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课敬畏自然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大全(16篇)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制定的详细教学计划,它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是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教案的编写对于教学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明确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对于教师而言变得越发重要,我们需要认真对待教案的编写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还应该注意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这些教案范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值得借鉴和思考。
八年级下课敬畏自然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一
案例名称望岳。
科目语文教学对象初二提供者郑玉铭。
课时一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首《望岳》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歌单元(第五单元),这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借助注释读懂诗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诗文的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再结合语文教学大纲对诗歌教学的要求,基于学生只在初一时学过古诗五首,对诗歌朗读、鉴赏的方法还很模糊的现实,我想把这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充分理解诗歌内容,领略诗人豪情的基础上提高诗歌朗读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探索知识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上一学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学习基础,学生对泰山有所耳闻,好奇心强,就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能够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积极创设情境,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学习兴趣和探求热情,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领悟学习方法,从而获得情感体验,不断加强语言积累;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更好地实现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了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望岳》。
1、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学生把握每个句子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了解诗的内容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培养学生能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1、“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2、“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深入理解诗的感情。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七)背诵古诗。(齐背)学习能力培养。
(八)练习。
1、《望岳》的颈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7、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8、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
学生根据提示填写诗句考察学生对诗句意思的掌握情况。
推荐作业1、抄写诗歌,完成练习册。
2、预习:《春望》。
作业安排既体现对本课教学重点的巩固,有加入拓展性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教学流程图。
1、及时性,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于及时鼓励。
2、以鼓励为主,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应该给于正面鼓励。
八、帮助和总结。
学生谈收获,教师可再次出示学习目标,提示学生围绕此目标来谈。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那么我们来一起检测一下吧!
达标检测试题:
1.杜甫,字,;号;世称杜工部;人称“”其诗被喻为“”;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
2、背诵全诗。
郑玉铭。
八年级下课敬畏自然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二
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选入了明末清初文人张岱的山水小品代表作《湖心亭看雪》,全文不过160余字,却创造出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是描写西湖雪景的绝唱。如何打破文言文课堂教学沉闷的讲析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点说笑,有一点畅想,有一点创造,有一点浪漫,我设计了这堂“活动板块型”课式。意在用多样性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交流,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竞赛活动。
诵读比赛:分男、女生组进行朗读比赛。要求读出文章句内停顿,读好文中关键词语,读好句末虚词,读好重要段落,体会语气,把握语速。
解词比赛:采用卡片、抽签形式进行比赛,共同完成字词解析和文章语句的解读。
精彩竞背。分男、女生组进行个背、分背、点背、续背。
第二板块:探究活动分为整体探究和局部探究。
标题探究:师:从标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地点---湖心亭事---看景景物---雪)。
内容探究:作者是在什么环境、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去往湖心亭,这一举动有何意味?(明确: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雪景给诗人情感以寄托、以解放、以宣泄:它静幽,胜过官场的喧嚣;它清静,胜过官场的污浊,它旷远博大,胜过官场的局促压抑;它个性自由,胜过官场的人性束缚。所以作者才选择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俱绝的环境里,选择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俱绝的环境里,选择在子夜初更时分,驾小舟去往湖心亭,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情趣。)。
明确:不矛盾。突出了作者独有的孤高冷寂之感,虽有人同行,却无人同心,反衬出作者的孤独与落寞。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明确:指一般“俗人”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第三板块品读活动。
在反复朗读中进行品析、品味、品评。
一读:品词语。学生以“我认为词(字)用得好,写出了”为话题发言。例:我认为“天与云、与山、与水”这个“与”字用得好,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的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二读:品美点。学生以“我认为句美,写出了”为话题发言。例:我认为“雾淞沆砀”一句美,写出了湖上雪光水气弥漫的景象。
三读:品情感。学生以“我从文中处,理解了作者的心情”为话题发言。例:我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处,理解了作者孤寂的心情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第四板块创新活动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幅对联。
教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学生如对出佳句,予以展示,进行鼓励。
赏雪景寄情山水(品诗人感悟意境)独驾小舟赏雪景(偶逢知己饮亭中)赏雪景深夜驾小舟(逢知音亭中饮大白)。
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板书:尝试用白描手法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段散文。
八年级下课敬畏自然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三
1、阅读课文,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
2、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对比和反问的作用。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多媒体图片)。
2、大自然是美丽的,雄伟的高山,辽阔的草原,蔚蓝的大海,美丽的花园,繁华的都市。无不为人们所陶醉。大自然孕育最聪明,最美丽,最富有灵性的人类。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在她的怀抱中成长、繁衍、壮大。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到自然惩罚的现象却也屡见不鲜。
(欣赏多媒体图片:沙漠、火灾。
地震等)。
(二)整体感知。
(多媒体演示)。
1、读一读,写一写。
鲲(kun1)鹏。
蓬蒿(hao1)。
相形见绌(chu4)。
狼藉(ji)。
咫尺(zhi3)。
美味佳肴(yao2)。
2、词语解释: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绝伦:精细巧妙。
美味佳肴:精美的菜肴。
2、读课文,思考问题,理清文章论述的思路。
(多媒体演示)。
思考问题。
1、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
2、人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自己?
3、指导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看作者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阐明了什么观点?
(多媒体演示)。
(论点)人类永远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然而,人却不自量力的宣称要征服自然。
4、指导学生默读讨论第27自然段,讨论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
(提问、讨论、归纳、多媒体演示)。
比较:。
人类智慧。
3、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倔的陷阱。
八年级下课敬畏自然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欣赏视频,说说都看到了什么?
我们看到了消融未尽的冰雪,斜飞的的燕子,如丝绦般的垂柳,艳丽的桃花,接天的莲叶,纷飞的落叶,皑皑白雪……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陶醉,又为之留下多少动人篇章。可这些这些富有诗情画意的图景,在科学家和劳动人民的眼里又传达了怎样的信息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这些自然景象中的玄机。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2字词。
三、整体感知。
1首先我们来了解文章的说明内容。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文章说明了什么?
物候、物候学。
课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说明。
a.“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b.“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3这两句话告诉我们物候就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自然现象。那什么是物候学?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4这几句话在第几自然段?
第二段和第三段。
5那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一年四季的景物变换。
6文章开头,人们一般主张开门见山,不提倡拐弯抹角。可本文开篇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明什么是物候,偏偏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这是为什么?这与介绍物候知识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并回答,注意抓住关键性语句理解。
因为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劳动人民便据此安排农事。比如:杏花开了,人们便赶快耕地;桃花开了,人们又开始浸泡谷种,准备种谷子。还有听到“布谷、布谷”的鸟叫声,农民们就忙于割麦插秧。
师:这些自然景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因此,文章描写大自然的景象,也就是在向我们介绍物候和物候学的知识。
7那同学们现在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本来很难懂的物候知识、因为文章从我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我们不仅不感到陌生,而且还发生了兴趣。这样,就把物候知识解说得通俗易了。
8:《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趣,难怪同学们要对它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也正是凭着这种兴趣,我们探求到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9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浏览课文,讨论:课文4~12自然段主要说明了哪几。
个方面的内容?
课文4~12自然段说明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a.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
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b.6~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纬度、经度的差异、
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c.11~12自然段说明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10谁能告诉我们:你是根据什么准确概括出各部分大意的?
根据a.“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b.“首先是…”“…是…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是…”“此外……”;
c.“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师(小结):这位同学的思维过程告诉我们,只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性词句,理解起来就会方便、快捷和准确。转望大家平时读书看报,经常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培养抓关键词句的能力。
四合作探究。
11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明确:全文采用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和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条理清晰。
五拓展延伸。
a.老师,家访请走这条路b路的变迁c.预防近视d.美丽的校园一角。
a“从学校到家里,适宜安排空间方位顺序。”
b“根据《路的变迁》要求,宜于安排时间顺序,可从原先的路况,一直写到今天的路况,也可以从现实的路写起,继而回忆从前的路。”
c.《预防近视》可以借鉴课文的思路从种种近视现象说起,先解释什么是近视,再告诉人们怎样预防近视,最后说明预防近视的意义并提出希望。
何玲。
八年级下课敬畏自然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五
1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2抓住文章的重点、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一是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二是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
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快看看这篇文章,望我们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吧。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白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的结构。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
3、归纳每段的内容,划分文章的结果层次。
4、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作者简介:严春友,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他撰写的《责任与生存》提出,责任是一种智慧,根植于心间,有责任感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快乐人生。自利利他才是对自我的完美实现。而爱护自然就是一种责任。
1998年《散文选刊》请专家评出散文排行榜,入选作品十七篇,其中一篇就是他的作品。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白作者的观点。
关系: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感情:表达一种忧患意识和情感。
2.本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些?
文章最后一段“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3、归纳每段的内容,划分文章的结果层次。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
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否定“人能征服自然”的口号。
第二部分(2~10段):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第三部分(11),人应当敬畏自然。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a.咫尺()鲲鹏()斥鴳()蓬蒿()。
b.挖掘()狼藉()矿坑()宝藏()。
c.呐喊()隐藏()佳肴()沉睡()。
d.深邃()协调()混淆()厌恶()。
2.反复阅读语句,下面空缺处填写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_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_________,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_________这个水滴也能映照大海,毕竟不是大海,_________,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a.因为所以即使也因此。
b.如果那么虽然但可是。
c.因为所以虽然但可是。
d.如果那么即使也因此。
3.下列句子中语气程度最轻的一句是()。
a.我们的航天器在一万年以后的后人眼中不过是个简单的儿童玩具。
b.我们的航天器在一万年以后的后人眼中不过是个很简单的儿童玩具。
c.我们的航天器在一万年以后的后人眼中不过是个较为简单的儿童玩具。
d.我们的航天器在一万年以后的后人眼中不过是个非常简单的儿童玩具。反思提升:
1小结: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2、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
畏惧自然:就是要认识到,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处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人类应该调整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应该与大自然对立起来,自然界不是人类征服的对象,而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人类应该与自然求得和谐的发展,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为美好。
:练习册。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和文章的结构层次,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去探索、感悟文章语言之美。
1、抓住文章的重点、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2、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1、勾出文章的重点句、关键句,并分析其含义。
2、文章使用了那几种修辞手法各勾出一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3、归纳文章的写法。
(掉入陷阱,就是危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理解:比喻,人类开采煤碳、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后果,危及人类自身。形象地写出人类面临的危机。)。
2、拟人:宇宙到处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理解:拟人。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形式。
3、反问: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理解:反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小结:比喻、拟人的运用,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反问的运用,加强了语气,增强了表达效果。
1、对比手法的运用使立论充分。
2、很多的语句富含哲理。
3、多处运用拟人、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作者怎样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
首先,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接着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进而从论智慧到论生命,指出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实在是兄弟关系;最后做出“敬畏自然”的结论。
1、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2、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3、我们对自然正确的看法应当怎样。
4、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自然界有目的吗。
5、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是否也一样那么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6、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敬畏自然》赋予了我们思维的力量。在我们意识到大自然需要“善待”的时候,是否察觉到她已近乎不能再承受我们的“虐待”!
人类要生存.合理开发即利用,乱砍滥伐即掠夺。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加深对宇宙的宏观认识,并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勤于思考,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世界观。
完成《练习册》。
八年级下课敬畏自然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展开想象,品味桃源胜境。
3、联系背景,感悟作者思想。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记》,走进陶渊明笔下的那方世外桃源。
二、了解作者:
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三、读文感知。
1、初读课文。
(1)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可以结合注释跟同桌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出示字词检测)。
(2)随机抽查学生初读的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2、配乐范读: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魅力。
3、再读课文:学生自读,结合注释、工具书自行翻译,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
四、品读赏析:
屏显“桃源访谈”: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我对村民现场采访。
然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访了以下问题: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学生结合文章内容以村民的方式回答)。
五、合作探究。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为什么?请到文中找出根据。
(学生交流,得出结论)。
六、总结全文。
结合现在社会安宁的局面,适当点。
八年级下课敬畏自然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七
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这实在是太狂妄自大了,因为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而他却要作自然的主人!他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有什么资格与自然对立!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映照着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可是,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滴水来代替大海。
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就本质说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因为我们的太阳系只有40多亿年的历史,就演化出了有智慧的生物;而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的历史了,在那些比我们更古老的星系里,一定早就演化出了更高级的生物。这些生物的智慧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也许,他们看我们,就像我们看蚂蚁一般,即使我们中的那些伟大人物,在他们看来也不过尔尔。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出了这样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人体共有一万亿多个细胞,这么多的细胞不仅能够相互协调,而且每个细胞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分工,每个细胞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绝对不会混淆,从而使整个人体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在近百年的时间中,人体细胞尽管替换许多次,但这种秩序并不会改变。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还能够思维,能够理解、想象。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每个事物以及我们身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等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用尽人类的全部智慧,恐怕也难以造出这样的一个人来,让那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在我看来,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人是自然发展的高级阶段,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其高级之处仅在于他会思维、能够进行理解以及有自我意识。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宇宙或者说自然借我的眼睛来观看她自己,借我的嘴来表达她自己,说出她亿万年来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自然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所以,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并不属于他自己所有,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因此,人对自然的种种误解,也许是自然对她自己的误解吧。
这样看来,我就只是宇宙机体上的一个部分,一个器官,就如同大脑是我们身体的一个器官一样,人与宇宙本来就是一体的。宇宙是一个大生命,而我只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让我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我们的身体一样吧。
即使那些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那些高级的生命形态正是从这“死”的物质中产生的,换言之,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高级生命,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
因此,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因此,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作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八年级下课敬畏自然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八
萧乾。
滑县老店乡一初中王辉。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目标:
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感知课文结构: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三、作者介绍萧乾:(1910-)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原名萧秉乾,曾用名萧若萍。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二战期间,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反法斯战场上,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特写报道。主要作品集有:《篱下集》、《栗子》、《人生采访》等。著作选编为《萧乾选集》(六卷本)。
四、整体感知,走进课文。
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试回答下列问题。
六、体悟情感。
2、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读7-10小节)。
七、星级沙龙,合作探究。
八、、自主总结。
九、拓展延伸。
结束语:
同学们,无论你从哪里走来,或你将走向哪里,你都不要忘了你是一个“炎黄子孙”,你是龙是传人,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
八年级下课敬畏自然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九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八年级下期继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本册第三单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一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培养学生科学的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
二是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要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学习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
一是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二是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
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学设计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量变化,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教学设计的第二点在于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的思考,本课以散文形式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可以考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可采用情景激励法、资料交流法、比较法、及讨论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力求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来使显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所以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问答法,仿写法等。
要达到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最好把本文分为两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步骤重在课文的整体感悟,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观点;
第二步骤重在写作技巧的探究与理解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快看看一段短片,望我们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吧。
以多媒体播放《人与自然》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学生默读两遍课文:
首先,积累优美字词,完成字词练习。
其次,圈点勾画,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简要写出对每一段的读书感受与理解,并小声播放音乐,以创设轻松的阅读气氛。
这个环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题敬畏自然的含义。
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对于文章的整体感知,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可以学生回答、可以老师回答,同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合作讨论探究能力,在这环节中安排时间让学生自主钻研课文,鼓励学生质疑解惑,从而理清文章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结构,完成教学重点: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首先课堂上请学生展示提前从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到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资料。
1、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人类改造自然取得了哪些值得骄傲的成绩,举例说明。
2、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有哪些破坏自然的行为,举例说明。
3、对人类取得的这些成绩,对人类破坏自然的行径,你的态度如何?作者的态度如何?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感受作者的情感,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在这一环节中请学生发言说明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意见,只要学生谈来有理有据,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
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理解,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完成教学难点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同时以教材为立足点,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拓宽视野,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然后根据学生找出的文章中富有哲理性和思辨色彩的语句进行分析,体会文章运用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由此老师展示一些相关图片,请学生做环保小记者,为这些图片配上简洁的广告语,号召人们保护自然、敬畏自然。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模仿课文语言风格,提高写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以教材为立足点,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结合专题开展阅读,拓宽阅读视野。同时,阅读后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这是一节古典诗词诵读、鉴赏课。纵观全程,教者由旧知引入,从易到难,由低至高,善于“垫石铺路”,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获满足感,生求知欲。而布置学生上网查寻资料,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培养了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显示出教者把教的内容巧妙地转换为学生学的活动的功力。中间主体部分,以读为经,抓点带面,读与问,问与析的关系处理得明快、清晰。结尾宕开一笔,依境改写,当堂评价,于常态中求变化,可谓别开生面。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出一种和谐、深厚、跌宕之美。
八年级下课敬畏自然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十
1.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三、教学时数。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八年级下课敬畏自然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十一
纪念白求恩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把握分析议论文的方法。
(2)理解白求恩精神的内涵。
(3)理解并背诵经典名句。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合作和探究,感知课文内容,分析议论文三要素,感受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精神,学习白求恩精神,做白求恩式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理解纪念白求恩的意义;
2、难点:掌握议论文的要素;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一名医生,一个加拿大的共产党员,本着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远涉重洋,帮助与他毫无关系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并为之牺牲。他的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么?毛泽东的这篇《纪念白求恩》会告诉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2、介绍白求恩生平事迹。
白求恩(1890一1939),国际主义战土。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到中国解放区,1938年3月到达延安,不久又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他对工作极端负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l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
3、扫清障碍: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派遣()以身殉()职纯粹()鄙薄()。
狭隘()热忱()晋察冀()。
b.解释下列词语。
派遣:
狭隘:
热忱:
麻木不仁:
微不足道:
纯粹:
漠不关心:
拈轻怕重: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议论文的概念及三要素?什么是论点、论据、论证呢?
2.自读课文,勾画出重要的语句,归纳各段要点。
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纪念么?找到文中标明作者目的或观点的语句。
思考:白求恩为什么值得赞扬?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品质?
学生讨论、交流找出各段的中心句,并归纳各段要点。
全文共四段,各段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三)讨论交流,问题探究。
(教师提示赏析方法:含义、修辞、传神词语、美妙的字等)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由教师提炼出重点句子在全班赏析:
(四)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讨论:白求恩精神给了你什么启示?或用文中成语说一段话表达对生活的看法。
(五)作业:
a.学案与测评基础练习与拓展提高。
b.背诵最后一段。
八年级下课敬畏自然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二)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三)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构思。
三、教学难点:
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四、教学设想。
(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
(二)学习方法:自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三)课型、课时:教读一课时。
(四)教具:投影仪。
五、活动内容及过程。
(一)导语:
课前前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师: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传统的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以自己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想念着故土。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客居美国的游子是怎样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用圈点法找出值得积累的字词或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3、课文中的哪句话能概括中心意思?(明确:文章的最后一节)。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师:刚才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下面我们来深入地探究文章的构思,体悟作者的感情。
速读课文,思考:
1、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说说围绕枣核写了几件事?给每部分加个小标题。(明确: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2、本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并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第二表现在逐层设置悬念,最后通过枣核用途表现人物的爱国思乡之情。)。
3、旧时同窗还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明确:本文语言不加修饰,朴朴实实,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体现在字里行间,主要有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4、设想若干年后,友人的故居成为一处对外人开放的旅游景点,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将如何向游人介绍呢?请准备好你的导游词吧!
(四)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文章的内容、结构,所表达的感情,是用语言这个载体来承载的。因此,学习一篇文章还要品味它的语言。
速读课文,找出能表现友人思乡之情的词语,体会其妙处所在。(明确:1、“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生”,为了试种。2、“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3、“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五)质疑。
师: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学习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被动的接受,还要有大胆的怀疑精神。
你对课文有什么疑问吗?
(六)联想与想象。
师:见识了同学们的怀疑精神,再来看年你们的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强的人创造力就愈强。
1、你能用一句古诗来表现“游子的心境”吗?
2、想象一下,友人同老伴儿月夜并肩坐在“北海”的长凳上,会讲些什么呢?
(七)以读促写。
在本文中,爱国主义这一重大主题是寄托在枣核这一平凡的实物上的,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呢?(明确:重大的题材可以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去表现,也可以另辟蹊径,用小文章来反映,从而以小见大。比如上个星期写的纪念抗战60周年的征文稿,其实不一定要写南京大屠杀,也可以一些平常的事,或平凡的人来表现这一主题。)。
六、板书设计:
枣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见枣核--如获至宝(加深悬念)。
说枣核--为解乡愁(解开悬念)。
议枣核--民族之情(点明主题)。
八年级下课敬畏自然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十三
学习。
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掌握“轩榭、嶙峋……”等词语;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苏州园林特点;
4、理清行文思路,明确说明顺序,;
情感与价值目标:5、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
难点重点:目标1、3、4。
难点:目标3、4。
学习过程订正栏。
(第一课时)。
一.字词排障。
1、加拼音:。
轩榭()丘壑()雕镂()嶙峋()。
池沼()模()样斟酌()庸俗()。
鉴赏:
因地制宜:
斟酌:
2.解释加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
伤美的败笔。
(3)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
四季不感到寂寞。
(4)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
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二.问题探究。
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3、以第4段为例,说说其说明顺序。
课堂整理。
同学们回忆一下,前两日我们明确了学习说明文的方法,那么。
是什么呢?
当堂练习。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
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四个排比。
的.句子的次序能不能任意调换?为什么?
(第二课时)。
检查预习。
1、写出说明方法的种类及作用,填表。
说明方法特点作用。
问题探究。
1、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如:1)“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2)“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
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3)“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4)“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5)“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2、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体会说明中揉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的特点。
1)…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把句中加点的字换成别的你认为合适的字,再比较原句和改句的不同的表达效果。
2)“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
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课堂整理。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当堂盘点。
在叶圣陶老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周游了苏州的著名园林,领略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勤劳,同时掌握了一些说明文的知识,下面请同学们以所学知识介绍一下自己的居室或我们的学校。要求运用空间顺序,两种以上的说明方法。
温暖。
八年级下课敬畏自然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十四
我查找了大量的教案,其中有几篇应该说是相当优秀的。周二晚上我把这些都看了,终于选定了其中的一篇我认为是不错的,打算照着上课。不过周三事情太多,教务太忙,我直到那天下午三点钟才开始从网上找了课件,然后进行修改整理。(意外是时时发生的,应该早些时间去备课,免得过于匆促导致没时间备课。)不过熟识我的人都知道,我往往是成于课件,也败于课件。虽然我心里记得金老师说过,备课是最重要的,做课件是次要的,但是还是走不出那个框框,那天晚上于是就在课件的修修改改过程中过去了。而对课文我唯一的感觉还是太难太难,读不懂。
(周四)昨天早上第三节课在初二三班试教后,我唯一的感觉是:这课虽然学生表现很出色,但是我上不出激情。金老师指出我帮我做了修改,去掉了许多重复的方面,疏理出的重点是:为什么作者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等于敬畏我们自己。并指出最大的缺点是课文没上透。建议我抛弃以下一个环节:这篇课文哪些句子你认为写得很有文学性或哲理性,能不能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子来表达一下。
我于是反复看文章,思考怎样上呢?要透首先要有板书设计,而板书设计往往给人一种预设的感觉,是现在很多公开课都在回避的。怎样安排课件中的板书,我想到了江国平上过的《安塞腰鼓》,所以想采用课堂生成型的板书设计。
后来又询问婉红的看法,她认为,学习的关键是内容,而非论证的结构。她的话一针见血,我想,我对文章的内容也读不透,又怎么和学生在一节课内解决文章的思想性和文学性两个问题呢?所以我终于抛弃了文学性的解读。转而专心思考:如何上透课文。
想来想去实在是没有办法,这时我突然想起决定上这课的那天无意中看到的详案好象不错,只是记不清具体内容了。可惜这时要开校周前会了,我只能暂停对资料的查找了。
那天晚上,我向倩兰要了计算机房的钥匙,因为就我去年上公开课所得,到了多媒体教室,学生往往随着年龄增大,而容易男生全坐一起,女生全坐一起,导致不好上课或上课纪律不好。所以我早想着要看看多媒体座位安排,然后帮学生安排好位置。但是在我帮王老师点完名后,我发现时间实在太忙,所以只能先去看看,发现多媒体教室是第一排坐7人,第二排坐8人,第三排坐9人,第四排坐10人,第五排坐11人。今后可以照此安排。但是终于没时间安排,今后建议可以早一周完成此任务。那晚的主要时间都花在寻找那详案上了,但一直没有找到那详案,所以以后看到好的资料要及时把它存起来。此外,感觉很遗憾,因为那晚真的可以算是一事无成,教案没写,心中总是惶恐,连觉也不得安睡。我一直在想,这是一篇充满思辩的课,我应该象周选杰一样把他上得很有深度和启发性。
直到第二天一早第一节课,我借了若微二班再次试课,虽然是力图把课文给讲透了,但是解决了那两个问题也已到了下课时间。很多后续环节都不能做。听课后,若微为我很是着急,她为我详细地在书上划下了本课中的关于人类智慧和大自然智慧的差距的作者阐述的几个角度,然后又建议我对导入作修改,说可以找茅老师商量。
马上就要到第四节课了。我一下狠心,既然这篇课文不能按照江国平的风格上出我的激情,因为每一篇课文都有它本身的风格,我也没有能力象周选杰那样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去挖掘探究。因为这篇课文是那么难。那么我干脆抛弃其它,难课简上好啦。所以我马上按照若微对文章框架的梳理,结合我自己的理解,把上课的思路重新整理:
整体感知:为什么作者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作者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合作探究: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写人类与自然智慧的差距?
深入思考:在敬畏之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然?平等对待、爱护自然。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类对自然又有哪些不敬之举呢?能不能举例说说。
人类如此对待自然,大自然又是如何惩罚我们的呢?请看视频。
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畏之心齐读课文的第一段吧,让我们怀着深深的爱护之心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吧。
那么爱护自然是否意味着以后我们所有的树都不砍了,所有的水都不吃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当然不是,作者的意图在于让我们能冷静地思考我们是如何改造自然。
……。
思路理好,我马上改课件。先马上查资料《愚公移山》,我找到了flash,这是很幸运的事。不过以妨万一,我也搜集了文字资料把它做在课件里。然后按上面的思路改课件。时间过得很快等我改完课件已经第三节课过了快一半了。所以我马上做最后的一件事,那就是把教学思路抄在课文上,然后在旁边把每个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问题的时间把它分配好。怎么分配呢?先是结尾安排大约10分钟,开头5分钟,自读课文一遍括整体感知安排10-15分钟,合作探究安排10分钟,最后还剩下5分钟机动时间。接下来我我马上把课文再好好回顾几遍就去上课了。应该说今天的课在准备上,实在是太匆促了。
教学经验:1、以后建议周一前定好上课内容,周二备课,周三试课第一节,周三完成教学详案写作,周四试课第二节,周四下午整理出来,周五直接上公开课。建议上午2-4节上课,因为下午学生容易集中不了精神,会想着回家。
2、建议早一周安排好学生多媒体的座位安排表,免得纪律不好控制,课堂教学涣散。影响自己心情。
3、建议开课前四天心无旁骛,当然要注意合理休息。
4、建议开课前一定要安排好上课几环节的大致时间,心中有数。
5、建议详案一定要写,可以避免语言细节上的许多小毛病,如字句不通,过渡不自然。
6、建议制作课件时一定要注意采用板书课堂生成型结构,具体参照江国平方案。
7、建议遵循课的风格,如适合朗诵的多多培养或发挥学生的朗诵能力,适合思辩的多多发挥学生的思辩能力。
8、建议公开课一定要能发挥学生的能力,导入别太难,以激趣为主。
9、建议难课简上,简课难上为策略。
10、建议多多听从他人的经验,多多向别人学习。
八年级下课敬畏自然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十五
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能力目标。
l-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品味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学习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明确“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2.培养学生科学的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
教学重、难点。
1.辩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3.学习文章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特点,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突破方法: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批注法,可采用问答法,最后由学生发言、总结。针对教学重点,可采用情景激励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较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讨论法等,力求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运用多媒体播放《人与自然》的片段,由此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我请大家看一组图片(一组风光优美的大自然风光图片),而后请学生谈谈观后感。(学生谈个人感受)师:高天流云、小桥流水、大漠孤烟、黄河落日无不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可以说美丽而神秘的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人类一直享受着她的恩惠,在她怀中壮大,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自然母亲现在被我们伤害得伤痕累累:漫天的沙尘,污浊的空气,日渐枯竭的水源……这就是人类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得到的自然回馈的礼物。那么,人类该怎样对待自然?人类与自然到底是什么关系?让我们跟随严春友一起走进《敬畏自然》。
二、小组进行预习成果交流。
1.自学字词,小组交流。
2.交流查询、搜集、整理的有关自然界与人类关系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3.交流准备的有关爱护自然的名言、故事、资料等。
三、合作探究,感知课文内容。
(一)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解词。
相形见绌:相,相互;形,对照,比较;绌,不足、不够。相比之下,一方显出不足。
美味佳肴:味道鲜美的食品和菜肴。
敬畏:敬重畏惧。
沾沾自喜:自以为很好而得意的样子。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不自量力: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高深莫测:高深得让人难以琢磨。
精巧绝伦:精妙得没有与之相比的。
深邃:深奥。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壮丽无比:壮美秀丽没有与之相比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文章介绍: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作者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先独立阅读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简要概括每段的内容。
提示:全文一共有11个段落,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人类宣称“征服自然”,实在是不自量力的狂想。
第二部分(第2~5段):着重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第三部分(第6~7段):进一步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第四部分(第8—10段):作者从自然智慧进而论述宇宙生命。
第五部分(第11段):得出人类理应敬畏自然的结论。
也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否定“人能征服自然”的口号。
第二部分(第2~10段):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第三部分(第11段),人应当敬畏自然。
2.再次快速阅读文章,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提示:最后一段)。同时,完成以下思考题:
(1)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作者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敬畏”。
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
(3)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又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参考:大自然的智慧是人无法比拟的,“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人类是大自然创造的,人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大自然其他事物都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因此人类与大自然其他生命其实是兄弟。
(4)齐读最后一段,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作业设计。
八年级下课敬畏自然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藤萝形象。
2.探究主题,理解作者的感情。
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悲愤之情。
2.领会文章深邃内涵。
教学过程:
一、预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几幅图片。(投影)怎么样?再看几幅。(投影)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幕幕悲剧。这几幅图片是否能启发你,什么是悲剧呢?--悲剧是美的毁灭。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学者季羡林的一篇散文《幽径悲剧》。一条幽径之上发生了什么悲剧呢?让我们一起探讨吧。
二、预习反馈,教师点评。
1.说说你们预习的收获。
积累的词语:字形、字音要注意的地方。
有关作者;
有关课文:思路,藤萝的形象,作者的情感,自己的感悟等等。
预设点评:我真高兴,我发现我们大家越来越细心了,读文章越来越用心了。
2.预习时有那些疑惑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去研读课文,相信你一定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
三、研读探究,学生互学。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的是幽径上一株古藤萝被毁灭的悲剧,那么这是一株怎样的藤萝呢?合上书本,说说自己的印象。(可以用一个词或短语,可以用文中的短语,也可以自己概括)。
老师板书:
美:顽强,生机,和睦,增添美丽……。
惨:凄惨,无辜,不幸,可怜……。
师:美的东西是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的。请大家细读课文,结合具体的句子说说你所感悟到的藤萝的美丽。
小组交流,合作展示。
谢谢你们带给大家如此美的享受。
能够发现这样的美丽的心灵一定也是美丽的、细腻的、丰富的。
齐读第8节。
这株藤萝美在它的形、色、香,美在它的与人和睦相处,美在它的善良与奉献,然而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有一天无端被人给毁了,永远消逝了。作者是怎样描写藤萝被毁之后的惨状的呢?结合具体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小组合作展示。
齐读第11节的一个片断。
面对如此触目惊心的惨状,作者内心的悲哀和痛苦,难以抑制,情不自禁地宣泄了出来,请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悲情。
我感觉你走进了作者的内心。
一起来读一读这段文字,让我们感受一下藤萝被毁灭后的悲惨情形。
四、探究主题,教师导学。
小组讨论,自主展示。
老师总结: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想起了读过的英国诗人弥尔顿的.一段话:“无论谁死了,/我都觉得是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死亡。/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他为我,也为你。弥尔顿”这个谁,包括一棵小草,一只不知道名字的小鸟,一片绿叶……原来,作者是为人类的愚昧而悲哀;是为经过了十年内乱后这么多年我们身边仍存在着愚氓灭美的现象而悲哀;是为整个社会对愚氓灭美的现象仍没有足够的重视而悲哀。
我们一齐读一读这句话。
五、拓展延伸,感悟升华。
读到这儿,我真的理解了这句话:“季老是一座山,近之,愈觉其高;季老是一部书,读之,愈觉其深……”我相信大家一定和我一样,真切感受到了一颗高贵的心灵对真善美的呼唤,深深为老人那悲天悯人、关爱一切的伟大胸怀而震撼。那么,请拿起你的笔,抒写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悟吧。你可以化身为那株古藤萝,代它倾诉内心的痛楚;你可以和季老交流,给他一份心灵的慰藉;你可以谴责那些愚氓,让他们不再制造悲剧。
学生写,然后展示。
七、结束语。
被称为乡村哲学家的刘亮程在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中写到:“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只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是啊,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它们创造了世界的美丽。爱它们,就是爱我们自己。智慧的人们创造美丽的世界,愚昧的人们制造一幕幕悲剧。让我们一起珍爱自然,善待生命,使我们的家园越来越美丽和谐。让幽径悲剧永远不再发生,让紫藤萝的微笑永远绽放!
八、板书设计:
幽径悲剧。
季羡林。
美惨。
顽强生机毁灭凄惨无辜。
和睦增添美不幸可怜。
痛苦悲愤呼吁。
胡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