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时代楷模刘永坦事迹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汇总9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时代楷模刘永坦事迹篇一
当白发苍苍的他登台领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刘永坦——这个名字才广为人知。
2020年8月,他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用于国家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
这一生,他只专注于一种国之重器——新体制雷达的研究。“只要国家有需求,我的前行就没有终点。”85岁的刘永坦说。
从零开始,他干了一桩“惊天动地事”
1990年4月3日,某地雷达实验站。
时间仿佛在此刻静止。一个红色圆点,出现在一台设备的显示屏上。
红色圆点,代表着雷达监测条件下的目标。
人们开始忙碌起来:记录数据、核对信息、小声交谈或者大声惊呼……目标确认!
人群中央,那个戴着眼镜、脸晒得黝黑的人,热泪纵横。他身后,雷达天线阵迎风矗立。
他,就是主持这项科研工作的刘永坦。在这片满目荒芜的海岸线上,他带领团队奋战多年,终于使我国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首次实现目标探测!
新体制雷达能突破传统雷达探测“盲区”来发现目标,是海防战线上决胜千里之外的“火眼金睛”。20世纪80年代初,少数几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牢牢把持着对海探测的信息优势,中国始终难有突破。
“怕家国难安!怕人民受苦!怕受制于人!”
1981年从海外留学进修归来后,这“三怕”就重重地压在刘永坦心头。他深知,真正的核心技术,任何国家都不会拱手相让。
从零开始!45岁的刘永坦义无反顾,向中国的科研“无人区”进军。
10个月后,团队建起来了,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出炉了!
“没有电脑,一页稿纸300字,报告手写了700多页,写废的纸摞一起就有半米高。”团队首批骨干成员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张宁回忆说,刘永坦带着他们没日没夜地写了几个月,一直写到手指发麻、手腕酸痛,连鸡蛋都捏不住。
一场填补国内空白的开拓性攻坚战正式拉开帷幕。
当时,雷达实验站的选址位于一片荒芜地带,批复的经费不足,发射机、接收机等模拟系统和操作系统也十分落后。
团队里有人打了蔫儿,刘永坦话语铿锵:“如果没有难点,还叫什么科研!”
选址地远离人烟,科研人员住在四面漏风的简易房子里,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干就是几个月。
生活不便,他们经常用冷面包充饥;交通不便,他们顶风冒雨,单程徒步3公里往返驻地和雷达站。每到天黑路过一片坟地,就用手电的光柱给自己壮胆。
1989年,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建成,中国人用8年时间,赶完了西方国家二三十年的路。1991年,新体制雷达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刘永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他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随后,刘永坦带领团队从实验场转战到应用场,着力解决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的实际应用转化。
刘永坦已是两院院士,很多人劝他“歇歇吧”“别砸了自己的牌子”,他却坚持:“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实际应用,就如同一把没有开刃的宝剑,中看不中用。”
设计——实验——失败——总结——再实验……刘永坦领着团队进行了更加艰辛的磨炼,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2011年,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并投入实际应用,攻克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精选篇5)
时代楷模刘永坦事迹篇二
美丽的海滩,海鸥不时高亢鸣叫。挺立的雷达天线阵也像这聪明、勇敢的精灵,永不停歇捕捉着来自远洋的信号。
在刘永坦看来,它们仿佛早已有了生命,是团队中的“特殊成员”,凝结着很多人毕生的心血和梦想。他常跟人说:“我们团队的特点就是不服输、不低头、不怕别人‘卡脖子’,大胆往前走。”
这又何尝不是刘永坦自己的人生写照?
1936年,刘永坦出生在江苏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
他出生后的第二年,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父亲给他起名“永坦”,不仅是对他人生平安顺遂的祝愿,也是对国家繁荣昌盛的企盼。
大科学家的故事仿佛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看到了一个充满神秘的未知世界。这个少年一会儿想搭梯子上天摘星,一会儿又想下海捉鳖,各种奇思妙想犹如潮涌。
昏暗的菜油灯下,母亲常常教他诵读古诗词,陆游的《示儿》、岳飞的《满江红》,刘永坦跟着母亲一字一句,抑扬顿挫。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他至今记得,母亲每每读到这句词时那激动的神情和略带颤抖的语音。
父亲从不干涉他的志向,只一句话:“科学可以救国。”
那时他还不知,这种无法言说却令人血脉偾张的感受,就是日后影响他一生的“家国情怀”。
1953年,刘永坦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后作为预备师资被派往清华大学进修两年。1958年,刘永坦回到哈工大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挑起了教学科研两摊任务。
1965年,刘永坦主持并提出了国家“单脉冲延迟接收机”研制的总体设计方案,只可惜,“”打断了这项科研任务,这个醉心于科研的青年插队落户到当时的黑龙江省五常县。
插队的经历,让他落下了严重的腰病,却也锻造了他坚韧的品格。此后无论顺境逆境、时代变迁,他对科学的求索不变,少时的报国之志不改。
1979年6月,刘永坦登上了飞往英国的航班。他是“”结束后,中国第一批公派出访的学者。
那时,在英国埃塞克斯大学、伯明翰大学的雷达技术实验室,中国学生大多做的是科研辅助工作。
“我是一名中国人,我的成功与否代表着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刘永坦心里不服,他铆足了劲,在实验室里度过了无数个不眠的日夜。
他的导师曾三次挽留这位来自中国的学生,因为“其科研成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很出色”。
“跟你同期来的中国学生,有的已经同意留在英国了。”最后一次,面对导师的劝说,刘永坦依旧淡淡一笑,微微颔首:“再次感谢您,人各有志。”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如今,耄耋之年的刘永坦,依然没有停下脚步。
在他的设计推动下,“21世纪的雷达”将在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等领域大显身手,造福于民。
“一项任务完成了,就要开始下一项,只有研制出性能更好的产品,才能给国家交上满意的答卷。”他说。
时代楷模刘永坦事迹篇三
“没有退路可言,唯有咬住牙向前走”
刘永坦1936年生于南京,少时跟随父母辗转几个城市,在颠沛流离中度过。“永坦”这个名字,不仅是家人对他人生平安顺遂的祝愿,也是对国家命运最深切的企盼。
新中国成立后,满怀欣喜的刘永坦一路北上,1953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当时,哈工大800多名青年师生响应国家号召,把青春挥洒在北疆大地上,刘永坦便是其中光荣的一员。
1958年,刘永坦在清华大学进修后,回到哈工大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同年夏天,他走上了三尺讲台,率领一支治学严谨的“雷达铁军”,开始了一段和时间赛跑的峥嵘岁月。
1978年开始,刘永坦对雷达有了新的认识。传统雷达虽然有“千里眼”之称,但也有“看”不到的地方。“雷达能看多远,国防安全就可以保多远。别的国家已经在研制新体制雷达,中国也决不能落下。”刘永坦立下宏愿——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1983年,刘永坦历经10个月终于完成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在理论上充分论证了新体制雷达的可能性。“当时,国内技术一片空白,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没有退路可言,唯有咬住牙向前走。”刘永坦回忆道。
时代楷模刘永坦事迹篇四
美丽的海滩,海鸥不时高亢鸣叫。挺立的雷达天线阵也像这聪明、勇敢的精灵,永不停歇捕捉着来自远洋的信号。
在刘永坦看来,它们仿佛早已有了生命,是团队中的“特殊成员”,凝结着很多人毕生的心血和梦想。他常跟人说:“我们团队的特点就是不服输、不低头、不怕别人‘卡脖子’,大胆往前走。”
这又何尝不是刘永坦自己的人生写照?
1936年,刘永坦出生在江苏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
他出生后的第二年,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父亲给他起名“永坦”,不仅是对他人生平安顺遂的祝愿,也是对国家繁荣昌盛的企盼。
大科学家的故事仿佛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看到了一个充满神秘的未知世界。这个少年一会儿想搭梯子上天摘星,一会儿又想下海捉鳖,各种奇思妙想犹如潮涌。
昏暗的菜油灯下,母亲常常教他诵读古诗词,陆游的《示儿》、岳飞的《满江红》,刘永坦跟着母亲一字一句,抑扬顿挫。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他至今记得,母亲每每读到这句词时那激动的神情和略带颤抖的语音。
父亲从不干涉他的志向,只一句话:“科学可以救国。”
那时他还不知,这种无法言说却令人血脉偾张的感受,就是日后影响他一生的“家国情怀”。
1953年,刘永坦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后作为预备师资被派往清华大学进修两年。1958年,刘永坦回到哈工大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挑起了教学科研两摊任务。
1965年,刘永坦主持并提出了国家“单脉冲延迟接收机”研制的总体设计方案,只可惜,“”打断了这项科研任务,这个醉心于科研的青年插队落户到当时的黑龙江省五常县。
插队的经历,让他落下了严重的腰病,却也锻造了他坚韧的品格。此后无论顺境逆境、时代变迁,他对科学的求索不变,少时的报国之志不改。
1979年6月,刘永坦登上了飞往英国的航班。他是“”结束后,中国第一批公派出访的学者。
那时,在英国埃塞克斯大学、伯明翰大学的雷达技术实验室,中国学生大多做的是科研辅助工作。
“我是一名中国人,我的成功与否代表着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刘永坦心里不服,他铆足了劲,在实验室里度过了无数个不眠的日夜。
他的导师曾三次挽留这位来自中国的学生,因为“其科研成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很出色”。
“跟你同期来的中国学生,有的已经同意留在英国了。”最后一次,面对导师的劝说,刘永坦依旧淡淡一笑,微微颔首:“再次感谢您,人各有志。”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如今,耄耋之年的刘永坦,依然没有停下脚步。
在他的设计推动下,“21世纪的雷达”将在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等领域大显身手,造福于民。
“一项任务完成了,就要开始下一项,只有研制出性能更好的产品,才能给国家交上满意的答卷。”他说。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精选篇2)
时代楷模刘永坦事迹篇五
“必须志存高远,大胆创新,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攻占世界前沿高地,打败那些科研实践中遇到的‘拦路虎’;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一步一步达到光辉的顶点。”刘永坦常说,创新跟学风联系最密切,不能模棱两可做事情,必须严格。只有做到“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学懂了、弄透了,才能法无定法,不拘一格去创新。
迄今为止,他已培养研究生80多名,其中获博士学位者40多人,其中不乏两院院士、大学校长和国家级专家等为代表的一批高层次人才,他的很多学生已成为我国空间遥感、雷达技术、电子对抗等领域的领军人物。
2020年8月,刘永坦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哈工大,助力学校培养人才。今年9月,以他名字命名的本科“永坦班”迎来第一批“00后”新生。
在同事和学生们眼中,刘永坦是个子高大,能点燃每个人“内核”的大侠“坦院士”,而“燃着一把火”的大侠背后,是家人默默的支撑。
走进刘永坦的家中,看不到豪华家具,最多的就是各类书籍和科研资料。书房里,一块闪闪发光、刻有“金婚之喜”的银盘,赫然与那些奖章并列摆放着。那是2010年11月,学校送给刘永坦与冯秉瑞这对哈工大“科学伉俪”相伴50周年的礼物。
1953年,刘永坦、冯秉瑞二人共同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求学,随后留校任教。婚后,刘永坦长期在野外实验,妻子一人撑着整个家。本可以站在讲台上,刘永坦却到偏僻落后的海边一年又一年,送走了青春,如今已是皓首老者,“我们那代知识分子都是这样,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个人的追求。”刘永坦永远记得父亲说的那句话,不管将来学什么专业,都要多为国家干点事。
儿子刘兴钊在父亲刘永坦的影响下,也从事了雷达研究。一生多数时光给了雷达研究的刘永坦,教给了儿子最重要的一课,对学术的追求不是简单地“为发表而写论文”“为评职称汲汲努力”,而是要做出真正有用的研究,怎样对国家有利,就怎样去做。
时代楷模刘永坦事迹篇六
前不久,大庆油田古龙页岩油勘探实现重大战略突破,团队上下为之振奋,更加快了对页岩油科研攻关的脚步。大家希望以刘永坦院士为榜样,与大庆油田一道共同推动我国页岩油气开发技术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迟庆国表示,刘永坦院士的科研选择和爱国情怀对自己研究电容器有很大触动和启发,电容器是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新能源并网、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自己将专注于研究方向,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刘永坦院士长达40年的潜心研究之路告诉我们,要完成技术突破绝不能浅尝辄止,要聚焦问题难点,专注、纯粹、深入、坚持不懈地钻研,才有可能取得成功;面对从零起步的科研难题和国内外重重质疑,刘永坦院士仍坚定信心、矢志不渝,这启发科研工作者应坚定科研信念,自主创新,敢于摆脱对国外技术、仪器的依赖,勇于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刘永坦院士矢志报国、担当有为的家国情怀激励着我们要志存高远,心中有国家人民,勇担重任,面向国家重要需求,深耕细作,把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迟庆国感慨不已。
时代楷模刘永坦事迹篇七
9月2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时代楷模”称号。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在校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哈工大师生从不同角度畅谈了学习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的认识、体会和感悟。
“刘永坦院士用一生诠释了一名红色战略科学家的初心和坚守,是全体哈工大人做人的标杆、学习的楷模、奋斗的航标,同时也充分证明,中国大地上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培养出大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表示,面向新百年,哈工大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致哈工大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为引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继承和发扬以刘永坦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哈工大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加快推进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内部治理四项重点领域改革,坚持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培育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说,刘永坦院士是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杰出典范,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锋榜样,也是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的典型代表。韩杰才表示,面向新征程,哈工大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以刘永坦院士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科学家精神,矢志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培养更多杰出人才。全校上下将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的新业绩,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信学院教授李杨是在刘永坦院士的指导和培养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才,多次作为宣讲团成员面向师生讲授刘永坦院士的事迹,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作为我们身边的榜样,他身上折射出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在打造国之重器、培养杰出人才的工作中追求卓越。跨越百年,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将坚守初心,接续奋斗。”李杨说。
“刘永坦院士既是成就卓著的雷达技术帅才,又是善于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四十年如一日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用心凝聚了一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英才,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通信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刘爱军表示,作为一线教师和基层党支部书记,一定要传承好刘永坦院士的艰苦奋斗、家国情怀精神,以“时代楷模”为榜样,为威海校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信学院电子工程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于川淼认真观看了央视“时代楷模”发布仪式,深刻感受到了刘永坦院士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的科学家精神,进一步坚定了将来以所学专业知识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作为哈工大学子,我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努力练就过硬本领,以奋斗放飞青春梦想,为建设科技强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时代楷模刘永坦事迹篇八
作为我国新体制雷达理论体系的奠基人,刘永坦院士执着于对雷达研究,一干就是一辈子。
凭借着破釜沉舟的豪情,他扎根龙江60载,40年如一日专注国防科技事业,终将新体制雷达的核心技术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填补了我国在这项领域的空白,也因此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颁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
发布会结束后,记者电话采访了本书作者——国家一级作家张雅文。“在采访刘永坦院士的过程中,他矢志报国、担当有为的家国情怀成为了我创作这部传记的‘灵魂’:他母亲用爱国诗篇启蒙他幼小懵懂的心灵,他的父亲则用家国情怀筑就他一生的脊梁,给了他深远和绵延不断的影响,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时,依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带领团队创建的新体制雷达,并不是哪个部门给的任务,也不是谁给他下达的指令,都是他主动请缨扛起重任;他人品卓然当得起‘榜样’二字,他带领手下这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苦苦奋斗了近40年,这在国内高校的科研团队中实属罕见,就是因为他为人好,处处为他人着想;他淡泊名利不争功名,每当媒体追问刘永坦成功秘诀的时候,他总是很谦虚地把成就归功于团队。”
在《为你而生——刘永坦传》新书发布会上,老院士依旧通过音频说:“我头上的光环都是党、国家和人民给的,取得的成绩都是学校和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如今获得的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在《为你而生——刘永坦传》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刘永坦在世间只走一条路,所以他不会迷路。漫漫长路只为找到那祖国辽阔海疆的守护神。”作家妙笔下老院士的雷达人生,寂寞却精彩,恬淡却壮丽,大家风范跃然纸上。
刘永坦院士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哈工大的师生。“他就像一团火,温暖了一个又一个学子,点燃了我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报效之心。”刘永坦院士的学生宿愿说,相信这部传记可以激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一样”与“不一样”之间,挥洒一样的青春热血,秉持一样的初心使命。
时代楷模刘永坦事迹篇九
作为老一辈哈工大“八百壮士”的杰出代表,刘永坦院士带领“雷达铁军”,为祖国海疆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海防长城,也为哈工大师生筑起了初心不改、使命必达的精神高地。近年来,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弘扬“大师+团队”和“大力提拔、大胆使用青年人才”传统特色,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对打造国之重器的团队进行整体性评价,对崭露头角的青年拔尖人才给予重点支持,激励广大教师潜心研究、静心治学,凝聚了一批高水平人才和创新团队,筑起了东北人才高地。下一步学校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引领,传承好、发扬好新体制雷达团队的成功经验和崇高精神,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不断开创党的人才工作新局面贡献哈工大力量。
电信学院李杨教授是在刘永坦院士指导和培养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才,多次作为宣讲团成员面向师生讲授坦先生的事迹,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
他说,刘永坦院士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的最好诠释者之一。坦先生经常对团队成员说,“党一定能把我们的事业往前推进,‘在党的领导下’是我们最强大的前进动力。”克服困难的过程是对人的磨炼,也是对党性的磨炼。作为我们身边的榜样,他身上折射出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在打造国之重器、培养杰出人才的工作中追求卓越。跨越百年,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将坚守初心,在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的指引下接续奋斗。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巩茹敏教授通过网络直播第一时间收看了时代楷模发布仪式,在她看来,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真实朴素、感人肺腑。他既是一位顶天立地、忠诚奉献的伟大科学家,也是一位有血有肉、亲切温暖的哈工大教师。
她说,刘永坦院士留学进修后,毅然选择回到祖国投身建设,彰显了他赤心报国、扎根东北、爱国奉献的科学家精神。他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己任,穷尽一生心血只专注于“御敌于千里之外”的国之重器,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他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体现了朴实纯粹、淡泊名利的精神风貌。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有责任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传承赓续以刘永坦院士为代表的哈工大“八百壮士”红色基因,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故事、讲出中国特色、讲透中国成绩,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自参加工作以来,建筑学院薛名辉教授已经多次学习聆听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他深有感触地说,从刘永坦院士身上,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坚守”的不凡意义。正因为“坚守”科技报国初心,永怀一颗拳拳报国之心,才能让国之重器屹立于世界;正因为“坚守”哈工大规格和功夫,直面国际科技前沿,才能让人生轨迹不断刷新高度;正因为“坚守”北疆沃土,担当立德树人教师之任,才能培养出作风过硬的“雷达铁军”。刘永坦院士体现出来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将一直激励着我们。
威海校区通信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刘爱军教授是威海校区雷达站团队主要成员,每次学习刘永坦院士的事迹都感触颇深。他说,刘永坦院士既是成就卓著的雷达技术帅才,同时又是善于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四十年如一日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用心凝聚了一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英才,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继续为筑起“海防长城”贡献力量。他是共和国的战士,也是共和国的骄傲,无愧于“时代楷模”称号。从刘永坦院士身上,我们学到了艰苦奋斗精神和“筑就海防”的家国情怀。作为一线教师和基层党支部书记,一定要传承好刘永坦院士的艰苦奋斗、家国情怀精神,以时代楷模为榜样,为威海校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深圳校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张钦宇表示,刘永坦院士是时代楷模,也是哈工大全体师生的优秀楷模。坦先生从来到哈工大起,就立志在我国对海观测技术上做出突破,正是坚守着这样的初心,他带领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科研一线,不计名利地刻苦钻研,最后做出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坦先生一直是我们在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工作中的榜样与灯塔,站在深圳这片创新热土,我们将接好他的接力棒,积极传承他这份许党报国、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引领,培育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为哈工大新百年卓越之路、为深圳“双区”建设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