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伯牙绝弦说课稿(通用20篇)
总结是在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写总结时要注意避免罗列和重复,突出重点和亮点。下面是一些精选的总结样例,欢迎大家阅读和分享。
六年级伯牙绝弦说课稿篇一
以前一提生成,我就有点后怕。因为缺乏教学机智的我总怕因为生成惹出新的麻烦,自己招架不了。可是对于今天日臻走向成熟的我而言,它不再是洪水野兽,而是可以被我驯良的。我至今记得教学《伯牙绝弦》的情景。
哀婉的音乐一响起,浓浓的悲伤便悄然笼罩到了教室里。看到学生们从先前的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到静静地沉浸在哀婉的乐曲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仅仅几秒钟的时间,学生的情感竟然掀起了如此狂澜,这全归功于音乐的魔力!
我缓步走到讲台正中,用略微有些低沉的语调问学生知道为什么音乐变得如此忧伤了吗?因为子期死了。
你从哪个句子知道的?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在这凄婉的音乐声中,我们师生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伯牙身边。在动情地朗读中,学生们体会到了伯牙与子期的深情厚谊,体会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含义。
如果说那堂课是精彩的,我敢肯定一定就是上述的这一幕。当我不自觉地回味着那一刻师生的动容时,我庆幸自己捕捉到了那个可贵的契机。我清晰地记得,当时我走向多媒体本是想播放《高山流水》,想让学生伴着它再次入情入境地诵读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可因为操作失误竟然放出了回读时用的哀婉音乐。当看到学生们马上被音乐创设的氛围感染时,我果断决定调整原来的教学步骤,直接插到事情的结局处。虽是无心插柳,还真创造了柳成行的无限喜悦。
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种阴差阳错,面对这些时,是忙于给学生致歉呢,还是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转忧为喜呢?经历了这次错误生成的精彩后,我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教师不必为失误而慌张,而是应该即时去发现、捕捉和利用。如果我们能巧妙利用这些动态资源,就会促成我们的课堂呈现给人更多的意外惊喜,出现更多的精彩和收获。
六年级伯牙绝弦说课稿篇二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经典诗句,感受朋友间的真挚的友情。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感受朋友之间的知音情谊。
相关课件。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
(指名读课题,读准“弦”)。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师:理解了意思,再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自由读,把不太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说一说哪些句子不太好读(课件出示难读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语气词“哉”“兮”
3.指名读,师配乐范读,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师巡视)。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一)学习最后一句话,设置悬念。
1.师:题目是“伯牙绝弦”,那么,伯牙为什么绝弦呢?(指名回答)。
你是从文中的哪一句话看出来的呢?(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读。
2.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二)学习前三句话,了解知音。
1.师: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来,伯牙和子期是什么关系(知音),我们从文中的哪些句子能看出来子期的确是伯牙的知音呢?(课件出示句子)。
句子中“善”字出现了四次,意思一样吗?(指名回答)。
2.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句话吧。
师:那么伯牙究竟有多么擅长弹琴呢?让我们看看《荀子劝学篇》里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指名读,理解擅长)。
4.出示第二个句子: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指名说,指导朗读)。
5.师:真好。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
6.句式练习。
师:同学们,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时,子期会怎么赞叹呢,(出示课件)伯牙鼓琴时心里还会想到什么,子期又会怎么赞叹呢?请同学们从以下词语中任选一个仿照书上的句式说一说好吗。(指名答)。
6.师:是的,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子期一定能准确地知道他的心意,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其实,子期必得的又何止是伯牙的琴声啊,他还听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个小故事。(指名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
师: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感受到伯牙怎样的心胸、怎样的志向呢。
师:是的,这种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伯牙通过琴声表现了出来,而子期也通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了,这才叫—一起读(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也只有这样知志又知心的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
7.相传,这曲高山流水伯牙最早是在宫廷演奏的,但是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更没有人能听懂他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达官贵族们喝得零丁大醉,甚至有的人还连连摇手:“这是什么曲子?换换换……”伯牙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啊?(孤独伤心)他多么渴望能有一个知音啊。现在,他遇到了子期,他该多么(指名答:兴奋、幸福、激动)让我们带着这种激动、幸福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吧。(齐读)。
8.同学们,如果你就是伯牙,你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出示“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9.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10.(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二)知音离世,断然绝弦。
1.师出示音乐,拓展知识,语言渲染,指导朗读读最后一句话。
2.师: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断了他的前程、断了他的心弦、断了他的希望……)。
3.齐读最后一句话。
4.出示短歌,师配乐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四、回味绝弦,余音袅袅。
1.故事学完了,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是啊,正是因为知音难觅,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相信,现在你们一定能入情入境地读一读这篇这个故事了,是吗?(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作业:
1.背一背这篇古文。
2.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3.搜集一些描写友情的诗句。
六.板书。
知音。
钟子期善听去世。
六年级伯牙绝弦说课稿篇三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学习本文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其次,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教学时主要采取以下步骤:
(四)、作业中拓展交流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五)、注重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文章的韵味。
(注:教材分析主要来源于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教师教学用书》根据实际情况有改动)。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第一课时。
(一)本课时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高山流水》录音。
(三)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给出词语高山流水,师生共同读词引入课文。
板书课题伯牙绝弦,生读指导生读准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指导读懂文言句子的方法。
[设计意图:。
2.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解题:课题伯牙绝弦,怎么理解?围绕课题,学生质疑?(如伯牙为什么而绝弦?为谁而绝弦?)。
3、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最喜欢读哪一句,为什么?师生共同交流,理解句意。
(1)引导学生发现:善,一字多义。
(3)欣赏音乐,拓展语言:
引入语言拓展训练:俞伯牙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伯牙的琴声也许还会表现很多景象,钟子期会如何赞叹?听音乐,用abcc的形式说出画面深入理解无论伯牙志在,志在,志在,子期都一定能得之而赞之,这真是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此时的伯牙心情如何?带着理解读出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
(4)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伯牙曾经有过这样的疑惑,默读背景故事回顾重点句子,体会知音难得(相识满天下,知音有几人?到底有没有知音?谁是伯牙的知音?当他志在高山时,钟子期会赞曰,当他志在流水时,钟子期会赞曰,正是闻弦歌而知雅意,钟子期听的是琴声,懂的是志向,是胸怀,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知音)。
可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子期因病而亡,伯牙痛失知音拓展延伸: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师生感情朗读《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伯牙此时什么心情?(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伯牙此时还有什么心情?(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齐读最后一句,理解伯牙为什么而绝弦以及知音离散的痛苦和悲愤。
5、升华文心,熟读成诵。
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6、布置作业:
想一想,反思伯牙子期的故事,你赞同伯牙的选择吗?
写一写,你想对伯牙说点什么?
做一做,搜集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宣布下课。
板书:
伯牙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六年级伯牙绝弦说课稿篇四
1、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体会人物的心情。
课前进行一个词语积累的训练:我们要描写优美景物时常常要用到一些好的词语,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老师说一个,大家认真听,微微清风,谁能像我这样也这样说几个词语,教师板书。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一段情,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有一个故事世代久远却历久弥新,成为歌颂友谊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伯牙绝弦》。(板书课题)这是一篇文言文,是继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之后与文言文的又一次亲密接触。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加喜欢文言文,为自己的文学积累加上更加厚重的一笔。
2、谁能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3、伯牙绝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是何魅力让它流传千古仍能动人心弦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4、指名读文,指导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教师做范读。读好语气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们已经读通了文章,接下来,就要读懂文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结合注释、工具书、讨论交流等)学生自学,然后进行交流。
2、都读懂了么?交流一下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1)通过解题,让学生理解“绝弦”的本意和变通的含义。学会因文而异,理解词语,不机械翻译。
(2)“善”的含义,理解在文言文中同字不同意的情况,具体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善哉”可以怎么理解?体会表示赞叹的作用。
(3)理解2、3句,谈出各自不同的体会,说自己的理解,具体体会“善鼓琴、善听”。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利用课前练习积累的词语进行仿句训练,体会语气。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伯牙,子期,进行仿句训练。深化“善鼓琴、善听”。通过“若、似”理解文言文中同意不同字的情况。
(4)假想伯牙听到的他人的赞美和子期的赞美又和不同,进而深一层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想象伯牙无知音时的痛苦和遇知音时的兴奋。
(4)再读课文,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体会知音含义。感受知音难求,二人互为知音。
(5)通过“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体会伯牙丧友之痛。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如何破琴,如何绝弦?感受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的心情。再扣课题。
三、拓展内容,深化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是在江边相识。当时,伯牙在船上鼓琴,子期在岸边听见,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二人从此成为知音。无奈,月由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子期死后,伯牙曾到子期的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鼓琴,子期听琴的情景——写下了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想象伯牙此时的心情再读全文,引导学生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3、学习了这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好么?面对伯牙的绝望,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4、《高山流水》到底是怎样的一首曲子呢,让我们闭目聆听这首古曲,感受伯牙子期的这段友谊的千古绝唱。
六年级伯牙绝弦说课稿篇五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本课教学,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文学习的基础在,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朗读上,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2.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成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一)音乐引路,揭题激趣:
播放《高山流水》。在大屏幕上播放高山流水的风景画,配上动听的音乐,让学生静静的欣赏聆听,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轻松下来,同时也为下文伯牙与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教师介绍:这段优美动听的音乐就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它记载了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古文《伯牙绝弦》。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依法自学,疏通文意:
读懂课文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请教老师同学、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理解善鼓琴,善听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而“善哉”的善表示赞叹,好的意思。了解了“念”在本文中表示想的意思,再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找和它意思相近的“志”字。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教师小结: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既抓住了善字同字不同意的特点,又理解了志和念的同意不同字。重复中有对称,凝炼里有变化,古文就是这样简约而不简单。文章不厌百回读,再来读一读这千古绝唱,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吧。
(四)想象意境,感情朗读:
通过想象情境,在头脑中、在学生的眼前想象山的巍峨高耸,水的浩荡无边,读出“峨峨”的重音和“洋洋”的绵长,教师和学生的引读既让这一画面定格,又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引领学生们思考“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语言背后暗含的意思,从所念的有高山流水,他在琴声还表达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出所念的还应有理想、抱负、情操、志向、心情等。教师升华总结:如此理解我心意的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五)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后人感动于他们之间的情谊,谱写了《高山流水》,让我们再一次静静地聆听,细细的品味。
伯牙子期。
善鼓善听。
知音。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年级伯牙绝弦说课稿篇六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25课,请一位同学读课题,最后一个字怎么读?谁再读?大家一起读。(设计意图:“弦”字的正音,建立在对学情的预知,因为“弦”字音很难读准,必须强化。)。
二、初读课文。
(设计意图:“老套的初读要求”真正做到,很不容易,要课课落实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自学意识与能力。)。
2、检查读书。
(1)谁读第一句。预设: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2)谁读第二三句?预设:哉和“兮”老师用红色标示强调,都是语气词,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听老师读自由练读。谁再来读。
(3)谁读第四句。预设:有一处重音强调要读好--------“必”得之。
(4)谁读最后一句。预设:要读好”谓/世/”这里的连续性,语气停顿。
3、就这样,语速放慢,适当停顿。我们齐读。读的有点意思了,感到自己越读越好的请举手。把掌声送给自己。
(设计意图:第一句预设看是评价语,实际是读书基本要求。以此为“榜样”,学生知道该怎样努力达到要求。后几句的预设,目的在于教师心中有数。教师的主导如何体现?此处留有点拨的可能。若学生达到,教师不需赘言;若学生达不到,教师则进行精当的点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教师要在备课时进行这样的预设。)。
三、说说课文大意。
1、课文读得有点基础了,同学们可以根据课文下方注释,联系上下文,自己去试说每句话的意思了。(设计意图:学生先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生能力从何而来?不是教师教出来,学生要有踏踏实实的自学过程。)。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设计意图:巡视不是无所事事,是快速把握当下学情,班级上中下三个层次学生学力如何?进度效率如何?难点在何处?通过巡视实现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把握。教师要思考原先预设是否需要调整?通过巡视、调查、调整以使下一步分层教学更有针对性。)。
3、我们来交流一下:多媒体出示。
(1)第一句。这句关键要理解哪一个字?组个词理解--善于。善于近义词---擅长。
(2)第二句。(这里又出现两个“善”字。属于一词多义的词语,大家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善哉何意?泰山有了解吗?泰山古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在当时享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称号。
(3)第三句。注意这里的古文中的江河是有特指的。长江、黄河。
4、同学们刚才较好地理解了这篇古文,真棒!运用借助注释说句意,联系上下文进行了理解的方法。今后阅读古文,也可这样进行。
(设计意图:每句都有相应的预设,有的是方法渗透,有的是背景资料补充,有的是古文特指知识讲解,有的是与课文重点相关关键词语的强化,还有的是连词成句的示范。预设之,以达心中有谱,教学交互,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的教学实效。)。
四、学习想象。
1、大家刚才较好地理解了古文,就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请快速用波浪线画出最能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知音的语句。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下手”才知深浅。)。
六年级伯牙绝弦说课稿篇七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并给人以历久弥新的启迪我选择理解“善哉”,感悟知音两个内容进行片段教学。
1、围绕“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话进行读和悟。
2、突出“善哉”,“知音”两个词的教学。
1,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强语感。
2,点拨引导,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1,自读自悟,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自由探究,学会联系生活实际,用变通的方法,来感悟文言语言。
3,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会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
(一),延续前文,读文引入。
(提前板书课题)同学们,通过前文的学习,你一定能将课文读好了吧,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请大家注意听他的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学生点评。
老师点评:(点评中突出:课文中最难读的两个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本文中最容易读破的一个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生读好了课文,随机总结孩子们是如何读好的,进行方法的指导:读准字音,读对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正确读出语气等)。
(在前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二),联系实际,理解善哉。
1,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这样赞叹——指课件。
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怎么赞叹——指课件。
2,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高山,你会怎么赞叹。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流水,你又会怎么赞叹。
(让学生说三到四个不同的答案,对于“善哉”,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等,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然后小结:真是太好了!你们的回答“善哉”)。
3,指导学生读。
总结学法:其实看字面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变通它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我们联系生活来理解古文中的词语,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4,作为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肯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学生自由回答)。
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6,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炊烟……子期会怎么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课件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想象,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三),联系课文,感悟知音。
一,相遇知音。
1,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引读)——“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示)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无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2,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让我们再读课文这些文字,一起感知知音相聚的欢乐与融洽齐读。
(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二,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课件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段话(课件示,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六年级伯牙绝弦说课稿篇八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一、板题示标。
师:你有朋友吗?你又知音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跟知音有关的古文《伯牙绝弦》,(板题,齐读课题)一起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并指名读学习目标)。
师:能完成这些目标吗?请用你最好的坐姿告诉朱老师。
二、依据自学指导自学。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我们来看一下自学提示。(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并指名读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轻声朗读课文,将字音读准,语句读通顺。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
3、默读课文并思考:
(1)用横线画出能体现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的语句。
(2)伯牙作为弹琴高手,为什么只把钟子期作为知音?
(3)当钟子期不幸去世时伯牙有什么样的举动?
(5分钟之后,比谁学得好)。
师:自学竞赛开始。
三、检查自学效果。
师:完成自学任务的同学请举手。
刚才大家学的都很认真,相信你们的回答也一定非常精彩。
1、指名读古文,教师及时纠错。(一至三名学生朗读)。
2、指名说说对古文的理解。
3、指名读文中能体现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的语句。并指名说出句子的意思。
5、提问:当钟子期不幸去世时伯牙有什么样的举动?
并指导学生读好相关语句。适时引出对“伯牙绝弦”的理解。
6、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下面让我们伴随着这首动人的音乐一起来有感情的读读这个故事。
四、当堂训练题。
2、完成字词句第159页的第三题和实践天地。
五、总结下课。
本节课我们都被钟子期语伯牙的感人故事深深感动,从中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人生知音难寻,希望大家能从你的生活中找的你的知音。
六、板书设计:
六年级伯牙绝弦说课稿篇九
2、很高兴能认识这么多新朋友---------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朋友之间往往会发生许多难以忘怀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朋友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伯牙绝弦(个别生读题)。
3、这“弦”字比较难读,我们再来读一次。
4、这是一篇文言文,古人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去品味文言文所带来的独特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读,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文章读通了吗?谁来读读看,请你吧!
(评:声音很响亮,读得较通顺,读得字正腔圆)2。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的朗读是不同的,光读通读顺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老师给文章加了停顿,自己试着练练吧。
(个别读,评:你很用心在体会停顿;你读得越来越有韵味了;读得有板有眼)3。
4、文中有几句的停顿特别难度,听老师来读一遍。
谁来读读?“兮”这个语气词后面可延长并停顿一下,你再来读一遍。很好有进步,这样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多生)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5、看来,读好停顿是读好文言文的关键所在,注意停顿的同时,你也可以激情澎湃读,也可以摇头晃脑读。好,让我们一起读。
三、解题,明方法。
书是越读越有滋味了,这时候,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题目中的“绝”是什么意思?你懂了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根据学生回答黑板贴出示)。
1、“借助注解来理解”古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2、“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四、读中理解、读中悟。
过渡:文章的课题已经读懂了,我相信你们用上这些方法,自己就能把文章的意思弄懂。请你默读文章,边读边思考句子的意思,呆会我们来交流:
你读懂了那一句?2-3。
1、交流:你读懂了哪一句?(生谈)。
2、哦,你读懂了这句话,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这个“善”字是什么意思?(擅长)谁再来读读这句。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同学们,让我们重温2000多年前那一次难忘的相遇,请大家闭上眼睛,静下心来,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配乐)。
(1)伯牙席地而坐,他志在高山,挥指之间,苍劲浑厚的琴声在山间飘荡。子期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高山?于是,你情不自禁地高声赞叹----(多生、齐读)。
(2)当伯牙志在流水,转轴拨弦,轻灵激荡的乐曲在山间流淌。子期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江河?于是,你情不自禁地高声赞叹------(多生、男女生、齐读)。
这句话中“善哉”用现在的表达方式可以说?(好啊、妙啊)。
5、好,现在我请你们来推荐一位朗读高手与老师合作读。我来当伯牙,你来当子期。------现在,我们全班都是子期。
6、伯牙善鼓琴,心里想着高山和流水,就能用琴声表达出来,伯牙的心里想的仅仅是高山和流水吗?他想用高山和流水表达什么呢?善听的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能听得懂吗?(出示)。
子期从伯牙的琴声中还听出了伯牙希望自己有着山一样的------,有着海一样的-------。(志向、理想、意志、目标;胸怀、心胸)。
7、这样,伯牙心里想的,子期都能听懂。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像这样心心相印,心心相通的两个人,我们称之为---------“知音”。(板:知音)。
五、在绝弦中,体味知音难觅,唯有珍惜。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作为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伯牙当时的境遇如何呢?请看下面的一段资料。(师述)。
2、读了这资料,让我们再来看看,当伯牙你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出示)。
3、伯牙当时的心情怎么样?(激动、兴奋、惊喜)。
4、因此,伯牙与子期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他们多么希望他们俩能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随,永不分离。他们洒泪惜别,相约来年再见。一年后,伯牙带着琴来找子期,可是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那冰冷的墓碑。
(2)面对冰冷的墓碑,又会有谁能懂伯牙的心呢?于是,他大声哭喊-----。
5、伯牙破琴绝弦,剩下的只是无边的寂寞,留下的只有《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文,能背的同学背下来。
6、千百年来,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还编写了一首动听的歌曲------高山流水。听!
6、听着这千古绝唱,读着这动人的故事,你感动吗?面对伯牙,也许你想安慰他,也许你想赞美、鼓励他,也许你还想到了别的,请将你的想法写下来。(生交流写作并小结:是呀,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也许,我们无法遇到知音,或像伯牙和子期一样曾经拥有却不幸失去,那么请你不要悲伤、不要哭泣,因为幸福在于过程。也许,我们会有幸寻觅到自己的知音,那么请你好好珍惜。)。
7、千百年来,有许多文人墨客也写下了许多关于友情的名言佳句,谁来说说?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唐·李贺)。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唐·白居易)。
六年级伯牙绝弦说课稿篇十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并给人以历久弥新的启迪我选择理解"善哉",感悟知音两个内容进行片段教学。
1、围绕"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话进行读和悟。
2、突出"善哉","知音"两个词的教学。
1,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强语感。
2,点拨引导,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1,自读自悟,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自由探究,学会联系生活实际,用变通的方法,来感悟文言语言。
3,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会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
(一),延续前文,读文引入。
(提前板书课题)同学们,通过前文的学习,你一定能将课文读好了吧,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请大家注意听他的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学生点评。
老师点评:(点评中突出:课文中最难读的两个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本文中最容易读破的一个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生读好了课文,随机总结孩子们是如何读好的,进行方法的指导:读准字音,读对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正确读出语气等)。
(在前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二),联系实际,理解善哉。
1,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这样赞叹——指课件。
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怎么赞叹——指课件。
2,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高山,你会怎么赞叹。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流水,你又会怎么赞叹。
(让学生说三到四个不同的'答案,对于"善哉",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等,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然后小结:真是太好了!你们的回答"善哉")。
3,指导学生读。
总结学法:其实看字面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变通它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我们联系生活来理解古文中的词语,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4,作为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肯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学生自由回答)。
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6,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炊烟……子期会怎么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课件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想象,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三),联系课文,感悟知音。
一,相遇知音。
1,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引读)——"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示)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无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2,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让我们再读课文这些文字,一起感知知音相聚的欢乐与融洽齐读。
(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二,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课件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段话(课件示,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六年级伯牙绝弦说课稿篇十一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六年级伯牙绝弦说课稿篇十二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读懂课文内容1.交流学文言文的方法。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四、品味知音之情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3.、感情朗读。4、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5、你理解伯牙的心声吗,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板书:25.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知音)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26月光曲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二、学习生字词语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2.理解谱写。四、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案《第八单元教案》。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六年级伯牙绝弦说课稿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借助注解读通读懂文言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3、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乐曲导入,回顾学法。
1、播放乐曲,揭示课题。
师:绝,是断绝的意思,那绝弦应该是怎样理解?
师:谁弄断了琴弦。(老师相机板书伯牙)读课题。
4、读完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呢?
二、学习课文。
第一步:“读”出韵味。
1、指名读。
2、板书课文中的两个语气词“哉”“兮”,理解并阅读有关句子。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如回答得很好,可以说“妙哉”,一道难题难于解答出来了,可以说“岂不快哉”。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比如“狂风大作,尘土飞扬”连起来就是“狂风起兮尘土扬”。
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对比句子读“善,峨峨若泰山”“善,洋洋若江河”
师:缺少这两个字,读起来感觉怎么样呢?有了这两个字呢?
领读,齐读,
3、自由读课文,
4、再请第一位同学示范读。
师:文言文的学习,朗读是第一位,要求读准确,读流畅,停顿正确,有节奏感,这才会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
6、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故事。
第二步:“悟”出知音的内涵。
师:学习文言文能背能讲述故事,还不够,还得学会咬文嚼字,争取每一个字的含义都能理解得准确到位。那先交流,说说你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还有哪些字不懂,哪些句子的意思你知道大概却表达不出来。
(学生交流)。
师:考考你们的自学能力。分别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句子一(板书)伯牙鼓琴,钟子期听。
再补充板书“善”,突出对善的理解。
师:善是什么意思。
生:善于,擅长于某种事。
师:何幻善于投篮什么意思,
生:何幻投篮准,别人都比不上。
师:冯海速度快,一百米总是第一名,可跑1500连名都不敢报,我们可以怎么说?
生:冯海善于短跑,不善于长跑。
师:课文都说谁善于做什么呢?
生: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
生:志在高山,志在河水。(伯牙)。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
生:用心在弹琴,用心在演奏。
3、读出赞赏敬佩的语气。
师:从一个善字看出伯牙与钟子期在音乐方面都有非常出色的才华。他们因为音乐而相识,因为在音乐方面的出色的才华而走到了一起。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呀,这两个人相见,谱写了交友的一段佳话。
4、再读这一句。
师:(补充钟子期识琴的故事)。
句子二(板书)。
伯牙所念,钟子期得之。
1、念、必、得、之。重点指出之是指伯牙“心中所念”。
2、从课文里哪些描写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都一一得之呢?
3、口语练习。
师:老师现在是伯牙,你们是钟子期,我弹琴,看你们是否能得之。
志在高山,子期曰:“巍巍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子期曰:“滔滔兮若江河。”
志在明月,子期曰:“皎皎兮若明月。”
志在垂柳,子期曰:“依依兮若垂柳。”
志在长路,子期曰:“漫漫兮若长路。”
志在岁月,子期曰:“悠悠兮若岁月。”
……。
4、这时,伯牙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会怎么做?说什么呢?
5、读个句子。
学生交流。
一是“善”,在相同的领域里有着出色的才华。
一是“必得之”,心相通,相互羡慕、欣赏、理解。
句子三(板书)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理解“乃、复”。
2、对于子期的离去,伯牙为什么会有如此过急行动?
3、除了“破琴绝弦”,发誓“终身不复鼓”,还会有些什么变化呢?
生:钟子期说的话。
师:一边抚琴,一边想起——。
生:钟子期的笑容。
师:一边抚琴,一边想起——。
生:他们的之间的友情。
师:是呀,伯牙此时,和友人阴阳相隔,悲痛欲绝,他用琴声哭诉对朋友的思念,用琴声来表达对友人的依恋。然后站起身,长叹一声,“子期离去,世无知音”。然后破琴绝弦,以谢子期,悼念知已子期。
4、读出悲壮的味道。
5、欣赏这首用心谱写成的经典名曲《高山流水》的乐曲。
6、在音乐声中朗诵课文。
第三部分:知识延伸,提升课文内涵。
师: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伯牙和钟子期两位就是因为音乐而相识,在音乐中找到了共同语言,相互欣赏,理解,成为知己。其他艺术形式也有如此魅力。
比如说书法艺术,也可以从书法艺术中得到享受。播放音乐,欣赏徐老师的书法作品。谈谈对这幅作品的理解。
比如说诗歌,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很多诗人因为诗歌走到一起,分享诗歌带来的快乐,享受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带来的快乐与友情。欣赏老师创作的诗歌《父亲》,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三、总结课文。
1、播放音乐,点名入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师:学完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1、加强学习,提高艺术修养。
2、艺术并不遥远,就是我们身边。用心去领会,用心去创作。
3、珍惜友情。
4、再读课题。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3、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4、扩写故事。(3、4二选一)。
五、板书设计:
俞伯牙所念。
知音。
钟子期必得之。
六年级伯牙绝弦说课稿篇十四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课前播放《高山流水》。
从这委婉动人的旋律里,我们似乎倾听到了一段委婉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在这段音乐的引领下走进《伯牙绝弦》的故事。
板书《伯牙绝弦》指名读,齐读。解题,质疑。
1、自由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检查)。
2、范读,出示画停顿的内容自己再读古文。
3、指名读,齐读。
几遍读下来我们知道了文章写了两个人?(伯牙,钟子期)。
1、(出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说说你有何了解?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善:善于,擅长)请生读,“鼓”作何意?从哪里了解到?(下面注释)从文中的注释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齐读,读出二人的特点来。
师:从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画出。指名回答。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细细读读第一句:你有何体会?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心中浮现怎样的高山?
(巍峨,高大)文中用一个词来形容是?(峨峨)。
请生读读出巍峨的气势来。(过渡)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再读读,体会高山的巍峨。
再读子期的话,从哪个词体现钟子期善听?(善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好啊!读出它的味道来。
区别四个“善”的不同意思。指名读,齐读。从哉,兮两个语气词你又作何体会?再读。
3、用相同方法学习第二句。男女生配合读。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出示伯牙与子期相遇的资料。说说伯牙心情如何?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写下来。
交流汇报,师适时点评:
过渡:伯牙和钟子期多么想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随。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聚首。第二年当伯牙如约而至时,等来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死(指名读)伯牙此时心情如何?再读。
6、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从哪里看出?齐读感悟,
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碎的仅仅是琴吗?再读最后一句。
听《伯牙吊子期》音乐感受伯牙的绝望,再读。
伯牙绝弦只因伯牙所念再无人得之。齐读,感受绝弦的美丽。
六年级伯牙绝弦说课稿篇十五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的音乐艺术的魅力。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课件。
课前谈话:
1、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词语“皑皑白雪”,你们根据这个词语的结构来继续说像这样的词语。(aabc)。
2、出示课件1: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萋萋芳草。
3、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平时如果我们多加积累这些词语,对我们的写作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课文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
1、这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反复读几遍。指导读音。同学们读得都非常好,但是有些地方还有所欠缺。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五年级时学的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吗?还记得那篇课文是怎样读的吗?老师起头,学生接。读《杨氏之子》。出示课件4:《杨氏之子》的朗读节奏。
2、现在谁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读课文。
a)现在我们一起来配合音乐读课文。出示课件:《伯牙绝弦》的朗读节奏。
解题。出示课件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2:“鼓”理解为“弹”,那么第一个句子我们就理解为伯牙善弹琴。
2、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教的方法理解课文,可以分组学习,也可以同桌间相互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a)看看我们学习的成果怎么样,现在我来问问同学们。出示课件8、9、10。
b)单句提问,学生回答。
c)现在我来看看哪组同学理解得最准确,说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d)这则故事虽然很短,只有77字,但却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文章。他给我们提供了交朋友的标准,究竟文章的魅力何在,让我们来细细品读。
e)出示课件11:反复朗读,思考问题。文章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i)学写古文,伯牙可能会弹到明月。你能仿照课文把句子补充完整吗?注意帮助学生找到更合理的表达。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
j)知音相遇,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以喜悦的心情在读读这些句子。
1、我们真为伯牙找到知音而高兴,然而世事难料,相聚的日子总是短暂,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
3、出示课件17: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六年级伯牙绝弦说课稿篇十六
《伯牙绝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基于教材的特点,从年段教学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出发,结合本册教学目标将精读课文后的习题作为教学课文时主要依据的要求以及本专题“感受艺术魅力”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课教学思路为“读—背—说—讲”。教学以读为主,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读中领悟学习古文的方法,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对伯牙、子期那种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文本的人文内涵上不作过度挖掘,而是相应地降低难度,通过朗读、背诵、自学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通过自读自悟,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读懂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ppt。
:2课时。
课前谈话:说说你知道的古今交友名句。
(一)师板书课题,生书空,师简述“绝”字的本意。
(二)指导读好课题。
伯牙和钟子期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与人物名)故事发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琴艺高超,被人誉为“琴仙”,传说有一年的中秋节,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途经汉阳江口,一时兴起,在江边弹琴,优美的琴声吸引了打柴归来的樵夫钟子期,两个人就这样因为音乐走到了一起,于是就有了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师手指课题)。
(三)质疑导入。
师:“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一)尝试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打开课本第137页。在读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观察课文,课文里有两个小老师,一个是括号里的拼音,另一个是课文下边的注释。(课件出示原文与导学提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再读一读注释,把句子读通。(学生自由读课文)。
1、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师:这么快就读好啦!注释和拼音这两个小老师同学们都用好了吗?老师来考考大家。请同学们一块儿来读读屏幕上这两个带有注音的词。(出示“善哉”“峨峨兮”)(生齐读)。
2、指导读好“善哉”“峨峨兮”等重点词语及句子。(ppt出示)。
(二)聚焦第一至第四句,多角度、多层次指导朗读、背诵。
1、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读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读古文和我们读现代文不一样,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讲究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找古人读书的感觉。(ppt出示带有停顿节奏的词句)。
2、师生互换角色,再次合作。
师:同学们是越读越有味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当伯牙,一位同学来当子期。
3、指名分角色读,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此处应该有掌声。(生鼓掌)伯牙和子期配合得多默契啊!请男生和女生也分别来读一读,抓住刚才的感觉和味道。
4、男女生分角色读,越读越有韵味。
5、师:读得真好啊!老师把每一句话的后半句给去掉了,你们还能读吗?(出示半填空式,学生背诵)。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就把一篇古文给背下来了!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先自己练一练。(学生自由练说故事,师巡视指导)。
2、指名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3、如果你能用上“古时候,有位音乐家叫伯牙”这样的语气来讲就更有故事的味道了。(再指名说说)。
4、指导朗读课文。
5、仿照句子说一说。
师:我志在徐徐清风,你钟子期曰——。
师:我志在依依杨柳。你——。
师:我志在皑皑白雪。你——。
师:我志在茫茫大海,你——。
6。学习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出示句子)。
师:一定能道出我的心意,我没听出来,再读。
(生再次齐读,强调“必得之”。)。
师:好一个“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 必得)。
生:心心相印。
生:心有灵犀。
师:能遇到这样的朋友容易吗?
生:不容易。
7。师:假如你就是伯牙,得遇钟子期这样的朋友,你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拿起你的笔,在老师课前发下的练习单上用几句话写下来。(出示:“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善哉!……)。
8。学生交流汇报。
9。学习“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道是“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传说这次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伯牙兴冲冲地赶到汉阳江边,他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听着这样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师:孩子们,这就是《伯牙绝弦》的故事,这就是知音难觅的故事,这就是高山流水的故事!像这样千古传唱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外可以再搜集一些来读。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师: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对伯牙子期的这份敬意,怀着对知音的无限向往,伴着这曲《高山流水》,一起将这个故事传诵!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生诵读课文)。
六年级伯牙绝弦说课稿篇十七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
培养和作能力。
3、情感目标。
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知音难求。
2、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要求学生不要发出声音,静静地看老师在黑板上所写出的题目(板书课题)知音故事我们曾经耳闻过。今天我们学习它的经典原文。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注意字词,又不懂得地方可通过查字典或问老师解决。
2、指名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
3、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朗读本文时所应有的感情。
4、指明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读。
三、分析课文。
1、疏通文意,理解字词。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绝:断绝。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4、伯牙仅仅是不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四、作业。
读了此文,你有什么感想?并写下来。
六年级伯牙绝弦说课稿篇十八
由于课文描述的情景与学生的实际相距甚远,怎样让学生理解课文深层的人文内涵呢?教学中,我尝试通过适当的补充和拓展,把了了几字的文本读长来、读深来。尤其是“念”字的步步拓展,自觉比较成功。第一步来自课文内容,念“峨峨高山”,念“洋洋江河”;第二步来自想象,还会念哪些景物,先以aabc的形式说一说,再用“善哉,______兮若____。”的句式赞一赞。第三步来自文本深处,教师以“伯牙当时誉为琴弦,且身为外交官仅仅只念这些良辰美景吗?”一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念亲人、念家事、念百姓、念国事……真正感受到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深层含义。
不足之处:
教师再追问“此时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学生立刻有所感悟:生活的知音、心灵的知音、精神的知音、人生的知音、生命的知音……此时的学生完全进入了文本的核心,在用自己的生命、情感和伯牙、子期对话,建构着孩子们的情感世界对知音、友情的独特感悟。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千古绝唱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学生“所念”,老师能“必得之”吗?我想,《伯牙绝弦》的故事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道是无琴却有情”的感动,更是给我们教学所追求的境界以新的启发。
再教设计。
最后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从教者与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编写或改写小故事相机让学生进行了小练笔。
六年级伯牙绝弦说课稿篇十九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理解伯牙的悲痛之心,并于朗诵声中。
5、熟读朗诵。
教学过程:
1、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2、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3、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4、再解绝弦。
何为知音: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示赞叹之义。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相遇相知: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知音之死: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5、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g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6、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六年级伯牙绝弦说课稿篇二十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故事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1、教师讲伯牙绝弦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弦”的读音。学生试读“弦”。
3、解题质疑,理解“绝弦”,并提问学生通过什么知道的。渗透根据注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4、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课题后有什么疑问,伯牙为什么绝弦?
1、课件出示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流利。
2、指名读课文,适当让学生评议。
3、范读课文。感知课文节奏。
4、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出节奏。
5、齐读课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1、通过几遍读下来,我们已经知道课文中有两个人物。让学生找出来,指名说。板书:伯牙、钟子期。
2、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爱好呢?在课文找一找。指名读第一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善”的意思。板书“善鼓琴”、“善听”。
3、从课文中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自己读课文,把你读懂的交流一下。
4、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第二、三句话。提问学生这里的“善”表示什么呢?还可以怎么说?用自己的话替换一下。并视频展示伯牙和钟子期相识部分。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刚才的视频吗?学生汇报。
5、是啊,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就能从琴声里听出来,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读一读,品一品。
6、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谁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交流,视频展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内容,感悟何为知音,板书:知音。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伤情感。
1、我们都知道伯牙是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以前他的得到的只是表面的赞美,肤浅的赞美。体会伯牙遇到钟子期时,心情怎样?学生自由说。
2、无奈知音已去,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3、有记载,钟子期死后,伯牙在钟子期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课件出示诗歌,学生读诗歌,进一步感受伯牙的悲痛心情。
3、学生交流,指名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内容。
4、如此动人的故事,你们想不想背下来呢?自由朗读,试背课文。
5、这的确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6、让我们再次在音乐声中诵读全文。
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