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心得体会及研讨发言5篇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党员干部《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心得体会及研讨发言,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心得体会及研讨发言第一篇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清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把握调查研究的要诀,带头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崇尚实干、力戒空谈,努力发现问题症结、集中群众智慧、开出管用良方,把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走好群众路线,在秉持正确态度中保持“血肉联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强调调查研究,不仅是因为调查研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因为它蕴含着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和责任。对此,我们必须秉持正确的态度,从“身入”到“心至”,做到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以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诚心诚意拜人民为师,真正联系群众,和群众做朋友,把群众当亲人。要走出围墙深宅,深入基层一线,进田间地埂、查车站码头、蹲街道社区、访乡村百姓,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与群众“坐一条板凳”,了解所急所盼、所忧所怨。与此同时,既要依靠群众找问题,还要真诚问计于群众,敞开大门、放下身段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既听顺耳话,也听逆耳言,既总结经验,也研究问题,既像蜜蜂采蜜“广采博收”,更能沉在一处“解剖麻雀”。如此,才能切实把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了解清、分析透,才能使调研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从而使各项决策和各方面工作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意愿。
突出问题导向,在勇于揭短亮丑中制定“应对之策”。“疮疤见光易好,伤口捂着易烂。”问题就是实际,就是方向,就是“有的放矢”的靶子。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加复杂繁重,这就愈加需要党员干部在调研时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解决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要在“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上下功夫,将调查与研究有机结合,将获得的信息、材料予以分析考量,然后提炼加工处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要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弄清问题性质、找准症结所在,防止大而化之、隔靴搔痒,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对照问题大小多少、轻重缓急、易难主次,做到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有针对性制定破题之举、应对之策。
端正调研作风,在坚持实事求是中形成“良好局面”。实事求是是调查研究的灵魂,背离了它,调查研究就要走上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歪路。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有质朴笃实的品质和作风,察实情、听实话、报实况。要紧密服从和服务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在求真求深上下功夫,克服定调找实证、划框要情况的虚假调研,不搞不切实际的“注水报告”、不贴边际的“敷衍报告”和负面影响的“虚假报告”。要通过转变作风,让“交换、比较、反复”成为一种习惯,坚持“一竿子插到底”,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归纳整理、提炼综合,不断修正、补充、完善对调研问题的认识和决策。与此同时,为防止结果失真,使调查研究取得预期目的和满意效果,还应将安排性和随机性相结合,在调研中既要“规定动作”,还应有“自选动作”,既看光鲜亮丽的“门面”和“窗口”,也得看黯然失色的“后院”和“角落”,谨防出现蜻蜓点水、道听途说,偏听偏信、以偏概全等现象,做到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研究,加快形成听实话、察实情、解实题的良好局面。
《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心得体会及研讨发言第二篇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推进基层治理亦应下到“最基层”,做到真“调研”,找寻“最需要”。作为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治理的成败关系着国家根基是否稳固、党与人民血脉联系是否紧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基层治理工作说到底就是为民服务的“一线”工作,要让群众感受到温度,体现治理效能,就应该时时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躬身向下深入调查研究,获得“一手资料”,要切忌决策时只会作“锦绣文章”,施策上盲目“大水漫灌”,成果上只图“应付了事”。
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要兼顾“软”和“硬”,切忌换了“新瓶”仍装“旧酒”。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城乡基层治理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承担着“便民”“亲民”的重大使命。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党群便民服务中心是群众可感可知、常去常谈的“关键节点”,是基层民情、民忧、民愁的汇聚点,也是方便群众办事、解决群众困难的“第一道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段时间以来,基层各级部门在党群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上投入大量资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个别地方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讲形式、不讲服务”等问题,导致为群众服务过程中出现换了“新地方”,仍用“老方法”的问题。要推动便民中心建设落到服务的“实处”,喜到群众的“心头”,就要坚决克服建设中存在的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把便民中心建设得更好看更亲民的同时,把更多心思放到“水、电、气、视、讯”缴费是不是足够方便,城乡低保、社会保险缴纳、惠民政策、农业生产、科技知识咨询是不是可以“一站式”完成等细节上,真正做到“软”“硬”两手抓,两手都硬。
乡村风貌改造要着眼“内”和“外”,切忌得了“面子”丢了“里子”。深入调查是获得乡村真实状况,使得乡村风貌改造工作落地见效的务实方法。乡村是万千游子回不去的故乡,蕴藏着浓浓的乡愁,乡村风貌改造更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重要一环。但改善乡村风貌不能仅仅停留在修整房屋、打扫卫生、栽花种草上,还要把村民精神状态提起来、把文明素养升起来、把村规民约订起来,妥善处理好“面子”和“里子”的关系,让优美环境显于外、质朴涵养寓于内。应通过小微景观建设、闲置荒地利用、农村“三大革命”等方式,大力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打造空间共建共享、环境宜居宜业、生态可触可感的人居“硬件”。同时,还要进行生动有力的宣传、积极有效的引导,通过“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发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涵养淳朴道德风尚的“里子”。
智慧化服务要贯通“形”“神”,切忌设备“提挡”观念“减速”。先调查,后治理是开展工作的基本遵循,先治理、再智慧是城乡基层治理的现实路径,让数字赋能治理行动不仅要有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形”,也要有理念更新、服务增效的“神”,实际中最忌讳把工作重心放在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等硬件上,从而忽视了相关人员技术操作、整合运用、运行维护等能力的提升。尔食尔禄,民脂民膏。基层部门应懂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不搞“大拆大建”,把每一笔财政资金用在改善民生福祉的急需处、刀尖上,有力整合综合执法、行政审批、公安、应急等系统功能,注重对已有资源的整合和基于现有平台的应用场景开发,最大限度发挥投资效益,实现“花小钱办大事”。同时,要注重操作人员技术能力培训,加强平时演练,提升各部门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度,从而在应急处突、疫情防控、自然灾害等事件中确保上手能用、处置及时、效用倍增,真正做到智慧赋能、效率倍增。
《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心得体会及研讨发言第三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上强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也提到,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青年干部作为干事创业的中坚力量,要敢于走出办公室,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始终秉持“三心”、手执“三笔”,才能在火热的实践中经风雨、壮筋骨、长才干,擘画出新时代“调查研究”新图景。
坚定“决心”,执刨根之笔,勾勒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奋斗姿态。问题是矛盾的外化,是时代的声音,是行动的先导。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开展调查研究,就是为了找到破题的办法和路径。从制定十项暖民心举措,以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到为了推动农村实现现代化发展,推出了“村村通”工程项目;再到针对城乡医疗服务不平衡问题,“分级诊疗”应运而生……实践证明,只有认认真真开展调查研究,拿出想干事、敢干事的劲头,秉持一抓到底的狠劲、一以贯之的韧劲、对症下药的巧劲,实实在在地瞄准矛盾问题,带着明确目的深入基层搞调研,有的放矢制定精准对策,方能真正解决问题,掌握科学决策的“源头活水”,保证工作中少走“弯路”“错路”。
锤炼“初心”,执为民之笔,描绘出“但愿苍生俱饱暖”的鱼水情深。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只有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发展理念贯穿调查研究全过程,用心用情用力地把好脉、确好诊,才能治好基层“病症”,铲除基层“顽疾”。青年干部要学会眼睛向下、扑下身子、沉到一线,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要勤喝墨水、多出汗水、长沾泥水,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多、矛盾风险多的地方去,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致力于把生涩难懂的理论转化为“群众话”“口头语”,学会从“小角度”讲好“大道理”,用“身边事”讲实“硬道理”,用“新角度”讲透“老道理”,多让群众打开“话匣子”,说出“心里话”,道出“心中难”,讲出“心中愿”,在“七嘴八舌”式的讨论中调研真问题,培养真情感,收获真对策。
淬炼“匠心”,执求真之笔,勾画出“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探索身影。“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调查研究,如果只是“花架子”,而不能落到实处,那工作做得再多也都毫无意义。由此可见,调查研究讲究的是“研以致用”“知行合一”,我们要坚持“调”“研”并重,防止“调”而不“研”、“研”而不“用”。基层工作纷繁复杂,充斥着“矛盾窝”和“棘手事”,对于初入基层的青年干部来说,这既是艰巨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我们要肯下硬功夫,能做实功夫,静得下心、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争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要力戒为调研而调研的形式主义,防止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的调研,切实做到“研”有所获、“研”有所用,精准找寻发展突破口,着力疏通基层工作的“堵点”“淤点”“难点”问题,在细致入微的调查研究中做出实绩。
《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心得体会及研讨发言第四篇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重要的“传家宝”,在各种大政方针、行动路线的制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基层青年干部要改“键对键”为“面对面”,从“大气层”中的浮光掠影到“土壤层”中的真金白银,真正把调查研究的“触角”延伸到群众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上。
从“衙门气”到“烟火味”,用“竹杖芒鞋”从“乡村院落”中“见真题”。《工作方案》中提到要“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调查研究不是“坐在车上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而是要亲力亲为、眼见为实。在基层工作中更是如此,古人有云“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要想用好理论知识,就要做到“事必躬亲”,少些“衙门习气”多去看看“人间烟火气”。但有的年轻干部总把“我感觉”“我认为”挂在嘴边,导致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往往“词不达意”,所以作为基层青年干部,不能光看“面子”不顾“里子”,只有脚上沾泥、刨根问底,才能对上群众的“胃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作为基层年轻干部要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维系好干群的鱼水关系,将自己视为群众的“店小二”“勤务员”“代言人”,切忌脚不落地、人不入户、走马观花,要放下“身架”、甘当“小学生”,才能见到百姓出的“真题”,在解题中取得做好群众工作的“真经”。
从“书生气”到“泥土味”,用“不辞劳苦”在“田间地头”上“蹲蹲苗”。《工作方案》中提到要“勇于涉险滩、破难题,知难而进、迎难而上。”部分青年干部基层经验薄弱,容易出现“畏难”“怕苦”情绪,不愿脚踏实地,陷入“客里空”。所以作为基层年轻干部不能仅仅保留“书生气”,更要去嗅一嗅泥土的芬芳,做到敢吃苦、能吃苦、肯吃苦,发扬“老黄牛”和“螺丝钉”精神,不拍脑袋、不喊口号、不搞形式,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基层一线正是培养和锻炼年轻干部的“试验田”,在基层的磨砺中“蹲苗”,多经历几次“风吹浪打”、多接几个“烫手山芋”、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蹲出经验、蹲出能力、蹲出心态。正所谓“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年轻干部不能忘记昨天的苦难辉煌,要淬炼“千锤万凿出深山”的意志,练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本领,既能做冲锋陷阵的“突击手”,也能做知己知彼的“侦察兵”,还能做保障后勤的“炊事员”,将吃苦作为不断前行的源动力,在困难面前做到“举重若轻”。
从“骄躁气”到“草根香”,用“绣花功夫”从“柴米油盐”里“尽精微”。调查研究不能搞秀式、盆景式和蜻蜓点水式调研,要从深从细,既看宏观也现微观,只有戒骄戒躁,在琢磨钻研中抽丝剥茧,透过现象看清问题的本质,才能体味到“草根香”。“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作为基层青年干部要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善“明察秋毫”。“注重细节”是一种能够将工作抓透抓实的办事态度,很多问题常常是因为细微之处的疏漏而产生,所以在群众工作中,年轻干部要善于静下心、稳住神、沉住气,用“绣花功夫”研究民生问题、化解民生矛盾,要动真情、下真劲、用真心和老百姓打交道,才能找准群众“心尖上”的问题,以群众的“小需求”,见群众的“大期盼”。以“时时放心不下”的心态做到时时同民意“对标”,事事向民心“聚焦”,从细微之处出发,不断收集民意“微心愿”,把握民情“微动态”,用好手中“微权力”,才能真正让百姓尝到“甜味”。
《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心得体会及研讨发言第五篇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深入群众、走访调研一直是我党“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研工作不是走马观花、游山玩水,而是站在群众的角度“看事情”、坐在群众的位置“想问题”。想要更深层次地掌握、收集、整理好现场的第一手资料,须以群众的“视角”将政策落实过程中的问题充分反映出来:“点对点”感受群众生活现状、“面对面”掌握基层发展情况、“心比心”推动问题落实解决。
“点对点”减少陪同,做到轻装上阵“脚踏实地”。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调研工作“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部分调研人员“走访必要陪同”,身边围绕一群陪同人员,原本安静的调研环境因为人数的增多而变得纷扰,导致群众无法集中精神讲述自身的情况和现状,使调研人员无法掌握全面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资料。“脚踏实地”就是要党员干部在调研过程中轻车简从,在减少陪同的前提下轻装入户,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研工作“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把调研工作做“实”,把情况摸实摸透,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省去不必要的陪同与程序,才能设身处地感受群众的苦与甜、忧与乐,做到对基层的情况“心中有数”,是调研工作“有的放矢”的关键所在。
“面对面”深究细研,抓住问题本质“刨根问底”。“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粗枝大叶的调研无法抓住问题的本质。部分调研人员到基层开展工作,不以“聊家常”的方式与群众沟通,却把“大道理、大方针”讲给群众听,造成“干部政策讲一堆,群众一句没听懂”的局面。群众听不懂,自然就不敢随便表达自身的见解和感受,担心“说错”,于是干脆“不说”,导致调研人员没有办法与群众达成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刨根问底”便是要调研人员跟群众坐下来“聊聊家常天”“说说心里话”,把基层情况问深、问细,把群众情况吃准、吃透,对工作情况作出准确的梳理和归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要想把调研工作做“深”,就要跟群众“深聊”,群众畅所欲言,干部才能深入研究问题、深度分析问题,从而找出症结所在,更好地解决问题。
“心比心”做好回访,推动问题解决“举一反三”。走访调研并非“访完就结束”,一走了之,而是要及时做好后续跟进,推动问题的解决,根据群众的反馈,将工作落实过程中不合理、不细致、不周全的地方进行全面整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用大力气、下真功夫。把调研工作做“细”,就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并对群众反馈的情况作出延伸,举一反三、深入思考,找到其他可能存在纰漏的地方,按照群众的需求重新完善后续工作的落实,使工作的推进方向更加符合群众的期许。要对调研后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回头看”,联系群众做好回访互动,对推进整改工作情况进行跟进反馈,根据群众对工作开展的认可程度和满意度进一步优化工作的方式方法,从而形成“调研——优化——再调研——再优化”的良性循环。把走访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把问题解决到群众急需处,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才能让群众感到满意,切实提高群众对调研工作的认可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