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将记住周恩来范文(17篇)
语文学科涉及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等方面的内容,是我们发展综合素养的重要基础。总结要以客观、真实的态度进行,避免主观臆断和夸大其词。请看以下作品,它们或许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
历史将记住周恩来篇一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题记。
名人,历史记住的人,人民该感恩的人,壮志的人,那个带领中国走向解放的人,那个站在天安门前大声宣布新中国解放的人。他又是谁?是一个丈夫,是一个父亲,也是一位主席。
纵观中国发展史,外战——内战——外战——内战,哪一刻离开了他?井冈山会师时,他提出“从农村包围城市”的方法。获得了胜利,再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他带领红军转移,开始了长征之路,遵义会议他又重新商讨内部,制订了新的制度,还记得否,他也曾豪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他的确不似成吉思汗,他带领着人民崛起,历史,该记住他,也必须记住他,人民也必须感恩他:毛泽东。
那年反围剿失败,也带领红军转移后方,开始长征,横渡大渡河,攀越铁索桥过草地,越雪山,他吃过草根,喝过雪水。他也不言一句苦,反而激励,鼓舞红军。最终,在他的带领下,红军成功到达遵义,于是有了遵义会议,有了后来更为细密的制度。这样一个人,历史们该记住他,也必须记住他。人民,也必须感恩他——毛泽东。
他有征战沙场的豪气,也有和蔼可亲的一面。那是正隐蔽在一个村庄中,那时,能议论他的人不多,还记得,有位村民来他所住家外磨豆腐。他不但不怕暴露,还将自己都舍不得喝的好茶给了村民喝。这样和气的人,历史,该记住他,也必须记住他,人民,也必须感恩他——毛泽东。
毛泽东,是一位名人,一位铭人,一位明人,历史,记住的人,人民,该感恩的人。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后记。
历史将记住周恩来篇二
瑟瑟的寒风在抚摸着壮士的脸庞;冰冷的易水在诉说着千年的冷凄;森森的树林也摇摆着干枯的手臂。一瞬回到千年之前,与那个他对视。看见了他心中的悲伤与眼中的无奈。
易水送别,北风寒,冷彻心骨;萧萧声呼,悲于天,撼人肺腑。但淡淡的哀风随着高渐离的击筑声,我和而歌的声音,渐渐消逝。留下的仅有对秦国的愤恨,与之后的激昂。
雪白的一片,对映着沧蓝的一片易水,冰天冷月,残阳似血,马嘶声咽,北雁鸣空绝。英雄也落泪。眼前的景象也慢慢模糊,泪水浸湿了他的眼睛。太子丹及宾客的身影也逐渐变成了一个个白点。樊将军的首级还装在那个匣子里发出淡淡的寒意。我再看了眼那个玉匣,在心中默默到:“樊将军,我马上会下去陪你了,同那暴君一起。”我越发感觉自己不能失败,眼神慢慢地变得坚定起来,继续走向那秦王的宫殿。
我买通了秦王的宠臣蒙嘉,他向秦王请示,秦王答应我在几天之后接见我于咸阳宫。趁着这几天的闲暇,我我走进了秦王的书房。看着那竹简上一个个狂放的字眼。我竟一霎那的痴了!满篇的雄心壮志无不透露出秦王的野心。一道道政治上的策划,一篇篇战胜六国之后的安排,秦国现在如此的.强大,吞并六国乃天意也。我若刺杀了他,让天下百姓仍处于战乱之中,究竟是对还是错呢?我心底一声又一声的疑问;太子丹离别之前的一个又一个的问候,更让我拿不定主意。我沉默着,沉默着……又暗自思索了一会儿。眼神再一次变得无比坚锐,转身便回到了我的住处。
几天后,秦王果然召见我进入了咸阳宫。我手捧着玉匣子,身后,秦武阳捧着地图跟着,他看着秦王,却又些发抖,他感到害怕,人类面对死亡时不可抑制的恐惧。两旁的大臣,一个个站在大殿两侧,而站在大殿上的那道身影无不透出一股尊贵的气势。“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他一定是当代秦王吧!我献上盛有樊将军首级的玉匣,又将地图放在了桌上。再看看殿前那道身影,心中有一股说不出的犹豫。
图穷匕现,我一把握住匕首,心也不由得紧张起来。我追逐着秦王,看着他脸上威严的神态已不复存在。两旁的大臣身躯也不再挺直,就在这一瞬间,他们变得惊慌失措。我恍然间也下定了决心。“咚”的一声响,匕首刺入了坚硬的柱子上,秦王也在那一霎那间恢复了常态。他拔出剑在我的身上刺出一道又一道的剑痕,鲜血汩汩地流了出来,我仍是装出一脸不屑的神情望着秦王,因为我是太子丹派出来的刺客,我代表的不仅是我,还是整个燕国。我痛骂道:“要不是想生擒于你,何至于此!吾死不足惜,只是未能报答太子啊。”至此,我放声大笑,笑声好似在大殿上久久不绝。
我紧紧的闭上了双眼,又想到了那一天在书房里看到的一切。我笑了,虽然我未完成太子丹的任务,可是我却让天下苍生免于战火。
后世的人们都知道了我的铁血忠心。但他们都没有看见我死后的那滴英雄泪――道出了我的不屈和自傲!
历史将记住周恩来篇三
战争的危害是多么的大!抗日时期,日本人为了侵略中国的南京,要杀光南京人。虽说他们最后受到了惩罚,但还是说明了战争有多么的残酷。二战期间,各国军队都遭受牵连,各处交战,战火纷飞,而且只要身强力壮的老百姓都会被拉去当兵。四处骨肉分离,哭天喊地,民不聊生。战场上尸体遍地,鲜血纷飞,死亡人数一天天增加。大片大片的.森林也被破坏,空气也被污染,一个个珍稀物种被灭绝了,一处处古代文明和自然奇观都被销毁了。
而和平时代呢?森林一望无际,小动物们都安然地生活在里面。人们也团团圆圆。没有战火,没有伤亡,那是多么幸福的时光。
请珍爱和平,远离战争,让每个家庭都幸福美满,让世界不再混乱。没有伤亡、没有硝烟的世界,这就是没有战争的美好世界。
历史将记住周恩来篇四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闪烁出太多的能人志士。而辛弃疾便是其中尤为耀眼的一位。
他生于金宋乱世,从小习武的他因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在二十二岁那年独立拉起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来与其他义军合并,他担任书记长,掌管信印。我犹记那次他完成任务归来后,发现部将叛变,主帅被杀。愤怒的他提刀上马,率数十骑兵冲入敌军营地,生擒叛将,然后突袭千里,至临安,将叛将正法,最后率数万将士南下归宋。气势磅礴之至,无出其右。
归宋的他按理应受到重用,朝廷应让他得以继续上阵杀敌,为国效力实现自己的豪情壮志,但无奈国家却是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收走了他的钢刀利剑只给他留下一支毛笔。正值壮年时候,本应上沙场杀敌以显男儿气概,却因朝廷的怯懦只能在朝中做一位旁观者,辛弃疾遭受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他也只能在文字中回忆自己的战场岁月,也正因如此,才会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般千古名句流传于世。
无法再回沙场的辛弃疾将自己的爱国之情全部倾注到自己的工作中,尽管他在南宋的40年间有20年被弃置,尽管在任官的20年间又有30多次频繁调动,但一身爱国之血的他不在乎,他每到一个地方做官便特别认真、执着地工作,认真、执着到了朝廷厌烦的地步,诽谤便随之而来,贬谪也紧随其后。尽管如此,辛弃疾仍热爱着这个日渐衰颓的国家,他用“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来批评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他“栏杆拍遍”,却无人会他的无奈与忧伤。
贬谪之时,他也曾有过隐居山林的生活,不过那却是被迫的,他也曾“试向沉瓜浮李处,清风散发披襟。”但心中的爱国之情却让他放弃了这种想法。因为他还是那个爱国诗人辛弃疾。所以,他又站出来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高呼。
辛弃疾名弃疾,可从小习武的他又有什么疾病可弃的.呢?他要弃的是心中的那块心病:山河碎,心不安。他字稼轩,是想要回乡务农吗?一个胸怀大志的男儿又怎会甘心在田野中度过余生?尽管报国无门,尽管“君恩重,切教种芙蓉”,但辛弃疾是一位诗人,一位武人,一位爱国之人,所以,他又发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声后名”的怒吼!
在那个日渐衰退的时代,在那个统治者醉生梦死,百姓民不聊生的时代,只有他——辛弃疾,站在时代的顶峰,向着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发出怒吼,唤醒那个时代的光芒,他用一人之力扛起了一个时代的重担。他终会被人们铭记,终会被时代牢记,历史也将永远记住辛弃疾!
历史将记住周恩来篇五
你就像那冰冷的北极星,以你那孤独而深刻的情怀给中国诗坛增添一份奇特的炫彩,给中国历史一个永不磨灭的记号,历史将记住爱国的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以看出他早已与国家融为一体,与国共忧喜,国衰则己愁,国强则己兴!俄风云倾定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惨淡的天气昭示着惨淡的心情,忧愁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与崇高理想,打动着每一个人。
历史将记住豪迈的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站在泰山之下,仰首望去,山势峭拔,直冲云霄,一轮红日顶于山上,九片浮云随风飘,此时,杜甫早已心潮澎湃,在他心中,这山也是渺小的,它就好比一座更高的山,他有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他就是历史上一个豪放的杜甫。
杜甫是悲惨的,杜甫的一生,是史也是诗,他付出毕生心血忧国忧民,而他却得到的是一生坎坷。其实,我们对杜甫很同情。他与好友李白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有同样的才华,可实际上,杜甫比李白的才华高出很大一个台阶。并且他心怀远大理想,希望考取功名,造福百姓,报效祖国。但事与愿违,十年应举,皆名落孙山。之后,又爆发了安史之乱,追求功名的心一再破灭,还过着流浪的生活,他切身悲痛的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让我深刻感受到他在战乱中的流离之苦。战争结束了,杜甫带着妻儿回京,继续为朝廷奉献,但却被一直排挤。最终,在公元770年,杜甫病死在一条无名的小船上,年仅59岁,且当时杜甫的诗句并没有广泛流传,就这样默默地走完了他孤独坎坷的一生。
这就是杜甫,一位不计身家的人,一位心怀天下的志士,一个当之无愧的诗圣,历史将永远记住他。
历史将记住周恩来篇六
都江堰市的无数景致让我钟情,可最出名的是那一座两千多年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今日,我怀揣虔诚,慕名而来,探访它的雄伟英姿。
这样的信仰支撑着无数次的攀爬考察,思量研究,身体力行……江边岗亭的指挥,临近江边的测量……做工的川中汉子们,在这位神人的指引下格外卖力!
我来到了都江堰旁的二王庙,其中是一座石像,双手紧握长锸,面对着滔滔岷江,双眼深邃而宁静。这样的深邃,是因为心怀苍生,这样的宁静,是因为福祗已成。一位农村妇女,诚恳地往功德箱里塞了钱,对着李冰像,拜了两拜。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李白一个“何茫然”,道出了当时的惨状;一遇旱期,那可谓赤地千里,老百姓颗粒无收;一到洪涝泛滥之时,岷江犹如一张血盆大口,将成都平原覆没于汪洋。那时候,水是凶猛的兽,恣意妄为,野性十足。而李冰,是自带光环的驯兽之王。
我建议在都江堰旁修一座李冰像,像座刻一行《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
这是多么霸气的驯服,水的威武壮美和怡然沉静在这里,不可思议却又是那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叹为观止。怀揣强烈的震撼,我打开手机,求助度娘,翻阅都江堰的历史。原来没有都江堰前的成都平原,或许更准确的讲,没有一个叫李冰的人伫足凝望前的成都平原,是一个水旱无常的地方。
秦昭襄王任他为蜀郡守。适巧当时的秦国意识到了蜀地之重,想通过南方问鼎中原。李冰看到了这里生活极苦但却极朴实的巴蜀百姓,他不再关注所谓的一统大业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讲,他硬生生地将一项政治计划干成了惠及百姓的生态计划。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从岷江上流出发,实地考察,了解水情。现在也许看完整条岷江就几十分钟车程,却不知李冰父子俩当年穿破了多少双草鞋!但是他心中装着老百姓,脑海中是蜀人食不果腹的场景,他下决心,要治理岷江,驯服这头猛兽。
历史不会忘记那至圣至善的“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有了人的思想的深邃与通透,也才有了堪称奇迹的都江堰。历史更不会忘记精魂所聚的都江堰――智慧、大爱与信仰,是在历史洪流中永远屹立的堤坝。
令我感到惊奇的是那一座建于两千多年前的大坝,没有像别的古迹那样破败不堪。它沉稳,敦实,笃立于此,一直发挥着它的作用,江流温驯;它像一位慈爱的老祖母,轻舀着瓢一瓢的水,滋养着成都平原的'每一寸土地。
陡然间,我的心狂跳不已,因为已站在了它的身旁!那水,像一个又一个身强力壮的川娃子齐力拉着重物,他们铿锵的步伐就是那水的嘶嘶咆哮!那堰,任你股股叠叠的水如何拍打,依旧安然如故。它从容地指引着水朝下流去。到了下流的水不在像上游那般浩荡,刷的一下被鱼嘴、飞沙堰等分水堰一裁为二,乖乖地流向了平原大地。
都江堰市公园路是必游之地。早在车上,我就与司机师傅说好,抵达都江堰堰坝的最后一程,由我步行完成。在我心理,缓缓的步行,是真实的亲近,更是诚心的朝拜。在人力的伟大面前,我惟有用此种朴实的方式才能表达我对那座凝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及智慧之堰的崇敬。
道路七转八拐,从简朴的市街进入到了景区所在。我愈加感到了水汽的氤氲,继续朝着水汽富集的核心走着,而两旁的草木也更显油绿茂盛。我隐约能感受到地面的震颤,那是远处传来的水的有力冲击。越向前走心跳得越厉害,我知道,它不远了。我的心激动,按捺不住的激动;我的步子,不由自主地快了,更快了。
从此的成都平原,被誉为天府之国,李冰靠双脚走出来的治水“三字经”和“八字真言”,如今依旧熠熠生辉。
历史将记住周恩来篇七
那台古老的历史放映机,投影着那位古人陈旧的身影,但见把栏杆拍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位古人,少年的他不谙世事,中年的他遍识愁味,老年的他回首一身,坎坷多磨难。他以武起事,以文成业,让历史不折不扣地记住了这位渐识人生苦味的武将——辛弃疾。
历史将记住辛弃疾,记住唯愿马裹尸,以身以许国的辛弃疾。辛弃疾有一颗心,一颗忠义的爱园之心。满腔热血在胸中游走,勃郁的豪情在血脉中喷张。他拿起信仰的利刃快刀利剑地过关杀敌。年少轻狂,气焰高盛,二十二岁的他就盛出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为的是挑战金宋乱世,完成光复大业一展鸿图之志。他曾遇部将叛变,好友被杀,单枪匹马直闯敌营,生擒判将,以判将之血祭自己的忠肝义胆,祭国家未收回的大好河山。
满腔热血的辛弃疾,并不只是空有武术的莽夫,他行事果断,雷厉风行。却被朝廷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历史将记住辛弃疾,记住认真,执着的工作人辛弃疾。尽管南归后的辛弃疾不为朝廷所喜,二十年的任职,就有三十七次的调职,但是工作狂人辛弃疾不曾因频繁调动而虚与伪蛇,也不曾因地方官小就弃之不任。他新官上任的火,雄赳赳的燃起了一支“飞虎军”,金戈铁马,威风凛凛这气势不像地方长官,到像京城禁卫军之首了。他与生俱来的干练风气让,他操练兵马,修建营房做起来得心应手如鱼得水。建房材料稀缺,他便命人送来瓦6片,即送即付银,难听迎刃而解。但南宋的政治泥沼非议他,皇帝也对他时弃时用。历史记录下了他的波折,历史记下认真,执着的工作狂人辛弃疾。
辛弃疾满腹诗书,是武将,是狂人,亦是诗人。
历史记住辛弃疾,记住诗书满腹气自华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到尽他心中豪情,那一腔热血不言而喻。“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登楼凭吊,看吴钩,拍栏杆也,难遣的忧与愤跃然纸上。“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倾然而出的,是他愿奋战杀场地心。历史记住了,记住了辛弃疾的笔墨,也记住了执笔的辛弃疾。
滚滚的历史长河永不枯竭,投影下了辛弃疾的一生;轰隆滚动的历史车轮,刻下了辛弃疾的奋斗足迹;哪一页书香盈绕的历史,书写下辛弃疾的悲与喜,爱与恨;那一幅历史丹青,描绘了辛弃疾奔走呼号的身影。
历史将记住周恩来篇八
也曾有过少年的潇洒,也曾不因世事而心中泛起波澜,也曾只凭一腔热血、侠义心肠而云游四方,那时的美好令人眷恋,然而在年华一刹过后,他却迎来了寒风萧萧的易水诀别。
徵音涕泣,羽奏惊心,来自远古的乐律从厚重的云层中传来,吟唱着荆轲的悲壮与豪迈,在那个时代,无数人为他白衣冠以送之,他为着心中的“义”,带着无数人的期望,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人生在世数十载,他为信义而活,亦为信义而亡。一朝刺秦,几声长笑,他的侠肝义胆终成千古英名。人们常言道:“英雄不把穷通较”。曾经风华正茂的青年,转眼变化为尘埃。他的失败加速了燕国的灭亡。欲速则不达,后人也因此引以为戒。尽管后人对于他刺秦之事众说纷纭,然而历史的眼光是公正的,它不会妄加评论,它会记住荆轲。但是,他终究是败了,败在了秦王的剑下,也败给了自己。有人说,荆轲刺秦就是一场以卵击石的闹剧,而这个闹剧的主人公荆轲不过是个荒诞愚昧的武夫,也有人说他是个空想连篇,不着实际的政客。然而他们是用自己的目光俯瞰着这已成定局的尘埃往事,不言其它,只言成败。但是历史的双眼是明亮的,它不会妄加评论,它会记住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渐止,周遭的一切又归于平静,地图散落在桌案上,地上还有未干的血迹,炫丽的宫殿里,珠宝玉器都是暗淡的,摄人的仅有荆轲那一如清水的眸,他笑道,无悔!
我想,这样的人,别人或许终其一生也不会明白,在这世上,曾有那么一种感情长久地存在过,它超乎生死、除强扶弱、一诺千金。这种感情绚烂而长远,他用一时的行动换来了几代人长久的记忆,他的名字也曾为天下所知,为人所傲,可在如今这过分理智、各谋其利的社会里,却是遍寻无果。他就像一盏长明灯,但是在岁月的沉淀过后,这盏灯逐渐淡入风尘。可是历史的记忆是长久的,它不会遗忘荆轲,它会记住荆轲。因此,两千多年后的我,才能在历史的记忆中追逐那身影,盼望与之同行。
时间经不住流逝,岁月受不住蹉跎,年华经不住辜负,但历史经得住时间的沉淀,历史的记忆是永恒的,它将记住荆轲。
历史将记住周恩来篇九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我缓缓吟诵着杜甫的《蜀相》,思绪飘飞,一个两千年之前的人物,倏地跃然于我眼前。木雕鎏金,岁月涟漪,但他,永不会被历史的洪流忘记。
诸葛亮原本一介布衣,躬耕于田间。他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才能,著纶巾,摇羽扇,能谈笑间,使樯橹灰飞烟灭。却淡泊于名利,不求闻达于诸侯,隐居隆中,只好为《梁甫吟》。时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然志犹未已,三往以求,终于草庐之中相见。诸葛亮感激他的.信任重用,感激他的猥身枉屈,感激他的以友相待,遂因刘备而出山,从此受命,用行舍藏,夙夜忧叹,心系蜀国安危。怀着对刘备的感激之情,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先帝托孤,托的是诸葛亮的竭力忠贞。诸葛亮率谒先帝,涕泣:”臣敢竭肱股之力,效忠贞之竭,继之以死。“嗣子刘禅托付于诸葛,诸葛事必躬亲,率军南征,带金a钺、曲差、羽葆鼓吹及虎贲六十人,深入不毛之地,秋平天下乱世,蜀国于是富饶。
病逝五丈原,逝不尽诸葛亮的耿耿忠心。病故之后,命人遵遗嘱行事,秘不发丧,缓缓退军,策马收兵吓退司马懿。故有”死诸葛吓退生仲达“之说,其深谋远虑,料事如神,身死而精神不朽。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可见一斑。
隆中之对,对的是诸葛亮的韬谋伟略。先定荆州为家,再取益州为鼎足之势,而构筑了图取中原的战略远景。刘备如鱼得水,隆中之对由此成为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国策。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忱忱忠心洒平芜,一世清明在人间。历史将永远记住你,诸葛孔明!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值得被我们铭记。诸葛亮感激刘备的豪义赏识,遂助其成就大业;我们感激诸葛的伟大精神,所以他仍被我们交口称赞,流芳百世。
一代忠臣,智慧第一,忠心无二。天下之事,运筹帷幄,绝处逢生,扭转乾坤。其对先帝的感激涕零之心,也令后世天下人敬佩不已。故后世有云:”草庐三顾,鼎足三分,不朽当年三义;君臣一德,兄弟一心,无双后汉一人。"。
历史将记住周恩来篇十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美人数不胜数,有沉鱼落雁的西施和昭君,有闭月羞花的贵妃与貂蝉等。而我认为的美不仅是外表的,更是内心的美。在我的认知里只有你最美。
李清照,你的美具有穿透性,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美。你与后一任丈夫和离,在世人面前,揭穿他的虚伪面貌,不怕当时的'流言蜚语,后人的口诛笔伐。你就像一个拿着盾牌,进军的勇士,你誓死捍卫自己的尊严与信仰,宁肯受皮肉之苦,也绝对不受精神上的压迫,若是触犯了你的底线,你必与他两败俱伤。你的美无人能改变,你的勇令人动容。
你出生在一个文艺的年代,父亲在朝为官,曾是东坡先生的学生,母亲是大家闺秀。这样的一个出生,对于一个女子来说是十分珍贵的,而你自由又热爱读书,加上父亲以及周围环境的熏陶,你自然视界开阔,不但会享受美还会驾驭美。更让所有女人羡慕嫉妒的是,你有一个令人艳羡的婚姻,丈夫与你门当户对,又是文学知己,互相情投意合。唉,这真真是羡煞旁人啊!你在闺中写的一首情诗“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写出了想看心上人,又怕别人看见害羞,马上装作嗅青梅,一个女子的娇、羞、美一下被你表现的淋漓尽致。你是多么的有才气啊!在那时候的你一定光彩照人,眉目间顾盼生辉呢,每一个女人都自行惭愧呢,你简直就是一个女神。
李清照,你的精神永远不会消失,在近代历史上有与你心灵相通之人――秋瑾。还有许多与你有相同才气与坚持的女子,比如三毛,张爱玲等。她们不肯将就如同你一样。我坚信在今天仍然会有像你一样才思敏捷,慧质兰心,并且始终坚信自己信仰的女子,她将勇往直前,不负所望,如你一样。
可能是历史太嫉妒你的美,也可能是它并不想让你只写一点儿评论词,一点闺中怨。于是,时代的车轮开始疯狂的转动。父母流离失所,丈夫去世,金人四处烧杀抢掠,皇帝又是一个窝囊废。于是你的安乐园变成了地狱,你这漫长的一生都被愁包围了。家愁、国愁、情愁“又怎一个愁字了得”,你的愁早已不是“一出相思两处闲愁”的愁,但是你的美是绝对不会被磨难侵蚀掉的,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你还是完成了《金石录》这部著作,心愿已了。而后,《声声慢》出世,你究竟在寻找些什么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词14字的使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词中巅峰,你寻觅是已故的亡人还是父母,还是一筹莫展的前路?一切的一切都随你掩进了尘土之中。
历史将记住周恩来篇十一
时间的方向只有一个,它永不停歇的流动着,在我们的人生中,有些东西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散,但有些东西却不能,因为这些东西就应刻在你骨子里,永垂不朽。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伴着稚嫩的童声我领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条红领巾。听着指导员的介绍: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是革命烈士们用鲜血染成的。我惊恐的看着自己手中然后小心翼翼的让指导员帮我戴上。一直谨慎的保护到放学然后飞奔回家跑到妈妈怀里号啕大哭嘴里还不断的念叨:“妈妈血老师把血染的红领巾给我!”妈妈轻抚着我的头发轻声地安慰着我我也很快停止了哭泣眨巴着眼睛听着妈妈帮我“解决问题”:“这只是老师比喻的就像妈妈说你是小猪其实是为了表示妈妈爱你老师也是这样她其实就想告诉你们不要忘记以前帮助我们打败敌人的军人叔叔。”听后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立刻破涕为笑手舞足蹈起来然后大声地向着妈妈向着全世界宣告:“我要做一名军人像以前的军人叔叔那样像以前的军人叔叔那样!”
我成为了一名光荣共青团员脱去稚嫩外衣的我对“以前的军人叔叔”改口为“革命先辈”。还对他们做了彻底的了解记住了一个应永刻于心的日子:1949年10月1日。为了这一天有太多的伟大之人奉献了他们所拥有的一切“国泰民安”是他们最大的.愿望。从这一天开始梦想就越来越近了。活在现在这样强盛的中国我很骄傲。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很自豪。我很感激这些革命先辈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而我我们则应不忘初心不忘革命的血与泪付出自己的努力报效祖国感恩那些用脊梁挑起新中国大道的人们。
回顾历史,感想颇丰,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展望未来:20xx年,高考,我要考军校。20xx年,大一,我要入党。20xx年到终岁,我将毫无怨言的报效祖国,为祖国美好未来而奋斗。与我一起向前走的,还应有那个光辉的日子:1949年10月1日,他将在我骨子中,永垂不朽!
历史将记住周恩来篇十二
还记得1939年那场被载入人类历史的跨越万里的征途吗?数以万计的红军战士们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而被迫开始的长征,每一步都满带着战士们的艰辛和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
翻越雪山、跨越泥沼地、嚼草根、啃皮带等我们所无法想象的事情,红军战士们都已经尝试过了甚至克服了这些困难。试问我们当中有哪些人尝试过,敢拍着胸脯说自已也能像红军战士那样克服困难,恐怕没有吧。是的,我们不可能会去尝试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而且现在物质质丰富的社会也不大可能有人会去嚼草根、啃皮带了。我们很难想象当时的人们是以怎样顽强的毅力克服这些困难的,我们能够做是个我们最大的努力去继承长征途中红军战士所体现的非常人的毅力和长征精神。
长征不仅是因为这个路程的距离确实出乎意料的长,更令人惊异的是长征途中所发生的感人的、震憾人心的故事。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的一篇课文《金色的鱼钩》吗?它讲述的是个老班长如何带领两位小战士走出泥沼地的故事。一个老班长用随身携带的鱼钩掰弯了做成了鱼钩每天钓鱼熬鱼汤给两位小站士补充身体的营养,不让他们的身体太过虚弱而支撑不住走不出草地。但一天天的钓回来的鱼越来越小,再这样下去三个人都会撑不下去的,老班长决定牺牲自己来换取俩位小站士走出泥沼地的机会。老班长永远的长眠于长满青青绿草的泥沼地下,两位小站士也走出了泥草地。这是用一个人的生命换取另两个人的'生命,这是怎样的的一个大无畏精神的体现。就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因为他们的牺牲才换来了长征的胜利。漫长的长征路上,殊不知有多少人的白骨长眠于地下。
这些人需要被铭记,他们的精神更应被记住,这才是长征带给我们的无价的精神遗产。历史记住的不仅仅只是在长征途中牺牲的人们,更应记住的是长征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意义。
历史将记住周恩来篇十三
她,是撒哈拉沙漠的一枝蔷薇,美艳而又坚韧不屈。她踽踽独行在沙漠中,时光荏苒,岁月依旧。万水千山,她悄悄走过,不留一丝痕迹。她走进沙漠,找寻前世的乡愁。她的文学作品在华语文坛风靡一时,一代才女,仰世瞩目。历史将铭记这位才女,永垂不朽,她是陈懋平——三毛。
历史将记住“流浪”的三毛。她流浪,“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一个人,不慕繁华世尘,收起行囊,流浪远方。不被世俗所羁绊,流浪远方,去获得心灵的释放。三毛想通过流浪,来忘却自己所遭遇的种种,去忘却人事非非。她流浪了一生,漂泊了一世。一个女子将清浅流年,献给了大千世界,无怨无悔,兀自地坚守初衷。她在《橄榄树》中写道:“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可想三毛是多么热衷于此。流浪一生的旅途中,她收获了自己的情缘。三毛与荷西的爱情,便是最好的见证,可那所谓的爱情,终究还是成为了三毛所不能触及的虹光。
历史将记住才华横溢的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等名作,映衬着这个女子为文学付出的多少才华!三毛,这个20世纪台湾著名女作家,终于不负自己背后的不懈努力,在文学界赢得了自己的一席地位。她的文字,为我们述说着她游历过的万水千山,为我们展露着她沁人芬芳的情怀。她的名字,被众人所知,受众人所仰。她的文学作品将永存于历史,随三毛本人一样,一直“流浪远方”。
《橄榄树》的歌声似乎还在继续,这位传奇女子依旧在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历史将记住周恩来篇十四
恶魔终于遭到了报应,正义得到了伸张,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日本侵略军被赶出了中国.事隔70年,整个人类都应凭吊无辜遇难的生命的时候,然而在完全脱离了军国主义的日本却出现了一些反良知的声音,竟然诬蔑中国假编历史,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件,否认强征慰安妇.试图淡化战争罪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反对这些黑白颠倒,居心不良的的令人激愤的可耻言论呢.
我们必须把目光放回二战时期,当时的两大法西斯集团日本和德国发起的侵略战争遭到了正义的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反抗,并且法西斯集团终于被打败.当时的德国在战争中犯下的罪行得到了彻底的清算,美国占领日本后,当时的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的侵略及其主要战犯进行了正义的审判,由于美国的自身利益,对日本南京大屠杀--一件令中国人民心寒的事;南京大屠杀--一个中国人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南京大屠杀--一个骇人听闻的名字;南京大屠杀--使南京变成人间地狱的真正元凶;南京大屠杀--一座千古奇耻的纪念碑;南京大屠杀--300000中国人生命的终点;南京大屠杀--一个“国穷民穷被狗欺“的有力见证。
1937年12月13日,一个可怕的身影--南京大屠杀充满了南京的每个角落。七十年前的12月13日,阴霾的天空笼罩着中国的六朝古都南京,日本侵略军在空袭几天后,于这天攻陷了当时的风雨飘摇的中华民国政府的首都.这般禽兽不如日本士兵夺去了南京城内20余万的活生生的生命,惨绝人寰的屠杀和奸淫掳掳,其残暴手段,惨不忍睹,另鬼神侧目.有的一家人绑起来丢进河里活活淹死,把小孩抛起来用刺刀刺死,剖开孕妇的肚子取出活生生的婴儿,强奸并轮奸妇女,还有些日本兵竟然比起杀人竞赛的游戏.人性的底线在这里完全被打破,整个南京城变成了炼狱之城,成了魔鬼肆掳的舞台.阳光再也无法穿透这阴森的恐怖的世界.1937,12,13是我们国人不想提起,又不敢忘怀的日子.日本侵略军自1937,3,7日侵略中国以来,不知在中国犯下了多少滔天大罪.强征慰安妇,731细菌部队的活人试验以及在八年里包括平民在内的一千多万中国人的生命.这是中国上下几千年来的最为悲惨的怯难.日军--一支毫无人性的军队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周的血腥屠杀。他们采用种.种灭绝人性的手段来残杀中国人民。昔日繁华的南京城尸堆如山,血流成河,大街小巷,防空洞里,处处都有中国人民的尸体,顿时,南京城成了人间地狱,魔鬼的天堂,侵华日军在中国,在南京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可耻的一页。
更可恨的是日本现在将当时残杀我国军民的铁证事实美化了,戏称那是为日本增光,光宗耀祖的事!
现在,中国强大了,在世界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我们这一代是中国的希望,中国未来的支柱!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这一台“大型起重机“将中国托向辉煌的明天!
虽然,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历史,中日两国人民有着数千年的传统友谊,我也无意煽动反日,但是,不可否认,我们是绝对不能忘记这段灾难的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今,社会仍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日本政府仍旧未曾向中国人民道歉。更何况,一些右翼分子正想用尽各种方法来掩饰事情的真相,篡改历史。他们根本没有反省过,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罪行,难道不是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日本在我国领土钓鱼岛不断制造事端,改历史教科书,首相小泉纯一郎更是无视中国的强烈抗议,一次又一次地去参拜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亚洲人民和中国人民的感情,破坏中日关系健康发展。所以,我们要牢牢记住历史的教训,吸取教训,使警钟长鸣。
“忘记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美国评论家乔治。威尔说:“由于这本书才终结了对南京的第二次强暴”在看庐书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一直浮现着乔治。桑塔亚的不朽警句:忘记过去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当屠杀真相被掩盖时,屠杀永远是屠杀。只有屠杀为世人所知时,冤魂才能远离追杀,成为历史上的定格。
“忘记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南京大屠杀提醒着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如此的伤痛,而又因为这相同的伤痛,使我们即使分散在世界各地,也能在一呼一吸之间感觉到彼此的血脉相连。它让我们无法忘记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历史将记住周恩来篇十五
这一天,我永生难忘。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艳阳天。阳光调皮地透过窗帘的缝隙,溜进屋内,在我的床上投下了斑驳的影子,企图唤醒梦中人。我睁开惺忪的睡眼。新的一天又开始启程了!
“惟妙!”妈妈匆匆走进我的房间,扯起嗓门,“妈妈有事得出去,你得乖乖在家写作业——记好了,电视一个指头也不许碰!”话音刚落,她便冲了出去。
我乖乖地抓起作业本,又揪起笔,在本子上“刷刷”地走着,对电视则是“望而止步”。别以为我不想看电视——对电视里那些精彩的节目,我就像羊儿对青草一般“垂涎三尺”。可是家中的“霸王”妈妈清楚地立下了指令,借我一万个胆子,我也没胆去与电视“做朋友”!
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伸了伸懒腰,随意地看了眼手表——10:00。“呀!”我像弹簧一般从椅子上蹦起来。“这……那……现在我最爱的节目正在播出呢!”我习惯性地操起电视遥控器,可妈妈的“命令”又回响在脑海里。“那——”我心如乱麻——虽然想看电视,但又怕被批评。
“看电视吧!作业可以过一会儿写,可电视又不能常常看!过了这村可就没有这店了!”一个邪恶的声音对我振振有词地“劝告”。我竟点点头:“对!再说,妈妈出去有事,一时半会儿是回不来的!”于是,我听信了“小恶灵”的话,津津有味地观看起了电视节目。
妈妈悄无声息地进来了,她摸了摸电视——烫得像炭,又看看我——在旁若无人地写作业。“看电视了?”“没——有!”
暴风雨前的宁静。
“你看看你,啊?不仅不用功,还学会撒谎了!我平时是怎么教你的?你知不知道为了你,妈有多累?你……你……太不像话了!”妈妈脸都青了,咆哮着,像一头发怒的狮子。
“要记住:业荒于嬉。你平时再用功,一旦放纵了自己,平时的用功统统付之东流。”妈妈又放缓口气。
我一声不吭,但心里彩色电视像被在抽打。同时,我也把几个字塞入心里:业荒于嬉。
这一天,我永生难忘。它像一根无形的鞭子,在我放纵自己时,鞭打着,警醒着我。我要永远记住这一天,因为这一天让我懂得——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历史将记住周恩来篇十六
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其中不乏文人墨客,智勇双全之士。而我却只记住了其中的你。
一个长寿的庸人跟一个短命的英雄相比,你更想成为哪一种人呢?时间与历史给了我答案。你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
即使你只活了36年,但世人却想了你一千多年。
你年少时就表现出惊人的远见,当时的你,不过15岁。却成了孙家的座上宾。而后,你随怀有一腔热血的孙策平定江东,年仅23岁的.你官至中郎将。
吴中老将程普因你提拔太快而与你不和,可终了还是被你的品德和才能折服,留下了“与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的赞美话语。可见你的才能与品德是如此之高,这也让世人让历史记住了你。
而后,孙策出猎时遇刺身亡,孙权继位。再后来,曹操兴中国之兵南下攻荆州,与吴军隔江而望。吴中大乱,朝庭之上恐慌的气氛逐渐蔓延开来。以至于富庶祥和的东吴大地上,一时间阴云密布,人心惶惶。更有甚者已经出逃各地。而在朝庭上,与孙权同心的,恐怕仅有鲁肃与你了吧。
后来,孙权下定决心,于是拔刀斫前奏案,以表决心。于是你率领三万前锋直抵长江,首战告捷,但你的脸上却全无喜色,只有一脸的沉重,你知道曹操的真实兵力,如今胜利,恐怕是曹操暂避锋芒而已,真正的战斗就要来临了。
曹操自知士兵不习水战,于是将上千船舰连在一起,形成一座水上浮岛。但他却没想到,失败的种子开始发芽了。
最后,老将黄盖用苦肉计骗过疑人一生的曹操。参天大火在孔明的东南风下烧得曹操败走华容道,而在你的眼中虽有一丝喜色,但更多的是凝重,你明白东吴又将迎来一位料事如神、足智多谋的对手——孔明。
事实也确是如此,但你没想到的是你竟是死的如此之早,你还没有替东吴或者是说替你自己击败这个对手。直到死时,你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沉重叹息。你的死,曾令多少人为之痛哭流涕,叹惜。
你让历史、让世人如何不记得你——周瑜!
历史将记住周恩来篇十七
这一天,让我印象深刻。
起初,我以为自己一个人睡觉很好玩,可以做些小游戏,反正不会被妈妈看到。
可到了晚上,我就后悔答应妈妈自己一个人睡觉了。
“晚安!”随着妈妈声音一落下,门被关上了,房间里变得乌黑乌黑的,伸手不见五指,望着这么黑的房间,我心慌了,万一从门里出来一个僵尸,出现一个杀人凶手怎么办呢?想到这里,我更害怕了,把头缩进被窝里,不敢在伸出来,到了午夜12点我还没有睡着,一伸出头,就有这种想法。一次伸出头来,看到月光透过窗户留下的黑影子,我更是动都不敢动,我僵持这个姿势度过了这一夜,这一夜我都没有睡。有的时候浅浅的睡眠,可一睡着又醒了,无法放松入睡,心中太恐惧了。
第二天早上起床,我整个人软绵绵的,没有力气,只想再睡一会儿,到了学校早自修,我还可以坚持住,可到了第一节语文课,我就趴在了桌子上呼呼大睡了起来,一直睡到了下午第一节课才醒。下午放学,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我为什么睡了一上午,我把昨天晚上一个人睡的`情况告诉了老师,本以为她会理解我,可她却对我说,不管什么用原因,只要影响了学习就是不对,睡不着,你可以想想别的办法,或者和妈妈说,争取克服这个困难。
听了老师的话,我想,今后我一定要克服这个困难,我必须要独自睡觉,这是我长大的证明。这一天的经历我现在都忘不了,那是我向独立迈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