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教案中班(模板16篇)
制定教案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模式,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教案的学习过程应尽量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师编写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摇篮教案中班篇一
1、通过倾听音乐感受摇篮曲轻柔、缓慢的旋律,引导幼儿用语言说出摇篮曲的性质,并有兴趣地用动作表现哄娃娃睡觉的情节。
2、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创编一段舞蹈,音带
(一)导入复习歌曲:《小小的船》
教师语言:天黑了,整个大地变得静悄悄的,月亮姑娘来唱歌了,星星来为他伴奏,他们的歌声让静静的夜显得更美丽。听——(师生合唱,引导幼儿看老师的指挥手势)
(二)欣赏摇篮曲
1、感受音乐的特点教师语言:夜晚真美呀,就在这时不知从那户人家的窗子里传出了一段很好听的音乐,提问:这段音乐好听吗?听了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呢? 小结:听了这段音乐你们想到了那么多的事,你们真是用心在听。那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些事的呢?这段音乐给我们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呢?(再次欣赏,讲讲感觉,教师哼唱加以肯定)小结:你们说得真好,这段音乐给我门的感觉就是很柔和,很安静的,缓慢的。
2、感受音乐的内容教师语言:其实音乐就像人说话,每一段音乐里都藏着一个优美又动听的故事,那么这段音乐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起来看吧!(欣赏舞蹈和音乐)提问:现在你们都知道这段音乐讲了什么故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结合动作理解:妈妈在哄宝宝睡觉,并开心安慰地跳起舞了)小结:这段音乐讲述了妈妈在哄自己心爱的宝宝睡觉,像这样的曲子我们叫它《摇篮曲》。
3、幼儿表演音乐内容教师语言:在幼儿园里老师就是你们的妈妈,你们就是老师的好宝宝,天黑了妈妈要哄宝宝们睡觉了。教师语言:妈妈哄你们睡觉心里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次小爸爸小妈妈哄自己的娃娃睡觉呢?(幼儿也来扮演妈妈爸爸哄娃娃睡觉)难点:哄娃娃的动作可以引导幼儿变换动作。(幼儿个别示范)表演得逼真(引导幼儿用动作体现对娃娃的宝贝)
4、结束语:小娃娃真的睡了,让我们轻轻地把他放到小床上,我们也该休息了
让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更好地表达对音乐的感觉;体会自己是活动的参与者、操纵者;感受音乐过程中所带来的快乐及亲子之情。运用幼儿已有的哄娃娃经验创设了“娃娃要睡觉”的情景,让幼儿感受到轻柔、优美的摇篮曲对娃娃的催眠作用。
教学反思:
用幼儿能听懂明白的话语帮助幼儿理解。尽管只有短短20分钟,宝贝们已经较好的掌握了歌曲的内容和旋律,但人的记忆都有一定的遗忘规律,且幼儿的学习需要不断重复,所以,还需要不断的巩固复习,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摇篮教案中班篇二
中班的幼儿年龄较小,他们适合学习有趣味、易读易记、语言通俗化的诗歌。诗歌《小理发》语言明朗,篇幅短小,适合中班幼儿学习。
活动目标。
1.能感受理解诗歌内容,喜欢诗歌中的两个角色。
2.体验小理发时和理发后的情绪变化。
3.能大声朗读小理发,感受朗诵活动的愉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动作、语气、表情表现诗歌内容。
难点;小理发前和理发后的情绪变化。
活动准备。
幼儿已认识和乌贼,知道他们的外形特点。本班一幼儿理发前和理发后照片各一张,表现诗歌内容的大图一张,每位幼儿操作卡一套。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1.教师展示幼儿理发前和理发后照片,提问:头发长长了怎么办?幼儿回答:到理发店理发。理完发有什么变化?幼儿回答:好看、漂亮。提问:妈妈喜不喜欢?答:喜欢。2教师.有一只小的头发也长长了,猜一猜它是怎么做的,谁给它理发,它理发时发生了什么情况。
二.欣赏理解诗歌,出示大图。1.教师提问:诗歌里说谁去理发?理发师是谁?2.幼儿再次欣赏诗歌。教师朗诵第一段,提问:小进理发店是怎么做的?(亮亮抓,龇龇牙。)提问?这个动作表现了小是什么情绪?回答:雄壮、威武。教师和幼儿学习本段。教师朗诵第二段,提问:乌贼理发师在给小理发时出现了什么情况?答:忙的汗珠直滴答。理完发后小变成什么摸样?答:头发和胡子都没啦。它心情怎么样?答:很高兴,觉得自己很漂亮。回家后发生了什么情况?答:把妈妈吓跑了。提问:为什么会这样?答:妈妈不认识它了,它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三.幼儿欣赏操作卡,阅读诗歌。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幼儿自主观察图画,来理解诗歌表现内容。通过朗诵活动,感受学习诗歌的愉悦。教师在朗诵时,要运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朗诵,来表现小理发前的激动,进理发店时的威武,理发后的高兴,回家把妈妈吓跑的疑惑。不足之处是幼儿不能完整的理解小从激动、威武、高兴、疑惑这个情感过程的表达。
附诗歌《小理发》。
小理发。
高洪波。
小的头发长了,他到理发馆去理发。
一进门,
他亮亮爪,龇龇牙:
“头发要染,
胡子要刮!”
乌贼理发师,
忙得汗珠直滴答。
小的胡子——没啦。
小的头发——没啦。
漂亮的小回到家,
吓跑了亲爱的妈妈…。
摇篮教案中班篇三
1、理解诗歌的内容。
2、引导幼儿大胆表达,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1.诗歌背景图。
2.活动教具:星宝宝、花宝宝、鱼宝宝、蝴蝶、蜜蜂等。
一、引入课题。
出示小娃娃,问:她想睡觉了,怎么样才能使她很快的睡着呢?
二、学习诗歌《摇篮》,理解诗歌内容。
老师带来了一首很好听的诗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诗歌一遍。)。
1.第一遍欣赏,提问:
诗歌的题目是什么?
诗歌里有谁?
2.第二遍欣赏,幼儿学习诗歌。
第一段提问:蓝天是摇篮,摇着谁?白云怎么飘,星宝宝睡着了?
第二段提问:大海是摇篮,摇着谁?浪花怎么翻,鱼宝宝睡着了?
第三段提问:花园是摇篮,摇着谁?风儿怎么吹,花宝宝睡着了?
第四段提问:妈妈的手臂是摇篮,摇着谁?手臂怎么摇,小宝宝睡着了?
3.发展想象力,仿编诗歌。
三、活动延伸:今天,小朋友学得真棒,回家还可以找到更多的东西当摇篮,继续模仿编诗歌。
20xx年11月3日赵燕在中二班试教。
评:目标没有到位,教案设计偏于填鸭式,教的过程幼儿回答较少,诗歌偏长有一定难度。
下一篇是园长和业务组长讲评后的设计的教案,只教学三段第四段不进行教学,重点放到学习仿编。
1、理解诗歌的内容。
2、初步学会朗诵诗歌并仿编诗歌。
3、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1.诗歌背景图。
2.活动教具:星宝宝、花宝宝、鱼宝宝、蝴蝶、蜜蜂等。
一、引入课题。
1.出示小娃娃,问:她想睡觉了,怎么样才能使她很快的睡着呢?
老师带来了一首很好听的诗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诗歌一遍。)。
2.提问:
诗歌的题目是什么?
诗歌里有谁?
二、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朗诵诗歌。
1.理解并学习有关天空的诗句,初步仿编。
出示天空的背景图。
提问:天空上有什么?
教师朗诵诗歌中有关的句子,请幼儿学习。
教师仿编诗歌,幼儿欣赏学习。
摇篮教案中班篇四
通过实验和动手活动,使幼儿感知土壤里有水、空气、腐烂物等成分和与植物的关系。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及动手操作能力。
使幼儿对探索土壤现象感兴趣。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盆土(粘土、壤土、砂土)、挖土的铲子、卫生纸、可以种植的菜秧、一小盆水、三只盘子、四个纸杯(其中三个杯子杯底扎些小孔,一个杯子装水)、一只量杯。
幼儿提前两天到种植园,拔出几棵青菜和小草。看一看,植物能不能离开土?观察前几天拔出的青菜和小草。
(1)青菜和小草都干枯了。
(2)因为它们的根离开了泥土,离开土壤就会干枯。
探究的问题:土壤中有什么?
(1)土壤里有树根,还有烂了的树叶。
(2)土壤里有死虫子。
(3)土壤里有蚯蚓、蚂蚁。
(1)纸湿了。
(2)泥土里有水分。
(1)有气泡。
(2)泥土中有空气。
说一说,植物为什么会在土壤里生长?
(1)植物在土壤里生长,是因为土壤里有肥料。
(2)因为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气。
比一比,三种土壤(粘土、砂土、壤土)有什么不同?
将三杯土放在三只盘子上,用量杯分别向三杯泥土中浇同样多的水。
(1)砂土里的水很快流到下面的盘子里去了。
(2)壤土里的水只流了一点,其他都被土壤吸收了。
(3)粘土里的水都在杯口,渗不下去,下面的盘子里没有水。
想一想,植物种在哪一种土壤中,根吸收到的水分和养分最充足?
种一种,哪种土壤最适合植物安家?
幼儿将青菜秧种在三种土壤中,引导幼儿每天观察记录青菜的生长情况。
记录青菜在三种土壤中的生长情况。
1、幼儿取泥土包入卫生纸中时,教师注意引导幼儿选取较湿润的土。这样,纸湿的效果较明显。
2、幼儿向三杯土浇水时,水不宜多,以防水从杯口溢出流到盘中,影响观察。
启发幼儿观察、探索仙人掌为什么能生活在沙漠里,了解不同植物对土壤条件有不同的需求。
该活动我能利用幼儿身边的熟悉的资源——土,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实验、探索、讨论。活动中让幼儿带问题去进行实验、操作,引发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实验的设计是让幼儿能探索出土的性质,也便于幼儿操作,幼儿兴趣很大。实验中我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能力,记录能力,以及操作习惯,并鼓励幼儿把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而且针对幼儿观察到现象,我能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以得出问题的答案,土壤里什么?使幼儿了解了土壤对于植物的作用,知道植物离不开土壤。然后和幼儿开展讨论,哪里还需要土壤?知道土壤在生活中的更多作用。
活动中,我也发现幼儿对于土壤的作用,了解的不是太多,这说明,在课前我还应让幼儿做好这方面的知识准备,丰富幼儿的知识面,以利于幼儿在活动中展开热烈讨论,让幼儿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学会自己找答案,而不是教师的灌注式,以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发现身边的科学。
摇篮教案中班篇五
摇篮(诗歌)。
作者: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双峰县机关幼儿园大六班王玉清。
活动领域:语言。
【活动前评析】。
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小诗。诗歌展开美丽的想象,将自然界的事物现象比拟为摇篮和宝宝。在蓝天的摇篮里,睡着星宝宝;在大海的摇篮里,睡着鱼宝宝;在花园的摇篮里,睡着花宝宝;白云、浪花、和风儿都在轻轻的摇动,宝宝们安然地睡着了。诗歌的最后一段,笔锋转向人的世界,在妈妈的手中,小宝宝听着歌儿也睡着了。这些画面充满了亲情和温暖,情景有机交融,物我共同升华。重复式的结构和句式有利于幼儿记忆,有利于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活动目标】。
1、感受诗歌中美好的意境和氛围,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学习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朗诵诗歌。
2、尝试根据诗歌的结构仿编诗歌,表现主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配乐诗朗诵和《摇篮曲》的磁带,蓝天、星星、大海、小鱼、花园的图片。
【活动过程实录】。
1、幼儿欣赏《摇篮曲》,引出活动。
师:“刚才我们听的是非常熟悉的《摇篮曲》,我们小时侯都是听着摇篮曲在摇篮里慢慢地睡着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摇篮,我们一起来看看。”
2、幼儿学习理解诗歌。
(1)完整的欣赏配乐诗朗诵后教师提问:“诗歌里有哪些摇篮?”“哪些宝宝?”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每出示摇篮的图片后就要说出摇着的相应的宝宝。
出示完摇篮和宝宝图片后提问:星宝宝是怎样睡着的?鱼宝宝是怎样睡着的?花宝宝是怎样睡着的?小宝宝是怎样睡着的?用诗歌中的话来回答。“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可以让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示白云轻轻飘,浪花轻轻翻,风儿轻轻吹,歌儿轻轻唱。
(2)教师边指图片边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引导幼儿欣赏后提问:白云为什么“轻轻飘”浪花为什么“轻轻翻”?风儿为什么“轻轻吹”歌儿为什么“轻轻唱”
安康家园()。
3、教师带领幼完整的朗诵诗歌。
教师指着图片和孩子们一起朗读。
4、引导幼儿用轻柔、优美的声音完整的朗诵诗歌。
5、尝试只进行更换“宝宝”的仿编。
(1)教师出示蓝天图片,提问“在蓝天这个摇篮里,除了摇着星宝宝,还可以摇着谁呢?”“为什么?”请幼儿用诗歌里的话回答。
蓝天是摇篮,摇着月亮宝宝,白云轻轻飘,月亮宝宝睡着了。
(2)教师出示大海的图片,提问“在大海这个摇篮里,除了摇着鱼宝宝,还可以摇着谁呢?”“为什么?”请幼儿用诗歌里的话回答。
大海是摇篮,摇着海星宝宝,浪花轻轻翻,海星宝宝睡着了。
(3)教师出示花园的图片,提问“在花园这个摇篮里,除了摇着花宝宝,还可以摇着谁呢?”“为什么?”请幼儿用诗歌里的话回答。
花园是摇篮,摇着草宝宝,风儿轻轻吹,草宝宝睡着了。
6、尝试进行整段仿编。
(1)提问:“我们周围还有什么也像摇篮和宝宝?”为什么?”(2)说出相关联的事物,师幼共同仿编,用优美的声音完整的朗诵出来。如:小河是摇篮,摇着虾宝宝,水草轻轻摇,虾宝宝睡着了。
(3)教师引导幼儿将编的诗歌连起来,师幼一起用优美的声音完整的朗诵1-2遍。
7、结束。“老师的手也是摇篮,摇着我们的小宝宝睡着了”孩子们听着《摇篮曲》在摇篮里睡着了。
来源:安康家园()首届幼师大赛作品集。
安康家园()。
摇篮教案中班篇六
一、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有表情地朗诵诗歌。
2、学习运用相同句式结构创编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初步学习有节奏地完整朗诵诗歌。
4、能通过表情、动作表现诗歌内容尝试仿编诗歌的最后一句。
二、活动准备:
1、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背景图一幅。
2、流水声录音磁带一盒。
3、与水相关的各种图片布置场景。
三、活动过程:
(一)、倾听录音,激发兴趣。
1、倾听流水声(放录音)。
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水声)。
2、你能说说,你在哪儿见过水,你还知道有什么水?
(二)、指导幼儿初步学习理解诗歌。
1、出示课件图,让幼儿看各种各样的水(先单幅,再整幅)。
问:请幼儿说说图上有哪些水?(帮助幼儿认读)。
2、初步感受诗歌《水》。
(1)老师将这幅图上的各种水编成了一首诗歌。名字叫《水》。幼儿倾听,教师示范朗诵。
(2)你听到诗歌里说了什么?(幼儿自由描述)。
3、学念诗歌。
(1)、教师念,幼儿倾听想象。
(2)、幼儿边听边念,可自由用动作表现。
(3)、幼儿集体朗诵。
4、引导幼儿理解诗歌。
问:(1)为什么说健康的水是汗水?
(2)你见过喷泉吗?说说它是什么样的?
(3)你见过静静的湖水吗?在哪儿见过,是什么样的?
(4)喷涌的水是什么水?说它是什么样的?
5、问:学了这首诗歌,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幼儿自由提问,教师或幼儿回答。目的:帮助幼儿理解难词难句。)。
6、幼儿集体表演、朗诵诗歌。
(三)、学习仿编诗歌。
鼓励幼儿做小小诗人,动脑筋编诗歌。你能把你知道的水也编成好听的诗歌吗?
1、可请幼儿参观布置的场景或用课件提示,调动生活经验,拓展想象空间。
2、小组交流,大组展示。(可引导幼儿先画后说)。
3、鼓励幼儿向爸爸妈妈朗诵创编的诗歌。
附诗歌:
小小的水是泪水。
大大的水是海水。
跳舞的水是喷泉。
健康的水是汗水。
脏脏的水是泥水。
静静的水是湖水。
甜甜的水西瓜水。
喷涌的水自来水。
本篇诗歌结构简单、句式整齐,语言优美、朗朗上口。它所反映的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并美化了生活。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易于学习、理解和仿编。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是以探索水的秘密为主,水是孩子们天天接触,非常熟悉的一个物品,但是水的秘密也非常多,因此,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水的三个特性,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十分有成就感的事,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活动中教师也注重了让幼儿用完整的一句话回答问题,并且鼓励更多的幼儿参与思考,实验,讨论,充分体现了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让幼儿真正做到了学习的主人,自发,自主,自由的开展活动,在同伴与教师的互动中共同探索获得新知。
不足之处:
准备的不是很充分,探索活动应该有更多的操作材料,由于材料有限,因此大部分幼儿都是通过观察来发现,没有亲自尝试,所以会有些遗憾。
摇篮教案中班篇七
3、认识、了解作曲家舒伯特。
时安排。
钢琴多媒体。
情景导入。
看图配音乐,音乐比较哪段音乐更适合图片,为什么?
2、了解摇篮曲,出示幻灯片。
教学过程。
介绍背景,让学生知道音乐背后的故事。
检查前置性作业:介绍作曲家舒伯特。
2、师:但是,上天并没有关照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它将贫穷送给舒伯特,让它整天吃不饱,穿不暖。一天,又冷又饿得舒伯特已身无分文。他不得以走进了一家饭馆,他静静地坐在饭桌前,拿起了桌上的一份报纸看了起来……舒伯特看到了报纸上有一首克劳帝乌斯写的诗,使得他非常感动,热泪盈眶。(师读第一段歌词,出示第一段歌词)。
师生互动。
用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让学生理解节奏和速度。
师:让我们也来读读这首使舒伯特感动得热泪盈眶的诗。学生朗读歌词。
2、师:舒伯特在菜谱上为这首诗作了一首曲子。起初,饭馆老板以为他是个乞丐,想轰走他,后来看到乐谱,便知道他是一位作曲家。于是老板收下了乐谱,在舒伯特的要求下免费送给了他一盘烧土豆。舒伯特为了感谢老板的馈赠走到饭馆的钢琴边,弹起了这首《摇篮曲》。(教师模仿舒伯特走到钢琴边弹唱《摇篮曲》第一段)。
3、师:简单的八小节旋律,就让这首诗得到了升华,使它成为了一首千古传唱的歌曲。哼唱一下这动人的旋律。
4、比较演唱,解决难点。
a学生说一说:
师:同学们,舒伯特为什么要在这儿(第六小节)加上一个前倚音呢?
b比较演唱:
师:让我们来唱一下没有前倚音的效果。(平淡)。
再唱一唱有前倚音的效果。(内心深处的触动)。
小结:加上这个前倚音,更能表达舒伯特当时的那种内心深处被触动的心情。现在我们来唱一唱。
导入:回想一下,小时候妈妈是怎样哄你睡觉的?(引导回答用温柔的声音、轻轻地等)。
师:让我们用妈妈温柔、亲切的声音来演唱这首歌。
a学生唱一唱。
b学生用动作参与演唱。
6、师:妈妈在哄宝宝睡觉的时候,还会做什么动作?(教师提示学生在休止符的地方就做一个妈妈的动作)。
7、师:让我们一起学着妈妈的样子,一边摇着摇篮,一边用温柔的声音来演唱《摇篮曲》。
(1)、主题:母爱。
(2)、速度:中速稍慢。
(3)、力度:弱。
(4)、旋律:轻柔、甜美、徐缓。
9、拓展延伸:欣赏几首摇篮曲,体会摇篮曲体裁的音乐特点。
(3)、网络歌手香香《摇篮曲》。
用同一体裁,不同的音乐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很感兴趣。
每一首摇篮曲都是由母爱谱写而成,每一句摇篮曲都是母亲对孩子美好的祝愿。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就是母亲的呼唤。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对摇篮曲的学习,更深刻的理解母爱、感恩母爱、用我们的行动回报母爱!
摇篮教案中班篇八
1、理解诗歌的内容。
2、引导幼儿大胆表达,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1、诗歌背景图。
2、活动教具:星宝宝、花宝宝、鱼宝宝、蝴蝶、蜜蜂等。
出示小娃娃,问:她想睡觉了,怎么样才能使她很快的睡着呢?
老师带来了一首很好听的诗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诗歌一遍。)。
1、第一遍欣赏,提问:
(1)诗歌的题目是什么?
(2)诗歌里有谁?
2、第二遍欣赏,幼儿学习诗歌。
3、发展想象力,仿编诗歌。
今天,小朋友学得真棒,回家还可以找到更多的东西当摇篮,继续模仿编诗歌。
摇篮教案中班篇九
这篇课文是一首散文诗,以儿童的眼光去追想那古老的原始森林。用充满童真童趣的幻想、优美的语言,把我们的思绪引向遥远而又神秘的远古时代,去探寻人类祖先生活过的地方。诗歌共有5小节。第1小节由爷爷的话引出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的说法,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由此,我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而这些想象又都源于我真实的童年生活。课文最后,树叶的响声使我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并与诗歌的开头相照应,将情感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关于人类祖先和原始森林的话题,孩子们很感兴趣,教学时,可以从此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学生对于祖先的摇篮的理解有些困难,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提示。
1、识字时,可以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借助拼音认识生字。写字时,注意偏旁部首的写法,教师可以结合学过的字,引导学生交流写字的方法。
2、采取以读为主的教学策略,注意诗歌中有的语句比较长,而且排成两行,教师应该通过范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注意语句中的停顿。
3、以画助读,展开想象。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展开想象,动手画画这美丽的摇篮。
知识与技能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3、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内容说一说。
4、学习准确使用动词,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重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读好问句,学习准确地使用动词。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难点
1、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内容说一说。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师:生字词卡,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新课。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学习准确地运用动词。
3、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知道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重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学习准确地运用动词。
难点
理解课文大意,知道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摇篮吗?摇篮是干什么用的?那大家知道中华民族祖先的摇篮在哪儿吗?请看录像。(播放原始森林录像)
2、这就是原始森林,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3、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
4、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出示自学要求:
(1)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课文的大意是什么?
(4)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1、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课文,下面老师来看一看你们自学的情况怎么样。
(1)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2)检查字词:你在自学课文时遇到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学习这些字词的?
出示生字词卡,指名读。
(3)提出问题:你在自学课文时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学习动词。
读一读以下短语,注意加点的词语。再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带有动词的短语,读一读。
摘野果采蘑菇挖野菜
逗松鼠捉蜻蜓逮蝈蝈
看夕阳赏明月数星星
(1)齐读短语。
(2)分组讨论:加点的词语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3)教师提示:加点的词语都是动词,表示人做一件事时的行为、动作。
(4)学生可以演一演上面这些动词表示的动作。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数一数这首诗共有几小节。
2、指名读课文第1小节,其他同学思考:祖先的摇篮是指什么?(指名说)
3、分组讨论:第1小节写了祖先的摇篮的什么特点?
(写了祖先的摇篮很大。)
4、指导朗读,从中体会摇篮的大。
1、出示会写的字,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形,如何把字写好看。
2、指导学生注意书写。
祖的偏旁是礻,不要多写一点。
摘、掏的偏旁都是扌,右边笔画数较多,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不能漏写笔画。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描红、临写。
祖先的摇篮
祖先的摇篮原始森林
祖啊浓望蓝
摘掏赛忆
第二课时
1、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2、仿照课文第2、3小节说句子。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重点
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难点
1、仿照课文第2、3小节说句子。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1、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相应的字卡。
2、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3、齐读课文。
1、师配乐范读课文,生思考:原始森林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1)指名回答。
指导读句: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2)再读课文,找一找有关句子,说说课文中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为祖先的摇篮?
(3)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里做了些什么?
2、学习第2、3小节。
(1)同桌互读,说说我们的祖先在摇篮里有着怎样美好而遥远的回忆?
(2)我们的祖先曾在这里做了些什么?(指名说)
(3)想象一下,你如果像祖先一样在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里摘野果、掏鹊蛋、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自由发言)
(4)教师范读第2、3小节,引导学生读好问句。
(5)学生练读第2、3小节。
(6)配上欢快的音乐,齐读第2、3小节。
(7)想一想,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什么?仿照第2、3小节,说一说。(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3、学习课文最后一小节。
(1)全班齐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苍苍茫茫)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说一说: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保护环境)
4、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小节有感情地读一读。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摇篮中会做些什么?画一画吧!
2.如果我们置身于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中,你会做些什么?
祖先的摇篮
摘野果和野兔赛跑
掏鹊蛋看蘑菇打伞
逗小松鼠捉红蜻蜓
采野蔷薇逮绿蝈蝈
原始森林苍苍茫茫
这是一首儿童诗,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为祖先的摇篮,深情地回想我们的祖先质朴率真的田园生活,真切地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大自然永远清秀明净,表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我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整堂课从课前学生的预习到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养成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
摇篮教案中班篇十
1、能运用图配文的线索图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诗歌的内容,并学认“摇篮、飘、翻、吹、唱”的汉字。
2、通过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进行创编活动。
3、能积极参加活动,大胆表述自己的认识。
2、图画纸若干,水彩笔。
3、配乐曲一首。
教师出示“摇篮”问:“这是什么?是干什么用的?”
介绍诗歌的名字“摇篮”并集体认读。
诗歌的名字是什么?
诗歌里什么是摇篮?(幼儿回答后教师逐一将字卡出示)。
蓝天是摇篮,摇着谁?怎么摇的?宝宝怎么了?(逐一出示“星、白云、飘”,重点帮助幼儿认读“飘”
并请幼儿用动作来表现)。
大海、花园、妈妈的手臂是摇篮,摇着谁?怎么摇的?宝宝怎么了?(逐行出示相关字卡,重点帮助幼儿认读“翻、吹、唱”汉字,并用动作表现,加以理解)。
根据图配文的线索图,幼儿集体学念诗歌。
请幼儿说说与以往诗朗诵的不同及自己的感受。(帮助幼儿感受配乐诗优美的意境)。
幼儿进行配乐诗朗诵。
拓展幼儿思维,进行创编。
“除了诗歌里说的蓝天、大海、花园、妈妈的手臂是摇篮,摇着星、鱼、花、小宝宝,还有什么可以是摇篮?摇着谁呢?”
1、创编活动中,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从只更换被包含物(宝宝),包含物不变,过度到包含物与被包含物都更换进行创编。
2、绘画创编时,可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创编。体验集体合作的快乐。
摇篮教案中班篇十一
整首歌曲旋律舒缓、优美、安静,具有摇篮曲的旋律特点。歌词简单、重复,易于理解和记忆。歌曲所表达意境和词意能恰到好处地反应妈妈和宝宝之间那种温馨互爱的场景。通过歌曲的学习,帮助孩子积累音乐的多样性表现能力。同时大班孩子已有丰富的相关经验、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所以活动注重在互动中引导幼儿理解歌词、感受旋律,关注孩子自我经验的诱发和积累。
1、感受歌曲安静、优美的旋律特点,理解歌词,初步学唱歌曲。尝试用连贯、优美、轻柔的歌声表现妈妈哄宝宝睡觉的温馨感觉。
2、对创编歌词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钢琴伴奏、flash
活动预设过程:
价值分析:
及时思考:
1、倾听音乐: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
2、伴随音乐把想到的东西用动作表现出来?
重点引导孩子把音乐舒缓、优美、恬静的感觉表现出来,并有乐句感
3、看看音乐让老师想到了什么?
通过倾听音乐诱发孩子的已有经验并通过简单的动作来表现自己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
1、星宝宝要睡觉,谁做它的摇篮呢?又会是谁帮它摇摇篮呢?
2、幼儿自由讨论后,老师示范演唱歌曲第一段
3、引导孩子跟唱歌曲:(23遍)
5、完整倾听第二段
6、引导幼儿个歌曲取名,并尝试连贯演唱歌曲
重点:让你的星宝宝、鱼宝宝都睡着了吗?歌唱时歌声的连贯、轻柔
过程中关注孩子的直接体验,在模仿蓝天、大海、妈妈哄宝宝睡觉的角色中感受关爱和被爱的幸福体验。
1、还有很多的宝宝也很想睡觉,比如花宝宝,谁是它的摇篮?谁又能哄着她睡觉呢?你能编进歌曲吗?(个别孩子尝试)
2、还有很多东西可以编进我们的歌曲,你们去试着编一编。
歌曲有很大的创编空间,通过最后的集体创编,诱发孩子更多的想象空间。
摇篮教案中班篇十二
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
摇着鱼宝宝,
浪花轻轻翻,
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
摇着花宝宝,
风儿轻轻吹,
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
摇着小宝宝,
歌儿轻轻唱,
宝宝睡着了。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
2、通过欣赏,能口齿清楚地朗诵儿歌,使儿童体会浓浓的母爱之情。
3、引导幼儿仿编诗歌,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尝试精神。
1、画有蓝天、白云、星星,大海、浪花、鱼儿,花园、风儿、花朵,妈妈、婴儿等大幅背景图。
2、制作好的蓝天、星星、大海、鱼儿、花园,花朵、妈妈的手、婴儿等的贴纸若干。
3、录音机一台,抒情音乐磁带一盘。
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曾赞美《摇篮》是“一支美妙的摇篮曲”,“是歌也是诗”。它以悦耳动听的音韵展现了“蓝天”、“大海”、“花园”以及“妈妈的手”这一幅幅开阔儿绚丽的画面,运用拟人、比喻等艺术手法将它们和谐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温馨、宁谧的环境,可以使孩子们陶醉在这种优美的意境中安然入睡。
1、出示“摇篮”的背景图,尝试讨论:图上有哪些景物?它们都有什么关系?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诵整首诗歌。
3、让幼儿尝试一下妈妈摇着摇篮哄宝宝入睡的动作。
4、教师指图朗诵,幼儿轻声跟念。
5、倾听配乐诗朗诵《摇篮》,要求幼儿倾听时想象诗歌的画面,也可尝试用身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幼儿在午睡前躺着聆听配乐诗歌录音,每次听两遍,4天左右,幼儿就能流畅背诵诗歌。
1、集体朗诵并交流讨论。
a、诗歌里讲了哪些摇篮?(幼儿回答后,教帅出示背景图)。
b、诗歌里说的这些摇篮,分别是哪个宝宝睡觉用的呢?(幼儿回答后,师生共同粘贴,把星宝宝、鱼宝宝、花宝宝、小朋友宝宝分别送入各自的摇篮)。
c、提出尝试问题,引导幼儿讨论:你最喜欢谁的家?
d、教师让幼儿充分发表看法后发表白己的看法,同时让幼儿知道,妈妈的手是我们每个小朋友的摇篮,每个小朋友要感谢妈妈对我们的关爱。
2、表演游戏。
教师放录音,幼儿戴上自己喜欢的`头饰自由表演,通过尝试自身的动作表演,提高幼儿对诗歌的感受力。例:当诗歌里说“蓝天是星宝宝的摇篮”时,扮演蓝天的幼儿便可想像抱着星星,摇它入睡的动作,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1、教师出示尝试题,引导幼儿仿编诗歌。诗歌里说:“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那么,蓝天除了是星星的摇篮,还可以是谁的摇篮?大海又可以是谁的摇篮?(幼儿自由发言后,教师对幼儿的仿编诗句进行组合,并把诗歌念给小朋友欣赏)例:
摇着月宝宝,
月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
摇着船宝宝,
浪花轻轻翻,
船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
摇着鸟宝宝,
风儿轻轻吹,
鸟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
摇着小宝宝,
歌儿轻轻唱,
宝宝睡着了。
2、教师引导幼儿尝试着把仿编内容画下来,再交流仿编的诗句。
摇篮教案中班篇十三
知识与能力:了解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古埃及的金字塔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了解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较为完善的法典;说出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过程与方法:利用地图找出亚非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了解他们的自然环境,分析内在联系,培养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说明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的种姓制度都是奴隶主剥削压迫人民的历史见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金字塔不但是统治都剥削人民的历史见证,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人类史上的伟大奇迹。
教学重点:
亚非文明的突出成就。
教学难点: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的特点。
幻灯片。图片。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课前预习题。
图片显示四大文明古国名称及位置。
这是世界文明的四个摇篮,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了人类文明,人类社会随之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讲授新课】。
(一)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在世界各地的文明发展史中,水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我们刚才提到的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母亲河。人类文明依河而兴,河川孕育了人类的文明,水波荡漾与滚滚逝水交织着人们对河流的记忆。人类文化的发源,莫不是以大河流域为主要的舞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出示课题)。
(二)讨论交流,解决疑难。
一、金字塔的国度。
这些文明古国都和中国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容,首先,我们来学习起源于尼罗河流流域的古埃及。
在非洲广阔的土地上,尼罗河由南向北、倾泻而下,注入地中海。它每年定期泛滥,不仅使河流沿岸的土地得到灌溉,而且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作物生长,这就给古埃及人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埃及人民,而且也孕育了埃及文化。古代埃及人留下了赞颂尼罗河的诗篇:“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这些诗句反映了古代埃及与尼罗河息息相关的事实。马克思也说过说:“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这个论断也反映了古埃及的科学文化知识正是在利用和改造尼罗河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尼罗河河水犹如母亲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埃及儿女。)。
古埃及这一目的关键词是什么?
一提起埃及,大家就会想到金字塔,因此把埃及称为金字塔的国度,金字塔的建筑,从古到今都给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
大家对金字塔了解知多少呢?请大家畅所欲言。
学生发言后,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作总结。?
金字塔是古埃及奴隶制国王的陵寝。这些统治者在历史上称之为“法老”。法老们不仅活着时统治人间,而且幻想死后成神,主宰阴界,因此,“法老”死后,便取出内脏,浸以防腐剂,填入香料,将尸体长久保存,称作“木乃伊”。金字塔便是存放“法老”木乃伊的陵寝。现在,埃及境内保存至今的金字塔共96座,大部分位于尼罗河西岸可耕谷地以西的沙漠边沿。
金字塔距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由于它形似汉字中的“金”字,因而被称为“金字塔”,金字塔本身是一座王陵建筑。它规模宏伟,结构精密,塔内除墓室和通道外都是实心,顶部呈锥角。金字塔历经多次地震都岿然不动,完好无损。
金字塔前有座狮身人面像,是古国王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儿子哈佛拉的形象,它叫斯芬克斯,高20米,长57米,仅一只耳朵就有两米高。除狮爪是用石头砌成之外,整个狮身人面像是一块天然的大岩石凿成的。鼻部有损伤,据说是在一次战争中被拿破仑的士兵用大炮轰掉的。斯芬克斯象征着法老的权利至高无上,威不可侵。
胡夫金字塔,又称齐阿普斯金字塔,兴建于公元前2760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座金字塔,也是世界上的人造奇迹之一,被列为世界7大奇观的首位。该塔原高146.5米,由于几千年的风雨侵蚀,现高138米。原四周底边各长230米,现长220米。锥形建筑的四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方,倾角为51度52分。塔的四周原铺设着一条长约1公里的石灰石道路,目前在塔的东、西两侧尚有遗迹可寻。整个金字塔建在一块巨大的凸形岩石上,占地约5.29万平方米,体积约260万立方米,是由约230万块石块砌成。外层石块约11.5万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最大的一块重约16吨,全部石块总重量为684.8万吨。修建金字塔,集中了当时古代埃及人的所有聪明才智,解决了许多难题,创造了一大奇迹。可以说,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同时,金字塔也是无数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它给古埃及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是奴役奴隶的见证。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
1901年,法国考古学家在伊朗的苏撒考古时发现,后被劫夺到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此图展示的是石柱的浮雕部分,表现的内容是汉谟拉比正从太阳神那里接过象征统治权力的权杖,图中人像坐着的是太阳神沙马什,他手里握着的是“权杖”,站在太阳神面前的就是汉谟拉比。下面的文字共约8000字,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如果你是古巴比伦的律师是否可以为奴隶进行辩护?为什么?
(从《汉谟拉比法典》的性质来考虑)。
为什么说《汉谟拉比法典》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了呢?(从它的内容来分析)。
这些文字从许多方面作出了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规定,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新月沃地”如今很不平静。介绍伊拉克局势。
摇篮教案中班篇十四
在幼儿园我一直是带的大班或大大班幼儿,而且也一直在负责语言领域的教学。从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语言对幼儿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激发太重要了,要达到同一个目的,教师不同的语言组织、引导完全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在一次儿歌“小草爱做梦”的课后,我发现班里好多孩子在课间跑来主动告诉我,“老师,我也会编儿歌——小鸟爱做梦,梦是……”。这时的我心里除了充满教学上成功的成就感以外,我还思索着;大班孩子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强,他们喜欢自己创作,觉得有成就感,不满足于单纯的朗诵诗歌,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并能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生活中的已有经验尝试自己仿编、创编,我再一想,孩子在小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有睡摇篮的经历,就设计了这堂“摇篮”课。
1、通过动画和动作,理解诗歌的语言,并初步学会朗诵诗歌。
2、初步感知诗歌中的比拟手法。
3、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经验进行诗歌仿编。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运用已有经验进行诗歌仿编 。
材料准备:
1、动画“摇篮”,“摇篮曲”音乐,黑板,磁铁,字卡等。
2、图片:蓝天、大海、花园、妈妈的手;星星、鱼儿、花儿、小宝宝。
经验准备:
教师在课前可以利用散步活动、谈话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认识诗歌中所提到的这些事物,如天空和花园,让幼儿亲身感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为诗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情感基础。
(播放摇篮曲)孩子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吗?听着这首优美的曲子,小宝宝们躺在摇篮里睡着了。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摇篮,我们一起去听听、看看吧!
1、欣赏第一遍动画:
——“诗歌的名字是什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
2、欣赏第二遍动画:
——“刚才小朋友听得可认真啦!现在,我们来看着图再欣赏一遍吧。欣赏的时候请小朋友想一想,诗歌里有哪些是摇篮?摇篮里面摇着的都是谁?又是什么在轻轻飘、翻、吹、唱呢(幼儿带着问题欣赏诗歌,之后依次一组一组地出示字卡)”
1、幼儿边看动画边跟着诵读诗歌。(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自然地学会诗歌)
——“这首诗歌这么好听,刚才有的小朋友都忍不住跟着念了,还做好看的动作呢,你们想不想学呀?那我们边看大屏幕边跟着亲亲地念一念好吗?”
2、幼儿加上动作来表演诵诗歌。
“小朋友的声音太好听了,如果这一次小朋友的声音再稍微大点儿,把我们的动作加上的话相信会更棒的,我们来试试吧。”
3、教师和幼儿分角色诵读诗歌。
4、“为什么诗歌中说‘白云、浪花、风儿、歌儿’都是轻轻的呢?”(引申午睡的时候小朋友们也要动作轻轻的,在家里,爸爸妈妈睡觉时也要轻轻的。)我们一起用动作来表现。
——“听了这么美的诗歌,老师也想来编一首儿歌:草地是摇篮,摇着草宝宝,风儿轻轻吹,草宝宝睡着了。”
——“小朋友,那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编一首诗歌呀?那请你们照着黑板上的句子结构来自己编一编吧!”
——小朋友编的诗歌多美呀!请小朋友回家后为自己编的诗歌配上优美的画面吧!
在我园的教研课上曾经把语言领域的诗歌活动提出来做过探讨,老师们都觉得古诗、散文、诗歌教学对幼儿来说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主要是要理内容、体会意境,在理解、体会的基础上才谈得上仿编、创编。诗歌“摇篮”是我在我园上过的一堂公开课,所以是自己实际操作过的,感悟和体会也比较多一些。 总的来说效果还是比较好,对自己语言的组织呀,提问的准确上性呀还是比较满意。觉得幼儿在我语言的引导下自主发展的空间还是比较大,思维也比较活跃,活动性也比较强,孩子比较感兴趣。只是在与幼儿互动时感觉自己对幼儿关注全体还不够,同一个幼儿请几次来回答问题的情况稍微多了一点;还有就是觉得自己的教育机智和临时的应变能力还比较欠缺,不能很好地根据幼儿的实际反应和接受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地调整,以期服务教学目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还有些一味地想从幼儿那里得到自己教学活动设计中想得到的答案,违背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还应多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和考虑,运用正确的教学理论,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做到最大化地发展幼儿。
摇篮教案中班篇十五
1、感受摇篮曲柔和宁静的音乐气氛,并尝试用动作白殴打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2、体验爸爸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的浓浓爱意。
布绒玩具若干,音乐磁带《睡吧,布娃娃》
1、欣赏《睡吧,布娃娃》
(2)教师把娃娃放入小床,给娃娃盖上被子,哼唱《睡吧,布娃娃》哄娃娃入睡。
师:娃娃睡着了吗?娃娃听到妈妈唱歌给他听?就安静了?睡着了。
2、教师小结:你们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是这样给你们唱着歌,哄你睡觉的。摇啊摇,就把你们摇大了。
3、我来哄娃娃睡觉。
(1)教师引导幼儿抱起你的小宝宝,他也想睡觉了,我们一起来学学这首歌哄宝宝入睡吧!
(2)教师请幼儿慢慢跟唱。
4、教师引导幼儿扮演长爸爸或者妈妈哄宝宝睡觉。
(1)放音带,请女孩子边随意跟唱《睡吧,布娃娃》,边哄宝宝入睡。
(2)放音带请男孩子边随意跟唱《睡吧,布娃娃》,边哄宝宝入睡。
师:娃娃睡找了吗?嘘,不要把娃娃吵醒,轻轻地把娃娃放到床上去(桌子上)。
5、教师引导幼儿再次倾听并自己边用身体摇晃中细细的感受品味爸爸妈妈对自己的浓浓爱意。
6、活动结束。
摇篮教案中班篇十六
爷爷说:
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真有意思,这是多大的摇篮啊!
那浓绿的树荫一望无边,遮住了蓝天。
我想——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
可曾在那片草地上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
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逗小松鼠,采野蔷薇吗?
也曾在这里捉红蜻蜓,逮绿蝈蝈吗?
风儿吹动树叶“沙沙,沙沙!”
那回忆多么美好,又那么遥远。
啊!
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
内容介绍
《祖先的摇篮》是“课文作家作品系列”中的一本,收录了吴珹老师的适合二年级孩子阅读的经典作品。为小学生量身打造,全文注音,配有多幅彩色插图,帮助孩子顺利实现自主阅读。最后的作家面对面版块是作者对自己的创作经历及被选入课文的《祖先的摇篮》这篇文章的写作介绍,帮助老师及学生了解课文背后的故事及更深层的含义。这个版块对学生甚至对老师都是有很大帮助,有助于孩子和老师们更深入地了解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简介
吴珹,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崇明区人,毕业于复旦大学。著有《吴珹儿童文学选》《美丽的童心》《红尘思絮》《亚澳美欧见闻》等。儿童散文诗集《美丽的童心》曾获“中国新时期(1979-1988)优秀少儿文艺读物”一等奖,《豆花庄的小家伙们》被列入“世界华文少儿文学系列”,在马来西亚出版。《祖先的摇篮》入选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六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入新课:
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喜欢)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
二、自学建议、合作学习: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讨论人类的起源,你知道些什么?
三、汇报自学情况:
1.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2.你画出了哪些生字并组词。
3.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4.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5.质疑:
四、理解课文。
1.读课文回答人类的起源你知道哪些?
第二课时
一、激情引入:
我们人类的祖先当时在怎样在原始森林生活的?
二、理解课文
1.自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段或哪一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比如:学生说喜欢第一句:“爷爷说,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哪!”学生可能说,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摇篮本来应该是很小的,婴儿睡的地方,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森林。就指导读出有意思的情趣来。
4.配乐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画画想想,拓展想像力。
1.学完了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像,来画画这美丽的摇篮吧。想想我们的祖先可能在这里做什么?来画一画,写一写。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四、指导背诵,指导学生采用想像画面的方法去背诵。边背边想森林的样子,想像祖先的活动,做着动作,辅助背诵。
五、指导写字。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祖先的摇篮》是一首儿童诗,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为“祖先的摇篮”,深情地回想我们的祖先质朴率真的田园生活,真切地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大自然永远清秀明净,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我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
一、识字教学方法多样,扎实有效。
1、字理识字
板书课题时,先写了生字“祖”,让孩子说出带有示字旁的一组字:“神、祀、祝、福”,然后出示图片,揭示偏旁示字旁的字源,让孩子知道“示”最早的意思是祭祀用的神台,示字旁的字与祭祀有关。字理识字,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了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2、溯源识字
猜一猜古文字“逮”,其中一部分是一只手一把把动物的大尾巴给抓住了,另一部分像是一个人在跑,又跑又抓,这就是“逮”。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语境,追根溯源讲解汉字的字义,有效预防错别字,让学生充分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轻松掌握识字能力。同时,汉字溯源法还能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增强阅读教学效果。
3、动作演示识字
“逮、掏、逗”等动词是在学习动宾式词组时识字的,动作演示,表演了逮蝈蝈,活灵活现地再现原始又跑又抓在逮蝈蝈的情景。教师动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掏鹊蛋”,还联系生活说说还可以掏什么?最后引导孩子把“掏”和“拿”进行比较,让孩子知道到把手伸进去再拿出来就是掏,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4、图文结合识字
认识“蔷薇”二字时,通过看图把生字与图上画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孩子关注草字头,认识到蔷薇是一种植物。
二、找准训练点,感悟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怎么通过课文阅读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呢?还是要聚焦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挖掘值得关注的词句段落,确定具体的语言训练点——动宾式短语。这首诗中藏着结构相同的词:摘野果、掏鹊蛋,老师还引导孩子把其他动宾结构短语也用三个字概括了,如,追野兔、采蘑菇、逗松鼠、采蔷薇、捉蜻蜓、逮蝈蝈,然后引导发现这些词组的特点,孩子们发现前面是动作,后面是动作指向的对象(事物)。再进行拓展训练,你还能说出这样的词语吗?积累动宾式的短语。这样找准了语言的训练点,引导学生感悟言语表达的规律,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能不断得到提升。
三、分层指导,重视朗读训练
根据文本特点,李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体味。
1、美读词语。一是通过图片再现原始森林的美好景象,帮助学生读好“浓绿的树荫、一望无边和苍苍茫茫”这三个词语,二是读好动宾式词语的不同节奏,读得很有趣味。
2、读好了诗歌中带有叹词“啊”的句子,两个“啊”,放在了句子不同的位置,也就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每次词语、句子的朗读,李老师都对孩子进行了评价,并对下一位同学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运用课件里的'精美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朗读,孩子的朗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表达诗意。这样从美读词语,品读句子,再回归到入情入境的课文朗读,李老师进行了有梯度的分层训练,最终落实了有感情的朗读这一目标。
四、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有待提高
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祖先们在美丽的森林里美好生活的场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这也是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在这节课中,教师有确定这一重点,但不是很好地突破重点,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还有待提高。
总之,老师根据文本特点,设计多种方法识字学词。通过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分层次的梯度朗读训练,初步感受诗意,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