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愁予错误教案(汇总17篇)
教案是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在编写教案时,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希望大家通过阅读以下范文,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案设计。
郑愁予错误教案篇一
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是钱梦龙老师提出来的:“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运用这个思想,我尝试建构教师“启发式提问——学生想象、联想——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教学步骤。最后进行知识的控固和加深。在这节课中,我们凭借诗中的古典意象,引出些古诗词,运用一定的教法,学法,以达到学生品味意境的目的。同时利用探讨,研究,点拨,让学生自主发言等,达到真正的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
《错误》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中国当代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教学重点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错误》是郑愁予的名作,这首诗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全诗共九行三节。第一节的两句诗写“我”骑马在江南赶路,自然而然的想起那位还在这里苦等的“佳人”。“莲花的开落”这一意象在诗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我”与她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她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第二节的五行诗全写“我”对她的想象:时节虽是阳春,但由于“我”仍未归来,所以她丝毫也未感觉到柳絮飘飞的春意。她的心寂寞犹如小城的傍晚,惆怅犹如紧掩的窗扉。这几行诗不禁让我们想起宋代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由此也可见出郑诗的古典韵味。第三节写“我”从想象中回到现实,我从她的身边路过,她也许能隐约听到这“达达的马蹄声”但“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美丽的错误”是全诗最让人激赏的字眼,与她越来越近确实是美丽的,但不能相见无疑是一个错误,诗人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真可谓妙笔生花。全诗情意缠绵,格调凄婉,含蓄蕴籍,韵味悠长。
学习《错误》一诗重点要领悟诗中主人公的感情,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这一诗眼的意思;同时要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根据上述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了解作家,作品。朗读并背诵。
2.理解生动,鲜明的意象。
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的过程,语文的积累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主要包括四个层面:文化常识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人生阅历的积累;思想感情的积累。只有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才能通过吸收内化而学以致用。
1.感知,分析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
2.领悟诗中主人公的感情,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
3.品味诗中古典的意境美。
1.陶冶学生情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学习除了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态度价值观,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领悟诗中女子的情感,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同时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在诗中所表现的意境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现当代诗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对诗歌的研读有待加强。这单元已经学习了毛泽东的词,中国现代诗三首,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对现代诗歌进行阅读和鉴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根据教学理念和学情,制定了如下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声的语感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学生对诗有各自的理解,我选用抽个别同学起来诵读,老师和同学双方进行评价,再放标准的朗读带。
本诗中采用了大量古典诗词的意象,作为高一的学生,再理解上还有一定的困难。
主要体现在对“莲花的开落”“美丽的错误”的理解中。
1.诵读吟咏法。
2.联想、想象法。
3.问题探究法。
说明:学法的制定,主要是在教法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教学环境和条件,本课的重难点而设立,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诵读吟咏,问题探究等学习方法。
今天学的诗《错误》和这个错误用什么区别?
每个学生都有好奇性,用问题法导入,开始就直接提出本课的重点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思考,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必要介绍作者,但只是简要的介绍,根据他诗中的两种不同的气质,指出郑愁予是“浪子诗人”,进行语文积累。由于他诗中常用古典意象,又叫“中国的中国诗人”。并让学生在此诗中总结。对难点在一定意义上有所突破。
抽一个学生起来诵读,我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得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为朗读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请学生带着问题听:“这首诗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这是一个培养语感和整体感知的过程,我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思维保持连贯性,也有利于节约时间。
这步主要在于学生的研讨和想象,由此我设立如下问题。
(1)诗中包含了那些事物?
(2)“莲花的开落”应怎样理解?
(3)诗中包含的意象有那些?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4)怎样理解“美丽的错误”?
这三个问题建立在对整体文章的把握上,第一个问题中,我之所以不用意象来提问,是想让学生分清表现在诗中的事物和意象,理解意象是作者寄托了感情的事物。第二个问题,在于学生的讨论,采用问题探究法。既展现女子等待之久,相思无尽,也有可能是女子的感情变化。问题三是对于意象的理解,为本诗的难点,由老师讲解,引导,学生朗读,联系自身想象完成,重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由利于本单元的作文教学。最后一个问题是根据本文的重难点而设立,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争议较多。老师不宜介绍太多争论话题,也不应禁锢学生思想。让学生自主讨论,老师引导,共同一起完成。
其目的在于回顾开头提出的问题,对两种错误进行解答,深化重难点。同时对“中国的中国诗人”进行讲解,由文本分析过渡到对风格特点的分析。在思维的连贯中引出下一点。
对诗的结构,风格,语言进行总结。这些已经在新课研讨中出现,但在最后加以总结,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主题突出。
郑愁予错误教案篇二
1、知道上课专心听讲的重要性。
2、明白在外面擅自离开身边大人会遇到危险。
3、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一、小猴子图片一张。
——孩子们你们认识这张图片上的动物不啊?
——谁来说说猴子都喜欢什么啊?
——你们知道小猴这么多事那!
——那我们一起看小猴子怎么上课的吧!
二、讲述《不专心的小猴》的故事。
——山羊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森林里学习大自然……。
——到森林里小猴没有听老师讲课,去抓蝴蝶了……。
——小猴抓够蝴蝶后,才发现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
——山羊老师和同学们找到小猴时,山羊老师批评小猴……。
——小猴妈妈来接小猴放学……。
三、《不专心的小猴》故事的内容大义。
——说小猴不认真听课,光顾着玩了。
——小猴不听老师的话,自己走丢了。
——山羊老师发现小猴不见了,就去找小猴啦。
——找到小猴后,老师告诉小猴自己乱跑会遇到危险的。
——小猴妈妈问小猴,小猴答不上来,认识到了错误。
四、小结。
——故事是不是说明上课不认真听讲,就什么也学不会啊!上课专心听讲很重要啊!
——我们外出一定要跟住身边的大人,如果自己走丢遇到危险了怎么办。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郑愁予错误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认识诗人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
1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婉约是唐宋时的一种诗词风格,与之相应的是豪放派。这碍难感种风格不仅并列于唐宋这两个诗词顶峰的朝代,并且至今仍被人们发挥得淋一漓尽致。《错误》正是现代婉约诗之典范。
朗读诗歌。
二、总体把握。
1、诗歌内容。
明确:见《教师用书》。
2、诗歌特色*。
你觉得本诗有什么特色*?请说说你的总体感受。
明确:主要有:
(1)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委婉地抒发了离愁别绪。
(2)诗歌的意象都是很传统的、中国的。诗人从中国诗歌的浓厚传统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用杨牧的话说:郑是“中国的中国诗人”。这是对郑在西化之风劲吹的台湾而坚持中华民族特色*的创作个性*的极好评价。
(3)短小别致,“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4)比喻新奇鲜活。等等。
三、具体赏析。
1、“错误”
题目是“错误”,这是指什么错误?
讨论明确;大致有:
(1)女子错误地以为来人是归人;
(2)我错误地“打江南走过”,捉弄了女子的感情;
(3)“我”确实是女子日日夜夜盼望的归人(心上人),但是“我”“过家门而不入”,令女子错误地以为“我”回家了。
2、“美丽”
“错误”是“美丽”的,这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
(2)“我”无意识中破坏了女子的心情,使其由兴奋跌入失望,这虽然是个“误会”是个“错误”,但是从审美的角度看,是“美丽”的。
(3)这个故事,或者说这个情节美丽,因此“错误”也成为一种美丽。
3、这是一首美丽而忧伤的诗歌,叙述的是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请你从诗中一字、一词、一句或一节加以体会,说说它的美丽或忧伤。
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参看《龙门新教案》)。
四、再读诗歌。
五、作业布置。
郑愁予错误教案篇四
1、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2、培养幼儿细心做事的习惯。
3、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1、教师故意说一些错误的句子,让幼儿纠正:你们听听我的话有什么地方是有问题的?请你帮助我纠正。例:
(1)弟弟长大了,要吃奶。
(2)晚上,太阳出来了。
(3)夏天天气冷,要穿毛衣。
(4)船在天上飞。
2、教师让幼儿看一看有错误的图片,启发幼儿细心观察,把错误的地方找出来,并帮助改正,还要说清楚错在哪儿。
3、教师把每一句话重复一次,稍停顿,然后请幼儿回答更正。
4、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设计语句。
该游戏目标实现的程度较好,内容适合程度较好,幼儿很感兴趣。通过语音游戏,培养幼儿的语言的敏感性。句子较短,孩子发现错误比较完整,如果是长句,则只能发现一两个错误。
郑愁予错误教案篇五
引导语:郑愁予的错误想必很多人都读过,而要怎样设计一份有关郑愁予错误的教案呢?怎样做板书?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1.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2.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1.把握思妇词这一题材;
2.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1课时。
多媒体、黑板、粉笔。
通过诵读、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把握思妇词这一传统题材,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最后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种错误是美丽的,在郑愁予的笔下被刻画的入木三分,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都是那么美丽,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首诗中的意象美。
(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三)解读和探究。
1、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美丽的故事情节。
(2)学生自由讨论,根据诗中的语句判断“我”“你”的身份(5分钟)。
(自由朗读—讨论——自由发言——要点归结——齐读)。
要点归结:
“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过”“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句为证。
“你”是一位闺中思妇,有“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及第二节中的诗句为证。
2、展开联想和想象,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
(1)诗中用什么意象来写女子的外貌?
明确:(投影:莲花—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莲花的特点:美丽纯洁高雅。
(投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投影:最是那有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
(投影:纯净温柔)。
明确:倒装句,应该是“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开落的莲花”。为了强调“开落””。“在季节里”是说女子天天在等待,直等得红颜憔悴枯槁。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女子的美丽与深情。
长短句交替,长句暗示女子等待时间之长,短句暗示过客匆匆。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3)女子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诗中说“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帏不揭”、“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她的内心很寂寞。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板书: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春帷不揭”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而她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板书:等待)。
3、展开想象,再现故事情节。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
(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
生: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热烈鼓掌)。
4、背诵课文。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就这样错了千百年也美了千百年。
是啊,在归人的声声长叹中,有多少个朝代的女子幻成同一个温柔谦卑的灵魂,有多少莲花似的容颜蹉跎在哭泣的岁月中,有多少美丽的声音曾唱过相思之曲……千百年过去了,她们依然等待着,在等待中轮回。这正如丰子恺在《实行的悲哀》中说的:“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犹似风景之美不在于其中而在其外。”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我们才可以吟唱出“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漂流/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伤口”这样的句子,平淡而从容,即使伤感,也带着释然的微笑。
(五)作业布置。
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过程。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如果让你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你们会怎么去安排呢?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因此,在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去体味和感悟诗歌的意蕴美,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品味其中凄美的故事。当然,作为一首短诗,我在课堂上也让学生自由读诗,甚至背诵。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条件(底子比较薄),所以有一些环节学生有点跟不上。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要备好教材,还需要备学生,灵活处理课堂出现的各种状况。同时,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
郑愁予错误教案篇六
1.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2.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1.把握思妇词这一题材;
2.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1课时。
多媒体、黑板、粉笔。
通过诵读、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把握思妇词这一传统题材,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最后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有一种错误是美丽的,在郑愁予的笔下被刻画的入木三分,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都是那么美丽,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首诗中的意象美。
(板书课题)。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1)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美丽的故事情节。
(2)学生自由讨论,根据诗中的语句判断“我”“你”的身份(5分钟)。
(自由朗读—讨论——自由发言——要点归结——齐读)。
“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过”“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句为证。
“你”是一位闺中思妇,有“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及第二节中的诗句为证。
明确:(投影:莲花—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莲花的特点:美丽纯洁高雅。
(投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投影:最是那有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
(投影:纯净温柔)。
明确:倒装句,应该是“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开落的莲花”。为了强调“开落””。“在季节里”是说女子天天在等待,直等得红颜憔悴枯槁。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女子的美丽与深情。
长短句交替,长句暗示女子等待时间之长,短句暗示过客匆匆。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明确:诗中说“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帏不揭”、“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她的内心很寂寞。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板书: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春帷不揭”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而她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板书:等待)。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
(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
生: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热烈鼓掌)。
就这样错了千百年也美了千百年。
是啊,在归人的声声长叹中,有多少个朝代的女子幻成同一个温柔谦卑的灵魂,有多少莲花似的容颜蹉跎在哭泣的岁月中,有多少美丽的声音曾唱过相思之曲……千百年过去了,她们依然等待着,在等待中轮回。这正如丰子恺在《实行的悲哀》中说的:“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犹似风景之美不在于其中而在其外。”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我们才可以吟唱出“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漂流/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伤口”这样的句子,平淡而从容,即使伤感,也带着释然的微笑。
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过程。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如果让你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你们会怎么去安排呢?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因此,在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去体味和感悟诗歌的意蕴美,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品味其中凄美的故事。当然,作为一首短诗,我在课堂上也让学生自由读诗,甚至背诵。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条件(底子比较薄),所以有一些环节学生有点跟不上。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要备好教材,还需要备学生,灵活处理课堂出现的各种状况。同时,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
郑愁予错误教案篇七
1.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2.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1.把握思妇词这一题材;。
2.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一)导入。
有一种错误是美丽的,在郑愁予的笔下被刻画的入木三分,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都是那么美丽,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首诗中的意象美。
(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三)解读和探究。
1、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美丽的故事情节。
(2)学生自由讨论,根据诗中的语句判断“我”“你”的身份(5分钟)。
(自由朗读—讨论——自由发言——要点归结——齐读)。
要点归结:
“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过”“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句为证。
“你”是一位闺中思妇,有“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及第二节中的诗句为证。
2、展开联想和想象,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
(1)诗中用什么意象来写女子的外貌?
明确:(投影:莲花—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莲花的特点:美丽纯洁高雅。
(投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投影:最是那有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
(投影:纯净温柔)。
明确:倒装句,应该是“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开落的莲花”。为了强调“开落””。“在季节里”是说女子天天在等待,直等得红颜憔悴枯槁。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女子的美丽与深情。
长短句交替,长句暗示女子等待时间之长,短句暗示过客匆匆。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3)女子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诗中说“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帏不揭”、“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她的内心很寂寞。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3、展开想象,再现故事情节。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
(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
生: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热烈鼓掌)。
4、背诵课文。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就这样错了千百年也美了千百年。
是啊,在归人的声声长叹中,有多少个朝代的女子幻成同一个温柔谦卑的灵魂,有多少莲花似的容颜蹉跎在哭泣的岁月中,有多少美丽的声音曾唱过相思之曲……千百年过去了,她们依然等待着,在等待中轮回。这正如丰子恺在《实行的悲哀》中说的:“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犹似风景之美不在于其中而在其外。”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我们才可以吟唱出“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漂流/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伤口”这样的句子,平淡而从容,即使伤感,也带着释然的微笑。
(五)作业布置。
郑愁予错误教案篇八
第一次接触到郑愁予是在高中,美丽的《错误》让我遇见了诗人。
诗人郑愁予,原名叫郑文韬,原籍河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走过了大江南北,也就走过了江南,江南的印象应该是深深的留在是诗人的心里。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愁予”来自屈原的《湘夫人》的“弟子降兮白渚,目渺渺兮愁予”。从这我们不难看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可以说是深厚的古文功力。诗人的母亲也是功不可没的。他们说诗人,“其人其诗都给人一种神秘感。他本人是一个运动健将,但诗中表现的却是一个多情书生;他有着极深的文学修养,但他却毕业于法商学院;他身为现代派的主要干将,但他的诗却处处流淌着古典韵味;他的诗婉约犹如李商隐,但豪放起来酷似李白。”很难想象,这么矛盾的一个人,两种极端结合在一起,古典与现代,书生与健将,婉约与豪放,让人不禁深深陷入他的诗中。而他的《错误》被誉为是“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整首诗处处流淌着古典的气息,却又是现代诗的格律。让整个现代诗充满着古典的韵味,婉转美丽,古今完美的结合,古典的意象,在诗人完美的运用下,呈现出了新的味道。
自古以来,“江南”都是诗人们精神的寄托。许许多多的“江南”出现在古往今来的诗人中,苏轼的“江南”,陆游的“江南”,王勃的“江南”,杜甫的“江南”……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也是诗人们的追求之一。现代的诗人们也不例外,《错误》中的“你”,戴望舒《雨巷》“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江南的伊人们啊。
江南的雨巷,古老的青石板,总会住着诗人们想追求的姑娘。江南水乡的美人儿总是那么的让诗人们惦记。在梦里,在诗里,走近那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邂逅那美丽如水般的水乡姑娘,抒发着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情感。
曾做梦着,幻想着,在某一個下着细雨的午后,独自撑着一把纸伞,走进江南水乡静谧的深巷。踏著古老的青板石,听着细微的雨声,望著巷里的淳朴古屋。静静的看着那一个个小小的窗扉里面的容颜,看着如水的水乡姑娘撑着纸伞走进那一道道深巷。邂逅着她们命中注定的人儿。邂逅一段又一段美丽的历史,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故事。也许不止是诗人有着江南情结着,我们都有吧,藏在了心底深处的一个个江南情愫。
诗人在诗中说“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达达的马蹄敲在青石板上,敲在的伊人的窗扉上,敲在了伊人的心扉上,等待了多少日日夜夜,终于响起了达达的马蹄声,却是过客,怎不让伊人心碎!归人在何方?伊人不晓得,只能是等待,等待,再等待,等着终会有那么一天,响起的马蹄声是归人的。是伊人等待的那一个归人。
邂逅,也只能是邂逅,一个转身,瞬间的交集,就这样分道扬镳,按着命中既定的旅程继续前进,那个邂逅只是彼此间一个美丽的插曲,一个美好的回忆,一个唯一的关联!“我”路过江南,终究只是路过江南,所以“我只是个过客”不是“伊人”的“归人”即使非常的流连,非常的留恋也终究只会是个过客,而不是归人。在这个落雨如花的江南,最终还是只能离去,而留下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藏心底,流连指尖,跃然纸上。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柳”向来是与离别分不开的,柳絮不飞,是真的因为“东风不来”吗?还是因为伊人的不愿离别?等待啊等待让伊人尝透了离别的滋味。她也许不愿在等待了,所以“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小小到要只能装得下自己,又小小到只能装下那一个“归人”。所以“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紧掩着自己的心,就能不受伤害吧。
三月到了,春天到了,可惜伊人的春帷却还没拉开,是“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吗?还是伊人不敢在看过了春的生机后,又要经过夏的烘烤,秋的萧瑟,冬的萧条?也许这样的结果会让伊人无法承受吧。
郑愁予错误教案篇九
《错误》给了我错误的幻觉,一开始的时候我被优美的.文字迷惑了,原来等待中的姑娘竟是如此的不幸,一场欢笑一场梦呀!
对于这份爱情,也许本不该发生,她的开始就已经预示着留下的只是深深的苦恋。三月的骄花,姑娘你已不曾有心思来欣赏,春天的活泼也不曾给你带来喜悦的笑脸。这一份优美而哀伤的爱,读来总叫人怜惜!
生活就是这样的,真正面对人生的时候,某种选择本来就是错误的。在爱恨情仇的罗网里,交织了多少生死相恋的人们。毕业了,走上社会就再也不能像大学那样天真烂漫,你我有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客观社会条件,有不同的人生理想,一讲现实的时候,制于某些难于改变的原因,而不得劳燕纷飞了。
这个时候,在爱情面前,我们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我们都是爱情的过客,曾经的山盟海誓,转眼间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错误教案篇十
1.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2.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二、教学重点。
1.把握思妇词这一题材;
2.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黑板、粉笔。
五、教学设想:
通过诵读、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把握思妇词这一传统题材,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最后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种错误是美丽的,在郑愁予的笔下被刻画的入木三分,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都是那么美丽,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首诗中的意象美。
(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三)解读和探究。
1、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美丽的故事情节。
(2)学生自由讨论,根据诗中的语句判断“我”“你”的身份(5分钟)。
(自由朗读—讨论——自由发言——要点归结——齐读)。
要点归结:
“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过”“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句为证。
“你”是一位闺中思妇,有“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及第二节中的诗句为证。
2、展开联想和想象,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
(1)诗中用什么意象来写女子的外貌?
明确:(投影:莲花—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莲花的特点:美丽纯洁高雅。
(投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投影:最是那有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
(投影:纯净温柔)。
明确:倒装句,应该是“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开落的莲花”。为了强调“开落””。“在季节里”是说女子天天在等待,直等得红颜憔悴枯槁。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女子的美丽与深情。
长短句交替,长句暗示女子等待时间之长,短句暗示过客匆匆。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3)女子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诗中说“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帏不揭”、“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她的内心很寂寞。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板书: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春帷不揭”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而她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板书:等待)。
3、展开想象,再现故事情节。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
(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
生: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热烈鼓掌)。
4、背诵课文。
(四)总结扩展。
总结:就这样错了千百年也美了千百年。
是啊,在归人的声声长叹中,有多少个朝代的女子幻成同一个温柔谦卑的灵魂,有多少莲花似的容颜蹉跎在哭泣的`岁月中,有多少美丽的声音曾唱过相思之曲……千百年过去了,她们依然等待着,在等待中轮回。这正如丰子恺在《实行的悲哀》中说的:“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犹似风景之美不在于其中而在其外。”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我们才可以吟唱出“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漂流/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伤口”这样的句子,平淡而从容,即使伤感,也带着释然的微笑。
(五)作业布置。
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过程。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如果让你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你们会怎么去安排呢?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教学反思:
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因此,在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去体味和感悟诗歌的意蕴美,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品味其中凄美的故事。当然,作为一首短诗,我在课堂上也让学生自由读诗,甚至背诵。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条件(底子比较薄),所以有一些环节学生有点跟不上。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要备好教材,还需要备学生,灵活处理课堂出现的各种状况。同时,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
郑愁予错误教案篇十一
“神笔马良”郑愁予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巨匠,他的作品深深地影响了几代读者。但是,他也不是完美无瑕的,偶尔也会有一些错误的诗句让读者感到困惑。本文将针对这些错误提出一些心得体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郑愁予先生的诗歌。
第二段:关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
这句话出自郑愁予的《凉州词》,常常被人们引用。然而,在较早的版本中,并非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说法,而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那么,为什么后来的版本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呢?假设是由于反复复制和校对的缘故。但无论是哪个版本,这句话显现出的是草原和苍凉之美,也具备了郑愁予艺术的典型意蕴。
第三段:关于“夕阳之景,异乎寻常的苍茫”一句。
在《夕阳新曲》这首著名的词作中,郑愁予将夕阳的美景描绘得十分深刻动人。然而,在“夕阳之景,异乎寻常的苍茫”这句诗中,异乎寻常这个词确实十分强调,有点让人感到不知所云。如果将“异乎寻常”的修改为“不寻常”,则有可能使得这句话更加容易理解并且又不会失去原有的意蕴。
第四段:关于“酒债寻常行处有”一句。
郑愁予是文化人,酒文化对他的影响十分深刻,也将酒文化深深融入了自己的诗歌中。许多读者及朗诵者都会将“酒债寻常行处有”中的“有”读作第四声、中性调,但实际上,这个“有”应该是第三声、降调。以此来突出这句话中“有”的音韵和意义,更能够表达出郑愁予对于酒文化的热爱和态度。
第五段:结论。
郑愁予的诗歌作品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晦涩难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他作品的价值。对于读者来说,我们要对于这些错误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并且去探究和理解它们所带来的特定的艺术表达。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郑愁予先生所作的诗歌在表达文化内涵、传递文化情感上的重要性和价值。总而言之,郑愁予先生虽有波折,但他依然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代巨匠,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的文学巨擘。
郑愁予错误教案篇十二
诗歌错误郑愁予分享给大家,郑愁予的这首诗刚一发表,台湾岛上到处便响起达达的马蹄声,流传甚广。一起来看看吧。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的这首诗刚一发表,台湾岛上到处便响起达达的马蹄声,流传甚广。它轻巧隽秀,美丽凄婉,含蓄蕴藉,百读不厌。诗的首句,“我打江南走过”,由江南起笔,诗意淡远开阔。江南,在古典诗词里,既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又是一个令人销魂之所在。屈原在《招魂》中地唱道:“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凄婉哀伤。古乐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之句,又使它成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好地方,历来备受文人骚客的由衷赞美。白居易的《忆江南》最为著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同代稍后的韦庄干脆直言:“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而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更是一首缠绵动人的闺怨词。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江南不单纯是一个地理上的'区域概念,它几乎积淀成为美好如梦凄婉迷离而又让游子低徊伤感的幽远的意象。“我打江南走过”,自然便染上了凄清漂泊之感。“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以花喻人,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把美丽的容颜比作莲花,也不乏其例。单是诗人白居易,《忆江南》中就有“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之句,《长恨歌》中“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分明又融入了感伤思念之情。这里的比喻,都是静态的。现代诗人徐志摩的《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不仅以莲花喻容颜,更喻神态,有新意,更鲜活。而“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写出了一种动态的美,在漫长的等待中,即使如莲花般娇美的容颜,也会像过了季节的莲花褪色凋落。第一节两句诗,前句简短,似游子漂泊匆匆而过,后句长而复杂,好像思妇的愁绪绵绵不尽。
思妇在漫漫无期的等待中,有一天,她忽然听到清脆的达达马蹄声由远而近,那必是自己思念的人骑马归来,她的心被达达的马蹄激活了,怀着满腔的惊喜,打开久久紧掩的窗扉,迎接归人到家,可看到的是一个陌生过客,从窗前走过,这和“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何其相似,又是一个多么让人心伤的故事啊。《错误》确是一首精致典雅充满哀怨的诗歌。
诗读到这里,可以说已升堂,但尚未入室。我们说《错误》是一首优秀的经典之作,不仅在于它对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创新,而且在于它的现代手法的运用,张显了现代诗歌的魅力。下面,我们就叙述视角这个角度来剖析《错误》这首诗歌的现代性。
现代叙述学在分析小说时认为,在作家和作品之间存在着一个叙述者,作家并不直接在作品里站出来叙事,而是通过叙述者来叙事。古代诗歌中,闺怨诗多为代言体,诗人与诗之间的叙述者清晰明显。如唐沈如筠的《闺怨》:“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诗人就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客观的叙述。有的诗人把自己设想为思妇,直接以思妇的口吻叙述,如唐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而《错误》诗中的叙述者,与此又不尽相同,这个叙述者就是“我”,在诗中充当了两个角色,或者说叙述时采用了两种视角:受限制的视角和全知视角。《错误》诗第一句“我打江南走过”,采用的是受限制的视角,第二句和第二节诗,采用的是全知视角,第三节,采用的又是受限制的视角。为了理解方便,我们不妨把原诗改动如下:
郑愁予错误教案篇十三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蛩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错误教案篇十四
第一次接触到郑愁予是在高中,美丽的《错误》让我遇见了诗人。
诗人郑愁予,原名叫郑文韬,原籍河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走过了大江南北,也就走过了江南,江南的印象应该是深深的留在是诗人的心里。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愁予”来自屈原的《湘夫人》的“弟子降兮白渚,目渺渺兮愁予”。从这我们不难看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可以说是深厚的古文功力。诗人的母亲也是功不可没的。他们说诗人,“其人其诗都给人一种神秘感。他本人是一个运动健将,但诗中表现的却是一个多情书生;他有着极深的文学修养,但他却毕业于法商学院;他身为现代派的主要干将,但他的诗却处处流淌着古典韵味;他的诗婉约犹如李商隐,但豪放起来酷似李白。”很难想象,这么矛盾的一个人,两种极端结合在一起,古典与现代,书生与健将,婉约与豪放,让人不禁深深陷入他的诗中。而他的《错误》被誉为是“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整首诗处处流淌着古典的气息,却又是现代诗的格律。让整个现代诗充满着古典的韵味,婉转美丽,古今完美的结合,古典的意象,在诗人完美的运用下,呈现出了新的味道。
自古以来,“江南”都是诗人们精神的寄托。许许多多的“江南”出现在古往今来的诗人中,苏轼的“江南”,陆游的“江南”,王勃的“江南”,杜甫的“江南”……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也是诗人们的追求之一。现代的诗人们也不例外,《错误》中的“你”,戴望舒《雨巷》“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江南的伊人们啊。
江南的雨巷,古老的青石板,总会住着诗人们想追求的姑娘。江南水乡的美人儿总是那么的让诗人们惦记。在梦里,在诗里,走近那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邂逅那美丽如水般的水乡姑娘,抒发着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情感。
曾做梦着,幻想着,在某一個下着细雨的午后,独自撑着一把纸伞,走进江南水乡静谧的深巷。踏著古老的青板石,听着细微的雨声,望著巷里的淳朴古屋。静静的看着那一个个小小的窗扉里面的容颜,看着如水的水乡姑娘撑着纸伞走进那一道道深巷。邂逅着她们命中注定的人儿。邂逅一段又一段美丽的历史,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故事。也许不止是诗人有着江南情结着,我们都有吧,藏在了心底深处的一个个江南情愫。
诗人在诗中说“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达达的马蹄敲在青石板上,敲在的伊人的窗扉上,敲在了伊人的心扉上,等待了多少日日夜夜,终于响起了达达的马蹄声,却是过客,怎不让伊人心碎!归人在何方?伊人不晓得,只能是等待,等待,再等待,等着终会有那么一天,响起的马蹄声是归人的。是伊人等待的那一个归人。
邂逅,也只能是邂逅,一个转身,瞬间的交集,就这样分道扬镳,按着命中既定的旅程继续前进,那个邂逅只是彼此间一个美丽的插曲,一个美好的回忆,一个唯一的关联!“我”路过江南,终究只是路过江南,所以“我只是个过客”不是“伊人”的“归人”即使非常的流连,非常的留恋也终究只会是个过客,而不是归人。在这个落雨如花的江南,最终还是只能离去,而留下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藏心底,流连指尖,跃然纸上。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柳”向来是与离别分不开的,柳絮不飞,是真的因为“东风不来”吗?还是因为伊人的不愿离别?等待啊等待让伊人尝透了离别的滋味。她也许不愿在等待了,所以“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小小到要只能装得下自己,又小小到只能装下那一个“归人”。所以“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紧掩着自己的心,就能不受伤害吧。
三月到了,春天到了,可惜伊人的春帷却还没拉开,是“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吗?还是伊人不敢在看过了春的生机后,又要经过夏的烘烤,秋的萧瑟,冬的萧条?也许这样的结果会让伊人无法承受吧。
一个“窗扉”阻隔了彼此,平添了些许凄楚,“跫音”的响起,扰乱了“伊人”的心,“跫音”响起了,“归人”可来了?诗人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梦,一场美丽的邂逅。即使没经历过,但我们的心底已装满浓浓的美丽。是诗人的,也是我们自己的.....
郑愁予错误教案篇十五
整体感知:
郑愁予是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他的名作《错误》被誉为“当代抒情诗的绝唱”。这首诗写的是江南一个小镇上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一个遗憾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兴趣盎然地鉴赏这首美丽的诗歌并针对其中鲜明的意象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懂得好的诗歌应给人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空间。同时,让学生对郑的诗歌创作及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地点:多媒体教室。
方式:以诵读和互动讨论为主。
过程:
一:
师:(导入新课)。
郑愁予是当代活跃在台湾诗坛的一位著名诗人。曾有人评价他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重音),他能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他的这首《错误》并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你是否同意以上的这些评价呢?那这首诗又是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感受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
先学生自由读全诗,然后教师范读。
师:请注意本诗中一些特殊的句式和书面化的词语,请同学们指出来。
生:柳絮(xu)、跫(qiong)音、春帏(wei)、窗扉(fei)。
“如莲花的开落”、“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师:好的。请大家再齐读一遍。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生:齐读。
三: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
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热烈鼓掌)。
师:非常好。不错,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过程。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好,如果让你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不知在座的各位会怎么去安排呢?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生:(热烈讨论)。
一生:我有些想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时间:黄昏时分,火红的夕阳正放射着自己最后的光和热,慢慢向西天坠去。它的光辉照射着青石铺就的街道上。
地点:江南一小镇上。
人物:骑马的游子,女子。
过程:诗中的男主人公是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一天傍晚,在江南的小镇上,在街道的尽头,慢慢走过来一匹马,马上坐着一蓝衣青年。那就是“我”,诗中的主人公。渐渐落山的夕阳照射在青石铺就的街道上,小镇上异常安静。“我”骑马踱在青石上,发出有节奏的“达达”声。起风了,“我”的发丝微微地飘扬了起来。然后镜头转到小巷中长满藤萝爬山虎的青石墙。看着这些,“我”似乎若有所思。思什么不得而知,只听到“我”在轻轻吟诵席慕容的“如果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镜头转到小巷尽头一处闺楼之中,梳妆台前坐着一位女子,手中正刺绣,但眉头紧蹙,心不在焉。楼下传来小孩子嬉戏的声音,但她充耳不闻。这时,自街道上由远而近传来达达的马蹄声。略一迟疑,随即她又凝神细听,确实是达达的马蹄声。一束灿烂的笑容自她脸上绽放开来。她放下手中的东西,冲到了窗前,推开窗子,朝街道上望去。远远的,一个人向她走来。但,那张脸,却不是她所熟悉的那个人的。
(合)马上的人也注意到了她,停下了口中之词。当四目交错而过的那刻,影片响起了悠扬的音乐声。风起了,柳絮漫天飘洒起来。镜头慢慢向上拉升,雾色笼罩着小巷、小镇。
同学们都凝神静思了一会,热烈地鼓起了掌。
一生:我想补充一下。这时的“我”也可以牵着马。
另一生:结尾也可以响起江南小镇特有的街头叫卖声,让影片笼罩在江南特有的氛围中。
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
一生:文章标题是用“错误”起名,而且是“美丽的错误”。“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给人跌宕起伏的感觉。
(师补充:这首诗所表现出的意境,又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有相似之处。这可以说成是它的中国性联想)。
郑愁予错误教案篇十六
我打江南走过.
暮色近了,但那翠绿的河岸与空灵的山水却未曾褪去半分的美丽,果然是水乡啊,永远的烟雨蒙蒙,永远的缱绻氤氲,与黄沙莽莽的大漠不同,这里没有大风,烈日,有的只是精致的诗情画意,温柔的接纳着每一个过客.
静谧,江南不是车如流水马如龙么?怎么此刻如此的宁静,又或许再生动热闹的人也需要休息?江南也是如此罢,繁华惯了,反倒思念起了最初的寂寞.
水畔边立着些双层的木屋,古色古香,与柔美的水合着,如梦的清香霎时弥散开来,别有一番奇巧曼妙的风致.
“吱”一声,木板间摩擦声音恍然响起,微弱却清脆.我却是猛然一惊,收回了散漫的思绪,循声望去.谁知这一眼,便再也难以忘怀.
一扇木窗推出了一个女子,她的神情是那样急切而伤感.可是让我惊诧的是,她的视线竟然是向我投来?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子?舞动的裙裾衬着无比的落寞,单薄仿佛即将被风吹落的莲花,发簪斜乱的插着,尚未挽好的青丝温柔的倚在双肩.我看不清她的容颜,却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
然而眼神相交的那一刻,我彻底迷失.
如莲的容颜顷刻凋落,被风吹落.
寂寞,倦意,失落,飘了江南一季的天空.
而这一切只在我的惊讶、回眸、凝视之间.
我手足无措的立在原地,不知做错了什么,却突然想起了一首词: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频洲.
眼前之景又何尝不是?只不过千帆成了马蹄,白频洲成了青石路.
一切都是静静的,连一个足音都没有,一切的一切在这一刻停滞.恰若女子紧闭的心扉,荡漾着如水的寂寞.一切的等待,在这一刻破灭,一个遥不可及的错误;一切的沉睡,在这一刻惊醒,一个乐极生悲的梦魇.东风滞留在遥远的地方,柳絮在柔柔的枝条中又沉沉睡去,不管人间的等待和梦.
“经一别,已无言.初时前庭柳,青青,君知否?君知否……”
低弱的沉吟尽数落入耳中,绿柳早春,青石深巷,我不禁轻问:“春天,真的已经到了么……”
一声长叹,伴随着马儿的一声长嘶,缰绳过处,一阵清冷的风,搅碎了女子的叹息,“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从此,丰腴的江南在心中消瘦,风景变了数旬,如莲,在开开落落之间却只剩下了一支干枯的荷梗.
我轻轻拍打着马儿,马儿低低的长啸,我看着马儿,马儿也望着我,那眼神幽深幽深,望的我一阵心痛.它仿佛在诉说着些什么,我听不清.
数度春与秋中,我一直不知道,原来它说的是:“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莽莽的黄沙刮的漫天都是,我的泪就那样流了下来.
后记。
经一别,已无言.往事如烟,尽梦断无眠.自古多情伤,更那堪情深非身前!多情扰人无情梦,一世纷纷如雪霰,乱入浮萍,惊散流年.长一悲,只叹多情未婵娟,谁人知我痴绝?春花秋月,终是一番空时节!
郑愁予错误教案篇十七
今天教师节。照常上课。跟平时一样,没刻意地备过课。快要上课时,拿着课本就准备去上课。出了办公室门才想起来我课表都还没看,还不知道第一节课是哪个班的课。于是又转回来看课表。
在我看课表时,一个同事说,想去听我的课,问我欢迎还是不欢迎。马上就要上课了,我不能说不欢迎,要是我说不欢迎,一是不能直说,既然不能直说,就要找个比较恰当的理由来拒绝,要找到比较恰当的理由就需要一定的时间。二是说不欢迎,就说明胆虚或者准备不充分怕露马脚。我只能说,十分的欢迎。
先完成昨天布置的课堂练习。第一题是注音,第二题是错别字,第三题是选词填空。无论是高二结束后的省会考,还是最终的高考,这三种题型都是必考的题型,也是最难拿到分的题型。现在就开始让学生见识这样的题型,我就不相信,3年以后,还不会有质的突破。事先我没想过要如何来落实。尽管有同事来听课,我也没要故意回避的意思。
我问学生有没有哪个同学做好第一道题了。连问三声,没有一个学生回应。我说,那好,说明大家都太忙,事先没有时间做,那就现开始在做吧。为了节省时间,可以资源共享,4个同学一组,a、b、c、d,一个同学玩成一项。哪一组先完成,哪一组派代表举手发言。
几分钟后,就有学生纷纷举手。我随意叫一个在举手的学生到台子上把注音有误的字改正过来让大家共享。完成了第一道题,后面两道题也如法炮制。都很快得到解决。
最后一道题是选择填空,虽然举手的学生已经说出了正确答案,但要他们说出理由,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跟学生简单讲了“原型”和“原形”、“年青”和“年轻”、“勾通”和“沟通”两组词的区别。通过我的简单讲解,学生就会知其然,也会知其所以然。
说实在的,在学生说出正确答案之前,我也并不知道正确答案该选哪一项。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是经学生动手翻词典,查字典核实过,都是准确无误。答案一经出来,我就能说出其所以然,这就是老师和学生的不同之处。
在赏析郑愁予的《错误》之前,先叫一个学生起来朗读。起来朗诵的学生问我,是不是只要她朗诵《错误》。我说,不是“错误”的其他两首(舒婷的《致橡树》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朗诵。学生听后哄堂大笑。
叫起来的的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完三首诗,教室里马上响起热烈的掌声。不用我说什么,听的人都会觉得该学生确实朗诵得不错。不知道坐后排的同事听后有何感想,包括我,也自愧不如。
我说,在《错误》这首诗里,我们知道,一个浪子骑着马周游江南,独守空闺的女子昼盼夜盼,日盼月盼。盼啊盼,等啊等。突然有学生问我,她在盼谁,在等谁。我说,“我”。教室里再次哄堂大笑。
学生的笑声过后。我把带着双引号(“”)的“我”字在黑板上。我进一步说,独守空闺的女子盼啊盼,等啊等,总算听到“达达的马蹄声”了。可是,等来的不是她要等的人推开门进来,而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如果说,在不尽的期盼和等待中还有希望的话,那么,一声“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就由希望变成失望,又由失望完全变成了绝望。可怜一个独守空闺的女子!
不是吗?独守空闺的女子在盼啊盼,等啊等的'过程中,就是时光悠悠,莲花开了又落了,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孤苦伶仃。这个“城”是“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甚至向晚的街上已无人迹,她在失望中将心的门扉紧掩。这个过程使独守空闺的女子度日如年,这就够她她难以承受的了。
这时,街上传来达达的马蹄声,这声音给极度失望的她又带来新希望。但是,这希望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并不是她盼望的归人,而只是一个过客。对独守空闺的女子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