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热门19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问题。切记总结不是简单的复述,而是要进行思考和分析。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篇一
1.下列事实能够说明相关物体是晶体的是()。
a.铁在熔化时要吸收热量。
b.冰加热到0℃时才熔化。
c.放在箱子里的卫生球会变小。
d.铜可以锻造成各种规律的几何形状。
思路解析:晶体和非晶体最主要的特征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则没有。对于a,非晶体熔化时也要吸收热量,故a错。对于b,说明冰必须在一个特定温度下熔化,故b对。对于c,升华时,物质都会变小,故c错。对于d,熔化后,晶体和非晶体都可以重新塑造形状,故d错。
答案:b。
2.下列物质中全都是晶体的是()。
a.铁、食盐、松香b.萘、冰、石英。
c.金、海波、石蜡d.冰、石英、玻璃。
思路解析:松香、石蜡、玻璃是非晶体。
答案:b。
3.钢在熔化成钢水的过程中()。
a.吸热,温度升高b.吸热,温度不变。
c.放热,温度降低d.放热,温度不变。
思路解析:钢是金属晶体,熔化时虽吸热但温度不变。
答案:b。
4.下列现象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烧开水时壶嘴冒的“白气”
b.洗热水澡时,浴室内的镜头变模糊。
c.清晨,草木上挂着露珠。
d.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
思路解析:壶嘴冒的“白气”是壶嘴喷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洗澡时,浴室内的镜子变模糊是由于热的水蒸气遇冷的镜面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镜面上;露珠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b、c都是液化现象。滴水成冰是水遇冷凝固成冰,属于凝固现象,故d错。
答案:abc。
5.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思路解析:云、雨、雪……它们都是水,它们是水的三种状态的不同存在形式,其中云是气态,雨是液态,雪是固态。
答案:水。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篇二
一、复习测评:
成的,把_______________规定为0℃,把___________规定为100℃。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
的示数________后方可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__________,视线必须与温度计的___________相平。
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为()。
a、38℃;b、37℃c、36℃d、35℃。
二、新课探究。
(一)引入课题:常见的物质有以互相转化,例如,,。
3、汽化:。4、液化:
5、升华:。6、凝华:
(二)新课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
3、设计试验和进行实验:
(1)参照课本图4.2-1,需要器材有:
(2)酒精灯的使用:严禁;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盖灭,不。
能,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子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
(3)进行实验并数据记录:
(4)评估:利用数据作出图像。
(5)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6)归纳总结:。
1固体分为和。
2晶体:。
3非晶体:。
4熔点:;凝固点:,同一晶体的。
熔点凝固点(相等或不相等)。非晶体没熔点和凝固点,
5不同晶体的熔点,冰的熔点是,课本84页小资料中熔点最高的物质是,熔点最低的物质是。
6熔化时热(填吸或放)。
三、练习与提高。
1、晶体熔化的条件是。
________,这是个_______热过程。
跟它的________相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_______的,所以非晶体没有一定的________。
5、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锡的熔点是______,凝固点是_____。
(2)在bc段,锡处于____________状态;在de段,锡处于________状态。
(3)锡的熔化用了______min,它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
(4)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___________状态。
6、晶体在熔化过程中:()。
a.温度保持不变,放出热量b.温度保持不变,吸收热量。
c.温度上升,吸收热量d.温度下降,放出热量。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
d.0℃的冰比0℃的水冷一些。
8、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晶体的是:()。
a.冰和水b。铜和固态水银。
c.玻璃和石蜡d。海波和萘。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器材: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篇四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熔化和凝固》,本课的内容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都非常常见,因此我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真正地通过师生的合作,能让学生在本堂课中收获到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物态变化。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熔化和凝固》选自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主要包括了熔化和凝固两种物态变化,其中,实验探究的观察是本节课物态变化的基础和起点,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我预计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内容为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晶体、非晶体的熔化,第二课时的内容为凝固的讲解,那么我本次的说课主要是谈谈我对第1课时的设计。
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对所有的`事物都保持着一颗好奇之心,而且在他们这个年纪,善于表现是他们的标志,在课堂中能积极与老师进行互动,因此我打算以生活实例为基础,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探究实验,只为了学生能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到本堂课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图线描述海波和蜂蜡熔化的过程,通过比较海波与蜂蜡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区别,并能据此区别晶体、非晶体。
2、会查物质的熔点表,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熔化的含义,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技能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交流试验数据和试验现象,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规律。
难点:了解实验探究的步骤。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我主要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环节1:导入环节。
过渡句: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采用生活实例导入的方法。向学生展示一个浇铸的金属零件,并介绍这个零件的制作过程:先将金属材料变成液态,然后将液态的金属材料浇入模具中,待其冷却后变成固态的金属零件,由此引出熔化和凝固。
环节2:新课讲授。
本节课的核心是探究实验“不同物质的熔化过程”,在教学中我打算这样进行:
首先是猜想假设:
我会向学生提出问题:固体物质熔化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通常会认为固体熔化只需要加热即可,在学生回答后,我会追问:是不是所有的固态物质加热后就可以熔化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其次是设计实验方案:
我会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中图111所示的实验装置,再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实验装置设计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装置,以便明确实验方案。
然后是准备实验:
我会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请小组组长检查桌上的实验器材,做好分工,完成准备工作。
接下来是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参考实验报告中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请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教科书表12或自己设计的数据表格中,并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绘制海波和蜂蜡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
最后是分析论证:
我会引导学生对所画的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进行分析。首先弄清横、纵坐标轴各代表什么物理量,以便了解物理图像反映的是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其次再了解图像中点、线的物理意义。
指导学生查熔点表,通过提问的形式指导学生会查熔点表、会用熔点表解决有关问题。
环节3:拓展学习。
过渡句:接下来进入拓展学习环节。
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同学思考两个问题:1能否用铝制的容器熔化钢或锡2在南极考察站能使用水银温度计测室外的温度吗。
【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及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应用,体会从物理走向社会。】。
环节4:小结作业。
过渡句: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会找同学来回忆实验,说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现象。
作业布置为回家查阅资料,搜集影响熔点的因素。
本节课的内容体系清晰明了,且教学环节着重是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因此我的板书主要呈现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方便学生在课堂结束时再次强化本节课的知识点。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篇五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言: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
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篇六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篇七
1.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a.凝固。
b.液化。
c.熔化。
d.凝华。
2.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升华现象。
b.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最终“消失“了,这是蒸发现象。
c.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有冰花,这是凝华现象。
d.用久的白炽灯泡内壁发黑,这是凝固现象。
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
a.(1)(2)。
b.(1)(3)。
c.(3)(4)。
d.(2)(4)。
4.萘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80℃,当温度恰是80℃时,萘将处于()。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态。
d.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夏天,我们看到的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b.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c.高压锅是利用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增大而降低,使食物容易被煮熟。
d.电冰箱是利用致冷物质迅速蒸发吸热;使电冰箱内温度降低。
6.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a.天气突然变热墙上起汽水--液化。
b.打开热水瓶盖,瓶口冒“白汽”--汽化。
c.冬天洗热水澡时,窗玻璃“模糊”--升华。
d.冬天的早晨,草坪上的青草叶上有霜--凝固。
7.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这是凝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8.下列是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热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防止菜被冻坏。
b.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了。
c.清晨花草上的小露珠是由空气液化而形成的。
d.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的温度低。
9.下列物态变化中,都需要吸热的是()。
a.熔化、汽化。
b.汽化、凝固。
c.液化、凝华。
d.熔化、升华。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篇八
熔化与凝固是物态变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涉及到很多重要的知识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对熔化与凝固这个主题有了一些心得体会,我将在下面的文章中,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体会。
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物态变化的基本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例子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态变化的基本特征。例如:在冬天,我们可以观察到湖面上的水会被冻结,变成了冰。同时,当夏季来临,这些冰又会被融化。通过这些例子,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温度是影响物态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子运动和物质的三态。
物态变化的基础是物质分子的运动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和图表的形式来让学生理解物质分子的热运动规律,并且学习物质的三态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多媒体工具来展示分子的运动状态和物态变化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三、通过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实验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一些生动的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例如,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材料,如蜡烛、冰块、石膏等,来展现熔化和凝固的过程,让学生进行观摩和操作,从而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尝试去发现物质熔化与凝固的原因和影响因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物质的变化规律。例如:当冰块融化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变化后的水量来计算融化的冰的重量,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变关系。
五、让学生通过应用综合所学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际问题或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应用综合所学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例如:让学生解决冰在海水中融化对海水温度的影响等问题,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拓展知识视野。
总之,在熔化与凝固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生动的实验、感性认知、综合分析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些知识。只有掌握了熔化与凝固这个知识点,学生才能够更好的理解物质的变化规律,同时也更好的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变化和现象。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篇九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1.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我们学习。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2.学习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两种方案供参考。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教师要讲解实验的做法和注意事项。除了要将实验目的、如何分组、如何分工、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画图像等之外,由于学生没有用过酒精灯,还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讲清如何点燃、熄灭酒精灯,万一酒精洒在桌上并燃烧起来,如何扑灭。教师要准备几块湿布备用。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篇十
成功:
本节课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实验的规律,让学生亲自体验和建构知识,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学会了用作图像来研究物理学规律的方法。
不足:
实验过程过于仓促,有的学生还没有完成实验,而老师也没有充分去了解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学生的数据是否合理?学生有没有对海波进行搅拌?学生的读数方法有无错误?学生做图像时出现些什么错误?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时间给学生充分交流讨论。
努力方向:
在学生探究实验课上,老师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实验,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缩短实验的时间,生硬地把结论告诉学生。学生做实验过程中的错误在所难免,教师要会发现这种错误,充分利用这种错误资源,让学生学会评估自己的实验过程是否科学,学会与别的实验小组交流。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篇十一
第一课时:讲解熔化、凝固的概念,探究固体熔化的特征:温度变化情况,吸放热情况,物质状态变化情况。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交流和评估的探究过程。教师分析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如水浴法加热的目的-缓慢均匀加热,酒精灯的使用-灯帽盖灭,外焰加热等。最后学生分析数据得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特点,得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特点。第一课时完(时间基本上够)。
第二课时讲解凝固特点,熔化和凝固图线及特点。尤其是晶体熔化过程的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讲解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和晶体物质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指导学生看常见的物质的熔点(冰的0℃)。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篇十二
本设计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冰用矿泉水冷冻,破碎后用保温桶盛装带到教室。到教室后,再装到试管中,太耽误时间,今后可用试管装好后放到保温桶内,并用冰保起来,这样,它不会熔化。
学生在使用温度计测冰的温度时,不少学生将温度计拿出试管来读,原因是上课时,因为时间原因,教学温度计的使用规则是时,过快,学生掌握不好造成。
学生试验时,课堂显得有些乱,主要是因为对该做些什么和如何做还不够明确。
描点时,可以用坐标纸,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动手,分析并找出规律。
由于对教材中的实验做了改进,使原来烦琐的实验装置变的简单,节省了实验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篇十三
1.下列属于熔化的是()。
a.糖水放过一段时间变干变成了糖。
b.夏天放棒冰的杯子外壁的小水珠。
c.露水的形成。
d.棒冰变成糖水。
2.如图4.3-5所示为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冰是一种晶体。
b.冰的熔点为0℃。
c.从t1到t2冰处于熔化过程。
d.从t1到t2冰的质量保持不变。
3.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那么在做冰的熔化实验中,在0℃时,冰的状态是()。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
c.固体,液体共存。
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4.利用等质量的0℃的冰冷却食品通常比0℃的水效果好,原因是。
5.海波是晶体,石蜡是非晶体。小华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到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图像如图4.3-6所示,海波的熔化图像是________(填写序号)。
分析图像a可获得的信息有: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图像b可获得的信息有: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条即可)。
5.根据表中所列的几种物质的熔点,判断以下几题的是与非,并解释原因:
物质名称固态水银金铜钢钨固态氢。
(1)电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易熔化;。
(2)纯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
(3)水银温度计在-40℃时已失效,不能使用;。
(4)在-265℃时,氢气是固态。
【参考答案】。
1.d。
2.d。
3.d。
4.由于0℃的冰熔化时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所有冰全都变成0℃的水,再吸热温度才升高。所以用等质量的0℃的冰比0℃的水冷却效果好。
(4)正确。固态氢的熔点是-259℃,因此在-265℃时氢是固态。
6.由于熔化和凝固过程中要吸热和放热,此种材料在15℃~40℃范围内熔化和凝固,该温度正是室温变化的大致范围,因此,当温度升高时,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材料凝固放热,从而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篇十四
本节是典型的探究类问题。在教材的构思上突破传统,大胆地引用了图像法进行数据分析,比较直观清晰地显示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规律。对学生而言,虽有一定难度,但不失为一次很有实际意义的尝试。在设计过程中,利用“问题”作为线索,把需解决的知识点、实验方案、实验数据的收集、数据分析处理、对晶体熔点的理解等,利用“问题”的形式逐一突破。
探究课题的确定:从实验引入课题,提出问题讨论后,是学生明白自己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本环节的问题不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是考虑到学生刚刚接触探究实验,第一次以体验探究过程为主。
实验方案:这是第一次进行正规的热学实验,需要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等加热装置,而且用的是水浴法加热,学生不易完整地设计出来,对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操作技巧也没有感性认识,所以在处理这一环节时,主要是老师在指导,而学生没有自主设计的过程。准备实验固体物质时,我做了多次实验,如奈、冰、海波、蜡。发现用奈时,温度比较高,学生操作会有危险,不好操作。若选冰,有不需加热的好处,但是要是冰不够碎,搅拌不均匀,会出现实验与理论不相符,不能达到实验目的。而且,温度能很快地升到0℃,不易测量出固体升温的过程。对比后,最后选定海波和蜡分别代表晶体和非晶体进行实验。
数据分析:在正确操作、取得比较合理的.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画好熔化曲线,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得出规律。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里采用问题呈现法,数据和图像相结合,并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和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由此推想这两类物质在凝固过程中的规律。
对熔点的理解:采用事例分析法,直接在客观事实中体会晶体熔点的意义。
本课不足之处:
1.实验耗时长,极大程度上占用了课堂时间,导致第一课时不能完成教学任务,需留到第二课时来处理。
2.实验时,很难把握,得出的数据会有误差。用图像法处理数据时,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幸好有两组学生的数据超乎想象的好,一组是海波,一组是蜡,请他们上讲台来将数据描图在我已经准备好的大坐标纸上,效果很好。
为了能使本课得到更好的优化,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地探索,找到一种即方便又能得到较好数据的实验方法,来满足教学需要。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篇十五
通常把固态、液态、气态下的物质分别称为固体、液体和气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这三种状态是会转化的。
问:从前面探究冰的熔点可知,当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但若停止加热,熔化过程就会停止,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课本图10-15及课本上的`解释后作出回答。[来源:数理化网]教师总结补充。
讲述:下面我们通过实验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与验证。
问:所作曲线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教师补充。
讲述:停止加入热水,石蜡和海波的熔化过程会怎样?问:实验结论是什么?
问:沸腾是同学们最常见的汽化现象,你能用分子动理论作出解释吗?请阅读课本图。
教师补充、完善。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沸腾的过程需要吸热,那么蒸发需不需要吸热呢?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予以说明。
请同学们完成图10—21实验,实验的结论说明了什么?
问蒸发和沸腾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教师补充完善。
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什么是升华。
讲述:自然现象中有许多是升华现象,同学们能够列举三例升华现象吗?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篇十六
核心提示:在给出“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后,马上抛出问题:“你觉得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会怎样变化呢?”学生给出了一致的回答:“会不断升高。”...
我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标出各段硫代硫酸钠对应的状态,再出示理论上硫代硫酸钠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并在理论图上标出相应的温度下硫代硫酸钠的状态;再说一说哪段显示的是海波的熔化,海波在熔化前、熔化时、熔化后的温度变化情况以及“熔点”的概念。接着,让学生比较实验的结果与理论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出:1、理论图中的'海波在达到48℃时才开始熔化,达到固液共存状态;实验中的海波在43℃就已经在熔化了,已经是固液共存态了,且温度还在上升。2、理论图中的海波的熔点是48℃,实验中海波的熔点却是46℃。接着,我让学生试着去分析是什么原因使得实验结果和理论有这些差别?最后总结出:导致区别1的原因——因为我们实验中看到的先出现固液共存状态的是在试管的底部和边上,这部分海波的温度比试管中间部分的海波的温度高,而温度计测量的是试管中间部分的海波的温度,当温度计显示43℃时,试管底和壁上的海波的温度可能已经达到了海波的熔点了。导致区别2的原因——因为不能的晶体熔点往往不同,可能实验用的海波不纯,里面有杂质。有人说:“错误是美丽的”,也有人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在我们的科学实验中会有失败,也会有错误。当出现一些细小的失误时,我们应该有清晰的认识——实验的目的在于提供认识事物的感性材料,并根据这些客观的材料得出自然科学的规律,因此要求我们在实验中必须“实事求是”。实验失败是常有的现象,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作为教师要以一个正确的心态来对待实验失败,决不能含混其词,蒙混过关。面对实验的失败,我们应当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想象力和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篇十七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两种方案供参考。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教师要讲解实验的做法和注意事项。除了要将实验目的、如何分组、如何分工、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画图像等之外,由于学生没有用过酒精灯,还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讲清如何点燃、熄灭酒精灯,万一酒精洒在桌上并燃烧起来,如何扑灭。教师要准备几块湿布备用。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篇十八
《熔化和凝固》这一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做好xx和石蜡的熔化实验,让学生总结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通过学生从实验中得到的熔化曲线,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固体熔化时的特点,进而引出晶体和非晶体的概念。把凝固作为熔化的逆过程来展开教学的。
实验方面在课前我也是做了大量的准备的。xx的熔化实验很难做到有一段温度不变的过程,所以我将实验室里的块状xx研磨成粉末状,还要求实验过程中不断地用玻璃棒搅拌。在上课前我还把学生(四个学生为一组)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而且也有要求一个学生观察状态变化的。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好好的利用学生的实验成果,实验数据来展开教学。没有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上完课自己想想也觉得怎么会这么做的呢?其实我自己的教案设计是想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实验数据来做曲线的。可是又在上预设了一组数据,以防xx组的学生做不出有一段温度不变的过程。(结果学生做出来了)现在想想就算学生做不出来又何妨,照样让学生画曲线啊。在跟正确的实验曲线进行对比,让学生产生思想上的碰撞,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主动地进行思考。还有一点我上课过程中有些问题设计还不够有效性,这块也是我自己以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篇十九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我们学习。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2.学习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两种方案供参考。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教师要讲解实验的做法和注意事项。除了要将实验目的、如何分组、如何分工、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画图像等之外,由于学生没有用过酒精灯,还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讲清如何点燃、熄灭酒精灯,万一酒精洒在桌上并燃烧起来,如何扑灭。教师要准备几块湿布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