以是企业控制并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4、倡导发展的观念,有助于企业不断完善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所有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着,企业的安全问题也会随企业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就像企业的技术更新、设备升级和机构完善都会产生一些新的危险因素和依旧存在的危险因素,使生产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所以要随着企业发展变化的步伐不融入一些新的思想观念与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可以不断完善企业的安全管理,使企业适应发展的需要,让其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安全管理的推广能够将传统的单个因素的安全管理转变为综合全面的安全管理,将事后型的安全管理变为提前防控的安全管理,将被动式的静态安全管理变为积极主动的安全管理,将过去只注重企业经济效益的形式化安全管理转变为现代的综合全面的安全管理。很显然,这样做将会是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得以提升,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刘浪;程运材;陈建宏;周智勇;吴和平.现代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03):133.
[2]李红梅.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与实施策略.山西焦煤科技,2013(08):32.
[3]吴丹.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5(23):57.
[4]刘洪忱.谈现代企业安全管理.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9):18.
水泥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篇七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行业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一般生产规模都比较大,生产工艺复杂,自动化程度很高,以化学品为生产原料,生产出众多的化学品产品。这些化学产品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方便,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一部分易燃、易爆、有毒、腐蚀和辐射的危险化学品,由于品种多、性质复杂、稳定性差,在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如果受到外界日晒、雨淋、温湿度变化或者相抵触的物品相互接触等条件的刺激,就会引起爆炸、燃烧、中毒、化学损伤、辐射伤害等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和环境安全及国家财产的重大损失。
同时,部分危险化学品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对管理制度重视不够,没有对危险化学品加强管理、持续改进和对安全条件不断完善,增加了危险化学品的人身伤亡、环境安全好国家财产的重大损失。
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各类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使用、运输和废弃处置等从业单位30余万户,危险化学品有3823种。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对于促进化学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保护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是实现企业安全发展,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企业安全发展是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证的基础上。危化品事故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等特点,三废污染严重,事故一旦发生将随之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问题不仅是从业单位自身生产发展及管理问题,更是关系社会公共安全的大问题。做好危化品安全管理是社会安定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问题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客观需要。
化工企业是高危行业,安全、稳定、长周期、满负荷运行是化工企业实现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企业的生命线,化工企业往往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聚大量的生产装置,对硬件设备的依赖程度很高,工艺复杂、条件苛刻,一旦发生事故,轻则导致化学反应停止,生产中断,影响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重则若发生大范围的火灾爆炸,将使企业毁于一旦。因此,为了能使企业有的放矢地避免事故发生,更好更快发展,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加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
(3)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是推进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随着煤炭、油气等传统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新兴的煤化工、磷化工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化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危险化学品品种数量不断增多,潜在的风险和隐患也随之不断显现。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实现发展和安全生产“双赢”的目标。
2目前危险化学品安全问题与成因。
2.1管理体制与法规标准。
2.1.1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滞后。
近年来,针对化工行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颁布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多为单行法,缺乏系统性,执法标准操作性不强,危险化学品事故责任划分不明确对责任人员处罚力度过轻等。
化工行业发展水平还很原始、落后,很多地方没有化工发展整体规划,一大批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重、能耗高、生产安全没有保障的化工企业出现。标准修订工作停滞,导致化工行业市场准入条件低,低标准开工投产,造成惨痛事故教训。
2.2.1安全意识淡薄。
危险化学品企业观念落后,重生产、轻安全倾向仍然存在,忽视安全,漠视生命,没有把企业的发展真正建立在安全发展的基础之上,个别企业甚至违法、非法生产和建设,削减安全设施。
2.2.2工艺设备落后。
危险化学品生产设备往往有特殊要求,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呈大型化、集约化和一体化,而不少化工企业普遍设计不合理、工艺技术落后、装置水平低、设备老化等问题。缺少必要的温度、压力、流量、液位及可燃、有毒气体泄漏报警设施或防超压、超温安全装置,容易造成跑、冒、滴、漏,在投料试生产过程就发生安全事故,教训十分深刻。
2.2.3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从业人员素质低,危险作业岗位操作人员不具备基本化工专业知识,操作人员违章作业、冒险蛮干造成不少事故的发生。化工产品多样化、生产工艺复杂化、生产装置科技化,对安全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仪器仪表方面的专业人才特别缺乏。
2.2.4使用、仓储不合理。
(1)企业员工在使用易燃易爆的液体过程中,仅简单了解化学品特性,不够重视、专业,使用中不能够及时密封,也疏忽自身的安全防护,往往贪图一时的方便,增加了工作场所的危险性。对于氧气瓶和乙炔瓶等高压气体的使用,为了方便操作经常会将两个气瓶并排放置,增加了气瓶使用的危险性。
(2)危险化学品企业仓库在气温、干湿、防漏、防雷、仓库结构、仓库位置、消防灭火设施等配置上很少达到要求。有时,基于仓库空间限制,或每一类危险品量少,而未分类分库存放,导致一旦起火很难及时采取合理措施灭火。
3.1建立健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具有高危的特点,操作必须标准化。相关企业必须严格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程、标准,建立、健全符合本单位情况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完善的标准化作业程序。
3.2重视安全识别与台帐建立。
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对本单位所涉及的危险化学品,包括原料、中间产品、产品的危险特性,先进行燃烧、爆炸、有毒、有害或腐蚀性等危险特性和重大危险源等属性的识别。并建立规范、完整的危险化学品安全台帐,每种危险化学品都有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化学品安全标签。明火作业许可证、设备内作业许可证、高处作业许可证不可缺少。作业前,一定要进行相关安全管理部门的'检查、检测和审查,通过后方可进行作业。
3.3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
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标准化必须达到包括负责人与职责、风险管理、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培训教育、生产设施及工艺安全、作业安全、产品安全与危害告知、职业危害、事故与应急、检查与自评等10个方面的一级考核要素要求和与之相关的53个二级考核要素要求,把安全生产标准化与隐患排查治理及自动化改造工作结合起来,把不符合标准要求的生产布局、工艺流程、设施设备等作为标准化达标的重要内容,持续改进安全生产绩效。
在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过程中,应以企业风险管理为基础,强调风险意识,注重事前预防,开展以班组、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根据生产特点从制度、规章、标准、操作、检查等各方面制定具体规范,将安全生产责任逐一落实到每个操作岗位和每个工种、每个作业人员,建立自我约束、持续发展的安全管理机制,促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上等级、上台阶,使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规范化、标准化。
通过开展标准化活动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基础问题,固本强基,有效消除事故隐患,引导企业采用安全、可靠的设备、工艺和先进技术,使生产始终处于良好的安全运行状态,达到和保持安全生产许可制度所规定的标准,满足高危企业安全准入条件。
3.4实施安全技术措施。
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需要在遵守执行有关标准规范的基础上,不断地研究和获取新技术、新工艺等,同时通过采取适当的安全技术措施,消除或降低危险化学品的危害和风险,从而确保生产安全。
(1)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积极研究和获取先进的工艺技术,加强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工艺,不断优化工艺指标和流程,完善和提高生产、使用的危险化学品的技术水平。同时,在原材料的应用上,通过对有毒、高毒、可燃物等进行处理,寻找替代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危险化学品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或引发火灾爆炸等。
(2)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企业要结合危险化学品自身的工艺特点、装置规模和可控程度等,设置建立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而对化学品的温度、压力、流量、流速、液位、物料比等指标进行准确控制。或采用智能自动化仪表、紧急停车系统(esd)、安全仪表系统(sis)等自动控制系统,不断降低现场人工操作,避免接触,提高企业的安全自动控制水平,确保装置的平稳运行。
(3)提高安全设施水平:根据物料特性、设备性能、工艺指标等要求,科学、合理设置安全阀、防爆膜、压力表、液位计等具备安全功能的附件。同时,相应的设置超限报警装置,对安全联锁、温度、压力、液位等进行管理,可燃、有毒气体浓度监测报警,自动泄压、紧急切断、紧急联锁停车等装置,有效提高装置防御异常状况的能力。
危险化学品企业应严格执行安全培训教育制度,确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和全员培训的目标,强调人人参与,定期识别安全培训教育需求,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并实施培训教育计划,包括安全生产意识、规章制度、岗位风险管理、岗位技术技能、应急等方面内容。确定“岗位达标”标准,通过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考核、评议等方法,全面客观地反映每个从业人员的岗位技能情况,实现岗位达标。
危险化学品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岗前培训,建立“安全第一”意识,遵守化学危险品管理制度,了解所使用的化学危险品性质,切实掌握防护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消除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学习化学品安全使用说明书,熟知应急处理及急救措施,通过考核合格上岗操作。工作过程中,穿着防静电服,禁止穿钉鞋等,定期检查员工操作方法是否合规。
通过员工危险化学品知识、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防范事故的能力和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事故发生概率大,潜在危害严重。因此,必须遵守国家应急救援相关规定。必须建立自己的应急救援体系,制定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成立事故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在事故发生时,可以在第一时间启动,能有效减少各方面的损失。应急救援体系必须充分,主要做到:救援知识的培训、定期的演练、内容的更新、设施的保障等。同时,加大应急资源投入储备力度。充足的资金、物资和技术资源是企业危机管理的基础和应急救援的根本保障,应急资源的匮乏不仅会降低生产单位初期应对事故的能力,还会扩大事故的危害程度。
3.7加强隐患整改的后期追踪,严格事故调查处理和责任追究。
危险化学品企业需要频繁接触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使用高温高压的特种设备,必须坚持定期安全检查,发现生产中的隐患时,要及时通知、及时整改、及时落实。防止事故出了、原因找到了、整改进行了、事故还是发生了。因此,对隐患整改落实的后期追踪工作必须加强,一定要重视后期的追踪工作,使得整改工作落到实处,善始善终,以减少事故的再次发生。
危险化学品企业的事故多发确实是是我国现阶段化工行业发展中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从客观上讲,发生事故在所难免,是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同时,事故不仅会促进法律标准体系的完善,也能够促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事故调查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出事故原因,总结事故教训,制定和落实预防事故、改进工作的措施,这是事故调查的精髓所在,是事故预防的根本途径。”
4结语。
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在我国工业化迅速推进的今天,还远远不够重视,使得我国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形势严峻。加强企业的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标准、方案等,规范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储存、运输等环节,努力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提高本质安全水平,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环境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令591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5).
[2]张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06).
[3]孙广川.浅谈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安全对策措施[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07).
水泥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篇八
摘要:农村供电企业是否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键在于农电企业能否处理好安全生产与经营管理和技术管理三方面的关系和工作重点,文章就这三者关系进行了分析阐述。
1农电安全范畴。
随着新的农村供电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农村供电企业安全管理日益重要。由于电力特殊性,供电安全具有特殊含义,电力生产和运行过程中具有高度危险性;具有高度自动化过程;发电、供电和用电几乎同时完成。因此农村供电企业安全生产不仅要保证企业自身安危,还应把对公众的危险降低到最小程度。同时电力企业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应逐步提高电力供应可靠程度,避免因停电对社会造成影响和危害。受技术经济条件限制和发展不均衡性的影响,目前电力系统的设备还存在很大危险性,对公众来说就是一种威胁;电网情况也不容乐观,在农村单一线路供电的情况还普遍存在,抵御环境因素破坏的能力还不高,供电可靠性有待提高。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对电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农电安全管理必须努力避免电网事故造成大面积停电。因此农电企业安全管理概念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供电安全包含全社会供电可靠性管理,狭义供电安全只针对人身、电网和设备的安全。
综上所述,农电企业安全管理主要集中在人身、电网、设备和施工作业安全四个方面。同时农电企业生产场所点多面广,发生交通事故和火灾事故的几率也很大。安全管理工作可细分为人身、设备与电网、消防、交通和施工作业安全五个部分。关于电网事故,现行《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虽明确了概念,但从目前电网和设备状况看,电网事故往往是由于设备事故引发的,可按照社会认同的标准列入设备事故范畴,而且设备事故也应根据设备损坏的程度来衡量。现行《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虽明确其“不作为处理和判定民事责任的依据”,但作为行业标准,按照我国立法原则,又不能不被法院采信为证据。因而其届定的电网和一部分设备事故对于供电企业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在现阶段,农电企业应把电网事故细分,把可靠性管理纳入安全管理范畴,统一管理,区别对待。同时农电企业安全管理应更注重防范社会普遍关心的人身触电伤害、违章作业伤害和家用电器损坏问题,把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作为事故进行处理。
2供电安全与经营生产的联系。
农电企业如其它企业一样追求的目标是企业效益最大化,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加强农电企业安全生产,可降低企业风险,改善与政府、员工、民众的关系,提高企业声誉,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将是电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保证和基础,也是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农电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还必须进一步增供扩销,而增供扩销的基础就是安全生产。因此安全生产对于农电企业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电力安全管理包含发电和供电两个环节,而且使用同一标准,运用同一方法。在发电和供电实践过程中,电力安全管理深入到设备环节,强调保证体系与监督体系的运行,在安全生产中发挥了很好作用。从整个企业管理角度看,安全管理只是其中一个分项,而安全管理又必须对安全生产进行宏观控制,管理矛盾较突出。就目前农电系统中,安全监督部门多为监督与管理的双重职能。如一味强调纯监督职能,工作就会显得空洞,且缺乏力度,造成事前控制工作缺位。因此农电企业作为纯企业运作后,应把安全管理纳入日常管理活动中,制定新的管理流程,使安全监督部门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一些重要环节上能实施监督。
3主要的实施方法。
随着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社会和人们对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电能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其特殊的自然属性主要体现在不可或缺性和生产与使用的同时性上。因此农电企业生产的重要性更显突出。对这一点,电力部门较早地有明确认识,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安全管理理论,即电力系统传统安全管理的“三大机制、四大体系”。三大机制即安全生产的运行、约束和动力机制,“三大机制”是通过电力生产的规章制度、教育培训、严格管理、文化建设等长期工作实践形成的,是电力安全生产的长效运行机制;“四大体系”即党政行政第一负责人为首的生产指挥体系,与行政机构设置相同。并设专门分管副职具体负责;以党委书记为首的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体系,与党群系统机构设置相同,包含工会及共青团机构;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保障体系,主要由技术主管部门、安全监察部门和各基层单位技术负责人组成;以上级安全监督部门为首的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包括各级独立的安全监督机构和专责安全监督员。目前强调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和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两大体系,实际上是把安全生产的三个保障体系统称为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但三个体系都应该充分发挥作用。
4生产技术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在农电企业安全生产日常管理活动中,有大量工作依赖于生产技术,从供电企业安全管理内容上看,人身安全、电网安全和设备安全都与生产技术有关。要降低人身事故风险率,除采取相应管理措施外,还应在设备改造上多下功夫,尽量减少避免装置性违章,提高电气设备的绝缘防护能力,降低电气设备对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威胁程度;在电网安全和设备安全以及供电可靠性方面,更是与生产技术息息相关,从电气设备和电网的设计、施工、验收、运行各环节上,都必须以安全可靠为出发点。由于电力行业属于高度危险行业,日常工作中大家都习惯于将安全与技术统筹进行考虑,有时甚至会将两个概念相提并论,等同看待,虽然这种做法有时准确,但也充分说明安全生产与生产技术的紧密联系性。从农电企业安全管理的主要方法上看,开展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进行事故调查和分析、落实三级安全教育、开展安全大检查、实施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管理等各项工作都离不开生产技术的保证。在开展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中,安全性评价、危险点控制、标准化作业等实际上大量的工作都是由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来完成的。所以安全技术与生产技术之间是既区别又联系的,在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安全生产实际和安全技术理论以及安全管理有关原理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加强。
参考文献:
[1]马芳.对县级农电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j].电力安全技术,,(4).
水泥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篇九
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企业以人为本。要充分发挥人在企业安全生产的主导地位和能动性,确保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我们一起看看下面的水泥企业安全管理论文吧!
摘要:合理的利润率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而较低的成本是获得合理利润的重要保障。面对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加强成本管理,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对水泥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对水泥企业成本管理现状进行探讨,并给出加强成本管理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水泥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四川水泥企业产能迅猛发展,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伴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水泥行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水泥产品成本的高低对提高企业效益、市场占有率与核心竞争力等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建立合理的成本管理制度,实施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成为水泥企业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我国水泥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一)企业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本管理的主体应该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动力也应来自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但是有些企业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成本管理仅限于国家颁布的财务法规中有关成本条例的遵守和执行上,侧重于宏观需要,而忽略成本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有效的成本管理必须企业化,要通过成本的自我管理,提高产品的成本优势,从而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二)企业成本管理的手段老化、内容僵化。
当前,我国很多水泥企业只重视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对供应和销售过程中涉及的成本控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注重投产后的成本管理,忽视了投产前对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管理。成本计划也缺乏严肃性和科学性,在具体的成本核算过程汇总,只重视财务成本核算,忽视了对管理成本的核算。对成本管理的片面理解使得水泥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不够完善。
二、我国水泥企业现存问题形成原因。
我国企业由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历史并不长久,在管理实践方面,存在着照搬国外管理科学理念与受传统管理模式制约并存的情况。因此,企业往往没有一个统一、长远的成本管理观念。企业成本管理应归属于企业发展战略,要服从于企业长远发展目标与适应企业竞争策略的需要,需要与内外环境互动,从而起到对于企业目标实现的推进作用。但现实情况是,企业运营、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往往过多地关注于企业琐碎的核算、分析、报表等工作,没有参与也没有意识到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二)水泥企业的成本管理还没有与不断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相适应。
当前,水泥市场的格局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但是传统的成本管理过多的局限于产品的生产领域,降低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以及制造费用是成本费用管理的主要手段,忽视了对材料供应、产品开发、销售等环节成本的管理,因此也就无法适应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需求。
三、解决我国水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1)成本管理必须以成本目际、计划和定额为基础,其最终目的,要体现在成本支出的效果上。企业制定的目标、计划和定额首先必须是先进合理的,是符合有关政策法规的,要经过充分努力才能达到的。比如,在编制成本计划时,应参考本地区及全国同类型企业的平均水平及先进水平,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找出与先进企业的差距,这样制订的成本计划或定额,才能作为成本控制的依据。其次,对各车间、部门下达的成本指标,必须以各车间、部门所能控制的成本为限,凡车间、部门不能直接控制的成本,不应包括在指标范围之内。
(2)成本管理必须建立在能反映企业全面状况的核算资料基础上。由于成本管理是对企业日常发生的费用开支进行限制和监督,因此,要正确及时地取得这些费用开支的'各种信息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仅是会计核算的,也包括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有关资料。如:生产部门提供的半或品、产成品的生产报告和回转窑运转情况,供应部门提供的材料采购和领用报告,质量部门提供的进厂原材料、燃料质量报告和水泥标号状况,劳资部门提供的工时利用和工作效率报告,设备动力部门提供的设备、动力检修报告等。财务部门要全面收集这些资料,并加以整理综合分析和利用,为成本管理服务。
(3)成本管理必须以责任会计为基础,以降低成本为目的。在企业实行承包经营和加强内部机制的情况下,成本管理必须以责任会计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成本管理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促进各车间、部门增强成本支出的责任心。
(4)成本管理必须建立在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基础上。成本管理不能单纯依靠财务部门来进行,必须调动广大员工特别是生产第一线员工降低成本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最了解也最清楚什么地方有浪费,哪些地方有潜力可节约。只有依靠员工提问题、出主意、想办法、定措施,才能使成本管理工作真正成为广大员工的自觉行动。
(二)成本管理应抓好的几个环节。
一是加强对原材料、燃料采购过程的成本控制,原材料采购应实行最高限额和定量采购的办法,并严格入库前的检验制度,保证采购质量,避免材料积压。二是加强对原材料领用的控制,成立工艺定额小组,负责制定材料定额,辅助材料定额以及配套件定额等工作。三是对所有管理部门都制订成本控制的责任目标,并定期进行考核。四是加强企业管理费用的控制,核定各职能部门的费用定额,设立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册,规定专人登记考核,并采取节奖超罚的经济手段来保证压缩费用指标。
(三)成本管理的几点建议。
1、成本管理应与先进技术相结合。
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应与科学技术相结合,产品的设计,工艺流程的设置,新工艺技术的采用,产品结构的变动等均应充分考虑其经济效益。
2、成本管理是由生产阶段向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阶段扩展。
成本管理是降低成本的手段,适用于产、供、销的全过程。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管理人员经常把成本管理局限于生产阶段,对于物资采购和产品销售阶段的成本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企业应在抓好生产过程控制的同时,加强产前和售后的成本控制。企业还应着重解决货款回笼问题,尽最大努力缩短货款回收的间歇期。货款回收周期长不仅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资金需要,而且使企业银行借款利息支出增加。可以建立销售价格与存货的比例关系,确定最佳效益点,给销售部门核定发出产品总额,并与奖金挂钩,进行考核,以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及时回笼货款,减少资金占用,降低成本负担。
四、结束语。
成本管理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重要的基础工作。本文对水泥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应克服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弊端,转变观念,运用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对企业供产销等环节进行合理管理,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全书[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林安宜.水泥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全书[z].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3]于群.现代水泥企业成本核算与财务管理实务全书[z].吉林.科技出版社.
[4]彭文胜.水泥企业成本核算分析[j].中国建材报,(8)。
[5]夏秀芳,郝俊梅.浅谈我国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商场现代化,(1)。
[6]拾莉,刘辉.水泥企业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思考[j].当代经济,(9)。
水泥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篇十
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是重点工程,需要建筑企业的全体人员共同努力、奋斗,才能实现安全管理的预期目标。安全管理工作的优劣,关系着建筑企业施工工程的施工质量,关系着建筑企业的施工人员安全,还关系着建筑企业的经济利润。安全管理,是对施工前期、施工中期、施工后期一系列的安全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安全管理首先要分析建筑企业存在的不安全的因素,并分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再从技术上、方法上、手段上采取管理的措施,消除安全隐患,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建筑企业的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是主要影响安全管理的思想因素。一方面,建筑企业的施工工程中使用的勞动力资源主要是农民工队伍,这类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对安全施工的意识淡薄,无法领悟建筑企业对施工的管理要求,对施工工程的科学化、明晰化的施工流程掌握并不透彻,再加上缺乏施工上岗培训,对施工的顺序性和节奏性也不能彻底的贯彻,违规操作、随意操作的现象十分普遍。另一方面,农民工群体是建筑企业最底层的劳动力,劳动报酬是最低的,再加上他们受到社会生活的压力,追求物质生活的迫切心态导致了施工工人对安全施工的重视不够,他们过分追求施工的效率,以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这种追求物质报酬的心态是一种激进心态,导致了他们采用了冒险施工的行为,对于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存在着极大的侥幸心理,认为只要不违规操作,就会避免安全事故,然而,往往是侥幸心理带来了更大的不幸。
建筑企业的领导层对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够,领导仍然过分追求建筑企业施工的质量、施工工程的经济利润,忽视了对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安全管理部门的建设,很多安全管理的条例都形同虚设。首先,建筑企业是建筑工程的主要参与者,也是一项建筑工程的建设方,建设方和施工方对于建筑项目因为经济利益而存在各自不同意见,利益调节机制不能完全从中调节,导致了双方对于项目的管理决策存在不同意见,因此,这就产生了领导层对于安全管理决策上的分歧。这就导致两种安全管理的管理现象。一是,管理人员对安全施工的重视程度低,完全不理会安全管理的内容建设,毫无对施工人员的上岗培训,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和机械设备的操作顺序也没严格的要求,仅仅是重视对施工质量的管理,追求的是建筑企业的经理效益,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并不放在心上,施工工程的生命财产安全管理也是无视。二是,部分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已经认识到了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安全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也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但是这种认识仅仅存在浅层的意识层面,并没有从制度上、行动上落实安全管理的措施,再加上安全施工时出现各方利益冲突时,安全施工会被舍弃,安全施工仅仅是制度层面。
第一,建筑企业缺乏安全管理的制度,机制构建并不完善,首先在制度文件上的落实就不到位:规范性的标书文件不完整、施工合同内容不完善,缺乏对施工双方责任的认定和落实范围,安全施工中所涉及的资金投入并未明确,资金的投入渠道朦胧化。第二,执行力弱。安全管理的制度已经明确,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造成对安全施工条例的执行仅仅在形式上,并未付出行动执行,再加上建筑企业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全面、不细化,很多条例是在无法执行的,且条例对现场管理的约束力较低,给管理人员极大的空间和漏洞,钻制度的空子的现象常有发生。第三,缺乏定期检查的配套制度。管理不是一时一段的,是个持久的过程,长效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才能维持安全管理的`长效性。常见的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文件上是有标明,但不能落实,很多都是走过程形式主义,检查与绩效不能有效结合,必定带来定期检查形同虚设。同时不带有目的性的检查也未能发现安全施工存在的安全隐患。
2.4施工技术落后。
首先,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参差不齐,小企业居多,而这部分小企业资金投入有限,因此导致该企业使用的是施工技术并不先进,很多施工技术都是在初级阶段,施工技术也是刚刚形成雏形,安全施工是没有技术做保障的。其次,施工技术落后于安全制度,滞后的施工技术的安全隐患和技术上的弊端会延迟了安全管理的效果。再次,部分的大型建筑企业追求过高的经济利润,对安全施工造价控制上严格压缩了技术的投入成本,安全施工的信息共享平台等配套设施投入较少,安全管理的相应硬件设备的投入不足。另外,施工技术是人为的、主观的,需要施工人员对先进的安全设备和安全技术掌握透彻,才能发挥安全施工技术应有的价值,缺乏安全性、专业性、标准化的施工操作流程,必定导致再有安全保障的施工技术也是摆设,硬件设备和软件操作不能相统一,增加了安全施工的潜在风险。
2.5安全保护措施薄弱。
安全保护措施是安全施工必不可少的保障,给施工人员安全性的设备。常见的安全保护措施有脚手镣、警示牌、梯子、安全帽等等。然而,安全保护措施并不是每一个建筑企业都能贯彻落实的。首先,建筑企业对安全保护措施的重视程度非常薄弱,对安全事故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不够,对安全事故采取的是事后处理的原则,事前的保护措施不够。其次,有的建筑企业确有存在安全保护措施,但陈旧的安全保护措施的安全性和牢靠性不能得到保障,硬件设备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再次,安全事故的应急安全保护措施缺乏,降低安全事故损失的快速应急策略急需建立。再次,安全保护措施的信息技术化水平较低,信息传递时效性差,通常是领导层掌握了安全隐患,然而传递到现场一线施工人员滞后,信息不对称,安全风险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加大了施工的不安全因素。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安全管理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保证施工质量、施工效率的安全性保障,我们要端正态度,正视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才能杜绝安全施工事故的发生。为此,上文就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展开了探讨及研究,以期为切实有效地做好此项工作贡献自己绵薄之力。
水泥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篇十一
摘要:在进行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其安全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是能够保证电力工程顺利进行施工的关键,这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电力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基于此,在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充分结合电力工程的基本特点,保证其能够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本文对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管理以及质量控制问题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制定了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以此提升工程的整体质量。
电力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及安全管理不仅与工程的整体质量密切相关,对于使用者自身的安全也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其安全施工的管理工作也就变得尤为重要。在做好施工安全管理时,也要加强对其质量控制,这也是当前电力工程施工中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电力工程的施工项目也在随之大幅增加,同时人们对其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所以我们必须要对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予以重视,并加以解决,从而最大程度地保障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电力的使用需求越来越高,为此,就很大程度地增加了电力工程的施工难度。同时,随着电力工程施工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大,其传统的施工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电力工程需要,暴露的问题也逐渐增多。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工作人员对安全问题的认识,下面笔者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其安全职责缺乏有效地落实,尽管一些施工企业制定了较为严格的安全责任制度,但是在实际的落实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使得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安全施工事故频发。电力工程的施工在管理方面对安全施工有所疏忽,在施工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混乱的情况,非常容易引发安全事故,这对工程项目的施工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2施工质量仍需进一步提升。
在电力工程中,施工质量对于工程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相关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施工材料的选择失误以及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较差,是导致电力工程质量问题以及安全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由于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但因为许多企业的施工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以及质量意识较为单薄,缺乏对质量的控制,过于注重经济效益,所以就使得电力工程质量难以达到预期的标准。
2.1加强安全教育。
在实际的安全管理过程中,电力企业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施工人员作为工程项目的主体,其安全意识直接决定了电力工程的整体安全效果。为了能够有效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这就需要电力企业定期对其进行安全培训。许多电力企业在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培训的内容脱离实际,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对此,就需要电力企业对培训的方式予以创新,并结合电力工程的实际情况,对施工过程中容易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明确,确保每一位施工人员都能意识到电力工程施工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的严重性。此外,电力企业还应将培训工作与实际的工程情况相结合,以增强培训的效果,使施工人员能够更加容易理解培训的内容。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应加强施工人员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施工的安全性。
2.2完善管理制度。
在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尽可能地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对安全责任制度也要不断强化,改善施工的环境,以此来保障施工人员能够在合理的管理体制下开展各项工作。在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需要提高施工人员的参与度,相关的工作人员应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积极地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这也是保障自身施工安全的重要途径。另外,在制度建立之后,应严格地对制度进行执行,如有违反制度的行为发生,则要加以制止或是惩戒,如此,才能保证管理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提升施工材料管理的力度。
采购人员在对材料进行选择时,要尽可能的提前对材料的市场价格进行了解,规避因材料价格波动而带来的工程造价风险。同时,采购人员还应对供应商的信誉进行综合评估,全面严谨的保证材料的质量。而在运输环节,还要针对材料的不同性质,而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把控及管理,加强对施工设备的管理工作,同时也要根据施工设备的使用特性,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另外,还要注重对工程施工器械的保养维修,最大程度的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保证其工作的稳定性,最终达到节约工程成本的目的。
3施工质量的具体把控途径。
3.1设计阶段的控制方法。
在电力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对施工质量的控制主要是根据电力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之后要做好工程项目的选址,对工程项目的建设进行可行性分析,同时也要制定具体的计划任务书。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国家以及地区的规范要求,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投资环境要进行具体分析。在进行工程设计的过程中,要从施工图的设计以及初步设计方面着手,因为我国工程项目已经成了一种基本化的工作模式,所以对于各个阶段的设计都要包括技术文件以及经济文件等内容,这样才能对不同阶段的设计进行统筹分析,保证设计的深度,以此来保证电力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因为工程项目的规模以及特点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故而还需对其进行质量控制。
3.2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施工阶段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在施工的过程中,其质量控制主要是把工序的质量控制作为主要的工作环节,对于预控点要进行合理的设置,对于工程项目的质量要进行有效地检查,同时也要加强保护。施工工序是构成生产的最基本的单位,也是检查以及管理质量的主要环节,对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地分析。在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过程中,对于质量波动应进行有效地控制,要将工序质量的制约因素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才能保证电力工程各个施工工序的质量。尤其要注意的是,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要进行严格地控制,不能仅仅控制施工的结果。
3.3项目竣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就电力工程的竣工验收环节而言,其主要可以分为单项验收和全部验收。所谓单项验收,就在指在总体的电力工程建设中,某一环节工程已经完成,并达到工程最初的建设要求,能够满足后期的投入使用条件,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都完成了验收;全部验收,则是指整个电力工程都全部竣工,同时也满足工程的建设条件,与验收的标准达成一致,施工单位的验收已经通过,得到了建立工程师的认可,监理工程师可以组织建设单位等部门参与到竣工验收的活动中。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工作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要对其引起重视,加强这一环节的质量控制,这样才能有效保证电力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
结语。
通过以上阐述可知,加强对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以及质量控制工作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但可以有效降低意外事故的发生概率,提升施工的安全性,同时还可以避免工程返工的问题发生,节约电力工程支出成本。故而,相关从业人员应积极的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基本用电需求,推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庞淑娟.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xx(16):56.
[2]王晖.刍议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xx(5):34.
水泥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篇十二
摘要: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电力行业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问题现状基础上,从电力企业本质安全背景出发提出了面向电力施工企业的本质安全框架体系及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框架。该框架对本质安全要素进行了分级,并对各要素间内在联系进行了分析,文章强调框架内各阶段的交互机理,并结合阶段特点提出了分析思路,文章最后对本质安全框架体系进行了总结。该研究旨在通过内部交互机制使框架体系达到最大的和谐性,通过阶段循环优化提升本质安全,消除电力施工风险。
“十三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的优化提升、电力改革、国资国企改革及城市能源互联网建设等都对根本上、整体上保障电力安全,预防事故发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新业务、新模式、新技术快速发展也使得电力施工规模与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因此,一旦发生电力施工安全事故,必将导致一系列重大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蓟县公司开展本质安全管理框架体系探索与研究,通过深入挖掘本质安全体系框架核心要素,最终实现“责任落实、制度执行、队伍建设、电网设备、专业管理、隐患治理、风险管控、应急处置、监督考核、安全文化”等十项本质安全核心要素的统一。[1]电力施工企业是电力各项工程项目的实施主体[2],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施工范围大分散程度高造成的总体把控调度及现场控制难度大;二是从环境角度看,电力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和建筑材料聚集度高,多项目交叉施工,露天及高空作业较多,属高危作业;三是从人的角度来看,电力施工对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从以上角度分析,结合蓟县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现状,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全面管理机制,安全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及监督措施需进一步完善,进一步适应“十三五”期间智能电网的建设背景,同时制度和管理架构及监督措施需要进一步创新。二是需要进一步开拓思路,现有的安全管理模式迫切需要新思路、新理念的注入。三是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管理不到位,急需建立“主动安全观”。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建立一套面向电力施工企业的本质安全管理框架体系,使电力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得到全方位多层次地提升,促进安全管理从被动向主动转变,从根本上控制各类施工作业安全风险,真正实现本质安全工作的全要素统一。
二、国内本质安全框架体系的研究现状。
本质安全理论源于20世纪50年代世界宇航技术,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和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对安全文化的认识密切相连的,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对事故由被动接受到积极事先预防的过程,是在安全观方面上取得的一大进步。在研究方法上,国外主要多采用系统优化及控制论等方法,在系统可靠性理论上有诸多研究成果,总体更偏重技术因素;在总体思路上从单一的安全评价转向从设计解决方案的角度来设法提高项目的总体系统安全性。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本质安全理论发展水平较高,其本质安全管理更多地突出了对“安全文化”的研究,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目前,关于本质安全的研究已在我国安全生产领域得到大范围的扩展――电力、煤矿、交通、核电等对安全生产系统具有极高要求的高危行业,已把本质安全作为安全管理的终极目标。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是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稳定的重要基础,稳定可靠的电力生产是电力施工企业追求的目标。因此探索先进的、适用的本质安全框架体系显得尤为必要,研究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小危险的本质安全理论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本质安全概念。
狭义的概念指的是通过技术、设计手段使生产设备和生产系统的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人员误操作或设备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事故。广义的角度来说就是指通过追求企业生产流程中的人、物、环境、文化系统等各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使各类危害因素,始终处在受控状态,从而逐步地趋近恒久型、本质型的安全目标。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措施(包括教育、设计、优化环境等)从源头上堵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使人们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实现安全无危害化,即使出现人为失误或环境恶化也能有效阻止事故发生,使人的安全健康状态得到有效保障[3]。
(二)本质安全的三个阶段。
交互性安全管理理论认为,实现本质安全需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分析如下:第一阶段:本质安全的基本阶段,即基本安全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基本达到技术、人员及设备可靠,可视为本质安全实现的基础。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重点偏重于技术方面,即如何采用更可靠的设备和技术,消除故障。第二阶段:本质安全的规范阶段,即实现了规范化的安全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做到了规章制度规范化、操作施工规范化,管理规范化,建立一套系统规范化的框架系统安全流程模式。这个阶段主要规范了人在工作生产中的安全行为,通过落实规章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第三阶段:本质安全的文化阶段,即实现了文化安全的阶段,其主要特征为达到了人的安全理念、生产系统、管理系统、信息传输系统的高度和谐,高度发展的安全文化如同一只看不见的巨手在引导着个体,组织系统迈向本质安全。在人们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已到达了本质安全阶段时,管理者意识到只有用安全文化去影响与激励每一位员工,建立一种“安全本能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构建一个预防安全事故的长效机制,实现本质安全。可以说本质安全的文化安全阶段是电力施工企业构建安全框架体系的最终目标。
(三)本质安全框架体系原理。
本质安全框架体系的各成分要素通过相互交互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结构模式,限于本质安全机理进化的限制,其复杂性围绕本质安全三个阶段不断交互、演变,在整体自由度中随着人、物、环境和文化等四要素的认知及管理水平逐步提升。经过提升的本质安全将在本质安全体系结构中逐步达到四要素的稳定,增强各要素之间的信息传输率,以满足随时间移动下安全理论的实现方式。单从技术角度来说,技术管理的手段从本质安全概念设计上进行安全事故的预案设计、事故控制、事后分析。另外对于管理层面如何通过规范制度的约束以达到技术流程的创新则取决于第二阶段本质安全与第一阶段交互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认知水平的变化,从本质安全结构的宏观及微观入手,将本质安全系统内各交互要素即物质要素(物、环境)和社会要素(人、文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系统自身多重双向的有机交互形成非线性的和谐关系。本质安全基于系统的和谐性,对于系统内部各要素内外交互形成微观层面与宏观要素的统一,即人、物、环境、文化和企业本质安全具体措施实施方法论的相互引导。[4]根据以上对本质安全框架内部要素和理论的分析,对系统内部交互及和谐关系进行组织并形成安全管理框架(如图1所示)。本质安全框架体系研究落实到电力安全工作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阶段演变、阶段设计、要素分级三个主要部分,三要素通过内部交互机制使框架体系达到最大的和谐性,即功能和结构达到最优化。在要素分级上分为一二级要素,其中一级要素涵盖了本质安全基本要素即人、物、文化和环境四方面,电力企业本质安全核心要素作为二级要素,主要包括人的要素之二级要素,即责任落实、制度执行、专业管理、风险管控、监督考核;物的要素之二级要素电网设备;环境要素之二级要素隐患治理、应急处置;文化要素及二级要素队伍建设、安全文化。二级要素目标的完成需要通过框架体系的三个阶段即安全基础、安全规范和安全文化逐步提升安全本质要求,形成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的风险防控体系。本质安全框架交互机制是从根源上消除或减少危险,而不是通过附加的安全防护措施来控制危险。本质安全框架体系的十项核心要素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在人、物、环境、文化四项核心之下紧密联系、相互配合的[5],是一个通过复杂的交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对于自交互系统,可以通过优化阶段设计实现闭环管控,达到进一步的基础交互、规范交互和文化交互,如通过概念设计和危险识别完成基本本质安全阶段,以达到将目标系统的风险消除和减少危险的初步目标。通过阶段优化提升,逐步总结适合于安全系统的法律法规、标准及要求,以建设本质安全管理方案,通过进一步优化机构与职责达到安全意识和能力的共同提升。最后通过具体措施的实现将安全意识融入本质安全绩效测量之中,通过事故、事件、调查与纠正不断实现本质安全绩效的提升,并逐步通过安全交流来巩固阶段成果,以达成构建一个内部要素互相耦合促进,内外交互和谐的本质安全框架体系。
(四)各阶段演变内容分析。
第一阶段的本质安全包括人物环境的基本要素交互,如技术、设备及具体的工作场所,主要从客观角度从电力企业施工物质层面进行分析,包括电网施工现场设备、材料、施工类型、作业现场把控等方面急需通过技术改进和规范落实进行优化。第二阶段的本质安全主要对人与其他要素的交互行为进行分析,包括人与物、环境、文化的复杂交互关系,体现在电力施工中作为施工主体的职责分工、管理制度、监督体系进行问题分析和改进,面是否能对人物环境进行职责界面和风险流程的规划,能否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系统的应用与综合,并以此提高风险管控水平的能力。本文从本质安全要素出发,通过抽象化电力施工各项安全生产要素,明确本质安全框架体系的演变阶段,设计电力企业本质安全体系框架。该框架从一级要素即人、物、环境、文化要素的特点延伸至二级要素,即电力企业施工安全十要素,提出基于交互的本质安全演变三阶段,并通过从设计到落实各阶段的具体步骤,形成本质安全的良性循环。该研究对如何落实电力施工企业的本质安全体系并改进、完善安全管理举措带来了进一步思考,旨在最终形成一套不断完善其自适应能力的电力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方法,为形成智慧、安全的“十三五”期间电力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提供有力参考。
参考文献:。
[1]黄志刚.探析城市建设规划中的电力规划[j].科技创新与应用――电力科技,(11).
[3]吴宗之.基于本质安全的工业事故风险管理方法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9(5):46~49.
[4]王小岗.论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在电力安全生产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6).
[5]党卫军.应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提高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j].科学之友,20l0(8).
水泥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篇十三
1.1预防性检修管理预防性检修管理是钢厂企业近年来一直使用的方法,通过对设备进行系统的检查、设备测试和更换降低故障的发生率使其保持在规定的状态进行正常运行。
它是根据设备的磨损学为原理,根据设备的使用情况制定不同的检修计划,通过合理检修可以降低设备事故率和防止设备功能的退化[3]。
1.2预知性检修管理预知性检修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产生的,根据设备故障发生的原因分析而实施的检修技术,是根据对设备检测结果、视设备的具体状态,来确定最合适的检修时机以及更合理的检修方法。
通过制定合理的检修方法,可以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保持设备的安全、经济、可靠的运行能力,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设备检测维修的费用。
预知性检修具有很大的优点:首先,因为其检修是以仪器的检测结构为根据,其可以提高检修过程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其次预知性检修具有非常清晰的目的,避免检修过程的盲目性;最后可以避免人员直接接触设备,提高检修人员的生命安全[4]。
水泥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篇十四
一家企业如同一个人,有着自己的气质与个性。管理体制、企业文化、工作环境……这些就是一个企业的气质与修养,一笔笔勾勒着企业的体态,充盈着企业的血脉,描摹出企业的魅力。而企业的管理方式,无疑最能诠释企业独特的精魄!一旦能够将管理的艺术挥洒自如,企业便能从平庸走向成功,从成功走向卓越,从卓越走向辉煌!
在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今天,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发生着重大的变革。风起云涌的市场竞争、高居不下的成本、日益精明的顾客……让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运作之道。因为,管理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它是核心,也是全部!
其实,一种精雕细啄的管理方式——精益管理是在中国企业界已经在尝试。《细节决定成败》的作者汪中求提出了重视细节的理念[1],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和热烈反响。精者,去粗也,不断提炼,精心筛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细者,入微也,究其根由,由粗及细,从而找到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他指出,细是精细化的必经的途径,精是精细化的渠成的结果。细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精的途径,通过细最终达到减损增效、提高竞争力的目的。在汪中求看来,精细化是我国企业(包括有管理属性的公共机构和政府)必须迈过的一道坎,不管是何种行业,不论是哪家企业(也许,政府保护的高度垄断的行业和企业除外),离开了精细化,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无异于缘木求鱼。
卓越不是坐享其成的。汪中求在其《高度决定视野视野开阔心胸》的文章中说,乡间小道可以直接跨越到高速公路,然而管理的阶段不可跨越。我们得一步步来,每一步可以快一些,但步子是不能省略的。我们很难改变人的思维,但可以借助职业化训练改变人的行为,通过调整行为来达到逐步调整思维的目的。我们不能省略管理的各个环节全面量化的阶段,管理依赖规则,规则需要具体化、标准化、数据化,格式化的规则才可以训练,训练提升素质才是改善和完善管理的必由之路。
因此,企业必须研究精细化管理、实践精细化管理、完善精细化管理,才能打造出卓越,迈向辉煌!同时请记住,精益管理的终级目标是:在不浪费顾客时间、以他们可接受的价格的前提下真正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精益管理——公司与顾客共同创造价值与财富,铸就卓越!
精益管理与精益生产一脉相承,精髓都是“精益”。不仅如此,精益管理比精益生产的范围更广更复杂!因为,管理贯穿了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渗透到了企业的血脉之中!精益管理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文化!
精益生产可以看成是丰田公司将精益管理思想应用在了企业最基础的.生产线上。丰田的“精益”思想可以被称道为管理方法革新上的一个里程碑!刚开始的时候,那些世界汽车巨头对丰田的想法根本不屑一顾。结果是丰田公司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质量上把欧美汽车抛在了后面。可以说,“丰田”汽车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最优秀的品牌之一,其根源是丰田公司的精细化管理。如今,丰田汽车竟成了世界汽车王国美国市场的霸主。在美国的丰田汽车生产线上,每个员工面前都有一根绳子,一旦哪个员工发现了质量问题,只要一拉绳子,整个生产线就会停止运行。管理到了如此精细的地步,这根绳子实际上只有象征意义了———因为没有一个员工想让问题出在自己的面前。精益管理是整个企业运行的核心工程。企业要做强,需要有效运用文化精华、技术精华、智慧精华等来指导、促进企业的发展。只有深谙和运用精益管理精髓的企业家或企业管理者才能在企业成功发展中充分运用。它的精髓就在于:不仅要生产过程需要追求精益,还要与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的适宜性需要追求精益,与企业相关联的机构、客户、消费者的关系需要追求精益!
精益管理不是繁琐管理、复杂管理,也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在于简单的关注细节、片面的注重量化,而是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抓那些既能给客户带来价值、又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关键环节。精益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精益管理思想的关键出发点是价值。产品的价值只能由最终用户来确定,而价值也只有由具有特定价格、能在特定时间内满足用户需求的特定产品(商品或服务,而经常是既是商品又是服务的产品)来表达时才有意义。如何将适合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卖给合适的顾客来最好的体现产品的价值是企业一直关注的问题,价值是由生产者创造的,从用户的立场来看,这是生产者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有了需求,生产才能应运而生,企业才有存在的意义;有了企业,管理思想开始了不断革新,管理成了一门奥妙的艺术。问渠何得清如许,谓有活水源头来!精益管理思想就是企业不断前行的源头,是企业在汹涌竞争中求生的救生圈!
水泥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篇十五
许多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数量和价值都明显增加,而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的实物形态,具有潜在的服务意识,称之为企业创造利润的“动力源”,利润增加的“催化剂”。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起来。许多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数量和价值都明显增加。而固定资产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的实物形态,具有潜在的服务意识,被称之为企业创造利润的“动力源”,利润增加的“催化剂”。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基本的是必须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解决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运作效率。
一、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手段。
企业的职能管理部门要制定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健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购建审批制度、验收管理制度、保管使用制度、转移报废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内部稽核制度,做到账、卡、物相符;制定固定资产报损报废、有偿调拨、转让变卖、租赁抵押等规定和申报制度,使各部门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做到合理、节约、高效。结合目前企业实际,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对非经营性固定资产转为经营性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统一政策,统一管理,实行有偿使用,对用于经营性房屋、仪器设备等应按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此外,要加强闲置设备的调剂管理,使闲置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合理流动,尽可能提高其利用率,以达到企业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统一。
二、用计划加强事前控制,合理配置、管理固定资产。
的购置,必须在投资预算额、该投资的机会成本、投资的资本成本、预计现金净流入等因素的基础上形成计划。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各级机构应形成“没有计划,不得执行;执行计划,不得突破;专项计划,不得挪用”的观念,当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必须与批准的计划相配套,各级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应转变思想,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对计划的执行实施人为有效的监控。同时,加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预算管理,细化成本控制,科学合理地申请、安排计划,减少超计划情况发生。作为处罚措施,对于出现超计划等违规问题的机构企业管理决策机构可在处罚责任人的同时,按违规全额的一定比例扣减违规机构下一年度计划。
固定资产配置,严格按照企业制定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和业务流程来进行,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闲置给企业的资产带来了很大的浪费,也影响了企业的资产运作效率。为了更好地处置固定资产的闲置问题,提高资产的使用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企业闲置资产的利用率。推行集中管理,有偿租赁的经营形式,对企业闲置的资产可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外发布招租信息,让有经营头脑、有条件的经营者承租,签订租赁合同。特别是对一些季节性使用、分散性强、工期集中、利用率低的固定资产,如施工设备、各种车辆等,这样既提高了资产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
2.对闲置的资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通过市场调研进行经济技术论证,花较少的资金,改造原有的闲置设备,使其增加新的功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达到以少量的增量激活大量的存量的目的。
3.拓宽资产盘活渠道,加快资产盘活速率。各级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加强联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及时沟通信息,扩宽闲置资产的调剂范围,设法使闲置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重新发挥作用。
4.制定和完善盘活闲置资产的奖励办法。为了激励各单位、各部门搞好闲置资产的盘活工作,上级有关业务管理部门应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奖励政策,严格兑现,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从经营政策上、物质上给予优惠、奖励和支持,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5.报废一部分闲置资产。为了减轻企业负担,使企业集中精力搞好生产经营,对按国家政策规定淘汰、强制性报废和因技术落后造成的部分闲置资产,经过有关部门审批,应予以报废。
四、及时维修与保养固定资产并防止流失。
无论是现正使用的还是已经报废的固定资产,都应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这样才符合企业的长久战略。
在维修与保养固定资产方面,企业管理者应将眼光放长远,进行设备的预测与跟踪,来注重资产的高效使用。对于设备应设置专门的存放场所,并专门雇用技术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出现问题时及时维修,确保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也可使用如佳克固定资产条码管理系统这样的软件,它是根据不同的设备特性在系统内部进行维修、检修、保养周期性的设置,同时结合系统的提醒功能,这样就可以从上述问题中解放出来,降低设备带病运转几率,避免人为减少设备的使用寿命以及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导致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在设备维护时能及时准确地调出资料,查明该设备的维修情况,确认其是否还在保修期内,避免发生设备在维修期内但却支付维修金的情况,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根据系统内部提供的维修档案,清晰呈现该固定资产的运行使用状况,为再次购买同类固定资产产品提供精准的性价比。
水泥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篇十六
随着近几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完善,许多化工企业的施工设备逐渐向复杂化、大型化方向发展,由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一味注重经济利益的发展而忽略了安全生产的问题,导致安全化工事件频繁发生。有资料显示,在我国化工类事故发生的情况在逐渐增多,而且给环境包括生态平衡都带来很大的影响,进而对企业的经济利益也造成巨大损失,对于化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应加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相关重视,采取必要措施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改善与提高,从根源上遏制此类事件的发生。
1.2存在问题。
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许多化工企业未能严格按照行业相关安全生产标准制定符合自身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也没有建立起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对员工生产过程中实际操作要求过于宽松。有的虽然制定了安全规章制度与生产工艺规程,但由于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执行不力、管理欠缺等现象,促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作为生产易燃易爆产品的化工企业,必须要有符合本企业发展的相关管理制度,只有落实好规章制度,才能督促大家执行和遵守。生产设备过于落后:目前,企业仍采用的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制造的生产机械设备,这些设备由于生产年限较长,加之在生产过程中对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不到位,使得这些生产设备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对生产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危害。作为生产制造行业必须严把生产过程的安全问题,加强对生产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为企业购置新型的生产设备,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原料不安全因素:化工企业生产中使用的原料多属于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的物质,这些原料一但在生产使用中管理不当,就会引起火灾、爆炸、烧伤或中毒等事件。人员因素:生产人员是企业组成的重要部分,在化工企业发生安全事故的案件中,多数都是由于生产人员操作不当或是疏忽大意造成的。企业生产管理人员要时刻坚持按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办事、牢记安全生产知识和重要性,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生产人员的监管或培训,对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生产人员实行必要的惩罚措施。
安全生产是煤化工企业发展的根本,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对煤化工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安全生产的管理活动不仅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有直接影响,对社会改革发展也起到一定带动作用。为了确保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必须大力开展化工安全生产及管理工作,这既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由于自身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点,因设备出现问题或是员工的疏忽都会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化工生产具有不稳定性,需要国家环保部门或是安全生产办公室、行业协会等对化工生产进行良性制度的设立和有效的监管。另外,安全生产是化工生产的保障和关键,必须充分发挥现代化工生产的优势,确保装置设备长期、连续、安全的运行,加大对化工新产品的开发与研制,争取能尽快的应用于实际生产过程,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3.1坚持安全生产的四项原则。
加强安全意识:在企业日常生产中,向全体员工灌输安全生产的意识,强化安全知识和教育,在生活工作中普及安全生产知识,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自我防护技能。安全意识是企业生产和管理人员判断自身行为是否符合安全要求的标准,也是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重要措施。加强安全责任:企业内部可以通过建立分级责任制,将安全责任层层传递落实到生产小组,由小组负责下传给每个员工,通过这种方式明确落实安全生产的方针和安全制度。另外,可以加强政府部门的行政监管作用,从宏观管理上做到有效监管,一但发生安全事故则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分,这种方式可提高员工对安全的高度认识。加强安全制度:根据本单位的生产情况,结合《安全生产法》建立配套的法律法规,将健全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用到企业的日常生产中,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标准,对生产和管理人员进行约束和规范。加强安全投入:企业在生产上要加大对设备设施的投入,确保安全经费落到实处,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及时进行购置或技术改造。
3.2坚持标准化作业的开展。
通过对当下作业过程和作业流程的研究,站在主动控制事故的角度上,以安全为重心,将作业中的宝贵经验充分总结,将违规作业的习惯性彻底剔除,统一指挥多人作业,满足生产和质量管理,为了达到安全高效和省时省力的生产目标而优化标准作业流程。
3.3严查故障隐患,消除不安全因素。
建立完善安全规章制度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在生产安全管理过程中,要及时查处违规行为,降低事故的发生。由于化工企业生产设备的种类繁多,事故隐患具有隐蔽性,致使好多安全事故隐患得不到及时的发现与处理而造成悲剧。为此,要狠抓隐患整改,消除设备的不安全因素,认真做好各类安全检查,消除存在的故障危险和隐患,还要做好排查工艺系统、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作业环境等方面的安全检查工作,重点排查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劳动纪律、现场管理、事故查处等薄弱环节,对发现的故障问题进行督促整改。
[1]乔祥祺。浅谈如何搞好化工企业安全生产[j].山东工业技术,2014(13).
水泥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篇十七
我国是钢铁生产大国,为了提升我国钢铁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钢铁企业生产自动化、设备大型化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其事故隐患的隐蔽性、事故的灾害性和突发性随之也更加的突出。钢铁企业生产工艺过程复杂,其危险源具有危险因素复杂、相互影响大、波及范围广、伤害严重等特点。从宏观层面来说,其安全生产是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和基础;从微观层面来说,其安全生产是效益、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对其安全管理的研究极其必要。
1.钢企发展现状及安全生产问题。目前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着多方面的难题。例如,经济发展变慢、价格竞争激烈、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以及来自国外的竞争等。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钢企的安全环保等压力也更加突出,这进一步缩小了钢企的利润空间。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由于高经济增长与生产力水平较低之间的差距和矛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产量和经济增长的重视超过了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目前我国的钢铁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还存在着目标制定不够合理、管理方法推行不当、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和管理模式没有完全转变等问题。根据近十年我国钢铁产品的产量、冶金工业产品的出厂价格指数的国家统计局数据和全国大钢协会提供的千人负伤率等信息表明我国钢铁企业在安全管理上的重视不但不会大幅度的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反而还会对经济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钢企安全管理现状。从钢铁企业近十年伤亡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统计分析可知,每隔几年钢企的伤亡人数和事故数都会有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这可能是因为企业缺乏长效的安全管理机制,一旦大面积事故发生,相关企业狠抓安全管理,那么生产事故数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就相应的降低,还大多属于事后控制类型。我国钢企最初的安全管理是在总结多年的安全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的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但随着企业不断的发展,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强,研究也不断深入。以鞍钢、宝钢、武钢为代表的一些钢铁企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安全管理模式。
通过对以鞍钢、武钢、宝钢、莱钢等优秀钢企的安全模式的分析可知,我国钢铁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有:
1.以安全管理思想为指引,推行目标管理。优秀钢企的安全管理模式中,都确立了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鞍钢以“以人为本,事故为零”作为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该目标的确立显示了企业对生命与健康的重视;宝钢安全管理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事故为零为主要目标,二是确保员工在安全卫生的环境下身心健康。武钢也提出了“人人参与,做一个安全武钢人”的安全理念和以“死亡事故为0”的目标。
2.强调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安全管理的基础,主要通过贯彻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实施安全检查和落实安全防护来实现。
3.注重基础的安全管理活动。基础的安全管理活动主要通过安全标准化来实现。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鞍钢便提出了岗位和班组的标准化建设,但限于作业的标准化。如今,鞍钢和武钢等钢企都将安全管理标准化纳入安全管理中来,并将其内容进行了认真详细的划分。
4.重视文化安全管理。随着我国逐步推行文化强国战略,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上述三大钢企都在努力的营造着“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安全文化氛围。
1.构建要素。由于企业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安全管理模式不是完全统一,一成不变的。但其构成要素却是想通的,如图1所示。钢企安全管理模式的构建需要管理思想的指引,并需根据自身的发展和特点结合以往的经验教训,确立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以之为中心,通过一个合理的安全管理机构把控、协调全局,为实现该目标不懈的努力与奋斗。一个高效的安全管理机构必须明确该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即安全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必须为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这样的组织架构保证了安全与生产的协调性和高效性。随着信息化潮流的兴起,安全管理的手段也随之丰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左右协调更为容易。除了常规运用的经济、法律、科技和文化教育手段,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微信、微博等网络工具向全体员工传达公司的安全文化、政策,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通报批评或奖励安全行为;员工也可通过网络平台给予公司安全建议。为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政府的监督以及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对安全专业人员资格认可、进行事故处理等方面的行业管理作用,加强与其他同类型企业之间的联系,成立安全管理互助联盟;另外,还可利用第三方认证来揭示企业的质量安全信息,进而增强安全信息的透明度。
2.发展方向。我国钢企安全管理起步较晚,经历了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理念到基于风险控制的管理理念再到差异化管理理念的发展。但却较少从绩效的角度来构建安全管理模式。现阶段我国钢企的安全管理模式应该着重关注安全效益和管理的结合,构建管理效益型的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绩效管理具有复杂性、偶然性、经济性等特点,目前并没有标准的模式和方法可以去照搬,企业必须在总结自身的安全管理经验和生产特点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探索,才能找到适合企业自身的管理效益型安全管理模式。
四、结语。
各个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均存在差异性,但其构成要素是相通的。企业的安全管理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为了促进钢铁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企业安全管理要在安全管理思想、目标和机构方面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要始终坚持以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为主,加强与外协单位的联系,使企业效益的增长和安全管理协调并进,形成具有科学性、系统性、主动性、超前性预防性和效益性的现代化安全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3]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政府的网站事故查询系统[ol].
水泥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篇十八
摘要:安全是一切生产活动的根本,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具有经济和精神双重效益。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安全生产形势日益严峻,为了更好的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我们有必要在企业生产中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从而切实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借鉴意义。
一、前言。
国际劳工组织调查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130多万工人死于安全事故或者与安全生产相关的疾病,而且这个数量每年都在不断增加,由此可见,安全生产问题是全世界的难点。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伤死亡率更是要大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2003年全国工伤事故将近16000起,死亡人数超过13万人,这个数目触目惊心,尽管与交通事故等其它事故相比,工伤死亡人数不算最多,当如果以万人死亡率来计算,工伤可以成为威胁我国人们人身安全的最重要杀手,其中又重要集中于煤炭、化工以及建筑行业,这些行业由于作业危险、生产过程中接触危险的材料、生产工艺复杂,导致成为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部分,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不但造成人员伤亡,而且造成人们恐慌,影响社会安定和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很多企业在安全生产建设过程中,由于生产环节多、任务重,涉及的人员也比较多,导致很多制度建设跟不上,有的工作没人做,有的工作没有明确责任,缺乏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有的生产项目人员都是临时从各个部门抽调过来,任务完成后再回到各自岗位,这种临时性的工作和人员安排造成很多安全生产难以管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为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需要企业制定严格规范的管理手册,通过建立安全标准化管理手册,推进项目进行,管理手册是将安全管理加以提升、规范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企业实施安全标准化建设项目的重要纲领性文件,通过管理手册对项目目标进行分解,将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项目的目的、意义、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相关术语、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项目管理方针、具体实施内容、应急救援、作业规范、规范文件等内容纳入。安全标准化管理手册适用于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的活动、工作场所的设施,将管理手册印制并发放到企业员工手中,方便各部门、项目组成员沟通。
2、设定目标管理。
企业应制定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制度,将考核对象具体化,项目内容细分化,将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表分发至相关部门,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表在项目小组定期会议上也可以作为考核的依据。考核方式为月度考核,与标准工资挂钩。各分厂、部门根据标准化建设项目的要求,分别拟定出本部门分解考核的细则,交给项目小组备案。由项目小组制定出各分厂、部门的评分表。为全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企业可以建立激励制度。根据辖区主管部门文件精神,利用奖励金建立激励制度,推进项目进展。如在当年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经有关部门验收通过,辖区主管部门可按相关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扣除项目投入经费后,企业可利用剩余的奖励金制定奖励办法,按照各成员及部门贡献进行划分。除设置集体奖外,还可以设置部门突出贡献奖和个人突出贡献奖,以激励项目组成员和部门。
3、确立项目管理团队。
由于企业安全生产基础比较薄弱,而仅靠安全生产部门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来推动项目幵展的,往往造成行政管理和企业实施脱节,执行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落实责任,保障每一个环节都有人负责执行,企业应建立专门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推进项目。为保证责任落实,全员参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将包含企业所有的部门代表,不单单只是生产部门和安全管理部门。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负责涉及部门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内容。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幵安全专题会议,小组负责人负责会议的召集,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遇到的问题。
4、监督管理。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不仅是企业本身的事情,也是当地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对于政府部门而言,要加强对辖区内安全生产形势的科学研判,认真总结工作经验,理清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在思想上做到警钟长鸣。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把最容易出事的环节、最容易发生事故的部位、最容易忽略的地方作为重点,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点的监测监控,落实人员和措施,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坚持一般检查与重点检查、综合检查与专业检查、明查与暗访相结合,严格安全监管,严格安全执法,把处罚关口前移,对重大隐患盯住不放,加强督查,尤其加强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道路交通、易燃易爆物品及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等专项整治,对检查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典型违法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对不遵守国家法令、严重违法、屡屡发生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实行严厉的责任追究,严罚严处。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强制性培训制度,加大对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班组长、新职工的培训力度。鼓励企业把安全生产管理提升到安全文化的层次,营造“人人关注安全、人人关爱生命”的浓厚舆论氛围。按照安全生产装备最急、安监队伍最盼、安全监管最实用原则,加大安全监管装备的资金投入,切实防范事故的发,努力控制事故总量。
三、结语。
总之,企业安全生产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和挑战。长久以来,很多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意识薄弱,缺乏安全管理制度,管理不规范,很多安全生产管理措施都形同具文,没有认真贯彻落实执行,导致企业安全生产流于形式,有检查时注意几天,没有检查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主要精力用于获得经营利润上。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我们从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意识培养以及教育培训等方面入手,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西员。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国钨业,2003,6.
[2]宫万样,唐骏。安全生产标准化浅析,河北企业,2011(8)。
[3]__文。规范安全生产体制建设安全生产标准,科技信息,2010,23.
[4]李欣欣、谭连初。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探讨,工业安全与防尘,2000,(6)。
[5]刘胜,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理念精髓之我见,商情,2010,17.
猜你喜欢。
水泥企业安全管理论文篇十九
摘要:电力系统调度安全运行管理为整个电网提供了重要的妥全保障、电网的调度安全工作是电力行业的重中之重。对于电力职工来说、不仅要加强对专业知识学习、还应该端正工作态度、保证电力调度工作的绝对安全。本文主要论述了电力系统调度安全运行管理的定义及内容,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
电力调度是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核心,电力调度运行工作是指调度机构面对各种不同用电情况的变化,为了使电网协调安全运行而对电网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的指挥操作。就电力调度中的安全风险管理而言,是对电力调度中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从而确保电力调度工作的正常运行。由于电力调度的目的是为了使电网协调安全运行,而电力调度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又是保证电网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从而加强电力调度方面的安全管理便在电网运行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事业得到极大发展,我国电网规模日趋庞大,复杂程度也随之加大,受不可知风险(如雪灾、地震等)的影响程度变深变广;再加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进步和发展,各大产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提升,对电力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电力调度运行中安全管理工作的压力也骤然上升。为此为了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切实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和质量,必须查找出调度运行中影响安全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安全风险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弥足重要。
二、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一)系统因素。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技术已广泛运用到电网管理中,突出表现在电网控制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现在的电力调度中都广泛使用计算机进行监督运行并实施自动化管控和操作,这些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使得电网调度方面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减少,并极大提高了电力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然而电网管控信息化、智能化也对电网管控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了电网调度运行的技术难度,通常一项很小的技术性失误就可能造成极大的系统性风险,进而危及整个电网的安全运行。通常而言,在电网运行系统中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建设的质量存在隐患,突出表现在一些电子元器件不合格、设备老化严重、设计不合理等需要经常调换和检验,给电网正常运行带来一系列干扰和不利影响。
(2)自动化系统运行中显示的许多无用的警告信息也对有用信息的采集带来较大的干扰,使得管控人员在不大留意的情况下极有可能遗漏有用信息,从而降低监控工作的效率。
(3)外部环境带来的运行风险。突出表现停电时在缺少临时电源的情况下致使设备不能工作,由于在调度室通常是人机混杂,也给设备的正常运行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一般包括人为因素和体制漏洞。就管理中的人为因素而言,主要集中在调度人员技术不熟练、安全意识不足、缺乏应有的责任心,从而在调度过程中粗心大意,盲目自信造成的安全事故。比如说,一些调度人员由于缺乏应有的技术管理水平,对现场设备和各种规程熟悉度不够从而造成事故来临不能进行行之有效地处理甚至酿成更大的事故;在交班过程中的麻痹大意没有做好记录或者信息记录存在错误;在停送电过程中不注重细节,造成操作失误;面对突发异常事故,缺乏应有的镇定和心理素质,情绪波动,从而不能很好地处理事故。体制的漏洞,主要表现在相关制度不完善、制度没有被切实遵从这两方面。电力系统是一个不断更新发展着的系统,每次更新和完善都需对现有制度的补充和完善,甚至是对现有制度的抛弃,所以随着技术更新的进步必须补充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从而在最低风险下最大限度地实施安全运营。此外,由于调度人员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淡薄,不严格遵守规程,违章作业现象普遍。
三、安全风险防范策略。
(一)加大技术改革,降低系统风险。
电网调度过程中的系统风险主要是由于技术的缺陷和漏洞,为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快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相关设备进行改良,弥补设备的缺陷和不足,比如说新技术的出现会使系统运行中更可靠,反映的故障信息更有用,从而提高调度的水平。此外,在设备购置过程中,务必要注重产品质量,选择质优物美的产品,从而能提高调度的可靠性和效率,同时,设备的保养和检修必不可少,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数据备份和组件更换操作。最后为了保证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干扰,应将调度设备单独放置,保证其发挥最优性能的物理环境。
(二)加强人员培训,减少人为失误。
强化人员培训,主要在于培养调度人员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技术水平。电力调度风险管理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人为因素,最能有效控制的也是人为因素,为此,必须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强化电力调度的安全意识,严格按照规程办事,提高管理人员对设备的熟悉度、强化故障分析能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电力调度的安全、保障电网运作的正常。
(三)完善规章制度,规避制度风险。
合理的制度是降低安全风险的重要支撑,只要操作人员都能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办事,调度工作的风险就能得到较大的降低。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好制度设计和创新,弥补由于技术进步所造成的制度漏洞,强化员工对制度的遵从,比如说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进行停送电工作,对工作票进行严格的审核、签收,在指令票执行上各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要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履行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