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精选19篇)
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清晰地梳理思路,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简练明了,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在研究这些总结范文时,我们可以注意一些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的特点。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一
当下的语文课堂,由于受到课程进度及各种参考资料的影响,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设计不够用心,导致课堂内容充实却无趣,教师神采飞扬课堂却死气沉沉,毫无精彩可言。可见,精心设计教学是成就精彩课堂的关键所在。如何让课堂更精彩呢?下面笔者就以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为例,谈一谈对教学设计的一些认识。
一、找准切入点,让教学重点出彩。
在语文教学中,找准课文的切入点是课堂教学最为关键的环节,切入点把握好了,一篇课文就能很顺畅地讲完,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会有更好的收益,课堂才会呈现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局面。巧用文中的词句切入并作为整节课的线索,不能不说是一个简易的方法。一位名师在教授《孔乙己》这篇课文时,以“孔乙己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中的“走”字为切入点,通过步步引导探究,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整节课的思路清晰,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教师引导点拨得当,做到了步步深入,环环相扣,课堂效果明显。
由此,笔者想到教授鲁迅的《社戏》时,如果能以文中最后一句话“这是我吃过最好的豆,看过最好的戏”为切入点也能启发引导学生,真正令人难忘的不是罗汉豆,也不是社戏,而是童年的美好回忆。同样,教授杨绛的《老王》这篇课文时,也可以紧抓“愧怍”一词为切入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引导真情体验,让教学难点出彩。
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不仅有词语句子的理解,更有文章感情的领悟、写作意图的把握等。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加以突破,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笔者认为,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让学生在“真情体验”活动中把握文章的主旨,领悟作者的感情,也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和策略。
例如,教授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很可能无法体会那种深沉而复杂的父子情深,为了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可以让学生回家后仔细观察父母劳动忙碌时的情景,并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观察父母当时的表情、动作等,然后把这些观察所得写成书信或散文等形式,在班上朗读,相信学生在读到文中父亲爬铁道买橘子这一段文字时,就笑不出来了,反而增添了一份沉重与感动,从而体会到文中作者内心深处那份深沉的父爱。真情体验还可以采用语言主题活动的方式,即围绕内容设计一个话题,围绕这个话题让学生展开有读、有写、有说的语言活动方式。在学习郦道元《三峡》一文时,可以让学生认真品读并结合文章景物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写一段导游词。将朗读、感悟、写作有机结合,以达到落实基础,提高能力的目的。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可以设计小小导游员活动,让学生现场解说,从而抓住故宫的总体特点,对其有整体而明晰的印象。总之,这些语言主题活动,既能激起学生的情趣兴致,又能使学生深入走进课文,理解课文,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同时使读、写、说等能力得到很好地锻炼和提高。
三、注重文本细节探究,让教学疑点出彩。
《现代汉语词典》将“细节”解释为“细小的环节和情节”。深度挖掘教学细节,对捕捉到的细节进行深入追踪、剖析、探究,以细节处见主旨,使其发挥最大的效应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的“疑点”将其生成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如教学杨绛的《老王》一文,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主题,把握作者对老王“愧怍”的情感,可以抓住几个细微的情节,让学生质疑讨论。
第二处:看着老王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我”为什么只在楼梯口呆站着?
第三处:“我”是如何知道老王死讯的?这说明了什么?
教学中让学生分三个小组进行谈论交流,小组发言后老师可以随机进行引导、补充。第一个问题的提出,主要让学生理解老王当时是怀揣着一颗淳朴真诚的心想把生前这份珍贵的礼物送给“我”,他把“我”当做亲人般对待,渴望得到家的温暖。而“我”却拿冷冰冰的金钱去回馈他的奉献。可见,作者愧怍的是双方感情付出的不对等,“我”没有真正理解老王内心的感情,曲解了他的用意。第二个问题重在让学生明白作者在面对行将就木的老王时内心十分复杂:可能是因为当时太害怕了,被他面如死灰般的表情吓住了;可能是心里很担心老王却不知如何表达;也有可能是因为当时没反应过来,一时不知所措只能呆站着。回屋后才感到抱歉,没请他来坐坐,喝口茶水。
但无论怎样,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作者当时是没能充分理解老王的。没有被他充分感动,对他崇高的内心感触不深,这也正是作者愧怍的地方。第三个问题意在让学生懂得作者愧怍的原因还在于对老王的关爱不够,是深怀愧疚的,“我”是在老王死后十多天恰巧“碰见”同院老李才得知老王死讯的,假如没遇见老李就可能一直没能了解老王的消息。相对于老王的行为“我”的“冷漠”是显而易见的,最后一次见到老王时,他的'相貌如此可怕,甚至还为他担心,为什么不去破落大院看一看呢?给予他生前最后的期盼和渴望呢?而当作者真正懂得老王高贵的品性、圣洁的灵魂时已经来不及了。通过这三处细节的讨论质疑,学生基本把握了作者愧怍的情感内因,细节处见主旨,细微处显精神。
四、巧用叹词和标点,让教学板书出彩。
在执教《桃花源记》一课时,笔者在解决生字词,指导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读懂文意后,提出疑问:“为什么桃花源人听到渔人说到外面世界的情况时,皆叹惋呢?他们叹惋的是什么?”(老师板书:叹惋?)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由于桃花源外纷争不断,叹惋的是桃花源外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同样他们也庆幸自己逃脱了外界的战乱和纷争。笔者接着又问:“仅仅是桃花源人叹惋吗?”作者叹惋的又是什么呢?(板书:叹惋?!)这里笔者特意用了叹号,由此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得出作者叹惋的是社会纷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最后追问:“陶渊明一心向往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自由、平等安宁的理想社会,作者内心深处还有哪些无限的叹惋呢?”(板书:叹惋?!……)此处用了省略号,带给学生深深地思考。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任重而道远,精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教学的重点、亮点、疑点、难点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得以很好地体现,才能呈现质朴而有效的语文课堂,还课堂一份本真与精彩。
参考文献:
[1]顾翼娟。在学生的“出格”中寻找“出彩”[a].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
(编辑:杨迪)。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二
高中语文课堂是师生交流的载体,是学生接受知识、启迪人生、升华品格的殿堂。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是深入实践新课程理念的重大课题。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对于今天新规划纲要理念下有效课堂教学实施,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为了改变目前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的现状,本文选择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养成教育入手,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合理利用多媒体等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语文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活跃起来。
一落实“养成教育”,激活课堂氛围。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及遵循“行――知――行”的原则,叶圣陶先生也明确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参与意识,这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关系是密切的。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教师要适当地将“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交替互换,通过“有意注意”落实来树立培养学生养成圈、勾、划的好习惯,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知、情、意、行,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
1.强调“手与脑”并用。
传统的教学观把课堂教学过程简单化为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机械呆板,导致课堂沉闷、无效的现象。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性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备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及实践性等多种学习方式来促使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角色,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勤于动手与乐于动脑的好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好课堂教学主导者的角色,培养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勾、圈、划、写的好习惯;在解决问题时,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整合材料的能力;在回答问题时,要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为此,在执教《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探究“哪些细节体现了林黛玉进贾府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为了避免学生捧着资料书照本宣科的现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分三步解决:一是检查学生勾、圈、划、写的过程;二是聆听学生整合材料的结果;三是比较不同层次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如此答题设计虽然多此一举,实践表明,教师不仅要善于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有疑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静,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学习才不会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学生能够按要求有条不紊地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解答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技巧,养成解答问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口脑”并重。
在执教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提问时,原本抬头看黑板的学生一个个都低下头,课堂显得异常沉寂,教师处于无奈点名回答,学生回答后,整个课堂开始“动”起来。针对这一现象,我曾与学生进行过谈话,很多学生觉得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一是担心答非所问;二是站起来心里紧张,影响答题思维。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明白在教学时应多给学生尝试的机会,打消学生心中的疑虑,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动口与动脑的能力,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手、口、脑”都动起来。
强调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养成书写发言提要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提高信息梳理能力、知识概括能力,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概括问题,同时也帮助学生摆脱了回答问题时的尴尬,增强了他们学习的成就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语文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久而久之,使他们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改变了他们对待语文课堂学习与考试之间的关系,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生活即教育”,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即教育”理论给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是: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要反映生活的内容。这无疑与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是一致的。
我们知道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靠积累,还要靠应用、拓展。只有在积累、应用、拓展的不断循环中,语文素养才得以提高。
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习和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现象。”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个目标其实就是让学生学习语文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应回归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因为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活水源头,语文只有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
语文教育教学要体现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切实面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施生活教育最重要的是语文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这是语文教育教学行为的先导。生活教育是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核心之一,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高中语文新课程要求去思考:教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生活教育应该怎么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真正落到实处。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只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高中语文教学,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才可以消除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的畏惧感和倦怠感,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就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优化教学资源、组织教育活动,要克服过多的接受性学习,提倡探索性学习,让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趣味化”,这无疑与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三“社会即学校”,高中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先生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就多起来。”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面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让生活时时处处伴随语文教学。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学生创新的广阔天地。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表现在两方面:联系生活,由生活导向新知;走向生活,由生活决定教学。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之中,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为自主,更为积极,更为活泼。一方面,由生活导向新知,通过再现生活这一环节走向课堂。另一方面,由生活决定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感兴趣的,他们今后发展所需要的内容为重点进行教学。实际上,短短45分钟,是无法把所有的知识全面讲透的,我们应该删繁就简,把常用的、必需的知识与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实用性与有效性相结合,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生活处处是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学习的平台,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不断提高,而语文也会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魅力无穷。将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高中语文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高中语文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社会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切实感受高中语文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语文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语文知识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高中语文学习。
四“教学做合一”――教学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就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陶行知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给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启示是: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样,《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反映的语文教学理念是:现在的高中语文在注重高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同时,更强调高中语文课堂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中由“给自知识”转向“引起启动”,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体验知识的再发现过程,使学生充分地享受语文、体会语文、发现语文、运用语文,进而得到语文方向的发展。高中语文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中体验“做”语文,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语文。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学生通过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印象深刻。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注重语言技能训练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让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经历学习活动过程,引起心灵的震撼、内省、反思,从而获得各自独特的领悟,这便是新课程中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努力将学习贯通其生活领域,主动地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体验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与生活的联系,体验语文学习的价值。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三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小学生都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对于一切新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语文作为小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科目之一,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如果让小学生对语文产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是小学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对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策略展开论述和分析,希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意义。
小学语文 教学效率 策略
语文是一门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甚至是大学都要接触的课程,语文这一科目不仅是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水平的考试必备科目,同时也是传递中华文化和文学基本常识的科目。小学时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好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未来学好语文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教师寻找好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率。教学效率的提升能够有效推动课堂质量的提高,学生也不会产生拖沓、厌倦的学习乏味感。接下来,笔者将对几种提升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进行详细论述。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一般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一味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这种教学模式显然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导致课堂的教学效率降低。因此,必须进行改变和创新。应该建立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是课堂的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语文知识。比如,在学习 《春天来了》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互动起来,翻看教材之前先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并让每一个学生都简单画出自己看到的春天,然后引入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对照,自己心中的春天同课文作者笔下的春天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必然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自发去阅读课文内容,再加上教师的辅助和引导,大大推动了教学效率的提升。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性格特征也是不同的,要想更好地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首先需要教师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教师可以在课上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学生本身的学习方法不同进行分组。第一组学生喜欢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将这样的学生分为一组,让其在课上进行自主研究,教师扮演引导者和答疑者,让学生能够释放自己的本性;第二组学生喜欢讨论式的学习,教师将这些学生分成一组,让他们互相讨论,互相交流,教师布置一些问题,最后让学生将讨论问题的结果汇报,教师给出自己的学习建议;第三组学生喜欢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对于这一组学生教师则应该按部就班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将学生进行分组,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效率,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多媒体走进校园,并成为教师教学可以运用的`一种辅助手段。通过对比小学的语文课本可以发现,有很多描写著名景色、讲述童话故事等的课文,这些课文都非常适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比如,教师在讲授 《赵州桥》这篇课文的时候,单看文字介绍,没去过赵州桥的学生可能很难想象课文描绘的是什么。此时教师就可以找一些关于赵州桥的图片、视频以及纪录片资料,将赵州桥更加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够辅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想象到真实赵州桥的样子,复杂的描述被画面化、声音化,更加简单的呈现能够让学生学起来更加轻松,课堂效率自然会大大被提升。然而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多媒体只是辅助的教学手段,必须合理地运用,不能依赖于多媒体。
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决定了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打下坚实的语文学习基础。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思路,开拓教学思维,改变教学模式,为小学生打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真正热爱学习语文,积极学好语文,建立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1]张常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8):65.
[2]王金荣.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分析 [j].考试周刊,2016(23):44.
[4]吴盛华.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j].求知导刊,2016(12):101.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四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教育应是“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硬压”、“硬挤”的方法就应该消逝,应该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让学生在乐中求知、知中求乐,肯学、想学、能学、学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提高,自然地全面发展。
小学生年龄小,课业负担过重,必然会使其身心健康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大力减轻课业负担,向课堂要效益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课堂是主渠道,优化课堂结构,向四十分钟要效益是教育改革成功的标准卡。
每一节课都要有目标,不仅教师围绕目标进行导,而且学生明确目标学,师生积极主动有兴趣地共同活动,达到目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眼、耳、手、脑全部调动起来自主学习,那教师必须备好课,进而上好课。
一、把握教材备好学生确定目标。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要认真备课,吃透课标、教材,了解学生,确定目标。目标是教与学的结果,是导向,但其必须符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教师要把教材的编排意图,知识结构理解清楚,知识点把握好。每一个年级的教材有其重难点,每一本教材有其重难点,每一单元有其重难点,每一篇课文有其重难点,每一节课有其重难点。我们授业者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教材的内容、知识点全面分析,再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原则以及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好科学的教学目标。
二、认定目标选定教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桥梁。教学过程中要学生掌握知识点,教师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方法是关键。所谓教无定法,是说明只要达到目标,注意学生了个性发展,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是好方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总原则。但教必定有法,为了使学生顺利达标,根据教学知识点及学生的实际,就要选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综合优化,教学语言、普通教具和现代化教具相互补充。一节课中的方法应灵活多样,多种方法交叉使用,学生大脑得到刺激,有兴趣学,使学习兴趣始终保持高涨状态。可以直观教学,可以情境教学,可以导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生动的描述启发,可以用精彩的游戏诱导,可以用迷人的画面、准确的朗读感化,可以讲练结合……多元方法的运用,避免了单调呆板,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得到培养并逐步提高,获得整体的最佳效果。比如学习《可爱的草塘》一课,课前让学生到田野去观察麦田里那绿油油的迷人景象,看一看微风吹拂了整个田野麦浪的起伏变化,学生有所感知,在讲解课文中,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其情境,再比较田野与草塘两种景色的异同,加深印象,最后模仿《可爱的草塘》那段景色描写进行小练笔写《家乡的田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经过感知、感觉到深刻领会这一思维的变化,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得到训练,读和写落实到位,学生顺利达标。体现了语文教学就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这一思想。
三、注重传授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自己走完学习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它就体现了教学中要注意传授学习方法的思想,让学生获得自学方法、技巧,养成自学的习惯,逐步提高自学的能力,也就成了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不是指教师所讲的知识的复现能力,而是对语文、对知识点的独立吸收,独立运用的能力。无论是在字、词、句的训练上,还是在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上都应注重方法的暗示,启发思维,先扶后放,比如理解词语,帮助学生在语境中去理解,不能按照搬字典上的意思,句子训练形式复杂多样,但它有规律可循,那就按规律进行教学,把学习方法渗透进去,阅读教学中,渗透教给学生分段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的方法,使学生能触类旁通,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将终生受益,因此,课堂教学始终要主要学习方法的传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由于课堂教学的优化,大量的课余时间誊出来了,学生可以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读书看报、参观访问、参加劳动……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提高,真正达到了培养人的目的。
几年来,我头脑始终清醒,一定要给学生“玩”的时间,教师把精力投入到备课上,课堂上让学生积极主动,认真的到达每一节课的目标,养成预习、复习、巩固的习惯,不仅不会影响学习成绩,而且学生的其它素质提高也很快。遵循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是教学改革的必走之路。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五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美丽多姿。多媒体课件色彩亮丽,它把活动的形象,逼真的音响和变化的情景,多方面地展示给学生,同时用快捷而迅速的方式增加课堂信息的传输量,加大教学密度,学生在享受视觉的冲击和听觉的愉悦的同时,他们的各种感官也受到了美的刺激,这有助于他们智慧的活跃,有助于提高学生积极关注力,激发思维,调动其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励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就《玩出了名堂》一课而言,学生对于显微镜与微生物的知识了解并不多,温老师以实物与课件呈现了相关的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利用多媒体能立体化地构建课堂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习对文本的学习;如在讲《黄鹤楼送别》时,老师设计了一个江河、杨柳、海鸥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上用flash制作了几个可以自由活动的船,让它们漂浮在河面上,与此同时,舒缓的音乐相伴始终,动情的导入语相应话出,此情此景,课之示详,浓浓的情已铺垫而就。学生在为之惊喜的同时,积极地投身到对诗文深入的品味与思考中,课堂中始终洋溢着美丽、深情的主调,学生对李白当时的心境理解得那样深刻,主题抓得如此准确,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这是以前的语文课堂中所难以实现的,比教师生搬硬套地讲解课文要省力、形象得多,学生不仅能将这种情感形象化,而且能起到眼到心到,感知深切的效果。
二、课堂上提倡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美丽多姿。《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大多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有的习惯听觉学习,有的习惯视觉学习,有的喜欢独立学习,有的喜欢小组讨论学习,有的喜欢模仿文中人物语调神态,甚至摇头晃脑式的学习等等。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在课堂上给他们自由,让他们自由发挥,任自己的思绪自由飞翔。如在《玩出了名堂》教学中,老师问学生:“列文虎克一生中共制作了247台显微镜,其中最为精致的一台能把物体放大300倍。在列文虎克的基础上,后来人们还发明了许多先进的显微镜,请看(幻灯展示显微镜)此时此刻,你想对列文虎克说什么吗?是啊!列文虎克在玩中不断地为人类贡献着,借助他自己发明的显微镜,他还发现了什么?”学生就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而站在列文?虎克的角度中道出“发现”,老师并没有在此问题上限制学生的思维。再如学习《推敲》一课,当读到贾岛在毛驴上吟诗时,有些学生边读课文边模仿贾岛的神情举止,入木三分地再现了贾岛沉思、投入的形象,还有些学生通过表演来展现贾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学生在边学边演中兴趣浓厚,演得开心,学得灵活,记得牢固。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不但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而且都能起到领悟贾岛创作精神的作用,这一领悟,绝不是浮于表面的,而是深入学生内心并能引起触动的,强化了学生的感受。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尊重他们的见解和主张,鼓励他们质疑创新,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学习过程中快乐学习,全面提高各种能力。
三、课堂上师生关系保持平等,能让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起来。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角色应由“司令型”转向“服务型”,把学生看作是需要提供特殊服务的特殊顾客,顾客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教师就要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现代语文课堂是个自由、民主、以学生为主体的大课堂,课堂上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喜欢自己、接纳自己,爱上自己的课,又如何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在老师眼中我是好学生。在《玩出了名堂》教学中,老师在导入问题中不落俗套,而是将课堂拉近学生的生活实践――“同学们,喜欢玩吗?我也很喜欢,平时会玩些什么呢?”课堂在老师的引导下,立即变得活跃起来。再如在教学《艾滋病小斗士》时,为了激发学生有表情的朗读课文,老师可以让学生上台捂住老师的耳朵,用眼睛看学生的表情评价学生的读,又让学生上台捂住老师的眼,用耳朵听学生的朗读评价学生的.表情。无论方法如何,老师和学生这样平等交往就能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确实活跃生动,学生也能在这样的气氛下提高朗读能力。要想课堂上师生关系平等,教师还要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之中,与他们交换意见,倾听他们的心声,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与他们建立平等、民主、朋友般的关系,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常问:“你读懂了什么?从哪里看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遇到“差生”朗读课文而读不通时,我们要一次次的鼓励,激发学生的信心,我们要明白所有学生都能教好的道理。如果能这样做的话,就能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只有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起来,学生们才能精神抖擞,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现在,我们不要说语文课堂有如死水一潭了,只要我们肯花心思,语文课堂会有更多的色彩,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会有更大的变化,他们的思维会变得积极活跃,课堂会显得多姿美丽,我们也会为学生个情的张扬挥洒而激动不已,学生也会为自己的独特见解而欢呼雀跃。
为人师者,老师是课堂的设计师,老师要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一切的感觉器官,就要在趣味盎然中呼唤学生的智慧,启开其思维的闸门,让课堂活泼起来,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充分的激励和鼓舞,让他们的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舒展!因为,语文课堂也可以生动活泼、美丽多姿!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六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展开,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无疑是我们语文教师着力研究的课题。本文试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问题处理能力、注重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活力课堂教学效率途径与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的中心工作。如何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但往往收效甚微。那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就结合本人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身边的现有资源是很多的,如多媒体网络,还有和教材配套的生字词卡片、教学挂图、录音磁带、教学光盘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课堂教学过多的照本宣科,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活动的余地,就会束缚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就很难谈得上学习的兴趣了。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穿插游戏、故事、表演、辩论、比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晏子使楚》、《将相和》这两篇课文时,我并没有把时间花在讲、问、答上,而是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指导他们读文字,想动作,练语气,扮角色。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大胆想象、自主交流,随后认真扮演起其中的角色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通过表演课文中的人物,饶有兴趣地体会了文章的情感和思想。又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安排学生辩论:是否只需要做对人们有用的人,要不要做一个像苹果、石榴那样也注重外表的人。通过辩论,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的明白了“落花生”精神的内涵,知晓了如何做一个现代的“落花生”。
(三)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布卢姆认为,老师的心理激励及老师所教给学生的不断自我激励比时时斥骂要好得多。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一些提出与众不同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即使他的观点是毫无道理或错误的,切忌出现嘲笑、讽刺、挖苦现象,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经常使用这些鼓励性话语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你真会读书”、“通过你的朗读,老师知道你已经把课文读懂了”、“你真会学习”、“你的朗读真棒!”等。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千万不要吝啬这些话语,因为这些话语像绵绵细雨一样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在运用这些鼓励性评价的语言时,也不能滥用、模糊的用,要把握好“度”。
二、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有了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对教学进行正确的有效的导航,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对每节课都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它有效的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使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当一个人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学生一旦具有这种强烈的动机,那么这一节课他肯定是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的,也就是说,学生参与积极活动的时间在这一节课就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毫无疑问,课堂教学效率也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制定的目标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要求过高,学生即使很认真、很努力也达不到目标,反而会使学生丧失信心。
目标要求过低,学生很容易接受,学生在课堂上就紧张不起来,会产生“课堂疲软”。正如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崔峦教授所说:课堂教学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千万别“荒了自己的园,种了别人的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处理能力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和鼓励学生,使之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问题,是思考的结果。能够出题考对方或提出问题,一方面表明学生是思考过的,另一方面表示自己思考上的疑惑;这说明学生正参与着学习。但是,教师必须要对问题的提出与回答作出积极而又慎重的点评,点评既不能影响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达到修正思路的目的。还要注重加强学生对各种问题的反思性探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问题处理能力,学生才能更好的主动参与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会大大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逐渐提高。
四、课堂教学注重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的作用,学生处在主体的地位。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不能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同时,语文这门学科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模糊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通过交流、互动,让学生感受到和老师一起学习的快乐,同时又超越了自己的认识。而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了解彼此的见解,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学生更加正确和全面的理解课文内容。
总而言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与方法是多方面的,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点粗陋见解,相信如果能注意到以上几个方面并加以发挥,语文课堂一定会是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七
语文课该怎样上,讲哪些东西。这是很多语文老师一直不断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自己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往往在讲新授课时,学生在课堂的前十五分钟注意力是比较集中的,因为这十五分钟教师要介绍与作者相关的经历及事件。而当课程进行到一半时,学生的注意力就慢慢减退了。这时讲解的内容都是与文本有关系,不太涉及课外的。那么当课程即将结束时,学生的注意力已经降到最低了,学生的兴趣点已经没有了,这是因为教师把握着课堂的节奏,对课堂有着绝对的统帅权。
在课堂上注意力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教师关注的。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也可以从某一个方面看出教师的课堂是否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如何改变这样的状况呢?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在备课阶段和课后,思考针对不同的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不同的学生适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对所教学生有着全面地了解,实事求是地采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上的效率。
新课程标准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是符合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认知规律的'。以这样的学习方式为前提,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教师在其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去找寻问题,并且自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远比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知识的效果要好得多。()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学习方式呢?我想,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与学生能够平等对话。
怎样才能实现平等对话呢?比如在讲新授课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文章时,笔者提前布置了学生预习任务,就是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在上课前,笔者把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整理出来,学生一共提出了以下一些问题:
1作者认为什么是真正地修养?
2.十年又十年地对学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痴迷。金钥匙指的是什么?
3.为什么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
4.为什么获得教养需要爱的阅读,需要对知识的敬重?
5.读书或者说书籍有什么害处?
6.一切生活的意义指什么?
7.为什么读书的问题不在于数量?那在于什么?
8.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9.自己的价值指什么,杰作的价值指什么?怎样才能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10.第六段最后几行,怎样理解?
12.为什么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13.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如何来理解?
14.在当今社会,读杰作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还需要读杰作吗?什么是杰作?
15.为什么深入理解一部杰作会感到满足和幸福?
17.真正的阅读是指什么?
18.第三段中“有的人一生——全都白费”如何理解?
20.真正的修养是什么?它的目的在于什么?
21.为什么文中认为有的人一生只读过十几本书,却能成为一位真正的读书人?
22.作者把修养比喻成体育,那么真正的修养和体育有什么相似点?
23.作者写这篇文章究竟想表达什么?这篇文章还有着哪些现实意义呢?
在这些问题中,有些问题是可以在文中找到答案的,就可以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完成。而有些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就要通过师生共同研究探讨来实现。在前文中已经提过,“自主、合作、探究”是符合学生授受新事物的认知规律的,探究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语言交流,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可以通过电脑网络等等方式。相比而言,探究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学生的目的很目确,他们要探讨的问题是自己特别想知道的,所以也就能够提高他们的兴趣度和注意力,那么课堂上就会出现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比如第五个问题怎么来解决呢?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始终停留在原有的层面上,学生想知道而又不知道,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时候,这是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带领学生将问题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易到难,从局部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地铺展开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广阔天地。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共同探讨,得出这样的结论:读书的时间如果过多,就可能侵占很多生活的时间。值得欣慰的是,学生还提出了一个想法,若书的内容不好时,可能也会影响到生活的质量。
学生看到所有的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注意力十分集中,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不是消极的等待着老师公布答案,而是主动地参与其中,主动地探讨问题,并且在课堂上不时传出阵阵的惊叹声和热烈的掌声。我们发现,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并不是绝对的统帅者,而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与学生共同来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处在平等的位置上对话,无论最终探讨的结果是什么,这样的课堂其实本身就是最精彩的课堂。因为这里有学生智慧的交锋,也有教师民主的展现。这样的课堂,打破了过去那种沉闷的课堂气氛,不再是教师满堂灌的课堂。在课堂上,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精彩的一面。而教师,也不再仅仅拘泥于课本,学生的问题能够引发教师更为深刻地思考,更能走进学生的内心,更能让教师知道学生在想些什么,也让我们领略了教师的风采。
教学应基于学生的思考,学生的独立思考,如果没有成为教学的话题,也就不会有平等的对话。对于教学,解读文本与走进学生的内心具有同样的重要作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八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媒体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使课堂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益。
1现代教育媒体的形声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1.1媒体优势互补的资源,拓宽了受训者的知识视野。
多媒体网络技术使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加强。各种信息的传输不再受到教学场地、时间及速度方面的限制,极大地方便了课堂教学信息的交流,受训者可以在计算机旁浏览各种各样的信息,使得受训者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广阔。
1.2快速便捷的传递方式,解决了教与学的矛盾。
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是通过教材、黑板(粉笔)、实物、模型等手段与受训者进行交流,课堂的信息量很大,而教学时间却很有限,受训者对教师讲解的内容不能完全接受和理解,从而使学到的知识不扎实。而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把教学内容通过视听媒体等各种手段表现出来,使课堂上教师与受训者以及受训者之间教学信息动态交互,使受训者在无压力、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掌握课程的内容。
1.3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段,发展了受训者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进行跟踪指导同时,还能加强对受训者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对学习的资源进行“把关”,充分开发受训者的潜能,把受训者作为课堂的主体,使他们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充分调动受训者的眼、口、耳、手、脑等各种器官,使其积极思维、主动学习,扩大了受训者的思维空间,使他们的思维潜力得到最佳的发挥。
2现代教育媒体的再现性,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再现课堂教学中的“事物”,可以源于“事物”又可高于“事物”,并可使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应根据课程中不同的教学需要和环节,加以再现。
2.1再现新知的引入情境,激发了受训者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新的课题教学时,应根据新课题的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提出学习新课题的学习目标与内容,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巧妙应用声、图、视频和动画等小的教学媒体,引起受训者的注意,并激发其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使他们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课堂教学中每一堂课都有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内容,这部分内容无论是由教师讲授还是受训者自己探究学习,都会成为受训者新知过程中的认知障碍,而且所用的教学时间比较长。若利用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将语言表述十分拗口、工作原理十分抽象以及操作性比较差的'步骤等关键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再配以通俗语言讲解或文字表述,受训者在遇到这些问题时,理解和接受就容易多了。这样不仅加快了教学进程,缩短教学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的效益。
2.3再现新知的实际应用,催进了受训者的实践能力。
受训者在课堂获得了预期的新知识后,首要的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而实践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几道思考题、练习题是很难达到较高层次要求的。而现代教育媒体利用计算机针对新知识设计出各种实际的应用情境,让受训者带着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将得到的结果进行演示,大家根据演示通过网络发表不同的看法,相互弥补不足,从而以点带面,使新知识应用得活、迁移得快。
3现代教育媒体的先进性,创立课堂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媒体的教学设备,功能齐全,能够满足课堂教学中的各种需要,尤其是投影仪、电视机、录像机、视盘机等设备日益微型化、自动化、遥控化,给教学带来许多方便,同时也给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3.1功能完备的教学设备,转变了课堂教学的主体。
现代教育媒体大多数使用的是多媒体教学系统,它强调的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群的作用,各种用来演示教育媒体的先进设备,其功能十分完备,有的已经完全代替了教师的作用,如:教师的语言变成音响、手势变成激光教鞭或鼠标;教室的黑板变成显示器或大屏幕等,这些变化促使教师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受训者课堂学习的指导和导演者,受训者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器,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材、教师、受训者三点一线的教学格局。
3.2活泼生动的教学媒体,提高了受训者学习的效率。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的媒体,不仅体现出教学过程中认识新知的方法,而且将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融合为一个整体。活泼生动的教学媒体不仅是教材,而且也是智能教师,可以引导受训者进行自学,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学习进度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从而形成由受训者自己控制的发现式学习环境,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受训者自己手中,提高学习的效率。
3.3文本结构的非线性化,改革了课程设计的方法。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媒体系统,采用超文本的结构,克服了传统课程设计知识结构的缺陷,呈现多种形式的非线性网状结构的特点,给课程设计与教案编制带来了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使各学科课程的改革有了新的工作平台,把静止的、封闭的、模式化的课程教材变为”‘开放的”、“参与式的”、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活教材”,从而把课程设计得更贴近受训者实际和工作需要。
4结束语。
依托现代教育媒体可以很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能更加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环境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参考文献:
[1]杨焕海.基于web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福建电脑,(2).
[2]李建,李淑芳.基于校园网的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发展研究[j].科技广场,(11).
[3]李春林.构建基于高职院校特点的网络教学平台[j].现代教育技术,2008(2).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九
语文教学教材文体不一,要针对不同的文章决定不同的教法。因人施教、因文定法,力争在每篇课文中让学生掌握理解分析文章的规律和方法。这需要我们教师提高对教材的处理和对教学的设计能力,其前提是教师要有效的把握教材,对教材要有“全面深刻”的认识、理解、领悟。所谓全面,就是要对文本全方面、多角度的认识和理解,不能限于局部,不可有所偏废;所谓深刻,就是执教者通过反复的玩味,对文本有了自己精准的、深层次的甚至是创造性的理解,而不是停留于表面的肤浅的理解,不仅仅是拘于权威资料的解读。教师只有做到对教材全面深刻的把握,才能有教师和“文本”、作者之间的有效“对话”,才清楚文本的核心命意指向,才能从整体上优化教学内容,厘清教学重点、难点,明确教学方向,课堂教学内容才能单纯集中又紧扣要害。
比如教学一篇小说,教师除了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等三要素,还要对其有特色的方面多作理解、把握,或是特殊的背景,或是语言,或是美感,或是艺术手法,或者不同寻常的现实意义等等。而在对这些具体的任何一方面的理解上,务必做到透彻、深刻。比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就要对其中故事情节中的“巧”(特别是情节的悬念层叠之美),人物形象描绘的“细”(特别是对菲利普夫妇的心理刻画),主题揭示的“深”(被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是小人物生活的辛酸)等方面要有精细的把握,又如教学《荷花淀》时,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那种硝烟中的'“美”要有深刻的领悟。
二、科学提问,调控课堂。
问题太简单,不仅无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而且还容易浪费课堂时间。在听课过程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老师把题目分析得一清二楚,之后再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这种提问的必要性暂且不说,只从学生异口同声地喊“是”或“对”即可知其效果:看似学生都会,实则是“花架子”,把学生当成听课机器,根本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还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根本不留时间给学生思考,不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大多数学生感到困惑。如何才能科学地组织问题呢?首先,要科学选择提问内容。太简单的内容自不必说,但如果问题太难,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白白浪费掉很多思考或讨论时间也于事无补。可见,设计的课堂问题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考虑学生实际,这样才能使他们通过思考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提高时间利用率。其次,提问之后要“等一等”,哪怕只是几十秒钟。让所有的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为解决问题作出自身努力。经过这一点时间的思考,他们也许就能恍然大悟,不仅省去教师讲的时间,而且有利于面向全体,提高课堂效率。还有,在学生思考时,教师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如果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就介入,就会减少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介入过晚则会让学生过久处于迷惑状态,造成学习兴趣降低。当然,根据实际情况,有时教师无需介入,学生们就能解决问题。
三、多种教学手段的辅助应用。
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教学的内容只有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并接受,他才会认真的听,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这样,教师的教学目的才能够达成,教学目标才会实现。而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关键的因素就在于他对学习的内容是否感兴趣。因此,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就在于学生是否对教学内容感兴趣。
随着教育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录音、投影、幻灯、录象、cai(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课件逐步进入课堂教学,它可以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同时还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中的单调模式,拓宽了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空间,使乐学落到实处。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将同类型文章编排在一块,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比较来认识不同文章的特点。而且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以及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如:在学习《将进酒》、《蜀道难》后,我专门布置了两篇文章的比较任务,及时制作了一个课件,通过形象的比较性演示,具体生动地把道理给讲清楚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教版《杜甫诗三首》,在讲授该课时,必须先让学生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了解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才能使他们领悟出诗歌所具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念家悲己的情怀。基于这一点,我用powerpoint软件将杜甫的人生分为了五大时期,即读书漫游时期、困守长安时期、流亡时期、寓居西南时期、漂泊时期,把有关杜甫的众多信息给学生进行了浓缩,便于他们记忆和掌握。并利用authware为每首诗制作了一个小动画,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形象,化静为动,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使学生们一目了然,自然而然也就体会了诗人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了。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多层次立体教学,这样才能更形象、更生动的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观察、合作、探究等多种能力,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但这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希望广大教师不断努力进取,不要使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十
摘要:生动活泼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文章就如何让语文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展开论述,提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幽默教学;放手发动学生;学生积极参与,注意心境的培养。
“让学生主动发展”是义务教育课标的理念之一。所谓让学生主动发展,即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使他们能积极地、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和各项活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如何让语文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呢?这是大家共同关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下面我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学生学习活动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愉快地学习。在语文课堂教育实践中,根据文体不同特点从不同角度入手,可以促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变“苦学”为“乐学”。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
教好一篇课文,运用多媒体课件,对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极为重要。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者动情,学者方能动容。如教学《故宫博物院》时,绝大多数同学未到过故宫博物院。课文是介绍故宫博物院的,自然而然地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随着多媒体视频展示的故宫博物院导游篇的画面的展开,加上旁白娓娓动听的介绍,学生仿佛步入了故宫,看到了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建筑……学生由境生情,十分激动,在多媒体课件营造的氛围中,学得认真,读得情深,效果好。
(二)实地考察与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例如,教《中国石拱桥》时,抓住教学重点:说明对象的特征及说明方法的运用。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桥,注意家乡桥的特征。把学生4―6人分为一小组,每小组设小组长负责本组活动,并做好记录,实地考察家乡的桥梁时,注意安全。开展实地考察活动的目的:1.观察家乡的桥,较全面地了解有关桥的结构、功能、建材等方面知识。2.使学生养成借助网络和图书查找资料的习惯,掌握做知识卡片和小档案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写好观察报告,并附上活动的照片。
上课时,先让学生汇报交流各自小组的观察报告,展示活动照片,然后引导学生与课文相对照,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提高了。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又动心,参与心理得到满足,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课本剧表演。
在教学《皇帝的新衣》时,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皇帝、大臣、官员、骗子、小孩分角色表演,要求表演时用不同的语气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全身心投入、表演后,学生兴致很高,很快就归纳出了这篇寓言故事的讽刺寓意。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发挥了主体作用,比“满堂灌”效果好得多。
二、幽默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幽默能营造良好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消化知识,巩固知识,使学生由变苦学为乐学。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其中不乏幽默之作。教学中可挖掘片断,即兴发挥。
鲁迅的文章向来以幽默讽刺见长。《藤野先生》一文即是如此。文中对异国风光下“清国留学生”装腔作势、附庸风雅的丑态,以樱花之美来反衬。文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宛如小姑娘发髻”的夸张增添了幽默诙谐的情调。“还要将脖子扭几扭”的细节描写更描绘出这群人以丑为美、令人作呕的丑态和麻木不仁的灵魂。在幽默之中凸显了鲁迅的失望、辛酸之情。
又如教学《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一课时,老师从教室门口走入,学生一愣:老师的屁股后面怎么拖了一条长长的尾巴?然后爆发出一阵开心的笑声,授课教师利用道具,生动地展示了“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时的状态,从而巧妙地导入了新课。利用道具,让学生在忍俊不禁、哄然大笑中体味到尾巴的意义,此乃幽默的力量之所在,教学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三、放手学生,积极参与。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怎么上呢?往往是大家各唱各的调,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照搬照抄,这就给广大第一线教师提供了教学实践平台。平时上这一类型的活动课时,往往是老师讲得多,学生被动接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在《爱莲说》之后安排了这节主题为“莲文化的魅力”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课堂上,我首先把握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即:通过对莲文化的研究,理解莲在文化情感上被赋予的含义,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自主搜集、整理各种莲的知识,合作探究理解莲在文化情感上被赋予的含义。课堂上教学步骤如下:美图欣赏,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莲花美图,给学生以直观感性认识;课堂所安排的内容紧紧围绕“莲”进行,比较精炼。
课堂围绕图片欣赏、介绍莲与佛教的关系、古人描写莲的诗句、古人吟诵莲的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留得残荷听雨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读诗、吟诵(《采莲曲》《西洲曲》)、学习莲花的意义象征、问题探究、指导写作学习等方面展开。
在合作探究环节,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午时莲是福建福安白云山的特色景观之一,是水生草本睡莲科。向午开,浮水面,傍晚花合,沉入水中,花蕊复瓣白色,花芯金黄色,白里衬黄,且小巧玲珑。每年的谷雨至立冬前每一天的巳午未三个时辰就露出水面开放着皑皑白花,夜间含苞躲进水中,第二天再次伸出水面怒放,表现出专一与自爱的坚贞风格。
师:同学们知道吗?福安的廉村,是开闽第一位进士薛令之的故乡,及第后授官左补阙、太子侍讲。时宰相李林甫弄权,东宫官受冷遇,薛令之愤懑不平,告老还乡;唐肃宗即位后,感念昔日师生之谊,旨召薛令之入朝,是时薛今之已去世。为嘉许他的廉洁清正,肃宗敕封他所在村为“廉村”,水为“廉水”,岭为“廉岭”。莲,廉谐音;如今,廉村已成为福建省廉政建设德育基地;我们漫步在廉村那用鹅卵石铺就的幽长的古道上,去寻觅那千年前薛令之时代历史的足迹……由于课前学生预习环节我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准备充分,部分小组学生去福建福安白云山观赏午时莲,在课堂上展示拍摄的午时莲照片,也有部分小组学生去廉村参观过,纷纷站起来谈廉村之行的感想,在合作探究环节,师生互动,学生发言踊跃,气氛活跃。
本课教学紧紧围绕语文学科特点,以语言的学习与品味为本课重点。这节课虽有图片的赏析、莲文化知识的介绍,有学生的开心答题,但一切还是围绕语文教学进行的。其中占较大分量的是莲文化知识的介绍。这就确立了这节课的性质是一节语文课,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己任,以学生学会品味语言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如对莲花的意义象征,就是对学生进行熏陶与培养,就是进行为人处世态度的教育。欣赏美图通过配乐欣赏的形式进行,其实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
课堂活动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积极投入其中。在背诵诗词的过程中安排抢答比赛环节,学生兴趣极高。在师生互动时,学生非常投入,笑声不断,能够感悟莲文化所传达出的内涵。
这堂课注重学习的综合性,符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对各科知识的整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节课能把抓好这种课型的核心要素,切实从语文学科出发,注重学习的综合性。从学习目标看: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从学习内容看,体现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绘画、建筑、雕塑等)的综合;从学习方式看,既有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又有接受学习和体验学习的结合,有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结合,还是自主、合作探究的结合;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点拨下,强调学生的探索和研究过程,体现了语文实践的自主性;教师在课堂上能努力搭建一个有利于发展学生人际沟通和合作的良好平台,使学生既发挥自主性,又注重合作,从而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
四、注意学生心境的培养。
从现代心理学研究来看,人类信息的接收与传递与心境关系重大。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心境能使人的大脑皮层活跃,产生兴奋点,从而形成人的良好心境,使人的大脑皮层活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乐于参与创造,形成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掘心理潜力;反之,心境不好,人的大脑皮层形成郁结,从而抑制人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低于平常的思维水准。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调整学生的心境。
鼓励表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鼓励可以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情绪体验,进而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之中。鼓励的形式多种多样,一句赞赏的话,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手势,一道关注的目光等,都会使学生感觉比喝了蜂蜜还甜,特别是学困生,他们的内心会为之震动,这就成了他(她)走向成功的转折点。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十一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效课堂的构建成为教师所关注与探索的重要课题。高效课堂是建立在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探究、快乐学习的基础之上,是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巳经无法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为此,在{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要学习新思想,树立新观念,践行新模式,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那么,如何来构建高效的语文教学呢?下面,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兴趣培养,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
高中阶段的学习更为繁重,学生往往是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在学习,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学生的思维状态,为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增加了许多障碍。为此,我们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放松身心,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探究活动中来,从而向构建高效课堂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1.发挥教师魅力,培养学生间接兴趣。学生对学科的喜爱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之间的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将自己塑造成为高高在上的师者,而学生只是信息的接收者,师生站在教与学的对立角色上,势必会使得师生关系疏远而紧张。学生不喜爱教师又如何会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呢?因此,教师要对师生角色有准确的定位,热爱、关心与信任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魅力,a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这样学生才能愿意亲近教师,进而会对所任教的语文学科产生间接的兴趣,愿意参与其中。
2.展现学科魅力,培养学生直接兴趣。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内心对语文学科的认可与喜爱,这正是学生的直接兴趣。教师要能够展现语文学科独特的魅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善于运用优美的语言来传递,生动的画面来烘托,动听的音乐来渲染,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并不是枯燥的语言知识点的学习,而是能够从中感受美、享受美,可以得到性情的陶冶、心灵的洗涤,让学生感受到文宇的无穷魅力,真正感受到语文学科的生命活力,发自内心的喜爱,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对语文学科直接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有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条件。而要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就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单向传递,让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应巧妙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以问题为主线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在探究中成为学习的主体,探究的主人,成为信息的积极构建者。为此,教师的提问不能只是成为检测学生知识成杲的手段,而是要成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途径。
1.问题要有价值。要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能够以一个问题来引发学生深人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行多维的思考,这样才能透过表面达到本质上的认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少问是什么的问题,而是要深人本质,提出为什么型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将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展开多个角度的思考,才能让学生的思考有深度,探究有成效。
2.问题要分层次。实施分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上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所得出的。我们都知道一个班里的学生并不能同时同步发展,而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传统教学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此,我们要将学生进行分层,重新组合成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问题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让学生可以基于自身基础来展开富有个性化的探究,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
三、质疑问难,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看掌握知识的数量,而是看能否运用已知来发现更多的问题,解决更多的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自主提问这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
1.培养学生批判意识,让学生不盲从。以往教材被视为权威,不容挑战,不容置疑,学生对教材与教师是盲目的信从,其思想与思想限定于教材上,不敢有丝毫的逾越,自然不会产生不同。为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对教材、对教师的批判意识与质疑精神,要鼓励学不唯师,不唯书,展开独立的思考,得到不同见解,并能够勇敢地表达出来。
2.给予学生必要启发,让学生会提问。学生的不同见解或是问题并不总是有价值的,有时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或者一片迷茫不知从何处入手来提出问题,这是由学生的认知基础与水平所决定的。此时,他们最需要的就是来自于教师的启发与诱导。对此,教师可以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启迪学生的思维,以问启问,为学生指明方向,铺平道路,这样才能使学生由浅人深、由易到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真正地学会提问。
四、情感激励,提升学生学习动力。
学生的学习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可以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而失败处理不当则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对语文学科失去探究的动力。此时就需要教师运用激励性评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待与鼓励,发挥情感的激励效应,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勇气,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动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每个学生都充满期待与信任,要善于运用情感激励手段,来肯定学生的进步,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更加相信自己,坚信通过努力一定能够取得成功。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今后的学习更有信心与动力,同时也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让学生更加愿意亲近教师,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可以让学生对语文学科形成持久而稳定的学习动力。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十二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有的内在魅力,促进了教学行式的多样、教学过程的优化 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运用现代 教学技术能激发学生内心的 情感。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情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尤其语文教学更应当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以达到感情共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优化语文课堂效果。下面小议几点收获:
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学生对“地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及人类给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种种行为难以理解。利用cai的优势,运用计算机多形态呈现信息,将教学中的不同信息形态分解组合,顺序呈现,直接刺激于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含量较高的课文,其难点是蝙蝠在飞行过程中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为此,自制一组“动画”幻灯片,课堂中,在学生默读课文后,指名一位学生说一说,教师边根据所述内容逐一显示动画,电脑屏幕便会逐一有序地显示:“蝙蝠、嘴、发出、超声波……”
(如图):
嘴 障
蝙蝠 超声波 碍
耳朵 物
同时配上各种声乐效果,如此声像同步,动静兼具的动画,学生一看就懂,一听就会,一说就通,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过去,老师在阅读教学完成后,利用课堂练习检查教学效果时,常常浪费了课堂上许多宝贵时间,有了电脑,教师可事先把题目及答案存盘,做练习时,先显示题目,学生做完后,电脑直接检查正确与否。对了,电脑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错了,电脑便显示答案并闪烁一次,伴以“爆炸”声。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还争取做到课堂上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解决,不让一个学生把疑问带回家过夜,大大地简化了教师在课堂上机械的、重复性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实践证明,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小学语文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十三
摘要:中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学生只是充当其中的被动接受者,并没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新课程改革首次将课堂教学改革提上了改革日程,提倡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方式。在此背景下详细论述如何提高初三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更多的时间,同时语文学科还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学科的重要性需要语文教师提高认识意识,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做好学生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较于小学生而言,初中学生的注意力持续的时间更长、对事物的观察力也更为细致、逻辑思维能力更强、记忆力也更好。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水平的抽象表达事物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还具备一定的求知欲以及强烈的探索欲,根据初三学生本身就具备的这些学习特点,语文教师只要在平常细心观察,多加以合理引导,就能够取得不错的教学成效。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根据初三学生的身心特点,多花心思设计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大大提高。
教学设计包括两部分,教学导入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在课堂教学导入设计中,教师要注意设计紧紧围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抓住学生注意力的精美导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随着教师的设计步骤进入学习状态,通过一些教学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比如,在学习文言文如《桃花源记》《陈涉世家》《岳阳楼记》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等将课前搜集的一些图片、资料、文集等以幻灯片的形式放给学生看,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文章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同样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打破传统沉闷枯燥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造的影像情境帮助学生获得感性材料,进而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最终获得理性认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使语文教学更加直观形象化,教师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深度挖掘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以及纵向思维能力。教师也可以运用一些教学技巧如分角色朗读课文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充分揣摩人物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
学问学问,学习了就得问,通过学与问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同样的,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发问的技巧,进行有效提问,适时发问。发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触发学生的思维。初三年级处于初中和高中之间的`过渡阶段,对学生来说这一阶段的学习非常重要。因此,提高初三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不仅有助于他们参加中考,同时对学生以后升入高中的学习也会有所帮助。因此,教师要注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问,即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巩固知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有效提问的方法,以供相关教育教学人士参考。
1.有针对性提问,遵循层层深入的原则。
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教师的责任就是将教学知识由繁变简。在进行设置教学问题时,教师要从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入手,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设置难易适中且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知识的问题。切忌问题不宜过于简单也不宜过难。针对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以分多个问题进行提问,尽量减少问题的难度,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教学知识,达到教学目标。
2.进行启发性提问。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引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教学理念也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因此,在提问中初三语文教师要注意多进行启发性提问。要尽量减少思维信息极少且对理解知识帮助较小的应答式提问或者是过程式提问。
3.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提问。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做任何事情贵在有计划、有目的,初三语文教师要在课前备好课,明确整堂语文课一共要设置几个问题,在哪些环节设计问题,该怎么发问,需要学生怎么回答,是独立思考回答还是小组讨论后回答等,这些问题都要在课前进行精心构思,做好准备,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1.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民主、平等教学氛围的创设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的教学观念,将自身作为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是平等的关系,尊重学生,充分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并提倡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教师要充分融入学生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亲切、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2.合作学习。
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在于教师讲得如何精彩,而在于知识的接收对象——学生学习的程度如何,是否全部掌握知识点,还是懵懵懂懂。因此,语文教师要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让学生听懂上面。在听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高效课堂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分为两种,一种是师生合作,一种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这里不做过多论述,主要论述生生合作。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全班学生分为5~7人的学习小组,最好每个小组学生的学习习惯大致相同、学生的性格互补,通过小组之间合作,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些重难点知识点、难点问题、习题等都抛给小组,让小组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意识。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以及相互竞争,使得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以及归属感。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学到了终身学习的能力,体现了语文这门学科的终极学习目标。
初三学生马上面临中考,学习压力等都会比较大,面对这样的现实,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要注意从创新角度入手,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进行有效提问;要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倡导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做好引导者,应该从多方面考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利用一些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1]许岩。语文课堂教学的伦理透视[j]。青岛大学学报,(09)。
[2]蔡红侠。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2(12)。
[3]陈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04)。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十四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胡-锦-涛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的要求。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条件,教育创新应从课堂抓起,在语文课堂上做到以下几点:(1)创新的前奏――设计导语。(2)创新的条件――营造氛围。(3)创新的升华――嫁接迁移。(4)创新的终乐章――巧设板书。
1 创新的前奏――设计导语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优秀的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言下之意,是说开头应该短小精悍,神秘动人。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所以导语是引入新课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的关键。如果老师能设计出一个好的导入点先声夺人,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为整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学习前提。如上《斑羚飞渡》可以采用美国大-片《垂直大限》:讲述一家三口人在攀登悬崖时突然发生意外,绳索的钉子从崖缝里崩落,随时都有可能脱落,三口人危在旦夕,为了减轻绳索上的重量,保住一对儿女的性命,父亲毅然命令儿子割断自己的绳索,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也可以用一段有感情的话语来感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上《气候的威力》时这样导入:“天有不测风去,人有旦夕福祸”。说明变幻莫测的气候有时给人带来福音,有时给人类带来灾难。自古以来,人类就是在认识、适应和利用气候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那么,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南极的气候怎样恶劣?南极的哪些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气候的威力》。因此,导语的设计忽视不得,只有激发兴趣,才能使他们活跃思维,愉快地学习新知识。
2 创新的条件――营造氛围
·224·
3 创新的升华――嫁接迁移
4 创新的终乐章――巧设板书
教学是艺术,艺术就创造出美的境界,给人以美的体验和熏陶。板书是一个艺术整体,是教师根据需要把教学的主要内容浓缩为具有逻辑联系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文结构或图表形式,是教师在备课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理解、储存、应用信息的视觉渠道,是提高智力、发展能力的重要工具和桥梁。传统的板书设计出现了“多而滥”、“单而呆”、“乱而繁”的现象,这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与求异思维,因此,在板书设计上运用一些创新图表往往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板书设计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培养新世纪的人才需要创新教育,新世纪的中学语文教学更需要创新教育。尽管传统教育的“根之深”“蒂之固”但尺水可以兴波,45分钟的课堂可以是师生的创新天地,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注意以上各个方面的问题,我想创新教育不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和一个模糊的口号。
《如何创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十五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要求教师在课文课堂上具备创造好的教学情境的意识,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成为“乐之者”。
要创设出好的课文课堂教学情境,最重要的是语文教师应该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和有效掌握自己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备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而设计出一些难易程度不同、详略有别的问题。课堂上,则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差异、语文能力差异进行教学启发和应用启示,为学生提供阐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环境及机会。
除此之外,还需要借助现有的电子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创造非常有吸引力的语文学习环境,借此来激发课堂上学生的求知欲,从各个方面协调教学关系,把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效结合起来加以使用,以不断适应现有语文教材的特点,使学生更加合理地发现掌握知识的.途径,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语文教学活动中还需要教师在文学作品中发现闪光点,并以深厚的知识底蕴及丰富的情感积累进行渲染,为语文课堂创造一个有丰富感染力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产生直觉美感,心灵上得以震撼,进而在课堂上产生审美共振。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语文知识的影子,中华上下五千年,时时处处都受到语文思维的深刻影响。因此,要形成语文这一特有的思维模式,就必须不断拓宽学生的现有广度和知识领域,尤其是在知识领域延伸这一点上,更要适时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向学生提供必要的一些课外素材,并且在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时,要刻意拓宽学生课外阅读认知水平,教师需要进行适时引导。
课堂是学校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教师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所追求的是不断组织、促进每个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探讨,不断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情感,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以达到语文课堂教学良好的教学效果。从心理学方面来看,每个人的认识水平和个体情感相互联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积极调动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并不断找寻和相关学习内容相似的生活体验,这样才能达到学生自身情感与文章作者情感的共鸣,并更好地开展教学实践,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构成要素。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主要通过运用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得以体现,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才能全面提升语文素养,而且能力的形成也离不开实践活动,语文能力当然也是如此。
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是建立在对传统教学模式革命的基础上的。现代教学模式多运用一些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这样,会创设出图文并茂且生动逼真、有声有色的现代教学环境,并能把古今中外的科学技术内容及时代信息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进而大大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深度及内容的广度,教学内容密度也有了提高,弥补了教材中一些内容的不足及教育区域大环境的闭塞这一局限。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实施现代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更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中间环节。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需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之初要确立适于学生个性发展及思想品德养成的教学方略,培养并造就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作为语文教学一线教师,更应该积极不断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并着实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创新教学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也不得不改,那么,这就要求一线语文教师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方法上下工夫,进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使学生知晓如何学习,如何提高学习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十六
小学一二年级的字词学习是教学的重点,我每天都要检查听写学生生字,但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写对,如果再领着学生练习就要占用上课时间,从而拖延课时,而让学生自己练习后又得找时间听写,着实麻烦,效果也不好。学习了任永生局长的课改文章后,我领悟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确实很有道理。我尝试让学生分组听写、合作学习,一个人当小老师听写,几个人跟着写。当小老师的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一遍相当于学三遍,不但自己学会了,而且表达能力提高了,交际能力也增强了。每个小组都由几名同学轮流听写,这样即使不能完全听写的同学经过几次听写也都写会了,记牢了,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功效。
“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气。”阅读教学中,单独读和集体读的效果都不如相对读。我让同桌相对阅读,一个人读,另一个人看着,然后评价。一是否读音正确,二是否声音洪亮,三是否语句通顺,四是否有感情,五是否抑扬顿挫。经过这样一对一的订正,学生互相学习,扬长避短,达到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效力。
一年级写短文是教学难点,一般的学生只能写一两句话。我采取一个展示、几个指导的办法,互相指导,互相启发,这样就能把一篇短文从不同角度、不同人物、不同方位、不同层次用不同语句写出来,尽可能使短文内容丰富起来。“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良马行千里,耕地不如牛。”通过有效的合作,使小学语文学习事半功倍,合作学习使学生学得轻松快乐,同学们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把短文描写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好人出嘴上,好马出腿上。”写得好是文才,说得好是口才,我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课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创设情境,让几名同学分角色表演。学生分为三组,每组三个人来表演爷爷奶奶和孙子,给学生八分钟的时间让他们研究台词,编排顺序。
1让学生尽可能去“想”
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cai创设情景,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以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2让学生尽可能去“看”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3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十七
情感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引导学生进入情感的情境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呢?首先对渲染人物形象,触动学生的感情。比如说,在教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我问学生你们看到马克思肖像后你的感受是什么,其中有的学生说是他睿智的眼神。我将睿智这个词语与文章相联系,并简要讲述了马克思这一生的巨大贡献。将革命先烈的肖像和他的一生的巨大贡献结合在一起,学生油然会进入对马克思崇拜的感情意境中,在这种感情之下来学习这篇文章,使得教学在这种氛围之中进行,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语文能力。其次,加强吟诵朗读,激发学生感情。
在诗歌以及抒情性散文学习中可以采用,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再次,在作品讲述中引导学生情感。
对于包含小说在内叙事作品采取这种方式可以有效使学生进入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情感世界之中,这也是需要精湛的语言将人物形象和当时的画面重现,在氛围和情境上进行营造。
二、面向全体,尊重差异,消除情感障碍。
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不同的,有自身不同的特点。在一般情况之下,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比较积极,经常得到教师的表扬,但是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偏重某个学生,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他们的差别。语文教学中自身的特点的原因,学生的成绩也是差别很大。它的主要原因是:语文学习本身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不符合他们的学习要求及任务;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把握不对;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不对等。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语言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好课堂教学以及教学活动,以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的目的。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提高语文学习困难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并制定出适合他们的学习计划及要求。在学习任务安排上相对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让他们有时间去准备,勇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放大对他们小小进步的表扬,引导教授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别,在语文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那么就要降低对其学习要求,引导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在于努力不够,并为他们多提供一些增加它们信心的体验。只有对学习方法正确有效使用,才能够提高成绩,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更能激发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各种各样的媒体可以将自身具备的构图、色彩和音乐方面的美将课文中的因素以直观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使得文字的描述更加地鲜明而集中,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感觉器官感受文章的诗意,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讲述变动形象化,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和学生情感,整个课堂充满了趣味性。能够使学生将学习中遇到的重难点加以突破,更好地悟到课文传递的'情感宗旨。
如教学《沁园春・雪》时,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为配合这首词的内容,我寻找了十幅贴合词意的画面并把它们制成幻灯片,同时配以这首词的课文录音,并把画面和录音链接起来播放。借助多媒体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和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词中各种美的因素直观地再现出来,从而使作品中的文字描述变得更鲜明、强烈。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中,随着课文的讲解,时而生发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时而为历代帝王的文治欠缺而惋惜。
四、结语。
总之,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只有充分认识到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到语文教学工作之中,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文明。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将有利于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思想健康、感情丰富的未来栋梁之材,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宋晔。人文精神与情感教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
[2]张洁,代兴国。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05)。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十八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是启迪灵魂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否快乐,是否有所收获,都是由我们教师来调控和掌握的,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让每一位学生都融入课堂,快乐学习,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注重开发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说过:“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直观演示、旁征博引、巧设悬念等方法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教学气氛。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课文,开课后我便让学生质疑,提出了如“为什么是最后一头?其他战象呢?”“最后一头战象怎么了?”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很快把学生吸引到了课堂。
2、注重文章与课堂相互“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通过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在车站依依话别的情景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教学时我用富有激情的导语、过渡语反复咏唱“亲人们深深呼唤‘再见了亲人’”这样一咏三叹的方式,将课文中所体现的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表达了出来,而且将学生的感情也激发到了高潮,对课文的学习理解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这样问学生:“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和学生一起学习体验!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中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是这样说的:“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这样的例子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别“告诉”他,他会知道得更多!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我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十九
现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课堂越来越来沉闷的,教师设计的问题真正去动脑想的学生寥寥无几,大部分是低着头死盯课本书,心中只盼老师早点讲出答案。当前,我市教育界正在打造“活力课堂”,焕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果。针对我校的特点,我查阅资料,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多年的积累,试着在语文课堂上多运用些穿插。所谓穿插就是在教学中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些知识,适当拓宽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提高学生的能力。
穿插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艺术,主要有以下的几种形式:
1、幽默式、故事式。
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同时,学生爱听有趣的故事。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应该穿插这些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学习兴趣的内容。课堂教学刚开始时,学生容易沉浸于课间十分钟的情景中,注意力不够集中,个别好动的学生可能还会窃窃私语、躁动不安。课堂教学进行到20分钟以后,学生的注意力再也难于集中,有的甚至昏昏欲睡。这时如果教师大发雷霆,势必影响整堂课的和谐气氛,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挥。这时候就应该运用幽默,来调节氛围。例如在讲到做人要诚信,过于拍马屁会丧命之时,我运用上海的周立波说得一段笑话“三个人同时掉在悬崖边,抓住旁边的藤蔓,科长让其他的两个放手,其他的两个死也不肯。科长又讲了一段话,最后说:‘我的讲话完了”。那两个习惯性双手一拍,掉进悬崖……”话刚一说完,便引起学生哄堂大笑。通过故事穿插使学生的疲劳得到消除,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
2、联想式。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发挥联想,联系旧知识,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在老师的指引下去知识的海洋中遨游。通过联想、对比的穿插,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字、词、句联想。如讲解李煜的《虞美人》中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我发挥联想,向学生介绍古典诗词中有关愁绪的名句,辛弃疾的“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离人泪”,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通过这些名句使学生加深了对诗歌意象、比喻手法拟人手法的了解,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3、情感熏陶式。“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要熔铸自己的感情,把深沉激昂、欢悦哀婉的情感洒入学生的心田,用情感的穿插,掀动他们感情的涟漪,点燃他们感情的火焰,从而更好地进入教学情景中来。
穿插语言、图片、音乐向学生灌输情感,如《父母的心》教学中,我说,“谁言雨草心,报得三春晖,从小时候长到现在,我们总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父母为了子女,总是无私地奉献着一切,你有无想过,有一天,当你的父母白发苍苍的时候,你应该做些什么……”这些话马上引起学生的一片沉默,接着我向学生展示两幅图画,一幅是一只乌鸦衔着一块肉往窝里的老乌鸦嘴里送,一幅是一只小羊羔跪在地上吮着母羊的奶。我说,“鸦有反哺之意,羊有跪乳之恩,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心无价,今天我们来学习《父母的心》,……”,学生在感情的感染下产生了学习的浓厚兴趣。
在学习《长征》律诗时,我穿插《飞夺泸定桥》的影片,通过影片资料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的情景,感悟红军的精神,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在,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运用,通过直观的图片、音像,更容易向学生灌输情感,把学生引入课堂情境中来。
文学作品中的一个片断,影视作品中的一组镜头,一首歌,一首诗,一幅画,一段让人咀嚼的往事,……都可成为穿插的内容,穿插教学的运用在于恰到好处。和谐、自然、高雅、适度的“穿插”不仅能激发兴趣,而且可塑造心灵,使学生“寓学于乐”。穿插中切忌随意性,信口开河,离题“散讲”。一定要紧扣教材,围绕中心,事先有选择,事后有回顾,有明确的目的。穿插内容要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注意科学性、整体性、思想性、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