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曹冲称象教案(优秀17篇)
编写教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评价和反思的环节。那么要编写一份较为完美的教案,教师需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应该注意教材的分析和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一些精选的教案示例,希望对大家的备课工作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曹冲称象教案篇一
课文特点: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七岁的曹冲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事,从中可以看出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
教学目标:
1、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2、继续学习预习课文,边读边电教,并练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及官员们想出的称象办法和曹冲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二、范读课文。
思考:围绕着称象,课文却写了什么?
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试着提出来。
三、出示目标。
通过学生的质疑导入目标。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a:称象这件事的时间:古时候。
b:大象的来历:人家送给曹操的。
c:人物:曹操,曹冲,官员们。
2、当时曹操什么心情?谁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过渡:曹操看到的那头象是什么样子呢?
五、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来)。
默读画–––––句,这句话是个什么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2、课文写的是称象的事,可为什么介绍这头大象的样子呢?
3、谁能试着读出大象的高大?
4、官员们看着这头象,发出了议论,议论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5、官员们议论什么问题?
6、谁能把议论的语气读出来?
六、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官员们想出哪几种称象方法?用(–––––)画出来。
2、曹操听了他们的话怎么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4、谁能试着读读这段,看谁体会得最好?
指名读–––评议––––分角色读。
七、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说一说: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2、做实验突破难点。
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老师一边演示。
然后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民学看插图。
过渡:曹冲这样做对吗?他到底称出大象的重量没有?
八、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小学语文曹冲称象教案篇二
1、认识12个字,会写7个生字、词。
2、能熟练朗读课文、理解句子。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重点:能读、写,并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8个生字、词。
难点:能概括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知识的新授阶段。
1、呈现新教学内容。
(1)呈现课文题目“小猴子下山”
(2)老师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致概念。
2、生字教学。
(1)呈现文中的生字、词。
(2)一个学生拼读生字,老师在旁纠正错误;指出注意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老师范读,全体学生跟读。擦掉拼音后再认读。
(3)教写生字。
学生先书空7个生字、词。请两位学生板书。老师纠正错误之处。
提供记忆策略:
往:“住”字再加“丿”
常:底下是“巾”字。
(4)运用生字、词。
非常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十分、很、极)。
用“非常”这个词造句。老师提示:老师奖给我一面红旗,我()高兴。
二、巩固与检测。
根据课后习题三,区分不同动词的意义,并会在适当的语言情景下运用。
读“掰”“抱”“扔”“摘”“扛”“捧”;。
学生表演这六个动作(有错误之处及时纠正)。
学生做习题,校对。
三、作业。
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与这堂课有关的原因知识。
1、全体学生朗读字词。
2、请一位学生朗读整篇文章。
3、提问习题四。
二、开始新授课教学。
(听了某同学的朗读之后,大家想知道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手回家去吗?今天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大家讨论一下。)。
1、提问:大家看了第二自然段之后,发现小猴子摘了什么?(参考答案:玉米)。
提问:那么第三自然段,它又摘了什么?(参考答案:桃子)。
提问:它的玉米呢?(参考答案:扔了)。
提问:第四自然段,小猴子又怎么做了?(参考答案:看到了西瓜,就摘了西瓜,扔了桃子)。
提问:那么第五自然段呢?(参考答案: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了)。
问:结果呢?(参考答案:没追到,所以什么也没有了)。
问:小猴子这样做好不好?(参:不好)。
问:为什么?大家讨论一下。请几位学生回答。
综合那么多的同学的意见,我们觉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
2、呈现“小猴子下山”的挂图,请几位用学看着挂图讲一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小学语文曹冲称象教案篇三
知识和能力:会认会写7个一类字,会认5个二类字。熟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过程和方法:通过指导朗读,使学生感悟诗的意境,想象小娃采白莲的情景,达到识字、表达与感悟诗意的统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让学生去贴近自然。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平时身边的小事勤于观察,体会童趣。
1.,掌握7个一类字。
2.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进一步学会结合诗中的语句来理解诗意的方法。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音乐磁带、词语头饰。
熟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意。认读一、二类字,识记一类字。完成课后习题。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你还记得吗?你能背诵给大家听吗?(《暮江吟》、《草》、《池上》)。
今天,我们要共同进一步学习《池上》。
二、指导朗读古诗:
1.听教师配乐范读古诗。
2.自己练习读或在小组内读一读。
3.指名读,(配乐)。
三、感悟诗意:
1、读过古诗后,你能说一说你的脑海里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老师或学生在黑板上为诗配画)。
结合图讲诗的大意:小孩划船把篙撑,自以为很聪明,偷偷去摘白莲而归,但离去时不知道,分开的浮萍还没有合拢,留下了他的痕迹。
2、再读古诗,试着背诵下来。
3、认读一、二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四、学习生字。
五、指导书写一类生字,完成课后练习:
1.读词语:
小艇,汽艇,浮萍,萍水相逢,漂浮,浮力,跟踪,无影无踪。
2.读诗句,想诗意。
小学语文曹冲称象教案篇四
知识与技能:会写......等字,会读并理解......等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方式,提高......能力,体会......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共鸣;培养......精神;陶冶......情操。
例:《窃读记》。
知识与技能:会写“窃、腋”等7个生字,会读并理解“窃、倾盆大雨”等14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教材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着重指导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
教学难点:本课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就是学生对教材中不易理解掌握的地方。
(重难点的确立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
1、导入环节:依旧拓新、承上启下、开门见山、设置疑问、引起悬念、直观演示等。
2、讲授新课——初读。
自主探究:默读、轻读。
字词:读正确、通顺,弄清词义。
内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情感:画出感动的句子,记录你的感受。
字词关:
范读朗读:教师/名家。
交流汇报:记忆方法,解决途径。
个别纠正:重点识记。
指名朗读:共同评价。
内容关:思考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3、讲授新课——析读。
要求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如何提问、如何启发、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等。
例:《触摸春天》。
a.安静是怎样触摸春天的?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加以说明。
(1)作者用哪些人物描写方法刻画安静触摸春天?(动作描写)。
(2)哪些动词体现出安静触摸春天的过程?(流畅、磕磕绊绊、慢慢、伸出、伸向)。
“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换做是你,你做的到吗?为什么安静可以?
(4)文中哪个词语体现出安静触摸春天带给主人公“我”的震撼。(极其准确)。
(5)试着读一读,体会应该用什么语气。
b.安静是怎么处理这只蝴蝶的呢?
(1)安静为什么放飞这只蝴蝶?(让蝴蝶回归自由,善良)。
(2)那安静能看见这只飞走的蝴蝶吗?(看不见)。
(3)那她为什么还要“仰起头来张望”。(用心感受)。
(4)想象安静此时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向往、好奇、期待......)。
(5)这说明安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c.面对此情此景,身为主人公的我都做些什么?
(1)为什么说安静的心上,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她想象蝴蝶飞走的样子)。
(2)我在看到安静抓蝴蝶和放蝴蝶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由惊讶到感动)。
(3)从中你能感受到主人公“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4、讲授新课——品读。
文章写的感人至深,你觉得是哪里写的好呢?
品手法:比喻、对比、排比、首位照应、说明方法、感官等等。
品情感:感人、启发(联系生活实际)。
这首诗通俗易懂,却耐人寻味,你认为哪里写的好呢?为什么?
要求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梯度、有密度,要考虑到进行的方式和所需时间。
讨论主旨,联系现实——改写剧本,小组表演——分享经历,代表汇报——拓展阅读,对比感悟。
要考虑怎样进行,是教师还是学生归纳,以及所需时间。
可以采用教师总结的方式,也可以用学生总结的方式。具体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进行选择。
要考虑布置哪些内容,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释等。
学科内:
识字写字——阅读培养——口语交际——写作练习。
学科间:
语言——音乐美术——数学。
行动类:
学科内:
(1)识字写字:摘抄喜欢的美词美句。
(2)阅读培养:搜集......风俗习惯。
(3)口语交际:将这篇文章复述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学科间:
(1)语言:搜集词汇。
(2)音乐美术:分享描绘......风光的歌曲和画作。
行动类:
搜集各民族风俗习惯,小组合作办一份”......“为主题的板报。
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板书要求科学性、整体性、条理性。
小学语文曹冲称象教案篇五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3、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理解体会作者借助野草的力量表达积极的抗日主张。
1、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
2、借助文章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采用读――划――悟――说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语言依托和补充材料,给学生搭建自主阅读的平台,引导学生深层次的阅读。
一、激情导入。
学生带着植物种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这样既让学生回忆了课文内容,又明确了作者的观点:一粒种子显示出来的力简直可以超越一切。
二、引导自学。
1、自学指导。
(1)分析事例,理解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2)了解小草的生长过程。
(3)深入理解野草的`内涵,感悟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4)理解文章内涵,学习写作方法。
2、展开自学。
三、交流精讲。
1、问题:课文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种子的力非常大的?引导学生抓住“可以分开人的头盖骨”和“在石块瓦砾中顽强的生存的小草”这两个事例,体会种子那超越一切的力。
2、引导学生细读悟理,通过让学生划一划、读一读、想一想、谈一谈的方式,引导他们抓住段落里的重点词句加以理解,体会顽强的生命力,并借助小草的生长过程理解“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的表层意思。
3、指导学生朗读。
4、深入理解野草的内涵,感悟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引导学生品读悟情,
问题:“作者笔下的小草只是自然界那普通的野草吗?”让学生对照写作背景自己品读课文,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生命的内涵,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激情诵读。
5、理解文章内涵,学习写作方法。
通过作者为什么要赞颂小草的力量这一问题,总结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教给学生一种新的写作方法――隐喻,引导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学习使用,以提高自己文章的内涵。
四、精练点评。
【通过完成一定量的梯度练习题目以达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的目的。】。
五、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野草给自己的启示,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具有野草精神的人,从中受到教育,汲取力量。
小学语文曹冲称象教案篇六
《曹冲称象》是一个民间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课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同等重量简单地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教学这一课时,我设计让学生在初读后提出问题,再沿着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然后老师梳理学生的问题,调整自己的教法,循着学生的问题安排教学思路,逐个解答学生的问题。
小学语文曹冲称象教案篇七
本节课教学时,我先指导孩子多读,抓住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重点词“先……再……然后……”理解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其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加强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到底”“果然”,这些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一难点基本上突破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样一个道理。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但他们在生活中能否养成爱观察,思考的习惯呢?由于这节课安排了比较多的重点词语和口头表达训练,所以,在拓展的环节,我做得显然是仓促的,不深入的。如果我能结合实际,问一问学生: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难题?你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从课文中悟出的.会更多。我想:今后的每节课如果都能从多个方面着手进行备课、教学研究的话,那我的每节语文课都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我希望在不断的练习中,实践中,我的语文课堂也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完善。
小学语文曹冲称象教案篇八
【导语】课件设计和运用,一定要结合。
教学。
内容等多方面的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做的得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反之,则会事与愿违,如若枯燥乏味的课件必然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精心设计好一个课件,因势利导,就能紧扣学生的活动心理,活跃其思维,增强其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下面是东星资源网整理分享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曹冲称象》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导学流程:
一、导入:
2、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继续读这个故事,争取能讲给别人听。
二、朗读感悟。
1、请小朋友一边听课文,一边想课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先小组讲,指名讲主要故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3、把你读得的一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评,重点指导第四自然段。组织学生反复读,弄清:要称出大象的重量,第一步怎么做?(赶象上船,在船身下沉处画条线)第二步怎么做?(赶象上岸,装石头,装到画线处为止)第三步再怎么做?(称船上石头的重量)第四步怎么做?(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
4、学生再读。
三、
四自段,比较一下,官员们提出的`方法与曹冲的办法相比,有什么不同,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杀大象。)。
5、在读课文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其余的四个二类字,“倒、艘、沉、止、微”。使学生结合课文理解。
三、实践创新。
1、鼓励学生创新,启发学和动脑子想一想:曹冲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很好的,你还有什么比曹冲更好的办法?请你大胆地说一说。
2、学习讲这个故事,讲出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先在小组内讲,再派代表在全班讲。
导学流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们,我们知道,我们不但要读故事,讲故事,还要从故事中学会认字,那么上节课小朋友们们学的字都还记得吗?出示生字,如果大家全部认识,老师会奖给大家一个故事。
2、师讲故事:聪明的徐文长。
3、说说你从这个故事中知道了什么?启发学生遇事要动脑子。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组织学生进行观看,说出自已认为难写的、易错的地方进行汇报。
2、重点指导:
“点、照”二字的四点底。“象、像”二字,指导下面的弯钩,要写正。“再”字要下横长,后三笔是:竖、横、横。并注意“在”与“再”二字的不同。
教学目的: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3、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通过读读比比,初步领会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明确、有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通过读、思、述、议、演示、观察等学习活动,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课题,质疑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用什么称呀?(出示秤称实物画面)那,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出示大象画面)是呀,大象又高又大,怎样称出它的重量呢?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古代故事《曹冲称象》(板书课题),看看人们是怎样称大象的。
2、围绕课题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想知道什么呢?(学生可能会提出“曹冲为什么要称象”“曹冲想用什么方法称象”“大象到底有多重”等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在肯定之后,要告诉学生“曹冲中想用什么方法称象”是我们要读懂的重要问题)。
二、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提醒学生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检查自读效果如果有的学生还没有读顺,再提醒他们自读相应的句子、段落,力求大部分学生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然后按“谁做了什么事”的思路口头填空。
课文讲了——的故事。
(学生填“曹冲称象”正确,填“曹冲想出好办法称象”更好,应给予充分肯定)。
三、自主识字,有针对性地指导。
1、给课文中要求会认的11个生字画上圆圈,自己读读字音,想办法记忆字形。
2、学生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3、在学生自主识字的基础上,教师作有针对性的指导。
4、教师出示生字组成词语的卡片,让学生认读词语,巩固识字。
5、学生再次自读课文,强化识字效果。
第二课时。
一、分步细读,读懂各段意思,重点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大象“又高又大”。
(1)指名朗读。
(2)学生画出写大象又高又大的语句,互相交流再出示“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个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大象“又高又大”。
(3)激发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
大象的身子像(—堵墙)。
大象的身子还像()。
腿像(四根柱子)。
腿还像()。
(4)指导朗读,提示学生读出惊奇、疑问的语气。
3、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官员们的称象办法。
(1)四个同学一组,分角色练习朗读,再互换角色朗读。
(2)思考、讨论:官员们提出了什么称象办法?他们的办法好吗?为什么?
4、学习第四自然段,感悟曹;
中称象办法的巧妙。
(1)自由朗读,要求读熟。
(2)教师出示“先……再……然后……”等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再指名学生说,师生共同评价,看是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说清楚了。
(3)实验演示指名学生上讲台,一边说一边通过道具实验演示曹冲的称象办法教师提醒全班学生认真观察。
(4)思考、讨论:曹冲的称象办法好吗?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
用石头代替大象,解决不能把大象宰割成一块一块称的问题,从而认识到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5、指导朗读最后一段,注意“微笑着”“果然”这两仑词的语气。
二、升华认识,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一头大象,官员们想不出好办法称它的重量,小曹冲怎么会想出这么个好办法呢?
宰大象秤重量肯定是不行的,那么,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大象呢?曹冲又联想到石头,石头可以代替大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曹冲善于联想的特点)。
三、完成课后第3题。
1、自由朗读句子,再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正确的语气。
2、说说每组的后一个句子好在哪里。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师: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有一次,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就带着自己的儿子曹冲和官员们一起看大象。他们看到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也去看看吧!(多媒体展示大象图片)。
3、出示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问题,老师注意疏理、归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师巡视,了解学生初读情况。读后请几位同学分读课文,师生评价。自读课文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默读、小声朗读、几个人在一起读等都可以。)。
2、再读课文,重点让学生带着自己前面所提疑问读课文。(师强调,当我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时,应该采用哪种方法好呢?使学生明白,带着问题读课文时采用默读的方法。)。
3、交流解疑。针对前面所提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三、细读深究,突破难点。
1、找出有关官员称象方法的句子。(多媒体显示内容)小组讨论:官员们的办法到底好不好呢?不好在哪里?汇报交流。
2、曹操听了是什么态度呢?(显示:“曹操听了直摇头。”品读这句话,理解“直”在这句话中的意思,并练习用“直”说话。)。
3、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
(1)找出写曹冲称象方法的句子,读一读。
(2)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称象过程。说一说曹冲称象的方法和步骤。(同桌互相说,再指名说。)。
(3)出示填空,加深理解。
把大象()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多少,就沿着(),在船舷上画()。再把大象(),往船上装(),装到船()到()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有多重,就知道()有多重。
4、小组讨论:
(1)曹冲称象的方法好在哪里?(引导学生与官员所提方法比较。出示“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让学生感受曹冲的聪明。品读这句话,并用“才”练习说话。)。
第二,是他平时注意观察,勤于动脑的结果。)。
5、汇报交流。
四、拓展延伸,
总结。
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能说一说吗?
2、读读课文后边学习伙伴的话,说说要是让你称象,你会用什么办法?
3、小结。
五、作业:(选择其中的一项完成)。
1、请你写几句话夸夸曹冲。
2、用在课文中学到的办法做一做实验。
3、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小朋友们听。
见解不凡。
小学语文曹冲称象教案篇九
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所学字词。
2、通过多种方式朗读、感悟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3、懂得遇到困难要认真观察,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解决。
朗读、感悟课文;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上节课我们认识的生字你们还记得吗?让我们跟他们打个招呼吧?(出示幻灯片,复习生字)
2.读词语。
3.练习:猜一猜,连一连。
二、出示第一幅图
1.看图:小朋友看这幅图,图上画的是什么?
2.小朋友请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是写这幅图的?找出来认真读一读。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4.出示幻灯片(第一自然段),谁能读出乌鸦十分口渴、非常着急的语气?
5.指名读。
6.自由读。
7.齐读。
三、出示第二幅图
1.谁来说一说乌鸦想到什么办法呢?
2.指名读。
3.看图体会乌鸦喝水时的高兴的心情。
4.出示字幕(第2、3自然段),谁能用高兴的语气来读?
5.指名读。
6.谁愿意做这一只快乐的乌鸦,说说你用了什么好的办法呢?
7.老师演示,同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8.哪位同学说说老师是怎么做的呢?(指名回答)
四、读整篇课文
五、拓展
1.讨论乌鸦喝水办法的优缺点?
2.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做呢?小组内讨论,看哪个小组的办法最好。
六、板书
19.乌鸦喝水
喝不着水——想办法——喝着水
小学语文曹冲称象教案篇十
1、了解松鼠的讨人喜欢的特点。
2、体会本文准确而生动的说明语言。
3、激发学生关心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
体会本文准确而生动的说明语言,学会抓住特征生动形象地描写小动物。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动物世界吗?见过小松鼠没有?能把你了解的松鼠向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介绍)。
今天我们将随着法国的博物学家布丰一起走进他的《松鼠》,具体全面地了解松鼠这种动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个别读。
2、其他学生纠正字词音,同时体验你对松鼠的初步感受?用“我————松鼠的句式。”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那作者为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特征呢?
2、哪些语句体现了松鼠的漂亮。(齐读)哪位同学能摸拟松鼠的语气向大家介绍它漂亮的外貌,老师给出以下词语提示:
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体态、吃相清秀、闪闪有光、矫健轻快、美丽、坐着用前爪送。
3、漂亮的松鼠真讨人喜欢,那么作者又如何体现它驯良的习性呢?(学生讨论,交流)。
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
活动时间:夜晚(不扰人类)。
主要食物:杏仁、榛子(不伤害人畜)。
4、除此这外,松鼠还有哪些讨人喜欢的地方?文中是如何说明小松鼠乖巧的?
(1)过水方法用尾巴当帆和舵。
(2)警觉性强跑躲逃。
(3)跑跳敏捷善于爬树。
(四)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2、学生看书、思考、交流。
4、学生思考、交流。
小学语文曹冲称象教案篇十一
《曹冲称象》讲的是曹操的小儿子曹冲想出办法称象的故事,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特点,也说明了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解决难题曹冲的年纪与学生相仿,且这个故事趣味性强,学生必将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内容曹冲利用水的浮力,用将大象和石头等量代换的方法来称象,令人惊叹。
《曹冲称象》是一个民间方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教学时,要避免分析,而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启发思考,鼓励学生创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低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动手实践,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1、学生认识“称、象”等11个生字,会写“再、象”等8个字,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
3、教师通过称象办法引导让学生喜爱曹冲这位爱动脑筋的想办法的小朋友,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并想出其它巧妙的称象办法。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通过读、思、述、议、演示、观察等学习活动,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教师引导让学生喜爱曹冲这位爱动脑筋的小朋友,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并想出其它巧妙的称象办法。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
1、多媒体课件。
2、模拟称象的道具:如装水的玻璃缸、塑料肥皂盒盖、玩具象(要有一定的重量)、小石块等去体验称象过程。
一、趣味导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用什么称呀?(出示秤称实物画面)那,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出示大象画面)是呀,大象又高又大,怎样称出它的重量呢?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古代故事《曹冲称象》。(教师出示第一张有课题的幻灯片)。
(设计意图:本课内容充满童趣,谈话直奔课文主旨,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二、认读词语:
教师提出要求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然后温馨提示:自由读文,画出生字,了解内容。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画出生字,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掉字。
2、指名读课文。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称、官、员、堵、议、杆、秤沿”等字的读音。(教师出示第2—3张幻灯片,引导学生读准生字,重点指导“称、官、堵、沿”的写法)。
3、利用生字课件(教师出示第4张幻灯片)同桌之间互相指认部分生字,适当用生字练习组词或说话,共同识记,然后在书中给生字注音。
4、小组同学合作,帮助认字有差距的同学学会生字。(引导学生充分自学,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
三、整体感知:
1、教师引语:“曹冲为什么要称象”、“曹冲想用什么方法称象”、“大象到底有多重”等问题是我们要读书弄懂的重要问题,下面请你们轻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然后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出示第5张幻灯片引导学生学习)。
(1)学生读书后知道本文讲的一件事情: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曹冲小时候想办法称象的故事。(教师点播第5张幻灯片后面的部分出现故事内容)。
(2)教师出示幻灯片第6张引导学生想一想: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这头大象的呢?用“~~~”画出文中的句子,并根据文中描写的内容画一画大象的样子。
2、教师引语:刚才你们认真读书感悟了本文讲的故事,下面老师和你们一起分步细读,读懂各段意思,重点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大象“又高又大”。(教师出示第7张幻灯片引导学生感悟大象的样子)。
a、指名朗读。
b、学生画出写大象又高又大的语句,互相交流再出示“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个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大象“又高又大”。
c、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你是从哪些话中看出大象又高又大”?教师激发学生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学生说出:大象的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教师出示第8张幻灯片引导学生感受到大象的身子像墙,腿像柱子。)。
d、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句子,读出惊奇、疑问的语气。
e.教师引导:“像……像……”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请你仿照这个句子说一说:()像(),()像()。(教师出示第9张幻灯片引导)。
f、教师(教师出示第10张幻灯片引导)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启发学生的思维: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耳朵像,鼻子像,尾巴像。
3、教师引语:听老师读第三自然段,一边听,一边想:官员们都有哪些称象的办法?(教师出示第11张幻灯片引导)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官员们的称象办法:
(1)四个同学一组,分角色练习朗读,再互换角色朗读,(教师出示第11张后半部分幻灯片引导学生读句子)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曹操听了直摇头。
(2)思考、讨论:官员们提出了什么称象办法?他们的办法好吗?为什么?
官员们。
造大秤称大象(教师出示第12张幻灯片引导)。
宰大象称大象(教师出示第13张幻灯片引导)。
曹操不满意(教师出示第14张幻灯片引导)。
(1)自由朗读,要求读熟: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教师出示第16张幻灯片引导小组合作学习)。
(2)(教师出示第17——19张幻灯片引导小组合作学习)幻灯片上按照“先……再……然后……”等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出示句子,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再指名学生说,师生共同评价,看是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说清楚了。
(3)实验演示指名学生上讲台,一边说一边通过道具实验演示曹冲的称象办法教师提醒全班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出示第20张幻灯片引导学生演说曹冲称象的步骤。)。
(4)(教师出示第21张幻灯片)引导学生比较说出三种方法哪种好?三种方法:
a、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b、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c、把大象赶到船上,用船来称。
d、思考、讨论:曹冲的称象办法好吗?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解决不能把大象宰割成一块一块称的问题,从而认识到曹冲聪明、善于观察事物、爱动脑筋。)。
5、(教师出示第22张幻灯片)启发学生说出其他更好的称象办法:曹冲才7岁,就这么聪明,你也跟他差不多年纪,在我们科技进步的今天你还有其他更好的称象办法吗?同桌互相说一说,看看谁的方法最简便最不伤害大象!
(通过教师启发学生说出在我们科技进步的今天还有其他更好的称象办法,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新意。)。
四、课堂作业:
(教师出示第23张幻灯片)引导学生巩固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大象一()墙。
一()柱子一()大秤。
一()大船一()石头。
五、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第24张幻灯片)引导学生回家做拓展作业:
a、结合现在的条件,你有什么称象的好办法请写出来?
b、给爸爸妈妈讲故事。
六、板书设计:
曹冲称象。
大象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三种方法称象:
1、造一杆大秤称象(官员说)。
2、宰大象割肉再称(官员说)。
3、把大象赶上船来称(曹冲说)。
曹冲说的第三种办法好:曹冲聪明、善于观察事物、爱动脑筋。
《曹冲称象》一课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几处内容进行对比。(1)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的对比。分析官员们的称象方法的结果和曹冲称象的结果。(2)曹操前后态度的对比。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本课的重难点,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让学生抓住“直摇头”的“直”字来强调曹操对这些办法是不满意的。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是用分步骤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称象的过程,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指导学生,并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再……然后…”,描述称象的过程,在总结板书时指出曹冲不是神童,他的办法是想出来的。表现在第一,他认真听别人的议论,从中受到启发。第二,他能够创新。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学文结束前我安排了拓展课文这一环节,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说:“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同学们想出了不少的办法,但有不少的方法对当时来说是不太可能,其中有一个同学想出的办法是:把曹冲称的沙子换成人,就会更加省事。就这样这节课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小学语文曹冲称象教案篇十二
2、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得思想感情。
1、诵读法:
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速、节拍等,力求声情并茂,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2、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3、竞赛法:针对七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木兰诗》,在《乐府诗集》的带领下,认识了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大家记得她是——花木兰。这节课我们要来继续了解她。
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
1、图片赏析(探讨图中木兰之美?):
小结:木兰是个内外兼修的女子,不仅外在美,而且还有内在美。
2、小组讨论并归纳: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木兰美在哪里?例如: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勤劳孝顺。
1(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概。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不慕名利。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机智、谨慎。
小结:——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木兰真的是集合了很多很多优良品质,不仅比男儿都强,还具有所有女性都有的传统美德,勤劳﹑孝顺﹑质朴,在作者笔下近乎是一个完美的女子形象。
(课堂活动)。
千百年来,木兰一直是深受中国人们尊敬的女性,因为她勇敢、质朴、勤劳,她的精神激励了成千上万中华儿女保家卫国。那么,在外国又如何呢?同样,也有很多故事来讲述木兰。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在战争中可能有怎样的故事呢?
可能受人欺凌,也可能被发现是女儿身······。
2、木兰回到家乡后恢复女装,伙伴们吃惊,朝廷知道后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可能重赏,可能重罚······。
(列举大家熟知的女英雄图片)。
木兰精神值得传颂,现在让我们怀着对木兰的敬爱之情,一起再来背诵《木兰诗》。
小学语文曹冲称象教案篇十三
在1800年以前的时候,我们聪明的祖先中有一个才7岁的孩子,就出色地完成了称象的任务。他的名字叫曹冲。他是三国时代魏国国王曹操的儿子。你们想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上册曹冲称象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教学要求: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3,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通过读读比比,初步领会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明确、有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通过读、思、述、议、演示、观察等学习活动,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模拟称象的演示道具,如装水的玻璃缸、塑料肥皂盒盖、玩具象(要有一定的重量)、小石块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课题,质疑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用什么称呀?(出示秤称实物画面)那,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出示大象画面)是呀,大象又高又大,怎样称出它的重量呢?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古代故事《曹冲称象》(板书课题),看看人们是怎样称大象的。
2,围绕课题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想知道什么呢?(学生可能会提出“曹冲为什么要称象”“曹冲想用什么方法称象”“大象到底有多重”等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在肯定之后,要告诉学生“曹冲中想用什么方法称象”是我们要读懂的重要问题)。
二、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提醒学生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检查自读效果如果有的学生还没有读顺,再提醒他们自读相应的句子、段落,力求大部分学生能把课文读通读顺。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然后按“谁做了什么事”的思路口头填空。
课文讲了——的故事。
(学生填“曹中称象”正确,填“曹中想出好办法称象”更好,应给予充分肯定)。
三、自主识字,有针对性地指导。
1,给课文中要求会认的11个生字画上圆圈,自己读读字音,想办法记忆字形。
2,学生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3,在学生自主识字的基础上,教师作有针对性的指导。
4,教师出示生字组成词语的卡片,让学生认读词语,巩固识字。
5,学生再次自读课文,强化识字效果。
第二课时。
一、分步细读,读懂各段意思,重点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大象“又高又大”。
(1)指名朗读。
(2)学生画出写大象又高又大的语句,互相交流再出示“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个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大象“又高又大”。
(3)激发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
大象的身子像(—堵墙)。
大象的身子还像()。
腿像(四根柱子)。
腿还像()。
(4)指导朗读,提示学生读出惊奇、疑问的语气。
3,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官员们的称象办法。
(1)四个同学一组,分角色练习朗读,再互换角色朗读。
(2)思考、讨论:官员们提出了什么称象办法?他们的办法好吗?为什么?
板书:官员们。
造大秤。
宰大象。
4,学习第四自然段,感悟曹中称象办法的巧妙。
(1)自由朗读,要求读熟。
(2)教师出示“先……再……然后……”等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再指名学生说,师生共同评价,看是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说清楚了。
(3)实验演示指名学生上讲台,一边说一边通过道具实验演示曹冲的称象办法教师提醒全班学生认真观察。
板书:曹冲赶象上船画一条线。
赶象上岸装上石头。
称石头。
(4)思考、讨论:曹冲的称象办法好吗?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解决不能把大象宰割成一块一块称的问题,从而认识到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5,指导朗读最后一段,注意“微笑着”“果然”这两仑词的语气。
二、升华认识,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一头大象,官员们想不出好办法称它的重量,小曹冲怎么会想出这么个好办法呢?
(绝大多数学生会说曹冲善于观察、肯动脑筋,这也正确深层次探究曹冲怎么会想出这么个好办法,则缘于他善于联想秤提不动大象,曹冲想到船载得起;宰大象秤重量肯定是不行的,那么,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大象呢?曹冲又联想到石头,石头可以代替大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曹冲善于联想的特点)。
三、完成课后第3题。
1,自由朗读句子,再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正确的语气。
2,说说每组的后一个句子好在哪里。
四、指导书写8个字。
1,仔细观察要求会写的8个字看看左右结构的5个字、上下结构的2个字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想想“造”字怎样写才美观。
2,学生在课本上描描写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布置课外作业。
1,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二年级下册)中的《找骆驼》和《蜜蜂引路》。
第一课时。
目标导航。
1.认读本课的13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4.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别人合理的意见。
(一)引思导学。
1、创意导学。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谁能说一说大象长得什么样?(看课件)有没有见过称象?(板书:称象)如果叫你称象,该怎么办?然而大约早在1800年以前的时候,我们聪明的祖先中有一个才7岁的孩子,就出色地完成了称象的任务。他的名字叫曹冲。他是三国时代魏国国王曹操的儿子。你们想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称象》。
2、前置性学习检测。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2)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知道的曹操和曹冲是什么样的人?
(二)感知研学。
1、自主阅读:
(2)、再指名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2、小组合作学习,读读生字记记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
3、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读准字音“柱、秤、沉、止”。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4、整体感知:
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
5、理清脉络:课文课文总共有几个段?你认为哪个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三)自学检测。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生答)教师简介曹操,理解“官员”一词。
(2)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段。
(1)看图说说你看到的这头大象。
(2)指名读,思考:这头大象长得怎么样?找一找文中写大象的句子,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图文结合具体认识象高大。
(3)指导再读描写大象的句子,读出象又高又大又重的感觉来?
(4)看到这么一头大象,大家心里会想什么?官员们表现怎样?(语句训练,用“一边??一边”说句话。)。
(5)官员们想出了几种办法称象呢?这些方法行吗?(讨论)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态度怎么样?(理解“直摇头”)。
(6)、朗读第2、3段,引导读出疑问、反问的语气。
过渡: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了办法,引读:他站出来说??(读第四段曹冲说的话)。
(1).和同桌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2).出示课件,看一看曹冲是怎样称的。
(3).用上“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在小组内说说曹冲是怎样称的,推荐一名的给大家说说。
(4).以小组为单位按曹冲称象的办法设计一张称象流程图,设计好后到台前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同伴交流的能力)。
4.按照曹冲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学习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
1.曹冲的好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
(五)课后检测。
1.作业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赶到(),看船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身上()。再把大象(),往船上(),等到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把船上的石头搬下来()。()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2)读一读,比一比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a)曹操听了摇摇头。(b)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听了直摇头。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c)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六)反思促学。
1.通过学习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有哪些好办法称这头大象?
教学要求:
1、认识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重难点,关键:
1、识字、写字。
2、弄清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用什么称呀?
2、教师:象有多重?现在称象不是难事,可在古时候,这确实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好办法。
二、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教师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4、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反馈。
三、读文,体会称大象的难度。
1、找出描写大象的语句。
2、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大象的大和重。
3、教师:见了这么大的象,这可怎么称呢?我们先看看官员们是怎么说的。
四、了解官员的想法,衬托曹冲的聪明。
1、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官员们想出哪几种方法?
2、学生交流,这些方法行吗?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情景。
五、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引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大家一起读一读。
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的说一说。
3、官员们都说了些什么方法?
4、可是这些方法都不好,这时候,曹冲想了一个好办法。
二、读文实验,了解称象的过程。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
2、指名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
3、引导讨论:
(1)曹冲的办法好吗?
(2)如果现在让你们去称这头象的重量,你们有什么方法?
三、总结全文,启发学生。
1、读文后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2、应该学他什么?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指名读一读。
2、用生字组词。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强调双姿。
板书:6、曹冲称象。
官员曹冲(聪明)。
造大秤、宰(曹冲秤象图)。
直摇头曹操点点头。
小学语文曹冲称象教案篇十四
1.借助拼音会认4个生字,学写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2.认识反问句与双重否定句,通过句式比较体会反问句与双重否定句的作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一则寓言故事。
4.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4学情分析
5重点难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寓言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
2.体会寓言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6教学过程 6.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1. 同学们好,请坐。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那好,我们现在来看图猜成语。准备好了吗?谁来猜第一幅图?(坐井观天) 对了,那这一幅呢?(揠苗助长)难不倒你们,再给你们几个难的(画蛇添足 )还有更难的。
2.你们真聪明,都猜对了。那你们知道这些成语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是的,它们都是寓言故事, 你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小故事里藏着大道理。)
3.今天我们学习第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故事《亡羊补牢》(板书,读题)
4.我们要怎样才能学好寓言呢?
生:要知道故事(板书:故事) 学习道理(板书:道理)
师:对,我们掌握好这两点就能学好寓言故事了。
活动2【讲授】亡羊补牢
1、先请大家自由读读《亡羊补牢》,注意要读准生字、多音字,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为止。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同桌交流生字学习情况。
2、字词学习
师:有些同学的习惯非常好,读完了课文就坐得端端正正的。读完了吗?请看大屏幕,老师把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请到了上面,谁来当小老师读一读。
3、(读得很正确)如果这些词语回到课文中,你们还认识吗?
谁愿意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正音,齐读)大家很厉害,这么难读的段落都读通顺了,2-5自然段每一排读一段,比一比,看看哪排读得最正确,最通顺。 (点评)
4.我们又读了一遍课文,你们能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吗?
1.课文读通顺了,题目的意思你读懂了吗?亡什么意思?牢什么意思? ( 预设:学生知道正确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从课文哪个句子读懂这个字的意思?
师:哦,是联系课文知道了它的意思,我们还可以通过查字典知道它的意思。(课件)选择正确意思。
2、小结:对于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板书:失去 养牲畜的圈)请像老师这样把这两个字的意思写在课题下。
3.现在我们知道了,“亡羊补牢”就是羊——丢了,把——羊圈修好。
1.课文中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会丢羊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句子。
2.有些同学已经找到了,那你来说说养羊人丢了几次羊?(两次)板书:丢羊
第一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课件出示)板书:羊圈破了。
哪个词告诉我们这句话是原因?(原来)齐读
3.(课件)你能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第一次丢羊的原因。 (指名回答-同桌互说)
4.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第一次丢羊的原因。
过渡:养羊人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破了,如果你发现自己的羊圈破了个窟窿,你会怎么做?(把窟窿补上)
5.他的街坊也发现了,请你当当养羊人的街坊,快来劝劝他。(把窟窿补上吧)还有什么想说的?(快采取一些措施吧,不然又会丢羊。评价:你真是个好心的街坊)
我们来看文中的街坊又是怎么劝说的,课件出示,指名读。
(课件)街坊还会用怎样的语气劝说呢?现在我就是养羊人,你来劝劝我。(担心、着急)
6.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而养羊人的表现呢?谁来做养羊人?(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生起来读不同的语气,还可以加上动作。)这个养羊人是什么意思?能将他的话换个说法吗?(羊已经丢了,不用修羊圈了。)
这个养羊人,自己的羊丢了都不在乎。街坊着急,他无所谓。下面我们就来分角色朗读一下他和街坊的对话。
7.就因为他不听劝告,所以,第二天早上——引读(出示: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这是养羊人第几次丢羊?你是从那个字中读出来的?(又)
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语文就是需要咬文嚼字的。刚才我们学习的内容,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那么两次亡羊之后,(课件)养羊人现在心情怎样?这时,他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请自由读读第五自然段,划出相关的词句。
8.全班交流:
他的心情怎样?(后悔)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想象说话。
他又是怎么做的?从这句话中,你读出来什么来?(知错就改)
养羊人这样做,对吗?从哪知道?(课件) 从此,什么意思?
现在“窟窿”终于被结结实实地堵上了,羊再也没有丢过了。此时,你想对那个养羊人说些什么呢?(接受劝告,知错就改)
9.这就是这则寓言要告诉告诉我们的道理?(出示寓意)齐读
(寓意: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及时改正,就不算晚。 )
10.其实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类似亡羊补牢的事,你能举个例子吗,可以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也可以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看书姿势,写字姿势,学习不认真等)
小结:犯错不怕,只要我们能像亡羊补牢中的养羊人一样知错就改,就还不晚,所以,人们经常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1.这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不想讲给别人听呢?我们学校最近要举行讲故事比赛,让老师先进行海选,那我们就从这个故事开始吧!讲故事是有要求的,仔细听:首先要把故事熟练地记在心里才行,然后加上你的表情、动作和声音的变化,这样才能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觉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看看上面老师给你提供的小帮助,自己先练练。(学生准备,课件播放音乐,师巡回指导)
2.展示前,提示学生自己发言时希望别人怎么听?
(要安静,这是有礼貌的表现。听后能给我指出优缺点。)
寓言是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小花,中国古代最早的最完整的寓言故事书是《墨子》,国外适合大家阅读的还有《伊索寓言》。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是: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希望大家在课外阅读寓言时,也能采用这种方法。
1.将这则寓言故事复述给爸爸妈妈听,请家长点评。
2. 写写读了《亡羊补牢》之后自己的感想。
小学语文曹冲称象教案篇十五
1、凭借汉语拼音和插图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别人跑,而要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2、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学习时间:2课时。学习重点:
1、读懂课文,并能悟出寓意。
2、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学习难点:
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学习准备:
4幅插图。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今天我们学习第24课咕咚,这是一篇阅读课。随后板书课题。咕咚是什么东西?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们想不想知道?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课文就会知道了。
(一)从整体指导读课文。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一遍课文,标出自然段。
2、对照插图读一遍课文,找出课文共讲了几种小动物,能按出场顺序说出来。
3、同桌共读一遍课文,读后互相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分段指导读课文。可带着课后问题读,读后再回答。
1、指名读第1~2段。
(1)师问:咕咚指的是什么?
生答: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2)师问: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怎样?从哪可以看出来?生答:这声音很大很重。因为木瓜熟了,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的。
(3)师问:兔子为什么跑?(课后第1题)。
生答:兔子听见这又大又响的咕咚声很害怕,吓跑了。
(4)指导看第一幅插图。说说图意。
举例: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还没有沉到湖底,溅起的水花还没有落下来,兔子已经撒腿跑了。它很害怕,一边跑还一边喊:“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
2、指名读3~4段。
(1)师问:小猴子为什么也跟着跑?他还说了什么?(课后第2题)。
生答:小猴子听了兔子的话也跟着跑起来。他说:“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呀!”
(2)师问:还有谁都跟着跑起来?(课后第3题)他们又喊叫什么?
生答:听了猴子的话,狐狸、山羊、小鹿都跟着跑起来。他们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3)请三个同学分别把兔子、小猴子和大伙喊叫的话读一读,并说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最后一问比较难,老师可做提示。
生答:有很多话都是越传越走样。因为他们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说的,而他们的理解不一定对。他们不是有意造谣来吓唬人的。
(4)指导看插图。
(二)。说出图意。
举例:很多野兽都跟着跑起来,它们全张着嘴喊叫,面带惊慌的表情。
3、指名读第5段。
(1)师问:狮子为什么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课后第4题)。
生答:因为狮子不知道“咕咚”是什么,它在哪里,所以它没有跑。
狮子拦住小兔和其他动物,追问谁看见“咕咚”了。结果谁都没看见“咕咚”是什么,兔子只是说它听见的,“咕咚”在那边的湖里。
(3)指导看插图。
(三),并说说图意。
举例:狮子在前面,非常沉着冷静地拦住大家,追问谁看见“咕咚”了。
4、指导朗读6~7段。
(1)师问:他们来到湖边看见什么?听到什么?生答:他们来到湖边看见正好又有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听见“咕咚”的声音。
(2)师问:最后大伙儿为什么都笑了?(课后第5题。)生答:因为大伙都明白“咕咚”是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不是什么可怕的怪物,真相大白了,它们感到自己的行动十分的可笑。
(3)指导看插图。
(四),并说说图意。
举例:大家的表情各不相同。狮子在严肃地讲道理,兔子看清“咕咚”是什么了,不再惊慌,变得不好意思了。
(三)让学生读全篇课文,并回答问题。
1、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2、师问:你读了这篇童话,懂得了什么?
生答:我懂得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的跟别人跑,听信谣传,而要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第二课时指导作业:
(一)分段读课文。1~2、3~4、5、6~7段。
(二)让学生看着插图试着说说这个故事。(自己准备)。
(三)按照课后第1题的5个小问题的顺序同桌互说,互相帮助讲故事。
(四)指名讲故事,大家评论讲得如何。
(五)请1~2人到前面给大家讲这个故事。
小学语文曹冲称象教案篇十六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学会15个生字,会写候、柱、底等9个字。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重点: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象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2课时。
课前谈话:1、放《三国演义》主题歌,你们看过(听说过)《三国演义》吗?2、请学生自由回答。3、你知道其中的哪些人物的名字?你怎么知道的?(随机表扬阅读面广的学生,告诉学生搜集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
一、导入。
1、启发谈话:曹操是三国时魏国的丞相,一次,有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就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那你们见过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板书:称象)适时认识生字“称”
2、板题质疑: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围绕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设计意图:由课题的出示,引发学生思考质疑,。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自由读文,画出生字,了解内容。)。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设计意图: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名读课文。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曹、称、秤、重”等字的读音。(课件出示反馈时,学生会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识字办法学习生字、掌握读音。(生自主识字,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持之以恒对学生进行方法渗透指导,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开放学习方式,尊重学生自我选择。)。
4、去掉拼音读生字:
(1)同桌比赛读(2)男女比赛读(3)全班齐读。
5、开火车认读生字。(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练读,落实字音教学,又激发了兴趣,防止了重复和枯燥。)。
6、指名读文把生字放到课文中,读一读。(提示读书姿势)读书时身体要站直或坐直,双手捧书,眼睛与书本保持一段距离,吸气定神再开口这是会读书的表现。其他同学仔细听,评价。(设计意图: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符合低年级认知规律。)。
三、讨论(交流读书体会,整体感知课文。)。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应善于在这种交流中捕捉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四、朗读(在理解中感悟读文,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1、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段指读课文,组织学生评价朗读,相互促进,教师适时范读指导。
2、抓住“一边……一边……”的句子,认真体会,练习说话。
3、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组内的同学听。(设计意图: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五、拓展练习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
板书设计:
曹冲称象。
官员们曹冲。
造大称。
1、象上船,沿水面画线。
2、象上岸,船装石头。
3、船下沉至画线处,称石头。
4、计算石头总重量。
宰大象。
曹操。
直摇头曹操点头微笑。
课文特点: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七岁的曹冲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事,从中可以看出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
教学目标:
1、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2、继续学习预习课文,边读边电教,并练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及官员们想出的称象办法和曹冲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二、范读课文。
思考:围绕着称象,课文却写了什么?
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试着提出来。
三、出示目标。
通过学生的质疑导入目标。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a:称象这件事的时间:
古时候。
b:大象的来历:
人家送给曹操的。
c:人物:
曹操,曹冲,官员们。
2、当时曹操什么心情?谁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过渡:曹操看到的那头象是什么样子呢?
五、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来)。
默读画句,这句话是个什么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2、课文写的是称象的事,可为什么介绍这头大象的样子呢?
3、谁能试着读出大象的高大?
4、官员们看着这头象,发出了议论,议论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5、官员们议论什么问题?
6、谁能把议论的语气读出来?
过渡:大家都在认真地看,都在不停地议论,曹操却提出了问题,官员们是怎样回答的呢?
六、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官员们想出哪。
几种称象方法?用()画出来。
2、曹操听了他们的话怎么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4、谁能试着读读这段,看谁体会得最好?
指名读评议分角色读。
七、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说一说: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2、做实验突破难点。
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老师一边演示。
然后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民学看插图。
过渡:曹冲这样做对吗?他到底称出大象的重量没有?
八、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九、总结全文。
1、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2、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曹冲称象教案篇十七
1、学习本文,了解四川藏龙山五彩池的奇异景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能力。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积累描写五彩池形状和颜色的词语。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到:
(1)说说五彩池有些什么特点。
(2)给课文分段,归纳各段的段落大意。
用摘句法归纳段意。
理解五彩池水的奇异之处。
一课时。
1、板书课题:11、五彩池。
2、齐读课题。本文是一篇游记。
3、看到这个题目,小朋友一定觉得很新鲜吧?
这个五彩池在四川省的藏龙山上,那里的景色既奇异又美丽,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五彩池的美景。
(一)读通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给小节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请个别同学分节读课文,注意一亩和漫山遍野两词的读音。
3、谈初读感受。
(1)五彩池给去游览的人们留下什么印象呢?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说一说?(奇异、美)。
(2)这儿的异什么意思?(特别)。
(二)熟读课文。
2、指名1人读第1节,1人读2、3节,1人读第4节,交流问题。
理清结构:
课文从池和水两方面介绍五彩池的奇异和美,这两方面分别对应课文的第2、3小节。按总分总结构可把课文分成三段。第一段:第l节;第二段:第2、3节;第三段:第4节。
板书:
水池。
(一)提出突破口,重点分析第二节,自读,分小组讨论。
1、这节共有几句,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作者是怎样吧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写具体的?讨论,归纳。
板书:大大小小形状各异。
(先总后分,列举具体数字,对比,比喻)。
3、默读课文,摘录描写五彩池形状的词语。
板书:像葫芦像镰刀。
像脸盆犹如盛开的莲花。
4、自读第二节,指名读,体会五彩池景象的奇异。
(二)自学第三节。
1、第二节主要写了五彩池的形状,第三节主要写了五彩池的什么呢?
2、默读,找出五彩池的颜色有些什么特点?
板书:鲜艳多彩变幻神奇。
3、分小组讨论这节怎么把五彩池的特点写具体的?指名说。
造成五彩池鲜艳多彩,变幻神奇的原因是什么?读句。
(比喻,颜色丰富,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板书:红、黄、绿、白、紫、蓝。
咖啡色、淡黄色。
湖蓝色、翠绿色。
(摘录描写五彩池颜色的词语)。
4、读课文第二段,归纳段意(摘词连句法)。
板书:2、五彩池大大小小、形状各异,池水鲜艳多彩,变幻神奇。
(三)略读一三段。
1、自读第1、3段,归纳段意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概括的。
板书:1、我被五彩池奇异的景象迷住了。
3、我深深赞叹五彩池的美。
2、齐读1、3段。
1、朗读全文;。
2、我们学了四川藏龙山五彩池的奇异景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后,你有什么感想?
(培养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能力。)。
3、师述: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四川藏龙山上的五彩池不仅池美,而且水也美,怪不得游客们一到那儿,就被那奇异的景象(生)迷住了。同时,不禁从心底里深深地赞叹(生)美啊!藏龙山上的五彩池。
齐读最后一节。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3、课外阅读。
板书设计:
11、五彩池(游记)。
(池)。
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像葫芦像镰刀。
像脸盆犹如盛开的莲花。
(水)。
鲜艳多彩、变幻神奇:红、黄、绿、白、紫、蓝。
咖啡色、淡黄色。
湖蓝色、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