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论文(优秀17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需要付出努力。在写总结时,要注重条理清晰,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主题分类等方式组织材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园趣事,让我们一起回忆那段美好的时光。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论文篇一
现在的教学背景越来越要求老师们在课堂上要运用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创新的天分,引导他们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进步。小编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因为小学生独特的年龄、性格特征,其对一些新奇的东西往往充满兴趣,并且很多学生的好奇心以及自尊心等等有非常强。因此,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按照其发展特点,对其探究能力进行提升,然而,如今在一些数学课上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这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
(一)情境教学过度,脱离教学目的。
一些老师在导入的时候,很喜欢用情境这种引入的方法,结果导致孩子们的思想不集中。比如说,在引入部分,老师突然想起用动画片“喜洋洋”当作导入,这会让学生充满好奇心,进行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但是却忽略了这是数学课堂。有的老师在进行加减混合的教学的时候,用春游来导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讲述了太多关于景色话语,导致他们沉迷于美景之中,从而忘记了改课的主要目的,是要进行数学学习。
(二)成人视角缺乏趣味性。
师门在设计教学情境的时候,如果只是从大人的视角去设计,不重视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会使得设计的情境过于简单乏味,没有创新性。比如,有老师在教授《7的乘法口诀》这个部分的时候,通过提问“一周几天”来引入教学,这对学生来说,一点都没有趣味,并且对口诀的背诵效果也不佳。
(三)教学过程缺少“数学味”
在教学中,老师使用各色各样的情境引入课堂,但是并没按时的把导入拉回到对数学知识的讲授当中,导致数学特有的趣味被减弱了,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有老师在讲授《统计》这个部分的时候,利用分组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讨论,但是他们只是限制于对组员间体重的对比商讨之中,却没有效的进行对数学相关知识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含义与意义。
在课堂上,孩子们乐意在老师带来下,主动学习,探究问题,发挥自己的优长,提高学习的效率。他们能够利用各种方式,进行自主的有选择性的探究,并且,对相关的内容展开创新性的理解,以此实现对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展开自主探究的主要作用一般有:
(一)提高数学知识吸收的质量。
自主合作的学习是孩子们学会探究的主要渠道,孩子们可在对学习满怀乐趣的前提上,积极主动的研究问题、思考问题,将学会的知识转化为他们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二)是未来学习的前提条件。
小学是进行数学学习重要阶段,对孩子们的进步十分的重要。因此,需要增强学生自主、积极探究的行为习惯,利用其自主的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探究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进行高效的学习。
小孩子们一般对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并且有着一定的自主发现能力,因此,在该阶段,愈是大力的发掘他们的自主发展水平,他们自主探究的水平就会愈高,自相互探究的行为习惯就会更有效的促进其形成知识性迁移的能力。
自主性的课堂可以让孩子们成为重要参与者,凭借独立探索的方式发现学习的乐趣,学会游泳的知识,进行各种各样的自主探究活动,从而不断的掌握数学概念,掌握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
(一)科学导入,激发学习热情。
情境导入部分的科学合理,是数学教学有效展开的重要方式,需要在教学中营造和谐活跃的情境,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促进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1.利用生活经验促进数学学习。对孩子们来说,生活中的成就是十分有意义,而这些生活经历和课堂学习十分不开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让孩子们能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数学教学中,情境与生活愈相关,愈容易激发他们生活中的感悟,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进行对“人民币的认识”部分的教授的时候,老师应该让他们展开分组活动,设计使用人民币买东西的情境,将各类东西粘贴上不一样的价格标签,接着在让他们用各种价值的人民币买东西,让他们在买东西的环节中感受到数字的变化。
2.以游戏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意识。学生十分喜欢和积极的一个教学过程就是游戏,因此数学课堂可引进一定的游戏环节,激发他们探究的乐趣,寓教于乐,有效的教学。
例如,在讲授十以内的加法这一部分的时候,老师不能仅仅让他们把数字相加,还可适当的使用游戏的方法,如邮递员送信,能够极大的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课前先把贴有不同数字的信箱,以及各种联系题目的新风准备好,挑几位同学扮演送信的人,把信封与信箱匹配起来,他们会在积极的有趣的学习过程中就掌握了相关的加法知识,能够切实的增加教学的成效。
3.以故事导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学生十分喜欢故事,所以在教学中适当的通过讲故事来增加趣味,能够促进学生展开创造性的想象并且展开自主积极的学习。
比如说,在教授“十以内的数字”这一部分的时候,可适当的引进一些故事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零到九的数字王国里面,九觉得自己最大,便十分骄傲,于是对别的数字说道:“你们都是小不点儿,没有我大,因此都必须听我的话。”别的数字为了不让他继续嚣张,决定让一和零组成一个新的两位数,九看到以后低头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便不再傲娇了,还和其他数字成了好伙伴。
他们在听老师讲故事的时候,也进行对一定的想象,明白了十以内数字的基数以及序数的作用等等,展开了自主性的主动的探究。利用数字问题促进他们展开主动的学习。合理的问题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怀着疑惑和好奇展开主动的学习探索,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导入方式。
设计问题的时候,需要考虑其难度,要按照他们的发展特点设计问题,循序渐进,切记不可用艰深的问题给他们造成障碍,否则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二)师生共学———尝试自主参与的探究学习过程。
关于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有这样一句俗话:告诉的知识,容易忘记;分析出来的知识,可以记住;自主参与的知识,就会真正理解。这表示唯有使学生主动学生、积极参与,才会在不断的交流、探索之中将新的知识进行内化,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1.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学习。在进行“认识钟表”这部分的教授的时候,要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中钟表,可以让他们对真实的钟表进行抚摸、观看,让他们在这个环节中发现长短针的不同,并且注意接近的2个数字间的大小是一样的,他们在这个环节中,也达到了本课教学的目的。
2.根据学生层次进行小组合作式自主式探究。分组合作一定要在老师的引导以及耐心辅导中进行,老师要带领他们进行认真的观察,例如,在教授长方形的时候,需要让每一个组展开分组竞赛,能够发现最多的长方形的一组就赢得比赛。
在同学们积极参加的环节中,老师需要不断指导孩子们仔细观看长方形与正方形二者之间的异同,利用比较、测量等各种方法,正确的认识到长方形这种图形在生活中的运用,比如:桌子、黑板等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掌握学习的目标,提升学习效率。
(三)数学知识的应用———巩固数学知识的自主性究。
在学习中,学生获得最基础的知识以后,老师还需要把这些知识进一步加深巩固,通过复习记忆的方式,让学生对相关知识不断的巩固,学会在生活中使用。
比如,在“做一做”这个部分,老师需要带领孩子们展开互相检查这种方式来巩固知识,还能够利用课堂评估等等方法展开对知识的巩固。
如此一来,能够促进孩子们主动的对知识进行巩固并且有效的运用,把越来越多的知识变成内化成属于自己的知识。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灵活的整合以及运用,比如,孩子们在听老师讲完图形这个部分以后,对相关的图形如原型、正方形等等有正确的了解以后,便需要展开灵活的图形拼版练习,让他们利用对各种形状的拼贴,展开自由的联想与构造,从而提升运用数学知识的水平。
一、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一开始,如果教师能够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那么,接下来的学习就会轻松很多。在导入阶段,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就会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感兴趣。例如:在“克与千克”的教学中,可设置学生到超市去调查的场景,让学生在调查,的情境中学习新知。教师可以问:“小朋友,你们到超市里去买过水果、饼干和糖吗?”学生齐声答道:“去过!”教师问:“买这些东西要用什么来称?”指名学生回答:“电子称”。“用什么作单位”。“称的少用克,称的多用千克”。“对了,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去超市购物,一起来了解有关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的知识。”接下来整堂课就围绕着模拟买卖货物的场景进行教学,学生学得高兴、轻松、兴趣昂然。到超市去购物,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事情,他们常常在的陪同下去超市购物,对于这一情境,学生有着相应的生活经验,他们对这样的情境感到十分熟悉,因而在课的一开始就充满了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这样,从生活实际中引出问题来,能够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他们的思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断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材生活化,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新课标强调:“生活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教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改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己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实际,转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使用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因而在应用教材时,要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例如,在教学“3的口诀”时,教材中是用三角形的几条边作为例题,而我却启发学生借助教室的座位来帮助编口诀,不够的小组同学进行合作。这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整理概括出了3的乘法口诀,亲身体验了3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学生易于接受,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当然,对于自己能够编出口诀,他们感到十分自豪。这样,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时的例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不仅仅是一个个单调的数字与符号的组合,而是有着丰富的实际的学科,让学生更加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三、练习生活化,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在学生学完新课之后,我经常出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完《克与千克的认识》之后,与教材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教室里放置各种称,请学生带一些实物,让学生根据自己带的实物轻重选择所需要的称。活动结束后进行集体交流,请每位学生说说自己称东西的重量,互相掂一掂,通过活动学生深深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和用数学的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论文篇二
许多差生学习成绩差、学习态度也差,不是上课不注意听讲,就是课后贪玩,再不就是好抄袭别人的作业。老师对这些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急躁情绪,而这些学生也很敏感,老师稍有这种情绪,他们很快就会有所察觉,以致学习态度更不好,学习成绩更下降。
然而,当我们真正深入到这些学生中,很快就会发现,每个差生都有他们各自解决不了的难题,有的是因病造成知识有缺漏;有的是课没有听懂也不敢问;有的是一时对某件事物有兴趣而放松了一段学习;也有的是家庭条件差,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有的是学习方法太死,智力水平低。因此,教师对待差生,要充分理解并尊重他们。
改进新课引入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差生由于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以及受来自家长、老师等方面的压力,自卑感日趋严重,把学习数学这门功课视为苦差事,因此培养差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十分重要。精心设计新课引入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引入”就是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由衷地生生发情感和想象,从而自然地学到知识、增长能力,而不是直接向学生提出“学习什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景,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但是不管怎样引入,总要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上作文章,以能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境”中去为准则。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
广泛采取激励措施。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在竞赛中,由于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总希望争第一,总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
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看哪一组算出来的人多”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这里没有什么分组原则,总之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的成功,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这样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进行科学有效的因材施教措施。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留心观察和善于发现,对于同一年级同一年龄的小学生,有不同的家庭环境和不同的个人兴趣,往往导致不同的习惯和性格,这就表明他们具有了各自独立的接受知识的兴奋点。教师如果很准确地掌握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奋点,然后辅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里特别要提倡的是因材施教不仅仅表现在教学内容方面,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有效选择和科学运用。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面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需要下苦功研究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探索与发现的方法是最值得提倡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教学新概念、新方法的内容时需要学生去探索,但有些规定性的内容也可以用接受式的方法。如我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学生在学习字母与数字、字母与字母相乘的简写规律时,我没让学生探索,讨论,而是直接出示学具纸让学生自学这些规定性的知识。然后让他们一起讨论,我从中观察每一个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奋点,以便进一步作好有效的辅导教学工作。
目前无论是小学数学还是其他学科的教育模式都是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了,数学教育迫切地需要新的教育模式。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想出更加有效的数学教学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比如说,转换身份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教师与学生交换身份,小学学生自己制定上课讲述的内容,自山地进行发挥,教师变成学生认真地听讲,这种模式有助于数学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胆量。再比如说,进行小组学习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数学学习小组,有的小组进行乘法口诀的学习,有的进行各种图形面积的学习等等,不同的小组最终进行比拼,看哪一组的学习成果更加牢固。像这样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数学课堂质量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培养小学学生拥有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
其实数学的学习不是杂乱无章的,它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掌握了这些规律,数学学习的效果自然会更好。当然学习方法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会的,这一点主要针对的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首先要教会学生们仔细地观察,其实部分数学题目都是围绕一个知识点而制作的,只要将某个知识点了解清楚、仔细观察题目,那么这一种类型的题目也就都不是问题了。然后教会学生们总结、归纳,在学习完一个阶段的内容之后,定期地进行归纳整理,将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其实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整个小学学习质量的方法之一,无论是哪一门学科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习的质量都是有好处的,教师应该重视这一点。
适当地做一些数学习题,有选择地做题。
在小学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做大量的习题起到的作用其实并不是很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不用做练习题。小学数学教师的选题是非常重要的,选出的这些题目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特殊性的,这样才能起到做习题的作用。小学数学教育初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心算之类的基础习题,让学生们打好心算的基础;在学生们逐步学习的过程中,加大习题的难度与质量;最终选择各种类型的习题,让学生们适应多变的题目类型。不要盲目地大量地做题,只有数学教师对于习题进行一定的筛选、考虑,有选择地让学生们做题,学生们才能真正地从习题中学到知识,这才是做数学习题的真正意义。
在和谐教学状态下提高学习效率。
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老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问题来推进学生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再生成问题。教学过程能否在效推进,师生能否有效互动,都取决于这两方面的问题的设计质量。所以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又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一环。
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人人参与,作业也设计的有坡度,但当我坐在下面和学生一起听课时,发现这些题目只有少数几个同学不会,但老师还要从头到尾全班讲,这种现象在学生比较普遍,没有提出一个有效学习的针对性问题,只是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几乎为零。有效率的课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而不是去“迎合”老师的问题,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所以,一堂有效的课也是解决学生问题的课。
减少机械化教学程序。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心理因素影响占主导地位。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
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例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量出家中电视机的长和宽,然后求出它的面积;再让学生想办法求出学校沙池的面积。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获得优良的成绩。
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论文篇三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同时也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采用分组学习,可以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学生可以在教师的问题启发下,拥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和同学相互学习,倾听别人的观点和看法,从中获取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是自己在学习,也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分组学习中,学生能获取很多参与学习的机会,他们不会被动学习课堂知识,而是会将学习变得更加生动,使每个学生都能拥有过主动交流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并对不足之处作出改正,从而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学生在小组分组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独立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学习的机会,这种学习是相对独立的。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他们可以从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够强,那么通过这种分组学习,学生会被小组中的氛围所感染,从而学习能力得到增强,并有助于自己的学习成绩提升。另外,分组学习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因为小组之间不仅是在学习,更多的是促进了交流,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友谊,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1;设计研讨问题袁明确相关的要求袁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在实行分组学习时,提出适当的研讨问题是实现学习成功的基础所在。教师应该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重点难点,联系学生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在师生的共同合作下,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的思维活动沿着目标的方向进行,达到合理的效果。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应该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比如,在商店中购买的零食和矿泉水,让学生计算他们在购买时,使用什么样的方式最合适。如果所提问的问题比较简单,学生看到问题就能写出答案,这时的气氛相对比较活跃。长期下来,学生就容易形成活跃的思维,但是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利。
2;给学生足够的研讨时间袁在分组合作探究时袁提高合作的质量。
学生的分组合作学习时间是很充分的,如果要保证学生的小组合作,每个成员都应该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应该让学生首先回忆先前的内容,在之前的内容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旧的知识点推导公式,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索。这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小组成员就会开动脑筋,进行积极参与。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下,通过拼一拼,数一数,发现圆的面积公式。之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对学生的'小组成果进行评比,并给予展示,让学生进行补充,使每个成员都能得到合作的快乐。学生的分组合作,应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合作只有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只有处理好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才能让学生进行探究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分组学习需要教师的评价和总结袁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组合作环节,教师的交流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部分,每个小组间的互动需要小组间的补充,才能促进学生开拓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控制能力,提高他们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技能的进步。即使小组合作是很有效果的,教师的讲解也是必不可少的。通常教师要进行总结和点评,才能对学生的合作起到真正的效果。教师不仅要注重学习的结果,还要注重对合作过程的评价。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分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是教学提高的重要形式,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探索,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加合理和有效。可以说,分组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彻底掌握学习内容,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以后的数学课程教学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分组学习,使分组学习能为学生带来更大的效果,相信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这种形式一定能起到较明显的成就,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论文篇四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求我们教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更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单纯的讲授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利用探究式学习,把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主要是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单纯的讲解式教学,引导学生应用合理的、科学的、研究型的方式开展学习。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为透彻,掌握得更为灵活。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好探究式学习。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无论是对于探究式学习还是普通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还可以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减少学生对数学的抵触情绪。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敢想敢说,这是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学习有效性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情境的创设一定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关联,这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才能够从已知推理未知。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事先准备了很多不同大小的圆,先展示给学生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圆。学生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对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够掌握圆心、直径等这些基本知识。这种自己动手的教学情境可以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数学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当学生都能够自己动手制作圆后,我让学生通过对折圆得到折痕,然后再测量这些折痕的长度,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每一条折痕都会通过圆心;每一条折痕的长度都相同;每一条折痕的两端都在圆的边缘上。当学生能够理解这些自己动手发现的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总结。这样,在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圆的一些基本知识就都能够掌握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开展探究学习,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而且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还锻炼和提高了学习能力。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学习离不开问题的存在。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并且越能够让学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怕学生不敢、不会提出问题,因此,总是自己一手包办,不论学生想到哪里都会把自己预设好的问题抛给学生。这样的教学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落实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就应把提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例如,在教“乘法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节时,面对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可这样给学生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先让学生看课本自学,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同桌之间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如:什么是速度?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怎样才能得出?为什么要学习这样的数量关系?它们有什么用途?为进一步探究打下基础。这样既可锻炼一个人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培养一个人善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当然,既然是探究,免不了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不要轻易否定,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症结所在,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决,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放松的心理环境,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有时学生可能会受心理和能力的`影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教师不能放弃,一定要相信学生,一定要坚持锻炼和引导学生。
三、课外延伸是“探究性学习”的迁移与拓展。
课外延伸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阶段。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因此,无论什么样的教学都不应该离开生活实际。课外延伸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通过在实际生活中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且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学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后可运用这部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积是梯形,渠道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再如学习了求积的近似值后,建议学生去超市购物,实际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以后,要求学生实际计算一下自己家水池子的体积、容积及用水量,提高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建议实际测量一下自己的红领巾的底和高并算出所需的布料,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检验探究结果,有助于强化搜集、处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新课程标准强调,我们的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教学思想。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从如何让学生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究式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提高学生个人学习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从实际教学入手,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更适合学生的、自己能够驾驭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林文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研究[j].小学教学:教师版,2012(12).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论文篇五
初中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抽象性的学科,且涉及的知识点繁杂,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再加之农村学生基础不牢,枯燥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不高,久而久之产生抵触的心理[1]。因此,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化事物,利用农村现有资源来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势必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开展人教版八年级上《轴对称》教学时,我首先说到:“相信同学们都有乡间捕蝶的经历,你们看,这是老师捕捉的蝴蝶,漂亮吗?”“老师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蝴蝶的翅膀有什么特点吗?如果老师将蝴蝶的翅膀对着起来,你们看两边是不是都重合了?”学生们感到非常神奇,都纷纷表示:“对啊,好神奇,蝴蝶的翅膀重合在一起了”。我继续说到:“这样的图形就称之为轴对称图形,大家开动脑筋思考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轴对称图形?”学生们都积极思考,有的学生说:“门、黑板”,还有的学生说:“书本、桌子”......整堂课的教学氛围异常活跃,可见,借助生活化的事物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创设合理的教学环境。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氛围异常枯燥,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也比较困难,再加之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很难能够有效提升。因此,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参与倒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通过多动手、勤思考、多总结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开展人教版七年级下《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并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概念,学会用坐标方法来表示具体的位置,我就带领学生来到学校操场,在操场上为学生创建真实的直角坐标系,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去体会坐标的具体含义,掌握坐标的应用方法。通过直观的感受,学生不仅能够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也能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科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重视知识和实际的深度结合。
随着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因此,就需要彻底破除传统教育模式的壁垒,探寻全新的教学方式,构建高效课堂。而加强数学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知识迁移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例如,在开展人教版七年级上《负数》教学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引入“负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更加深刻,我就以学生日常生活的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大家知道在日常的生活中都是用什么来表示温度吗?”“数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到。“对,当温度在零度以上时,我们通常都会直接说出今天是几度,但是当温度处于零下呢?我们该怎么表示呢?”学生们都非常困惑的看着我充满了好奇,于是我顺势进入到了负数的概念学习中。通过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相结合,能够拉近学生与知识点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知识点不那么陌生,从而能够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总而言之,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重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深度结合,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论文篇六
[1]余红兵.《构件“乐学”课堂,培养自学能力》[j].《宁夏教育科研》,第2期.
[2]张连军.《以新课程理念做导向注重课堂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j].《科学教育》,20第1期.
[3]李新洲,徐建军.《现代数学及其应用》[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论文篇七
论文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新理论逐渐被大家关注和应用,合作学习理论即是其中的一种。笔者经过认真学习和实际调查,尝试将合作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本人任教的中专数学课堂教学,经过试验,笔者对实施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使学生形成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而且合作能力的培养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全球日益合作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合作学习目前已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
1.1合作学习的定义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尽可能小的小组中展开学习活动,而且学生可以在没有老师直接、即时管理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小组成员间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共同负责地学习某些学科性材料,从而达到共同目标。因此,可将合作学习表述为: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小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并且,合作学习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及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的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1.2合作学习的种类根据国内外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合作学习活动大致可以归结为四种基本类型:指导型、过程型、结构型和探究型。其中,指导型的合作学习强调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和中心地位。如stad法。过程型主要是围绕小组过程的基本原则组织起来的,强调的重心在于小组过程和社交技能的发展。如共学式,简称lt。结构型是指一些小组可以运用的基本结构,这些基本结构可以派生出若干合作学习的具体策略供小组学习使用。如著名的切块拼接法。探究型的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对复杂问题的小组调查。如小组调查法(gi)。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论文篇八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种。机械学习是一种形式上死记硬背的学习,它只能使学生获得虚假的知识(假知)。假知没有“活性”,既不能迁移,更不能运用。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它可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真知)。这种知识是有心理意义的,它有机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转化成为学生自己的心理品质、自己的血肉,成为“我的知识”,学生记得准确而又牢固,还能用得迅速而又合理。正因为如此,当代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家都竭力主张有意义学习,反对机械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怎样才能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呢?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即认知基础和情感动力。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中应着重强调抓好以下几点:(1)确立认知停靠点。认知基础是决定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内部因素。这是因为,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角度来说,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的旧知识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换句话说,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总是借助旧知识而实现的。新知识好比一条船,旧知识好比锚桩,头脑里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好比港湾。没有锚桩,船就无法停泊在港湾。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停靠点,为此,在新课导入中要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复习,搞好铺垫,架起“认知桥梁”,做到温故知新。比如在学小数的除法时,就要先复习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和商不变性质;在教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时,先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简单的求平均数的问题。因为没有前者,后者就失去了落脚点,学习便只能是机械地进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2)寻找情感激发点。在有意义学习中,学生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态,表现为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就是教学中的情感动力,没有这种情感动力,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就不能积极发生。为此新课导入设计一定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列举典型、说明意义、明确目的,使学生感到有学习和探求的需要。如在教比例尺一节时,教师通过阐明比例尺知识在设计图纸和画地图等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自觉性;二是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悬念,造成知识冲突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如在教“通分”一节时,教师有意让学生在比较3/4和5/6的大小时“卡壳”,制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迫切要求的求知状态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有意义学习过程是思维活动和心灵活动的统一,为此我们在授新课过程中还应着重强调抓好以下“两点”,即思维展开点和心灵交流点。
[1][2]。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论文篇九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人们开始将希望寄托到教育之中,渴望未来能够通过教育实现自身的梦想,因此对于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在农村地区,先进的教学思想尚未广泛普及、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也比较缺乏等种种主客观原因,导致农村地区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难以提升,尤其是数学课堂,因此有必要加强农村地区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方面的研究,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首先指出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和提升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建议和方法,希望能提升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终促进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1.1教学模式传统难以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在我国农村地区,数学课堂教学更多的仍然只是停留在“教”的层面上,尚没有认识到“学”的重要性。这里的“学”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生的“学”,即培养出学生会学、爱学、想学的学习心理和习惯;二是指老师的“学”,指要与学生沟通在一起,和学生共同学习。但是我国农村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上农村地区先进的教育思想没有广泛普及和学习,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相对较少,种种主客观原因导致我国农村地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够,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略有不足。
1.2课堂沦为“一言堂”,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
纵观我国农村地区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课堂绝大部分时间属于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几乎可以说是没有。长此以往,这种教学模式会引发如下问题:一是课堂教学的效率难以有较大提升,课本内容会占据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用于习题练习和学生间、学生与老师间沟通的时间大大缩减;二是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单一角色的课堂教学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法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真正的魅力和吸引力,这种教学下班级往往会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三是因为课堂沦为“一言堂”,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机会较少,无形中拉远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继续保持着传统的师生关系,亦师亦友的良性的、可循环的现代性师生关系难以建立起来。
1.3课堂教学“照本宣科”、内容不够丰富。
不同地区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各不相同,而从一般意义上讲,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教育教学的思想越先进,教学手段也越加丰富。在农村地区,一方面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先进的教学设备虽然有引进,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普及和日常化运用的程度,这便导致数学老师只能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授,无法利用更为形象和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进行拓展和帮助学习;另一方面因为农村地区小学数学教学普遍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也仅仅是让学生们以理解和运用公式为主,最终取得好的数学成绩,这种目的性较强的教学理念导致课堂教学的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和习题,内容上不够丰富,无法有效提升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1.4长期的教学工作导致教师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有所下降。
教师的工作固然神圣,但也有其弊端,即存在工作的模式化和教学内容的重复化,而且教师并非“圣人”,在长期的、循环式的重复工作中难免会出现纰漏或者教学耐心不如以往的情况。对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材只有一本,从业时间长的教师围绕该教材进行内容教学无可避免地会遇到内容重复的问题,因此很难保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学热情的下降,除了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之外,还会引发许多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负面情绪产生。
2.1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为核心改进和革新教学模式。
农村小学数学科任老师应该用科学高效的方法来教会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及怎么高效地学习。现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内容上也没有趣味性。任课老师要首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模式,要弄清楚教什么、怎么教这两个问题。科任老师要制定课堂目标,教学内容与教案相结合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教学的过程灵活应变,适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数学是一门思维要灵活的学科,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学能力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老师也可以用启发式的教学和小组协作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动手操作,针对问题可以及时指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摆脱思维依赖的被动状态。
2.2小学数学课堂应适当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以提升课堂趣味性。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是老师的“一言堂”,全程以“老师传授+学生倾听”的过程进行教学,与学生的互动也仅仅停留在提问的简单层面上,这种教学方法无疑无法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主动性。为此,小学数学老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进行适当的互动,或利用日常生活中蕴含数学思想或原理的实物进行互动,或让学生们产畅所欲言对于数学的感想,让传统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和有趣起来。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除了公式的讲解与背诵外,还应该充分发散思维,让学生们找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借此加深对于平行四边形的理解,同时也能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此外,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公式的逆推,即了解为何通过此种方法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学生“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也借此制造话题让学生进行踊跃讨论。
2.3教师应增强教案备课能力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老师是推动新课改的主体,首先要学习新教学理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老师作为学生的传授者、引导者,要做好桥梁的角色,认真做好新课改的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农村小学数学的科任教师要重视课前备课工作,要读懂教材,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结合学生的数学基础进行多样化教学。老师要在课前了解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案例放到自己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考虑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另一方面又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活跃又轻松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进而更快更好地学到知识。所以,老师在备课时还要设计与学生沟通交流的环节,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同时,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及时了解学生的疑问及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指正。
2.4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增强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是祖国未来人才的缔造者,因此需要老师以高度的热情和饱满的活力投入到这份伟大的事业当中。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思想境界再高的老师也会因为常年重复的教学工作而产生抵触心理,对于教学工作的创新积极性下降,因此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增强自身岗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道德素养以能够始终保持教学工作的热情,为培养国家需要、社会认可的人才而奋斗终生。此外,除了教师自身的努力之外,学校方面也应该做好相应的后勤工作,提升教师的福利待遇,让老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的创新工作和质量提升研究当中,不被生活上的困扰所负累,如此,教学质量定然得以提升。
总而言之,在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传统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也没有达到人们对于教育事业的期待,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和提升,最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素养等方法,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重新焕发教育的活力与生机,对于学生成长、教师进步都具有积极作用。而本文更多的是从理论的角度提出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进方向和建议,研究内容和主体上都具有局限性,因此仍需要更多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士围绕具体实践进行深入挖掘和钻研,本文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论文篇十
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同样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主要的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提倡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去做,在实践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感悟数学。例如,可让学生对所在的教室进行面积计算,让学生利用米尺来对教室进行实际的测量,将数据进行统计,并要求学生将所得的实际面积用平面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图中标出实际的距离和图上距离,教师也可进一步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和表现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测、画、算,在实践中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领悟数学,这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以旧带新。
以旧知识带领新知识,这是小学数学教师常用的方法,巧妙地以旧带新,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为新知识进行铺垫,让新旧知识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某班共有40人,男生占全班总人数的3/5,对于这样一个信息,教师可对小学生进行提问:(1)本班男生人数是多少?(2)女生占本班总人数的比例?(3)女生人数是多少?根据这三个问题向学生进行提问,前两个问题涉及已学过的内容,相对较简单,而第三个问题是教师为新知识的学习引入的问题,为新知识的讲解做铺垫,这样既能达到对旧知识的巩固,同时又能与新知识有一个衔接,更好地形成了新旧知识的和谐统一。
三、激发兴趣。
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与生活进行实际的联系。
数学虽然具有抽象性,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还处于启蒙阶段,没有一套完整的学习方式方法,为了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我们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对数学进行讲解。在实际的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系的例子随处可见,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并结合生活对小学生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在于体会到智慧能够统帅事实和现象。”在对数学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价值,感受其中的乐趣,并对小学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2.创造条件。
对于数学的学习,很多小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觉得数学知识难理解,很多数学题捉摸不透,还有就是开始学习时,没有打好数学基础。c索洛维契克曾说过:“凡是我们能做好的事情,我们就喜欢它;凡是我们做不好的事情我们就不喜欢它。”很显然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如果学不好就不会喜欢,更不会产生兴趣。成功的喜悦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小学生也不例外,成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会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只要学生能够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应该给予相应的表扬和奖励。其次,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数学学习兴趣的前提是学会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等工作,教给学生操作的.方式、讨论的方法等。最后,引导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当学生问题回答错误时,教师不应对其进行批评,而是应耐心地讲解,为其进行搭桥铺路,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答案。这样会使学生有成功的感觉,自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找到其问题的解决方法的,从而增加自信心。
3.给予积极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当学生在解题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帮助,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对学习充满信心,而不会感到无助、无能。学生如果能够在教师的呵护下成长,并给予信任和好评,学生容易形成积极乐观、自信、好学的学习心态与态度。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综上所述,想要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优化教学,教师一定要优化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使每个环节都高效地进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论文篇十一
我国中专体育事业在广大的体育教学工作者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仍存在部分不足,这制约了中专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在浅析硕士论文我国中专体育教学近况毕业论文范文及不足的基础上,试着提出加强中专体育教学工作的几点对策,为中专体育教学革新贡献一点力量。
随着体育教学革新的不断深化,我国的中专体育教学在社会、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体育教育工作者达成了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的广泛共识,学生的身体素质因体育课程得到提高;学校涉及体育课程的管理体系也日趋完善;体育教学课程中涉及的体育项目得到极大的丰富,使得学生的选择性增加;体育教学教材内容呈现出“一纲多本”的多样化特点;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攒了大量的既注重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又注重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经验。
一、浅析硕士论文中专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落后的体育教学观念。
从20世纪80年代起,外国已经开始倡导“终身体育”、“快乐体育”、“保健体育”等全新体育观念时,我国中专院校仍然在沿袭传统的“竞技体育”体育教育观念。这种观念在广大的中专体育教学工作者心中仍然占据着主导位置,与外国所提倡的“终身体育”等新观念相比,传统的教学观念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具体来说,它是以培养竞技型人才为中心思想的,并没有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身体状况、身心的健康发展,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生活学习质量。因此,目前要想做好中专体育教学工作,就必须深入开展革新落后的体育教学观念的工作,决仅仅以运动成绩的高低去判定学生体育课程分数的高低。
2.过时的教学内容、墨守成规的教学方式。
大纲中关于教学内容规定过于死板,这脱离了体育教学的精髓思想,而且脱离了实际。因为忽视了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及自然环境的差异,而且忽视了农村与城市、贫穷地区与发达地区的院校体育硬件设施、经费的差异。这些理由导致了大纲无法适应所有院校的实际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纲的指导和权威地位。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指的是过于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学”这一过程。教师完全按照大纲内容,以正规的方式教育学生,忽视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喜爱与否。如果学生根本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时,即使再多的演示和指导也是无用功。
3.对学生体育成绩过于单一的评价体系。
目前,对于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体系过于单调,体现在评价内容、评价工具、评价策略毕业论文等几个方面。传统的体育成绩评价体系表面看似公正客观,但是对学生而言是不公正的。这也降低了众多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打击,对其体育学习的进步及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二、提高中专体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在体育教学课堂中,要使学生“玩中专、学中乐”,也就是在游戏之中乐于学习。为遵循这一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丰富体育教学策略毕业论文。根据授课内容,教师采用灵活多变、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为课堂创造一种特设的情景,让学生融入这一环境中,在游戏之中提升自己,教师也可以据此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2.巧用语言艺术。
虽然通常说来,体育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的动作指导、身体示范为主要内容,但是教育的语言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性。这要求教师在传授内容时语言必须具备简明干练、清晰准确的表达动作要领,同时也要注意对于学生的感染力和鼓舞性,具备感染力的语句对于学生的心理活动可以起到鼓舞性作用,使得可以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迫不及待的去尝试锻炼,身体机能处于最佳状态。
3.理顺教学内容,把握重点。
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该理顺教学内容,把握重点、难点。只有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层次、突出重点,才能在教学的内容安排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尽可能的切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且尽量分解较难的动作要领,将教学内容与游戏相结合,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内掌握所学的技术要领。
4.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作为推动论文范文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必须得到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达到鼓舞学生学习的作用。我们体育教学工作者要基于新课标的指导,既注重最终的测试成绩,又要注重学生的进步程度。这样才能克服传统评价体系对于体质差的同学不公正的弊端,提高他们对于体育课的热爱程度,再通过体育课程提高自身的体能素质和个人能力。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中专体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本文在浅析硕士论文目前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及理由的基础上,提出了丰富体育教学策略毕业论文、巧用语言艺术、理顺教学内容,把握重点、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等对策,旨在解决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高中专院校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宏利.略论中专体育教学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硅谷,2008(22):146.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论文篇十二
摘要:当前随着新课程的深化改革,如何进行生物教学才能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课题被提上了学校讨论日程。新的改革方案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情景教学方式,改变学生以往学习状态,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关键词:初中生物;情景教学;教学方法。
中国的教育现状是学生一直迫于升学压力,在外界环境压力下被动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便是繁重课业的代名词。学校一味地进行传统教学,忽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造成很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且僵硬呆板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在学习道路上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育。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言辞之中尽是学习的快乐和惬意,但在当今社会,面对数量庞大的学生群体,有几人能够有古人这般体会?学生展现的都是对学习的焦躁和厌烦,更多地把学习当成了一种任务、一种负担。因此,面对教育现状与迫在眉睫的教育改革,本文以初中生物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生物科目中运用情景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一、什么是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可谓传统理论灌输教学的升级版,综合了学生的心理、脑力、思维的研究,才提出这种新型的情景教育模式。传统教育主要以文字形式传输给学生,而情景教育模式更多地将文字转化成图像,或者转化为学生更易于接受的表现形式,更具生活化与生动性,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体验中接受生物知识。
二、生物课程中运用情景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将生物进行分门别类,简化属性研究。初中生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僵硬地生搬课本内容,要注意灵活调度,将生物种类按照不同属性分门别类,总结其相同性与差异性,化繁为简,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生物老师以这样的方式对自然界生物物种进行归类与定性,使学生对繁复驳杂的生物物种有了清晰明了的认识,为学生扫清了不少学习障碍,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使生物课程具有故事性、活泼性。生物学科属于理科范畴,具有理科学科的特性,知识点繁杂且没有人文联系。实验研究表明,人的右脑对人文思维具有很大的敏感性,虽然人的左右脑有着不同类型的分工,但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同时调动左右脑工作,那么学生的学习将会事半功倍。所以生物老师不妨将生物知识要点融于故事中,充分调动学生大脑思维,而且学生都有爱听故事的天性,以讲故事的形式教学,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普及生物研究史。初中生物教学缺乏对学生普及生物研究史方面的重视,在教学资源方面,没有一个系统的生物研究史,所以教师要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多向学生渗透人类的`生物研究历史。普及生物研究历史,是开展情景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讲解学者对生物领域的不断钻研及积极探索的经历,向学生展示一幅生物研究史的漫长画卷,实现教育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学生从一个个研究故事中体会到生物研究的乐趣,对生物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四)开展生物实践活动。生物学课由于本身的物质属性,因此有很多实验实践机会,但是在以往学校教学中,过多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生物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低下。所以如今学校要多鼓励学生进行生物实践活动,运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两种手段,双管齐下,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实践活动可以从微观到宏观,从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表皮细胞到长期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观察对象可以从鱼类、鸟类、两栖类升级到哺乳类动物,总之,生物学涉及方方面面,老师要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使学生向综合素质型人才转变。
三、情景教学的作用。
情景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是应试型人才,知识认知只停留于知识表面,但是运用情景教学手段开展的教学模式培养的是综合性的素质型人才,不管从动手能力方面,还是从创新意识方面,都比传统方式培养的学生更胜一筹。
四、结语。
情景教学展现的优势不言而喻,所以学校进行教育方式改革的时候,要多鼓励老师授课时运用情景教学开展教学活动,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实现享受型学习,改变学生学习现状,使学生珍惜学习机会,增强对学习的认同感。成功转变学生的学习心理,是教学机制迈向成熟的重要一步,为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马乃芝.初中生物教学创设情景的方法探讨[j].成才之路,(32).
[2]田春芳.初中生物教学创设情景的方法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3).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论文篇十三
摘要: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美术的教学方式也在进行不断的革新。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是学生开发思维形成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不断强化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与此同时,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渗透和运用,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自主性学习;小学美术教学;渗透与运用;。
1.引言。
现阶段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仍旧是学习过程中的被动者,这阻碍了学生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学体系还需进一步的改善。因此,小学美术课堂教学,需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但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模式的单一、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兴趣的缺乏等,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笔者实践经验,就自主性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和运用进行研究探讨,供同行参考与借鉴。
2.自主性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探析。
2.1营造良好自主性学习环境,激发小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
自主性学习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学生自主性选择的空间。首先,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自主性学习;其次,教师要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要鼓励学生敢于表现自我,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最后,适当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构建美术课堂自主学习的环境。
2.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对小学教学课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对课堂内容的安排、课堂时间的分配以及课堂环节的设计,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进行认真的研究探索。教师备课时对美术教材内容的研究和探索,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对于比较抽象的美术理论知识,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给学生制定出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师在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主动性。
2.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可以增加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求知欲,从而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授课之前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教材中的兴趣点,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兴趣点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具有学习意义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比较抽象的问题,学生要进行积极的思考或者学生之间积极进行讨论,加强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对美术抱有兴趣,就会在快乐中学习,从美术学习中体会快乐。
2.4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和自己进行互动交流,教师通过对学生需求的了解,进而满足学生学习上的需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对美术作品大胆想象并做出自己的评价,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的美术想象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突破。教师也要对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技巧进行一定的解说,围绕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5改变传统美术教学观念,拓展学生操作空间。
传统的美术教学课堂,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角,学生只能是教学被动的接受者和演员,教师的教学水平、操作能力再好,小学生也只不过是教师实现目标的工具罢了,没有什么自主性可言,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影响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而且不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而现代化的学习方式告诉我们: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模式将全面受益。自主性学习通过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体现,让学生能够独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实践操作,质疑探究与创造等多种方式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改变传统的美术教学观念迫在眉睫,教师需不断拓展学生操作空间,不断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
3.结语。
现阶段,在实际教学中渗透和运用自主性学习已经成为广大一线教师所关注的话题,其在教育发展道路中也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为了更好发挥自主性学习的价值,教师就要不断优化教学手段,积极钻研实际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使小学美术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瑛瑛.自主性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学苑教育,(12):70.
[2]许钊伟.浅谈自主性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4):181.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论文篇十四
摘要:小学六年级数学,是小学数学知识的总结,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开端,是承上启下的重要关口。作为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师,应当合理地把握时机,应当以行之有效的策略为支撑,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前提,以此实现小学六年级数学质量的快速提升。
小学六年级数学,是小学数学知识与初中数学知识的重要衔接部分,是小学数学知识的末尾压轴,是初中数学的基础,是教学值得深思的重要阶段。作为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师,要对学生主体的学习基础进行全面的分析,要在学生主体差异性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对策研究,以此探究出适宜学生发展与教学质量提升的创新型策略。
一、适时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
处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思想上与智力上已经逐渐发展成熟,其内在的思想与外在的行为已经趋向一致,适当的引导便可以激发其主动探究、奋发向上。在小学六年级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活动中引导方式的趣味性与生动性,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并以强烈的求知欲望支配其探究数学知识的有效行为,让数学知识的学习变得轻松而有乐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好奇心理,要在学生差异需求和好奇心理的基础上进行趣味性内容、新意性教法、灵活多样形式的引导,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要依照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顺势进行引导,让学生自觉进入数学问题思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数学知识。
二、注重复习,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
小学六年级数学的学习,不仅要接触新的数学知识,还要对一至五年级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温习,让学生在温故中达到新知的掌握。在小学六年级数学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将数学新知识的教学与旧知识的复习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要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嫁接,要在新知识的讲授中进行旧知识的穿插,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相互融合的基础上达到整体数学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小学六年级数学“分数运算”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分数运算的学习中进行平均数运用等相关知识的温故,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有机转化中达到数学知识结构的有效完善。
三、联系生活,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无论是小学数学知识还是初中数学知识,都是在生活的基础上锤炼出来的,作为启接小学、承接初中的小学六年级数学的教学更是离不开生活的支撑。在小学六年级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教学,以现实生活中直观、形象、具体的素材作为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源泉,将数学知识寓于生动的教学情境之中,为小学数学的教学注入活力,让学生的情感与情境趋向一致、达成共鸣,让数学知识的.学习变得生活化、趣味化。例如,在小学六年级数学“邮票中的数学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请问你们邮寄过信件吗?有谁见到过邮票呢?知道邮票怎么使用吗?等等。通过一系列生活型问题的创设,让学生产生联想和好奇,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实现数学知识的迁移学习。
总之,小学六年级数学,不仅是单一的数学知识的讲解,还是对小学数学知识的整体概括总结,更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基础奠定。作为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师,要明确这一时段教学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要以全面的视角纵观教学的整体,要以学生主体的横向发展与纵向迁移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让学生在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论文篇十五
要想进一步提高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那么首先需要做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一来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及实践生活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数学知识,同时还能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进行数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要想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那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活跃课堂的氛围,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更加深入的了解数学课程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不同教学模式进行结合,比如说提问示教学与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结合,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对于农场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来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巨大的帮助。这是因为,通过塑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刺激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欲望,同时也让教师能够更加详细的了解学生当前实际的学习情况,找出其中的不足帮助学生予以改正,同时也可以发现学生身上的优势与闪光点,对学生进行鼓励,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的同时也能够进行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4将生活与数学知识相结合。
将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对于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有着巨大的帮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农村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的匮乏,导致教师可能没有更多的教具或者方式来进行数学课程的教学。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数学课程的学习极为枯燥乏味,长期以往下去,必定会使得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将生活与数学知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活跃课堂氛围,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也能够更好的理解数学课程知识,并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全面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5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
要想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那么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很多时候往往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教师在课堂中无法采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数学课程的教学。因此,一定要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更加丰富,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财政拨款或者补助,这样才能帮助学校更好的发展自身。对于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教育是绝对不能马虎的,只有这样才能让整个民族更加强大,让国家更加兴盛,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结束语综上所述,针对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将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相结合以及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也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加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作者:郑受富单位:广西百色市田东县城北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论文篇十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但是,目前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单调重复,缺乏创新;教师讲解过程说理性较强,枯燥乏味;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讲解,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实际,从增强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方面展开分析。
趣味源于生活。教师首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做到随时可取、随时可用。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利息》一课时,许多教师都会联想到银行存款时的存单,但真正要用时,身边并不一定就有,这时不免会感叹“要是上次到银行存款时保留存单就好了”。而要做到“随时可取、随时可用”,教师只要心里想着教学,多动手、善积累,这些积累的东西总会有用上的时候。例如善于保留一些与数学相关的收据、发票和购物清单等,为日后的教学“可取”“可用”打好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每一个例子都适用于农村学生。城里学生认识的东西,农村学生未必都懂,反之亦然。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善于使用贴近农村学生生活的例子,而不是生搬硬套,使用远离农村生活实际的例子。事实上,农村生活的例子也十分广泛,包含着许多可用来作为教学辅助的资源。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认识梯形》时,笔者并不满足于用手上的教具让学生认识这一个图形,而是带着学生来到学校边的稻田里,让学生真切地感知这一图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乃至后来教学图形的面积时,笔者还找来了足够长的皮卷尺,带领学生实地丈量某块田的长与宽,然后算出面积,让学生真切感知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很快就掌握了相关知识,进而使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自己去探究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如在教学“减法”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李大娘有3只大约3~4千克的鸡,想拿到村里的商店里出售,可是商店的小秤坏了,只有一台5千克以上的大秤,我们应该怎样称出每只鸡的重量呢?”题目一出,很多学生摇头说:“不可能知道的。”笔者没有发言,而是让学生自己继续探讨。学生们的兴致十分高涨,通过共同探讨,最终得出“称量全部鸡的重量之后,再拿出一只来称量,最后求差”的方法。这样的设计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思考,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评价、检测同伴的学习成效。学生有了学习的参与感,真正变成了课堂和学习的主人。笔者在教学中,常常放手让学生对本小组的课堂作业进行批改,让学生在批改别人的作业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这样做,其中的刺激来自“评价他人”,小学生的好奇心、参与欲望就在这种“评价”中较好地被激发了出来。当然,教师在其间必须做好引导和把控,要让学生认识到重在参与而不是重在给他人挑错。在评价他人时,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修正自己的缺点,从而让学生在这种认知氛围中不断成长。
诙谐幽默的话语,能活跃课堂气氛,让教师融入学生中间,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起来,从而开启智慧,激发想学、要学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厘米和米的区别时,学生往往容易出现“8厘米的大树”和“22米的直尺”这样的错例,没有把厘米和米区分清楚。于是在复习课教学时,笔者这样引导学生:“把厘米看做一只小蚂蚁,那么米就是一头小牛,你见过8只小蚂蚁高的大树和22头小牛排成一排那么长的直尺吗?”学生听后,觉得好玩又记得牢。此时,有一名学生举手说:“老师,我们也可以这样想,把厘米看成小手指头那么宽,米就是张开双手的长度,那直尺就可以用手指头去量,大树就要用双手去量。”由此可见,幽默的言语能刺激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课堂活动,能够让枯燥的数学变成学生身边的数学,把一个个冰冷的数字变成一段段有趣的情景或故事,最后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让学生爱上数学。
通过较长时间的课堂实践,笔者深深体会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能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自己发掘新知的能力,能营造愉快、欢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到数学的精彩。教师只有在实际教学中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不断地提升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论文篇十七
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规则,叫作“动机原则”,这是由一个叫布鲁纳的心理学家提出来的。根据“动机原则”论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课堂学习要积极参与,而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源泉。如果学生具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那么就会变得很刻苦努力,贪婪地吸收新知识。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对学生学好数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好的作用。
例如:在讲述“圆柱和圆锥体积”的时候,教师可以拿来2组圆柱和圆锥教学模具,每一组是一样的等体等高,然后就叫每个学生分别用圆锥向圆柱里面装沙子。最后实验结果是,装满沙子的圆锥向圆柱里装,有时三次装不满,有时三次刚好装满,有时三次装不完。这时教师就让学生对这两组圆柱和圆锥底、高进行对比,最后再慢慢给他们讲述其内在的原理。这样带有趣味的课堂教学实验,可以让学生们兴趣高涨,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
随机进行复习,完善知识结构,创设学生终身发展的空间与平台。
六年级教学的难点之一,在于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知识遗忘、缺陷较多,知识的综合更成问题。如何来解决这一难题呢?“寓复习于六年级平时的教学之中,帮助学生逐步完善知识结构”是许多老师的经验之谈,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妙药。只有这样,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才不至于是一句空话。
如果我们细细研究一下六年级的数学教材,不管是哪种版本,编者在编排新知的巩固练习中处处渗透着对旧知的巩固。如在分数四则运算的几个章节里,就安排了“归一应用题”“常见数量关系”“平均数应用题”等旧知的复习。如果在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的同时,抓细抓实,采取“讲一题、带一串”的方法,就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适时地对学生知识的缺陷和遗忘进行补救,对最后的总复习定将会起到巨大的缓冲作用,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将随着平时的复习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稳定,这样,不仅提高了六年级数学教学质量,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搭建了坚实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