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失踪的孩子》读后感400字(3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失踪的孩子》读后感400字篇一
看书很多时候她的想法让我生气。我虽然理解她但始终共情不了。上学确实给她提供了一个接受教育的机会,她也最终走出那不勒斯了,但读过的书始终没有教会她独立思考。我看小说从头到尾都很想拉她出来问一问她到底在想什么?
我可以理解她为什么会抛弃家庭选择和尼诺在一起,因为她爱了他二十年。尼诺一直在肯定她,赞美她。这就是她需要的。而且此时的婚姻生活让她觉得自己完全丧失了魅力,变成了一个平庸的家庭主妇。但尼诺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她也没有觉醒让我受不了,一直在原谅妥协直到终于幻灭才接受了。
书里说“不喜欢自己母亲的人,是会迷失的”这句话在埃莱娜身上完美验证了,她不喜欢她母亲因为她害怕过她母亲这样的一生但她也没有活出自我。她觉得母亲是庶民,粗俗丑陋没有文化。但她母亲一直在支持她上学,希望她可以离开这个糟糕的城区,过上上流社会有钱体面的生活,她寄托了他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希望。
莉娜是虽然没有运气但有天赋又有决心的人,总能坚持自己。这是她一直做不到的。其实一步一步她拥有了很多东西,但自卑影响了她对自己的判断,要不断通过别人的肯定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唉,自卑害人,愿我们都能爱自己,大大方方接受自己。
《失踪的孩子》读后感400字篇二
难以描述那不勒斯四部曲的内容。
逼真,夸张,杂乱,深刻。
在里面,有跨越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与斗争,有性别之间的意识冲突,有旧观念与新思维的争端,有城市的变迁与技术的发展,和在巨大的时代背景下被裹挟着变动的人与事。
它发生在遥远的意大利,那是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
但是如此逼近,如此熟悉的,却是那种成长的痛处与撕裂——在读后回看,从小时候,到老去,那不勒斯人与人之间还是那些关系,还是那些冲突。它在小时候是神秘,是恐怖,是不理解。在青年时期是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与怀疑,是暗自较量,到了壮年时期却扩张到了社会背景,是复杂的阶级与党派,理智与情感下的生活。再到了老年,一切都老去,历尽沧桑便又看淡了一切。
这是成长,随着学识和阅历的飞速增长,你变回接触到更加复杂和本质的这个社会。
但这个故事又并不那么真实——太过于鲜明的戏剧性,在这十多个人之间,讲述了一个多么壮观的故事。
或许我会再一次打开这一套书,当读完全部,再去重新解读最初的.篇章,定有是另一番风味。
《失踪的孩子》读后感400字篇三
怎么样也要写几句吧,何况这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终结篇。
我宁愿自己没有看到的终结篇。
其实读这一套书时,我很少深入思考或者分析那些时代的政治的社会的问题。偶尔会就家庭和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有一些感触,偶尔会感受到作者貌似不经意的轻言细语对于一个人物性格和特质的勾画。更多的时候,我只是关注剧情和故事本身,只是很想感受作者和莉拉身边的人和事,她们经历的挫折与苦痛,她们获得的成功与进步,她们对周遭的感受与反应,她们对世界的感想和看法。随着时间的流逝,她们各自的改变和不变。
在读到莉拉的孩子蒂娜失踪之前,我竟然一直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本书的名字。
然后,整个世界崩塌。
是不是总会有一件事、一个人、一本书甚至一句话,就让我们的世界从此转折,让生命朝着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
是不是那些猝不及防、痛不可当的瞬间,总会在我们身上留下不可抹灭的印记?
是不是无论我们怎么准备,怎么努力,怎么改变,怎么逃避,总有一些事情注定要经历?
那种希望与绝望交替缠绕却又不知结果,是人世间最惨痛的折磨,不能放下也不能继续,无力摆脱也无处可躲。
最后的最后,失踪的布娃娃在几乎60年以后重新回来,那孩子呢?那莉拉呢?那些失去的岁月呢?那些错过的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