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优质19篇)
教案的反思和调整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教师应及时修订改进。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教案是教师为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一种教学计划和指导材料,它可以起到组织和调控学习活动、指导教师教学行为、实施评价等多重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案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和方法。此外,教案的编写还需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份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设计提供一些启发和灵感。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篇一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篇二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利用回声计算。
教学工具。
橡皮筋、直尺、哨子、小铃铛、梳子、音叉、杯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录像:电闪雷鸣、江河咆哮、鼓乐齐鸣、放鞭炮、电锯切割木板、小孩啼哭等画面。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观看录像。
由直观的画面创设声音产生的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师巡视并指导,帮助学生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利用不同物体进行发声实验,在探究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有的拉长橡皮筋,有的拨动尺子,有的吹口哨,有的摇小铃铛等等自己设计的实验,兴趣盎然。
[引语]现在已有不少组同学发现问题了,下面我们共同交流一下。
其它小组的同学是否和他们有同样的发现?还做了哪些实验?学生交流。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善于动脑,把不同器材结合使用很好,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用手按住喉头部分,大声说“振动”
生活中声音产生的现象很多,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物体是如何发声的?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加深他们的合作意识同时也为后面发现声音的产生的原因作好铺垫学生在交流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他们的交流尽可能多的做实验,通过实验也就不难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让他们真正体验探究的快乐。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有谁知道蝉是怎样发声的?
有时我们需要将声音记录下来,怎么办呢?学生阅读课本31页。
我站在讲台上说话,你们可以听见,声是靠什么传播的呢?
同学们思考固体能否传播声音?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气体、固体可以传声,那液体能否传声呢?
师:出示装有小金鱼的鱼缸,轻敲鱼缸,看金鱼的反应,说明液体也可以传声。
师: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总结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师用塑料圈在水平方向上来回推动,可以看到疏密变化从而引出声波,学生看课本33页明确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下雨天,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为什么?
(1)一般来说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3)在空气中声速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在教室里说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为什么?
学生回答,声传播的速度慢。
学生仔细分析讨论,然后起来交流获得的信息。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声速。
通过学生分析表格获得信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回声。
三,整体感知。
学生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传播的形式,声速的大小。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四,知识拓展。
课本34页1、2、3、4、5学生完成练习。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对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不足之处?
学生纷纷发言。
六,布置作业。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篇三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声音靠振动产生,它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切发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理解在空气中声波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预设: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呢?声音为何不尽相同?为什么有的声音动听,而有的声音却是噪声等等。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其中的部分问题予以解答。(板书标题)。
(二)、探究学习。
学生小活动:动手使身边的尽可能多的物体发声。
活动时注意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何不同?与同桌讨论发声的物体又有怎样的共同特征。
预设:有抖纸张,弹橡皮筋,倒水,拍手,敲桌子,吹气球,说话唱歌等等。
通过对比师生归纳声音的产生实质都是在动。教师讲解这实质是绕中心位置来回运动,物理学中称之为振动。也即是说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
提问:那么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实验探究:用锤敲击音叉,请同学聆听并观察,可以听到悦耳的乐器声,但很难看到发声的物体音叉是否振动,如何才能观察呢?教师介绍一个好的办法,用铁架台下悬一只乒乓球,音叉挨着乒乓球,对比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时乒乓球的状态,发现不敲击时球静止,敲击时球有明显跳动。
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跳动?为什么跳动?请学生试着说一说。
通过观察,知道敲击音叉时才跳动。是因为敲击时音叉发出声音,音股在振动,靠近很轻的乒乓球时带动球跳动。这种把叉股看不见的振动转化为可以看见的乒乓球的跳动,物理学上称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转化法。
请同学思考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预设有同学提出了用水或者撒上胡椒粉等。请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把音叉放置水中,对比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时的状况,可看到后者水花四溅,原因是发声的音叉的叉骨在振动,放置水中会使得水发生振动甚至激起水花。也是转化法。)。
教师讲解: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均表明一切发的物体都在振动,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补充小资料:早期的机械唱片发声原理。即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这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
声音是靠振动发声的,那么声源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到人耳的呢?
演示实验:声音两个相同的'音叉a与b,相隔一段距离,a音叉靠近静止悬挂的乒乓球,用力敲击b音叉,发现乒乓球也会跳动。
提问:音叉b并没有与乒乓球接触,为什么球会振动,又是谁将振动传给了a呢?
得出:他们之间只有空气,应该是空气传播了声音。
提问:那空气又是怎样传播声音的呢?
教师点拨:原来敲击音叉时,叉股不停的左右振动,引起他周围的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形成声波。声音就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最后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听力。平时我们人与人的交流就是靠空气传播声音的。
那只有空气才能传播声音吗?你还知道什么可以传播声音呢?同学们请看下面的实验看看他又说明什么问题。
用气球包裹一个手机,打开音乐,并将他悬吊起来,放入空桶中,可明显听到空气传播的音乐。接着往空桶中注入水,请学生观察并聆听是否还是可以听到声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问题,什么可以传播声音。
结论:两个实验分别说明空气是气态,水是液态都能传播声音。
提问:那固态物质是否能传播声音呢?你又有什么具体实例来说明呢?
预设压在枕头下面的手表,可以通过枕头传播指针走动的声音;土电话传播声音,有细线连接可以听到,没有细线不能听见,说明细线可以传声。
总结:大量的实验表明一切气体、固体、液体都可以作介质传播声音。
提问:思考有没有不能传声的地方呢?
预设月球上,两名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通过无线电来交谈。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也即是在真空状态不能传播声音。
演示实验:用小实验辅助理解真空不能传声: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用电动抽气机逐渐抽走里面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可以引导推想如果把罩内抽成真空,就不能听到声音了。再做对比实验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师生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或液体,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生活现象:生活中电扇雷鸣的天气,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为什么?
讨论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说声音传播有一定的速度。
教师讲解:我们把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称为声速。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具体。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展示ppt,列举一系列声音在介质中的出纳博速度,请同学仔细观察数据,有何发现?
可以看到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请学生记住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教师讲解:这是回声现象,用物理的语言描述就是声波遇到障碍物的反射现象。
教师讲解: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发出的声音经过大于0.1s回到耳边,人们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而当障碍物离得太近时,声波很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人耳难以分辨,但是会觉得声音更响亮。
拓展小资料:回声现象除了测量声速之外还有很多应用。如在建筑学中我国天坛的回音壁巧妙利用回声享誉中外,医学上疾病监测,工业加工除尘,军事中利用声纳海底探测等等。
(三)、应用提升。
科学世界资料补充:《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生物课上知道基本过程就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在这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产生的信号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们也能感知声音。例如,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递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骨传导常应用在工业和战场上,利用骨传导原理制成的助听器、耳机等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物理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让我们不禁感叹好神奇的物理世界,它造福于我们的生活,让生活更美好。
习题巩固: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敲打的声音?请说出其中的道理。
(四)、小结作业。
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能听到房间里蚊子的嗡嗡声?然而蝴蝶飞行时翅膀也在振动,我们却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惑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试着寻找答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篇四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有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对它的控制与应用,这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
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本节课拟采用诱思探究实验论证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及分组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以上这些,可以概括为: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验论证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课时安排】: 1课时
【实验器材】:
1.教师演示实验器材:真空铃实验装置。
2.学生探究实验器材: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发声体(小收音机、两个塑料袋)、水槽两个、水、cuso4溶液、白纸、气球、树叶、四季润喉片瓶子等。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第一组:共振音叉。
第二组:发声体(小收音机、两个塑料袋)、水槽两个、水、cuso4溶液。
第三组:长钢管。
3.多媒体课件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篇五
1、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中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大家先来做个实验:请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引导学生举例: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鸟鸣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青蛙鸣叫中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总结:由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相应部位振动而发声的。
三、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提问: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
演示实验“声音的传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声音逐渐减小,最后消失)。说明: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观察图3-11,另外,同学们在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许多的声音。说明:水可以传声。
学生小实验3-12:说明:木头可以传声。
总结:空气、水、木头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可见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声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学生阅读图3-13(人耳的结构):振动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引起鼓膜的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的声音。
v固v液v气。
在1标准大气压下,15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340/s。
四、回声。
学生阅读信息窗——“天坛回音壁”,介绍,如果要听到回声,时间间隔至少要0.1秒。
回声可加强原声,或测量距离。
五、本节小结,作业:1,2题。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声的世界。
七、教学后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篇六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15℃时)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回声测距离。
教学工具。
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纸屑或泡沫、土电话。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新课教学。
(1)课本图1.1—1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实验:学生观察音叉发声时叉股在振动。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实验:拨动吉他的弦,琴弦或者橡皮筋。
(4)实验: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活动,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由学生列举一些奇特的发声现象:蝉、蚊子、笛子。
机械唱片的简单原理。
(1)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固体也能传声。
(2)实验: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液体也能传声。
(3)实验: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空气传给左边的音叉。——气体能传声。
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传播出去——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实验:1.1—4(有条件的可以做,也可观看视频。):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我们平时交谈都是靠空气传声。
思考:图1.1—5月球上的宇航员能正常交谈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图1.1—6:声音是靠声波这种形式传播的。
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时的声速:340m/s。
读作:340米每秒。含义: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25℃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温度有关。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
4、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
解:340×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解:340×1.5/2≈255米。
“想想做做”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篇七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
[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
[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篇八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2、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声音产生的原理;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三、教学难点
探究物体传声实验
四、教 具:音叉、小锤。
五、教学过程:
生:狮吼、虎啸、鸟鸣、青蛙叫、流水潺潺、呼呼的风声……
师:那这些美妙的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探究并举例:让全班同学都摸正在发声的音叉然后讨论回答,讨论后再举出其他声音产生的例子。(让同学自己探究,比如摸自己发声的喉咙……最后看书上的图片并总结声音是怎样产生?)
总结: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源的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生:声源振动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传到人耳中,反映到人脑中我们就听见了声音。鱼之所以会被吓跑,是因为声音由空气中传入水中把鱼吓跑了。
提示引导并提问: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呢?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呢?(让学生看课本 29 页后讨论)
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声源振动,引起空气振动,最后传到人耳。由于空气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就像水波波纹一样有高有低。
结论:声音以声波形式传播(半数以上学生能说出此过程)
总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实验探究
师: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呢?请同学们讨论后举例回答。
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
a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例:钓鱼时大声说话会把鱼吓跑;把一根管子伸进海水下,可以听见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海豚在海中的叫声能被人听见。)
b: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例:在某一间教室敲暖气管,一座楼的每个教室都能听到敲击声;古代人打仗,先锋官把耳朵贴地听一下,就能听到远处敌军行进的声音;在课桌一端很轻的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桌面就可以清楚的听见敲击声,而不贴桌面就听不见。)
c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例: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不能直接对话,要靠无线电。)
总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如水),固体(如钢铁、木头、土壤)等物质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声,但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我们把这些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介质。
引出:介质的定义:凡是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
师:百米赛跑时,小明先看到发令枪冒烟,后听到枪声。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若给你一个秒表,采用什么做法你能估测出枪声从百米起点传播到终点所需的时间?通过这种做法你能估测出声每秒传播的距离吗?与同学交流合作进行回答。(见课本 30 页)
学生讨论结果:有同学可以说出 s=100m,t是从看见冒烟到听见枪响的时间,则声速 v=s/t。但有同学对未计算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提出质疑,也有同学说光传播速度极快,所以短距离内光的传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讨论总结:声速比光速慢的多,所以光速在短距离内传播所需要的时间不计。故 v=s/t 此计算方法可行。
声速的定义:声每秒钟传播的速度为声速。
影响声速的两个因素:介质的性质,介质的温度。
学生看表格后,得出结论: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注:有半数学生得出了此结论。
六、总结归纳:本节课主要讲了声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声的传播形式以及声速。本节内容与生活非常贴近.
七、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5。(见课本 31页)
八、板书设计:
§1.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 、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水源 、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 、水波声波: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2 、凡是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
3、 声速: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称为声速。 声速的两个决定因素:介质的性质,介质的温度。
4 、 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
自我点评: 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思考,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尤其体现在让学生探究声除了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固体等物质中传播。探究完声的传播形式、声的介质以后,讨论了声传播有多快。充分利用了集体优势,体现了物理学习方法中的合作交流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性和感性上很好的掌握声的产生原因、传播形式和传播条件以及声速等知识。授课方式与授课过程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篇九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物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传播的快慢:空气(15℃)中声速是340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传播得慢。
4.回声。
【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
2、进行课本37页的实践活动。
3、作业本上写p371、2、3三道题。
共3页,当前第3页123。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篇十
1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
1.认识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2.知道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播声音。
能力与过程。
通过探究声音的传播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与人合作能力。
2重点难点。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声音的传播形式。
3教学用具。
听诊器、水杯、砂纸、木尺、声强传感器、土电话等。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一、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师:同学们,课下十分钟,你们都做什么呢?
生:我们经常到楼下、操场上活动、玩耍。
师:十分钟过后,你们为什么又回到教室呢?
生:因为上课了,所以我们回到教室里。
师:那么,你们是怎样知道已经到了上课的时间,应该回到教室了?
生:听到上课的铃声,我们就回到了教室。
师:对,是上课的铃声把我们招回教室。现在,老师正在讲课,你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吗?这位同学呢?你呢?还又你呢?坐在教室每个角落的学生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生:想!
(学生交流汇报)。
生:我想知道这些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的?
生:我想知道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生: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真好。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声音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它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这一问题来展开研究。(“物体传声”板书课题)。
活动2【导入】自主探究。
自行探究,解决问题。
1、启发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
师:声音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它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同学们猜想一下这个问题。(学生交流)。
生:我认为声音可以通过桌子传播。
生:我认为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生:我认为声音可以在尺子中传播。
(教师把学生猜想的结果板书)。
2、实验探究,自行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谈了自己的想法,那么你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最好办法。
实验完毕后。
师:同学们,在实验中你验证的是什么?怎样验证的?
生:我认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因为老师讲课,我们都能听到。在老师和我们的耳朵中间隔着空气,这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师:其他同学,你们同意他们组的观点吗?
生:我非常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上课铃声一响,我们都能听到,在电铃和我们的耳朵之间隔着空气,声音就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
师:假如没有空气的真空环境,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下面让我们通过一段录像了解这些问题。
(播放录像)。
师:能听到声音吗?说明了什么?
生:不能,说明真空不能传声,空气可以传声。
师:说的真好,接着汇报你们组的实验结果!
生:我认为声音能在桌子中传播。因为我们组有个同学挠桌子时,我们把耳朵贴在桌子上能听到挠桌子的声音。在挠桌子时和我们的耳朵中间隔着桌子,这说明声音能在桌子中传播。
师:其他小组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生:同意他们的观点,我组认为声音不仅能在桌子中传播,还能在玻璃瓶中传播,我们组有一个同学轻轻敲玻璃瓶,另一个同学用耳朵贴在玻璃瓶上,能听到敲玻璃瓶的声音,这说明声音能在玻璃瓶中传播。像玻璃瓶,桌子都是固体所以我们实验发现: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生:老师,有一次我在家里写作业,隔壁的阿姨用什么东西在墙上划,我就听到“唰唰”的响声,这说明声音能通过墙壁传到我的耳朵里的。这也是固体传声。
师:看来大家有不同的异议,那我们就做个试验来验证一下吧。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可以这样说,但更确切地说声音是通过水、杯子、空气传到耳朵里的。
师: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声音能在液体、气体、固体中传播。
师:很好。那么声音的传播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生:我认为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在操场上玩时,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有学生,当铃声响时,各个角落的学生却都能听到铃声,这说明声音是朝着四面八方传播的。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我们了解了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又是怎样通周围的物体向外传播的?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师:来一位学生演示,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我看到声音像水波一样向远处传播。
生:我认为声音像山峰一样向远处传播。
师:同学们描述的真好,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也跟着振动,这样就会形成声音的波浪,就像水波可以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
活动3【导入】巩固练习。
三、巩固训练,延伸提高。
师:你们知道了这么多科学知识,能不能解释一些现象呢?请看第一题。
师:说的真完整,哪位同学再说一说?
师:同学们解释的真清楚,看第二题你们能难住你们吗?
2、出示课件: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借助无线电通话机通话?
师:大家真聪明,我这里还有一道难题看你们能不能解决?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听诊器,大家感受一下吧!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实验与体验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科学的殿堂美不胜收,只要大家积极动脑,你们一定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有没有信心?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篇十一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
2.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四、教具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闹钟、装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多媒体设备、课件、军鼓、锣、音叉、水槽、铁架台、泡沫塑料小球、细绳。
学生分组实验:橡皮筯、塑料尺、口琴、气球。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10看章首图,并阅读课本p11的配文。
生:看图并阅读。
师: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篇十二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篇十三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法建议。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3.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
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又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教学工具: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彩纸。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新课教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教学方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
供老师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触摸喉头。
用碎纸屑和收音机演示(纸盆外露,上放碎纸屑)。
请同学观察播放音乐前后,碎纸屑在纸盆上的情况.。
用纸人和少先队队鼓演示。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注意:每个实验都应对比观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简介: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方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可共选择的实验:
演示:如图3-1-3所示,
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
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空气中:(15°c)340m/s。
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认识: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又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什么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
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回声可以加强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综合分析材料;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篇十四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有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对它的控制与应用,这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
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本节课拟采用诱思探究实验论证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及分组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以上这些,可以概括为: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验论证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课时安排】:1课时。
【实验器材】:
1、教师演示实验器材:真空铃实验装置。
2、学生探究实验器材: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发声体(小收音机、两个塑料袋)、水槽两个、水、cuso4溶液、白纸、气球、树叶、四季润喉片瓶子等。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第一组:共振音叉。
第二组:发声体(小收音机、两个塑料袋)、水槽两个、水、cuso4溶液。
第三组:长钢管。
3、多媒体课件。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
【导语】的会员“柠绫然”为你整理了“”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篇十五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学习声现象的基本知识。
二、声音的发生。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千千万万的声音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通过实验和研究我们发现: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解释何为振动)。
举例:讲话发声是声带在振动、吹口哨、打雷是空气在振动、打鼓时看到鼓皮在振动………。
演示实验验证:音叉发声,弹开乒乓球。
音叉发声,溅起水花。
得到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提问:反过来,是不是一切振动的物体都在发声呢?
学生讨论,老师归纳总结:一切振动的物体都会发声,只不过有些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人耳听不到。(听不到的不一定是不存在的)。
提问:振动就会发声,发声就一定有振动,那如果振动停止,声音会怎样呢?
手握音叉演示实验说明: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举例:老师讲课,每个同学都听得见,声音是怎样传到你们的耳朵的呢?
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演示实验证实:音叉共鸣,另一音叉弹起乒乓球。
提问:除了空气可以传声外,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
学生讨论、举例,老师归纳:其他气体、液体、还有固体都可以传声。
举例说明:钓鱼、潜水员喊话,铁道游击队听轨等等。
学生实验:将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我们把所有可以传播声音的物质(媒介)叫介质。
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提问:如果没有气体,也没有液体和固体,没有介质,还能不能传播声音?
没有介质不能传声,即真空不能传声。
请学生查看课本p33声速表。
得出结论:一般而言,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快,在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快(由分子密集程度决定)。
找出15c时,空气中声速为:340m/s要求学生识记。
一般空气中,如无另外说明,都认为声速是340m/s。
四、回声。
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老师讲课,为什么没有听到回声?
回声存在并被听到,只是人耳不能区分---和原声时间间隔太短。
人耳区分原声和回声最小时间间隔为:0.1秒。
组织学生计算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
s=vt=340ml=s/2=17m。
五、回声的利用。
1、测距离:l=vt/22、测深度:h=vt/2。
七、小结:作业:p43页3题,4题.
七、板书设计:
第四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一.音的发生。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2.声速(15℃)340m/s。
3.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三.回声。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s=1/2s总=1/2vt。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篇十六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创设情境。
(二)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被我们听到的?
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给学生提供“制造”声音的器材:音叉、鼓、锣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进行实验探究:让音叉、鼓、锣等发声,并观察声音产生伴随的现象。
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直接观察和触摸感受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发声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培养归纳能力。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结论。
通过观察、体验与对比、概括,建立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4.介绍弦乐器和管乐器:弹奏吉他、展示自制管乐器,并播放使用自制管乐器演奏视频。
让学生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捂住自己的声带处,再次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巩固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
1.提出问题:我在这说话,我的声带在这振动,声音怎么传到你的耳朵里了?
学生思考:我们之间有什么,是什么把声音传过来的.?
诱导学生自己得出: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播。
2.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空气,你还能听到我讲话的声音吗?
深入思考和联想。
让学生提出猜想,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
3.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传声的原因,进行猜测和讨论。
广口瓶内发生器声音的变化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传播。
5.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液体中传播。欣赏《小儿垂钓》和“水上芭蕾”。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观察与思考。
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6.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学生轻敲桌子一端,耳朵贴近桌面另一端听声音。
探究固体传声,初步感悟科学探究。
7.试用“土电话”,强化固体可以传声。
让一学生“接听土电话”并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发言。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实质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8.归纳结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系统总结规律。
9.听觉的形成:播放视频:人耳的结构和动画(听觉的形成)。
观察与思考。
了解人耳的结构和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五)声速。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学生阅读课文(第38页),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并总结规律。
启发学生从阅读中找出规律。
(六)小结。
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思考、交流,谈收获、体会等。
通过合作、交流,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七)课堂练习。
出示练习题。
阅读、思考,举手答题。
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八)布置作业。
延伸兴趣。
课后第2、3题。
当堂完成。
巩固所学知识。
(九)板书设计。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空气中:340m/。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篇十七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篇十八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篇十九
1、下列乐器是由于空气柱振动发声的是()。
a、架子鼓b、笛子c、小提琴d、口琴。
2、关于声现象,下例说法正确的是()。
a、在钢铁中的声速小于在水中的声速b、在水中的声速小于在空气中的声速。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人唱歌时是声带振动发声的。
3、桌子上的鱼缸中有若干条金鱼,敲击桌子,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空气—水—鱼b、桌子—空气—鱼缸—鱼。
c、桌子—鱼缸—水—鱼d、桌子—空气—水—鱼。
4、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这是因为()。
a、桥洞两端是开口的不反射声音b、桥洞窄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听不出来。
c、桥洞反射的回声从桥洞跑了d、桥洞两侧反射的声音刚好抵消。
5、下列事例中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嘀嗒声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花样游泳员在水下随着音乐翩翩起舞d、人们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6、一人对着一座高山呼喊,经过10s听到回声,那么人离高山()。
a、1700mb、3400mc、170md、340m。
3.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
5.八年级物理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